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共8篇)
1.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篇一
农业科研单位基地建设管理
摘要: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已经成为科研单位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尤其是试验基地的建设为农业科研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本文对农业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同时对科研单位如何进一步做好农业基地建设项目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农业;基地建设;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44
农业科技是农业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力量。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把加强科技投入作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农业科研基础条件投资是农业科技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单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硬件基础。农业科研单位的试验基地建设为农业科学研究及科技推广工作提供基本的设备、设施条件和研究环境,具有试验、示范、扩散、辐射、服务等功能,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水平也从侧面反映出科研单位在科研开发、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水平。笔者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试验基地(以下简称“热科院生物所试验基地”)为例,探讨目前农业科研单位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试验基地工程概况
热科院生物所试验基地于2010年8月获得农业部立项批复,2011年5月获得农业部初步设计和概算批复。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新建田间实验室1280m2,负压实验室105m2,隔离温室1024m2,大棚5452m2,防虫网室11520m2,配套建设供电、围栏等基础设施。该项目建设资金全部为中央预算投资,共1490万元,分3a下达,分别是2010年500万元,2011年500万元,2012年490万元。
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试验基地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总体战略布局与长期规划
现在很多科研基地并不是一次性建设完成,而是根据每年政府投资审批情况安排当年的建设内容。如上述项目,前期申报实施方案时已基本确定每年的建设内容,先进行温室大棚等农业设施工程和田间实验室建设,后进行供电工程及相关配套施工。由于实施方案缺乏前瞻性,导致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整个项目实施之前,建设地点无任何前期基础设施,没有固定的水源,为解决施工用水,需要收集雨水或开车运水,很大程度上影响项目成本和工程进度:另一方面,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安排在整个项目最后一,导致大棚、隔离温室及田间实验室等建成后空置,无法立刻投入使用。
虽然多数科研单位都认识到前期规划的重要性,但从总体布局来看,还是缺乏一个长远的全面可行的长期规划,或者有规不循,最后出现科技创新生态链不完善、重复建设、学科定位和地域分布等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总体使用效益低下。
2.2融资渠道单一,对政府投资依赖性强
如今的农业科研基地大多依赖政府投入,融资渠道单一。政府每年对农业科研基地投资非常有限,加之多数基地功能单一,深度项目少,科技成果转化慢,获益非常有限,很难通过其他渠道筹措到资金。正因为如此,很多科研单位管理者形成思维惰性,不积极主动争取融资,一味坐等政府投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研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2.3项目科技含量不高,规模化程度低
规模化是指控制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实现生产成本最小化和产出效益最大化。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基地都受到土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无法有效扩张,无法进一步扩大规模,进而无法获得一定的规模效益。如上述项目,虽然建设防虫网室11520m2,但对于热带作物病虫草害研究来说,规模远远不够。建成后仅可供研究使用,无法达到产业化。同时,资金投入不足也限制了部分基地科技含量,使大部分基地开发的品种较为单
一、落后,导致多数基地无法吸纳高质量的科技项目进驻,恶性循环致使科研项目技术含量不高,研发力量弱。
2.4基地运行管理薄弱,后期维护能力差
中国农业科研基地由于运行时间较短,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还未能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很多单位往往在项目建设期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项目建设完成后由于缺乏相应的运营管理机制、专业管理人员和相应资金补给,常常出现重视主体项目、忽视相关配套;重视项目前期过程、忽视运作管理的现象,大大缩减了投资效益,阻碍科研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最终荒废。上述试验基地也存在同样问题,由于后期运营管理和相关配套跟不上,导致项目从竣工到完全投入使用间隔时间和收回成本时间增长,科研成果产出时间推后。
3.改善试验基地建设和管理的几点建议
3.1制定完善中远期基地建设发展战略规划
首先要立足长远,做到高起点规划,依据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及自身发展的远景目标,因地制宜,满足实用功能,做到10a不落后。对于土地的使用,切忌临时研究和随意建设。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特别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求成,全面开花,以免日后推倒重来,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生态的极大破坏。
3.2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加强资金使用能力
要解放思想,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融资,扩大经营资本,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加大科技项目的投入力度,引导科技项目进入基地,以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国家或者地方资助: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以灵活的管理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完善的实验设备和精湛的专业技术吸引农业科技企业、高校、其他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到基地合作研究。积极鼓励企业、金融机构或民间组织、私人投资于农业科研基地。
3.3科学选址,加强辐射带动作用
首先,选择基地时,应考虑选择距离院本部路途适中,气候、土壤、水电、劳动力等资源供应充足,土地所有权争议小且选址能最大限度辐射所研究对象的生产区域,这样既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又利于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其次,充分了解国家或者地方相关的科研计划,积极争取科研项目,保证拥有相对稳定的科研任务和科研经费来源。另外,应以科技为依托,进行技术合理组装,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转化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
3.4建立基地后期运行管理机制,有效配置资源
管理是协调和服务的,要防止资产流失和资源浪费,最后确保资产保值和增值。基地的管理重点是田间试验管理,基地管理者应参与试验方案设计和田间试验操作的监督,定期对试验基地所有资产进行保养维护等。基地的功能不同,管理模式和重点也不同,应结合院所基地的自身特点,建立合理的科研基地人财物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评估体系,逐步实行绩效考评制度。基地的服务应侧重公共部分和共性问题,各课题组或专家个人需求应自行解决,基地可以尽力协助,而且基地有限的服务应是有偿的,这样既可以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合理使用,又能促使课题组或专家主动将资源列入成本,从而保障基地可以可持续运转。
4.结语
农业科研基地建设和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尤其在后期,运行阶段一定要与时俱进,放眼未来,严格控制,要在管理、规模和功能上引领各省或者各区域农业科研园区的建设,农业科学研究才能成为各地区甚至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领头羊,才能获得政府的更大支持,才能更好地服务“三农”,从而切实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篇二
一、坚持“三个结合”, 抓好基地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 按照“依托资源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要求, 立足丰富的雪梨、猕猴桃资源, 围绕建设“精品农业、效益农业”目标,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 突出区域化、特色化发展方向, 着力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规划。一是坚持与县域经济布局相结合。结合县域经济布局调整, 聘请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编制完成了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在陵江镇、云峰镇、运山镇等9个乡镇规划建设绿色食品原料 (雪梨) 标准化生产基地10.2万亩, 在三川镇、歧坪镇、东溪镇等15个乡镇建设绿色食品原料 (猕猴桃) 标准化生产基地10.5万亩, 带动建成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5万亩, 形成了以红心猕猴桃为领军, 苍溪梨、兔 (肉、毛、獭) 、生猪为骨干的“1+3”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二是与生态县建设相结合。我们率先开展生态县建设, 编制完成了生态县建设规划, 将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作为生态县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 编制了农村污染源综合防治规划。三是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 将绿色食品基地规划打造成乡村旅游景区。围绕绿色食品基地和旅游景点建设, 连片推进, 对基地内所有农房、集镇统一规划、统一改造, 打造出体现民俗特色、格调一致的川北民居建筑景致。
二、严格“三个统一”, 强化基地生产管理
按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要求, 统一生产标准、技术服务、质量管理, 切实加强基地生产管理。一是统一生产标准。建立了《绿色食品 (猕猴桃、雪梨) 生产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 组织农户以村为单位实行区域化种植, 切实做到品种、生产技术规程、投入品供应、田间管理技术、产品检测、农户编号、生产记录和产品包装“八统一”。制定了投入品准入、公告和监管制度, 对基地使用的农业投入品进行了明确规定, 不符合规定的投入品一律禁止使用。全县共建立投入品专供点 (专柜) 200多个, 推广配方施肥20余万亩, 推广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害虫技术和幼果套袋技术15万亩。二是统一技术服务。建立了猕猴桃研究所和雪梨研究所, 结合高校书记、校长震后广元行活动开展, 在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专项列支100万元, 用于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科技悬奖攻关。抽调2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小组和猕猴桃、雪梨“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 深入一线加强技术服务。组织对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小组成员、各乡镇分管领导和专合组织负责人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采取召开培训会、送科技下乡等形式, 每年直接或间接培训农民20万人次。通过统一规范的技术服务, 苍溪县三井现代猕猴桃园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有机食品建设示范基地, 在全省猕猴桃基地中首家通过直接出口基地认证。三是统一质量管理。对全县雪梨、猕猴桃等作物种植情况进行全面普查造册, 绘制了全县雪梨、猕猴桃等作物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布图, 在显要位置统一设立了基地标识牌。编印《苍溪县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田间管理手册》3万多份, 发放到每个基地农户手中, 组织技术人员指导农户如实填写, 统一按“一村一册、一户一页、一田一格”的模式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技术管理簿册, 规范了雪梨、猕猴桃生产管理。
三、狠抓“三个工程”, 推进基地规范建设
