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精品教案

2024-08-14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精品教案(共9篇)

1.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精品教案 篇一

[教学步骤]

序曲: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电视——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来当制片人

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地图绘制组: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可以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flash制作。

场景设置组: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镜头剪辑组: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

二.进入演播厅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

2.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

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

二十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二十一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会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

3.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设计示例:

导播语:大家知道。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的军事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

①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②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

③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

④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

⑤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

结束语:好,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

三.坐上观众席

如果你是观众,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务:

1.你听出了新闻报道者的情感倾向吗?

2.对军事家的分析,你还有异议吗?

3.对这场战争,你好可以补充一些“”的资料吗?

四.学生仿照上面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精品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教学设计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二.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

用心

爱心

专心 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四.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用心

爱心

专心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五.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用心

爱心

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精品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提高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通过阅读,理清文章层次,品味课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3、感悟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激发爱国热情。【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资料链接】

1、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真实、及时、简明。

(3)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第一课时

【课型】自学指导课 【自习】

1、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豫()荻()港 芜()湖 溃()退 .....歼()灭 要塞()锐不可当()星宿()....绥()靖()阌()乡 杜聿()明 阻遏().....

2、解释词语意思。

锐不可当: 业已: 绥靖: 溃退: 阻遏: 要塞: 排山倒海: 气势磅礴:

及时:

简明:

4、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5、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请在文中勾画出其各个部分。

【自疑】

第二课时

【课型】合作探究课 【自探】

1、导语前面的内容“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4、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作者写道:“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各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5、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读出了……”的句式说话。如: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6、“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把“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即已”依次次换成“越过”“到达”“共”“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画线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

【自结】

第三课时

【课型】合作探究课 【自探】

1、划分文章层次,画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则新闻的各个部分。

2、新闻应“用事实说话”,但文中有议论,试找出来分析其作用。

3、比较下面两句话,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4、“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这句话中的“逃窜”能不能改成“逃跑”?

【自测】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歼灭()督战()芜湖()....签订()取缔()对峙()要塞()....2.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C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D约数,指百万左右。

3、对本文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里采用了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知能提升】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等句,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其作用是()(多项选择)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 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4、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5、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多项选择)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 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4.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精品教案 篇四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的叙述脉络。

3、揣摩并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在寻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品读中领悟文章情感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主题,并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

2、教会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珍爱和平,提倡人性美

教学重点

领会文章中“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懂得珍惜所拥有的幸福时光。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国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1、注音

肃穆(mù)荒谬(miù)杀戮(lù)纳粹(nàcuì)憧憬(chōngjǐng)缭绕(liáorào)赤裸裸(luǒ)

2、释词

纳粹:“纳粹”的称呼来自德语的“Nazi”,即德国国家社会党,这里指以希特勒为头子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和德国侵略军。

肃穆:严肃而恭敬。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理。健忘:容易忘记事情。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的);屠杀。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憧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向往。

三、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1、作者简介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已出版短篇小税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以及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等。

2、背景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在欧洲很多国家实行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1941年10月21日,纳粹在南斯拉夫的小城克拉库耶伐次大肆屠杀,一天之间,7000人死于屠刀下,其中包括300个孩子。自从1945年起,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聂华苓于1988年10月21日来到这里参加了悼念活动,并写下了她的所见所感。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哪几个片断?

一、来到纪念地 ;

二、看纪念演出 ;

三、参加座谈会;

四、摘录遗言

2、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要和平,不要战争。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合作探究

1、引言部分萨特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记忆是沉重的是因为纳粹将所有的愤怒残酷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其中300个孩子遇害。

又是“美丽”的,是因为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A、一位老师宁死不屈,大义凛然;B、无辜平民包括孩子的遗言,怀着强烈的爱喝仇恨。)

2、第一部分:来到纪念地

①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连用四个短句,不仅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也衬托出半个世纪前凄凉悲哀的景象。“天地亦与人同哀”,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3 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②“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小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孩子们天真无邪,他们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作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屠杀的野蛮与残酷。

3、第二部分:看纪念演出

①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② 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的,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铭记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4、第三部分:参加座谈会

① 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讲话了。(称他为“日本人”为什么不说“作家”?)

日本作家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他在自私的狡辩。作家本应该具有人类的良知。对 4 他这样的称呼表明了作者对他的鄙弃。许多人和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人们对日本人的反感和唾弃。

② 明赫白仍然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情感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所以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

5、第四部分:摘录遗言中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三、为什么课文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被纳粹残害的孩子在临死前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呼喊。用孩子的口吻烘托战争的残酷。这是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向往,对法西斯强盗的控诉,对和平的呼唤,以此为题有宜于引起人们的联想,在回顾历史事实中看现实的走向,揭示了文章主题“世界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四、作业布置

5.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精品教案 篇五

教师:

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教材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牛车》《两个犹太人》《基辅大门》初步了解音乐体裁——交响音画,从中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

2、能够背唱、听辨《漫步主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两个犹太人》画面,结合人物形象听辨音乐。(把画面中两个人物分开,为后面欣赏《两个犹太人》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

(二)欣赏《牛车》

1、创设情境,学生在漫步的主题音乐中进入《图画展览会》的介绍。(设计意图:情境下的无意识欣赏,为漫步主旋律的记忆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图画展览会》的十个标题。(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为理解作品创作风格作铺垫。)

3、播放《牛车》,学生为音乐选配标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要素感知音乐作品内容并初步理解音乐创作来源于图画内容)

4、出示《牛车》画面,再次聆听作品《牛车》,用动作表现其力度的变化。(设计意图:把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视觉的感知结合起来。在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要素对音乐形象及情绪的影响。)

(三)欣赏《两个犹太人》

1、在情境下,以踏步形式感受漫步主题,进入《两个犹太人》的欣赏。(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理解、感知《图画展览会》作品的结构做进一步的铺垫)

2、出示画面《两个犹太人》,回想胖子和瘦子的主题,欣赏两个主题交织在一起的音乐片段并揭示标题。(将分开的人物画面合并)

(设计意图:视听结合,让学生理解音乐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完整聆听《两个犹太人》。

(设计意图:重点感受音色在表现人物形象上的作用,借助音乐手法进一步体会人物特点和所表现的情景。)

(四)欣赏“漫步”主题

1、学生学唱漫步主题,在老师的指挥下以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的关系。)

2、完整欣赏漫步主题,体会参观者的形象和心情。

四、揭示交响音画

1、学生理解中的交响音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欣赏、体验、感悟中自主归纳对交响音画的理解。)

2、教师总结并呈现交响音画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学生感性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提升)

五、尾声

1、巩固、听辨三段音乐。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各段音乐的记忆,进一步加深对交响音画的理解。)

2、为画面设计音乐,在《基辅大门》中结束。

(设计意图:创设音乐氛围,提升对作品创作背景的理解与体验。)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最初的设计和上课过程中,我遇到了的最大困难是漫步主题的讲解和演唱。所以如何引入“漫步”主题;如何介绍“漫步”主题;如何演唱“漫步”主题就成了本节课难于攻克的一个点。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交流、修改、完善,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思考一:在最初聆听《图画展览会》时我就有一个感觉,“漫步”主题一定要用前期的铺垫留到课的最后揭示它在作品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所以最初设计时我把“漫步”主题放在最后,用语言导入:“作品中描述了十幅图画,但每副画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果你是作曲家

你会怎么办呢?”学生回答很踊跃,展开了丰富的想像:有的想编成一个故事把每幅画融入到故事之中;有的说分成三个乐章,欢快的一个乐章,优美的一个乐章,忧伤的一个乐章;还有的认为可以根据画的明暗度进行分类介绍。在同学们各抒己见之后我说:“作曲家用一个漫步主题描述了一个参观者漫步在图画展览会之中。”在实际的上课中我感到学生对“漫步”主题不能够理解,用语言介绍毕竟显得太苍白缺乏说服力。尤其是在演唱“漫步”主题时,由于就听了一遍,学生掌握不好的音准,于是我思考如何对此进行突破。

思考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省教研员李东老师说过:“要想办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听、多感受。”我经过反思觉得自己对这个作品的前期铺垫做得不够,学生们又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所以演唱“漫步”主题时对音准的把握不太理想,于是我进行了第一次改动。我把主题旋律的几个音符“6 5 1 2 5 3 2 5 3 1 2 6 5”出示在屏幕上,先唱准音准后再要求学生进行创作,创作的方法我考虑到了多种,一是确定拍子和给音符添加节奏,而是根据创设的情景来改变旋律的速度、力度、音色。我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学生通过创作音准把握得更准确;二是增强学生对音乐要素的认识和感受。但是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音准的掌握还是不够理想,而且创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虽然经过改动的效果还是有的,但是并没有达到我预先设想的目的。所以通过实践我深深地感到,课堂就是试金石,想得再多再好,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发现它存在的问题,没有感性的听就没有理性的唱,所以关键还是要解决先听后唱的问题。

思考三:问题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我感到很焦虑,于是我带着担心和疑惑找到了市教研员孙红老师,并且一股脑的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告诉她,听完我的叙述孙老师说:“如果是我的话我就先让学生听“漫步”主题”。我说:“我不先揭示它的作用。”孙老师说:“谁说要讲了只是听”。我有些不明白,孙老师接着说:“讲每个标题时都穿插着听漫步主题,因为就是要漫步参观嘛”。那一刻我突然感觉自己已经木胀的头脑有了一丝光亮,而且越来越清晰,对呀漫步主题不就是这样贯穿在整个作品之中吗?于是我推翻了原有的设计,把经过节选的“漫步”主题穿插在整堂课当中,就像它在《图画展览会》中的作用一样,贯穿始终使作品达到完整统一。这样做学生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是那样的自然,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当学生伴随着“漫步”主题欣赏了《牛车》、《两个犹太人》之后,对主题旋律已经非常的熟悉,然后再演唱“漫步”主题,再揭示“漫步”主题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设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原来解决不了的学生的演唱变得很容易,学生通过多听、多感受不仅熟悉了旋律,而且对“漫步”主题在作品中的作用体会深刻。

音乐课堂不能脱离音乐去空谈感受,因为音乐课的感受就建立在聆听的基础之上,新的课程标准把音乐课的三维目标进行了修改,而情感态度价值观被放在了首位,正是说明的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体验的学科。

评析:

教学评析

《图画展览会》这节音乐课对于学生来说,对作品和作品的体裁都比较陌生,这节课巧妙之处就在于教师运用预设伏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自然的融入到教学当中。

一、教学目标明确,操作性强。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教师围绕这个目标精心设计了每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反复欣赏音乐,没有感到厌烦,反而越来越有兴趣。这节课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层层推进。多次运用不同的手法欣赏“漫步”主题,使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了解并记住了这个作品当中关键的主题。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的愉快。在音乐创作时学生全员参与,使课堂达到高潮。

二、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在音乐实践中得到充分发展

在欣赏时,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深入地发展。如运用跺脚、拍手、动嘴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实践,使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得到提高,才有了最后学生的高水平的创作。

三、教学细节的把握

“细节决定成败”!在这节课中,教师不仅注意了整体的设置,更注重了细节的把握,体现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例如:教学语言简练;各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紧密;教态亲切自然;在各种参与性的活动中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使音乐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

6.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精选教案 篇六

1、了解焚书坑儒、繁重徭役和残酷法律等暴政。

2、知道大泽乡起义、 “张楚”政权;巨鹿之战、秦的覆灭等基础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陈胜、吴广起义和秦的覆灭。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如何看待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和猝然而败。

三、教学设计

1、导入

复习前一课的内容:

师: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迅速强大了起来,有哪些举措呢?(ppt1. ①秦灭六国②时间:前230年——前2③方式:远交近攻、各个击破④领导者:嬴政⑤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生:回答(老师依次从大屏幕上打出)

师:统一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巩固措施看下面的表格分别填(ppt。2)

生:(按照表格内容回答)

师:秦王嬴政还用哪个词为自己命名呢?为什么?

