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编制 七届全会精神

2024-08-11

机构编制 七届全会精神(8篇)

1.机构编制 七届全会精神 篇一

高桥乡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高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高政办发[2010]

各村委会,各企事业单位,学校:

经乡政府研究同意,现将《高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

执行。

2010年3月16日

高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我乡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污染应急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首要任务,建立环境污染事件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属地为主,各村委会、乡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实行分级响应,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责任单位和事发地必须作出“第一反应”,果断、迅速采取应对措施,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全力

控制事态发展,并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3)协同应对,科学处置。在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污染的特征,采取的措施与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

影响相适应。

编制依据

依据《渭南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潼关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以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1)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环境污染事件;

(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较大或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环境污染事件;

(3)因环境污染事件造成跨乡、县行政区划的环境污染事件;

(4)县环委会需要指导、协调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5)核与放射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另行制定。

机构与职责

成立高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统一领导全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由乡政府领导担任总指挥,成员单位由环保、卫生、派出所、交通、水利、武装部等部门组成。主要职责有:指挥和协调全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准备与应急响应工作;决定污染事件应急重大事项;及时向县政府报告监测情况和应急处置情况,协调确定宣传报道事项;指导做好善后和灾后重建工作。

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乡社会事务中心,主要职责有:协助应急中心实施应急预案;落实应急中心的指令,制定应急响应方案;甄别环境污染事件等级,提出预警级别建议;建立和维护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开展相关人员培训和应急演习工作计划。

各村委会、企事业单位、学校要成立相应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负责指挥本辖区内的突发环

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工作程序

进入Ⅲ级应急响应后,乡应急中心立即投入运作,设立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全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派出若干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现场监测组、抢险救援组、后勤保障组等工

作小组赴现场进行处置工作。

成员组成

乡突发环境污染应急中心由下列成员组成:

总指挥:乡长 冯兴亚

副总指挥:副乡长 马玮玲

成员:

(1)乡政府办公室

李彬社

(2)乡武装部

梁红杰

(3)派出所

梁军战

(4)乡财政所

徐建

(5)乡交通站

杨应战

(6)乡水利站

王青利

(7)乡卫生院

张进锋

(8)乡其它有关部门(依据事件类型临时增加)

各成员单位职责

总指挥:负责重大决策和全面指挥。

副总指挥:按分工负责指挥、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应急救援工作。

乡武装部:根据总指挥的决定,组织民兵参与抢险救援。

乡政府办公室

(1)负责指挥部内部的信息沟通;

(2)负责向上级政府报告应急救援进展的情况;

(3)对正、副总指挥的命令执行情况跟踪反馈;

(4)为指挥部提供车辆运输、通讯及后勤保障;

(5)负责应急救援涉外人员的安置和处理。

(6)统一协调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的信息发布工作;做好应急救援中先进事迹的宣传和群

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乡派出所

(1)负责在第一时间进入事故现场,封锁危险区域、设立隔离区,实行交通管制、维持治安秩序,组

织疏散人员;

(2)根据事故性质、危害程度、影响范围,适时调集消防、交巡警、治安等警力参与救援;

(3)协同有关部门做好事故现场的记录、视听资料、证人证言收集等取证工作;

(4)负责事故中失踪、死亡人员身份的核查及对死亡人员的法医鉴定工作。

乡财政所

负责应急救援资金的安排。

负责为应急救援提供相关企业基本情况资料和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市场信息;对灾后生产经营单位恢

复正常生产经营给予政策优惠。

乡交通站

(1)负责渭河水上应急救援工作;

(2)负责应急救援所需的物资和人员疏散交通运输车辆的调度;

(3)负责桥梁、道路的排险、疏通、修复工作;

乡卫生院

(1)负责事故现场受伤、中毒人员的抢救工作;

(2)负责事故发生区域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

(3)负责向应急中心和上级卫生部门报告人员伤亡、疫情监测及防治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向兄弟城市或上级卫生部门寻求医疗支援。

乡水利站

(1)负责对相关河流、水体的应急控制处置工作;

(2)负责提供相关水文资料。

预警预防

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分级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级相一致,共四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色表示。Ⅲ级预警由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确认后发布。

预警预防措施

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环境污染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按照相关应急预案执行。

进入预警状态后,事发地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发布预警公告;

(3)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4)指令环境应急中心成员单位进入应急状态,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

态进展情况;

(5)针对环境污染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应急响应

分级响应

Ⅲ级环境污染事件由镇江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处置,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请求上

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

信息报告

环境污染事件责任单位的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单位,在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后,应立即向110报警,同时报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

报告信息内容应包括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污染程度、人员受害等

情况,并注意及时续报进展情况。

响应程序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应立即组织、指挥本单位的环境应急工作,并及时将污染情况和应急工作情况上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办公室迅速了解污染情况,确定应急响应级别,启动相应

级别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指挥协调和紧急处置

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2)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

(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4)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5)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6)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7)及时向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信息发布

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由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办公室统一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

社会舆论。

2.机构编制 七届全会精神 篇二

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专业服务机构, 捷盟咨询组织员工及时认真地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感受颇深。我们围绕“文化兴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通过学习, 有三点体会:

一是文化强国成为国家战略

我们国家的GD P成为全球第二, 但我们还远不是经济强国, 离文化强国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正如温家宝总理讲过的“国家的影响力, 取决于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 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的影响力更深刻、更具渗透性”。文化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捷盟咨询在为企业提供企业文化服务的过程中, 在与国有、民营、外资等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负责人思想交流的过程中, 已深刻感受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许多企业遇到生产力提升的瓶颈归根到底就是文化问题。所以我们最能理解文化作为国家战略是多么正确的选择。尤其在我们当下, 如果文化不提升、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不强大, 我们经济上的“调结构、转方式”就没有方向与动力, 就无法成为经济强国。

纵观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任何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支撑, 技术的进步与制度的先进性, 都是文化土壤上长出的智慧之果。如我们祖先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 让中国在近代以前一直领先于世界经济;经历文艺复兴而崛起的西方国家, 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强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 肇始于思想和文化的解放, 带动了制度的变革, 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让中国抓住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使我们在众多领域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从而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化能兴国。时代在变, 文化要发展, 文化要繁荣, 这是中国成为文化强国的无愧于历史的战略性选择。