针对基础设施滞后的实际, 我们着眼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切实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狠抓基础建设工程。将绿色食品基地融入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之中, 依托现代农业园区路网、水网和配套建设线网, 大力提高基地规范化水平。结合灾后恢复重建, 不断夯实基地基础, 在江南雪梨基地和三井猕猴桃基地投入灾后重建中央基金330万元, 整修田间道路70公里, 修建蓄水池24口, 铺设输水管线50公里, 安装滴喷灌设施1000亩。全县基地85%的农户建有标准化生产园, 90%的农户建有蓄水池、深水井, 70%的农户通水泥路, 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二是狠抓生态环境工程。加强沼气池建设, 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 全县农村沼气化率达67%,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完成沼气厌氧处理。扎实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5个, 建成国家和省级文明生态村43个、农业生态园区2个,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8.5%。搞好与乡村旅游的衔接, 梨文化博览园建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三井现代猕猴桃园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建设。三是狠抓信息网络工程。在农业信息网上开辟了“猕猴桃、雪梨网上展厅”, 重点介绍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原产地域保护和产品供销等情况。在全县各涉农部门挑选24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建立了农业专家热线服务系统, 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 及时为农户提供政策、技术、市场信息等各个方面咨询服务。
四、创新“三个机制”, 促进基地科学发展
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推进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 努力推进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持续、科学发展。一是创新投入机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测土配方施肥、农村能源建设、农业产业化、新村建设、以工代赈等涉农项目集中投入, 实现项目的集聚效应。打捆本级财政专项经费、农业保险、贷款贴息等支农资金, 加大投入力度。2008年, 本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40万元, 整合各类支农资金2000余万元, 引导企业、业主、农户投入2亿多元, 有力推进了绿色基地建设。探索发展村镇银行和贫困村资金互助社24家, 激活信贷资金投入基地建设发展。建立产业风险调节基金, 积极推动保险机构将猕猴桃、苍溪梨纳入保险范围, 提高产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创新经营机制。建立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引导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促进基地规模化建设。通过龙头企业建基地、引进业主和外出人员到基地办产业、村组干部引领催生小业主等方式, 推进绿色基地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全县共流转土地12万亩;建立专合组织212个, 入社农户12万户, 8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专合组织销售;引进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4家, 90%以上的农产品进入龙头加工企业。三是创新推进机制。成立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小组, 落实分管农业副县长专抓, 从县农业局抽调4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在每个基地上落实了1名乡镇党委成员、1名技术人员、2~3名乡镇干部, 确保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将绿色基地建设纳入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考核体系。
五、实现“三个效益”, 增强基地建设活力
坚持以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实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充满生机活力。一是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全县雪梨总产、单价和产值分别由2005年的7.5万吨、0.8元/千克、0.6亿元, 增加到2008年的8万吨、1.9元/千克、1.52亿元;猕猴桃总产、单价和产值分别由2005年的3万吨、4元/千克、1.2亿元, 增加到2008年的4.95万吨、10元/千克、4.95亿元, 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5年的21.5亿元、1992元, 增加到2008年的30亿元、2932元, 分别增长了44%、42%。二是实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中, 联动推进基地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型农民培育, 广大农民群众在发展思路、经营理念、生产技术等方面有了全面提升, 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实现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各绿色食品基地方圆5公里和上风向20公里范围内没有污染企业, 基地内畜禽养殖场的粪水全部经过了无害化处理, 施用的农家肥全部经过了高温发酵和腐熟, 降低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 杜绝了禁用肥料、农药和未腐熟有机肥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态平衡明显改善。苍溪县创建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 (雪梨、猕猴桃) 标准化生产基地县, 被评为全国生态庭园经济高效产业专业示范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
3.建设沃土良田 发展农业生产 篇三
1.充分认识沃土良田,明确沃土良田建设方法
1.1肥沃土壤的特征 首先就是具有深厚、松软的耕作层,土壤质地要砂粘适中,土壤结构良好,既能透水通风,又能保墒蓄水,水和气不发生矛盾,容易调节,作物根系能深扎密布。耕作层养分含量丰富,速效性的氮、磷、钾充足,作物吸收容易,同时有益微生物活动旺盛,既能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又能积累新鲜的腐殖质,保证作物得到充分的养分供应。
1.2培育肥沃土壤的途径 人们通过各种农业生产措施,来逐步改善土壤内部的物质运动形式,使其向着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方向转变,不断提高土壤的有效肥力,改善土壤的生产特性。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是土壤内部物质运动形式中的最重要形式,它决定着土壤肥力的发展与衰退。同时腐殖质还能和土粒牢固结合,形成水稳定性的团粒结构,从而改善了许多土壤性质,协调了土壤肥力,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土壤腐殖质越多,土壤性质越好,肥力越高。
1.3培肥土壤的关键措施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随着复种面积的增加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作物从土壤里带走的养分越来越多。为了解决作物需肥的要求和土壤供肥的矛盾,就必须增施肥料,充实土壤养分含量的基础,做到支付相抵,略有盈余,才能逐渐培肥地力,如果只消耗不补充,土壤肥力慢慢变薄,变劣。增施肥料,做到培肥养地,就要大量增施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的养分。
2. 白城市有機肥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一是有机肥源相对减少,一些农户有了农机设备后,不再饲养大牲畜;二是农户培肥土地的意识淡薄,只种不养,尤其是有很多农户承包他人土地不愿投入有机肥,只投化肥追求当年效益;三是化学肥料的速效性成就了一些农户的懒惰心理,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农民不愿施用脏、臭、费工、费时的有机肥,而愿意施用省时肥效快的化肥;四是有些地方高质量的过圈粪及人粪尿都用在了蔬菜保护地生产上,大田则多年不施农家肥;五是城粪下乡相当困难,处于被动状态,城市粪肥的处理成了大问题;六是秸秆的弃置乱堆和焚烧现象还相当普遍,造成有机物料的大量流失;七是各级农业部门在有机肥的基础设施和扶持政策上抓的不够,造成了只施化肥,不重视农家肥的局面。
3.忽视农家肥使用造成的后果
3.1农田日益瘦瘠 多年来农家有机肥被冷遇或遭到遗弃,使农田的有机养分得不到应有的归还。农家肥用量大,笨重,积制和运送,施用费工费力。现在农村也缺少人畜粪尿的储运设备及施肥机具,施用困难。农家肥肥效慢,增产效果没有化肥快。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农民收入门路广了。“少投入,多得利”是现在一些农民的心理。同时地方对使用农家肥的宣传督促也不力。
3.2忽视或遗弃农家肥,已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后果 据调查,我国每年粮油作物秸秆约有5000多万吨,用于还田面积还不足20%。城乡每年产生的人畜粪便、生活垃圾也有20多亿吨,其中氮、磷、钾含量约2000多万吨,但目前的利用率也仅有百分之几。
3.3由于农田有机养分得不到归还,导致田地养分的严重失衡 目前,我国有很多农田处于“营养不良”的状况,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受到影响。此外,农家肥被遗弃,又促使化肥需求量急剧增加,并引起化肥使用量的不断畸形升级,对农田土壤结构的形状带来严重损害。
4.提高对“建沃土良田,发展农业”重要地位的认识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必须在保持粮食逐年增产的基础上开展的。参照一些农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和经验,凡是人均耕地较多,而人口又不密集的国家都以提高机械化程度为主,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凡是耕地少而人口又相对密集的国家则均靠大量增施肥料,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增产的目的。我国耕地面积有限,人均不到1.5亩(吉林省人均耕地面积2.7亩,白城地区人均耕地面积6.5亩)。而扩大人均耕地面积的可能性很小,决定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必然要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要方向。从多年的农业增产的实践看,单产大幅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增施肥料;二是不断更新高产优良品种;三是调整作物结构,改革耕作制度,尽可能的扩大高产作物面积。在这三者之中,高产耐肥品种需要增施肥料,扩大高产作物面积,也要加大肥料投入。所以增施肥料,施好肥料是我国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最根本措施之一。
5.广开思路认真挖掘,开发有效肥源
5.1充分挖掘草炭资源,大力制造腐植酸类肥料 腐植酸类肥料是一种很好的有机化学肥料。它具有良好的肥效和改良土壤的作用。而且原料来源广泛,生产方法简单,深受农户的欢迎。腐植酸类肥料的开发,可以为有机化肥生产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5.2开采草炭土,利用天然肥源 草炭土是一种含有有机质和丰富的植物养分物质的天然肥源。大量施用草炭后,不仅直接供给作物所需要的养分,同时也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天然肥源,对于增加有机肥料的来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草炭土大部分是没有经过腐烂分解的植物有机残体,因此是迟效性肥料,在利用草炭土作肥料时,应事先经过沤制堆腐后施用,才能充分发挥肥效。草炭土也可作为有机肥料直接施入地里,或晒干后作为垫圈材料和厩肥一起堆腐后施入地里。
5.3养畜积肥 牲畜粪尿中含有20%~30%以上的有机质,还有丰富的氮、磷、钾及其他养分。畜粪再加上褥草、泥土等垫圈材料所沤成的厩肥,就是养分全、数量大的优质有机肥料,进入土壤后,会大大提高农业产量。
5.4种好绿肥,利用生物固氮 氮素是作物需要量最多的养分,而土壤中却比较少。栽种豆科绿肥,利用根瘤菌固定大气中氮素,是增加土壤氮素的好办法。
5.5充分利用沼渣、沼液 沼气近年发展较快,沼渣、沼液也是良好的有机肥。发展沼气是利用人畜粪尿与秸秆等废弃物获取能源与肥料的好方法,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发展。一是解决沼气肥的运输与施用困难,研制专用工具,并鼓励发展类似小麦收割服务的沼气肥施肥服务专业户;二是在大中畜禽养殖场和小城镇发展大中型沼气生产,对农民进行能源与肥料供应服务。
6.关于发展有机肥生产的几项措施
6.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送科技下乡以及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广泛宣传有机肥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使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认识到发展有机肥生产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作物增产,农民增收的最直接的有效途径,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是推动节能减排、实现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重要举措。
6.2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整村推进,逐步扩大推广面 发展有机肥生产,要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要抓好核心示范村,各地通过抓核心示范村组织周边村民参观、召开现场会,充分发挥示范村的带动作用,逐步推开,用典型来引导农民,大积大造农家肥。同时抓好有机肥高产区建设,让农民看到效益,把使用有机肥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
6.3建立健全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体系 以现有的土壤肥力和施肥效益监测网点为基础,建立健全耕地地力、施肥效益与环境监测网点,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制度。积极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摸清当地的耕地生产能力及分布状况,评价土壤适宜性与耕地承载能力,摸清耕地土壤养分状况,使调查监测结果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有机肥生产健康顺利发展。
