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分析之导演分析(共8篇)
1.影片分析之导演分析 篇一
*推荐书籍 推荐书籍 《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解读》 中国广告电视出版社 潘桦 《影视动画视听语言》 海洋出版社 孙立 《电影电视剪辑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傅正义 *中国获奖影片 中国获奖影片 《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 景别 《鸟人》 角度 《法国中尉的女人》 运动 《美国往事》 《阿基米德后宫的茶》 照明 《阳光灿烂的日子》 色彩 《罗拉快跑》 语言 《活着》 音效 《红色沙漠》 音乐 《克拉默夫妇》 1993 《霸王别姬》 陈凯歌 《钢琴别恋》 简·埃皮斯 1989 《悲情城市》 侯孝贤 》 1992 《秋菊打官司》 张艺谋 1994 《爱情万岁》 蔡明亮 《暴雨将至》 1999 《一个都不能少》 张艺谋 2005 《断背山》 李安 2006 《三峡好人》 2007 《色戒》 1988 《红高粱》 1993 《香魂女》 《喜宴》 1996 《理智与情感》 2007 《图雅的婚事》 王金安 2001 《卧虎藏龙》 *五大著名导演 五大著名导演
1、【意】费德里斯·费里尼 《8 1/2》 《道路》 《卡比利亚之夜》 《甜蜜生活》 《我回忆》 《罗马》
2、【日】黑泽明 《罗生门》 《七武士》 《影子武士》 《战国英豪》 《梦》 《红胡子》 《德尔苏·乌扎拉》
3、【意】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 《放大》 《红色沙漠》 《夜》 《奇遇》 《蚀》 《中国》 《扎布里斯基角》 《云上的日子》
4、【瑞】英格玛·伯格曼 《芬妮和亚历山大》 《野草莓》 《处女泉》 《犹在镜中》 《冬日之光》 《呐喊与细语》
5、【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精神病患者》 《后窗》 《眩晕》 《西北偏北》 《蝴蝶梦》 《群鸟》 《绳索》 《39 级台阶》
2.影片分析之导演分析 篇二
弗朗索瓦.特吕弗这样形容新浪潮:“有一点我们强调得不够:‘新浪潮’既不是一场运动, 也不是一个学派, 又不是一个集团, 它只是一定的量, 是报界创造出来的统称, 为的是把两年来崛起于本行业中的五十余名新手统归一类, 以往, 每年只能出现三四名新人。”特吕弗的阐释鞭辟入里, 新浪潮的出现看来用现象学的解释更为贴切一点, 也就是说新浪潮的狂飙激进充其量只能是历史的短暂瞬间, 用它来概括那个时期所有的法国电影和电影人是非常不贴切的, 尤其是对待布莱松这个法国电影的另类。
有人说布莱松是影坛第一墨水瓶, 意思是他肚子里墨水特别多, 用影坛第一小说改编者的称号, 形容他绝不过分。而当时新浪潮所产生的作者们大部分并没有很好的文艺修养, 因此仅仅从出身上就可以看出布莱松和当时法国流行的代表时代潮流的新浪潮电影的作者们的不同, 他并不想搭上新浪潮这趟更能声名远播的车。
布莱松的电影很少长镜头, 摄影机位几乎就固定在一处;演员启用非职业演员, 休想从他的电影里看到声色俱佳的戏剧化表演;景物的拍摄几乎到了吝啬的地步, 如果他想拍一张桌子, 他基本上会把桌子上的东西全部拿走, 最后出现在镜头里的, 只有四条腿一张台面, 偶尔能看到桌上有个花瓶, 算你运气, 但你别想再看到花瓶里的花。他的这种极简主义的做法告诉我们:简单不代表没有创造性, 相反给人留下更多想象空间。这实际上达到了一种看似缺少点什么, 但实其上又什么都有的境界。叙事的完整、节奏的连贯、人物的深入, 这些在布莱松的电影里被完全取消, 在他的电影里, 段落与段落、镜头与镜头之间, 往往会出现空白与不连贯。画面, 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 是他最热衷于表现的。
早期的布莱松是个具有宗教气质的人, 1943年, 他拍摄出他的长片处女作《罪恶天使》。在这部作品中, 强烈地凸现出了布莱松的造型意识——未有任何修饰、色调单一的修女道袍, 在布莱松的魔术般的镜头下形成了有棱有角的几何图形, 并且似乎带有异常丰富的光泽。两年之后, 布莱松根据狄德罗的《宿命论者雅克》中的一个插曲改编并导演了影片《布劳涅森林的妇人》。布莱松的第二部长片, 虽然还未形成布莱松自己的影像风格, 但无论在画面和场面调度上都沿袭了他第一部作品的细腻感觉。只不过画面造型更为考究, 场面调度更为流畅。片中妇女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丝痛苦, 每一分快乐都在布莱松指挥自如的场面调度中尽显无疑。
1951年, 布莱松迎来了他艺术生涯中最知名的作品《乡村牧师日记》, 这部电影改编自法国作家乔治·贝尔纳诺斯的日记体小说, 次年获得路易·德吕克奖、法国电影大奖和第十二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影片奖。电影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布莱松的宗教情结, 一本日记翻开, 传来一个男子的画外音:他是一个刚从神学院毕业的年轻牧师, 来到昂布里古尔乡村教区担任牧师。初来乍到, 牧师过着寂寞清苦的日子, 村民的愚昧、浅薄和保守让他感到失望和苦闷, 村民们也不喜欢这个新来的年轻人, 他们感到他只会说空话, 对他们的生活起不到任何的帮助, 他的忠告和规劝他们并不要听。一次, 牧师感到拯救了伯爵夫人堕落的灵魂, 但是村民们却认为他破坏了一个家庭。牧师终于精神分裂, 在日记里他和自己进行着关于宗教的争论, 最后身心交瘁的他患上了胃癌, 冬夜, 他死在一位已经还俗的牧师家里。
布莱松在影片中为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确立了一个典范, 他试图在最大程度上拍出一部完全忠实于原著的作品, 用视觉艺术再现文学:不仅保留了原著的日记体形式, 还用电影的方式保留了原著中的每一句话。部分日记直接转化成直观的具象画面, 画外音的运用, 等于是将牧师写日记的过程声音化, 而日记体小说里, 牧师在日记里记下的回忆性对话, 则直接在银幕上用角色之间的真实对话来完成, 正如法国最杰出的电影评论家巴赞所说:布莱松通过电影, 强调出小说的存在。
1956年, 在拍摄《一个死刑犯的越狱》时, 布莱松与“演员”彻底道别, 开始自觉地使用他所称谓“模特儿”的非职业演员。影片的情节十分简单, 都是越狱的故事, 就是描述男主角Francis如何 (策划) 逃狱。和《肖申克的救赎》有类同之处, , 这部片子是把《肖申克的救赎》中到最后才讲述的安迪筹划出狱的步骤精细地描绘了。整个都是主人公的计划与实现, 不断出现足以毁灭计划的意外, 这一步步化解的步骤让人充满了勇气。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一个人不甘屈服, 不放弃努力而作出的牺牲, 导演既没有夸大, 也没有夸夸其谈。布莱松发挥着他作为创造者的才能, 这种形象, 准确地说, 属于幻想的范畴。导演把全片的叙事焦点集中在囚犯的角色身上, 令他们的心路历程相当清晰。为了逃狱大计万无一失, Francis多次跟多位囚犯作讨论, 每一次讨论都有新的进展、新的戏剧张力, 当中尤以他跟隔邻囚室的囚犯和比自己年轻得多的少年囚犯的交谈, 最能牵动观众把戏追看下去。相反, 导演是不把狱警、惩教官员的主观视点放在眼内。此外, 戏的结构是同时将男主角追求自由的生命力和不安感, 逐段戏逐段戏加强和加深, 直到结尾他跟少年囚犯攀墙逃狱的一场高潮戏, 便以最精炼的影像, 将矛盾的身心挣扎, 强烈地爆发出来。正是如此, 这部电影的真实性才得以突出。
1959年, 布莱松拍摄了他认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和自豪的影片《扒手》。这部作品虽然是改编自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罪与罚》, 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原著中最根本的一些东西还是被保留在电影中, 显示出布莱松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的深刻理解。这部作品也成为展现布莱松真正艺术风格的符码。
而《巴尔塔扎尔的奇遇》是电影史上极其异类的电影。全片的主角竟是一头驴。透过驴的眼睛, 冷冷地注视着这个世界。驴辗转在不同人的手中, 被虐待、被贩卖, 最终被杀, 成了这个残酷世界的牺牲品。布莱松在本片透过动物展示人性, 用最朴实的方式抒发关怀自醒, 这就是布莱松影片的光芒所在。
