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所业务技术报告

2024-08-29

变电所业务技术报告(共6篇)

1.变电所业务技术报告 篇一

专业技术报告

本人1995年9月考取哈尔滨电力学校,专业为电厂热能动力设备专业。2000年5月进入嘉荫县电业局工作,分配在电气安装公司任技术员,2007年10月调入朝阳变电所任值班员。

回首这些年的工作,有硕果累累的喜悦,有与同事协同攻关的艰辛,也有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惆怅。现将这些年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成熟

一个人的信念是人的世界观在奋斗目标方面的集中反映,共产主义信念是我一生执著的追求目标和持久的精神激励力量。我把政治上追求与现实中工作结合起来,我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从朴素、直观认识在学习、工作中日益上升到自觉、理性的高度,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在工作中我焕发出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捍卫自己的信仰和共产主义事业,努力完成党交给我的各项任务。因为我有了始终不渝的政治信念、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所以,我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保持锐意改革,勇于进取的革命气概,保持锲而不舍、顽强奋斗、拼搏到底的作风,保持我乐于奉献、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从做好本职工作和日常工作入手,从我做起、从现

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伟大寓于平凡。我在本职工作中尽心尽力、孜孜不倦地做出成绩。鼓实劲、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我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本领,努力精通本职的业务知识,做本职工作的骨干和行家里手,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把远大目标与现实努力结合起来,把为人民谋利益的决心同过硬的本领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为人民谋利益的热情同实事求是的态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愿望同本职工作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愿望同本职工作统一起来。我在实践中为群众办实事,把着眼点放在本职岗位和现实基础上。

二、工作中勤奋,业务上钻研

在工作、生活中我一直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所以我一直在努力,不断的努力学习、不断的努力工作。

在工作中,按照上级领导布置,认真落实完成春秋季安全生产大检查、整改及总结,迎峰度夏、秋季安全大检查过程中,依据季节性安全检查流程,精心布置,合理安排,专门召开会议,向班组成员进行宣传动员、组织学习,提高队员对秋季安全生产大检查目的、要求的认识。通过秋季安全大检查使我们队员的安全意识及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能进一步做好变电运行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做到安全生产的可控、在控、能控。我们班组真正做到了不流于

形式,务求实效,扎扎实实的开展工作,并以秋检为契机,完成了其它各项安全检查,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夯实公司安全生产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心,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扎扎实实的严细作风,牢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增强安全生产意识,认真履行岗位安全职责,切实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为实现公司安全生产目标而奋斗。

我还参加了所内的专题QC小组,对我所《110KV朝阳变电所典型操作票样本》进行了修编,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同时,我还参加了鹤岗农电局组织的第二届职工生产技能竞赛,在这次比赛中,我局的变电运行代表队获得了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这里也有我的成绩,让我为自己的集体感到自豪。

三、不懈的努力、永远的追求

工作的成绩是肯定的,但不足总是存在的。我深感自身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才能接下来培训班组成员,使得整个班组的技术水平共同得到提高,为安全生产打好基础。另外,个人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有待深化。班组是公司的细胞,只有保证每一个细胞都健康了,才能确保公司这个主体健康,而作为班组长直接领导这一班组,管理艺术的好和坏会影响到班组的面貌,我在今后工作中要转变观念和意识,提高班管理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提高发现和解

决安全工作中苗头性问题,使得员工真正自动关心班组整体安全意识。

几年来,虽然我在运行岗位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一些小小成绩,但相对于党和组织对我的重托和期望,还相差甚远。拓宽思路,深化细化本职工作,使变电运行和班组管理逐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努力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变电所业务技术报告 篇二

目前, 国家电网提出了建设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为基本技术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 而智能变电站作为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必不可少的建设内容[1]。

为了开展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变电站建设工作, 国家电网公司针对智能变电站建设提出了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输出过程的全站信息数字化, 基于IEC 61850标准化[2]网络通信平台的网络化, 形成基于唯一性、一致性基础信息和统一标准化信息模型的信息共享标准化, 以及实现各种站内/外高级应用系统相关对象间的高级应用互动化等基本要求[1]。为此, 不仅需要完成信息采集、测量、计量、控制与保护等常规功能, 还必须在线监测站内设备的运行状态, 智能评估设备的检修周期, 从而完成设备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3]。同时, 由设备制造厂商直接设计与制造的智能化一次设备由于难度很大尚处于研究阶段, 目前可行的方法是配置基于IEC 61850信息模型的状态监测智能电子设备IED (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 对传统一次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3]。因此状态监测技术成为智能变电站技术体系中标志性的核心技术[4]。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微处理器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 国内外变电站状态监测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一方面, 针对变电站内重要设备如主变压器、断路器等智能监测技术达到了实用化阶段并不断进步[3,4,5,6];另一方面, 面向变电站的安全防护、消防、视频监控、环境监测、高压设备运行温度、给排水、采暖通风等辅助生产系统建立的智能监测与辅助控制系统, 也正渐渐成为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重要组成部分[7]。而在这些监测系统中, 融入以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为特征的物联网技术, 构建起传感监测网络, 对影响变电站运行的因素实施全方位智能监测, 正成为智能电网的研究热点[8,9,10]。

可以预测, 随着智能变电站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 新的智能化功能要求将不断提出, 具备新的业务监测功能的监测传感器将陆续加入, 所以从智能管理角度来看, 有必要立足于面向服务的自我描述、自动建模等技术搭建一个智能变电站的多业务自动接入监测平台, 以符合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易扩展、易升级、易改造、易维护的工业化应用要求[1]。

1 智能变电站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总结国内智能化变电站试点建设的实现方案可知, 变电站智能化建设的内容, 实质上是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一次设备智能化、辅助系统智能化, 并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7]。