生:皇帝,他认为自己“德盖三皇,功过五帝”各取其中之一为“皇帝”。(ppt。3)

师:秦王朝此时空前的强大,并且秦始皇还希望自己创下的基业能够传承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但是强大的秦王朝仅存在了短短的_年就遭到覆灭,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秦始皇“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的愿望仅至二世就亡了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九课《第一次农民起义》来探讨一下它的原因。(ppt。4)

2、学生预习

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来预习一下课文,看看从中是否能找出秦朝覆灭的原因,如果有你不懂的词句作出标注,我们共同解答。

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结论:

(1)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直接原因:陈胜吴广起义

秦始皇统一了秦王朝之后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ppt。5)他要求天下的人都要屈从于他,希望住在豪华的宫殿里,希望死了之后还要有豪华的陵墓……这些欲望促成了他残暴的统治。

引出标题——秦的暴政(ppt。6)

秦的暴政

具体表现:(由学生一边找教师一边在大屏幕上出示ppt。6)

1、焚书坑儒

2、繁重的徭役

3、残酷的法律

4、秦二世的统治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焚书坑儒(ppt。7)

1、目的:为了加强专制统治。

2、建议者:李斯

3、焚书:下令将秦国以外的史书以及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通通烧毁,仅留医药、卜筮和种植之类的书。

4、坑儒:规定聚谈《诗》、《书》的人斩首,是古非今的人灭族,把敢于非议秦始皇的儒生和方士460人全部活埋。

(二)、繁重的徭役(ppt。8)

1、修建工程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秦始皇在位期间的九大工程是什么?

生:长城、阿房宫、始皇陵、直道、驰道、五尺道、都江堰、灵渠、郑国渠。

师:我们来看仅阿房宫和始皇陵两项工程就征用劳力70余万,更何况这九大工程呢!(ppt。9)

2、思考与练习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 ,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支柱。”这首民谣真实地反映了秦朝的什么现象?

这首民谣的意思是男丁都被征役而死,故父母相戒生男不如生女。除这两项工程征用发力70万人外,还有防御匈奴的有30万,戍守五岭的有50万,如果再算上修筑其它工程和搞运输的人力,全国服役的人估计不下200万,而当时全国总共也大约只有_万人口,被片发的强壮劳力竟然占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在这种无休止无归期的征发之下,百姓的力役比以往多出几十倍,陷入了民不聊生、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

由于这一现象,在长城脚下还流传着很多动人的民间故事,你知道哪些呢?(ppt。10)(三)、残酷的法律(ppt。11)

1、秦残酷的法律主要有哪些形式呢?

①族诛: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在秦时,夷三族是法定常刑,范围包括主犯上溯三世到祖父、下延三世及孙的男性世系亲属集团。族诛实际上是死刑的扩大化,是把连带责任强调到极端的一种最为惨重的刑法。)

②连坐: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按株连范围的不同而分同居、亲友、同族、邻里、官吏上下级、荐举人与被荐举人之间的连坐。秦时,连坐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如政治性的叛乱、隐匿人口、妨碍国家赋税航向的征发、偷盗罪、官吏职务犯罪等。)

2、造成结果:“赭衣塞路,囹圄成市”( 穿囚服的人挤满了道路;监牢里就象是市场一样。形容罪犯很多。)

族诛、连坐自秦以后,一直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直到清王朝被推翻才废除。

3、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著名的皇帝,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个暴君。那么,你的看法呢?(ppt。12)

功:统一六国,结束战国混战的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统一;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与货币,也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这些方面来看,的确是千古一帝。

过:焚书坑儒,催残了文化,钳制了人民的思想;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失去民心;刑罚残酷,使得人心惶惶。这些暴政,最终导致秦的灭亡。(ppt。13)

(四)、秦二世的统治更为黑暗

胡亥,即秦二世(前230年-前2_年),嬴姓,名胡亥,在位时间前2_年~前2_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最小的儿子),公子扶苏的弟弟,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秦二世的统治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看下面的成语故事正说明了当时宫廷的黑暗现实。(ppt。14)

相关人物:赵高

相关事件:指鹿为马

面对这样的黑暗现实,所有的百姓都认为“天下苦秦久矣”(ppt。15),那么秦朝的江山还会久远吗?他接下来的命运将会如何呢?下一节课我们来探讨。

四、达标训练

秦的暴政表现在:

1、焚书坑儒:

①目的:为了 。

②焚书:下令将书籍通通烧毁,仅留 、 和 之类的书。

③坑儒:规定聚谈 、 的人斩首, 的人灭族。把敢于非议秦始皇的 和 460余人全部活埋。

2、繁重的徭役: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他建造宫殿和陵墓。最典型的代表是 和 。

3、法律严酷: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称为“ ”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称为“ ”。结果造成“ 、 ”局面。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公元前2_年,秦始皇病死,即位的秦二世统治更为残暴。出现了“ ”的典故。

五、板书设计

第9课 第一次农民起义

秦的暴政

1、焚书坑儒 : 目的、建议者、焚书、坑儒

2、繁重的徭役: 阿房宫、始皇陵

3、残酷的法律: “族诛”、“连坐”、“赭衣塞路,囹圄成市”

7.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精品教案 篇七

1、新闻语言具有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三大特点的语句。

明确:真实性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

及时性 1948年11月5日电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准确性 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2、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明确: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二)比较阅读——两则新闻的异同

A. 相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1)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2)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3)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4)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5)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B. 不同:将两者不同的地方找出来。

6)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7)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8)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9)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C.总结:两则新闻的主题

两则新闻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正义战争的胜利,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三)作业

1.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预习《芦花荡》,扫清字词障碍。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 锐不可当

西(较详) 中(略) 东(详)

长_______________横 ↓ ↓ ↓ ↓ 渡 ____________

__ 江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 溃不成军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8.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精品教案 篇八

陆游教子

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作,流传于今的有9000余首,是古代诗人作品流传于今最多的一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高宗绍兴年间参加礼部考试,考取第一名。秦桧的孙子同科考试,考为第二。因此,陆游遭到秦桧的排斥。孝宗即位,他才时来运转,赐进士出身。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隐居家乡。他有六子一女。

陆游一生是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度过的。面对金兵的南下,宋朝的山河为金人所占有,他心急如焚。他对朝中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恨之入骨。为此,他十分重视子女做人的教育。他告诫儿子们说:但愿你们长大成人之后,乡亲们称赞你们是有道德的人。即使做一个老百姓,与那些高官显爵相比,也是无愧的。他要求儿子们时常检查自己,有错必改;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要主动自觉地学习。他的二儿子陆子龙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写了一首长达52句的诗来为儿子送行。诗中说:“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认能肆馋毁!”就是要求要清清白白地做官,做一个为民众欢迎的清官。他还告诫儿子说,在吉州有我的一些朋友,他们不但有学问,而且品德也好。你到那里后,可以去拜访他们,但不要向他们提出什么要求,可以同他们相互勉励。

知书达理是陆游在子女教育上十分注意的一点。他说:古人做学问是很努力的,往往是年轻时候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他对儿子说:现在我已老了,可你们正是读书的好时机,要刻苦攻读,莫失良机,希望你们一定牢记我的劝告。他还说,读书做学问,最要紧的是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他不仅要求自己“善言座铭要躬行”,更告诫子孙“学贵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这里所说的力行,就是要学习古人的高风亮节,不媚权贵,不干利禄,不污大节,廉洁自守,处处谨慎,时刻想着报效祖国。

陆游在创作上成就是辉煌的,经验是丰富的,可他从不满足。他认为自己没有达到最高境界。他在写的诗中语重心长地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是说从事诗歌创作是不能靠小聪明,在文字上做游戏,而是要下苦工夫。

陆游85岁那年冬天,病倒在床上。他预感到留在世上的时间不会很长了。他对他的后事作了考虑和安排,他告诫儿子们说:我家本是农家,再能为农,这是上策;杜门谢客,不应举,不求仕,这是中策;安于小官,不慕荣达,这是下策。除此三策之外,没有别的选择。还说仕宦变化无常,不去做官而去为农,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你们只要不出现大的过失,勿露所长,勿与贵达亲厚,就会减少人们对你们的攻击和陷害。无论子孙们的才分如何,都要让他们读书。又谆谆告诫儿子们对子孙后代要严加约束,“要求做到宽厚恭俭,不要与那些华而不实的人结交在一起”。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厚葬习俗,他反复对儿子们交待:厚葬没有任何益处,古今有见识的人对此都说得很详细了。至于用什么棺柩,亦当量力而行,不要为舆论所动摇。棺柩埋在地下,好与不好没有什么两样!又说,近世出丧时,大肆铺张浪费,有作香亭、寓人、寓马之类,兴师动众,所有这一切都应屏弃。墓上石人、石虎一类的设置,也一律不要。如果想作个标记,立一二个石柱也就可以了。

然而,使他引以为憾的是,为他一生所向往的中原收复、国家的统一还未能实现。十二月二十九日,他把几个儿子都叫到自己床前,捧过纸笔,写下了最后的遗言:“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遂即合上了眼睛。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免费下载网址

http://jiaoxue5u.ys168.com/

这是陆游的遗嘱,也是陆游的遗产。这并不只是要儿子别忘了将祖国统一的大好消息告诉他,而是要儿子把统一祖国的大业铭记在心。他对儿子教育的用心是可想而知的。

解压密码联系qq 1119139686 加微信公众号jiaoxuewuyou 宝网址:jiaoxue5u.taobao.com

9.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精品教案 篇九

目录

第一单元 七子之歌

第一课时:大海啊,故乡

第二课时:《我的中国心》《七子之歌—澳门》 第三课时:东方之珠

第二单元 多彩音乐剧

第一课时:雪绒花 第二课时:回忆

第三课时:欣赏《云中的城堡》《总有一天》

第三单元 雪域天音

第一课时:献上最洁白的哈达 第二课时:天路

第三课时:欣赏《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 第四课时:欣赏《热巴舞曲》

第四单元

音诗音画

第一课时:我的祖国 第二课时:沃尔塔瓦河 第三课时:欣赏图画展览会 第四课时:黄鹤的故事

第五单元 国乐飘香

第一课时:彩云追月 第二课时:雨打芭蕉 第三课时:小放驴 第四课时:欢乐歌

第一单元 七子之歌 第一课时:大海啊,故乡

一、单元目标分析:

本单元《七子之歌》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作品。本单元着重陈述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有对数千年文明荣耀的赞颂;也对百年受帝国主义凌辱的苦难屈辱的回顾;更有对三十年来改革开放,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赞颂及对祖国统一和复兴的祝愿。音乐借对历史、对民族、对山河、对亲人、对恋人的深情讴歌,其抒情性更强,音乐表情手段丰富,表演形式更多彩。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和乐曲内涵,体会歌曲和乐曲情感,在学生演唱歌曲、分析演唱风格、聆听、体验、感悟音乐内涵的过程中,激发情感。

二、课时教学内容

一课时:学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三、课时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能用圆润、流畅、舒展的歌声深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2、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过程与方法:以分析,比较,体验,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欣赏,了解掌握旋律,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对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创编环节的练习,培养音乐创新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圆润、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用坚定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体会附点、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作用;结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编活动。

五、课型:唱歌课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语:诗人说,大海是一首诗;画家说,大海是一幅画;音乐家说,大海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交响乐。你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自然声响:海浪声)学生:是海浪冲击岩石的声音。

(播放多媒体课件:大海潮起潮落 海滩风光)随着优美的音乐作背景,教师有感情的提示:“当你漫步在海边,迎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海风,脚下踩着松软的沙地,那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啊,你会想到什么?看到什么?”

学生:我仿佛看到湛蓝的大海波涛起伏的样子”“我想到各种各样的海鸟上下翻飞,海边人们有的在悠闲地散步,有的在大海的怀抱中尽情地畅游,简直就是一幅人与大自然和谐的画面„„”

教师:“的确,大海有时平静得象个可爱的孩子,任你抚摩畅游;但有时却奔腾怒吼,掀起狂澜,让你胆战心惊,不可一视。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首关于大海的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歌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思路:这里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导入,借助多媒体展示大海的画面,随着优美的音乐作背景,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创设意境。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想像,使得教学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情。)(二)聆听感悟:

1、初听音乐: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初步感受歌曲 提问:歌曲可分为几段?情绪怎样? 生答:„„

师结:歌曲可分为两段,并加尾声。第一段是第1-2乐句,第二段是第3-6乐句,尾声是第7-8乐句,曲式结构为A+B+尾声;A乐段:亲切地、弱;B乐段:激情地,强;尾声:深情地,缓慢。

提问: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歌中所展现的大海带给你怎样的印象? 学生1:歌词质朴深情,借助对大海的思念与赞颂,抒发人们对哺育我们成长的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生2:歌中的大海总体上给人以微起波澜的印象,显得较为平和,这是由三拍子的节拍特点以及优美起伏的旋律,舒展的节奏所决定的

2、复听音乐:体验歌曲

教师深情地范唱,学生随琴声哼唱歌声并划拍,体验三拍子节拍特点,加深对歌曲的印象(设计意图:以听唱法代替视唱歌谱,降低学习难度)思考:此时此刻在你的头脑里浮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大海?

