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结构力学

2024-11-11

东南大学结构力学(共8篇)

1.东南大学结构力学 篇一

我是12年考上天津大学的结构工程专业的,对于专业课结构力学这一块,有点心得,想拿过来,与考研的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如果觉得我的方法有用,请给我的文档评价一下哈。

推荐一本书,是于玲玲写的结构力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丛书),这本书的内容我个人觉得很好,里面的例题是从各大名校的考试真题中摘录的,做的时候不要走马观花,要做的很细致,要把题的来龙去脉摸清楚。我当初是把上面的每一道题都做了,考研时的确受益了。这本书算是看了两遍吧!天大的题比较活,谁也不知道明看还会出什么花样,所以多学点,还是有用的。对于公式,要弄清公式是怎么来的,这样题做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还有一点不要忽略假设条件,所有的公式包括研究都是有前提的,只有知道了前提,才能知道有些公式什么时候能用,什么时候不能用。复习的时候建议弄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自己在看书时对于一个理论或是公式的理解或体会。或者记一些自己的规律性的小推论什么的。很有帮助。

对于教材,个人认为,天大的《结构力学》教材一般般几何体系分析那一块,推荐看一下李镰锟那本《结构力学》。里面关于几何体系分析,写得很详尽并且很有逻辑。关于动力学部分,我推荐看龙驭球写的《结构力学》,外皮是绿色的,写的很有条理,看了它,很容易知道公式的来源,不用死记公式,做题的时候公式自己能推出来。

其实我写上面的东西不是让大家把每本教材都看了,而是以天大编写的教材为主,其他教材当成辅助性的工具,哪块的内容天大教材写的不是很清楚时,就可以上别的教材上看看有没有想关内容,辅导书也是这样,以于玲玲的为主,其他的为辅。

真题这一块,我做的是从1997年到2010年的真题,就做了一遍,但是做的很细。

做完真题,我弄了一份题库做做,我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哪的题库,这就属于查缺补漏了,不要全做,没有时间,哪块不扎实,就集中做哪一块的。

复习的顺序就是教材—于玲玲—真题—题库。这就是复习的大致过程,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用。

以上只是我的心得,具体情况还视个人而定,仅供参考。

2.东南大学结构力学 篇二

大学是传播文化、知识重要阵地,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与现代大学制度,是保障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的大学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大学制度与治理结构方面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建立与大学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与运行的规则体系是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 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协调相关利益关系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笔者围绕政府管理制度、社会参与制度、大学治理制度等大学制度与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的大学治理结构,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在分析国内外大学制度建设与治理结构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大学制度建设与治理结构的现状, 提出基于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治理结构的模式,展望我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未来走向。

1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治理结构的内涵

1.1 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

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古典大学制度的基础上应运而来的。 是现代大学建设的法制基础和治校依据。 现代大学制度是指高等学校为适应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总要求,是高等学校办学“软法”的具体体现形式。 是以规范和行为基础的一系列制度设计,是协调政府、社会与高校权利、责任和义务的管理制度。 实现政府、社会与高校高效率的耦合联动效应。 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是大学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面向社会依法办学,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学校可持续发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协调政府、社会与高校等三方的权利与责任的一系列规则体系。

1.2 大学治理结构的内涵

大学的治理结构是指大学协调相关利益关系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协调大学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大学治理结构的目的是围绕大学利益相关者共同的使命和目标努力,求同存异,形成耦合联动效应。 大学治理结构是目前高校领导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尤其是如何实现党对高校的领导,已成为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关键。 大学的治理结构由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个部分组成, 外部治理是如何实现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耦合关系; 内部治理是大学内部管理与制度体系的耦合关系。 中国的大学代表国家意志,外部治理需要国家层面顶层设计, 内部治理的实质是大学决策权力的制度安排。 大学的内部治理是在保证多方利益核心的基础上,各种利益关系相互协调实现大学集体领导与校长负责、 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利、学术组织之间以及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耦合关系。

2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对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兴未艾, 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 目前,国内学界对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的以下两个方面:(1)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的研究;(2)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

2.1.1 现代大学制度内涵的研究

20 世纪90 年代,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开始了对大学制度的内涵的研究,袁贵仁(2000),提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全面把握大学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拥有的权力和责任。 王洪才(2006),指出现代大学制度并非一个既定的存在,而是一个建构中的事实,在结构上具有开放性、适应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等特征。 王恒(2008),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指欧美发达国家大学制度,包括宏观层面(学校与外部的关系)和微观层面(学校内部)。宏观层面包括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微观层面即大学运行机制,即大学运行方式和管理制度。 郝丽红(2013),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指高校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按照政府的宏观规划和总体调控,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施民主管理、全面体现高校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具有的权利、 责任和义务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科学界定高校、政府和社会三者关系的治理模式、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

2.1.2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

张俊宗(2004)认为,现代大学制度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平衡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完善大学与社会间的关系、规范大学与大学的关系、提高大学自身管理水平”。 邬大光(2006)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坚持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江涌(2008)认为,中国有其独特的文化模式和制度规范,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既要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制度所具有的合理制度内核,还要尊重本国的文化和学术传统。 龚怡祖(2009)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质是建构能够应对 “冲突和多元利益” 需要的决策权结构,将大学的决策控制权合理地分布给不同治理主体。 2013 年,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提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总体部署和相关目标。

2.2 对大学治理结构的研究

1960 年, 美国的约翰·柯森, 从现代化、 环境以及系统的角度,出版了《学院与大学治理———结构与过程的现代化》一书,系统阐述了大学治理结构的要素。 同时,美国的费雷德里克·博德斯顿基于治理权利角度,系统的研究了治理权利。 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大学自治正被来自政府、社会、市场以及大学内部问责制、校长的双重身份等方面的压力,其逐步被以提倡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大学“共治”所取代。

英国学者特瑞·科姆,探讨了新自由主义和职能部门改革的背景下,英国大学的治理结构和模式。 认为英国大学治理结构改革的压力,来源于新形势下政府与大学的耦合模式。 主要表现在政府监管与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机制上。 同时,指出了大学治理的法律和管理框架的变化特点。 英国大学治理的权利主体是理事会,负责学校发展规划以及章程的制定。 理事会由不同阶层的教师、学生、政府人员等代表共同组成,校长由理事会任命,其地位为荣誉,由学术委员会、校务委员会负责学校的日常事务和学术等管理工作。 校务管理委员会由副校长负责。 目前,英国大学的治理结构模式是学者自治、学者主导联邦制、共同治理、双会制等五种模模式。

