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心得体会(11篇)
1.朗读心得体会 篇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第一学段的朗读目标是“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达成这一学段的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低年级学生是学读的开始,对儿童来讲初读很难,读好一篇文章更是不容易,所以另一方面我加强了读书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由读准一个音节开始,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话到一篇短文,做到严格要求,精心指导。
1、教会学生正音,就是读准字音,用普通话去读课文。在学习生字时,字音读得很准确,但一读课文时,平翘舌音、多音字及变调字、轻声、儿化音等就读不准了,因此,每学一个字,我都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句中进行训练。如学“一”字时,便出示了“想一想”、“算一算”、“一只鸟”、“一个苹果”等词语,让学生感知“一”是变调字,不同的语言环境用不同的音。
2、教会学生停顿。低年级的孩子往往不知什么是停顿,为什么要停顿,而往往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熟了以后又快如流水,一口气读完。根据儿童特点,我教给他们“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方法,长句子如何断句。如《小熊住山洞》一课中,有一长句,“我们去砍些树,造一间木头房子住”。孩子们读起来很困难,于是我采用看图理解句意,再读词语,最后读句子。
3、教会学生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我认为读文时,流利和有感情应同步进行。
首先要扫清词语障碍,不理解词语无法读通,读出感情。理解词语时,我一般采用直观形式,把字词同相应的事物建立联系。如《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中,学生对“壮观”一词不理解,我借助录像让他们通过观看画面感受升旗仪式的壮观,这比教师讲解的效果好的多。
其次,让学生与书中的角色产生共鸣,自己去体会。我主要采取下面的形式:配乐朗读、师范读、指名读、小声读、默读、分组读、同桌读、分角色读、引读、齐读、赛读、表演读、讲故事等,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范读、分角色读、赛读、表演读效果较好,比较适合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如《四季》一课中雪人一段,我让孩子们表演读,边挺着肚子边读文,很快就把雪人顽皮劲儿体会、表达出来了。《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等课,让孩子们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各自用不同的语气读,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在情绪高涨中组成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感情也学会了朗读中那份美好、快乐的感觉。
4、注重朗读评价,用充满赏识、生动形象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同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水平。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让评价充满赏识且生动形象,培养学生朗读的勇气和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如《揠苗助长》中,有这样一句话:“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面对学生的朗读,我是这样评价的:“那个人从中午一直拔到太阳落山,一定很累很累,想想你平时很累的时候是怎样的感觉,用你的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好吗?”“你读得真好,老师都看见那个人满头都是汗了”……老师恰当、及时的评价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中人物的语气及情感变化。在形象、生动的评价语言的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兴趣盎然。另外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甚至家长评价,给学生更多交流的空间,多读多悟,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低年级是朗读教学的起步阶段,只有打好基础,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变成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朗读的乐趣,并在朗读中获得语言的积累和深层次的感悟,最终实现语文的学习目标。
2.朗读心得体会 篇二
朗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考, 理解和吸收信息的认识活动, 它既是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 也是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教师通过朗读技巧的指点, 朗读方法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英语朗读能力,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一最终目的。学习英语要循序渐进, 不能急于求成。要切实地提高英语水平, 就要扎扎实实地从基础抓起。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是学好英语的基础, 都很重要。但我的体会是:以朗读为基础, 带动各方面全面提高。对朗诵来说, 我觉得课本材料的充分利用非常重要。材料内容是经专家精心筛选, 且篇幅长短适宜, 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 利用不同的朗读方式, 采取任务型教学, 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我的方法是:第一遍采用快速阅读 (不出声) , 脑子中马上反映出文章的大意,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 利用眼睛的扫视来提高阅读速度;对于个别生词先跳过去, 而着重于对全篇中心意思的理解。必须快速而准确地抓住每个章节的主旨, 第二遍, 再仔细通读全文, (出声) 以获取重要的信息。快速朗读的方法就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新的单词及一些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 并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这样, 可以充分的利用朗读材料, 扩充词汇, 增强语感, 扩大知识, 做到一举多得。