布莱松拍摄的《金钱》这部电影获得第三十六届嘎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故事说的是年轻的伊冯被指控贩卖伪钞并因此丢掉了饭碗。他成了一起抢劫案中的司机, 于是锒铛入狱。被释放后, 他杀死了自己下榻的旅馆的老板, 后来还杀死了收留他的那户人家的全家。在布莱松的冷漠摄影机下, 将缺乏仁爱的社会景象展露在观众眼前。在这部电影中很少有长镜头和全景镜头, 每一个镜头就像一个文字符号或音符, 割裂来看都是意义不大的。剪辑就像一个“秩序的安排者”, 将这些没有意义的符号进行重组。
当年法国声势浩大的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作者们一致地反对当时流行的所谓“优质电影”。这种“优质电影”实际上是一种被
浅析莫扎特经文歌《喜悦欢腾》, k.v.165
赵南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文章通过探讨古典主义音乐大师莫扎特的音乐创作背景以及创作特点, 对莫扎特早期创作的宗教音乐——经文歌《喜悦欢腾》进行简要的作品分析, 通过对该作品进行理论探索, 总结归纳女高音声部演唱此类宗教作品的技术特点。
关键词:莫扎特;宗教音乐;经文歌
宗教音乐又称圣乐, 是欧洲艺术音乐的源头。从功能上看, 它既可传达上帝给人们的启示, 又可表现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靠和祈求。在18世纪以前, 欧洲音乐主要以教会音乐为主, 而教会音乐则以圣咏为主。从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到浪漫时期, 众多的音乐大师们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宗教音乐遗产, 而莫扎特作为音乐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宗教音乐以及在其创作的其他作品中渗透的宗教情怀, 都为他音乐中自由与纯净的创作特点奠定了基础。卡尔巴特在其著作《论莫扎特》中这样说到:“莫扎特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件乐器, 他只是让人去谛听他显然听见的东西, 那是来自上帝的创造物的, 滋润着他, 在他心灵中升华、而现在又从他心灵中逸出的东西。”这也不难解释莫扎特在临终之前要求谱写《安魂曲》的原因了, 很清楚地说明, 莫扎特的音乐, 是宗教性的。
一、关于作曲家莫扎特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不仅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大师, 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 有“音乐神童”的美誉。莫扎特短暂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极其宝贵和丰富的音乐遗产。莫扎特一共创作了549部作品, 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多部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莫扎特对宗教的态度, 尤其是对天主教会的态度, 历来众说纷纭。但是他在晚年对共济会一往情深的意义究竟何在, 并无定论。莫扎特的宗教音乐作品并不多, 这说明他很少获得教会的委约。《喜悦欢腾》 (Exsultate Jubilate, K165) 创作于1773年, 为掩人歌手拉慈尼 (Venanzio Rauzzino) 而创作, 在米兰首演, 当时的莫扎特只有16岁, 这样的年龄就能写出如此高亢而圣洁的旋律, 实属天才之举。
二、《喜悦欢腾》, K165的音乐结构与特点分析
莫扎特的经文歌《喜悦欢腾》, k.v.165, 是早期宗教作品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 这是他专为女高音声部而作的三首经文歌, 此时的经文歌已经从13世纪的复调合唱歌曲演变为有独唱声部和乐队伴奏的声乐体裁形式。作品分为四个部分:01快板, Exsultate jubilate;02宣叙调, Fulget amica dies;03行板, Tu virginum corona;04快板, Alleluia.其中的第三首Alleluia大家比较熟悉, 习惯上被音译为《阿里路亚》, 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大纲中作为重要的练习曲目广泛使用, 同时该作品也被国内外很多女高音作为音乐会曲目频繁亮相。就整套作品而言, 从曲式结构上, 莫扎特采用了多主题的奏鸣曲式结大众兴趣所左右的, 按照陈规俗套制作的商业影片。面这一时期的电影新人们则是要以一种艺术趣味来替代商业味。他们声势浩大的奋起推翻和打碎旧存的制片秩序。这一次运动对商业电影的确形成了极强烈的冲击。而布莱松在这个方面可以说走的更远, 他与新浪潮作者们的区别在于他的风格不是自发而是自觉。
布莱松说:“我们要把对风格的爱好推进到狂热的地步。电影是一种具有个性的作品, 它需要一个作者、一种写法。作者是在银幕上书写, 用各种不同时间的镜头和各式可变的拍摄角度来表达自己”。罗贝尔·布莱松是一个标准的现代影人。他直接用电影的形式, 反映了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 以及它的有时让人觉得难堪的辉煌。他是对作家电影真正的阐述者和实践者, 他真构, 具有器乐化的音乐逻辑, 交响乐队伴奏与人声紧密结合, 呼吸紧凑、句法连贯、前呼后应、恰如其分, 从和声学的角度分析, 多采用和声大调下行时降低第七级音的特点, 与同主音的自然大调交替出现, 增加了曲调的明亮度, 旋律纯朴优美, 织体干净细致, 配器上注重音色效果, 大大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以下是针对作品中四部分的音乐形象分别进行的简要分析:
1. Exsultate jubilate:
主调为F大调, 单三部曲式, 速度为快板, 这一段的主题是“纵情欢乐”, 风格明朗, 节奏感很强, 在allegro的速度里, 连续40个十六分音符的花腔华彩乐句富余活力;
2. 宣叙调, Fulget amica dies:
D大调, 这一部分是朗诵调, 有一种超度的语气, 富余沉思、冥想的特性;
3. Tu virginum corona:
主调为A大调, 单三部曲式, 速度为行板, 这一段是赞美“加冕的圣母玛利亚”, 此段旋律优美, 结构严谨、表达含蓄、具有强烈的古典主义色彩;
4. Alleluia:
主调为F大调, “阿里路亚”的意思是赞美上帝的颂歌, 尽管全曲只有这一个词, 但是速度回到了快板, 乐曲的主题简洁而极具节奏感, 旋律的流动性以及花腔的华彩乐段大大推动了音乐的张力, 使其富于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将整部套曲升华到新的高度。
莫扎特的经文歌《喜悦欢腾》, k.v.165, 形式高雅、简洁对称, 凸显了莫扎特创作上的细腻、华贵、含蓄、典雅, 旋律优美、结构严谨, 具有强烈的古典主义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
三、女高音声部演唱此类宗教歌曲的技术特点
1. 保持圣洁平静的心态;
2. 保持深且积极的呼吸状态, 确保气息的连贯和统一的音色;
3. 保持与交响乐队和声上和谐统一的效果。
莫扎特的经文歌《喜悦欢腾》, k.v.165, 是莫扎特创作生涯中最杰出的音乐作品之一, 许多女高音歌唱家常常把它作为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要了解和学习莫扎特的音乐, 从声乐的层面上说, 在学习他渗透着大量宗教气息的歌剧、艺术歌曲作品的同时, 去了解和掌握他的宗教作品, 将有利于提高歌唱能力, 拓展视野, 更好地完成各种题材和体裁形式的作品。
参考文献:
[2]《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3]《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
[4]《歌唱动力学》[英]梅丽贝丝.邦奇著.韩丽艳, 蒋世雄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年.
