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一体化

2024-06-29

信息安全一体化(通用8篇)

1.信息安全一体化 篇一

XX县平台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情况汇报

按照省厅部署,我县财政平台一体化系统于今年4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全县所有财政性资金、所有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平台管理。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财政平台一体化系统实施概况

为推进平台一体化系统建设,我局重点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我局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的平台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业务组和技术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切实搞好统筹安排和综合协调。二是加强学习讨论,统一思想认识,协调部门配合,和谐推进系统实施。三是排查更新硬件,规范完善网络,确保信息系统硬件、软件正常运行。四是规范财务扎账,及时完成新老系统数据切换。从而保障平台一体化系统在4月份全面上线运行。

我县平台一体化系统上线单位XXX个,涵盖目前所有预算拨款单位(包括乡镇学校和乡镇卫生院),资金包括预算内、预算外、政府性基金、义务教育专项、卫生院事业收费、单位往来资金等,实现了财政资金全覆盖和财政拨款单位全覆盖。随后又探索把“乡财县管”资金纳入平台进行实拨方式管理,在5月份财政总预算账务核算软件正式启用。截止到七月底,通过一体化平台下达指标1735笔,资金10.38亿;直接支付4291笔,资金9.21亿;乡财县管业务81笔,资金0.13亿。

(二)非税系统接入并实现对乡镇的延伸管理

为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提高信息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我县于7月份实施非税收入系统接入一体化平台和向乡镇延伸的工程。局党组高度 重视,认真组织局直机关和乡镇财政所深入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要求在全县范围实现非税收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模式,严格规定各乡镇非税收入从8月1日起,一律就地缴入当地邮储银行或信用合作社,全部实现乡镇非税收入通过非税信息系统自动汇缴县级非税收入专户,实现非税收入全过程监督。

为了顺利推进改革,7月20日财政局召开乡镇财政所长和财政结算员、征收单位会计培训会,相关业务股室和软件工程师对参会业务人员进行了业务讲解和上机培训,确保每个业务人员都能听得懂、会操作。截至8月12日,乡镇财政通过平台汇缴非税收入23笔,资金81.6万元。至此,彻底改变了以前乡镇财政非税收入由征收单位缴入乡财“结算专户”,再由财政所划转到县国库或财政专户的方式,减少了缴库中间环节和资金在途时间,我县平台一体化实现了财政性资金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有机地整合了各类信息资源,为财政业务提供科学的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进一步提高了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我县财政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积极推进工资统发

为全面完成省财政关于平台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要求,我县正在积极实施工资统发系统。经过与软件公司的认真沟通以及财政局内部股室的充分讨论,我县已基本确定“预算单位上报人员工资信息,预算股核对人员工资并录入工资指标,支付中心核对人员工资并审核确认单位的工资支付申请,打印直接支付凭证,银行打卡发放到人”运行模式,实现统发单位到财政、工资数据到银行全部系统自动交换。目前正在进行基础数据整理,系统将于9月份正式上线运行。

2.信息安全一体化 篇二

随着全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消防信息化的深入, 消防业务应用系统数量和提供服务的用户数不断增加, 同时, 公安部消防局统一开发的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逐步在各总队深入推广应用, 因此, 为保障总队信息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 总队在部局规划指导下, 开展一体化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保障项目建设, 构建设计动态积极安全防御体系, 保障全局一体化业务系统稳定可靠地运行。

2. 系统特点

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是公安部消防局根据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统一规划设计, 根据整体业务进行需求分析研发的信息系统, 系统实现了纵贯部局, 总队, 支队, 大队, 中队各级, 横跨各业务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 互联互通。系统以基础数据及公众服务两大平台为建设核心, 包含灭火救援指挥系统, 消防监督管理系统, 部队管理系统, 公众服务平台, 综合统计分析信息系统五大业务系统。并针对一体化业务平台, 提供二次开发接口, 保证和其他业务信息系统的衔接。系统采用面向服务的SOA的设计理念, 最终实现音频, 视频, 数据的综合集成, 使一体化业务系统能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

系统建设主要依托“金盾工程”, 利用“金盾工程”的现有公安网基础网络和信息资源, 按照网络应用环境不同, 分为公安信息网 (以下简称“公安网”) 应用系统、互联网应用系统、公安网与互联网同步应用系统。公安网应用系统是指仅在公安网上运行的消防业务信息系统, 互联网应用系统是指在非公安网运行的消防业务信息系统。公安网与互联网同步应用系统是指同时在公安网和非公安网开展业务应用、并且相互间有数据交换要求的消防业务信息系统。

根据部局的一体化系统建设指导方案和系统设计架构, 总队结合当前实际情况, 对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暂采用混合部署模式, 即整个总队的一体化业务系统的应用及服务均部署于总队信息中心, 由总队统一规划, 统一管理, 开展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体系建设。

3. 系统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设计

为保证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的高可用性和高可控性, 总队按照武警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 对全总队网络信息安全设备配备及部署进行统一规划、设计, 购买相应设备, 利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防护手段, 构建与基础网络相适应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3.1 总队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域划分

由于总队内部计算机数量众多, 并涉及到公安网, 互联网以及政务网多个网络的应用, 为便于管理和控制网络广播风暴的发生, 应根据计算机所属部门、物理位置、重要性的不同, 把局域网划分为多个虚拟子网 (VLAN1…VLANn) 。根据各VLAN间的安全访问级别不同, 实现各VLAN间的安全访问控制。

根据各类软硬件设备提供应用的范围、面向的用户群以及影响面、重要性的不同, 站在全局的高度, 合理划分安全域, 确定安全需求和访问控制策略、安全硬件部署策略。

总队安全域划分:

(1) 核心业务处理区:涉及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中的部分业务系统。该安全域中的业务系统支持本地内网的业务应用, 无需与外部实体进行数据或业务的交互。

(2) 119接处警系统区:涉及119接处警系统所有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数字录音仪、接处警终端以及其它附属设备。本区域设备支撑119报警的受理、处置、调度、反馈以及灾后数据分析等全流程业务应用, 为全内网应用。总队119接处警系统将与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的灭火救援系统开发数据接口。

(3) 特殊业务受理区:涉及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中部分业务系统, 主要是面向移动终端的业务接入, 包括灭火救援、消防监督的业务受理系统, 特殊业务受理区的受理服务器可以将受理的业务数据“摆渡”到业务处理区进行处理, 在得到处理区服务器的反馈后, 再将反馈信息回传到移动终端上, 完成整个业务处理流程。

(4) 特殊业务处理区:涉及灭火救援指挥、消防监督的业务处理系统, 实时处理由业务受理平台“摆渡”过来的数据, 在处理后反馈给特殊业务受理区的受理服务器。

(5) 内网终端区:由内网中的办公终端组成, 内网终端区用户可以访问网络中授权访问的业务系统。

(6) 内网管理区:将内网中的各类管理服务器置于内网管理中, 集中进行安全策略的定制、下发, 集中监控各类系统运行状态。主要包括设备管理、终端管理、防病毒管理等。内网管理区由内网中具备相应管理权限的管理员来访问。

3.2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成

总队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由物理安全、通信网络安全、计算环境安全、数据安全、安全基础支撑和安全管理构成。其中, 安全基础支撑为物理安全、网络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和数据安全提供支持, 安全管理为整个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全面的管理。

安全基础支撑主要涉及总队一体化系统中的身份认证与授权系统, 包括服务器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安全认证网关设备。通过部署身份认证与授权系统及安全认证网关于核心业务处理区, 确保总队认证服务及CA系统正常运行, 利用数字证书登录访问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的模式, 加强一体化系统的访问控制安全, 提高一体化系统的安全级别, 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和支撑, 是实现总队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的共性设施。

