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第八章教学重点

2024-08-25

企业文化第八章教学重点(共8篇)

1.企业文化第八章教学重点 篇一

一、考试大纲

(一)掌握现金的持有动机与成本

(二)掌握最佳现金持有量的计算

(三)掌握应收账款的功能与成本

(四)掌握信用政策的构成要素与决策方法

(五)掌握存货的功能与成本

(六)掌握存货经济批量模型;掌握存货的储存期控制方法

(七)熟悉营运资金的含义与特点

(八)熟悉现金日常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九)熟悉存货日常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十)了解应收账款日常管理的内容

二、本章历年考点

1、现金持有的动机(年单选题、2002年多选题)

2、现金支出管理的方法(2002年单选题)

3、存货abc分类管理法(2002年单选题、2003年单选题)

4、最佳现金持有量的存货模式(2002年单选题)

5、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成本分析模式(2002年单选题、2003年计算题)

6、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2003年单选题)

7、应收账款成本的计算(2003年单选题、2005年计算题)

8、应收账款收账政策的决策(2002年综合题)

9、应收账款的信用条件(2004年单选题、2002年多选题)

10、存货保本储存天数(2005年单选题)

11、存货经济批量模型的假设前提(2004年多选题)

12、应收帐款的主要功能(2005年多选题)

13、股票分割的作用(2005年判断题)

14、营运资金的含义(2002年判断题)

2.企业文化第八章教学重点 篇二

学习这一章主要是了解我军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产生的客观必然性,把握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原则、目标和主要方法。

这一章主要介绍三个问题: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由来及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二、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基本原则;

三、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目标及主要做法。

一、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由来及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什么是军地两用人才,现在军内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所谓两用人才,就是具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才能,以适应军队和地方两种工作需要的人才,是指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能够为军队和地方建设作出贡献的人。所谓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指根据军队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官兵进行军事训练、政治训练、科学文化教育和民用技术训练,把官兵培养成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军队和地方都适用的合格人才。

(一)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由来及其发展

科学文化教育,是指我军有计划地向官兵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活动。它是部队教育训练的内容之一。

我军科学文化教育的产生要追溯到建军初期。著名的“三湾改编”建立起来的政治工作制度,就包括上文化课的制度。1928年11月,红四军第六次党代表大会就把“士兵识字运动”作为红军政治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1930年,又把以识字为主的文化教育作为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的重要职责。识字活动的开展,对提高红军的军政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针对新情况和新任务对我军的要求,中央军委号召全军开展“习文练武”活动,把文化教育同政治、军事教育一样,列入部队正规训练的基本内容,并在时间上作了明确规定。全国解放后,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起步,中央军委在1950年颁布了《关于在军队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指示》,决定从1952年6月到1953年5月,用一年时间,普遍进行以文化教育为主的训练。全军迅速掀起了“以干部为首要,以扫盲为重点”的文化教育运动,这项工作比较好地坚持到了五十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科学文化教育被迫中断。1978年12月19日,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遵照邓小平关于要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提高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本领的指示,联合发出通知,规定全军各部队从1979年起,把科学文化教育正式列为部队教育训练的一项内容。从此,我军科学文化教育走上了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给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1977年年底,我军开始把科学文化教育与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联系了起来。从全军的情况看,这一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群众自发学习阶段(1977、8至1982、9)

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思想,最早是由邓小平提出来的。1977年12月,他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重申了毛泽东关于军队要办成一个大学校的思想,明确指出,军队的教育训练“只着眼于军队本身建设的需要是不够的,还要着眼于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的需要”。“要使我们的干部和战士,经过训练以后,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80页)。当时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极为重要的指示,没能得到及时的宣传和贯彻执行,1978 1

年3月,中央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全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极大地鼓舞了官兵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许多官兵自发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自学成才活动。对官兵的这种求知成才活动,当时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不仅不予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反而规定了许多“不准”,来限制这种学习活动;另一种则认为,求知成才,合情合理,应加于支持和引导。于是有的单位从实际出发,利用业余时间,组织青年官兵学习文化和专业技艺,有的还成立了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学习小组。1981年,全军召开了青年工作会议,推广了一些基层单位学习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的经验,这些经验侧重于解决兵难带、工作难做、干部难当等问题,没有提出如何把这一活动引向深入的具体措施。

2、领导发动阶段(1982、9至1983、5)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赋予我军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军不仅要成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而且要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这就给全军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以极大的鼓舞,许多部队开始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也得到了军委、总部领导同志的支持和倡导。1982年10月,杨尚昆、余秋里、宋任穷先后在反映济南军区某团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国内清样》上作了重要批示。接着,总政治部专门召开座谈会,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余秋里亲自听取了南京军区某师、成都军区某团等单位的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指出,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认真落实军委主席邓小平指示和中央改革精神的实际行动,是新时期军队建设出现的新生事物,要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接着又在各大单位领导同志参加的军委座谈会上,宣扬了这些部队的经验,从而引起了全军各级领导的重视。为了推广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经验,在全军范围内开展这项活动,1983年5月,总政治部在徐州、金华召开了全军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全军开展这项活动的动员大会,也标志着这项活动走上了有组织、有领导的轨道。

3、普及提高阶段(1983年5月至今)

徐州、金华会议以后,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迅速在全军展开,但发展很不平衡,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总政治部于1984年9月,借海军召开的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的机会,把全军各大单位的领导同志请去,一方面交流经验,一方面对全军开展这一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余秋里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普及、坚持、提高”的总要求。为了把军队对人才的培养与地方对人才的使用挂起钩来,1985年10月,总政治部和民政部在湖南祁东县联合召开“地方开发使用退伍军人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使部队培养人才与地方使用人才成了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上下篇。为了把这项工作纳入教育训练的轨道,1986年5 月,南京军区在浙江金华召开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军地两用一体化训练”的概念,把民用技术的训练正式纳入了教育训练的内容。1989年1月,根据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出现的新情况的新问题,总政治部和民政部在福建树厦门联合召开了全国培养和开发使用两用人才现场经验交流会,会议提出了“方向要坚持,方法要改进,内容要调整”的指导思想,号召全军按照“以军为主,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求真务实,注重效果”的要求,继续把培养两用人才工作抓紧抓好。这就使培养两用人才工作逐步向高层次发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重要谈话发表以

