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选读 作家作品总结

2024-08-04

英国文学选读 作家作品总结(共10篇)

1.英国文学选读 作家作品总结 篇一

第五章 文艺复兴(1550--1642)1.历史背景

经过长期的国外国内战争,英格兰在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统治下进入了和平繁荣发展时期。伊丽莎白女王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维护了封建君主和正在上升的资产阶级力量,及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平衡。

另一件巩固英国君主立宪制、加速民族意识觉醒的大事件是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了西班牙的海上无敌舰队。多年来,西班牙就一直准备攻打岛国,这些攻击性举措还受到英格兰天主教会的支持。当西班牙舰队来袭时,伊丽莎白女王早已安排好自己强大的军舰队迎战。经历过这场战争后,英国逐渐建立起了海上霸权。

2.圈地运动

英国新型的资产阶级力量和新地主是圈地运动的发起者。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商人通过东西方贸易获得巨大利润。然而资产阶级赚取利润的最大的领域是毛织业。英格兰羊毛业发达,几个世纪以来,英国为弗兰德斯的织工提供羊毛。随着羊毛需求量的扩大,一些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占据大量的可耕地,并将这些可耕地变成草场,圈地养羊。大批农民丧失了土地。许多农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土地,迁居到城镇里,靠出卖自身劳动力生存。就这样,分化出了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3.人文主义

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许多文人活跃在文学舞台上。这一时期出现的才华横溢的文人之多,是英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他们作为知识分子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为文学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14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文学运动后来波及了法国、西班牙、荷兰以及英国。这场文学运动称为文艺复兴,其中心思想是人文精神。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源于法国,英语意思是“诞生(birth)”。在15、16世纪,西欧学家密切关注希腊和拉丁文化,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多年被人遗忘后的重生。1453年,土耳其人夺取了君士坦丁堡,这个千年以来地中海的中心城市。君士坦丁堡落入土耳其人手中时,众多希腊学者带着自己的书籍逃到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大学中重新任职。在意大利求学的英国人将学到的新知识带回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在这里古希腊罗马文化散播到了各处。

随着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散播,一群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涌现在文学界。他们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宗教方面,他们主张宗教改革;在文学艺术领域,他们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强调人的可贵。人文主义解放了天主教会对人类思想的束缚,为人类打开了新世界。

2.英国文学选读 作家作品总结 篇二

1.以文为鉴,学到方法

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只是例子, 要想深入理解阅读的真谛就需要通过大量阅读体会感悟。《中外传记文学作品选读》中所选的10篇文章虽然各有侧重点,但人物传记的特点(即真实性和文学性)没有变。人物传记都是通过传主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或细节及作者个人所持观点展现传主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的。因此,学生在阅读人物传记时就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 抓住作品中所陈述的与社会环境相关的事实来把握传主的人生轨迹,同时理解、领会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 仔细体味所陈述的客观事实与作者所持的观点之间的联系,准确客观地作出符合传主实际精神品质的评价。万变不离其宗, 抓住传记文学的这些基本特点并掌握了阅读这类作品的基本方法,就可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今后阅读这一类文章时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抓住特点,提高能力

教材中所选的10篇传记作品,既有共性的东西,又有各自的特点。所选传主有诗人、作家、音乐家、政治家、科学家等中外名人,他们各有人生经历和个性特点。作者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他们的。斯诺的《毛泽东传》以富有表现力的个性化语言展现毛泽东丰富的情感和有挑战性的理论创造;冯至的《杜甫传》选用典型精当的材料,联系时代背景叙述作者一生的遭遇,再现了伟大诗人坎坷的一生,深刻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通过作者主观感情来褒贬人物,叙写传主苦难多折的悲剧人生,表现他“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坚强与执著;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通过对她和鲁迅先生的日常交往来展现鲁迅先生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平和;欧文·斯通的《达尔文传》)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他不怕任何困难的阻挠,也不在乎任何反对的声音,始终以兴趣和恒心是他科学发现的动力来刻画传主形象。

通过阅读, 同学们一方面可以从中借鉴掌握传记写作的各种形式,品味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和文学性、形象性和哲理性、思辨性和审美性等特点, 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写作人物传记,培养写作人物传记的能力。

3.深入理解,领悟思想

现在一些学生不喜欢阅读,即使阅读往往也是浅尝辄止,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传记文学能够让学生找到阅读的快乐,激发思考的火花。因为学生阅读传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与名人对话,与高尚碰撞,与情感交流的过程。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了解传主的成长经历和他们的成就, 更多的是对他们的经历与环境、时代与个性、奋斗与机遇、失败与成功、理想与命运等对人生具有巨大影响的内容作深入的思考和了解,感悟他们的精神思想。“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因此,阅读传记文学是“在接触人类精神高端的过程中张扬我们的灵性,塑造我们的健全人格。”“让我们仰望星空,拓展想象,沐浴人类文明之光,在与伟人大师的对话中探寻未来之路,逐渐建构使自己健全、充实、美好的“精神家园”(教材“前言”)。让我们在阅读中从多方面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强化思想意识,净化心灵,提升生活品位,并形成一定的深刻的思考与判断,从而在生活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我们民族的精神境界。

4.激发兴趣,养成习惯

周国平说:“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 在他们众所周知的荣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怎样成为一个终生的读者,一辈子爱书的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传记是记述人的生平事迹的一种重要文体,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传记文学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可以丰富阅历、陶冶情操,可以借鉴他人的生活经历使自己的人生变长变宽, 可以让传主的精神思想感染学生的心灵,让传记文学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这样逐渐让每一个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英国文学作品的茶文化解读 篇三

关键词:茶文化 英国文学 文学作品

茶最初由中国传入世界各地,其清香的口味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英国于17世纪最初开始接触“茶”饮品,而这种茶饮品迅速得到了英国人民的青睐。起初茶仅作为英国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后来发展成为全民都可以消费的平民饮品,而这种茶文化的发展,也就促使英国茶文化能够融入到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学等多个领域,不同的时期其茶文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文学作品也都不同,尤其是英国文学作品中对于茶文化的体现更是淋漓尽致,两者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

一、英国茶文化的内容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直至17世纪才传入英国,并受到了英国人的喜爱,始初茶作为一种药物保健品推广,并风靡于英国的上层社会,至19世纪,随着英国殖民地的不断扩张,进口关税的降低,才使得英国的中下层阶级能够普遍饮用,之后茶饮品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民性的饮品,成为英国人生活中的主要饮品之一,也代表着英国人对时尚和健康的追求。

(一)英式早茶

英式早茶主要是指英国人在清晨饮用的茶。“一日之计在于晨”英国人对于清晨的时间看的十分重要,因此英国人都会在清晨准备一杯“早茶”,迎接美好一天的来临。英式早茶的原材料主要是红茶,例如阿萨姆红茶、肯尼亚红茶等。红茶的色泽亮丽、口感纯正,能够起到提神、醒目的作用,而英式早茶也成为英国茶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英式上午茶

在英国茶文化中,英式上午茶是必不可少的。上午茶主要是在工作时间饮用的茶,对于英国人来说,工作和休闲是联系在一起的,忙碌了一上午的工作,需要饮用一杯清爽的茶,缓解工作的紧张状态。一般英式上午茶的时间在11点左右,饮茶之后会休息片刻,紧接着继续下午的紧张工作。而这种工作方式和习惯,也是英国工薪阶层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

