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的感受

2024-10-16

新课堂的感受(共13篇)

1.新课堂的感受 篇一

感受、反思新课堂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上午金科长向我们讲述了绍兴的过去和现在的辉煌,以及未来的蓝图,绍兴的辉煌离不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辉煌离不开教师。绍兴明天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需要我们做到三个更加:更加开放,更加创新,更加务实。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明确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质量观,科学观,政绩观,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

而我们都是一线教师,平时我们接触得最多的是课堂,是学生,所以,我们主要从课堂教学的方面,讲讲新课程实施一周年以来自己的感受,以及几点反思和大家一起探讨。我们今天的汇报题目是感受、反思新课堂。

一、感受

新课程实验进入了深入推广的关键阶段,我们需要面对一系列艰难的挑战。课改刚刚开始时,部分教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影响,依然“穿新鞋走老路”,让局领导深深体会到:观念的转变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努力,为此领导在全体教师中提出:“穿新鞋走新路,穿老鞋也要走新路”,口号。要求教师都要用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指导教学,要求教师在观念上同步进入课改,为促使教师真正转变观念,我们把教师教学的过程转变为学习、提高的过程,只有确立新课程倡导的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等一系列新型观念,一年来课改的实验方向――转变观念,才会健康发展,课程改革才会有一次全面的创新。

[1][2][3][4]

2.新课堂的感受 篇二

我中学时的德语老师桑特曼平时最注重的, 就是我们在对话和写作中表达的思想和感受是否有条理。在讨论中, 让学生练习的, 除了勇敢捍卫自己的思想之外, 就是尊重别人的独立思想。别人的想法和你再不同、再对立, 也要把他人的话听完, 也要试着去理解不同的看法, 或者加以补充, 用以完善自己。

讨论之后大多没有最终的答案。听上去像是白讨论了, 但实际上大家都感到极有收获, 对所讨论的事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自己的思维拓宽了, 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想象一下, 在缺少宽容的环境下发表自己的意见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人和人很可能会吵起来, 甚至打起来, 极有可能上升为暴力。而任何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暴力都是德国学校极力避免的。德国课堂上主要宣扬的就是宽容, 学习知识也是宽容的基础。

桑特曼老师时不时强调一个单词叫做“Empathy”, 在英文里是移情和理解的意思。他说:“这不能与好感弄混了, 好感是很主观的感觉。我不对所有人都有好感, 但是我能够开放地面对和尊重所有人。”

在德国的课堂上, 学生们经常被分为小组后合作完成一件事, 比如每个小组选择教师提的一个问题, 几个人经讨论后得出小组的答案, 然后解释给全班听。或者几个学生一起排练一段对话, 表演一个场景, 一起准备一篇报告等。几个有想法的年轻人一起合作, 时常会有分歧, 我们反复经历着, 人要敢于面对冲突, 但是要冷静、理智地面对。我们练习在什么情况下坚持自己的想法是值得的, 但要明白什么时候应该让步。我的一位老师曾说过:“适量的矛盾和冲突好比汤里的盐, 但是如果盐太多, 汤就被毁了。”

老师经常教导我们, 能够理智地面对矛盾和冲突是很重要的一种生活和社会能力, 如何避免愤怒情绪、报复心理和丧失勇气是关键。

根据德国教育法, 老师对于政治、宗教和意识形态的看法在学生面前必须是中立的。在课堂讨论中, 我惊奇地发现, 在不少问题上, 老师自己也在寻找答案, 努力完善自己的世界观, 他还在学习做人, 他还跟我们学生学东西。因此, 德国老师给我们传授的知识很少是“完整”和“最终”的。几乎每节课上我都能感受到老师的感情和性格, 课程的内容随时随刻牵动着他们的神态、表情、动作, 这种个人色彩牢牢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我能明显感觉到, 老师们都很享受和年轻人在一起的时光, 他们自己对讲课的内容很感兴趣, 经常讲着讲着自己笑了起来, 而我们还没搞明白他们为什么笑。我渐渐意识到, 其实课上的那些内容对老师本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是这种态度激发了我们的兴趣和思维, 老师把那种发现了意义的喜悦也潜移默化地传给了我们。我相信, 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表露出他认为内容很无聊, 那么他的学生也一定会打不起精神来。

在德国当老师挺不容易的, 表面上看工资高、假期多, 但实际上如果老师在课外不花心思去准备课上的内容, 课堂上不能吸引学生, 只是不懂变通地按照课程标准上课, 又不懂得如何人性化地和学生相处的话, 那么他在拥有很强个性的德国学生面前会特别难做人, 完全不可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那么, 教学将无法完成。

桑特曼先生告诉我们, 学生在学校不仅仅是学习, 也要学习如何跟老师相处。作为一个老师, 鼓励、避免不必要的挫败以及如何用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高的教学艺术。如果相处成功, 也许会促成学生在多年后也成为一位老师。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知识外, 还在学习一种老师和学生都能尊重对方自由和思想的生活方式。♪