二是文化安全问题

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生产安全等等, 人们耳熟能详, 但文化安全的提法, 在这么高级别的文件中提出, 可能是第一次。为什么文化会有风险?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它是思想的引领、是人们行为、态度的“发源地”。文化安全, 简单理解就是确保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 确保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民的主流价值观, 就是要意识到防止不良外部文化的侵袭。

文化自强, 文化才能安全。《决议》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即是文化自强的要求。文化安全是放在世界坐标的时空上来讲的:西方某些国家利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高效传播性和难以干扰性, 对别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有意渗透, 他们惯使双重标准, 歪曲、扩大分歧与矛盾, 挑起冲突, 严重威胁别国的政治稳定与社会安定。中华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沉淀的, 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特色不能丢、不能被西化, 这是一种文化的安全。就像一个人, 机体健康不易受风寒、内心强大不易被压垮, 拥有智慧不易受诱惑, 因此而安全。国家、社会、民族的文化安全, 最主要的靠自强, 要有自己不可动摇的文化根基, 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遗憾的是当今社会, 有知识有技术的人多了, 有文化的人少了;会挣钱的人多了, 能坚守道德底线、能坚持做人原则的人少了。因此, 中国公民人文精神的培养迫在眼前。文化需要传播与力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用更简练的、易理解、易记忆且好传播的方式进一步凝练, 让每一个公民接受。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调整政策, 改革体制与发展方式, 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与敢讲真话、诚实守约的社会氛围, 让每个公民真实受到这种价值观的益处, 那么, 就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自觉践行和热爱。胡锦涛指出, “民生连着民心, 民心凝聚民力”、“要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文化被民众接经济力量, 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和道德的力量。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 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因此, 要解决好继承与创新、融合与发展的关系。要在继承中创新, 创新中发展。要向传统中学习诚信精神, 切实解决目前的社会诚信问题, 要自觉建设诚信文化, 塑造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契约精神。

以上是我学习后的三点认识。作为长期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咨询服务人员, 我觉得责任更重了, 工作意义更大了。捷盟咨询有个观点: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影响修正社会文化。在社会公民中, 企业人数占据绝大比例, 如果企业建设了先进的文化, 企业人自然会把这先进的文化传递给社会。今天党和国家更重视文化建设, 给我们带来更大的事业空间。企业文化的生长, 离不开社会文化的阳光与空气。全社会重视文化建设, 文化自觉的效果对于企业来讲是大好事, 企业建设优秀文化不再是“金鸡独立式”, 先进价值观的导入将从各级党政组织、个体开始示范, 上行而下效;将从制度、政策层面积极调整、配合, 建立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企业因此获得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营养。

感受精神, 鼓励斗志, 愿为文化兴国尽绵薄力量。

受了, 文化自然就安全了。文化安全了, 国家就安定了, 生产力就会进一步发展, 国家竞争力就会更为强大, 文明的目标就不远了。

三是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只有继承才能更好地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 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过去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各时期有不同态度, 今天的认识, 意义非凡。我们认为这也是理性的选择。我们曾经积累过灿烂的农耕文明, 也积累过许多光辉的人性价值, 但这些有待我们去重新认识、主动继承与发展。有一句话说得好,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因此, 我们需要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文化, 坚持具备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价值观, 把文化作为确定民族身份、找寻自我价值的手段和力量之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文化的活力之源在于承袭古代文化而不拘泥, 学习传统文化而不照搬。

我们到底要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什么?学儒、学释、学法、学道……正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这就是要有一种宽容、包容的心态, 要有一种“以我为主, 博采众长, 融合提炼, 自成一家”的大国文化风范。温家宝总理说过, “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不仅需要强大的

3.机构编制 七届全会精神 篇三

罗志军和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省政协主席张连珍,分别传达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六中全会两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李长春同志就《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讨论稿)》作的说明。

罗志军在会议结束时就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提出要求。他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迈入新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深入研究了我国文化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认真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全面部署。认真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于夺取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罗志军指出,传达学习好、贯彻落实好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各级党组织的重大政治任务。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关于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精辟论述,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文化繁榮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作为江苏“两个率先”的核心内涵,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刻领会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面临形势的科学判断,认真总结江苏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再创一个文化黄金发展期;深刻领会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明确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奋力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深刻领会关于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的最新要求,把文化建设摆在“两个率先”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开创江苏文化建设新局面。

罗志军指出,要把中央精神与江苏实际结合起来,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牢固确立宣传思想文化“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地位,正确处理好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坚定不移地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文化建设新路子。一要把凝聚力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更加注重江苏人的精神建设,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努力为开辟“两个率先”新境界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二要把改善文化民生作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职责,提高公共财政支出中文化建设支出的比重,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三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产业集聚区,使文化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四要把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深入实施高层次文化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和引进一大批文化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加强城乡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的“文化苏军”。五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途径,按照“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总要求,对照文化体制改革“路线图、时间表”,推动改革从“盆景”走向“百花园”;大力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加快文化发展业态、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创新,不断提升江苏文化的竞争力。

罗志军强调,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全省各级党组织要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为强大动力,统筹做好各个方面工作。召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抓紧筹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努力为会议的召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省委常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党员领导同志,副省级以上党内老同志,各省辖市市委书记和省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4.机构编制 七届全会精神 篇四

会精神学习体会

中国气象局 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 张世英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刚刚落下帷幕,中国气象局党组就连夜进行了传达,并利用3天时间组织召开了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会议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温家宝总理就《建议》所作的说明等,讨论了《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框架》。通过学习,使我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一、对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认识

一是提高了对五中全会召开重要意义的认识。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一次总结“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重要会议。“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定好“十二五”规划,落实好各项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对《建议》的主题、主线、目标任务、重大举措有了清晰的认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学习,使我对《建议》提出的“四个更加注重”和“五个坚持”的科学内涵有了全面的了解。我认为,党中央确定的主要目标既实事求是,又鼓舞人心,采取的重大举措既切实可行,又任重道远。可以说《建议》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绘就了蓝图,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和方式。