[5]《论莫扎特》卡尔, 巴特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6]陈艳.《莫扎特的经文歌“欢呼圣体”及其演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正秉持了新浪潮的精神, 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趣味而随波逐流, 在这一点上, 法国电影的历史上无人能及。
参考文献
[1]乔治·萨杜尔《法国电影》中文版.徐昭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7年.第194页.
[2]《当代电影》2001年第1期.
[3]安德烈·巴赞.《〈乡村牧师日记〉与罗贝尔·布莱松的风格化》《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7年版.
3.影片分析之导演分析 篇三
听到这个消息,所有人都不由自主会想起2012年底他拍的那部电影《泰囧》,上映首周票房达到3.1亿人民币,创造华语片首周票房纪录,最终以12.67亿元票房一举创造华语影坛史上最高票房。徐峥本人拿到4000万票房分成,同时被推向“华语影片最高票房导演”的巅峰。
大家都在关心,《港囧》又将取得什么样的票房呢?
然而,徐峥关注的不止这些。记者注意到,《港囧》还未上映,徐峥的下一部电影《印囧》就已经在广电总局备案了。徐峥的眼界十分长远,他本人擅长投资理财,炒楼、炒股、炒期货、收藏古董和投资林业......几乎无所不包。
投资电视剧:从《春光灿烂猪八戒》说起
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徐峥演了一段时间话剧。1998年,因出演《股票的颜色》,徐峥还获得了戏剧界最高奖项第十届白玉兰戏剧奖最佳男主角奖。那个时候的徐峥,对理财还没什么概念,如同他自己所说:“存折里的数字就和我的头发一样,我很少见到,也几乎没怎么去在乎过。”
有一次因为一块钱,徐峥闹出了笑话。这件囧事直到现在还被朋友们当成聚会时的段子广为传播。有一年徐峥在怀柔拍戏,有一天提早收工,开着车兴冲冲地就往家里赶,等到高速公路收费站才发现,钱包忘在拍戏前的那件衣服兜里了,回头看这一路已经开出好几十里了。满车厢地找钱吧,但凑来凑去,车里加油剩下的钱怎么凑就是差一块钱。徐峥心想咱就厚着脸皮刷刷自己这脸卡吧。结果伎俩没奏效,售票员特别有原则,坚持要他付清那一块钱。好在后来一位好心人主动走来借给徐峥一块钱这免除了尴尬。但第二天看报纸才知道,这位好心人原来是一记者,而徐峥被拦下、找钱、凑笑脸的全过程都被拍了下来,新闻标题是“明星也差钱”。类似这种因为钱闹出的马大哈事件后来在徐峥身上还发生过不少。
徐峥真正开始理清钱,就是在他30岁那年,就在话剧事业处于巅峰之时,徐峥却义无反顾决定去北京影视圈发展,成了北漂。在长达大半年的时间里,徐峥没有接到像样的角色。窘境之下,朋友们都建议他回到上海,但徐峥选择了坚守,继续寻找到突破的机会。
后来偶然的机会,徐峥遇到了《春光灿烂猪八戒》这个剧本。这是一部投资人都不看好的无厘头式的作品,承诺的投资也迟迟不肯兑付。没有钱,戏没法拍,导演对外发话:“谁给拉来投资,谁就演主角。”急冲冲的徐峥于是揣着存折就跑去找导演了。当着面打开存折,坦白地对导演说:“这是我所有的积蓄,够不够?”
结局大家都知道了,这部戏使得徐峥一炮而红。其实徐峥不是头脑发热,在作出这个决定前,徐峥认真地看过剧本,“虽然剧情比较‘弱智’,但猪八戒这个人物的确非常适合我,并且这部剧的投资不多,即便收视率惨淡,收回成本的压力也不大”。朋友们都以为他疯了,但是电视剧播出后,却很反转,收视率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分到徐峥手上的红利比片酬还多出一倍,同时他也跻身国内一线喜剧演员行列。
投资电影:从《疯狂的石头》开始
渐渐地,投资电视剧尝到甜头的徐峥萌生了更多想法——转战大银幕,但尽管他有着深厚的喜剧演出功底,却一直没有等到大牌导演的垂青。之后徐峥发现,自己无缘触“电”,并不是自己名气和演技的问题,而是影视市场的问题。时下但凡大制作、大导演,背后的投资人不是煤老板就是地产商,徐峥的那点“加盟费”根本入不了法眼。执拗的“势利眼”徐峥并没有放弃,而是把目光转向了颇具潜质、有电影理想但穷困潦倒的小导演。
宁浩成为徐峥轻松傍上的第一位“穷”导演。当时,宁浩在影视圈已经小有名气,但很小众,只在一些小圈子里有知名度,此前拍过的几部文艺片都是赔本赚吆喝。为了还清债务,宁浩无法免俗地转向商业片——《疯狂的石头》就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刘德华作为出品人,一下子投了2000万元,但影片拍摄仍面临资金缺口。那时,徐峥和宁浩还不熟,他就通过中间人,委婉地转告宁浩:如果需要,他也可以像刘德华那样大手笔出资,回报暂且可以不谈,只要求能客串角色,并在演员表中出现他的名字。
宁浩被这个自己找上门来的财神爷的诚意所打动,让徐峥在《疯狂的石头》里客串了个贪婪狡诈的冯海,还将他的名字排在所有演员之前前。原本宁浩想为仗义疏财的徐峥安排个更重要的角色,,但但当时主角已经定了,没想到,这反而合了徐峥的意,其其实他压根就不想演主角——如果初涉大银幕演砸了,以后后就别想再翻身了。《疯狂的石头》里徐峥的戏份虽然不不多多,但因为演得到位,他和主角黄渤都红了。
凭借该片,宁浩“不差钱”了,同时他觉得徐峥这人不错,两人成为了交心的朋友。“疯狂系列”成为一个电影品牌,没过多久,宁浩和徐峥又邀上黄渤,先后合作了《疯狂的赛车》等卖座电影。随着这些小成本电影的走俏,徐峥将自己经营成了大牌明星。
成名之后,很多导演想拉徐峥投资自己的电影,有的承诺让他出演男一号,也有的拍着胸脯向他保证一旦拍成了票房收入绝对过亿。徐峥非常冷静,对这样画大饼的导演一毛不拔,吃亏的事他不干。
后来又陆续有几次这样投资的经历,徐峥慢慢积累了经验,但对金钱更为专业的感受,却是来源于他演的一部话剧——《资本·论》。这是一部非常特别的话剧艺术探索佳作,也是徐峥从影以来接触专业术语最多的一部剧,更是对徐峥经济学启蒙的开端。
《资本·论》灵感来自马克思著作《资本论》,现实则是源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但熟悉徐峥的人都知道,他从来不去玩什么股票啊基金的,不喜欢理财,更不用说懂经济学了。而那次,徐峥却需要像一位经济学家一样,在剧中向观众解释什么是“剩余价值”、“资本运作”,什么是“商品产生和交换流通”、“财富的积累与膨胀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为了更好地演出,徐峥从《资本论》原著到漫画版《资本论》,各种经济学的著作,和资本相关的电影,比如卓别林的电影,都找来看了个遍。到最后,徐峥除了凭借这个戏获得了一个专业演艺类奖项的肯定外,还能把次贷危机说得头头是道,基本都可以出去讲故事和忽悠人了。这也使得徐峥对金钱有了更专业的角度,对于理财、金钱的规划,最重要的是如何用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有了自己的心得,而这点对于他日后拍摄第一部电影作品和开办工作室都有很大帮助。
后来一些投资机构、理财机构找到徐峥,希望投资他的电影赚取更大的利益,但徐峥对这些说话天花乱坠的专业人士冷眼相待,徐峥不像许多明星对投资毫无意识,而他在资本和市场上更灵活和熟稔,“与其把真金白银交给别人去打理,还不如向赚钱的好榜样学习”。善于理财的徐峥靠自己在市场里的好人缘,学着理财和投资。
