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评价

2024-08-23

角的认识评价(通用8篇)

1.角的认识评价 篇一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七个部分进行说课:教学理念,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教学效果、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的内容。

1、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角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图入手,教材把这些角都用色线标示出来,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图形的游戏引入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来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制作的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2、学情分析

角对于农村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在平常生活中也常接触到,但大多数孩子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他们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在加上农村孩子由于接触事物少,知识面相对较窄。所以在这个过程就有必须从直观的表象到抽象的概括来认识角。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4、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1、首先,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认识角”。

2、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一)游戏导入课题,了解学生的起点。

1、首先老师直接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来认识数学王国里的新朋友“角”。你认识吗?说说你认识的角。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回答,可能会回答在哪见到过角。这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起点,此时教师不需要发表评价。

2、出示学校的一角的图片。老师把校园图中的四个角用明显的红色标识出来,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四个角,说说你发现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同桌、邻桌讨论。这里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3、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会得出:他们都有尖尖的部分,都有直直的两条线,这时教师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角,并告诉学生这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角的边。这就是数学王国中的角。如果说在课的开始,学生对于自己所认识的角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是非数学性的,然而在这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这时候学生所建立的是角的正确的表象。

(二)动手实践、进一步加深对角对角的认识。

1、巩固角的各部分名称,找生活中的角。

(1)指一指主题图中的角

请2个学生上来指指主题图上的四个角的顶点和边(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2)判断

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

这里出示五个图形,让学生判断。不是角的,让学生说说理由。(这个环节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角一定是由1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组成的)

(3)在练习纸上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找主题图中的角

出示主题图:老师这也有一副美丽的校园图,你能在这副图中找到数学中的角吗?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5)找生活中的角

告诉学生,其实不光在这些图片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也都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并听清教师的要求,两个学生一起,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小组活动后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这时教师总结小小的教室里有这么多的角,那我们的生活中的角就更多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

(这一环节让学生巩固了数学中的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更理性地找角。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了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也让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角的大小

(1)制作一个角

既然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用你手中的纸折一折、用手中的彩色笔画一画,或者用其他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来制作角的,并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同桌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汇报交流。(这一环节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东西变出有角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外化他们刚刚建立的对角的数学层面的认识,以多样表现单一,巩固了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认识。)

(2)用制作的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

老师也制作了一个角,这个角能活动,叫活动角。学生也用老师发下的材料(吸管和图钉)自己制作一个活动角。展示两个大小不一的角,说说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一个角大,一个角小。

教师总结:角有大有小,出示两个差不多大的角,那么这两个角你能一眼就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学生会想到把两个角重叠起来,把一个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比较大小。(这里采用了活动角这个学具来比较角的大小是有一定目的的,有目的地让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教师对学生的想法表示表扬,并让同桌同学也用同样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3)初步认识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让学生把手上的活动角变得大点怎么变?再变大点怎么变?变小点怎么变?再变小点怎么变?如果把吸管剪掉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如果把吸管拉长点,角的大小变了吗?

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动手画一个角。

学生观察教师画角,并说说怎么画角,然后按照学会的方法自己动手画角。

(三)最后全课总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和角交了朋友,都有些什么收获呢? 其实,角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认识它的。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顶点

整节课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与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这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初步认识》,该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认识图形的范畴,也属于概念教学知识领域。角是继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是由整体图形细化出来的基本图形,是组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基本图形。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该年龄阶段的学生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对建构角的概念有一定的困难。但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平面图形,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处观察到角,对角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感知角——形成角的表象——建构角的概念——深化角的认识——巩固角的概念”的教学环节,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认识角,做到“做中学,乐中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

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特点及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学生学会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作为教学重点。建构角的概念,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力求通过“活动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真正体现“让学生经历将实际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基本理念。

五、说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应用意识。所以在我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提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发现特点,再自己解决问题,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我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事情感兴趣,同时又喜欢表达自己的观 “老师手里点,以求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所以我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拿的是什么?拿掉三角形的一边,剩下的这个图形你们还认识吗?”用这个问题引入角的概念,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本堂课的学习。

(二)创设活动情境,探究角的概念 活动 1:找一找、形成角的表象 “剪刀、钟表、红领巾上面都藏着角,你能找出来吗?”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找出剪刀、钟表、红领巾上面的角,形成角的表象,为后面的找角奠定了知识基础,建立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活动

