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2024-06-16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共12篇)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篇一

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开发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对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进行内容选择与重构;以行动为导向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工作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通过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创新,使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深度融合,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作 者:骆卫青 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5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年,卷(期):“”(24)分类号:G71关键词:工作过程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开发设计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篇二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课程开发紧密结合职业岗位需求, 按照市场调研、分析岗位任务、归纳总结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相应的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根据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细分学习任务的步骤。根据赛事组织与管理的真实工作任务整合课程内容, 根据人的职业成长规律进行课程内容序化。

二、岗位任务分析

本专业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体育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分析出当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工作地点为珠三角地区各类体育场馆、体育赛事策划公司、体育培训公司等。具体的工作岗位有从事一线场地服务岗、一线会员营销岗和中层运营管理岗。其中一线会员营销岗中对应的职位有客户营销专员、会籍营销专员、赛事管理专员等。而赛事管理专员具体工作任务是:能够策划、组织与管理各种赛事。

而《赛事组织与管理》课程主要是培养能够策划、组织与管理各类体育赛事的高技能人才, 在体育场馆中, 会举办各类赛事。因此, 这一能力也是体育场馆中运营经理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 确定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掌握赛事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流程, 具备策划、组织与管理各种类型体育赛事的基本能力。

三、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

通过对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应工作岗位分析, 根据赛事管理专员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该门课程按照赛事组织与管理工作流程:体育赛事启动、体育赛事计划、体育赛事实施、体育赛事收尾与评估, 以赛事为载体, 设置三个学习情境:即单项赛事的组织与管理、综合赛事的组织与管理和趣味赛事的组织与管理, 赛事选取由易到难, 并各有侧重点, 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赛事让学生彻底掌握赛事组织与管理的流程, 使学生由新手变为赛事组织与管理的专家。同时, 结合学院体育特色, 充分利用学院各类体育场馆, 以此为平台进行课程实训。具体见图1。

四、具体实施方法

确定以上思路后, 本门课程采用公司化教学方法。即按照赛事组织与管理的工作任务, 成立公司, 划分部门, 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及特长竞聘各部门, 同时教师最后要做总体协调 (具体见图2) 。整个课程实际就是学生在做三个真实的项目。最后项目结束, 课程结束。

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通过QQ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 同时建立QQ群, 将各种资料放入共享, 以便学生下载。

五、考核方式

《赛事组织与管理》课程强调实践性, 因此, 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过程性考核, 更看重学生平时做项目的能力。每一个赛事项目完成后, 各个部门都要提交各类资料:部门工作方案、人员分工表、部门具体实施的佐证材料, 如照片等, 及最后的部门工作总结。同时, 个人也要提交该项目的工作总结。具体提交的资料依每次赛事项目而定。最后, 对学生的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打分 (具体见表1) 。

对《赛事组织与管理》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后, 教师的角色起了根本性变化, 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只是教练的作用, 真正进行实战训练的是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后, 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 就完全能够策划组织与实施一个赛事了。不过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能够整体控制课程, 同时要为学生实训的项目寻找赛事资源。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赛事组织与管理》课程开发, 主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进行赛事管理专员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然后进行行动领域归纳, 之后进行学习领域转化, 以赛事为载体, 设置三个学习情境:即单项赛事的组织与管理、综合赛事的组织与管理和趣味赛事的组织与管理, 让学生彻底掌握赛事组织与管理的流程, 使学生由新手变为赛事组织与管理的专家。本门课程采用公司化教学方法, 进行过程性考核。

关键词:赛事组织与管理,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学习情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曹仁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园林工程》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2) .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篇三

关键词:工作过程 会计专业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应与社会需求相衔接,根据学生将来就业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学生。笔者走访了多家行业企业专家,结合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和顶岗实习带教经验,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开发研究。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理念

课程开发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必须服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突显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需求;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关注学生就业前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树立以会计岗位调研为起点,以岗位需求为先导,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托,以真实会计工作过程为载体,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开发为纽带,配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的课程开发理念。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流程

(一)确定会计职业岗位群,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课题组教师首先对企业进行了广泛深入调研。走访了开滦集团公司、唐山北大医药公司等企业,与行业企业专家座谈;通过电话、邮件形式对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调研内容包括会计职业岗位及其对知识能力要求、会计人才结构、会计发展趋势等。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主要的会计职业岗位群为三个: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主管岗位;次要岗位群包括財务管理与分析、审计等岗位。继而,针对会计主要岗位群进行了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二)归纳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整合为系统化的行动领域

行动领域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总和,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平台。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课题组对会计职业主要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进行了归纳整合,确定出款项及有价证券的收付与管理、日常业务核算、总账登记与报表编制、成本核算与分析、税务办理、内部稽核、财务管理与分析七个行动领域。

(三)转化行动领域为相应学习领域,分解学习领域为不同学习项目

课题组教师对行动领域所承载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确定与其相应的学习领域,具体为:出纳实务、会计核算实务、成本核算实务、纳税实务、项目审计、财务管理与分析六个学习领域,并进一步将学习领域分解为各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包含具体学习任务,结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法,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成果

参考文献:

[1]江建敏.基于工作过程的《成本会计》课程实训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2,(9)79-80

4.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篇四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平台+岗位”课程体系特征和数据库岗位课程的要求,结合本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加强实践技能、教学难度较大等特点,所以我们一直非常注重课前做好教学设计。1.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把课程各教学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注重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把课程作为“数据库岗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份来考虑,注重课程内容的优化组合问题,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应从课程整体与教学要素、教学要素与教学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策划,例如处理好学习需求和学生特征,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教学和教育教学媒体等要素和要素的相关性、制约性,使课程教学系统最优化,使系统整体功能大于系统中各要素的功能之和。

(2)动态循环原则: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教学系统的有序性、动态性、循环性、过程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选取和排序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有序性,同时也要考虑教学循环递增性,还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问题,始终使教学内容保持先进性。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引入过程评价和反馈机制,对过程实施有效控制,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3)工学结合原则: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式,实现多度结合或融合。

课内课外结合---课内高效率完成必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活动,课外以大作业、较大项目等为载体开展自学能力培养活动。

校内校外结合---在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引进企业专家、企业实际项目到学校,在IT特长生工作室开展教学活动,实现课程教学、生产实习一体化。