6.4建立约束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要在农村建立“养地基金制”、“农村干部积肥岗位责任制”和“农肥生产检查评比验收制”。通过各种机制的建立,来约束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用地养地行为,促进有机肥生产健康顺利发展。
6.5加强“五有”设施建设,充分挖掘农肥肥源 各地要结合“小城镇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下力气抓好“五有”建设。
4.对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调研思考 篇四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提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市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在改革创新中有序推进
随着农业农村经营体制不断变革和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市较早地注重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了十大主导产业和四大产业带。目前全市已有万亩以上农产品种植基地93个,面积206.52万亩;规模化水产养殖基地241个,总面积33.59万亩;畜牧业规模化、生态化养殖比例不断提高,畜禽养殖专业场(户)稳步增加。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5年开始启动实施新一轮的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求将全面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市政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通知》和《**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明确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确定到2010年,全市建设100个以上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20个以上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使全市的农业特色产业和主导农产品基本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现代化设施及现代农业科技相配套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新格局。到目前,全市已分三批启动实施了63个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到2008年底已有30个项目通过验收,已有19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顺利推进。
我市已建的63个农业产业基地,基本涵盖了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其中粮食生产基地3个,蔬菜瓜果13个,林特水果24个,畜禽养殖13个,水产养殖10个。63个农业产业基地总投资43487万元,平均投资规模690万元,市级财政补助资金10195万元,占总投资的23.4%,平均补助161.8万元。从2007年开始,调整了“南三县”补助政策,按“倒三七”配套,市财政共补助“南三县”农业产业基地资金5510万元,占总补助资金的54%,充分体现了市政府对“南三县”的倾斜、扶持。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成效
——核心区发挥了科技示范作用。核心区是产业基地中的基础层次。通过核心区的供种、供苗、技术示范和组织协调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帮助带动周边农户做好促销等服务。95%的基地实行了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大大增强了**市农业整体竞争力,基地产品品牌拥有率达到100%,一部分产品还获得国家级、省级名牌。19个科技园区累计与科技院所合作开发项目141项,自主开发科技项目243项,引进科技人才124名,引进各类新品种2029个。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增强。全力开展了农田、林地的路、沟、渠、桥梁及电力配套设施等建设。种植业基地平均拥有大棚1734亩,其中钢管大棚254亩;平均拥有喷滴灌节水设施1833.7亩;平均拥有农业机械量达38.4台,平均总动力为617.9马力。现代物质装备水平的提高,为提高农业产业基地的土地产出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必要条件。
——体制机制得到了创新和完善。各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土地使用权流转,种植产业基地的平均规模为1.82万亩,基地核心区土地流转率达到76.6%。各地还创新多种形式的运作模式,公司+基地+农产是农业产业基地最主要的经营模式,占比为63.6%;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占比为15.1%;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和其他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9.1%、3.0%和9.2%。通过产业基地建设,农业龙头企业的实力进一步壮大,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对产业发展的促进和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生态农业建设得到了有效促进。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田间肥药使用档案、按无公害农产品要求组织生产、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清洁”农业生产,不仅为市场提供了优质放心的绿色农产品,还显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不少基地积极探索创新,实施循环农业。**县“浙江东海岸” 10万亩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独创“三级循环”模式,园区亩收入平均超过5000元,被誉为“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先行者”。
5.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篇五
2011年度,我司根据国家局、xx省局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严格落实新修订的基地单元建设规范,结合验收办法,坚持“工业主导、产区主体、科研主力”的工作方针,以“中华”卷烟品牌烟叶原料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特色烟叶品牌,扎实推进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建设工作,努力推动原料保障上水平。现将2011年度xx烟草集团xx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位于xx省…,县域面积1539.38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111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全县总人口为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39万人;总耕地面积15.2万亩,其中宜烟面积11.3万亩;年平均气温17.2℃,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750mm,相对湿度84%;光照充足,年日照数1728小时,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达79%,素有“绿色宝库”之美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为优质烟叶生长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全县常年种烟面积 亩,收购烟叶 万担,(根据各县实际补充近几年烟叶生产亮点和成绩)。
xx基地单元2011年获国家局批准建设,基地单元辖个乡镇56个村,基地单元基本烟田 万亩,中心站设在xx,对口xx烟草集团“中华”品牌,以xx省烟科所为技术依托单位。2011年基地单元种烟面积为 万亩,户均种植规模为 亩,收购烟叶 万担(其
中K326收购 万担、CB-1收购 万担),基地单元实际调拨烟叶
万担,占计划调拨量的%,其中上等烟比例
%,上中等烟比例
%,均价
元/公斤,国家局抽查的烟叶收购等级合格率和工商交接等级合格率分别为 %和 %;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今年是我市开展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第一年。为促进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司按照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规划建设要求,努力做到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实施,加强基地单元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2011年度xx基地单元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基地单元建设工作。
(一)基地单元规划方面
按照基地单元建设和规划的文件要求,我司指定专人负责,抽调烟叶、烟基、财务、计划、人力资源和信息等部门人员参与规划的编写,组织规划评审和修订完善,在明确基地单元区域范围、建设目标,确定对口工业企业及所服务的卷烟品牌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以下项目的规划;一是基本烟田规划。按照二到三年轮作的要求,连片规划基本烟田,统一规划基本烟田的种植制度和轮作制度,收集基本烟田所属农户、土壤质量及地理信息等。xx基地单元基本烟田规划 万亩,其中连片100亩以上基本烟田比例达到 %,连片500亩以上基本烟田比例达到 %,基地单元种烟总户数为 户。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摸清存量,系统规划烟水工程、机耕路、育苗工场、集群烤房、烟草农机具等总量和新增量,落实项目地点。xx基地单
元已累计建设烟基项目 个,累计投入资金 亿元,受益面积 万亩,其中烟水项目 个、烟路项目 个、密集烤房 座、可拆卸育苗中棚 个、各类烟用农机具 台。三是生产组织形式规划。因地制宜规划种植专业户、家庭农场等烟叶种植主体。规划烟农专业合作社,统一专业化服务,做好合作社运作模式、产权关系、定价机制、分配机制设计。xx基地单元规划10-100亩种烟专业户 户,占种烟户数的 %,规划建设100亩以上家庭农场 户,建设烟农专业合作社1个。四是生产技术体系规划。按照“一个基地单元,实行一套轮作制度,执行一套生产技术方案,原则上种植一个品种”的要求,做好品种及生产技术体系规划,确定种植品种及种植制度,明确关键生产技术指标,做好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规划,形成基地单元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五是业务模式规划。按照片区(网格)管理要求,设计烟叶生产收购、工商交接、烟叶调拨、配方打叶业务流程,形成统一的烟叶业务模式。六是基层烟草站规划。按照“一站四线”的要求,规划基层站点机构设置、基层队伍建设、烟叶业务流程和信息化管理体系。统一基层站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规划基层队伍教育培训、技能鉴定,建立考核激励机制,xx基地单元规划整合后设1个xx中心烟草站,个收购线,收购能力 万担,生产技术人员 人,烟技员 人、配备电脑 台。
(二)原料供应基地化建设方面
以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载体,工、商、研三方建立了“共
建基地、共抓生产、共享资源、共创品牌、共赢发展”的合作模式,进一步密切三方合作关系,努力实现原料供应基地化。
1、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确保基地单元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司与各卷烟工业企业和技术依托单位共同成立了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日常管理办公室、烟叶生产执行组和收购调拨执行组等组织机构,通过成立专门组织机构,负责宏观决策和重大协调工作,制订工作实施方案及考核制度,落实基地单元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和要求,组织基地单元的烟叶生产和科研,并对相关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为基地单元建设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人员保障。
2、创新工商合作机制。
xx基地单元工商双方分别签订基地单元建设协议和工商研三方技术合作协议,工商研三方共同组建基地单元建设组织机构,建立工商合作机制并有效落实,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规范业务流程,统一工作标准。今年针对烟叶生产重点技术环节巡回指导检查 次。省烟科所开展烟叶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到基地指导烟叶生产、试验项目及收购 次,开展技术培训 场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 人。建立定期信息报送制度,完善基地单元烟叶质量评价和信息反馈机制,三方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形成工业主导、商业主体、科研主力的合作机制,全面提高基地烟叶原料保障能力。
3、加强科技项目合作。
基地单元始终坚持提升烟叶质量和培育烟叶特色这一目标,依托
xx省烟科所、xx市烟科分所、xx试验站三级科研力量,根据xx烟草集团对基地烟叶质量改进意见,有针对性的开展课题项目研究。在做好基地单元“生态有机烟叶开发”的同时,2011年基地单元主要开展密集烤房不同节能措施效果研、密集烤房烘烤工艺优化研究、密集烘烤进烤方式及配套技术研究。目前各项试验田间工作、数据整理及烟叶样品的工业验证工作已经完成,通过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加强项目研究,不断提高基地烟叶品牌贡献率。
4、完善基地单元烟叶质量评价体系。
