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高新区

2024-08-05

东湖高新区(精选6篇)

1.东湖高新区 篇一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2012年度“瞪羚企业”名单

1、武汉东方骏驰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2、武汉巨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3、风脉(武汉)可再生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4、武汉默联有限公司

5、武汉依瑞德医疗设备新技术有限公司

6、武汉华俄激光工程有限公司

7、武汉长盈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8、湖北盛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9、武汉科码软件有限公司

10、武汉兰丁医学高科技有限公司

11、武汉新天达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12、武汉诚迈科技有限公司

13、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4、武汉优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15、湖北世纪森源电气有限公司

16、中船重工(武汉)凌久高科有限公司

17、武汉昊昱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8、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19、武汉中科通达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20、武汉明源动力软件有限公司

21、武汉无线飞翔科技有限公司

22、中美华世通生物医药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23、武汉华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4、武汉帝尔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25、武汉飞越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6、武汉七环电气有限公司

27、武汉微氢科技有限公司

28、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29、武汉新特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30、武汉立方科技有限公司

31、湖北微驾技术有限公司

32、武汉立德激光有限公司

33、武汉中旗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34、武汉中冶斯瑞普科技有限公司

35、武汉华炬光电有限公司

36、湖北盛天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37、武汉传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38、武汉迈威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39、武汉光谷科威晶激光技术有限公司

40、武汉亿房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41、合康变频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42、武汉高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43、武汉飞鹏数码有限责任公司

44、武汉联动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45、武汉博激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46、武汉璟泓万方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47、武汉三工光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48、武汉金莱特光电子有限公司

49、武汉光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50、武汉兴得科技有限公司

51、武汉华海通用电气有限公司

52、武汉全景三维动画有限公司

53、武汉艾尔夫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54、武汉四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55、武汉威明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6、武汉恩倍思科技有限公司

57、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58、武汉苍穹数码仪器有限公司

59、武汉科梦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60、武汉华丽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61、武汉地大华睿地学技术有限公司

62、武汉天琪激光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63、武汉国电武仪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64、武汉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

65、武汉佰钧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66、武汉烽火富华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67、武汉迪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68、武汉长光科技有限公司

69、武汉高新光机电有限公司

70、武汉烽火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71、武汉光庭科技有限公司

72、武汉奥新科技有限公司

73、武汉市法雅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74、中冶南方(武汉)自动化有限公司

75、武汉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6、武汉亚太软件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77、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78、武汉光谷奥源科技有限公司

79、武汉奔腾楚天激光设备有限公司

80、武汉博莱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81、立得空间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82、武汉兴图新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83、方正国际软件(武汉)有限公司

84、湖北信安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85、湖北武大有机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86、武汉航天远景科技有限公司

87、武汉格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88、湖北中试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89、武汉远大弘元股份有限公司

90、武汉噢易科技有限公司

91、武汉天喻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92、武汉武大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93、湖北东慧通信网络投资有限公司

94、武汉凌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95、武汉长海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96、武汉华工图像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97、武汉武大卓越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98、武汉启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99、武汉华科大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100、武汉中博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101、武汉南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102、武汉伊艾博科技有限公司

2.东湖高新区 篇二

武汉东湖高新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光谷”已经成为高新区甚至是武汉市的名片。近年来高新区充分发挥了其人力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 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以机电一体化、环保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本文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 分析区域创新软环境形成的机理, 并以此提出推进区域创新发展的软环境建设的建议。

一、区域创新发展软环境的形成机理

研究表明, 区域创新能力与要素投入相关, 但智力密集、风险资本、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等因素并不与创新过程发生直接的因果关系, 而创新环境的营造却愈发重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 卡斯特尔斯和霍尔通过对世界各地的科学园、科学城、高技术城以及技术带进行全面考察, 认为高技术园区的成功将取决于人们在这些挖掘和制造信息的环境中的协同作用和创新环境。

怎样的区域创新软环境才是有效的?研究表明, 效益与公平并重、竞争与协作共存的体制能提高高新区对企业的新引力, 并使之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区域创新环境的形成是企业、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而言, 创造和培植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可分为两种路径:

一种路径是企业主导的市场行为, 其出发点是利润最大化。这种途径又包含两个种类:一类是自发的, 出于企业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行为, 比如为了增强企业生产前后的经济联系, 提高对原料供应、产品销售等上下游供应链的控制能力, 通过企业创新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降低交易成本;另一类是政府引导下的企业行为, 出于企业对政府提供的利益的追逐, 从而加快了企业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

另一种就是完全由政府主导的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的区域创新软环境构建, 也包含两个种类:一是以当地良好的经济条件和便捷的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信息通信网络为基础, 企业家、高校以及科研等被吸引合作, 称之为硬方式;另一类是运用财税、金融、人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提高区域内企业家的投资热情和开发力度, 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称之为软方式 (王缉慈等, 1999) 。

值得注意的是, 区域创新环境的构建并非单项的。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新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有利于促进企业发挥其自发性和创造性, 与政府一同构建更加优良的区域文化。同样的, 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努力, 会因区域内良好的信息沟通效率而造成示范效应, 形成创新发展的文化, 不仅能给区域内其他企业带来创新激励, 也能给政府进行创新软环境的投入和支持予以更多的保障。

资料来源:王缉慈, 王可.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根植性.地理研究, 1999 (4) :357-362.