生答:安静的、沉睡的、雄伟的„„(答案不要求统一,只要是真情实感)

(三)发声练习

导入语:同学们可以用你们最美的声音去模仿大海的声音吗? 1=C-F 3/4 5 – 4 3-ya ya yo yo 要求:吸气要吸深一点,声音要连贯、平稳、饱满。

(四)学唱歌曲

1、学唱旋律

1)学生随琴哼唱旋律

(教师带领学生一边唱一边划旋律线)问:划出的旋律线像什么? 学生:像大海的波浪 2)解决难点节奏

提问:这首歌曲中运用到的最多、最典型的节奏型是什么? 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 xx x.xx xx x-切分节奏的运用较明显,重复多次(集体练习节奏)歌曲节奏较为舒展, 提问:这一节奏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学生:xx x.xx xx x-切分节奏的运用生动描绘出大海带给我们的印象:平静中略带波澜,使我们很自然想到大海的潮起潮落

(设计意图:xx x.xx xx x-这一节奏的练习解决了这首歌曲中的难点,为以下的学唱打好基础。)

3)演唱旋律

学生随琴演唱旋律(注意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提问:这首歌的旋律线的起伏和节奏特点对与表达歌曲的情感有联系吗? 学生:切分节奏xx x.xx xx x-的运用及旋律线都象是真切展现出大海波涛起伏的样子,二者巧妙融合在一起,完美而统一,简直太绝妙啦。

2、学唱歌词

A、全体学生随伴奏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B、学生随琴轻声演唱歌词

C、学生跟琴演唱歌词(将唱不准的乐句进行教唱)D、全体齐唱歌词

3、情感升华

教师:“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在情感的发展上每次的重复有何不同?是否有些多余? 小组练习并讨论

生答:“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不但没有感到罗嗦,恰恰相反每重复一次感情的发展就更进一步,从亲切倾诉————抒发情怀——情感深华——怀恋之情 ,这样感情的发展线也仿佛象是大海的波澜。从旋律的起伏到感情的发展,词曲的完美结合使我们更真切感受到大海的宽广汹涌,从而更好地表达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情

(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丰富的想像发表独到的见解)

4、艺术处理

学生小组讨论:演唱要轻柔连贯,注意节拍重音,随音乐情绪的发展,表达出高潮乐句情绪的变化

小组练习并展示

师生评价总结

(设计思路:首先使学生对歌曲获得初步的印象,接着在复听及演唱的基础上进入分析歌曲的环节。教师以必要的引导提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师生间思维的互动形成课堂“动态生成”——对于音乐的较新颖合理的诠释。潜移默化中指导学生掌握感受鉴赏音乐的方法,善于体验音乐要素的巧妙运用,从而提高音乐感受鉴赏能力及表现力)

(五)拓展创造: 教师:在音乐创作中,音乐要素的完美运用让我们获得丰富的精神体验。现在就让我们来为这首歌再添上精彩的一笔: 分组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编活动及创作练习。经过认真准备,学生分成:1)诗歌组:配乐朗诵;2)绘画组: 配乐作画;3)演唱组:不同演唱形式(领唱,齐唱,轮唱;4)舞蹈组:形体表现。

学生小组活动,以小组展示,师生评价总结

教师:“对于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歌曲有何不同感受?”

学生:“诗歌使我们放飞思绪感受到诗与乐的完美结合;歌声让我们感受到人声的魅力,舞蹈让我们关注旋律的起伏发展;绘画给于我们无限的空间的想像......”

师:(总结评价)不同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得到无穷的艺术享受,今天各小组表演的各具特色„„今天老师真的很开心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首优美抒情的歌曲。

(六)结束本课

最后,请各组同学和老师一起来演唱表演这首优美的歌曲《大海啊故乡》

(设计意图:通过细致的分组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其各尽其能,。通过各小组的活动,将歌曲采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完整展现出来,体现出集体的智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及创新实践能力)

八、板书

歌曲《大海啊故乡》

1、曲式结构:A+ B +尾声

2、典型节奏:xx x.xx xx x-

3、发声练习:1=C-F 3/4 5 – 4 3-ya ya yo yo 要求:吸气要吸深一点,声音要连贯、平稳、饱满。

九、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几首歌唱我们祖国山河、家乡的歌曲

十、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导入求新、运用处理教材求新并注重从音乐语言中挖掘歌曲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创新能力。实践中取得一定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问题。需要教学中把握各环节分寸,教师指导到位,尤其编创环节的指导及时间把握。任一环节把握不当,都会导致教学失败。而且作为教师首先应时刻树立创新的意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一节课是短暂的,但教师的教学生涯是漫长的,只有长期不断地反思积累,总结并发扬教学成功经验,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才能不断超越,创造性地上好每一课。第二课时:《我的中国心》《七子之歌—澳门》

课标要求:能够通过对节拍、节奏、旋律等的分析,感受、体验音乐特点,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对歌曲比较熟悉,往往会凭着记忆中的旋律去演唱,这样就会导致某些音的发音不准,以及轻微的旋律性错误。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歌曲的欣赏及演唱,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对节拍、节奏、旋律等的分析,感受、体验音乐特点 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以坚定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情感 ②、能够深刻感受《七子之歌—澳门》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够让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我的中国心》 教学难点:

能够真正理解和感受《七子之歌—澳门》所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内容:《我的中国心》 《七子之歌—澳门》 教学活动预设:

一、复习导入

复习歌曲《大海啊,故乡》

1、学生跟琴回顾歌曲的旋律、情感。

2、学生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演唱歌曲

二、新课

1、师哼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生活在母亲的怀抱是多么的幸福,如果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你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歌,来听一听曾经被迫离开母亲怀抱的澳门当年的心声。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情感?

讲述歌曲背景,并介绍闻一多、李海鹰

李海鹰,作曲家,广东广州人,代表作:《弯弯的月亮》、《我不想说》、《走四方》等。

2、复听歌曲,找出最然你感动或最震撼你的乐句?(播放歌曲的首唱版)

①、领唱部分:7岁小女孩的声音带着纯真、带着感动。师弹琴带领学生演唱领唱部分,唱出童真、唱出真挚。②、歌词中两次“母亲”的出现

第一次:给人以平静、亲切之感

第二次:好似一种呐喊,表现对回归母亲怀抱的渴求 生弹琴带领学生演唱

3、再次聆听歌曲,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歌词,歌曲旋律中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我的中国心》

感受到《七子之歌—澳门》中深深的爱国情感,下面我将以一首歌来表达此时的心情。

1、师哼唱《我的中国心》

学生感受爱国之情,并了解词作者、曲作者

黄霑:词曲作家,音乐创作人,被冠以“流行歌词宗匠”,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主要作品:《我的中国心》、《上海滩》、《沧海一声笑》、《笑傲江湖》、《男儿当自强》等。王福龄:香港著名作曲家,早期主要创作流行歌曲,擅长创作抒情歌曲,主要歌曲有《不了情》、《今宵多珍重》、《问白云》等。

2、聆听歌曲,试着分析歌曲并演唱

A段:旋律起伏不大,柔和轻缓,表现海外赤子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师弹琴生演唱A段,并注意“烙”字的语气

B段:“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采用同样的节奏,旋律由三度向六度递进,情绪应逐渐高涨,抒发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A’段:A段的再现,最后“我的中国心”的高八度呈现,使情绪更加激昂

3、生演唱全曲,师伴奏

学生分组演唱,进行PK赛

三、拓展

欣赏春晚张明敏《我的中国心》视频

四、小结

第三课时:东方之珠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东方之珠》,体验歌曲的内在情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并在听辨、学唱、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主动了解香港的相关历史知识,能够用歌声体验期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通过实践初步学会分析歌曲结构,主动去参与学习,进而获得知识。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第 15 册教材第一单元《七子之歌》的第三课时,本单元以 “ 祖国统一 ” 为主题,以 “ 回归 ” 和 “ 盼归 ” 为主线。《东方之珠》这首歌,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歌曲的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结构。两个乐段的旋律基本相同。两个乐段中的第一乐句,相对地说,都比较平稳。然而,其第二乐句,开始时是连续的同音重复,紧接着便以八度大跳转入低音区。它似乎从亲切、温柔的呼唤开始,以耐人寻味的深情加以延续。歌曲的第二部分有转向下属调的明显倾向,使歌曲的色彩产生鲜明的变化。在这个乐段中,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01|4.6i” 几个音连续上行至全曲的最高音,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包含三连音在内的紧密节奏,从而掀起这首歌曲的高潮。特别是 “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 的真挚话语,表达了炎皇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补充部分是歌曲第二部分的完全重复。它将全曲的高潮进一步延展。其画龙点睛之句----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则得以多次强调,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亲爱的祖国。教学重点与难点

突出本单元 “ 祖国统一 ” 的思想教育主题,深刻体验歌曲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的真切情感。

教具准备:录音机、钢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伴随《七子之歌》优美的旋律,学生走进教室,做好上课准备。1、师生问好。2、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上节课我们所学习的《七子之歌》,同学们还知道 “ 七子 ” 除了澳门以外,还有哪些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闻一多先生在这部组诗的每一首末尾都有 “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一句话,以抒发作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词曲作者心向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那么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欣赏一首同类主题的歌曲----《东方之珠》。、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香港有特点的景点、建筑图片。(课件背景音乐为《东方之珠》)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香港美丽的景色、风光。

(师生互动,共同欣赏香港的典型建筑、景点等图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初听歌曲《东方之珠》)、展示学生自己搜寻的相关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及相关的历史知识。

师归纳小结:香港地区位于珠江口东侧,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以及周围岛屿。因盛产沉香而得名香港,又名香江、香海。是我们祖国美丽的 “ 东方之珠 ”。5、欣赏录音《东方之珠》

教师播放录音,(出示投影《东方之珠》词谱)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东方之珠,注意边欣赏边体会,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意境?