加拿大本国格兰·琼斯对大学治理结构的有深入的研究,既有实证研究也有理论探讨。 实证研究有格兰·琼斯领导下展开的对加拿大对省立大学领导者、 大学和社区学院学生联合会进行调查研究。1994 年,巴巴若·安德森与格兰·琼斯于对教师联合会进行了问卷调查。1995 年,格兰·琼斯和米歇尔·斯寇尼克对加拿大大学董事会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 由德若萨·莎拉汗,保罗·高洋和格兰·琼斯发起的有关加拿大大学学术评议会的研究。 在《国家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治理 》一书中,格兰·琼斯以政策网络的视角全面系统的分析了加拿大大学的治理结构。

目前,国内对于大学治理结构的理论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目前, 国内对于大学治理结构的理论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1)有关大学治理结构内涵的研究;(2)有关大学外部治理结构的研究;(3)有关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体系的研究,国内高校以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等为代表的大学教育管理者,从产权形式、法人地位、领导制度以及师生管理等方面大学内部权利结构与权利主体的关系以及大学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探索符合本大学相适应的内部治理结构模式。

3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治理结构的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大学经历了改革开放的30多年的发展历程,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国家建立了48 个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试点,通过颁发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并召开了“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试点工作中期总结暨研讨会、公布了“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以及一系列的调研工作。 充分论证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治理结构的可行性,针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教育观念、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在充分借鉴国外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治理结构基础上,不照抄照搬,牢牢抱我中国特色之本。建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有助于学术创新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制度,完善我国的大学治理结构。

我国的大学治理结构体系的建设,任道重远,高等学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体系,要充分遵循中国的高等教育规律,依法治校,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框架体系下:(1)坚持坚持党委在大学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2) 构建学校党委与行政不同层级的责任与权力关系体系;(3)建立和完善大学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建立与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制度。 明确行政主体的责权关系,明确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责任与权力边界、运作程序与方式,赋予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上实际的决策权体系。

通过对国内外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大学制度在具有个相对的各异性,但其基本的理念与价值蕴含相对具有融合统一和高度的一致性。 国外大学通过教授治校,来实现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凸显学术本位,所有的规章制度、规则都围绕学术活动而量身订制。 民主开放,增进大学治理结构的外部结构政府、社会与高校的耦合联动关系,保持大学精神独立与自主管理。

我国的大学制度的建设要充分借鉴国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已成为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重要基础。 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着力在以下六个方面加强与改进:(1)积极稳妥的落实和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2)依法治理,推进大学章程建设;(3)完善大学领导领导体制,着重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4)以制度形式明确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界限,合理划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职能;(5)加强民主管理,完善教代会、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6) 构建大学与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通过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竞争机制,使大学的技术逻辑要与市场逻辑紧密结合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钟秉林,赵应生,洪煜.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标、特征、内容及推进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5-12.

[2]赵博颉.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5.

[3]马陆亭,范文曜.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框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35-41.

[4]王洪才.论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特征[J].复旦教育论坛,2006(1):32-38.

[5]唐世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价值意蕴[J].高校教育管理,2015(2).

[6]杨克瑞.“去行政化”背景下的学术权力与现代大学制度[J].大学教育科学,2014(1):45-49.

[7]郭飞.我国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内部治理结构优化[J].科教导刊,2014(13):3-4.

[8]刘向东,陈英霞.大学治理结构剖析[J].中国软科学,2007(70:97-104.

[9]丁笑梅.大学治理结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10]朱孟飞.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中的我国大学治理结构改革[J].科教导刊,2014(26):3-4.

[11]牛春明.国外大学治理结构及其特点对我国大学发展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4(27):132-133.

3.东南大学结构力学 篇三

一、大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话语界定

大学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四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是中国大学的党委书记、校长们正在重点思考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为了便于在同一语境下讨论问题,首先要对大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话语进行界定。

1.规模

大学的规模有宏观和微观两层含义。宏观上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大学教育的总体容量,代表性指标有两个:一是在校大学生人数;二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微观上指一所大学的办学规模,表现为一定规格学生的培养容量,以及学科、专业、教师、校舍、设备等的增加,属于外延发展的范畴。

大学按照自身的办学定位,保持适度的办学规模,是保持大学办学活力、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学校目标和功能的基本要求,是一所大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学科、专业、人员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以及提升大学竞争力的基础。大学应该有适度的规模,不能盲目追求规模,特别是如果将规模发展的动因归结为解决大学自身的财政困难,定会从根本上影响大学的长远发展。更何况“规模经济”理论已告诉我们,只有适度的规模才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2.结构

大学的结构是指大学内部各要素及其构成形态。结构决定着规模、质量及效益,大学与社会的直接联系也表现在大学的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的关系上,主要涉及大学的办学层次、办学形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学科专业布局等。大学的结构具有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但体现大学结构的核心要素是它的学科专业结构。

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主要是学科专业的设置。它与大学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功能规定和制约着一所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是实现大学功能和提高大学竞争力的前提。具体说,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必须符合大学的自身定位和办学目标,必须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种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根本要求,行业类院校还必须高度重视行业发展的需求、产业与就业结构相适应的问题。

3.质量

大学的办学质量,主要是指一所大学所具有的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的需求能力的总和。无论是从大学的功能讲,还是从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讲,提高大学办学质量的重点都在于培养创新人才。质量是规模、结构、效益的全部归属,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竞争力的核心,是大学教育的生命,是大学永恒的主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提高的核心问题。世纪之交,我们在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

