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2024-06-22

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精选9篇)

1.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篇一

美国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及启示

进入新世纪,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体制由于其固有的封闭性、单一性等弊端而受到批评,开放的教师教育观念日渐为大家所接受。美国教师教育自19世纪初到现在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在此期间,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发展变化的影响,美国教师教育机构先后经历了师范学校、师范学院和综合性大学中的教育学院三种历史形态。

师范学校的广泛建立:1830-1870是美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大发展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中央政府和各州政府的推动下,学校教育蓬勃发展,公立学校的大发展使得师资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专门的师资培训机构成为当务之急,在教师的培养目标方面,这一时期的师范院校希望将教师培养成学生的“楷模”,在培养方式上,师范学校是主要的教师教育场所,专业教育模式为“工匠式”学生不需要对学科做深入的研究,也不需要学习过深入的专业知识,而是通过观察、模仿师傅的教学技能,遵循他的指导和建议来进行学习。在课程方面,一是授予学生一门专业知识,二是传授科学的教学方法,三是进行教育实习。师范学院的普遍建立:工业革命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也开始有正规的教学训练,在教育理论方面,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深入开展,使得实用主义思想取得主导地位。受进步主义教师观的影响,这一阶段教师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教育

工作者”。教师教育着眼于培养师范生适应生活的能力,专业方面更加强调“教学艺术”。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时期(20世纪中期至今)。1850年,美国布朗大学设立师范教育部,成为美国首个设立专门院系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综合性大学。至此,美国教师教育开始朝着主要由综合性大学中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方向发展。在综合性大学培养教师的过程中,美国主要采用“大学+师范”的模式,即新生人学后,先在大学的各院系接受3—4年的文理学科教育,然后进入综合性大学中独立设置的教育学院接受1—2年的教师专业教育。这种既重视学术标准,又重视教师专业训练的教师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师教育水平,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美国现行教师培养模式目前,美国没有独立于综合性大学之外的师范学院,中小学教师几乎全部由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培养。由于美国大学众多,且各州采用的教育政策有所不同,因此,美国教师培养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模式I:4+O模式。这种模式又分为两种,第一种为新生入学后同步学习教育课程和其它课程,且随着年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比重,这使学生在人学初期就接触教育类课程,使教育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种常见于规模较大的院校,学生在第三年才开始学习教育课程,第三、第四年的教育课程均占年总课程的75%。模式II:4+1模式。大学新生入学后,先在各文理学院专修4年专业课程,取得学士学位后,经过考试

选拔有志从事教育事业者进入教育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教育专业训练。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学科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素质。模式Ⅲ:5+O模式。这种模式学制为5年,在这5年中,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同时进行,强调这三类课程的平衡和有机结合。美国非常重视教师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实践环节。兴起子20世纪80年代的职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001)大大密切了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实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美国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l树立教师专业化理念。推动我国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的发展。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使他们树立起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教师教育观念。首先,以专业化为目标,确立教师专业工作者的职业理想和形象。其次,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确立“专业人员”的身份和地位。最后,教师教育机构要开展教师职业形象和工作性质的教育。转变教师自身的传统职业形象观念。社会大众传媒的宣传也要跟到位。最重要的一条是教师经济待遇的改善和提高。这不仅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师专业化得以深入推进的前提保障。2完善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规范教师教育的开放性。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一项针对教师行业的职业准人制度。随着标准的提高、鉴定的严格、管理的规范,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教师专业化中将发挥日益

重要的作用。3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改变传统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师范院校要根据本小师范专业设置和培养层次情况,选择学校附近的一所或者几所中小学为合作伙伴,并征得中小学的同意。之后,双方就有关事宜达成默契。4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改革我国现行教师评价制度。首先,实施发展性评价制度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其次,倡导教师开展自我评价。再者,考核方式七更多采用“基于表现”的评价方式,注重对教师实际教学情境的真实评价与分析(引入档案评价和现场评价),避免已签单纯依靠学生书面考试成绩来做出判断的片面做法。5建立教师专业组织,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一方面,我国需要加大现有专业组织在教师权益和专业发展方面的关注和投入。另一方面,需要继续建立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教师专业组织,凝聚教师队伍,以争取教师专业权益,谋求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国家教育发展宗旨。

2.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篇二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较高层次的教育, 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重任, 关系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 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尤其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正逐渐被技术密集型和智能密集型取代, 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美国高等教育成果较为显著, 不仅重视对学术精英的培养, 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尤为重视。不论是研究型高校, 还是四年制本科学校或是社区学院都非常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由精英教育迈入大众教育,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越来越多, 然而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由于受传统“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 国内大部分高校忙于专升本, 把硕士点、博士点的增多作为高校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指标, 于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且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人才培养存在“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一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的要求。本文结合美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从人才培养的定位、质量评价体系的制定、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对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其改革措施进行了探讨。