(三)英式下午茶

英式下午茶主要是英国人打发下午时间的生活习惯。英式下午茶起源于上层社会的贵妇,这些贵妇选择下午四点左右的休闲时光进行聚会,一起饮茶,享受下午的温暖时光,延续至今,英式下午茶已经成为英国人进行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

(四)英式晚茶

英式晚茶主要是指下午6点之后的饮茶时间,英国人在晚饭前后都会饮茶,由于英国人的饮食习惯较为甜腻,为了保证健康英国人都会饮用一杯清茶。通常情况下晚茶都会加一些牛奶,以促进睡眠。

可见看出,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饮品,而饮茶也成为英国人的主要生活习惯之一。

二、英国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体现

由于茶文化的发展是由上层社会逐渐发展到平民阶层,因此英国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学等领域,尤其是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也成为英国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茶与诗歌

诗歌是英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在诗歌创作中也是众多英国诗人的主要创作源泉之一。茶可以作为诗歌的素材,也可以作为诗歌的创作主题,丰富诗歌内容。早在17世纪中期,英国诗人埃德蒙·沃勒就以茶为素材创作了《论茶》,也是英国文学作品中第一次出现茶的内容,自此之后,茶在诗歌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英国人也经常以茶来形容诗人,以体现诗人的优雅品质和高尚涵养。茶元素在诗歌载体中的引用,与茶自身的本质有着直接的联系,茶叶以清新的绿色为主,是和平、安宁的象征,能够意寓吉祥与安康,而诗歌中茶的引用,不仅是对诗歌素材的增加,而且也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在诗歌盛行的时代,茶作为英国贵族的专属饮品,也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诗歌中所描述的贵族生活,也体现了茶在英国的发展史。

(二)茶与散文

散文中引用茶的作品也较多。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抒情的写作手法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品,因此,英国的散文作家将茶作为散文素材,对茶进行详细的论述,通过对茶特征、性质、作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作者对茶的热爱;通过描写当时不同社会阶层对茶的追捧,展现当时英国各个社会阶层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高尚追求;通过描述制茶、泡茶的方法,体现一种制茶、品茶的亲身感受,展现英国人热爱生活的态度等。这些都是茶文化在散文作品中的主要体现,具体到英国的散文作品中,20世纪的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泡一杯好茶》详细的记录了如何制茶、泡茶的方法和过程,并将作者的泡茶感受传达给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将饮茶推广到基层民众的生活和工作中,而这一散文作品的发表也推动了英国饮茶热潮的掀起,让更多的人懂茶、饮茶。

(三)茶与小说

小说作为英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热爱程度不亚于诗歌和散文。小说创作中以主人公的生活为故事情节,能够顺其自然的将茶融入到创作中,在小说故事中可以将饮茶贯穿于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进而体现主人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追求。例如英国小说家夏洛特·勃朗特在《维莱特》中,就合理的将贵族妇女的下午茶引入其中,展现了小说中贵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和高贵身份,促使小说情节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小说中茶文化的引用主要是体现故事人物的身份和地位,或者是展现一种社会形态,一方面可以丰富小说创作的内容,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小说创作更加切合实际,体现小说所要传达的内在涵义。

三、英语文学作品对英国茶文化的作用

在众多的英国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以茶为素材和主题,茶文化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影响也是极为突出的,茶文化不仅影响了英国文学创作者的创新,还贯穿了英国整个文学历史的发展。同样英国文学作品也促进了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对英国茶文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茶文化的发展

自17世纪茶传入英国以来,英国的文学创作者就将茶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从最初的诗歌素材发展到英国的小说题材,很多文学作品都引用了茶。以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泡一杯好茶》为例,在散文作品中详细描述了制茶、泡茶的过程,分享作者制茶、品茶的感受,这一文学作品的发表,对于茶文化在社会各个阶层的推广影响重大,尤其是对于社会底层的茶文化传播,推动了茶文化的广泛发展。

(二)体现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茶最初流行于英国的上层社会,是英国贵族阶层宴请、赠送的佳品,体现的是一种高尚的生活品质。因此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也都用饮茶作为代表上层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进而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在不同的时期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盛行的社会阶层不同,例如小说《维莱特》中,只有上层贵族阶层才可以饮茶,并作为一种奢侈品和保健品风靡于英国的上层社会,而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中则多次展现了茶已经成为一种平民饮品,并风靡于英国整个社会。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能够充分的体现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对于记录英国茶文化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充分展现茶文化魅力

文学作品中对茶文化的描写不仅能够体现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还能够展现茶文化独特的魅力,例如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在描写主人公的浪漫爱情和各种英国聚会时,都会将茶会的详细情景进行描述,以烘托情景氛围,突出英国当时的阶层文化,同时书中描述了对不同人物饮茶后的感受,展现了中西文化相互融合过程中茶文化的重要作用,展现了茶文化在中西文化相互交融中的文化魅力,也使得小说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英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茶文化发展史中,英国的文学作品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体现十分突出,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激发了众多文学创作者的创作灵感和写作热情。论文通过对英国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解读,论述了英国独特的茶文化内容以及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体现,深入的分析了英国文学作品对茶文化的作用。无论哪种文学作品形式都合理的将茶运用到创作中,一方面提高了茶文化的知名度,让更多的英国人热爱茶、饮用茶;另外一方面文学作品中茶文化所反映的社会形态,也记录了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达,岳艳峰,李锲.英国文学艺术中的茶文化研究[J].福建茶叶.2016(05)

[2] 王宏燕.茶的多维意义及中西茶文化比较分析[J].福建茶叶.2016(04)

[3] 孙淼.中日两国茶文化的比较[J].环球人文地理.2014(24)

[4] 范伟.茶文化在英国流行的原因与启示[J].福建茶叶.2016(04)

[5] 柳海荣.英国文学中的茶文化研究[J].福建茶叶.2016(05)

4.英国文学选读 作家作品总结 篇四

《英国文学选读》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初探

;英国文学选读课程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必修专业知识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在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范围内广泛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大纲》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组织教学、编写教材与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有关英国文学选读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革一直受到英语教师的充分重视.笔者就这些年在一线教学上采用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对于英国文学选读课程的网络教学能够加强理工科学生的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一方面有了一定认识.

