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分析

2024-11-12

修辞学分析(精选8篇)

1.修辞学分析 篇一

误解研究由来已久,误解产生的根源是以往文献中论述的重点问题.研究者对误解根源的结论存在多种模式,有语码根源、交际风格根源、文化根源、认知根源、社会心理根源等.这些模式都是针对不同类型的误解现象做出的解释,显得零散而孤立,不能完整地揭示误解形成的`机制.本文试图从语用修辞学的角度在话语建构与话语理解的动态过程中探讨误解现象的本质,即话语因素、客观语境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在误解形成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交际双方又是怎样调节话语,弥合信息差,达到最终的适应与理解.

作 者:张少云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上海刊 名:修辞学习 PKU英文刊名:RHETORIC LEARNING年,卷(期):“”(2)分类号:H15关键词:误解 信息差 话语建构 话语理解 语用修辞

2.修辞学分析 篇二

近年来, 一些衍生于时政新闻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流行语正在以迅猛的态势流行开来, 成为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这些词汇多与热点新闻事件相关, 例如来自“瓮安事件”警方调查报告的“俯卧撑”, “杭州飙车案”中网民对警方的“车速七十码”的鉴定创造的“欺实马”, 以及来自“艳照门事件”街头采访的“打酱油”等等。这一现实反映了广大网民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 也体现了网络在公民表达关注、交流意见中的重要作用。

一、政治语言修辞学对时政网络语言的忽略与滞后

目前, 国内学界有关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语言形成的社会心理分析、网络语言的词语特点及形成原因、网络语言对于汉语及其教学的冲击和影响、网络语言发展的问题与规范、网络词汇的整理以及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网络语言的影响等方面, 在研究过程中也综合地运用了社会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分析框架与研究视角。而对网络时政类热点词汇的现象尚无很多讨论。

国内学界有关中国政治修辞的讨论中, 主要采取的是政治学与语言学的两大研究视角。田海龙从逻辑上区分了“研究语言的政治问题”和“研究政治的语言问题”[2], 这两大研究方向都有大量的文献, 例如曾文武从批判性话语的分析方法, 研究了政治语言中的修辞手法;[3]刘文科则分析了政治权力运作中的修辞作用, 指出政治修辞是政治合法化的重要途径, 在权力运作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4];而肖安法、刘文科则讨论了政治修辞的基本要素与语言风格;刘静敏讨论了不同时代政治修辞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胡亚云讨论了政治修辞与政治传播之间的关系, 认为政治修辞服务于政治传播的价值基础, 是政治传播的关键条件[5]。

政治语言与政治修辞的内涵与外延较难界定, 根据胡亚云的研究, 政治语言有五大特征: (1) 政治语言是含有政治信息的语言, 而对其进行的修饰即政治修辞; (2) 政治语言的使用者主要是政治主体, 政治主体有公民、政党政府、政治家等。政治主体在交流政治思想、传播政治信息的过程中必然要运用政治语言; (3) 政治语言的运用场合主要是涉及政治权力关系的场合, 如选举、立法等等; (4) 政治语言的功能是交流政治信息, 具有权力工具性, 政治家通过复杂的政治语言活动传达或明或暗的政治信息, 从而达到获取、巩固、扩大自己政治权力的目的; (5) 政治语言包括语文语言与非语文语言。[6]

笔者认为, 网络中有关时政的讨论以及时政流行语亦属于政治语言范畴。因为首先, 这些词语之中包含了对有关事件的政治信息, 例如“瓮安事件”中网民对于警方报告的态度;其次, 时政流行语的使用者为广大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公民, 针对者为相关部门, 皆属于政治主体;再次, 以更大的广度深度来考察, 这一现象背后隐含公民权利、法制建设、制约公权和权力合法性等与权力、政治相关的论题;最后, 网络流行语是对于官方政治修辞的一种回应。因此, 在本文的讨论中, 网络流行语将包含在政治修辞的讨论框架之内。此外, “网络流行语”这一名词所指代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词语”范畴, 短语、成语等等也包含在网络流行语的所指范围内。

本文对这一国内尚无文献讨论的现象的源起、形态以及影响进行分析, 旨在揭示其背后的修辞规律与社会政治变化, 讨论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选取2008-2009年流行于网络空间的、与时政及社会热点相关的代表性流行语为样本, 从修辞学的角度与方法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修辞特点及语言建构方式, 然后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与制度根源, 继而研究这一现象对于官方政治修辞乃至中国政治、社会的影响, 并在最后得出简要的结论。

二、时政类网络流行语的修辞学分类解读

中国传统的修辞演变是以社会制度为基础的, 因此缺乏公共演说与公共表达的修辞教育[7]与使用传统。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 公民获得了表达意见的公共空间, 时政类网络流行语的兴起, 正是与这一趋势相伴而生的一种另类而有趣的现象。这些幽默智慧的网络流行语背后, 体现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时代的特色。

从修辞手段及修辞方法的角度来看, 网络流行语充分体现了词语语音、语义及形式的修辞手段。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产生, 实际上是一种利用修辞方法的语言建构过程。依照修辞方法对其来源进一步细分, 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 用谐音类词汇实现委婉表达

谐音是网络流行语中较常见的一类修辞方法, 它充分利用汉语作为一种有声调语言, 存在大量同音词或近音词的特点[8]。具体到网络流行语的应用之中, 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利用谐音将某些抽象词语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实体, 达到讽刺等修辞效果。其中最典型的例证就是由俗语中侮辱性的语言谐音结合动物形象所创造的“草泥马”, 以及来自“和谐”的谐音的词语“河蟹”等等。

(二) 用当事人原话中的词句进行借代表达情感态度

这类词语多来自于当事人, 并对其进行直接使用, 但是本着反讽的修辞目的, 在语用过程中对其含义有所改变。这一类修辞手法在时政类网络流行语中最为常见, 例如“俯卧撑”即来自“瓮安事件”中警方的死亡鉴定, “躲猫猫”来自云南看守所犯人死亡案件中警方给出的死因解释, “打酱油”来自“艳照门事件”事后的街头采访, 而“杭州飙车案”中的“欺实马”则是对“车速七十码”这一警方说法综合运用谐音与借代手法创造的词汇。

(三) 用借代方法浓缩事件及相关人物特点

这类流行语多由新闻事件提炼出来, 代指与此类似的同类做法。其形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成语有相似之处:都是从典故而来, 且对类似现象有指代作用, 而这类流行语也多以成语的形式出现, 如针对余秋雨汶川地震后作态的“秋雨含泪”, 由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引发网友愤怒的词作《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浓缩而成的“兆山羡鬼”, 由华南虎事件产生的“正龙拍虎”等等。此外, 一些事件中的相关人物与机构也成为了网络流行语的借代来源, 例如“范跑跑”、“郭跳跳”、“楼脆脆”、“CNN”等。

(四) 用带有时代印记的惯用修辞达到幽默效果

同样是对原话的改变性语用, 这一类来源与上述第二类中的流行语区别在于此类之中的修辞多为惯常使用, 且多具有时代印记。其典型的例证是对各类报道中频繁使用的“别有用心的一小撮”、“城市无业闲散人员”等词的讽刺性运用。

(五) 用明显违背语法与逻辑结构的词语组合达到讽刺效果

典型例证是2009年最为流行的“被”。在明显需要主动完成的动作, 如“自杀”、“就业”等前面加上表被动语态的“被”, 用“被就业”、“被自杀”等词揭示相关事件的荒唐与当事人的无奈, 用词句的不合逻辑映衬现实的荒谬;从以上的简单分类可以看出, 网络流行语是网友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智慧创造, 巧妙而风趣地表达了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意见和诉求。总的说来, 这些词汇语言风格幽默、简洁、尖锐, 符合网络文化的特质与网络表达所需的生动形象、引人注意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这一语言现象, 我们需要对这些流行语产生的制度环境、社会心理进行分析。

三、网络流行语形成的条件及创意来源

网络流行语的建构过程, 可以从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独特特点、网民所体现的公民意识的觉醒、中国转型期的社会现实以及政府的执政能力等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 网络的发展为公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达渠道与空间。它以其覆盖范围的广泛、信息传播的速度、进入成本的低廉大大提升了个人获取信息与表达意见的能力。而随着网民人数的不断扩展, 网络信息的来源渠道也得到几何级数式的扩展, 网络具有传播媒介的交互性与共享性, 成为网民进行讨论建言的良好平台。迅速的信息发布和便捷的意见交流, 网络之上得以形成约翰·弥尔顿 (John Milton) 所说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而网络流行语则正是伴随这一过程, 在这一平台生长出来的语言现象。