后,部队科学文化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求知热。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队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的开展,1992年11月,总政治部和民政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培养和开发使用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曁表彰大会,并联合举办两用人才成果展览。邓小平、杨尚昆、李鹏、刘华清、张震分别题词。这次会议不仅交流了经验,表彰了先进,展示了成果,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江泽民同志主持军委工作以后,十分重视军队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多次指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利国利民之举,要把军队这所大学校办得更好。这项工作的开展,对全面提高官兵素质,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提高部队战斗力以及为地方输送合格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客观必然性

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之所以能够得到全军上下的一致响应,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它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符合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符合官兵的愿望,是利国、利民、利军、利兵之举。具体说来,教材上概括了三个观点:

1、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提高官兵参加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客观要求。

2、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效途径。

3、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着眼官兵长远发展和保持部队稳定的迫切需要。

二、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基本原则

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包含着军事、政治、科学文化和民用技术训练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目的的军事、政治、科学文化和民用技术训练,使官兵成为既能打仗,又能搞建设的军队和地方都适用的人才。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保证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坚持以下三条原则。

(一)以军队建设的需要为主,服务于提高部队战斗力

以军为主,是指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应以培养部队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合格人才为目标,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标准。坚持以军为主,必须把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重点放在造就现代军事人才上。军队是生长军事人才的基地,是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场所,在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中,以培养军事人才为主,这是军队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官兵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必须首先符合部队建设的需要,有利于部队的长远建设和当前的工作任务,做到立足本职,岗位成才,在学好本职业务的前提下,争取一专多能,决不能本末倒置。

坚持以军为主,必须把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首先应用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也就是说,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要保证军事训练任务的完成,在这个前提下,进行一专多能,一兵多能的训练,决不能脱离部队的实际需要去赶时髦,找热门。也不能把军队的育才工作混同于地方上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更不能只顾学习,不顾工作,放松管理,影响部队的全面建设。

坚持以军为主,并不排斥学习民用技术。邓小平指出:“把教育训练提高到

战略地位,就包括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对干部的教育训练,要使他们学好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懂得现代战争知识,有好的作风,有强的指挥和管理能力;还要使他们学点工业、农业的知识和必要的现代科学知识,学点历史、地理、外语;有条件的还要学点专业技术。”(《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79页)这就从军队建设和地方建设两个方面的需要上,从军、政、文、民四个方面的内容上,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军队全面建设的总体要求。其实,从育才的内容上看,只要安排得当,军用和民用两者也是可以统一的,有些项目本来就是军队和地方都需要的,有些项目虽然不能全通用,但稍加延伸和拓展也可以通用,这部分内容只要处理得好,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还有些内容,表面上看与军事训练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对军队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文化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直接作用于军事,对开阔视野,开发智力,促进训练改革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坚持以军为主与学习民用技术并不矛盾。

二、以干部和士官为重点,根据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

这一原则,是由干部和士官在军队建设中的地位和人才成长规律决定的。以干部为重点,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国家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干部提出了比一般群众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化建设中,干部的素质至关重要,没有一支数量足够、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要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是不可能的。二是通过提高干部的素质,带动战士和整个部队。干部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整个部队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两用人才工作能否深入开展下去。只有干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两用水平提高了,才能取得这项工作的领导权,检查时才能发现问题,指导时才能拿出办法,教育时才能产生效力。兵役制度改革后,士官成为士兵的中坚力量,在我军基层教育训练和技术工作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士官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高低,不仅影响到部队的教育训练,而且影响到士兵科学文化教育的效果和两用人才培养的质量。由此可见,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必须以干部和士官为重点,那种只抓士兵,不抓干部和士官,把育才工作仅仅看作是帮助士兵学会一技之长,为他们复员后找条出路的做法,显然是片面的。

所谓根据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是指要实事求是,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办事。由于每个人的主客观条件不同,需要的知识层次不同,在育才工作中必须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情况,分别确定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不能不分对象地搞“一刀切”、“一锅煮”。要根据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重点,按照官兵愿学、部队能办、学了管用的原则安排培训内容。干部要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重点学习现代技术,特别是军事高科技知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学其它专业知识;士官要普及中专学历教育,有条件的可进行大专学历教育,还可以选学与服役期相适应的其它专业技术知识;士兵在完成教育训练任务的同时,要学习1至2门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主要内容包括;法律、财会、写作、外语和管理等科学文化知识,机械维修、电器修理、计算机操作、种植养殖等民用技术。尽可能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总之,要从不同对象的需要和可能出发,因人施教,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从实际出发,广开学习和培养门路

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全军的共同任务。我军是一个由多军种、多兵种组织起来的特殊群体,我国又是一个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各部队所处的地理条件、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所担负的任务各不相同,加上各部队的工作基础和人员素质存有较大差异,这就形成了部队与部队之间各种不同的复

杂情况。所以,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必须从各部队的实际出发。一方面,要结合所担负的任务,依靠自身的力量,确立内容,组织育才,做到岗位成才;另一方面,要借助社会的力量,利用地方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的有利条件,联合办学,共同育才。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官兵自学成才。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

所谓因地制宜,就是因部队的驻地条件制宜。有的部队驻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有的驻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有的驻在教育、技术人才比较集中的城市,有的驻在人才较少的农村。这就要求在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时,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不能只讲需要,不讲可能,不能勉强去做一时做不到的事情。

所谓因事制宜,就是因部队所担负的任务制宜。和平时期,我军担负着教育训练、施工生产、教学科研、战备值勤等任务,由于各部队担负的任务不同,工作的安排、时间的利用、部队的管理以及育才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因此,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必须与部队所担负的任务结合起来,根据不同任务,确定不同内容和组织方法,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施训,影响部队的全面建设和其它任务的完成。

所谓因人制宜,就是要从官兵素质基础和不同需要出发。官兵文化素质的差异,担负任务的不同和退出现役后的就业方向不同,各自对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也不一样。这就要求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尽可能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出发,设置与他们的情况相适应的内容,确立合理的培训目标。这样才能把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

三、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目标及主要做法

(一)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目标

确立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目标,是坚持正确方向,提高育才质量的基本前提,必须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教育和人才培养思想为指导,适应人才成长规律,充分考虑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官兵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考虑官兵不同服役年限和原有的文化基础,达到适应需求,学以致用的目的。

现阶段,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目标是:军官要学习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知识,普及高等教育,在此基础上,选 学其它知识;士官不具备中专文化程度的应进行中专学历教育。已具备中专文化程度的,有条件的应进行大专学历教育。技术 岗位的士官应获得与服役期相适应的初、中、高级技术证书和相应的学历证书,在此基础上,选学有关民用技术;士兵在服役期内应学习1 至2 门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努力使部队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二)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主要做法

