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2024-07-10

《詹天佑》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精选12篇)

1.《詹天佑》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一

《詹天佑》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过程】

一、审清题目,理解题意,学生简介作者

二、自读课文,捕捉中心

这课主要写什么?作者要赞扬什么?表达什么?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四、细读课文,品词品句

教师引导学生深究,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又是怎样层层表现中心的。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⑴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时,表现帝国主义态度的词有哪些?词意是什么,你从这些词知道了什么?

⑵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后,帝国主义的态度又怎样?从哪个词反映出来,从这个词你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关键词语推敲法”学习第一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当时社会环境的目的是什么?(说明詹天佑杰出、爱国。)为什么?

3、第二段作者没有直接叙事,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说明)

4、扫视第三段,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主要做了哪几样工作?

5、理解“勘测”、“隧道”的意思,说明理解词意的方法:

师:默读“勘测线路”自然段,用“段的思路法”、“设问法”自学,同位可讨论,然后汇报。

师:谁能引读詹天佑说的、做的和想的。

师:从詹天佑说的话,做的事以及他想到的各说明什么?

师:作者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叙述,目的是什么?

(进一步说明詹天佑杰出、爱国。)

(让生择“自学段落法”自学,运用其才智,自身体会理解,讨论,教师仅指点不到之处,充分发挥主导、主体作用。)

对“开凿隧道”、“设计‘人’线路”两部分让学生自己读懂内容,然后用三个象征图检查效果,突破难点。知道这些方法是詹天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出来的。

更进一步突出了詹天佑超众的才能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同时让学生明白作者在第三大段中采用了叙事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对詹天佑说的、做的、想的作者采用的是叙事法,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介绍采用的是说明法。叙事和说明的结合使詹天佑的形象更为主体化,更为高大。

第四段的学习,着重领会“为什么说京张铁路的修筑成功,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并理解前后呼应的意义。

五、圈点批注,总结交流

师:请大家畅谈自己学习本课的收获。

师:(总结略)。

【教学反思】

这堂课既是“整体──部分──整体”课堂教学结构的具体程序,又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

由于学习目标明确、方法具体、程序清晰,使老师的“导”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学生的“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输入,兴趣盎然,自读、自学、自问,自得其法,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文的第二、三段是文章的重点,集中表现文章的中心。这堂课根据不同段落的`特点,学生理解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引导训练。

第二段对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具体的说明,既是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采用问题导练。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阻挠、要挟、轻蔑”这三个关键词。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深入理解。从而对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中的勇气、胆略,拳拳爱国之心产生了强烈的敬佩之情。第三段详写了修筑京张铁路困难最多的三件事。“勘测线路”,这一节,语言文字不难理解,教师揭示了两种自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分层,设疑、质疑,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但分清了段中层次,而且对关键的词、句抓得准,分析得透彻。“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采用操作法检查自学课文的效果。教师出示三个象征图让学生动手画箭头,标方向,演示推拉的火车头。这简单的几个动作把抽象的事物变形象了,陌生的变熟悉了,使詹天佑高大的形象跃然于学生眼前,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深刻的教育。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照此训练,一个“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局面一定会早日形成。

2.《詹天佑》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二

教材分析:老虎是人们十分熟悉和喜爱的动物。在我国民间, 老虎被作为驱邪除恶、保佑平安幸福的吉祥物, 有众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作品流传于市, 让学生用纸、泥、废弃物等多种材料进行虎头装饰, 既可以让学生继承民间传统, 又能让学生大胆创新, 提高动手能力, 达到增强审美情趣, 培养设计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采用比较、直观、探究、欣赏的方法让学生来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2.通过学习虎头装饰, 让学生了解、学习一些夸张装饰的方法, 并采用多种制作方法来表现虎头装饰的美感。

3.通过学习欣赏和制作我国的民间装饰虎头, 来增加民族自豪感, 促进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

教学重点:装饰艺术中装饰的基本方法。 (通过欣赏分析作品、师生交流、制作作品解决)

教学难点:老虎头部的夸张变形, 通过提供夸张变形的资料和对比讲解, 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装饰的基本规律。

教师教具:《虎头装饰》的演示文稿, 虎头装饰实物。

学生学具:彩色纸、图画纸、毛线、彩笔、剪刀、胶水等多种材质。

教学过程:

以猜谜语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 老师先来出一个谜语给大家猜, “身穿皮袄黄又黄, 呼啸一声百兽慌, 虽然没率兵和将, 威风凛凛山大王”。

(出示装饰后的虎) 提问:与真虎相比, 这只虎是只什么样的虎?

今天我们就来用装饰的方法创作一个老虎的头。

意图:用猜谜语的方式恰当地导入新课,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装饰后的老虎的形象, 并引出课题。

学习新知识

我们大家都知道老虎是一种凶猛的动物, 人们常常是谈虎色变。先来一起看看大屏幕。

(出示虎帽和虎鞋的演示文稿) 提问:这是什么东西?

(学生回答:虎帽和虎鞋。)

哪位同学知道虎帽和虎鞋是穿在什么人身上的?老虎的形象本身很凶, 但我们民间为什么要给小孩子穿戴上这些服饰呢?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

意图:让学生初步探究虎头装饰的立意。

现在我们要来欣赏一组老虎的照片, 边欣赏边思考一个问题。

(出示演示文稿) 提问:你认为老虎的头是什么形状?

小结:这些仅仅是老虎头部的一些基本外形 (如图1和图2) , 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 大胆想象, 你们就会发现老虎的头部有很多的形状。

意图:自主探究, 观察老虎的头部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刚才我们看的一组老虎的照片中,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老虎五官中的哪个地方? (利用Authorware制作五官出示图, 学生边说, 教师边在电脑中点出相应的五官, 最后由这些特征组成一个虎头。)

(在这个虎头旁边打出一个夸张变形的虎头) 提问:这个装饰过的虎头和真虎头相比, 它的哪些部位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变得复杂了还是简单了?

这种变化去掉了老虎的很多细节, 让复杂的老虎头变得更简洁、明了, 这种变化叫简化。

(出示另外一个装饰过的虎头) 提问:这个虎头和真虎头相比, 有什么变化?

刚才那只虎头是减掉了很多细节, 这个虎头是加了很多的花纹, 这种方法叫什么?

通过简化和添加装饰过的虎头和真虎头有个最大的不同, 是什么?

意图:通过比较真虎头和装饰过的虎头得出装饰动物的特点。

我们回忆一下, 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不同变化的老虎, 主要在哪些部位上发生了变化?