作 者:郑蓉颖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2206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专业大纲 英国文学选读 网络教学

5.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试题库 篇五

一、判断题

1、“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中“会须”的意思是应该。()答:对

2、《弹歌》是一首早期的抒情诗歌。()答:错

3、原始社会的诗歌已经初具规模,并且有文字记载。()答:错

4、“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诗经﹒无衣》)中“裳”是上衣的意思。()答:错

5、在上古歌谣《弹歌》中,“续竹”中的“竹”指的是弹弓。()答:错

6、在《邵公谏厉王弭谤》这篇文章中,“以告”的完整意思是卫巫以(谤者)告(王)。(答:对

7、在《诗经》的《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一句中,“流”指的是求取。()答:对

8、“三言二拍”中“三言”指的是《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答:对

9、杜审言的“三吏”分别是《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答:错

10、南宋诗人辛弃疾是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答:错

11、戏剧《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答:对

12、“望西都,意踌躇。”(《中吕﹒山坡羊》)中“西都”指的是元上都。()

)答:错

13、《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答:对

14、《西游记》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答:对

15、《老子》的《有无相生》一章表现了老子保守的社会理想。()答:错

16、“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苏轼的名篇《卜算子》。()答:错

17、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中,“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所累”的“累”指劳累。(答:错

18、曹植的《白马篇》又名《名都篇》。()答:错

19、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序》。()答:对

20、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答:错

二、单项选择题

21、杜甫的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中“丞相”指的是()

A、管仲

B、诸葛亮

C、长孙无忌

D、魏征 答:B

22、在《诗经》中,《关雎》一诗所表现的题材是()

A、民间情歌

B、爱情诗

C、风俗诗

D、军中歌谣

)答:B

23、《天静沙 秋思》的作者是()

A、刘因

B、杨维桢

C、王冕

D、马致远 答:D

24、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屈原所著()

A、《离骚》

B、《九歌》

C、《天问》

D、《九辩》

答:D

25、《谏者逐客书》的作者是()

A、李斯

B、贾谊

C、宋濂

D、韩愈 答:A

26、在《诗经》中,《无衣》一诗所表现的题材是()

A、民间情歌

B、爱情诗

C、风俗诗

D、军中歌谣 答:D

27、《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

A、国别体

B、记传体

C、编年体

D、断代体 答:A

28、《哀旅顺》的作者是

A、马致远

B、杨维桢

C、宋之问

D、黄遵宪 答:D

29、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中,乐府旧题《步出夏门行》又名(A、《短歌行》

B、《篙里行》

C、《陇西行》

D、《燕歌行》

答:C 30、干宝的《搜神记》是一部()

A、话本小说

B、志怪小说

C、章回小说

D、书信小说 答:B

31、苏轼是()文坛上的主将。

A、北宋

B、南宋

C、两宋之交

D、元 答:A

32、李清照是宋代()词派的重要代表

A、豪放

B、性灵

C、婉约

D、公安 答:C

33、散曲《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

A、郑光祖

B、张养浩

C、马致远

D、高明 答:C

34、元末诗坛领袖是()

A、刘因

B、杨维桢

C、王冕

D、虞集 答:D

35、《三国演义》的《失街亭》选段中与诸葛亮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形象是(A、赵云

B、司马懿

C、马谡

D、魏延 答:C

36、“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弟子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西游记》)中“阿鼻”的意思是()

A、鼻子

B、最底层

C、罪恶

D、不间断 答:D

37、《山坡羊 潼关怀古》的作者是()

A、黄遵宪

B、王冕

C、张养浩

D、刘因 答:C

38、()早年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的领袖。

A、阮籍

B、王世贞

C、嵇康

D、李贽 答:B

39、下列哪部不是汤显祖所著的《临川四梦》之一()A、《紫钗记》

B、《南柯记》

C、《牡丹亭》

D、《紫箫记》

答:D 40、()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

A、《左传》

B、《国语》

C、《史记》

D、《汉书》 答:B

41、“三言”是经()加工编纂完成的。

A、刘义庆

B、兰陵笑笑生

C、冯梦龙

D、钱谦益 答:C

42、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的著名戏剧家的代表作品是()

A、《长生殿》

B、《桃花扇》

C、《单刀会》

D、《救风尘》

答:A

43、《谏逐客书》的作者是()

A、韩愈

B、白居易

C、李斯

D、李白 答:C

44、现在通行的《红楼梦》主要是()回本。

A、160

B、120

C、180

D、100

答:B

45、晚清“诗界革命”中较有成就的诗人是()A、谭嗣同

B、梁启超

C、黄庭坚

D、康有为 答:C

4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是君?”出自()A、《别董大》

B、《出塞》

C、《送元二使安西》

D、《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答:A

47、《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代()所作的一首散曲。A、张养浩

B、马致远

C、王冕

D、睢景臣 答: A A、《山海经》

B、《诗经》

C、《古诗十五首》

D、《诗选》 答:B

49、《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都属于()

A、远古歌谣

B、汉乐府民歌

C、南朝乐府民歌D、元曲 答:B

48、我国 50、《逍遥游》的作者是()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墨子 答:C

51、曲度虽均,节奏同检”(《典论论文》)一句中的“检”的意思是()

A、检查

B、俭朴

C、法度

D、简单 答:C

52、“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是()中的名句 A、《关雎》

B、《击鼓》

C、《静女》

D、《氓》 答:A

53、“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共”是指()

A、共同

B、一起

C、公共

D、和他们一样 答:D

54、李白的《将进酒》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出”指()

A、即将出来

B、拿出去

C、将要

D、一会 答:B

55、孟子属于先秦的()学说代表人物。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答:A

56、()是唐代

57、与杨炯、卢照临、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的著名诗人是()

A、王勃

B、王昌龄

C、王维

D、王之涣

答:A

58、“三言”是经()加工编纂完成的。

A、刘义庆

B、兰陵笑笑生

C、冯梦龙

D、钱谦益 答:C

59、苏轼在()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A、诗歌

B、词

C、散文

D、书法

答:C 60、贾谊的(),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成为历代名篇 A、《始黄论》

B、《秦亡论》

C、《过秦论》

D、《九辩》 答:D 61、《声声慢》是下面哪位词人的代表作()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柳永

答:B 62、中国古代有“三公九卿”的说法,其中“三公”指的是()A、太师、太傅、太岁 B、太师、太傅、太保 C、太师、少师、太保 D、少傅、太傅、太保 答:B 63、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意有关的古人是(A、曹植 B、谢朓

C、谢灵运

D、陶渊明

)。

答:D 64、“见贤者思齐焉,见不贤者而内省也。”出自《论语》中的那一篇()

A、《学而》

B、《为政》

C、《里仁》

D、《述而》

答:C 65、《吕氏春秋》是由()和他的门客集体编写的。

A、吕不韦

B、李斯

C、贾谊

D、宋濂 答:A 66、元杂剧术语“折”略同于现代戏剧中的()A、场

B、幕

C、选段

D、镜头

答:B 67、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A、《窦娥冤》

B、《西厢记》

C、《汉宫秋》

D、《倩女离魂》 答:A 68、在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厦门行•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萧瑟”指的是()

A、凋敝

B、草木衰败

C、寒冷

D、风吹草木发出的声响 答:D 69、凤姐是长篇小说()中的著名人物

A、《儒林外史》

B、《红楼梦》

C、《聊斋志异》

D、《传奇》 答:B

70、“曲度虽均,节奏同检”(《典论论文》)一句中的“检”的意思是()

A、检查

B、俭朴

C、法度

D、简单 答:C 71、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中,“与君离别意,”的下一句是()

A、聚散两依依 B、同是宦游人 C、儿女共沾巾 D、谁为表予心

答:B 72、杜甫是中国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存在主义

D、理性主义 答:A 73、()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A、欧阳修

B、苏轼

C、陆 游

D、柳永

答:A 74、《范进中举》选自长篇小说()

A、《儒林外史》

B、《红楼梦》

C、《聊斋志异》

D、《传奇》 答:A 75、《天静沙 秋思》的作者是()

A、刘因

B、杨维桢

C、王冕

D、马致远 答案:D 76、《哀旅顺》的作者是

A、马致远

B、杨维桢

C、宋之问

D、黄遵宪 答案:D 77、《山坡羊 潼关怀古》的作者是()

A、黄遵宪

B、王冕

C、张养浩

D、刘因 答案:C

78、《范进中举》选自长篇小说()

