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精选8篇)
1.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 篇一
说说对教师职业道德与能力素养的理解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塑造青少年一代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素养。说到教师职业角色我自己都很难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怎么样才能深得学生的喜爱我是这样理解的:当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热爱、崇敬之情感时,教师的传道授业便能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的铸造学生的灵魂。这样的教师才是成功的教师。而要达到这种程度,我认为教师与时俱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把品德、学识、情感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影响着学生。我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
一、外在言行举止的文明性
教师为人师表最直接地体现在日常教学行为中,外在的言行举止的文明性是教师师表风范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培养对象是洋溢着青春活力的青少年儿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且育人是根本。青少年的成长、社会文明的传播以及民族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师,而教师的全部工作都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完成的,教师的个人修养和形象对于学生发展具有强烈的外在的示范性与内在的感染力。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形象设计,树立崭新的教师职业形象。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各方面的修养,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21世纪社会对教师形象的基本要求不仅仅表现在教师的衣着、打扮和外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内在素质。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是其内在素质的反映和个人修养的标志,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1、衣着朴实整洁。教师的仪表衣着直接地反映着教师的道德面貌和审美情趣,对学生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和审美价值。因此,教师的衣着应具有美感。
2、举止稳重端庄。教师在职业劳动中要做到待人接物稳重端庄,落落大方。也就是说,教师的举止要谦恭有让,不能粗野蛮横。
二、内在思想情操的高尚性
高尚的思想情操,体现教师的道德境界思想觉悟水平,以及高尚的感情和精神风貌,是教师应有的重要师表风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要塑造别人的灵魂必须首先净化自己的灵。以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大写的人、高尚的人,是照射在学生心灵的一道灿烂的阳光,时时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
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首先具有高尚的操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敬业乐教,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学生,具有廉洁公正的思想境界。其次,高尚的道德素质。在教育中具体表现为:
1、爱生。关心、尊重、理解学生,并对学生抱有积极适度的期待。
2、敬业。热爱教育工作,无私奉献,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勤奋钻研,积极进取。
3、乐群。敬重同事,谦虚友善,互相帮助,乐于合作。作为一名教师时刻都要牢记一点:你的学生时刻都在关注你的一言一行,就像你时刻关注你的学生一样。所以作为教师要懂得谨言而慎行。
三、个性品质的健康性 一个好的教师具有健康的个性品质,乐观、开朗、自信,能善待学生的过错,宽容学生的无知,理解学生的心情,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发现问题,并不畏艰难,努力解决问题,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应具备以下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静的心境、健康的情绪。
四、教师的能力素养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塑造青少年一代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素养。因为,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劳动效率和效果。
(一)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
1、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必须有深入透彻的了解,专业知识要精通。
(1)教师要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这是教好功课的前提。
(2)教师要了解所任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它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等。只有掌握比教学内容更深更广的知识,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深入浅出的讲解教材,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而且要不断学习,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常教常新,永远充满生机活力。
2、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
一个教师的素质不仅在于他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深度,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各种教学艺术和宽广的知识面的运用是一个成功教师不可缺少的素养。
3、教师应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二)教师的能力素养
能力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教师的能力素养构成至少应包括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和教研能力等,这些能力又是一个经纬交织、立体多维的系统。
1、了解和教育学生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捕捉学生的真实思想,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在语言、表情、姿态、行为、心理等方面表露出来的情态,判断学生的思想活动,并迅速而准确地处理。
2、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授知识、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最经常、最重要的形式。
3、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等三个方面。