小结:五官的变化和夸张, 能使老虎和我们人一样产生丰富的表情, 我们现在就来欣赏一些装饰过的虎头。 (出示演示文稿欣赏)

意图:通过欣赏, 拓宽创作思路, 为下一步作业奠定基础。

学生作业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用简化和添加、变形和夸张的装饰方法, 来完成一个动物装饰的虎头, 可以采用直接在石膏虎头上绘制的方法, 也可以用泥来捏, 还可以用纸来剪贴完成或者用毛线或布来粘贴, 还可以用纸来画……我们可以采用你喜欢的任意材质来完成这个富有艺术气息的虎头。你完成创作后可以给你的虎头起一个有趣的名字。

(学生制作时放音乐——琵琶曲《云中笛》, 教师辅导)

意图: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 多种素材创作, 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并充分拓宽学生创作思路, 学生伴随民间音乐创作, 使学生更多地得到美的享受。

评价

展示学生作业, 进行评议, 我们从这几方面来评议:构图、造型、色彩、运用装饰方法是否得当, 是否有创造性, 是否赏心悦目…… (把学生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让学生参与评比) 获得票数最多的当选为班级小艺术家。

意图:通过评价,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使学生在评价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总结延伸

(欣赏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动物装饰虎, 制作了夸张的虎头, 每个同学都很认真, 装饰后的虎头有很大的应用, 我们一起来看看都应用在哪些方面, (出示演示文稿) 布老虎、虎鞋、虎帽、剪纸、泥老虎……我们这节课学习了虎头的装饰, 学习了简化、添加、变形、夸张这些基本的装饰方法。

其实还可以用很多废弃物来进行虎头装饰, 出示演示文稿,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后继续研究, 然后把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

意图:延伸虎头艺术的应用。

课后反思:

《虎头装饰》这课的教学内容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在这节课上, 我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究的方式, 通过让学生欣赏, 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触摸有关于虎纹样的帽子、衣服、鞋以及各种工艺品等, 让学生初步感悟到虎头装饰所蕴涵的寓意以及初步感悟虎头装饰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更好地将掌握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到了创作中去。

在教学中, 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 为学生展示了大量的老虎图片以及各种各样的装饰虎的图片资料, 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真实的老虎与装饰老虎的区别, 拓宽创作思路, 很多学生在进行虎头装饰的时候, 由于受到欣赏这个环节的启发, 作品就更加有创造力。

在课堂的最后, 进行了延伸拓展的教学设计, 利用播放课件展示了不同形象, 不同种类的老虎装饰, 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让他们对虎头装饰甚至于老虎的装饰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3.《詹天佑》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三

本节课根据我校的体育锻炼特色来重组教材。“校园自编兔子舞”是我校早操活动的内容之一,也是一年级必须掌握的一项健身内容。“兔子舞”动作活泼,节奏明快,富有活力,音乐感染力强,对场地及学生的舞蹈基础要求不高,易于操作。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较慢,只安排3个组合动作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

本课以学习兔子舞的3个组合动作为主线,设计“开心模仿、复习旧知、快乐新授、分组练习、游戏巩固、快乐回放”等环节,环环相扣,采用编口诀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始终能够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较快地掌握兔子舞的3个动作组合的名称、路线、方向,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全面发展身体技能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人数:36人 课次:第一课时

教后反思

这一节小学低年段体育课,主要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立足生活,整合教材

为开发校本课程,充实大课间的体育活动项目,丰富校园生活,笔者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根据“兔子舞”动作活泼、节奏明快、富有活力、集舞蹈、健身与运动为一体,具有较强趣味性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大胆探索低年级学生学习兔子舞的新教法。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模仿中、口诀中、合作中、游戏中较快地掌握兔子舞的3个组合动作的名称、路线、方向,提高动作的准确性、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度,提高学生的体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同时,引导学生在跳兔子舞中体验快乐、在游戏中释放心情、在分组中学会合作,在展示中提高自信,在作业中课外延伸,使跳兔子舞日常化、生活化,促进学生的健康意识及锻炼习惯的养成。

二、面向全体,缩小差异

本课以学习兔子舞的3个组合动作为主线,设计“开心模仿、复习旧知、快乐新授、分组练习、游戏巩固、快乐回放”等环节,环环相扣,激发全体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能够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优生体验到成功快乐的同时锻炼了组织能力;中等生在榜样的激励下自觉地进行学与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后进生在组长和教师善意的提醒和反复的辅导下也能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在学练过程中努力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分组练习,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动作的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性方面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帮互助的意识,增强自信心。

三、寓教于乐,教法创新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好动、爱新鲜、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地集中、自控能力还处于一种较低的状态等特点,笔者充分利用游戏结合主教材进行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循序渐进、分层教学、逐个突破,让学生始终积极、快乐地学习,逐步提高动作的熟练程度,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对原有的体育趣味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一资源进行开发,既达到让学生复习提高主教材的单个动作组合质量,进一步突破教学的难点,又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同时让学生体验在游戏中合作、锻炼,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好习惯,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4.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爱国工程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重点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具准备: 重点语句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理清层次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清政府要修建京张铁路,帝国主义者千方百计的阻挠、要挟。当时清政府腐败、经济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在帝国主义中的嘲笑声中,在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中,在这样的危难之际,詹天佑挺身而出。

2、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课文记叙了修筑过程的哪几件事?快速默读课文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

3、交流: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二、深入研读,感悟情感

1、研究“勘测线路”,感受爱国情感。

我们先来研究“勘测线路”,读读第四自然段,找找詹天佑是怎么做的。

2、交流品读重点语句(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A、‘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为什么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B、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詹天佑要求工作人员勘测、绘画、计算等都要精确、严密,不能含糊、马虎。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也是詹天佑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完成艰巨任务的重要基础。)

(2)、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

A、指名交流。(引导学生抓住“亲自、始终、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等词句来体会。)

B、读了这几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看到詹天佑跋山涉水的身影、布满血丝的眼睛。)

C、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多危险哪!他为什么不去安全的地方呢?(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3)、遇到这样的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A、指名交流。(这是詹天佑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动力。京张铁路修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主权。如果修不好,帝国主义国家的阴谋得逞,我们中国的工程师也会丧失信心;修好了,可以回击帝国主义者的蔑视,提高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工程师的自信心。)

B、小结:正是因为詹天佑有这样的赤子之心、爱国情怀,所以他才这样做这样说。

C、比赛读,看谁能读出詹天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满腔的爱国热情。

3、研读“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两部分的内容,进一步体会詹天佑杰出的智慧和爱国精神。

(1)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困难面前,詹天佑把一腔爱国情感转化为报国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他在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又是怎么做的呢?

(2)、默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给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工程画一张施工图,用箭头表示;借助课文中的“人”字形线路的插图,说说火车爬坡的方法。(3)、交流反馈。

A、(学生上黑板画施工图)这种两端凿进施工法会有什么困难?(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难怪詹天佑要在峭壁上定点、测绘,难怪他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B、既然中部凿井法能缩短工期,为何不用在居庸关?同样是隧道,两处两种施工方法,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詹天佑对铁路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也说明了他具有卓越的创造才能。)

4、火车经过青龙桥附近时,詹天佑又设计了“人”字形的线路,火车是怎么爬坡的呢?(学生可以用身边的学习工具代替;找六个学生当火车按照青龙桥的设计采用两个火车头一推一拉的办法,了解詹天佑的独特设计,体会他的创新思维。)

5、从詹天佑的做法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用自己的杰出智慧和才干报效祖国。)

三、总结延伸,想象写话

1、总结课文:强烈的爱国心和杰出的才能使得詹天佑提前两年完成了任务,给了蔑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同时也助长了中国人志气。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自豪,读出中国人的扬眉吐气。

3、想象写话: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但他伟大的爱国情感和非凡的创造才能仍激励着我们。当你站在青龙桥车站的塑像下时,会想些什么?请写下来。

《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并且让学生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把詹天佑修筑铁路的经过写出来的。在课上,我围绕文章的中心词“杰出”、“爱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索,并充分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有两点给了我非常深刻的体会:

1、大胆放手让学生品读文章,踊跃谈出自己的体会。本文中有一句明显的核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因此在教学中我就大但让学生阅读课文,感悟从什么地方体现出詹天佑的杰出、伟大。学生充分阅读,对于文中的描写进行品味,同时也理解了课文的难点“中部凿井法”、“两端凿进法”,“人”字形铁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把“杰出”与“爱国”整合起来理解,正是因为他对祖国充满热爱之情所以他才有这样杰出贡献。