数据安全包括数据库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库访问控制系统、数据库审计系统、数据容灾备份系统等, 用于保障消防信息系统中的所有数据库安全。

总队通过在涉及到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的业务区对一体化业务系统数据库部署磁盘阵列以及硬盘自备份和移动存储备份方式, 设置全量备份, 增量备份策略, 执行方式为日备份, 周备份, 月备份以及临时应急备份, 确保一体化系统的数据安全可靠。同时通过部署数据库入侵监测及审计系统, 加强系统的数据库安全, 确保数据库无故障和稳定运行。在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和需要重点保护的信息系统中部署数据审计系统, 实时监控数据库各种账户的数据库操作行为 (如插入、删除、更新、用户自定义操作等) , 从而降低数据库安全风险, 保护数据库安全。

网络安全包括隔离防火墙、网络入侵检测设备、信息内容审计监控等设备, 主要在各级区域网络互连的边界位置进行安全防护和访问控制, 对进出网络的数据进行实时的检测与访问控制, 以发现异常流量, 并进行分析、阻断和报告。

根据安全域划分, 总队在各安全域间部署防火墙, 并在防火墙上设置相应策略, 实现安全域间的访问控制。在核心交换机上部署网络安全审计系统, 在网络边界部署一台入侵防护系统, 实现对外部流入数据的监测, 一旦发现入侵行为及时报警并依据策略进行阻断。同时利用IPS系统的恶意代码防护模块对网络出口处的数据进行恶意代码防护。在核心交换机上利用入侵检测系统针对所要监控流量端口做镜像, 实现对流经核心交换机的流量进行监测, 一旦发现入侵行为或恶意行为, 及时进行报警。

计算环境安全:通过公安网一机两用监控系统以及互联网一机两用监控两套终端安全管理监测系统对安全域内的终端设备进行监测管理及系统补丁集中分发工作, 结合部署在公安网和互联网上的防病毒软件系统服务器进行集中控制和病毒防控升级工作, 对部署在总队局域网的计算机终端、服务器、及其运行的应用系统进行安全防护。

物理安全包含环境安全, 设备安全, 介质安全三个方面。通过信息中心机房的门禁系统、防雷设施、防火设施、稳压UPS电源, 机房温、湿度监控系统及LED显示, 声光报警等多种手段及措施, 构筑我总队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防护体系。

安全管理主要指综合安全管理中心, 通过集中的安全管理, 保障整个安全系统在统一的安全策略指导下运作, 通过制定统一的安全管理协议、安全管理接口规范和安全管理数据格式, 实现对用户、设备、事件的统一集中管理, 实现信息系统中各类安全设备的统一管理, 安全服务的实时监控和安全审计, 并提供安全策略的实施和维护。

目前, 总队通过部署NCC网络监控和BCC业务系监控平台, 对安全域的网络设备以及各业务服务器应用, 数据库等设置阀值和策略, 进行集中管理, 通过NCC和BCC进行每日巡检。下一步将通过COSS管理平台并平台的二次开发接口, 拟对一体化系统的深入推广应用进行全方位监控管理。

3.3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应急预案制定演练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保障一体化业务的正常稳定运行, 各类防护措施的应用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安全风险, 但由于各种新的病毒、黑客技术层出不穷, 制订完善的应急预案, 确保系统遭受安全攻击后的可恢复性就成了系统防御的最后保障。

在应急预案中, 应明确从单机故障到全网络瘫痪、从影响个人办公到全单位业务乃至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不同级别网络安全事件的定义, 逐一制订对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处置、上报机制, 明确每一个步骤的责任人、责任单位。在应急预案制订完成后, 必须通过至少两到三次的不同级别、层级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演练进行检验, 查找缺陷, 完善不足, 同时根据单位信息系统建设、应用的发展和网络设备的更新不断进行调整, 确保应急预案的最后保障作用。

4. 结束语

通过安全技术措施及各类软硬件设备组合构筑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确保系统稳定运行。但安全事故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技术原因造成的, 二是人们没有认识到信息安全, 以至于忽视了安全流程或者躲避技术控制措施, 对于各类与外网逻辑隔离或物理隔离的专用网络 (如公安网) 来说, 其源自于内部的网络安全威胁比例更高。因此,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提升内部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就成为了增强内部网络安全管理水平的首选措施。

总队在加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安全保密管理, 设置安全保密管理机构, 制定严格的安全保密管理制度, 采用适当的安全保密管理技术将消防信息系统中的各种安全保密产品进行集成, 并加强对涉密人员的管理, 形成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将各类网路安全技术手段和硬件设备进行有机组合, 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特长, 以物理安全、通信网络安全、计算环境安全、数据安全、安全基础支撑和安全管理六大模块构成一体化信息安全保障管理体系, 并辅之以具有高度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和规范的运维机制, 做到网络不断, 业务不瘫, 数据不丢。

参考文献

[1]石雄等构建管理内网安全保障体系探析, 《信息网络安全》2009.03

3.一体化信息政府建设思考 篇三

【关键词】一体化;信息;政府;建设;思考

习主席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意味着高度的信息化,就意味着国家治理的一体化。为此,笔者建议采用最新的信息通信技术,建设一体化信息政府,实现从乡村到中央的政务一体化,大幅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在全球树立国家治理的新标杆。

一体化信息政府尚无先例可循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体制原因,政府信息化以向公众服务为主要目的,是各司其责、被动式运转的,不存在一体化运转的需求。我国政府的一体化运转需求很迫切,但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基本上是靠上传下达来实现。这种运作方式是比较低效的,例如,仅仅是为了掌握比较准确的人口和经济数据,我们就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以数年为周期进行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

建设一体化信息政府非常必要。一是可以做到全国态势一目了然、实时掌握,不同层面人员可以获得恰到好处的信息;二是可以做到全国一盘棋,大幅提升执行效率,有效督促各级政府不折不扣地贯彻上级任务;三是可以推动政务公开、减少腐败、降低成本。

建设一体化信息政府的条件已经成熟

政府信息化系统一体化运转,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问题。时至今日,卡脖子的主要难题已经迎刃而解。光纤宽带网和移动互联网使我们能将任何一个基层单位连接进来,信息网格技术使我们能够方便地集成各种异构信息系统,云计算技术使我们能够提供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大数据技术可以支撑我们对海量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形成决策依据。

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一体化信息政府,是个纷繁复杂的浩瀚工程,如果没有一个简单优美的解决方案,难免会有失败之虞。笔者在此提出几点思路:

一是采用“面向服务+构件化组装”实现系统大集成

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实现异构信息系统集成的成功架构,也是信息网格的构建基础。构件化组装是SOA技术成熟之前实现复杂软件系统集成的主流方法,它以搭积木方式用软件模块构建复杂的软件系统。前者适合松耦合大环境,后者适合紧耦合小环境。由于电子政务的服务环境是相对比较固定的,可以引入构件化的思想,来比较容易地实现服务发现、服务组装等功能,同时又由于采用了面向服务机制而具有跨平台、跨地域的能力。

二是采用“物理分散+逻辑集中”实现数据大融合

从乡(镇)、县(区、旗)、市(州)、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直到部委、中央政府,每一级都有自己的数据,非常容易造成混乱的局面。建议构建中央、省级和市级三级云计算数据中心,市以下统一到市,部委统一到中央。所有数据,都要统一数据标准,并从源头抓起,划定责任单位,做到“一数一源”,确定数据准确、不冲突、可追溯。各级成立数据工作组,对数据的合规性进行审计。市级重要数据同步到省,省级重要数据同步到中央,同时建设相对集中的全国性灾备中心。逻辑上,无论从哪一级别看去,所管辖范围的数据都可以做到随手可得。