理论实践融合---有效实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会并知道”的教学理念,以实践教学为主要载体,有机融合必需的理论知识教学。在一堂课中,既有必要的理论概念讲解,又有必要技能演示指导,同时注重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过程。教学考核融合---根据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偏弱的特点,在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岗位内容、教学内容、考核内容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与考核过程有机结合,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计算机类专业培养目标、IT类职业相关岗位、数据库管理与开发员岗位的综合要求,“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是计算机大类专业(专业群)职业平台课,它的后续课程有:数据库设计与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课程,它们又综合形成一个数据库岗位系列课程。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职业平台课,结合Access数据库(易用)知道数据库的基本知识;结合SQL Server 2000/2005 数据库(实用)熟练掌握数据库建立管理、查询应用、简单编程及数据保护等实用技术;结合ASP.NET掌握客户端开发工具与SQL SERVER 2000/2005 数据库配合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关键技术。具体可体现为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及知识教学目标三个方面:

(1)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项目合作、团队精神及小组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力培养目标:能利用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库设计;能利用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库建立、管理及维护工作;培养运用所学数据库进行数据查询与统计等数据库应用能力;培养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能力。

(3)知识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情况;理解数据库技术基本概念;掌握关系的基本运算;掌握SQL数据查询语言的数据定义、数据操纵及数据控制的语句格式及功能;理解关系规范化中的函数依赖及范式;理解数据库设计中的概念结构设计与逻辑设计的方法;了解和比较各类数据库管理系统特点及应用领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新进展。教学设计

3.“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路线

我们首先对软件工程师(数据库应用开发方向)职业岗位调研,围绕其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形成职业能力表,按照素质、技能、知识等要素,把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学习性的任务,按照职业活动工作顺序将课程所对应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构建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完成“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然后,以数据库应用开发为主线,选择具体项目(任务)为载体,每个项目(任务)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每个项目(任务)都是一些具体的行动化学习任务,课程内容的安排围绕学习性的任务完成而展开,从而完成“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化。

为了实现教学设计的“两个转化”,我们经历了“岗位调研→任务分析→能力开发→目标确定→内容开发→教学实施”的设计过程。经过对企业数据库开发应用岗位的调研,综合分析实施项目(任务)需要的能力和知识,分析得到的项目(任务)用于搭建《SQL Server2005实用教程》课程结构,分析得到的职业行为用于构建《SQL Server2005实用教程》课程内容。我们以企业数据库应用开发的真实项目或再现项目为蓝本,建设仿真数据库应用开发项目案例库,以及评价考核方案等教学管理机制,建设符合数据库应用开发岗位技能要求的课程。4.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教学设计

课程组根据软件工程师(数据库应用开发方向)职业岗位的素质、能力、知识的要求,将课程理论和实践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将职业技能与态度、情感进行综合,突出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我们邀请了职业经验丰富、在业内具有相当造诣的数据库技术专家,来校参加专家访谈会。在访谈会上,专业教师同各位数据库技术专家一起面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针对专家的软件企业工作岗位描述及工作岗位的职业工作过程,根据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培养目标,确定了数据库应用开发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和难度等级划分。这些工作成果为数据库学习领域设计和学习情境设计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与商电铝业集团有限公司网络中心、商丘农行信息科、商丘自由科技电脑公司等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专职培训人员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团队。下表是课程开发团队参加教学设计的部分工作清单: 课程名称

参与教学设计的合作企业

参与教学设计的内容

数据库应用

江西贝谷科技公司、北京八维集团、广东中大星城公司

顶岗(项目)实习行为规范

江西贝谷科技公司、北京八维集团、广东中大星城公司

项目教学方案与流程

江西贝谷科技公司、北京八维集团、广东中大星城公司

真实项目的实施计划与安排

江西贝谷科技公司、北京八维集团、广东中大星城公司

数据库应用开发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确定

江西贝谷科技公司、北京八维集团、广东中大星城公司

学生实习管理

江西贝谷科技公司、北京八维集团、广东中大星城公司

企业实习项目

课程分为两方面来实施:一方面,完善校内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严格按照软件公司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来进行标准建设;同时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构建工学结合,师资校企岗位互换的有效机制,聘请企业软件工程师担任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学生分批次轮换到企业实训和顶岗实习。

另一方面,以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或再现项目进行教学,通过项目设计与开发,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素质。对于同一问题引导学生多方位进行思考,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按软件公司工作氛围,严格操作规范,提高学生观察力、逻辑判断力和紧急应变能力等专业工作适应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刻苦耐劳、遵纪守法、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等素质。

通过使用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或再现项目(真题真做),以及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同堂授课的教学形式,探索“工”与“学”渗透式融合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在数据库应用开发岗位的核心能力。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设计大赛,以赛促学,提高软件设计水平。5.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

我们根据数据库应用开发岗位程序员的工作过程,以及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设计了相应的课程教学过程。

通过企业调研,我们把数据库应用开发项目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一一列出,并进行分类,与此同时,对工作任务细化,确定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将行动领域的项目(任务)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构建课程全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形成一系列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以项目的形式呈现,将“项目需求分析→明确项目任务→技术学习/设计→实践项目工作→项目测试/考核”几个环节贯穿每一个项目中,每一个项目都是围绕一系列的行动化学习任务来开展,每一项行动化学习任务的完成都是围绕数据库应用开发岗位需要的素质、能力、知识来教学。课程突出工作过程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够用、实用”技术知识,以行动化学习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关注行动化学习任务的完成,为学生提供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数据库应用开发程序员的工作过程与相应的课程教学过程 6.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本课程教学时数68学时,实训31学时,;另外要求学生课外训练30学时,课程内容选取依据相应岗位要求和专业群平台性要求,具体安排如下:

序号

任务领域

技能内容及要求知识

内容及要求参考

课时

SQL Server2005的安装及配置

1.能独立安装SQL Server 2005 2.根据需求分析,实现E-R模型图

1.数据库设计(案例1)

2.SQL Server 2005的安装及其组件工具的使用(案例2)2

Transact-SQL语言

1.掌握Transact-SQL语言基本语法。

2.应用DDL、DML、DCL语言完成数据库的管理。

1.T-SQL语言(案例3)

数据库及数据表的创建和管理

1.掌握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 2.掌握数据表的创建管理

1.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案例4)2.数据表操作(案例5)

数据管理

1.掌握数据查询及数据更新 2.掌握视图、索引的创建与管理

3.掌握存储过程、触发器、游标的创建和管理 4.掌握数据输出的方法

1.数据查询(案例6)2.创建视图(案例7)3.使用视图(案例8)4.实现存储过程(案例9)5.实现触发器(案例10)6.报表服务(案例11)5

数据库安全

1.掌握数据库的安全机制和权限管理

1.系统安全管理(案例12)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1.掌握数据的备份机制。2.掌握数据库的恢复机制。