2、在本文教学中理解“人”字形铁路是一个难点,有些学生在阅读后仍然在理解中存在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采用直观的学生动作演示法,了解一推一拉的特点,生动的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理解,同时更增添了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5.《风筝》教学意图及课后反思 篇五

石河子市第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组

王金萍

一、复习导入,理清顺序。

1、大屏出示第一课时积累的有关描写风筝的三首古诗,男女生诵读,唤起回忆。师:这几首诗都写了一样东西,那就是(生齐答:风筝)师手指黑板上的课题,生齐读课题三遍。

2、围绕板书,复习课文顺序: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顺序,知道了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师指板书,生齐读)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部分内容。

3、师:三部分中最喜欢哪一部分?(放风筝)为什么?(指名2人答)

师:是啊,同学们最熟悉的就是放风筝了,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入作者的世界,看看他和小伙伴们是怎么放风筝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放风筝”的有关段落。

(设计思路:由积累的古诗入手,即检查了积累的情况,又引出了课题,还使课堂伊始气氛显得活跃,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一举三得。接着简单复习了课文的顺序,加深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印象,为引入重点段“放风筝”做准备。

课后反思:本处内容设计条理清楚,简洁明了,效果不错。不足之处是“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有点形同虚设,大部分学生直接找到了这一处,并没有浏览课文,其实我本意是想让学生接触一下文本,否则接下来的内容就有些太仓促。可又怕在此处浪费太多时间,所以,才选择让学生用“浏览”这种他们并不擅长的读书方式节约时间。

改进措施:如果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花的时间也许会长些,但效果会更扎实一些。)

二、学习“放风筝”。

师:找到了吗?在第几自然段?大屏出示第三自然段。

1、请大家自由大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同桌互说,指名说。

【如果学生说到第一句,师这样处理:

(1)你为什么喜欢?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读。

(2)这几句话中有几个表示人物动作的词,用笔画下来,读一读。师接着引读。

(3)师小结:这几句话通过一系列的动作,简单,准确,把孩子们放风筝的过程生动地写了出来。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如果说到第二句,师这样处理:

(1)师:为什么喜欢,说说理由,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2)还有喜欢这一句的吗?你也来读读,说说你的感受?通过哪个词感受到的?相机板书:快活 拼命

(3)快活地怎么样?(喊叫)他们会喊叫什么呢?指名2人。

(4)什么样地奔跑?(拼命)拼命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指名2人答,相机板书。

(5)师小结:我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不顾一切地干,在这里是指不顾一切地奔跑,脚下有什么都顾不上了,也许地面高低起伏,差点摔倒,顾不上;也许————(指名2人说)

(6)师:是呀,这是一种怎样的自由自在呀!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快活呀!带着我们各自的感受,都来读读这句,指名2人。全班齐读。大屏重点词变红。

【如果有学生说到翩翩飞舞,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动作表示一下吗?板书:做动作

在朗读中加上一些简单的动作将有助于我们表达自己的感情。试试。做动作读】

2、把书中人物换成自己,融入自己的感受说这一部分内容。

师:同学们平时一定也很喜欢放风筝,如果老师让你把放风筝的过程写下来,你也可以仿照这段内容,把书中人物换成自己,试试。大屏出示填空指名1人,全班齐说。

3、师小结: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把书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了,希望今后用这种方法多多积累,为我们写作文打基础。

(设计思路:因为学生最熟悉的是放风筝,所以我选择从他们最熟悉的环节入手,拉近距离,同时让他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既尊重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又巧妙地为指导朗读打下基础。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又在适当的时机创设情境,通过抓重点词并理解,加深学生对句子的感悟,从而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课后反思:正如事先设计的那样,学生很轻松就找到了重点词,并初步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感悟、朗读,环节紧凑,一气呵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最后一个环节“把书中人物换成自己,融入自己的感受根据大屏提示说这一部分内容”扎实有效,巧妙地让学生积累,并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举两得,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存在的不足是这部分内容其实应该是课文的重点,应该花更多的气力,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童年放风筝的快乐,正所谓“快乐越多,失望越大”,这样才能使下一个环节“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水到渠成。

改进措施:在指导朗读创设情境上,老师自身应该再投入些,忘我些,不要单纯为了拉环节,真正让学生体会放风筝的快乐,真正地入情入境,感受会更深,效果会更好。)

三、学习“找风筝”。

1、引读第三自然段前半部分,由放风筝过渡到找风筝。

师:放风筝这是太快活了,指大屏切换到第四自然段 引读:

从早晨玩到-----,我们还是------,牵着风筝-------。风筝-------,似乎飞到了--------。忽然--------,线---------。风筝----------,便-----------。

1、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指名3人)

2、那作者呢?从那个词可以看出来?板书: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3、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式理解的? 提示:理解词语的方式很多,要选最恰当的方式。

5、师:你能通过读,让人感受到这份着急,担心吗?大屏出示这句话,指名2人读。

师:我们把这一自然段连起来读,前半部分女生读,注意读出自由自在的快乐,男生读后半部分,要突出着急,失望,沉重。

师小结:通过大家对比读,我体会出了作者的心情的变化。

6、默读第五自然段前半部分,大屏出示第五自然段看看作者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说并板书。

7、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里的一个,指名2人读。师:我听出来了,你们把垂头丧气读得比较低沉。它是什么意思?

8、理解“垂头丧气”,并练习说话。提示:用做动作的方法最简单,同时用这个方法理解:唉声叹气、眉开眼笑等词。

9、师引读:风筝不见了踪影,也让我们的心情一落千丈,我们都———,在田野里——-,找了―――,还是―――。我们―――,10、师设疑问,过渡到做风筝。

师:读到这里,我脑海里产生了一个疑问:不就是一个小小的风筝嘛,值得为它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值得为它流泪,为它垂头丧气吗?

指名1人答。你怎么知道的?(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知道的)

(设计思路:此段的处理以体会作者及小伙伴们心情的变化为重点,而这种变化又是通过文中一系列表示神态的词语中体会到的,所以这些词的理解及运用就成为了这一节内容中的重点。也是我们本次同课异构的教研主题:知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见方式的具体体现。

课后反思:词语的理解与指导朗读自然有效结合,是本段教学中的最大收获。充分利用引读,师生配合,快速而自然地突出了重点。理解“垂头丧气”很扎实到位,同时引导学生选择多种方式理解词语,并试着筛选最优方式,为教研课题的延伸打下了基础。不足之处是板书: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这两个词,由于紧张,忘了在最恰当的时候进行板书。是在下一个环节补上的。

改进措施:在理解词语时,教师语言再精炼干脆利索些,不要啰嗦。同时如果真正让学生动手查查字典理解词意,会更扎实。)

四、学习“做风筝”。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汇报,相机理解“憧憬”“依然”并板书。

3、孩子们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风筝上,如果让你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憧憬,你会写什么?几个词、几句话都可以。配乐写,指名读。

4、师小结:是啊,几根细苇,几张纸,做出的风筝也许很不像样,远不能和我们现在制作精美的风筝相比,(简笔板画风筝)可它带给了孩子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乐趣,放风筝这种游戏,对孩子们来说,就是快乐就是幸福就是美好的憧憬。所以风筝丢失了,孩子们的快乐幸福憧憬和希望全都没了,(擦板书)只留下: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所以他们才会这么伤心。

难道一切就这样结束了吗?大屏出示最后一部分内容。

(设计思路:做风筝对于在城市中的孩子来说,显然不是很熟悉,他们不太能体会到这种快乐,所以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在了最后,这类似于写文章中“倒叙”的效果,也是为了不落俗套吧。因为有前一部分结尾处的疑问,所以这种倒叙也算是水到渠成。同时把重点放在了“读懂了哪些内容”上,以读带讲,简化处理,重点理解“憧憬”“依然”,巩固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抒发了感情,加深了理解。

