哲学起步读后感

2024-07-31

哲学起步读后感(精选13篇)

1.哲学起步读后感 篇一

就从这里起步——《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枯燥的中学学习生活中,少不了枯燥的历史,就从这里起步——《明朝那些事》读后感。其实,原本我对历史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可是,不知何种原因,也许是老师上课死板没有吸引力,也许是历史真的有写难懂,我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拖后腿的科目,久而久之,我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兴趣,更失去读历史的信心。

有一天,同学给我介绍了《明朝那些事》,我捧起它,读得津津有味,每读一段总有一种力量吸引我读下一段。它的故事性强,语言感染力强,使我重拾对历史的兴趣。

这本书语言幽默,比如在介绍朱元璋的时候 ,"朱元璋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没得选)“。因为黄袍加身说明了朱元璋的身份——皇帝,而且还有备注,使人在读的时候会心一笑。避免读历史的时候的枯燥无味,和历史本身给人带来的沉重感,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历史,感受历史。其次,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古文的生涩,也没有诗歌散文的华丽,有的只是平常人看得懂,最一般但最能为人所接受,读后感《就从这里起步——《明朝那些事》读后感》。它用生动的比喻展示给人们复杂的历史。它把暴露在陈友谅的利剑下的应天,比成一个赤裸裸的孩子。它把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战比作赌局,把他们俩比作赌徒,把无数人的生命比作筹码,而赌注是自己的生命、财富和所有的一切。而且,这本书把复杂简单化,它介绍地主是怎样炼成时,用举例来解释理论,用个别来解释一般,在讲诉元与朱元璋的战争时,把战争比作比赛,出现选手发表感言,介绍参赛选手等形式,给我们视觉享受,在轻松中把一些制度规律和明朝故事讲诉给读者。本书还有一大亮点是,它用客观的角度评价历史,不偏不倚。它把历史赤裸裸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它在介绍常遇春时,即说他是天生的先锋材料,武林高手,武艺了得,也指出他的缺点嗜好杀戮。这本书其中写道”元顺帝此时正在上都,听说明军攻来,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逃跑,带着老婆孩子连夜遁去“讽刺了元得腐败。它在讲诉四大惨案时,运用推理,说明了这些事发生有一定的必然性——皇帝专权的需要。

有个读者评价”明朝那些好玩的事儿课堂上学不到“。《明朝那些事》以通俗的小说方式,普及了正史,让我们更愿意了解历史,成为我读历史的材料。

2.哲学起步读后感 篇二

林星毕业于福州大学的机械专业, 毕业3年已换了5份工作。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台资企业, 他干了1年;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民营企业当技术员, 只做了7个月;而在今年的7个月时间内, 他走马灯似的换了3份工作, 最后一份工作仅干了1个星期就辞掉了。现在林星又回到他已非常熟悉的人才市场, 重复他习以为常的动作:投简历、面试、再投简历、再面试……他感到非常苦恼和迷茫: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职业?

这样的例子虽然极端, 但却折射出大学生们职业规划缺乏、对求职就业困惑无知的现实。我们可以把这样一种情况当作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撞, 但职业规划不足无疑也是导致大学生们求职或就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职业目标模糊, 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自己潜能有多少一概不知, 对自己想要进入行业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等全无了解。颇多的大学生随遇而安, 能找着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有的人甚至走了一个圈, 绕来绕去又回到20岁时的起步点。

当然, 未来社会中, 一辈子做一份工作的几率大大降低, 多次就业代替一次就业会成为主流方式。一方面, 企业会优中选优;另一方面, 一些大学生因为找不到工作, 而不得不暂时性地选择就业, 然后择机跳槽。随着用人制度的进一步市场化和户籍制度改革, 大学生就业的跨区域流动速度加快、范围更广, 异地求职、全国网络招聘、跨区域就业、跨区域流动成为大学生就业趋势。同时, 各地政府为吸引人才, 也大力开展区域人才服务合作, 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但是, 像林星这样, 至今还没有找到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 无疑是不利于个人实现长期、持续、良性发展的。

3.哲学起步读后感 篇三

一、准备作铺垫

1.观察、记录、回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解决没有材料可写的一大难题.习作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在观察、记录、回忆的基础上动脑筋写,学生掌握了充足的习作材料,多表扬少批评,学生不但有话可写,对保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是大有裨益的。教学三年级开篇习作——《我们的课余生活》,我就引导学生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近几天的课余生活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回忆一下你以前的课余生活。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有写远足的、有写采蘑菇的、有写学弹琴的、有写过生日的,丰富多彩。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2.阅读来引路

(1)抓特色段,仿写内化

三年级的阅读教学重点是段落的教学,习作教学也自然要突出这一点。翻阅教材,给人印象最深的段式结构便是总分式。依照编者的意图,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此段式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才对。《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是典型的总分式结构。课文的2—6自然段都是总共分结构。第四自然段:“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部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仿写训练。学生的思路比较开阔,我给了两个话题:“课间真热闹……”、“市场里商品真多……”,学生学会了使用总分写法,品尝到了写作的快乐。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

(2)课内外阅读相结合。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是很好的习作例文。教学中我总是把单元习作内容渗透到每一课中。在教学第六册第三单元金秋主题时,我先是以多种方式引领学生抓住代表秋天特点的景物,体会秋天的五彩缤纷,让学生喜爱秋天之余,弄清楚作者是怎么把秋天的美表现出来的(颜色、声音、用一些比喻句和拟人句……)。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收集一些描写秋天的成语,并且张贴在板报中,以备后用。当本单元结束时,进行习作《秋天的图画》学生乐写、会写。让习作与阅读相结合,起到了化难为易、水到渠成的作用。