二美国高等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美国是一个讲究实用的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美国建立了多所科技学院, 随后建立了州立大学、赠地学院、社区学院等, 它们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大学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改革目标逐渐走出“知识象牙塔”, 开始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科技服务。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根据授予学位层次和专业设置情况把美国高校分成五大类:授予博士学位的学校、授予硕士学位的学校、文理学院、社区学院及单科专业学院。明确规定了不同类型学校的职能。四年本科院校一般培养工程型、技术型应用人才;两年制社区大学和专业学院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能型和操作型应用人才。如罗斯-豪曼工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美国本科层次工程、数学和科学教育的领袖”, 其大学的办学使命是:在良好的个性化教育环境中, 为大学生提供世界一流的本科层次工程、数学和科学教育。

从整体看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层次不同的大学没有社会地位的高低之分, 只有社会职能的不同, 在每个定位层次的大学中, 都有一批办得很有特色的大学。学校的定位通常不会改变, 社区学院不会热衷于升格为州立大学, 州立大学也不会忙于升格成研究性大学或被其他综合大学合并。这种定位分明、各司其职的高等教育体系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

2. 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

相对于中国高校较为普遍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美国高校教师拒绝把大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近年来, 美国许多应用型高校积极开展了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法”等成为美国高校较为普遍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的学习法”强调把师生置于具有思考性、现实感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共同探索以寻求解决复杂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合作性、发现式的教学, 学生不但掌握了丰富的学科知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合作能力。美国高校虽然有些教授也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 但是教授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时地使用情境模拟法、合作学习法等, 引发学生探索热情, 增强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热烈讨论和积极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发展个性。

3.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在美国联邦宪法中, 没有规定联邦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权力, 因此联邦政府没有直接管理高等学校的权力, 也没有高等教育的立法权。联邦政府影响高等教育的唯一手段就是向高等教育提供资助。在美国, 不论是公立高校还是私立高校, 都实行董事会制。董事会是学校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 其成员多为关心学校办学的社会名流, 如工商企业界人士、慈善家以及卸任的政府官员等, 其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资助。如州政府保证本州公立高等学校的40%左右的经费由企业提供资助。因此美国高校评价很少带有功利色彩, 评价目标是使不同类型的高校更好地发展, 组织形式主要以社会中间机构为主。中间机构参与高等教育活动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对高等教育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他们通过制定高等学校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标准, 确定如何评价高等学校课程的手段, 通过评价和不断的检查, 定期公布达到标准的学校, 以保证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

4. 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美国四年制本科及社区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广泛采用CBE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从学生胜任岗位的需求出发, 特点是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 以重点训练与工作流程相适应的职业能力为主线, 确定课程体系, 重构教学内容, 制定学生能力开发和训练进程表。实践教学是美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 如斯坦福等大学鼓励学生从低年级起就进入企业或公司参加实践, 了解不同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及技术能力, 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参与专业课程或与项目相关的学校或社区服务, 在真实的环境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辛辛那提大学“工学交替”模式, 将课堂学习与在公共或私营机构中有报酬、有计划和有督导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 即学生先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参加实践, 继而回到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学校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合作项目的指导和管理, 配备有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合作教育目的是要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 并且个性、人格和身心等方面都相对成熟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对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随着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求不断增强, 高等教育也逐渐迈入了大众化阶段, 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 社会迫切需要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开始出现, 一批为地方或行业提供大量急需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应运而生。然而, 当今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面临着多方面挑战: (1) 目标定位模糊, 观念有待转变。虽然部分高校已提出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但地方高校具体目标定位还十分模糊, 在整个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下, 追逐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仍没有停止; (2) 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来临, 近几年的连续扩招使得学生规模有了很大增长, 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单一、固化, 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重学轻术”思想依然存在, 教学中实践环节薄弱, 校企合作依然停留在表面层次; (4) 具有功利色彩的评价体制无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转变观念和明确目标

目前, 我国各地方专科院校忙于专升本, 本科高校忙于升成综合研究性大学, 学校定位混乱不清, 造成了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专业知识与岗位所需的矛盾。地方高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就基础理论无法与学术型人才抗衡, 就技能应用无法与高职学生媲美, 多年来, 在这种夹缝中的本科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所以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经济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 改变学术力就是代表高校质量唯一标准的传统观念,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时代和高校自我发展的需要。与研究型大学相应专业相比, 应用型高校对人才培养有相对不同的侧重, 重技术、重技能、重职业的培养目标是其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所要求的, 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 以能力培养为宗旨, 以实践教学为手段, 以知识、能力、素质为培养着力点。

2. 优化教学内容, 强化校企合作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规格要求, 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在知识结构方面, 掌握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在素质结构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因此, 高校应积极寻求与相关企业深层次合作, 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 打破高校封闭办学的局面, 让社会积极地参与高校的管理, 使企业真正关心高校的发展, 深度参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目前, 由于缺乏政府方面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加之高校自身管理体制的弊病, 与国外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的参与感和责任感相比, 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校企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在此形势下, 学校可邀请一些企业家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 满足学生对社会上各类企业的认知;鼓励企业办大学, 创立校办企业, 建立校内和校外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完善校企利益互助机制。在人才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 保障企业既得利益, 增强企业的合作积极性,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3. 实现人才评价社会化