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过摸索试验、普及发展、发展提高的阶段,已经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做法。主要是:

1、把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纳入教育训练总体规划

《中央军委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对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纳入教育训练计划,实行军事训练、政治训练、科学文化教育、民用技术训练一体化”。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这项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的有效途径。

把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纳入教育训练轨道,就是把军地两用人才培养作为教育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司、政、后、技机关归口负责,齐抓共管,实行军、政、文、民一体化。首先,要在训练的指导思想上把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融为一体。其次,在组织上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司、政、后、技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根据不同的性质和任务,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共青团和军人委员会等群众组织,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配合。再次,在时间上要科学安排。把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纳入教育训练规划,就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安排时间的一般原则是:军官和士官相对集中多安排,义务兵适当分散少安排;进行正常训练和值勤的部队可多安排,担负特殊训练和值勤的部队可少安排;军地不通用的专业适当集中时间多安排,军地通用或半通用的专业可结合专业训练进行。此外,要建立相应的育才基地,为军地两用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和实习场所。建立育才基地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建立军内基地,就是依靠军队自身的专业分队,如汽车连、修理所、医院、通讯分队等建制单位建立育才点;另一条是军外基地,就是依托军民共建点或者与地方院校挂钩,建立育才基地。领导机关要积极为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创造条件,努力做到有经费、有器材、有师资、有场所。这样才能保证这项工作深入开展,取得好的效果。

2、适应军队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努力提高育才质量

注重质量,讲究效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育才工作的生命。当前,提高育才质量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打牢文化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是掌握其它技能的基本前提,没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很难较快掌握其它专业技术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官兵的科学文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要把提高官兵的科学文化水平,作为培养军地两作人才的重要内容,积极普及中等教育,逐步发展高等教育,根据离职和在职教育相结合,以在职教育为主的原则,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路并进的方法,帮助官兵打牢文化基础,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两用人才。第二、更新培训内容。更新育才内容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突破只学零碎知识和简单技艺的局限,向掌握系统知识和等级技术努力。那些简单技艺的操作方法学起来比较容易,见效也快,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仅学习一般的简单技艺已不能满足军队和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官兵的求知欲望。因此,要把系统知识教育和等级技术培训作为重要内容。二是要突破低层次循环,向科学技术的中高层次发展。也就是说,军地两用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于培养能工巧匠,还要敢于瞄准日新月异的新科技,只有以现代科学知识和新技术为内容,才能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第三、严格把好质量关。近几年来,我军培养两用人才,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一些单位的培养质量还不高,有的把关不严,不经严格考试,滥发文凭证书;有的专业技术鉴定写得很好,但实际水平不高,直接影响部队声誉。因此,在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中,一定要严格把关,保证质量。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育才与育德、培训考核与发证的关系,不合格的不能发给文凭和证书,保证育才质量符合军队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坚持“定向培养”,力求“产销对路”

所谓定向培养,就是根据地方对人才的需要和部队的现有条件,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人才培养,其实质是解决学用对路的问题。坚持定向培养,不仅能提高官兵的成才率,避免“三十六行,行行学,行行都不精”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人才的利用率。如果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学用脱节,就是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因此,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不能赶时髦,一定要以社会需要为条件。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人才信息,搞好人才需求预测。这里所说的人才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前和近期军队与地方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这是制定科学的培养规划,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防止盲目培养、供求脱节的重要依据。二是当前国内外、军内外培养人才的最新手段和科学方法,这是提高成才率,缩短培训周期,保证育才质量的重要条件。

定向培养的一般原则有三条:一是根据需要定向。就是根据军队和地方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组织官兵学习各种迫切需要的知识和专业技术。二是结合本职工作定向。就是根据目前本职工作中军地通用、半通用、不通用三种情况定向。对从事军地通用和接近通用技术工作的官兵,可根据专业对口,结合本职工作搞培训;对于从事军队非专业技术工作的官兵,应根据需要和可能,采取先军后民,穿插和集中相结合的方法,组织他们进行必要的民用技术训练。三是根据本人的基础和兴趣定向。官兵的思想、文化和专业技术基础不同,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有较大差异,在帮助他们确定培养目标,选择成才方向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尽可能把需要和可能,需求和爱好结合起来,既不能”拉郎配”,搞强迫命令,也不能单纯从个人兴趣出发赶时髦。

4、把育才、荐才和用才紧密结合起来

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使用,要靠军地双方来做,随着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深入开展,大批具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官兵退役到地方工作,既为地方输送了建设人才,又扩大了军队的影响。地方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已经把开发使用两用人才列入议事日程,并陆续成立了各种为开发使用两用人才服务的机构,基本把部队育才、荐才与地方用才统一了起来。在这种形势下,部队要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协调,要把部队官兵的入伍分配、部队培养、退役安置三个环节紧密衔接起来,做到入伍时考虑部队的培养发展,在部队培养时考虑到退役后回地方的需要,安置时考虑到学有所用。地方政府要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发和使用两用人才,使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人尽其才。省军区和武装部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好桥梁作用,积极做好推荐人才的工作,使军队培养与地方安置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育才、荐才、用才一条龙,保证培养和开发使用军地两用人才的路子越走越宽。

思考题、怎样理解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客观必然性?

2、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为什么要以军官和士官为重点?

3.第八章 第三节 教学原则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教学原则的定义和意义。

2、理解各个教学原则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3、学会在未来的教学中正确遵守教学原则。教学重点 教学原则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理论联系实际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原则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的概念首先反映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还表明了教学原则合规律性。教学原则,在我国古代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等等。

教学规律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目前我国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直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依据教学中的词、概念、原理、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间接认识。

儿童学习过程是间接的认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之间存在差距,甚至是陌生的。人类认识事物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

直观性原则的意义是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一般地讲,直观的手段有以下几种:

1、实物直观

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用于学习生活中比较生疏的内容时,实物直观能够真实有效和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需的感性经验。如生物学上学习心脏时,解剖家兔,医学解剖学,地理中的野外实习,高原、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百闻不如一见。

我在教识字二第3课《菜园里》(一年级上册)时,事先在菜市场里买来了足够的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萝卜、南瓜、白菜、西红柿、卷心菜,分发在四个组的桌子上,让学生拿着观察,在读课文时读一句拿一种,充分认识各种蔬菜的特点。实验的运用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例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两个不同大小的铁球在同一高度为什么同时着地呢?”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单就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很难听懂,于是我要求学生们在课下找来了不同的铁球,上课时他们争先恐后地到讲台上演示。事实胜于雄辩,留在学生们记忆里的可能不是教师精彩的讲解,而是那清脆的“咣、咣”声。