(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随琴演唱 “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教师小结:作者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之情。8、分析歌曲的情感内涵

师:通过刚才的演唱和欣赏,再加上你以前对这首歌曲的印象,你认为这首歌曲最好听、最感人的是哪几句?你能不能试着唱唱?(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完成)

师: “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深切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

“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多次的强调,深刻揭示了香港同胞同为炎皇子孙,渴望归依祖国怀抱、渴望统一的爱国之情,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这么深沉、这么情真意切的一首《东方之珠》是谁创作的?(学生回答----罗大佑)9、作者介绍----罗大佑

师:你们对于罗大佑熟悉吗?(若熟悉由学生介绍,若不熟悉教师演唱《童年》、《明天会更好》)、课件演示罗大佑相关内容:创作歌曲《童年》、《明天会更好》等。、再次复听歌曲《东方之珠》,播放 VCD 影片,学生跟随演唱,并要求学生注意歌曲可分为几部分?(学生答)、实践分析歌曲的结构(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分析)

师:一首歌曲的结构跟它的旋律有关,根据歌曲中出现的各部分的旋律的不同,将其划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乐段,(就如同分析一篇文章,要将其分成几个段落或层次一样),再将每个层次或段落用字母表示出来,就成为歌曲的结构。下面同学们尝试分析一下《东方之珠》这首歌曲的结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

第一部分的旋律比较平稳、温柔、亲切,而后歌曲在 “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第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 时达到了高潮,把对东方之珠的爱恋,对祖国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我们把它们分开成为两个乐段,用 A 和 B 来表示。

而后来的 “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 则是第二部分的完全重复,我们把它叫做补充部分,因此,这首歌曲的曲式结构就是带补充的单二部曲式。14、表现歌曲,分组对歌曲进行实践创造

(1)在充分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分男女声部,随 VCD 伴奏进行演唱。(2)男女生对唱表演,高潮部分大家合唱跟随。

(3)分组进行实践创造:伴舞、伴奏、伴唱、演唱等,对歌曲进行 “ 二度创作 ”。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经苍桑,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到祖**亲的怀抱,台湾的回归也已指日可待,但回归的历程仍然需要我们做出艰辛的努力,期望就在你们的身上,为了祖国统一,为了民族的昌盛,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第二单元 多彩音乐剧 第一课时:雪绒花

教材分析:

《雪绒花》是一首抒情歌曲。歌曲运用中速(或缓慢)及优美的情调,以雪绒花“小而白,纯又美”的形象来表达人民对祖国的祝福的一片纯洁心灵。歌曲为C大调式,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两个平行的乐句组成,第二乐段也包含两个乐句,其中第二乐句是第一乐段的原乐句的再现。第一乐段舒展而婉转的旋律是对雪绒花的赞颂,节奏多为“ X-X |X--|”。第二乐段的开始两句以“XO OX X |”及“X-X|X-X|X-X|X--|”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后又再现第一乐段的音调与节奏,使两个乐段既统一又有对比。最后四小节是全歌的高潮,也是歌曲的点题——为我祖国祝福吧。

学习目标:

1通过学唱,能够用亲切,赞美,充满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雪绒花》。2通过聆听欣赏,对所学的电影歌曲及音乐产生兴趣,进而激发爱国热情。3通过认知,学习了解三拍子强弱规律及指挥图示。

学习重点:用满含深情的声音学唱歌曲《雪绒花》。学习难点:三拍子强弱规律及指挥图示。教学方法:视唱法、讲授法。教 具:钢琴、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播放背景音乐《雪绒花》)

1组织学生有秩序地进入音乐室,了解缺席情况。2进行音乐课礼式。

二、多媒体播放图片,导入新课

1师设问:今天的这节课音乐课,从一朵花开始,请看大屏幕,你认识这是什么花吗? 学生讨论认知。

师总结:这种花名叫雪绒花,是我们生活中很少见到的一种植物。2多媒体出示雪绒花相关知识:

师:我提议,让我们一起朗读,了解雪绒花的相关知识。

雪绒花,又名火绒草。多年生草本。植株被白色或灰白色绵毛。叶互生,全缘。原产欧洲的高海拔地区。是著名的高山花卉之一,被誉为阿尔卑斯山的名花。

这种花在阿尔卑斯山脉中通常生长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地方,由于它只生长在非常少有的岩石地表上,因而极为稀少。

3师总结:

雪绒花虽没有艳丽娇媚的花朵。,却有着顽强独立的性格,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所以,人们赋予它勇敢坚强的象征,成为奥地利的国花。

在奥地利,因为野生的雪绒花生长在条件艰苦的山上,常人难以见其美丽容颜,所以,见过雪绒花的人都是英雄。

从前,奥地利许多年轻人,冒着生命危险,攀上陡峭的山崖,只为摘下一朵雪绒花献给自己的心上人,只有雪绒花,才能代表为爱牺牲一切的决心。

三、聆听欣赏

1、多媒体播放歌曲《雪绒花》。

师: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欣赏完毕,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总结:亲切、优美、赞美,充满深情等。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接下来我们再找个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一下歌词,感受歌词的内在含义。学生朗读。

师总结:歌名虽然是雪绒花,但是作者却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花来赞美————祖国。

2、师: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歌曲,一起体会歌曲是什么样的节奏特点? 生:舒缓、舒展、缓慢

3、老师再给同学们演唱这首歌曲,同学们可轻声跟唱,同时思考回答歌曲的拍子。生:3/4拍

4、师:不同的拍子有不同的强弱规律。(1)3/4强弱规律:╳ ╳ ╳ | 强 弱 弱

○(2)师:那如何用我们的肢体表现?

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用不同的肢体语言表现强弱规律。强拍拍手,两个弱拍拍肩膀。并且通过两个弱拍拍腿交换进行 师:同学们都极富创造力与表现力,强弱规律表现的真可谓淋漓尽致。请看大屏幕:(3)多媒体出示:

3/4 ╳ ╳ ╳ | ╳ ╳ ╳ | ╳ ╳ ╳ | ╳ ╳ ╳ ||

就让我们师生共同用自己刚才创造的肢体语言表现该节奏强弱吧!

(4)师:让我们再次聆听《雪绒花》,用刚才的肢体语言为歌曲加上强弱拍子。

5、学习3/4指挥图式

师:: 我们对三拍子的强弱已经掌握得非常娴熟了,那怎样为歌曲指挥呢?

同学们可以讨论分析一下(师稍作提示:我们数学上常用的图形)学生得出:三角形 △ 即是三拍子的指挥图式

老师指挥 △,学生练习△。

再次聆听《雪绒花》,全体师生共同指挥。

提议:欣赏全曲,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指挥,另一组拍强弱。

6、学唱歌曲

7、用亲切,赞美,充满深情的声音演唱全曲。四 剧情展示

师:其实,这首《雪绒花》是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部插曲,该影片是根据在奥地利的萨尔斯堡发生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多媒体播放剧情图片,同步讲解剧情内容。

师讲述: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修道院的见习修女玛丽亚是一个活泼善良,喜欢唱歌跳舞的姑娘。这天,玛丽亚来到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师,玛丽娅用她 的爱心与音乐和失去母爱的七个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离家期间,玛丽亚和孩子们排练了合唱,孩子们用甜美和谐的歌声迎接上校回家。歌声深深地打动了上校,激发了他的唱歌兴趣,给孩子们演唱了这首《雪绒花》。(观看影片)我们从他的眼神中感受到了上校对幸福、安宁生活的热爱。

后来,玛丽亚成了七个孩子的母亲。不久,德国纳粹分子占领了奥地利,并且强迫要求上校为纳粹服务,上校为了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决定举家逃亡。在音乐节上,他们全家再次唱起《雪绒花》。

当这首象征着祖国幸福,生活安宁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候,听众们的内心沸腾了,他们怀着祖国必胜的信心,一起高唱《雪绒花》,歌声使敌人胆战心惊(观看影片)

演出完毕,全家为了尊严,爬山越岭,奔向异国他乡。五 延伸拓展

师:影片中还有大量的歌曲,传唱至今成为经典之作,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1 2 3》及《孤独的牧羊人》

六 艺术升华

师:任何一个有尊严的人无不用真情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祖国的独立与尊严,为了生活的幸福与安宁,一起高唱《雪绒花》。

全体师生共同演唱《雪绒花》。下课

第二课时:回忆

教材分析:

这首作品以动人心弦的旋律成为音乐剧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歌曲音域不宽,只有十一度。主要采用不常用的8、12拍子写成,整首歌曲有ab两个乐段及其演变的乐段构成。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学唱歌曲之前进行发声练习的训练。讲一下发声的基本要求,歌唱的吸气一般都通过鼻。唱速度快或长乐句时,多用口鼻同时吸气。呼吸要求敏捷、无声、不耸肩,肺部、胸膛自然挺起、腹部有明显的向外扩张之感。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能够感受体验音乐剧选曲中积极参与演唱欣赏和编演等实践活动,能对其产生兴趣。

2、知识与技能:欣赏回忆巩固三段体的曲式结构,感受音乐剧音乐在风格上的特点,了解音乐剧的综合性的特点。

3、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及探讨合作的方法。教学重点:歌曲的演唱

教学难点:有表情演唱。分析作品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式导入

师: 下面播放两个片段,请同学们判断播放的片段是属舞剧?歌剧?是音乐剧?(学生举手)媒体播放《白毛女》片段 《如果·爱》片段

当学生说出歌剧答案时,教师马上提出:你能说出判断为音乐剧的理由吗?(学生回答问题)

师: 音乐剧是综合性的审美舞台消费艺术.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这音乐剧的圣堂......(在这个环节里,主要是想通过作品的片断欣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音乐剧兴趣)

二、音乐剧的基本知识

媒体播放音乐剧《猫》片段,看完音乐剧片段之后,回答这些问题:

1、什么是音乐剧? 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2、音乐剧起源的时间和国家? 17世纪~18世纪的欧洲,音乐成了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欧洲,各种各样的音乐都得以茂盛发展,出现了清唱剧和歌剧。但华丽或庄严的歌剧或清唱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于是出现了被称之为“居于杂耍和歌剧中间”的艺术形式,于是就诞生了音乐剧。(师生互动,对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共同欣赏《猫》等图片。)

看完音乐剧片段之后,回答这些问题:

问题1: 融合了各个艺术门类的特点,将音乐、舞蹈、话剧道白的特殊魅力紧密结合起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从而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问题2:音乐剧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欧美大陆,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

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

(学生通过观看音乐剧大部分能说出构成音乐剧的三大要素。这里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欣赏音乐剧《猫》 1.作者简介: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钢琴教师之家,就读于马格德林学院。韦伯经典音乐剧:《猫》、《艾薇塔》、《歌剧魅影》、《巨星耶稣基督》。

师:《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为何音乐剧《猫》如此震憾人心,所向披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走进百老汇,领略猫的魅力。

2.剧情介绍(戏剧元素)《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我们知道猫有九条命,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 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

(好的剧情能够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像。通过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故事是来源于生活,《猫》的世界就是一个浓缩的人类社会。《猫》的社会就是一个现代寓言。)

3.音乐《猫》中的舞蹈元素

播放《猫》中的舞蹈视频。(让学生讨论舞蹈在音乐剧中的作用)

《猫》中的舞蹈相当突出。为了传达剧情,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

场景一:“介绍保姆猫”褓姆猫是猫中的保姆,她一般白天显得很懒散,整天睡,但一到晚上,她便非常繁忙,因为她要训练老鼠织毛衣,还要为蟑螂失业的问题而担忧,这不她带着她的一支蟑螂童子军来了„„轻松活泼的踢踏舞体现了保姆猫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她非常具有亲和力,她总是忙忙碌碌,为猫族做一些慈善公益性的事业。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场景二:杰利克舞会,场面宏大、激情澎湃,摇滚猫带领猫儿们所跳的现代舞,动感十足,也突出了的他狂野的个性。

(通过《猫》视频展示,同学们对音乐剧中舞蹈的表现有更直观的感受。与此同时对舞蹈表现的人物进行介绍,舞蹈使人物具有可视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4.音乐剧《猫》中的音乐元素

与舞蹈一样《猫》的音乐非常动人。全剧近三个小时,共由二十三首乐曲组成。除了配合不同舞蹈场面的舞曲之外,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它传遍了全世界,成为当代的经典歌曲。

师: 同样的旋律,演唱者的身份发生的变化、调式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对比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播放《回忆》两个视频 回忆(1)

这首歌曲感觉唱完了吗?歌声表达的是他什么样的心情?(有意犹未尽之感,音乐表达 了孤独、无助、凄凉的情绪。)

你想一个人在她最有魅力、最辉煌的时候,背叛了自己亲人,而当她年老色衰,以这样一副丑陋的外貌再次回到家族中,这两者之间反差有多大。尤其是在大家沉浸欢聚的兴奋中,她的突然出现,打破了当时暖融融的氛围,猫儿们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她,我们的女主人公内心肯定非常复杂,孤独、无助与凄凉。

领袖猫同情地向她伸出手,但她没有看见,暗然地离开了。回忆(2)

领袖猫告诉猫儿们,幸福的含义不仅仅是现在,也包括过去那些不能遗忘的事情,月光下,杰里可猫族中最年幼的小猫杰米玛唱起了《回忆》,猫儿们都流露出感动的表情,悲天悯人,宽大为怀。(音乐情绪是和睦、温馨、幸福的。)由其最后全体猫儿们起立的一刹那,表达了猫儿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企盼,盼望幸福的降临。

(歌曲:《Memory 回忆》)

(说明:《回忆》在剧中出现了四次,因演唱者不同或是演唱时的心境不同,使得每次聆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体会音乐在烘托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5.舞台美术

据介绍,在百老汇的音乐剧中,绝大多数制作都是不惜投入巨资运用声、光、电等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梦幻般的舞台面貌,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首先在《猫》剧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物的化装,全剧共有36只猫,为了表现猫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征,他们的化妆也是形态各异,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形象逼真。

课件展示:其中一些猫化妆前后对比

舞台效果,在前面的舞蹈和音乐片断中已经感觉到了舞台效果在剧情的表达及人物的塑造中所起的作用,《通往九重天》这一段,舞台效果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纯洁的白猫维多利亚首先对魅力猫表示同情,杰里可猫们终于原谅了她,接纳她回到族中。领袖猫选择魅力猫是今年获得重生的猫,猫儿们欢送她登上了通往九重天之路!