三是对“十一五”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深感鼓舞。《建议》中总结了“十一五”取得的巨大成就,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中央政治局在过去一年中集中精力抓的六件大事和八个方面的工作,使我认识到这些成绩的取得确实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从中表现出党中央统揽全局和应对复杂局面的卓越领导能力。与此同时,中国气象事业在“十一五”期间也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事业发展道路,取得的成就巨大,举世瞩目。回顾这些成就,使我信心十足,勇气倍增。

四是认识到《建议》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

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都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的重视,体现了气象事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广大气象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气象工作面临的需求无止境,要求会更高,任务会更艰,做好气象工作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我们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五是认识到《建议》更加注重软实力的建设。《建议》第九部分专门讲文化事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第十二部分讲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使我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气象文化建设事业任重道远,是气象工作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有可为的一项事业,从而增强了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初步思考

1、推动党内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按照中国气象局党组部署,下发关于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学习,全面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主题、主线、目标任务、重大举措。要抓好各级党组(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发挥带头示范作用;要求各级党组织结合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把学习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学习任务;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思考、带头谋划、带头撰写学习体会。通过学习,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议》精神上来,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2、加强党的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十七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指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直属机关党委将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切实加强党内学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积极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目前,我局的创先争优活动呈现出一个阶段突出一个着力点的特点:一是围绕庆祝建党89周年开展了各种系列活动;二是围绕汛期气象服务,发挥好“三个作用”;三是围绕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大力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年底前的创先争优活动,要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科学发展主题、推动全年工作任务的完成为主要内容。机关创先争优活动要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走在前、作表率要求,郑国光局长提出的“四讲四重”和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文风会风为重点;事业单位要以细化“五个好”、“五带头”标准,狠抓党员承诺践诺评诺、党员服务先进团队建设、党员先锋岗、党员服务窗口为重点。明年上半年的创先争优活动要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抓落实、见成效、促发展”为抓手,以迎接建党90周年为契机,围绕中心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大力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争当先进的环境和氛围。

3、组织制定好“十二五”气象文化发展规划。气象文化是气象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机关党委将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组织制定好“十二五”气象文化发展规划。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气象文化事业发展的成绩、经验,认真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十二五”气象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建设项目。将召开各种座谈会、讨论会和评审会,进行研究修订,使“十二五”气象文化发展规划做到软硬结合、继承和创新结合、与总体规划衔接。

5.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 篇五

——建设文化强国,我们重任在肩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读来倍感振奋和鼓舞。全会的决定,高屋建瓴、思想深刻、旗帜鲜明、内容丰富、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这是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以来,“文化”命题首次成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以德治国方略)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同时也意味着,中央层面将大规模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这次全会最重大的创新点即最大的亮点就在于,首次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并首次提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同时还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强国”不单指文化产业,还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全民族的文化文明素质、文化软实力等,是一个综合的文化建设体系。如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国自然属“文化大国”,但跟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不是“文化强国”,还存在着结构性的“文化逆差”。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再三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往往忽略了文化建设,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文化的核心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核心价值体系不够明确,权力与金钱观念至上十分突出,一些人的道德早已跌落到了低谷,人与人之间变的非常冷漠无情。比如前几天发生在某地的一起恶性事件:一个两岁的幼童两次被汽车碾压,走过的18个人竟没有一个加以援手……由此可见,虽然大多数中国人物质上富裕了,但其精神上仍很贫穷。因此,中国必须发展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提高国人素质,而不能再指靠用金钱来解决问题了。那么,今后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振兴文化产业,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呢?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给出了明确答案: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今后我们不但要继续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不断加强“经济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战略,还要强力推进“文化强国”战略。无论是那种强国,都忽略、马虎不得,因为这些强国战略都

是中民族振兴与崛起的基石,尤其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只发展经济是不够的,还必须发展文化、宏扬文化。但“文化强国”不能用具体数据来衡量,主要是对内引领我们要重视文化和发展文化,对外其更多指的是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明显提升。我们强调文化强国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在理念上要更重视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联系,跟老百姓文化权益之间的联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也说明光经济发展很多问题没办法解决,只有发展文化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大目标,制定出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这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热切愿望,表达了我们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热切期盼,是指导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七届六中全会,为广电大繁荣大发展吹响了号角,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从事广播电视宣传工作者,确实感到非常振奋、鼓舞士气。在学习贯彻落实中,我们应该率先而为、首当其冲。首先各部室要率先、迅速、认真组织学习,要深入学、反复学,吃透精神,领会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用其指导广电新闻工作的实践。其次要要根据县委县政府和县委宣传部的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特点和优势,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开展新闻宣传,确保全会精神宣传报道全面准确、深入到位,形成强大声势、整体效应,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在新闻栏目中,开辟专题、专栏,贯彻全会精神,解读全会精神,广泛深入宣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全力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宣传工作,在提升文化软实力、道德文化建设、推动习水文化大发展,担当起习水主流媒体的作用。同时抓住这一机遇,深化习水广播电视事业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深入宣传我县文化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入宣传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第三,要把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与我县当前开展的“干部下基层”和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对各地各部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成功经验、先进典型和创新做法的宣传力度,推动全县上下迅速形成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要对“十一五”以来的广播电视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分析,了解掌握哪些已完成、哪些尚未完成,对尚未完成的要在“十二五”期间抓紧推进。要结合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紧制定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意见,把全会的部署和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思路和措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项目,抓住关键环节、强化统筹协调、注重整体推进,明确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进度,明确保障措施,有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是广播电视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新闻工作都要按照“全员覆盖、先学一步、学深学透、融会贯通”的要求扎实抓好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任务、新观点、新要求、新举措,坚持用全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增强贯彻全会精神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紧迫感,把全会精神化作深化广播电视宣传报道、推动广播电视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开创广播电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保广播电视宣传报道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广播电视作为党、人民的喉舌和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在方向问题、道路问题上必须始终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当前,既是我国重要的战

6.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篇六

一、“十二五”规划的提出

“十二五”规划是指从2011年至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在2010年10月15日—18日在北京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即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二、深刻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即一个坚持、两个时期、三个重点、四个更加、五个坚持、五个要、五种意识。