二、新授是关键

中低年级学生习作特别需要教师扶一把,无论是习作内容的选择,还是题目的确定,思路的理顺,甚至词语的运用。在教学中,以下几步是必不可少的:

1.让学生说出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及自己掌握的所有。

每次习作我都让学生充分阅读语文园地中习作部分,明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读范文

(1)读大家收集的范文。

学生在写作之前,我也让他们开开眼界,自己收集一些同题读习作,认真阅读。然后精选几篇课上读给大家听。

(2)读老师写的下水文

老师的下水文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很大。因为老师与同学们生活在一个地方,接触的事物相似,写出的范文让学生感到亲切、生动,能激发习作兴趣。有的时候,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不提前写出范文。

3.讲讲自己的习作

4.评评改改

这样的过程给了学生实实在在的指导帮助。有时我还与学生一起习作,现场完成下水文。在写《秋天的图画》时,我在学生面前先说后写,写后再读给他们听,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字兴趣,也给初学习作的学生以鼓舞,让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到最大。

在课堂上我还关注学困生,给他们表扬和机会。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先生说,表扬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特别是学困生,非常需要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有一次,习作内容是写一写收集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自由说一说想写的内容时,我来到一名学困生的身边,她在讲花木兰的故事,试试探探不敢讲。我马上说:“你收集的资料真好,别人都没有。你能讲给我听吗?”她马上自信地说:“能。”给我讲完后,我指导她稍加修改,然后鼓励她讲给全班学生听。我是这样介绍的:“×××给我讲了她收集的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吸引人,你们想听吗?”最后我通过学生的评价再次让她的脸上露出笑容。关注学困生就可以避免平时写不好,考试就发蒙现象的发生。

三、时间要保障

每一篇习作从说到写再到讲评修改要有三节课才能做充分。大家都知道,中年级的习作与前面的口语交际是相辅相成的,其实口语交际就是习作的第一课时。后面的习作两课时应是第一课时写,第二课时讲评修改。

四、评改是舵手

三年级学生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本人甚至不清楚自己说得哪里好哪里不好。所以我认为评价与修改应贯穿全过程。

题目要评。题目不当是三年级习作常出的问题。

内容要评。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具体。

学生一学期8篇习作,每篇我都详细批改,并写评语。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赏识,这是每个人的普遍心理,小学中年级学生也不例外,甚至更加需要,因为他们在成长中,还没形成自己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习作讲评先扬后抑,即先表扬学生,再指出不足之处,指导学生修改完善,对于学生习作兴趣的保持和信心的增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在写评语时总是把学生的优点摆足了,之后再指出修改方向。对于问题大的学生,我鼓励他们二次习作。这样学生在蹒跚学步中,一点点进步了。

三年级是中年级的开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关注什么,学生就会重视什么。在习作中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激发学生强烈的习作欲望,时刻了解他们的需要,引领他们掌握一定的习作方法,使他们习得一定的习作技能。让习作起步工作体现有趣、扶助、踏实的特点。

4.哲学读后感 篇四

全部--部分--相对立面

死亡----生存:相对的解释.没有死亡的感觉体会不到你还在生存.死亡可以给你存在的相对感觉.如一切明天都没有了,你会珍惜今天的所有一切.大多数时间死亡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或者是我们不可能清晰的体验到死亡的感觉.所以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还有明天.实际上有太多的意外不在我们掌控中.grey里面的,t如果爱就说吧,也许明天一切都没有了.任何一个感觉和词语,都是要一个反衬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如果世界尚没有悲伤,那也不会有快乐了.如果某一种感觉全部的占据了你的内心,那么你要留意去寻找相对的感觉,因为那个全部的感觉一定不是真实的也根本没有价值.

日常--->惯性动作可以让人产生惰性.就是上面的全部感觉,你必须要找到如何突破惰性,找到那种相对立的感觉去突破自己.

灵魂的电流--->应该是部分感性的存在.回忆对人是重要的.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在一生中不停的做着计划和回忆的互动动作.虽然很多理论让你把握当前,其实,这很难.至少从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多数是在幻想未来,和回味过去.只是今天也会成为回忆,未来也会成为今天.把握当前的心态就是要突破惰性,要在一种全部的感觉中找到那种相对立的感觉.比如你有一个钻石,你会永远拥有它.它放在你的仓库里面.永远不去提取.你偶尔会想想它的光芒,但实际生活中你不会天天带着它.但是有一天你的仓库失窃,钻石没有了.你就会经常想起那个钻石,想如果天天带着它的话也许仓库失窃的时候就不会丢了.但是你不知道哪天你的仓库会失窃.失窃前,你也会经常忘记你拥有这个钻石,这个就是计划之内的东西,也是在你回忆里面的东西,其实不属于你的现在.我觉得,改变,或者是体验到存在感,或者价值等方法就是一定要知道相对立的体验感觉.事物矛盾的对立面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原始动力。灵魂的电流基本是一种情感发挥到一定程度所体现出来的物理现象.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的观点:他把我们体验到存在边缘的状态定义为“边缘状态”。通常,我们如此地执迷于和熟悉日常的生活,以至于我们不能够看破世俗--我们用自己的观点造了一个藩篱。只有当我们处于边缘状态,如疾病、痛苦、烦恼或者破产使我们远离正常的生活,把我们放置在一个新的位置时,我们才会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看待和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说生命和死亡就像在镜子里互相观望一样,当我们说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活得没有任何遗憾;而当我们说自己生活得很幸福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