网络流行语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诞生条件是中国社会公民意识的觉醒与中国转型期的社会现实。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集权专制转向民主法治、全能国家转向公民社会的多重转轨时期, 各种社会矛盾复杂, 也诞生了大量的新闻事件。在这一社会问题多发时期, 公众需要渠道来参政议政, 而网络则成了一个最好的选择。伴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眼界的开拓, 中国公民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不断增强, 许多新闻事件也引发了他们的关注和参与, 而正如上所言, 网络为其提供了言说与关注的空间。网络热点词的出现正体现了网民自觉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 行使宪法所赋予的公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关注现实社会, 参与公共事件的公民精神。

然而, 需要看到有些时政类网络流行语多以讽刺调侃为主, 表达也多采取委婉和间接的修辞, 类似于一种意见的“曲线表达”[9]。这无疑不利于网络民意表达渠道的理性建设性发展。

而从时政类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的角度分析, 不难发现有关部门所给出的报告与报告中的修辞成为网络流行语“汲取灵感”的重要渠道。这也体现了有关部门作为中的严重不足与政治修辞的僵化与落后。从前一个角度来说, “俯卧撑”、“躲猫猫”、“欺实马”等网络流行语, 首先来自于有关部门对于热点事件的处理之中存在的严重令人质疑的不足和公信力的丧失。这也要求地方政府重视网络民意, 改善治理水平。而从政治修辞的角度来说, 传统政治修辞的僵化、落后也是网络流行语出现的原因之一。典型的例证即为“不明真相的群众”、“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以及“社会无业人员”等用词与说法。这些说法明显带有文革时期阶级斗争文风的残存, 其共同特点是对于公民进行了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甚至道义谴责, 而这无疑将遭到网民的嘲讽与反击。时政类网络流行语在这个角度上是对传统政治修辞的一种回应, 而正因如此, 其话语空间的公共性, 言说论题的时政性, 有必要对其与传统政治修辞之间可能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对于中国政治修辞民主化方向的改善进行讨论。

四、网络流行语与传统政治修辞的互动及影响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 网络流行语并不属于政治修辞的范畴。但它作为中国互联网时代公民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以及其作为一种对传统政治修辞回应的形态, 值得将其置于政治修辞的论域内进行讨论。

政治修辞是权力运作的必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国政府贯彻其政策法规、实行管理的必要渠道。这是因为政治修辞关乎政治信息的传达效率与接收效果, 是一国政府统治能力的重要来源。根据《牛津英语辞典》的定义, 修辞即“用语言劝说和说服别人的艺术”。[10]具体到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国情, 无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 宣传和政府文件之中, 都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修辞系统。然而这种成体系的语言系统, 并没有实时地应对时间变化而进行革新, 反而存在着僵化的现象, 网上流传的“官场套话”即是对这一现象的讽刺, 其中例如“高举……”、“在……的领导之下”之类的官场套话, 不仅空洞无物, 而且处处可见, 这种僵化刻板、“假大空”、冗长拖沓、华而不实等等[11]的文风与民间和网络通行的语言相去甚远。“官语”与“民语”的过大差别, 将会导致官方话语或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不能反映社会心理与大众情绪, 不能实际地整合与提升人民的精神、思想与情绪。

随着时代的进步, “官语”与“民语”两种语言之间必然经历一场碰撞与融合的过程。其中的一个体现即是前文所述的网络流行语对于官话套话的调侃与讽刺。在政治修辞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中, 论证的过程、对受众的感召是达到预期修辞效果的关键。[12]而如今官方政治修辞在这两方面无疑都是存在较大缺陷。因此, 为维护政府的稳定, 实现网络时代官民良好互动, 官方修辞的改变正当其时。以网络流行语为浓缩的民意代表, 应该成为政府改革的着眼点。如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在“躲猫猫”事件中对网民意见的重视, 以及对“别有用心”、“一小撮”等词的慎重使用, 可视为这一方向的有益尝试。这一过程之中并非单纯的语言转变, 其背后从根本上是政府从“家长”到“公仆”角色定位的转变。从虚浮自大、一成不变的官方语言转变为灵活诚挚、富有时代气息的民众喜闻乐见的话语, 理应成为这一社会变迁途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结语

总之, 时政类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公民空间兴起的在语言方面的集中体现, 使得公民获得表达自己声音的渠道, 也体现了勃兴之中的公民精神。但它不是也不应成为民意的主流表达方式。政府应该针对网络时代的新形势, 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 通过重构政治修辞获得民众的信服与认同, 重建公信力, 推动社会转型的平稳进行。

摘要:近年来, 一些衍生于时政新闻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流行语以迅猛的态势流行开来, 成为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本文以2008-2009年流行于网络空间、与时政及社会热点相关的代表性流行语为样本, 分析、讨论网络流行语现象的源起、形态以及影响, 旨在揭示其背后的修辞规律, 揭橥社会政治变化的某些密码。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政治修辞,话语建构,修辞

参考文献

[1]李军, 刘峰.网络语体:一种新兴的语体类型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2) .

[2]田海龙.政治语言研究[J].评述与思考.外语教学, 2002 (1) .

[3]曾文武.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看政治语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J].湖北第二师范大学学报, 2008 (6) .

[4]刘文科.政治权力运作中的政治修辞—必要性、普遍性和功能分析[J].学习与探索, 2008 (4.)

[5]胡亚云.论政治修辞与政治传播[J].河南社会科学, 2001 (9) .

[6]胡亚云.政治语言的涵义与特征初探[J].天中学刊, 2002 (3) .

[7]陈汝东.论全球化时代的东亚修辞学教育[J].韩中语言文化研究, 2010 (2.)

[8]陈汝东.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70.

[9][10]薛国林, 刘志杰.一种曲线的意见表达——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社会态度[J].新闻记者, 2009 (6) .

[11]陈培忠.改进我们的文风[N].中国青年报, 2003-10-23.

3.修辞学分析 篇三

【关键词】话语修辞 五位一体戏剧理论 统一理论

在当今的政治舞台上,男性已不再握有绝对主导权利。女性,尤其是政要们的夫人所产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如安·罗姆尼在2012年大选前在共和党全国大会上所作的一场演讲。演讲是一种对语言的特殊运用,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宣传手段,演讲主要是发挥其劝说功用!伯克认为: “人一旦运用语言,便不可避免地进入修辞情景。”结合这类女性特定的身份角色这一背景来思考,就会发现他们的演讲其实具有很强的修辞目的。从戏剧理论来探索这一演讲的修辞目的,从同一理论来发掘演讲者是如何一步步地将其动机传递给受话者,使其与发话者达成同一、诱发行动,从而加深读者对该演说的理解和认识。

一、新修辞学理论

戏剧理论是通过戏剧分析来研究人类行为关系和动机的一种方法。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欲望的表现,都有其相应的动机。因此这一理论将话语看做戏剧,揭示其中隐含的修辞动机,通过“行为”“执行者”“方法”“场景”以及“目的”这五个要素间的关系确定关系比,这个关系比的不同会表现成不同的话语动机。

同一理论在伯克新修辞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伯克认为,只有修辞者使用符号或语言与听众取得“同一”时,才能达到诱发他人行为的目的。取得“同一”主要有三种方式:“同情认同”、“对立认同”和“误同”。“同情认同”强调听众与说话者的共同感情、信仰和利益等,借此达到听者对说话者的认同;“对立认同”则是大家通过共同的对立面而形成联合;“误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是日常广告的惯用手法。

二、对米歇尔演讲的修辞分析

1米歇尔的演讲动机分析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夫人米歇尔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演说,时值美国大选时期,面对罗姆尼这样的强劲对手,米歇尔的演讲无疑是在为丈夫奥巴马做宣传,赢得更多的支持。她的演讲内容着力表现奥巴马能够深切理解美国普通大众的生活疾苦,能够继续更好地进行改革,以此赢得民心。

米歇尔的演讲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方式,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美国精神入手。描述了她成为第一夫人后游历美国的所见所闻,宣扬着人们仍旧使其熠熠生辉的美国精神,既作为一个美国国民的自尊自豪感、开拓进取,富民强国的精神以及实用主义。她所用到的元素有:

场景: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

执行者:米歇尔

行为:讲述自己所感受到的美国精神

方法:通过自己的见闻

目的:唤起人们共同拥有的美国精神

这部分米歇尔突出了“执行者-行为”的关系比,在这个充满政治色彩的舞台上,米歇尔没有开门见山的直接提出政治观点,即使在当今时代,第一夫人过度干预政治仍然会遭到反感。她选择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入话题,首先树立自己在听众心中的权威,让听众觉得她的话值得信赖。在开篇,丝毫没有提及政治,而是非常直接的从美国精神这一大众非常公认的话题切入。“I have seen the very best of the American spirit.”“I have seen it...I have seen it...I have seen it...”使用氣势磅礴的排比句来进一步表现这种美国精神,表现出自身对这种美国精神的崇尚。这是米歇尔演讲策略的第一步,利用“执行者-行为”关系比,迎合了大众的角色期待,即一位与他们同样崇尚美国精神的角色,让人们对其产生信赖,认为米歇尔所说的话是值得信赖的,为下文所植入的政治观点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承上启下。从对美国精神的谈论转到对奥巴马夫妇成长经历的讲述,他们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如何践行伟大的美国精神的。“You see, Barack and I were both raised by families......never imagined for themselves.”这一部分所用到的元素有:

场景:美国-一个伟大的国度

执行者:米歇尔&奥巴马

行为:从贫苦人民到成功者

方法:不断努力去争取和奋斗

目的:实现美国精神

这一部分突出的“行为-执行者”的关系比,在总统大选中要努力拉取的选票更多是来自普通大众的,因此赢得民众的信任是十分必要的。米歇尔强调奥巴马与自己艰辛的成长历程、卑微的家庭背景。第一夫人的此番言论让人联想到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优越的家庭背景,米歇尔想以此来说明,奥巴马才是真正理解民众苦难并以改善百姓生活为己任的国家领导人。米歇尔指出,奥巴马深知并践行了美国精神,渴望所有的美国人都能获得同样的机会。她含泪提到,奥巴马由单身母亲艰辛抚养长大,能明白普通家庭的疾苦,所以对奥巴马来讲,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不是政治问题,而是感同身受的“个人问题”。

第三部分是米歇尔对奥巴马工作上的肯定与支持。希望得到更多美国民众的支持,共同践行美国精神。“I love that we can trust Barack to do what he says he’s going to do,even when it’s hard especially when it’s hard.”这部分涉及的元素:

场景:经济仍旧不景气,医疗改革亟待解决的社会现状

执行者:奥巴马

行为:继续刺激经济发展并尽快解决医疗改革问题

方法:总统的领导以及民众共同的努力

目的:改善社会状况,“救民于水火”

这一部分突出“场景-行为”关系比,其中的行为是该场景所要求的,并由场景来确定合适与否。经济低迷,医疗改革问题突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社会现状,米歇尔以奥巴马为例,把这一关系比推向听众,使听众产生内心对改革的期望,强调出采取改革行动的必要性,呼吁群众继续支持奥巴马推进改革,共同迎来美好的愿景。

综上所述,米歇尔首先营造自身的可信形象,进一步通过讲述她与奥巴马的艰辛成长经历来拉拢广大民众的心,最后从讲述改革问题来唤起民众对改革的信心以继续支持奥巴马。

2米歇尔的修辞分析

修辞行为的使用在于消除存在的分歧与隔阂以达到“同一”。演讲者将听众与其自身同一的过程,通过符号系统中的等级观念使其产生转变观念的冲动。米歇尔将这两个方面很好的运用在一起,达到其鼓舞听众支持奥巴马的意图。

2.1“同一”的过程

演讲者通过话语使听众感觉到自己与演讲者有大量的共同之处,从而不知不觉的加入到了演讲者的队伍中。

2.1.1同情认同

米歇尔首先是借用美国精神这一美国国民普遍的价值观念,她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表现自己跟大家一样崇尚的美国精神。“I have seen it......ur proud military families…”米歇尔以此来表达自己是大家中的一员,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她同样是一位普通的美国人民,有着同样的感受,引起大家的共鸣,让大家觉得与米歇尔之间有着共同的感触,产生了一种亲近感。强调了美国人民的这种精神带给她深深的影响。“Every day, the people I meet inspire me... in the greatest nation on earth.”这迎合了大众需要被关注的心理,强化了大众对米歇尔的肯定。

紧接着米歇尔将话题转向了自己与奥巴马相识相爱,以此将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奥巴马身上,其精明之处就在于懂得挑选材料,恰到好处的表现出讲者的观点,以达到劝说的效果。米歇尔在演讲中选取了自己,奥巴马,自己父亲的奋斗史作为素材,奥巴马夫妇直到40岁才还完了学生贷款;米歇尔的父亲是城市水厂的一名泵浦操作员。就和很多人一样,米歇尔父亲衡量生命成功的方式是靠工作让自己的家庭过上体面的生活。他们学会了做自尊正派的人——努力工作远比挣钱多少重要…帮助别人比自己争先更有意义。我们学会了做诚实守信的人——要讲究真相…不能妄图走捷径或耍小伎俩…以及公平争取来的成功才算数。他们都是依靠自己诚实的劳动取得了成功,没有任何捷径,“泵浦操作员”、“贷款”等词与下层社会联系密切,但“总统”、“第一夫人”这样的词汇又深深的反应出了他们身份地位的改变,即使如此,这仍让人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底层的他们深知民众的疾苦,处在底层时的他们仍旧朝着美国梦努力着。这使得米歇尔和奥巴马都与美国民众联系在了一起。最后通过孩子这一对象成功的连接到了美国千千万万的家庭。

2.1.2对立认同

对立认同是“通过分裂而达成凝聚的最迫切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分裂指的是对立面。因为对立面的存在,讲者与说话者达成认同,形成联合,树立共同的敌人。

米歇尔从妻子的角度为听众讲述了奥巴马为大家所做的努力,奥巴马来自于底层社会,能够更加深刻且真切的理解民眾苦难并成为以改善百姓生活为己任的国家领导人。相比之下,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有着优越的家庭背景,他此前多次提到自己的“成功”,但他举的例子就是在贝恩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时赚了“大钱”。因此,米歇尔在演讲中特意指出:“对奥巴马来说,成功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财富,而是你能改变和影响民众的生活。”这就给普通民众的心理设定了一个比较对象,相比较出身优越的罗姆尼,奥巴马似乎更适合成为代表民众呼声的总统,更加能够实施有利于大众的改革,从而对罗姆尼的印象处于一种怀疑态度,这就成功的塑造了共同的对立面。使得民心更加倾向于有着相似成长经历的奥巴马。

在演讲中通过同情认同和对立认同来减少分歧,建立起的同一是众多政治演讲中惯用的手法。

3结语

伯克的新修辞理论所蕴含的内容为我们研究演讲中的修辞效果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此对米歇尔《希望不死,永存斗志》的演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运用戏剧理论将演讲分为三部分,分析修辞动机;运用同一理论分析米歇尔如何从同情、对立两个方面来赢得更多的支持。可以看出许多政要夫人的演讲多数都隐含着巨大的政治目的,本文即是表现除了米歇尔为他的丈夫拉取选票,提升支持率的目的。同时,这也为我们对其他演讲进行修辞分析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温科学,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张威,伯克新修辞语篇分析模式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2007

[3] 鞠玉梅,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理论评述:戏剧五位一体理论[J],外语学刊,2003(4):73-77

[4] 肯尼斯·博克,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M].常昌富,顾宝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61

[5] 周强,基于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的语篇解读模式:以葛底斯堡演说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113

4.毛泽东诗词修辞艺术分析 篇四

语言表达力和感染力的卓越的语言运用能力。

摘 要:毛泽东同志是二十世纪东方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诗人,他具有庄严伟大的思想和慷慨激昂的感情,其诗词风格的豪迈奔放,主要是依靠用典、夸张和对比为载体,因此,读之使人激动、喜悦和振奋。作者具有广博的史识,能灵活、巧妙地用典,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夸张修辞艺术使作者的感情能跌宕起伏、纵横驰骋,对比鲜活,爱憎分明,动静相生。给中国诗史增添了新鲜血液。

关键词:修辞;用典;夸张;对比

仔细阅读毛泽东同志的近百首诗词,认为这位无产阶级歌手,他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又对诗词的风格进行创新,具有政治家的气度,又有革命家的经历所赋予的特殊诗人内质。南宋刘勰说过“经过修辞的‘出言之善,则千里应之’”,我则认为毛泽东同志的诗歌“能千年应之”,其原因是不仅经过修辞,而且经过了好的修辞。就他所有的诗词中所涉猎的修辞艺术看,最普遍的是对偶、排比、比喻,其次是双关、反语、比拟、倒装、反复、叠字等等。但我认为他的诗歌特色,主要是豪迈奔放一路,能够显示这种特色所用的修辞主要是用典、夸张和对比。