在我国, 无论是高校质量评估或是高校内的教学评估, 其功利色彩较为浓厚, 并与政府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评估结果影响着高校的排名、经费的划拨。高等教育管理的行政化导致了各大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不甘于现状, 奔波于升格为更高层次的大学。在课堂教学评价上手段单一, 强调功能性评价。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评价应当走出高校, 引入社会评价机制, 组建教育评价中介机构, 并建立由产学实习单位及行业团体和能力鉴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监控体系。只有紧紧围绕社会的需求来提高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应用型本科人才才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虽然许多地方高校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 但并没有理清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及高职人才的区别, 人才培养继续用传统教育模式。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地方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 优化课程体系, 增强实践教学, 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致力于搭建以能力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科教育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 关系着社会经济、科技等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高等教育分级分类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意识较为强烈, 尤其注重本科阶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明确的目标定位、科学的评价体系、丰富的教学方法, 为服务地方经济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应注重人才培养的定位, 改进培养方法, 完善评价体系, 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及校企合作等途径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美国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本科教育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10/11/content_12212108.htm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2292524.html

[3]于富增主编.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刘承波.美国高教治理中的规划协调与社会参与机制研究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0)

3.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篇三

摘 要:构建多学科集成与交叉的培养环境与机制,培养未来能够解决综合性重大科技和社会问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共识和趋势,也是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课题。文章对普渡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及特征进行了探析。通过借鉴普渡大学的经验,期望可以对我国建立更加科学的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普渡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征

在当今社会从学科范式向学科交叉范式转型的大背景下,为应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迅猛发展派生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带来的挑战,研究生培养模式将从学科模式向学科交叉模式转变。构建多学科集成与交叉的培养环境与机制,培养未来能够解决综合性重大科技和社会问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共识和趋势,也是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课题。普渡大学西拉法叶校区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研究型公立大学,该校在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上进行了深入探索。本研究从普渡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规模与成效、管理体制等方面探析其成功之道。

一、主要模式

(一)根据招生培养方式划分

根据招生培养方式以及组织管理方式的不同,普渡大学将其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如下四种。[1]

1.直接招生并授予学位

直接招生并授予学位(Admit and Confer Degree)模式可以不通过院系的形式直接招收学生并授予学位。该模式总共有3个归属于文学院的学科,分别是美国研究、比较文学、语言学。

2.直接招生并从学院毕业

直接招生并从学院毕业(Admit and Graduate from Department)模式直接招收学生,但学生最终从专业导师所在的学系毕业。而且,只有得到州高等教育委员会批准的学科项目才能授予学位。该模式目前共有6个学科,分别是生物医学科学、生态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信息安全、生命科学、哲学与文学。

3.专业定向进行培养

专业定向进行培养(Administer as Concen-tration)模式以研究项目为依托招收研究生,申请者接受项目负责人的评审和推荐,但须由具体学系录取。学生在完成研究项目任务的同时,还可选择某一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进行学习。在完成学科交叉研究项目要求之余,学生既可以完成他们依托学系的要求,也可以不必完成。该模式目前共有5个学科,分别是计算生命科学、计算科学与工程、摄食行为学、营养学和妇女研究。

4.独立的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项目

独立的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项目(Independent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Program,I-IGP)的目标在于吸引对独特的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具有浓厚兴趣的优秀研究生参与。这些研究领域通常不可能出现在传统的学科项目中。学生由具体学系录取后可申请该项目,然后经I-IGP招生委员会评审和推荐。这些项目通常具有非常高的灵活性,目的在于允许参与该项目的研究生能够根据他们自身的需要和兴趣调整课程学习与科研,同时也能够得到教师的指导与监督。

第一,招生。学校招生委员会将负责选拔和录取候选人,该委员会由执行委员会等分委员会组成,由分管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院副院长担任主席。参与该项目的候选人,需要经过导师的推荐与提名,且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研究生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在取得候选人资格之前;被论文咨询委员会推荐;申请材料中阐述研究计划等。录取以后,由I-IGP招生委员会为学生选定一个长期的论文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应来自于两个学院以上。研究计划根据学生的研究领域个性化制定,并经过论文咨询委员会审阅修改,最后在学生进入该项目之前由I-IGP执行委员会批准。

第二,课程。该项目的课程学习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以便学生根据个人的需要进行调整。因此,并不需要一系列公共核心课程。然而,为了保证拓宽职业发展与规范研究行为,该项目的学生必须选择一门科学伦理或论文写作课程(1学分),并完成1学分研讨会课程和研究学分(Research Credits)要求。学生咨询委员会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学生在这些领域以及科研方面的进展,并确定预考和最后考试时间。因此,I-IGP将被期望变成与学生原所在学院无关,并且全部由研究生院管理的项目。

第三,管理。设立I-IGP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聚焦在与院系管理者进行沟通,并且为该项目管理提供一个组织结构。该委员会下设3个分委员会: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mmittee)、联络委员会(Liaison Committee)和招生委员会(Admissions Committee)。执行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项目重大事项进行管理,沟通联络项目领域与各管理实体(包括联络委员会、研究生院和科研副校长办公室),对委员进行考察评论以及确定新的项目领域。执行委员会由参与该项目的各学院的1位教师和3位副院长,以及被选为执行委员会主席的1位其他学科教师组成。执行委员会下设由其提名的招生委员会。研究生院院长拥有对该委员会的组织构架决定权,可以随时进行委员变更。委员三年任期,被推选的主席任期两年。联络委员会主要职责是与各学术单位进行沟通交流,成员主要由参与单位的院长或系主任组成。招生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对候选人进行筛选,并招收合适的学生进入该项目,特别是在招生关键阶段,确保每周对候选人进行快速考察。招生委员会成员任期为三年。