一个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两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三个重点: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个更加: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五个要: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五种意识: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一是党的意识。首先要牢固树立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的意识,要求我们提高执政能力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其次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意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再次要树立依法治国的意识,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推动走和平发展和祖国的统一。

二是宗旨意识。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如何实现好为人民服务,归根结底就是要千方百计发展经济和文化,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进程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就是最好的为人民服务。

三是执政意识。这是党的意识、宗旨意识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他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就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使党的执政基础更牢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紧密。

四是大局意识。这是立党为公的要求,国际国内形式的深刻变化,可预见不可预见的困难机遇同在,要充分利用好机遇,抓好发展,大局意识必不可少,国际金融危机袭来,党中央就是从大局出发,出台了有效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今后大局意识还是我们有效应对各种困难的不可或缺的,尤其是面对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地区差距悬殊,国际环境的挑战,大局意识是我 们团结取胜的基础。

五是责任意识,全会是这样告诫的,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要做到责任落实,就需要有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到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相结合,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把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促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的早日形成,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我国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一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全会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增强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认识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三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四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四、“十二五”规划的内容

“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内容如下: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2、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3、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改造提升制造业。

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3、加快发展服务业。

4、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5、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6、发展海洋经济。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1、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2、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3、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4、加强城镇化管理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1、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4、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5、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2、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3、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4、建设人才强国。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3、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4、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5、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2、推进文化创新。

3、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2、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3、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4、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5、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6、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2、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3、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4、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1、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2、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4、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5、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6、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7、全党同志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四、三个新提法

(一)、“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实际上就是民 生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温家宝总理在《建议》(说明)中深刻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必须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即将过去的“十一五”,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规划“十二五”,人民群众期待过上更好生活。党中央审时度势,缜密规划,作出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部署。《建议》中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重要阐述,充分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 实惠,顺应了广大人民的新期待。

百姓期待“十二五”期间“十下十起”:房价降下来,居室宽起来;物价降下来,股票涨起来;信访降下来,和谐涌起来;难题降下来,保障建起来;事故降下来,安全多起来;沙尘降下来,天空蓝起来;噪音降下来,城市绿起来;污染降下来,乡村靓起来;折腾降下来,国力强起来;空谈降下来,人民富起来。反映出国人民众对特定社会问题的焦虑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期盼。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改革开放3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是走的便宜的路线,靠资源、环境、劳动力便宜,而不是创新,致使资源环境不堪重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早就提出来了,但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 济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好像是第一次。的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经济变革,而且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因为它涉及到对新发展观的认同,对干部的考核标准,晋升机制,涉及到创新、教育、分配、公平、正义等等,以及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政府与市场的科学定位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以上的深刻变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事业改革发展等。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贫富的差距拉大,拉大了的贫富差距既不利于启动内需,也不利于社会稳定,也有悖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没有“民富”就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为它涉及到内需能不能成为长效机制,能不能使消费结构不断提升。所有这些,都涉及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如果说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已经使国家富裕起来了,那么在今后的时间里,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把富民放在首要位置,否则就难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过去30多年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近几年,特别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来,由于始终高度重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2010年以来,这一势头进一步得到延续。从最近公布的一些 重要数据看,“十一五”时期,农村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生活消费水平稳定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整体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我们在扩大消费需求方面还有哪些有利的条件和潜力? 一是我国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步入了快速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六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七五”时期增长14%,“八五”时期增长23.3%,“九五”时期增长10.6%,“十五”时期增长11.8%。其中,“八五”时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最快。那么,“十一五”时期的增长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统计数据表明,“十一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的7.9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万亿元,增长98.3%,年均增长18.1%,消费品市场步入了快速发展期,成为继“八五”时期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增长最快的时期。与“九五”、“十五”时期相比,“十一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分别加快了7.5个和6.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消费品市场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二是消费热点频现,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过去5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优化升级,住房、医疗保健、旅游、文化、娱乐教育,以及享受型的汽车、家电、家居建材、电子产品等消费热点频现,成为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比如,2006年至2010年,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主要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年均增速为39%、金银珠宝类年均增速38.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年均增速37.9%、家电和音像器材类年均增速20.3%、通讯器材类年均增速15.9%。与此同时,餐饮消费也持续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一大亮点。以2010年为例,全国餐饮收入达1.8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1%,对消费品市场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

三是农村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城市商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在农村,“十一五”时期,国家大力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城区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逐步形成,不仅大大改善了农村的流通基础设施,而且明显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已累计建设和改造52万个农村超市、2667个配送中心,农村超市覆盖80%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年销售额近3000亿元。在城市,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了“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已建立全国商业示范社区143个,省级商业示范社区600多个,覆盖80多个大中城市,大大提高了商贸服务业的便民利民程度。

四是流通领域进入全面开放阶段,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过去5年,我国商品流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商品流通网络,各类商品市场空前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过去商业经营模式比较单一的状况,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少环节、开放式的竞争发展新格局。营销手段的多样化,经营业态的日益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现代流通体系的快速发展,在降低流通成本、扩大消费、引导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流通领域进入全面开放阶段,开放范围由少数类别逐步实现全面开放,大量外资企业开始进入流通领域,众多民营资本也广泛进入流通领域,为流通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五是促消费政策措施成效显著,市场调控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尤其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充分抓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有利时机,大范围、强力度地出台了扩大消费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以耐用消费品为切入点,实施了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直接促进消费的政策,挖掘消费潜力,不仅促进了城乡消费持续较快增长,还带动了家电、汽车流通服务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五、“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农村工作的特殊意义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仍面临复杂形势,影响“三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连年增产增收的高基数背后,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大好形势之下,往往潜伏着危机。明年在高起点上延续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难度很大,挑战空前,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减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导向要明确,措施要过硬,行动要坚决。

实践一再证明,越是宏观环境复杂,越是经济发展遇到难处,越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哪一样离得开 农业、农村、农民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农业有好收成,农民有好收入,农村有好局面,经济社会发展才有底气、有基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整盘棋才能活起来。

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我们要坚决贯彻中央部署,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落实力度,力争“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有个良好开局。

一、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做到“三个重点、三个确保”,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切实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保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二、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明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确保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要加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进度,抓紧制定实施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加快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下大力气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坚持大生产大流通,继续利用好优势产区的生产能力,同时加大销区就地生产和就地供应力度。

三、大力改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规范和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规范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收购秩序,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努力稳定农产品市场。

四、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抓紧制定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力争到2020年新建8亿亩高标准农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力争2011年完成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机构的任务。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公路、沼气、危房改造,促进农村教育、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工作。制定和实施未来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及相关规划。

六、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全面深化、整体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尽快明确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含义和实施办法,研究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导意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扩大征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改善农 村金融服务,统筹研究解决好农民工问题。

作业:

1、怎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2、2011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3、如何深刻领会“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农村工作的特殊意义?