朗诵, 是扩大和巩固词汇量的好方法。可根据其掌握的重要程度, 调节其速度。我曾尝试过让学生背词汇表, 但很快就觉得这样做既费时费力, 又枯燥乏味, 而且由于只机械的记住了单词的含义, 缺乏语言环境, 又不能及时巩固, 所以遗忘相当高。后来我采用了这种“字不离句”的在朗读中积累词汇的方法。因为通过上下文来理解, 词义记得清楚, 而且理解准确。我建议学生把这些单词积累到单词本上, 放在身边, 利用一些零散时间反复记忆, 加深印象。如果长期坚持朗读, 又会在朗读过程温故知新, 这样滚雪球似的向前发展, 不知不觉中词汇量就扩大了, 而且也能记得牢靠。每次的听写效果也很理想。我使用这样的方法, 并逐渐养成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不仅词汇量扩大了, 且词组, 句型得到了巩固。
经过这样朗读过的一些精彩篇章, 并选出优美的语句, 经过加工处理, 应用与实践, 口语也得到了提高, 学生尝到了甜头, 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我还让他们利用早读的二十分钟, 以课本作为朗读的材料, 大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 结合听录音, 每天利用早上、课堂上的时间, 充分注意语音、语调。经过反复的练习, 学生的语音语调越来越正规, 朗读得也比较流利, 这样反过来又能促进在听的过程中跟上人家的速度, 能正确理解对方所表达的内容。总之, 朗读和听力也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仅仅做到读的流利是不够的, 还要学会说, 会表达自己。我觉得朗读得多了, 听得多了, 不知不觉说的能力就提高了, 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背诵下来的优美的语句, 对于写作方面也有很大帮助。我平时练习写作文并不多, 但有了在朗读中打下的良好基础, 所以学生提笔写来并不觉得困难, 切表达的语句比较到位。学生从英语朗读中受益匪浅,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坚持不懈。通过这两个月以来的教学, 学生反映良好。
3.朗读教学的实践体会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实践
语文课本中许多的名家佳作,多是作者感情的抒发与心血的结晶,文本传承了我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我们在课堂上注重朗读教学是因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朗读,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有感情地读。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是传递文化传统的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渠道。
一、课堂上注重朗读训练,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特别重视朗读,加强朗读训练,发挥朗读对文本的理解、情感熏陶的作用。
朗读教学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信,让他们感受成功。要让学生感受朗读的美妙意境,体验朗读的成功快感,培养朗读的由衷兴趣。如,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中,设计体验文体的氛围。因为我们生活在小城镇中,没有污染,空气清新,在有月亮的晚上,经常可见空灵皎洁的月色。我就让学生亲历与朋友在月下漫步的感受,同时观察月色。然后对他们作恰当的讲解,让他们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朗读方法指导。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就被文中清新的意境,生动的比喻所感染,让他们认为朗读这样的文章能够展现作品的魅力,使他们对朗读有信心,认为自己能读好,使听众有收获,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朗读热情。
二、在课堂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应在各种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朗读的形式有范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齐读、交替读等。采取何种形式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文章的内容来决定。
1.范读,提供朗读的榜样
优秀的范读应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在范读中注意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读:读百草园部分,用轻松欢快的语调,语速稍微快一些,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百草园里过的是无拘无束的快乐的童年生活。在读三味书屋部分则用低沉、郁闷的语调,语速就慢一些,让学生明白作者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通过这样的朗读处理,可使学生较快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对比的写法。学生现学现仿,让学生反复朗读,他们在语气、语调、停顿、重音、语速方面都会模仿得惟妙惟肖,而且读得非常动情,非常投入。这就是范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在朗读训练中体现了学生主体化的特点。
2.比赛,感受朗读的成功