3.感受课堂的魅力 篇三

一、预学

预学环节包括两大板块:一是能力性预学,即课前预习;二是知识性预学,即组内初学。

课前预习由学生课外独立完成,主要包括阅读教材和搜集相关资料两个基本步骤。

组内初学侧重于对本课时内容的初步学习,目的是根据学科要求,掌握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组内初学一般包括“细读教材、初知内容——组内学习、初步交流——整理思路、提出问题”三个基本步骤。

在语文、英语等学科中,组内初学的基本要求是三读课文、词语过关和初知内容。“三读课文”即自主读、检查读和欣赏读。自主读要求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在读中领悟课文大意;检查读由小组长指名组员分段朗读课文,朗读时,其他人要认真听,听完后要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欣赏读可以小组齐读,也可以指定组内读得好的同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一定的情感。“词语过关”由小组长牵头,检查组员认读、听写、理解词语的情况。词语理解要求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确实难以理解的,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来解决。“初知内容”也由小组长牵头,重点是检查组员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一般按理解或表述能力较差的学生试说、中等学力的学生补充说、优等学力的学生完善说的顺序进行。这个步骤重在人人参与,大胆表述,目的是通过提示、补充、修正等手段,让所有学生感知文本大意。

数学、科学等学科的预学也以读为先。读教材时,尤其要注意相似(近)概念、性质及其他易错易混知识点的区别,并标出不懂的问题。在对预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学生还要做资料搜集、准备学具等方面的工作。

二、共学

共学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导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达成教学目标的环节。共学包括自主初探、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三大板块。

自主初探指学生在预学之后,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一般包括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探究、得出初步结论三个基本步骤。自主初探环节,低年级重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简单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能力,例如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根据具体问题仔细观察、合理想象、提出假设、验证结论的自主探究方法。

小组讨论指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初探后,就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小组内发表个人见解,并由其他组员补充或质疑的教学活动。小组讨论一般包括组员逐一发表见解、其他组员更正补充、达成统一意见三个基本步骤。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中教学环境最宽松、学生参与兴趣最浓厚、最容易迸发出智慧火花的教学环节,教师要俯身倾听学生的思想,为接下来的全班交流找准方向,理清思路。

全班交流是全班学生合作学习和展示探究成果的教学环节,一般包括分组展示、他组质疑评价、教师点拨小结三个基本步骤。学生交流的方式方法因学科而异,如数学课一般由学生代表小组讲解解题的方法和思路,科学课一般由学生代表演示实验的步骤并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语文课一般交流对文本的感悟,等等。这个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

三、拓展学

拓展学是课堂主体教学之后的延伸性学习,具体内容要依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效果设定,如给学生推荐相关读物、组织英语课本剧排练、布置课外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等,目的是将课堂知识融入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魅力。

4.新课堂的感受 篇四

------新课程改革教学感受点滴

户县四中

王新文

从教30年来经历了许多次课程改革,本次课改是自己觉得步子迈得最大的一次。尤其是课改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所说的教师在教学中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变成了教师要主动退居幕后,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活动这台戏的导演,要甘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朋友,甚至更彻底的就是学生学习活动这台戏的观众-----一名带有明确任务的观众。看完这台大戏后要适时适度加以点评。点评要以赞赏,欣赏为主,切不可挫伤了“演员”们的演出热情。顶多可以提点改进的参考意见。至于演员们接不接受倒在其次。

就本人所带语文学科简单列举几例就可看出这其中与传统课堂的巨大差别。我只是随便记录了课堂上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绝无所谓的夸张或润色。

镜头一:2015年5月8日周五上午第二节 高二某班

课题: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字音档案

上课了,5分钟,个小组长检查本组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情况如下:

八个组,五个组均已完成,三个组报个共有十人未完成。询问为何未完成,答案可谓是丰富多彩:

生甲:昨晚作业多,没来得及做。周围同组还有其他组已有几个在旁白---娃忙着耍手机呢,娃最近心情不好,娃失恋了„„生甲应接不暇回嘴

生乙:已经上高中了,又不是小学生。写拼音,没意思(明显不屑)。周围已有不少粉丝附和不迭。

生丙:导学案还未找到,旁边已有同样未完成的递过来一张:给,拿我的做„„ 生丁:睡得正香,强摇醒(有些不应该)。揉着眼睛;咋了?„„没给我发导学案。课代表:都发了。生丁:就没给我发„„与课代表已互骂起来„„

十分钟后,进入展示环节。新课改的最关键一环就是展示,培训时专家反复强调没有展示的课堂就不是新课程,展示不充分的不是一堂成功的新课。展示问题是:写出汉语拼音的21个声母和38个韵母。

顿时教室开了锅,许多学生大声的b p m f d t n l 地自说自话,就是没有一个组派代表写。无奈我大吼一声:安静(很不该,也没办法,有些急躁了),哪个组能上黑板写出来? 下边几个学生窃喜——他们已经百度找到了答案。生甲怂恿生乙“上,上”。生乙百般推脱后,扭扭捏捏上了黑板,拿起粉笔写了起来。教室内其他学生有看热闹的,有闲聊的,有睡觉的,有闭目养神的,还有串组流动的„„

3分钟后,生乙终于写完了。让他给大家念念所写,声母全念下来了,到了韵母,好几个念不出来,不停地问前排同学怎么念。下边已经起哄,他也忙不迭的回嘴,数一数,声母21个,韵母23个,问他,信心满满的说通过百度查的,没问题„„