教师必须事先征得所在院系的同意方可参与以上三个委员会,并开展相关活动。当条件允许时,相当数量的教师提出新的项目领域。经过执行委员会认定后,将被确定为硕士层次或博士层次的学科交叉项目。学系的支持对于该项目的顺利开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必须先签订相关协议。其次,允许本部门的教师支持学生开展学科交叉项目科研。此外,同意该项目学生选择一位主要导师,并且能够给予学生科研资助,为导师配备科研助教或教学助教等。

(二)根据结构化程度划分

按照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结构化程度与成果体现,可以把普渡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分为三种主要模式。

1.学分认可证书

学分认可证书项目(Graduate Level,Academic Credit Certificate Programs)要求候选人为学士或以上学位获得者,通过修读预设特定的课程(至少75%的学分需要修习500-①或更高层次的课程)获得学分认可证书,证书上将注明修习领域。当学生进入申请学位的研究阶段时,该学分认可证书只能表明研究生曾经参加学科交叉培养,不能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

2.联合学位项目

通常来说,联合学位项目(Combined-Degree Programs)主要源于普渡大学内部的学士学位或专业学位项目与学术硕士学位项目的课程联合。联合学位项目要求在学术硕士学位培养计划中,加入最多9个学分学士学位或专业学位项目课程。在获得学术硕士学位之前,要求研究生必须提前获得学士学位或专业学位。

3.学科交叉学位项目

目前,普渡大学只有老年医学(Gerontology)博士生项目属于学科交叉学位项目(Dual-Title Graduate Degree Programs)。通过学科交叉的研究与学习,学生完成学科培养要求以及学科交叉领域的附加课程学习(见表1)[2],即可获得学科交叉学位,其跨学科学习专业的名称将被显示在主修专业的学位证书上。通常来说,获得学科交叉学位并不会延长学习年限。该项目的优势在于:增加就业与研究的机会;能够提出未来人口面临的挑战;保持学科深度;加强学科交叉领域跨度;在学位论文中深化特定领域的研究;通过学科交叉论文委员会,拓展联系网络等。

二、规模与成效

普渡大学非常重视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录取的学生人数逐年提高。2004-2013年,录取人数从376人增加到703人(见图1)[3]。普渡大学研究生总数大概有7000人,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所占比例近10%,参与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教师的积极性比较高。当前,参与的教师数量远远高于录取学生的数量,师生比约为1.3:1(见表2)。[4]

三、管理体制

从学校层面,成立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办公室(The Office of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Programs),目的在于推进普渡大学学科交叉科研与研究生培养。从2004年起,在研究生院内部设立了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办公室,由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分管。自从设立该办公室以来,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得到快速发展,项目招生人数翻了接近一番,参与的教师人数也逐年增多。

从项目层面,成立了项目管理组织结构。为了保证各个项目的顺利开展,每个项目都设立了执行委员会、联络委员会等组织,并负责制定程序规则、选拔项目主任和教师等。每一个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项目都设立一个执行委员会,由参与项目培养的教师代表组成。执行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建立项目实施细则,成立相应的委员会;建立选拔参与项目教师的机制;建立项目招生、课程、学生管理以及其他必要的程序等。联络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在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项目管理者之间保持沟通,至少每年应召开一次会议。项目主任由项目执行委员会选拔,在征得联络委员会和研究生院院长的同意后进行任命。项目主任负责管理与培养项目有关的各种管理事务,并代表项目争取学校的财政支持等。参与项目的教师必须事先征得其建制所在系主任和执行委员会的同意,并报研究生院备案。所有参与项目的教师必须满足项目执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都有权参与项目的所有活动。

从学生层面,成立了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学生咨询委员会(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Programs Student Advisory Board),主要目的在于为研究生院反馈最直接的学生意见。该学生咨询委员会针对学生需求提出意见,并且通过各种途径来促使这些意见能够被学校和项目管理委员会接受。该学生咨询委员会成员由每个项目各推荐1位在读学生组成。

四、主要特征

(一)重视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

普渡大学在《研究生教育战略规划(2010-2015)》(The Graduate School Strategic Plan:2010-2015)[5]中明确指出,将“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项目建设,包括新的交叉学科、毕业证明、新的研究领域以及授予学位等”并列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此外,该规划还明确提出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即“到2015年,参与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学生的比例达到总数的30%,同时,相应地增加学科交叉培养项目与学科交叉领域”。

(二)提供相应的组织保障

学校层面成立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办公室,由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分管,从学校层面推进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同时,为了保证各个项目的顺利开展,每个项目都设立了执行委员会、联络委员会等组织,并负责制定程序规则、选拔项目主任和教师等。在学生层面也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及时将参与项目的研究生的意见反馈给研究生院和项目委员会。完备的组织体系有效保障了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顺利推进。