一、用典

毛泽东同志的用典特色,不论是化用前人诗句,还是古代名谣;不论是神话,还是寓言;不论是名人故事还是小说,不论是直接引用还是化用;不论是叙事抒情,还是写景状物;不论是议论还是表志向,总能手到擒来,得心应手,为我所用,流转圆美,隽永新奇。可见作者具有卓越的史识和高超的艺术才能。如:

(一)体现在叙事方面的有:

“挥于从兹去”《贺新郎•别友》借用唐代李白《送友人》“挥于自兹去”,这是写和爱人杨开会的长沙之别,体现的是革命伴侣和革命友情,这种情谊是革命者战友情谊,体现了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奋斗精神。超出了一般的惜别之苦情,反映了一个职业革命者对待儿女柔情与革命事业的基本选择。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庆子•逍遥游》中有“鹏起飞时‘水击三千里’”,用此叙述作者少年之时在汹涌澎湃的湘江水中游泳的情景,体现了作者的进取心和斗争精神,塑造了慷慨激昂、心忧天下的热血青年群像。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从《 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化用唐李贺《致洒行》中“雄鸡一唱天下白”,这是化旧句以表新意,意思是比喻中国的解放使得各族人民及作者本人的激动与喜悦,表现出一种壮美的激情和豪放的气概。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水调歌头•游泳》,花用古代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和“才饮长沙水”相对,传达出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又体现了作者繁忙的行程。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喜闻捷报》借用《汉书》中的“大雁传书之说”,叙述的是自1947年3月,红军撤离延安,离别了延安的乡亲父老,断绝音信的联系,表达了作者对延安乡亲父老的思念、牵挂与关切。

(二)用典以写景的有:

“一年一度秋风动,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2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唐杜牧《山行》中有“霜叶红似二月花”,这里作者表达的是一种开阔辽远的秋天景色,使作者的心情轻快明亮而振奋。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话用唐带温庭 词《菩萨蛮》中“雨后却斜阳”句。这里写的大柏地雨后天晴,鲜明亮丽的山村风景。

“飞起玉龙二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念奴娇•昆仑》化用前人的诗句(战罢玉龙二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句,(原意写的是飞雪),这里写的是昆仑雪山的高与寒,化静为动,境界阔大,雄伟壮观。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虎踞龙盘”——借用三国时诸葛亮“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形容地势优异。这里也是写钟山的地势优异,“今胜昔”表达了南京解放后人民的激动自豪。“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化用唐代杜甫《丹青引》中“英姿飒爽来酣战”句,翻出新意写出了女民兵的豪爽而矫健,奋发向上的尚武精神。

“人山纷赞陈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七绝•观潮》化用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铁马冰河入梦来”句,意为钱塘江涌潮袭来时,如千军万马杀上阵来的雄师劲旅吼声震天之势。

(三)用典以抒情的有:

《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杨柳轻飏 ○3直上重霄九”、“问寻吴刚何所有”、“寂寞嫦娥舒广袖”等诗句是借用古代神话以传达痛惜、悼念自己的亲人和为推翻了反动派的伟大胜利而欣慰喜悦,表现出革命的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的高昂笔调。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借用唐代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红如雨”。意思是说桃花随着自己的心意翻波作浪,表达了作者为能消灭吸血虫而高兴,仿佛自然界也因为人民改变命运而欢欣,而改变了命运的人民,也意气风发的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帝子乘风下翠微”、“我欲因之梦寥廓”等句《七律•答友人》是借用古代神话“娥黄和女英的凄丽故事,哀怨悱恻的情调”及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句,显示出对爱情的忠贞和思念,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及对故乡未来深深的祝福。成功地把优美动人的神话与日新月异的现实状况以及瑰丽如画的梦境熔为一炉,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七律•有所思》化用南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凭阑处潇潇雨歇”句,表明作者在壮怀激烈的心绪下,依然保持理智而有所思,配以“故国人民有所思”,将个人的思绪转到大众情绪之中,从侧面说明了作者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人民大众是可以依靠的力量。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七绝•贾谊》化用李商隐《贾生》中“贾生才调更无伦”,表明作者赞同李的评价,认为贾谊确实具有卓越的政治眼光和文学才能。

“千古痛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七律•咏贾谊》这里借用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典故。贾谊又对屈原的死颇不以为然,而又暗含贾谊因梁怀王堕马死而忧伤死去的典故,表达的是作者对谗言 臣的痛恨,对贾谊和屈原壮志未酬的悲哀惋

惜。

(四)用典以议论的有:

“子在川上易,逝者如斯夫”直接借用孔子《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放”句。(孔子在沙上说:“流去的象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的不停留。”)表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发展的,具有深邃的哲理。“艾萧○4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七绝•屈原》“艾萧”“椒兰”也应用在抒情类上,化用屈原《离骚》词语,爱憎分明地表达了对屈原高尚人格的赞美,抗争精神的认同以至以身殉国的悼念。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针对柳亚子“分湖便是子陵滩”而言,化用《庄子•秋水》中庄子和惠施在安徽濠水桥看水中游鱼或《左传•隐公五年》隐公观雨的典故。委婉劝告柳亚子先生以长远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不要因为一时意气用事而牢骚太多,对个人、对国家建设不利,暗示柳亚子留下来参政,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

“萧瑟秋风今又是,挽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化用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句,认为曹操其人,文治武功,皆有可观之处,但更为肯定的则是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更有精生白骨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借用,《西游记》第27回说白骨精是从一堆粉骷髅里变出来的,这里喻当时所谓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各个派别及他们之间的斗争。表明了与郭沫若同志不同的看法。因为当时郭沫若有“千刀必剐唐僧肉”《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毛泽东的观点是主张对唐僧式的糊涂人物要加以批评教育,从而孤立敌人,让革命人民如同孙悟空“奋起千钧棒”那样的扫除妖风毒物。“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春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卜算子•咏梅》,借宋代陆游《卜算子•咏梅》,反其意而用之,作者的观点和陆游在词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孤苦寂寞不同,他认为梅花虽处严酷环境却仍然绽放,能最早为人报春,而又不居功自傲。这俨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开阔的胸怀与谦逊态度。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5撼树谈何易”《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蚂蚁缘槐夸大国”借用唐李公佐小说《南柯太守传》的典故,“蚍蜉撼树谈何易”借用唐韩愈《调张籍》中“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句,此表达作者对苏联自以为是的反华敌人的嘲讽与打击。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贺新郎•读史》借用唐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句:“人世难逢开口笑”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句,表达了人类在奴隶社会和建设会封建社会深受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过着苦难无笑脸的生活,及阶级斗争的特点和结果,流血遍野。

而“盗趾庄屩 ○6流誉后,更陈王○7奋起挥黄钺○8”句是借《荀子•不苟》中人物“盗趾”和《议兵》中人物庄屩,还有陈胜的典故,用以歌颂当时被压迫阶级的起义领袖,体现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他们要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

“外侮需人御,将军覆采薇”《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借用先秦《诗•小雅》中《采薇》篇“描写戍边抗击外族入侵的士兵历尽艰险,在回乡的路上又饱受饥饿”的典故。表达了对戴安澜将军不辱使命,奔走抗日前线斗战,在撤回本国途中遭日军伏击,不幸牺牲的英雄气概。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七律•和周世钊同志》化用杜甫《缚鸡行》中(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说明国际间的某些事情象鸡虫得失这么渺小,人们为这些小事而勾心斗角是可悲的。而同学的友谊常在,过去的事不值提,只是一些鸡虫得失的小事。

(五)用典以言志的有: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上句化用唐代李白《宣州谢眺饯别书叔云》“欲上九天揽明月”句,下句典出晋代潘龙《鳖赋》“有东海之巨鳖,乃负山而吞舟”,这是用典与夸张的兼用。表明作者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不论前进的征途中还有多少困难,只要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便能战而胜之的豪情壮志。

“六月天兵惩腐恶,万里长缨⑩要把鲲鹏○11缚”《蝶恋花•从汀川向长沙》借用《汉书、终军传》中终军出使南越,请受长缨,说要把南越国王缚住带回来之义和《庄子、逍遥游》中“鲲鹏”之褒义贬用为巨大的恶魔,以表达作者征讨腐朽罪恶的国民党军阀的信心和决心。