镜头二:

2015年5月27日

上午第四节课

高二某班 课题----修改病句。且看几名表现尚可的学生发言

病句1..为抗洪而牺牲的烈士们,你们为长江两岸而倒下了,但是在这片土地上永远铭记你们献出的爱。

生1发言:这个句子感觉怪怪的,“倒下”这个词总觉得不妥,可以改成“牺牲”。生2发言:感觉后半句有问题,土地怎么能铭记?怎么改,不知道。

实际上这个句子是错误用了介词结构“在-----上”导致句子缺主语,删掉“在----上”两个字即可。

病句2驾车经过此地时,他发现一边放着一个写满红字的牌子,看上去字迹不很清楚。

生1发言:“驾车经过此地”应该有问题,(难道步行就没有问题?心里想,没说出,怕打扰了他的思路)具体什么问题说不清。

生2发言:“字迹不很清楚”有问题。追问一句:“怎么改”?答:“改成很不清楚”。再问:“为什么这么改?这两种说法有区别没有”?旁边已有一生迫不及待的说:“没区别,反正都是不清楚”,周围还有附和的。

其实这个句子是由于“一边”这个词汇的多义导致的歧义句。

病句主观题:下面一段文字在表达上存在一些毛病,请找出文中的4处毛病并改正:

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世界水文专家协会主席米歇尔。奈特曾披露:全世界至少有5万人每天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2500多万人死于饮用不洁净的水。中国水利部部长钮茂生日前发出警告: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在30年内,中国就会发生干净水源枯竭。最近的一次调查表明,饮用水质已经成为12亿中国人生存的尖锐问题。保护环境,改善水质,是当前中国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学生发言,生1:

感觉“披露”不对,应改成“揭露”。再说每年怎么能死2500万人呢?前边不是说每天5万吗?已经有人拿出了计算器开始计算,很快大喊,“对,最多1800多万”。

生2:“日前”这个词用得不对,应该是“前日”。“干净水源”的“干净”是多余的,应该删掉。

生3:“‘课题’这个词应该改成‘问题’,不,改成‘话题”’。

我实在忍不下去,打趣道:“为什么不改成猪蹄呢”?旁边已有学生马上说改成牛蹄,马蹄的——这时学生的反映异乎寻常的迅速。我又说能不能查查这两个词呢?学生便找词典,可怜班上没找出一本汉语词典,倒是有好多学生拿出了英汉词典炫耀,逗乐,说找不到这俩词。

其实这个问题的四处语病分别是:1把“每天”移到“至少”前;2删掉“大约”或者“多”;3在“枯竭”后边添加“的危机”之类词语;4在“12亿”前加“威胁”之类动词。

以上此种镜头并非特意选取或进行过艺术上的集中处理,可以说是真正的原生态,而此种情况已大有蔓延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一线所有教师的深思,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有法,无定法;学有法,亦无定法。目前进行的这种以导学案为基本载体,以课堂展示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出发点和理念无疑都是正确的,不能不承认有其独特的魅力。但若不分学情,不看学生基础,不顾学生兴趣和个性特征而演变为一刀切的仅此一种别无分店的教学模式,也难免会让相当多的学生由最初的新鲜好奇参与渐渐出现“审美疲劳”进而疲于应付,最终逐渐流于形式,偏离了原本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课改初衷,演变为一场运动式的课改。

其次,一种课程模式的形成,推广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系统的工程。这种仅经历一年,甚至更短时间,在并不多的学校,并不典型的学生身上取得成功的模式,一下子大面积推广,这种做法无疑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当然改革本身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风险也不存在似乎也不现实。笔者以为,如果能把这种教学模式从小学开始试点,推广,经过一轮甚至几轮的总结提高,形成与当地实际情况适应的比较成熟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再进入初中,最后到高中,学生从小就接受并习惯此种模式。那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堂教学实效,高效才有可能成为现实。目前的课改,似乎步子有点过大,不仅学生,就连一线的教师也有许多人一时难以适应。毕竟驾驭这种课堂比起传统课堂来需要更深厚的知识能力储备和更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这绝不是靠听几节示范课就能解决的问题。

5.新学期的感受 篇五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好开心!同学们又开始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中去了。

依然是那一张张熟悉的笑脸,依然是那温馨的话语,但不同的是同学们都变得成熟了。个个都懂礼貌,关心、爱护同学。这个新学期的老师也换上了新面貌。

教我们数学的刘老师换了另一个新的面孔,她叫什麽,我忘记了。但我知道,她是一个严肃又像慈母般的老师。其他的老师都还一样,是依旧的面容。老师门更加像慈母一样来呵护我们这些小幼苗。

我们原来的校园,我原来的校友,都还是那样,和以前一样,一样打招呼,一样亲切的问候。他们的问候、招呼是我看到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我就像一只迷失方向的羔羊,是他们给了我前进的方向。我热爱原来的老师,热爱原来的同学,是他们让我看到了智慧的光芒,书的海洋。