2、比一比、说一

说,建构角的概念 “角到底长什么样呢?仔细观察抽象出来的这些角,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以及角的特点是什么呢?” 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本质特征的认识,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建构角的概念。活动

3、做一做、练一练,强化角的概念 《课标》对本领域教学的建议是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指角,找角”体会身边到处都有角的存在,通过“做角”体会角的形成过程,通过“摸角”感受角的特点。总之,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想法,体会探究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强化角的概念。

(三)创设运用情境,巩固角的概念 通过大量的分层练习,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角的概念。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创设问题情境,延伸、结课,“孩子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一个长方形剪去一角,还剩几个角,剪去两个呢?”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变“学数学”为“用数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师的“微型教案”,是一种高浓缩的提炼艺术,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之一。优秀的板书设计,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

能力,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一个)顶点

(两条)边

总之,我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活动情景、运用情景、问题情景”等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让“知识课堂”走进“生活课堂”,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合作中提升能力!

2.角的认识评价 篇二

【片断一】提供情境, 三次找角

一、根据提示找角

师: 学生, 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 根据红线的提示快找找吧!

学生说到一个, 就用课件演示把这个角拖到空白的一边来, 并及时表扬!

师: 小朋友一下子找到这么多角, 真了不起! 仔细看, 这些美丽的形状就是角.

分析: 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 科学家并不是因为大自然有用才去研究它; 他研究大自然是因为他对它感到乐趣, 而他对大自然感到乐趣, 是因为它的美丽……学生最初思维里不知道角是什么样子, 在这里, 学生根据提示,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经历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 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角的印象, 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美丽图形角的兴趣.

二、没有提示找角

师: 这三个实物中也有角的存在, 没有提示你能找出角来吗?

……

分析: 学生刚刚建立了角的大致模型, 现在没有提示找角, 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在这采取优生引领的方法, 建立多维学习模式.

三、全班人人找角

师: 刚才的三位学生找得非常准, 请大家拿出1个三角板, 我们知道三角板上有几个角? ( 3个) , 现在把你找到的三个角指给同桌看.

分析: 教育家陶行知说,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学生在引领下跃跃欲试, 教师创造时机, 提供平台, 满足学生的心理, 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片断二】认识顶点, 感知特征

师: 摸一摸每个角的中间部分, 说说有什么感觉? ( 尖尖的)

师: 用这个尖尖部分扎一下你的手心, 你们发现什么? ( 有个小圆点)

师: 对了, 这个小圆点就是角的中间部分留下的, 我们把它叫作顶点. 顶点必须是…… ( 板书出示“顶点”)

……

分析: 基于学生以往对“顶点”认识不深刻, 在判断图形“∠”时, 认为这不是角, 因为没有顶点.“两条线相交于一点”这以后才会学习, 怎样才能让他们意识到“顶点”的存在呢? 教育家说,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基于此理念, 决定用“扎”的方法, 在手心里会实实在在的留下“顶点”, 让学生有迹可寻, 欣然接受.

【片断三】提供辅垫, 创新折角

师: 生活中有很多角, 可这条直的线上有角吗? ( 出示准备的细纸条) 怎样才能变成一个角?

师: ( 出示一张圆形的纸) 这张纸上有角吗? 为什么没有角?

师: 开动小脑筋, 能动手折一个角吗? 你准备怎样折? ( 先折出一条直线, 然后再折成角)

分析: 皮亚杰曾经指出: 动作性的活动对于儿童理解空间观念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 以往教学此环节时, 直接用圆形纸片折角, 对折, 再对折, 有的学生不会, 盲目模仿. 学生没有认真思考为什么对折, 操作活动的有效性不高. 本课上, 先用“直直的线”作铺垫,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东西变出有角来, 学生茅塞顿开, 折出了各种各样的角, 开拓了思维, 培养了创新精神.

【片断四】游戏贯穿, 感知大小

1. 师: 咱们先做一个“变变变”的游戏.

师: ( 把两边张开, 跟教师一起做) 刚才你是怎样变的? 这个角的什么变了?

师: 张口变大, 我们就说这个角变大.