“不周山○12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围剿》用《淮南子•天文训》中触倒不周山的贡工来比喻决心打倒反革命统治的工农军和革命群众。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化用南宋刘克庄《贺新郎》词“问长缨何时在手,缚将戎主?”句来表达一定要全副精力捉住蒋介石。“孤鸿铩羽○13悲鸣镝○14,万马齐喑叫一声”《七绝•刘 蕡》引用清代龚自珍“万马齐喑救可哀”句,写中唐 英勇无谓,敢于战斗,主张对宦官虽强必诛而后被贬,客死柳州”的史实,抒发了对 的赞美和深切的同情及对宦官的痛恨。

二、对比

毛泽东诗词中的对比手法,总是非常鲜明。古今英雄人物对比,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的对比,景物明暗对比,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从而激发起强烈的爱憎感情。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以敌人的万千之态、重重包围和我军同仇敌忾、牢不可破、稳如泰山、严阵以待、坚强必胜形成了有力的对比,此属形势的对比。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族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抗。收拾金瓯○15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这是上下阕通过两副迥然相反的现实画面,突出新与旧、痛苦与喜悦的强烈对比。并用“一枕黄粱”的典故在讽刺军阀混战以达到“武力统一”,犹如痴人说梦的同时,含蓄表达了只有正义的人民战争才能创造真正的“桃花园”似的幸福生活。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这是景物明暗的对比,山色如此浑暗,夕阳如此殷红,具有浓丽的色调,又有开阔的境界,配合着作者对娄山关胜仗和遵义胜仗的喜悦,和对一切困难的藐视。

《沁园春•雪》中,上下阕之间分别从“如何样的英雄才配得上如此多娇的江山,把古今英雄进行鲜明的对比,按照朗加纳斯○16的观点,崇高有自然的、有社会领域中人的(《论崇高》),这里的自然景物是崇高的,而配以他的英雄人物也应是崇高的,从而说明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大众,才配做如此多娇的江山的主人。历史上的英雄应随着历史进入到历史的长河里去了。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之鞭”《七律•到韶山》这里说被奴役的农民,扛着红旗,拿起梭标建立农民武装,而蒋介石却用罪恶的魔掌高高地举起了皮鞭。

形成了革命武装与反革命武装的尖锐激烈的对比,而又以“喜看稻淑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来说明革命武装必胜,胜利是人民的这一观点。

“冷眼向阳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冷”、“热”的强烈对比,写出了诗人对世界各种反华势力轻蔑不屑,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华大地上出现的高涨热情的自豪。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可耕田”《七律•登庐山》作者认为“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对小农经济的改造,比起陶渊明的“桃花园”更为宏大和辉煌。

“雪压东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吹暖气。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17。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七律•东云》。针对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国家又面对经济困难,苏共的猛烈攻击这样一个严峻局面,似白云压顶花木凋谢般恶劣,然而却有微微吹暖气,梅花独放之新境,暗伏生机,象征革命者并未被困难压倒。敢于驱除虎豹、熊罴。正是正反力量消长的对比,英雄主义人物气概与小人的对比,革命者必胜,反动派必然灭亡对比的乐观英雄主义气概。

《念奴娇•鸟儿问答》中,“鲲鹏”与“蓬间雀”完全不同的态度,歌颂了世界革命运动中大鹏似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博大胸襟和无私无畏的品格,抨击了蓬间雀似的卑琐自私的机会主义者。

三、夸张

夸张的修辞在诗歌中,夸大与缩小相应使用,要么纵横驰骋,要么起伏跌宕,使作者的感情无限延伸,尽情舒展。使生理的满足和心理的畅然在时空中得到有机的契合,更好地表达了作者战天斗地、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

《十六字令三首》中,“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18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

第一首写山高而雄浑,第二首写山多而磅礴,第三首写山高而尖,尖而利。这些山可以理解为对红军长征中所经过诸山典型特征的艺术概括,也是红军驰骋纵横的流动空间,也是敌强我弱形式下红军生存的空间。这是借山之势,喻红军顶天立地的壮伟,不过就咏山而言,实属夸张。

《七律•长征》中,“远征难”,概括了万水(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千山(大庚岭、骑田岭、荫渚岭、都庞岭、越城岭、乌蒙山、岷山)自然之险,还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只等闲”,表现了对长征途中一切困难的藐视。这静景的逶迤、磅礴态和动景的细浪、泥丸态既是鲜明的对比,又是极度的夸张,这一“暖”与“寒”,既是心理与生理的感受,又是本能与意志的通感。这种夸张给人以大如天、细如丝的矛盾统一之效果,真是抑扬得体,赏玩过瘾之效果。

《念奴娇•昆仑》中,作者要用倚天宝剑把莽莽昆仑裁成三截,一截遗○19欧,一截赠美,一截还日本,可谓夸张极致。表达了诗人顶天立地,驱策山河的博大胸怀与宏伟意志。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以动感形式到夸张效果,折射诗人气概,无不为之钦佩之极。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滇,诗人兴会更无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上阕与下阕形成鲜明的历史画面。中国人民黑暗难熬的日子过去,欣欣喜悦的日子到来,形成的对比强烈而新颖。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在这里三十八年已过去,作者却觉得只是弹一下手指,挥一下手的短时间,而且用“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句来说明不论前进的路上有多困难,只要有大无畏的抗争精神,便能战而胜之。

综合以上内容,我认为毛泽东同志的人格是庄严伟大的,具有卓越崇高的思想。诗词风格大多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且豪迈奔放,慷慨乐观,雄浑博大,美景满神州,世事跨千年,情系天上人寰,言志凤凰涅磐,得以实现他如此的诗词风格,在修辞艺术方面,主要体现诗词特色的是用典、对比、夸张,当然其他的手法不泛,特别是对偶,但对偶是诗词最普遍用到的,在本文中就不作详谈。

参考文献:

5.广告语言中的修辞格分析 篇五

摘要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广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广告语言具有形象生动、朗朗上口、给人以深刻印象的特点,而要达到这种效果通常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一句好的广告语在广告活动中通常能给客户带来引领先机、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汉语广告为例,分析了修辞在广告中的运用。

关键词广告语言 ; 修辞手法 ; 运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已经渗透到杜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你随时随处都可以见到各种媒体传播的广告。广告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一种手段,是一门综合艺术,而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好的广告语必须有创意、富有活力;能拨动消费者的心弦,给他们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充分反映商品的个性和企业品质。有魅力的广告语言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甚至可以创造商业奇迹。广告语言正是通过丰富多彩的修辞达到非同寻常的效果,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激起人们强烈的购买欲望。

修辞格,简称辞格,也称语格,辞藻。是指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把语词运用的可能性发扬张大了,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的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而使语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在修辞上有这种魅力的有两种:一是比较同内容贴切的,其魅力比较地深厚的,叫做辞格,也称‘辞藻’;一是比较同内容疏远的,其魅力也比较地淡浅的,叫做‘辞趣’。”这既是通常说的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

下面主要介绍广告语言中经常使用的几种修辞格:

一、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即打比方,是通过联想,抓住本质不同的事物或情境之间的相似点,用某一事物或情境去比况另一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格。主要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犹如第二层皮肤(台湾牛仔裤)

这即明喻,将牛仔裤比做人的第二层皮肤,生动形象,使人看到了裤随腿势、添饱满、增弹性、充满人体活力的无穷魅力。

牛奶香浓,丝般感受。(德芙巧克力)

这是隐喻,借丝喻奶,让人联想到巧克力如丝绸般的细腻滑润,更加具体感受到牛奶的香浓。

送你一棵摇钱树(长沙大众房地产开发公司广告)

这是暗喻,在商贾云集的黄金码头,购得一个黄金旺铺,就等于栽下了棵摇钱树。用“摇钱树”来比喻大众房地产开发公司铺面的含金量。

二、夸张

夸张指在语言文辞中夸张铺饰,远超过客观事实,使其所表达的形象、情意鲜明突出,是一种借以加强听众或观众印象的修辞方法。

非洲到南极一步之遥(格力空调)

广告使用数量夸张,将空间距离极度缩小。通过这种手法,将格力空调王的作用、功能,成功地表现了出来。

让你的皮肤如珍珠般晶莹剔透。(玉兰油沐浴乳)