7.机构编制 七届全会精神 篇七

“紧扣一个主题”, 即紧扣农民增收这一主题。通过多轮驱动, 综合施策, 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 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2%以上, 力争到2012年,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21元, 比2008年增加3476元;到2020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 比2008年增加7955元。

“突出两个重点”:一是突出“节水”这个重点, 大力实施农业高新节水工程。探索创新农业灌溉方式和用水模式, 在确保5万亩滴灌节水工程正常运行的基础上, 启动实施以滴灌、小管出流、管灌、高标准渠灌等灌溉模式为主, 以种植葡萄、日光温室、棉花等农作物为主的万亩高效节水农业示范片, 2009年先期在莫高镇建成2000亩高效节水示范区, 通过示范带动, 促进灌溉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节水灌溉转变, 不断提高地表水利用率, 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二是突出“高效”这个重点,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 以市场为导向, 以技术为支撑, 以优质安全为根本, 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 重点建设万元田、发展5000元以上和3000元以上的高效田, 改造收入不足2000元的低效田, 不断扩大高效特色农业规模。力争到2012年, 建成以优质葡萄、日光温室为主的万元田10万亩, 实现人均1亩万元田;建成以桃、杏、枣、拱棚瓜菜、大田瓜菜为主的5000元田7万亩, 3000元田3万亩;使棉花为主的收入不足2000元的低效田减少到12万亩, 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特色高效农业的部分达到7931元, 占到84.4%。

“主攻五大产业”:一是主攻以优质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立足区位优势, 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 主攻以优质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力争到2012年, 全市林果面积发展到17万亩, 其中葡萄10万亩, 枣5万亩, 李广杏、紫胭桃、梨等林果种植面积巩固在2万亩左右。全市林果总产量达到14万吨, 总收入达到5.5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林果产业的收入达到4217元, 占到45.1%。二是主攻以设施温室为主的优质瓜菜产业。积极引导农民新建日光温室, 优化瓜菜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 巩固提高以日光温室无公害瓜菜为主的生产小区, 培育壮大城郊大田瓜菜生产小区, 扩大全市瓜菜生产规模, 大幅提高农业单位生产效益。力争到2012年, 全市瓜菜面积达到6万亩, 其中日光温室1万亩。全市瓜菜总产量达到20万吨, 总产值达到3.15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瓜菜产业的收入达到1890元, 占到20.2%。三是主攻以减少农民为主的劳务输转产业。按照“扩大分子, 缩小分母”的工作思路, 把劳务输转作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内引外联齐抓, 城乡统筹兼顾, 建立劳务输转基地, 扩大劳务输转规模, 切实把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争到2012年全市输转农村劳动力2.08万人, 劳务收入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四是主攻以农业特色产业为主的旅游观光农业。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 把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资源逐步向农村特色产业领域延伸, 把旅游业与特色农业有机结合, 深入挖掘我市葡萄文化、桃杏产业文化、田园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内涵, 合理选点, 科学布局, 着力建设一批“生态园”、“观光园”、“休闲园”等主题农家园。力争到2012年, 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家园50家以上。五是主攻以设施养殖为主的肉羊产业。以市场为导向, 以沿边、沿滩为重点, 建设育羊良繁体系, 巩固提高现有设施养殖示范园区, 培育扶持草饲料生产, 全面加快肉羊产业数量、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力争到2012年, 全市肉羊饲养量达到70万头只, 良种率达到95%以上, 年末存栏2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 (户) 达到1800个, 人工饲草面积达到5万亩。

“落实四项措施”:一是优化结构抓调整, 着力推进农业专业化布局。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 我们将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坚持走“一乡一业”、“多村一品”的产业发展路子, 不断推进农业专业化布局调整, 努力形成“两带三区”的农业发展格局。“两带”:即以阳关绿洲和党河沿岸为主的优质林果产业带, 以沿边沿滩为主的畜禽养殖产业带。“三区”:即以城郊乡镇为主的无公害瓜菜产业区, 以边远乡镇为主的优质棉花产业区, 以阳关镇、杨家桥乡为主的旅游观光农业区。二是培育龙头抓带动,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依托我市丰富的优质农产品资源, 扶持做大做强以棉花精纺、果品恒温保鲜、棉花籽种繁育、蔬菜和畜禽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力争到2012年, 使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2家。大力推行“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增值。三是推广科技抓品牌, 着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加大对农产品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测力度, 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体系, 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 积极引导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 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 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 积极申报注册“莫高面粉”、“阳关虹鳟鱼”、“敦煌红提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力争到2012年, 建成5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分别占农产品认证数量的40%和10%。四是强化素质抓培训, 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我们将以培育有文化、有技能、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 采取基地培训、流动培训、订单培训、项目培训等方式, 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 力争到2012年, 使全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全部轮训一遍, 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 农业技术专业证书持有率达到75%以上。

8.机构编制 七届全会精神 篇八

文化厅党组对举办这次省直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及经营管理高级研讨班十分重视,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刚闭幕、省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在我们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院团改革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举办这样一个高级研讨班,邀请专家学者与我们的院团领导同志就院团经营管理进行认真研讨,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对文艺院团下一步的繁荣发展、改革创新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时刻牢记文艺院团肩负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使命