5.《教育哲学》读后感 篇五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云阳中学

陈槐茂

从本书的目录上来看,全书的论述都是围绕“人”这一主题所展开的。但是翻阅下来,却又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关于教育的理念和认知。

在这里,教育哲学不再讨论那些抽象的“基本问题”,而是讨论那些与每一位教育者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讨论的方式也不再是演绎的和规范的,而是反思的和批判的,研究的目的不是强迫人们接受自己的结论,而是和人们一起认真的思考。

他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不管他们是青少年还是成人,是男是女,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总之都是人,它都具有人作为人存在的特征——绝对性、意向性、文化性、时间性、语言性和独特性,这样的特征决定了人的一生之中所必须面对的关于死亡、奴役、有限、孤独及自我认同的问题。而教育作为教化人的武器,它也必然是和上述问题相伴随的,它所教授的并不单单是给予人生存的意识和技能,而且还有授予人以生存的理由和根据以及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能只考虑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应该考虑如何增加人的存在的意义。今日的教育,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人的存在问题。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这几个方面在书中是教育与哲学的具体分析,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都涉及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词语“理性”,比如第五章中,则是从理性与教学来分析的,这其中又包括了理性与人生、理性的教化来详细的阐述的。不同的人对于理性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书中这样说,理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思想活动,它不仅包括了概念、判断和推理,而且也包括了质疑、反驳和辩护。这种情形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是表现的尤为突出的。我们知道有些观点是带有感性色彩的,但是这种感性的理解也是掺杂在理性的表述中的,我们不可以明确的说明这其中的有些错误,这就表现了一种理性的思维。理性最主要的特征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就某一问题应用概念进行推理和认识的能力。人在做“理性思考”的时候往往是身心愉快的。不同的“理性”所拥有的价值各不相同,这些价值是多方面的。例如,如果“理性”能够成为一个人在面临人生选择时的指明灯或者能够协调个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那么这时候“理性”所体现的更多是作为其生存和生活的工具价值。

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首先,就应该改变教育的对象观,其中包括教育的对象是什么和如何认识教育的对象;其次,必须重构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师必须要撕破“教师”这个“面具”,回到他本来的和丰富的人性状态,树立“作为人类的教师”的新意识; 再次,必须在更新教育对象观和教师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重构师生关系;再其次,应该引导青少年学生用一种严肃的态度来看待人生问题,防止他们将这些问题看成是似有非有或可以置换的问题,启发他们去体验和讨论日常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最终培育他们存在的智慧;最后,应该将存在问题的讨论与青少年学生存在经验的自我反思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纯地讲解一 些存在的现象或知识。

哲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教育哲学方面的内容还是有很多的地方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所以也就造成了对于教育哲学理解的较浅,还应当对于这本书有着重复的阅读,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进行理解教育中的那种理性的意识。

6.艺术哲学读后感 篇六

艺术哲学读后感【一】

丹纳认为理解艺术品本质的方法应首先基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应该有联系地去理解,寻找出它所从属的,从而,从总体上去理解。

而想要更好地理解一件艺术品,还要联系起艺术家本身。例如说艺术家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甚至是信仰或身边的朋友的氛围。在同一个时代的大背景底下创作的艺术家们所创造的艺术品都有其时代所突出的普遍性。

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一个总体是作家的全部作品。一我的理解是每个艺术家他们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而这风格会见之于他所有的作品,我想这当然也会见之于其中一件艺术品之中。

然而,丹纳认为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二个总体是艺术家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

到第三个步骤时,一件艺术品还从属该艺术家庭本身还包括在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那个在它周围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

丹纳认为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总体,其中的各个部分都是由艺术家为了表现特征而改变过的;但这个总体并非在一切艺术中都需要与事物相符,只要有这个总体就行。所以,倘若有各部分互相联系而并不模仿实物的总体就证明有不以模仿为出发点的艺术,艺术品的定义分成两部分,模仿结构的关系与精神的关系。第二类一数学关系做各种配合。

艺术哲学读后感【二】

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把艺术史研究与美学研究结合为一体,提供了在以后搞艺术的具体实际情况,而不是像普通哲学一样的普遍规律。

他认为,艺术作品从属于一个总体,艺术家应该从整体实际出发在结合现在的世界情况,丹纳进一步提出,把种族、环境和时代作为艺术的三种基本要素。所谓种族,是指一个民族在生理学和遗传学意义上所固有的性格、气质、观念和智力等方面的文化倾向。这种倾向是一个民族的先天本能和最稳固的原始特征,极少受环境的迁徙和时代变革的影响而变化。所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前者指物质环境,包括种族生存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自然条件;后者指风俗习惯和精神气候,其中包括政治、战争及民族性格和生活情趣等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他看来,种族是艺术的“内部的精髓”,而环境则是艺术的“外部影响”。而时代则是内部主源在下“外部影响“。在丹纳的体系中,人类一开始,在环境的一定推动下,通过时间的作用,规划艺术特点,艺术风格等等,当这些达到一定的程度,则形成了地域行的艺术,比如说:中国和欧洲的不同,开始是因为环境和种族的截然相反,达到一定程度,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他还提出了怎样判定艺术作品的的价值,艺术作品再现种族、环境和时代特征的程度及效果。一共有三条:特征的重要程度;特征的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