xx基地单元初步建立“xx”卷烟品牌原料风格特色与质量目标需求体系,工业企业参与基地单元技术方案制订、品种选择、育苗移栽、采收烘烤、收购等关键环节,根据对基地烟叶质量的反馈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共同开展田间试验。今年四个基地单元共取试验烟叶样品 个,常规收购调拨烟叶样品 个,有机烟叶对比试验样品 个,农残烟叶样品 个,工商双方通过共同开展烟叶特色风格外观质量、化学成分、感官质量等烟叶质量评价,质量评价取样数量 个,不断完善基地单元烟叶质量数据库,并有效开展烟叶质量追溯和改进,基地单元烟叶调拨数量比例达 %,基地单元烟叶等级结构优化及调整基本满足各对口工业企业需求。
5、加强收购管理和调拨衔接。
在充分考虑各卷烟品牌对基地单元烟叶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我司与工业企业共同制订工商交接样品,实行对样收购,切实加强初分预检工作。工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不定期随机对调拨的烟叶抽样,抽样次
数达 多批次,并按照质量评价方案对外观质量、等级进行评价,并全程参与烟叶收购的日常检查和考核工作,确保烟叶纯度和烟叶等级合格率。
(三)烟叶品质特色化建设方面
1、严格落实烟叶标准化生产。
xx基地单元始终坚持“提质控碱增香”技术路线,努力实现优质适产、烟叶可用性和烟农效益的有机统一,确保烟区的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市公司下发的《xx烤烟标准体系》和烟叶标准化生产文件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制定烟叶生产综合标准体系,除建立一个核心烟叶标准化示范片外,另外在基础条件好的地方共建立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片 个,每个示范片制作一个标准化生产措施宣传牌,示范片内统一起垄,统一移栽,统一清沟高培土,统一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规范,烟叶生产水平高,烟叶生育期一致,烟叶田间整齐度好,烟株营养协调,发育良好,留叶数合理,田间烟叶成熟分层落黄,确保标准化体系得到有效落实。
2、加大烟叶实用技术推广力度。
今年基地单元着力抓好土壤改良、平衡施肥、壮苗深栽、病害综防、揭膜培土、成熟采收、密集烘烤、初分预检等各项技术的规范落实,特别要落实重打脚叶、无效叶不进烤措施,严控烟叶采收成熟度,做好上部叶4-6片一次性成熟采烤等工作,提高烟叶等级结构和上部烟叶可用性。2011年xx基地单元落实稻草溶田面积 万亩,比例为 %,揭膜培土 万亩,比例为80%,施用有机肥 万亩,开展植烟土壤化验 个土样,根据化验结果制定施肥方案 个,上部叶4-6片一次性成熟带茎砍烤面积 万亩,上部烟叶一次性成熟采烤面积为 万亩,上部叶4-6片一次性成熟采烤技术落实 %以上,密集烘烤配套工艺落实到位,烟叶烘烤质量好。
3、积极探索GAP管理体系在烟叶生产中的运行。
我司根据市公司制定的烟叶GAP标准操作规程,按照“生态、特色、优质、安全”的工作要求,制订涵盖烟叶生产全过程的烟叶GAP规范,建立基地单元烟叶GAP管理体系,推进“环境友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品质安全”型烟叶生产,保障烟叶安全生产,提升烟叶品质。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烟田布局。基地单元在科学分解计划的基础上,指标向生产条件好、发展潜力大、轮作有保证的乡村倾斜,烟田布局要尽量避免安排在河边易涝田、沙质田、重病田以及种植其他茄科作物的田块种植。二是注重土壤改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稻草回田实行土壤改良;没有采取土壤改良的烟田要在秋收结束后,及早进行翻耕晒白,同时结合卫生大清理,清除田间杂草和烟株残体,减少病虫害初侵染源。对于土壤质地砂性偏强的田块,可以采取客土改沙和牛粪溶田加以缓解。三是严格安全用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突出农业防治措施,辅以必要的化学防治。培土、打顶等农事操作遵循先健株后病株,选择晴天进行,农事操作尽量做到少伤根,少伤茎,减少病原菌自伤口侵入的机会。积极引导烟农严格使用国家局推荐的安全低毒农药品种,严禁使用甲铵磷、呋喃丹等国家局禁用的农药品种,提高烟叶安全性。四是密集烤房设备优化升级。2011年xx基地单元以建设和三改四密集烤房 座,改造密集烤房散热系统 座,通过加快对就烤房设备的改造,大力推广密集烤房三层该四层叠层装烟技术和烤房墙体保温材
料技术、有效开展密集烤房通风排湿试验和“去杂保香“等一系列烘烤项目研究,提高密集烤房烘烤性能,优化配套密集烘烤工艺,降低烟叶烘烤成本,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五是严控非烟物质。全面使用蔴绳、棉线等植物纤维作为绑烟材料,预检袋装烟;杜绝采用橡胶、塑料等化学物质材料用于绑烟。
4、探索烟叶等级结构优化。
根据工业等级结构需求,结合国家局、省局关于在田间消化处理不适用烟叶的要求,积极探索等级结构优化方案。2011年基地单元主要通过去除无效脚叶、去除无效顶叶、清除病残烟叶等技术措施开展烟叶等级结构优化工作,2011年基地烟叶收购等级合格率为 %,上中等烟比例 %,烟叶等级纯度达到工业企业原料质量要求,烟叶化学成分协调,可以满足工业企业质量目标要求,评吸质量、烟叶安全性符合无公害烟叶评价指标。
(四)生产方式现代化建设方面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系统设计、综合配套、全面推进”的要求,2011年重点做好基本烟田、烟水路工程、烟用机械、集约化育苗、烤房群建设、基层站、防雹增雨网络的综合配套建设。xx基地单元已累计投入资金 亿元,建设项目 个,受益基本烟田面积 万亩。其中烟水项目 个,覆盖基本烟田 万亩,配套率达 %;烟路项目 个,覆盖基本烟田 万亩,配套率达 %;已建可拆卸育苗中棚 个,配套育苗面积 万亩,配套率达 %;已建密集烤房 座,其中五座以上集群烤房 座,覆盖率达 %,密集烤房技改项目 座,密集烘烤比例达100%;建立完备的灾害应急响应联动机制,防雹车 辆,作业人员 人,防雹点 个,100%覆盖基本烟田。使基地单元的烟叶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2、大力推广烟用机械。
xx基地单元已配套烟用机械 台,其中起垄机 台,剪叶机 台,培土机 台,植保打药机 台,编烟机 台,机械总功率 KW,每百亩烟地拥有农机动力 千瓦,行业补贴资金 万元。烟叶生产用工从传统的 个工/亩减少到 个工/亩以下,基地单元整地、起垄、剪叶、植保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同时积极开展移栽、施肥、采收等环节的试点工作,逐步实现烟叶“减工增效”目标。
3、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
随着机械化和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各种专业化服务和专业化组织应运而生。2011年xx基地单元现有烟叶种植专业户 户,家庭农场6个,占种烟农户总数的 %;专业化育苗、专业化机耕、专业化植保、集群烤房专业化烘烤比例分别达到 %、%、%、%。基地单元组建一个烟农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 个服务队、入社总人数 人。其中育苗服务队 支、服务面积 亩;机耕服务队 支、服务面积 亩;植保服务队 支、服务面积 亩;烘烤服务队 支、服务面积 亩;分级服务队 支、服务面积 亩。
4、加强核心示范片建设。
2011年,基地单元建设新建一个xx 核心示范区,共投入资金 万元。在核心区配套建设 亩特色优质烟叶生产示范片、核心区占地面积平方米,新建 座密集烤房烘烤工厂、合作社办公室、会议室、烟农培训室等便民设施,在各个核心示范区建立工商研科技试验项目示范片。
5、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
烟农专业合作社是实现烟叶生产方式现代化的有效组织形式。烟农专业合作社要坚持“种植在户、服务在社”的原则。专业合作社一定要坚持烟农自愿,体现专业合作,完善制度章程,健全治理结构,加强政策扶持,力争有所积累,真正服务烟农。通过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努力提高现代烟草农业组织化程度,更加有效地提高为烟农服务水平,促进烟叶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是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今年基地单元建设1个 烟农专业合作社,按“宣传发动—选合作社带头人—确定合作社名称—召开设立大会—通过章程—吸收成员—注册登记”的程序组建,合作社管理采用统一承揽业务、统一服务流程、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结算核算、统一支付工资、2011年 合作社社员总人数 人,服务烟农户数 户,服务总面积 亩,经营总收入 万元,总成本 万元,盈余 万元。盈余提取 %(20%以下)公积金 万元,提取8%的发展基金 万元,可分配盈余 %(60%以上)按照交易量分配给社员 %,%(40%以下)按照入社股份进行分红,社员人
均返还 元。
(五)基地单元运行管理方面
坚持“单元组织、片区管理、网格实施”,完善基层组织结构,按照“组织扁平化、岗位专业化、业务流程化、管理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强化基础管理,推动基层站设施、人员、功能整合,不断优化基地单元运行模式;围绕基地单元运行五大主体,全面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建设;优化烟叶业务流程,强化基础管理,推动烟叶信息化管理,建立适应现代烟叶生产方式的基地单元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基地单元组织运行水平和管理服务效率。一是业务流程管理:按照“单元组织、分片管理”的原则,优化业务流程,规范业务管理,实现基地单元的规范化管理。基地单元合同签订规范、及时,按合同组织烟叶生产收购,结合基地单元生产实际,合理划分片区(网络),按片区(网格)配置技术员,按片区开展烟叶生产收购,专业化服务流程清晰,标准统一。育苗和烘烤工场分片管理,组织有序,管理到位,服务高效。二是基层站点管理: 按照“一站四线”的要求,优化站点布局,合理规划中心烟草站,结合xx实际,重点突出基层烟草站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强化中心烟草站单元管理职能,充分利用已有站点,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整合后设立xx一个中心烟草站,共有收购线 条,标准化烟站配备较为齐全,设置技术岗位,技术员占基层站总人数的 %,基层技术员人均服务面积为 亩,以片区为单位进行绩效考核并有效运行。三是信息化管理: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总体要求,加大信息软硬件配置,加强基层人员信息操作能力教育培训,搭建基层站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烟叶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基地单元烟站(单元)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运行,基层站共配备电脑 台,信息
化管理系统覆盖电子合同管理、基本烟田、基础设施、烟用物资管理和烟叶生产收购全流程,收购线信息化硬件和网络配套齐全,基层员工熟练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有效开展烟农信息化服务。
(六)内页资料收集整理方面
内页档案资料是基地单元验收的重要依据,是体现基地单元建设水平的基础材料,基地单元安排专人负责内业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对照《中国烟叶公司关于印发2011年烟叶基地单元评价验收细则的通知》,按照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和生产方式现代化的要求分项收集,逐项归档,收集烟叶生产各环节生产技术及烟田长势的照片及影视资料,现场无法保留的内容要通过图片及影视资料体现、各类报表予以归档保存,以备验收查阅,确保内业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按照国家局、xx省局的统一部署,我市烟叶基地单元建设有序开展,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建设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限制因素,有待逐步解决:一是合作社运作模式还须深入探索。今年,我们在基地单元内分别成立了烟农综合服务合作社,并建立了相关的管理机制,组织专业服务队开展专业化服务。但由于烟农综合服务合作社是新生事物,在运作的机制和模式上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在认识上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建议目前先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试点和探索,待更为成熟后再逐步扩大推广。二是中心烟草站建设有待逐步实施。由于中心烟草站的整合涉及烟草站的建设、人员的安排、职能的调整,还牵涉与政府、工业企业、烟农的关系,同时政策上的不配套,因此是一项系统、长期工程。部分基地单元中心烟草站标准较低、设施配套不完善、烟草站人员整合难度较大,大部分只体现在文件上,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三是基地单元的投入政策有待明确。基地单元烟叶调拨目前国家局已出台相应的上浮价格政策,但在投入政策方面,仍然要求按照与非基地单元同样的补贴标准和项目执行,由于缺乏相关的投入政策支撑,目前,虽然基地单元提出了一些有利于质量提高、特色形成的措施和要求,但无法对烟农通过补贴政策进行适当的引导,真正体现特色烟叶基地的优质优价;同时,基地单元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但在补贴政策方面明显无法满足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因此,建议基地单元的投入补贴政策进一步明确。
四、下阶段工作重点
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炼,为更好的做好基地单元现在烟草农业建设,根据国家局、省局烟叶工作会议精神,下阶段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做好不适用烟叶田间处理工作,不断优化烟叶结构 原料保障上水平是卷烟上水平的重要基础,优化烟叶结构是原料保障上水平的主要任务,我司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的烟叶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相关要求,以技术、政策和管理为保障,以田间消化处理不适用等级烟叶为主要措施,提高上、中等烟叶比例,在落实该项措施的
过程中明确标准、强化技术措施、严格补贴流程、强化监督考核,不断实现优化烟叶结构和增加烟农收入的目标。
(二)积极培育职业化烟农,促进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烟农流失和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培育职业化烟农队伍已迫在眉睫。通过采取转包、出租等多种方式,促进土地经营权在农户之间的合理流转,推动基本烟田规模化种植和区域化布局。因地制宜培育种植专业户、家庭农场等种植主体。通过教育培训、政策支持、设施配套、物资扶持、专业服务、有效激励等措施,推动建立烟农队伍持续稳定和烟农收入持续增加的内生机制,发展和壮大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较高,现代烟叶生产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强,种烟收入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有较大烟叶生产规模的现代烟农队伍。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从合同履约率、标准化生产到位率、烟叶等级合格率等方面对职业烟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种植主体合同签订、投入补贴、技术服务、分类管理、培训指导的依据,引导烟农提高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积极探索职业化烟农保险机制,扶持和推动职业烟农队伍发展。