一次设备智能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实现状态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和网络化的传输, 建立基于IEC61850的统一信息模型和通信平台, 进行实时监测与故障分析, 为变压器与断路器等一次设备的状态检修提供依据[3]。由于目前制造智能化一次设备难度很大, 尚处于研究阶段, 所以针对一次设备在线监测这一智能变电站的关键技术, 如何为传统的一次设备实施智能化改造, 配置基于IEC61850信息模型的状态监测IED, 而消除当前多数状态监测装置的功能单一, 通信协议不兼容、通信接口不统一, 互操作难以进行、数据无法共享的问题, 以满足智能变电站对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的要求[3,4,5,6], 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伴随着变电站智能化工作的不断深入, 变电站的安全防护、消防、视频监控、环境监测、高压设备运行温度、给排水、采暖通风等辅助生产领域的智能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在技术方案上实现将各种非IEC 61850标准信息统一建模为IEC 61850标准化信息, 并接入一体化信息平台, 实现监控联动是辅助系统的智能检测系统的重要内容;另外, 如何在监测系统结合最新的物联网技术, 利用物联网对外界的智能感知, 构建传感监测网络也是该领域研究的新兴热点[7,8,9,10]。

为了使传统的状态监测从一个孤立的、参考性的系统过渡到全局的、网络化的、智能化的、互动化的综合状态监测、数据分析系统, 建立状态监测的统一信息平台也应是智能变电站监测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7]。而在对智能变电站的状态检测系统构建方面的研究上, 有的文献[4]仅侧重于从功能的角度阐述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集成方案, 有的[5]则为了保证IEC 61850在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中的推广应用和平稳过渡, 提出了现阶段切实可行的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 使其可以同时接入基于IEC 61850的状态监测智能组件与常规的状态监测装置的设计方案。但随着智能变电站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 新的智能化功能要求将不断提出, 具备新的业务监测功能的监测传感器将陆续加入, 所以有必要建设一个具备实现多种业务监测设备即插即用机制的智能变电站综合监测平台, 这部分的研究目前较少, 虽然有的文献[12,13]基于IEC61850所采用的面向对象的数据自描述方法展开研究, 但其仅侧重于IED的模型动态建立, 提出了IED即插即用的功能框架的构想, 或某些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未上升到多业务接入平台的角度加以讨论。

本文将基于以上的研究成果, 分析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 并将其扩展到智能变电站的辅助生产领域, 依据最新IEC 61850第2版[14], 基于IEC61850支持的面向对象、面向服务的自我描述机制, 提出一个多种业务监测设备即插即用机制的智能变电站综合监测平台的设计方案, 实现多种业务的IED的面向服务的自我描述、自动建模等功能。一方面使得状态监测超出了传统的状态监测范围, 其采集的信息不仅涵盖站内的一二次设备, 也涉及变电站的运行辅助状态信息和其它信息;另一方面消除获取信息的局部性、分散性和孤立性, 使得所监测的信息范围则是全景、实时、全方位的, 保证信息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为更高层面的应用服务。

2 IEC 61850的面向对象的自我描述机制

IEC 61850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体系结构的一个国际标准, 其目标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应用现有的标准和被广泛接受的通信原理, 使变电站内不同厂家的智能电子设备 (IED) 之间通过一种标准实现互操作和信息共享, 为此, IEC 61850提供了面向对象的自我描述机制[2,11,12]:

1) 分层的面向对象建模技术;

2) 独立于网络结构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 (Abstract Communication Service Interface) [14];

3) 基于变电站配置语言SCL (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 Language) 的系统配置管理[16]。

IEC61850将变电站通信体系分为3层, 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过程层由站内的一次电气设备构成, 如变压器、断路器、避雷器等;间隔层包括一组分散的监测设备。这些监测设备负责完成信息的采集, 并将获取的设备状态信息发送至站控层设备。站控层由状态监测主机构成, 它根据搜集到的设备状态信息, 实现设备状态的综合评估和应用。在站控层和间隔层之间的网络采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 (ACSI) 映射到制造报文规范 (MMS) [15]、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TCP/IP) 以太网或光纤网。在间隔层和过程层之间的网络采用单点向多点的单向传输以太网。变电站内的智能电子设备IED, 均采用统一的层次化面向对象建模技术, 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

2.1 分层的面向对象建模技术

IEC61850除了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分成变电站层、间隔层、过程层之外, 其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IED进行抽象建模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为层次结构[2,14], 如图1所示。

对于IED相应的信息模型包括4个层次:服务器 (Server) 、逻辑设备 (LD logic Device) 、逻辑节点 (LN Logic Node) 、数据对象 (DO Data Object) 。这4个部分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通常, 1个IED的实现可有1个或多个功能实现, IED由服务器抽象表示;服务器中的每个具体功能由逻辑设备表示, 一个服务器由一个或多个逻辑设备组成;每个功能, 即每个逻辑设备可以由1或多个逻辑节点共同完成, 逻辑节点是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逻辑节点由一个或多个具有代表设备某个特性值的数据对象构成;而数据对象则是由数据属性构成的公用数据类的命名实例。

作为IEC 61850的核心技术之一的IED数据建模, 就是把IED的可以对外交互的信息组织在上述的分层数据模型中:将1个IED设计成服务器;设计该服务器的服务访问点及其包含的1个或多个逻辑设备;分析每个逻辑设备包含的逻辑节点, 并设计逻辑节点类型;分析与设计每个逻辑节点包含的数据对象以及数据属性。其中, 逻辑节点作为最小的数据通信单位, 其定义是惟一的, 这是实现互操作及自我描述的基础[12]。