课后反思:此处处理的简洁得体,挺好;学生小练笔内容简单又精彩,不错;复习巩固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满意;擦去板书感情深化,独特。

改进措施: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有些仓促,扎实些就更好了,关键处不能急。)

五、补充结尾,延伸深化。

1、分角色朗读文章结尾。

师:咱们来分角色读,指名一人来读旁白。男女生分读小伙伴的话,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师:孩子们到底能不能找到自己心爱的“幸福鸟”呢?开动你的脑筋,发挥你的想象说说省略号里的内容。指名2人。

六、感情朗读,内化升华。

1、师:你们希望孩子们找到自己的幸福鸟吗?(希望)

我也和你们一样,希望我们的美好愿望能够实现,就算找不到风筝,我们还可以再做一个,只要心中有憧憬和希望。(板画蝴蝶风筝)

2、让我们带着快乐时的欢笑,带着失落时的泪水,更带着美好的憧憬和希望,轻轻打开书,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把这难忘的童年时光永远留在心中吧。(配乐齐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 试着选用理解词语的方法来解释下列课文中的词语:

凌空

倏地

田埂

希望

继续

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试着背诵下来。

 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乐趣,让我们也来把自己在秋天里最喜欢做的事,说给小伙伴听,让大家一起来分享秋天的快乐吧。

(设计思路:发挥想象,补充结尾,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板画蝴蝶风筝,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最后配乐齐读全文,整体回归课文,感情内化升华。作业布置也紧扣本课重难点。

课后反思:一开始的设计,没有重新板画蝴蝶风筝这一环节,后来又加上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考虑到如果有学生补充结尾时如果说到怎么也找不到风筝,教师该怎么处理;二是上一环节擦去了板书,黑板上光秃秃的不好看,仿佛学完了课文什么也没留下,不合适。板画风筝的设计,有效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同时巧妙地深化了主题,一擦一画,对比鲜明强烈,使得本课的教学更有深度。

改进措施:风筝画的仓促了点,不太美观,简笔画要加强,关键处能为教学增光添彩。)

附板书:

风筝

憧憬

希望

快活

拼命

大 千 垂

6.《认钟表》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六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一册(国标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和大约几时。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教学难点: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对策:让学生通过拨一拨、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认识整时数和大约几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儿正好有一段动画片,想不想看?

在这段动画片里有一样物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作用可大了,请你们边看边找,比一比,看谁能第一个把它找出来。(课件播放动画片)

2.指名汇报,公布正确答案:钟表。

3.提问:你知道钟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用处吗?学生介绍

4.揭示课题:钟表在生活中有很多用处,它能告诉我们时间,帮助我们利用好时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钟表”。出示课题。

【开课伊始,从深受小朋友们喜爱的动画片入手,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让学生说说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做好了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及能力上的准备。】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1.组织探究,认识钟面。

(1)师:今天小朋友们都把自己的小闹钟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真漂亮!向同学们展示一下吧!(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各种式样的钟表)

(2)师:无论什么式样的钟,都有一个钟面。仔细观察你的钟面,看看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用教具钟演示:12个大格,12个数字,时针和分针。(板书)

由学生介绍时针和分针。

提问:怎样区分时针和分针呢?

每人在自己的实物钟上指出“时针”和“分针”给同桌看。

(3)师:下面请你们拨动你的小闹钟,看看还能发现些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时针和分针同时在走,而且走的不是一样快的……

(4)师:老师这儿也有个钟面(课件出示一个空白钟面)。

提问:这个钟面完整吗?再给它加上些什么才算比较完整?

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上12个数字,时针和分针。

2.认识整时。

(1)指着刚刚添加完整的钟面,提问:这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你是怎样认出是3

时的?(学生介绍认识整时的方法)

(2)出示5时的钟和表,提问:这只钟和这块表上表示的是几时呢?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几时。

(3)出示电子钟,提问:你知道这个是什么钟?这个电子钟表示的是几时呢?怎么看出来的?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也见过这样表示时间的?

小结:圆点后面两个零,前面是几就几时。

(4)师拨钟面,指名口答。

(5)请你拨一个你喜欢的整时,让同桌的小朋友来认一认。同桌活动。

集体反馈时根据学生拨的整时让学生说说当时一般在做什么?

3.认识大约几时。

(1)教师拨钟(5时整),提问:这是几时?再拨(5时过一点),提问:这又是什么时刻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讨论最佳答案。再拨(5时不到),提问:这个时刻怎样说比较合适呢?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小结:几时不到和几时过一点我们都可以说成“大约几时”。

(2)出示“7时不到”“7时刚过”“7时整”三个钟面,指名认钟并说明理由。

(3)交流活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小闹钟拨出自己最喜欢的时刻(可以是整时或大约几时)找自己的好朋友或老师,介绍一下自己拨的`时间,并说明此时此刻自己一般在干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通过观察、拨钟、小组交流、全班性交流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去获得新知。】

三.实践应用,巩固内化。

1.画一画。“想想做做”5。

丁丁听说我们小朋友今天学习了认钟表,想出示几个钟面考考大家,可没想到他是个小马虎,画出的钟面不是缺这个就是少那个,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三个钟面,依次指名说说缺少什么。

你能帮帮丁丁,把这几个钟面补充完整,并且使钟面表示的时间正好是丁丁要求的时间吗?学生完成,集体评议。

2.议一议。“想想做做”6。

课件出示:有一天,老师听到两个小朋友在争论一件和时间有关的事,小明说10时的时候他在上第二节课,小丽说10时的时候她在床上已经睡着了,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原来一天之中,上午有个10时,晚上也有个10时。

3.说一说。课件出示:上午时,中午时,下午时,晚上时。

让学生根据这几句话填上合适的时间,并说说当时自己在干什么。(小组交流)

【练习的设计力求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加强趣味性,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掌

握一天24小时的概念。】

四.课堂总结,拓展开放。

周末的时候你们一般都做些什么呀?

请小朋友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一张周末的“作息时间表”,合理的安排好时间,渡过一个“愉快的周末”。

【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设计“作息时间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体会领悟、实践应用,巩固内化、课堂总结,拓展开放四个环节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最后还能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但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发现还有一些环节及处理方式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完善:

(1)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更多的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实际因素,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问题情境。

(2)在进行一些实践活动的设计时还应该更加的大胆放手,让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3)练习的设计还可以更加多样化,多层次,有针对性的使学生学习的新知及时的进行扎实巩固。

7.《詹天佑》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七

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无锡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从水平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要出发, 在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潜能, 使学生掌握锻炼的方法, 并力求充分体现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修订后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教育功能, 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练,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并在宽松、和谐、开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锻炼和思维开发。在游戏中体验锻炼的价值, 合理运用一系列教学策略, 关注个体差异, 达到掌握技能、运用技能、发展体能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2014版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体育教师用书《科学的预设艺术的生成》水平二低单杠与游戏单元的第一课时, 此单元在整个教材中占11.3%, 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仰卧悬垂是比较易学的悬垂动动作, 在体操术语中称为混合悬垂。本课对平时极少接触单杠的学生来说是有点困难的, 表现在握杠手臂力量控制不稳与悬垂时的挺髋不够充分, 因此本次课我们要重点解决这一问题。

教学中, 根据水平二 (四年级) 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注重学生体验式学习, 不过分强调动作细节, 通过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领会动作要领, 掌握动作技术, 享受运动快乐,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此教材能充分发展学生上肢、肩带、腹背肌肉力量和柔韧性, 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 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创新意识、敢于挑战、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对象为水平二四年级的学生, 该年龄段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低单杆教学, 但部分学生已有玩单杆的经历和体验, 具有较强的表现欲, 且活泼好动, 少数因体质单簿或肥胖, 基本活动能力较差, 但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 敢于挑战新的活动内容, 团队意识比较强烈, 也有一定互助合作的观念, 为本课目标的达成又奠定了心理基础。本课充分利用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 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也能较好地调动起来。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直臂悬垂;教学难点是身体挺直不屈髋。

五、设计思路

体操中单杠教材内容在平时迫于单杠器材较少, 无法达到一定的练习密度和强度, 以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很多教师都不敢拿出来上公开课。但是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上好单杠课呢?