二、当前我国区域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新区的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区域创新的软环境建设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 区域创新发展的障碍主要在企业融资、人才瓶颈、中介组织和区域文化四个方面。

1. 企业融资面临困难

东湖高新区是我国光电子产业基地, 在这里聚集着200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大部分规模较小。由于规模限制和信用等级低, 这些小企业往往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 企业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金融机构贷款、政府部分资金、项目支持资金等渠道。由于缺乏资本市场支持, 银行信贷是高新区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调研表明, 科技经费70%以上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 不到5%的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 资金缺口超过50亿元。

2. 适用人才面临瓶颈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 是一个地区最有生命力的名片, 能很好地提升一个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人力资本投入是区域创新能力得以提高的关键。东湖高新区地处中部地区, 缺乏对人才的有力吸引力。一方面, 武汉城市建设相对沿海一线城市存在差距, 虽生活成本要低20%—30%, 但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经济活力和人文魅力相对较低, 对人才的吸引力不高。另一方面, 东湖高新区缺乏领袖型的优质企业, 也缺乏著名企业家的示范效应。和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以及深圳高新区相比, 东湖高新区企业层次相对较低, 涉及领域有局限性, 大量企业规模小且影响力较弱, 对人才的吸引有限。

3. 区域中介服务组织弱小

高新区是企业集聚和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 中介服务组织是提高区域经济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国内外成熟的产业集群, 以商会、律师协会、担保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服务性机构为主的中介服务组织为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架起了重要的沟通桥梁, 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 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此外, 纳税、物融资、物流等方面都需要中介组织予以支持。相比较而言, 楚商的商会活动起步较晚, 现有商会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各类中间组织发育还不够成熟, 政府干预程度较大, 还需要逐渐转变。

4. 区域创新文化环境薄弱

文化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载体, 是产生经济行为的土壤, 区域文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东湖高新区根植于湖北武汉, 码头文化使武汉能够包容并蓄, 同时, 较大的流动性造就了湖北商人注重现值的传统, 热闹浮躁, 求职就业心强, 创业精神欠缺, 依赖于官本位思想, 商业文明欠缺。同时, 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占主体地位, 商贸产业虽基础雄厚, 但层次较低。在如此区域文化背景下, 湖北商人虽敢于争先, 但小富即安, 安于现状又缺乏合作, 如果没有制度上的突破和激励, 不利于区域创新精神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营造软环境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建议

区域创新能力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来自于市场对资源的自发配置, 尤其在高新区主要来自于高度市场化的经济生态和快速的要素流动。政府要积极为区域创新活动的发生和发展维持良好的制度环境, 吸引更多更好的要素投入。具体而言, 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1. 财税政策支持

政府对高新区创新发展的支持首先体现在政府财政资金的走向。要优化创新发展的软环境,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我国各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尚且薄弱, 武汉地处中部地区, 其特殊的空间地位决定了该地区交通通讯等通达能力对全国经济的影响程度。要促进东湖高新的创新发展, 必须以优良的基础设施、便捷的往来交通以及及时的通讯服务为基础。在做好区域规划和投资建设的基础上, 政府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化运作和公共事业的企业化管理, 提高资金投入的经济效率, 形成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运作机制。二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功能, 以政府投入吸引外部资金, 扩大投资规模。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是投资主体, 政府投资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性, 调动更多社会资金, 引导资本流向, 将乘数效应做大, 同时也可以让市场对政府政策予以检验。三是对小型企业、初创型企业予以税收减免。初创型企业盈利能力通常较为薄弱, 所缴纳税收一方面对企业生存造成压力, 也对财政收入贡献微小。对小规模初创型企业可适度予以一定年限的减税甚至免税优惠, 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 也丰富了区域企业生态, 为高新区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予以支持。

2. 金融服务支持

融资状况是企业生存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高新区因存在大批量高技术企业而对资本需求更为旺盛。作为国家重要开发区, 武汉东湖高新区需要给企业积极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首先, 要充分利用“新三板”扩容的机遇, 加强企业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东湖高新区作为继北京中关村后“新三板”的试点高新区, 要把握时机, 让有实力且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进入场外市场挂牌交易。同时, 要发挥高新技术导向作用并和武汉地方优势产业整合, 重点扶持高新企业, 使“新三板”主体与创业板对接, 实现湖北产业升级。其次, 要完善股权投资链建设。构建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投融资链体系, 尤其要大力规范发展天使投资, 鼓励更多的“闲钱”进入投资领域, 实现对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服务。第三, 要通过多层次信贷体系的建设, 给多层次的企业生态予以信贷支持。高新区内小型企业、初创型企业数量较多, 应支持中小型银行发展, 使信贷体系与企业生态相契合。要引导不同规模、性质的银行之间做好分工协作, 使大中型金融机构和草根金融机构、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共生共存。第四, 要完善区域内担保体系建设。推进包括政策性信用担保、商业性信用担保和互助型担保“三位一体”的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建立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分担和补偿代偿机制, 增强小微企业担保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3. 人才战略保障