播放《通往九重天》视频

(观看《通往就重天》片断,学生深深的被导演创造出梦幻般的舞台效果折服。小小的舞蹈居然能隐藏如此多的“秘密”。)6.欣赏改编成电影的音乐剧

播放《音乐之声》、《红磨坊》视频(体会音乐剧之所以风靡世界,是因为它以音乐来述说故事,满足视听上的享受,魅力四射的舞蹈,配合着眩目的舞台效果。很容易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和喜爱。)

四、课堂小结

以《猫》为代表的现代派音乐剧,与歌剧、舞剧比起来,它在音乐与舞蹈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流行音乐的元素,并将观赏性放在首位。使表演更加通俗化、大众化、现代化。这大概就是音乐剧能在众多舞台艺术中异军突起,广受观众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通过今天的介绍希望同学们喜欢音乐剧,为音乐剧而疯狂。

五、课后作业:

让学生分组在课后查找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从理性的角度进一步了解音乐剧。接找让学生模仿或创作表演《猫》,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较为具体的情感体验。把音乐剧的知识在运用到自己的创作时间中。第三课时:欣赏《云中的城堡》《总有一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听、看音乐剧,体会音乐剧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音乐剧的表演形式。2.过程与方法:感受音乐剧的经典片段,丰富情感体验,增强表现欲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仿音乐剧的形式表演,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培养创造意识。教学重点:通过听、看音乐剧,体会音乐剧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音乐剧的表演形式。重点难点:感受音乐剧 教学课时:一课时

音乐剧《金沙》剧情介绍:

四川成都,距今3000年前的古蜀金沙王都。太阳神鸟的化身“金”,鱼的化身“小鱼”,乌木精灵“丑”,丑的主人“沙”,幸福地生活在这个金沙的国度里。在一场三星部落与金沙王族的战争中,圣物“太阳神鸟金箔”被三星部落击碎,“金”、“沙”、“小鱼”、“丑”天各一方,他们只有来生再见。

公元2001年的一天,转世为考古学家却已经失忆的“沙”来到古蜀金沙王都遗址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发现了“太阳神鸟金箔”残留的印迹。当“沙”手捧着自己的半片“太阳神鸟金箔”,一种莫名的激情在他的心中产生,既熟悉又陌生,他努力回忆着„„在他脚下神秘遗址里尘封了三千年的幽灵,终于等来了重见天日的日子,为首的乌木精灵“丑”为了帮助昔日的主人恢复记忆,找回自己,只有让金箔重圆,爱情才能重生,记忆才能复苏。于是,丑决定让往事重现!

在3100年前,庄严威仪的祭祀中,“丑”带着“沙”与美丽的太阳神鸟化身的“金”再次相见。失忆的“沙”对美丽的“金”一见如故,并产生了朦胧的情愫。由此,美丽的“金”为了唤醒昔日爱人“沙”重获往日的爱情,她决定用生命换取往事重现,引领着“沙”飞向未来的场景。

在2000年前的古蜀战场上,“金”与“沙”共同经历着一场血火奔流的洗礼„„混乱中,“小鱼”为救“金”身受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小鱼”把“太阳神鸟金箔”合二为一,“沙”顿时记忆复苏„„当“小鱼”用生命换来了“沙”的苏醒之时,战火又无情地冲散了这对三千年的爱人„

在1000年前的芙蓉古城里,在“花蕊夫人”姹紫嫣红的花间盛宴中,历尽千辛万苦的“沙”与“金”再次相逢。雍容华贵的“花蕊夫人”被“金”、“沙”对爱的忠贞而感动,衷心祝福他们的爱情地久天长„„“太阳神鸟金箔”终于再度重圆,“金”与“沙”的爱情也得到了凝固与永恒„然而,他们从月亮降临中出发,闯过硝烟弥漫的战场,又走过灯火通明的欢宴,在穿越时空和 21 往事重现的过程中“金”美丽的翅膀相继坠落,她的生命也在唤醒爱人的旅途上一点点消耗殆尽。在离现代文明还有两公分的地方,“金”与“沙”的旷古绝恋戛然而止,美丽的“金”随风逝去„“沙”泪流满面地呼喊着: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什么,拨开尘雾和泥土,我会让她复活„在《总有一天》的爱情绝唱中,千年迷情,尘埃落定。

历经3000年时空穿越的一对恩爱恋人为我们留下了凄美的绝唱。见证了“没有故事就不会有发现”的名言;见证了古蜀民族伟大的历史和伟大的文明----中国金沙遗址!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师:......1、回顾音乐剧的相关知识。

师:音乐剧亦称为“音乐喜剧”、百老汇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发展而成的一种娱乐性音乐体裁。概括的说,音乐剧是一种歌、舞、演并重的现代舞台综合艺术形式,常以叙事为主的戏剧,结合优美通俗的人声歌唱和多样化的舞蹈形态动作来进行表演,其内容轻松,音乐通俗易懂,体裁内容广泛。

2、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戏剧界人士终于发现世界上的音乐剧不仅有动人的故事、赏心悦目的歌舞、令人炫目的舞台,而且,这些载歌载舞、又说又唱的舞台形式,在艺术构成上与我国的戏曲非常接近。于是他们引进欧美音乐剧的成功经验和优良剧目,与我国传统的民族戏剧有效嫁接,产生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本土音乐剧艺术。

师:音乐剧表演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请你来说说音乐剧表演包括哪些表演形式?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二、音乐剧欣赏《云中的城堡》

1、了解剧情内容。

2、欣赏歌曲。问: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3、弹奏A乐段旋律,让学生一起来哼唱。并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三题。

4、播放《云中的城堡》视频音乐。

三、欣赏经典剧目《金沙》-----《总有一天》

1、了解剧情内容。

2、欣赏分析 问题:(1)作品《总有一天》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 作品的演唱风格为流行风格。

(2)歌剧与音乐剧的声乐演唱和表演形式有什么不同?

音乐剧中的歌曲演唱多用流行风格,而歌剧中的歌曲多用美声或民族风格(特指中国歌剧)音乐剧中的舞蹈多为唱者自舞,而歌剧中的舞蹈多为单纯的舞蹈表演。(3)在音乐剧中,歌曲有什么样的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增加戏剧表现力。

(4)《总有一天》在剧中开篇与结尾演唱,在两个场景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开篇时重在突出对未知的希冀与探索,而结尾却表达了一种分离的痛苦与刻骨的思念。(5)通过欣赏《总有一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吗?(引导学生对作品进一步分析,深入体会。同时,讲述自己的见解与想法。)

4、再一次聆听《总有一天》,更深入的感受体会作品。

四、实践与创造 完成课后第四题

五、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

雪域天音 第一课时:献上最洁白的哈达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献上最洁白的哈达》的歌词内容,进一步了解藏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2、学生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有表情地演唱。

3、在理解和掌握歌曲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其它艺术形式对歌曲进行诠释和表现,提高创造力。教学重点:

1、能用自然、平稳、有控制力的声音及委婉抒情的情绪演唱歌曲。

2、了解前倚音记号,引导学生运用于歌曲的演唱中,更贴切地表达歌曲情感。

3、学生能用“X X | X X |X X X |X X X|X X X”的节奏为歌曲伴奏。教学难点:

1、学唱《献上洁白的哈达》,并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音乐风格。

2、通过学习歌曲体会藏族人民向往北京和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视听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歌曲情绪和音乐风

格,理解歌曲内容。

2、采用分段学唱的方法,再通过反复聆听录音范唱,使其掌握歌曲。

3、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合作能力,尝试

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歌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沙锤、三角铁、碰铃等。教学过程: 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放一首歌曲听完之后请同学来回答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多媒体播放《北京的金山上》 师:听完了这首歌,那么请同学告诉我,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师:那你们是从哪里听出,这是一首藏族的歌曲呢?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那么今天呢老师就带大家走进这个民族,去感受一下藏族的 民族风情。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以从事畜牧业为主。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族人跟我们这里的人吃的不一样,他们吃糌粑、青稞酒、酥油茶。他们信佛。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弦子

弦子,又称“谐”、“叶”、“巴叶”,是藏族特有的一种胡琴,一般由男子演奏。弦子舞,也常称为“弦子”,是在乐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艺术。弦子舞分布于西藏东部及云南、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男拉马尾为弦的胡琴,女舞长袖,各排一半围成圈,一方领唱者唱,对方复诵,然后交换,形成独特的同词对唱,其词曲舞比较完美,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开始时,舞蹈速度缓慢,随内容发展而速度加快,以急速旋转的舞步进入高潮。这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集体舞,舞姿优美,曲调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丰富多彩。旋律欢快流畅,节奏鲜明,曲调丰富,每个不同曲调都配以不同舞蹈。新歌学唱

1、播放歌曲《献上洁白的哈达》整体把握藏族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

2、分两部分跟录音哼唱。把握歌曲情绪和音乐风格,理解歌曲内容。

3、前倚音属于装饰音,唱一唱没有装饰音的旋律,那么加上装饰音歌曲有什么变

化?

4、练习句尾长音加入装饰音的演唱

5、在分段练习的基础上,完整演唱全曲,能表现出弦子优美、极富歌唱的特点。

6、节奏练习X X | X X |X X X |X X X|X X X

7、启发学生用三角铁、碰铃、木鱼等为歌曲伴奏。教学延伸

师:除了用歌唱,我们还能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曲? 根据学生的建议,采用舞蹈、器乐歌唱相结合的形式,有表情地演唱。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藏族民间音乐形式之一的弦子,当然藏族的民间音乐形式

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上网搜集,你又会有新的收获。总之,广

阔的音乐天地任由你们尽情地探索、遨游。

第二课时:天路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感受藏族风格歌曲的特点。2.学习常用记号渐弱、波音。学习重点、难点:

反复演唱,体会歌曲风格、韵味。学习方法:示范法、练习法。学习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练习:

三、学唱《天路》:

1、导入:

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座的同学你们有去过西藏的吗?很遗憾,我们都没有去过西藏,但是我们在电影,电视或是一些书刊杂志上一定能了解到西藏的一些知识,提到西藏我们脑海中会有很多画面,谁来介绍一下你了解的西藏是什么样?西藏都有什么? 学生介绍:

老师总结,补充了解西藏:

(美景:山上雪,山下绿草,景色壮观,羊群满山坡等)西藏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难怪有许多艺术家他们非常渴望去西藏看一看,觉得那里很神秘,令人想往,他们觉得去那里好象能够寻找到艺术的灵感。

2006年7月1日上午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结束了“世界屋脊”西藏不通火车的历史,这条举世瞩目的铁路还创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

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在唐古拉山,海拔为5072米,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

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区里程达550公里。创世界高原铁路最高时速。列车在冻土地段时速100公里,非冻土地段时速120公里,这是世界高原铁路的最高时速。

世界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世界最高隧道风火山隧道位于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上,全长1338米,轨面海拔标高4905米,全部位于永久性高原冻土层内。

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是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海拔最高的火车站。青藏铁路唐古拉车站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5068米。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海拔4600多米、全长11.7公里的号称青藏铁路第一长桥的清水河特大桥飞架于昆仑雪山下。

青藏铁路的建成,将极大地促进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加快西藏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今天,我们听听铁路建成后西藏人民内心的感受,学唱《天路》

2.观看MTV。

3.学唱:带唱曲谱。讲解渐强记号和波音记号。集体哼唱。

4.指名朗读歌词,5.带唱歌词。

学生自由练唱。分组比赛。6.指名唱。7.随录音齐唱。8.难点纠正。

9.现将观看MTV,同步哼唱,体会西藏风格歌曲的特点。思考:

从歌曲中我们可感到藏族歌曲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什么特点呢?