艺术也是一个形成,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建筑设计应该跟当地的文化,环境,时代,种族,信仰,资金,技术,形体的大小等互相吻合,达到一种有机的整体,这才叫艺术美。

艺术哲学读后感【三】

暑假的时候,有幸认识了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她推荐了一部好书——法国史学家与批评家丹纳所著的《艺术哲学》。于是细细的读了起来。本书辑录了1865—1869年期间在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讲稿,是按教学进程陆续印制发行的有着强烈讲授特征的教学事实。

丹纳运用具体事例说明抽象概念的能力早已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他讲述条理明晰、充满形象、富有热情,把艺术(美术)中难缠的问题清楚、明确的讲个通透,被称为逻辑家兼诗人。本文特意将《艺术哲学》中阐述“艺术品的本质”这个论题作为典型案例,重点分析丹纳讲授方法的理性特征,努力使讲授建立在准科学的基础之上而非感觉和兴趣的基础之上,借鉴有效之法于美术教学中。

丹纳受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极深,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哲学上同时受着德国的黑格尔的影响。丹纳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寻。艺术研究的过程就是“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提出规律,证明规律”。“我唯一的责任是罗列事实,说明在这些事实面前艺术是如何产生”。科学而严谨的治学方式奠定了丹纳在艺术史学研究领域的地位。

7.八卦掌起步练法 篇七

八卦掌基本步法有蹚泥步、自然步、鸡步、鸵步、鹤步、含步、续步,和实战中常用的扣、摆、掰、碾、跟、擩、偷、垫、箭等步法,以及急进、急退、横移斜进、斜移横进、斜闪、后闪、回身过步、罗圈步、螺旋步等等。

八卦掌步法功力训练的手段非常之多,其中结合技击以行走各种平面线路图和走转标杆为主要手段。通常根据习练者的不同条件或目的选择相应路线图,初期以走蹚泥步为基本步法,逐步融会“含步、续步、擩步,以及进、退、过、扣、摆、碾、转等步法和身法”综合习练。现介绍几种练法如下:

一、走圈

按照图1画圆(圆的大小根据习练者步幅来定,一圈常设定为8~10步)。

以图中的⑦节点为起(收)始点。行功时以蹚泥步为基础步法,要求上体正直微下坐,略向里转,气沉丹田,合膝掩裆,剪子步(里脚正,外脚略扣),双脚平起平落,后蹬前擩,双臂可定式,也可活式,每日至少一次性正反走转200~400圈。习之日久,再根据自身条件和腰腿力量参练上中下三盘功法,这是习练八卦掌必修基础之功。久练之,可使气血通畅,身腰挺拔有力,脊柱与胯、膝、踝旋转灵活,还能克服因反复转圈头晕、身体不平衡、不协调等毛病。为了提高实战能力,可结合击技逐步增加“抢点夺位”、“斜出正入”、“擩步暗腿”等诸类技法、套路和双人操手对练。

二、走直线

可比照图2画一条10~20米长的直线。习练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直线上配合手、眼、身法采用各种步法步型,快慢结合,反复变速习练。经过长期的进、退、跟、垫和急停急起等步法的训练,能有效提高行步、急退闪身、快速夺位及暗腿运用的速度和协调性。在实战或操手中无论硬掌门的穿掌、推掌或托掌,还是柔掌门的撞掌、挑掌或反手掌等类别的技法,其功力都会大大增强。

三、走蛇形线或狗牙线

请参照图3画一条长10~20米的蛇形或狗牙线(可根据不同目的来调整曲线弧度的大小)。初期习练者每日沿曲线来回反复行走,当自己感到有了一些功力后,每走到弧顶“●”处,增加个小扣摆步或碾转步,围绕“”走转一圈。久练上述功法,在增强足部、脚踝、小腿、腰部、脊柱有关肌肉力量的同时,还可强化调整因小角度连续转体头昏不清醒,协调性差等毛病的力度;增强扣、摆、碾、转的稳定性的灵活性。同时,还会对硬掌门的劈掌、双合掌、攒掌和柔掌门和穿挑、劈挑、裹打、一星管二、抹眉掌、插花掌、猛虎跳涧等类别招式,以及勾、绊、截等暗腿技法功力的提高也会大有帮助。

四、走三角步

按照图4画图形(根据习练者身高,可适当调整图上各节点之间的距离,通常情况下,①-②、②-③约为0.7米,①-③约1米)。

起式,双脚平行站立于“●”处,然后左足左横移到①,右脚紧随平移到左足内侧,脚尖点地,右足继续向前移至②处呈右虚步(持高架三体式)。然后右脚撤回①处,脚尖点地,继续平移至“●”处和③节点;左脚紧随平移至“●”和③节点,在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后,迅速前移至②节点呈左虚步(高架三体式)。久练之,能快速增强左右闪身抢步或过步、躲闪抢攻的速度,提高挤靠短打和活步穿掌的功力。

五、走狗牙步

请按照图5画出图形,其中①-②、②-③、③-①的距离设定,以自然步长度为宜。

习练者可分别在三个点上反复做正反扣摆步转体练习,这是扣摆步的强化训练,是强化拧、转、磨、旋、摇、闪、回、吸诸功力的重要手段,在实战或操手时能大大提高触则变、变则化、化则发的灵感和反应力。在运用攒掌、阴阳掌、狮子滚球、磨身掌等类别招式时,可逐步达到“式随心动”,得心应手之境界。