东湖高新区要把自身打造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和成才的基地, 激发优秀人才的内在潜力, 聚集一大批高端人才, 发挥人才的溢出效应, 通过人气的汇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一是加大海外人才和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招聘力度。海外人才的招聘有利于东湖高新区增强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 增强与更多国际院校、企业形成合作与交流, 提高区域发展的宽广度。扎实利用好“黄鹤英才计划”, 发挥好这一项目对人才引进的示范效应, 利用武汉市较国内一线城市更低廉的生活成本和宽广的发展空间, 让东湖高新区成为自由、宽松和优厚的创业地。二是加大以项目聚集人才的力度。引进人才后要用充足的发展空间留住人才, 就需要重视重大项目对人才的吸引和集聚作用。通过引进和运用大项目, 让适用人才感觉到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以与施展才华, 并吸引更多人才向武汉集聚。三是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武汉是继北京和上海之后中国第三大教育大市, 是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高校集聚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政府要鼓励企业加大与高校的合作建设, 增强在校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和信任, 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让更多优秀的、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的毕业生留下参与城市建设。四是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培训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 鼓励企业加大对中层管理着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对积极举行培训的企业予以考核并给予财政补贴抵扣税费。

4. 中间组织优化

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及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的大背景下, 以商会为代表的社会中间组织的培育与发展, 已经成为各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共识。高新区的创新发展, 离不开区域交流与合作, 商会为代表的社会中间组织是促进共享与共赢的主要推手。因此, 东湖高新区要充分重视商会的作用, 发挥区域内外楚商的共同力量。一要明确商会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准确定位, 充分发挥服务于企业的独特作用。紧紧围绕增强服务企业为工作重心, 推动区域统一市场形成, 并帮助企业进入目标市场, 协助企业拓宽市场发展空间,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要完善商会自治治理的制度建设, 提高商会的专业化水平。要通过与政府之间平等地良性互动, 消化商会早期基于“官方性”特征带来的制度便利, 强化“民间性”赋予商会发展和运作的低成本优势, 逐渐演变成行业发展的设计者、行业经济运行的协调者、行业政策制定的建议者、行业利益的维护者和行业成员的服务者。三要构建多层次商会服务体系, 实现“千家万户”分散企业与大市场对接。要在民间商会体系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 形成合理的横向和纵向分工协作体系。四要完善商会组织网络, 构建新型区域经贸合作关系。通过异地商会的建设, 加强对在外经商人士的联系与团结, 构建一个布局合理、联系紧密的商会组织网络。

5. 区域文化融合

根植于楚文化之中的武汉东湖高新区, 要充分利用区域文化特征, 构建适合于区域创新发展的区域文化。创新精神首先是能鼓励和宽容失败。对失败的容忍度是区域创新文化的基础, 是鼓励市场主体投入创新的重要保障。美国硅谷之所以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创业和创新的集聚地, 其宽容的区域文化是企业与区域交融的关键。其次, 要弘扬勇于接受新事物和追求自我价值。创新表面上是一种行为, 实质是一种精神的外在体现。敢于尝试和追求的企业家精神是区域创新行为的主要驱动力。第三, 构建上至高层管理人员, 下至普通职员的创新激励机制。经济行为主要来自于市场激励。要通过财政、税收以及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共同作用鼓励区域内的人力资本充分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刘友金, 黄鲁成.产业群集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中国工业经济, 2001 (2) .

[2].林学军.基于三重螺旋创新理论模型的创新体系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

[3].王孝斌, 王学军.创新集群的演化机理.科学出版社, 2011

[4].王缉慈, 王可.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根植性:兼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的发展.地理研究, 1999, 18 (4) .

[5].卡斯特尔M, 霍尔P;李鹏飞译.世界高技术园区:21世纪的产业综合体.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

[6].万君康.技术经济求索.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7].张连城等.高生活成本拖累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提高.经济学动态, 2012 (7) .

[8].李新安.区域发展路径的经济系统分析.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9.

[9].辜胜阻.对民间信贷要多疏少堵.新京报, 2013-03-07.

[10].曾翔旻等.区域品牌培育和提升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科技创业月刊, 2012 (7) .

3.东湖高新区 篇三

昨日,武汉东湖高新区定下发展目标:2012年,实现全区企业总收入突破5 000亿元大关。同时,迅速启动建设“光谷中心”,建成后,其将取代鲁巷广场一带,成为东湖高新区的新

中心。

2011年全年,东湖高新区实现企业总收入3 810亿元,同比增长30.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 898亿元,同比增长27.2%。昨日,东湖高新区2012年度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今年发展目标:力争实现企业总收入突破5 000亿元,比2011年增长31%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 100亿元。

其中,今年将要重点推进的大项目包括:富士康武汉科技园区续建、武汉新芯12英寸芯片扩产、华为光电子研发生产基地、凯迪生物质能中试基地、国药中联生产基地等。

20多年来,东湖高新区以鲁巷广场为核心区域“东进南扩”。目前,辖区面积已达到518平方公里,其中一半以上尚未开发建设。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光清称,采取紧贴建成区渐进发展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加快发展的要求。

因此,在区域扩展方面,东湖高新区今年将携手江夏区、洪山区,启动统一的产业规划和交通规划,加快“大光谷”一

体化。

此外,启动建设“光谷中心”是另一重要举措。具体来说,即在高新大道中段、九峰山至东湖保税区之间,整合花山、九峰与现代服务业中心的规划,建设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约40万人的产业、行政、生活配套完备的“光谷中心”。

(来源:楚天都市报)