笔者最初的器材是体操棒, 第一次试教过程中教师发现因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没有足够的力量做支架扶体操棒, 练习时器械不稳, 易造成安全事故;第二次试教时利用了跨栏架, 但其面板呈扁平状, 与单杆的圆柱相冲突, 且不符合握器械的方法。综合两次试教, 除了器材本身反映出的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学生练习时间减少, 从而导致练习密度的降低。为了让学生能在安全前提下, 去不断挑战自己, 笔者就开始思考有什么样的器材既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安全实用, 于是便在学校器材室仓库中无意间发现了学校基建时剩下的自来水管, 觉得如果做成简易单杠, 那将是多么具有挑战意义。于是就和学校领导商量着尝试做了一副单杠, 没有想到这个单杠可练习、可拆卸, 可当小足球门, 可练习传接球, 可随意摆放, 进行障碍跑, 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为了增强安全性, 一是在练习中两人轮流试做并保护同伴, 二是在单杠4个底座套上了废旧的自行车内胎, 达到防滑的作用。

整堂课以体操训练营为主题, 贯穿全课, 教师将教学重难点融入了热身操以及垫上辅助练习仰卧支撑, 通过垫上的练习, 使学生挺髋的动作要领。从两人练习基本动作仰卧悬垂到双人同时练习并交换伙伴练习;从根据图片练习3种仰卧悬垂动作再到自由进行创编, 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技能, 又学到了悬垂在生活中的意义。

六、教学流程

1.花样慢跑和自编的热身操。在组长的带领下寻找营地进行慢跑, 学生通过哨音不断变换营地, 并强调了轮转要求, 避免了满场变换跑导致相互间的碰撞, 消除安全隐患,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单杠的好奇心, 又营造气氛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同时渗透了德育内容遵守规则, 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考虑到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选择了有激励曲风的歌曲《加油歌》, 伴随着激情的音乐, 教师一起带领着大家做起了热身操, 时而挥臂加油, 时而肩部绕环, 时而双手握杠压肩, 在达到热身目的同时, 也无意间练习了握杠。

2.辅助练习——仰卧支撑。此练习中, 不断强调挺髋动作, 让学生体会如何保持身体挺直, 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3.主教材——仰卧悬垂。针对四年级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模仿能力强等特点, 根据直观性教学原则,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示范让学生明确动作要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和超越自我的心理, 通过直观教学法、领会教学法、分层递进法、游戏法等教法来提升学生的动作。利用自主练习法、合作探究法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动作的学习欲望和练习热情, 从两人轮流练习到双人同时完成再到小组自由交换伙伴进行练习, 引导学生相互观察、挑战、超越, 共同提高。并通过多元评价的方法来激励学生通过不断地尝试挑战, 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动作方法。在各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使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掌握动作, 同时通过有效合理的保护帮助, 使学生安全高效地完成动作。在拓展环节中, 考虑到教材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 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创设情景:“假如洪水来了你能创编出几种双脚离地的方法来躲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课堂气氛, 同时结合本课渗透德育内容, 不断鼓励学生开拓思维, 勇于挑战自我, 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体育也应用于生活, 知道了其锻炼的价值, 有效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素质练习”矮人走”这是一个发展下肢力量的练习。学生以音乐为媒介进行矮人走过单杠, 碰见伙伴击掌鼓励, 走过单杠最多者获胜, 学生乐此不彼地练习着, 让学生感受了运动的魅力。

4.放松部分,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夜的钢琴曲》, 学生们坐于垫上一起进行柔韧性的练习, 以达到最好的放松效果, 整堂课均辅以教具相结合的方式将课串联起来, 也充分体现了一物多用、一用到底的教学理念, 使学生有效掌握了动作, 完成并超过了本课预设40%的练习密度, 达到游戏、技能、放松有效的和谐统一。

七、课后反思

本课通过自制单杠巧妙布置, 发挥音乐的作用, 使课堂气氛活跃, 充分利用自制单杠, 创设多种练习方式, 通过实效性的练习方法, 让学生从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再到自主创编动作, 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并为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拓展, 发展了学生自主创编学习的能力, 在练习中学生有交流, 学生有共享, 化枯燥为有序。体现一物多用、一用到底的教学理念, 使学练更有趣、更实效。充分考虑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以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师生互动性语言与手势, 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 积极融入到学生的学练中去, 边指导边参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男女生互动与交流。

然而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 笔者只是单纯观察学生对动作完成的表现, 却忽视了对个别学生过程性的评价。在同伴交替练习时, 练习者只是通过同伴的语言来得知动作的完成度, 如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如IPAD拍摄视频, 通过更为直观的图像来了解自己的动作, 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达成本课认知目标。

指导教师点评:

陈老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合理, 重点突出, 难点有突破的方法, 所有教学手段、方法、内容都是围绕目标展开。整节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较强, 能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练习兴趣, 并在拓展部分使单杠教学融于生活中, 两人合作、小组合作创编出多种悬垂的动作,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单杠悬垂的技能, 完成教学目标。本课亮点:多功能创新的单杠器材, 简便实用, 使原本枯燥、难学的单杠教材变得有趣和实效, 使该内容教学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和练习密度, 值得借鉴。

8.英语教学如何课后反思 篇八

一、课后反思的作用

教学反思的记录能及时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学心得、课堂教学的即时效果和可持续性的教学效应等补充在教案中。这样,教师既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出正确的评价,又可以为下一轮的教学提供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资料,还可以防止某些教学失误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现。总之,教学课后反思既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又是教师自我剖析、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课后反思的形式有多种多样,笔者认为,课后反思的形式应多采取自我反思,真实记录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和感受,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二、课后反思的内容

1.教学中的失误

教学失误的及时记录,应该是课后反思的第一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即使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熟悉教材和精心准备教案,也难免会出现疏漏或失误,如: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内容和方法欠妥,师生活动不协调,教学效果不理想,列举例子不典型等,课后都会让教师感到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果教师把课堂中发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课后反思中,然后加以认真思考及时调整、补充、修定,则可以避免在以后教学中犯类似的错误,同时也可作为集体备课中的反思问题供大家商议、论证。例如,笔者教学SEFC Book1B Unit18 New Zealand Speaking 内容后,在教案后记中作了如下记录:

Speaking 内容中,方位词east,south,west,north的词性应在讲Speaking 内容之前,应详尽说明。east 可以作名词,如The wind is belowing from the east.(风从东方来)也可以为形容词,如He lives on the east coast.(他住在东部海岸地区。)还可以为副词,如My window faces east.(我的窗户朝东.)“Wei Hua lies about east of Yantai.”因为不知此句子中的 east 为副词,错误地在east之前加了一个“to”。由于及时总结了教训,笔者在其他平行班的课上有针对性地详细解释了这几个方位词的所有词性,并配以例句。结果,平行班这一内容进展得很顺利,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事半功倍。