三是采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业务大贯通

在上述架构和机制下,遵循“先定共享规范,再走业务流程”的原则,首先调研中央、省、市各部办委局之间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需求,形成业务关系图和数据关系表,定义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规范。然后,在国务院统一协调下,公安、财政、民政、环保、文化、卫生、教育、农业等所有部办委局,组织所辖下级部门并行开展工作,在三级数据中心体制下实现各自业务流程的纵向贯通的同时,保证支持不同部门间最大化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

四是要充分复用和规范现有的智慧城市建设

我国已经开展两批共154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并已经评审第三批名单。这些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是实现一体化信息政府的有效支撑,需要有机集成进来。目前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风格各异、水平参差不齐、数据共享不充分等问题,需要为智慧城市定义统一的功能规范和接口标准,建立智慧城市成熟度评估体系,自动考评数据共享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把智慧城市变成一体化信息政府的支撑环节。

五是大力推动国家IPv6宽带网建设

国家正在推动“宽带中国”建设,步子还可以迈得更大些。不仅大幅提升有线和无线的带宽,大幅降低资费,还推动新一代应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超高清视频点播、视频会议、视频监控网络的建设等。另外,应尽快明确全面转向IPv6的时间表,支撑蓬勃发展的智能硬件和物联网,使我国在物联网时代领先全球。

六是建立分级安全网和动态防御体系

4.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则一体化探讨 篇四

根据Hagerty&Fishman和Verrecchia等人的研究,在披露有成本的情况下,证券发行人或已经上市的公司不会自愿披露其相关信息,为保证信息的准确及时披露,监管当局必须进行强制性披露的监管。于是,监管当局往往面临着这样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为了保护大量的个体投资者,各国往往采取相对较为严格的、适合本国情况的披露要求,另一方面,这种增加的披露成本往往又会促使重视信息披露成本的发行人转向其他市场,进而带走更多的投资者,从而与一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目标相背离。因此,信息披露制度的选择成为证券市场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国际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而言,一种是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各自为政的“监管性竞争”(regulatory competition)规则,各国监管当局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主要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定,与其他国家的披露规则关联不大;另一种是信息披露的“一体化”(harmonization)规则,不同国家之间共用相同的披露标准,这种方法已被欧盟区国家以及某些双边国家之间(如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双边披露系统MIDS)所采用。为了找出最佳的信息披露规则,有必要对这两种规则的理论基础和利弊进行分析。

监管性竞争规则及其缺陷

信息披露的监管性竞争是指各国不同的监管体制通过为投资者提供最有效的监管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而形成的一种竞争。这种理论源自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一思想,即竞争性均衡可自动生成。我们可以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框架理解这一过程。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由于监管体制较为严格的市场中投资者能够获取正确投资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并较少地承受欺诈和市场操纵的风险,因而证券发行人可以获取更高的期望发行价格。在监管体制较为放松的市场上,投资者更易受欺诈,他们为取得所想要投资公司的经营等相关信息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证券发行价格当然要打个折扣。因而,在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假若证券折价不能弥补投资者因此付出的额外信息搜集成本,他们就不会在监管体制较为放松的市场中进行投资。相应地,由于严格的信息披露也有成本,假若发行人获取的证券发行价格不能弥补其承受的信息披露成本时,他们也不会在这种市场中发行证券。投资者和发行人两方面的力量促使监管水平达到竞争性均衡。此外,不同监管体制之间可以相互学习,进而引发监管创新。然而在现实中,监管性竞争所依赖的完全竞争状态事实上并不存在,各种市场失灵和缺陷使这种信息披露规则并不能达到其最佳的经济效率。这主要表现在:

1.信息成本。在监管性竞争框架中,市场参与者应能评价各个国家不同信息披露制度的优劣,而对这些信息的搜集和评价是需要付出相当成本的。发行人和投资者需要从世界各国查找各种不同语言和形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比较和分析,以找出最有效的监管体系。这种信息处理过程并非一劳永逸,他们必须对市场中那些潜在的在监管方面的所有变动作出连续性评价。这都增加了资金成本,并使市场参与者可能无法对信息披露的监管作出准确的成本收益分析。由于投资者无法准确判断哪个市场能为其提供更好的保护,因而他们往往对所有市场对投资者提供的保护都打个折扣,导致逆向选择现象的产生。那些监管质量低下、信息披露要求低的市场就会获取竞争上的优势。此外,当国内监管当局意识到市场参与者面对较高的信息处理成本时,他们会将监管价格制定在高于竞争性均衡的水平之上。只要这种价格的上升尚未超过投资者或发行人对这种变化进行估价并向其他市场转移的成本时,监管当局就不用担心这种超过均衡水平的监管价格会使已有的市场参与者退出该国市场。

2.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方面存在壁垒。监管性竞争理论认为,市场主体可以自由地从监管效率低下的市场转移到更加有效的市场中去。这种行为会对监管当局形成约束,从而消除无效率的监管。然而,发行人和投资者在不同市场之间的进入和退出并非完全自由,由于存在诸如外汇管制、差别税收政策及对外资所有权的限制等监管性壁垒,市场主体在跨国市场交易时必须承担额外的成本。除非这种交易的收益能够弥补这些额外的成本,否则他们将不会选择跨国交易。这样,监管壁垒的存在实质上造成了对市场的分割,由此降低了国际证券交易中的收益。此外,一国监管当局往往对来自国外的市场参与者提出比国内经济主体更为苛刻的要求,如美国对在其国内进行跨国证券发行的公司要求披露比国内发行人更为详尽的信息。这种额外的信息披露要求不仅成本高昂,还往往使国外发行人处于与其母国市场的同类发行企业更加不利的竞争劣势上。还有一些非监管壁垒因素会促使市场主体放弃跨国融资。由于在其本国内有着更高的信誉,发行人在本国所受到的认可程度更高,因而在国内资本供给充足的情况下更乐于在国内融资。离岸金融所存在的货币风险、政治风险、清算风险等风险也形成了对跨国投融资的障碍。由于各种形式壁垒的存在,国内监管当局得以实施效率低下的监管措施,而无须担心市场主体会转移到其他国家市场去。对于市场主体而言,只要这种低效监管体系所带来的成本少于其在国内交易带来的好处,并超过离岸交易的额外收益,市场主体仍会留在其国内进行活动。

3.市场控制力。就像产品市场一样,国际证券市场中也存在着某些具有特殊控制力的国家,它们在市场中形成了或多或少的垄断性决定力量。美、英等少数证券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就具备了在国际证券市场中的寡头垄断地位,从而可以将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定在高于最佳效率水平之上,在跨国融资活动中的发行人和投资者也必须承受由于遵守这种低效监管而带来的额外成本。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改革及私有化过程中所需的大量资金无法在其国内满足,因而这些国家的企业不得不转向国外市场融资,它们的资金需求曲线就变得缺乏弹性。

当全球资本的供给方(如美、英等国)提高其信息披露要求时,在其市场内的资金需求下降幅度就会很小。对投资者而言,其对全球资本的需求也是缺乏弹性的。为了进行充分的投资分散化,只要其投资组合风险的降低能够弥补其承担低效披露规则的额外成本时,投资者在进行跨国界的分散组合投资时就会包括那些低效市场。