4.东湖高新区 篇四

会议总结

——主讲人为武汉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张传友

会议首先观看了《不忘初心,警钟长鸣》的警示教育片,片中主要讲述原湖北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主任周松青、马文洲、程颖等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揭示了违纪违法人员忘记初心、丧失理想、腐化堕落,最终走上违法违纪道路的过程,深刻剖析了他们贪污腐败、徇私枉法的思想根源,一步步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慢慢走向腐败,忘记自己的初衷,忘记当初入党的宣誓词,忘记了廉洁为公,最终成为阶下囚的犯罪分子。

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片告诫警示我们一定要将腐败扼杀在摇篮里,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一心,奋勇向前。

之后张学友同志依照充分认识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和时代背景、准确把握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以及以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奋力谱写新时代武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进行了讲解。主要发表了他自己对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一些看法和自己生活中的一些见解。

认为总书记视察武汉是对武汉的器重,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武汉市的亲切关怀、高度重视和信任,也是全市人民的政治、历史和发展大事;对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复兴大武汉,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认为经济需要高质量的发展的同时,还要实现“新三步走”战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经济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提到中美贸易战争,提出以“四个切实”为统领,做到“七个深刻领会”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武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做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中还提到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就创新招商模式、路径和机制进行了讲解,主要打造“四只招商大军”:专业队伍,校友队伍、企业家队伍和投资人队伍。围绕“三链”和“八个延伸”推动项目落地。构建未来企业、战略化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相融合的迭代产业体系。其中未来企业、战略化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都有包括我们公司的人工智能。

5.东湖高新区 篇五

产业是支撑和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标准与标准化作为产业集群的抓手,不仅能够消除产业内部技术壁垒,使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相互衔接,优化产业资源配置,降低传统产业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也能够使新技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并通过其一致性和排他性,放大技术对市场的控制作用,进而占领新兴产业竞争和发展的制高点。当前,产业联盟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标准化工作日益受到政府和市场的重视,成为我国推进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驱动。然而,由于不同产业联盟在产业类型、组织形式和标准化机制等方面的差异,使其标准化过程与发展模式也不近相同,产业联盟标准化如何发展亟待研究。本文在深入分析产业联盟组织形式及其标准化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产业联盟标准化组织体系及不同类型的产业联盟标准化发展策略,并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产业联盟为例,对其标准化发展策略进行分类分析,为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产业标准化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 产业联盟标准化内涵及特点

产业联盟标准化是产业价值链上各企业以标准化为目的和纽带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并通过共同制定、共享、执行和推广标准等一系列标准化活动,降低联盟内企业的生产研发成本、提升产品服务质量,进而主导市场话语权。制定并执行共同的产业联盟标准是产业联盟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目的和工作内容。当前,联盟标准虽然还未纳入我国现行标准化法所规定的标准体系,但其作为标准化改革过渡时期最具市场活力的标准类型,已逐渐被各级各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明确了地位并得到了大力支持。随着以市场为主体的标准化工作不断深入,产业联盟标准日益受到国家重视,成为我国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对象。2014年修订发布的国家标准GB/T20000.1《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中,标准被定义为“通过标准化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这一定义删除了标准须由“公认机构批准”的要求,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将联盟标准纳入“标准”定义的范围。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正式提出,培育和发展产业技术联盟为基础的团体标准。这标志着产业联盟标准作为团体标准的一种形式,已成为我国法定的标准类型。

综上所述,以产业联盟为标准化活动主体所形成的团体标准,是为了在产业联盟内获得最佳秩序,由联盟成员自愿发起制定和使用,并经过协商一致,由全体联盟成员所确立和公认的,能够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3 产业联盟组织形式和标准化机制分析

3.1 产业联盟组织形式分析

依照联盟组成企业在产业内部之间的关系和所处产业链环节的不同,产业联盟可分为横向组织、纵向组织和矩阵式组织3种形式。

(1)横向产业联盟组织。横向产业联盟是有着对称实力或互补性资源的不同企业,为达到推行统一标准、共同拥有市场、合作研究与开发、共享资源和增强竞争能力等目的,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合作竞争组织。横向产业联盟中的企业大多是在产业链中承担相同环节的企业或其他机构,尤其是那些互为竞争对手的企业。因此,有利于产业内相关企业在更大空间范围和生产深度上建立协作分工关系,较容易在具体领域对先进技术进行深入的标准化工作,研发先进技术标准占领市场高地,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减少企业某些重复的投入和研究,提高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效率。

(2)纵向产业联盟组织。纵向产业联盟是产业链中上、中、下游企业间的联盟,联盟内企业位于产业价值链的不同位置,相互之间在共享以专利为代表的技术和能力等方面达成一致,形成一种互补型的合作关系。纵向产业联盟组织形式为了衔接产业上下游,往往要求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进行技术和服务的标准化,更容易形成基础通用性和基础服务性标准,形成基于产业链的标准链,有利于提高产业价值链的敏捷性,加快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降低产业内部的交易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管控,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在市场竞争上获得一席之地。

(3)矩阵式产业联盟组织。矩阵式产业联盟是上述两种形式的结合,在横向上表现为共同分享市场的企业以及产业相关的研发机构、标准化技术机构、协会团体等的协作,在纵向上表现为产业链上下游上各企业和相关技术机构、社会组织的合作。这些联盟成员相互关联,共同构成矩阵形式的联盟结构。