6.上梦想课堂的感受 篇六

上了几堂梦想课之后,我们便开始喜欢上梦想课了,上梦想课可以画画,可以讲故事,还可以玩游戏……

有一次我们上梦想课玩游戏,我们玩的是结绳子的游戏,同学们手牵手,按照游戏规则不能放手,还得想办法把乱糟糟打结了的绳子解开。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学到了不成功决不放弃,团结起来就一定能成功。

梦想课与我们上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都不同,梦想课堂可以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习,在这快乐无比的环境里健康成长,我们真是幸福啊!吉首八小杨荟霖

7.谈我用新课程教学的感受 篇七

旧课程内容只重视传授知识,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只重视学科知识, 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知识结构单一, 知识面窄, 很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难、偏、繁、旧”;沿用了几十年, 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而新课程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 学生爱好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结构体现了均衡性, 综合性, 科学性, 实践性的特点;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 理解知识的主动权由学生自己来实现, 课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体, 大部分内容倡导学生自主参与, 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以及差异发展, 鼓励创新训练。

在沿袭几十年的传统教材中, 教与学被划分的很清楚。教师只有传道, 授业, 解惑, 学生只有被动接受。即教师负责教, 学生只管学, 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没有沟通与交流, 只有要求与照办。我的一位同事曾对学生说:“我的老师就是这样教的, 我也只能这样教”。若有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轻则判错, 重则批评。课程中心论根深蒂固, “教”为重“学”为附。而新课程要求彻底打破教主导学的理念, 将学生从教师的教中脱离出来, 强调了教学是师生的互动过程, 是交流, 沟通, 补充, 提高的双向活动。增加了共识, 共享, 共进, 共同发展的意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创造性的动态变化过程。

旧课程要求班级集体教学, 教学目标一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测试标准统一。教学进度、掌握知识一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发展水平。新课程建立了多样化的组织教学体系, 以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对内容的需求, 提倡个体教学, 小组教学, 集体教学并存。综合使用各种组织教学形式。例作文课要求:先集体授课, 将写作要求和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 小组或同桌讨论, 自觉阅读课外书刊, 到大自然中采风, 教师作为指导者进行探讨。新课程把现代教育技术放到了重点位置, 教师传授知识采用多媒体教学。

旧课程评价采取百分认定, 以百分终结性评价, 只认可学生提供的答案, 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 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 都被摒弃在评价视野之外, 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新课程评价采用等级制, 保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 重视了学生获得结论的过程, 评价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 独特见解, 倡导发展性评价, 废除终结性评价, 实行综合性评价。

我使用新课程的具体做法如下:

落实课程改革思路, 从原来强调的由教师的教, 到教材的用, 再到学生的学, 转变为教师、学生、教材内容、教学环境四个要素的整合。课程变成动态的, 演变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做到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教法, 情感、价值观的和谐共存。做到以学生成长为本, 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智能的培养、能力的挖掘, 加强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所处的社会背景, 当前无所不在的现代信息技术、高科技的结合。改变为掌握知识而传授的倾向;改革课程“繁、难、偏、旧”的现状;改变注重接受知识,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象,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保存信息的能力。例如教“风”字, 我用谜语来教, “树儿见他把头摇, 苗儿见他就弯腰, 云儿见他快快跑。同学猜对很高兴”。再如, “鲜”字用多媒体放一只羊和一条鱼在一起, 让学生答一字。

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认真备课, 阅读大量相关资料, 做到要知识面宽广。根据教材内容, 直至各个知识点, 确切的把握住每一知识点的分度, 制定出每一课时明确的, 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二泉映月》一课, 教师先把课文内容播放在屏幕上, 生字、生词用大号红色字突显出来。教师收集大量的有关阿炳的资料, 利用课间播放阿炳的电影片, 教师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对学生的发言, 不论正确与错误, 肯定成绩找到亮点, 进行表扬、鼓励, 我从网上看到著名教师窦桂梅老师的案例, 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她在上课一开始, 就送给学生三句话, 让学生对自己说“我很棒, 我真的很棒, 我真的真的很棒”, 接着又让学生把这三句话送给自己的同学, “你狠棒, 你真的很棒, 你真的真的很棒”, 整节课上, 老师、学 (下转第243页) (上接第171页) 生、都用这三句话来鼓励对方, 整堂课充满了老师那亲切的笑容, 和蔼的目光、温暖的抚模、热情的期待和鼓励的话语。练习题设计要紧扣教材, 加强五基训练, 揭示关键, 突破难点, 揭示重点, 体验能力为原则。注重小坡度, 多层次,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教师要转变理念, 更新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 留作业一直是教师行为, 学生无权参与, 不顾学生实际差异, 千篇一律, 一个标准的布置课堂和课外作业, 这样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兴趣和创造力, 使学生被动应付, 被动接受, 已经熟练的知识也得再练习, 需要提高的知识得不到提高。导致学生“怕留作业”“抵制作业”的恶果。我采取了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选择, 确定适合自己需求的作业题目, 数量, 学生自己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 查缺补漏,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借助多媒体, 让学生在课堂中灵活起来, 大大活跃了课堂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我在讲追遇问题时, 事先设计了两辆汽车, 给它设计上速度, 一个跑得快, 一个跑得慢, 多长时间追上。又例如容积一课, 我为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预先制作了一个活动投影片, 演示量筒中放上水, 放入一块石块水面上升, 水面上升的体积就是小石块的体积, 这样学生比较直观, 容易掌握知识。利用多媒体能激发兴趣。例如《聪明的机器人》欣赏机器人动画和影像片段, 机器人活灵活现, 直观配有悠扬的乐曲。