3.掌握数据库分离和附加的方法。

2.数据库的备份、还原与导入/导出(案例13)

机动(考试等)

合计

7.内容和任务、项目与案例、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⑴内容和任务一体化

项目学习中,依托“学生管理系统”示范项目所内涵的课程内容,由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学习性项目任务,实施课程内容与项目任务一体化。这一环节通常在数据库技术实训室完成,包括数据库系统安装及基本操作,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数据表的建立,数据表的数据查询,数据表的数据操纵,视图及其应用,索引及其应用,存储过程及其应用,触发器及其应用,数据库安全管理,数据库的备份和还原,数据库编程接口等。

⑵项目与案例一体化

项目学习中,我们针对10个子项目准备了配套的13个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运用已有的技术知识寻找解决案例中问题的途径,从而使用类似方法完成子项目中的工作任务。案例为项目教学提供服务,项目完成后的系统总结形成新的教学案例。

项目实训中,我们采用学生自己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作为案例,如物业管理系统、档案资料查询系统、交通线路查询系统、学生公寓管理系统等。由于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因此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他们会“品头论足”,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而且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数据库应用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现,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并为后面的项目开发打下基础。

⑶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项目学习是在数据库技术实训室进行,数据库技术实训室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场地,在这里,我们创设了一个完全符合数据库应用开发实际的情境,从应用开发的硬环境到应用开发的软环境全部按照软件(企业)公司的实际情境来构建,保证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条件边做项目边学习。我们把软件(企业)公司相关设计理念和工作程序引进项目教学,带领学生进入项目的实际操作,按软件(企业)公司的要求完成项目,聘请往届毕业生、兼职教师(企业工程师)亲临实训室进行指点,实现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完全一致,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之中。

项目实训是在数据库应用实训室进行,完全按照软件公司(企业)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来运作,各班成立若干个项目小组、每一个项目小组确定组员的分工,由项目经理担任负责人,项目经理等职位在学生中选举产生。项目实训具体步骤:项目导入→项目培训,角色定位→项目设计→制定项目计划→项目实施(定期提交阶段性成果)→项目测试(过程中适当进行诸如项目技术、技巧、规范的引导)→进行项目展示及答辩→提交项目成果(包括程序源码、项目报告文档、可执行软件包)。

项目实训内容是来自企业的真实或再现项目,从资料查阅、需求分析、原始数据采集、数据析取、数据库和数据表设计、数据加工处理,到数据的检测和检验,再到数据的输出成表、数据使用和回馈等各个环节,由专职教师会同兼职教师(企业工程师)对每一种环节进行检验,合格才算完成。每做完成一个任务,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测试,发现问题,教师审核设计方案和操作步骤,并实施辅导。8.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处理方法

本课程的重点是SQL语句的熟练灵活使用以及数据库建立与管理,难点是数据库基本知识的理解和使用T-SQL语句编写带参数的存储过程等,特别是相应知识点在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开发中的应用问题。采用下列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内容:

(1)依托易学的Access数据库和学生选课数据库、结合实例讲解数据库必需知识,使学生理解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

(2)将重点内容SQL语句和数据库建立分成三个阶段循环、递进、深入学习和应用,使学生熟练掌握数据库建立方法和SQL语句应用方法。

(3)以“图书数据库”为应用实例,贯穿教学全过程,并通过开发“图书管理系统”等实用系统的课程设计,掌握和理解数据库的实际应用技术,解决难点问题。

(4)以实验、实训、课外大作业、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方式解决重点内容的熟练掌握问题,培养学生项目合作、团队精神及小组交流的能力。

(5)以网络为平台,开展网络课程学习、互联网资料查找、在线讨论答疑、专题师生论坛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内容。

5.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篇五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课程标准:第四学段,阅读)

(2)分析内容标准中的关键词第一个内容标准中的关键动词是“理解”,从学习心理学来看,“理解”是指从口头、书面和图画传播的教学信息中建构意义,包括解释、举例、分类、概要、推论、比较、说明等层次。分析本课的学习要义,其中更主要的是指能够从课文提供的信息里得出一定的结论,结合八年级学生学习特征,我们将本次学习的认识程度界定为“概要”“推论”层面。

内容标准中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指概念性的知识,它更多地表明的是文中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

第二个内容标准中的关键动词是 “欣赏”,是指要弄清楚隐含在文中未言明的含义,在感受其中意义的过程中,情感上满意的反应,其认识程度属于“分析”“评价”的范围。

内容标准中的“ 作品的内涵”“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是在特殊情境(包括学习者个人背景)对所学内容综合(理解、评论、感悟)处理的结果,这些也是作品中的内容,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

(3)界定学习目标

依据上述分析,综合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实际教学情况,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界定为:通过默读课文,抓住文中写莲的关键语句,能够简明概括莲的形象特点;小组合作,比较莲、菊、牡丹的形象,能够推断出文章主旨及主要写法;联系实际和自身体验,能够清晰地表达《爱莲说》的现实意义。

3.专家点评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对“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一致性思考,这既反映着教师的课程意识,也标示着教师的教学观念。本案例清晰呈现了教学目标界定过程,从标准要求、文本解读、学情分析等方面描述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这种学习目标的界定过程有助于教师超越个人经验,准确把握不同学段、不同文本的语文 学习功能,从而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三)设计学习评价

1.特征与过程描述

课堂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完善学生的学习表现,确保课堂学习目标的实现,让学生有机会将学习成果得以充分“表现”就成为评价任务的要旨。因此,评价设计过程中就要为学生的“表现”提供适当的机会,搭建合适的平台。本课教学中,学习目标1、2是结果性目标,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建构性反应,以考查其理解的程度;学习目标3是表现性目标,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和创造能力,任务情境需要密切联系实际。针对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了与之相应的学习评价任务,开发出评价指标,用以检测学生学习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

2.案例呈现

课堂学习评价设计案例

学习目标评价任务评价指标

通过默读课文,抓住文中写莲的关键语句,能够简明概括莲的形象特点。 假想自己就是作者笔下的莲,采用适当的人称,“秀”出莲的形象。1.能够简要陈述莲所处的自然环境。

2.抓住莲的特点全面展示莲的形象。

3.措辞、语气等与所选用人称一致。

4.语言流畅、连贯,有逻辑性。

小组合作,比较莲、菊、牡丹的形象,能够推断出文章主旨及主要写法。假设自己是作者本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解析写作意图和主要手法。1.能够简要点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爱莲说》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目的等。