2、模像直观

实物直观虽然真实,但往往不能直接拿进课堂,利用各种手段对实物的模拟,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如各种教学仪器、模型等,多媒体课件等。地球仪,人体模型,锥体、棱柱等数学模型。

3、语言直观

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喻描述,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效果。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物质条件的限制,最为便利经济的一种直观手段。

如利用盆的形状来描述“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平原”的认识,描述“准平原化”和“梯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形容草原景观。“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元。”“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黄土高原印象,非洲印象。

《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第40页。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视年级、学科、学习内容不同而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认识。由直观上升到理论高度。引导鼓励学生深入观察,启发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启发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有领导的认识”,所以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

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应注意以下问题:

1、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紧张、活泼的智力活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活得多方面的体验和锻炼发展。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画苹果看三国老师的教学观

中国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我们学习了画水杯,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要画得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画完了。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注意,我是怎么画的。”--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日本老师手里拿一只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我可以拿到大家面前,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但是这个苹果不能吃,因为只有一个 2 苹果,而且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画苹果。”然后,将苹果放在讲台上。“现在,大家可以画苹果了。”--苹果还在,学生有了观察的对象,第一次画得可能象梨,第二次画得就有点象苹果了。

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上来拿一个。”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师接着说:“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另外,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学生已经吃掉了苹果,这时老师开始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已的本子上画上苹果。”--苹果已经吃掉了,学生第一次可能画得象南瓜,第二次可能象梨,第三次画得才有点像苹果。

讨论:三国老师的教育理念。

中国老师: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注重预设和控制,强调“教”的过程,关注学习结果,凸现的是接受性学习,封闭性学习,抽象学习,外部操作学习,看不出内部操作过程。

日本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较为开放,关注知识的情景性,凸现的是观察学习,自主学习,有明显的内部操作过程。

美国老师:以儿童为中心,为主体,关注个体,张扬个性,注重真实的学习情景创设,课堂氛围民主、开放,凸现的是自由学习,自主学习,情景学习,体验学习,活动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学习者内部言语操作过程非常鲜明,不关注学习结果。

同样是画苹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三个小小的课程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厚、迥异的课程文化,不同的课程故事塑造着本质迥然的国民性格。中国千人一面的教育,“工业标准化教育”只能抑制孩子创造的天性;而美国的个性化教育,才是激活人的创造潜能的真正的创新教育。

中国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我在讲《小灯泡亮了》一课时,有电池、导线、开关、灯泡若干(电流实验盒),上课时,把学生领进了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给他们30分钟的时间,看谁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在这30分钟里,我只是巡视,看学生的表现,刚开始大部分学生不敢动手,在窃窃私语,我就督促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就开始了。在20分钟的时候,还是没有一个灯泡亮起来,学生们有的只是在连接导线。有的把导线接到电池的正负极上;有的把导线接到开关的两端;有的把导线接到灯座的两端;也有的把各部件连在一起。虽然接法多种多样,可是灯泡就是没有亮。这时就有不少的学生问我怎么办?看到学生有了求知欲望,发现了学习中的问题,并想解决问题。这时,我说还有10分钟的时间呢,大家不妨认真看一看书,看书上怎么讲的?学生们都打开书看,然后我就把刚才学生连接的仪器收到演示台上备用。学生们又开始动手,按书上的连接方法进行连接,结果很让大家吃惊,学生们都成功了:小灯泡真的亮了。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老师接着再讲为什么学生们自己接的灯不亮的原因。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贯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即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可以减少他们的学习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这里所说的“序”,除了指知识技能的内在联系之序外,还包括学生的认识发展之序、智力发展之序,它们是一个和谐统一体。朱熹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序,而不可说等。”又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

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

①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②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巩固性原则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复习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为在“新”与“故”知识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必须的逻辑联系,两者组成了连续的、不间断的知识序列。让学生参与“温故”,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思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就能够自动地“知新”。例如,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计算长方形面积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然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如学习“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它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再计算。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巩固的方式要多样化。

4、保证学生身心健康。

艾宾豪斯发现,我们学的新知识在最近的时间内遗忘的速度最快,大约一小时后要忘掉所学内容的50%以上,在一天之后,忘掉的内容几乎达到三分之二。以后的遗忘速度会渐渐衰减,最终保留在记忆中的只占所学内容的20%。

学习8天内是外语单词遗忘的高速期,在这一时期内,如果能及时、合理地组织三次复习,外语单词能保持记忆95%以上,反之,学习8天内不复习,就会遗忘40-70%。有人通过实验得出,记忆外语单词合理时间分配应该是首次学习后5分钟,30分钟,12小时,1天,2天,4天,7天,15天,30天。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讨论领会。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根据一个班学生的学习基础 ,将全班学生划为a、b、c三个层次:a为优秀生,b为中等生,c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层次,并按相应的规则要求自己。要向学生说明,这种划分是呈动态变化的,能上则上,该降就降,教师要不断激励和帮助学生,使其向更高层次迈进。例如初中地理“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的教学目标可进行如下分层:c级:把握主要铁路干线(五纵三横)的起止点和重要铁路枢纽的分布;b级;在c级目标基础上,能草绘主要铁路干线示意图;a级:在b、c级目标基础上,能熟练运用铁路干线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如旅游、运输选择便捷路线)。

分层作业:每次课后作业分三类题目,一类是必做题,题目深浅适中,难易适度,c组学生经过努力也可独立完成。二类是自选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c、b组学生可选做一些题目,a层学生则全做。三类是思考题,有一定难度,a层学生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做出来。目的在于培养优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既可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了少数“尖子生”。

分层考试 :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 ,即进行单元测试,试卷中对a、b、c三层学生的题目明确分类。a层同学在完成规定题目之后,另外做一些难度较大题目,并计入总分;b层同学只做规定的题目;c层同学只做基础题。实行“有选择、无淘汰”的分层考试模式,“有选择”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考试时可选择不同难度的试卷。“无淘汰”是指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分层教学的理论根据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度状态。即“跳一跳摘桃子”。

四年级上期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这是一篇感人的课,如何让课堂丰富多彩、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腾?我们设计了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教案。

在研究教案的时候,谈到一个环节,那位上课的老师告诉我:“不行,这种上法,学生答不出来。”不可能吧!我想。继续研究,到下一个环节,她又叹息说:“可能学生答不出来哟。”怎么会呢?我来到这位老师班上,自己去上了一次课。这一下,我真的明白,的确,真的,学生答不出来。

因此,我们全面改版教案。

从一个比较完整、比较面面俱到的教案,改成了一个简单的、给学生思维空间比较大的教案。上课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环节——

老师说:读一读写小钱的句子,从这些句子的哪些词语中,你能感受到小钱的状况? 学生a:我从 静静地 这个词,感受到小钱身体不好。老师追问:为什么?