4.效益

大学的办学效益,是指大学在办学过程中的产出和投入,是对成果与资源消耗、所得与所费的比较。从大学培养人才的过程来看,大学的办学效益一方面是指在同等资源消耗下培养更多的人才,从而表现为办学效益高,这是构成大学办学效益的基础;另一方面指大学的人才培养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这是大学办学效益的社会化层次含义。这就是说,大学应该通过合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的社会适应性,以求用最经济的方式,培养一定数量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从大学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来看,大学的办学效益,还表现为大学的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与贡献。自上个世纪以来,社会对大学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期望和要求,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为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逐渐成为大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我们在研究和教学之间形成合力,并为社会领域带来积极的变化。服务社会这虽不是大学的唯一使命,却是一所大学的活力与竞争力所在。因此,提高大学的办学效益实际上就是提高大学的综合办学实力。

二、大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与大学的变革

大学作为一个组织,它可以通过发展、调整、合理配置资源等方式去推进自己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但这些都不是大学真正意义的变革。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的动力站”,在文明不断延伸的历程中,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始终与国家的兴盛同步前进。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大学的变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的变革。中国大学在近20年的变革中表现出了许多共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反过来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一所大学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

1.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与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学校数为200所,在校大学生为11万人;1998年高等学校发展到1,000余所,在校大学生达到623万人;到2006年底,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为2,311所,在校生总规模超过了2,500万人,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2%;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3%,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发展目标,上海、北京等地区的毛入学率超过了50%,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的支持,但同时也给大学带来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经历了半个世纪,而中国用8年时间就实现了大众化,研究生教育用1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100年的发展之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大学规模超常规的增长,相当一部分大学从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都缺少应有的准备,因而给大学在扩招的兴奋过后带来了协调、健康发展的难题。这里还有一个我们在适应大众化教育时不应回避的问题是,西方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和普及化高等教育演变的过程中,同时实现了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的转变,而中国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只是完成了数量比例上的转变,而与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还在艰难的转变之中。

2.经济的全球化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逐渐成为大学最重要的动力之一,知识经济的本性是国际化的,资本投资、生产市场、管理信息、技术人才等都是跨国界流动、跨国界组织的,国际化、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将在不同程度上被整合到新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来。新的经济发展过程是不对称的,对每个国家、地区都是一次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抓住机遇就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同时意味着产业的整合,这种整合是以产业自身特色为基础的,而不是以地域为限。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加。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作为知识中心的大学也越来越注意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它必然要求大学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等都将随之调整和变化。社会要求大学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而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学习新的知识,不仅传承知识,而重要的是创新知识。经济全球化还使得大学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教师、学生,以及经济的资助成为了可能。

3.技术变革

技术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虽然不会完全改变传统大学面授的教学方式,但已经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动摇,电子邮件和互联网已经使学术交流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对教学活动产生了影响。

首先,技术变革给本科生教育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变化。随着电脑和因特网的普及,我们找到了更好的创造、传播以及储存知识的手段,特别是随着互动性网络视频会议的应用,课程的教授方式必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其次,技术变革使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全社会平等的、民主的公共资源有了可能性。它意味着任何一个本科生,无论他被哪所大学录取,都有机会聆听到高水准教师的课程。这样一来,每一所大学都会因技术变革使得自己的办学资源、办学效益得到延伸。

再次,技术变革使得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将从教育理想变为教育现实,使终身教育成为普遍现象而不是例外,使继续教育成为必然而不是奢侈。

4.社会和谐与公正

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与追求。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社会公正问题再次成为核心话语,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重要的道德法则,是全部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大学作为一个典型的公共领域,负载着实现公共利益的办学目的,正如伯顿·R·克拉克在其名著《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中提出的,现代高等教育系统应具有三种基本价值观念,即公正、能力和自由,这三种价值观念之首是公正。大学在体现、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主要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从内部讲,主要包含大学自身的制度平等、入学机会的平等、受教育条件的平等,以及成本分担可能会导致的不利于低收入家庭参与高等教育等;从外部讲,大学的角色在于培养社会的公正意识,大学应该传播、倡导社会公正观念,促进大众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在秩序上努力体现和维护社会公正。

三、大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实现与大学的问题

1.质量问题

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大学规模急剧膨胀,相当一部分大学都是门类相对齐全的万人大学了。面对扩招以来学生急剧增长而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政府、社会、大学、受教育者都表现出了对教育质量的高度关注。

2006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与6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谈话时说:“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2003年在巴黎召开的高等教育第十届科教文组织年会上,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也提出了这一问题:“中国在大规模扩招后,如何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因此,我们大学校长们必须面对教育质量的问题,而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质量的概念含义,即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质量观,它包括人才的培养理念、规格、专业设置、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另一个是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如何建设,也就是必须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2.财政困境问题

全世界的大学都面临着财政困境,即使在最富足的国家,大部分大学财政也总是处于困境边缘。中国大学财政困境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教师提高工资、增设新的专业、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都需要增加投入,导致了培养成本的增长。成本分担制度的改革,虽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的财政压力,但作为大学投入主渠道的国家财政增长与扩招后大学规模的增长却不相适应,尽管每年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总额不断增长,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却在逐步下降。2000年7,310元,2001年6,816元,2002年6,178元,2003年5,773元,2004年5,552.5元,2005年5,375.94元,比2000年减少了26.4%。我们的大学正在面临着两个现实:一是由于继续扩大招生规模,国家作为大学财政的主要渠道,能提供普通高等教育的预算内经费的增长会很有限;二是为了保证社会的和谐,生均学费标准不可能有显著的提高。所以,大学不可能从政府的财政收入中直接获得与其规模和使命相匹配的资金来解决财政困境。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媒体陆续披露了高等学校贷款的情况,全国高校贷款累计在2,000亿左右,这显示不少大学已经陷入了严重的财经危机。另外,国外政府对大学的拨款机制进行了改革,即政府通过对大学的评估,依据评估给予大学资金,也就是说,对于那些能够产生优异的科研成果和培养出高水平人才的大学,政府将给予更多的资金。政府关注的是学生的质量而不是大学录取学生的数量。国外大学的这种拨款机制的改革,将会影响中国的大学与政府体制的改革,如何应对这种改革,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对策准备。

3.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对接的问题

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497万,比上年净增82万人,预计2008年将达500万人以上,2009年将达540万人左右。持续增长的规模使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涌入就业市场,一方面使大学感受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另一方面,大学同样面临着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不能满足需求的指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既有招生比例外在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但源头还是大学的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和质量的原因,导致大学的人才供给与社会产业需求未能很好对接。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结构性失业和结业的问题,将直接导致大学功能的缺失和大学竞争力的下降,甚至会影响社会对大学的期待。