3.2 产业联盟标准化机制分析

(1)主导式标准化机制。产业联盟内具有强大技术优势或市场影响力的行业主导企业,将其标准融入产品并被市场所广泛接受,同时通过联盟内标准专利许可或核心产品部件供应将标准融入联盟内其他企业,进而使其标准和技术规范成为行业普遍采用的事实标准的标准化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

由于主导标准的联盟企业具有优势明显的核心技术,便将技术以标准的形式融入本企业产品,使用户普遍接受,形成强大的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并且当主导企业成为标准的定义者或先导者时,往往通过向其他企业(上下游企业,甚至是竞争企业)许可标准专利、提供产品核心部件等方式推广其标准,使其标准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此后在面临国际竞争需要时,进一步申请为国际标准。

(2)协作式标准化机制。产业联盟内多个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开展强强联合,通过合作研发、专利共享、资源整合等活动,共同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拥有全面的专利覆盖性的团体标准,逐步推广至全行业所采用,以此实现市场领先优势(如图2所示)。

参与标准制定的多个企业通常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影响力,并掌握一定的领域专利技术。但是任一联盟企业自身的专利尚不能完全支撑领域标准,或难以覆盖产业链各环节,而且在同一领域可能存在拥有标准话语权的强大竞争对手。因此,需要整合各方优势共同应对标准竞争,通过加快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共同开发,形成新的标准,并为其他企业提供融入标准技术的产品、服务或核心部件;或者,联盟各方基于各自的专利技术构建专利池,在已有专利的基础上自行或联合开发新的技术和专利,当联盟拥有的专利形成了强大的专利覆盖,其他企业难以越过联盟的专利或技术,则联盟可以向外部其他企业许可标准专利,使其技术标准成为行业普遍采用的事实标准。

(3)协调式标准化机制。一些矩阵式产业联盟包含了与产业相关的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机构等各类主体,由于其主体数量多、类型杂、范围广,且各主体相互关联,因此与协作式标准化机制相比,产业联盟的标准化机制需要更多和更大范围的相互协调(如图3所示)。

协调式标准化机制通常是先确立标准,即在标准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就先行开展标准化活动,或确立明确的标准化目标实施标准化战略,开展联盟成员间的专利集中许可或交叉许可、免费许可或有偿许可,不断吸纳新成员加入建设标准专利群。然后通过不断开发和共享新专利,形成包括技术基础、产品、方法、设备等在内的完善的标准体系,并以强大的专利群和有关规范、方案等支撑具体标准制定。在相关产品与服务的开发过程中,不断融入标准技术,随着产业内相关主体纷纷加入到与标准有关的产业创新活动中来,使联盟制定的团体标准被广泛采用和实施,进而成为事实标准,使以技术和专利为支撑的标准则逐渐成为市场准入门槛和占领竞争高地的有力武器。与其他产业联盟标准化机制的小范围市场竞争不同,此类产业联盟标准化往往基于国家战略和国际竞争需要,政府将在产业联盟标准化过程中起到更加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4 产业联盟标准化发展策略设计

本文以武汉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为例,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联盟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上述所分析的不同产业联盟内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不同产业联盟标准化工作机制,初步提出适应于不同产业联盟的标准化发展策略,主要包括产业联盟标准化组织建设和发展策略设计两部分。

4.1 产业联盟类型及其发展概况

湖北作为中部地区的工业大省,近年来块状经济的逐步形成和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根据《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东湖高新区将全力打造以光电子信息为核心产业,以生物医药、环保节能、高端装备为战略产业,以高技术服务业为先导产业的“131”产业架构,进入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第一梯队,成为全球光电子产业中心、新兴发展试验区、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和企业创业发展核心区,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使高新技术产业在示范区总收入的比例达到80%以上,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目前,“131”产业架构已搭建完成,主要产业经济指标和企业构成如图4所示。

作为国家第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区和湖北省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东湖高新区聚集了许多在全国乃至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高新企业和科研团队,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目前,东湖高新区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以领军企业为主牵头成立43家产业联盟。其中,国家级产业联盟8个,分别分布在光纤接入、光纤材料、地理信息、高清光盘、激光加工和重型机床等领域。这些产业联盟在标准化方面已具备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条件,并且也已经向联盟标准化发展,如3.1和3.2节分析,由于不同产业联盟的组织形式和标准化机制各异,因此急需在建立一种通用的联盟标准化组织体系来厘清标准化过程中不同部分的耦合方式,并为不同类型的产业联盟提供合适的产业联盟标准化策略。

4.2 产业联盟标准化组织建设

通过对国内外产业标准联盟的组织架构进行梳理分析,结合东湖高新技术产业类型和产业联盟建设现状,其产业联盟标准化组织建设如图5所示。

图5所示的东湖高新技术产业联盟标准化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联盟标准管理机构、联盟内部成员、联盟外部企业和公共利益相关者四大系统。