(1)教学认知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化程度,以及对所教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它包括概念 ——能揭示出概念的本质特征,类同——能概括出两者的共同特征,运算——指关系转化和推理,理解——主要指对学生的动机水平、年龄特点、个性差异以及教学策略的理解。
(2)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其水平高低主要看他们是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它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学策略是以对教学和学习的基本理解为基础,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它所要解决的不是做什么,而是如何做的问题。它包括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编制课程计划的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材料和教学技术的选择设计、课堂管理策略、对学习和教学进行测试和评价策略等。
(3)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反思作为教师对自己教学决策、教学过程以及结果的觉察,是教学监控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整个教学能力结构中,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而教学监控能力是关键。
4、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为使这些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1)要有制定计划的能力(2)要有教学组织的能力(3)要有对班级集体的管理能力
5、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这种能力是教师善于观察、熟悉情况、敏捷果断和富于经验的产物,是教师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的结晶,它集中表现了教师的教育才能,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
6、社交能力
教师应具有沟通社交能力。特别是协调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教师要善于与各种人员接触交往,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7、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的教研能力主要是指能够应用教育科学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探索及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
(1)学科性科研能力(2)教学性科研能力 总之,人民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为了培养好青年一代,应重视职业道德与能力修养,教师应当把自己修养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2.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 篇二
伽达默尔“把理解和解释看作是人类世界经验的源泉”, [1]他认为“理解现象遍及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 理解的过程发生在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 是整个人类经验的基础”。[2]由解释学可知, 理解在人类社会中的至关重要性。那么同样在教学环境中, 存在着众多的理解, 师生之间的理解是最为重要的。我们知道教育的对象是人, 不是物。教育属于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主要就是关于他者的知识, 理解社会和理解生活从根本上说就是理解他人”。[3]因此, 在教学环境下,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关系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幸福。
理解教育理论认为,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仅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保持天真的性情, 还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改善师生关系, 形成教学中的良性循环。在理解教育理论的支撑下, 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在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做到理解学生的所思、所为。当然, 我国相当部分的学校老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方式来对待学生, 总是以教师自认为的所谓的“规则”、“纪律”来对待学生, 没有对学生所作所为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即便教师做到了理解学生, 但是“理解不保证接受”。[4]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非常理解你, 但是……”这就是典型的“理解不保证接受”的句型。笔者认为, 理解更侧重于针对智性行为, 涉及到与主体价值观不同的行为, 主体即便能够理解, 但不能接受。因为对方的价值观或者态度影响了自身的利益或者影响了与自身相关事务的所应当有的效果。这样的情形同样可以发生在教学中, 教师的学生观、价值观等影响着自己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如果学生所犯的所谓的“错误”与教师的价值观不同, 认为这种行为影响了教学秩序或者教学效果, 那么教师或许甚至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 更不必说接受学生的行为。但并不是说教师必须接受学生所有的行为。学生属于未成年人, 各方面都在形成于发展, 所以, 教师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 或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教育学生。
二、教师教学实践中的理解与接受
(一) 对学生生长环境的理解
人周围的环境都会在人身上刻下深深的烙印, 学生也不例外, 尤其是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我们知道家庭教育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而且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效果也不同。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分为积极型、严厉型、溺爱型, 教师要有区别地对待受这三种家庭教育方式教育的学生。所以, 教师必须对学生生长的家庭环境加以理解, 针对不同家庭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 对智力的理解
我们知道, 人的智力水平有高低之分, 大部分为普通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陈珊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株洲412001)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经历相对简单, 生活阅历相对较少, 面临考学、经济、就业、生存等压力, 他们的身心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存在的心理问题非常严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是实现“少年强, 则国强”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大学生克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26-0043-03