师: 你会把这个角变小吗? 你又是怎样做的? ( 把边合拢. )

小结: 想一想, 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2. 师: 大家玩得这么开心, 电脑上的角也想玩, 注意看, 这个角的大小变了吗? 是变大了, 还是变小了? 为什么? ( 课件演示: 角的两条边逐渐变长)

学生分成两组辩论, 各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先请认为角变大的代表说.

师: 听了第二位学生的回答, 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 课件接着演示: 角的两条边分别变短)

师: 现在角的大小变化没有呢? ( 学生回答一致了, 没变) ( 试着点了两位平时不那么积极举手的学生, 回答正确, 并说出了理由. )

最后小组合作思考: 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跟什么无关?

教学反思: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 我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图和日常用品中, 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

1. 充分利用主题图, 立足学生起点. 学生以往对角的认识, 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 是模糊, 没有数学意义的. 单个角是什么形状, 学生头脑里没有具体的形象, 根据红线提示找出主题图中的角来, 学生明确任务, 也初步认识到这样的形状就是角, 为建立丰富的表象奠定基础.

2. 想学生之所想, 立足学生情感. 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学和谐相处的主阵地, 在课堂上教师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情绪, 满足全班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宽松、愉快、融洽的氛围下共同探究新知. 在找角环节, 有三位学生上台来指角, 那其他学生是不是也想一试身手呢? 学生眼中的角可以说就是两根小棒挨在一起就形成了, 为什么中间还有“顶点”, 通过“摸一摸、扎一扎”活动, 从学生角度出发, 让他们亲身体验, 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帮助他们解除疑惑, 愉快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3. 培养动手能力, 立足学生发展. 对比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后发现, 数学操作方面的能力要求已经上升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师需从学生实际从发, 怎样操作, 为什么这样操作, 以动辅思, 以思促动. 本节课上, 学生刚刚建立了对角的数学层面的认识, 为了巩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知识及各部分的特征, 设计了“创新折角”这一环节, 让学生用喜爱的方式去学习. 同时结合学生实际, 先辅垫, 然后创新, 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还做到了知其所以然.

摘要:角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听过很多次“角的初步认识”的优质课, 自己也教了多次, 这次初到新疆, 准备再上一次.在备课过程中, 深入理解教材, 注重以生为本探寻教学教育的精髓, 从而深刻地体会到只有立足学生实际, 俯下身来, 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才能凸显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感知,创新,情感

参考文献

3.角的初步认识 篇三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9页例1、例2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在操作、交流中体会角是有大小的,感悟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与态度: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而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2个图形宝宝(长方形和三角形),但是它们很害羞,用手帕挡住了自己的脸,谁能猜一猜老师带来的是哪两位图形宝宝?

師:你能告诉大家是怎么猜的吗?

生:第一个图形宝宝露出了3个角,所以我猜它是三角形。

师:真厉害!还有哪些同学也是这样想的?

生:第二个图形宝宝露出了4个角,所以我猜它是长方形。

师:大家都关注到了图形上的角,那么到底什么叫做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认识“角”。(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从常见的平面图形中抽象出角的特征。

师:为了方便研究,老师把这些角从图形上取下来。

2.观察归纳,总结角的基本特征

师:同学们看,这么多角!它们长得都一模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开口大,有的开口小,开口方向也都不一样。

师:但是它们都是角,说明它们肯定有相同的地方。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跟同桌说一说。

生:我发现每个角都有一个尖尖的点。

师:这个尖尖的点我们就把它叫做顶点。

生:我发现还有两条线。

师:这两条线就叫做边。(逐一出示顶点和边,并用手指一指)

师:看着这些图形,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角?

生:每一个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板书)。

3.判断角,完善角的特征

师:我们已经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下面来判断一下,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课件出示:

师:1、3、5为什么是角?请你指一指它的顶点和边。2为什么不是角?4和6呢?

(学生判断后补充板书:每一个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的边)

4.画角,巩固角的特征

师:现在我们来画一个角,行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几个同学说一说先画什么?再画什么?边画不直怎么办?请尺子来帮忙。师指导画角,画好之后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起铅笔和尺子,按正确的方法再画一个不一样的角。看谁画得又对又快!

三、动手操作、拓展延伸

1.活动一

师:请每位同学准备好2支铅笔,在自己的桌面上摆出一个角。

师:谁能摆一个和老师黑板上画得一样大的角?怎么比较?