A、《儒林外史》

B、《红楼梦》

C、《聊斋志异》

D、《传奇》 答案:A 79、凤姐是长篇小说()中的著名人物

A、《儒林外史》

B、《红楼梦》

C、《聊斋志异》

D、《传奇》 答案:B 80、元杂剧作家中被王国维推为“元人 答案:B 87、“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是()中的名句 A、《关雎》

B、《击鼓》

C、《静女》

D、《氓》 答案:A 88、()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

A、《左传》

B、《国语》

C、《史记》

D、《汉书》 答案:B 89、《谏逐客书》的作者是()

A、韩愈

B、白居易

C、李斯

D、李白 答案:C 90、贾谊的(),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成为历代名篇 A、《始黄论》

B、《秦亡论》

C、《过秦论》

D、《九辩》 答案:B

三、简答题

91、简述《西游记》选段《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

答:本文热情赞扬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的本领和见恶必除,除恶务尽的斗争精神,批判了唐僧人妖不分的糊涂观点,揭露了白骨精吃人的豺狼本性,特别是它为了达到吃人的罪恶目的而玩弄的种种阴谋手段和鬼蜮伎俩。

92、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分为哪几类,各是什么? 答: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各地的土风歌谣,包括十五个地方的民歌,称为“十五国风”。雅,朝廷正声,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颂,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歌辞。93、什么是乐府?

答:“乐府”原是音乐机关的名称,它的主要任务是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辞。后来凡是这个乐府机关采集配乐的诗歌都叫做“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

性的诗体名称。

94、简单评价李白其人其文。

答: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气质最浓、艺术个性最特出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他不甘用路,蔑视富贵,追求壮丽人生,醉心自然与人间的美妙光明,乐观自信。李白的诗风雄放,神气飞扬,想象奇幻,情思飘逸,语言清新自然,乐府歌行与七绝最称神品,鲜能企及。95、简述在《三国演义》选段《失街亭》中诸葛亮、马谡的人物形象。

答:本篇通过马谡失街亭的描写,赞扬了诸葛亮的深谋远虑、谨慎机智、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和赏罚分明、虚心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的自恃高明、死守教条、主观轻敌。96、中国文学史上对《典论论文》的评价是什么?

答:《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以多种文体和多位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批评专论。在如何开展文学批评、文学的性质、文体、作者个性和作品风格等问题上发表具有开创意义的见解,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同时它还是一篇文笔流畅的散文。97、《逍遥游》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哪几方面? 参考要点:语言生动活泼、挥酒自如

夸张的笔法和丰富的想象使文章充满了浪漫色彩

多用比喻和寓言,使文章说理生动形象 98、《陌上桑》是如何描写罗敷美貌的? 参考要点:夸耀服饰之美

夸耀用具之美

写观看者反应

侧面描写

99、李白的《将进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要点:既充满自信,又不免失望;既有积极进取之心,又不免意志消沉,综合成怀才不遇之感慨

100、分析《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

参考要点:信念坚定却又迂腐,实践经验缺乏,虽有讽刺但以歌颂为主。101、分析《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人物形象

参考要点:范进是《儒林外史》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反映封建科举制度对文化人的思想毒害。范进考到五十多岁,连个秀才都没有中,但在他的思想里,除了考秀才,再没别的人生意义了,他人生价值的标准也就是科举考试。虽然那个时候科举制度已经腐朽、没落,成为了迫害读书人的工具,但他认识不到,还一心追求着。后来周进看了他考试写的文章,居然认为是好文章,所以他们的思想认识、价值标准都被扭曲了。

四、论述题

102、《史记》共收录了多少种文体形式?各是什么?

答:本纪12篇,以主宰天下政局的帝王为纲,以编年的形式,提纲携领地记载了各个时期的国家大事。

表10篇,用清晰简明的表格,概括排列了各个时期错综复杂的人事。

书8篇,以叙述社会制度和自然界现象为主体,对礼乐、天文、历法、经济、水利、文化等制度的发展和现状作了系统记述。

世家30篇,主要记载了一些有爵位、俸禄可以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列传70篇,记载了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的历史。五体紧密相连,互相配合,体大思精,包罗万象,被誉为百科全书。103、试论关汉卿是怎样表现和刻画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

答:走后街不走前街,怕婆婆见了伤心,善良;

怨天骂地,彻底反抗

三桩誓愿反抗 104、《红楼梦》的内容的思想。

答:《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小说以贾宝玉、林带与这一对贵族青年男女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对贾、薛等宗族内外矛盾和兴衰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画面,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礼治法规的反动与虚伪,预示了封建社会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作品热情赞扬了封建叛逆者贾宝玉和林黛玉,肯定了奴隶的反抗和斗争,反映了作者反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争取婚姻自主、同情被迫害者的民主思想。105、综合评价诗人杜甫。

答:杜甫,字子美,中国诗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仕途坎坷,但身濒绝境之中,而心忧天下,推己及民。作《北征》《羌村》《三吏》《三别》诸杰出记叙诗。其诗虽得白居易、韩愈诸有识之士推崇,唐人选诗却多弃而不录。但宋后杜诗的辑注、仿作成风,至今是古诗人中被注解研究最多的一位。杜诗内涵博大,感情笃厚,声偶精严,辞健句雄,无体不工,既有广泛师承,尤多熔炼新创,是总汉魏盛唐之大成又开中唐宋清之新风的划时代人物。其艺术的基本风格,则如其所言“沉郁顿挫”。有《杜少陵集》25卷。105、《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

答:公元前237年,韩国人郑国利用为秦国修建渠道来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力伐韩。事发后,秦宗室贵族认为所有客卿都是间谍,要求全部加以驱逐。秦王遂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写了此奏书,提出应广泛吸收人才,为秦国效力,不可一概赶出客卿。亲王被说服,立即收回成命,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106、《三国演义》的思想和艺术价值。答:《三国演义》以生动的形象,深刻地描绘了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不同的政治军事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贪得无厌,残暴虚伪的本质,反映了下层人民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也表现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和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艺术上,《三国演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语言运用简洁明快,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07、试分析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复杂性。参考要点:对李、杨之间的真爱进行歌颂

对李、杨爱情悲剧深怀同情 对李、杨的逸乐误国进行讽刺 歌颂与同情是作品的主要旨意

108、试分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6.英国文学选读 作家作品总结 篇六

教学大纲

黑河学院外语系

(一)说明部分

1、本课程性质

众所周知,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偏重于语言类,而忽视文学、文化类的课程学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扣宽专业口径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迫切任务。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向学生介绍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和作家。通过对名家名著的分析和研究,使学生对俄罗斯文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更加真实的把握文章的风格与语言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原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3、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本课程在第6学期开设,共34学时。开设俄罗斯文学名著选读这门课,主要以阅读原文名著为主,同时要求学生对照译本。该课是为了配合俄罗斯文学史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具体地了解俄国各个时代、各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俄语语言国情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赏析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扩大俄语语言词汇量,提高俄语语言修养,为俄语专业学生毕业后研究俄国和与俄罗斯人交往打基础。

4、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主要讲授自公元11世纪至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

5、本课程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授课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6、本课程的学时分配