(三)围绕减工降本增效目标,加快推进机械化作业。随着农村劳动力缺乏、劳动力价格上涨,劳力已成为制约烟叶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机械化作业是减工降本的重要途径。减工降本是稳定烟叶生产的重要措施,机械化作业是减工降本的主要手段。要通过设施、技术、服务和机械作业等方式,构建综合减工体系,努力降低烟叶生产用工。重点抓好通用农机具配置,加快采收烘烤等用工
6.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篇六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2010年切实抓好烤烟生产工作的布署要求,根据《红塔集团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玉溪项目区2010年实施方案》相关规定,新平县2010年共有江东片5个乡(镇)烟区被列为红塔集团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项目区,在全市布局上划分为两个单元,即第二十单元为新化、老厂两个乡,第二十一单元为平甸(含桂山)、扬武三个乡(镇)。以两基地单元项目区来示范带动全县烤烟的提质增效。由市农业局、红塔集团各抽调1名科技人员,加上县、乡两级抽调的9名农业科技人员组成新平县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项目区工作组,工作组在新平县委、县政府及单元区乡(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烟办、县烟草公司、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关心帮助下,与县乡(镇)烟草部门广大科技人员密切配合、团结合作,工作队员深入两个单元5个乡(镇)烤烟种植区,通过住点、抓好核心区示范样板,配合乡村基层干部,突出政策宣传、狠抓计划任务,移栽面积和各项科技措施的落实,重点深入做好巡回技术培训,田间现场技术指导,检查落实等工作,提高各项科技措施的落实及实施到位率,突出实施效果,通 过工作组的认真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和落实,在广大烟草部门科技人员及乡村各级基层干部和广大烟农的艰苦努力下,在百年不遇特大干旱,落实各项抗旱栽烟抗旱保苗中,新平县现代烟草农业两个单元项目区在烤烟移栽及各项科技措施的实施等方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取得较好成效。现对新平县项目区和两个单元2010年各项工作和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总结如下:
一、新平县和两个单元区2010年烤烟生产面积产量的指标任务及完成情况:
(一)计划指标任务:
1、面积、收购量计划指标:
(1)全县指标任务:2010年市政府下达新平县烤烟任务指标为:计划种植烤烟面积8.12万亩,后追加专项计划2万亩,合计10.12万亩,其中,田烟5万亩,地烟5.12万亩,全县计划烟叶收购量1150万公斤,后追加专项计划300万公斤,合计计划收购量1450万公斤。
(2)两个单元五个乡(镇)下达计划种烟面积7.041万亩,后追加专项计划1.7万亩,合计8.741万亩,占全县面积任务的86.37%,单元区计划烟叶收购量任务为997万公斤,后追加专项计划260万公斤,合计1257万公斤,占全县收烟任务的87%。
2、烟叶单产及质量指标:根据玉烟办发[2010]2号和3 号文件,玉溪市烟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关于红塔集团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玉溪项目区2010年“实施方案”和“考核奖励办法”的规定:项目区优质适产目标为:田烟160-175kg/亩,地烟150-160kg/亩,烟叶质量为:田烟面积占50%以上乡镇,中上等烟叶比重达95%,地烟面积占50%以上的乡镇,中上等烟叶比重达90%。
(二)指标任务实际完成情况:
1、烤烟种植面积完成情况:
今年新平到5月20日为止,在最佳节令内基本完成全县烤烟移栽任务,5月20日-25日县上组织各乡镇逐村逐田清株点塘验收,全县实际完成栽烟面积127170亩,其中田烟实栽62112亩,地烟65058亩,比市原下达8.12万亩,超4.597万亩,超56.61%,比追加计划后10.12万亩增2.597万亩,增25.66%,比去年增加6118.25亩;其中:两个单元区5个乡镇共完成移栽面积11.34万亩,超2.6万亩,超29.8%。2010年成为新平县历史以来栽烟面积最多一年,真正做到应栽尽栽,不浪费一棵烟苗。
2、烟叶收购量、单产及质量完成情况:(1)烟叶收购总量:
到11月3日止,全县共收购烟叶1102.12万kg,比原市下达计划1150万kg差47.88万kg,差4.16%,比追加计划后1450万kg指标差347.88万kg,差23.99%;其中第二 十单元两个乡:老厂乡收购烟叶274.82万kg,比下达计划 260万kg增14.82万kg,增5.7%,比追加计划后362万kg指标,差87.18万kg,差24.08%;新化乡收购烟叶386.68万kg,比原下达计划390万kg,减3.32万kg,减0.85%;比追加计划后460万kg减少73.32万kg,减15.94%;第二十一单元平甸乡(含桂山)收购烟叶264.06万kg,比下达计划287万kg,差22.94万kg,差7.99%;比追加计划后350万kg差85.94万kg,差24.55%;杨武镇收购烟叶61.72万kg,比原下达计划60万kg增1.72万kg,增2.87%,比追加计划后80万kg差18.28万kg,差22.85%。
(2)单产:
全县烤烟平均单产86.66kg/亩,其中,第二十单元的老厂乡平均单产90.19kg/亩,新化乡平均单产84.98kg/亩;第二十一单元的平甸乡(含桂山镇)平均单产92.78kg/亩,扬武镇平均单产68.57kg/亩。
(3)质量:
到11月3日止,在全县收购烟叶总量中,中上等烟叶比例为75.54%,比上年减6.76个百分点,其中两个单元区第二十单元老厂乡中上等烟叶比例为77.72%,比上年减3.32个百分点,新化乡中上等烟叶比例为71.96%,比上年减15.27个百分点,第二十一单元平甸乡(含桂山)中上等烟叶比例77.89%,比上年增0.74个百分点;杨武镇中上等烟叶比例 81.19%,比上年增0.59个百分点。
全县收购烟叶平均单价13.97元/kg,比去年减少0.62元/kg,其中第二十单元老厂乡收购烟叶平均单价13.83元/kg,比去年减少0.65元/kg;新化乡收购烟叶平均单价13.67元/kg,比去年减少1.32元/kg;第二十一单元平甸乡(含桂山)收购烟叶平均单价14.39元/kg,比去年增加0.16元/kg;杨武镇收购烟叶平均单价14.60元/kg,比去年增加0.08元/kg。
全县农民交售烟叶总收入14803.72万元,比上年减少4995.68万元,减少25.2%。其中第二十单元老厂乡农民交售烟叶总收入3570.94万元,比上年减少1808.77万元,减少33.6%;新化乡农民交售烟叶总收入5113.09万元,比上年减少1182.79万元,减少18.8%;第二十一单元平甸乡(含桂山)农民交售烟叶总收入3725.05万元,比上年减少1159.67万元,减少23.7%;杨武镇农民交售烟叶总收入858.75成万元,比上年减少194.60万元,减少18.5%。
具体的各项指标任务计划及完成情况详见附表。
3、全县六项科技措施考核结果两个单元区平均为39.9分,满分40分,其中两个单元区新化、平甸、扬武三镇考核为满分40分,老厂乡考核为39.5分。
4、新平县项目区烤烟产量、质量指标未完成的主要原因说明:(1)干旱影响极为严重
进入2009年秋季以来,新平县和全省一样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影响,而新平县主烟区也是今年的项目区又集中在江东片区,第二十单新化老厂、第二十一单元平甸、扬武四乡镇,历史上都属于全市干旱少雨区,大旱之年项目区降雨更加偏少,干旱影响烤烟生长极为严重,据新平县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自2009年秋季9月份以来,到今年8月整个秋、冬、春、夏12个月中,全县总降雨量只有494.9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减少435.2毫米,减少53.2%,也就是自去年秋季到今年夏季的持续干旱,降雨量仅为历年平均降雨量的一半,成为自新平县有气象站建站以来较为严重的秋、冬、春、夏连旱气候,降雨量创历史最少值,在今年烤烟生长关键时期:5-8月份4个月仅降341.3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减少220.2毫米,在新平极为有限的降雨中,在区域分布上又极为不均,在江西片区的哀牢山片区的几个乡镇降雨量相对较多些,旱情较轻,但在主烟区的江东片区老厂、新化、平甸等乡降雨量更是极为偏少,旱情影响极为严重突出。整个项目区到9月下旬才算下透雨,但烤烟已经进入烘烤后期,干旱对烤烟生长的影响已定型,已经无法挽回干旱对今年烤烟生产影响损失。
(2)烤烟感病严重,部分烟田病害爆发流行,也是影响烤烟产量、质量原因之一 ①.桃孔核心示范区1700亩kRk26品种,黑胫病爆发流行对烤烟量生产质量影响较为严重。
②.他拉集中大棚育苗点,因干旱缺水,抽用带病菌的河水抗旱保苗,管理消毒措施不严,使部分大棚苗带病感染,造成部分烟苗带花叶病毒病,移栽到大田后感染爆发流行而影响烤烟产量质量。
③.干旱的严重影响也从客观上推动和加剧了今年烤烟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面对今年烤烟生产中,发生历史罕见的旱情及局部病虫害频发等严重灾情,新平县、乡、村各级组织始终高度重视,积极主动的组织烟农,千方百计采取一切抗旱栽烟、抗旱保苗、统一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措施,坚定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烟农树立抗旱夺丰收的思想和信心,广大烟区干部群众抗灾救灾,艰苦奋斗,尽最大的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但因灾情太严重,人为努力已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力,最终自然灾害对今年烤烟生产造成的影响损失仍然是极为严重,最后形成了今年新平全县及整个项目区烤烟产量、质量计划指标任务都难以完成。
二、新平县红塔集团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工作主要做法及特点:
今年新平县烤烟生产、特别是两个单元区五个乡(镇)的烤烟由于遇到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天气及烤烟病害暴发流行等不利条件影响,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把烤烟生产作为抗灾保农民增收的重大任务来抓,整个烤烟生产过程都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抓落实,相关各部门、各乡(镇)、村、组各级组织实行行政、技术、基层干部的协调配合,突出重点,狠抓落实,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旱情,组织发动广大烟农千方百计采取抗旱栽烟,抗灾保苗措施,也使今年新平县特别是两个单元区烤烟生产在前阶段栽种面积的超额完成及各项生产管理措施的落实,也使今年烤烟生产各项科技措施得到认真落实应用。
(一)广泛宣传、组织发动、狠抓移栽面积落实。新平今年在原市里下达1150万公斤烟叶收购计划指标后,又承担追加300万公斤专项计划任务,增加任务后,县、乡、村及各级领导干部认真落实面积、广泛宣传,充分发动,认真检查落实、准备烟苗,一切工作围绕全县1450万公斤任务指标狠抓面积落实。组织抗旱移栽,到5月20日止,全县基本完成烤烟移栽任务,5月20-25日经县组织到各乡(镇)清株点塘实际验收,全县共完成移栽面积127170亩,其中田烟实栽62112亩,地烟65058亩,比市下达10.12万亩,超额完成25970亩,超25.66%,比去年增6118.25亩,成为新平历史以来栽烟面积最多一年。其中两个单元区5个乡(镇)共完成移栽面积11.343万亩,超2.6万亩,超29.8%。如果今年不是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旱灾影响,新平县确保完成或超额完成今年市里下达各项产量质量指标任务,是具有很好的基础条件的。
(二)加强组织领导,协调配合,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及生产技术措施落实。
面对今年百年不遇的干旱不利气候条件影响,新平县委、政府对抓好今年烤烟生产极为重视,把抓好烤烟生产作为确保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明确了大旱之年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烤烟补,千方百计抓好烤烟生产的抗大旱救灾补救指导思想,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科学布局,极早安排,增加投入,物资准备充分,狠抓落实。各级乡、村、组基层组织和各部门协调配合,齐心协力,坚定树立抗大旱,抗旱栽烟,抗旱保苗的信心和决心,还在去年底县委、政府对今年全县烤烟生产作专题研究部署,一月份新平县人民政府以新政发[2010]1号文件下发“关于做好2010年烤烟生产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对今年全县烤烟生产面积、产量任务细分,相关各项措施指标分解明确到各乡镇,明确市、县两级的各项烤烟扶持政策,提早布臵安排,4月份根据市政府的安排,新平县政府办公室专门下发新政办发[2010]63号 “关于成立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文件,组建了以副县长张绍平任组长,县人大副主任,县烟办,县农业局,县烟草公司的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 员的新平县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工作的领导机构,文件下发后,项目区各乡镇也发文成立相关的工作领导机构,层层负责,狠抓落实,确保项目区各项工作,各项措施的实施,严格按照市里制定的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副县长张绍平组织领导县烤烟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各乡(镇)领导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各阶段旱情及烤烟生产特点,积极主动应对,极早布臵,细致安排,从面积任务安排落实,育苗准备管理,烟田烟地规划安排,备耕,机耕机耙,预整地,组织在最佳节令抗旱移栽,加强中耕管理,抗旱保苗,防控病虫害,揭膜培土,适时封顶打杈、推广抑芽剂,组织科学采烤等关键环节都及时召开全县性现场培训会,及时布臵安排,认真检查,狠抓落实。全县仅移栽中耕管理的现场会就召开了全县性的五次大型会议,是历年开烤烟现场生产会最多的一年,使得今年全县特别是在两个单元区烤烟移栽面积超额完成计划。抓死抗旱移栽、抗旱保苗措施实施,全县12.43万亩烤烟在最佳节令内按时移栽完,各项科技措施实施落实应用有力,推广几项关键措施推广取得突破。
(三)因地制宜强化抗旱栽烟抗旱保苗有效措施的应用,尽力减少百年大旱对烤烟生产影响。
1、严格按育苗技术实施,加强苗床管理,精心培育出全省一流的高茎壮苗,确保大旱之年苗源充足和移栽成活 率,提高了优质壮苗的抗旱效果。