徐峥有个铁哥们儿是广告商,在其朋友圈子里算是最有经济头脑的,徐峥就照猫画虎跟着他学投资。朋友热衷投资房产,徐峥就跟着投房产:朋友买东三环的小公寓,徐峥跟着买;朋友卖,徐峥也跟着卖。后来,写字楼租金市场疯涨,徐峥又跟着这个朋友投资写字楼,赚翻好几倍。出手最大方的一次,两人共同出资,买了闹市区的一层楼,两年后转手,价格翻了一番。经济危机时,房市一跌再跌,炒房客纷纷低价抛售积压的房产,广告商朋友却乘机低价购进好几套单元。徐峥也想跟,身边的朋友都觉得这样太冒险了。徐峥却很坚定:赚大钱本来就是有风险的。他用尽半生积蓄买了好几处房产,半年后,全球经济走出危机阴霾,房价疯狂上涨,徐峥赚得盆满钵满。财运带动了人脉,在投资领域小有建树的徐峥身边出现了更多富有经济头脑的朋友。文化人徐峥转身变生意人,经常参加一些投资机构举办的交流会,目的也是为了多认识这类朋友。刚开始,这些人还借口“投资有风险”,不愿意向徐峥吐露半点投资信息。徐峥也不气馁,有新电影上映时,第一时间给对方奉送首映场的票。一些企业老总经常为旗下的产品找代言人,徐峥尽可能地在圈中帮他们物色最适合的大牌演员......渐渐地,这些人被徐峥的真诚打动,开始叫他“徐总”,为他的投资出谋划策。
4.原创影片分析 篇四
故事片:
第一步:第一遍观摩影片时,要融入剧情,记下只要人物的名字,记下触动到你的感受点(至少有三点),记下你印象最深刻的桥段。第二遍观摩影片,则要跳出来,不用注视字幕,只需注意你前一次记下的那个桥段的视听手法与人物形象特征或者是场面调度。因为这些都将是你行文时的论据。
第二步:看完影片后试着反问自己,这不影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中开头与结局的反差表明了什么?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什么样的命运? 以上两个问号,则是在追问自己在此片中感受到的主题什么? 例如:开头与结局的反差表明的也许是一个时代变迁,也许人物性格的扭转,也许成长中的迷惘。也可以由此出发写出你们影评的主标题。记住:主标题是整篇影评的眼睛,主标题必须点明主题。往往主标题好的,分都高。
第三步:即开头段,如果对此部影片有了解,可以扯一下这部影片的创作背景,比如《无人区》 早在三年前已经完成拍摄,可一路颠簸直至今年才上映。其次:运用第二步所反问自己的两个问题,道出此片的主题。再次:抛出你要论述的点子,即在第一步时你们记下的桥段。然后:说出你要论述的角度,即在第一步你记下此桥段的视听手法上运用,人物上的塑造,怎么样的场面调度。
二段:详细论述此桥段上的视听手法运用,按照: 用了什么样的视听手法?— 创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用?— 用了之后又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来进行论述。
三段:详细论述第二关键点,此桥段的人物塑造,按照:剧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运用第一步记下的人物形象特征)论述— 剧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 这样的一个人物在当下的时代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他们的信念是什么?
四段:详细论述场面调度,按照:此桥段的场面调度是什么的 — 创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去调度演员和情景?—
创作者运用这样的调度表明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是什么样的关系?
五段:即结尾段。
谈谈自己的感受,联想同题材电影,联系当下时代背景反观影片,再次点明中心主旨。
5.《美国往事》影片分析(共) 篇五
影片改编自大卫·阿朗森的自传体小说《流氓》,导演娴熟而潇洒地搬用着警匪片的套路,将这部震撼人心的文字作品打造成了一部交织着恩怨情仇和爱恨纠葛,无耻之徒和侠肝义胆,卑鄙叛卖与义薄云天,酣畅淋漓与忧伤怜悯的美国传说。而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又不仅仅是一个传说,它客观冷静的态度、犀利无情的剖析更像是一个影像寓言。一般说来,传统意义上的剧情片都喜欢将主人公粉饰成一个能飞檐走壁的英雄,但莱昂内从始至终都没有对帮派团伙进行任何美化,主人公面条的一生在它的镜头下更像是一场幻梦,甚至接近恶梦,然而就连这恶梦导演也不愿意让他保留,最后任凭无情的现实将梦幻碾得粉碎。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在美国电影史上,只有一部类型片可以与《教父》相提并论,那就是意大利导演塞尔乔·莱昂内的“往事三部曲”之一,耗资4000万美元,历时十三年的《美国往事》。影片以极具魅力而丰满的形式呈现了一个欧洲导演眼中的美国景观,以及一个外来者对美国的想象与幻觉中的记忆,成为了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经典篇章。
影片从一个无人接听的电话开始,主人公面条开始回顾他的一生。可以说,面条的追忆一直被负疚、追悔、创楚所缠绕。而占据了面条回忆场景中心的,是35年前因为他的错误或曰“叛卖”而死于非命的挚友,面条所属团伙的老大“麦克斯”。然而在他隐姓埋名35年之后,一封来自“过去”的信件却把他召回了纽约,让他看到了掩盖过去的面纱,这面纱几乎欺骗了他的一生。即使“贝利部长”麦克斯的出现使真相大白,他也不愿承认35年前的一幕是场精心策划好的游戏,眼前这位曾经的挚友就是夺走他一切,包括心爱女孩黛波拉的仇人。影片最后,年迈的面条仿佛又回到了35年前的鸦片馆,他躺在床上,静静地等待那无人接听的电话铃声,但电话还没有响,于是他面对镜头,露出了笑容,才知道一切的悔愧与伤痛不过是基于他一直还抱有的善良幻想,而事实却远比曾经的悔愧残酷无情。他的梦想被撞得粉碎,包括由梦想衍生出的那些伤与痛,也被现实带走,一点不留。
也许面条是美国经典警匪片、世俗神话中的正面人物,他义薄云天,侠骨柔肠,为朋友两肋插刀,有朴素的善恶感和正义感。那么按照这样的标准,麦克斯就是应该被谴责的对象,他老谋深算、阴险恶毒、深藏不露,后发制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出卖自己最好的朋友。可是,莱昂内要呈现给我们的画面却不是善恶这样简单,他要表达的,是外来者对美国所标榜之传奇的一种怀疑、质询。事实上,正是麦克斯,而不是面条,构成了一个美国式的“奇迹”。那就是一个外籍移民,一个纽约东部贫民窟中的小流氓,能够成为极为成功的私酒贩子,并终有一天改头换面,洗干净过去的身世,跻身上流社会,官及部长显位。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准来衡量的话,麦克斯无疑是一个成功者,而面条只是一个失败者。他虽然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洞察着事实与真相,甚至看清了麦克斯不断膨胀的野心,但他对麦克斯的洞察却没有超越兄弟情谊的神话。而与此相反,面条的全部性格弱点却无不纤毫毕露地暴露在麦克斯现实、犀利、冷静的目光中,利用这一切,麦克斯将他变成了自己手中的傀儡。因此,两者的较量从一开始起,就并不是同等力量上的较量。最终,赢家麦克斯加官进爵,而输家面条却逞一时血气之勇,身陷监狱12年之久,失去了全部财产、心爱的姑娘甚至自己的姓名,最终还失去了他的记忆,那是他唯一的财富,却被现实显影为一段不值一文的心造幻影。正是面条和麦克斯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正反两题,构成了一种现实与诗意、残人与柔情、惩罚与罪恶的复杂混合,让习惯了快意恩仇的人们不得不在这种心理落差中对社会对人性进行悠久思索。