学生a:因为……因为身体好的人一定会活蹦乱跳的,小钱他是静静地躺着,所以我觉得他身体不好。老师又追问:此时,你是什么心情? 学生a:我很可怜他、同情他。师:请你带着同情的心情来读这段话。接着,另一个学生开始发言。学生b:我找到了“18岁”这个词。师: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b:一般的人,18岁都很快乐、很阳光,可是他却要死了。

师:是的,生命就像凋零的花朵,多么可惜呀。请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这段话。

这时候,更多学生开始发言了。

学生c:我从“凋零的花朵”读出了他的难过。

学生d:我从“桂花飘香”读出了这本来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学生e:我从“脸色苍白”读出了他的生命在危险之中。……

……

太普通了,这样的课堂你觉得很好吗?可能在很多地方都看见吧?但是在后面听课的我,不禁在心中鼓掌了。的确,如果从课堂的活跃度、积极度、热烈度,从教案设计的精彩、全面来说,这的确不算是一节优秀的课。但是,当听到这个班级的孩子,从很简单的问题都不敢发言,到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且能多方位地将同一个自然段读出不同的味道,甚至能说出我们大人都不一定想到的东西(参见学生d、e的回答),我不禁要想:可能真的不是学生能力有问题,而是我们没有给与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我们没有足够关怀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六)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传授知识要科学、正确;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统一,进行思想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体现国家意志,实事求是。

学生讨论理解。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讨论问题: 如何联系实际?

①要联系生活实际。用生活实例理解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如天气预报知识的学习;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变薄等等环境问题司机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课题。②要联系学生实际。年龄、生活经历、时代因素、成长背景等。在教学的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如下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从多方面下手。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八)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认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知人,即了解学生,“不可以不知人”。孔子认为了解学生应“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通过观察和谈话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习基础、年龄特点、个性特征等,因而对学生的了解较为全面、准确、深刻。这是孔子因材施教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后人树立了因材施教的楷模。他十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然后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如“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老是退缩,因此,我要鼓励他上前;仲由呢,他胆子大,敢作敢为,由此,我要压压他。”这 恰恰是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就得注意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特级教师于永正批改作文时,好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差别打分,鼓励差学生进步。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

2、尊重学生的差异。

3、面向每一个学生。

4.企业文化第八章教学重点 篇四

知识脉络图

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有关使用铁器时的注意事项,不正确的是()

A.避免接触干燥热空气 B.不能盛放盐酸 C.不能盛入硫酸铜溶液 D.避免接触潮湿空气2.生铁和稀盐酸充分反应后,会留有残渣,残渣的主要成份是()

A.铁B.碳C.氧化亚铁D.三氯化铁

3下列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一致的是()

A.硫酸铜、胆矾、CuSO4·5H2OB.铁、生铁、Fe

C.乙酸、食醋、CH3COOHD.氢氧化钙、熟石灰、Ca(OH)

24.下列叙述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

A.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花四溅B.铁在1535℃时变为铁水

C.铁投入盐酸中,有气泡冒出D.铁投入硫酸铜溶液有铜析出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用盐酸除铁锈

C.氢气用于充探空气球D.用钨作灯泡中的灯丝要使三氧化二铁和四氧化三铁含有相同质量的铁元素,则三氧化二铁和四氧化三铁的质 量比是()

A.3∶2B.1∶1C.30∶29D.29∶42

7. 5角硬币的外观呈金黄色,它是铜和锌的合金,市面上有人用它制成假金元宝行骗,小明同学用一种试剂揭穿了他。小明一定不会用的试剂是()

A.硫酸铜溶液B.硝酸银溶液C.盐酸D.硝酸钠溶液

8要使右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石灰石和稀盐酸②镁和稀盐酸 ③氢氧化钠和 ④生石灰和水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9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FeCl3溶液显黄色不是Cl离子造成的,下列实

验无意义的是()...

A.观察KCl溶液没有颜色B.加水稀释后FeCl3溶液黄色变浅

C.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消失

D.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无色硝酸银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未消失

——10在109~107m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操纵的纳米超分子技术往往能实现意想不到的变化。如纳米铜颗粒一遇到空气就会剧烈燃烧,甚至发生爆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铜属于化合物.B纳米铜无需密封保存

C.纳米铜颗粒比普通铜更易与氧气发生反应

D.纳米铜与普通铜所含铜原子的种类不同

1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是()

A.FeO、Fe2O3、Fe3O4、FeS2B.FeS2、Fe2O3、Fe3O4、FeO

C.FeO、Fe3O4、Fe2O3、FeS2D.FeS2、FeO、Fe2O3、Fe3O

412把锌片放入下列物质的溶液中,溶液的质量增加且无气体产生的是()

A.硫酸铜 B.硫酸镁 C.硫酸 D.硝酸银

13下列化学方程式与事实相符的是()

A.用胃舒乳[Mg(OH)2]治疗胃酸过多:Mg(OH)2+ H2 SO4 = MgSO4+ 2H2O

B.实验室制备氧气:2H2O2 = 2H2O + O2↑C.用盐酸除铁锈:FeO + 2HCl = FeCl2 + H2O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6CO2 + 6H2OC6H12O6 + 6O214、某工厂的废渣中混有少量的锌粉和氧化铜(其他的成分不跟酸反应),这些废与废盐酸

接触时会形成污水,产生公害。若向污水中撒入铁粉,且反应后让铁粉有剩余,则此时污水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是()

A、Fe2+、Cu2+B、Cu2+、H+C、Zn2+、Fe2+D、Zn2+、H+

15.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发现有少量金属析出,过滤后往滤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析出的少量金属是()

A.Fe和Cu B.Cu和Ag C.Ag D.Cu

16.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由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NaOH→NaClB.Fe2O3→Fe(OH)3C.HCl→CuCl2D.CO2→CaCO

317.下列除杂质所选用试剂正确的是()