(1)联盟标准管理机构

联盟标准管理机构系统是组织体系中的核心权利机构和管理机构,它代表了联盟全体成员的利益。联盟标准管理机构的核心是联盟成员大会,由全体联盟成员组成,是产业标准联盟的最高权力机构,联盟标准制修订等重大事项均必须通过联盟成员大会表决通过;联盟成员大会下设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其成员一般应由联盟内,产业链各环节上的龙头企业、重要技术机构和标准化科研机构组成,主要负责执行联盟成员大会决议、领导联盟成员开展工作、制定联盟内部管理制度,以及决定其他重大事项;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下设联盟秘书处,是产业标准联盟开展日常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主要工作职责为执行联盟成员大会和理事会决议,组织协调联盟成员开展联盟标准化工作,同时负责对外的联络与协调。根据产业联盟标准化工作情况,可以将联盟秘书处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工作组,包括标准研制工作组、知识产权工作组、标准推广应用工作组、财务审计工作组等。

(2)联盟内部成员

联盟内部成员系统是联盟内全体成员所组成的产、学、研集成。在产业标准联盟发展初级阶段,联盟内部成员主要为产业横向互补型企业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产业标准联盟发展的中后期,联盟内部成员则包含了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具有更加广泛的代表性。联盟内部成员将在联盟标准管理机构的直接指导下,主导或参与联盟标准研制,并按规定使用和执行标准。同时,产业标准联盟内拥有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的企业或机构,应在联盟成员大会的协调谈判下共同构建“专利池”,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联盟内部成员进行知识产权许可,真正实现专利标准化、技术产业化,提升产业联盟的整体实力。

(3)联盟外部企业

联盟外部企业系统是非产业联盟的其他企业或组织,包括同一领域内企业和领域相关的企业。对于这类企业,在联盟标准上应采取推广应用的策略,进一步扩大标准的使用范围,促成联盟标准得到市场认同和广泛接受,进而成为事实标准,以实现联盟企业产出效益的最大化;在专利技术上则应采取打包授权的策略,收取知识产权许可费用,并按照协议向联盟内部成员进行分配,实现技术知识的收益最大化。

(4)公共利益相关者

这一系统主要包括政府、技术专家和公众等,其中,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引导产业联盟开展标准化工作,并为之提供政策支持;公众则在使用联盟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履行第三方的监督作用。此外,公众作为市场代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标准的研制工作。

4.3 产业联盟标准化发展策略

基于不同的产业联盟组织形式和标准化机制中的企业行为、角色分配等,东湖高新技术产业联盟标准化发展可分为混合式、多企业协作式和多方协调式三种策略。不同标准化发展策略与产业联盟组织形式及标准化机制之间的一般对应关系如图6所示。

(1)混合式发展

混合式联盟标准发展模式是单个企业的自主研发技术与多企业协作技术推广相结合来发展联盟标准。无论研发的技术是前导技术还是后发技术,技术开发企业和伙伴企业可以通过市场协作,互相借助其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以新技术迅速占领市场,或以扩大市场应用来对抗竞争对手的技术优势,使顾客产生使用上的依赖性,直至成为市场上的事实标准。此模式适用于技术和市场都比价成熟的产业标准联盟,联盟内不仅拥有产业技术龙头企业,同时也拥有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企业。而随着技术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在技术开发活动中面对日益复杂的技术问题,技术的综合性和集成性越来越强,因此,只有实力超强的企业才有可能利用自身的实力独自开发一个技术标准,而一般情况下是多个公司签订协议进行技术协作开发。

东湖高新区内的汽车电子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教育云产业等产业联盟均适宜于采用此种模式,可以凭借企业在具体细分领域的优势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在制定标准后以加强市场的应用进行标准扩散,通过事实标准的确立,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取技术和市场规则的话语权。

(2)多企业协作式发展

多企业协作式联盟标准发展模式是指多个企业组建产业标准联盟,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均有多个企业参与。联盟标准发展过程中,企业分为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其中,核心企业拥有标准所需的必要专利或是技术推广目标市场的绝对市场份额。通过贡献必要专利形成“专利池”来驱动新技术的开发。同时,企业之间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降低了创新风险。而外围企业则是标准的使用者。使用者的加入增强了市场的声音,向市场发出标准成功可能性的信号,网络外部性产生的正反馈效应将有利于技术在市场上流行。

此模式适用于东湖高新区内大多数产业联盟发展联盟标准,包括三网融合及数字家庭技术应用、智能交通、风电装备、精密制造等产业联盟。通过共同制定和推广应用联盟标准,瞄准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行业应用前瞻性的领域和技术,整合联盟内产业上下游各个企业的资源和技术,在产业链的各环节开展标准化,以标准链快速构建起产业链,加大不同企业的技术专利与标准的融合力度和深度,以多企业参与的技术标准体系化的研发和应用推广迅速占领市场。

(3)多方协调式发展

多方协调式联盟标准发展模式是指两、三个联盟成员企业分别自主开发了技术,这些不同的技术路线、不同的技术方案在多方协调下,通过成员企业之间博弈,达成统一确定的通用标准协议,然后联盟成员把这个通用的技术标准引入市场。虽然标准的制定是艰难博弈的过程,但其中协调大于竞争和冲突。同时,为降低联盟内企业之间的协调难度,各企业往往具有可相互兼容的技术。最终技术标准如何协调并达成一致,主要取决于各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技术、本身的市场地位以及政府支持力度。

此模式更适用于国家产业政策强力支持,且联盟成员企业之间的技术具有较好兼容性的产业联盟,以此降低标准制定过程中协调的复杂度和难度,使产业联盟标准化更快更高效地发展。东湖高新区内的光纤接入(FTTx)、光纤材料、激光加工、高档重型机床、空间信息智能服务等为代表的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北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具备省级产业发展政策支持的联盟适宜于采用此种模式。目前,中国空间信息智能服务产业标准联盟已经成立,成员包括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化研究所、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立得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等行业内产学研单位,成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领域首个标准联盟。

5 结语

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愈加激烈的标准竞争已成为各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重要手段。加快产业标准化进程不仅可以实现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可以推动新兴技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随着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战略的不断深入,产业联盟标准发展模式在产业界和学术界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武汉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及标准化现状基础上,构建了东湖高新技术产业标准联盟组建模式,并对不同产业的联盟标准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类型产业发展与标准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客观的量化指标来解释标准化之于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支树平.中国标准化战略的审视与前瞻[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29(3):288-292.