4.管理机会主义。代理问题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在某些情况下,经理往往更倾向于那些增加其自身财富的规则,而将股东的利益放在次要的位置。这样,在选择跨国发行地点时,经理并不总是从对股东最有利的角度来进行决策。当某种行为给经理所带来的潜在收益占其为公司价值带来收益的比重较大时,公司的管理者更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由于信息披露是监管公司经理业绩的有效手段,健全的披露制度会减少经理从事内幕交易等利己主义行为,经理就会偏好选择那些对信息披露要求不太严格的国家进行证券发行。尤其对那些母国披露要求不严的跨国证券发行人而言,这种机会主义行为更为严重(如在欧盟及美、日等国进行证券发行的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发行人)。各个国家采取松紧不同的披露要求就为公司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便利,譬如利用内幕信息进行利己交易或为粉饰报表而进行“收入平滑”处理。1993年,戴姆勒―奔驰公司按德国的标准披露的中期报告为盈利2亿德国马克,而按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GAAP)则为亏损10亿马克。此外,德国和日本还允许公司利用各种补贴和津贴进行利润隐瞒,英国则允许国外发行公司按照其母国标准进行财务报告的披露。这实际上是为经理层进行损害投资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开了“绿灯”。

5.各国为争取更多的发行人而进行的恶性竞争。由于吸引更多的国外发行人会给本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再加上发行公司的经理层偏好披露监管较松的体制,各国往往竞相降低信息披露要求的门槛。一国可以通过宽松的披露要求将更多发行人及相应收益留在国内,而将其负面效应由全球的投资者承担。这种情形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更加严重。由于一国可以通过放松信息监管从而使众多发行人通过在其国内登记而通过网络在全球发行证券,各种欺诈行为和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现象更容易产生。尽管各国监管当局都知道在信息披露要求方面保持一种合作的均衡对各方都是最好的,但在这种类似“囚徒困境”的博弈中,各国往往只能将披露规则制定在低于理想的水平之下。

以美国的NYSE、NASDAQ和AMEX几个交易所之间的竞争为例,多年来,NYSE一直不允许那些具有超级投票权的公司上市,而其他两个交易所在这方面则没有限制。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公司的管理层面临更多的敌意收购的压力,许多公司经理更关心的是其工作的稳定而非股东的利益,因而逐渐转向NASDAQ和AMEX进行上市,这样就可以通过超级投票权来防止被敌意收购。由于竞争的压力,NYSE在1994年以后也不得不放松要求,允许上市的公司可以拥有超级投票权。与此类似,1994年以后,英国和日本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放松披露监管要求的过程。

一体化规则的优劣及其实施构想

证券信息披露的一体化规则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相互适用(reciprocity)原则,二是普遍适用(commonality)原则。前者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监管体制较为相似,经济联系较为紧密,这些国家之间可以互相承认对方国家体制的信息披露标准。后者是在不同的国家之间针对具体问题而制定的统一标准,每个国家都根据这个标准修订自身的规则,但在最初时这些国家之间的规则并不一定相同。由于国家之间最初的披露规则常常并不一致,因而一体化规则更多的是体现为普遍适用原则。

在实行信息披露的一体化规则后,对监管性竞争造成影响的市场缺陷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由于各国实行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投资者(不管是职业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仅仅需要熟悉和分析这套标准的信息披露规则,就可以获取对证券进行准确定价所需的全部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同时,这也会降低跨国发行人遵守多种监管框架的成本,消除经济主体进行跨国转移的壁垒,为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形成均衡提供了可能,并促成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市场。投资者可以方便地对国外进行投资,资本能够容易地转移到所需资金的国家中去,资金的最终来源已变得不再重要。因而,少数国家垄断全球资本市场的现象将大为缓解,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和全球证券市场的发展。一体化规则实行后,恶性竞争的问题将不复存在,并可将管理机会主义行为降至最低限度。

由于发行人和投资人在参与国际融资活动中都承担着相当的成本,信息披露规则一体化后无需再去遵守各种各样的披露标准,这可以帮助他们大大降低证券发行和交易过程中的资本成本。从发行人的角度看,信息披露成本是其进行决策时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相当的发行人为了避免高额的信息披露成本转而在私人市场或OTC市场上进行交易。一体化规则实施后,发行人仅需按照其与其母国相同的披露标准进行准备发行和上市交易的各种资料,这样会促使更多的公司转向全球进行公开市场发行,那些已经上市的跨国企业也会从各种周期性报告的成本降低中受益。从投资人的角度看,信息披露规则一体化后,他们再也无需分析各种样式不同的报告,不同国家上市公司之间的可比性也会大大增强,投资者就可以运用一套统一的规则来进行风险收益的衡量和比较,这会鼓励更多的投资人参与到证券市场中来,并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一体化规则还可以促进竞争。通过消除投资壁垒、增强流动性、降低信息成本及减少市场控制力效应,信息披露规则一体化为竞争的形成排除了障碍。发行人和投资者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这会促使各国市场之间的竞争。不同国家及其交易所会通过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便捷的登记程序、更高的流动性、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更加有效的交易和清算系统来进行竞争,最终的结果是形成更高层次的均衡。此外,由于投资者面临的是来自全球范围内的资金需求,并且能够运用一体化后的披露规则对各国市场上的企业进行比较,因而只有那些优质的企业才能被投资者纳入到其风险资产组合之中,企业之间也会因此而增加竞争。

普遍适用的一体化披露规则并非是生成一个由“全球监管者”管制下的单一的证券市场,各国政府出于对主权问题的担心会强烈抵抗一个全球监管者的存在。这种规则的实施、解释和修订应由一个在目前各国监管当局的合作下所形成的“全球协调者”性质的国际性组织来完成。这种全球视角的规则可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基本框架,适用于那些不准备在国外上市的公司;二是全球框架,适用于那些跨国发行并在国外上市的公司。全球框架应被那些进行公开发行公司所在国所接受,并包括除基本框架之外的有关外国投资者在发行人母国进行投资的相关具体细则。

当然,一体化规则也并非尽善尽美。这种规则的实施需要各个国家的监管机构进行协商,来自政治上的抵制会对一体化进程造成障碍。此外,从现在的监管性竞争体制向一体化规则进行转换也会产生相当的过渡成本。但是,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在全球证券市场出色的工作已经向我们表明在不同国家的监管当局之间进行协调是可行的。由于一体化规则着眼于全球证券市场的发展,因而它应有对国际市场中的投资融资活动的潜

在约束能力,并且要优于各国现存的监管性竞争规则。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只要这种信息披露的一体化规则能够比各国国内现存的披露规则更有效率就足够了,我们并不期望获取一种完善无缺的新规则。

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证券市场从产生至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市场的规模及交易品种都有了空前的发展。从信息披露的角度看,我国的证券市场基本上还是沿用本国的披露要求,对国内和国外上市的企业制定不同的标准,并存在某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的现象,极大地损害着投资者利益。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国际化的程度仍不高,这种与国际惯例不一致的披露规则弊端尚不明显。我国加入WTO后,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国内的投资者和发行人将不再被局限在国内的市场,而是有了在全球市场进行投融资的选择。因而,有必要参照国际惯例制定信息披露的监管框架,这不仅会将更多的发行人和投资者吸引到国内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市场透明度,提高国际间上市公司信息的可比性,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广泛的选择余地,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后,IOSCO提出了一系列信息披露的标准框架,并建议其成员国予以实施。据此,我国可以首先选择一批质地较好、市场信誉度高的上市企业按照这一框架进行信息披露,并逐渐推开,以最终达到与国际市场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一体化。