课文中有的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有的显示了作者洞察人生的哲理,有的渗透着人性的善良,有的表达出追求真理的呐喊……在教师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可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朗读比赛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能力的机会,他们会把掌握的朗读知识和技巧加以运用,从中意识和感受自己的智慧力量,从而激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朗读朱自清的名篇《春》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比赛的形式,朗读四幅美丽的春天图画,对优胜组给予奖励:
春草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春花图:树都开花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春风图:风轻悄悄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雨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在朗读比赛中,每个小组都力争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都以活泼明快的语气、语调,努力去感悟春天那蓬勃向上的气息,把春天那生机勃勃的特点表现出来。朗读比赛之后,我趁热打铁地告诉学生“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少年”让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3.表演,发挥朗读的想象力
于漪老师、程红兵老师在《语文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20年语文教学的回顾与反思》一文中提到:“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确实,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如果课文是一篇情节生动而且完整的好文章,在朗读教学时,我会让学生进行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揣摩故事,扮演文中的人物,表演故事。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人生的寓言》这一课中的《白兔和月亮》,让班上一个可爱的女生来表演小白兔得到月亮前后的不同表现,表演结束后,让学生回归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再响亮地朗读,学生都意识到应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活,这样才会幸福。通过这样逼真的表演再加上激情地朗读,学生可以从生动有趣的课本剧中,领悟到文章中所表现的思想,增强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社会责任感。
4.配乐,创设朗读的情境
进步的科技,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许多媒体,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创新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如配乐、演示图像等,创设生动、轻松的朗读情境,现场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如,在教《沁园春·雪》这一课时,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将银装素裹的雪景、雄伟壮观的长城、丰功伟绩的英雄一一展现出来,再配上悦耳的音乐,创设一个美妙的意境,调动学生各种感觉来欣赏美文。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都由不情愿朗读而转为快乐地朗读,他们都读得激情飞扬,也陶冶了情操。
此外,还有引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只有选用恰当的朗读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读出韵味,有所收获。
三、课外循序渐进地开展朗读活动,巩固朗读技能
课内训练是基础,在课堂上指导读法,课外朗读训练是提高,在课外发展技能。要想掌握、巩固技能,还需课内外相结合,在课外循序渐进地开展训练活动,在训练中按照朗读的方法,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七~九年级中,我是按以下思路进行课外朗读训练的:朗读课文→朗读感兴趣的文章→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口头作文→演讲比赛→辩论赛……
因地制宜,适时而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踊跃参加各种活动,让学生正确朗读,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同时还要求流利朗读,能够读准停顿,注重语气轻重缓急,在朗读中融入自己所体验出的情感。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培养良好的朗读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在课堂中要重视朗读教学、学习技法;在课外反复训练,在训练中注重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巩固朗读技能。只有激发起浓厚的朗读兴趣,课内外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刘联华.重视朗读教学提高语文综合素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5-7.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青云中学)
4.《朗读者》心得体会 篇四
节目现场,82岁的郭琨坐在轮椅上,他曾经7次赴南极、长期在极寒环境下工作,多年伤病导致双腿现在无法行走。当年郭琨接到去南极建科考站的任务时,他说:“事关民族荣誉、国家尊严,我就是拼了老命,也得把这件事情做好。”
话题转到1983年,郭琨、司马俊和宋大巧3人以观察员身份第一次代表中国出席第十二次《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当会议讨论到实质性内容、进入表决议程时,会议主席拿起小木槌一敲:“请非协商国的代表退出会场!到会议厅外喝咖啡!”会场上的这一“突然袭击”是中国代表团始料未及的,面对中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落后无权、落后被欺”的局面,郭琨满腹郁闷,当即立誓:“中国不在南极建成考察站,绝不再参加这样的会议!”