国有文艺院团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个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从历史上看,国有文艺院团产生于解放初期,由两个方面组成,一部分是部队上的文工团,服务于解放战争、革命战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发动群众;另外一部分是私营剧团,也是社会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解放之后,把部队文工团和私营剧团合二为一,形成国有院团。从1952年开始改革和组建到现在,国有文艺院团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一直承担着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对民族精神培育、国民素质提高、道德风尚培养,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历史上一系列的经典剧目,都是这一个时代创造的。在新的时代,文艺院团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从六个方面做出工作部署,提出重大举措,每一项文艺院团都担负着重要的职责、重要的任务。

(一)创作生产艺术精品。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最重要的标志是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是怎么创造的呢?必须有一批专门的艺术人才;去精心打造,十年磨一剑。精品戏尤其得磨,急功近利是不行的,真正能够传之久远的艺术精品,必须经过长期的打磨,经过艺术专业人才的精心打造,文艺院团恰好承担着这方面的任务。就是说,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打造文化精品,特别是精品剧目,这应该成为我们院团的一个重要使命。

(二)培养聚集高素质人才。全省文化系统拥有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包括演艺人才,音乐、舞美、编剧人才等等。文艺院团担负着培养聚集艺术人才的作用,这方面和艺术院校不一样,艺术院校是带有学院性质的。我们是在长期艺术演出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培养、造就这样一支人才队伍和人才梯队。能够为我们国家和民族培养造就一批顶尖艺术人才,这是其他文化单位和部门很难做到的。

(三)弘扬引领社会主义新风正气。陶冶道德情操、弘扬新风正气、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是文艺院团的一条重要使命。宣传教育、引领风尚,培养审美情趣、弘扬社会正气,是自古以来文学艺术所承担的重要功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倡导礼乐文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必须在礼乐中才能健康成长,才能够立而为人,礼和乐是不可分割的。文艺院团的这些使命在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明确。文艺院团创造着反映时代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弘扬社会新风、培育精神文明的鸿篇巨制,培养造就一大批群众欢迎、在社会上闪耀着德艺双馨风采的文艺大家、大师。

(四)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省118家国有院团中,80%以上是戏曲院团。有的地方戏曲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真正是文化艺术的活化石,每一个曲牌,每一个剧目,都是历史的积淀,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都沉积着重要的文化基因。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们传承下去,而不至于在我们手中消亡。其他20%的院团,有歌舞,有杂技,有曲艺,也都发挥着重要的传承作用。山东民歌、山东民间舞蹈是一个丰富的宝库,亟需发掘和保护。山东民间器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山东杂技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山东曲艺深受群众喜爱,济南就有曲山艺海之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我们的文艺院团都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二、正确认识文艺院团属性、功能和定位

文艺院团应该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阵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器官,弘扬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培育文艺人才的重要窗口。总之,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构。

(一)公益性。从性质、地位方面讲,国有文艺院团具有浓厚的公益性,不管是什么艺术样式的院团,歌舞、话剧、杂技、曲艺,还是京剧、吕剧、柳子、茂腔、五音戏等,不管是代表国家水准、民族特色,还是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的院团,都带有公益性质。第一,必须生产精品剧目、精品力作;第二,必须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第三,必须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必须传承优秀文化。公益性应该是文艺院团的一个基本属性。我们党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利用文艺院团宣传、发动、组织、教育群众。战争年代,以部队的文艺院团为主,地方也有,在延安有评剧院,1944年1月,毛泽东同志就给延安评剧院作过重要批示,那个时期山东也有这样的剧团。最重要的是全国解放之后,党和政府大规模建立国有文艺院团,国有文艺院团发展到现在,它的这种作用功能,这种公益属性是不可忽视的。

(二)经营性。除了完成公益性文艺演出、政治演出之外,还有面向市场的演出,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要的演出。建国初期,国有院团从一开始成立就带有经营性。我们生产的艺术精品也有很多是在面向市场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且是通过长期的市场检验立起来的,是通过长期的市场运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精品创作出来不能仅仅为了参加评奖,更重要的是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三)两种属性辩证统一。国有文艺院团的市场性和公益性并不矛盾,往往是市场中有公益,公益中有市场。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要求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用低票价或者优惠票为基层人民演出,就是一种公益活动,这其中有一定的

市场性,更有公益性,公益和市场是结合的,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公益活动政府采购就带有市场性。解放初期国有院团建立时,就确定必须在市场上有半年到几个月的商业性演出,文化部1953年《关于调整和加强全国剧团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国有戏曲剧团每年至少应有六个月在剧场公演;国营话剧团、歌剧团每年至少应有四个月在剧场公演。”并同时要求“国营院团应采取企业经营的方针,使其逐步达到自给”。所以国有文艺院团一开始就有两种属性,公益性和经营性,是二者的统一体。

(四)院团改革坚持两种属性。目前进行的院团体制机制改革,有的保留事业体制,保留事业体制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市场性,也需要搞经营,也需要有市场成分;有的要转企改制,转企改制的文艺院团也有公益性,而且这种公益性还很强。既然有公益性,政府就要支持;既然有经营性,就要走市场,二者无法截然分开。所以,不能以是否转制来硬性把国有文艺院团的这两种功能、两种属性割裂开来,分离开来,如果机械地、绝对地、形而上学地硬性分开,对院团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也产生认识上的错误。如果说,保留事业单位的院团只有公益性没有市场性,那院团发展就不能享受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也享受不到进入市场后的成果,同时也无法运用市场杠杆调动多方面积极性,这样,院团发展将会受到严格限制。如果说,转制院团完全是市场性没有公益性,就会失去政府的支持,失去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包括政府采购等各方面的支持,院团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从目前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国有文艺院团完全依靠市场是难以存活的、难以为继的,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正是考虑到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党和政府对转制院团采取了大力扶持的政策,加大而不是减少财政投入,增强转制院团的发展后劲和内在活力,同时为了改善院团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不遗余力。

(五)厘清文艺院团功能定位。只有厘定清楚,才能为院团改革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对院团的领导同志来讲,应该进一步从根本上去明确院团的性质,为院团下一步的发展做出努力。其实,国有院团的经营管理研讨班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来举办的。院团既然既有公益性又有市场性或者经营性,那么就有一个经营管理的问题,保留事业体制的院团要加强经营管理,转制院团更要加强经营管理。所以,我们必须把经营管理这一课补上,把经营管理学深、学透、学好,这样院团发展才有根本保证。