(高亢,粗犷,豪放)好象对着千万座大 山在歌唱,体现他们民族的性格?(热情,勤劳,勇敢,善良)从歌中还可领略出西藏的文化生活和风土人情。

四、音乐拓展

五、课后作业

1.课后练唱《天路》,预习《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2.收集藏族歌曲,了解藏族音乐形式——囊玛,堆谢。相互交流。

六、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欣赏《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

学习目标:

1、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演唱藏族民歌及具有藏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藏族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2、能够聆听并辨别藏族歌舞音乐——囊玛、堆谢及藏族风格的通俗歌曲,并能感受、体验它们的音乐情绪。

教学重难点:了解西藏民歌的特点 教具:多媒体、钢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方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1、《阿妈勒火》是藏族“囊玛”中的一首古典歌曲。新中国成立后,藏族人民又在这首古典歌曲中融进了崭新的时代内容。

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我国民歌的传统比兴手法写成。歌中写道:“天上的星辰很多,唯有北斗星最明。地上的树木很多,唯有松杉最高。家乡的亲友很多,唯有爹娘最亲。世上的人很多,唯有解放军最好。”它用非常简练的文字,阐明了许多生活的哲理,寓意深刻,艺术性很强。

2、囊玛,在藏族的语言文字中含有“室内”的意思。可见,这种歌舞音乐是在室内演出的。由于这种音乐体裁的室内特点,曾经被人们误认为它是一种“宫廷音乐”。其实,它来源于民间,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发展到17世纪中叶(清初顺治九年),五世**阿旺洛桑嘉措从北京受封回到拉萨后,才在布达拉宫模仿清制建立了歌舞队,并且开始吸收囊玛的一些曲子为宫廷所用。所以说,囊玛是从民间进入宫廷的,囊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宫廷文化的影响,其中难免存在封建的糟粕。因此,对囊玛这种音乐体裁,我们应采取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正确对待。

3、《正月十五那一天》

唐太宗时期(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包括大量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带进西藏,因而对汉藏两族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藏族人民都很崇敬她,并以歌舞艺术的形式来赞美她。《正月十五那一天》就是这样一首藏族民歌。

《正月十五那一天》又名《埃马林几》或《请你听一听》。它是一首史诗性的颂歌。歌中把文成公主进藏时的盛况以及藏族人民的高度热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从而把汉藏两族人民团结一心、亲如一家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清清楚楚。

《正月十五那一天》属于藏族民间歌舞“堆谢”中“觉谢”一类的民歌。歌曲为D宫调,2/4拍,速度较快,由一个完整的单乐段构成。它用分节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情绪轻快活跃,具有舞蹈性的特征。

堆谢一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被称做“降谢”,速度较慢,旋律抒情而悠扬;第二类被 称做“觉谢”,速度较快,旋律轻快而活泼。《正月十五那一天》属于后者。

二、新课教学:

(一)欣赏歌曲《阿妈勒火》

1、初听歌曲《阿妈勒火》

思考:和前面学习的歌曲《献上洁白的哈达》《天路》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

2、简介歌曲: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我国民歌的传统比兴手法写成。歌中写道:“天上的星辰很多,唯有北斗星最明。地上的树木很多,唯有松杉最高。家乡的亲友很多,唯有爹娘最亲。世上的人很多,唯有解放军最好。”它用非常简练的文字,阐明了许多生活的哲理,寓意深刻,艺术性很强。

3、纵观全歌,它有以下明显特点: 其一,每个乐段的开始都用衬词起头。如:

其二,每个乐段的结尾都使用固定的旋律及衬词。如:

其三,除了歌曲的引子外,乐段与乐段之间都使用间奏予以过渡。

3、介绍囊玛:

4、复听歌曲:

思考书本p30页中的实践与创作的第三题(生讨论回答)

(二)欣赏《正月十五那一天》

1、初听歌曲《正月十五那一天》

思考:这首歌曲它描绘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它和《阿妈勒火》的情绪和风格有何不同?

2、简介歌曲:

3、简介堆谢:

在藏文中,“堆”是“上”的意思。堆谢是指产生于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萨迦、昂仁、萨噶)一带的民间歌舞。公元13世纪(元朝),萨迦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出现了扎木聂这种乐器,并为当地的歌舞——果谢作伴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有固定前奏、间奏和尾声的、具有完整结构形式的歌舞。这种歌舞被称之为堆谢。

4、复听歌曲(体会两首民歌的不同特点)

三、音乐拓展

1、聆听《翻身农奴把歌唱》 简介歌曲:

在反动农奴主统治西藏的时候,农奴主常常把农奴或他们的后代杀死,并用去做人皮鼓。在那暗无天日的时代,农奴们简直就是生活在人间地狱里。《阿姐鼓》这首歌就是揭露那种残酷的社会现实的。《阿姐鼓》这首歌中的“我”,显然是一个农奴的后代。当他记事的时候,阿姐离开了自己的家,他想阿姐,可又有谁能告诉他阿姐到哪里去了呢?他只看到一位老人在念佛,好像这位老人知道阿姐的去处。当他象阿姐一样大的时候,他寻找阿姐,可寻找的结果呢?他知道:那远处传来的“咚咚”鼓声正是阿姐在对自己说话,她希望亲人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推敲歌词的内涵,探索歌曲所涉及时代的社会本质,注意歌曲情绪的发展脉络及其音乐表现手法。

2、比较歌曲《阿妈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与《阿姐鼓》,他们在艺术风格上的本质差异。

四、实践与创造:

聆听三首歌曲,判断其中的哪一首是用藏族民歌做素材创作的:(师放录音机)在中国地图上,把西藏自治区用色笔勾画出来。你听过、收集过哪些藏族歌曲?把这些歌的名字写出来,唱给同学们听听。

五、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聆听了两首西藏的原始民歌,大家对西藏的音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时间同学们可以找一些另外的藏族名歌,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两节课的学习,我制作了一些关于西藏知识的课件和下载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祖国的美丽和民歌的优美,学生兴趣很高,效果好。

第四课时:欣赏《热巴舞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西藏的风土人情,以及西藏音乐风格特点和西藏舞蹈特点;

2.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能积极参与相关音乐实践活动并认真探索其文化内涵。提高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3.感受西藏乐曲的音乐情绪及藏族民间音乐的因素,体验其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了解“热 33 巴舞”的由来及艺术特点。教学重难点:

感受西藏乐曲的音乐情绪及藏族民间音乐的因素,体验其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了解“热巴舞”的由来及艺术特点。能积极参与相关音乐实践活动并认真探索其文化内涵。提高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教学内容分析:

1.热巴舞相关资料:热巴舞

是由藏族“热巴”艺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热巴是一种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成)表演的,以铃鼓为主,融说唱、谐(歌舞)、杂技、气功、热巴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由12个节目组成,全套演出需要5个小时。

2.介绍基本概况:热巴舞是藏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它以铃、鼓舞为主吸收了弦子、锅庄、踢踏、说唱、韵白、哑剧、杂耍等表演形式。

历史溯源:据史料记载热巴舞的产生约在公元十一世纪,由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热巴舞米拉日巴所创建。

艺术特点: 热巴舞是一种由鼓钹(单钹)、锣伴奏的集体大型歌舞,技巧性较强,初时舞姿轻捷,高潮时感情奔放,动作粗犷有力。

传承意义:热巴的前身是西藏原始宗教“笨”教的“巫术”和“图腾舞”。

传说故事:....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导入:复习和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天路》,以此歌曲为音乐,欣赏舞蹈《天路》(教科版)。

带领学生进入藏族舞曲——热巴舞曲。

二、新课:

1、介绍热巴舞蹈的起源:热巴舞是藏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它以铃、鼓舞为主吸收了弦子、锅庄、踢踏、说唱、韵白、哑剧、杂耍等表演形式。

2、分3个类别介绍热巴舞蹈的种类:

卖艺谋生的流浪热巴。自娱性百姓热巴。以表演为媒介经商的热巴

3、介绍热巴舞曲的艺术特点。

4、欣赏视频《草原上的热巴》,感受其舞蹈特点和民族风情。

5、通过刚才欣赏的视频,图片介绍铃鼓。

三、教学拓展

1、介绍管弦乐《热巴舞曲》:由北京交响乐团委约河南作曲家方可杰创作的交响序曲《热巴舞曲》吸取了西藏传统热巴舞中最具影响的“弦子”和“锅庄舞”等民间乐调,采用写实与写意并举的创作手法,着重渲染了西藏民间歌舞表演中的情绪与气氛,表现了西藏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和载歌载舞的热烈场景,以此展示淳朴、豪放的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

2、提问:聆听全曲,速度有什么变化?(又慢而快)你能说说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吗?(三个部分)欣赏管弦乐《热巴舞曲》,感受藏族音乐风格与特点。

3、简单介绍热巴舞曲:热巴舞是中国藏族的一种以铃鼓舞为主,包括踢踏、说唱和杂耍在内的综合民间表演艺术。管弦乐《热巴舞曲》是吸收了西藏“热巴舞”中“踢踏舞”和“圆圈舞”的要素,其抒情、奔放的旋律与插入的舞蹈节奏形成独特呼应。

4、先听前奏,感受藏族音乐所带来的感受是空旷,神秘,节奏性。再听歌曲,出现主旋律,表示主任欢迎客人。

5、再次欣赏《热巴舞曲》,引导学生感受整体音乐速度的变化

并从作品中体会藏族民间“热巴舞”由慢而快的的速度特点。深入体会藏族音乐元素。

6、分主题聆听,体验各主题情绪之间的不同。

分主题欣赏《热巴舞曲》并进行对比

第一主题、情绪:热情地

旋律:抒情性

第二主题、情绪:欢快地

旋律:舞动感

第三主题、情绪:温柔地、亲切地 旋律:歌唱性

第四主题、情绪:热情、激动地

旋律:歌颂性

第五主题、情绪:急板

旋律:

热烈奔放

6.提问:

(1)聆听全曲,速度有什么变化?

由慢而快(2)你能说说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吗?三个部分(3)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这样分是否合理。

第一部分:主题一

第二部分:主题二+主题三

第三部分:主题四+主题五

课堂小结:

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众多的民族都有灿烂的文化与艺术,今天,我们体会到了藏族人民热情的舞曲与舞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多的了解体验各民族的音乐作品。并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

第四单元

音诗音画 第一课时:我的祖国

教学内容:《我的祖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唱歌曲《我的祖国》,能用舒缓的呼吸、优美圆润的歌声,满怀深情的演唱歌曲。并从中体会其中的爱国情感及文化内涵。

2、知识与能力: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在歌谱上标出适当的表情术语、呼吸记号及力度记号。

3、过程与方法:在进行歌曲演唱时,能够关注音高、音准并做到声音圆润,感情充沛。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我的祖国》,能用舒缓的呼吸、优美圆润的歌声,满怀深情的演唱歌曲。并从中体会其中的爱国情感及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在歌谱上标出适当的表情术语、呼吸记号及力度记号。进行歌唱时,能够关注并力争做到声部之间的和谐与均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电子白板 课件 相关资料 电子琴

教材分析:

《我的祖国》是一首根据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部分音乐主题填词而成的合唱曲。林华所填的这首歌词,概括了《沃尔塔瓦河》所描绘的大部分音乐内容。诸如:两条一冷一暖的消小溪;由两条小溪汇合而成的沃尔塔瓦河;沃尔塔瓦河沿岸的乡村婚礼;河水湍急的冲过那险峻的峡谷;月影下的水仙女在舞蹈;浩浩荡荡的沃尔塔瓦河流过布拉格城,并静静地流向远方。这首歌词犹如一首叙事诗,它用赞美的语言歌颂着斯美塔那的祖国,也倾注着所有热爱祖国的人们的共同心声和真挚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吗?说说为什么?