建站才有话语权。1984年,郭琨率领考察队员在冰封雪埋的极地世界里艰苦奋斗,创下了仅用40天建成长城站的壮举。自此,一代又一代的南极科考人员前仆后继,相继建立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
在郭琨的讲述中,行船的艰难,建站的自豪,特大冰崩的生死考验……一个个南极故事感染着观众。
有个细节更令人感动。在特大冰崩发生时,“大冰山小冰山冰块把船围住。队员们西服也穿上了,胡子也刮了,皮鞋擦得亮亮的,也有写遗书的。在南极遇到困难和牺牲,也是正常的,为了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是光荣的”。
节目现场还展示了一个“破锣”,那是长城站建成后,队员们太激动而敲破的。说到这里,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让郭琨激动难言。
节目中,新一代南极科考队员们在地球最南端朗读了舒婷的一首诗《献给我的同代人》,献给所有为建设南极考察站而无私奉献的前辈们。
如今,冰雪极地正在公众中掀起了一股热潮,人们为“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点赞,为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所激励。
5.《朗读者》观后心得体会 篇五
朗读者观后心得1
我觉得,董卿的《朗读者》最打动人的,是帮观众又找了一回“初心”。董卿的解释是,“《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是的,在物欲横流、人心冷漠无情的现实社会,难寻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非常融合、恰到好处。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说起做《朗读者》的初衷,董卿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
“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可能朗读者所朗读的内容,我们自己也会去读,去品味。但那与《朗读者》的现场氛围与感染力还是大有不同。
泡一杯香茶,在熟悉又清淡的味道缭绕中,在欲望纵横的嘈杂中,随着朗读者的思绪,读出生活的本真和美好,读出一天的灿烂和启迪,让这份洗尽世间铅华的情思、冲淡污浊的蔓延,让精神家园变得落英缤纷,青春常在。让我们一起去观赏去感受吧。
朗读者观后心得2
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朗读者》的朗读文字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的自创情诗;有 《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讲话的个人感受。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
节目中第二个“人”是文字的作者,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通过文字与它的作者交流,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节目中第三个“人”是电视观众,每一段朗读、每一个作品,都是以共鸣的情感为切入点,让朗读嘉宾、文字和观众通过它连接在一起。节目中未见到第四个“人”,就是朗读亭里千千万万个真正参与的普通人,他们在朗读亭里大声的朗读,成为了节目的延续。
董卿认为朗读应该属于每一个人,《朗读者》也发起了线上线下的活动让节目走近生活,活动的核心就是用朗读的方式传递爱。在线上活动“为TA读”的展示中,现场记者被邀请上台,朗读他们写给最爱人的一段话。一位记者读给退休后正在转变心态父亲的话打动了董卿,董卿说她的父亲退休后也经历了很长一段调整期,从报社退休的他现在仍然每周坚持写两篇稿子寄给报社,如果采纳了他就会特别高兴。白岩松打趣说:“当面说出爱意很难,但用朗读的方式就变得简单,这也是《朗读者》的又一个功能”。
董卿在采访中曾回答过她为什么一定要做《朗读者》的问题,她说几乎在文艺综艺领域里所有的节目形态都已经做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央视一系列的动作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朗读者观后心得3
每一个朗读者都在用内心的感情在读,有温度,有共鸣,一笑一颦,一滴眼泪,都让我们动容!
董卿以一个故事作为开场白:如果卢浮宫着火,你选择救哪幅画?我刚想,如果是我,怎么救呢?就看到了答案,选择最近的那幅。
演员王千源、耶鲁毕业的村官”秦玥飞、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导演徐静蕾、汉字叔叔理查德、艾滋病学校校长郭小平等嘉宾,与观众分享了关于“选择”的故事。每个人都在特定的时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遵从了内心。
第一位朗读者是王千源,他是个演员。2011年,王千源凭借《钢的琴》在东京电影节上成了新科影帝。但是,当初拍摄这部电影却一波三折,因为资金问题一度停拍,但他坚持拍完了。他说:哪怕把碟拍下来,不放映,放一辈子,也要拍完。我喜欢他这种任性和坚持。他朗读的是《老人与海》的片段,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他的经历结合起来,就是一幅感人至深的画卷。
第二位朗读者是秦玥飞,他和另外几个名校毕业的同学,毕业后没有选择在常人眼里更有意义的生活,而是回到了农村。在希望的田野上,带领村民致富。我不想为他们的举动贴什么高大上的标签,但想说一句:你们是最棒的!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顶尖学府,你们都是中国最优秀的最可爱的人!
第三位朗读者是麦加,他和他父亲十七年没有说过一句话。现在,他的儿子,三年都将房门紧闭,他觉得这是他的罪过。在儿子去美国留学的行李箱,他塞给他一封信:“要保护你的生命,要冷暖自知,要劳逸结合,更要远离一切形式的冲突……读书就是回家。”他写不想他儿子,但是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爱。相信,他的儿子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也把自己的心向他敞开了。因为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爸爸的爱是深沉的,也是永恒的。
第四位朗读者是徐静蕾,她读的是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以前,读过这篇文章,感触不是很深,但今天听徐静蕾读的时候,忍不住泪如雨下。我也想到了我的奶奶,想到辛苦了一辈子,安于贫困,不在窘境中自怨自艾的奶奶;想到临终前,还挣扎着,把客人给她买的零食,要给我们吃的奶奶。
是的,我们有时有一大堆的梦想,但当某个时刻,或许,最大的梦想,就是自己在乎的人和在乎自己的人都活着,好好活着,想见就能见到,就好了。什么荣华富贵,什么似锦前程,都不重要了!