2.成功的教学经验

成功的教学经验体现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也体现了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的能力和以恰当的方法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因此,对于它的记录实质上就是为自己今后的教学形成感性和理性的宝贵教学经验。内容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为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而适时变换的教学法,自然、恰当的导入,充分准备的教具,为讲解重点和突破难点而选用的典型例句,以及发现并突破难点的方法等。以SEFC Book1B Unit18 New Zealand Speaking 为例,笔者认为这一堂课上得较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于是课后及时总结出如下两点体会:

(1)运用多媒体、卡片、地图、数据、表格、录音、音乐和身体语言等手段,可以为学生营造可理解的富有实践性的交际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小组活动和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好办法。

3.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教师及时甚至提前了解学生的困惑,设法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就突破了教学难点。例如,笔者第一次讲授“定语从句”时预想学生会一听就懂,结果却是课堂上大多数学生一脸茫然。在辅导课上,笔者向学生了解其中的原因,学生说“我们句子结构划分不清,不知道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区别”。此时笔者才明白,是自己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英语实际水平了解不准。因此,笔者在那节课后的教学反思这样写着:在讲解知识点时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尽量做到“低起点,小步走”,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英语既有趣又好学。实践证明,教师将教学中解决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反思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4.记录教学中的突发灵感

如果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突然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课后应及时记录下来,因为突发的灵感瞬间即逝,若不及时记录,就会遗忘,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9.《詹天佑》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九

左各庄镇东新中心校 马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三原色,理解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间色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调出预想的颜色,并完成一幅画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大胆创作中体验色彩的乐趣,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善于思考、探索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及其色彩特性。

教学难点:掌握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学会用原色调合间色的调色

本领

三、教学准备

师:图画纸、水彩颜色、调色盒、笔、水碗。生:水粉画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在这节课开始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颜色,那你们能观察一下周围同学的衣服、学习用品或者美丽的大自然,告诉老师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吗?

生:回答,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师:看来我们同学都善于观察生活中的色彩,这么漂亮的颜色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在我们刚刚过去的秋天里,有红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叶,大树的颜色可以如此斑斓,鲜花的色彩让人喜欢,金灿灿的麦田一样讨人喜欢,连墙壁也有属于它自己的色彩,看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色彩啊!那今天就跟老师一起走进色彩王国。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原色与间色。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认识三原色

师:老师今天请来了色彩王国的三个重要成员,大家想不想认识一 下?

生:学生回答

师:有请三位成员,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三位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大家掌声欢迎!

红红、黄黄、蓝蓝三位同学入场。

生:回答出衣服的材质和颜色不一样。

三位成员分别进行自我介绍。在自我介绍过程中由蓝蓝说出原色的特点:红黄蓝三种颜色是其他任何颜色都不能调配出来的。

师:总结三位成员的话,我们把最先入住色彩王国的三个成员,任何颜色都调不出来的这三种颜色,叫做三原色。引出三原色的定义。请三位小成员加入到学生们当中。

画家最喜欢描述这个色彩世界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画家笔下的世界吧!画中用了什么色彩?主要用了什么颜色?

生:仔细欣赏PPT。

设计意图:通过红红、蓝蓝、黄黄三位小成员色彩突出的衣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三原色的印象。让学生欣赏图画,认识色彩在我们生活中和绘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加深对色彩的认识,培养良好的色彩感觉。2.认识三间色

师:画面中的颜色再丰富,老师只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就可以统统把它们调配出来,你们信吗?

生:学生回答。有同学信,有同学不信。

师:信也好不信也罢,咱们用事实说话亲自来试一试!下面老师变一个魔术。在变魔术之前讲解水彩、水粉、画笔等工具及工具的使用方法。

师:教师演示,玻璃杯内加入适量红色,加水调和成红色溶液,另一杯内调和黄色溶液,两杯混合,变成橙色。生: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师:请两位学生自己试验,看看红色加蓝色,黄色加蓝色分别会变成什么颜色?

生:试验后得知,红色和蓝色调配后会变成紫色,黄色和蓝色调配后会变成绿色。师:教师演示间色调配

带领学生进行油画棒试验,先涂上一些红色,再试着加上黄色,以及红色加蓝色,黄色加蓝色,看看分别会变成什么颜色?

调配色彩的时候注意指导学生使用毛笔、颜料等工具,如何掌握水分。

(1)画笔沾水,先蘸取一种原色,放在调色盘中。

(2)再蘸另外一种原色,与第一种原色混合,调配出间色。

(3)以此类推,还可调配另两种间色。

师:总结通过试验我们知道了,红、黄、蓝确实可以调和出绿色、橙色和紫色。其实在色彩王国里许许多多的颜色都是由红、黄、蓝调和出来的,它们可是色彩王国当中的老祖宗了,所以我们将红、黄、蓝称为“三原色”,而刚刚运用三原色两两相配调和出来的绿色、橙色和紫色,我们称为“三间色”。(板书:三原色、三间色)

3.布置作业

教师:看了老师的演示,大家知道间色的调配方法了吗?现在,就请大家自己尝试调配三间色,涂画在画纸上。

作业要求:

(1)只用原色进行调配。

(2)能调配出三种间色。(3)调色时注意水份的掌握

课前准备好绘画工具,课内上色由浅到深、调配颜色水分不宜过多、常洗笔避免颜色混杂,课后要作好绘画工具的清洁等等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轻音乐:雪的梦幻)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大胆的去尝试色彩的搭配、融合、运用。充分的感受色彩的魅力。4.展示作品

师:我们把自己的作品来展示一下,看看谁画的色彩最漂亮,谁想来介绍一下?

生:拿着自己的作品上台展示,学生自评,互评,老师总评。设计意图:通过评价作品锻炼学生的洞察力和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5.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三原色(红、黄、蓝)和三间色(橙、绿、紫),我们的生活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我们要多关注生活中的色彩,把学到的知识用画笔描绘出美好的人生!课后反思

本课是色彩课,因此课前充分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我布置了学生准备颜料、画笔、调色盘、水罐等,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准备了抹布,以备最后做好教室的卫生工作。在进行三原色、三间色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能了解间色的产生,我准备了三个透明的塑料瓶,我先进行了橙色的色彩变化演示,先用水粉笔蘸了一些红色放进了水里,然后又取了相同量的黄色放进了红色的瓶子里,学生亲眼看到了瓶子里的水经过搅拌后变成了橙色,发出了“哇”惊叹声,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亲身感受间色的产生,下面的两个试验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色彩的试验,并要求学生把最后“红+蓝、黄+蓝” 试验的结果告诉大家,通过试验,有的同学发现“黄+蓝”调配的颜色有的是蓝绿,有的是黄绿,也有的是绿;有的同学发现颜色“红+蓝”调配的颜色有的是蓝紫,有的是紫色,也有的是灰色,通过学生的亲手实验,我帮学生分析了为什么他们的调色不是绿或紫色,因为他们放入的颜色的量不一样多,或者在两色调配时笔没洗干净,带了其它的颜色,所以产生了其它的颜色,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色彩的变化这么神奇,这么丰富,在饶有兴趣的情绪中学生认真完成他们三原色、三间色的作业,相信学生的收获一定是很大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一定要让他们亲自参与,自己动手,这样所学的知识才是他们自己的,也是终生难忘的。

10.《迷彩服》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十

[智育目标]:

1.感受图案的装饰性特点。

2.学习几种制作方法,拓展学生思维。

3.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图案的装饰性特点。

[教学难点]:

色彩的搭配

教学准备

彩笔,油画棒,彩纸,剪刀

学生活动设计

讨论自己喜欢的动物,装扮自己喜欢的动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特殊的礼物,猜不到吧,看:这是什么?(出示迷彩服)——它可是我们亲爱的解放军战士穿的迷彩服啊!