三、加快推动文艺院团改革发展

文艺工作者期盼关注改革,又害怕改革,很矛盾很纠结,实质上是对改革有一些误解,就是说,对改革需要全面认识和把握。

(一)科学认识文化体制改革与院团改革的关系。为什么一些同志怕改革,据了解和分析,是因为存在这样一种逻辑、一种认识,即“把文化体制改革仅仅等同于文艺院团改革,把文艺院团改革又仅仅等同于转企改制,把转企改制又仅仅等同于政府撒手不管,认为转企改制就是把院团推向市场任其自生自灭”。这种方式的改革在今天是不为大家所接受的,也是党和政府所不同意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到了一种“我们一感冒世界就打喷嚏”这么一个程度,我们今天能够享受到这样的文明成就,很重要的是得益于我们国家进行了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党和国家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小平同志是带头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的伟大政治家。还有实行民主选举和领导干部任期制,我们党的总书记、国务院总理连任不超过两届,这在世界上都是了不起的成就。非洲、中东一些国家出现的政治动荡,很重要的应该归咎于他们的终身制。文化体制改革:首先是宏观管理制度的改革,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从“办文化”走向“管文化”,“管办分离,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省文化厅理想的管理体制不是按照行政的办法去管理六大院团,应该是“管办分离”,文艺院团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省文化厅与院团的关系应该是行业管理关系。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主要通过运用法律的、财政的、土地的、税收的政策等手段来支持或扶持文艺院团。因此说,文化体制改革不只是针对院团,首先改革的是宏观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包括副省级以下城市文广新局的合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的建立。

(二)充分利用院团兼具的两种属性。对院团的公益性,要继续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继续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办好惠民、利民文化工程,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人们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戏,都应该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这些最基本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保障。谁来买单呢?政府来买单。人民的政府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这是改革的方向。当然了,政府买单也和过去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计划经济时期不一样,讲求调控性,就是说公益性也必须有一定的市场性,这种市场性就是谁的产品质量好,群众欢迎,而且服务态度好,政府就找谁去演。这就是政府采购,阳光采购,政府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艺术作品,什么样的演出,列出菜单,文艺院团进行申报、投标,说明你有什么优秀的产品,可以向政府提供。政府支持不可能是撒芝麻盐,也要进行改革,这也是文化体制改革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面向市场,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更是院团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也不是说把院团推向市场不管不问,省里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根本目的就为改制文化企业、改制文艺院团提供足够的产业支持,一个好的剧目要投向市场,政府就把它作为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支持;一个重要的演出,可以作为产业项目进行支持,一个好的人才引进计划,也可以作为产业项目进行支持。作为签约演员,成立一个工作室,或一个项目公司,就能够申请产业项目支持。总之,文化产业资金应该发挥出重要作用,不就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吗?

(三)积极主动地进行院团改革探索。院团改革包括顶层设计和院团自身改革两个方面。顶层设计包括中央院团的顶层设计,各省、各个单位、各个地方院团的顶层设计,包括成立大的演艺集团,大的演出公司,这些确实不是文艺院团自身能够完全说了算的。但是院团自身的改革是院团可以自己说了算的,是能够自己主动进行探索的,不一定非要等到顶层设计方案出来。而且,院团自身的改革会推动顶层设计,有利于顶层设计更加科学务实。院团根据自身特性进行的自主改革创新,对壮大实力,发展文艺事业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在各个方面支持力度相当大的情况下,院团利用改革去有效吸纳有利资源,是大有作为的。一方面,院团有公益性,政府会逐渐加大支持力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特别是省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之后将会出台一系列文化强省的重要政策,对院团公益性方面的支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院团有经营性,对院团经营性方面,扶持意见里面也会有一些重要的政策规定。省文化产业扶持基金将会大幅度地增

加,文化事业经费的规模也将会加大。就是说,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投入,各级政府,包括中央、省、市、县,增加的幅度都不会太小,如果我们不做好充分的准备,可能就会丧失机遇。希望文艺院团的负责同志,尤其是一把手,一定要从现在开始高度关注,抓住机遇,千万不要等、靠、要,不要等着改革的顶层设计,等着什么时候改,什么时候转,这些思想都要不得。对于政府公益性支持,厅机关会全力以赴地去争取,院团自己也要争取;对于政府产业支持,也要去努力争取,把产业性的文章和公益性的文章做大、做实、做优、做好。这样,院团的发展才会有基础。院团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探索应该是全方位的,团中团,院中院,事生企,一团两制,甚至一团多制都可以。譬如,可以成立文化演艺公司,院团为什么不能成立演艺公司呢?省京剧院虽然是保留的院团,成立山东京剧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又有什么不可以的?省话剧院也可以成立山东话剧演艺公司。这些工作可以抓紧行动,为什么不可以做?打造一个剧目,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它的市场性,拿到它的知识产权,成立项目公司进行市场运作,这个公司可以面向社会聘请人才,我们有的院团已经进行了这样的探索。就是说,院团创作生产的剧目,从一开始就要讲究投入和产出。不要老搞一下子几千万、几百万的这种大投入,这种投入确有必要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要考虑怎么在市场上通过盈利收回成本。尤其是围绕着承办十艺节,全省文艺院团将会打造一批文化精品,要从一开始就要有这种市场意识。创作生产艺术精品不仅可以申请文化艺术创作资金,还可以申请文化产业资金,取得重要支持的,为什么不可以去争取呢?我们要搭好平台,抓住这个机遇,准备用好这些资金。产业资金花不出去的可能性是有的,院团要不到钱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让这笔钱花到我们的艺术事业上,演艺产业上,这样,院团的发展才能有一个足够的保障。实际上,团中团,事生企,一团多制,应该说这是一条很成功的经验,低成本,少震荡甚至零震荡,高产出。好多院团自身和企业进行合作、联盟、挂牌,也都是重要的经验。企业愿意支持,院团可以为他们提供艺术服务,为什么不可以啊?在这方面鼓励大家进行探索。