为了避免重复定义, IEC 61850定义了适合大多数应用的逻辑节点, 若标准的LN不能满足建模的功能, 可以通过继承通用IO类 (GGIO Generic process I/O) 创建逻辑节点类实现;另外, IEC 61850也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将具有相同数据属性的数据定义成“公共数据类CDC (Common Data Class) ”, 适应电力系统各种数据的需要。在最新IEC 61850第2版[14], 修改或增加了大量状态监测和传感器, 已将原先的91个左右的逻辑节点类扩充到目前的143个左右, 并新增了一些公共数据类。

2.2 抽象通信服务接口 (ACSI)

从通信的角度来看, 抽象成服务器的IED通过子网和站网相连, 每个IED既可扮演服务器角色也可扮演客户的角色, 这种分层, 需要有相应的抽象服务来实现数据交换[11]。为解决应用和通信相互依赖的问题, IEC 61850采用了通信和应用独立的方式, 即与下层通信系统独立, 与采用的通信协议和具体的实现方法无关, 将应用映射到抽象通信服务接口 (ACSI) 上的方法。ACSI主要定义了各类通信服务模型, 以及各类服务模型中的通信对象以及如何对这些对象进行访问, 以实现客户应用端和服务器应用端的通信, 完成实时数据的访问和检索、对设备的控制、时间报告和记录、设备的自我描述等等。

ACSI服务有服务器模型、逻辑设备模型、逻辑节点模型、数据模型和数据集模型 (如图2所示) , 通过Get Server Directory服务获得逻辑设备名字和文件名字, 通过Get LDDirectory服务获得逻辑设备中的逻辑节点名字, 通过Get LNDirectory服务获得每个逻辑节点中的数据对象名字, 通过Get Data Directory获得每个数据对象中的数据对象属性名字, 通过Get Data Definition服务中的参数分别读取全部数据对象属性定义、一个数据对象属性定义或受请求功能约束的全部数据对象属性。并且, 在IEC61850标准的一致性要求中, 除数据集服务外, 其他服务在服务器端均为必须的。这保证了任意一个客户端都能够通过向IED请求这些服务来获取设备模型构成, 完成设备自我描述过程, 进而结合标准定义的基本数据模型, 即可实现设备的即插即用[12]。

为了保证ACSI的独立性, 以及适合未来的网络技术通信发展的变化, IEC 61850协议中并没有具体指定实现ACSI的方法, 只提供了特殊通信服务映射 (SCSM) 来描述映射过程, 在IEC 61850-8-1部分定义了ACSI映射到制造报文规范 (MMS) 的方法[15]。

MMS标准即ISO/IEC 9506, 是由ISO TCl84提出解决在异构网络环境下智能设备之间实现实时数据交换与监控信息的一套国际报文规范。MMS通过引入VMD (Virtual Manufacturing Device) 概念, 隐藏了具体的设备内部特性, 设定一系列类型的数据代表实际设备的功能, 同时定义了一系列MMS服务来操作这些数据, 通过对VMD模型的访问达到操纵实际设备工作的目的。IEC61850中定义的服务器、逻辑设备、逻辑节点、数据对象、数据对象集合及所有服务分别映射为MMS中的虚拟制造设备 (VMD) 、域对象、命名变量对象、命名变量列表对象及相关服务。IEC61850的数据属性也通过一定规则映射到MMS的数据属性。这样就实现了IEC61850的所有服务及对象MMS映射的定义。

2.3 变电站配置语言 (SCL)

在变电站自动化应用系统中, 由于各变电站实际情况不同, 采用的通信协议可能不同;站内IED由于生产厂家的不同也有很大的差异, 要在调度阶段根据IED配置情况对应用进行实时更新, 或直接对装置进行控制, 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进行协议转换及数据维护。

为此, IEC 61850-6[16]定义了专用的变电站配置语言SCL, 它是利用可扩展标记语言 (XML) 的可扩展性, 与IEC61850面向对象的IED数据模型相结合, 根据变电站配置的特殊要求定义的一种行业专用语言。SCL在语义尽可能包含变电站配置所涉及的各类对象, 从而可以使用XML清楚地描述变电站IED设备、变电站系统和变电站网络通信拓扑结构的配置, 方便地收集不同厂家设备的配置信息并对设备进行配置, 使系统维护升级、智能电子器件控制变得更为简单易行。

根据IEC61850-6相关规定, SCL配置流程如图3所示, 整个配置分成4个步骤, SCL配置包含了两级配置操作, 即IED级配置和系统级配置, 并且在配置过程中产生了四种目标文件, 分别为:

①IED出厂配置信息由各厂商提供并经由IED配置工具生成其功能描述文件ICD (IED Capability Description) , 将ICD文件传输给系统配置器。

②系统规格描述文件SSD (System Specification Description) 主要用于描述变电站的单线图及其需要的逻辑节点。该文件与ICD互为补充, 由系统配置器解析为变电站功能配置文件SCD (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 。

③SCD文件是表征如何衔接孤立的IED与变电站自动控制中心的依据, 它作为IED配置器的输入源, 经过工具解析转化为绑定具体功能并可供所有参数进行配置的IED功能描述文件CID (Configured IED Description) 。

④通过远程或本地文件传输下载CID文件至各个独立的IED, 完成配置过程。

3 多业务自动接入状态监测平台的设计

综上所述, 要构建一个智能变电站的多业务自动接入状态监测平台, 必须基于上述的IEC61850提供的面向对象的自我描述机制, 将状态监测IED的统一建模信息通过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和制造报文规范MMS接入信息平台, 使得站内的设备能够彻底实现了面向对象的自我描述、自动建模, 以达到互操作的要求, 从而实现站内的设备互联和信息在各应用之间的共享的目的。另外, 基于SCL的配置工具有力支撑了面向服务的自我描述、自动建模的实现。