8.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感受 篇八

一、感受语文的魅力

所谓的语文魅力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也是语文美。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要让学生爱上语文,并快乐地学习语文。那么,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怎样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呢?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例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我说:“我们都见过春雨,可是你们发现过没有,春雨有好多色彩呢!你们想知道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吗?那就快读课文吧!”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还可以把你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同桌听,把读懂的内容说给自己小组的伙伴听。在交流中,我让小朋友把自己喜欢的部分美美地读给大家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经历体验,触摸作者的心灵。在文本的情景和情感中“悟”,在人、文的“对话”与碰撞中生成了带有个性的思想和语言:“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在草地上、在柳树丛中飞舞,还唱着欢快的歌,春雨沙沙地落下来,小草、柳树更绿了,所以春雨是绿色的。”“小黄莺飞舞在田野中,春雨落下来,油菜花黄了,所以春雨是黄色的。”……说完了课文的内容,小朋友们意犹未尽,又抢着说:“春雨落到梨树上,梨花白了,春雨是白色的。”“春雨落在花坛里,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蝴蝶花,所以春雨是彩色的。”……学生的灵性得到了升华,想象力得到了放大。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感受童稚的乐趣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特点,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如教学《王冕学画》,在学习大雨过后,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荷叶是碧绿的,花瓣是粉红的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荷叶清水滴滴,水珠在花瓣上滚来滚去,我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结果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去想那幅美丽的荷花图。一位学生冲出一句:“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此时,我并没有训斥那位学生,而是调整了一下教学,跟学生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再去听听吧。”然后播放有配乐的语文朗读,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还是那位学生,他说:“老师,现在我看到了,雨后的荷花真的很美,在阳光照耀下,碧绿的荷叶上水珠不但滚来滚去,还闪闪发亮!”是啊,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趣味来。

三、感受个性的火花

无个性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生动有趣的。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性呢?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教语文课是很有趣、很有味道。另外,注意放大学生的个性。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应该融入到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游动的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而我们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词语、句子孤立起来,总是要求学生进行着“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之类的语言训练。这样的训练不能将新教材中富有文学性和人情味的内容表达出来,也框住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富有创意的表达。在《荷叶圆圆》一文学习后,我让小朋友说说,你会把荷叶当成什么呢?学生灵感的火花被点燃了,荷叶也更美了:“荷叶是我的帽子,我在荷叶下,觉得整个夏天不热了。”“荷叶是我的故事书,我在荷叶上读到了许多夏天的故事”……孩子们的独特体验是多么富有灵气呀!他们的个性也在这独特的体验中得到了放飞。

9.新学期感受的周记 篇九

在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我们的学校正式开学了!开学了我抱着好奇心急不可待地踏进新校区的大门,映入我的眼帘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是好奇心牵引着我新教室门口。往里张望,又见到了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心里不由得多了一份亲切感。

坐在教室里,我和同学们一样,都想老师快点到来,这样,就可以拿到新课本了。上课铃终于被我们盼来了!听到那走廊上咚咚的脚步声,便知道了老师的到了。

老师唠叨了几句,就叫上十几个同学到资料室去领课本.发课本了!先发到课本的同学,有的津津有味的欣赏着课本的内容和插图,有的`坐在一块儿讨论着课本里的内容。还没发到课本的同学,欠着身子往前边张望……课本发齐了,老师对我们进行了一番教育;“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一定要更加努力的学习,知道了吗?”“知道了”我们响亮的回答着。下课铃随着我们的回答响了起来。

10.新学期的感受日记 篇十

为了带一个什么班,死缠着领导讲条件说好话,“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士子风骨荡然无存,有的人甚至愿为“一升米”叫人爷爷,知识分子那份清高哪里去了?带高一新生真有那么可怕吗?

我现在就带了新高一两个班,近一个月来倒发现也有它的优势和乐趣。第一、可以有个更长远的规划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高一的孩子更单纯天真可爱;第三、新教材、新课改毕竟带个“新”字,客观上逼着教师更新知识,更新教法。只怕躲过这一“劫”,从此就要落伍了。

学校也出“新”点子,即请学生评“魅力课堂”“魅力教师”。首先我不太赞成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评价老师,因为新生对高中教学还缺乏了解,如同盲人摸象,很难全面公正地评价老师。不过听年级主任讲,我所带的两个班在前两周的试评中都被评为魅力课堂,看来我还没那么令学生讨厌。

备课组也搞了第一轮听评课,我也准备了一节课,但花了大半夜的时间做的PPT,第二天忽然心血来潮想做一点修改,谁知一键不慎全给删了,凭经验主义办事没留备份,真有点欲哭无泪。这把年纪了还犯如此低价错误实在不该,为惩罚自己又加晚班凭记忆重做了一个。