2、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你们的这种情感代表着所有热爱祖国的人们的感情,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下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吧!(揭示课题)

二、学习歌曲

1、聆听歌曲《我的祖国》感受作品,熟悉旋律。

2、请同学说说听后的感受。

3、简单介绍作者 斯美塔那(1824---1884)捷克作曲家。1824年出生于莱托米希尔,斯美塔那是捷克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他出生在一个酿酒商的家庭里,很小就显露出了非凡的音乐才能。他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六岁就举行钢琴演奏会,八岁开始作曲。他的启蒙老师是捷克卓越的音乐家约瑟夫〃普罗克什,斯美塔那从他身上得到了很深的教益。斯美塔那一生致力于复兴民族文化,积极的从事民族歌剧创作,先后写了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达里波尔》《里布舍》等作品。1874年不幸耳聋,继续坚持创作,写了大

量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由六部独立交响诗组成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和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斯美塔那从50岁起饱受耳聋折磨,并因此引发了精神疾病。1884年5月12日于布拉格附近的精神病院逝世,终年六十岁。

4、二次聆听歌曲《我的祖国》,进一步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可以随旋律哼唱歌曲。

5、请同学们说说,你最喜欢歌曲中的那一句或者哪一乐段?(指名学生回答)

6、学唱歌曲 1)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填入歌词演唱,教师同时纠正不正确的发音。2)引导学生在演唱时注意呼吸缓慢,句尾部分保持稳定,高音不要下坠,歌曲结尾部分,要求减弱处理。3)全班一起演唱,教师强调转调时要能够准确地把握转调,并进行多次练习。在进行二声部合唱时,做到声部之间的和谐与均衡。4)分组演唱 请同学们自行选择分组演唱,可分男女生演唱、分小组演唱、声部演唱、等等。5)教师评价

三、教师小结

每一个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每一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我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首歌曲,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第二课时:沃尔塔瓦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认真听赏交响诗《沃尔塔瓦河》;了解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的代表作;

2、过程与方法:能专注聆听歌曲,通过体验、探究、表现、综合等方法,欣赏音乐。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通过听赏交响诗《沃尔塔瓦河》,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的角度去感受、分析、理解作品,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的品位

和修养。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三维目标的确立,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认真聆听交响诗,在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后,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歌曲的基本情绪,在此基础上通过形象、生动地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师生共同学习,通过对作品音乐要素的分析(如力度、节奏、音色),体验作品的情感,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1、随乐律动,感受音乐

播放音乐《沃尔塔瓦河》,(由北京天使合唱团演唱)

思考:这个曲调像“高山、河流、天空”中的哪一个?为什么听到音乐会联想出这样的音乐形象来?这首旋律有什么特点?

(这首歌曲是由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第二首《沃尔塔瓦河》改编而成的,原作品旋律也是流畅舒展,优美迷人,富有诗情画意)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创设“捷克风情”这一情境主题,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捷克风光片,并出示捷克风情的四大板块:地理位置、民族文化、各色特产、自然风光。让学生自主选择想了解的话题之一,导入新课。

(这样的设计其目的是能够在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了解捷克风情,引出课题,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3、听赏歌曲,激情倒趣

赏析交响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结合作品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我将分三个步骤进行教学。

①初听交响诗:初听《沃尔塔瓦河》一小段,让学生说一说这首旋律有什么特点,它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动人,富有诗情画意,描绘了捷克的母亲河——沃尔塔瓦河流经森林、田野、峡谷、布拉格,最后归入易北河的全部流程。然后边听音乐边出示几张沃尔塔瓦河的图片,让大家讲解一下为何沃尔塔瓦河会成为捷克人民的母亲河。(奔流不息的沃尔塔瓦河,从幽深的溪流,迂回曲折的流向捷克的心脏,纵贯捷克南北,因此成为捷克的母亲河,她养育了捷克人民,时而深情如歌,时而欢畅奔腾,时而咆哮抗争,同时也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才能奏响这壮丽的篇章)② 复听歌曲:分段聆听交响诗《沃尔塔瓦河》

A、引子及主题:播放引子音乐片段,提问:音乐家用什么乐器刻画源头?呈现在你眼前的源头是怎么样的?(第一源头用长笛轻飘飘地奏出,第二源头用单簧管吹出,竖琴拨出晶莹的浪花)

请学生画出简单的旋律起伏线 作曲家用哪种音型来描绘?(是持续的波浪形音型,形象的描绘出水的流动,作者和二度音程的级进上行的旋律走势,给人带来流畅和连贯的感觉。还生动的表现出两个源头水流的动态)

主题:播放音乐,提问乐曲的主题旋律有什么特点?(优美,宽广,舒展)主要乐器是什么?(小提琴为主,还有管乐、三角铁等。)

请学生画出简单的旋律起伏线,与前面对比,长线条大起伏的波浪形状,与前面幽静的旋律形成对照,两条小溪汇合在一起向前奔流,逐渐充满力量形成巨大洪流,这就是沃尔塔瓦河的主题——一支朴素的捷克民歌,充满迷人的诗意和壮观的美。

B、林中狩猎:播放音乐片段,提问:与前两段相比,这段音乐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主奏乐器造成音色、音乐情绪的转变?根据音乐联想河水正流经哪里?(圆号的狩猎号角节奏型,小号上行分解和弦等)

C、乡村婚礼:播放《乡村婚礼》音乐片段,提问:河岸旁正在进行什么活动?乐曲的节奏有何特点?(一个村庄出现在河岸上,传来民间波尔卡午曲,它纯朴、明朗、典雅、活泼,表现了村民们的婚礼场面。节奏是16分音符和8分音符的交叉组合,属于波尔卡舞曲的一种节奏类型。)乐曲用了何种乐器?什么样的力度变化?(单簧管和小提琴,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给人一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去的感觉)

D、月亮水仙的舞蹈:播放《月光、水仙女的舞蹈》的音乐片段,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根据音乐力度、速度及音乐情绪的转变判断现在可能处于哪个时段?为什么?(大管的出现,有一种夜幕降临的感觉;长笛吹出流水的波纹,代表仙女的舞姿;弦乐奏出平静的旋律,代表朦胧的月色;竖琴间插琶音如水波)

E、《沃尔塔瓦河》主题再现:播放《沃尔塔瓦河》主题再现音乐片段。分组讨论:这段音乐情绪变化了几次,都分别描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1、沃尔塔瓦河继续向前奔流,逐渐紧张起来的音乐,预示人们即将遇到险恶的考验,通过第一小提琴、双簧管演奏,其他弦乐器以十六分音符上下起伏的形式来描绘这一场景;

2、到后来沃尔塔瓦河经过险峻的峡谷时,与拦路巨石顽强地搏斗。通过乐队全奏、铜管乐、打击乐来突出这一场景,音乐力度加强,整个场面的音乐情绪进入紧张状态;

3、当沃尔塔瓦河冲出峡谷、重新奔腾,更加波澜壮阔的形象。它来到了布拉格,来到了象征光荣历史传统的维谢格位德古城堡,此时此刻乐曲主

题变成了E大调,它充满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汇入到宽广的易北河。它再次说明了捷克民族是伟大坚强的民族,知道最后音乐逐渐平息,沃尔塔瓦河不停地翻滚奔流向前,最后在远方消失)

让同学们用不同的图形符号来表示表示总体音响效果的强弱、停走及长短。如△表示快,▼表示慢,○表示弱,●表示强,★表示情绪高昂等。作品欣赏结束之后,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作品里的基本情绪,并了解斯美塔那的代表作,这是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之

二、由教师总结归纳。

③再次聆听:总体聆听一遍《沃尔塔瓦河》,学生思考研究一下是不是老师刚才分析的那些,并通过色彩图块找出各个环节是属于哪种色系。例如红色代表高昂热烈的情绪,紫色代表悲伤、低沉„„

这个环节通过课堂的展示与交流,引导学生观看课件,自主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声像一体,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掌握交响诗的旋律走向,并会用不同符号表示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

4、参与实践,拓展舞台

播放每一小部分的一小段音乐给学生听,请部分同学拿着彩带到讲台上跟着音乐进行律动,用彩带挥出河水流经各个部分时的情景,例如在源头的时候旋律波动起伏没那么大而且有回旋的状态,则可以绕着小圈来表示等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即兴创编,并积极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和创造力,体验音乐的美感,从而达到美的享受。)

第三课时:欣赏图画展览会

教学目标:

1、聆听《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中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

2、通过小组合作,在理解音乐意境的基础上,能创编哑剧动作将音乐加以再现。

3、通过欣赏、创编、表演,掌握“音画”这一概念。

4、利用上网查阅、预先收集视听资料等多种渠道,学会用自学的方式了解穆索尔斯基这 41 个音乐人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图画展览会》中《牛车》、《两个犹太人》、《基辅大门》三个音乐段落,体验音乐要素在表现越情绪中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根据音乐,发挥想象创编哑剧并表演 教学准备:

电脑、多媒体投影仪、多媒体课件、黑板、钢琴、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进入教室,并按老师要求,以“U”型方阵入座。

2、左中右三个方阵各请一名同学抽一签。(数字号码将为课程中的表演、体验做好准备工作)

(二)新课导入: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去参观过一些展览会啊?去过哪些展览会呢?(汽车展、售楼展、动漫展、画信展、美术展、古玩展等等)

今天,老师将邀请你们用耳朵去参观一个图画展览会。(有议论声)是不是觉得老师刚才的话说错了?耳朵如何去参观画展?其实一点没错,一会儿,我们就将在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音乐的引领下去参观一个精彩的图画展览会。

点题,出示课件: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哈特曼

音乐 —— 音画作品 —— 美术

(三)新课教学:

1、大家平时参观展览会的时候通常会选择用怎样的步伐速度呢?(快速、中速、慢速)学生选择其一。

2、如果为你参观的步伐配上音乐,你会选择下面哪一种呢?教师点击课件里的音乐片段,请同学感受选择一个音乐速度与意境最为适合的旋律片段。(《野蜂飞舞》《漫步主题》《葬礼进行曲》)初听《漫步主题》

以上环节目的:体会音乐要素中速度与情绪对作品的影响作用,并对《图画展览会》中衔接各乐段的《漫步主题》有一个初步印象。

3、刚才大家听到的《漫步主题》是穆索尔斯基作品《图画展览会》中最为重要的一段音乐。因为这部作品是曲作者穆索尔斯基去参观亡友俄罗斯画家和建筑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

后,经过筛选从中挑出他最感亲切的肖像画、风俗画以及与民间创作密切相关的画面,写成的一套钢琴曲。全曲共分《侏儒》、《古堡》、《杜衣勒里宫得花园》、《墓穴》等十段音乐。每一段乐曲描绘了特定的景物,(强调、语气加重)而整个作品则用《漫步主题》加以贯串和统一起来,所以说这段音乐在这个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跟随钢琴伴奏,随老师一起将这段音乐主题进行视谱演唱。

5、熟悉漫步主题后,我们将在它的旋律伴随下依次来欣赏图画展览会中展出的三幅作品。三幅绘画作品我们将按照抽签号码,分别邀请各方阵的同学配合老师来进行现场解说与介绍。

以上环节目的:简单介绍《图画展览会》的创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下面各段音乐旋律。《漫步主题》的视谱演唱,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牢记这段贯穿全曲的音乐旋律,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练习音乐视唱能力,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5、首先,第一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课件)老师只给看5秒钟立即关闭图片。请左边方阵同学回答。

提问:刚才这幅画面中有哪些建筑?除此之外还看到了些什么?(同学回答时肯定以大的建筑物为主,教师此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画面中与音乐有关的内容,比如:教堂、大门、欧式建筑、街道、欢歌的人群。)

6、分段播放音乐《基辅大门》,当听到音乐中提供了某些线索时立刻举手示意,并告诉大家是什么建筑?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适当引导,借用音乐要素引导学生答题。A、庄严的颂歌,它像巨人一样宏伟和有气魄。管乐器的合奏强调出它所有特有的气质——雄伟的城门,具有古俄罗斯的建筑风格。

B、虔诚而严肃的音乐形象仿佛是有人在祈祷,祥和安宁的唱诗声和祈祷声,又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建筑? 教堂