六、穿九宫

取直径3至4米许,画一圆,按照图6图7的样子,在圆上画出九宫图。

在习练的第一阶段,应保持上体正直、提肛溜臀、自然呼吸、气沉丹田,分别按照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的正反顺序,以蹚泥步为基本步法(忌跑),中速反复穿梭行走。经过数月习练,有了些许功力后,可用变速和调整身形高低,变动各宫间距离等方法综合习练。

第二阶段:当行功时头脑清醒、反应敏捷、穿行灵活、身形柔和协调、连续快行体力充沛时,便可假设目标结合各种技法,在九宫图上或标杆间边走边打快速穿行;也可反复穿梭习练《八卦九宫掌》的一些套路;或在师傅指导下,师兄弟们在九宫图上和标杆间边穿梭边进行操手、博弈对练。经过久而久之地认真苦练,你必然会心灵目明、躲打自如、身形飘逸,旋转贴靠活泛。此为第二阶段的习练。

8.起步别嫌晚 篇八

最近认识一位艾姓朋友,他说起自己的经历,很能给人一些启迪:“年轻时,我曾三次失去好杌会:第一次是工厂招工,我和村里的另一个青年条件均等,他比我大两岁,他父母请村干部向我求情:你年轻,有的是机会,这次让给他吧。我答应了。后来,他进城当了工人,我一直是农民。第二年征兵,我体检合格了,而大队书记仗着他手中有权,将他耳聋的儿子送进了部队,我又一次失去了机会。第三次是保送‘工农兵学员’,我的入学通知下到了公社,公社一个干部把他的儿子冒名顶替了我。迷以后,我一直种田种到38岁。尽管我比别人下的力气都多,可粮食不值钱,一年辛苦到头,纯收入也才二三千元。我穷则思变,开始学开推土机。村里人全笑我白日做梦,九叔公还教训我:80岁了还学什么吹打,别瞎子点灯白费蜡了!我不信邪,从亲友处借了钱,买了辆二手推土机,只3个月,就还清了旧债。经过这10打拼,我也身价百万了。如果我当年不改行,能有今天吗?”

的确,有不少人并不满足自己的现状,可是,他们总以为自己年龄大了,很难改变现状。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改变自己,什么时候起步都不晚。失去一次机会,可以把握下一次或再下一次。被动等待,总会落空,只有主动追求,才会成功。追求自我、展示自我,应当贯穿人的一生,不论追求的结局如何,其追求的过程都是人生最丰富的一笔财富。

(摘自《年轻人》2005年第6期)

9.《哲学研究》读后感 篇九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属于晚年探讨的范畴,它与《逻辑哲学论》的思辨深度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哲学研究》读后感。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主要是站在抽象的形式上,探讨如何改造传统的形式逻辑,借助符号语言把握句子结构的多样性。此时,他的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与罗素基本一致,因此得到了罗素的肯定,并亲自为维特根斯坦的处女作--《逻辑哲学论》撰写了“导论”。后来维特根斯坦放弃了理性思辨方法,转向了研究“表述的内容如何才能具有真实性”的问题,这样一来,他与罗素的理性思辨--借助数学方法创新数理逻辑的研究思路截然不同,走上了借助哲学方法创新语言逻辑规则的道路。遗憾的是,他的头脑中没有康德的认识结构、理性方法,于是只能停留在现象学领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索语言结构背后的规则,即支配形式逻辑规则的真理<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lunwengeshi./”>格式,读后感《《哲学研究》读后感》。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就是“规则的规则”是什么?其结果便是陷入了苦恼的矛盾关系中。有限环节的一幅图画很容易绘制,这从他列举的诸多实例中可以看出来。无限环节的一幅图画是怎样的形式?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维特根斯坦,由于无法解决有限和无限之间的矛盾性,所以,他的《哲学研究》只能停留在问题意识中,自始至终也不能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为此,后人将他的研究视域定位在现象学领域,这是十分准确的。超越现象的束缚,进到本质关系环节,在西方只有黑格尔的《逻辑学》才具有这样的实力。黑格尔之后,西方学者们都放弃了在本质环节进行逻辑推论的努力,结果使得西方当代哲学的认识视域全都局限的现象学领域,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分支。这一特点与马克思强调的应用哲学保持了高度的同一性。应该看到,探讨无限环节的本质关系,不是理性思辨方法能够胜任的,它需要采取《老子》所说的“道纪”方法,康德所说的逻辑推论方法,它是一级一级、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向上推论,直到“抱一”为止。这种逻辑推论方法在维特根斯坦的头脑中并没有建立起来,这一缺陷使他无法在语言逻辑和哲学逻辑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在我们看来,尽管维特根斯坦最终没有能够给出哲学逻辑的一幅图画,但是,他在西方逻辑学发展史上开创了探索语言逻辑与哲学逻辑关系的先河,因此他的研究成果在西方逻辑思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是与罗素的数理逻辑更高一个级别的探索。人们会永远铭记这位在逻辑学领域不断追求真理足迹的哲学家所作的努力。罗素--他是数理逻辑的创建者之一。这是用数学方法改造传统形式逻辑结出的成果。维特根斯坦--他是哲学逻辑的探索者。这是一位企图终结逻辑学理论研究的智者,尽管他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然而,他的努力构成了逻辑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一环。而《老子》大道率先终结了逻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全过程。这就是“不言之教”在时代哲学理论中的地位。无人能够取代《老子》的智慧,他才是天下第一的智者。2011年8月24日