2.能从不角度解说所用的主要手法及其意图。

3.措辞、语气与第一人称一致。

4.语言流畅、连贯,有逻辑性。

联系实际和自身体验,能够清晰地表达《爱莲说》的现实意义。联系实际和自身体验,完成一篇评论《爱莲说》现实意义的小短文。1.能够体现出《爱莲说》一文的内容要点。

2.要有个人的实际体验和鲜明观点,论证和观点要一致。

3.语言通顺、准确;结构严谨,有一定的层次性。

4.不少于300字。

3.专家点评

教师在界定好学习目标后,就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评价任务,一方面保证了学习目标与课堂评价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有益于发挥课堂评价指导教学实施的功能,学习评价就像一座“桥梁”一样连接起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从设计内容来看,本案例评价任务叙述清晰,契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从而引出判断目标达成情况所需要的行为表现。同时,教师还专门设计了与评价任务相对应的评价指标,这有益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判断,也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任务。建议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提高它的可操作性。

(四)设计教学活动

1.特征与过程描述

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为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形成语文 能力,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致力于创设让学生愿“做”、能“做”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文本、作者、学生、生活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在活动中展开充分的对话。同时,为了确保学习目标、教学活动的一致性,每个教学活动均指向相对应的学习目标。

2.案例呈现

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目标1:

通过默读课文,抓住文中写莲的关键语句,能够简明概括莲的形象特点。环节一读出文本活动1:小组合作,检查重点词语的识记、理解情况,组长记录检查结果。指导小组学习适时纠正错误收集学习信息

活动2:默读课文,勾画表现莲的形象特点的关键语句,简要概括莲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默读

进行个别指导

6.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篇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代之以与企业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高度统一的、按照工作过程顺序的“综合性”和“案例性”教学项目。依据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创建省示范性院校的要求,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从起,医药营销专业教学委员会相关人员到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等地的一百多家医药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进行了详尽充分的调研,对医药营销岗位设置、岗位能力及要求进行分析,根据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出“行动领域”,再经过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实施。这就形成了学院医药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思路。

根据岗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培养人才是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故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成为课程方案开发的出发点。我院选择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医药企业,如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广东大参林连锁药店有限公司、广州市医药集团、广东君元药业有限公司、广州市合生元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对一百多家企业和五十多位企业专家进行了访谈和社会调研,了解了医药营销岗位的设置情况。主要岗位有:医药生产企业市场开发人员(商务代表)、药品销售人员(医药代表)、医药批发企业药品销售人员(医院业务代表、OTC销售代表、商业业务代表)、药店医药商品销售人员(门店营业员)、医药企业基层营销管理人员等。通过对每个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明确了医药营销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进而提炼出具体的岗位能力。

在进行企业岗位调研的同时,对学院医药营销专业近三年830名毕业生在单位的岗位进行了调查,得出学院医药营销专业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根据医药营销人才需求调查、医药行业医药营销人才素质现状调查、学生实习就业岗位调查的资料,我院邀请行业专家、课程专家进行了专题研讨,最终确定学院医药营销专业就业岗位为医药生产企业市场开发人员(商务代表)、药品销售人员(医药代表)、医药批发企业药品销售人员(医院业务代表、OTC销售代表、商业业务代表)、药店医药商品销售人员(门店营业员),工作一段时间后的可就业岗位为医药企业的`基层营销管理人员。

职业行动领域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行动领域归纳是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性工作。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指对本专业所对应的医药营销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综合任务进行分解、解析,对小任务进行总结归纳的过程。我院邀请企业专家将本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按工作流程和能力要求的不同,一一列举工作任务;工作任务不分大小,同时要求记录在个人职业历程中重大的工作经历,以便归纳行动领域;然后将列举的工作任务按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最终形成了典型工作任务汇总表。

行动领域归纳行动领域是一些典型工作任务的总和,针对本专业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群中所涉及的职业行动,用若干相互联系而且相对独立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全面描述,进而将其归纳为若干行动领域(共76项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11项行动领域),并且将行动领域中所涉及的工作任务或职业能力按职业成长规律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序。表中的难度等级可分为初级技工就能解决的工作任务群、中级技工才能胜任的工作任务群、高级技工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群。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形成

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通过对工作任务分析和课程分析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构建级医药营销专业课程结构的总体思路:

(1)专业课程应该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课程;

(2)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原则,设置项目课程中的教学项目或模块;

(3)教学项目设置的主要依据是岗位工作分析;

(4)教学项目必须充分体现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和覆盖面。

为方便教学组织与实施,应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加工和反思,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以市场需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设计开发出医药营销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共12项。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同时为保证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整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学习领域设计为三个部分: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本课程体系突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完全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取消了原有的商务基础课程,将课程内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等内容按工作需要并入医药商品销售促进课程中,将公共关系基础按需要并入医药市场研究与开发课程中。以上内容按工作过程的需要取舍,只涉及与工作有关的部分,不再专门设置基础课程。

学习情境的设计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在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子主题)学习单元。每门课程设置若干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根据具体情况可设计多个学习任务,以学生完成医药企业中医院市场开发、医药商业市场开发、非处方销售促进等主要任务为载体,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以实际任务承担者的角色完成课程的学习。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关键是实施过程。由于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的起点是工作任务,焦点是实践知识,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所以确定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场所是实训中心,课程实施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分组教学,主要教学方法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每一个学习单元中都以实际工作任务引导教学内容,采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体现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并按企业调研得出的工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过程。

由于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院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提前布置工作任务,并明确教师讲解演示的内容及时间、学生准备知识、练习内容,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及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及社会评价相结合;为了保证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建设了校内药品经营与管理实训基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

7.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篇七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自动控制,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1、工作过程系统化

即以学生为主体, 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 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整合、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整合、工作过程与学生认知心理过程整合。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实施注重学生经验的形成, 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2、以自制实训设备为主要实践载体

教学仪器公司制造的实验实训设备是已知结果甚至是已知过程的教学设备, 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培养。自制实训设备来源于实践, 又高于实践, 它是经过控制功能提炼、典型应用集中和仿真实现改造后的适用于情境化课程教学的教学设备。这样的教学设备更有利于针对区域经济企业发展要求、针对于情境化教学、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更有好处。

二、课程设计思路

总体思路:围绕课程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简单设计、安装与调试技术领域和工作岗位对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形成以工作过程为逻辑的课程内容, 以岗位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参照系, 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评价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进行全方位整体设计。

课程设计依据以情境性为主, 以科学性为辅的原则, 突出实践性和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实现教学内容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环境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评价考核理论实践一体化, 更好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与学习相结合、过程与方法相结合、专业学习与情感、态度、责任心等职业素质相结合, 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培养。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教学内容的组织