本课程在第6学期开设,共34学时。主要讲授自公元11世纪至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向学生介绍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和作家,主要包括普希金的抒情诗(2学时)、莱蒙托夫的抒情诗(2学时)、涅克拉索夫的长诗(2学时)、涅克拉索夫的公民诗歌、(2学时)普希金的小说(4学时)、果戈理的戏剧和小说(4学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4学时)、托尔斯泰的小说(4学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4学时)、高尔基的小说(4学时)、肖洛霍夫的小说(2学时)。

7、本课程大纲编写的执笔人

郑丽

(二)正文部分 诗歌部分

第一章

普希金(А.С.Пушкин)的抒情诗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阅读普希金的原文作品使学生了解普希金诗歌的特点。要熟读诗歌原文,会分析,背诵;要能用俄语概括作品大致内容。

2、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我曾爱过您》堪称普希金的爱情抒情诗中的经典之作,用俄语概括该诗的主要思想及语言表达方式的特点。

3、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

要求学生学习«К Керн»(《致凯恩》)、«Я вас любил»(《我曾爱过您》)、«Если жизнь

тебя обманет»(《如果生活欺骗了您》)三首普希金的经典抒情诗。分析并概括诗的主要思想共用2学时。

4、复习思考题

以这三首诗抛砖引玉,试分析普希金抒情诗的特点。

5、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俄罗斯文学选读》张建华 任光宣 于一中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俄罗斯苏联文学名著选读》于绍裔主编 商务印书馆

《俄罗斯的夜莺:普希金书信选》普希金 著 张铁夫 译 经济日报出版社

第二章 莱蒙托夫(М.Ю.Лермонтов)的抒情诗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阅读莱蒙托夫的原文作品使学生了解其诗歌的特点。要熟读诗歌原文,会分析,背诵;要能用俄语概括作品主要内容。

2、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通过阅读莱蒙托夫原文作品使学生了解莱蒙托夫诗歌的形式和内容美、莱蒙托夫散文的风格。

3、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

要求学生学习«Парус»(《帆》)«Прощай ,немытая Россия»(《别了,满目疮痍的俄罗斯》)«И скучно, и грустно»(《既寂寞又忧伤》)三首莱蒙托夫的经典抒情诗。分析并概括诗的主要思想共用2学时。

4、复习思考题

区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抒情诗风格。

5、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俄罗斯文学选读》张建华 任光宣 于一中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俄罗斯苏联文学名著选读》于绍裔主编 商务印书馆

第三章 涅克拉索夫(Н.А.Некрасов)的公民诗歌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和掌握涅克拉索夫诗歌的公民风格:公民诗歌的思想性和民主性,它的语言的民间口头创作特点和述说般的抒情格调

2、教学重点和难点

史诗《谁在俄罗斯能过上好日子》不仅是涅克拉索夫的杰出作品,还是整个俄罗斯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艺术奇葩。该诗采用罕见的三音部抑扬格和许多民间文学因素是分析整首诗歌的关键。

3、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

赏析«Поэт и гражданин»(《诗人与公民》)、«Кому на Руси жить хорошо? »(《谁在俄罗斯能过上好日子》片段)两首诗,2学时。

4、复习思考题

分析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上好日子》的艺术手法及民间因素。

5、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俄罗斯文学选读》张建华 任光宣 于一中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俄罗斯苏联文学名著选读》于绍裔主编 商务印书馆 《涅克拉索夫诗歌精选》 涅克拉索夫

北岳文艺出版社

小说部分

第四章 普希金(А.С.Пушкин)的小说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阅读普希金的原文作品,使学生了解普希金小说的特点。对阅读过的小说片段要能用俄语概括大致内容,并利用有限资料体会作家的创作风格及语言特点。

2、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小说《驿站长》中维林的小人物形象,根据维林的形象总结小人物的概念。

3、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

以学生为主体,共同赏析小说《驿站长》(«Станционный смотритель»片段)和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片段),4学时。

4、复习思考题

通过赏析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并结合俄罗斯文学史中普希金部分,总结该小说的艺术特色。

5、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俄罗斯文学选读》张建华 任光宣 于一中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俄罗斯苏联文学名著选读》于绍裔主编 商务印书馆 《俄罗斯文学简史》 任光宣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五章 果戈理(Н.В.Гоголь)的戏剧和小说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阅读果戈理的戏剧和小说,使学生掌握作家的思想艺术和创作风格,理解果戈理与自然派的实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作品的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阅读剧本,分析作品思想内容,作家的宗教观点,肖像描写技法,剖析果戈理语言的讽刺风格。

3、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

阅读剧本《钦差大臣》(《Ревизор》片段),《死魂灵》(«Мѐртвые души»片段),4学时。

4、复习思考题

通过分析《钦差大臣》和《死魂灵》两部作品,试分析果戈理语言特色。

5、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俄罗斯文学选读》张建华 任光宣 于一中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俄罗斯苏联文学名著选读》于绍裔主编 商务印书馆 《俄罗斯文学简史》 任光宣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六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ский)的小说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和掌握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语言的戏剧性、政论性、宗教性和心理分析技法,要分析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狂欢性、对话性(复调小说)。

2、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并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复调性。

3、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

阅读和理解长篇小说《罪与罚》(«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和《 穷人》(«Бедный люди»),4学时。

4、复习思考题

通过分析作家的两部作品,并结合俄罗斯文学史总结何为复调小说。

5、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俄罗斯文学选读》张建华 任光宣 于一中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俄罗斯苏联文学名著选读》于绍裔主编 商务印书馆 《俄罗斯文学简史》 任光宣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七章 托尔斯泰(Л.Н.Толстой)的小说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和掌握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细腻的心理刻画、深刻的社会哲理性、独特的肖像和自然描写、突出的对比和讽刺手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特有的“心灵辩证法”的创作原则。

3、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

阅读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Война и Мир»)中老橡树片段和《舞会之后》(«После бала»),4学时。

4、复习思考题

通过分析作家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理解“和平”一词的深层意义。

5、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俄罗斯文学选读》张建华 任光宣 于一中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俄罗斯苏联文学名著选读》于绍裔主编 商务印书馆 《俄罗斯文学名著选读》,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第八章 契诃夫(А.П.Чехов)的短篇小说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阅读契诃夫的中短篇小说、剧本,了解和掌握作家的独特的艺术风格:简练、朴实、幽默与讽刺、戏剧性的心理刻画和抒情意味等。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作家的艺术创作原则及其独特的语言特点。

3、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

赏析中短篇小说《变色龙》(«Хомелеон»)《一个官员之死》(«Смерть чиновника»)、剧本《樱桃园》(«Вишнѐвый сад»)等,4学时。

4、复习思考题

通过阅读分析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概括作家的语言特点。

5、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俄罗斯文学选读》张建华 任光宣 于一中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俄罗斯苏联文学名著选读》于绍裔主编 商务印书馆

第九章 高尔基(А.М.Горький)的作品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阅读高尔基的散文和长篇小说的片段,掌握其早期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阅读,深切理解高尔基早期作品风格上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融合特征。

3、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

阅读并分析散文《伊则吉尔老婆婆》«Старуха Изергиль»和 长篇小说《母亲》(«Мать»片段),4学时。

4、复习思考题

试分析在高尔基作品《母亲》中,如何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了现实的革命发展,这一手法正是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的最重要原则。

5、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俄罗斯文学名著选读》,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俄罗斯文学名著选读》,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建华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俄罗斯苏联文学名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