生:把其中的一支铅笔和老师画得角的顶点与一条边重合,另一只铅笔和老师画得另一条边重合,这样两个角的大小就是一样的(重合法)。

师:那老师把黑板上这个角的一条边画长一点,现在谁的角大?

生:一样大

师:可见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增加难度,让这个角变大,行不行?这样一来,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如果变小呢?(学生操作、观察、交流)

小结:要想角变大,就把两条边张开;想角变小,就把两条边合回来。(板书:张开变大,合拢变小)

2.活动二

师:再提高难度,还是用2支铅笔,要摆出2个角,行不行?4个角呢?

师:为了看得清楚,我们可以分别给它们做上记号,并逐一标注1、2、3、4,现在我们可以分别把它们叫做角1、角2、角3、角4,现在让这两只铅笔动起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4个角的大小分别是怎么变化的?

四、总结质疑

1.找角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

师:看来大家真的掌握了怎样的图形叫做角,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在生活周围的物体上找找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

2.欣赏角(课件出示)

3.拍拍手唱儿歌《角中秘密记心中》

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想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4.角的初步认识 篇四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讲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角的基础,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建立角的概念,了解角的特征。

2、学生学会画角,直观体验角是有大小的,并且知道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二、说学生

2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对于他们来说角还是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自己动手,结合实际初步理解角。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角的认识与生活情境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说学法

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角”的概念,培养动手能力。在教学活动时,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角的认识,在合作交流中培养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三角形 五角星 长方形等要同学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把这些图形藏起来,只露出一部分,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一起来试一试吧!(让同学来猜一猜)师:刚这些图形有些什么特点(让同学回答,逐步引出角)对了这就是我们的新课: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操作实践,感受新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不同的角(加深同学对角的初步认识)

2、认识角的特征

这些图形都被我们称作角,那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的同伴们说一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出角的共同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板书:角的共同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呢?

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动手利用学具折角,请学生演示。然后让学生用手摸摸角的边和顶点,加深印象(1)、判断

课件上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2)找生活中的角

告诉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片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也都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并听清教师的要求,两个孩子一起,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小组活动后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这时教师总结小小的教室里有这么多的角,那我们的生活中的角就更多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这一环节让学生巩固了数学中的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更理性地找交,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了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也让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初步认识角的大小跟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拿出2个不同的大小的角,让学生观察谁大谁小。变化角的大小让学生互相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小组互相讨论)。请学生说出他们的讨论结果,师总结角的大小跟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板书:角的大小跟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5、认真观察,体验画角。

现在我们已经和角交上了朋友,那么我们怎么画角了,同学们先自己动手试试。

让学生自主尝试画角,然后再播放画角幻灯片,让学生对照自己的步骤,看看有什么错的地方,加以订正。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让学生完成书本上的做一做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布置作业(作业布置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合理控制难度和题量。)

(五)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共同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

五、教学反思

5.《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合作的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的特征;会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

教具学具:三角尺、尺子、活动角、圆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这位新朋友他最害羞总是喜欢躲起来。你们猜猜看它是谁呀?(学生踊跃发言,激发学生兴趣)

(1)同桌讨论、交流

(2)师引导学生说出角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今天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想找个害羞的这位新朋友,你们和老师一起找找看。(出示课本第38页主题图)

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同学在踢球,老师拿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在修剪树叶,校园的早晨真热闹啊!

在这幅图里,你能找出我们刚认识的新朋友——角吗?(指名学生说,出角)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图中有这么多的角!现在咱们走近看看,剪刀、三角板、时钟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从主题图中让一名学生指出三个物体,并标出角。)

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美丽的外衣,角就是这样的。(出现三个不同的角的图形。)大家看清楚了吗?

2、刚才我们在校园里找到了许多角,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角呢?

把你找到的角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举例)

3、这张纸上有角吗?(师出示圆纸片)那你能不能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来?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圆纸片试一试。

折好的同学把角举起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你是怎样折的?(指名说)谁折的角和他折的不一样?

用手摸一摸我们折的角,有什么感觉?(师示范摸,学生摸,指名说)你摸的是哪个地方?