3.1 状态监测平台的系统结构

基于IEC61850构建一个智能变电站的多业务自动接入监测平台的系统结构及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SAV:模拟量采样GOOSE: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

智能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构建[1]。现阶段, 由于还处于IEC61850推广时期, 一次设备机构本体内嵌集成智能组件方式技术上现阶段尚未成熟, 已投运或在建的数字化变电站处于采用一次设备机构+智能单元+监测单元的方式与不遵循IEC 61850的常规状态监测装置并存的局面, 所以状态监测装置一般通过内置或外置于一次设备的传感器来采集一次设备的状态信息, 根据IEC 61850功能自由分布和就近原则, 将常规的状态监测装置和遵循IEC 61850的状态监测子IED部署在过程层, 用于实现状态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和传输[5];同样, 众多的如高压设备温度监控、环境监控等辅助状态监测的子IED也部署在过程层。

测控、计量与保护等IED以及我们所设计的多业务自动接入状态监测平台布置在间隔层。多业务自动接入状态监测平台中的各种一次设备状态监测主IED、辅助状态监测主IED、IED互操作处理平台、SCL可视化解析/配置工具, 以及IEC61850-8-1/MMS映射器和常规状态监测装置网关等各功能模块在IED模板数据库的支持下, 实现了IEC61850标准技术体系下的多业务状态监测IED的自动建模, 面向服务、自我描述地向站控层提供多参量的综合状态监测数据, 使得站控层可以对整个变电站的状态数据进行过滤、处理, 将各项应用功能进行高度集成一体化, 实现基于全景数据的统一信息平台与自动化的运行管理, 诸如面向智能变电站的智能状态诊断与告警、故障综合分析决策、一次设备状态诊断、检修策略与维护等高级应用。

3.2 IEC 61850 IED模板数据库

该模块以XML语法规范存放IEC61850-7部分[14]中定义的逻辑节点类和公共数据类的基本信息。逻辑节点类的基本信息包括逻辑节点类所包含的数据、数据的类型、该数据是可选的还是强制性的、是否有设置量等。公共数据类的基本信息除了上述外, 还包括数据的功能约束和触发条件, 以便编辑逻辑节点元素时, 提供相应的约束信息。此外, 该IED模板数据库还实时存放因IEC61850定义的标准逻辑节点, 不能满足建模的功能, 由继承GGIO类而扩充的新逻辑节点类。模板数据库同时还提供LN和CDC信息的访问接口, 以方便查询和编辑。

3.3 SCL可视化解析/配置工具

变电站系统在进行配置的过程中, 要用到四种类型的SCL文件, 分别为侧重于描述整个变电站系统功能级的系统规格描述 (SSD) 文件和变电站配置描述 (SCD) 文件、以及侧重于描述IED部分的IED功能描述 (ICD) 文件、配置IED功能描述 (CID) 文件。SCL可视化解析/配置工具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在IED出厂信息库的支持下, 通过IED配置工具和系统配置工具, 完成CID及相关配置文件的生成和下载工作, 从而实现IED的配置工作。同时该模块还提供可视化的配置界面, 可以根据变电站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对SCL文件的内容进行可视化地编辑、修改、校验等操作功能。

3.4 IEC 61850-8-1/MMS映射器及常规状态监测装置网关

IEC 61850-8-1/MMS映射器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将抽象通信服务ACSI映射为MMS服务, 主要支持ACSI服务和MMS映射的三种情况:数据类型映射、类模型映射以及服务映射。在IEC61850-8-1/MMS映射器作用下, 可以实现状态监测主IED的MSS客户端向其管理的状态监测子IED的MSS服务端发起请求, 实现数据模型从MMS域到IEC 61850命名空间的相互转换, 同时结合IED模板数据库中的信息以获得该子IED的IEC61850的数据模型定义, 从而在状态监测主IED的实时数据库中建立起其数据模型, 完成该子IED的自我描述、自动建模的过程。同样其也支持状态监测主IED的MSS服务端在站控层的后台监控系统中的自我描述、自动建模。

为了支持不遵循IEC 61850的常规状态监测装置的接入, 状态监测平台应包含常规状态监测装置网关, 建立常规状态监测装置的传统协议与IEC 61850之间的映射规则, 包括传统通信报文与IEC 61850通信服务的映射、传统数据类型与IEC61850的公共数据类型 (CDC) 的映射等[5], 从而完成传统协议的点数据到IEC 61850的数据对象之间的转换, 将非IEC 61850的常规状态监测装置通过状态监测平台纳入IEC61850的技术体系。

3.5 状态监测主IED及IED互操作处理平台

考虑到常规状态监测装置多数采用单一参量进行监测, 并且需要通过上述的常规状态监测装置网关接入IEC 61850技术体系中, 同时状态监测子IED与变电站的设备紧密相关, 并且种类和数目众多, 不应使所有状态监测子IED都与站控层的后台监控系统进行通信。所以在间隔层设置的多业务自动接入状态监测平台应该包含针对各类电力设备和辅助监测系统的状态监测主IED, 其Client (客户端) 通过过程网络, 汇总相关状态监测子IED (服务器) 采集的数据;同时, 在IED模板数据库支持下, 各个状态监测主IED可以通过IED互操作处理平台, 使用相同的信息表达实现互操作。各个状态监测主IED的在对各个子IED所采集的状态参数汇总和初步分析后, 通过站控层网络将监测数据与分析评价结果上报给后台的监控系统。

4 平台在基于物联网的变电站关键设备在线智能温度监测预警系统中的应用

上述依据IEC 61850, 提出的多种业务监测设备自动接入的智能变电站综合监测平台的设计方案, 已在在建的上海某变电站《基于物联网的变电站关键设备在线智能温度监测预警系统》中得到应用。下面以该系统为例, 讲述平台在其中的应用情况。