4.现代大学制度的问题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命题,也是一个时代的命题。办规模庞大的现代高等教育,却不能建立与此相应的现代大学制度,尽管干得轰轰烈烈、呈跨越式发展态势,但跟着领导走、跟着感觉走的办学理念会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一所大学的健康发展,这正是中国大学办学的严重缺憾,也是大学校长们无法言喻之痛。因此,大学制度创新已成为推动大学健康发展的关键,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已经或正在成为我国大学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面临着双重构建。在宏观层面上主要是要进一步理顺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明确三者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在微观层面上,主要是依法制定、完善、规范大学章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规范大学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通过改革大学的学术组织结构,形成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通过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构建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的大学人事制度。大学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我们的每一位校长都已经直接感受到了来自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大学制度对学校发展的障碍。

四、地方院校和行业院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与大学的竞争力

4.东南大学结构力学 篇四

一.是非题:每小题6分

1.×;⒉ ×

二.选择题:每小题6分 1.C;2.C 3.B 三.填空题:每小题6分 1.0,P 2.20kN•m 下

四.计算题(12分)

AB刚片固接于基础;BC刚片由B,C两绞接于几何不变体上,有一个多余约束;BD 刚片由铰B及过B链杆联结于几何不变体上,故为瞬变体系。五.计算题(20分)

HA=ql(←)VA=7ql/4(↑)六.计算题(16)16kN/m 七.计算题(20分)

八.计算题(20分)

5.东南大学结构力学 篇五

现在和大家交流一下初试的经验吧,也把我自己的一些资料分享给大家。

先说学校的选择,就拿我自己来说,为什么选择华工呢?我是根据自己想去的地方来选择学校的,去长三角,那里有同济(上海)浙大(杭州)东南(南京)三足鼎立,竞争激烈,而且这三个学校都不好考;去环渤海地区,那里有清华(北京)天大(天津)哈工大(哈尔滨),也是三足鼎立,竞争激烈,这三个学校也都不好考;去重庆考重大,西部地区,太偏僻了,不发达;去中部地区,湖大(湖南)中南(湖南)华科(湖北),经济不发达;去珠三角,华工,一家独大,有一定难度,但是没有同济清华那么难,并且华工地处广州,整个华南地区只有那么一个工科比较强的学校,就业优势巨大,性价比很高。所以最后我选择了考华工。一心想考同济清华的大牛就另当别论了。

再说说初试的准备。

学硕还是专硕?这可能是大家问的最多的。我个人觉得学硕还是专硕应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学硕偏向于搞科研,当老师,专硕则偏向于工作实践,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具体怎么选还是要看自己更喜欢干什么。以前有的人之所以报专硕,可能是因为觉得专硕的分低,比较好考,而且以前专硕一直招不满,还要从学硕调剂,但是照今年的情况看这种情况似乎不会发生了,随着大家对专硕的慢慢了解,大家也越来越接受专硕了,今年的专硕复试线不仅比学硕高很多而且复试的淘汰比例也比学硕高很多,所以相信大家以后的选择会越来越理性。至于明年是什么情况,我也不知道,只能说专硕的比例还会继续增加,因为到2015年,专硕占的比重要到50%,大家一定要理性选择!

专硕和学硕初试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学硕考数一,英语一,专硕考数学二,英语二,专业课和政治都是一样的。英语二相对简单,主要体现在阅读理解和翻译上,作文也相对简单,所以很多英语不好的同学可能会因为这个原因选择专硕。数学二也是相对简单的,数学二不考概率论(少了一本书,可以省很多时间),不考三重积分,不考无穷级数,不考向量,具体的考试内容大家可以看看考试大纲。所以也有部分人因为数学不好而选择专硕。华工的专业课是结构力学(结构,防灾,建筑与土木,岩土),这个真的不难,这并不是我在吹嘘我自己。华工的结构力学考的很基础,题型基本不变,所以只要大家把教材弄懂,然后把华工的真题做几遍,熟悉一下华工的考试题型,就基本130以上没问题了,但前提是你不能粗心大意,不能算错,华工考八道题,最便宜的是15分的,最贵的20分,所以错不起。推荐资料:文思华工考研网的《华南理工大学811结构力学考研复习精编》,包含了

华工最近6年的真题(最重要的是有华工风格的答案)。

我英语不太好,不敢误导大家,不过记单词还是很重要的,英语就是阅读和作文,单词量不够的话阅读时没法做的,作文也不好写,翻译也是阅读的一部分,单词不认识翻译也很困难。网上有很多文章讲考研英语复习的,我就不多说了。我有个新东方刘一男老师的5500词汇,带音频讲解的,自己记单词就是用的这个,觉得还不错,分享给大家把。政治不会很难,考研政治目的是为了对你进行政治教育,不是为了选拔人才,真正起选拔作用的是其他三门课。所以大家该买的资料都买,该做的题都做,该机的东西都记了,基本没问题了。推荐肖秀荣的资料,比较重基础,任汝芬的比较难。

6.湖南大学流体力学 篇六

Hg

油=0.92,水银的相对密度d=13.6,活塞与缸壁无泄漏和摩擦。当活塞重为15N时,h=700㎜,试计算U形管测压计的液面高差Δh值。

2.如图2-17所示为双杯双液微压计,杯内和U形管内分别装有密度ρ1=lOOOkg/m3和密度ρ2 =13600kg/m3的两种不同液体,大截面杯的直径D=100mm,U形管的直径d=10mm,测得h=30mm,计算两杯内的压强差为多少?

3.已知密闭水箱中的液面高度h4=60mm,测压管中的液面高度h1=100cm,U形管中右端工作介质高度,如图2-19所示。试求U形管中左端工作介质高度h3为多少?

4.图2-22表示一个两边都承受水压的矩形水闸,如果两边的水深分别为h1=2m,h2=4m,试求每米宽度水闸上所承受的净总压力及其作用点的位置。

二.