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用尺子沿着边画,两条边画得不一样长。然后拿下折角。师边说边板书:顶点、边、边。)指出屏幕上角的顶点、边。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出示5个图形,说说不是角的理由)

5、(老师拿出活动角)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玩一玩,好玩吗?(好玩)我们先做一个角,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些吗?再大一些。你能让角变小些吗?再小一些。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做了一个角,你能做一个比它大一些的角吗?(互相看看)你做的角真的比老师的大吗?(师生比较活动角的大小)

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示大小不同的两个角)

你为什么认为第一个角大呢?(指名回答)

6、我们会折角,会比角,那你会画一个角吗?

你能试着画一个角吗?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请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先确定角的顶点,再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这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两条边。(师边说边示范画: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向一个方向画一条边,最后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另一条边。)

说说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请同学们按老师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角,画完后在小组里互相欣赏。

谁愿意把你画的角给同学们欣赏一下。(展示学生画的角,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三、课堂小结

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有关角的知识: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的大小和谁有关,我们是怎样画角的。再打开书第38—39页,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四、应用拓展

想一想我们的教室中存在哪些角?

五、课后作业:

6.角的认识课堂实录 篇六

教学内容:课本31~35页内容。

教学目标:1.认识角,掌握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知道这些角的分类及其角度的范围。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和画角。

2.借助实验及实物认识角。

3.学生探索有关知识,从中体会知识形成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旧知识,引出课题。

1.出示课本32页“繁忙的工地”教学挂图。

师:同学们请先看大屏幕,大家见过这个场景吗? 生:见过。

师:这是什么地方呢? 生:工地上。

师:对了,这是在一个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正在工作着,那么对这些铲斗臂的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呢?

生1:能挖很多土。

生2:劲很大。

生3:形成了许多角。„„ 师:它们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幻灯片出示各角,此处一带而过)

师: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的角在哪里?(幻灯片出示剪刀、红领巾、钟表图,学生找角并回答)

师:在咱们身边也有许许多多的角,那它们又藏在哪里呢?你能找出来吗? 生1:课本的角。

生2:黑板的角。

生3:电视的角。生4:窗户的角。„„ 师:很好,那既然我们认识了角,那你能画出角吗? 生:能。师:好,迅速地在你的练习本上画出一个角。(一名学生板演)学生回答画角的过程,老师点拨。

师: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是一个角。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这也就是角的三要素。(强调画角要先画顶点,再画两条边)

师:角有很多,那为了区分角,我们需要给角命名,那以这个角(课件)为例,我把角的内部标上数字或字母,比如这里我标注“1”,我们就把这个角记作:∠1,读作“角一”。当然,你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字母来给角命名,比如:“∠A”“∠B”“∠a”等等。现在请同学们自己作一个角,并给这个角取上一个你喜欢的名字。(两名同学板演,教师巡视,并提醒作角的方法: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两条射线作为边。)

学生汇报自己角的名称,教师讲解并强调角的符号“∠”与小于号“<”的区别。

师:下面这些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课件出示)学生回答。

师:这是我们所了解的角,那你还想了解角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回答各种各样)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角的认识”(板书)

二、探究新知

师:我们回到铲斗车臂上来,这都是些什么角?(课件)生:锐角,钝角,直角。师:那第四个呢? 生:平角。

师:很好,同学们都预习的非常好,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接触的一个新角,它叫“平角”。

现在老师这里也做了一个活动的角,大家来看一下,这是一个什么角?(老师用活动角转出直角)

生:直角。老师板书:直角。师:直角的两条边有什么关系呢? 生:互相垂直。(老师板书:互相垂直)

师:现在老师再转,这是一个什么角?(老师转出锐角)生:锐角。师:(师板书锐角)锐角比直角大还是小? 生:小。师:所以“锐角是小于直角的角(板书),但锐角要比零角大”。师:(老师再转出一个平角)这又是一个什么角? 生:平角。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平角。现在大家观察,平角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呢?