这是性状夸张,它将沐浴露美白、润肤的功能夸大的表现出来。

今年20,明年18。(亚细亚商场化妆品部广告词)

广告词使用超前夸张,渲染了人们渴望青春长驻的心理,说明了该化妆品功效高、见效快。

三、比拟

比拟是借助想象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又名假拟、转化。

600岁五粮液,万世流芳。(五粮液酒)

运用拟人,使五粮液酒人格化。600岁五粮液必定质佳味美,才能信誉永存。天鹅飞遍全中国。(天鹅牌空调器)

利用空调器的品牌名称,将其比拟为在天空中飞翔的天鹅。它已飞遍全中国,足见其产品质量优良,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四、双关

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双关又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薯我鲜,薯我辣,薯我脆(可比克广告)

可比克薯我系列中,“薯”既是产品名称的一部分,也让人联想到“属”的“只有”之意,这样通过谐音双关将可比克的自信、个性和霸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要想皮肤好,天天用大宝。(大宝广告)

一层意思是要想有好皮肤,迟早得用“大宝”护肤品,另一层意思是要想皮肤好,早晨,晚上都要用“大宝”。

五、顶针、回环

后句的开端,与前句的结尾,重复同样的字词或语句,前后紧接,蝉联而下,使得文章紧凑而呈现上递下接的修辞方法,即为顶针。回环是指上下两句,词汇大多相同,词序排列恰好相反,造成回环往复的形式的修辞方法。这两种修辞方法经常运用在广告中,回环往复地宣传某一商品,从而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产品的印象和理解。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丰田汽车)

教育培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长沙中华英才幼稚园招生广告)

骆驼进万家,万家欢乐多。(骆驼牌电风扇)

这几则广告运用顶针连环,一气呵成,音律流畅,有如行云流水,给观众或听众以强烈的清新之感。

六、设问

设问是指行文讲话中,设计问句,以吸引对象注意的修辞方法。设问分为两类:一是自问自答,二是问而不答。运用在广告语言中可激起波澜起伏、跌宕有力。

借问仙境何处有?人人遥指桃花村。(桃花村风景区)

胃酸吗?胃胀吗?胃痛吗?请用斯达舒!(斯达舒广告语)

我身如苗,踏我何忍?(广场绿地标语)

关键时刻,怎能感冒?(海王银得非)

以上是广告语言中常用的一些修辞格,除此之外,还有排比、反复、反语、拈连、对偶、层递等。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广告魅力的一个重要源泉。广告是否成功与修辞格的奇妙运用息息相关。修辞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言语的清楚明了、铿锵有力和美妙动听。增添了广告的魅力,增强了广告的鼓动性和说服性。我们除了认识到修辞的有效性外,在运用修辞时也要注意

几个问题:第一,广告要简洁。第二,修辞的语言和句式要更新意、更生动、更有形象感。第三,注意修辞运用与广告信息、广告受众的关联性。第四,不可滥用修辞。总之,在广告语中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就能形象而生动地宣传产品,给产品注入一种人性、自然的活力,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实现广告语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新祥,广告语言修辞艺术[ 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袁兰,浅论广告语中修辞手法的运用[J],群文天地,2010年。

[3]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4] 黄宏丽,广告语的修辞分析[J],科技时代,2010年。

[5] 于根元、龚千炎、季恒铨、刘一玲,广告标语招贴 „„用语评析400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2年。

[6] 倪宝元,修辞手法与广告语言[M],杭州: 浙江教 育出版社,2001年。

[7] 陈勇力,广告修辞手段例析[ J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8] 王 良杰,浅谈修辞在广告语中的运用[ 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6.修辞学分析 篇六

1、譬喻:

以彼喻此。

如“深巷寒犬,吠声如豹”,以豹声喻犬吠声(明喻)。

喻体──深巷寒犬的.吠。

喻词──如。

喻体──豹。

2、对偶:

语文中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句法相称,有时还讲究平仄相对。

如“步仄径,临清流”(单句对)。

3、示现:

利用人类的想象力,把实际上不闻不见的东西,说得如闻如见。

如“当待春中,草木蔓发……麦陇朝雊。”想象来春的景色,彷佛如在眼前。

4、转品:

一个词汇,改变其原来词性而在语文中出现,称为“转品”。

⑴ 与山僧“饭”讫而去。

⑵ 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⑶ 露“湿”青皋。

7.《洛神赋》韵律修辞分析 篇七

一.《洛神赋》的押韵

《洛神赋》一文千余字中换韵多达16次:

藩辕山烦田川散观畔/鸿龙松/月雪/霞波/度素露御/娟鲜权闲言/图琚躯履裾隅/体嬉旗芝怡辞之诗期欺疑持/徨阳翔芳长/侣流渚珠羽女处佇/神尘/安还颜兰餐/波歌/逝裔/冈阳纲当浪乡珰王光/留愁泝慕曙路去。

文中有的韵换得较快, 两三个韵脚就换韵。如作者给御夫描述洛神的外形时, 先用“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荣曜秋菊, 华茂春松”, 押平声东韵, 今 (ong) , 反映了洛神出场之惊艳;再用“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押入声月韵, 今 (ue) , 表达了作者的惊叹;到用“远而望之, 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 灼若芙蕖出渌波”, 押平声歌韵, 今 (a) , 依然是作者合不拢嘴的赞美。因为是用于描写, 所以这些地方换韵较快, 这样就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摹状。下文也是如此。如描写洛神在湖面徘徊的“体迅飞凫, 飘忽若神;陵波微步, 罗袜生尘”, 描写洛神即将离去的环境的“屏翳收风, 川后静波;冯夷鸣鼓, 女娲清歌”, 以及描写洛神离开时的仪仗的“腾文鱼以警乘, 鸣玉銮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 载云车之容裔”, 每两句一换韵, 每一个韵只用两个韵脚。

但是, 作者在反映感情起伏的地方则换韵较慢, 至少四个韵脚, 多则达到十二个韵脚一韵。文中开头“余从京域, 言归东藩。背伊阙, 越轘辕, 经通谷, 陵景山。日既西倾, 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 秣驷乎芝田, 容与乎阳林, 流盼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 忽焉思散。俯则未察, 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 于岩之畔”, 连续用九个平声山韵, 今 (an) , 韵律柔和, 与作者虽愁闷但不忧伤的心情相一致;到“襛纤得中, 修短合度。肩若削成, 腰如约素。延颈秀项, 皓质呈露。芳泽无加, 铅华弗御”, 用去声御韵, 今 (u) , 韵律急促, 与作者赞羡洛神艳丽容颜的激荡心情相吻合;“云髻峨峨, 修眉联娟。丹唇外朗, 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 辅靥承权。瑰姿艳逸, 仪静体闲。柔情绰态, 媚于语言”, 押平声仙韵, 今 (an) ;“奇服旷世, 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 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 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 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 步踟蹰于山隅”, 押平声虞韵, 今 (ü) ;“于是忽焉纵体, 以遨以嬉。左倚采旄, 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 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 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 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 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 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 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 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 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 申礼防以自持”, 连续用十二个入声职韵, 今 (i) , 韵律低微, 与作者“犹豫而狐疑”的迟疑心情相统一;“洛灵感焉, 徙倚彷徨, 神光离合, 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 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 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 声哀厉而弥长”, 用平声阳韵, 今 (ang) , 韵律绵长而低徊, 生动地反映了彼时洛神的伤心与失望;“众灵杂沓, 命俦啸侣, 或戏清流, 或翔神渚, 或采明珠, 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 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 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 翳修袖以延佇”, 先押u韵, 描写众神汇聚过来的热闹, 后换ü韵, 表达洛神悲伤的呜咽;“动无常则, 若危若安。进止难期, 若往若还。转盼流精, 光润玉颜。含辞未吐, 气若幽兰。华容婀娜, 令我忘餐”, 用平声元韵, 今 (an) , 韵律平稳, 与作者再次观赏到洛神及众神婀娜姿容时的仰慕心情相适应;“于是越北沚, 过南冈, 纡素领, 回清阳, 动朱唇以徐言, 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 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 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 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 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 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 怅神宵而蔽光”, 换成去声漾韵, 今 (ang) , 韵律沉闷, 与作者“泪流之浪浪”的忧伤心情相融合;“于是背下陵高, 足往神留, 遗情想像, 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 御轻舟而上泝。浮长川而忘返, 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 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 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 怅盘桓而不能去”, 用入声屋韵, 今 (u) , 韵律幽暗, 与作者盘桓不去无限思恋洛神的哀愁心情相谐和。