1、在重力作用下静止液体中,等压面水平面的条件是()

A 同 一 种 液 体

B 相 互 连 通

C 不 连 通

D 同 一 种 液 体,相 互 连 通。

2、金属压力表的读值是(): A绝对压强;

B相对压强;

C绝对压强加当地大气压; D相对压强加当地大气压。

3、某点的真空压强为65 000Pa,当地大气压为0.1MPa,该点的绝对压强为:()

A 65 000 Pa;

B 55 000 Pa;

C 35 000 Pa;

D 165 000 Pa;

4、静止流场中的压强分布规律()

A 仅适用于不可压缩流体;

B 仅适用于理想流体;

C 仅适用于粘性流体;

7.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分析 篇七

一、当前的两种分析思路

(一) 从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分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外部结构

实践能力总是和实践活动相联系的, 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决定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多样性。一部分研究者从大学生参加各种不同实践活动的角度, 将大学生实践能力先划分为两大类或三大类, 然后再进行细化, 如 “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1] , 认为一般实践能力包括表达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自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包括实际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记忆分析能力、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专业写作能力、实验能力、科研能力、设计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是指独立地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新问题、攻关新课题的创新能力。

(二) 从实践能力的内部结构来分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外部结构

有学者从实践能力的内部结构来分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 认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都可以是由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构成的[2] , 并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专业实践能力的结构。其中, 实践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一般实践能力包括个人表达与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感知问题的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包括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软件开发与测试能力、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运用通用专业规范与标准能力、应用与掌握工具的能力;情境实践能力包括情境问题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

(三) 两种思路的评析

对事物进行结构分析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划分, 但划分应该是有依据的、有针对性的, 同时逻辑上也应该是严密的。从具体实践活动形式来分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 是从宏观层面把大学生实践能力各种外显形式作为“要素”。这种方法针对性较强, 易于理解, 但这种划分存在明显的缺陷:随意性太大。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各种外显形式进行罗列和堆砌, 不符合“结构”的要求, 在某种程度上会妨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把握。按照各种能力因素在某项实践活动中的作用领域, 把实践能力划分为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 这种对实践能力内部结构的剖析, 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从实践能力的内部结构角度, 把大学生实践能力也作同样的划分, 逻辑上来说是严密的。但这种划分方法存在一个问题, 将微观层面的实践能力内部结构推演到对宏观层面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外部结构, 而不是以对大学生实践及其实践过程的深入分析为依据, 以大学生实践能力内部结构分析为基础, 所划分出来的要素比较抽象, 针对性不足。

以上分析, 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要想勾画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结构, 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着手。微观层面的内部结构分析, 比较适当的思路是以对大学生实践过程的深入分析为基础;宏观层面的外部结构分析, 可以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发。本文对此作一尝试。

二、基于实践过程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内部结构分析

一个完整实践过程是由实践动机启动过程、问题表征过程、问题分析过程、解决方案的选择与设计过程、解决方案的执行过程、问题解决中的监控和评价过程等六个环节构成的。基于实践过程的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 就是从实践过程的结构来分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部结构, 它是指大学生实践能力内部构成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部构成要素

从实践过程看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部构成要素, 即大学生完成一个完整实践过程所必须具有的条件。我们认为, 包括实践兴趣、理解力、策划力、执行力、表达力等五个要素, 它们是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素质。以上要素的“个体”能量高低决定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

1.实践兴趣。

实践兴趣是大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先导性因素。大学生实践兴趣按水平的高低可分为四种。通过观察、感知各种实践场景而产生的兴趣是感觉兴趣, 这种兴趣是原始的, 一般是不稳定、不持久的;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获得实践现象所产生的兴趣是操作兴趣, 只要能按既定的操作步骤, 把相关的实践现象“做”出来, 这种兴趣就可以得到满足;通过探究实践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性而形成的一种实践兴趣是探究兴趣, 这种兴趣具有稳定、持久的特点, 是实践的最基本的和重要的动力;在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兴趣是创造兴趣, 这种兴趣是实践兴趣的最高水平, 是大学生实践最强劲的动力。

2.理解力。

理解是通过思考去弄清实践对象的特征、性质和联系, 理解力是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理解力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 从质的方面讲, 是指思考问题的思路, 认识实践对象的视角。从量的方面看, 是指懂得实践活动的已知条件、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 对实践情境中问题的条件、性质、关键环节、可能存在的障碍、变化趋势等做出较为全面、如实的反映。

3.策划力。

策划力是在具体实践情境中提出实践方案的能力, 是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核心。策划是“通过概念和理念的创新, 利用整合各种资源, 达到实现预期利益目标的过程”[3] , 实践策划是以实践活动的特定目标为中心, 根据具体实践情境中的知识和信息, 来全面构思、设计和选择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策划力强才能做出好的策划, 才能减少实施方案执行过程的盲目性, 最大程度地消除不确定因素, 提高实践成功的机会。

4.执行力。

执行力就是把实践方案付诸实现的能力, 是一种储存在大脑的以往执行过程中的成功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执行是将实践方案在做出主观的综合性归纳基础上, 转变为行动计划, 通过选用相应的“工具”, 安排合理的“工序”来完成任务的过程。执行力是实践成功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当实践方案已经确定后, 执行力就变得最为关键。

5.表达力。

表达力是大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完成后能清晰交流、陈述的能力, 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区别于其他主体实践能力的规定。表达主要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有助于激励思想。表达是实践总结和智力提升的过程, 是达成多方面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途径, 也是评定实践效果的有效依据。

(二) 大学生实践能力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实践兴趣、理解力、策划力、执行力、表达力这些要素是前后紧密联系、彼此相互影响的。前一要素的变化会直接对后一要素产生影响;任何一种要素的变化, 必然引起大学生整体实践能力的变化。实践兴趣是推动大学生迈开实践活动的第一步, 是激活和维持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源泉。尤其是良好的实践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会使大学生在某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参加实践活动, 迸发积极性和坚强意志, 同时产生较强的实践能动性, 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自觉、认真思考。理解力、策划力是大学生完成实践活动的思维力, 执行力、表达力更多体现为行动力。如果大学生具有上述实践能力要素, 就会作为内部能量保留下来, 成为他 (她) 顺利完成各种实践任务、实现自身素质提高所必备的内部条件和内在的可能性。这一内部能量在不同实践情境中的运用, 就成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各种外在表现形式。