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求“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 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因而, 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备受关
-----------------------------------------------
智力水平, 智障儿童和超常儿童只占小部分。再者, 当今人们生活富裕, 家长对儿童的营养很是重视, 对大脑发育奠定了基础。那么一个班级里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差不会很大。教师不应该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对“聪明”的学生喜欢, 而对“笨拙”的学生厌倦。因为, 智力可以按照后天的教育不断地开发出来, 智力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 当教师遇到“笨”学生时, 应该多方面地考虑什么影响了孩子智力的发展, 而不应该对学生有好恶之分。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在功能开发出来。
(三) 对学生心理过程的理解
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就被认为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所以教育学生, 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心理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若能清楚学生是如何认知的, 便能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 学生能够轻松有效地学会知识;情感有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 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关注亦必不可少, 若学生存在消极情感, 教师要通过必要的方式了解学生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 并能够为学生做好心理疏导;意志过程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 教师要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 为自己的学习各个方面设定目标, 要能激励学生为自己的目标不懈奋斗。
教师除了对学生生长环境、智力、心理过程的理解外, 还要能够接受学生的各种现状 (接受并不等于满足) 。若只理解而不接受, 教师便不能以包容的态度、以合理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
三、教师对学生理解与接受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 知识
作为教师, 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 知识是理解的基础。教师要有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通过对知识的学习, 教师能清楚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比如要清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众多因素, 是心理方面的还是生理方面的, 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调节。同时, 社会学知识能让教师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作为教育者, 必要具备充足的背景知识作为铺垫, 足以在教育教学中得心应手。
(二) 包容
学生是未成年人, 在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都缺乏稳定性, 对“对”与“错”的判断还不成熟, 所以有时会有令老师“生气”、“不满”的行为。面对这样的情形, 教师不能以完美主义者的姿态来看待学生, 否则只会产生“生气”、“不满”的情绪, 对问题的处理便失去理智, 导致师生关系出现冲突。所以, 教师要学会包容, 在发现学生问题的同时, 能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合理地处理, 既不伤害学生, 还能让学生认识到不足, 激励学生奋进, 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三) 智慧
智慧自古就是中西方不断探讨的话题, 什么是智慧?教师怎样做才能达到智慧的标准?熊川武老师将智慧定义为“人们合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才智, 简单地说, 它是知识与能力的统一体”。[5]那么教学智慧就是教师合理认识和解决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才智。教师要拥有教学智慧, 一方面要有教学知识, 另一方面要有教学能力。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备范梅南提出的“教学机智”, 表现出教学的灵活性, 教学思维的敏捷性。
另外, 教学智慧具有创造性的特点。我们知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工程师”就体现着创造, “灵魂”的塑造更需要创造性。教师不能按照个人想法来塑造“灵魂”, 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这无疑为教师工作的创造提出了要求。
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理解是前提, 接受是关键, 以形成师生之间的对话模式, 建立平等友爱、合作创新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熊川武, 江玲.教育理解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37.
[2]熊川武, 江玲.教育理解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37.
[3]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01.
[4]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02.
[5]熊川武, 江玲.教育理解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246.
3.我所理解的教师职业幸福 篇三
一、幸福是拥有健康的心态
我们作为独立的、鲜活的个体生活在社会群体中,要学会选择,你选择了什么就得到了什么。幸福是一种心态,你缔造阳光,幸福就会光顾你。我曾看过小楼写的《我带蜗牛去散步》这篇文章,说的是“我”牵着蜗牛去散步,蜗牛却教会让“我”慢下来。它告诉我们既然改变不了蜗牛的速度,何不放慢自己的速度,静下心来和它一起欣赏沿途的美景,享受过程的人生哲理。
罗曼·罗兰也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们要学会等待,学会以阳光的心态看待世间冷暖。我们要不断地发现生活的意义,品读人生的百味,不断获得对生活的新理解和新感受。在轻、重、缓、急中懂得取舍,这是人生的智慧,也是我们一生必修的功课。
余秋雨先生在《千年庭院》中说过,“我到很晚才知道,教育固然不无神圣,但并不是一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事业,一个教师所能做到的事情十分有限。我们无力与各种力量抗争,至多在精神许可的年月里守住那个被称作学校的庭院,带着为数不多的学生参与一场陶冶人性人格的文化传递,目的无非是让参与者变得更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对这个目的所能达到的程度,又不能期望過高。”
我以为,教育其实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知导人,感悟人生的美好,以博大的教育情怀播撒爱的雨露,学会等待,静待花开,追求幸福的教师生活。