二.《洛神赋》的拟声

作者在《洛神赋》中, 除了注意词语的韵脚安排外, 还注意采用叠音词和双声叠韵词, 使文章朗朗上口, 更富于音乐美。

叠音词就是通过字或词“重叠”这一辞格, 在行文中连续或相隔着出现, 以营造章句音节节奏回环复沓的音韵效果。字或连续出现的, 即字词紧相连接而意义也相等的情况, 叫做叠字。譬如:“云髻峨峨, 修眉联娟”中的“峨峨”, 既状写了洛神发髻高耸之貌, 也使音节具有复沓之美;“执眷眷之款实兮, 惧斯灵之我欺”中的“眷眷”, 既抒发了男主人公的无限依恋之情, 也增加了音节繁复之律;还有就是, “泪流襟之浪浪”中的“浪浪”、“思绵绵而增慕”中的“绵绵”、“夜耿耿而不寐”中的“耿耿”等, 在音节结构上起到“借声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的效果, 从而形成复沓回环的音律美。字词相隔着出现的, 即, 字词是隔离的, 或紧相连接而意义不相等的情况, 称为复辞:例如:“神光离合, 乍阴乍阳”中的“乍”就是间隔出现且意义相等的复辞, 它状写了洛神去则光暗、来则光明的情景, 而且使“乍”这一音节重复出现形成了回环之节律。再如“动无常则, 若危若安;进止难期, 若往若还”一句中“若”这一音节按规律间隔出现了四次, 形成了回环动听的音律美。还有一类情况如:“披罗衣之璀粲兮, 珥瑶碧之华琚”中的“之”字助词、“虽潜处于太阴, 长寄心于君王”中的“于”字介词、“腾文鱼以警乘, 鸣玉銮以偕逝”中的“以”字连词等, 它们虽然起的是虚词的作用, 但也有舒缓语气, 重复音节的功能, 以形成语言表达上的回环萦绕的感觉。

双声词和叠韵词的数量在《洛神赋》中的使用还是比较多的。

如双声词有:“披罗衣之璀璨兮”中的“璀璨”;“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中的“仿佛”;“怅犹豫而狐疑”中的“犹豫”及“狐疑” (按王念孙《广雅疏证》) ;“步踟蹰于山隅”中的“踟蹰”;

叠韵词则有:“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中的“飘飖”;“徙倚彷徨”中的“徙倚”和“仿徨”;“怅盘桓而不能去”中的“盘桓”。

双声叠韵词的结合使用, 使音节和谐自然, 文章流畅易诵。

三.小结

《洛神赋》的用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层次的递进与用韵的转换是同步进行的, 每一次用韵都饱含了作者复杂细腻的感情, 每一次换韵都折射出作者心境和情感的变化。《洛神赋》的用韵体现了情绪的变化及文意的递进。这种用韵方式不仅使长篇诗作避免了一韵到底带来的单调乏味, 使作品具有一种音乐上的流转美, 而且也为读者理解作品的层次结构提供了方便。除此之外, 《洛神赋》还注意采用叠音词和双声叠韵词, 使文章朗朗上口, 更富于音乐美, 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参考文献

[1].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张耀元.《洛神赋》对先秦人神恋歌文学的继承与超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9月第36卷.

[3].解光穆.《洛神赋》语言五美.固原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4].郭锡良、唐作藩等主编.《古代汉语 (下)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第四册) 》.北京:中华书局.2004重印.

8.NPNP状语并立结构的修辞分析 篇八

关键词:NPNP状语 择语 修辞色彩

一、引言

NPNP状语并立结构指充当状语的NPNP并立结构,即连用手段下的多项NP(并非只指两项NP)充当状语(储泽祥,1999)。NP可以是典型的名词,也指形名结构的定中短语、名名结构的定中短语以及名方结构的方位短语和体词性的一些数量(名)短语等。例如:

(1)烟头纸屑(典型名词)地弄得屋子乱糟糟,你是怎么生活的啊?(邢福义《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

(2)他懒得动,可是要马上恢复他的干净利落,他不肯就这么神头鬼脸(形名结构的定中短语)的进城去。(老舍《骆驼祥子》)

(3)刘德山屋前屋后(名方结构)地转着,把家当都拾掇得妥妥帖帖的。(周立波《暴风骤雨》)

(4)学海走过来劝她不要哭,她还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数量名短语)地哭泣着:“我的小孙子,我的小孙子啊……”(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5)其实岛上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在海里滩里泥泥水水(名词重叠并立结构)地滚,捉鱼摸虾的本事个个有一手。( 黄康俊《潮泱》)

邢福义(1988)《“NN地V”结构》①详细地阐述了NN状语的表义范围和必要的构成条件,指出NN状语具有突举性、累积性和可宾性等特点,分析了NN状语的语用价值,认为“NN地V”结构既是小夸张架式,又是表情式架式。从以上例子可知,本文将NN的范围外延为NPNP,试图在邢福义考察的基础之上,对NPNP状语并立结构这种陌生化的言语成分进行多角度的修辞分析。为了方便,NPNP状语并立结构在下文皆简称为NPNP状语。

二、NPNP状语的多角度修辞分析

NPNP状语并不是典型的状语形式,它在言语中的使用是为了达到一种陌生化的表达效果,在语用需要下的恰当运用本身就体现了修辞的要求,即适应表达要求,提高表达效果。因此NPNP状语的存在有一定的修辞效果,它本身就是一种修辞方法的体现,在语境中彰显修辞意义。

(一)NPNP状语的修辞方法——择语

择语是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修辞方法,是选择语言中词汇和语法的同义手段,如同义词语、同义结构、同义词形等,简言之,即选词择句。NPNP状语的运用就是择语的结果,是为了使表达更加准确贴切和灵活协调,而在同义结构中被选择的形式。

1.突出NPNP,呈现某种程度性

储泽祥(1999)阐释了NP连用式的“代表性”语义特征,NPNP状语语义上的代表性也就是NPNP的突显和程度性的增强。

(6)a.于世杰在桌边坐下,翘起二郎腿,一板一眼地说话,同时用手指叩击着桌面。(池莉《看麦娘》)

b.说话一板一眼的

(7)a.当初,她离婚后无家可归,母亲鼻子脸子摆给她看。(储泽祥《“连用”手段下的多项NP》)

b.母亲摆鼻子脸子给她看

例(6)和例(7)中的a与b语句意思基本上是相同的,不同句法位置的NPNP也是一种同义结构,然而在表达效果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例(6)b中的“一板一眼”作谓语,只是表述了于世杰说话的一般状态。当“一板一眼”移至状位时,主人公讲话一板一眼式的特别样子得到了更大的强调,他煞有介事而近乎颐指气使的讲话神态给读者很大的冲击力。例(7)b中的“鼻子脸子”作为“摆”的宾语,表现出的也只是母親面对女儿离婚后回家的一种嫌弃神情,而例(7)a中的“鼻子脸子”充当状语时就抢先一步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从而也显示了母亲对女儿离婚后回娘家的厌烦、嫌弃的程度之深。

2.彰显NPNP比况性状义

邵敬敏(1987)认为“并立结构的意义并不是各项意义的总和,而是产生一种比喻、描写等比况义”。我们认为当NPNP并立结构处于状语位置时,不仅带有比况性意义,而且比处于其它句位(如定位,宾位)要更突出。

(8)a.很想天上地下地和谁聊聊天,满城还找不下一个人!”(路遥《人生》)

b.很想和谁聊聊天上地下

(9)a.你给我回去!你给我回去!灌了几口马尿,就东家西家地扯闲篇,让人讨厌不?(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b.就扯东家西家的闲篇

例(8)b中的“天上地下”充当“聊”的宾语,指的就是聊天的内容,不具有比况义;而例(8)a中的状语“天上地下”指的并不是天上和地下,而是比喻聊天内容的丰富,范围的广阔,带有一种“小夸张”②的意味。例(9)b中作为定语的“东家西家”是实指,表明扯的闲篇是关于东家和西家的;例(9)a中的状语“东家西家”类似于一个借代式的说法,用东家西家指代扯闲篇之人扯的丰富内容,表现出的说话人对闲扯的厌恶,而这是作为定语的“东家西家”不能表达的。

3.NPNP状语是经济表达的要求

(10)a.“真的,省得自个生了,还得一把屎一把尿地养。”(王朔《我是你爸爸》)

b.还得养,弄得一把屎一把尿的。

(11)a.只有家贵夫妇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跟在他们的独生子后面。(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b.只有家贵夫妇一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样子,跟在他们的独生子后面。