三、基于专业的大学生外显实践能力外部结构分析

大学生作为实践主体, 总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实践能力向外部展示的, 比如实验能力、教学能力、设计能力等等, 它们是实践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 我们把它们称之为外显实践能力。那么, 一个大学生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外显实践能力?这些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 这就涉及大学生外显实践能力之间的结构关系分析。

(一) 外显实践能力的具体形式

一般来说, 由于社会有多方面的分工要求, 大学生实践活动就具有多种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也就决定了大学生外显实践能力的多样性。从高等教育学的视角考察, 我们倾向于从专业的角度划分大学生外显实践能力。有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相应的就有什么样的大学生外显实践能力类型。对某一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总有几种外显实践能力形式在整个外显实践能力系统中处在主导地位, 从而形成该专业大学生外显实践能力结构模式。例如。美国各工程专业毕业生就必须达到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 (ABET) 提出的11种能力要求[4] , 其中就包括以下实践能力:制订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根据需要设计一个系统、一个部件或一个过程的能力;对于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建立方程以及求解的能力;有效的人际交流能力;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

(二) 外显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

任何两种外显实践能力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毫不相干的, 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一方面, 某一种外显实践能力的增强会促进另一种外显实践能力的增强。理解力、策划力、表达力等内部构成要素是寓于外显实践能力之中的, 外显实践能力的提升会促进这些构成要素的发展, 这些构成要素的发展为其他外显实践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 某一外显实践能力的增强也会产生限制其它外显实践能力增强的效应。不同领域外显实践能力中的内部构成要素之一——执行力是不相同的, 执行力中熟练技能的养成需要实践和相关环境, 一种技能的形成可能对另一种技能构成障碍。

四、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的变迁

大学生实践能力不仅表现在其构成要素的静态结构上, 而且从大学生自身成长来说, 又体现为发展的动态结构上。无论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内部结构, 还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外部结构, 都存在结构的变迁问题。这种变迁趋势, 总体上表现为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

(一) 基本实践能力

基本实践能力“是指完成某一指定专门业务活动或具体工作任务的能力” (张济生, 2001) 。主要涉及实践任务中某一方面的任务, 这是大学生处于认识性实践阶段的实践能力, 体现在遵照他人布置的工作程序, 并按照指导书、手册等规范完成任务, 基本上属于“动作技能”的层次。因此, 在这一水平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构成上, 执行力占整个能力比重的绝大部分, 兴趣主要为直接兴趣, 理解力的成分不大, 策划力所占无几。这是大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虽然是一种低水平的层次, 但对大学生有长远的、全面的和基础性的影响, 是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养成的实践能力。

(二) 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是指“独立办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济生, 2001) 。在经过认识性实践阶段后, 大学生基本实践能力有了较大发展, 已不满足依靠别人的指示, 亦步亦趋式的被动实践, 开始谋求独立完成一个实践任务, 寻求通过实践去产生新的认识。此时, 大学生较为关注实践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重视资料收集和导致各种结果的内在原因的分析, 以便积累经验。在这一发展阶段中, 大学生的理解力、策划力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实践兴趣也表现为探究兴趣, 执行力、表达力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较大的发展。

(三) 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运用已经积累的丰富知识, 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研究, 在头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 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性认识”中, 他们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改造原来的实践内容、形式,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多次实践锻炼中, 大学生实践能力不断地得到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是在基本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发展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大学生实践能力达到高级阶段的集中体现。在这一阶段中, 大学生不再是读书郎, 而成为“不仅会学习, 而且会创造”的创新人才。

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的变迁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性的生成过程。从整体上看, 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的变迁是潜在进行的, 我们很难对起变化的程度做出准确的判断, 大体上, 我们还是可以把它划分为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三个层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合理的”顺序, 即为了获得某种实践能力, 大学生必须首先获得某些更基本的实践能力, 这种顺序是不能逆转的;同时, 高层次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样也带动低层次的实践能力的发展。总之, 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变迁呈现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态势。

参考文献

[1]邓辉, 等.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分析与提升[J].求索, 2008, (3) .

[2]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327.

[3]雷鸣雏.中国策划教程[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4.6.

8.英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探析 篇八

关键词: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内部治理;章程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创建于1826年,创建时取名伦敦大学,是伦敦市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英国第一所不限学生性别及宗教背景的高等教育机构。1836年,伦敦大学联盟成立,学校改名为伦敦大学学院,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共同成为伦敦大学联盟的创始成员学校。在2014年、2015年和2016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UCL分别位居第4名、第5名和第7名,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一同被称为英国“G5超级精英大学”。作为一所独立的大学,UCL拥有高度的自治权,独立颁授大学学位。学校本部位于伦敦市中心,目前设有11个学术学院,其中,医药学院学生人数位居榜首;学校在澳大利亚及卡塔尔设有分校,根据学校公布的官方数据,2014-2015年度学校学生数为30551人。

一、理事会的职责

英国大学的管理规则体系主要包括由皇家枢密院授予的明确大学独立法人地位的宪章(Charter),由大学拟定报枢密院审批生效的明确学校治理结构的章程(Statutes and Constitution),以及由大学制定的具体阐述章程的条例(Regulations)。条例内容包括校长(Vice-chancellor或Provost)的任职资格,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及产生程序等。 UCL的主要管理规则包括UCL章程(The Charter and Statutes of UCL)和UCL管理条例(UCL’s Regulations for Management)。章程和管理条例明确阐述了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及各构成主体的责任和权利。

根据章程,UCL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为理事会(Council),理事会负责学校重要事务的决策和学校的发展规划。理事会下设系列委员会,包括学术委员会(Academic Board)、财务委员会(Financial Committee)、房产委员会(Estate Committee)、人力资源委员会(HR Committee)。目前,学校理事会成员有20名,包括学校高层管理者、教职员工、学生以及校外成员,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当然成员(Ex officio Members),由其在大学担任的职务自然产生,分别是学校的校长(Provost)、学生会的活动组织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共3名; 二是任命成员(Appointed Members),由理事会根据学校条例任命,均为校外成员,共11名;三是选举成员(Elected Members),由学术委员会选举产生,包括学术委员会的3名教授成员和3名非教授成员,共6名。理事会设主席一名,从校外成员中任命,主席每届任期不超过五年。在理事会成员中,半数以上的成员为校外成员,占比55%;由学术委员会推荐的成员占比30%,学生成员占比10%。考虑到学生的身份,为保护教职工及学生的隐私,对于某些涉及师生个人的事项,如教职工职务调整及学生学业评估等,学生成员不参与讨论,涉及以上事项的资料也不得在任何时候发放给学生成员。