第五位朗读者是理查德,一个热爱汉字的大叔叔,他会选择《陋室铭》,让我感到很意外。他的中文水平,也让人膜拜。第六位朗读者是郭小平,他读的是拉迪亚德.吉卜林的《如果》。一群孩子围在他身边,泣不成声。他也强忍住眼泪,一遍遍地说:“不哭,不哭”,看得人潸然泪下。
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随波逐流?是直面挑战还是落荒而逃?是选择喧嚣一时的功利还是恒久平静的善良?在节目的尾声,董卿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
朗读者观后心得4
听说央视新增了《朗读者》节目,很受欢迎,可时间不对,一直没看过。昨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终于有幸目睹,果真被深深吸引。节目由“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女董卿策划并主持,一流的创意和制作,饱含文学精髓之美,观后感想如下:
一、形式新颖。朗读者名人居多,来自不同岗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章诗歌,读给自己最爱的人听。其中濮承熙读了老舍的一段文字送给曾经帮他做手术的荣医生,荣医生是他生命中的恩人。朗读者自己的故事加上老舍的故事,构成一部心灵上的交响曲,让听者无不为之动情。这样的形式让读书变得生动有趣。
二、内容广泛。朗读的内容知识面广,有小说、诗歌、书信、译文,同时还面向不同人群,能引起更多人共鸣。如:有成功者读给恩人听的;有父母读给儿女听的;有情人读给情人听的;有援外医生读给有志青年听的;还有高龄老教授听学生读他的翻译作品.....。听者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收获感动,收获快乐,收获人生的启迪。
三、引导观众爱上阅读。朗读者读的诗和文都是央视精心挑选的,名人名作居多,听到好的文章就有找来一读的冲动,读书可以养身修性并提高鉴别是非能力。央视这档节目引导了观众多读书读好书。
《朗读者》集娱乐和学习为一体,是宣传正能量的好节目,希望她越办越好,我会持续关注,也希望更多的朋友都来看一看,我们一起吸取知识的营养。
朗读者观后心得5
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新年伊始,文化类节目越来越受瞩目,越来越火爆荧屏,似乎标志着文化综艺的春天就要来了。但是,近日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表示,“我不认为《朗读者》获得关注标志着文化节目就开始大火,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是的,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化生态越来越多种多样,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山大”,观众不仅需要哈哈爆笑来解压,更需要悠久的文化来滋养看。而像《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有营养的节目,显然更受追捧。
近年来,各类综艺节目看似“百花齐放”,从音乐真人秀到明星玩游戏,热热闹闹,实际上同质化严重,没有多少艺术含量,也没有多少文化含量,备受观众诟病。电视输出的任何节目都应该是文化产品,至少是“三观”正确的节目,而像《奔跑吧》系列就是一个字“玩”,《中国式相亲》更有“三观”不正确的嫌疑。主持多档文化类节目的董卿说,“文化类节目真的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地设计。”想要把观众留住,关键在于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就是想通过情感上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一种认知和最温柔的记忆看。
《朗读者》定位为文化情感类节目,每期节目将根据一个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通过人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以舞台视觉语言辅助呈现,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的力量,引发共鸣,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和情感之美。近年来这类节目极为稀缺,这就是《朗读者》口碑爆棚的原因。事实上,人们不是不稀罕文学,而是没有引起共鸣的文化节目,《朗读者》就是一个窗口,就是一个突破口,将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统一,带给观众一场关于文学与情感的“碰撞”盛宴。
近年来,随着各类综艺节目的繁荣而泛滥,文化类节目也日渐崛起,从之前的《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近期的《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文化类节目越来越受到欢迎。也许说文化类节目正在崛起还为时尚早,但说价值正在逐渐回归是恰如其分的。正如董卿所言,《朗读者》“起码是个风向标”,电视文化类节目已经渐渐显出崛起的迹象,特别是近期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拨动了亿万观众心中那根文化之弦圣洁之弦。电视节目没有文化太可怕了,电视文化不传播文化太可怕了,电视必须传播文化正能量。
6.朗读者观感心得体会 篇六
其中一个章节,描写了米夏为了带汉娜外出旅行,贱卖了他珍藏的邮票本,但这对他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甚至是非常值得的事情。这种只为博红颜一笑,宁散万贯家财的勇气,着实让人感动。这大概会发生在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身上,而当我们越长大,越会去衡量所谓的值得与不值得。便再难作出意气用事的壮举。这究竟是悲哀,还是成长?
关于书中的审判。在了解到作家的法学教授身份后,其表达让我钦佩不已。作者没有用法学中常用的论证或者复现来展现这场审判。而是选择以旁观者的态度娓娓道来,这种方式,无疑更深入人心,耐人寻味!
当汉娜承认,她清楚知道从集中营送往奥斯维辛的犯人都会走向死亡,而新犯人来,老犯人就要腾地方的时候,法官开始质问,旁听席开始沸腾,很多人表示了愤怒。而汉娜,不置可否的问法官:“要是您的话,您会怎么做呢?”显然,谁也无法给这个问题答案。这是对当时逐渐麻木的社会最尖锐的提问。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希特勒如日中天的年代,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教育,不了解人性与爱,不懂得国家制度与法律,不懂得适度变通,不理解人道主义,我们是不是也会像汉娜一样,上审判席?