4.1 平台在系统中应用简介

基于物联网的变电站关键设备在线智能温度监测预警系统作为面向辅助生产系统建立的智能监测系统中的一种, 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变电站的母排、刀闸、高压开关柜、断路器、电缆接头处由于长期过载、接头松动、触头老化等因素容易导致接触电阻增大而可能导致触头升温过高甚至烧毁等严重事故。

在变电站无线传感网络 (Zigbee) 的支持下, 部署在变电站的母排、刀闸、高压开关柜、断路器、电缆接头处等变电站关键设备的在线监测传感器, 将自动采集、处理监测点的接头温度、温度传感器的电池电压等状态信息, 并通过无线传感网络实时发送到负责一个间隔里各设备的温度监测的子IED;

温度监测子IED以一个间隔为单位接收与加工处理在线监测传感器发送的数据, 并且它的MSS服务端可以通过过程层网络, 在平台中的IEC 61850-8-1/MMS映射器作用下, 响应温度监测主IED的客户端的请求, 将这些温度、温度传感器的电池电压监测数据汇集到平台中的温度监测主IED中。

温度监测主IED结合IED模板数据库中的信息以获得各温度子IED的IEC 61850的数据模型定义, 从而可以解析各个温度监测子IED发来的温度监测数据, 在其的实时数据库中建立起其数据模型。从而完成各种温度子IED的自我描述、自动建模的过程。同时, 在IED模板数据库支持下, 其他状态监测主IED也可以通过IED互操作处理平台, 从温度监测主IED获得相关设备的温度监测数据, 以达到使用相同的信息表达进行互操作的目的。

温度监测主IED的在对各个温度子IED所采集的温度数据汇总和初步分析后, 并经过分析处理产生连同包括温度越限和电池电压低等在内的紧急报警信息, 通过站控层网络将温度监测数据与分析评价结果上报给后台的监控系统。从而站内后台或远程主站系统能够实时掌握各监测点的运行情况, 方便地查询有关报警信息和实时数据, 特别及时掌握各监测点在异常运行时的运行状态, 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

另外, 新的温度监测子IED的接入, 需要通过平台SCL可视化解析/配置工具进行配置, 从而建立该温度监测子IED的IEC 61850模型实例, 同时刷新平台中的IED模板数据库, 实现该温度监测IEC 61850模型的导入、解析与生成。

统一的IEC 61850信息模型是平台实现多业务自动接入的基础, 鉴于篇幅的限制, 以下将着重讨论变电站关键设备在线智能温度监测预警系统在平台应用方面中数据模型设计方面的问题, 主要包括逻辑节点和设备模型等方面的设计。

4.2 温度监测预警系统的逻辑节点设计

建立IED数据模型的核心就是对逻辑节点的设计, 根据IEC 61850-7标准[14], 将IED的功能逐一分解成能够进行信息交换的最小单元, 形成逻辑节点类, 实际设备的每个功能都将定义为相应逻辑节点类的一个实例。

变电站关键设备在线智能温度监测预警系统需要实现的子功能有:监测点的实时温度, 温度传感器的电池电压、以及温度越限和电池电压低等报警信息。

IEC 61850第2版[14]补充增加新的传感器逻辑节点中的温度传感器逻辑节点TTMP, 温度监测逻辑节点STMP及其数据与数据属性, 基本能够满足监测点的实时温度, 以及温度越限报警等功能需求, 如表1所示。

但是标准中没有定义适合温度传感器的电池电压、以及电池电压低报警信息的逻辑节点, 所以根据建模的原则, 本文通过在标准所定义的逻辑节点TTMP扩展新的数据Vol Sv (类型为SAV) 来表示温度传感器的电池电压的监测数据;通过继承通用过程输入/输出GGIO类来完成电池电压低报警信息的功能。GGIO提供了可选的测量、告警和控制信息, 可以根据功能需求进行选择[14]。逻辑节点选用继承公用数据类MV (测量值) 的An In来表示温度传感器的电池电压的测量, 继承公用数据类SPS (单点状态信息) 的Alm来表示电池电压低报警信息, 并扩展新的数据Vol Alm Spt来表示报警电池电压设定。

限于篇幅, 表1中给出了各逻辑节点的主要数据属性, 在实际应用中, 各逻辑节点还应包括继承公共逻辑节点类中所有必需的数据对象:Mod (工作模式, 类型INC) 、Health (设备健康状况, 类型INS) 、Beh (逻辑节点性能参数, 类型INS) 和Nam Plt (逻辑节点的铭牌信息, 类型LPL) 。

4.3 温度监测预警系统的设备模型

设备模型的设计主要解决逻辑节点在IED如何分布的问题, 图5给出温度监测预警系统的设备模型。

温度监测主IED通过建立LLD0表示自身的信息:LLN0表示LD0的信息, LPHD表示温度监测主IED的物理设备信息。

温度监测子IED应负责监测一个间隔内的断路器、刀闸、母线等设备的温度监控。图5中以母线温度监测为例, 其监测量包括设备监测点温度, 温度传感器电池电压等, 所以建立LD0, LD1, 其中LD1由LLN0, LPHD和TTMP1组成。并将LD1映射到温度监测主IED中的LD1, 其LD1的LPHD代表与之对应的子IED。温度监测主IED中LD2, LD3分别完成温度越限和电池电压低等紧急报警信息功能。

5 结语

本文依据IEC 61850, 提出一个多种业务监测设备自动接入的智能变电站综合监测平台的设计方案, 实现多种业务状态监测IED的面向服务的自我描述、自动建模等功能, 并简要介绍了本平台在在建的上海某变电站《基于物联网的变电站关键设备在线智能温度监测预警系统》中的应用情况。