5.试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篇五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学习领域。它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拓展得无限宽泛,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通过网络,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教材更多元化、立体化。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学习方式。计算机可以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引发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全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教育、一体化、宽泛的课堂、多元化的教材、新型的学习工具、新型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交互性学习。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下面,笔者试就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前景进行粗略地描绘,并借此说明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对语文教育变革的方向,促进语文教育尽快走出纯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加快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进程。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高度一体化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1、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2、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以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1、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2、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育。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1、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面对陌生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同时以下几种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集、处理、存贮方法将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①“任务驱动式搜寻法”,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要求、范围、问题实质等)→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资料来源途径、内容途径、作者途径、类号途径等)→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资料;②“自由浏览式搜寻法”,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搜集)→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搜寻查阅文献,选取所需资料;③“分类下载存贮法”,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④“资料处理利用法”,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文字处理方法。

2、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传统学科课程之间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互相割裂、互相独立的弊病已引起高度关注,软化学科界限,进行“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更新变化极其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沟通交际工具”。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书面信息资料的传递与交流、学习心得体

[1][2]下一页

会的传递与交流、学习评价的传递与交流等“交互性学习”活动,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学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互相学习、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共同进步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交互性学习”的必然结果。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其进程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语文教育中的广泛运用而日益加快,展现出其特具的魅力,把语文教育带入一个划时代的世纪。

6.信息安全一体化 篇六

深圳安泰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

目 录 深圳安泰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介绍.....................................1 2 项目概述.............................................................2 2.1 建设背景..........................................................2 2.2 建设思路..........................................................3 2.3 建设目标..........................................................4 系统功能设计.........................................................5 3.1 界面与功能设计:贴近医生使用习惯..................................5 3.2 管理功能设计:医生专属的病人管理中心..............................5 3.3 人性化的操作方式设计..............................................6 系统价值.............................................................7 4.1 临床价值..........................................................7 4.2 教学价值..........................................................8 4.3 科研价值..........................................................9 4.4 管理价值..........................................................9 系统功能.............................................................9 5.1 医院信息异构系统集成平台功能......................................9 5.2 信息一体化手术室应用功能.........................................10 项目实施规划........................................................13 深圳安泰创新公司介绍

深圳安泰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位于深圳市南山高新园区,分别在广州、佛山、长沙、南宁、合肥设立了服务机构。公司专注于提供医院整体信息化、区域医疗信息化全面解决方案,多年来为数百家医疗机构提供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并保驾护航。

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nnet Solution全线产品,基于医院异构信息集成的信息一体化手术室、临床智慧诊疗系统,涵盖放射、超声、内镜、病理、核医学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以及区域健康医疗信息化平台等。Annet Solution系统设计遵循高度易用性、简便性、先进性、标准化、安全性、可扩展性、高可用性和高效率等的原则,并行处理能力强,采用全中文操作界面,简洁美观、方便实用。系统稳定、功能完整、可扩展性强,适用于不同规模、不同需求、不断发展的用户需要。

公司的质量方针是:“实用、可靠、不断创新的产品;专业、快捷、精益求精的服务”,彻底的服务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我们赢得客户信赖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坚持技术为龙头,服务为根本的发展原则,自成立以来,注重研发队伍的建设和投入,致力于医疗信息系统的产品开发,研制出一系列新的产品,不断为客户提供新产品、新功能和新服务模式,在系统架构上也锐意进取,采用最新的IT技术手段和方式提升系统水平。

公司拥有百余家各级医疗机构用户单位,其中包括一批区域内最具影响力的医院: 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南山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等。广西: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解放军第303医院等。湖南:湖南省人民医院、株洲331医院、怀化中医院等。海南: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安徽:安徽省立医院等。项目概述

2.1 建设背景

21世纪是信息与高科技结合应用的飞速发展时代,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不仅能促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也能推动卫生改革的深化,已日益成为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手段,信息化建设正是医院加强现代化管理、走“优质、高效、低耗”发展道路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卫生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医院信息化已成为医院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潮流。

为追赶卫生信息化的步伐,卫生部在2002年4月制订了《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医院信息系统发展,要求医院信息系统要逐步实现从以经济财务为主线的管理信息系统,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拓展,实现与医保系统的双向交互,利用远程医疗技术,为病人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

随着《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推出,从2003年起国内迅速掀起了新一轮的信息化建设高潮,无论在建设目标定位、投资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北京、广东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还提出了数字化医院的建设目标,在临床应用及深层次综合管理领域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八大支柱”之一,明确了“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我院当前的医疗信息化建设正适逢其会,符合国家要求,符合医疗卫生未来发展的方向。

2.2 建设思路

随着医院业务日益增长,传统的手工操作与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医院日常工作与管理的需要,医院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在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如何同步提高医疗信息系统的实用性,符合临床诊疗工作的需要,提高解决临床问题能力,是当前医疗信息化建设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医疗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医院内部发展出众多信息系统,面向不同专业领域,主要包括HIS、EMR、LIS、PACS/RIS、手术麻醉信息系统等,由此医院信息化程度空前提高。但投入了大量资源建设的信息系统却总是难以融入到医生的日常工作。例如,医生的日常交班、病例讨论、会诊过程中,需要展现汇总病人各方面的病历信息、检查报告、影像图片、检验结果等;医生需要反复打开不同的数据来源信息系统,调用需要的数据,调整不统一的数据标准,最后自行手工汇总,完成工作。这不仅没有解决医生实际的工作问题,反倒加重了医生的工作负担。另外,众多信息系统为技术管理和维护带来了难题,系统信息标准不统一,业务对接效率低下,每个系统各自为政,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医院信息管理部门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用于维护系统和联通每个“孤岛”。

过去十余年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中众多案例和实践经验表明,传统按照划分业务系统进行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思路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医疗卫生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改变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从以业务为核心的建设方向,改为以临床诊疗系统为核心的建设方向。

2.3 建设目标

我院要实现以临床诊疗为核心的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应立足现有医院的信息建设基础和资源条件,着眼未来医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服务效率、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建设功能完备、标准规范统一的临床智慧诊疗系统。主要注重以下建设步骤:

建设医疗信息集成平台 在原有医疗信息建设的软件与硬件基础上实现系统集成;逐步将原有PACS、EMR、HIS、LIS等纳入集成范围;根据实际情况对医院信息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提出符合医院现状的数据标准和通讯标准体系,促进信息互认共享。

建设临床智慧诊疗系统和信息一体化手术室系统依托医疗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医院所有数据高度集成并汇集成库。通过临床智慧诊疗系统,医生可以实时、便捷地通过终端,随时随地获取与患者有关的所有诊疗信息,进行更为精确有效的诊疗活动,从而大大提高医院诊疗的效率和成功率。

在上述基础上,建设医疗数据挖掘中心,加强医院信息的数据挖掘与综合利用,充分发挥信息在临床决策中的作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医疗监管体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改善监管和绩效考核中的作用,提高医院的监管效率。最终实现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模式转变、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协同,使医院医疗卫生水平全面提升。

目标:医疗信息集成平台和以诊疗事件为核心的智慧诊疗系统。系统功能设计

3.1 界面与功能设计:贴近医生使用习惯

 以病人为主体,展现病人各类关键信息,最关键的信息会浮现于病人内容模块表面突出提醒;如需详情,一次点击即可获取该栏目所有信息;为不同科室设计专属病人信息模块和贴心小功能;

 以诊疗事件为中心,规划不同的应用流程,设计不同的应用场景:交班、病例讨论、会诊、示教、大型学术会议等场景;

    建立医生技术交流的共享和展示平台; 设计不同的背景专题风格; 体现医生临床思考的过程; 数据展现符合医生使用习惯。

3.2 管理功能设计:医生专属的病人管理中心

    按科室汇总管理病人信息; 按医生汇总管理的病人信息;