第十章 肖洛霍夫(М.А.Шолохов)的作品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阅读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片段,理解并分析作家的小说中独特的艺术特色:浓郁的地方色彩。

2、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肖洛霍夫小说中描写的“革命中的哥萨克”,了解什么是哥萨克,哥萨克是什么样的人,是正确理解小说的关键。

3、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

阅读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Тихий Дон»片段),2学时。

4、复习思考题

通过阅读,试分析作品中“哥萨克”一词的真正含义。

5、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俄罗斯文学名著选读》,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俄罗斯文学名著选读》,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建华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7.英国文学选读 作家作品总结 篇七

摘要:基于慕课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结合了慕课在线学习与课堂面授,并以课下的第二课堂活动为辅助,是一种混合式新型的文学课教学模式。本文将讨论基于慕课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期掌握有效将慕课与传统文学课课堂结合的教学实践的过程、方法与注意事项,以促进文学课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 文学课程;慕课;视频;课堂教学

一、基于慕课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基于慕课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了线上教学系统的优势与实际课堂教学的优势,借助互动性较强的慕课学习的平台,提炼各时期英国文学的特点、思想和艺术特色,指明重点与难点,并构建相关在线学习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线下选取各时期、各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通过面对面的课堂互动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以课下的第二课堂活动为辅助,培养了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成就感,强化了学生对文学赏析、评论、研究训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基于慕课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理论基础

Benson认为语言学习的自主性有以下三个方面:①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行为和技能;②自主学习是一种指导自己学习的内在的心理动能;③自主学习是一种对自己学习内容的控制。可以说,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基于慕课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知识空间,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教学资源环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自由选择所需信息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教学资源的限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二)构建思路

本课程计划开课36课时,其中在慕课平台授课为12课时,课堂教学为24学时,并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辅助。

1.慕课视频的录制与准备

在设计慕课内容时,将各模块细化为“知识点组”,并针对“知识点组”进行课前教学视频录制,这样视频针对性更强,便于学生观看。同时我们还收集整理与各知识点组相关的资料,放到慕课平台上,以拓展学生视野。

2.基于慕课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慕课的自学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学生在慕课平台上观看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完成的。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完成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并通过测验题和作业达到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自我检测。如遇到问题,还可以通过平台的讨论功能,向教师请教或与同学讨论来解决。

(2)课堂的内化阶段。课堂应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1]本课程的课堂是文本阅读实践为主体的讨论式课堂。教师首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疑难点进行讲解,然后对相应的文本抛出具有讨论性质的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指引和辅导。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对讨论过程进行梳理与总结,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3)课后的升华阶段。要把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能够批判地学习新的思想,并把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在众多的思想结构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并解决问题。[2]以课下的第二课堂活动为辅助,达到语言知识与实际使用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内化、拓展与升华。

慕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文学课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只有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精心制作教学视频,重建有效的课堂对话,才能让这一新模式在文学课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并持久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8.英国文学作品的优缺点分析 篇八

(一)《一本书读懂英国文学》

本书共6个章节,前4章按时间顺序,分别为英国文学的开端,英国文学的诞生和繁荣,17~18世纪的英国文学,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繁荣景象。后两章分别为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现代畅销书作家。除第一章前两节分别介绍了《贝奥武甫》和《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以外,其它章节以介绍诗人或作者代入。1)优点:

1. 内容简洁,没有大段枯燥冗长的文字,读者读起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2. 排版合理,在正文的侧边配有作者或作品的插图,加上一些简短的对作者,作品的历史地位以及文化背景的说明作为正文的小补充,使整本书极具吸引力,让读者有一直读完的欲望。

3. 双语版本,在英文介绍之后就是中文版本。大大节约了读者的阅读时间,也方便了非英语专业读者的阅读。

4. 选取的各个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或诗人,令读者对该时期的文学作品及作者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

2)缺点:

1.除第一章前两节是介绍作品外,其它均为对作者的介绍。在对作者的介绍中,多是以时间顺序介绍作者的生平,对作者的其它作品及写作风格的介绍不足甚至没有。2.内容不太统一,有的只介绍诗人生平及作品节选,有的会加上作品风格,代表作品的写作特色或修辞手法。

3.格式不统一。每一节代表作者的生平介绍,作品的写作风格或修辞方法均为英汉双语,但代表作品的节选却只有英文版本而没有汉语译本。

4.内容的简洁意味着信息量的不足。此外每一节的大部分篇幅都以流水账一样的方式介绍作者的生平,对当时的文学特点及代表作品的分析不足。此外全书共6章,前4章介绍了从最早的《贝奥武甫》到第4章维多利亚时期的几个代表作者及作品。后两章则分别介绍了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包括J.K.罗琳在内的4位现代畅销书作家。仅凭这些内容很难“一本书读懂英国文学”。

(二)《英国文学知识及选读》

本书共8章,按时间顺序分为早期及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文学,18世纪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后期文学,20世纪文学。每一章的内容分别为历史背景介绍,文学趋势,主要代表作品,文学常识,作品节选,课后练习。1)优点:

1.总体比较全面,选材范围广,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文学作品开始,一直写到了20世纪,基本英国文学的整个发展历程。

2.条理清晰,内容明确。每一章所介绍的部分相同。整本书从目录来看整齐划一,一目了然。

3.内容丰富全面,每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出现的修辞手法及诗歌韵律都写了出来。

4.每段节选作品后均有注解,便于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2)缺点: 1.所节选的作品缺乏代表性,节选作品多达十几近二十篇,多且长,比较无趣,读者很难集中注意力看完。

2.全英文,没有中文译本,给读者阅读增加了难度。

3.文字段落长,排版密集且字体较小,单调没有图片,略乏味,不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9.英国文学课程建设总结 篇九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是外语系英语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之一,总学时为72学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初步掌握各个时期的流派、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等,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并能就某一作家或品写出一般性的评论文章,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综合能力。文学是语言的载体, 通过文学的学习能使学生把语言与文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语言与文学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英国的社会时尚、风土人情及人文思想等。

作为外语系理论教研室重点课程建设之一,自2004年以来,《英国文学史及选读》一直按照课程建设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着工作: 2004年被评为院级优秀课程;2005年成功发布了英国文学校园网络课程,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并于2006年11月成功改版;2006年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原计划在2005年达到院级精品课程,因学院当年尚未评选,本课程于2007年被评为院精品课程,这样,《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这门课程已经完成了课程建设规划中的全部预定目标。

1.师资状况

1.1课程带头人

课程带头人,李伟娟(副教授,外语系理论教研室主任)于1990年7月毕业于四平师范学院(现吉林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到白城师专现白城师院任教。(2007年获吉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先后担任了综合英语、听力、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口语、高级英语、英国文学简史等课程的主讲工作。近五年内,发表省级论文10篇,核心期刊论文2篇。从2002年起,分别主持了三项院级课题,一项省级重点课题,并参加了三项省级、两项院级课题的研究。主持的院重点教研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英国文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于2004年获我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主讲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被评为院优秀课,2006年被评为省优秀课,2007年被评为院精品课。2005年课程带头人被评为院骨干教师。2004、2005年连续被评为优秀党员。从2003年起,一直承担本课程的授课任务,并为该课程的负责人,教学效果一直优秀。1.2 教师结构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吸纳年轻教师。《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组由7名教师组成,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1名,助教3人。成员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年龄结构:40岁以上2人,35~40岁2人,35岁以下3人; 2)职称结构:副教授与讲师、助教的比例为3∶1:3 3)学历结构:博士1人,硕士2人,大学本科学历4人。(其中在读硕士4人)4)主讲教师资格及职称:本课程组的6名教师都担任系内课程的主讲工作,而且均承担了2门以上的课程,担任主讲的教师均具有主讲教师资格。为了更好地将现代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这门课程有效地整合,使之更好地为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服务,我课程组与教育技术系横向联合,聘请了徐锐英老师为我课程组技术指导。