与我同时“出征”的人好些已不“骑马”了,有的已“坐镇指挥”;有的只“参谋参谋”;要么弄个“粮草官”干干……而我还像黄忠一样骑在马背上征战,与年龄小自己十几岁、二十几岁的人“竞争”,挺悲哀的。但反过来看,能跃得上马,还能耍弄新“兵器”,也说明不至于老朽,呵呵,挺阿Q的。

11.感受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篇十一

【摘要】语言具有生活化、信息化、情理化、散文化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锤炼教学用语,努力开拓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魅力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是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锤炼教学用语,努力开掘语言的魅力。通过反思这些年的课堂教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示其不凡的魅力:

一、语言生活化。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时所运用的手段之一——语言也应该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语言生活化是要求教学语言的表达应具有现代生活的词汇,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思维方式,适应现代化知识的结构体系。让现代生活在语文课堂中得到集中的体现,这与学习的主体——学生——年轻人的接受心理是相呼应的,与“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一大语文的观念也是相吻合的。语言贴近生活,是为了让学生打破那种语文就是满口“之乎者也”的惯有概念和心理定势,从而逐步实现课堂生活化和生活课堂化。

二、语言信息化。语言能力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对信息的搜集、编码、整合、再生和传输的能力。课堂语言信息化实际是要求表达的清楚性和准确性,即让人有所知。语言不清楚,类似信息的传输出现乱码,这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要做到语言清晰,就要求教师必须说好普通话,尽力克服方言,注意说话的速度和力度。准确就是要求表达具有可信度,不要发生歧义,更不要发生知识性错误,要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性。只有先做到准确与清晰,学生才有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更高层次审美享受的可能。

三、语言情理化。情理化是指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既要讲究情趣,也要追求理趣。只有情理交融、情理相生,才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学有所悟。语文注重感性思维,小品、快板、幽默、相声、朗诵、演讲等各种语言艺术的注入可以使课堂生辉,佳联、格言、典故、诗词、俗语、方言等多种语言形式的引进也可以让课堂添彩。这样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也能够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语言讲究情趣,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一定激情的投入。激情要求把握一个度,不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而是抑扬顿挫、情随文动。教学语言应因文而异,因情而生,绝不是一个调唱到底。

12.感受经典,启迪课堂 篇十二

一、了解课文时代背景, 感受经典精髓

在教学实践中, 文言文教学要走出只重视学习字词、句式、翻译的误区。初中语文所选取的古文大多是经编者再三斟酌的经典作品, 大都是脍炙人口、传诵久远的名篇, 无一例外地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这么多精品, 在教学中如何着手?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 感受传统文化。如在《陈涉世家》的教学中, 我就注意向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秦统一六国后, 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专制统治, 苛捐杂税导致农民大量流亡异乡, 生产、社会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暴政最终导致陈胜、吴广举起了起义大旗。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 拟定斗争策略。“天下苦秦久矣”, 简明而又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形势, 揭露了秦王朝的苛政, 表达了人民群众积蓄已久的不满与反抗情绪, 揭示了暴发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在这种形势下起义, 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陈胜坚信, 这样做一定会达到“宜多应者”的效果。然后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他们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 鼓动人心, 树立威信, 使人们相信“大楚兴, 陈胜王”的必然趋势, 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反应。陈胜的做法虽然是借助鬼神迷信争取群众, 但作为一种策略, 充分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斗争才智。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感情, 这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结合课文内容, 挖掘经典内核

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篇目, 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 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从课文主题入手, 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论语》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领悟孔子为了持守自己的信念, 一生颠沛流离, 忍饥熬难, 用自己的苦行维护和传播他所信奉的真理的精神;在学习《出师表》一文时, 我们可以启迪学生理解诸葛亮一生忠于理想、忠于国家、忠于先主、坚贞不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情操;在学习《鱼我所欲也》一文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重义轻生”的豪情……一篇又一篇精选的古文犹如历史长河中的粒粒珍珠, 历经千锤百炼, 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当我们在感叹韩剧中的“大长今”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时, 为何不曾想到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内容;当我们在感慨学生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淡漠时, 为何不用这些文章教育学生, 让他们感受真、善、美, 捍卫我们的精神家园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与解读, 挖掘其审美因素, 创设审美情境, 启迪审美想象, 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感受到作品中的真、善、美,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从而树立崇尚民族文化的信念。

三、舍得花时间, 在诵读中感受经典魅力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其精练、优雅且丰盈;汉语古典诗文所具有的韵律美感, 是其他任何文学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初中生一定要认识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一定要了解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一定会诵读“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生后名”……我们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读这些优秀的作品, 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可以采取齐读、对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背诵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透过美的语言受到潜移默化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不知不觉地爱上传统文化, 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而自豪。

四、紧密联系生活, 宣传传统文化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 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时, 有很多被时代、社会、学校所忽视和遗忘的东西, 这恰恰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如情人节的时候要告诉学生中国有一个七夕;中秋节可以举行“咏月”诗歌的背诵比赛, 对月亮文化进行探幽;元宵节可以让学生制作灯谜;在新的农历年到来时谈谈年的由来、生肖文化、写写春联……既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 又让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拉近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汉语, 积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 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要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分量, 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 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 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摘要:将传统文化作为审美教育的抓手, 与语文教育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深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3.效率课堂的感受与思考 篇十三