按照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 规划学习情境。

2、教学内容的安排

以具体项目为引领,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情境性为主, 兼顾内容的科学性, 把相应的继电器电路的逻辑分析、单片机的应用、PLC的应用、变频器的应用等知识和所需的技能串在一起。

教学实施时, 以具体实训设备对应的项目为载体, 学生可自主选择项目。而且每个项目有多种实现方式 (继电器方式、单片机方式、PLC方式、变频器方式) , 学生可自主选择, 教师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不熟悉的方式。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的课程开发理念,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运用了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六阶段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

1、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完成整个项目式工作的情境下, 将所要学习的知识、所要学习得的技能、应掌握的技术规范、应具有的职业素质安排在学习任务中,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通过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触类旁通。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六阶段教学法

每一个教学项目, 其教学过程都分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阶段。既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与工作, 学到了普适性的工作方法, 提高了独立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 总结和反思学习过程, 有利于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3、小组式工作法

小组式工作教学法将班级中学生分成若干工作小组 (4~5人/组) 来实施工作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组成员合作自主设计、组装、调试、运行并完成相应项目。这样既锻炼学生学习和思考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与质量意识。

4、案例分析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采用大量企业的成功设计、安装、调试、维修案例, 以例激趣, 以例说理, 以例导行。

五、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点

1、课程开发采取校企合作方式,

结合区域经济的实际需要, 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工作领域进行了实地分析和归纳, 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课程定位在总结先修的较单一、

简单的课程基础上, 达到综合运用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 以期获得较复杂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能力, 目标清晰;

3、课程结构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参

照系展开, 通过难度和复杂度递进的三个层次学习情境的设计, 选取有代表性的给水设备、电梯和桁吊等装置为载体, 在掌握具体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4、课程实施体现情境性为主的原

则, 校企共建反映企业生产和应用场景的实验室, 自制有特色的实训设备, 并采用企业生产组织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 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

8.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篇八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开发

一、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具有极强的职业性和科学性。

我们以著名职教课程建设专家姜大源教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理念、方法、步骤为指导,进行了本门课程的开发工作。

1.研究与设定目标职业岗位

我们专业团队教师深入汽车行业、电子信息行业市场,与企业人员一起进行职业调研、职业资格研究,研究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导向,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设定为“汽车技术服务”“汽车电子产品生产与质量管理”两个主岗和“汽车配件营销”“汽车电子产品设计助理”两个拓展岗位共计四个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

2.对工作岗位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我们通过企业调研、专家—技术人员访谈、毕业生反馈等方式了解该工作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每个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由专业团队教师一起研究分析要具备这些职业能力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并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进行序化,最后由专家评审、修改、调整、确定。并根据本课程对应的职业能力确定课程定位及课程培养目标,设计学习情境。

二、课程定位与能力培养

1.课程定位

根据本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汽车车身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总共68学时,安排在第四学期。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汽车车身电控安全系统、电控舒适娱乐系统、通信与智能化控制系统及其他车身电控新技术各系统电路连接、检测、常见故障的诊断排除能力。

2.课程能力培养

课程能力培养包括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主要培养学生:①熟悉汽车企业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规范;②规范使用检测工具、仪器和设备;③具备车身各电控系统元部件安装与故障检修能力。方法能力主要培养学生:①通过文献工具获取信息的方法能力;②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③综合分析问题,决策、计划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培养学生:①诚信、严谨、细致、敬业、创新的工作态度;②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组织协调和团结协作的能力;③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

三、教学情境及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情境设计

如何打破传统的教材组织模式,真正开发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情境的选择与设计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情境设计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出发点,为此,我们课程组通过对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进行分析,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将具有相同特性的工作任务归到一个学习情境里面,不同学习情境之间和同一情境不同项目之间在功能上是并列关系,难度上是递进关系,使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设计了三个学习情境,十二个学习任务。分别是学习情境一:电控安全系统检修,有五个学习任务:任务一,电控安全带系统检修;任务二,电控安全气囊系统检修;任务三,中央门锁控制系统检修;任务四,电控防盗报警系统检修;任务五,电控防碰撞系统检修。学习情境二:电控舒适系统检修,有四个学习任务:任务一,电动坐椅检修;任务二,电动后视镜检修;任务三,电动车窗检修;任务四,自动空调系统检修。学习情境三:通信与智能化控制系统检修,有三个学习任务:任务一,汽车电子导航系统检修;任务二,汽车巡航控制系统检修;任务三,车载网络系统检修。

2.教学方法设计

所有情境任务均采用六步教学法,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具体如下:

(1)咨询

教师根据故障现象导入情境任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查阅资料(实训项目单、教材、维修手册、视频、现有实训设备等)讲授相关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看资料并有目的地听讲。此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与方法。

(2)决策计划

教师引导各小组根据任务工单制订解决方案和操作计划;各小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讨论分析并拟定计划。此阶段主要是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所需要的方案和操作。

(3)实施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分工协作操作,教师监督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正确,并适时干预指导。此阶段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方式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团队协作及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4)检查

各小组完成任务后,进行自查和教师检查,提出存在的问题,学生进行分析解决。此阶段主要是进行调整、巩固和提高。

(5)评估

采取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组做出评价。表扬优秀的,鼓励落后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课程单元设计及考核

1.课程单元设计

课程单元设计包括简案、详案、任务工单、考核单等的设计,也包括课件的制作、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的收集,是具体到每一个情境中的每一个任务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工作任务、重难点、教学方法手段等,是具体到上课的每一分钟的设计,如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效组合在一起,更出色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与企业实际岗位匹配的职业能力。以学习情境1中的任务1电控安全带系统检修为例。

教学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以任务工单为核心,利用教学资源,如:教材、简案、详案、维修手册、实训指导书、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实训设备等,采取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课下可利用QQ群等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答疑。

2.课程考核

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最终完成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学生期末课程总分=过程考核分数×60%+期末考试分数×40%)

过程考核总分=(出勤考核分+作业实训报告分+阶段考核分+付加考核分)

我们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改革开发,很好地解决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技能培养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使企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渗透和融合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佩禹,张新芝.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2]徐江,张万仪,张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大家,2010(22).

[3]卢利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的理论浅析[J].企业家天地,2007(3).