自2004年《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组成立以来,每位成员都能认真钻研业务,积极进行教研、科研活动,课程组其他成员共发表省级、省级以上教研科研论文近20余篇,获院优秀教学成果奖及其他奖项10余人次。同时,均主持或参加了至少一项院级或省级教研、科研课题。

2.教学改革与建设

2.1教学改革状态

本课程组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课程特色建设等开展以本学科为主的教学改革,依据本学科特点来规划本和整合教学内容,改革课程结构,采用模块教学,把教学与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建设立体化教材,自编网络课程、电子教案,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体系的各要素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以教研课题为依托,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以科研带动教研从而促进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2006年完成了院级重点教研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英国文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并获得了院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6年,“现代信息技术与英国文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教研课题,该课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其中成果之一是英国文学校园网络课程被评为省优秀教学技术成果三等奖。为了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本课程采用了实时和非实时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基本知识,为学生提供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示范,课外开展学生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作为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其信息素养得到了增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模块化

由于英国文学史的课时有限,我们实行模块教学,围绕《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了表格式内容提要板块、背景知识板块、作家生平板块、作品分析板块、电影(歌曲)欣赏板块、网络文献板块等项内容,并根据具体作家增设相应的板块,如文学贡献板块等。2)教学资源立体化

本课程除了使用国内一些优秀教材外,还提供了有助于学生课外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自编网络课程、电子文字教材、电子教案、教师共享空间、教师个人网页等。

建设立体化教材,包括英国文学网络课程1部,多媒体电子教案1套,电子文字教材1部;素材料库包括作家图片库、名著插图库、经典影碟库、习题库、试卷库等。多媒体电子教案、电子文字教材以及素材库全部刻录光盘。3)实践教学多样化

本课程重视实践教学,为学生设计各类课余活动,如名著表演、多媒体课件制作、模拟论文答辩、名篇朗诵、文学常识竞赛等,使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充分发挥作用。4)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

围绕课程建设我们对英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的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全程采用多媒体授课。我们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网络与本学科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从而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与质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并重新定位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2.2教学文件及教材 1)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

近五年来,课程组对《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订,使其内容和体系上更加科学、合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各位教师都具有完整的教学任务书,教学进度计划表(教学日历),教材使用说明等纲领性文件。2)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料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先后采用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守仁主编的《英国文学选读》、商务出版社出版的陈嘉编《英国文学史》,以及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际英等人编写的《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等教材,并为学生指定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吴伟仁主编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善编著的《英国文学简史》、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嘉著《英国文学史》等参考书。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补充教材料,购买了百余种图书资料、音像资料,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课程组每位教师都能认真备课,都有内容丰富、翔实的教案及题库等,教学档案齐全。教学实施与管理

3.1教学质量与管理

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能较科学、准确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课程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使得教学管理制度化、检查定期化、教学规范化。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有:

1)教学工作计划:对每学期课程组的工作做详细说明;

2)集体备课制度:对备课的含义及备课的各项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 3)辅导答疑与批改作业制度:对辅导答疑内容、批改作业方式方法、以及教师的职责作了规定;

4)学生成绩考核制度:对命题、阅卷及如何公正地考核学生成绩作了规定; 5)听课制度:规定观摩教学、教师听课次数及评课的制度;

6)教学研究制度:对教学研究的开展,学术报告会的次数,讲师以上职称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要求作了规定;

7)教学业务档案管理制度:对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文件等的保管及借阅情况作了规定。

课程组还具有运行良好、确保教学质量的相关机制和自我调控机制,形成了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系统。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整体评教。同时,以个 别沟通、测评或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双向交流活动;同行测评等活动。3.2课堂讲授及辅导答疑、批改作业

1)每位教师都严格遵守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认真授课,每节课都能做到教学目的明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法灵活,深入浅出,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听课评价均良好以上。

2)作业题目适量,符合教学要求。全部教师均能做到认真批改作业,坚持每学期集体辅导答疑一、二次,个别辅导随时随地进行。公布教师电子信箱、QQ号,较好地满足了学生需求。部分教师利用电子邮件,采取网上批改作业。3.3实践教学

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 堂活动,如英文名篇阅读、朗读,文学常识竞赛等活动。我系学生历来擅长戏剧表演,我们倡议成立了戏剧社,我们还倡议学生成立了课件制作小组。1)名著表演:改编英国文学名著,要求学生组成协作小组,自编自导自演。2)多媒体课件制作: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利用Powerpoint, Authorware, Flash 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3)名篇朗诵:开展读书周活动,撰写读书心得。

4)文学常识竞赛: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各个年级学生均可参加。

5)论文写作:鼓励学生自选研究专题,通过网站学习自主阅读等撰写课程论文。3.4成绩考核

1)学生成绩考核规范,由平时(包括出勤情况、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平时占10%,期末考试占90%。

2)试卷流水批改,试题符合大纲要求,题目分文学史和文学选读两部分,形式多样,试题难易适中、覆盖面广。

3)能对学生的作业、考试做认真分析,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学效果

几年来学生对课程组教师的教学效果都非常满意,在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测评中,本课程组教师测评胜任率均在良好以上。在教师授课各重要环节上学生的满意率在85%以上。

5、课程特色

围绕课程建设,我们对英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们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网络与本学科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从而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与质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并重新定位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本课程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英国文学史电影改编视觉资源、西方美术视觉资源、西方历史文化视觉资源,以及制作语言表述的视觉图,把文字性的静态英国文学变为视觉性动态英国文学,并逐步形成具有文化性、科学性、交流性和实用性与一体的课程特色。

6、课程继续建设计划

虽然本课程已经全部完成了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课程建 设的终结。我们将继续该课程的建设,在近三至五年内,将《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建成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的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内容体现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结合,跟踪研究学科前沿性的知识并不断地注入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探求愿望和钻研热情。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做如下计划: 1)加强教学改革力度

教学方法上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过程规范化,教学设计合理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进一步提高制作和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学习课件的水平,使其成为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名符其实的学院精品课程。2)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调整教师资源,形成合理的课程教学梯队。通过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3)提高教学梯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

使用网络对建设课程进行教学与管理,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件以及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目录等全部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4)完善网络教学环境

目前,本课程在实践性教学环境方面还有待提高,现有教学条件只可以用多媒体软件授课,但教学中还不能直接与网络联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英国文学课课程软件制作前,主讲教师对课程进行了精心设计,使教学课件不仅可以做幻灯片播放,同时将主要内容与网络联接,可随时获得网络信息,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和领域。但现在由于网络教学环境还不健全,不能充分实现主讲教师 的设计理念,这些都需进一步完善。5)以科学研究带动教学研究

10.英美文学选读论文 篇十

英美文学论文

作为学语言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不应该拘泥于课本,而英美文学选读这门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熟悉国外文化的环境。