2、喜欢它吗?比较一下:它与其它服装有什么不同?(色彩、图案较特殊)。

3、你知道吗:这些颜色与图案有什么作用?——打仗时可以使士兵形体融汇于背景中,不易被敌人发现,起伪装、保护作用。

二、发展阶段

1、(板书课题)迷彩服的作用可真大,这些图案与色彩真了不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迷彩服的世界,大家说好不好?

2、不光我们人类聪明,我们动物界的小伙伴也知道迷彩服的好处呢。它们为了保护自己,经过长期的进化,身上形成了跟周围环境相接近的图案与色彩,如:

A、(出示青蛙图)观察它身上的这件迷彩服是由什么样的图案与色彩组成的——深浅的绿、条纹状的图案。

(板书:线)还有哪些小动物的身上有线型的迷彩服?(老虎、斑马、花猫)(随机展出课件图片)。

B、(出示孔雀图)当孔雀遇到敌人时,会瞬间展开尾屏,露出象眼睛状的斑纹以吓退敌人。它的迷彩服的图案是什么?

(板书:面)其它面状图案的迷彩服的.动物还有:长颈鹿、金钱豹、奶牛。

C、在小动物中,还有其它图案的迷彩服吗?(随机出现图片:斑点狗、麻雀、梅花鹿)(板书:点)

3、小朋友们都很喜欢春天,我们小动物也不例外。它们有的不吃不喝度过了一个漫长的严冬,现在总算可经出来呼吸清新空气、找找吃的、做做游戏,多开心啊。为庆祝再相聚,它们决定举办一次森林联欢会。这个信息可是负责发送消息的小白鸽告诉老师的,我真为它们高兴。可小白鸽还想请我转告小朋友,请大家帮它们一个忙:过了一冬,衣服都脏了、旧了,参加联欢会,当然要穿又好看又有趣的迷彩服才好,可小动物们没有手,怎么办呢?我们班的小朋友愿不愿意帮忙呢?

4、你愿意为谁设计衣服呢?为什么?

啊,我们小朋友真是一群有爱心的少先队员。

5、好,小设计们,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先要做什么?——量大小尺寸——问其喜欢的颜色及图案——准备材料。

6、老师也按大家的这些步骤,事先给小白鸽设计了一衣服,大家想看吗?

①纸对折,出示镂空了白鸽造型的半张纸——量体裁衣(轮廓要大些,小白鸽也会长成大白鸽)

②合上另半张纸上的图案——瞧,白鸽穿上了迷彩服,好看吗?看看,老师是怎样做的?(先涂淡背景,在上面不规则地铺上各色的绒线,几何形花布图案穿插其中)

这件春装小白鸽穿上一定会觉得很舒服的,老师采用了图案中的什么来装饰的(线、面)

③礼多人不怪,老师担心小白鸽性急,早早穿上,弄脏了衣服,还给它设计了另一件,尽量安排得周到些吧。(演示将图案的纸反过来,直接用油画棒在上面涂色、着点;镂空的半张纸反折合上)——看,又一件衣服做好了,看到老师又是怎样做的?(用绘画形式,用有规则的点、线整齐排列。)

7、想不想也来试试,老师听说长颈鹿要做这次联欢会的主持人,我们一齐来打扮打扮它,好不好?(出示四例镂空了长颈鹿造型的半张纸),怎样打扮它呢?

① 集体讨论、交流。

② 请四大组派一代表上台,用讲台上的材料工具,快速装扮。(材料有:花瓣、树叶、绒线、葱叶、橡皮泥、开心果壳、纽扣、彩纸、立体小爱心、油画棒、水彩笔、颜料、粘胶等。)

③ 评评谁设计的衣服最吸引你,为什么?师适时点评。

8、借鉴他人的经验,根据你所带的材料,你会怎样打扮你喜欢的小动物?

① 同桌讨论,代表发言。

② 学生练习,试做一、二件迷彩服(播放背景音乐)。

老师巡视指导,提醒使用剪刀注意安全,纸屑杂物集中堆放。

三、评价阶断

1、播放[法]尼桑的《动物狂欢曲》,组织学生依次手拿作品上台走台展示,看到喜欢的作品观众要鼓掌支持。

2、谈谈今天的收获,对自己的表现、作品满意吗?不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3、老师代表小动物对大家的创作表示感谢。六一节的时侯,小动物们会穿上迷彩服参加同学们的庆祝联欢会,大家欢迎吗?

四、拓展阶段

1、欣赏图片,趣味性的点、线、面在生活中的运用(斑点床单、沙发;豹纹大衣、地毯;斑马线;块面的花瓶、窗帘等。)

2、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使生活更加绚丽多姿。我们还可以运用点、线、面做哪些更有意义的事呢?只要我们人人都出一份力,生活将会更美好!

五、整理工具

将桌面收拾干净:请将美留下,将垃圾带走。

教学反思

11.有效教学之课后反思提升策略 篇十一

一、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遇到了不少困惑,要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改要求,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就需要不断反思。

第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建立科学的现代教学理念,并将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教师要在反思中对教学进行纠错和创新,进而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第二,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优化教学。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教学反思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逐步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第三,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当代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素质,教师必须有能力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第四,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整体师资水平。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也是指向团体的。通过多种经验的对比,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的反思能够在完善自己的同时照亮别人,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二、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就是对自己经历过的思想、心理感受及行为的体验和思考。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的理性思考。

1.依据课标和学生发展进行反思

反思要依据课标和学生发展来进行,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并得到发展,是我们始终要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从细节上讲,一堂课的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师的点拨引导是否到位、学生参与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课堂的气氛是否活跃等,都是促成教学成功的因素。课后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有效反思的依据。

2.反思体现有效教学实践过程

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可以从五个方面反思教学实践。一思亮点,亮点指课堂具有的教学特色,给人别样的感受,让人回味无穷。二思精彩的教学片段,如激趣导入、成功的难点突破、巧妙的学法指导、精彩的诱导点拨等。三思“所得”,“所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收获,主要说明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和教学机智的发挥情况等。四思“缺失”,教学往往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如处理不当之处、交流不充分等。五思“成效”,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课堂呈现是否合理等。

三、教学反思的有效策略

1.树立正确的反思态度

课堂设计中的“教后反思”栏目是教学反思的一种外在形式,它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反思,这种反思应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思考。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既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又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因此,只有认真、端正、执著地对待教学反思,才能早日拨开遮在课堂上的迷雾,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2.掌握正确的反思方法

第一,记好教学后记。教师要及时把课堂中一个巧妙的设问、一次教学引导的不当,乃至整个教学中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教训记录下来,进行认真思考与分析,为进一步交流与反思提供素材。第二,做好案例分析。教师要及时搜集典型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内在规律,对比反思,寻找自己的不足。第三,学习观摩他人教学。教师可以观看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优质课,通过比较,找到差距,从而提升自己。第四,多与同事、家长、学校交流和沟通。各方面的沟通合作非常必要,教师可以在交流和沟通中总结经验,促进自己的进步。第五,请同行教师听自己的课。虚心与听课教师交流,尤其是自己尚未发现的不足。第六,网络论坛交流。网络论坛正在普及,教师要经常在网络论坛中与同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困惑等,学习他人的经验,共同进步。

3.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反思能力

教师必须按时参加新课程培训,参加校本研究和网上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敞開胸怀接纳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在新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反思,在反思中把握理论的本质,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四、建立教学反思长效机制,带动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反思