10.《大众哲学》读后感 篇十

以前的我总以为哲学是抽象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而研究哲学更是被我认为是戴着厚厚的眼镜的老学鸠才能做的事。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说过“人生观”、“世界观”等一些哲学里的术语。可是当时我们就像听天书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于什么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是无从知晓。到了中学我们正式开始触到政治课,然而,面对教材哪些专业而晦涩难懂得词语时,我感到的是无比的纠结和烦恼,一句话看上好多遍才能懂更是让我对哲学产生恐惧的心理,并由衷的抵触。

前一段时间有人向我推荐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不得不承认,刚一听到要读有关哲学的书,那些痛苦而恐惧的学习哲学的经历顿时于脑海重现。可是看了《大众哲学》我才真正的了解到其实哲学并没有我们相像中的那么深奥,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正如这本书所说“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 他说哲学之所以显得高深,是因为哲学家们故意这样表现,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也许很多哲学家都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故意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使一般人很难以理解,这样自然就会感觉哲学很深奥了。

艾思奇作为一位革命战士,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中国现

代史上、中国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上,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方面,其历史地位,应该说巳得到了公认。尽管,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和不足,然而这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了他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也难以取代他的历史地位。艾思奇并非没有弱点和不足,人无完人。然而,我们同样应当指出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艾思奇,他的历史地位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众哲学》时期就已经奠定。以后的年代,作为战士与学者,艾思奇仍然在继续的奋斗中,这是历史,这一段历史已经写进了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当代史中,也写进了现代和当代哲学史之中了。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通俗的笔法,运用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高深的哲学知识。这样,哲学的观点就更容易渗透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从而让人们真切的体会到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举个例子来说,作者在关于唯心主义的议论中,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由我心生”,竟然推导出:“父母也是我心生的,不存在的,我也是我心生的”,这就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这句话的错误和荒谬。可是按照以前教材对唯心主义的泛泛解释,我们对唯心主义其实并没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也就无法感受到它的错误所在。以前曾听说过唯心主义最终导向了宗教,可我却不以为然。然而,这个例子生动而形象,我顿时醒悟,原来,唯心真的可以引领人们走向宗教。

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在我看来,哲学不仅是为了看清世

界,更是为了改变世界,在改变中更好的看清世界,所以那种认为哲学已发展到极致的理念可以说是可笑而幼稚的,因为哲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发展的科学。可是中国有个可怕的倾向,就是把什么都形式化,如政治课。每个学生纯粹的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政治,其创新从何谈起?尤其是哲学。我从前非常讨厌政治课,因为教条式的背诵是我最讨厌的事,填鸭式是教学方式更是令我苦不堪言,可是后来后来在生活中我对哲学有了深深的体会,有了对哲学的思考,从而有了困惑,从而有了学习哲学的欲望。我始终认为学习就是学会思考,我希望中国多一些思考者,实干家,少一些形式主义者。

这本书收到许多读者的好评,我认为其原因第一是紧扣民众最关心的现实政治问题来引发哲学思考。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最关心的政治问题是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在谈到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时,艾思奇在谈了“悲观主义、宿命论、唯物主义、享乐主义”的世界观之后,进一步以抗战的“速胜论”、“亡国论”和“持久战”三种不同的“抗战观”来延伸分析“世界观”问题。这本书适应了当时革命的需要,即适应了青年们在外有强敌侵略、内有激烈斗争的条件下,迫切要求科学思想的指导的需要。而当时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担当起这一任务。第二是因为他所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历史观的前提,世界观和历史观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前提,它把青年引向进步、引向革命是顺理成章的。第三是因为这本书的风格对广大青年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并引导他们以马克思主

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这又同艾思奇同志的为人治学十分相似。他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的学风,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书中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和科学中的生动活泼的材料并加以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而不是板着面孔,专门从事抽象的思辨与演绎;语言和概念通俗易懂,而不是深奥晦涩。艾思奇用日常生活的事物来解释哲学原理,例如用“照相机”作比喻来说明“反映论”;用卓别林和希特勒的区别来解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很形象、很直观。

读罢这本书之后我不仅对哲学是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有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深入的认识,这不仅能增强我个人的修养,提高我的逻辑性,思辨性,整体性,也坚定了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此书通俗易懂,每个高深的哲学知识都是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来的,用人们熟知的中国历史事例来剖析哲学道理,但其又不失哲学的根本,启发群众自身的感悟来学习哲学。

叶天骄

2010202182

11.涂鸦起步(1岁) 篇十一

涂鸦——宝宝的天赋才能

没有限制,自由地发挥,是涂鸦给予宝宝的最大快乐,从那些稚嫩的笔触中,宝宝的才智得到了积极地提升。

发挥想象涂鸦是宝宝进行想像的表现手法,通过可爱的线条来展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没有任何阻碍的创作过程中,令宝宝获得无尽的满足和快乐。

手眼脑协调手抓着笔画,眼看着线前行,大脑中想像着涂鸦的含义,全方位的协同发展,对宝宝的协调能力、平衡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小肌肉的发育尤其重要,让宝宝在快乐中变得心灵手巧。

事物认知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他的涂鸦素材也会随之增加,虽然我们看不懂他在画什么,但是涂鸦的确是他对看到事物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奇形怪状的线条来展现他心目中的某个影像。

涂鸦——我有我的新奇特

父母要鼓励宝宝自由发挥,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协助,帮助宝宝的涂鸦更加富有亮点,更加富有乐趣,同时也可以提供一些涂鸦的小道具,让贵重的家具免遭涂画。

故事小长廊

沿着墙壁贴上几张白纸,让宝宝在上面随意涂鸦,然后拉着宝宝的手去参观他的作品,时不时地在他的涂鸦基础上添几笔,比如看到一个圆圈,在周围添几根线,对宝宝说:“宝宝快看,一个好大的太阳啊,漂亮吧!”看到弯弯曲曲的线,可以说:“小虫子爬出来晒太阳了,我们也去6西太阳吧!”尽可能地从宝宝的涂鸦作品中延伸出一个可爱的小故事,看到自己的涂鸦竟然变成了一个故事,宝宝肯定开心得不得了,说不定要缠着你反复地讲呢!