就如苏老师所说:若一个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竟不知道国外的文学著作,就太土鳖了。最重要的是这门课上的比较轻松,通过电影和PPT给我们展示英美文学比较栩栩如生,并不是单纯的给我们看书或者读书,我感觉比上学期的那个英美概况学到的多很多,这些归功于老师!对于这门课程,若在别的老师教授可能又是无聊的读读,但是苏老师教的时候,即使有事也不想错过这门精彩的一课,不是只为了看点电影,更重要的是觉得自己充实了,或许有些同学觉得看电影丝毫补充不了多少,但是我认为电影不光可以鲜明的展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而且情节衔接紧凑,引人入胜。我想,不止我,我们班的所有同学都喜欢苏老师的上课方式,一点都不夸张啊。

老师需要我们对这门课的建议,用辩证的角度看问题。其实有一小点,在轻松愉快了解英美文学史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吸收点名家的语录。就像那次苏老师让我们抄的《简·爱》(Jane Eyre)中简对罗切斯特说的那段话,我希望就是可以多学一点。不一定让我们抄,可以推荐让我们课后自己搜,然后汲取精华。

通过这期课程的学习,《英美文学通论》通过展示异地文化使从原来的我们只模糊的知道莎士比亚到现在却可以对英美文化整体概况有了大致理解。这门课程整体上增进我们对英美文学的了解,了解了各种文学思想、题材、写作方式等,提高了我们的艺术修养,整体激发我们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陶冶了我们欣赏艺术的情操。本书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整体概括英国文学史,而另一部分是进一步精确阐述各个时期阶段,每个典型作家的特点,风格等。其实每一本文学史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而这本文学通论也不例外。它从不同的历史阶段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形态。从中古世纪的民族史诗到现实主义文学时期的浪漫主义小说,从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到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的《德伯家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每一位作家,每一部作品都透露着作者的的情怀。我欣赏士比亚的挑战喜剧爆满时代的才华;我钦佩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的现实主义的始创之作——《鲁宾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的时代精神;我感慨拜伦和雪莱的英年早逝;我赞扬简·爱的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性格;我悲伤苔丝的悲惨命运…… 我相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一段辉煌的文学史,并不只有中国的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学史。这本英美文学通论就像一枚发着光的玉,将英美文学的历史隧道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边走边观光着,或感慨,或唏嘘,或赞叹……

下面三篇是对《简·爱》(Jane Eyre)、《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和《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的观后感。

《简·爱》(Jane Eyre)观后感

《简爱》这本小说主要通过描写简·爱与罗切斯特的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出身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受尽欺侮和白眼,却从不低头,坚持维护独立自由、追求个性、主张自由、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形象。它阐述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生的价值=尊严+爱。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寄居篱下,受尽委屈,承受着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也许就是因为这些,使她拥有顽强的和百折不屈的精神,一种不可战胜的人格魅力。在罗切斯特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出身卑微而感到卑贱,相反,她觉得人是平等的,也应该受到尊重,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自尊、高尚的心灵,使得罗切斯特觉得他们是精神上可以与他平等交谈,而且无可自拔的爱上她。但是她们结婚的时候,当简·爱得知他已有妻子时,并没有受到金钱的诱惑而屈尊做他的情妇,而是选择离开。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她多么纠结的离开,在她内心深处她是那么爱罗切斯特,但她依旧选择离开。这种精神需要给现在这个社会浮躁的人,在这个“小三”泛滥的社会,尤其是女士们,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导下,坚持自己的个人尊严,这是简·爱教给我们的。我想这种思想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很重要,它就像导航灯一样,让我们

在这个灯红酒绿的社会不要迷失自己,时刻掌握自己的方向。作者赋予了小说一个圆满的结局,虽然过于完美,甚至有点不切实际的浪漫,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这种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当今社会人的理想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为了金钱和地位欺骗自己,宁可抛弃自己爱的人,抛弃自尊,来寻找所谓物质上的富足,而最后变成了没有灵魂,只有漂亮躯壳的外表。故事完美的结局也告诉我们生活并不是一直昏暗,相信明天肯定是美好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像简·爱一样坚持真爱,时刻保持善良。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观后感

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呼啸山庄的故事情节,就像老师说的一样,呼啸山庄的故事甚至有点变态,都是在相互的报复。但是,我们这是从普通生活的角度看待,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部小说展示的是畸形的生活画面。其实每个人都有过极端的内心想法藏在心底角落,正常人都不会做,一旦表现出来就变成了畸形扭曲的人性。就像这部小说一样,作者艾米丽·勃朗特古怪、孤僻的性格,感觉也比较怪异。但是她是内容:旷野,西风,杂草,苍凉的落日,崎岖的地形„„这一切都似乎是一幅完美沧桑的画。故事一开始描写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朝暮相处的童年生活,高潮就是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林顿结婚,而希斯克利夫出走,终于在发达之后开始回来复仇。最后一阶段希斯克利夫的死亡,而哈里顿和凯蒂的相爱最终恢复了正常的人性。希斯克利夫的感情变化;爱—恨—复仇是贯穿整个小说的始终。艾米丽将所有的感情都赋予了这个受苦的弃儿身上,或爱,或恨。最后希斯克利夫临死前放弃了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了他的本性还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残酷无情。我之所以一样的欣赏这部小说,不仅因为作者独特的思想性格,还有哥特式的渲染气息。有些场景看起来气氛压抑,令人恐惧。窗外是凹凸不平的荒野,光线很昏暗,风呼呼的把窗帘吹起来,枯枝忽然伸进窗内„„整个画面多少有点怪异,回想起来都有点不寒而栗,但是我就喜欢那种感觉。所以我也喜欢这种电影,像《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等,但是《呼啸山庄》是这类文学的鼻祖,因此我特别钦佩艾米

丽的才华,一个与外界没有多少交集的人竟然有这些细腻的思想和非凡的艺术,真的很钦佩。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观后感

小时候就读过《老人与海》,但是可能比较小,并不知道它的真谛,只是觉得就是一个普通的故事。时间从指缝间流逝,现在我忽然觉得这部作品很伟大!海明威(ErnestHemingway)用他的笔向我们诠释了一个硬汉子的特征:面对大海,他从不畏惧,对他向往的理想义无反顾的追求,即使遇到了凶猛的鲨鱼,他依然搏斗,直到筋疲力尽,拖着大马林鱼的鱼骨架回到岸上。虽然表面上,老人是个被鲨鱼打败的失败者,恰恰相反,他用自己的鱼骨架向人们证明他完全是个胜利者。这个故事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这样一句话:But a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他没有多少豪言壮志,也没有多少饱读诗书,这样的话只能是一个人高尚灵魂的倾诉。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一帆风顺,等待我们更多的是荆棘的困难、险阻,因为我们都在生活着,也有很多无奈,难过的时候,迷惘地时候,失落的时候,想想《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心就会豁达了许多。这部小说就像潜伏在心底的一轮太阳,在你低谷的时候,它忽然为你照亮前面的路。有时候,就是这样,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困难面前,需要拿出想圣地亚哥这样的铁汉子精神,执着、刚强、勇敢、毫不畏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驾驭自己命运,做自己的主人。

上一篇:《平凡的世界》高中读书心得800字下一篇:公司董事长在“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庆典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