(三)采取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

为了完成推进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普渡大学研究生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主要包括提高学科交叉科研与培养在普渡大学的广泛认知度,通过学科交叉科研催生新的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领域与项目,为参与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项目的研究生提供便利,以及对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项目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与论证等。

五、结语

培养学科交叉、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新学科生长点发育,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同时也是获得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发达国家普遍非常重视交叉学科研究,广泛开展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也充分证明了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培养具备综合学科实力的拔尖创新人才的主渠道。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所具有的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体现出了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也设立了形式多样的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基地,尝试构建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但随着学科交叉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生培养的时代要求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应从顶层设计、培养过程、组织保障等方面,大力拓展和推进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

注释:

①通常美国大学课程编码首位数字表示课程的难易程度,数字越大难度越高,一般5以上的编码对应研究生课程。

参考文献:

[1]Admissions, the Office of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Programs[EB/OL].http://www.gradschool.purdue.edu/oigp/Admissions/Admissions.cfm, 2013-10-30.

[2]Dual-Title PHD of Purdue University[EB/OL].http://www.purdue.edu/aging/dualtitle/, 2013-10-30.

[3]Enrollment in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Programs: From 2004 to 2013[EB/OL].http://www.gradschool.purdue.edu/oigp/Enrollment/Enrollment.cfm,2013-11-30.

[4]Student Membership in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Programs in Fall 2012[EB/OL].http://www.gradschool.purdue.edu/oigp/Enrollment/Membership%20.cfm, 2013-11-30.

[5]The Graduate School Strategic Plan: 2010-2015, Purdue University[EB/OL].http://www.gradschool.purdue.edu/downloads/facstaff/GraduateStrategicPlan_ Smith.pdf, 2014-01-13.

4.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篇四

首先,必须明确培养人才目标,对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目前和未来几年的人才供求关系如何,该岗位对毕业生有何要求、在某范围内有多少院校设有相同专业及其特色如何等等,都是培养人才时必须了解的。我们通过对本校毕业生的工作状况跟踪调查,向用人单位征求在专业设置、毕业生素质、培养目标和方向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从而了解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具体地说,就是应培养适应我国工程造价行业发展要求的,掌握工程造价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通过三年学习,学生要掌握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具有编制和审核建筑、安装等工程预(结)算以及投标报价的能力,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

2.2结合办学层次,设置较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

高职高专层次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基础理论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则应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内容,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材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载体,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入才,首先要有好的教材。因此,每次征订教材时,都由各相关课程负责人牵头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参加集体讨论,力求在教材选择上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好地体现本学科发展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瞻性。

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购置专业软件,利用软件绘制工程图、计算工程量、编制工程预算。在专业课的教学中,采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做”是中心,在“做”字上教,在“做”字上学作为教学全过程。在部分课中提倡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分析。然后由学生归纳、教师总结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2.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是工科应用型专业。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造价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和研究分析,达到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造价确定和管理的能力。我校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由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在这个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认识实习主要通过系列参观活动,使学生对工程管理产生感性认识;课程设计则是对学生施工组织设计、招标投标、工程概预算等各个模块能力的训练;生产实习是学生在工程现场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预演;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大学三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

2.5完善和优化教师队伍

高职大专培养的学生是专科层次,以基础应用型为主,是造价专业人才的金字塔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不但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还应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要成为“双师型”教师。要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以下措施,让现有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产学研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积极引进人才,不断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人才库。聘用能独立承担某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任务的一线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一线工程师讲课,效果较好,因为他们有实践经验,讲课更贴近实际。

3 结论

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主要培养方式的高等院校,由于该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大部分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尽合理,使得毕业生毕业后一时很难适应工作岗位。因此,高等院校理应积极探讨和改进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承担起社会所赋予的历史重任,为社会培养出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优秀、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主动服务于国家及地方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利,张建勋.建设类高等工程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1-31.

[2]匙静,房荣敏,尉胜伟.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18).

[3]李康平.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人才的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5.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篇五

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结合交通工程专业涉及多学科交叉问题,在课程设置上理清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层次关系尤为重要。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向要求使课程设置条理化、层次化、系统化,让学生了解每门课程设置的作用,有很清晰的学习主线,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最终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具有完整性和专业化。

将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结合,将能力培养融入日常学习

当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适时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让学生动手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在相对完整的一部分理论知识传授后提供课内时间让学生动手应用相关知识或布置必须自己查阅大量资料的综合型作业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学习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将教学与工作接轨

实践教学是将学生课堂学习和工作技能培养进行联系的中间纽带,在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分利用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合理设置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辅相成的具有一定完整内容和与专业工作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贯穿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甚至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职业素养。

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延伸,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对于一些有学习余力,喜欢探索创新的学生,以举办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延伸,激发学生多途径、多方向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向更广更深的领域进行拓展,通过参加竞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撰写论文和专利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将知识扩散应用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使学生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

4 结束语

6.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篇六

西南交通大学是我国发展环境学科和建设环境专业较早的重点大学之一。多年来,通过学科建设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和实践的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99年招收第一批西南交通大学非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2010年招收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明确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有关推荐材料,2009年全面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对环境工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和实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技术改造、开发、设计与工程管理的能力。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5年,其中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从开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送评阅前止)一般不少于一年半。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原则。(1)课程内容: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企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2)课程量: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原则是三个学期全部完成,并注意第一学期课程安排的饱满度;(3)课程结构: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采用课程类别设计思路,切实增强工程意识、增强工程素质培养、增强工程能力。