7.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七
一、明确朗读的重要性和朗读的基本要求
(一) 明确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 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小学语文课文文质兼美, 有着很多的言外之意。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弱, 通过反复朗读, 调动全身的感官参与学习, 可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词句篇章, 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主旨、风格, 使学生受到作品熏陶感染。其次, 朗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通过反复的朗读吟诵, 一些语言知识自然而然地钻进学生的大脑, 慢慢消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需要使用的时候就能脱口而出, 从而自然地完成了语言知识的积累。再次, 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语感能力。语感是学生的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 拥有良好的语感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说和写作水平, 提升语文综合素质。而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狠抓朗读训练。
(二) 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 (1~2年级) 、第二学段 (3~4年级) 、第三学段 (5~6年级) , 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然后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是说, 学生先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的朗读课文, 不少字, 不加字, 正确断句, 口齿清晰, 不磕磕巴巴。通过多次反复读文本, 体悟文本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倾注自己的感情进行朗读, 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运用多种手段,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关键的。所以, 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让学生做到想读、乐读, 愿意读, 积极投身到朗读训练中, 通过兴趣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首先要创设情境,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种情境中激发出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 让学生参与朗读训练。所以, 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等来渲染语文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 在情境中进行朗读教学;其次, 教师要时常变幻教学手段, 保持学生对朗读训练的热情。一直要让学生对朗读教学有一种新鲜感, 可以用齐读、自由读、交叉读、男生女生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朗读效率;再次,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是进行有效朗读教学的重要前提。所以,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围绕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 多用肯定和鼓励的话语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 平等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心情愉悦地进行学习。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而且要经常变化, 以免学生产生腻歪感。具体的教学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 比赛读
小学生好胜心重, 所以教师可以引进竞赛的机制进行比赛朗读训练, 让学生在竞争中相互追赶, 不断进步。比如教师可以开展朗读比赛, 利用早读课、读书课的时间进行, 让学生精心准备、认真比赛, 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 让获奖的同学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更加努力学习, 没有获奖的学生产生追赶的动力, 不断进步。
(二) 表演读
所谓表演读, 也就是创设一个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 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又一些文章故事性强, 适合让学生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进行绘声绘色的朗读, 这样的方法比分角色朗读更加的能让学生投入情感。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人物说话, 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有利于有感情的正确朗读课文, 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如“称赞”“纸船和风筝”等, 就是很适合用表演读进行教学的文章。
(三) 自由读
所谓自由读就是教师放手, 让学生自己掌控朗读训练。学生是朗读教学的主人, 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 可以自读, 也可以和其他人一起读;自由选择读法, 可以是分角色朗读, 也可以是表演读;让学生自由地进行, 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朗读教学中来。
四、加强教师指导, 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也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所以,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让学生多加练习, 强化训练, 巩固知识, 提高朗读水平。首先, 教师的指导要精细, 避免学生朗读的随意性。比如学习“搭石”时, 课文中是这样写的:每当上工、下工,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一些核心词汇, 细致地询问学生的朗读感受,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训练;其次, 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反复地读、充分地读, 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 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法,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朗读方法, 学生得法勤奋练习, 朗读水平就会很快提高。
五、重视学生基本语感能力的培养
(一) 强化朗读, 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 避免繁琐的分析。让学生多读, 多品味, 反复诵读, 将学生引入“意会”的境界, 使学生获得审美感受。
(二) 加强思维训练,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和思维是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所以, 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可以放到一起进行。在朗读教学时, 也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充分开动大脑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让学生在朗读时正确理解和掌握语音语义, 培养语感。
(三) 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8.朗读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朗读指导
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存在的问题