涂鸦不见了

准备一块白板和记号笔,让宝宝在白板上涂鸦,然后妈妈用板擦擦掉,反复几次,宝宝会对神奇般消失的画好奇不已。还可以选择一种可以水洗的环保水彩笔,在和宝宝洗澡的过程中,让宝宝一边在磁砖上画画,一边用水去冲洗,宝宝一定开心极了,催着你去冲他的画。同时对于不愿意洗澡的宝宝来说,这个小游戏也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专情于画画中的宝宝,不知不觉也完成了洗澡任务。

创意亲子装

可以买两套浅色的母子装,比如白色、粉色等等,和宝宝把衣服穿好,面对面坐着,鼓励他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在你的衣服上涂鸦,而你也可以在宝宝的身上作画,一起照照镜子吧,世上独一无二的涂鸦亲子装诞生了!走在路上,回头率一定100%!

小小化妆师

12.习作从“说说写写”起步 篇十二

因此, 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求知欲强, 善于模仿, 好提问题, 喜爱表达, 思维形象具体, 但表达起来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的特点, 提倡作文教学低起点、早起步。

说说写写是一种作文启蒙的有效方式, 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有助于习作稳健地起步。习作应当从“说说写写”起步。

对此我们进行了课堂教学研讨, 并有了一些初步的实践。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说写兴趣

苏联心理学家认为:“每一次谈话之前, 都是先产生语言动机, 即‘我为什么而说’。这一活动是从情绪的诱因和需要源泉而来的。只有当儿童自然地说话, 由于内心的诱因而需要说话的时候, 才能最有效地发展语言能力。”语言动机诱因的设置可以有很多种形式,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情境中, 产生自主表达的欲望, 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 从而自然流利地进行表达。

案例: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就特意安排了“说说写写”的专项练习。此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文字提示:

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然后从下面的词中任选三个, 照样子各写一句话:“做种踢吹 写投跑游跳 看唱打”。

第二部分是图片提示:

小朋友进行各种活动的情景, 共提供了11种活动画面, 有唱歌、写毛笔字、投篮、看书、跳远等。

在“说说写写”训练中, 我们根据“说说写写”中的图画内容, 首先让学生回忆校园春季田径运动会, 本班运动员参赛情况。然后结合校运会, 运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进行说话训练, 再现精彩场面。由于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他们发言异常踊跃, 表述生动具体。除了用回顾方法, 我们还借助多媒体展示创设情境:以小记者身份走进“阳光小学”, 采访该校素质教育大课间活动, 为此作一次报道, 争当优秀小记者。整个过程, 让学生做阳光小学的优秀宣传员, 目的就是把生活与写话结合起来, 学生不会觉得写话是老师、书本布置给我们的一项任务, 而是觉得写话是生活的一部分, 是生活的需要, 是具有实用性的, 可以起到和他人沟通、交往的交际作用的。

二、强化有效指导, 促进说写转化

儿童语言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 儿童获得说的能力先于获得写的能力。

在“说说写写”的过程中, 有学生针对投篮图想象说话:“刚刚和晓晓在篮球场练习投篮, 刚刚张开双臂想防守, 晓晓用力一跳, 把球投进了篮筐。”再如, 有学生针对“游泳”图, 想象说话:“小峰是学校游泳队的队员, 他正在游泳池里练习游泳。他两手使劲地向前划, 两脚使劲拍打着水面, 微笑着看着前方, 好像在说:“看, 我游得多快呀!”

对二年级学生来说, 根据静态的画面发挥想象并利用积累的词句说出这样两段完整、具体, 而且比较生动的句子, 着实是令人欣喜的。但在要求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时, 问题就出现了。

一是原来说得有滋有味的, 写在本子上却成了很简单的一个句子, 如写“游泳”图, 就只写成“小峰正在游泳池里认真地游泳”, 而且还忘了点句号, 或者随意在句子中点逗号;二是原来说得头头是道的, 到了本子上, 错误百出, 添字漏字、点错标点, 甚至成了病句。

究其原因, 到了二年级上学期, 学生说的技能比较熟练, 表达的自由度比较大, 而写则受识字量、书写技能等多方面的制约, 表达的自由度比较小。看来由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转化是习作的一个难点, 会说未必会写。

针对以上情况, 我在指导方法上作了些改进, 效果迥异。列举一次说写训练。

题目要求:“熟悉春天吗?你发现春天给咱们带来了些什么?”

学生:春天里桃花开了, 春天里小草发芽了, 春天里柳树也发芽了, 春天里小燕子飞回来了……

教者:同学们很会观察, 除了百花盛开、鸟语花香之外, 人们会在春天里忙什么呢?