2.学分设置。全部课程按课内16学时计1学分。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学业期间获得学分总数的基本要求为32学分。

3.课程学习。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应用课程有机结合,学校聘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讲课或开设专题讲座,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案例分析、现场研究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生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课程设置方案。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必修环节。课程设置方案中公共课程特增加知识产权和信息检索两门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信息检索能力;基础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业务素质;选修课程重点考虑各类学生的研究目标不同,工作性质不同进而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必修环节主要为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开设环境工程领域研究前沿知识讲座和实际案例分析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拓展学生的视野等。

(四)学位论文

学院应严把学位论文过程关,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编写、预答辩、答辩等工作入手,扎实做好每一步工作。设计过程分,即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论文过程的中的态度、进度等各方面进行打分,不合格者取消其答辩资格。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中工程型教学人才资源建设是建设质量保障的核心环节。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背景、根据环境工程行业特点、根据依托单位的自身特点,拟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为:建设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反映轨道交通行业、具有国内外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立体化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型教学团队。

(二)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企业教师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企业教师队伍建设实行考核聘任制,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数量多,层次高的特点,在今后企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将在总量上适度增加的同时,重点在师资队伍的层次上进行提高,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提升企业教学的质量。

(三)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和行业应用需求,在教学主管院长领导下加强原有工程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工作。

三、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建立教学全过程动态保障机制

参照西南交通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实践教育相关质量保障措施,建立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安全动态保障机制。

(二)建立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新型考评机制

7.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篇七

关键词:信息工程,培养模式,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1]。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突出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依据社会的需求及创新型人才的特性,为大学生所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作方式[2]。

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无处不在,其应用遍及移动通信、广播电视、遥测遥感、互联网等众多领域,社会对信息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高校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以及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信息产业以及其它国民经济部门从事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集成以及制造等方面工作的信息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面向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迫在眉睫。

1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化,特色化。要培养21世纪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必须将知识型教育观念改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统一。创新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主要载体和落脚点。

根据国家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标和专业介绍》,结合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制定出合理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出优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在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与实践教学环节构筑起的“六大平台课程”体系。其中“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是向学生传授与未来工作有关的、自然和社会领域的、带有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按学科门类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与公共基础课一起为学生构筑学习专业知识而必须掌握的、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主干平台课程”是加深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专业选修平台课程”是体现专业内涵和特色的课程,进一步扩充和强化学生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前沿课程,培养学生在掌握传统理论课程基础上,紧跟市场脉搏,及时捕捉技术动态;“公共选修平台课程”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创造能力的环节,主要有课程设计、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以上课程平台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折射出了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另外,每门课程均成立了课程小组,负责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材、试题库、建设规划等课程建设材料的整理,使得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得以规范。

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辩证统一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辅导、实验、案例研究和自主学习等,给学生最大的发挥能力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并穿插大量图片和动画来帮助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在课外,教师可通过学校的数字化课程建设平台,上传课程教学资料到相应教学网站,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在教学网站中独立设置的作业区,讨论区和答疑区,既方便了师生之间的广泛接触,又推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这种基于Web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浏览自己想要的知识,与其它人进行交流,使学习成为一种主动行为[3]。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情景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使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想象力丰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

3 实践能力与科学研究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内理论知识的传授,更离不开课外严格的科研、实践能力训练[2]。信息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以实验教学为基础,以课程设计和综合实习实训为中心,以创新团队和参与科研为突破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1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基础环节。信息工程专业大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了实验内容,其中专业必修课程中实验学时高达296学时。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创新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可对学生进行实验思路、实验技术、实验设计、数据处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全面训练[4]。结合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除了验证性实验外,我们还鼓励具备条件的实验室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目前已有80%以上的实验课程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

为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展开,自信息工程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共建立了信号与系统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等10个专业实验室和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验室。并将部分实验室每周定期开放,派专业教师进行课外实验指导,以进一步保障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开展。

3.2 课程设计与综合实习实训

课程设计是围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所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工类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教学环节之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通信原理等课程的综合设计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硬件实现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习实训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设计)。社会调查是指应用科学方法,对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发生的各种原因和相关联系,从而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活动。生产实习安排在学生学完所有基础课及技术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后进行,通过在网络和通信公司或企业实习基地的生产实践,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消化所学知识,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建立网络、信息系统的集成概念,并为后继课程教学及毕业环节打下基础。目前信息工程专业已建立了校电信机房和星网锐捷网络等校内实习基地,以及洛阳巨龙集团和深圳市深爱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有效保证了本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顺利开展。毕业实习(设计)是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的教学环节,是拓宽教学内容、知识深化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目前,我们在广州、深圳、无锡、上海等地与当地企业和IT公司建立了十多个毕业实习实训基地,另外,学生也可自己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场所。

通过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设计),可拓宽学生视野,积累工作经验,补充企业生产管理知识,加深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及编写技术文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独立、顺利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奠定基础。