二、幸福是提升追求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人来说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对于教师来说,我们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使命,教书育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又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修改中,这样定义教育:“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授知识的工作。”1997年,该文件重新修订,教育的定义变成了“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由此可见,教师由传统的师道尊严、知识传授者向学生的引导者、观察者、促进者的角色转变,由以往追求教师课堂上表演的成功向追求学生课堂上的成功转变,教师的价值取向发生质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把“更好的教育”放在人们期盼之首,而且明确表示要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对于我们每个教育人来说,是鼓舞,是激励,是鞭策,更是压力。中国梦、教育梦应该成为教育人一路追随的梦想,更应该是我们奋斗的终极目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作为教师,我们要和学生共同构成“学习共同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做“导师而不是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让他们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分享,学会交流,学会体验,学会理解,成为有德行、勇担当、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教师只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合理调整目标取向,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才会达到和学生共同成长、收获幸福、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
三、幸福是实现自身的成长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日有所记,记有所思,日积月累,境界渐高,将大益人的个性。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生为落脚点,以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口,勤读书,勤思考,勤积累,勤反思,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实现自身的幸福成长。
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歌德也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我们要学会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更多的养料,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学习是思考,是吸收,是理解,是发现,更是学其精华、去伪存真、内化为自己感受的过程。学习的快乐源于学习中的创造和收获,它让我们懂得如何立德树人,学会品味生活,在收获、体验、感悟中发展、充实、完善和提升自己,获得成长和进步。
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领着一群不完美的人逐渐走向完美的工作。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平凡和责任,也就选择了一辈子做学生。我们要秉承自己的职业操守,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以阳光的心态创造、体验、享受幸福,积淀更多的正能量,做一名有思想的行动者,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勇于探索的研究者,致力于幸福的教师生活。
(责任编辑 付淑霞)
4.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 篇四
我对教师基本职业价值观——“教书育人”的理解
“教书育人”乃教师之天职,这是由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任务决定的。在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中,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习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道德规范,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即学校要在知识和文化传承方面做出相应贡献,让学生在校内教育教学这个“相对社会化”的环境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社会技能,提高人性修养等。相应地,就要求教师做到教书以育人,育人寓教书。教书育人不仅仅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也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教育法规,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向学生传播一定的国家集体意识和公共信仰,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道德,使学生在人文修养方面有所长进。
有人认为,教书和育人两项任务,特别是高校教师,大多兼有教学与科研任务,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上课的教师在学生工作方面负责教好书,育人的工作由辅导员负责就好了。其实,育人不能仅仅是辅导员的工作,更是所有教师的职责,教师通过教书的手段达到育人之目的。如果只是重视了知识智能的发展,却忽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不能算作称职的好教师。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所说的传道,就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授业、解惑,是指传授知识,这一点,也许是师者自诞生以来的一种文化自载。教书和育人,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离的教育过程。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在我近二十年的求学生涯中,我曾受教于许许多多默默无闻耕耘在教育第一线上的老师,他们怀有高度的事业心及坚定的职业信念,我不仅在知识和学问上不断进步,而且在在思想品德、个人修养上不断得以提升。随着年岁的增长,即便成年以后,我在学习、生活上的困惑也并没有减少,对社会问题和人生有了更多困惑,幸运了是,我遇到了许多恩师,特别是在读研阶段,我的导师一方面在学业方面给我指导,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感染着我,另一方面,他们在把人生方面的经验分享给我,指点我人生的方向。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即便是高校教师,教书和育人仍然是缺一不可的。