石河子教育局教研室 粟克冰

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规划纲要》

一、听到、看到与感到

1、“麻辣老师”*(2011年1月12日中央电视台10套)

邹华章,男,出生于1959年,武汉市第五十九中学美术教师,从教16年。他特立独行,将厕所改造成美术活动室,抱着蟒蛇上课,穿着古装上课、蒸馒头教学生面雕、带学生鉴宝……他被称为“最疯狂美术教师”、“抱蛇老师”,不少网友认为邹华章是一名“会教学生的好老师”。

2、来自广州第三届全国高效课堂“课博会”的信息(2010年12月16日-18日)

“走出讲授,走进合作,是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释放学生的潜能,多种感官接触。”(原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恩宏)

“自我管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学校要有三气(士气、正气、风气)”“表现欲,责任感,认同心。”“心灵的感受,成功的喜悦,为人的尊严。”“教师教学最大的敌人是包办。”“最大化让学生表现、表演、表达。”(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

“崔校长有教育良知,他的成功是人格魅力,忠教情怀,反思文化,课堂改革。”“理念: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抓手:教师成长。” “民主意味着尊重与遵守,民主就是尊重自己的权利一样尊重他人”“爱心教育不一定是民主教育,民主教育一定含有爱心教育”雅斯贝尔斯: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

深圳保安中学门前发生的故事。全国德育研讨会在此召开,李镇西校长在观察进校门时有学生问好,是已经毕业的高三学生,可是有许多进门的参会代表们不回礼,视而不见。问学生有什么看法,有的说:“老师忙”还有说:“我们习惯了”再有说“我们是学生”。学生对教师有这样的宽容,想想我们老师是怎样对待学生的?民主、平等教师行为习惯,怎样从榜样培养起。

浙江一所学校的“三无图书馆”的故事(无人管理、无时间限制、无借阅制度)。学校有10万册图书,若设管理人员需要6人,年工资30万元,准备丢30万元书,结果一年多了6千册书。学生说全国39万所学校那一所学校如此这般信任我们。

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中“自助餐” 没有教师管理,没有杂乱,没有剩饭,充分相信学生的自我管理。

一个实验将一位教师与其5个学生用屏风隔开,谁也看不到谁。教师和学生每个人面前摆放5块砖,教师先累摆非规则形状,而后讲给学生们听让学生照样摆放,结果与教师完全相同的几乎很少。这个实验说明教师信息的单项传递,接受信息者不一定明白,与学生亲自读取研究信息相比效率很低。

课堂教学的实景*

3、石河子生态课堂* 目的:探索实现 “生命、生本、生态,为幸福人生奠基,文字、文学、文化,谋求全面素质提升”,“亲近生本,构建大课堂”以及“远离“灌输”,回归原生态等理念的途径。

何谓“生态课堂”呢?学生说:“生态课堂就是自由自在,就是让我愉快,就是让我感动,就是让我喜欢……”。

全国教育界的名师们的诠释: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组成的“生态课堂”便是回归原始课堂,还原自由、灵动,崇尚自然与质朴。

“生态课堂”就是让孩子不断地做他们的思维体操,“生态课堂”让孩子们在新异的话题里驰骋思辨的语言。

“生态课堂”是一种崇尚自然的课堂,是一种互为互动的课堂,是一种整体和谐的课堂,是一种资源共生的课堂。只有树立课堂的生态意识,科学考虑课堂的教学时间、物理空间、思维空间和情感空间,才能更加彰显小学语文的学科特性、儿童特性和课堂教学的自然性与人文性,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小雨点》孙静(一年级识字教学课堂): 培养一种良好习惯,展示一项多元方式,经历一次轻松过程,奉献一个经典案例。观摩教师说:187****5557孙老师的课犹如一场清新的雨,飘落在我的心里,扎实的字词训练,有效的言语提升,充满灵动的课堂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生态课堂!

189****6870从孙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生态的课堂就是智慧的课堂!智慧地解读课程,智慧地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智慧地引导学生,扎实地进行语文能力训练.一堂课下来学生有收获,教师也有收获的课就是“生态”。

《送元二使安西》张楚涵(四年级课,三年级学生古文品读课堂)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初读认字、断句,再读识词,重读解意,深读感景,研读悟理,心读通情,品读享美。

一堂韵味十足的品读学习课,一节情融意通的师生交流课,一堂品质出众的生态入景课,一节心投真切的回味久远课。

观摩教师说:150****3536张老师这堂课,以学定教,以读为基点,渗透了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跃出了传统串讲的束缚,构建了和谐的生本课堂。

139****1099张楚涵老师为我们诠释了古诗的生态课堂,秉承诵读为本想象为翼的精神,注重尊重呵护,促动唤醒激励,点燃学生生命言语的热情,从而抵达诗作的灵魂。

150****3536这两节生态课向我们诠释了新的师生关系:和谐、平等,共享学习的快乐,在这样的课堂里孩子们是幸福的、快乐的!《我的爸爸叫焦尼》梁俊(六年级课外阅读绘本品读指导课堂)