理事会根据章程和条例的规定开展工作,每年召开三次例会,主要包括以下七项职责。第一,内部管理监督。根据大学发展的总目标和战略,确保理事会和校长执行适合学校发展及可持续的财务规划,包括审查学校的资金及其在银行的账务;规定学校的印章使用和保管办法。第二,年度预算和财务报告。拟定年度的详细预算和支出报告;根据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的要求拟定学校中长期财务规划;负责包括校友捐款在内的校友办公室工作的审计。第三,商业活动。负责商业财务计划和运行;综合考虑资项目的财务状况,审批支出超过500万英磅项目的评估报告;听取地产管理委员会的意见,考虑收购或处置不动产或租赁地产。第四,学生工作。设定学费标准及按程序暂停不符合学校规定的学生学籍,促进学生会的良好运转以维护学生的利益,规定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奖章等由学校颁发的各项奖励的办法。在征求学术委员会和学生会的意见后,理事会负责审批通过《大学纪律守则和处分程序》(Disciplinary Code and Disciplinary Procedure),明确包括学生投诉和申诉在内的相关程序。第五,科研服务。提供科研设施和相关的教育服务 。第六,人员聘任。聘任校长和学校教职员工。第七,维持大学及其所在区域的良好秩序。同时,理事会对其认为不利于学校及师生利益的行为具有惩戒权。

根据《公司法》(Companies Act 1985-1989)和相关法律规定,理事会聘任审计专员(Auditor)一名,负责每年至少一次对学校的全面工作进行审计,并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向理事会汇报。该审计专员与学校无任何经济利益联系,也无任何可能限制其执行审计权利的官方或私人关系。审计专员有权查阅大学的所有账目,也有权要求相关人员对所涉事宜提供凭证。如该职位在审计专员的任期内出现空缺,如审计专员以书面形式向理事会辞职,理事会应向英格兰高等教育拔款委员会报告并重新聘任一名审计专员。

二、校长的职责

UCL校长(Provost)是学校日常运行的第一负责人,其主要职责是促进大学各项日常工作高效有序开展。校长由学校理事会选聘,是理事会的当然成员,其职权由学校理事会授予,包括涉及学术、财务及人力资源在内的日常事务。原则上,理事会需征求学术委员会的意见确定校长的人选及任命。理事会每年一次综合评估校长的工作。该评估结果也是决定校长薪资水平及任期结束后是否续聘的重要指标。

根据学校管理条例和学术委员会的建议,校长有权录取任何一名符合学校要求的学生,也有权无条件拒收任何一名学生。同时,校长有权根据理事会规定,暂停某一学生的学籍或部分课程并限制其进入学校或校内某场所。如需做出此类决定,校长应向学术委员会和理事会报告,并确保严格遵循学校的相关程序。校长在每个学术学院任命一名学生导师(Faculty Tutor),辅助在专业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如课程重修、休学等。

副校长(Vice-provost)由校长推荐,理事会任命。经校长或学术委员会提议,理事会可任命一名或几名副校长。副校长的主要职责是协助校长的工作,并具体分管一项或几项事务。UCL目前共设副校长6名,分别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国际合作、后勤产业、战略发展等工作。需特别指出的是,由于UCL医药学以其领衔世界的科研实力,其科研经费和学生人数位居学校各学科之首,学校设立一名副校长分管医药学院及该学科涉及的相关事务。6名副校长和校长组成了学校高级管理执行团队(Provost’s Senior Management Team),负责学校的日常运行。

三、学术委员会的职责

英国大学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具有较强的自主权。学术委员会全面负责与学术有关的事务,就学术事务向理事会提出建议。伦敦大学学院学术委员会接受学校理事会领导,作为学术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具有广泛的学术事务处置权力,负责学校学术事务并确保学校所授学位的质量。学术委员会成员覆盖所有学术学院,包括当然成员,即校长、各学院院长、名誉教授、所有学术部门负责人、图书馆馆长、学生事务长、学生会的活动组织负责人、研究生工作负责人及学院导师。其中,任命成员根据行政职务和个人贡献由学术委员会提名并由理事会任命,不超过40人;选举成员来自11个学术学院,各学院代表数量与其教学科研人员的数量成正比,其总数大于学术委员会成员数的1/4,但小于1/3。具体情况如下:各学院教职员工代表,不超过70人;各学院推荐1名7级以上(Grade 7 and above)的专业人员(Professional Member);由专业服务部门(Professional Services Divisions)或非学术部门(Non-academic Units)推荐的专业7级以上的非学术职员共10名,各学院推荐1名全日制学生代表及2名研究生代表,共13名。

原则上,各当选成员的任期不超过六年,离任至少一年后才有再次担任成员的资格,但对于同时担任理事会成员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其学术委员会成员的资格与其理事会成员资格同步,不受此规定限制。学术委员会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会议,向理事会就学校学术事务进行汇报,包括教育政策、教学组织形式、学生测评、科研、课程;针对大学和其他机构间的学术合作、学术委员会成员的任职条件和任期、学位授予等提供决策建议,也可向理事会就学校的任何其他事项提出建议。

学术委员会在学校内部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学术委员会委员覆盖所有学院各级别的学术人员和专业人员,确保了教职工参与学校学术管理的高参与度。学术委员会在设置上与其他委员会同属于理事会的下设委员会,但理事会中30%的成员均由学术委员会从其委员中推选。同时,学校章程明确指出,凡涉及学校学术事务的决策,理事会均应征求学术委员会的意见。为保障学术人员在学校运行中的权利,每个学院均成立各学院学术委员会(Academic Committee),负责学院学术事务。伦敦大学学院条例对学术人员的聘任和解聘有明确的规定,对违反学校规定但未达到解聘条件的学术人员,学校将首先给予口头警告,如果情况严重或口头警告无效,将予以书面警告,并视其表现情况在两年后解除警告。通过这些具体规定,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对各类问题的处理有章可依。