甚至,我认为“教书育人”应把“育人”放在第一位。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韩愈把“传道”放在最前面的原因。陶行知曾说过“学校首先是教学生做人,其次是教学生做事,然后教学生做学问。”可见“育人”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因为一个人的道德决定一个人待人处世的态度,甚至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所以教育应从德育开始抓起,将“育人”作为教学的最高宗旨。先行育人,再行教书。育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教育良知、责任和道德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值得重视的是,教师的治学态度和精神风貌等,既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又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作风有潜移摸化的作用。教师工作认真负责,学习勤奋刻苦,严于律已宽于待人等等,对学生的学习和做人,都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名师出高徒”就包含着名师的榜样作用。以上仅涉及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至于教学的其它环节,例如辅导答疑,实验实习指导论文答辩,乃至日常生活等等,到处都是育人的环境,以育人为已任的教师,任何环节都不可马虎。著名教育记者李炳亭说过:“教师每天走进教室,首先面对的是人,其次才是课本;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迟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教师每天走进课堂,都在对世界施加着影响”。这些话是写给中小学教师的的,我觉得对高校教师而言同样具有意义。
5.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 篇五
谈谈对小学数学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理念与师德有了进一步的内化。小学数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数学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具有终生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照亮人生前进道路的灯塔,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小学时代更要埋下创新的种子,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在小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素养,只有丰富的知识理论体系,才能应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所渗透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数学知识、方法等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准确地辨别数学符号的含义、特征以及数学运算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数学信息,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6.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 篇六
教师要做一盏灯,照亮学生的同时照亮自己, 情感和道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硬性灌输而能完成的。“教育就是唤醒”,唤醒不是喋喋不休,不是传达公告,不在言辞中。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一声呼唤,不期而至,甚至违乎意愿。”潜移默化是情感和道德教育的较好方式,一段故事,一份交往,一次参观,一次劳动,一个习惯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设计并抓住这些瞬间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情感教育,往往比说教更能起到滋养心灵的作用。在情感和德育教育上,我们还应遵循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的原则。教师应注意从点滴做起,在细小之处关爱孩子们,为孩子情感和道德的成熟打下坚实的基础。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要立人”,思品课教育应该返璞归真,“做一盏灯,照亮学生的一生”这才是我们课堂的精神所在。所以我们要不断进取。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身心的变化。
7.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 篇七
一、基于学生个体的课程解读力
教师需要对国家课程方案、地方课程方案、学校课程方案有比较深入的解读。但也有部分教师认为,作为基层教师,不需要花时间去学习国家课程方案、地方课程方案,把学校课程方案看清楚、想明白就可以了。我认为,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来说,仅仅吃透学校课程方案还是不够的。一般来说,学校课程方案偏重于操作层面,理性层面的阐述比较少,而理性的阐述在国家课程方案和地方课程方案里体现得比较透彻,这样,如果仅仅囿于学校课程方案,就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嫌,视野就不够开阔。当然,对于教师,解读课程方案既要有宏观视野,登高望远,又要有微观视野,着眼于学生个体,要基于学生个体对方案进行解读。学校课程方案是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地方课程方案的精神,并基于全校学生和教师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但具体到学生个体,就不仅仅是落实问题了,必然有一个基于学生个体的再设计过程。要进行基于学生个体的再设计,首先就要教师基于学生个体对课程方案进行个性化解读,这种解读是一种将教育理性运用于教育实践的思考,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储备。
二、基于学生个体的个性化课程设计力
现在,有一个提法,叫做“生本课程”,也就是基于学生个体而设计的课程。“生本课程”由谁来设计?由学校来设计?不太现实。由学生来设计?也不太可能。只有教师来主导进行设计。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心智发展是有差异的,个性特征是唯一的,而每一位教师承担的又基本上是某一门学科的教学任务,课程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活动载体,承载着许多教育信息,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综合反映,所以个性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大事。谁最了解学生?除了家长,当然就是教师了。在某种程度上,有的教师比家长更了解学生。要进行基于学生个体的个性化课程的设计,靠单个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教师组成研发设计团队,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倾向性和个性,结合课程目标要求、家庭背景等因素进行设计。一般来说,由班主任和教研组长牵头,组织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对班级每一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比较有操作性,必要时可以聘请学科学习领域、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参与研讨,增强设计的专业性。
三、基于学生个体的个性化课程实施力