病人信息模块化,关键信息呈现在模块表面,情况一目了然; 医生可以自行设置个性化的诊疗事件通知,避免遗漏

    提供个性化的管理界面,方便医生个人工作习惯

提供方便医用的交互路径,病人资料轻松归档,方便日后示教和科研 数据中心由医院统一维护管理,医生只负责使用 方便科室管理者统一查看、统筹管理全科室病人情况

3.3 人性化的操作方式设计

     支持多点触控方式,简单易学; 触控灵敏,体验流畅;

“一触即发”的理念,保证医生只要点击一次即可获取需要的信息 最多支持6点触控;

大部分功能可以通过触控完成,如放大缩小,翻页,翻序列,调整窗宽窗位等,符合日常使用习惯;

 同时支持传统鼠标操作与键盘操作;

  系统界面可以轻松切换到传统Windows工作界面,保证工作效率; 终端灵活,能够支持会诊终端、工作终端、个人终端和手持终端,支持10寸、27寸、55寸、65寸、84寸等不同屏幕的终端应用。系统价值

与传统的医院信息化相比,智慧诊疗系统实现了医院信息的“三个高度”,即信息的高度集成、高度开放和高度流通。同时也为医院带来众多价值:让所有临床医生随时随地能获取病人的所有信息,为日常工作带来实际便利。

4.1 临床价值

   日常病例讨论,丰富医生之间讨论的内容; 规范病例书写规范。

解决临床诊疗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管理难的问题

在区域内促进实行统一的临床诊疗流程、诊断操作规范和质量考核标准。为临床诊断管理制度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 减少医患纠纷

近年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日益提高,对自身权益维护意识增强,医患纠纷的数量逐年增多、关系日趋紧张,医闹冲突时有发生。医患纠纷已经成为医院主管部门面临的尖锐现实问题。信息化建设能够加强对医疗人员与流程进行监控、协调、质量控制与管理,从而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减少医患纠纷的产生。

 临床流程简化与信息共享

医生在诊断过程需要能够减少繁琐无用的步骤,方便快捷地查询到病人的历史检查和历史诊断结果,全景医疗信息平台应能为医生的准确诊断提供丰富的信息。在现有医疗水平和技术无法为病人提供诊断的时候,支持向更高级的医疗机构发出请求,解决远程会诊的信息共享问题。

4.2 教学价值

   减少教学准备时间,让老师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与学员的沟通上; 教学记录能够简单有效地保存,方便日后回顾应用; 改变讲课形式,丰富讲课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4.3 科研价值

  病人档案整理日常化,提供日常病人快速归档的高效整理方式; 提供基本的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功能,为科研提供有力支持。

4.4 管理价值

  管理方便:系统工作流程标准化,不会因为某个信息厂商参加或退出而改变。减少依赖:随时实现任何厂商的信息子系统撤换、升级等操作,使得将来医院的发展摆脱单个信息化厂家的数据“绑架”,使医院获得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

 扩容便利:建立医院信息化统一的院方标准,保证日后新增系统接入数据的标准性和便利性。8 系统功能

5.1医院信息异构系统集成平台功能

(一)功能概述

医院信息异构系统集成数据交换平台是医院内部各个异构信息系统之间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的数据交换通道。该平台可以帮助医院形成一个标准化的且开放的、非专业技术人员可操控的、可热插拔的平台,用以在院内各异构业务系统间达到数据、业务乃至界面的整合,为HIS、EMR、PACS/RIS、LIS、CIS、OA等系统接入手术室管理系统提供统一的接入手段,并为医院各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和消息应答服务。

为实现各系统间的业务数据能够与手术室管理系统联动,需要按照SOA 的设计理念,被集成系统需要与数据交换平台交互的功能组件、数据组件将被封装成“服务”,屏蔽被集成系统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及其实现方式,以标准的接口方式与数据交换平台衔接。同时根据需要部署前置数据库,进行交换数据的前置缓存。

为应对医院各个异构信息系统技术资源存在的差异现状,该集成平台主要提供下列几种数据接入方式支持:

    以WebService标准接口自动发布数据; 数据库表中数据的直接访问; 以HL7协议形式对数据进行访问; 以Corba形式对数据的访问接入;

(二)技术功能

作为各个异构信息系统与手术室平台之间的统一的通讯入口和出口,异构系统集成平台主要功能特性包括三个方面:

   开放特性

图形化流程编排特性 异构系统可“热插拔”特性

工作流引擎系统主要用于为平台快速定制接入各个系统的数据,定制和开发平台新的业务。以适应不同数据接口接入,开放,及业务变更的需求,安全可靠地实现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发布,有效地整合分散的医疗资源,建立更完善的一体化

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多个子网络系统互操作的集成式。系统流程定义工具基于图形拖拽的形式开发的UI,引擎系统采用J2EE/C++的分布式多引擎工作流系统架构设计,多个引擎系统采用数据通讯中间件进行分布数据交换,对外采用标准的Webservice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同时系统支持医疗系统数据交换协议例如支持HL7 v2.x、HL7 v3.0、XML、EDI、X12、TEXT等数据格式,以及TCP,DICOM等传输协议和File读写、数据库读写方式等进行数据交换。流程定义采用BPEL 2.0标准规范定义。病人诊疗信息整合服务:本业务功能主要是针对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系统层中与诊疗档案提供相关的整合服务,从而抽象出档案的基础性、概要性的内容,并向共享库提供整合后的健康基础文档。

5.2信息一体化手术室应用功能

手术室缺乏一个具备整体管理功能的信息化手术室系统。作为医院的核心科室,手术室承担了医院内所有大小手术与临床手术麻醉工作,手术室的管理不仅包含手术与麻醉的临床工作,同时担负着各科室专业医疗监护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手术室物资材料的管理、手术室护士与麻醉系统的人员管理。其特殊性对手术室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手术室“信息孤岛”

手术室与全院信息系统难以沟通,手术室业务信息系统彼此间相互独立,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与互联互通。

(二)缺少全面的手术录播示教系统

除了传授理论知识以外,针对实际操作的观察与讲解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缺乏麻醉操作的录播示教系统,缺乏能够为新医生提供指引的标准操作示范工具;在日常教学上难以对学生展示具体有参考意义的视频影像资料。

(三)无法实现完整的科室业务信息化管理  缺少手术电子护理病历管理功能。

 物资状况不能及时更新并实时反映到管理人员。 手术室人力资源管理依然停留在手动管理的阶段。

 没有专门的绩效考核信息化管理系统。 手术室内部信息系统的对外发布功能缺乏。

 手术室经营数据与患者数据没有进行有序的整合与分类。

 手术室数据没有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不能为科室经营提供指导。

(四)麻醉工作尚未实现无纸化与信息化  人工描画麻醉记录单费时费力。 手工书写的麻醉病历难以规范。 人工记录数据不完整。

 工作流程无法达到定性定量的控制。 无法快捷的得到科研所需的数据。

a)手术室内信息应用效果图 项目实施规划

医院信息化建设将会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重点项目的建设。最终目标是以应用为基础、以医疗为主线、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经济、社会效益、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高医生医疗水平,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为基本点,带动医院医、教、研全面发展。

实现应用全面信息化运营,朝数字化智慧医院方向发展,除了构成医院自身的、功能齐全的信息管理系统综合应用平台外,还必须是一个开放的、多系统集成的、能支持与医院之外的卫生数字化体系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信息系统应用体系。其内容则包括了IT组织、技术架构、应用系统建设等方方面面。