在今天看来,《美国往事》无疑是一部人人都希望先睹为快的经典,可事实上它的诞生却颇费周折,这里面还有一段小故事。1971年,派拉蒙邀请莱昂内执导《教父》,但莱昂内当时正专注于《美国往事》剧本的修改,因此婉转地拒绝了邀请。但当他一切筹备完毕,甚至联系到由罗伯特?德尼罗来出演主角后,《教父》已经上映并大受好评,制片人因此对类型与其非常相似的《美国往事》是否成功没了信心。这一拖,就是11年。这期间,每年嘎纳电影节莱昂内都穿戴整齐地坐在会场,手捧剧本等待投资商。直到1983年,制片人艾隆?贝尔认出了莱昂内并听取了他三个小时的描述决定投拍后,这部名片才有了登上银幕的机会。说到这里,所有热爱《美国往事》的人都不得不感谢莱昂内的执著,如果他稍有放弃,这部影片就可能胎死腹中,这将是世界电影的一个莫大遗憾。
6.钢的琴影片分析 篇六
《钢的琴》人物:陈桂林女儿小元淑娴朋友们小菊 陈桂林下岗工人和妻子离婚,女儿归属问题,女儿提出谁有钢琴就跟谁。为了得到一部钢琴,和下岗的工友们和淑娴想方设法,完成女儿的心愿。所有人因为小元的钢琴连在一起。东北衰败的老工厂。希望全寄托在女儿身上,成为钢琴家。配着斗牛曲做好了钢琴(高潮)
人物出场:机位---正面水平---乐队指挥机位。舞台感。两人正对着观众。充满假定性,超现实。内容和题材现实主义。影像风格形式化,对话不是正反打,多数为横移,感觉到摄像机的存在。
厂棚:在小菊的镜头完整,在陈桂林的镜头破败。话题:幸福。小菊富裕,陈桂林下岗。以物质财物为基础幸福。第一场戏:葬礼音乐:三套车运动:水平横移---人物被移出画面。人物—葬礼—时代和工业(沉重加快步伐)
整体风格 1.正面低角度水平机位平面化舞台式 2.水平移动镜头扁平感封闭舞台空间—旁观机械式(现实主义:保持幻觉;客观反映真实世界;镜头功能是记录,而非评价:隐藏艺术处理手段。
形式主义:是观众明白影像并非真实;强调精神心理对现实的评价;强调技巧和形式)现实主义题材,形式主义的表现。
开篇引进人物,交代问题。陈桂林面临着离婚。(用影像如何呈现)第一场戏,跟人物性格或者时代背景的关系,有效果的信息。水平移动镜头---旁观;了无生气。(鬼片运用的多)人物关系的中心议题---钢琴
1.明确人物,人物关系。主要人物的面对困境或处理的问题,和周围的人物产生什么关联。
得到了什么结果。开篇引进人物,交代问题。2.视听语言分析。
3.语言的时代感纸钢琴的本质缺陷 4.视听语言的特别与情节有什么关系
事件一:纸钢琴游戏音乐---为女儿准备钢琴
爸爸做纸钢琴就好像爸爸在破关一样游戏化的情节处理第二次出现游戏音乐在所有人回来造钢琴之前从开始到结束,以游戏音乐的结束来说明事件的结束 事件二:借钱买钢琴空间中的人----人与人关系
交代新的人物的入场接触不同的人,像陈桂林一样没有钱比如杀猪的,陈桂林一直站在近处,他却走来走去,没有面对面说话二姐在剪头发没有对着陈桂林说话胖头一直正面说话,胖头爬上去有种疏离感在下岗的时代朋友见面有种尴尬的感觉。借钱的困难和遇到哪些人。
事件三:偷钢琴走投无路的成年人的浪漫情怀
父亲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悲情。偷钢琴一种浪漫化的动机,喝酒,在车上唱歌。被人抓住后,悲情的戏剧化处理。陈桂林在雪中弹《致爱丽丝》不让观众看到被抓的画面,原本悲情,浪漫的处理。
人与空间的关系----人物被放置在狭小的空间中,且与观众相隔离----人物本身的处境;观众无能为力 在喝酒的时候,一直都是透过树丛,没有给特写。在淑娴家唱歌的时候,有鱼缸像监狱一样被阻隔。厌恶这个空间却没有办法逃离。像下岗工人一样,必须在这个社会生存。
事件四:造钢琴,作为一个下岗工人一无所有,能有的东西只有手艺和朋友。以前的工人有种浪漫的情怀,创造不仅是工业产品还是一种文化。以前被“舞台”遗忘的一群人,被改革开放遗忘的人,借由造钢琴的事件回到舞台之上,虽然有些荒诞。
正面机位----舞台式空间-------下岗人群的正视(重新舞台)---再度享受了集体劳动的快乐,与物质金钱无关。
影像特征:正面固定机位---舞台感,全景景别处理—人的无力 景别---人与空间的关系---渺小,但又离不开
金钱vs亲情---物质财富可以继续赋予他父亲的位置、权利;放弃意味深长,他意识到,女儿追随的不是钢琴,追随的事用金钱所标示的社会,这不是光荣快乐所能战胜,所以他放弃了。
事件五:再造钢琴音乐---梦想与现实
烟囱倒了,回忆,青春。纯粹为了集体劳动的快乐。下岗工人只愿意回到自己在工厂时候的生活。
想象性的解决工人脱离了种种权力机制,脱离了种种价值概念,他们再一次体验未被异化的劳动,而且这种劳动同时是文化和精神的生产,他们是双重意义上的创造者。他们不仅仅创造出物质、价值,他们也享有价值享有文化。
两次对话挤开人物,进入背景—一个人与宏观“历史”真实;无奈放弃。争论孩子有多重,历史的真实性。现代人对历史的真实性,和他们争孩子有多重是一样的。对于一群人经历一个时代的讨论。
细节分析,跟主题有关联,与阐释主题有关联。摄像机向前推,好像要把人物挤出画面外。
三次“葬礼”烟囱像朋友。陈桂林的父亲的去世,一个老工人,时代的终结。烟囱被炸后,所有的工人被淹没在烟中,他们完完全全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主题(最后一场戏的处理)价值判断:努力:钢琴(物质金钱)---亲情放弃:物质金钱—劳动快乐再努力:劳动依然能够带来快乐
后拉,整个事件和人物的远离。把所有人都留着废弃的厂房中。物质金钱没有办法代替以往的劳动的满足,劳动的快乐是短暂。这群人最终会消失在舞台中。蒙太奇应用:
反复蒙太奇,陈桂林与他的父亲在那屋顶上出现两次,两次的出现在整片中都是有着不同的意义,使得陈桂林在前面的困难都得到了思想上的解放,并且这样更给观众一种错觉想法。
交叉蒙太奇,陈桂林他们几个偷了学校的钢琴被抓,让他们自己抬回去,那个淑娴弹完琴望向陈桂林,然后镜头就转换陈桂林在查阅书籍,这两件事都有影响的作用。并且这样更给观众一种知道陈桂林的想法。节奏蒙太奇,而在他们找那个把胖头的女儿搞怀孕的人的时候,镜头换了4次的固定镜头来拍摄,音乐也是从一开门就起,与镜头相互形成节奏感。之后又去追那些人有形成很好的相呼应。
他们找那个把胖头的女儿搞怀孕的人的时候,镜头换了4次的固定镜头来拍摄,这个场面体现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对朋友负责的情感。
钢的琴
一个固定的中景镜头,低机位微微仰拍。男左女右,分列画面的两侧,面向 观众对话。景深处,一处人字形屋檐的房屋,丈夫身后的屋檐是破损的,妻子身 后的屋檐是完好的,中间一道紧闭的房门。(同样的镜头设计在影片最后段落也对应的出现过一次,并增加了摄影机的下摇和前推轨。在此暂不分析。
微微仰拍的机位和中景别——将观众带入观赏“舞台戏剧”的情境中,并贯穿全片——和观众保持戏剧互动的关系:全片视点非常统一,正反打镜头是服从戏剧的原则下,谨慎使用的。在剧作上的起承转合、传统工整。全片的特写镜头几乎全部是酒瓶、钢琴琴键、钢琴腿、门、毛裤的松紧带等静物,欲将这些静物纳入情境与意境的构成中,强化时代退去的物质证明。
丈夫、妻子;人字形屋檐,都是平衡的构图,但屋檐丈夫的破损,妻子的完好的设计,是平衡中强化了其不平衡性,亦如丈夫和妻子的社会、经济、乃至 心理地位的冲突。
身着时尚高档衣服的妻子与穿着破旧的丈夫的暗示与冲突。
也就是说,导演在空间取景与场景内道具的运用充满了戏剧性的思考,力图将戏剧冲突在画面中完成,而不是侧重于剧情设计和台词。影片中“引黑”的处理,窃以为是戏剧中幕布的开合——为戏剧段落要求并非故事时间性的缺省。