课程设计好了,接下来就是实施,在目前情况下,班级授课制仍然是中小学占主导地位的授课模式。在班级授课制模式下能否在某种程度、某些方面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如果可以又要如何实现呢?课程是由教师来实施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我们基本上还是采用比较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班级授课模式一般来说是无法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特殊需求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对班级授课模式进行变革?现在有的学校在尝试小班化教学模式,无疑,小班化教学模式是对班级授课制模式的改进,但是,再小的班级也会有20人左右,还是无法比较充分地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求。能否在班级授课时间内,教师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开展学习?学习共同体一般是同质化程度比较高的,当然也可以进行异质化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尝试。学习共同体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同而动态变化。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组织、释疑。当然,现在有些学校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能化教室,打造智能化课堂,探索在班级授课制模式下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尝试。
应该说,个性化教学和个别教学还是有区别的,个别教学指的是一对一的教学,个性化教学可以是一对一的教学,也可以是一对多的教学,只是这个“多”是具备某种特质的“群体”。这个群体应该是动态的,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群,同一学科不同的主题也可以有不同的群,群的组合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教师的适当引导。不同的授课模式虽然只是授课形式的差异,但是反映的都是教师对课程的实施能力,不同的授课模式对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不管是班级授课制还是其他授课模式,教师都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到学生个体的特质,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受益最多的或许是真正能针对其特质而实施的教育。
四、基于学生个体的个性化课程实施的评价力
对于学生个性化课程学习情况,学校可以组织评价分析,教师也可以组织评价分析,从学生个体发展来说,我认为教师的分析可能更有针对性,更具诊断功能。评价是为了什么?除了中考、高考,我认为评价就是为了诊断学生学业情况,诊断学生成长情况。教师应根据诊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当然,我们这里的评价并不仅仅指一两次的学业考试,要真正全面、客观地对一位学生做出比较科学的评价,仅仅根据学业考试的情况还是不全面的。教师更要关注学业成绩背后的因素。学业成绩的取得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学生个体的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心理因素,也有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适切度因素,家庭环境的支撑因素等诸多方面,每一种因素对不同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力往往也不同,要具体分析到每一个学生,对我们教师来说,确实是莫大的挑战,要做许多细致的工作。比如要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个体成长档案,对学生个体成长的连续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跟踪分析,根据分析做出专业化的诊断,根据诊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所采取的措施进行效益评估等。可以说,目前这些工作要求单个教师来完成还是比较困难的,学校可以为教师创设哪些条件,提供哪些支持,以促使教师能对基于学生个体的个别化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是校方需要思考的问题。
8.教师理解偏差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篇八
一、理解课程
理解课程是由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提出的概念,意指教师对课程理念、课程材料与课程要素的理解。古德莱德又把“课程”划分成五个层次,即五种不同形态的课程:
1.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3.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即教师理解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即指在课堂上或课外实行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由于上述分类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领会的课程即教师理解的课程,在这五种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可见,理解课程对于课程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课堂上实施的课程是经教师理解加工过的课程。教师在理解课程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的知识水平、自身素养、兴趣爱好、文本呈现方式等。这些因素因教师的不同而不同,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每一位教师所理解的课程都是不一样的,因而教师理解的课程与文本本身想要表达的主旨以及思想内容往往存在一定偏差。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包括对课程设计者的思想、课程内容、思想及主旨、课程的地位及价值等方面的领会,这些将会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对课程内容的扩展以及课程深层价值的挖掘和发挥。对课程内容没有正确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不但不能发挥课程的作用,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学到的知识是不全面的或者是不正确的,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不能实现课程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课程产生错误理解或理解深度不够的情况并不少见。
二、《逍遥游》的教学现状
《逍遥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一篇具体体现庄子思想的重要作品,选自《庄子》,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一书是继《老子》之后第二部道家哲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李白称其“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鲁迅先生则赞其曰:“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之。”《庄子》共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而《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篇,无论从艺术领域还是思想领域来看都是庄子的代表作。马叙伦在《为庄子义证成章题绝句》中说:“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意思是说读《庄子》这本书要先读懂《逍遥游》这篇文章,才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庄子的思想。《世说新语·文学》提到:“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可见《逍遥游》是理解庄子思想的重点篇章,也是难点。