C、听这一声声规整有序,有着金属质感的声音,它像是什么东西发出的? 教堂的钟声

D、热烈辉煌的钟声,表现了古俄罗斯的节日气氛,在这雄伟的城门下,我们还能看到什么景象? 节日里欢腾雀跃的人民

7、听赏完毕小结,再次打开PPT观看图片,对比音乐与绘画作品的吻合程度,强调在艺术领域中除了美术外,也可以用音乐的手段来描绘自然景物。注意音乐还中隐约出现了“漫步主题。”

以上环节目的:在分段听赏回忆图片画面中感受音乐要素中旋律、乐器、情绪、力度等对塑造音乐形象起到的影响作用。教师的小结给学生起到了一个“音画”概念的引导作用。

8、伴随着轻声的“漫步主题”音乐欣赏第二幅图片(课件)。画面中有两个人物,请用词语来形容这两个人的特征。请中间方阵的同学回答。(消瘦、哀怨、贫穷、富有、肥胖、蛮横……)

9、这幅画中的两个犹太人,是作者哈特曼在1868年旅行时写生的模特儿。其中一个富有、肥胖、自满而乐观;另一个贫穷、消瘦、哀怨。

10、看黑板上的表格,仅仅只在欣赏了这幅图片后就请中间方阵中两位同学凭你的设想来填写。(板书/课件)本方阵同学可帮忙

11、表格填写可供选择的词语:强、弱、缓慢、急促、重、轻、木管乐器组和弦乐器组、小号、傲慢、威风凛凛、神经质、机灵、趋附逢迎、哀怨、自满而乐观

人物 戈登堡 什缪耶尔

主题

情绪

力度

乐器

旋律

画面内容

12、填写结束后对《两个犹太人》音乐段落进行欣赏,边听边看刚才填写的表格是否正确,另外两个方阵的同学在音乐结束后对表格的填写进行批改。

13、请同学根据刚才听到的音乐来设计一段哑剧动作,三个方阵各派一组代表,看哪组能将音乐与图片中这两个人物的特征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给2分钟排演,同时轻声播放音乐,教师到各组给以辅导)

14、请中间方阵第一个上场表演,配合音乐开始部分,进行哑剧表演。随后是左右方阵。

15、小组相互点评,教师点评各组优缺点,并给表演得最好的方阵加分。

以上环节目的:根据抽签情况,确定中间方阵同学回答第二幅画面介绍。为了避免重复教学方式,所以此处设计为填写表格与哑剧表演。表格的填写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音乐要素对音乐人物形象刻画上的作用,哑剧表演可以让学生更直接的参与实践,通过不同的方式再次点题,体会音乐中所要表现出的画面。点评加分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16、听着轻柔的“漫步主题”音乐,我们来到今天要欣赏的最后一幅图画作品前。图画作品的标题叫《牛车》,但这幅画不在老师这里,而是在同学们的手中。(学生议论、觉得诧异、开始翻书)

17、这最后一幅画先要请大家认真去听,继续利用分析音乐要素的方法对穆索尔斯基的这段音乐进行赏析,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哈特曼的这幅图画作品了。

18、完整播放《牛车》音乐。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最大程度发挥想象,老师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给予一些小的提示来帮助同学感受画面。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聆听分析音乐要素中的乐器、音区、旋律、力度等特征。

教师画外音引导提示:两头驯顺的公牛拖着一辆大货车正缓缓驶来。这是一辆什么样的大货车呢?(华丽精致/笨重简陋、轻松行进/蹒跚而来、车上农民心情是喜悦/悲痛、牛车是由远而近/由近而远?)

19、音乐结束,请同学拿出带来的纸张和笔,根据刚才的分析与欣赏,当场进行简笔绘画。请两位右边方阵的同学到黑板上现场作画。教师根据音乐要素对应呈现的画面给予点评,并请大家欣赏原作(课件)。

以上环节目的:通过欣赏进行简笔画的创作,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音画”的含义,同时在欣赏时有的放矢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掌握利用音乐要素分析作品的方法,为今后音乐作品欣赏打下扎实的基础。简笔画的创作之后再欣赏原作,一来是对比,二来也更进一步让学生确信“音画”作品是能用音乐很清晰展现自然景物画面的一种特殊的音乐体裁。

(四)巩固新课:

今天我们欣赏了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图画展览会》中的《牛车》、《两个犹太人》、《基辅大门》三首音乐作品。三首音乐都有与之对应的绘画作品,而且三首音乐都在描写和描绘着现实生活中一个个不同的自然景物,像这类型的描绘性的交响诗就被称为“音画”。点击课件,再次出现课题PPT 画面。贯穿这些画面的则是我们已经熟悉的《漫步主题》。回忆轻声哼两句,加以巩固复习。

以上环节目的:课程结束前的小结,帮助学生再回顾今天课上所学的知识与欣赏过的音乐,通过回忆帮助大家再次明确理解何谓“音画”这种音乐体裁。

(五)布置作业:

1、继续完善并完成《牛车》的简笔画,下周课前交。

2、简单查阅了解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3、简单查阅了解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下周课将资料带来进行交流。以上环节目的:作业1的布置主要针对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绘画作业的同学而设计的。作业2要求学生对曲作者进行了解,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已有足够的自习能力,所以课堂上老师没有多加介绍,主要依靠同学课后查阅、学习,这也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课外拓

展延伸的学习方式。作业3为预习,为下一节课内容的开展而设计的知识预习准备。

第四课时:黄鹤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让学生喜欢以音乐方式所描述的童话《黄鹤的故事》,乐于了解其创作过程、文化背景及表现形式。

2、在聆听《黄鹤的故事》时,能听辨音乐各主题音乐及演奏乐器和表现作用。

3、能用肢体语言来生动的表现音乐,描述音乐。

4、通过欣赏了解中华民族乐器笛子和西洋乐器竖琴,知道各乐器表现的人物。

二、教学重点难点:

《黄鹤的故事》这首乐曲在大官抢夺和结尾部分表现内容很丰富,教师作为重点挖掘内容。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

T:有没有听过民间故事?都听过那些民间故事?

二、听音乐思考: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你从音乐中仿佛看见了什么景色?(L:聆听引子:江南水乡小镇,人们生活安逸)T:结合学生表述黑板简笔画。

图片揭晓,教师谈话引入故事,再次聆听片段感受:T: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三、谈话导入老马音乐:

T:你能听出他吹的是什么乐器吗?(L:聆听老马主题音乐)

介绍笛子:中国最具有特色的民间乐器,属于吹管乐器组,表现力丰富。

T:再次聆听思考老马的笛声:

1、选择

2、说说老马是怎样一个人?(L再次聆听老马主题)

四、老马要离去,临走时为乡亲们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聆听老马离开音乐)思考:老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离开的?

五、T: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欣赏黄鹤舞蹈片段)思考:黄鹤是怎样跳舞的?

你能模仿一下黄鹤的舞姿吗? 全体同学一起跟着视频模仿黄鹤跳舞;

T:让我们一起再来听一下黄鹤舞蹈的音乐,思考:音乐可以分为几部分?各有什么变化?

你能听出有哪些乐器演奏的吗?(L完整聆听黄鹤舞蹈的两部分音乐)T:介绍表现黄鹤乐曲——竖琴; 全体跟随音乐的变化表现黄鹤;

六:T:听,乐器在结束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预示着什么?谁能来说一说? T:让我们来仔细听一听到底发生了什么?(聆听官兵的音乐)T: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强烈的音乐节奏有表现了什么? 模仿表演

七、T:黄鹤被大官抓走了„„你们听,谁回来了?(播放结尾老马片段)

T:这时候黄鹤那边又发生了什么?(聆听结尾片段2大官)T:黄鹤怎么样了?(聆听结尾片段3黄鹤)

八、交响乐知识介绍;

九、《黄鹤的故事》交响诗背景介绍;

十、回忆学过的关于黄鹤楼的诗句、朗诵;

十一、欣赏歌曲《黄鹤楼》找出与《黄鹤的故事》相关联的几句歌词;

说说:这首歌曲给你怎样的感觉?

十二、教师总结下课;

第五单元 国乐飘香 第一课时:彩云追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体会歌曲情绪,能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2、了解并掌握切分节奏,波音和倚音,能用“X X X X X”节奏为歌曲伴奏。

3、欣赏超女版本的《彩云追月》,让学生了解速度、节奏和演唱形式等音乐元素的变化会引起音乐风格的改变。

二、教学重点:

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教学难点:

1、了解切分音、波音和倚音,引导学生运用于歌曲的演唱中,更贴切地表达歌 曲的情感。

2、学生能用“X X X X X”节奏为歌曲伴奏。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沙球。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课的一开始,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任光。任光简介《课件》

(1900~1941)中国作曲家。1900年11月9日生于浙江嵊县。1941年1月初,在“皖南事变”中不幸牺牲。任光自幼喜爱民间音乐。1919年去法国勤工检学,一面作杂工,一面坚持学习音乐和钢琴校音技术。后去越南一琴行任技师,约于1928年回国,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音乐部主任,并开始与“南国社”接融。此后,在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先后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和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他曾将许多革命歌曲制成唱片。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后去巴黎和新加坡等地,在华侨中推动、组织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940年春到重庆,在育才学校音乐组任教。同年7月,随叶挺将军赴皖南,在新四军军部从事音乐工作。任光以写作电影歌曲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活。现见他的创作歌曲有40多首。其中,《渔光曲》、《月光光》等,以委婉抒情的笔融,反映了30年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愿望,《打回老家去》、《抗敌歌》《大地行军曲》、《别了皖南》(即《新四军东进曲》)等歌曲则以刚毅、雄健的曲调,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坚强意志。此外,还有一类直接采用民间音乐素材改编和创作的歌曲,如电影歌曲《新莲花落》、《新凤阳歌》、《王老五》以及抗战歌曲《高粱红了》等,都富有生活气自和乡土风味。这些不同风格的歌曲,生动地表现了人民大众的感情,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风格。任光还作有歌剧《洪波曲》(安娥编剧)和《彩云追月》等民族器乐合奏曲若干首。其歌曲作品已辑成《任光歌曲选》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他作曲的一首非常著名的歌曲叫做《彩云追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静静的欣赏歌曲。彩云追月预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乐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声旋律,49 上五度的自由模进,笛子、二胡的轮番演奏,弹拔乐器的轻巧节奏,低音乐器的拔弦和吊钹的空旷音色 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 师总结。《彩云追月》的旋律,采用中国的五声音阶写成,简单、质朴,线条流畅,优美抒情。在第一段中,由笛、箫、琵琶、二胡、中胡齐奏,弦管合鸣,悠然自得,从容不迫。秦琴、扬琴、阮弹拨出轻盈的衬腔,节奏张弛有度,使音乐在平和中透露出不动声色的活力。间杂的木鱼、吊钹的敲击更衬托出夜的开阔旷远,平添神秘。第二部分,没有明显的对比色彩,旋律分明是第一部分抒情的延展,没有冲突,有的只是和谐、圆融。乐思正象听者此时的思绪一样,自由发展,浑然天成。最富有动感的应该是第三部分,乐器间应答式的对话仿佛是云月的嬉戏,忽上忽下,忽进忽退,情态逼真、意趣盎然

(三)、学唱歌曲《彩云追月》: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曲《彩云追月》,请你们听一听歌曲的情绪和速度。速度慢速,情感表达自己思念故乡

2、用“嘟”哼唱歌曲旋律两遍

师:歌曲描绘了作者思念远在台湾的亲人,盼望他们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下面,请你们跟着老师的琴声一起来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用“嘟”轻轻哼唱。【提醒学生注意唱歌的姿势和状态】

生:第一遍哼唱歌曲

师:同学们哼唱的不错,声音感觉很适合歌曲的意境,老师想请大家再哼唱一遍,并且找一找歌曲里哪一种节奏频繁出现了?

生:第二遍哼唱歌曲,并找出切分节奏。

3、讲解切分节奏

师:切分节奏的强弱规律是什么呢? 生:弱强弱

师:我们用动作来感受一下。(拍腿—拍手—拍腿)

生跟着老师做一遍(拍腿—拍手—拍腿)

师:歌曲中的切分节奏是带着它的好朋友一起出现的。我们一起来拍一拍这个节奏: X X X X X 生跟着老师做一遍(拍腿—拍手—拍腿—拍肩—拍肩)

上一篇:反义成语下一篇:在校2022团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