影片第二场引黑前,一场雨天的葬礼,其灵堂后景深处是两个高耸入云 的钢厂烟囱。有源音乐(丧曲)从节奏慢的《三套车》被迫调整成快节奏的《步 步高》,暗示了钢厂烟囱所代表的钢厂也将被迫加快它走向终结。场面调度方面,影片开始的一场送殡戏,已经彰显了张猛在电影语言上的想法。他用横移镜头,三次拓展画外空间:开始是一群人吹拉弹唱的横移加特写;然后是一群人在中景 的画面内,与画外的人进行对话至此,观众都是莫名其妙,不知道这帮人在干 吗;最后横移镜头交代画外空间,观众之前对这一场景的疑问得到解决,同时欢快的音乐与送殡场景的对比,也凸显出其中的幽默。这种对画面内外空间的运用、对电影语言的理解,已经足以秒杀多数内地导演。
一直作为背景出现的破败工厂和被炸掉的烟囱,他们不是绝对没用,这个工厂还能造出一个像模像样的钢的琴,但他们的实际价值已经归零,只能存在于过去的光辉的回忆中,存在的价值就是让人凭吊,终究要被现实吞没摧毁。于是故事的结局算是闪亮的一笔,他们的精神胜利了,钢的琴成功造出来了,不可能的任务成功了。但现实仍然是个败局,任务成功算什么?屁也不算,你们已经是一群生活的被遗弃者,折腾出点奇迹会让人感慨一下,但仍然被当做一帮LOSER,没办法,一切就像那两个烟囱,总要被新时代炸掉的。
当大烟囱爆破倒塌的时候,尘埃渐渐的盖住了山岗上眺望自己回忆的下岗工人们,难以言说的东西,时代的悲呛,默默的覆盖住了整个内心。崩塌的烟囱正是象征着那一代人、那一群人,崩塌的理想与激情,最后的寄托已经无情的离去,那些潜移默化的屈服、忍受、承担和寄托,全部化为尘埃,湮没在时代的巨轮之下。这两根烟囱,正如汪工程师所号召的,是城市的象征,是大家的美好记忆,应该被保护起来。影片中,虽然以汪工程师为首的老员工发起了保护烟囱的倡议,但保护烟囱的行动毫无悬念地没有成功。在人们百感交集的注视下,烟囱重重地倒在地上,浓浓的尘埃笼罩了他们。难道过去的一切真的就这么不留痕迹地过去了?给自己留下了什么?给后代留下了什么?显然,影片希望观众知道,烟囱的倒下在陈桂林们的心里惊醒了一些东西或许是责任,或许是斗志,还是别的什么,感谢影片没有简单直白地挑明这些一言难尽的内容。不管怎么说,已经停止的铸造钢琴的行动再次开张。
影片非现实段落运用了异国歌舞,具有强烈的仪式性的抒情。开篇的紧闭的房门,拉着帘子的门缝,偷琴教室的门,工厂的大门,模具车间、铸造车间的火炉的门,秦海璐饰演的女主角家的门..门也成为影片重要的象征。
镜头的运用:
很多喜剧片为了保证喜剧效果,通常放弃了电影化的语言和讲述方 式,以段子为主,但《钢的琴》明显不是。虽然这部电影里的镜头大多是平实运 用,但不枯燥。电影中有着不少缓慢的平移镜头,每次从一个定点摇到另一个定 点时,不仅让部分剧情有惊喜发生,更是有种苍凉感。比方开场时,王千源、秦 海璐和一群歪瓜裂枣的歌舞团成员高唱《三套车》之后,又被要求要欢快点的 《步步高》,观众们肯定会心生疑问,镜头就以解答的方式平移到答案处。类似的处理还有不少。除此之外,张猛还运用了一些角度或者切割比较怪异的镜头。王千源和前妻的对话就是仰拍,并且到最后会推到远处的大烟囱。而像王千源问好友借钱,好友跑到烟囱上,张猛完全不顾爬上烟囱的哥们儿被切了半个头死死地“定住”镜头。这些处理方式还是让人有所惊喜的。
视听语言上:
首先是单幅的画面美感。场景选取虽然看似生活化,但是却具有较强的视觉美感,静态画面的构图应该能看出摄影和导演是经过反复斟酌和商榷的。镜头中人物站位、运动也符合了平面美学的原理,构图本身充满了美感,这在国产电影中应该说是较为精细的。(举列说明)
音乐分析
影片的一开始,由王千源和秦海璐组成的草台班子歌剧团就先唱出了一首《三套车》,“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有人在唱着忧郁的歌,唱歌是那赶车的人”;之后情绪急转,悲情立刻转为喜悦,演奏一曲《步步高》。这也暗示了影片悲喜交加的调子。
不过最让人会心一笑的就是《超级玛丽》闯关音乐的运用,并且共计两次。超级玛丽声音的出现:第一次出现在王千源为女儿搭建木质钢琴上,女儿玩游戏的音乐直接架入到现实,既诙谐又有一种儿戏的感觉。影片中段出现了第二次,王千源正在为如何铸造一架钢琴而犯愁,当时出现的音乐则变成了超级玛丽过关失败的声音,悲凉感触动心灵。
影片强烈的形式感和富于张力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影片中有多处舞台形式的段落,甚至于还有极为写意的场景,比如陈桂林在大雪纷飞中,肆意的弹奏着钢琴,顶光打下来,自然而然的将陈桂林的失意与梦想强烈的对比表达出来。另外使用多首极具怀旧感的流行音乐和俄罗斯民谣,着实拉近了观众与那个时代的距离。
最初,他的这些工友哥们儿沉浸在现实的泥淖中,或为生计奔波辛劳,或自私而不顾他,或违法销赃。可是在这个看似荒唐的造钢琴的过程中,都被这种集体的力量所感染,最后拧成一股绳不说,还都完成了自我的归属与自我的救赎。
《钢的琴》还有哪些问题有所欠缺叙事节奏存在前松后紧的硬伤
尽管上文论述了《钢的琴》在叙事上思路较为合理,创作构想也较为合理,但是应该说,在影片成片后,还是有一些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其中在情节和叙事上问题较为明显。
7.基于电影导演的表演观分析 篇七
一、电影导演在电影制作中承担的主要作用
1. 挑选合适的文学剧本, 然后与其他工作人员的相配合来研究剧本, 对整个电影剧情的细节过程和发展流程进行严密控制;
2. 明确电影所要呈现出的艺术风格, 并且确保电影的艺术效果能够得到有效地保证;
3. 选择合适的演员, 并能对演员的表演做出指导, 如亲身示范电影场景、协助演员表演出影片需要传达出的情绪等;
4. 选择和组织电影拍摄要用到的场地;
5. 做好技术方面的管理, 如保证机位、灯光、配乐、动作等的一致;
6. 按照相关计划对现场拍摄和后期制作进行监督与领导。
二、对电影导演表演观作用的分析
1. 电影导演的表演观极大地影响着演员的表演效果和影视作品最终的质量。
导演是演员进行表演时的“忠实观众”, 他在镜头前看的不单是演员的肢体动作和面容表情, 他更注重的是演员能不能把剧情所要传达出的情感与情绪发挥到极致。演员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去表现, 他们也要从导演那儿得到反映与指导, 这样才能更好的拿捏好自己的表演度。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 他一定有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和认知能力, 他知道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样的方式, 针对每一个不同的演员, 引导他们在拍摄现场做出最自然、最适合的反应来完美地诠释出他所需要的影片效果。只有当两者都能够达成认知上的一致, 那么电影作品的最终呈现也会令人充满期待。同时电影导演应对演员给予足够的尊重、耐心和信任, 不能因为演员达不到自己所要的表演效果而对其进行吼骂或人身攻击, 正确的是给其足够的缓释空间和时间。而且导演对演员所提出的关于表演的改进意见也要予以重视, 相互协商, 实现双方表演观上的契合, 促进演员表演能力的发挥和电影作品质量的提升。