我从事了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听了许许多多教师的公开课,发现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虽然在教学环节设计诸多读的训练,而且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等,但整节课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在读中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指导,如引导学生用什么语气读,语速快还是慢,语调要高昂还是低沉等,导致学生朗读时缺乏目的性,结果朗读时心不在焉,好像是老师叫我读我就读,应付了事,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倦情绪,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读的时间严重不足。
因为语文课一节只有40分钟,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怕完成不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怕朗读占用太多的时间,因此采用以讲代读的方式,在学生未充分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急匆匆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将”和“相”分别指谁?(2)文中讲了哪几个小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可是,教师让学生读不到1分钟的时间,就开始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像这样长的课文,学生读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
3.师生点评不到位。
朗读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评价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发表意见。评价还要使学生正视自己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励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不断进步。但是现实教学不尽如人意,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后,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哪位同学来评评他刚才读得好不好?”在听课中,经常听到这样简单的回答:“好,不好。”很少有学生能说出好在哪里或不足在什么地方。有的老师则直接点评:这位学生读得真棒。用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评价朗读效果,根本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
4.没有兼顾各种层次水平的学生。
为了上好公开课,有的教师课前就挑出部分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课上就盯住这几个学生来读,大部分学生只能规规矩矩当听众,没有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违背教育规律,又导致全班的朗读能力不能提高。
二、朗读指导的策略
纵观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做到有目的地读,还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而且要兼顾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导。因为朗读方法的指导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朗读与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读。
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采用“体验有回旋”这一教学方法,把朗读与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过这一课的教师都知道,文中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难以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感受作者那种强烈的感情。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也许各位教师指导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我认为利用“体验有回旋”这一方法教学最后两段是非常好的。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与感悟后读出对总理无比崇敬之情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首先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板书设计,再次回顾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劳苦及生活的简朴,而后发问: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然后让他们来朗读最后两段;接着再次发问:总理只是一夜这样劳苦地工作吗?让学生把搜集到的信息拿来,让学生全面、细致地交流交流,我作适当补充,让学生再次朗读,此时学生虽然对总理的崇敬之情已经有进一步的升华,但我认为读得不够体现情感,抒情不到位,声音不洪亮,语速过急,像是为朗读而朗读;最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周总理与中国历代的领导人相比、与世界各国的总理相比,他的所作所为难道不值得人们崇敬吗?作者想把他一夜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人民说,同学们,你们也想把他的事迹向全世界人民说吗?请同学们再次带着这种对总理无比崇敬之情再次放声的读给全世界人民听。这样的教学既能体现新课标以“读”为主的目标,又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及表达的中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悦的朗读氛围。
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悦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朗读要用感情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才能有良好的语感。创设朗读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利用导语,利用范读,利用多媒体课件等都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朗读情境。现在我校基本实现班班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声音、动画等效果,对学生很快进入朗读情境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例如在教学《下雪啦》指导朗读时,我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自己收集到的图片,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制作成动态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让声、像、形、感同步的“动态”画面把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情境体验中激发对朗读的兴趣,真正把“要我读”转化成“我要读”。
此外,朗读指导还有许多方法,如教师示范性朗读、教师引读、师生对读……只要我们用心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会提高。
9.小学生朗读训练心得体会 篇九
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那么,如何过好读书关呢?
一、把握三条线 1.范读引路,点拨先行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深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微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在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就每次训练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
3.授之以“渔”,举一反三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2)训练要求细致、精要,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求全;(3)训练的过程需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都要考虑到朗读训练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方法,读后如何进行评价等。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法,学生得法勤奋练习,朗读水平提高一定很快。