整个信息架构建设可划分三个阶段,同步支持医院业务的发展,以平稳渐进的步伐来实现未来远景目标。

第一阶段:医院院内信息系统完善。

(1)智能信息一体化手术室建设。(2)临床智慧诊疗系统建设。

第二阶段:数据中心建设。

(1)云计算数据中心硬件平台建设。(2)云计算数据中心信息集成平台建设。

7.信息安全一体化 篇七

关键词:信息一体化,数据中心,数据共享

高校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是对现行高校教育体制、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高校教研课程体系等方面有着变革性的影响效果。高校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其规模也是庞大的。在其建设及应用过程中会不断更新高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现行的高校教研资源, 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队伍, 完善高校管理制度。高校通过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可以推动教育界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落实国家层面有关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为社会提供一批现代化综合性人才, 从而可以有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满足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求和必然选择。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 国内学者对高校信息一体化研究主要从教务系统、学生生活管理系统、科研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细分研究, 但这些研究只是独立性的研究, 并没有从信息资源共享的角度出发。本文正是从信息共享的角度出发试图对高校信息一体化建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高校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1. 信息一体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具体的系统, 需要把人员、组织、资产、业务流程、数据信息等等资源集成一体, 真正成为一个虚拟的校园, 除了要考虑横向的全局性和纵向的时间跨度, 还要考虑风险因素。目前A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 特别是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 其数据中心的设计与应用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不足。出现这种原因主要是源自于高校主管部门对其高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所造成的。

2. 基础数据不统一。

学校的教学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教师的权威数据在人事处, 学生的权威数据在教务处学籍办公室。学校的管理主体是科室和教研室, 权威数据在人事处。目前A高校只有教务处有信息系统, 人事处没有系统, 不能提供权威数据, 这就造成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没有统一的标准, 造成数据冗余, 每一套系统都要建立一个科室的数据库和教师的数据库。基础数据不统一, 信息共享性差, 不利于A高校的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受高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影响, 其业务管理数据也呈现出高度的复杂化, 因此在对高校信息化工作中的基础数据进行处理时会出现统一性欠缺问题。

3. 业务数据共享性差。

从高校教研及管理工作情况来看, A高校的各项工作各部门的业务数据经常需要交叉。例如, 人事处在进行考核时需要统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和社会工作量, 这三种数据分别来自三个部门教务处、科研处和学生处。各部门都只能在各自的系统中查看, 没有提供一个平台供人事处查看。高校业务数据一体化难度大, 这就使得高校各个分管部门在信息共享及平台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4. 校园门户网站应用性较差。

门户网站的设计与应用主要从视觉效果、用户体验以及内容数量三个方面来衡量。A高校近两年所做的校园门户, 仅做到了统一身份认证。学校门户网站在视觉效果方面比较欠缺, 栏目排版设计以及用户体验方面都有明显不足。另外, 并没有把各个应用系统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实现各个系统间的数据交流, 形成共享数据平台。共享数据平台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高校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规划建议

1. 深入调研学校各部门的信息需求。

高校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是将学校的人员、组织、资产、业务流程、数据信息等等资源集成一体, 形成一个虚拟的校园环境。在对高校进行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前要对高校的基本信息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 理清各个部门的真实信息需求, 整理清楚各个业务部门、教研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现状, 完善其不合规范的部分。在研究中我们对A高校的各个部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目前学校共有党政部门 (17个) 、教辅机构 (7人) 、群众团体 (2个) 、教研单位 (12个) , 通过对学校管理层、业务层以及师生进行广泛的了解后认为目前学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出现不同程度的滞延。学校各部门对信息化的需求都是十分迫切的, 但目前只有教务系统完全实现了信息化, 但这只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学校整体的信息化建设依然是比较欠缺的。所以, 在未来规划中我们将会重点对A高校的图书馆资源共享系统进行设计, 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从师资队伍和高校服务团队两个层面对A高校的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管理。但在学校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资源数据库、信息数据库等方面的建设。在后文中也将会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解析。

2. 构建统一的高校数据平台。

当今国内外高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过程已离不开信息技术, IT战略已经成为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不少高校都设有副校长级的CIO去统筹学校的IT战略。数据中心在高校的IT架构中的地位非常显著, 因此数据中心的发展战略也成为高校IT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A高校数据平台的建设首先要建立并完善高校数据平台, 这是学校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的基础。从目前数据平台建设的经验来看, A高校数据平台的建设主要有全局中心数据库模式、数据交换模式和共享数据中心模式三种。全局中心数据库模式主要是建立一个数据中心, 各应用系统直接应用于该数据中心之上, 逐步取消原有业务数据系统;数据交换模式则保持原有业务数据系统, 用数据缓存的模式进行各业务数据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和抽取;共享数据中心模式主要是原有各业务数据库保持不变, 通过触发器或者开发数据接口抽取需要共享的数据, 并且进行转换, 汇总生成共享数据库。根据A高校信息化建设不完全的现状, 建议数据中心采用全局中心的数据库模式。建立全校性的统一数据库, 分部门更新和管理, 形成唯一的数据, 实现数据共享, 没有重复与冲突, 也避免了人工同步数据, 这已经成为众多学校建设信息一体化平台重要目标。

3. 整合高校共享数据库。

共享数据平台的建立是校园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建立一套信息化标准和设计一个合理、适用的共享数据平台则是实现校园网统一规划、疏导全校数据流, 是整个校园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可持续发展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根本保证。共享数据平台将校园中分散的数据资源集中存放, 提高了数据的共享性, 加强了数据的安全性。研究认为A高校的共享性数据库建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 制订数据字典, 建立共享数据平台。根据国家和教育部的《学校管理信息标准》, 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 统一学生的信息编码规范, 制订学生数据字典。同时通过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整理各业务系统的主要数据, 建立基础数据库。其次, 构建数据集成平台, 实现全校数据共享。在制订统一数据交换标准的基础上, 构建共享数据中心交换平台, 保证业务系统之间能够通过共享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第三, 制订统一业务系统数据库建设标准。通过统一的业务系统数据库建设来提升学校数据库的应用性。第四, 构建数据分析模型, 为学校领导分析决策提供支持。最后, 要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 保障系统持续运行。

4. 优化现行信息管理系统。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刚刚起步, 学校各部门的基础数据也比较缺乏, 主要数据集中在教务系统、科研系统、学生系统、财务系统上。重建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环境的需求是迫切的, 另外一旦建成后, 管理与维护一个同构系统所花费的精力要小很多, 后期的更新与升级也更容易。不过, 重建“大集中”的数据中心需要统筹、协调全校各业务部门, 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权力。通过对学校各个业务流程进行再分析, 建立与学校管理工作相匹配的业务模块。从学校管理、学生 (含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 管理、教职工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设备管理和办公管理等, 以及图书管理、档案管理、体育卫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A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性。为了保证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现实可行性, 学校要在信息资源规划的指导之下, 对学校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利用进行全面分析与规划。同时, 通过梳理学校业务流程, 搞清信息需求, 建立学校的业务模型、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信息标准, 用这些标准和模型来指导信息系统的改造、优化与新建。

5.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规划。

高校人才培养规划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学生以及科研人员的培养, 另一种则是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高, 业务技术精湛的工作人员。本研究中所指的人才培养主要是后种, 即通过完善的人才引进计划, 为高校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培养出一批综合型人才。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数据中心的管理与维护, 数据的分发与收集、挖掘与整理, 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员, 建设与培养人才是实现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这个层面上说A高校要依据学校实际需求制订出一系列专业型技术人才的引进技术, 通过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建立来实现高校信息一体化平台的构建。