相比于例(10)b和例(11)b,例(10)a、(11)a在行文上显得更简洁,表达上更有力、紧凑、醒目,完全符合语言在认知干预下的经济性要求。除了简洁,例(10)a、(11)a在意蕴上比例(10)b、(11)b要丰富,也更耐人琢磨。储泽祥(1999)认为,像“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等连用式具有重复和累积的语义特征,重复是“一”的n次重复,累积是“一”的n个累积,所以“一把屎一把尿”等于“一把屎一把尿”的n次重复和n个累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也等于“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n次重复和n个累积。当它们处于状位时,将会突显出更大的夸张性,从而使主人公的表现更加惹眼。

如果将NPNP充当定语、宾语和谓语看作一种零度形式,那么NPNP状语就是一种对常规的偏离;如果将NPNP充当定语、宾语和谓语看作一种结构的常式,那么NPNP状语就是一种结构的变式。就是因为NPNP在句法结构中进行了非常规的语义配位,所以使状语NPNP表现出了一定的程度义、比况义,适应行文的经济要求,显得更简洁。

(二)NPNP状语的修辞色彩

语言单位具有不同的修辞意义。“具有修辞意义的语言单位进入话语以后,使话语信息的传达或呈丰富之态,或具曲折之姿,这就增加了话语的美感和效力,取得好的言语效果。”③NPNP状语本身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手段,受修辞意义的制约在话语中表现出表情色彩、语体色彩和联想色彩等修辞色彩。

1.NPNP状语的表情色彩

邢福义(1988)认为“NN地V”结构中的NN在结构意义的表现下显示出异常感觉,使话语富于情绪性。这里的异常感觉和情绪性,事实上就是一种表情色彩的体现。

(12)这个河南担,我把他煽圆了,他竟人模狗样地比我还牛了?!(贾平凹《饺子馆》)

“人模狗样”本身就是一个贬义词,在这里作状语的它也附着了一种贬义的否定的感情色彩,流露出了说话者对“河南担”的一种气愤、不服气的感情和态度。

(13)照此理论下去,一定又会盘盘碟碟牵扯个没完,陷入恶性循环,最后老婆会把那包馊豆腐摔到小林头上。(刘震云《一地鸡毛》)

朱庆洪(2004)提出了NPNP状语并立结构有种“绘景式描摹”的表达效果:使用者把伴随着说话人动作行为的状态通过画龙点睛似的代表性手法予以“绘景式描摹”,由此实现生动化表达。例(13)中的“盘盘碟碟”就是对“牵扯”的一个“绘景式描摹”,使生活中夫妻间经常“牵扯”到的鸡毛小事得到形象化地表达,从而激活读者对生活的逼真感受。

NN状语总是附着感情色彩、态度色彩或形象色彩,而這三种色彩就是表情色彩的三个组成部分,可见,语境中的NN状语是凸显表情色彩的语言手段。

2.NPNP状语的语体色彩

(14)瞧,那不是车儿马儿地来演《西厢》第四本来的吗?(田汉《关汉卿》)

(15)章妩要尹小跳和尹小帆叫叔叔,但尹小跳坚持叫唐医生,尹小帆便也唐医生唐医生地叫。(铁凝《大浴女》)

例(14)是话剧的对白,例(15)是小说中的叙述语言,都是口语的代表,除了这两例,前文的例子也无不显现了NPNP状语的口语化。从我们收集的NPNP状语的语例考察出发,有理由认为NPNP状语多处于口语语体的文学作品中,书面语体中基本不出现此类结构。

3.NPNP状语的联想色彩

联想色彩是语言单位的派生色彩,通过直接联想、间接联想这两种联想方式来表现。

(16)因为城东城西地跑,垫进胃里的几块苏打饼干,早就消化得渣也不剩。(张欣《绝非偶然》)

“城东城西”在语境中代表着方位或地点,与动词“跑”结合,让人直接联想到主人公辛苦的奔波状态,又饿又累。

(17)俩人坐在桌边,喝着啤酒,山南海北地聊天。(苏叔阳《故土》)

“山南海北”和“聊天”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具体语境中因为“细节相似”④而间接地紧密联系,使表达更生动形象。“山南海北”给人一种遥远,范围广阔,让人看不到边际的感觉,聊天的内容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延展,所以它们因为广而远的细节相似而使人产生联想,“山南海北”修饰“聊天”,聊天范围的广泛性就得到了表现。

三、多维修辞视角中的NPNP状语

现代修辞学有许多研究领域,如信息修辞学、控制修辞学、语境修辞学等。当我们从这些修辞视角来审视NPNP状语时,也能得到相应的修辞解释。

(一)信息修辞学和NPNP状语

话语信息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话语单位或话语整体所传递出来的各种信息,是一切信息的总和。信息的类型主要包括理性信息、潜在信息、风格信息和美学信息。

NPNP状语有时作为一种潜在信息,通过联想使话语信道畅通。如上文提到的“山南海北”和“聊天”之间就是建构联想渠道来表现话语的潜在信息的。潜在信息的表达是一种曲折的表达,显示出表达的技巧和艺术,能激发听读者的想象,而这又与NPNP状语表现出的联想色彩相对应。潜在信息往往以较少的代码符号表达较为丰富的信息,使话语简练又不失丰富意蕴,这也同样与NPNP状语是话语表达经济性的要求相对应。

NPNP状语是风格信息和美学信息的载体。NPNP状语的通俗和生活化表现的是口语化的风格信息;NPNP状语,如“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大包小包”“风风火火”“天上地下”“村前村后”等,并立项内部有种对应的整饬关系,NP与NP的音节数相等且对应,在行文中表现出节律的和谐,音律美的美学信息。

(二)控制修辞学和NPNP状语

话语控制就是施控者向受控者发出信息,受控者接收信息指令,产生行为,完成任务。高效言语控制要求依赖言语环境,恰当地使用语言,完成交际,这也是一种自觉的修辞活动,有着经济、进行细致的感情控制等修辞要求。

NPNP状语是一种经济的表达手段,如“汽车火车地转”中用“汽车火车”这两种交通工具来涵盖大多数交通工具,“主语谓语地背”中用“主语谓语”来代表需要学习的广泛内容。因此,NPNP状语在不增加控制能量的基础上,扩大了控制信息,使受控者在接受信息时,让信息增值。

NPNP状语有着丰富的表情色彩,是一个表情性架式。如“粗手粗脚”“一板一眼”“七嘴八舌”“鼻子脸子”等NPNP处于状语位置时无一不表现着说话者的某种心理状态,并将自身这种表情充分地传达给听读者,实现细致的感情控制。

(三)语境修辞学和NPNP状语

一种表达手段只有在适切的言语环境中才能更确切、更生动地表达思想,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修辞效果。NPNP状语的修辞效果就是依赖言语环境而生的,或者说,语境对NPNP状语的修辞意义有促进生成作用。如上文提及的“鼻子脸子”作为状语,如果缺乏上文语境和社会中老一辈人对离婚的否定看法这种社会语境的存在,读者就会对母亲表现出的那种恶劣态度有所不解。可见,NPNP状语的存在离不开语境的补足作用。

注 释:

①邢福义(1988)所研究的NN状语对象只包括典型的名词,且不指

比词大的单位。他在文章的注释中明确指出,“热菜热汤”是“形名形名”,“山南海北”是“名方名方”,所以类似于“热菜热汤地接待”“山南海北地聊天等现象都不涉及”,本文则扩充NN为NPNP进行考察。

②于根元《说“全都……只有……”》:“有一种小夸张,把接近

全部或顶点夸张成全部或顶点。”(《汉语学习》1982年第2期)

③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版,第222页。

④储泽祥《“连用”手段下的多项NP》:“细节相似是比拟的基础。

用一种事物的细节来表示另一事物的细节,也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语文》,1999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储泽祥.“连用”手段下的多项NP[J].中国语文,1999,(2).

[2]朱庆洪.并立结构的语义·语法考察[J].广州花苑,2003,(1).

[3]邢福义.“NN地V”结构[A].语法研究和探索(四)[C].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4]孙德金.现代汉语名词做状语的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

(4).

[5]邵敬敏.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J].华东师范大学学

报,1987,(4).

[6]朱庆洪.NP并立结构作状语之多角度考察[D].桂林:广西师范

大学,2004.

上一篇:中秋的短信下一篇:市域社会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