生1:平行。生2:是一条直线。生3:在一条直线上。

师:对了,平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但它和一条直线有区别吗? 生1:平角有顶点。生2:平角有两条边,只不过两条边到了一条直线上。师:对了,平角有一个顶点,而且有两条边,而直线是一条线,没有顶点,因此,平角不是一条直线。

老师转出一个钝角,问:这是一个什么角? 生:钝角。

师:钝角跟平角相比哪个大哪个小啊? 生:平角大,钝角小。师:那钝角是无限的小吗? 老师转出直角供学生观察。生:不是,它要比直角大。

师:很好,那钝角是“小于平角,大于直角的角”(生说出,老师板书)。老师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问:这又是个什么角?(学生已经预习,认识周角)生(一起回答):周角。

师:好,同学们已经预习的很好了,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又一个新角“周角”。周角是怎样形成的呢?(师再演示形成过程)

生: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师总结:一条边不动,另一条边旋转一周两边又再度重合形成的角就是周角。(板书)

学生观察两个扇形图,老师引导,学生明白,平角形成了一个半圆,周角形成了一个圆。

师:那几个平角能形成一个周角呢? 生:2个。师出示边线题,学生连一连,指名单个汇报并且速度快。

汇报完让学生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夹角、周角,五名学生板演。老师讲解,并强调夹角和周角的画法。

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直角、平角、周角的关系。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

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板书)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角,一红一蓝,它们为了大小争的面红耳赤,那到底谁大谁小呢?我们来给它们做裁判吧!(老师出示“红角与蓝角大小之争”幻灯片)

在幻灯片的讲解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自己说出:为什么一样大?为什么不一样大?角的大小跟什么无关?又跟什么有关?等。充分发辉学生的积极性,且与问题的趣味性相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幻灯片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熟练掌握。

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那它跟什么有关第呢?我们来看一下这里是怎么说的吧!

老师出示幻灯片:

1.角的大小与边画的长短无关。2.角的大小只与角的开口大小有关:(1)角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2)角的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说出下面各钟上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什么角? 快速的让学生以接龙的速度回答,提高课堂活跃度。

2.拿出三角板,自己动手拼角,看看你用三角板能分别拼出什么角?自己动手试一试。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指名汇报答案并说出是怎样拼成的。(下课铃响)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角的分类,那么角可以分为五类了,是哪五类呢?

学生共同回答:共有锐角、直角、平角、钝角、周角。师:直角、周角、平角有什么关系呢?

生:1周角=2平角=4直角,1平角=2直角。

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开口大小有关,开口越大,角越大,开口越小,角越小。

7.角的认识评价 篇七

一、导入环节的思考与实践

思考的问题:怎样引入更有效?

“角”概念的引入形式多样,手段复杂,别出心裁,甚至被视作“课始的小高潮”。有的是这样组织的:从角的组词、释义开始,“角落”“角色”“山羊角”“一角钱”……或从发动学生触摸书角、桌角、直角板等形形色色的实物角开始引入新课。一番言论、一阵活动之后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角。”接着课件演示:从众多实物中一一抽出一个顶点、两条边的数学图形“角”来。整个引入过程乍看起来既从生活中来,又动口动手,有多种感官参与。但仔细分析起来,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课始对“角”的组词释义往往会花去大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二是因为“此角非彼角”,动口动手过程中学生感受的角顶点或圆或硬,边或宽或冷等等,都于教学无补。相反的,笔者看到不少课里因为不敢轻易叫停学生的发言,或是学生受“生活角”的非“角”本质特征影响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尴尬。笔者认为,因为有以前整体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作为最基本平面图形的“角”,我们不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的平面图形得到。事实上,教学实践也印证了我的这种想法,学生感知并找出常见图形中的“角”并不困难,这难道不是教学开展的最好前提和基础吗?

相应的实践:

师:这节课苏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去数学图形王国走走,看看在那里会有什么新发现,能学到什么新本领,好不好?

师: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课件演示),苏老师从图形王国给大家带来了熟悉的图形,但是老师用小纸片盖住了这些图形的一部分,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吗?(课始的猜一猜学生兴趣很高,指名回答)

学生通过观察, 很快猜出这些图形,教师接着问:其他小朋友们也是这么猜的吗?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看到了这些图形暴露在外的角。

……

在师生交流后教师揭题: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都在长方形、五角星、三角形上找到了“角”,大家又一致认为圆上找到的这两个不是角。那么“角”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关于概念归纳的思考与实践

思考:怎样归纳更科学?