然而, 现实中有极大多数的电影导演不重视自身的表演观, 而是单纯地迎合市场需求, 而引用当前最受欢迎的小鲜肉和影视花旦等去打造影视作品, 然而这些演员的表演非常稚嫩, 可以说很多观众虽然普遍感受到了他们表演上的不足, 可是却仍是冲着他们的颜值和人气等去观看影片, 这就更加造成了一些电影导演的观念上的欠缺。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全球的开放化, 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负面现象, 社会风气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以往人们对一些负面现象都会予以抨击, 然而现今一个演员若是负面新闻缠身反而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接到更多的工作,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娱乐圈演员明星热衷于炒作的原因。可以说, 电影导演的表演观的弱化限制了电影作品的良好发展。
2. 电影作品的质量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电影导演的表演观。
电影是综合的艺术产品, 离不开导演这一总指挥的参与。一部好的影视作品, 在我们观看剧情和故事发展的同时, 也能够感受到导演所要传达出的某些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 给予我们一定的情感熏陶和引发我们的认知思考。可以说, 这个时候就充分地体现出了电影导演艺术修养和表演观的重要性。
目前, 国产影视片中虽然电影作品数不胜数, 然而真正获得好评的电影数目微乎其微。绣春刀、寻龙诀、美人鱼及老炮儿等影视作品广受好评, 其原因不仅可以归结为导演和整个创作团队的良心制作, 除此之外的原因便是与导演的表演观有着莫大的关系。就周星驰导演而言, 他从未打算重复从前的自己, 他会在每一部新的作品中展开不同的人生探讨。所以, 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极大的突破, 也正因如此, 他每次导演的影视新作总会引发人们的诸多争议和得到各方褒贬不一的评价。然而,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周星驰却也是一直没变的, 他的导演功力只是更加纯熟、他的思想表达仍然是一脉相承。从周星驰对喜剧风格的坚持、对童真和善良的坚持以及对音乐的使用, 呈献给我们的依然是当初的那个星仔。如从美人鱼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周星驰对整个作品的要求之严谨。这部影片延续了周星驰的无厘头式幽默, 但又在搞笑中穿插了极为深刻的哲理内涵。我们在看到剧中美人鱼濒临灭绝的现状和人类的种种破坏行为的同时, 我们会感受到星爷对环保和人与自然之爱的强烈呼吁, 让观看后的人们感触颇深。所以整个电影作品的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三、结语
电影导演是影视艺术创作的总监督与总领导, 在电影制作之初到完成之际的全过程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必须认识到电影导演的表演观对整个影视作品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BLEU.针尖上行走:定格动画的新生机[J].电影世界, 2016 (Z1) .
[2]郑无边.找到自己的位置对话艺术家、独立电影导演李有杰[J].数码影像时代, 2013 (10) .
8.香港导演北上掘金现状分析 篇八
香港电影的中坚力量
代表人物:徐克杜琪峰
徐克代表作品:《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龙门飞甲》
无论从哪方面讲,徐克都应该是香港导演北上洪流中的佼佼者,这不仅在于他在尝试了几部不算成功的类型片之后能够及时找回状态,重回神坛,更在于他能够让投资人感受到的那份安全感。这份安全感来自于2010年国庆档票房冠军《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和2012年贺岁档强势之作《龙门飞甲》。如今由徐克执导的武侠巨制《狄仁杰前传》已进入紧锣密鼓的后期制作,相信徐克导演此类影片必是手到擒来。曾经经历过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刻,目前尚处于创作高峰期的香港导演,徐克必是其中之一,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丝毫没有精力衰退的迹象,这也算是观众之福。
杜琪峰代表作:《单身男女》《夺命金》《毒战》
杜琪峰最擅长的电影标签有两个,一是爱情片,一是警匪片。
尽管观众熟知老杜多数是因为他的警匪片,但是他真正在内地卖座的却是一部喜剧爱情电影《单身男女》。2011年《夺命金》尽管为杜琪峰带来不少荣誉,但是由于题材限制和不能畅所欲言的结局,导致大陆票房失利。回望杜琪峰警匪电影,经典之作数不胜数,影片中强烈的宿命感也着实吸引了一大批的银河死忠,可惜,由于内地审查制度的限制,进军内地后,却鲜有警匪片能够体现他的真正实力。此次,杜琪峰携《毒战》强势回归,从已曝光的预告片中不难看出影片强烈的杜式风格,这也算杜琪峰挺进内地后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大陆警匪片。想必杜琪峰在创作过程中必然经历过强烈的思想斗争,毕竟从香港到内地,要涉及到很多需要取舍的因素。设想,假如《毒战》最终票房令人欣喜,那么也将进一步鼓励杜琪峰继续对夹缝中生存的中港合拍警匪片进行探索,而若该片票房不尽如人意,那么碍于投资考虑,老杜的大陆警匪之路就此打住也不无可能。
不可小觑的新晋导演
代表人物:周显扬梁乐民陆剑青
周显扬代表作:《大追捕》
如今的香港电影有点像夕阳中的余晖,若想走过黎明前的黑暗期,迎来下一个曙光进发之时,就需要更多的新生力量的前仆后继,而目前香港电影与内地对接之后,缺少的恰恰是本土新人的接班,所幸的是,2012年一部《大追捕》让人眼前一亮。周显扬赋予影片凌厉果断的风格,让人看到香港电影的新希望。当纯粹香港电影人度过合拍片茫然阶段之后,新人们似乎也进入到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去扶正窘迫的香港电影。
梁乐民陆剑青代表作品:《寒战》
很多人将《寒战》跟当年的《无间道》相提并论,足见其实力有多了得。
谁又能想象,这部被誉为“十年来最好的港片”和“港产警匪片革新之作”的电影的导演竟是两个常年居于幕后的导演新人。梁乐民跟陆剑青的完美搭档,让人想到当年的杜琪峰跟韦家辉,或者麦兆辉跟庄文强,两个人优势互补,各取所长,以充沛的经历和做人的天赋完成了这部警匪巨制。说起陆梁对于警匪片的贡献,首先他们在《寒战》中选择简化了以往警察破案的抽丝剥茧,而加重了角色内心戏的展示:其次,他们改变了以往港片惯有的暴力设定,将警匪冲突的最前线拉回到办公室,几次争执、几次谈话竟能将影片推向高潮,不能不说两位导演的功力相当。鉴于该片开放式结尾和喜人的票房成绩,拍摄续集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新人要出头,这对于香港电影也算是好事。
演导兼优的代表
代表人物:成龙周星驰
成龙代表作品:《十二生肖》
2013年贺岁档,华语电影有重回当年香港电影“两周一成”年代之势,而最终的结果,“两周”暂且不说,“一成”起码也算是赢家。
有人说这部影片剧情不够饱满,也有人说这部影片的说教太浓,但是这些不能阻挡这部影片票房迈过8亿人民币的步伐,再说,又有几个人会冲着成龙电影的剧情而去呢?