四、学院的职责

UCL现有医学院、生命科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认知科学院、巴特利特建筑环境学院、工程科学院、数学与物理科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法律学院、社会与历史科学院和教育研究院11个学术学院。各学院共下设百余个系(部)(以下简称系)及研究中心,涵盖不同学术领域。学校日常运行的决策权分散在各学院并通过学院下放到各系研究中心,参与决策的群体涵盖各类教职员工,但以学术人员为主。学校教学科研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均由各系相对独立地开展。学院主要负责相关学科间工作的衔接和协调。理事会在院长和系主任的任命上具有最终决策权,以确保学校的宏观调控以及院系执行二者协调有序地运行。

每个学院根据需要设立若干委员会和教学系,各教学系独立运行,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在教职人员聘任、专业设置、招生录取等日常工作上具有较大的话语权,行政上隶属于其所在的学院。学院设院长和行政负责人(Head of Administration)各1名。学术与财务管理是院长的重要工作,并向副校长及其团队提交关于本学院的发展策略、人力资源分配、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学生事务等的报告,负责安排相关活动以确保定期与学院成员的交流。行政负责人支持院长的工作,同时向学校行政副校长汇报其工作开展情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经费使用、学生招募等相关事务,原则上由学院负责。

根据学校章程,每个学院设院长和副院长各1名,必要时学院可增设1名副院长。院长人选由副校长报理事会,由理事会任命,副院长由学院任命。院长招聘工作由副校长主持,学院学术职员参与。通常情况下,院长职位招聘信息由副校长视情况在校内或校内外发布。如招聘信息在校内发布,大学理事会的秘书将代表副校长邀请该学院相关成员就院长招聘一事提出相关建议;如面向校外公开招聘,将成立专门的院长招聘委员会,其成员包含学院部分职员。该委员会将向副校长提交关于院长职位招聘条件及其人选的正式报告。基于该报告,副校长向学校理事会提出院长建议人选。

学院的职责主要包括根据学校章程,从具有高级讲师以上职称的教职员中任命1名或2名副院长;审批学院设置或颁发的奖项及证书,或执行与此相关的各项工作,如奖学金、助学金、文凭等;与UCL行政办公室合作,按照学校规定,组织学生考试;完成学校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或学校要求的其他工作。为完成教学科研工作,更好履行其职责,学院根据院长提议或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及UCL 学术管理手册(Academic Manual)的要求,设立系列委员会,这些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及管理按UCL 学术管理手册相关规定进行。学校的每个学院均有权通过相关委员会就其所涉领域的学术事务向理事会或学术委员会提出建议,完善UCL的教育政策和教学科研管理。

五、系的职责

学校日常运行结构的基层组织是系。通常情况下,一门学科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各系设有系委员会,由全体学术人员组成,在系主任领导下管理全系教学和科研工作。与院长的任命相似,系主任由理事会征求副校长意见后任命。副校长向理事会提出建议前需通过多种渠道咨询该系教职员工的意见。副校长也应咨询该系所在学院院长的意见,如情况所需,还可征求学校分管学术的副副校长的意见。如系主任招聘信息在校内发布,学校理事会秘书将代表副校长邀请该系相关成员和该学院其他系主任就该系系主任招聘事宜表达自己的观点。如该职位面向校外招聘,与招聘院长相似,将成立专门的系主任招聘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包括该系所在学院的院长及该系部分职员。该委员会具体负责招聘事项,并对系主任人选的建议形成正式报告,递呈校长。副校长根据该报告向理事会提出系主任建议人选。系主任或执行系主任通过执行学院院长和副校长的工作安排对学校理事会负责,如系主任因特殊原因,包括公休需离开其工作岗位一学期以上,或因不可预见的情况需提前结束其任期,理事会可按学校既定程序,经副校长提议,任命1名执行系主任。

各系每年至少召开两次教职员会议,所有学术人员,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和研究人员及属于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的该系职员均有资格出席教职员会议。该会议也可邀请该系的其他成员,如非学术职员和专业技术职员出席。系主任需确保教职员会议严格按学校既定规则进行。会议由系主任或执行主任主持,如系主任或执行主任不能主持会议,需委托专人代其主持会议。教职员会议可讨论系里的任何事项,包括教学内容、方法、行政管理政策、学生评估及教职员工工作安排等。会议也需指定其专门成员负责该系师生咨询委员会的工作。会议议程应在会议召开前发送给参会人员,并确保所有教职员工均可阅览该议程。会议成员均有权根据学校相关规定提出教职员会议议题。 会议记录需经下次教职员会议确认。由于系主任通过院长和副校长对学校理事会负责,教职员会议不得限制系主任的权利。尽管如此,学校理事会希望系主任对系教职员会议的决定予以重视。

六、结语

经过近200的发展,UCL内部治理结构在发展中逐渐完善。当前,其理事会既有外部成员,也有内部成员,既有学术人员,也有非学术人员,既有教职工,也有学生。值得指出的是,UCL内部治理的各主体积极吸纳学校的各利益相关者,学生在学校内部治理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为确保包括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及各级委员会在内的学生代表成员能完全代表全体学生,理事会征求学生会的意见后制定学生成员推选管理规定。根据学校管理条例,学校设立1名或多名学生事务院长(Dean of Students)。作为学校全职职员,学生院长的聘任和任期由理事会决定,同时,理事会、学术委员会等系列委员会中均设有专门的学生席位,大学章程和条例明确规定了以上组织的学生席位数。

参考文献:

[1]Website of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EB/OL]. http://www.ucl.ac.uk/,2016-03-25.

[2]Statistic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ebsite of University College.[EB/OL].http://www.ucl.ac.uk/srs/statistics/tables/p/all-years,2016-03-26.

[3]University Constitutions, Website of University College.[EB/OL].http://www.ucl.ac.uk/srs/governance-and-committees/governance,2016-03-22.

[4]University regulations, Website of University College.[EB/OL].http://www.ucl.ac.uk/srs/governance-and-committees/governance, 2016-03-22.

[5]University Committees, Website of University College.[EB/OL].http://www.ucl.ac.uk/srs/governance-and-committees, 2016-03-20.

上一篇:新学期计划500字下一篇:滨海学院是几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