“角”概念的概括,教学中往往被设计为从众多的“实物角”中由教师的语言引导或通过课件逐一演示抽象出“两条边一个顶点”得出,笔者认为这样做,除了概念教学中表象的典型性、科学性不好外,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的自主性体现也不够,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会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实物角”中非“角”本质属性的干扰太多,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而自主归纳,极有可能会不着边际,抓不住角的本质特征。有了引入环节数量充足的丰富的“货真价实”的角作为研究素材,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以及汇报交流,共同归纳出数学图形“角”的共同特征。

相应的实践:

师:小朋友们眼睛雪亮,都看到了这些图形上有许多角,为了我们观察和研究“角”的方便,老师把这些“长”在图形上的角都取下来(课件演示剪下上面这些图形上的角),画在了同学们的练习纸上。

师:我们一共取下了12个角(用课件画上集合圈,注上“角”)。小朋友们也可以看自己的练习纸,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图形都被我们称作“角”,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师:先独立观察,认真思考,然后跟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通过学生汇报,小结板书: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很快找到了角的共同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我们判断起角来就方便了。老师准备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大家。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课件出示)

汇报交流判断的理由。在第 (4) 、第 (6) 图形的判断过程中补充:角的两边应该是“直的”。

师小结归纳: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角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了吗?先自己试着说,再说给同桌听。

师:认识了角,接下来我们学习画角。在画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一是需要什么工具吗?二是在画的过程中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

三、关于拓展环节的思考与实践

思考:怎样拓展更自然?

一般地,在初步认识角以后,往往会设计一个用实物做角、搭角的环节,旨在通过做角、搭角等操作活动在活动角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初步感受角的大小概念,及与两边叉开程度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角和角度的认识。对于角的大小与边长短、叉开程度的关系,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先让学生猜如下两个角的大小,再课件演示拉动至重合。

但是,我始终觉得这个过程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会有一丝生硬。怎样做才能既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又深入浅出、自然贴切?

相应的实践:

师:通过观察、研究,我们知道了角是什么样的图形,还学会了用尺子画角。下面我们轻松一下,做两个小游戏怎么样?

小游戏 (1) :“谁的眼力好?”

1.师:老师在发给每个小朋友的信封里放了3个卡纸做的角,其中有一个角是老师从这样的卡纸长方形上(黑板上贴出卡纸长方形)剪下来的,你能找到是哪个角吗?能用语言或动作告诉我们你找它的理由吗?这个角有什么样的特点?你怎么知道另外两个角不是的呢?(初步感受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感受直角的特征)

2.师:小朋友们真有眼力,大家都找对了这个角。

教师演示从黑板上贴出的卡纸长方形上剪下直角来。(剪3次,剪的角边长短各异)

师:老师还想问一下,同是从长方形上剪下来的这个角,你剪的角的边与同桌这个角的边一样长吗?(感受:原来同一个角,边可以根据需要取得长一点或者短一点)

小游戏 (2) :“谁的手儿巧?”

1.师:接下来,我们做第二个小游戏。请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一根塑料吸管,用你的小巧手做成一个角,能行吗?(学生把吸管折一下或同桌两人合作将2根吸管搭成一个角)

2.师:介绍你做成的角的组成(指出顶点和两条边)。你能让这个角变得再大一点吗?能再小一点吗?能变成跟黑板上长方形中的角一样大吗?

3.小结:只要怎样,就可以让角变大或变小?(感受:可以通过改变两条边的叉开程度让角变大或变小)

四、关于联系生活的思考与实践

思考:怎样联系更合理?

我们都知道,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紧密,因此反对隔离学生生活经验,单纯、机械地进行课堂数学学习,及时联系生活实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激发兴趣、提高认识、培养能力。但是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怎样更合理地联系生活,怎样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高度、带着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联系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联系生活可以后置,通过前面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比较准确的数学图形“角”的概念后,再适时地安排“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的影子”这一环节,让学生带着“角的特征”的数学眼光,去发现附着在实物上的角就成为必要的、有意义的和十分有效的事了。

相应的实践:

片段1:请你仔细观察,看一看在哪些物体上可以找到我们今天所学的“角的影子”,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片段2:老师在刚才小朋友用塑料吸管做成的角中选了3个(在黑板上粘贴这三个角,并在斜面上分别放上1块小磁铁)

师:我们小朋友几乎都坐过滑滑梯,3个小磁铁如果代表3个小朋友,你能用角的大小知识来说说你会选择哪个滑滑梯来玩吗?