3.3 创新团队和参与科研

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将IT职业认证纳入信息工程专业学分体系,承认学生获得的国家级专业资格证书,给以相应的创新学分。我们还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公布到学院网站上,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这种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培养过程,为学生的创新和开拓能力的施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另外,我们建立了通信仿真、电子设计、单片机、ACM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等多个创新团队。每个团队由2个老师带队,且每周安排指导老师集中授课和辅导4学时以上,课余时间学生还可以自由地在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实验室进行相关的学习和研究。创新团队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除了完成指导老师提供的创新项目外,学生还可利用实验条件进行自主研发,并利用创新平台申报省、校级创新实验项目和创新科学基金,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竞赛和ACM程序设计大赛等国内外各种IT行业的大学生竞赛,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实践证明,参加过创新团队的学生在就业时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并能很快适用工作岗位。

虽然科研与创新团队目前都只有部分同学参加,但却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新研究氛围。为了让更多同学参与进来,我专业拟从大三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即由每个老师指导几个学生,引导学生在专业上的学习,这样既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4 结束语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局限于某个教学环节,而应全面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5]。我校信息工程专业从合理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着手,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建学生创新团队,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申报创新项目,参加各类IT行业的竞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实践环节,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君强.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7):214-217.

[2]彭绪娟,刘元芳,彭绪梅.国外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11):196-198.

[3]张红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优质本科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7):26-28.

[4]罗晖,张跃进.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23(12):147-148.

8.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篇八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九五”以来一直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出22个百分点,成为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合理的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毕业生有较宽广的就业渠道,提升专业的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界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原电子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广播电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电子与信息技术、公共安全与图像技术等10多个专业重新调整后新的宽口径专业。其主干学科为:信息科学、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对主干学科,社会需求预测,结合我院实际,我们制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好,知识面广,能够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等领域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人才。毕业生应获得基本的知识与能力包括:

(1)具备工程师的能力和素质,包括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备较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具有进一步学习相关工程专业知识所必须数理基础。

(2)掌握信息的获取、分析、转换、传输、处理等基本理论及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设计、应用通信设备、通信系统的能力;懂得如何设计和开发复杂的技术系统,能胜任跨学科的合作,具有复合型、前瞻性、全局性、创新性目标素质。

(3)较系统地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具备分析、设计、应用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4)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应用计算机解决处理信息、电子和控制等领域的问题。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渠道的界定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的是为了适应中国目前经济高速增长情况下对人才的特殊需求,目前中国的GDP上万亿的规模,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千亿元经济总量的规模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产品设计工程师、产品制造工程师、产品应用工程师、产品安装与调试工程师、产品销售维护工程师等具体岗位。

3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的实施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在课程设置上遵循“注重学科基础、宽专业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强调毕业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3.1合理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平台

(1)公共基础平台;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律基础和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历史,热爱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2)专业技术基础平台;应该覆盖电子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些主干学科。

(3)专业平台;我们确立应用电子技术作为主要方向。以CPLD(FPGA)芯片、DSP芯片、MCU芯片三大主流芯片的应用开发作为主要硬件平台课程,以相应的软件开发工具的应用作为软件平台,结合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C语言)提供现代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软硬件基础,以电子系统设计课程来阐述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的思想与方法。专业选修课程以传感电子技术(传感器与应用、电子测量与仪器)、消费电子(电视原理、音响技术)、信息电子(现代交换技术、现代通信系统、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语音处理、移动通信、光纤通信)。

3.2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平台

我们可以通过由基础实验环节、提高环节、实际应用环节、科技创新环节四个环节组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1)基础实验环节是常规的实验操作部分,应该去掉简单实验,抓住重点实验,让学生将来工作时,自然去注意什么,工作内容有哪些关键点,从而保证学生工作时少犯原则性的错误少走弯路。

(2)提高环节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系统级的功能实现实践环节,包括各种电子系统的设计,通信系统的功能及系统构成。

(3)实际应用环节是专门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的实践环节,应该考虑通过校外实训完成。校外实训基地是应用型本科学生学习阶段的必要补充,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走出校门,选择合适的生产、运行企业进行“亲密”接触,拉近与生产实际的距离。

(4)科技创新实践环节是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体现。学生经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配合课程实验、专业实习等训练环节,已有了基本的系统知识。可通过学校设置的创新课题、安徽省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的大学生电子竞赛和工程训练中心的开放的课题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4结束语

9.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篇九

作为支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涵盖了化学、化工相关的诸多领域。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因而,在新形势下,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赋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育新的内涵,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成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育新的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1-4]本文将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对新形势下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确定

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依据,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办学定位的基础。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高等院校通过人才培养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预期设定,它界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综合反映了学校对培养人才的总期望和要求,是高等教育质的规定性。人才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界定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