比起《辛亥革命》跟《新少林寺》来说,《十二生肖》才算真正的成龙电影,这部影片从创作到导演再到参演,处处都透漏着浓浓的成龙电影气息。尽管身份变成国际大盗,不过言语动作已经让人想起当年那个顽皮的水警马如龙。如今,唯一需要担心的是,随着成龙年龄的增长,他的身体已很难支撑如此高强度的动作戏,接下来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既能在电影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以保证观赏性又不必如此亲力亲为地用生命拍电影。
周星驰代表作品:《西游降魔篇》《功夫》
江湖已不见星爷,江湖却到处都是星爷的传说。
《西游》中已不见星爷出镜,观众却在文章和黄渤的身上看到了星爷的影子。大银幕上恶搞顽劣的周星驰跟私下里沉稳寡言的周星驰一直都判若两人,如今星爷放下了银幕上的那个人而专于做真实的自己也算是好事,毕竟年过半百的他也该到退居幕后的年龄。况且他既能在新生代演员身上看到当年自己的影子,又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创作意图,還可以为自己钟爱的事业培养新人,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再者,只有将自己抽身出去专于创作,才是周星驰电影永远不败的核心,后继有人才算是电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顾此失彼亟需改变
代表人物:陈嘉上刘伟强
陈嘉上代表作:《画壁》《四大名捕》
进军内地后的陈嘉上曾在2008年以一部《画皮》获得大陆观众首肯。他之前积累的良好口碑跟和善的个人魅力,再加之金像奖主席的身份,一度获得了许多人的青睐。可惜,之后连续执导的两部作品都让人大跌眼镜。
陈嘉上曾经自豪地称:
“市场没有动作片的时候我拍了《飞虎雄心》,没有喜剧时我拍了《逃学威龙》,没有情境喜剧时我拍了《小男人周记》。”然而,继《画皮》成为2008年国庆档票房大赢家之后,他在内地拍的《画壁》、《四大名捕》这类古装大片,看不到丝毫题材创新的迹象。日前,听闻《四大名捕2》和《四大名捕3》已进入后期并筹谋择日上映,然而,若陈导不能及时找到自己优势所在并加以发挥,大陆倒也未必都是钱多人傻的市场。
刘伟强代表作品:《不再让你孤单》《血滴子》
当年刘伟强以一部《无间道》勇夺金像金马最佳导演,同时也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和更多的拍片机会。进入内地后,刘伟强积极尝试多种类型影片,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除了2008年一部《游龙戏凤》上能让人看到些许欣喜之外,此后的作品都很难让人满意。曾被人寄予厚望的《精武风云》大败而归,主打移民爱情的《不再让你孤单》不伦不类很难让人信服,重回古装片的《血滴子》更以票房惨败收场……究其原因,還是由于刘伟强未能真正把握中港合拍片的精髓,他总想着既要保持港片的精髓,又不失去大陆片的情怀,到头来只能是顾此失彼,两头不讨好,这亦是刘伟强下一步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状态起伏时好时坏
代表人物:陈可辛麦兆辉庄文强
陈可辛代表作:《投名状》《武侠》《中国合伙人》
陈可辛也算是香港导演中刚柔并济的杰出代表,《甜蜜蜜》跟《投名状》怎么看都是两部风格迥异的作品。陈可辛早期最为人熟知的代表作当属《甜蜜蜜》,进军内地后,他一直在尝试古装类型片,而《投名状》跟《武侠》最终的口碑都只能用毁誉参半来形容。如今他将目光投向80年代的大陆青年,《中国合伙人》以一种温婉的方式直面激流的时代,说不定亦可创造如《甜蜜蜜》般的口碑。
麦兆辉庄文强代表作:
《窃听风云》(系列)《关云长》《听风者》
从麦庄最著名的电影作品《无间道》和《窃听风云》完全可以看出两人的长项所在,不过所谓马有失蹄,人有失手,即使是黄金搭档组合也难免拍出如《关云长》这样让人无力评价的作品。勇于尝试自然无可厚非,看清自己的优势更加重要,从《窃听风云》系列的品质看,麦庄也算渐入佳境,希望《窃听风云3》能带给人更多惊喜。
坚持类型片持之以恒
代表人物:许鞍华彭顺
许鞍华代表作品:《桃姐》《黄金时代》
2011年一部几乎是全港阵容的《桃姐》在国际国内拿奖拿到手软,最终的票房收入也算没有辜负这部质量上乘的文艺片。作为导演,许鞍华在香港影坛上有其特立独行的地位。30年如一日地对电影执着、对过去历史的执迷、对飘泊人间的关怀怜惜,使她的作品成为香港影坛上罕有能平衡个人言志与类型取向的极佳示范。如今正在热拍的《黄金时代》,许鞍华依然将镜头对准女性,讲述萧红传奇一生的故事,也真心希望许鞍华能一直保持这颗沉稳的心,拍更多优质的电影。
彭顺代表作品:《B+侦探》《同谋》
作为“亚洲鬼王”的彭顺,最知名的代表作当属《见鬼》,可惜随着香港电影的不景气,北上内地发展的彭顺不得不放弃自己最擅长的鬼片,转而聚神于悬疑侦探片的创作。尽管《梦游3D》的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不过拍电影如同做人,贵在坚持,从《C+侦探》一路拍到《A+侦探》,充分说明,投资方跟观众都认可彭氏电影的惊悚悬疑方式,而日渐强大的阵容和愈发缜密的剧情逻辑,已让人有理由相信,即使没有鬼,彭顺亦能完成出色的惊悚电影。
【影片分析之导演分析】推荐阅读:
影视编导影片分析10-27
红高粱影片分析06-16
《勇敢的心》_影片分析07-12
20年代~60年代电影及电影导演分析09-21
入学教育之教材分析和反思09-17
计划生育新政策之分析10-17
市场营销之外卖市场环境分析07-27
中英美会计模式、会计规范之比较分析08-28
2018教育学考研院校分析之江苏地区06-25
2022考研数学易混淆概念分析之高等数学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