生:喜欢玩第二个滑滑梯,因为它的角度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刚刚好。

师追问:小朋友们嫌第三个滑滑梯角太小。看!现在老师把它的两条边延长(课件演示),这下你喜欢玩了吧?

生:延长它的边是没用的,因为它的角度没变大,还是太小。

片段3: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能找到角的影子。(课件出示剪刀实物,渐渐抽象出下图)

师:你能从剪刀上找到哪几个角?把它标出来。

8.《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角的认识;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78-01

本堂课主要有情境引入、观察主题图课件、回想生活中的角、动手折角、触摸角、教师引导认识角、课堂学生慧眼识角、玩活动角等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落实新课标理念,完成了教学任务,受到一定好评。

一、本节课的亮点

1、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精准细化目标

很熟悉教材,并做到了认真分析教材,对本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学目标的把握很好,不仅注重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将目标细化,落到实处。比如:让学生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培养同学们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感受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同学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能够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教材与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到生活。教具准备很充分,不只是备了教材,还备了学生,所以,学生学具准备也很充分,如:直角三角板、正方形彩纸、活动角、各种图形等。

2、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分析,落实主体地位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到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活动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回答,尽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比如:对于角的特征,创设了让学生先从知道的图形入手,再找课件中主题图《我们的校园》的角,又找生活中的角,然后再用自己的身体做一做角,亲自动手用正方形彩纸折角,最后,通过观察课件的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等一系列活动后,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角的特征。从举例中能看出,这些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是以学生为主休,老师为主导。 学生都很感兴趣,很积极,举手发言很踊跃,每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了,课堂也真的”活”起来了.从原来是有点压学生学,而这节课却是学生自己乐意学,自己想学,自己争着学., 每个学生都达到了 “乐学善思”的情境。

3、从教法的角度分析,灵活自如

本人一直注重发现式教学法,反对一味灌输。也许个别老师会觉得是老师怕多讲,放任学生表现。其实注重讲授法的老师会更累。要让学生去发现,必须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去思考;更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具和学具,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不能一味采用启发式教学,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至于究竟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学生在探索角的特征时,虽然学生知道角有一个共同的点,还有两条线,但他们并不知道那就是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因为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学生无论怎么探究,也探究不出来,怎么办?所以这时我就直接告诉学生: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同时,还编了一首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还在白板上演示了角的画法,强调画边时,必须从顶点出发,用直尺三角板比着画,边是直直的。这些做法都得到了小学数学教材专家陈静荣老师的肯定,对于数学教学,遇到新概念和新定理,就应该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因为数学中的概念和定理是很严谨的,是许多数学专家的积累。根本用不着学生去探究,即使给学生再多的时间,他们也是探究不出个所以然,那是枉然,还浪费时间。我还注重面了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

二、本节课的不足点

1、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分析,没有吃透教材

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够,没有很好的“吃透”教材,教学目标虽然达到,但是教学难度没有把握好,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突破难点不够深入。如:通过比较操作,让学生体会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用课件PPT重叠法比较,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可是本节课中,我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突破这个难点,因为我只采取演示讲解,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效果不显著。

2、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分析,教学节奏稍快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全体学生大声齐读教学目标,专家指出:别让全体学生齐读教学目标,读了学生也不懂,浪费时间。我在教学环节之间给学生的时间不是很够,有点快。发出口令时,没有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虽然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比较好,但这样的一来很多学生只会画出同一方向的角,从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3、从教学形式看,花样较多

陈重穆教授: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本节课虽然也注重了实质,但有点重形式,感觉有点花样多。还有分组时人有点多,导致学生讨论时有些茫然,不知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比如:我不应该使用“小蜜蜂”扩音器上课,这样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容易产生距离感,破坏了老师的亲和力,还会让学生感到浮躁。在对待两队PK的学生时,不是很公平,给蓝队的机会多些。

三、今后的改进方案

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做到深入钻研,学习专家教师的方法: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倡有效课堂。不浪费时间在齐读教学目标,紧凑地安排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环节之间给学生留足时间,不要赶时间。一定要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少用花样,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过渡到“会学”。分组时尽量两人为一组,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明白自己要思考的问题,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参考》

[2]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上一篇:苗木采购管理办法下一篇:论加强客家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