9.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篇九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药物合成反应的课程设计

以工作过程来设计药物合成反应的教学过程,按照职业成长过程来划分学习层次,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

作 者:祁秀秀  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3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药物合成反应  

10.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篇十

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通过对典型建筑企业的调研,分析建筑工程施工的工作过程, 典型工作任务、工作岗位以及岗位对应得职业能力, 为建筑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依据;从岗位工作分析入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工作过程建筑改革实践

《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建筑业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和更大规模发展的时期。随着建筑产业的蓬勃发展,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多层次、多形式培养大量实用型建筑专业人才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这种变化,中职课程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构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针对性,又有适应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它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切入点,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打破原来的学科体系的课程编排方式,以企业中实际工作任务为单位,将所学知识点重新编排、融合,融入到一个个的工作任务中去,形成适应职业群的一个个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在建筑专业领域内,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形成与建筑产业联系密切、实际实用的新课程尤为重要。2011年1月我校建筑专业组教师对衢州地区典型的建筑企业进行了调研并与浙江开隆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建筑企业鉴定了校企合作协议,为我校建筑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专业课课程改革的思路

专业组教师广泛地走访调研建筑企业,进行行业分析及工作分析,明确专业培养定位,结合建筑企业的岗位群或具体工作岗位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设置-学习情境”的思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专业课程体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1.进行行业分析及工作分析,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为明确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培养定位,专业组教师对浙江省建工集团、浙江开隆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浙江联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衢州市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15家典型的建筑企业

1进行了调研,分别对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工程技术部门和工作在建筑工程建设第一线的历届毕业学生行了访谈。调研的主要内容是: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从业人员素质、能力结构的要求,尤其是一线施工技术人员的具体要求;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对应的岗位群和岗位职责、工作内容、知识技能及职业资格要求;企业对建筑工程施工毕业生的满意度。通过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及生产过程技术要求等,由此进行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工作过程、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综合分析,确定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培养目标。

(1)依据就业岗位的分析,明确职业岗位

通过调研发现,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单位主要是建筑施工企业,从就业的岗位来看,以建筑施工一线管理岗位的施工员为主,部分毕业生从事造价员、质量员、资料员和安全员等工作。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确定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毕业生适应建筑行业的职业岗位主要是建筑施工一线的以施工员为主的施工现场管理工作。

(2)依据建筑产品生产过程的分析,确定建筑施工的工作过程

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 工作对象是建筑工程施工项目, 工作过程是通过市场的投标活动, 获得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进行施工准备;当工程具备开工条件后, 进行施工活动;项目施工完成后进行竣工验收, 并向业主移交建筑产品。图 1清晰地反映了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施工工作过程。

1(3)开展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专业组教师在前期行业及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首先确定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对照本专业培养定位和职业资格,结合建筑行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员等主要岗位的工作职责,归纳出以下7个典型工作任务:施工准备、、施工放线、基础工程施工、主体施工、屋面施工、装饰施工以及收尾工作.(4)依据典型的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建筑施工七大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设置。(见表1)

表1课程设置及核心教学内容

(5)进行施工岗位能力分析,确定综合职业能力

按照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施工企业承揽了施工项目任务后,应成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施工现场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施工项目现场的各项管理工作。其核心是以项目经理为主,技术负责人、项目副经理参与的决策层,其关键在于以施工员为主的管理执行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就是培养处于管理执行层的各关键岗位人才,能够依照施工图纸、根据现场的施工条件和事先确定的施工方案,组织人员、材料、机械等,按照分部分项工程的工艺顺序,保质保量保工期地实施工程建造的任务。

以就业为导向,基础能力与专业能力并重,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并重的原则,以建筑施工技术岗位为依据,根据确定的职业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明确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必备综合职业能力,不仅与工作岗位对应,同时与职业资格相衔接(表2)。

表 2建筑施工技术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的分析,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建筑工程识图为基础,以建筑施工技术为核心,以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为发展方向,面向建筑行业生产第一线的施工技术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2.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重构课程体系:(1)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为依据,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课程体系。根据以上对建筑施工岗位能力及建筑产品生产过程的工作内容分析,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学习模块、专业学习模块和拓展学习模块。基础学习模块主要开设文化基础理论、职业基础理论和职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学习模块主要针对就业岗位开设工学结合的课程,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学习模块,本着理论适度、够用的原则,强化专业技能,重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对前后课程内容重叠、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专业课进行重构;拓展学习模块主要为毕业生在相近岗位(群)就业和以后的就业岗位能力的发展而开设的课程,可作为选修由学生选择。

(2)构建以四大环节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第一环节,开设由文化课和专业课组成的职业基本素质课程。前者主要为了满足专业教学对文化素养的需求,由体育、英语等基础课程组成。后者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为后续课程奠定理论基础,由建材检测、工程图识读、建筑构造认识等课程组成。第二环节,开设建筑施工技能训练课程,培养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必备的各项职业能力,具体由基础施工、主体施工、装饰施工、施工组织与管理等课程构成。第三环节,开设

专业岗位综合实训课,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吃透学通专业知识,加深理解,融会贯通,并构建岗位考核标准体系,确定学生是否满足上岗职业要求,为下一环节的顶岗实习打下牢固基础,此外,还要开设拓展性课程,让学生结合学生自身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拓展型选修课程。按其与建筑施工现场岗位的关联性可分为必修与选修拓展学习领域。必修拓展学习模块主要包括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安全技术、建筑法规、工程质量事故分析、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等。第四环节,主要为顶岗实习环节,这一环节与学生就业有直接联系,学校选派学生到合作企业,由企业工作人员和指导教师联合制定顶岗实习方案和计划,让学生在实际岗位工作环境中,了解施工现场人员、材料、机器和环境的综合调度,亲自参与到施工技术交底和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三、基于工作过程建筑专业课程改革效果分析通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1.有效避免了传统课程模式的弊端和问题。实践证实,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教学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三段式课程设置的问题,并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各课程之间互不关联、重理论轻实践以及脱离现实社会需求的弊端。

2.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有效落实,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模块的设置以必备的技能为依托,以能够满足本专业的职业需求和能力要求为基本目标。

3.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是以工作中发生的真实工作任务为中心,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驱动下展开活动。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4.有效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树立了团队合作意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和核心,而能力的养成只能通过不断的实际操练来实现;在合作学习的环境和过程中,学生更好的掌握了与人合作的技巧,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认识、理解和遵守相关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普遍提高。

5.实现了社会需求与专业教学的对接,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学生与职业”的双向对接。一方校方每年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输送优秀人才到企业就业;二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6.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养。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有效树立了教师的专业教学理念,树立了“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课程模块为脉络,以现代化技术为视野,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新观念,并全面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有效推动了教师队伍的发展,为本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篇十一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典型工作任务;学习情境;考核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1-0118-01