A.用稀盐酸除去铜粉中的铁粉B.用适量稀硫酸除去NaCl溶液中的Na2CO3

C.用浓硫酸吸收O2中的CO2气体D.用稀盐酸除去Fe2O3中的CaCO3

18.下列设计方案可行,且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用NaOH溶液治疗胃酸过多症:NaOH+HCl=NaCl+H2O

B.实验室用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CO2:H2SO4+CaCO3=CaSO4+CO2↑+H2O

C.用适量的稀盐酸除去铁表面的锈迹:Fe2O3+6HCl=2FeCl3+3H2O

D.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2CO+O2 点燃=== 2CO

219、某同学为了探究X、Y、Z三种金属(都不是银)的活动性顺序,做了以下实验(1)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2)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在Y表面有Ag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事实,下列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排列正确的是()

A.X>Y >(H)> ZB.X >Y > Ag >Z

C.X >Y >Z >AgD.X >(H)>Y >Z现有一块合金,其质量为35克,使它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2克,则此合金的组成元素应为()

A. Zn和FeB. Zn和AlC. Mg和AlD. Fe和Cu

21.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下列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合理的是()

ABCD

22(1(2)食盐是由构成,铜是由构成,蔗糖是由构成。(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23(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①亚铁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硫酸铝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反应在从古至今的生产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请按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 ①古代的湿法炼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工业上用赤铁矿炼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4分)我们在初中化学里学过的一些物质,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现有以下4种物质:硝酸钾、稀硫酸、硫酸铜、干冰,请用它们(或其主要成分)的化

学式填空。

(1)可用于配制杀菌剂波尔多液_______________

(2)可用于除去铁锈_______________

(3)可用于人工降雨_______________

(4)可作为复合肥使用_______________

25.某物质中可能含有碳酸钙、木炭粉、氧化铜、氧化铁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取样进行如下实验:

⑴取样,加热至高温,产生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⑵把足量稀盐酸滴入冷却后的固体残渣里,残存固体全部溶解,同时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由此推断:①该物质中一定不含_______;②该物质中一定含________;

实验⑴中肯定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该物质中可能含有_______;为了确定它是否存在,可采用的方法是。26如图所示为炼铁实验装置,按下列要求进行回答:

(1)写出有标号的仪器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C处气体燃烧时产生______________色火焰。

(3)写出B、C两部分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下列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一些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其中A、E、F、G为单质。

(2)乙和稀盐酸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3)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甲→E+Y; N→A+D

28某同学晚上帮妈妈做饭,切完青菜就将菜刀放在砧板上,第二天早晨发现菜刀生锈了。问:

(1)菜刀上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2)菜刀为什么会生锈?

(3)为了防止这把菜刀生锈,这位同学应该怎么做

29一包黑色粉末可能由氧化铜、木炭粉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探究其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选择以下部分装置进行实验。

F E D C X,给排尽空气后的盛有黑色粉末的硬质玻璃管⑴小亮用装置B A A 与E连接,关闭弹簧夹

加热。一段时间后,若黑色粉末变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判断该黑色粉末的成分是①,写出产生上述现象时,玻璃管内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 若黑色粉末不变色,澄清石灰水也不变浑浊,则无法确定黑色粉末的成分。

为进一步确定其成分,小明帮助小亮又进行如下实验:他将干燥的氢气与A中的黑色粉末反应,并检验其产物。你认为他应选择的仪器装置以及连接顺序依次为③(填字母代号),在给黑色固体加热前,应先通入氢气,目的是④。若实验现象为⑤,则黑色粉末的成分是氧化铜;若无上述实验现象则为木炭。

⑵除上述方法外,小强又设想出另一种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法:取少量粉末于试管中,再加入过量试剂(填试剂名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与对应的结论如下表

5.企业文化第八章教学重点 篇五

【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找出澳大利亚的位置及领土范围。2.记住澳大利亚几种特有的动物名称,分析得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特点及成因.3.利用地图找出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及重要城市分布。

【重、难点】

1.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

2.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特点及成因。

【授

课】

1.激趣导入(播放一组照片)

师:我们利用分分钟时间去大都市、小县城、太平乡间小道溜达了一圈儿,感觉不错吧?今天我们要出国旅游,终极目的地---澳大利亚,出发吧!

2.温故而知新

师:澳大利亚大部分位于哪个半球?(东、西/南、北)

生:东半球/南半球

3.展示学习目标。

【新

授】

一、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及领土范围? 1.师:出示地图---图8.35 生:位置东邻太平洋、西邻印度洋、北邻亚洲、南邻南极洲。2.师:出示地图

生:领土范围由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的一些岛屿组成。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二、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难点)

1.师:播放视频,找出澳大利亚几种特有的动物? 生:回答,在课本中找出并划出答案。2.师:出示图片,再次认识这些动物的特征。

3.师:出示图片(澳大利亚国徽)他们国家的国徽和其他国家与众不同,有本国两种特有的动物?

生:动物界跳远名将---袋鼠,形体庞大的---鸸鹋,别称澳洲鸵鸟。

4.师:出示问题(澳大利亚有哪几种特有动物?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古老)5.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①特色:生物具有古老性、独特性(活动,教师引导、生合作完成)

②成因:

师 :出示幻灯片(大陆漂移)

生 :与其它大陆长期隔离,生物进化缓慢。

三、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重点)

1.师:出示地图---澳大利亚的地形图(活动,生独立完成)生:东部:山地---大分水岭

西部:高原---西部高原

中部:平原---中部平原(澳大利亚大盆地—大自流盆里)2.师:①在图中找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

6.企业文化第八章教学重点 篇六

一、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以及标准方程的推导.()能力训练点

在与椭圆的类比中获得双曲线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学科渗透点

本次课注意发挥类比和设想的作用,与椭圆进行类比、设想,使学生得到关于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1(解决办法:通过一个简单实验得出双曲线,再通过设问给出双曲线的定义;对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通过比较加深认识.)2.难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完成,提醒学生与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类比.)3.疑点:双曲线的方程是二次函数关系吗?(解决办法: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回忆函数定义和观察双曲线图形来解决,同时让学生在课外去研究在什么附加条件下,双曲线方程可以转化为函数式.)

三、活动设计

提问、实验、设问、归纳定义、讲解、演板、口答、重点讲解、小结.

四、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教师要强调条件:(1)平面内;(2)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3)常数2a>|F1F2|. 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二)双曲线的概念 把椭圆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怎样?它的方程是怎样的呢? 1(边演示、边说明)如图2-23F1、F2是两个按钉,MN是一个细套管,两条细绳分别拴在按钉上且穿过套管,点M移动时,|MF1|-|MF2|是常数,这样就画出曲线的一支;由|MF2|-|MF1|是同一常数,可以画出另一支.