2、增加抗旱投入,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及时、及早做到小水窑、小水池、小坝塘的补水、调水供给,尽力确保了抗旱移栽、抗旱保苗用水需求;
3、推广明水深栽技术,有效增加烟苗移栽后抗旱保苗时间;
4、加大推广秸杆覆盖技术应用,今年因干旱无小春作物秸杆,因地制宜,组织烟农上山拢松毛作覆盖物、实行全墒面覆盖,减少了墒面土壤水份蒸发;有效增强栽后烟苗抗旱效果,计划1.5万亩,实际推广2.1万亩。
5、高海拔山区,实施地膜覆盖栽烟技术5万亩,有效提高了山区烤烟抗旱保苗水平。
(四)精心组织,强化管理,责任明确,抓死各项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
1、严格烟草种子供应及育苗床的管理,提高全县品种纯度。在育苗播种时,实行烟种一律由烟站技术员统一保管,不直接给烟农,在计划育苗播种时,统一由技术员把种子带到育苗棚,现场供种,监督播种,种子集中收回统一保管,使供种、育苗与合同种植面积、供苗计划相吻合,确保苗棚及大田品种纯度。
2、积极主动、极早做好烟用物资调供,极时组织备耕,预整地准备工作,为在大旱之年能按时在最佳节令完成移栽 任务创造良好基础条件。
3、广泛宣传,积极组织发动,迅速扩大玉溪特色优质烟叶专用肥的示范推广应用面积:在去年仅在平甸宁河、新化大寨等地初次示范应用400多亩特色有机专用肥,示范效果好,烟农认可的基础上,今年新平在两个单元区迅速扩大推广应用面积16847亩,成为全市各县(区)中推广应用面积最的县,为提高新平烟叶内在品质,提升玉溪优质特色烟叶质量,打造玉溪卷烟优质品牌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4、协调配合。市、县、乡三级工作队员尽职尽责,严守工作纪律,积极配合做好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各项工作,主动做好核心示范样板区科技培训,现场技术指导,以点带面全面落实各项关键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科技措施的实施到位率及实施质量,起到明显示范带动效果。
(1)纪律严明,工作作风深入实干
新平县由市、县、乡三级抽调11名工作队员,在参加市里培训后,按要求,3月29日统一下到新平集中,当天在县上安排工作后,第二天全部人员就位,分别下到两个单元区五个乡(镇)配合乡村组基层干部及烟草部门的科技人员一起,开始检查落实面积,检查烟苗准备数量,指导烟苗管理,落实核心区及试验面积、田块,开展组织技术培训宣传,深入田间进行技术指导等工作,工作队员自始至终严格遵守 工作纪律,在今年的预整地、抗旱移栽、抗旱保苗、强化中耕管理,防治病虫害等工作中,均能坚守岗位,坚守生产一线,每人每月住点时间都超过20天以上,住点人员每月都超过2-7天,并按时交报考勤小结资料等。
(2)尽职尽责,积极主动,协调配合围绕目标任务做好工作
①市级工作组,积极依靠和配合县烤烟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制定新平县基地党员建设实施方案及两个党员的工作计划,主动配合协调县烟办、县烟草公司、县农业局及单元区乡(镇)等各部门工作,组织宣传发动,落实单元区各项任务指标及关键科技措施的实施应用,做好全县性技术培训3次及对典型经验做法的总结宣传5次,检查指导、加强对县、乡工作队员的管理服务工作。
②县级农业科技人员主动参与、深入基地住点指导、举办核心示范样板及试验,配合烟草部门及烤烟科技人员组织参加科技培训4次亲自讲课,现场指导,直接动手实干,做出样板以点带面,正真起好核心示范带动作用。
③乡(镇)科技人员,在单元区所属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下,主动配合乡(镇)烟站科技人员直接参与组织科技培训5次以上,现场指导,面对面服务烟农,检查落实各项科技措施的实施应用。
三、强化管理、责任明确、分片包干负责,确保各项措 施的落实,重点抓好科技措施实施到位率。
今年为了保证烤烟生产各项措施的实施落实,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政策及管理措施,年初县上将各项计划指标分解安排到各乡镇,同时将各项措施指标及相应的各项扶持经费也分解,随计划任务分配到各乡镇,各乡镇也相应对各项计划任务、措施指标细分到村组,各乡镇将下派乡镇干部、乡、村、组干部、乡镇烤烟科技人员和各乡工作队员,村组烤烟辅导员统一组织安排到村组,明确各组任务和责任,分片包干负责。县上对基地单元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成员也进行分组分片负责,并对各项任务各项措施在县上统一召开现场会做布臵安排后,定期下去督促检查,对在规定时间内不完成任务或落实不好的乡、村、组进行追究问责,限期整改,狠抓落实,通过采取系列管理措施,使今年新平在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应用及实施到位率、实施质量方面有很大提高和突破。
(一)全县六项重点科技措施的落实应用情况是:
1、品种纯度:新平今年把清理劣杂品种、保证品种纯度作为一项重点措施来抓,狠抓落实,苗期组织清理铲除、督查检查、验收落实,使全县移栽时田间品种纯度达100%,但由于今年受持续干旱及病害暴发流行影响,广大烟农在抗旱保苗及病害死苗拔除反复补苗、使得在老厂、新化严重干旱缺水山地烟及桃孔村KRK26示范区等在补栽保全苗时,因 备用烟苗不足,可能补栽进部份其他品种烟苗,多次检查都很难保证田间品种纯度达100%。
2、轮作:今年在原来计划安排中,新平县严格按市里要求田烟100%轮作,地烟轮作达50%的要求落实安排,因承担追加300万公斤专项任务指标后,为了完成追加任务,部份村组又将原来未安排栽烟实行轮作的山地面积又重新落实栽烟,因此,今年实际情况是全县田烟基本达到100%轮作,地烟轮作比例仅达49.0%左右。
3、适时抗旱移栽:今年因在烤烟,特别地烟移栽期间遇持续干旱,但新平今年因各级组织比较重视、抗旱栽烟,加强领导、精心准备和组织,在移栽前县委政府对抗旱栽烟在物资、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扶持,好多地方提前做好小水窑、小坝塘的补水、抽水、调水工作,加之广大烟农抢雨栽烟,连夜加班加点抢节令栽烟,使得全县基本达到在最佳节令内移栽完成,桃孔核心区1700亩KRK26品种在4月底全部栽完,其它乡村K326品种田烟全部在5月10日前栽下,地烟到5月20日也基本全部栽完,5月20-25日全县验收基本都是按时完成移栽。有的乡(镇)村组是提前栽下,如平掌、者竜及老厂、新化的部分村组都是提早栽完。
4、因地因品种合理密植。
田烟两个品种K326、KRK26都是按120×55-60厘米规格移栽,在地烟上,绝大多数是按120×50-55厘米规格移 栽,因今年遇特别干旱,烟农都想多抢栽几百株烟,如老厂等地少部份烟农地烟移栽时自己已改为按110×50-55厘米规格移栽,但是按110厘米开墒因干旱最后现在烤烟都未封行。这是山区烟农实事求是的做法。
5、足量施用玉溪特色优质烟叶专用肥。
新平在去年少部分村组示范施用过玉溪特色优质烟叶专用肥,有了一定认识、基本认可的基础上,今年在新化乡大寨、海外、米尺莫、新甸、新化五个村委会及平甸乡桃孔村1700亩KRK26新品种示范区,加大示范推广应用力度,六个村委会共示范使用16847亩,其中田烟8500亩,地烟8347亩,已经按要求,足量逐户、逐田全部施用。成为全市各县(区)中示范推广使用此肥料面积数量最多一个县。大面积施用专用肥的烟田烟株长势基本正常,烟农反映也较好,农户及科技人员对施用特色专用肥的直观感觉反映是:施用专用肥因今年干旱,土壤水分不足,前期肥效发挥稍慢些,但持续性好,对今年要求高封顶多留,留足叶片数效果较好,施用专用肥比施复合无机肥的可多养留1-2片叶,另外,烟农到田间采烟时,感觉施无机复合肥的烟叶叶柄基部脆,易闯断叶片,但施有机专用肥,叶柄弹性好,不易闯断叶片。多数农户认为,施用专用肥还要施在土壤水分充足的烟田,效果发挥才更好;同时也反映,此肥施用时,溴味大,臭气薰人,不好保管,很不好施用。
6、合理留叶,成熟采烤及中后期管理和科学烘烤。今年新平旱情严重,特别是处于两个单元5个乡(镇)的江东片区,干旱极为突出,在项目区绝大部分烟地到9月下旬才下透雨,干旱影响持续时间长。因此,今年县政府领导对烤烟中后期管理工作极为重视,7月9日在新化乡召开的全县烤烟中后期管理现场会上,张绍平副县长要求今年要加强中后期管理,适时高封顶,多留叶片,全面推广抑芽剂封杈技术,养足成熟度,做到成熟采烤,应烤尽烤,尽量不浪费一片叶,科学烘烤,要求县乡派出检查组,作专项督促检查。实行责任追究问责制,在随后烤烟采烤做到采烤、烘烤有指导,管理有制度,落实检查。烘烤培训严格要求按要求培训和检查落实。实施结果:在两个单元区基本做到100%适时封顶,高封顶,多留叶,100%达到成熟采烤。全县100%的烟株都推广使用抑芽敏封杈技术,县公司原来仅准备10.12万亩抑芽敏药剂,使用中烟农又要求,多次增加调供才满足了生产实际需要,同时在烤烟采烤前,县上安排了专项资金,对1千座烤房进行小改密,对全部烤房统一组织维修检查,烟草部门及农业部门科技人员对今年烘烤进行集中和分片专项培训,各乡(镇)专门安排组织了烤烟烘烤的辅导员对烤烟过程进行专门技术指导和检查记录,狠抓科学烘烤管理措施的落实。对于留足有效叶片数,由于今年特别干旱,绝大部份烟株都未长够应有的叶片数,只能要求烟农尽量多留 叶,按考核规定要求留够规定的有效叶片数,只能是生长较正常的田块达到,多数田块难达到。
(二)市及县政府专项扶持补助、要求实施推广的几项关键技术措施完成情况。
1、市烟草公司要求新平实施六项重点项目完成情况。(1)实施平甸乡桃孔村“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建设,面积1700亩,采取规范化种植,田间沟、路配套,新品种示范等均已完成。
(2)实施新化乡白达莫、布者、六竜三个村全等级出口优质烟叶基地开发探索,面积5000亩,收购量70万公斤,已实施,并经中前期考评验收通过。
(3)实施平甸乡康之康河项目区现代烟草农业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多数工程已完工,部份工程还在施工建设中。
(4)实施平甸乡桃孔村1000亩新品种KRK26示范点一个,原上报1000亩实际完成1700亩,超70%。
(5)做好新平县城到新化海外村公路沿线五片烤烟连片种植区工作已完成,并通过市公司验收。
(6)实施千亩山地烟示范基地建设,抓好两片山地烟示范区他拉村他拉莫片和者渣村戈租山片各500亩,已完成。
2、市、县重点要求实施推广的技术措施完成情况(1)大力推广漂浮、漂湿育苗技术。全县下达计划10.12万亩,已100%完成,其中完成漂湿育苗技术54400亩、沙培 育苗2000亩,完成100%;同时加强了对育苗期烟苗的精心管理,培育出了全省一流的高茎壮苗。
(2)推广山地烤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揭膜培土技术。县政府增加投入,每亩地膜补助30元,总投入150万元,在高海拔山区推广应用地膜覆盖技术5万亩,已全部完成,因干旱水份不足,完成揭膜培土10061亩。
(3)实施“沃土工程”,推广农家肥施用技术。全县计划5万亩,经5月20-24日实地验收,全县准备堆捂农家肥40114吨,施用面积达7.01万亩,超 41.0 %;
(4)推广烤烟桔杆覆盖抗旱栽烟技术,下达计划1.5万亩,实际完成2.1万亩,完成计划的140%;
(5)推广机耕机耙和机械起垄技术,下达计划4.5万亩,实际完成4.5万亩,100%完成计划。
(6)推广烟田蚜茧蜂生物防治技术,计划10.12万亩,实际完成10.12万亩,100%完成计划。
(三)新平县加大本级财政对烤烟生产及基地单元建设的投入。
今年新平县在省市烤烟生产各项扶持补助政策,县委县政府决定由本县财政单独安排近两千万元专项烤烟扶持资金,以确保全县烤烟生产,特别是基地单元建设项目的各项生产目标任务的完成。
1.全县推广山地烟地膜覆盖栽培5万亩,重点在基地 单元项目区补30元/亩,计补150万元;
2.全县实施旧式烤房“小改密”,完成1009座,每座补1700元,计补171.57万元;
3.烘烤培训及检查指导工作补助30万元; 4.烟叶收购预检员工资补助19.44万元;
5.县政府对各乡镇烤烟生产组织工作奖励资料150万元;
6.烟水工程县级增加配套资金补助467万元; 以上县级财政补助资金合计996.97万元。
另外县财政提前预付垫支考研品种及烤煤补助资金950万元。
(四)市烟办、市农业局下达在两单元区实施1000亩核心示范区及各一组玉溪特色优质烟叶专用肥同田对比试验,完成情况:
工作队员在第二十单元区的新化乡大寨村委会,落实地烟核心示范样板1080亩;并在大寨村安排了同田对比试验一组,已完成;在第二十一单元的平甸乡桃孔村委会安排核心示范样板1008亩,品种为示范新品种KRK26,在核心区安排同田对比试验一组,均已完成。
四、基地单元建设工作,各级重视,加强领导、各部门协调配合,实施效果明显:
今年新平县红塔集团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工作,县委、政府及项目区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委、政府年初研究烤烟生产时,专门研究基地单元建设工作,要求以县政府办公室名义专门发文组建以张绍平副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领导机构,并要求各项目区乡镇也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有领导管、有专人抓,层层负责,涉烟相关部门从领导到参与人员与红塔集团主动配合,在张副县长和市工作组的协调下,县烟草分公司及各乡镇烟站与相关部门及红塔集团主动配合工作,紧密团结合协作,把基地单元区建设工作当做自己的事情,工作中主动沟通联系,提供相关资料,共同讨论分析生产特点,存在的问题,听取意见和建议,提出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共同组织实施,监督检查落实,红塔集团工作队员、项目经理,片区经理与县乡各级领导和生产技术人员紧密配合联系,相关信息资料共享,工作目标协调一致,工作方法措施统一,改变过去机构分家、人员分离、工作分开互不沟通协作的弊端,红塔集团工作队员郭燕自觉主动与各烟站领导科技人员到他拉等烟地帮农民抗旱栽烟,到各乡烟站了解情况,真正了解新平烤烟生产特点及烟广大烟农艰苦奋战,抗旱栽烟保苗的可贵精神,在烟叶收购期间,工商交接、二次验级中,能体现公正、客观、公平的协调观念,出现问题主动与公司联系,相互商量,妥善处理。公司和各烟站烤烟收购人员在烤烟收购期间都能互相配合协调,始终坚持按标准收烟,平稳收购,应收尽收。在特色有机肥推广供应,技术培训,核心示范区面积措施落实,技术培训安排收购等方面共同协调,主动配合参与,共同努力完成了今年基地单元建设各项工作任务。
五、新平县继续做好基地单元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1、新平县烟草公司领导认为,今年烟草工、商两企业紧密合作,各部门协调配合,努力抓好基地单元建设工作的方式和机制在新平是适合的,也是有必要的,工商合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一切工作都好做的多,建议今后红塔集团应加大力度,深度介入,全程参与,增加在新平的工作人员和技术力量,加大投入,为新平特色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建设共同努力,抓出成效。
2、新平县领导建议,根据新平县烤烟生产的特点及实际,新平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项目区面积安排仅限于江东片区乡镇,还不太合理,建议将新平县基地单元建设区域规模扩大到全县全部烟区。因为新平烟区,江东是主烟区,但生产条件较差,特别是干旱影响烤烟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的提高,是主要制约因素,且江东片区继续扩大烤烟生产基地面积的潜力十分有限,而江西片区雨量充沛,适宜适时早栽早管夺丰收,且江西片区仍有扩大烤烟生产基地面积的潜力和土地资源条件,只要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适当扩大基地规模,为今后全县烤烟生产能实行合理轮作,适当扩大江西片区基地规模,可为江东片区长期协调发展减 轻压力,为新平县烤烟生产向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建议将江西片区的种烟乡镇全部统一纳入全市基地单元项目区,在新平增加江西片区为一单元区,一起建设和发展,也便全县烤烟生产的统一协调管理。