3.技术业务工作报告 篇三

自从2004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矿井生产机电设备技术管理工作,历任见习技术员、技术员、助理工程师职务。经过几年的现场实际工作,我已从一名幼稚的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我已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适合各工作的施工程序。在机电设备技术管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新设备推广应用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也从中学习和掌握了较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业务水平。现简要将业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技术业务方面

1、操作规程的修改和完善

近年来,由于我矿新站(南风井瓦斯抽放泵站、1500水泵房)的投运及老站(1400泵房自动化设备改造、1660中央泵房设备改造)改建,不断有新设备的投运及老设备的改造,在新设备投运的同时为了让值班员知道其巡视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做到即投即用,消除投运和操作这个过程中的盲点,对现有或缺失的操作规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更改或补充。同时也对照《煤矿安全规程》在不改变部分条款主旨的前提下,进行讨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规范了新设备的操作;因此,根据现场运行的要求对各机房、硐室的运行规程进行了增补,并逐步上报审批,经审批对职工进行培训并在各机房、硐室内张挂,给职工正确操作设备提供了理论依据,确保了职工操作安全及设备运行安全。

2、编写各类安全技术组织措施并参加现场安装、调试

为确保新站的安装及老站改建,本着技术先行的原则,认真编写安全技术组织措施。在这期间,我独立完成了《南风井瓦斯泵房瓦斯抽放泵安装安全技术组织措施》、《1500泵房主排水泵及管路安装安全技术组织措施》、《1500泵房至北三移变点主排水管路安装安全技术组织措施 》、《主井架空人车巷至主井口段2#主排水管路安装安全技术组织措施》、《中心压风机房拆旧安新安全技术组织措施》等措施的编写并审批通过,为各项安装工作的安全、顺利完成提供了技术指导。

为确保所制定、编写的规程措施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能指导现场安全作业,我和分管科长、车间其它几位副主任经常跑现场调研并作出多个安装方案,经过对比选择最佳的作业方案,确保了各项安装工作的安全、顺利完成。在完成各项措施编写的同时,我还与现场班队管理人员和工人 1

师傅们一起,参加了1500泵房主排水泵、电气设备及主排水管路的安装、调试,1400泵房自动化控制的改造的安装、调试,南风井瓦斯泵房瓦斯抽放泵、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并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整改方法并进行现场指导,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确保了设备科学、合理的运转。

在安装过程中,我边学边干,很快掌握了各工序的安装、检修、维护、操作要领。从1500泵房,南风井瓦斯泵房运设备、管路到各设备运转陆续历时近半年,在这半年的时间内,我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工作的艰辛及其意义所在,也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跑现场时,我给自已规定了“五一”要求,即:一个本子、一支铅笔、一把尺子、一只石笔(或粉笔)、一套工具,以便在现场发现问题,能用铅笔记在本子上,用尺子量出数据,用石笔(或粉笔)划上记号,如确实需要可随时拿出工具排除故障处理问题或及时检查问题。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总结工作经验与工作方法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理论和业务水平,我已掌握了机电技术员应该掌握的技术业务技能。

3、职工培训工作。

按照矿2009职工教育培训计划表按排,本着严格计划,严格落实,严格培训,严格把关和反复学、反复考的原则,我坚持采用集中学习和业余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采用知识化、情境化、案例化、规模化、防范化相结合的研讨式培训方法,提高职工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先后分专业、分工种地对车间主提升司机、瓦斯抽放泵司机、主排水泵司机、主通风机司机、空压机司机、检修验绳工、井下电钳工进行了培训。培训完毕后组织对所学知识进行考试,坚持考试不合格者不准上岗并停工复训的原则,使车间职工持证上岗率达到了100%,大大提高了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的开展。

二、工作质量、安全管理方面

在每项工作开始前,我能全面收集资料,仔细考虑,计划周详,工作完成后,多编写总结报告,对工作中的创新和先进经验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同时能与职工交流,与同行探讨,来共同提高自身能力。我能经常深入现场,严抓生产质量和文明生产工作。按施工地点的规程、措施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要求现场作业人员严格按规程、措施进行施工,保证现场施工的安全、质量。能积极配合领导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工作中要求每个工作人

员严格按规程、措施进行施工,以质量保安全,以安全促生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好各项工作,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完成矿下达的各项生产计划,能以精细化管理,实现安全生产。

三、技术业务素质

能及时将各工作地点的信息反馈到有关领导,对不符合现场实际的规程、措施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有力地保证了工作安全和质量,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出现过返工工程,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在科领导的指导下,我作为一名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不但认真研究制定各种施工技术方案外,还积极试验并探索改进设备工艺,参与工作过程中小改小革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南风井瓦斯泵房增设水位报警装置及瓦斯抽放泵停机自动报警装置,南风井瓦斯泵房润滑油冷却系统的改造等),从而提高了设备安全、高效运转水平,确保了矿井在排水、通风、瓦斯抽放等方面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学习,我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生产提供科学的数据,解决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指导生产,真正为生产服务。在生产过程中,要坚持依靠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手段,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使科学技术成为建设现代化矿井和指导生产的有力支持。

4.电厂运行业务技术水平总结报告 篇四

本人****年**月毕业于****大学*******专业,经过四年大学系统的学习,对*****专业有较深入的认知,对火力发电厂的理论基础认识深刻。

下面主要从专业技术角度对我这一年来的工作做一次全面总结:

1.作为一个电力专业的毕业生,首先在思想上认识到电力企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属于服务型行业,需要很强的奉献精神,同时它也是一个高技术水平含量的行业,需要职工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自身能力和心理素质。在工作中要有不怕苦不怕累,任劳任怨,甘心为煤矿安全生产和居民正常用电辛勤付出。在即将成为企业正式一员之前,思想上和企业的发展思路保持一致,紧跟企业发展的引导思路走。

2.来到我厂后,在企业安检科的精心安排下,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企业安全生产培训。学习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企业安全生产纪律等内容,并顺利通过考核。安全是生产的前提,之后我们顺利进入岗位,学习专业技术。

3.一年的时间,我跟车间小班组做运行工作。首先是跟着师傅学习了解我厂汽轮机的基本机构、性能,热力系统等。熟悉本厂主辅设备的结构性能。学习汽轮机运行规程,熟练各阀门的操作,运行各参数指标的监控。开机、停机的操作,运行中设备故障的处理,以及可能出现的电厂事故处理。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根据各运行参数的监控了解运行的经济性,并做适当合理的调整,使汽轮机始终处于安全经济的条件下运行。工作期间,常常加班加点,学习一号汽轮发电机组的常规操作。在我厂二号汽轮发电机组改造完成试运期间,积极主动参加学习,掌握二号汽轮发电机组的初始运行参数,熟悉背压机组的性能及操作。

4.学习我厂的供热系统,熟悉供热管道系统及供热投送的方式方法,了解供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够正确处理。分析平衡供热与发电负荷之间的分配,使我厂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

5.在我厂一号汽轮机组大修期间,服从领导安排,跟随检修小组学习了解一号汽轮机的内部结构。在校期间对汽轮机结构的认识停留在图形和想象的认识基础上,此次大修使我见识到真正的细节的结构内容,对汽轮机原理和系统的认识更加深刻。一是完成了车间交给我的工作任务,早期晚归,对于模糊不明白的问题积极向检修小组师傅们提问,学习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他们的专业知识;二是对我厂一号汽轮机的结构性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今后的更好的运行积累经验;三是对我个人来说,开阔了我的眼界,增强了对专业技术的认识,对今后的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6.在业余时间,完成各部门领导安排的学习任务,为我厂的安全、环保、经济运行的计算分析、系统图的储备做了部分的工作。

7.积极参加车间每班每组安排的生产技能、生产安全、党政思想学习。也在业余时间参加十二矿举办的“读书征文活动”“建党九十周年安全生产演讲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

作为一名企业新人,我愿意做更多的工作来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术水平,为我厂安全稳定生产做更多的贡献。

我在工作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由于刚走出校门,进入企业,纪律性差,约束力弱,在工作中有时会疏忽大意。我相信在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一定会改正这些缺点。

总之,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我会在工作中努力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努力将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我相信在企业领导的关怀引导下,一定会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

报告人:***

5.技术业务组的工作报告 篇五

一、工作回顾

在公司与工区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工区技术组的各项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开展。技术组的内部管理与生产现场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地、测、采的技术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了提升;组员的工作热情与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得到升华。

1、生产任务完成情况

过去的一年,克服了采准开拓不平衡,地质变化大,劳动力缺员等重重困难,全年共完成出矿任务 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完成标准矿量 吨,完成年计划的 %,比去年同期减少 %;

2、地测采基础工作完成情况及主要技术指标

全年完成掘进总量为 米,其中地探 米,生探 米,开拓为 米,采准 米。消耗地质储量为 吨 。全年采矿量为 吨。其中不可避免贫化率为 %,可避免贫化率为 %。未采下损失率为 %。全年地质素描 米,取样 个。矿块图 个,中段地质平面图 米。经纬仪导线测量 ,罗盘导线测量 ,复测 。采场设计共完成 个。

二、继续推进思想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

技术组作为一个年青团体,大部分人的思想不是很成熟,易受外界条件影响,产生各种消极或惰性思想。所以思想文化建设一直以来作为工作中重点。在思想上,让他们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能以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心态看特问题;能团结友爱周围的同事,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每个月的工作例会与平时工作相处的机会,在内部营造比技术、比先进、比贡献的良好精神面貌。从这一年来的时间来看,大多数人并不是把坚苦的事业当作平凡的工作看待,而是把平凡的工作当作崇高的事业来奋斗,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在思想文化建设的.同时也积极组织了技术人员参加了公司的地、测、采的专业知识培训,在公司举行的技术比武中,共得到了 个名次的好成绩。

三、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各项工作进一步得到了规范化。

严格实行绩效考核以后,首先劳动纪律得到了加强。其次井下生产的现场管理力度得到了加强。对于跑面过程中走过场的,也严格纳入了考核中来。今年以来,质量管理和往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再次是各项技术工作紧跟生产进度,基本走上了程序化,规范化的路子。

四、存大的问题与不足

1、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有些工作开展起来的主动性不强。

2、技术内部的学习氛围还不是很浓厚,有些组员进取心不是很强。

3、绩效考核的执行力度还是很欠缺,约束力不很到位。

4、地测采的基础管理工作还有特进一步完善。

的工作目标及主要任务

过去的一年,有收获、有进步,同时也接受了困难的洗礼,在失败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在工作中遇到过许多的新问题,但用我们的辛勤的劳动与智慧一步步挺了过来。面对新的一年,任务更加坚巨,责任更加重大,工作的标准更加严格。要紧紧围绕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勇于创新,积极开搌进取,圆满完成各项经济指标,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一、紧扣生产责任制目标,制定好月、季、年度生产计划工作。加强计划执中内控手段,确保计划的完成。

二、进一步修改完善内部管理方面的制度,增强它的操作性,权威性。

三、制定相应的技术操作规范,使各项技术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上来。

四、继续推行绩效考核,以提高组员的整体素质为目标。

五、做好三个下部的系统设计工作(包括通风、排水系统等),为明年及往后的采矿工作作准备。

六、进一步加强地测采的基础工作,更好地服务指导生产。

七、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按各项技术规范操作,使各项基础业务工作在去年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路子上来。