[2]杨泽世.传统产业标准化工作作用初探[J].中国标准化,2003,(9):29-30.

[3]张妍.技术标准化对产业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0.

[4]郑展鹏.标准化战略的国际借鉴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8(1):53-58.

[5]Lehr W.Standardization: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2,43(8):550-555.

[6]陈锐,沈华,周永根.标准化:产业与技术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石[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29(3):293-298.

6.东湖“第三次崛起” 篇六

经过20年跨越式发展的东湖高新区,在继北京中关村之后,成为中国第二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最后一家。在2010年1月6日召开的全省动员大会上,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清泉发出动员令:举全省之力,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将东湖高新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自主创新的摇篮。

“高新区”之虑

最早以高科技为主题的创业街,全国有两个。一个在武汉东湖畔,另一个在北京中关村。无论是南或北,街头噪动的创业气息依然时刻在冲击着一颗颗年轻的心。

1991年,东湖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区之一;2009年12月8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花落”武汉。在过去的18年里,因着对财富的追逐,蜗居在东湖高新区各个角落的科学家们告别传统知识分子黄卷青灯的苦读岁月,投身创业大潮。这其中包括孟庆南、陈义龙、向梓仲等人,他们曾在武大、华科上学,随后直接或间接创业,以致今天成为富甲一方的产业大佬。他们那些清贫一辈子的老师们,如赵梓森、黄德修等人则是中国光电子通讯产业的奠基者。

去年12月底,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关于同意支持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的大背景下,东湖高新区成为中国目前仅有的两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一,被称为“最后的创新特区”。

从“中国光谷”再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高新区见证了中国高科技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但20年过去了,人们所称的“光谷”与“硅谷”仍然相去甚远。

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不够、高新产业对GDP贡献率不高的尴尬处境,湖北省长李鸿忠曾打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我省的自主创新之树枝繁叶茂,开花多,挂果少,收获与大树的繁茂不相称。”湖北最高行政长官的这个比喻是玩笑也好、事实也罢,它多少说明武汉在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方面做的工作并不是最好。

这样的不满意,武汉市市长阮成发在另外一个公开场合同样做了稍显直率的表达。

2010年1月16日,在武汉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召开的新年迎春联谊会上,阮市长对年轻有为的企业家们说:“2009年我们实现了4500亿的目标,2010年我们的目标是5000亿元,坦率地讲,作为市长,我丝毫没有一点点喜悦,因为感到压力太大了。”

阮市长的压力来自于武汉市产业结构的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我们重化工占到80%,人力资源、环境保护的约束很大。全市调整产业结构迫在眉睫,但很多机遇却在不断流失。”同时,他对武汉一个获得国家一等奖的纺织技术没有被本土产业化而被山东做成国家八成市场份额的事件耿耿于怀,他希望“我们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一定要让我们的资本尽可能地与最新科技成果有效地对接。”

这样的忧虑和不满,其实并非只有政府官员才有,企业家也一样心存芥蒂。

张军(化名)是武汉东湖高新区创业街一家民营科技公司的董事长,他在接受《鄂商》采访时抱怨道:“我们武汉肯定不缺知识和技术创新,只是我们在在体制机制创新和服务方面做得并不理想。”他觉得现在很多时候都是在搞概念、闹运动式的,“完全依靠政府官员在动,而少有企业全程参与和知情,缺乏宣传、辅导和服务。概念太多,一个接一个的变化,而企业和创业者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得到的东西不多,主要是一些企业不知道有哪些政策如何操作,且一些政策主要给了国企、高校,微型企业、小企业、中型企业较难得到。”

然而,这一切,显然已经不再适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需求,一个新时代即将开始。2009年末的“国家点兵”,让武汉这座几经沉浮的特大城市,第三次踏上复兴崛起的征程。

最后的机遇

如果不是去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东湖高新区多逗留了会,或许武汉拿不到这个国家级示范区的指标。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在与一次武大师生交流时,曾透露了示范区获批的一个内幕:“国务院批复同意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本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只准备批一个的,后来温家宝总理到东湖高新区视察,对光谷高新企业的实力印象深刻,促成了东湖高新区获批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关于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整个申报过程中的艰辛,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创新办主任卢胜是这样表述的:“这个试点的成功批复是在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相关负责部门艰苦努力才取得的。在整个申报过程中需要国家16个部委的配合,程序非常严格复杂。从2009年以来,省市主要领导带队五次进京学习中关村,六次派专人进京做相关工作。”

在国家批复下来后第二周,湖北省委就专门召开常委会议对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支持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了深刻的专题讨论。