《逍遥游》是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篇,很多学生普遍反映看不懂文章,不理解文章讲了什么内容,不明白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甚至有人提出这篇文章不宜作为高中语文选文。高中学生大多处于16—19岁的年龄阶段,他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具体表现在学习中就是会对所学知识和文章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又缺乏明确地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高中学生学习《逍遥游》仍具有较大的难度,这时就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笔者有幸聆听了四位老师讲授的《逍遥游》,发现四位老师在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时,不约而同地将庄子的思想总结为:庄子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认为世界万物的产生及变化都是由道来决定的,道是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的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人们要顺从自然界的规律。“逍遥”的意思就是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无为而治,取消人的主观能动性,既不作违抗,也不作追求。甚至有的老师在讲授中心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时,告诉学生不要有追求,任何事情都要顺应自然,顺应造化。这些思想显然不是《逍遥游》这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都是教师基于对文本理解偏差产生的不正确的结论和观点。
正如刘生良教授说到:“庄子的整个学说,表面上消极,实际上积极。”其积极面远远大于消极面,但是为什么在学生群体中却认为庄子的思想是避世的消极思想呢?答案很简单,就是教师做了“代言人”和“传播人”。《逍遥游》是一篇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文言文,学生很难做到独立思考和解读,学生只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来理解文章。庄子的《逍遥游》开篇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恢弘庞大的场面:“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由鲲转化成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这表现出了生命的灵动,是自我立志,自我转变,自我超越的过程。教师应当让学生体会立志的重要性,人一定要有追求,有理想,有目标,只有志存高远,视野开阔,才能不为琐事羁绊。结尾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庄子设想的修养最高者的不同道德侧面,是修养最高者处世的三个不同又统一的行为标准。从浅到深,无己,无功,无名,层层递进,进而达到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指的是人们内心世界的自由,是纯粹精神状态的自由,而不是消极避世,无所作为。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竞相追逐名利,往往有人在这过程中丢失自我,这时我们需要庄子的这种心态来历练崇高人格,让自己的心灵透透气,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因理解偏差造成的对《逍遥游》主旨的误读和误解,不但对学生的理解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十分不利的。
三、提高教师课程理解能力的策略
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水平、敬业精神对课程理解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时刻注意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关教育理论,用科学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来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自身理解能力与理解水平往往与课程理解成正比,教师自身的理解能力越高就越容易理解课程目标和文本内容,也会更容易形成创造性的理解。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形成一种理解和反思的意识,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注重与学生、其他教师之间的沟通,来丰富和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
(一)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
理解课程少不了对学生的理解,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不要自己垄断整个课堂,多去倾听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倾听实际上就是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按照古德莱德的提法,教师应当注重课堂上创生的“经验的课程”,这才是学生真正领悟到的课程。一个合格的教师不能只注重自己教了什么,更应当关注学生学了什么。通过对学生的关注,唤醒了教师的教育体验,使教师能够从课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某种权威的课程理论和观念出发,真正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注重学生独特的内心感受,加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在学生的参与下,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加强教师、学生与教材编者之间的三维对话
以往的课程方案以及教材的编排设计,多由学科专家、权威学者等人来制定,忽视了教师与学生这两大群体的参与。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方案,教师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教师的实际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与文本的脱节。教材编制者应深入到实际的课堂和学校中去,深入到实践中,参与真实的课堂教学,多与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问题,了解各个层面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教师对课程和教材的理解能力,这样才能使课程方案以及教材的编制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张华,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施方良.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马周周.庄子教育学[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推荐阅读:
教师对教育的理解09-02
我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的教师个人总结07-04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07-27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09-01
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09-28
追求教师职业的幸福11-05
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10-17
一个大学教师的职业回忆07-01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09-13
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