观摩教师说:153****7610梁俊老师有着深厚的语文功底,大气,浑然天成,人课合一,潜心会文的过程中,一词一句总关情。

***简单的画面、简单的文字,却引导孩子领悟出至真至纯的亲情。真是一堂精彩纷呈的读书课!

189****6870透过文字解读生命,用文学浸润师生灵魂,传承中华文化,把这些带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本色的课,上有语文味的课,就是生态的课.感谢石城一小创造这个生态的机会,让语文老师们享受到了生态的语文课!观摩教师说:

187****5557真实的课堂就是生态的课堂!感动于一小丰厚的文化底蕴,感动于一小智慧灵动的课堂,感动于一小教师和学生的精彩,感谢一小!135****8093石河子一小的老师和孩子的表现都令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赞叹不已!真是各有各的精彩!为你们骄傲!为你们自豪!生态课堂的自由和谐你们做到了;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我们感受到了!愿所有的学校和老师都能创建并享受这美丽的“生态课堂”,并为之高歌奋进……。

二、问题、认识与思考

“高效课堂”为什么是高效?“有效课堂”怎样才是有效?

1、他们的共性是什么?

山东杜郎口的336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四川成都武侯实验中“民主高效课堂”,广州80中的352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沈阳立人学校124模式,河北清河五中363模式,湖南岳阳许市中学五环渐进自主模式,北京昌平长陵中学“三生”课堂模式,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模式等等。

研究课堂教学就是在研究解放孩子。(上海学生素测)

2、方向与核心

• 山东、广州为代表的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高效课堂”“自主学习模式”。上海、成都为代表的培养教师为主体的“有效课堂”“观课议课”。都是实现教研探索的两个方向。

•核心是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展示”,教师“民主、创设、引导、归纳”

3、新课程如何落实?

新课程重心的落实在于教师的素养提高,而教师的快速培训成长一是解决教师“自主”的动力问题,二是解决创设教师理解体验过程的环境问题。

新课程实质的落实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自主生动的学习一是解决学生“自主”的信心问题,二是解决创设学生潜能发挥高效学习的情景问题。

4、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的敏锐性:意识、理念、民主、激发、服务、创设环境等 教师的实践性:发现、问题、特点、筛选、设计、行动、合作、研究等

三、动力、方法与追求

1、动力系统与操作系统

学习活动包括:动力系统和操作系统

动力系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信心、学习习惯;动力系统对学习活动起着定向、强化、促进、保证作用,解决“想学”、“爱学”的问题。

操作系统—原有知识、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策略手段。操作系统是学习的技巧、策略、手段、途径,解决“学会”、“会学”的问题。

2、是“弹簧”效应,还是“发动机”效应?

先行动后建制,再完善理论。先解决动力问题,再跟上技术层次。

新课程是一个挑战,是一个痛苦的蜕变,是一种破茧成蝶的挣扎,是一种否定之后的新的建构。这种新的挑战其实就孕育着新的解放:当教师群体的创造意识被挑战与波澜激发和唤醒后,那种生命的迸发才是教育最美的风景。

我们应该坚信,当那些挑战和困难被我们一个一个突破时,课程改革的前途将一马平川。愿所有的改革者、和共和国所有真诚的教育人在关注脚下土地的同时,多一些仰望星空的追求,我们愿风雨同行。*

3、什么叫做激活课堂?

激活课堂不是指简单的语言交流所形成的课堂喧嚣,它主要是指思维被激活后所形成的观点碰撞和思想交流。

激活思维是激活课堂的核心要求和根本标志。如果不是基于思维激活后的课堂对话,那么这样的互动交流就是形式化和空壳化。

从深层次上看,只有思维的开发才能使知识得以生长、技能得以提升,化为生命元素,贯通为智慧、能力与德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育。因此新课程有效教学指向思维训练的价值取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追求人的智力开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智育。

4、课堂教学的新策略 教师应创设

让学生互助——推进合作学习,让学习有趣——创设学习情景,让评价多元——发掘智力强项,让思维展智——拓展资源思路。教师应具有 思想意识理念,目标行为定位,动力支撑因素,技术方法手段。教师应努力

以丰富的知识去建构知识的丰富,以发散的思维去启迪思维的发散,以有效的教育去达到教育的有效,以真挚的情感去培养情感的真挚。

5、行动是基础,能力是保障,理念是关键

教师——开发、建构,变教科书是教师的惟一世界,为世界是教师的教科书。世界会给你以厚报,既有财富也有荣誉,只要你具备这样一种品质,那就是——主动性。(阿尔伯特.哈伯德)

征服世界的将是这样一些人:开始的时候,他们试图找到理想中的乐园;最终,当他们无法找到时候,就亲手创造了它。(乔治.肖伯纳)

6、效率课堂探索的追求

追求这样一种过程:同历过程,共享智慧,同受感动,共享愉快,同程合作,共享资源,同升素养,共创价值。

追求这样一种境界:

用思创设着学习情景的生动,用能演绎着教学艺术的魅力,用情传承着人类文明的经典,用心修炼着人格素养的品质,用志追逐着生存质量的愉悦。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追求一种理想,享受一种快乐。

谢谢!

上一篇:课文《一片树叶》教案设计下一篇:长岗小学与学生家长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