3、在新平县烤烟主产区,也是今年两个单元区新化、老厂、平甸、扬武等乡镇,烤烟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烤烟生产历年受干旱影响严重,建议基地单元建设应继续增加投入,加大对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力改善主烟区水利设施条件,提高基地单元建设补助标准,每亩增加10元,提高到30元。以保提高烟地产出率力,增加单产,提高烟叶质量,增加烟农栽烟收入,确保烟农栽烟积极性不减,才能促进新平烤烟生产向协调可持续方向继续发展,确保红塔集团优质原料的生产和供应,打造红塔山知名品牌创造良好基础条件。
4、就针对新平县烤烟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的实际状况,建议新平县在今后烤烟生产过程中应重点在提高育苗技术水平、培育无毒壮苗,适当推迟育苗时间,确保适龄壮苗移栽,病虫害监测防控,改进烘烤技术,改进施肥结构,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不断地改进、改善,努力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有效,达到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措施推广、科学应用,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和改进烟叶单产和质量水平,提高烟田投入产出率,增加烟农收入,维护好烟农科学种烟积极 性,实现新平烤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建议烟草科技部门在示范推广应用烤烟新技术、新品种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原则,在认真总结不同区域、不同条件下试验示范成功、失败及不利影响因素条件下再扩大推广应用,尽力减少烟农的风险和损失。
6.建议在今后的红塔集团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项目区内所生产的全部烟叶优红塔集团直接收购,直接吊钩,减少工商互检、工商交接过程中不必要的烦硕程序,提高烟叶收购的效率和开支。
附:1:新平县2010年烤烟种植面积计划及完成情况表(表一)
2:新平县2010年烤烟烟叶收购产量、质量计划指标及完成情况表(表二)
3:2010年新平县烤烟收购日进度表(11月3日止,共3页)(表三)
4:新平县2010年气象资料(共2页)。
红塔集团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
7.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篇七
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必须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实现整乡、整县推进,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吉林省榆树市这个全国最大的产粮大市,具有平原面积大、作物品种单一、农机化基础较好等优势。因此,提出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的构想,以此示范区的建设,带动影响长春市,乃至吉林省和东北平原区域农业机械化的推进。
1 构建的必要性
1.1是搞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粮食主产区的农产品生产(特别是玉米和大豆)由于劳动生产率低、活劳动力投入比例大和生产成本高,因而导致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如果不采取相应对策,将直接影响到粮食主产区粮豆的稳定生产和销售,也会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通过机械化,可以使玉米、大豆生产成本比原生产方式降低约30%,接近国际生产成本,建立起较低成本的新的耕作作业模式,使榆树市粮豆生产比较优势能充分发挥,提升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的农产品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目前,在榆树市10个乡(镇)耕播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农机化示范区,实现农机增量和存量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加快玉米和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必将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促进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巩固榆树市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地位,为国家提供更多与更好的优质粮豆。
1.2 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打破了过去单一的玉米种植结构,使其向玉米、大豆、水稻和饲料“三元”种植结构转变。大力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设施农业,对农业机械化产生了新的更加迫切的需求。但是现在的农机存量配置不合理、技术储备不足、科技含量低,存在机具品种单一、性能落后、小型机具多及作业效率低等问题。现有的农机装备结构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种植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同时,由于农民收入增长有限,无力购买和更新大中型农业机械,需要国家财力扶持和引导,来整合农机社会资源。为此,可以通过建设农机化示范区的带动作用,来满足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1.3 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需要
榆树市弓棚镇玉米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使玉米产量提高了10%以上,增收1 140元/hm2。全镇只有25%的农民从事粮食生产,其余75%的农民从事着其他产业,使全镇以农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促进了全镇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建设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将有效地促进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的有效增长,为发展效益农业奠定基础。
1.4 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农机化新技术作为农业新技术的主要载体,在现代农业的建设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成后,将全面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为绿色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机械化技术支持,为畜牧业发展提供生产机械化技术,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等。所以,这些机械装备和技术保障,对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和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1.5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有利于实现种地养地的良性循环。从目前农民种地的情况看,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中,重当前、轻长远,重化肥、轻农肥,重用地、轻养地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是造成土壤板结和地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如果实现全程机械化,可以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并推广各项有益于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如秸秆粉碎还田、保护性耕作和作节水农业等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作物产量和作物品质的提高,还可以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后劲。
1.6 是解放农村生产力、扩大就业岗位的迫切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目前,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民生产水平比较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相对滞后。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就要以成功的先进技术和完善的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开展粮豆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有利于节省社会劳动时间和提高生产率,是解放和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同时推行农机作业,又吸纳了一部分劳动力,为农民提供了致富的新途径。
2 构建的可性行
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所建地的10个乡镇,资源条件与物质技术基础与这个市弓棚镇大体相同,具备了整体推进和先行一步的先决条件。
2.1 自然资源条件十分优越
榆树市这10个乡镇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势平坦,土地成方连片,平原地占99%,适宜农机化作业。土质肥沃,土壤结构好,土质条件优越,全年无霜期在140~150d左右,平均降水量为450~1 000mm,年日照时数为2 680h,利于农作物生长。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2.2 交通和通讯十分发达
示范区地处102国道近处,北邻哈尔滨,西上长春市,南下吉林市,交通十分便利与快捷,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村村通电话。榆树市信息港乡镇的联网为全市人民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信息。发达的交通与通讯业为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2.3 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几年来,榆树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依靠农机化发展规模种植业方面,有弓棚镇的典型;在农产品加工转化方面,五棵树镇有豆制品加工和白酒生产项目;长粮集团在五棵树开发区有15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一条龙生产项目;榆树市的吉粮曙光变性淀粉有限公司、吉粮海运有限公司、榆树市酒精厂和榆树市油脂厂等有玉米、大豆加工企业,同时还有弓棚镇依靠养殖实现农产品过腹转化增值的典型;在流通领域,有弓棚镇“纳松辽平原优质猪,供大江南北放心肉”生猪贩运的经验;红星乡奶牛饲养基地和五棵树镇的肉牛繁育、养殖,并建立了占地4.5万m2的肉牛交易市场,带动了全市畜牧业的发展;在促进劳务输出方面,榆树市光明乡又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和典型做法。只要在建设农机化示范区的过程中能够加以推广,就会使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得到很好的安置,使农机化示范区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农村经济就会有大的发展。
2.4 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市场需求更加迫切
这10个乡镇土地规模经营有了新发展,订单农业粮豆占60%,普遍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注重提升农业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由40%提高到50%,已转移的劳动力达40%以上。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对粮豆生产全程机械化产生了新的有效需要,必将推动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发展。
2.5 具备较好的农机化发展基础
示范区10个乡镇过去一直是全市的机械化重点乡镇,全市大型农业机械多集中在此区域,有履带式拖拉机424台,全部从事农田作业,为今后实现全程机械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0个乡镇的大型机车多数为村农机队集体经营,在管理上都具有一定的经验,特别是在机械化技术应用方面有一定的水平,从业人员每年都要进行农机化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所有人员都持有农机部门核发的绿色证书和上岗证。
2.6 有良好的保障体系
榆树市从领导到普通群众,对农业机械化都有足够的认识。市委市政府的各届领导班子都把发展农机机械化作为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和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来抓。始终坚持“3个不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下,抓农业机械化的决心不变;在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基础上,抓农业机械化的劲头不变;在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抓农业机械化的方向不变。榆树市的广大群众在农业生产中也都尝到了农机化甜头,对农机化有了足够的认识。弓棚镇的群众是没有农业机械不种地;恩育乡和红星乡等镇群众,每到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季节都积极倒地,提前预交机耕作业费。正是由于广大干部和群众对农业机械化有了足够的认识,在发展农业机械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才使榆树市的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3 建设的思路
3.1 项目建设原则
示范区建设实行统一规划、连片开发、集中投放、多方投资,做到设计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科技高含量、管理高水平和运行高效益。要求坚持以下6项原则。
3.1.1 市场导向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机制,合理的配置资源,走市场化运作、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作业之路。引进竞争机制、实行项目招标制、经营公司制和产权股份合作制等新的运行机制,全面推进体制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工作方式的创新,增强农机服务组织的自身活力,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1.2 改革创新原则