注意:常数要小于|F1F2| 2.设问

问题1F1、F2与动点M不在平面上,能否得到双曲线? 请学生回答,不能.强调“在平面内”. 问题2|MF1|与|MF2|哪个大?

请学生回答,不定:当M|MF1|>|MF2|;当点M在双曲线左支上时,|MF1|<|MF2|. 问题3M与定点F1、F2距离的差是否就是|MF1|-|MF2|?

请学生回答,不一定,也可以是|MF2|-|MF1|||MF2|-|MF1||. 问题4|F1F2|? 请学生回答,应小于|F1F2|=|F1F2|时,轨迹是以F1、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当常数>|F1F2|时,无轨迹. 3.定义

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双曲线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F1、F2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教师指出:双曲线的定义可以与椭圆相对照来记忆,不要死记.()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现在来研究双曲线的方程.我们可以类似求椭圆的方程的方法来求双曲线的方程.这时设问:求椭圆的方程的一般步骤方法是什么?不要求学生回答,主要引起学生思考,随即引导学生给出双曲线的方程的推导. 标准方程的推导:(1)取过焦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如图2-24)

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M(xy)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双曲线的焦距是2c(c>0),那么F1、F2的坐标分别是(-c,0)、(c,0).又设点M与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点的集合

由定义可知,双曲线就是集合:

P={M||MF1|-|MF2||=2a}={M|MF1|-|MF2|=2a}.(3)代数方程

(4)化简方程(由学生演板)将这个方程移项,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两边再平方,整理得:(c2-a2)x2-a2y2=a2(c2-a2)(以上推导完全可以仿照椭圆方程的推导.)由双曲线定义,2c2a c>a,所以c2-a2>0. 设c2-a2=b2(b0),代入上式得: b2x2-a2y2=a2b2.

这就是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

教师指出:

(1)a>0,b>0,但a不一定大于b;

(2)如果x2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x轴上;如果y2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y轴上.注意有别于椭圆通过比较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坐标轴上.(3)双曲线标准方程中a、b、c的关系是c2=a2+b2,不同于椭圆方程中c2=a2-b2.(四)练习与例题

1.求满足下列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焦点F1(-30)、F2(3,0),且2a=4;

7.第八章 会计档案 篇七

第八章 会计档案

一、单项选择题 D.银行对账单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9、会计档案和其他类是指与会计核算、会计监

A.会计档案销毁清册需要保管15年 督密切相关,由会计部门负责办理的有关数据资

B.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需要保管5年 料,不包括()。

C.固定资产卡片账应保管15年 A.银行对账单

D.现金日记账需要保管15年 B.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数据

2、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保管期限为()年。C.财务数据统计资料

A.3年 D.生产计划书

B.5年

10、各种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根据其特点分

C.10年 为永久、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

D.15年 A.1年、3年、5年、10年、25年5种

3、下列会计档案中需要保管15年的是()。B.3年、5年、10年、15年、20年5种

A.月、季度财务报告C.3年、5年、10年、15年、25年5种

B.明细账 D.1年、5年、10年、15年、20年5种

C.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二、多项选择题

D.银行对账单

1、关于会计档案的销毁,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4、各单位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都应由本单位()。

()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会计档案A.应当由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提出销毁意见 保管清册。B.应当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A.档案部门C.单位负责人应在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

B.财务会计部门 D.应当由单位档案机构和会计机构共同派员监

C.人事部门销

D.指定专人

2、下列会计档案中,需要永久保存的有()。

5、以下内容不属于会计档案的是()。A.汇总凭证

A.银行存款日记账 B.辅助账簿

B.总账 C.年度财务报告

C.购销合同 D.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D.购货发票

3、企业的下列会计档案中,保管期限为15年

6、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企业记的应有()。

账凭证的保管期限为()。A.固定资产总账

A.15年 B.库存商品明细账

B.5年 C.现金日记账

C.3年 D.长期股权投资总账

D.10年

4、会计档案中的定期档案的保管期限有()。

7、保管期限为25年的会计档案有()。A.5年

A.各类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 B.10年

B.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和银行对账单 C.15年

C.现金、银行存款及税收日记账 D.20年

D.月度和季度财务会计报告

5、下列属于会计档案的内容的有()。

8、需要永久保存的会计档案是()。A.记账凭证

A.现金日记账 B.明细分类账

B.原始凭证 C.会计报表

C.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D.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http://shop104024808.taobao.com6、下列关于会计档案管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1、对于保管期满但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和涉及到其他未了事项的原始凭证,不得销毁,A.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应单独抽出立卷,由档案部门保管到未了事项完

B.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会计档案形成后的第结时为止。()

一天算起

2、会计档案保管清册要保管15年。()

C.单位负责人应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署意

3、对于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可以直接销毁。见()

D.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保存

4、各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原则上不得借出,但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 如有特殊需要,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借出。

7、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有()。

5、本单位的会计档案机构为方便保管会计档

A.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案,可以根据需要对其拆封重新整理。()15年、25年5类

6、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B.正在建设期间的建设单位,其会计档案不论是可暂由本单位会计机构保管一年。()否已满保管期限,一律不得销毁

7、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

C.固定资产卡片于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后保管5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年

8、单位负责人应在审核无误后的会计档案销毁

D.会计档案为本单位提供查阅利用,不得借出,清册上签署意见。()

如有特殊需要,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提供

9、会计账簿类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均为15年。查阅或复制()

8、会计档案的内容包括()。

10、企业员工查阅会计档案,必须经本单位负

A.会计凭证类 责人批准。()

B.会计账簿类

11、企业和其他组织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C.财务报告类 银行对账单和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后的固定资产

D.其他会计核算资料 卡片等会计档案保管期限应当为5年。()

三、判断题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应该永久保存;固定资产卡片账应该在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后继续保存5年,现金日记账需要保管25年。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知识点进行考核】

2、【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会计凭证的保管期限是15年。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知识点进行考核】

3、【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月、季度财务报告应当保存3年,会计档案保管清册应当永久保存,银行对账单应当保存5年。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知识点进行考核】

4、【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归档”知识点进行考核】

5、【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会计档案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其他会计资料包括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其他应当保存的会计核算专业资料、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购销合同不包括在内。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包括的内容”知识点进行考核】

6、【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的考点为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知识点进行考核】