四、明确文艺院团改革发展需要坚持的原则

院团改革发展应当坚持四条重要原则。

(一)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要突破条条框框,有敢闯、敢冒的精神,小平同志曾经讲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没有这一股子闯劲,冒劲,是干不成什么事业的,就会非常的平庸,在平平淡淡的日子中错失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我们院团叫冷暖自知。改革一定是我们院团自己的事情,要发挥院团干部职工的主体作用,包括厅里面的同志,只能是给你们出主意、想办法,创造条件搭建一个平台,但是真正的改革,还要靠院团自身。因此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院团改革成功的评价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第一,有利于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通过改革,我们出戏了没有,出好戏了没有,出大戏了没有,出在社会上市场上有影响的戏了没有,出那些能立得住、传得久远的好戏、精品力作了没有。通过改革出好戏、大戏、精品剧目,改革才是成功的。第二,有利于出人才。避免院团还没有进行改革,就已经人才流失的情况。改革是皆大欢喜、多方共赢的事情,通过改革,院团实力增强了,国家财政上给予支持,企业挂名给予支持,市场上也有大的盈利空间,院团实力迅速壮大。第三,有利于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通过改革,职工收入比过去大幅度增加而不是减少,而且通过这种收入的增加,院团各个方面的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这不是双赢的结果吗?这样,党和政府才会高兴。改革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这“三个有利于”应该是院团改革是非得失的衡量标准。

(四)改革目的是发展。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绝对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文艺院团科学发展,是为了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这才是衡量改革的一个根本标准。小平同志讲:“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文化发展也是硬道理,文艺院团的发展当然也是硬道理。看院团改革,最重要的是看是不是发展了。过去一年排两个或三个戏,改革之后要排好多戏。市场有多元需求,政府公益性演出也有很多需求,一年排两个戏三个戏已经远远不够用。为了在整个政府采购中更有竞争力,必须多排戏、排好戏;面向市场也是这样,青少年喜欢什么,老同志喜欢什么,农民工喜欢什么,公安干警喜欢什么,根据各行各业不同人群、不同群众的各种需求,包括为企业排戏,排各种各样的戏满足不同需求。由此,每年可能排十个,甚至更多戏,院团的同志可能会累并快乐着。文化体制改革一定是为了发展、为了繁荣,这是改革的基本考虑。

五、切实加强文艺院团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重要内容。

首先,改革投入机制。改革要为院团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创造良好的环境,是个什么平台呢?是一个投资平台。文化厅现在缺少一个文化投资平台,省财政事业费要逐年增加,但在产业资金上还是缺少的,怎么给我们的院团包括其他单位的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就是要建设一个好的平台。

其次,创建一条好的院线联盟。我省的院团是好院团,同志们都是好同志,但是演艺产业形不成规模,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省里是省里的,市里是市里的,县里是县里的。省直六大院团也是这样连不起网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电,只有并联或串联才能产生强大的电流。世界上最著名的托拉斯、最著名的商业集团,他们的优势就在于网,电影产业也得益于网,电影院线不就是网吗?没网是不行的。我们的弱势不在每个院团,每个院团拿出来都是好院团,都是一流的院团。但是没有网络,每个院团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是形不成力量的。所以要建属于自己的院线——演出院线和演出联盟,把全省一个个院团连成一串,连成一片,连成一张大网,只有这样,才有产生超出我们想象的巨大力量,才能形成闯荡市场、闯荡世界的足够实力。这不就是改革吗?所以,一定要立即把演出院线建立起来。不光要建我们省的,还要打出山东去,打到别的地方、区域去,应该有这种雄心壮志。

一个投资平台,一张网络,山东的院团改革才能够取得进展,才能够为院团提供一个改革发展的优质环境。

六、坚定不移加强文艺院团建设

国有文艺院团一定要加强经营管理,把经营管理作为院团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面。院团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载体和细胞,必须加强建设,要把加强院团建设作为省文化厅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全面加强院团建设,包括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

作风建设以及经营管理诸方面。

(一)政治建设。就是要加强院团党组织建设,院团的所有共产党员都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应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的领导作用。文艺战线是光荣而崇高的,作为文艺战线的共产党员,也应该是光荣而崇高的,应该在广大的演职员队伍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要擦亮“共产党员”这个品牌,各级党组织,包括党小组、党支部、党总支、党委等等,都要在凝聚艺术人才,进行精品创作,开拓市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等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组织建设。文艺院团应该成为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一个利益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所有演职员在一起,都是为了一个目标——繁荣发展。我们应该有共同的使命,形成这么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这就是组织建设。党组织,工会组织,妇联组织,各个方面都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思想建设。文艺院团应该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即将召开的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要组织大家认真学,反复学,这关系到院团自身长远的发展,一定学深,学透。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抓住机遇,食不甘味,寐不甘寝,把一天当两天用,抓紧时间去梳理、去研究政策,把这些优势发挥好、政策利用好,要从含金量极高的政策中挖到黄金。思想建设当然不仅包括这些,还要树立服务意识,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二为”方向。事实上,文艺院团服务意识越强,服务越到位,获得的支持力度就会越大,获得的各方面资源就会越多。从这个角度上讲,思想建设应该说也是有效益的,不是虚的,是能够为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的。只要善于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天道酬勤,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四)作风建设。国有文艺院团一定要加强作风建设,要有团结战斗、奋力拼搏、扎实肯干这么一种好的作风,这种作风我们可称之为团风或者院风。大家互相帮助,互相补台,互相扶持,互相帮衬,形成这么一种良好的氛围,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又不惹事,院团才能够红红火火,我们的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文艺院团的主要负责同志,都肩负着带队伍、抓作风这么一种责任、一种使命。院团长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一定要把作风、把队伍带好,形成独特的有凝聚力的团队精神,这也是院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艺院团一方面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动员群众,另一方面也有一个文化建设问题,自身要形成有别于人的团队文化。一旦形成自己的院团文化,对增强院团凝聚力、战斗力,一定会产生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

上一篇:夜大自我鉴定范文 毕业生下一篇:绩效考核表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