农机化示范区的建设应在经营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改革上下功夫,创新服务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体制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耕作制度创新,达到管理科学化、作业标准化和经营集约化,实现全程数据网络化管理。
3.1.3 效益优先原则
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突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要突出经济效益。让广大农民直接受益是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要充分考虑到项目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3.1.4 同步发展原则
在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的同时,应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发展畜牧业和二三产业,使转移的劳动力有可吸纳的产业和空间,改善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拓宽农民的增幅渠道。
3.1.5 坚持“依法”的原则
认真贯彻国家《农村土地承包法》,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耕地的承包规模经营管理。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尊重农民自主选择。
3.2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榆树市全程机械化示范区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实现百万亩粮豆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为目标,以“提质、降耗、增收、增效、”和“兴机富民强县”为宗旨,以农机增量调整和资源整合为切入点,以股份合作和农机大户(联户)经营为主要载体,以“作业合同”为纽带,以规模化作业、推广运用新技术和耕作模式为途径,建设成为吉林省乃至全国一流、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带动作用的、以农业机械化为特征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具体目标是实现“四个提高”、“三个降低”、“两个增长”、“创立一个模式”。
3.2.1 4个提高
1) 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使装备结构得到优化。
项目建成后,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 200台,农机具达到7 200台,大型拖拉机与农具配套比由现在的1:4提高到1:6以上,使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装备能力达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要求。
2) 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普遍推广与应用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
大力推广“五节两增”(即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和节能,增产和增收)10项新机具以及新技术和7项农业新技术,使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由现在的14%提高到20%以上
3) 提高农机作业系列化水平,使粮豆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年农机作业量达6 000万标亩以上,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由现在的45%提高到70%,增长25个百分点。
4) 提高粮豆产量,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趋于合理。
全程机械化比人畜生产可增产10%以上。同时,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的大发展,可以使粮食通过加工转化得到升值,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乡镇财政收入。
3.2.2 3个降低
1) 粮豆生产成本降低。
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成后,粮豆生产成本比原人畜力生产降低0.08~0.05元/kg;6.67万hm2年预计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为0.48~0.8亿元左右。
2) 从事农田生产的劳动力比例降低,劳动力结构发生新变化。
从事农田生产的劳动力从现在的60%下降到20%,可转移劳动力为12万人,从事劳务输出、畜牧业、加工业、运输业、二三产业和园艺特产大棚生产等各业生产。
3) 粮食占区域经济结构比重降低,农村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粮豆、畜牧和其它产业比例由现在的5:3:2变为2:4:4,区域内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3.2.3 两个增长
1) 农民收入将较快增长。
10个乡镇的人均收入现在为3 229元,预计3年后达到4 784元,人均增收1 555元,年均递增14%。
2) 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将有较快增长。
10个乡(镇)农村经济总收讫现在为23.9亿元,3年后将要达到31.8亿元, 乡(镇)均增收7.9亿元, 年均递增10.1%以上。
3.2.4 创立一个模式
创立粮豆主产区以农业机械化为依托,以粮豆生产为基础,以畜牧业和多种经营为主导产业,粮食和劳动力大部分就地转化,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摘要: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均以机械动力代替人力和畜力,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力率,提高作业质量,促进增产增收。为此,对吉林省榆树市建设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论述,指出了建设这一示范区的必要性,并从5个方面阐明了可行性,全面提出了建设的思路,包括项目建设原则、具体指导思想和目标。
关键词: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综述,示范区
参考文献
[1]杨敏丽,白人林,刘敏,等.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5(2):43-46.
8.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篇八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发展是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对于农田水利系统的建设而言,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农田水利工程建立的工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在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提高对农田水利事业的建设水平,从而为农业经济化的建立提供充分的保证。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35
对于我国经济建设而言,农业发展是最核心的经济基础,在农业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我国的发展现状而言,由于我国地域较为辽阔,水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是现阶段农业技术发展中重要的问题。虽然,在整个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农业设施的建设为整个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整个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制约性的因素。所以,在现阶段农田水利工程的建立过程中,应该逐渐认识到水利系统中存在的制约性因素,制定科学的解决措施,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的现状
1.1 对农田水利建设服务的认识不到位
虽然在现阶段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工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很多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的系统并没有充分认识。随着农村经济化的逐渐改革,我国水利工程中农业水费的收取逐渐从行政事业型收费转变成经济性的收费,因此,其原有的思维也逐渐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改革过程中,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了相关的规定,水利工程水费主要是根据管理权以及使用权进行个人利益的收取,而由政府来收取相关的费用是不合理的。人们对于这些观点的看法都逐渐忽视了资金内容的投入。与此同时,在水利工程内容建立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农业粮食的生产、地区防洪、抗旱等问题的分析,这些项目的出现都需要收取工程水费,因此,在现阶段水利工程的建立过程中,就应该逐渐优化基本的改革理念,从而为水利工程的建立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1.2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最核心性内容,但是,一些水利工程的建立却逐渐老化,甚至已经超出了使用的年限,而且,在一般情况下都应用于小型农场的水利工程建设,所以整个配套的效率相对较低。随着农业技术的逐渐发展,人口增多但是耕地却逐渐减少,要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性效率,就逐渐成为水利工程发展中十分困难的问题。因此,要想在根本上保证农业经济的逐渐发展,就应该提高农业技术的生产能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田的水利工程建设。在农业建筑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投入性内容的不同,就会使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应该逐渐优化农业建设的基本理念,从而为整个农业水利工程的建立提供充分保证。
2 优化农田水利建设服务的基本对策
2.1 强化农业水利服务的工程投入
在农业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三农”目标的建立,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强化水利资源实现生态化的环境,最终受益的都是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的基本生活。对于国家以及地方政府而言,应该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念,按照基本的发展理论,依据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资金内容的投入的根本意义,为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充分的保证,同时也为农村经济树立科学的发展方向。
2.2 强化水利工程管理及服务的创新性水平
在现阶段农业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逐渐强化组织内容的建立,实现专业化的农业技术运行,通过与群众管理内容的充分结合,应该建立科学化制度运行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也应该逐渐优化基本的市场运行机制,降低水利工程的成本运行,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核心性内容,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明确水利工程管理的权利以及基本的义务。在强化水利工程管理内容建立的同时,应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通过市场化、专业化水利工程发展理念的建立,强化工程维修养护的基本体系,而且,也应该不断改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强化专业人员的组建,优化基本的发展理念,从而为整个农业经济化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农业发展过程中,为了逐渐强化农业中水利工程的建设,就应该坚持以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充分考虑现代化科技的发展需求,建立合理性的发展理念,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展现农业技术的现代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应该明确认识到农田水利的发展现状,组建专业化的水利工程队伍,强化工程维修的基本理念,在根本上保证农业事业建设的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莉.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
[2] 贾悦仙.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现存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1):183-184.
[3] 张跟朋.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对策[D].山东农业大学,2013.
【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推荐阅读:
农业生产系统07-08
农业生产09-02
农业安全生产07-26
农业生产服务措施09-23
现状农业生产条件一般08-11
常见的农业生产谚语09-06
关于农业生产的俗语和谚语08-25
农业生产管理工作半年总结10-19
农业公司生产部管理办法10-05
秋冬农业生产工作会议主持词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