学校建立教学反思长效机制,激励教师养成反思习惯,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经常性反思,通过强化反思促进自身发展,实现校本研修与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结合。反思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沒有反思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的设计,必须加以重视。课堂是动态的,教学预设和课堂往往不能完全统一,甚至会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从各个方面全面总结和反思教与学的得与失。我校把教学反思划分为教师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两种。教师个人反思包括课时反思、阶段反思、学期反思。备课组反思是在教师完成课时反思的基础上开展的集体反思。备课组反思包括对教学安排的反思,即教学设计反思、习题训练反思、检测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的审视和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我们做到有感必思,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使自己迅速走向成熟,让辛勤耕耘的精华,积累汇集成育人的宝库,共同创造学生的美好明天。

12.《云赋》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篇十二

1、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情感, 把握课文的主旨。

2、体会并学习作者运用联想与想象以及多种表现手法描景状物的方法。

3、学习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多角度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视频呈现有关云的图片, 学生欣赏后师激情导入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对几幅云景图的欣赏, 唤醒学生对平时生活中习以为常而又容易忽略的云景图的喜爱之情, 为这一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文体及文章概况介绍 (课件展示)

(1)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 (chi) 文, 体物写志”, 侧重于写景, 借景抒情。现代散文中, “赋”含“歌颂”“赞美”的意思。

(2) 题目解说。

《云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文章从儿时看巧云引起的遐想写起, 把作者“常想写”“却一直”未写的关于云的赞歌, 通过一次旅途上、飞机中的所见所感直接形诸于笔端, 展现了一幅幅气象万千的云彩变幻图。从标题来看, 写作对象是“云”, 写作目的是“赋”。 (由于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语言生动形象, 所以在进入文本之前, 了解“赋”这一文体特征对理解全文主旨是很有帮助的。)

三.明确教学目标

(用多媒体呈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齐读, 明确重点。)

四.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试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正字正音。

2、听读: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或指定一小组朗读课文, 其余学生根据朗读想象画面。

3、品读;指名读与老师示范读相结合, 学生勾画文章中描绘云的语句。

4、整体感知: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几幅云景图,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课件展示) :

乌云聚散图———急遽变化迅猛翻腾

白云缥缈图———轻淡飘逸

彩云瑰丽图———仙姿百态

小结:文章分别从地上观云和飞机上观云两个不同的角度, 细致传神地描画了乌云聚散图和白云缥缈图等几幅画面, 其中从地上观察的部分又分别从雨前、雨中、雨后三个时段来细致描摹。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对文章所描绘的几幅云景图有个较为明晰的印象, 教师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抓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云景图的特点。需要说明的是在云景图的概括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概括方法, 只要能言之成理就行。)

五.赏读课文, 品味语言

1、文中的几幅云景图你最喜爱哪一幅?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请尝试

首先美美的读出来, 并说说好在哪里?

2、师作方法指导 (课件展示)

点评优美词句的角度:对准确精当的词语进行点评;对关键的语句、含蓄的语句进行点评;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点评;对抒情议论的语句进行点评;对写作方法进行点评。

评点优美词句的方法:比较揣摩法、删减法、改写法等。

3、教师示范品味语言的方法———比较揣摩法

“清晨起来就见那天空像一大块洗褪了色的浅灰色大幕”——将这句话改为“清晨起来就见那天空阴沉沉的”, 不是更简洁一些吗?

4、明确要求:

学生选读, 勾画优美词句, 选定品位点, 美美地读, 自主作批注, 再次朗读后四人一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揣摩比较, 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 (此处要求学生找一找, 读一读, 品一品, 写一写, 说一说。教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作批注, 师作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点评的角度尽可能灵活, 而不是单纯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点评, 同时注意捕捉学生的精彩批注, 将品味语言尽可能落到实处。)

5、学生课堂活动, 体会描写的精妙之处, 品味文章形象而准确的语言。

6、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课堂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语段。

7、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为什么本文的语言能如此优美?讨论明确:

作者经过认真观察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 用词凝练, 语言生动, 还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对云的各种情态进行了描摹,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写出了作者对云的喜爱之情。

8、学法小结 (课件展示) :

要能多角度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课外阅读时要能用规范化的语言, 简要且条理清晰的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 (这一环节是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品味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同时, 通过对语言的品析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这也是和新课标提出的“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是一致的, 品析过程中注重将学生的自主圈点勾画批注落到实处, 以培养学生阐释语言表达意图的能力为重点,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 对写景方法的归纳, 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迁移能力。此环节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将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进行整合,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平等中的首席, 也保证了教学目标的正确航向。)

六.抓住重点, 探讨主旨

提问:作者借瞬息万变, 舒展自由的云景,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

(提示:结合文章首尾段, 领会作者情感。)

引导明确 (课件展示) :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 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之情。辩证而热情地讴歌云雨的功绩, 礼赞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情感。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有深一层次的认识, 这和新课标提出的“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要求是一致的。)

七.拓展延伸

自古以来, 有多少文人墨客笔底的每一朵云都是渴望自由的梦, 都是寄寓蕴藉的诗, 由此文你会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含“云”名句?请写出两句并写出作者及诗句的出处。如果有兴趣, 不妨做一张诗词积累卡片。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及迁移能力。)

八.布置作业

1、推荐大家读一读孙荪的《月赋》,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领悟作者情感。

2、有兴趣的话, 尝试写一篇《雨赋》, 可以是写某一季节的雨, 也可以写某一特定情境下的雨,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你对雨的喜爱之情。 (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进一步领会孙荪散文的语言特点, 同时注意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 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同学们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云赋》是近几年新入选的一篇课文, 可读性强, 第一次读的时候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篇课文。由于手头除教学参考书外没有任何可利用的资料,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决定长文短教, 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 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怎样把作品的艺术魅力传递出来, 让学生感知到?怎样让学生也能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 进而把握文章主旨?我决定多角度施力, 唤起学生对美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于是, 我精心进行了课件的设计。

具体教学时, 有以下几个环节给我印象较深:

一个是在整体感知环节, 学生对云景图的概括让我大为震惊, 很多学生没有单纯地依赖资料书, 简单地概括为乌云聚散图和白云缥缈图, 细心的同学将第一幅分解为乌云聚拢图和乌云消散图, 还有同学在老师示范读文章第六段时欣喜地发现文章还写了飞机上俯视时的彩云瑰丽图, 不管学生采用哪一种概括方法, 只要紧扣课本, 有理有据, 我都表示赞许, 并对学生不拘泥于参考书的学习大加赞赏,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这也为后面的品味语言环节开了一个好头。

二是在品味语言环节, 学生热情高涨, 十分投入, 张莹同学发言时生怕错过机会, 首先就问老师:“我想对文章中的三个语句进行点评, 可以吗?”她在点评“这时的乌云已经弹尽粮绝……顷刻间纷然瓦解, 无影无踪”时, 自然联想到头一天傍晚时看到的云的景象, 并形象地加以描绘, 让同学们大加赞赏, 也将本节课推向了一个高潮。

三是注重拓展延伸, 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以读促写, 以读带写, 从学生后来做的资料卡片和交上来的仿写作文来看, 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节课, 也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方法, 最关键的是学生们经历了一个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心理过程, 我想孩子们对语文的热爱又会多了一分吧!

不足的是在品味语言环节尽管所花时间较多, 但由于老师的“放手”, 对部分同学的回答缺乏一个有效的牵引, 重复作答占用了一定的时间。

上一篇:工人先锋号班组思考下一篇:数模协会招新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