1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的目的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是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融合,在教学情境中融入实践工作中所涉及的各方面知识,为学生从容应对职场、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境。“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应以“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而行动”作为导向。“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作为实施者,教师作为主导、作为行动的策划者,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相对的角色转换(即传授知识的时间与课堂所占的地位)合作行动为方式,使学生具有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即综合职业素质,从容面对新的社会需求。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的课程应如何构建?岗位技能究竟如何培养?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结构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我院通过《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故障检修》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初步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性职业教育課程体系。

工作过程可以归纳为在对过程和结果控制与反思基础上的“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它准确地描述了工作过程的轨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也是基于这种理念,分六步实施其工作程序。

2.1市场调研与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

市场调研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解决专业定位准确的问题。在课程开发设计初期,必须展开全方位、多角度(汽车维修企业、维修管理部门、兄弟院校)的大量市场调研。汇总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养护与常见故障,确定典型故障,充分了解企业、学生的需求,提升课程设计的实用性。近几年,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变化很大,顶置式凸轮轴的发动机已经成为大多数汽车的标准配置,在汽油发动上可变配气相位、可变进气道、可变气门升程与涡轮增压许多轿车上已经装配,在柴油机上转子泵替代直列泵、电控柴油机与柴油共轨技术在已经是今后柴油机的发展趋势,电子技术的进步加快了机械构造的复杂性。

市场调研表明,汽车机电维修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汽车养护、汽车接待与故障诊断、汽车故障维修三个方面。 汽车养护方面要求:汽车日常保养与定期保养得项目、发动机润滑油、冷却液等原料的化学相关知识、工具使用能力与相应、安全操作与环保知识;汽车接待与故障诊断方面:沟通能力、业务过程中的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和资料获取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汽车构造与故障诊断的综合能力;汽车维修方面:良好的沟通能力、资料获取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安全操作与环境保护能力。

2.2工作过程分析与学习领域的设置

经过市场调研并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之后,就可以进行学习领域的设置。但是,首先还要进行工作过程分析。因为,只有进行系统的、有效的工作过程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工作结构,进而进行学习领域的设置。

学习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案例性的、经过系统化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典型的综合性任务。软件开发领域内所涉及的技术内容是非常多的,不同的行业会使用不同的技术,不同的项目也会使用不同的技术。按照知识递进与岗位需求本课程开发选取的项目是: 汽车发动机养护与机械系统故障检修。

2.3 学习情境设置与具体工作任务的分解

在设置了学习领域之后,就可以进行学习情境编写和具体工作任务的分解,并将上述学习领域中知识点涵盖于各个学习情境之中。按照知识的递进与汽车发动机的特殊性划分为以下六个学习情境:

1)汽车发动机的养护;

2)汽车发动机功率下降、冒蓝烟故障检修;

3)发动机表征水温过高故障检修;

4)发动机表征油压不正常故障检修;

5)发动机冒黑烟故障检修;

6)发动机异响故障检修。

2.4考核与评价

1)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与企业专家评价共存。这是学生检验与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做出点评与企业专家的评价,在学生作归纳与总结的基础上对其总结进行提升(指出不足与缺陷),学习效果评价既是总结与提高的重要阶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绝好时机。

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对与以后从事汽车机电维修的岗位更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科技的日新月异,汽车作为高科技产品的结晶,知识的更新更快,知识的获取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职业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今后发展更为重要,结果固然重要,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在某些时候甚至比结果更重要。

3)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操作能力并重。没有理论知识指导的汽车机电维修工充其量是一个经验主义者,后续发展将会受到很大制约,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只有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才可能成为一个大师,不荒废理论,加强实践,注定我们培养的学生将会是汽车维修企业的一线高技能的机电维修工。

3结束语

笔者研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故障检修课程开发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几年来,在高职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中,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推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及课程教学,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学生通过汽车发动机养护与机械系统故障检修项目的模拟操作,熟悉了汽车维修企业的工作流程,通过对养护、故障的诊断与维修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因此,就业率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

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故障检修课程开发,在实践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共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李金春.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D].苏州大学,2005.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篇十二

关键词:课程特点,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与情境

1 前言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是电子电工类课程中最难学且难教的课程之一。笔者认为, 针对学生及课程的特点, 改变教学模式, 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式,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采取“做多点, 少讲一点”、“边讲边做”的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好学习情境, 相信能事半功倍。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在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情况下的一个具体的课程开发模式。清华大学姜大源教授认为, 职业课程的开发标准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 适度够用就是我们的标准。工作任务是现在时, 职业资格是固化的, 工作任务是在线的, 因此工作任务比职业资格好得多。在开发课程时, 以工作任务为主线, 在实施课程的教学中, 学生围绕工作任务转, 其目标是完成任务。老师相当于导演的身份, 学生是演员。

利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来开发单片机课程的成败, 关键是以人为本, 就是以学生为本位, 培养学生编写程序、设计、制作硬件电路方面的能力, 最终让每位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

2 单片机课程的开发方案

2.1 理念

基于目前本校的《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教学情况, 通过优化教学学习情境设计, 加强师生互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2.2 思路

在开发过程中, 我们始终以基于生物学的基础观, 重视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的同时, 也不放弃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中课程以行动知识的掌握作为构建基础的核心;以行动能力的培养作为扩展基础的重心。

在开发过程中, 我们始终贯穿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 体现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思想;通过对整个教学环节的组织安排, 强化学生对专业能力 (掌握技能和知识) —方法能力 (学会学习和工作) —社会能力 (学会共处和做人) 的掌握,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重视提高学生职业应变能力。通过基于现实的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具体的工作过程—掌握普适的可持续发展的抽象的工作过程—应对面向未来的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具体的工作过程, 提高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

2.3 内容

2.3.1 学习领域、情境设计框图

主要根据项目、岗位、流程、任务对学习领域、情境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图1所示。2.3.1.1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如表1所示。

(1) 学习安排。传统的教学, 往往是教师担主角, 是主动的, 而学生担配角, 结果是被动的;实践证明, 这样会压制学生的发展空间和创造能力。学生应当做学习的主人, 是主角;教师是客人, 做配角。学生是演员, 教师起导演的作用。衡量教学的成败, 关键是学生能否真正培养学生的“悟性”, 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来源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而关键是学生的学。学生是否学得进去又要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变消极、涣散的情绪为积极向上的心态。简而言之, 就是教师如何组织和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学习过程分6个步骤: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