随着国内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高校教研及管理事务的复杂化使得高校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成为各大高校的必然选择。但目前高校在信息一体化建设中依然会存在着缺乏统筹规划、基础数据不统一、业务数据共享性差、校园门户网站应用性不足等问题。研究认为, 我国高校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可以通过深入调研学校各部门的信息需求、构建统一的高校数据平台、整合高校共享数据库、优化现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规划等措施来完善。在此过程中作者认为高校数据中心的建立是其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的灵魂与核心, 高校只有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数据中心才可以保证上述问题的妥善解决和应用对策的贯彻落实。因此, A高校未来的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应该重点关注其数据中心建设, 其他辅助性措施共同执行, 从而构建出完善的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国内高校如果可以运用数据共享理念可以极大降低高校管理成本的同时促进其教学与科研的成果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东生.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规划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 2006 (12)

[2]李忠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 (15)

[3]宓詠.复旦大学“:十二五”服务优先[J].中国教育网络, 2010 (9)

8.空间信息:海陆空天一体化 篇八

空间信息获取的天地一体化和全球化

人类生活在地球的四大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之中,其活动范围可涉及上天、入地和下海。这种自然和社会活动有80%与其所处的时空位置密切相关。为了获得这些不间断变化的地理空间信息(下面简称空间信息),在上个世纪航空航天信息获取和对地观测技术的成就的基础上,21世纪人们已纷纷在构建天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系统,以便实时全球、全天时、全天候地获取低中高分辨率的点方式和面方式的时空数据。

2003年7月31日,华盛顿宣言正式提出,要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协调的、持续化的分布式全球对地观测系统(GEOSS)。就在华盛顿第一次高峰会上,欧洲航空局(ESA)正式提出其GMES计划,即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计划。

我国计划建立天基综合信息系统,即通过发射一系列持续运转的卫星群,实现卫星通信、数据中继、全球卫星导航定位和各类卫星遥感数据的集成,来获取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空间信息。

空间定位达到米级、分米级乃至厘米级精度

面对海量对地观测数据和各行各业的迫切需求,我们面临着数据又多又少的矛盾局面,一方面数据多到无法处理,另一方面用户需要的数据又找不到,致使无法快速及时地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于是,对空间信息加工与处理提出了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化的问题。

目前,卫星导航定位数据的处理已经比较成熟地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化,借助于数据通信技术、厘米级精度动态实时差分测量技术、实时广域差分技术等已使空间定位达到米级、分米级乃至厘米级精度。美国的GPS正在升级并改进其性能;欧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由30颗卫星组成的伽利略计划;我国的二代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也将由12颗卫星组成,对更广大的地域实施实时卫星导航定位服务,希望到2020年建成类似伽利略系统的我国独立自主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

空间信息管理和分发的网格化

在计算机中,空间信息是通过数字地图来表示的,是在计算机中存贮的带地物编码和拓朴关系的坐标串。在万维网环境下,实时查询和检索GIS数据是成功的。随着全球信息网格(GIG)概念的提出,人们将要面临在下一代GGG(Great Global Grid)互联网上进行网格计算。即不仅可查询和检索到GIS时空数据,而且要能利用网络上的计算资源进行网格计算。在网格计算环境下,目前的GIS数据面临着空间数据基准不一致、空间数据时态不一致、语义描述不一致以及数据存贮格式不一致这四大障碍。因此,建立全球统一的空间信息网格是势在必行。为此,我们提出了从用户需求出发的空间信息多级网格(SIMG)的概念,用带地学编码的粗细网格来统一存贮时空数据。这种存贮方法特别适合于国家社会经济数据空间统计与分析,如果能解决空间信息多级网格与现有不同比例尺空间数据库的相互转换,GIS的应用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空间数据挖掘也可望得到更好应用,使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上一个新台阶。

按需定制空间信息服务

空间信息服务要以需求为牵引,对于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就要提供不同的服务。在国防建设中,除了整个数字化战争的准备、策划、实时指挥、战场姿态、作战效果估评的大系统外,空间信息服务的本质就是利用3S集成技术,做成适用于各兵种、各作战单元和士兵的空间信息多媒体终端。

空间信息对政府决策服务,就是为电子政务(OA)提供必要的具有空间、时间分布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数据与信息。目前的各种比例尺地形数据库距离电子政务和国家宏观决策分析使用的需要,尚有较大的距离,希望能通过空间信息网格技术加以解决。

空间信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是具有很好机遇的挑战性任务,需要我们创造高效优质的服务模式。这包括汽车导航、盲人导航、手机图形服务、智能小区服务、移动位置服务等等,可以统称为公众信息化。

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六大趋势全球对地观测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球新一代高性能遥感卫星和航空遥感平台正在加紧试验研制,并陆续投入商业化运行。在未来15年内,人类就可以进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

在空间分辨率上,目前商业上已可得到2米分辨率的全球对地观测遥感图像,并正迅速向1米迈进,预计到2015年将可获得小于1米的商业化遥感数据。在时间分辨率上,气象卫星已奠定了低分辨率数据源每天两次以上覆盖的基础,预计未来5年内可获得每天覆盖一次的中分辨率光谱对地观测数据和雷达遥感数据。

国际竞争、合作及多极化

空间分辨率在20世纪末每10年提高一个数量级,1~5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已经成为21世纪前10年新一代民用遥感卫星空间分辨率的基本指标。在全球观测的背景下,对统一目标重复观测的时间分辨率迅速提高,目前中分辨卫星的时间分辨率已经达到1天以内,意味着人类已经具备每天对地球任意区域进行卫星监测的能力。卫星的光谱分辨率也在加速提高,已经从70年代的50~10微米到目前的5~10微米。

遥感卫星的专业化和综合集成化

民用遥感卫星的研制向专业化和综合集成化两极发展。专用型的微小卫星以其投资和规模小、研制周期短,在专业性遥感卫星的应用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由企业通过市场筹融资,卫星数据产品商业化营销,将成为这类卫星的主要投资和运作方式;同时,各空间国加速研究开发具有新一代高性能、全天候多种传感器和实时定位、定量处理能力的大型综合性遥感卫星平台,为各领域的应用提供时空分辨率和波谱分辨率越来越高的稳定遥感信息源,参与全球的遥感数据市场竞争。

地理空间信息的集成化和网络化

空间信息资源的快速获取、处理、网络服务和应用将成为空间信息资源应用及其相关信息服务业的主流。基于多源、多分辨率地理空间信息的网络集成,模型处理、三维显示和虚拟现实为特点的“数字地球”技术应用将成为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应用模式。空间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各类应用系统的集成将成为主导的应用模式,基于广域空间信息栅格,支持多源地理空间信息网络互操作的网络服务将成为未来空间信息服务的主导方式。

GPS产品形成产业集群

空间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步伐加速,卫星定位和遥感设备的研制发射以及遥感数据产品加工服务的商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GPS接收机,GPS导航系统,GPS航空、航海、公路、铁路导航控制系统,GPS接收机与其他电器结合的通用设备如GPS照相机、GPS收音机、GPS手表等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群体,成为空间技术应用中首先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领域之一。

全球对地观测计划日臻完善

自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各国已经向太空发射了5000颗卫星或空间飞行器,从1960年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之后,人类进入了从空间观测地球的新时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人类对地观测系统已经形成多平台、多系列、多种分辨率的对地观测系统。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卫星的最高分辨率几乎是每10年提高一个数量级,如今1米空间分辨率和纳米级光谱分辨率的卫星已经成功地在空间运行。全天候的雷达卫星系统也成为对地观测的重要部分。

发展我国空间信息技术正当时

上一篇:经济与管理学院毕业生一次性离校安全责任书下一篇:化工大学生专业职业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