2010年1月3日到5日,武汉市委书记杨松,武汉市市长阮成发,市政协主席叶金生,更是顶风冒雪,率武汉党政代表团赴北京考察,数日踏访中关村求经。

卢主任认为这种艰辛是非常值得的,因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成为中国第二个国家级政策特区,在体制机制上拥有一系列的先行先试权,这对地方和高新区的改革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现在评估还为时过早。我认为这是一个政策落差,这个落差给湖北省、武汉市带来的机遇是具有很大想象力的。”他的语气中溢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对武汉的意义确实非同一般,武汉市委、市政府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明确提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给武汉提供了加快解决历史性问题的历史性机遇,我们理应珍惜先行先试权,努力以体制机制的创新来消除深层次瓶颈制约问题,最大限度的释放科技这一最大生产力,在武汉率先形成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2009年12月,武汉市委书记杨松曾公开表明:”2010年全市的重中之重是建设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全市发展的大事,标志着武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但长春也认为将东湖高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中央政府对东湖高新区20多年发展模式坚持的肯定。他还表示:“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做好工作。”

共青团武汉市副书记、武汉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沈涛则从经济发展模式方面说明试点的重要性:“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生态代价过大,这些都严重制约经济社会。自主创新是我们应对经济危机的根本之策。”他认为自主创新是一种倒逼的机制,逼迫我们的企业家努力创新求生存。

据知情人向本刊记者透露,2月26日上午湖北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并通过《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实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示范区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政策。“这些政策都是真金白银,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陆续出台”,该人士如是说。

不只是政府的事

显然,湖北省和武汉市非常珍惜这个解决历史性问题的机会。

2010年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专门为此召开全省大会,表示将举全省之力,支持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为了力促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武汉市委、市政府以最快的速度出台了以股权激励、政府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等为核心内容的《武汉市关于全力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定包括7大新政、26条细则,方案细致,很多具有制度突破意义。新政还特别赋予东湖高新区“市府经济管理权限”,简化办事程序,做到办事不出园。

阮成发表示,武汉市政府将尽可能把7大新政放大到全市各相关区域,促进整个武汉市自主创新建设。

在这次武汉推出的七大新政中,被外界称作“黄金新政”的有两条:第一条,就是开展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试点;第二条,即是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

关于第一条,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创新办主任卢胜解释,区内有42所高校、56家科研院所、33所国家重点试验室,但大多管理权限在部委。长期以来,这些院所及下属企业的管理层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一直未有突破,导致公司发展动力不强。为此,武汉市政府和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这次特意选取了邮科院、华工科技等10家高科技企业,与其主管部门沟通,力争实现股权激励突破。

针对第二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湖北金融研究中心研究院徐晟建议:“尽快批复东湖高新区“新三板”市场交易,帮助区内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让多层次金融市场发挥效率。”他认为没有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就难以形成公司发展的培育环境,同时作为金融中介公司:财务顾问公司、PE也应该的到更多的支持,只有活跃的金融中介市场,才能有活跃的金融市场。

徐教授对开设光谷银行也有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还是不够,必须要有现代金融市场的金融中介参与,才能让资本和知识得到更好的融合,不然信息不对称的代理问题仍然是发展的障碍。”

卢胜称,东湖高新区正在争取国家支持,欲将新三板市场继中关村之后,在东湖高新区内开通,以打通中小高新企业融资渠道。目前,东湖高新区已经选取了144家企业,为新三板市场未雨绸缪。

对于东湖高新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问题,大成律师事务所武汉分所副主任张亚卿认为,政府应该学习发达地区去专门购买法律服务,“很多民营化的中介机构是社会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力量,而且他们都愿意并且有能力做好政府的帮手和助手。纵观国外或国内其他城市,大量地方性法律法规规章都是在律师的深度参与下完成的,但是武汉却鲜有。“

他还建议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职业律师深度参与到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地方性立法建设中来,“因为职业律师大量地参与了企业的各类经济活动,知道企业的各种实际需求,可以说是对企业是知根知底。”

除了以上两条,社会最为关注的就是税收问题。卢胜透露,省市两级政府将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采取某种方式奖励返还给企业,其中对非创投机构企业地方税收全额奖励。个人所得税部分也将会有很大的比例返奖给高端人才。“湖北省人大将在2010年年底出台相关促进条例,具体的政策还在进一步制定当中”,他坦言。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曾评价,未来一国、一城竞争的核心,不在于生产多少钢、造出多少船;而是科技、品牌、人才的较量。闯出一条创新驱动的“中国道路”,这既是历史使命,也是武汉未来的必然选择。

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长远规划和纵深发展,必将重新划定中国不同区域的竞争秩序。武汉,大有可为。

东湖高新区发展大事记

1988年,东湖高新区正式成立,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991年,东湖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区。

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和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

2006年,被科技部列为全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之一。

2007年、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2008年,科技部批准武汉成立全国唯一的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

2009年,东湖高新区企业总收入2215亿元,是1991年4.2亿元的500多倍,带动了湖北省及武汉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2009年4月21日,湖北省政府正式申报东湖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09年12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支持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开展的主要试点

股权激励试点。支持在东湖高新区范围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的视点,在院所转制企业以及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中进行股权和分红权激励改革,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开展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的试点。

上一篇:它是圣物宗教诗歌下一篇:picc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