咨询是让学生尽可能独立地通过找书本、参考资料、互相交流、问老师或上网等途径获得编写程序的流程图、指令, 进而编写程序。老师为学生备材料, 与学生交流, 讨论学生提出的决策。学生把多种计划的方案内容告知老师, 在此基础上, 老师协助优选最佳方案。此时, 老师作为咨询者的身份出现, 与学生交流。学生分组实操, 独立编写程序。每个组设组长, 各小组经常交流, 要边工作边检查。老师参与学生交流, 并指出存在的问题。自查后展示结果, 讨论碰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学生根据所编写的程序和调试结果进行自评, 给出相应的分数。在此基础上, 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协作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进行评价给一个分数;再根据各个环节给出分数, 根据安装结果给出分数。综合考虑以上各项给出学生该项的成绩。

(2) 学习导向。由于单片机课程的特点比较抽象, 因此对于中技生来说, 学习单片机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要做好“引导”工作。善于总结编程的规律, 并把这些规律告知学生。笔者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程序。简而言之是分3步走:先将一个事先由老师编写好的成功的简单的程序让学生上机练习, 如点亮/熄灭1只LED, 并制作相应电路, LED一亮一灭, 学生当然开心;学生的兴趣来了, 老师就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引导他们编写2只LED循环亮/熄的程序;然后要求学生改变LED亮/熄的花式, 自己编写更多只LED循环亮/熄的程序。

单片机技术涉及到软件和硬件设计2个方面。对于有一定硬件基础的中技学生来说, 学习单片机技术最难的无非是编写程序。我们要求学生从编写一些较为简单的程序入手, 但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 编写程序说来容易, 做起来难。如何突破这一教学瓶颈, 让学生得心应手?为了说明这一问题, 笔者以制作跑马灯电路为例来说明。根据要求可分六步:画流程图;确定硬件电路;联系硬件电路列真值表;编程;上机调试;烧录程序和调试电路。由于中技生的动手能力强, 制作硬件电路有一定的基础, 因此关键是画流程图和编程, 不管选用什么样的程式, 只要能实现这一功能就可以了。笔者认为选用有一定规律性、越简单、易记的程式越好。

以“跑马灯”为例, 因89C51单片机的4个输出口P0~P3输出低电平时的灌电流能力强 (可达20 m A) , 而输出高电平时的拉电流能力弱。故P0~P3设计成输出低电平时点亮LED, 而输出高电平时熄灭。要点亮/熄灭某只LED, 只要向LED送出低/高电平即可。

第一步是画流程图:

第二步是确定硬件电路:硬件电路指中央处理器 (CPU) 及其外围电路, 主要包括单片机的最小系统和显示接口电路。对于使用89C51芯片作中央处理器 (CPU) 的单片机的最小系统由电源、复位、晶振3部分电路组成, 它是保证CPU工作的最起码的要求。

第三步是联系硬件电路列真值表:根据任务描述列出真值表, 如表2所示。由所列真值表可知, 对角线上的数字全部为“0”, 其余则为“1”。P1口对应的引脚为“0”LED亮, 为“1”LED灭, 故此LED点亮的次序是:始于P1.0上的LED, 终至P1.7上的LED点亮, 结果8只LED依次点亮。

第五步是上机调试。上机调试指编译源程序, 把以扩展名为“.asm”格式的源程序译成“.hex”的目标文件, 目前QTH2003和Keil u Vision2软件可实现, 下面介绍QTH2003单片机开发软件。

建立一个工程项目, 选择芯片并确定。双击QTH2003快捷图标后, 进入开发环境;单击“项目”菜单, 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中“新建项目”选项, 点击“浏览”, 选择保存路径 (如“在E盘”建立“跑马灯”文件夹) , 在文件名列表中输入一个项目名 (如命名为“跑马灯”) , 单击“打开”, 在出现的对话框中点击“是” (保存到“跑马灯”文件夹中) 。

建立源程序文件。单击“文件”菜单, 在下拉菜单中“新建”, 在编辑窗口中输入源程序。程序输入完成后, 选择“文件”, 在下拉菜单中选择“保存”将该文件以扩展名为.asm格式 (如命名为“跑马灯.asm”) 保存在与刚才项目文件相同的文件夹中 (保存到“跑马灯”文件夹中) 。

添加文件到当前项目组中。单击工程管理栏中“目标文件”前的“+”号, 出现“源文件”后, 再单击该项, 选中后右击, 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加入模块文件”。在添加文件窗口中选择以asm格式编译的文件 (如刚才编写的“跑马灯.asm”源程序) , 单击“打开”按钮, 这时“跑马灯.asm”文件便加入到了“目标文件”这个组里。

编译文件。选择主菜单栏中的“项目”, 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编译当前文件”, 并再次选择“编译连接装载”, 这时输出窗口出现源程序的编译结果, 如程序无错误, 有“0 Warning (s) .0 Error (s) .”的提示。如果有错误, 则有相应的提示, 可根据提示修改正确后, 再次编译。

编译通过后, 输出将一个以“hex”为后缀的目标文件 (如“跑马灯.hex”保存“跑马灯”文件夹中) 。

第六步是烧录程序和调试电路。连接好编程器, 运行编程软件Easy PRO 80B, 在主菜单中单击“芯片”,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芯片型号”, (如选择AT89C51) 单击“选择”。在主菜单中选择“文件”, 选择“装载”, 装载烧录文件 (hex文件) 到缓冲区 (如选择“E/跑马灯/跑马灯.hex”文件) , 并单击“确定”。

把要烧录的芯片插到编程器的插座上并锁紧 (不要插错方向) 。在主菜单中单击“芯片/编程”,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编程前擦除”、“编程前查空”、“编程后校验”, 然后按“编程”进入读写操作。烧录完毕后, 关闭编程软件, 断开编程器, 取下芯片即可。

学生会编简单的程序, 接着引导学生编较为复杂的程序, 如制作红外遥控灯电路。过去, 利用模拟电子技术来实现遥控用电器, 现在用单片机技术来制作遥控灯电路, 用单片机技术不仅可实现多路遥控, 而且电路简单, 因而制作成本低。这里不再叙述了。

教学安排如图2所示。

(3) 教学方法与途径。教学的方法、途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老师先向学生下达学习任务, 让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 产生完成任务的动机, 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 找到答案, 然后由各组展示作品, 各组相互评价, 再由老师评价, 最后根据学生和老师的评价, 给出一个合理的分数。当然, 我们下达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前, 先抽出一定的时间向学生解释涉及到本次任务的新的知识, 这样学生会因势利导完成任务。

3 结语

上一篇:2022创卫工作计划下一篇:融资担保公司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