7、【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的考点为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知识点进行考核】

8、【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的考点为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现金日记账应该保管25年;原始凭证应该保管15年;银行对账单应该保管5年。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知识点进行考核】

9、【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的考点为会计档案的内容。生产计划书不是会计档案。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内容”知识点进行考核】

10、【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二、多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应当由本单位档案管理部门提出销毁意见。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销毁”知识点进行考核】

2、【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汇总凭证和辅助账簿都应该保存15年。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知识点进行考核】

3、【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现金日记账的保管期限为25年。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知识点进行考核】

4、【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定期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15年、25年5类。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知识点进行考核】

5、【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会计档案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其中,会计凭证包括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会计账簿包括日记账、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等;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其他会计资料包括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其他应当保存的会计核算专业资料、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包括的内容”知识点进行考核】

6、【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本题的考点为会计档案的保管。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保管”知识点进行考核】

7、【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本题的考点为会计档案的保管、查阅和销毁。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根据其特点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种。会计档案的定期保管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15年、25年5种。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保管、查阅和销毁”知识点进行考核】

8、【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本题的考点为会计档案的内容。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内容”知识点进行考核】

三、判断题

1、【正确答案】:Y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销毁”知识点进行考核】

2、【正确答案】:N

【答案解析】:会计档案保管清册要永久保管。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知识点进行考核】

3、【正确答案】:N

【答案解析】:对于保管期满但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和涉及到其他未了事项的原始凭证,不得销毁,应单独抽出立卷,由档案部门保管到未了事项完结时为止。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销毁”知识点进行考核】

4、【正确答案】:N

【答案解析】:各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提供查阅或复制,并办理登记手续。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查阅和复制”知识点进行考核】

5、【正确答案】:N

【答案解析】: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保管的会计档案,原则上应当保持原卷册的封装,个别需要拆封重新整理的,档案机构应当会同原财务会计部门和经办人员共同拆封整理,以分清责任。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归档”知识点进行考核】

6、【正确答案】:Y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归档”知识点进行考核】

7、【正确答案】:Y

【答案解析】:本题的考点为会计档案的保管。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保管”知识点进行考核】

8、【正确答案】:Y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销毁”知识点进行考核】

9、【正确答案】:N

【答案解析】:本题的考点为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保管期限为25年。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知识点进行考核】

10、【正确答案】:N

【答案解析】:本题的考点为会计档案的查阅。可以经单位负责人批准,也可以由会计主管人员批准。

【该题针对“会计档案的查阅”知识点进行考核】

11、【正确答案】:Y

8.企业文化第八章教学重点 篇八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A.教学理论 B.教学目标 C.操作程序 D.条件 答案:B 2.确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型的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的人是

A.孔子 B.杜威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答案:C 3.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来的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 D.掌握学习模式 答案:A 4.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的教学模式是

A.范例教学模式 B.程序教学模式 C.掌握学习模式 D.暗示教学模式 答案:D 5.下列教学模式与其提出者不对应的是

A.程序教学模式——斯金纳 B.发现教学模式——布卢姆 C.暗示教学模式——洛扎诺夫 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 答案:B 6.下列不属于暗示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是

A.愉快而不紧张 B.有意识与无意识相统一 C.即时强化 D.暗示手段相互作用 答案:C 7.把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与个别教学融为一体,寻求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最佳结合的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模式 B.掌握教学模式 C.暗示教学模式 D.一般发展教学模式 答案:B 8.下列教学模式中,不着重强调学生的认知发展的是

A.发现教学模式 B.范例教学模式 C.一般发展教学模式 D.暗示教学模式 答案:D 9.关于教学模式,有如下说法:①教学模式不需要任何条件;②教学模式的选择需要依赖教学内容的性质而定;③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模式是感知—记忆—理解—判断;④夸美纽斯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学;⑤赫尔巴特不关注学生的兴趣;⑥教学和教育必须紧密结合;⑦实用主义教学模式不需要创设疑难情境;⑧克伯屈提出了“设计教学模式”。其中,说法完全错误的是 A.①③⑤⑦ B.①②⑤⑧ C.②④⑥⑧ D.②③⑦⑧ 答案:A 10.关于国外教学模式,有如下说法:①设计教学模式的提出者是克伯屈;②程序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不需要任何解释;③发现教学要和儿童的认知发展相适应;④掌握学习的重要程序是进行形成性测验;⑤范例教学模式不需要触类旁通;⑥一般发展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⑦暗示教学模式的提出者是瓦根舍因 ⑧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不需要教师的控制。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A.①③⑤⑦ B.①③④⑥ C.②③⑤⑦ D.②④⑥⑧ 答案:B 11.下列不属于发现教学的教学程序的是

A.创设问题情境 B.提出假设 C.进行形成性测验 D.评价、验证并得出结论 答案:C 12.下列不属于一般发展模式的进程的是

A.提出假设 B.分析性观察 C.思维活动 D.实际操作 答案:A 13.下列不属于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的是

A.杜威的活动教学理论 B.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C.布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 D.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思想 答案:D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 处于核心地位。答案:教学目标

2.《中庸》中提出的学习的逻辑顺序是“博学之,慎思之,笃行之”。答案:审问之 明辨之

3.发现教学模式和 的教学与发展思想、瓦根舍因的 思想被誉为当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答案:赞科夫 范例教学

4.范例教学对教学内容的三个质的规定性是、基础性和。答案:基本性 范例性

5.一般发展教学模式的提出者是。答案:赞科夫

6.利用无意识心里活动进行教学的模式是。答案:暗示教学模式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1.发现教学模式 答案要点:

是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的教学方法模式。它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2.范例教学 答案要点:

范例教学就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教学与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把科学的系统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了以范例为主要突破口的“范例教学模式”。3.暗示教学模式 答案要点:

暗示教学模式是指运用暗示手段激发个人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由洛扎诺夫提出来的。

四、简答题(每题5分)1.掌握学习的教学策略。答案:

①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控制;(1分)

②注重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作用;(1分)③注重利用反馈信息修正或补充教学;(1分)④提倡为掌握而教,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1分)⑤给学生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1分)2.范例教学的教学程序。答案要点:

①范例的阐明“个”的阶段;(1.25分)②范例的阐明“类”的阶段;(1.25分)③范例的掌握规律的阶段;(1.25分)④范例的获得世界关系的切身体验的阶段。(1.25分)3.当代教学模式的共同特征。答案要点:

上一篇:木渎活动总策划方案下一篇:小班体育活动:好玩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