八、加强现场管力度,确保工程质质与形像进度。狠抓贫化损管理,使贫损工作上新台阶。

九、让技术人员与生产、安全组人员进行和谐沟通,使技术工作能较好地为安全生产方面服务。

630技术组

6.煤矿变电所防雷技术探析 篇六

关键词:煤矿,变电所,防雷,技术

0 引言

大多的煤矿企业由于行业特性在选址上都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 煤矿地区又最易产生大量的粉尘漂浮物。而雷击是有选择性的, 两个条件就是地势高、空旷和电阻率有变, 煤矿恰好符合雷击高发的条件。因此说加强变电所的防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就重点论述煤矿变电所防雷技术应用。

1 煤矿雷击安全隐患

直击雷主要是指在建筑物和大地或防雷装置被闪电直接击中, 同时产生的机械力、热效应和电效应。而最易被雷击中的就是煤矿的主建筑物群和变电所这类突出一般建筑物的较高物体。一旦被强大的雷电击中, 雷电在较短时间产生的大量热量又没有快速地发散, 那么建筑物很容易被击裂, 金属也会融化。雷电波侵入的主要有三种方式:在导线金属体上间接雷的电磁脉冲感应产生高电位, 后传播侵入室内是沿着导线脉冲波的形式;直击雷如果击中室外的金属导线, 云地闪电又同时击中建筑物或附近, 那么闪电的高电压必将会沿着导线以脉冲波的形式侵入室内, 在地中产生的高电压也会通过零线和接地线的形式侵入室内;雷电波侵入室内的主要途径多存在线路和电子设备的供配电系统、信息系统, 一旦雷电波侵入, 电子设备由于非常脆弱就很容易损坏。

2 煤矿变电所防雷技术应用

2.1 对供电系统的防护技术

对供电系统实施防雷保护, 主要是防护变电所所内的线路和变压器, 防护的对象主要是直击雷和雷电波侵入。技术的应用主要是装设避雷器。变压器是变电所最重要的保护对象, 接入避雷装置在变压器旁边可以有效地保护;

2.2 对线路的防护技术

煤矿变电所内安装使用的是大量的线路, 一旦受雷击或损坏就是一场事故。所以对线路的技术保护就是变电所内的重中之重。防护的技术主要是为靠近变电所的进线进行避雷装置的架设。对于变电所附近的导线主要进行侧防护技术, 利用线路的波阻抵挡冲击电晕的作用, 提高线路避雷的水平, 降低雷电入侵波的陡度和幅值。

2.3 对信息系统的防护技术

对煤矿变电所的信息系统防护就是对通信系统和监控系统的防护。对外来的电力线、通信线等接入信息系统机房时要架设若干电位连接带, 根据就近原则连到内部环形导体、环形接地体上。信息系统要根据工作电压、特性阻抗、传输速率等参数选用插入损耗小的浪涌保护器, 电源系统则要使用三级信息防护。

2.4 对主建筑物的防护技术

煤矿变电所的主体建筑都在地势较高的地方, 根据建筑物的防雷分类要求是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对此类主建筑物的防雷技术就是在房屋设计时架设避雷针或避雷器。

2.5 人工智能的主动防护技术

人工智能因为信息和数据的发展已然成为了信息时代的前沿科技, 它影响着各个领域, 并为各个领域带来翻天变化。目前除了差动保护之外, 保护安装处的电气量只能反映变电器保护装置。减少事故的影响让继电保护作用简单限制在切除故障元器件, 还是可以做到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没有有力的数据通信手段, 微机保护网络化, 靠目前技术层面是完全做的到主动防护的。

3 建立健全变电所事故应急预案制度

为提高供电所处理事故的能力, 缩短因停电影响的工期, 避免损失的恶化, 减少不必要的事故, 保障变电所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 提高工作效率, 煤矿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统一调度的原则和预防为主的方针, 建立健全煤矿变电所事故应急预案制度, 保证应对各种突发事故时有序安全的生产工作。各级工作人员要人人熟悉掌握好预案, 保证预案的作用靠的就是各级管理人员的用心维护、调度, 还应经常加强模拟操练, 切实发挥反事故的应变作用。

4 结论

总之, 煤矿变电所一旦遭遇雷电后果十分严重, 会严重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考虑到煤矿雷电环境的恶劣性和特殊性, 需要做好煤矿变电所的应急预案工作。对于一个新建矿井来说, 在进行煤矿企业防雷工程设计的时候, 首先要对新建矿井周边的环境, 地理条件、地质情况、气象信息和雷电的活动规律进行实地调查, 统计保护对象的状况和特点, 进入煤矿实际的工作场所进行实地勘察, 真正做到掌握煤矿的实际生产条件, 并且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防雷工程的设计工作, 这样才能做到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目的。本文重点分析了煤矿变电所防雷技术应用及雷击安全隐患及防雷保护, 虽然相对来说比较简要, 但是还算是相当全面的, 有一定的理论指导的价值。希望能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促进煤矿企业的和谐、安全, 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玉峰.浅析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干扰原因及抗扰方法[J].大科技:科技天地, 2011 (15) :25-26.

[2]吴小忠.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干扰及其防范[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08 (16) :53-55.

[3]吴国沛, 刘育权, 张志文.继电保护装置的电磁干扰实例分析[J].继电器, 2006 (05) :42-43.

[4]黄山山.变电所继电保护电磁干扰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J].都市快轨交通, 2010 (04) :56-57.

上一篇:传菜员绩效考核表下一篇:公司劳务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