进入21世纪,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化学、化工技术的发展层次更为深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内涵更为丰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的精英人才。另一方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更为深入,其作为通用工程基础专业的特征愈发突出。专业外延的扩大导致专业界线更加淡化,进一步引起就业形势和就业观念的深刻变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各类技术工作。这就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和多样化提出了高要求。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高等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既懂技术、管理又了解国际市场运转规律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因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应该定位于,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关交叉学科知识;掌握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宽厚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知识;掌握国际行业规则;掌握必备的科学思维方法与工具性知识;掌握较丰富的经济、管理、营销、社会、法律、环境、人文等社会科学知识。具备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运用科研创新思维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能力;具备有效的进行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具备进行组织、管理、营销的能力;具备运用外语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的能力;具备运用化工商贸知识进行谈判的能力;具备终身学习与提高的能力;具备运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人格品质和优良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艺术修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培养能够在化工、轻工、医药、炼油、冶金、能源、环保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和产品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

(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的指导原则

课程体系是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反映,它属于课程结构中以内容为维度的结构,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总纲领,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为了满足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应该围绕如下原则进行。

1.厚基础、宽口径构建“平台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领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进一步深入,其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专业人才需求市场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专业人才需要适应较宽的知识领域的要求。因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化学、化工技术学科以及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相关交叉学科的需求为前提,本着加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基础教育,完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构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平台教育体系,采取厚基础、宽口径方式开展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的平台专业教育和个性化人才培养。[10]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应该以基础化学、化工为支撑,把新技术、新学科融入专业学科教育范畴,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从“科学意识、科学知识、学科前沿与交叉”三个层次设立高度融合的具有基础平台教育性质的核心课程。[10]坚持厚基础、宽口径专业教育思想,设置具有科学知识特性的多门类“模块化”选修课程和培养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素质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能来培养人才,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多项选择,拓展和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以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平台教育”与“个性发展”要求。

2.坚持用工程教育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工科基础性专业,需着力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育应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核心,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工程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中,应该改变过去强调工程科学理论知识,弱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弱化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普遍问题,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关系,加强实验课、课程设计、各类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实践教育课程是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工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中,在加强基础理论教育,拓宽专业内涵,突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面向应用,体现素质培养和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和完善“以实验及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为目标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3.以国际化视野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外向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知识信息化,必然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也必须要培养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外语水平,熟悉国际行业规则,能够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外向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是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关键。教学内容要国际化就必须将国内外先进的知识体系融入教学内容,以外语或双语进行教学,构建双语课程群,将外语教学与应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另外,在教学中以实用性和国际化为标准,以课程为单位引进经典原版外文教材及相应资料开展教学也是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有效途径。此外,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还必须要求在基础外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在传统课程设置中增加国际知识、跨文化交流课程,让学生熟悉多元文化,通晓国际规则,培养学生的国际修养与国际思维能力。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

1.通用课程模块

通用课程模块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门知识的基础,是保障厚基础、宽口径构建平台教育的关键。该模块包括人文社科基础、政治理论基础、身体素质课程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化工基础、计算机基础、经济管理基础等课程门类。

在构建通用模块时必须按照模块化思维,对各门类课程内容进行统筹整合。比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结构化学中重复的内容就必须进行删减,物理化学中与化工热力学及化学反应工程相关的内容要进行整合,重新调整各门课程内容,科学合理分配学时、学分,以构建新的基础课程体系。

2.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模块是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而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课程模块,主要训练学生的工程思维,培养学生探索工程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程模块构建时,要注重设置跨学科门类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如化工专业课程与专业外语融合,化工设计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软件运用融合,化工过程分析与开发和化工技术经济学融合,化工产品开发与环境保护融合,文献检索、科技写作与科训、毕业论文融合等。学生通过跨学科门类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的学习,提高全面素质,实现从专业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3.综合能力模块

综合能力模块主要为多门类选修课程。该模块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选择空间,通过对该模块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背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自学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技术交流能力等,满足了“平台教育”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要求。

该模块课程设置中,应该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及市场需求尽可能多的设置课程门类。除了设置专业相关边缘课程、外延课程、文化素质拓展课程、涉及综合道德伦理法律常识的社会课程外,尤其还要增设化工管理、化工经济、化工商贸等课程及诸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学术交流英语、外国企业文化等外语或双语课程。

4.实践环节模块

实践环节模块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核心环节。该模块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各类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训练内容。

在实践环节模块构建中,为了满足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实验课程应该从验证性实验到设计性实验转变,从单科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变,从认识性、继承性实验到研究性、创新性实验转变。

课程设计教学中,整合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学反应工程课程设计、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化工工艺课程设计等课程内容,构架综合性大设计课程,并要求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设计选题应紧扣学科前沿和工程实际,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工艺进行设计。

实习教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习教学应该和工业实际紧密结合,并采取多样化的实习教学方式。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检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该具备前沿性和创新性,面向工程实际,和教师科研或学术课题相结合,采取项目式教学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的构建

构建一套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环节之一。

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中,必须要保证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都按照制订的教学大纲规范授课,并定期不定期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监督,构建由多种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相互结合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针对不同课程、不同教学环节,采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考试评价、实践教学评价、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另外,教学运行管理中要特别注重丰富和发展学分制,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此外,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时,还必须创新学习指导制度,建立学业导师制,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学生整个学业生涯提供指导。同时,还要完善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及工作能力跟踪管理,既重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考核评估,也重视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考核评估,并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指导并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制订、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四、结语及展望

上一篇:购买口罩的请示下一篇:伞下的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