二、抓住三个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具有情意性、形象性、韵律性等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如能善于向“性”而读,会取得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掌声》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听录音,听过后让学生用两个词说说主人公英子,在获得掌声的前后人物性格,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自卑”和“自信”。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这时,老师告诉学生: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英子“自卑”之情,哪些语句表现了英子的“自信”。再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语句读,学生都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主体部分的基调,读出掌声前的自卑之情,掌声后的开朗之情。2.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
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据以传情达意。‘例如“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的说。“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的回答。’这段话中,“傲慢”和”谦虚”两个词语非常明白、准确的表明了铁罐和陶罐的性格特点。学生一旦抓住并理解了这些重点词,从而进行练习朗读,那么整个句子便读得有声有色。
3.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
佳作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接受,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韵律点,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
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一诗词的朗读: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古诗每句的音顿是一致的,排列整齐有序,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了抑扬、悦耳的节奏美。指导时,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吟诵,让学生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抑扬顿挫地读出这一部分。并以此为要旨,进而朗读《望天门山》。可谓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10.学习心得-英语朗读 篇十
时间:2011年10月8日
地点:英语组
孔德英 今天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朗读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朗读能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规则。作为英语语言的传播者,我意识到我的朗读水平需要提高。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听力水平的高低也是反映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一个特定的衡量值。因此我要以自身的朗读水平领着学生感受语言的价值。
提高朗读技巧,我要从以下方面开始训练:
⒈ 掌握语音、语调。
语音语调是英语朗读的基础。要掌握语调的规律,让他们能正确地运用语调,提高朗读的水平。
⒉ 学会朗读节奏。
目前我朗读的最大问题是节奏感的缺失,一部分朗读拖音很重。训练对意群的理解,进而提高朗读技巧和水平。
3.英语朗读中少不了连读与重读。因此,在朗读中应适当对这些内容进行训练。只要朗读示范正确并加以训练,语感便会逐渐形成,他们即使在不知道规则的情况下也能正确地连读,形成正确的语流。
11.从有味朗读谈有效朗读 篇十一
师:好,记住这些词语的读音,扫除了读书的拦路虎之后,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生大声朗读)
师:大家读得很顺畅、很流利,但是,有一个小小的缺点——读得没有文言文的味道,请再读第二遍,这次要读出一点文言味道来。(生茫然,文言的味道怎么读出来)
师:大家不知道文言的味道怎么读出来?那好,老师示范,请大家找出来“念无与为乐者”的“念”,“盖竹柏影也”的“盖”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这三个词语读的时候要拖长声音。(边说边拖长声音示范)大家试试。(生模仿读)
师:好,有了一点文言的味道。请大家继续朗读一遍,这次要求大家读出作者夜游的兴致。(生又茫然,怎么又有夜游的兴致呢)
师:请大家找出“欣然起行”“相与步于中庭”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心理非常轻松,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苏轼的轻松自在、怡然自乐。(生全身心投入文本,大声阅读,慢慢揣摩,渐入佳境,有的甚至摇头晃脑起来)
师:大家有了很大进步,读出了夜游的喜悦。请大家继续读,这次要读出苏轼心里的那“一点点复杂的情愫”来。(生又一次茫然:苏轼不是愉快的吗?怎么又有一点点复杂的情愫呢)
师:大家可能不知道当时苏轼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之下。元丰二年,当时朝廷内有几个人从苏东坡的诗中摘出几句诗,污蔑他有谋反之意,皇帝下令将其抓起来审判,关在御史台(别名乌台),这就是“乌台诗案”。后来苏轼被贬到了黄州,在那里,他写下了这篇文章。了解了文章的背景,请大家找出蕴涵作者复杂情愫的语句来。(生很快找出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语句)
师:请大家再次用心读课文,这次要读出一点点复杂的情愫——夜游的兴致中又有着点点滴滴的感慨和淡淡的无奈。(生读)
师:好,大家读得很好,在黄州被贬的四年里,苏轼成了一个连看看月亮都高兴的人。那天,苏轼发现月光很好,心情很是欣喜,于是,他去找张怀民,但是,他心里充满了矛盾,毕竟天色已晚,怀民是否就寝了呢?到了怀民处,他又有了一个惊喜,请大家继续朗读课文,找出哪个字能表达苏轼此时的惊喜和快乐。(生快速阅读,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亦”)
师:请大家再次朗读,要读出惊喜和快乐。(生开始兴致勃勃而又情感复杂地、摇头晃脑地朗读第五遍)
【赏析】我们常常说,课堂教学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细末之节,就能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只有区区84个字,却言简意丰,蕴涵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那么,这样的文章到底应该怎样指导朗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既有喜悦又有哀愁、既有自由洒脱而又饱含淡淡无奈和忧伤的复杂情感呢?在这里,特级教师余映潮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让学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渐臻理解,触摸到了作者的灵魂。五遍朗读,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从读出“文言味道”,到读出“作者的喜悦”,再到读出“复杂的情愫”,最后又要读出“快乐”,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对文章逐渐有了深入的理解,无论是对文章的背景还是对文意,还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学生都通过声音把自己的理解表达了出来。四次引导,五次朗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看到这里,我豁然明白了什么是有效朗读、有层次的朗读,清楚了什么是注重了情感的体验,情感的体验到底应该怎样体验。是的,上述教学环节表面是朗读指导,其实细细分析,哪一次的指导不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体验呢?不是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呢?能让学生有所提高的朗读,才是真正的朗读,才是有味的朗读,才是高效的朗读。在常人眼里,语文课需要激昂的情调,殊不知,语文课更需要朴实和自然,因为美的极致便是无华。在课堂上,我们需要的不只是表面的书声琅琅,更需要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有所体验。(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高新区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徐纯军
【朗读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朗读者观后心得10-11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06-20
《朗读者》观后感心得08-28
观看朗读者观后感心得体会07-28
儿童诗歌朗读06-27
村晚古诗朗读06-28
纪念红军长征朗读07-04
所见古诗朗读07-30
学校朗读者方案09-09
口语交际之朗读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