学生:少先队员在清明节去踏青, 去扫墓;在小区里种草, 植树;农民伯伯耕地、播种……

教者:大家的发言联系了生活, 很生动, 很具体。老师给大家提供几个词:“温暖、阳光、希望、生机、赞美、幸福、歌唱”, 请大家尽量运用到发言中, 用上一个两个、几个都可以。 (词语与要求同时出现于屏幕)

经七嘴八舌的讨论, 学生竟说出来这样一组句子:“春天给我们送来无限生机, 百花盛开, 鸟语花香;春天给我们送来希望, 少先队员植树种草, 农民伯伯耕地播种……春天是希望的季节, 我们赞美春天!”更意想不到的是后续写下的句子语句通顺, 呈现出个性化的语言, 标点使用正确。

实践表明, 只要指导得法, 给出学生需要的词语, 把标点符号的用法讲清楚, 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生活中积累的原材料, 低年级学生的说写能力会显著提高。有效的指导, 产生有效的训练;有效的训练, 得益于有效的指导。学生的生活是说说写写的源头活水。因此,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才是有效的指导, 才能让学生想说话, 有话说, 说得好。

三、采用多种评价, 培养说写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程标准也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要把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 保护和加强学生的写话信心, 作为教学的重点。那么, 在“说说写写”教学过程中, 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尤为重要。

1.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指老师在学生说写过程中, 给予赞扬、肯定的评价, 加以热切的鼓励。教者虚拟荣誉称号, 如“优秀小记者”“优秀宣传员”“优秀小博士”“作文之星”等荣誉之花。每逢说写出彩的学生, 老师当场封号, 赠小红花一朵, 由组长累计在班级公告栏中。

2.指导性评价

指导性评价, 相对激励性评价来说, 前者偏重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后者偏重其方法的引导。例如, 亮亮同学用“跳远”说了一句话:“我在沙坑边参加跳远。”我评价:“很好, 请看看四周, 咱们班还有哪些运动员在参加什么比赛?”“小明在跑道上参加100米短跑。小李在跳高。小红、小英参加一分半钟跳绳。”亮亮一口气说出了三个句子。“你看到的真多, 还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亮亮越说越得意, 下面的话几乎是脱口而出, “当我助跑时, 我听到咱班的拉拉队队员拼命高喊我的名字, 听到大喇叭里也在高喊‘运动员加油’。我咬紧牙加速助跑, 决心在跳出好成绩, 为咱班级争光。”我顺势总结:“说与写的对象除了自己, 还有周围的人, 除了自己见到的, 还可以写听到的, 想到的。”

3.延迟性评价

延迟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完成一个说写段落之后, 应作出评价时而暂不评价。例如一学生把说的话写在本子上, 因出现了错别字或词序颠倒, 使语句欠通顺。我就让其订正后再进行等第评价, 给了优秀。换句话说, 就是允许学生在“说说写写”过程中犯错后自我纠正, 一旦正确了, 同样可以得优秀。这样做的目的是少给学生挫折, 多给鼓励。

4.群众性评价

群众性评价是教研组内部说法, 其实就是让学生评学生。在实践中发现, 由于争胜好强的竞争心理, 学生在学习“说说写写”过程中情绪高涨, 格外投入。运用这一评价, 先提醒大家必须全神贯注听取他人发言, 自己发言时必须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如果自己发言赢得大家三次掌声, 可以当选“小小评论家”, 三次被评为“小小评论家”, 直接晋升为“小小文学家” (荣誉可以累计, 且公布上墙) 。评价本不属教者专利, 一旦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便成了教者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成了学生取之不竭的学习动力。

多种手段、多种方式的评价, 激发了学生的说写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说写信心, 也培养了他们的评价能力、鉴赏能力。

13.教育哲学读后感 篇十三

登一山有一山的风光,看一书有一书的文韵。这个暑假,受学校影响“被迫”看了刘良华教授的《教育哲学》,看得云里雾里,也不知是否点中书本要旨。我姑且对这几日的读书思考,做一个反思总结,以示这个暑假完成了任务。该书知识储备丰厚,远非我所写的几点认知,但由于时间紧迫,加之文字艰深难读,我是采用跳跃式翻读,只求贯穿主线,会明要旨,并没有面面俱到。

表里关系即在差异中找相同,从多样和变化中找不变和恒久,其实就是在运动的事物中找永恒的规律。每此接手的班级同学都不一样,教授的课文也会因时代变迁而变化,但为什么教得越久反而越来越得心应手,而不是越来越糊涂烦乱,就是因为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在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教学事务中潜移默化的产生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可能说不出来,但是做得出成效。只不过善于总结者有大成,疏于总结者有小成罢了。

价值中立,教育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是围绕“人”为研究对象展开的。领悟到人的规律就可以正向迁移到教育规律上。人处于世,最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这就要向内探求人性,而后考虑在社会上立足,适应环境,这就要向外探求价值。很多时候,人性和价值是一对矛盾。多劳多得者多忧,从人性的角度考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人之常情,可是为了利益的大小,人们就会做出不一样的价值判断。这就有了人性和价值的平衡。人的需求不同,对人性和价值的平衡点就有所差异。说明白点就是舍与得的关系。讲求价值中立。在于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价值中立。不仅老师在做选择,学生、家长也在做选择。哪个班能够最好的达到三方价值中立的平衡点,哪个班的教学成效是最好的。价值中立表现在教学写作中,即是教师要求、学生认知与家长理解三方价值判断的博弈。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家长怎样看,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多少的自主权,直接决定了学生思考方向和完成度。如果这个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教师教得身心疲惫,学生被逼得心力憔悴,家长看得怨气不绝。究其根本是因为大家所做所想不一致,写作方面的价值判断没有达到较好的平衡点

上一篇:感谢信高中书面表达下一篇:苏洵苏轼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