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嘉应学院的校园规划(精选5篇)
1.浅谈嘉应学院的校园规划 篇一
序 言
嘉应学院(简称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几经合并与更名。
1949年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与广东省省立梅州师范学校(1937年创办)合并,定名为广东梅州师范学校,1970年更名为梅县地区师范学校;1982年经教育部批准,在梅县地区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嘉应师范专科学校;1988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嘉应师范专科学校与嘉应大学(1924年创办、1985年复办)合并,1990年定名为嘉应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嘉应大学与嘉应教育学院(1980年创办)合并,定名为嘉应学院。
梅州师范学校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入嘉应学院,定名为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梅州市卫生学校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入嘉应学院,定名为嘉应学院医学院。
学校坚持“立足梅州、面向基层、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延伸海外”的办学宗旨,树立“育人为本、服务为荣、特色为魂”的办学理念,具有“植根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的办学特色。学校办学目标是办好应用型优秀本科教育,建成国内知名特色大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和保障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发展学校教育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学校中文名称:嘉应学院;英文名称:Jiaying University。
第三条 学校法定住所为广东省梅州市梅松路100号,设江北、江南、梅州师范分院、医学院四个校区。
江北校区地址:广东省梅州市梅松路100号;
江南校区地址:广东省梅州市华南大道19号;
梅州师范分院校区地址: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师范路10号;
医学院校区地址:广东省梅州市黄塘路146号。
学校经举办者及主管部门同意,可根据办学需要设立和调整校区。
第四条 学校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是广东省教育厅。20教育部批准学校实行广东省人民政府与梅州市人民政府共建、以省为主的办学体制。
第五条 学校是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法人,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产生和任命。
第六条 学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组织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活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七条 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嘉应学院委员会(简称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
第八条 学校实行校院、部两级管理体制,并可在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视情形调整管理模式,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和办学条件自主调整学科或专业门类结构。
第九条 学校主要教育形式为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兼有全日制高等职业专科学历教育,适时开展研究生教育。学校依法确定和调整学历教育修业年限,并根据学校师资及专业情况,开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其他类型教育。
第十条 学校举办者对学校进行宏观指导、依法监管,为学校提供稳定的办学资金和相关资源,保障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支持学校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学校章程自主办学,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学校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本章程的规定,对学校事务实施自主管理。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非法干预。
学校依法行使下列办学自主权:
(一)依法按照学校章程自主管理学校;
(二)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
(三)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自主决定学生考试、考核的评判标准;
(四)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自主制定招生方案,决定录取学生的标准及程序,调节学科专业招生比例,招收学生、学员;
(五)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六)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七)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自主设置和调整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自主决定人员配备;自主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调整工资标准,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八)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学研交流合作、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创新活动;
(九)依法自主开展与国(境)内外高等学校、科研文化机构和企业等各种主体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
(十)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及地方政府财政性资助、受赠财产以及由学校合法占有和使用的资产;
(十一)依法收取学费及有关费用;
(十二)依法规划和管理校园基本建设以及其他项目;
(十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本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一条 学校依法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接受学校举办者的领导;
(二)遵守学校章程;
(三)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举办者的标准和要求,开展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
(四)维护受教育者和学校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五)公正评价受教育者在校期间的学业及操行;
(六)依法实行校务公开,民主管理;
(七)依法接受举办者、主管部门、受教育者、教职工、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八)保证举办者资产的安全、完整;
(九)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本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二条 学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依法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发布办学信息。设立督学、督导组织及评估组织,对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评估。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和指导,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章 领导体制
第十三条 学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履行党章等规定的各项职责,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执行,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保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完成。主要职责是:
(一)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依法治校,依靠全校师生员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讨论决定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及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和基本管理制度;
(三)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干部的选拔、教育、培养、考核和监督,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负责人的人选,依照有关程序推荐校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人选。做好老干部工作;
(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讨论决定学校人才工作规划和重大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统筹推进学校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五)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员工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培育良好校风、学风、教风;
(七)加强对院、系等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发展党内基层民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学校党委自身建设;
(八)领导学校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九)领导学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十)讨论决定其他事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
学校党委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坚持民主集中制,集体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履行职责。
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负责组织党委重要活动,协调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工作,督促检查党委决议贯彻落实,主动协调党委与校长之间的工作关系,支持校长开展工作。
第十四条 学校党委由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五年。学校党委对党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十五条 学校党委会在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学校工作,主要对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和师生员工切身利益及党的建设等全局性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听取和审议党委会工作报告、纪委工作报告。会议由党委会召集,议题由党委会确定。党委会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到会方能召开。表决事项时,以超过应到会委员人数的半数同意为通过。
党委会主持党委经常工作,主要对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和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事项作出决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程序推荐、提名、决定任免干部。党委会会议由党委书记召集并主持。会议议题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提出,党委书记确定。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党委委员到会方能召开;讨论决定干部任免等重要事项时,应有三分之二以上党委委员到会方能召开。表决事项时,以超过应到会党委委员的半数同意为通过。不是党委委员的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可列席会议。
第十六条 中国共产党嘉应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学校的党内监督机构,在学校党委和上级纪委的领导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按照党章规定的权力、职责,维护党的章程和其它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及学校重大决策的执行情况,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监督,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保障党员权利,保障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承担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责任。
第十七条 校长是学校的行政主要负责人,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实施学校党委有关决议,行使高等教育法等规定的各项职权,全面负责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校长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拟订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基本管理制度、重要行政规章制度、重大教学科研改革措施、重要办学资源配置方案。组织制定和实施具体规章制度、年度工作计划;
(二)组织拟订和实施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按照国家法律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推荐副校长人选,任免内部组织机构的负责人;
(三)组织拟订和实施学校人才发展规划、重要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计划。负责教师队伍建设,依据有关规定聘任与解聘教师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
(四)组织拟订和实施学校重大基本建设、年度经费预算等方案。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管理和保护学校资产;
(五)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学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六)组织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负责学生学籍管理并实施奖励或处分,开展招生和就业工作;
(七)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和后勤保障工作;
(八)组织开展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依法代表学校与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境外机构等签署合作协议,接受社会捐赠;
(九)向学校党委报告重大决议执行情况,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组织处理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和团员代表大会有关行政工作的提案,支持学校各级党组织、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群众组织和学术组织开展工作;
(十)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十八条 学校实行校长办公会议制度。主要研究提出拟由党委会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方案,具体部署落实党委会决议的有关措施,研究处理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会议由校长召集并主持。会议成员一般为学校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及校长办公室主任。会议议题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提出,校长确定。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成员到会方能召开。校长应在广泛听取与会人员意见基础上,对讨论研究的事项作出决定。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等可视议题情况参加会议。
第十九条 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和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建议方案,经领导班子成员沟通酝酿且无重大分歧后提交会议讨论决定。对干部任免建议方案,在提交党委会议讨论决定前,应在党委书记、校长、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纪委书记等范围内进行充分酝酿。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要事项,应经过专家评估及技术、政策、法律咨询。对事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应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方式,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对会议决定的事项如需变更、调整,应根据决策程序进行复议。
第二十条 学校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合理确定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工作职责。领导班子成员要认真执行集体决定,按照分工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对职责分工交叉的工作,要注意协调配合。
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建立定期沟通制度,及时交流工作情况。党委会议有关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等议题,在会前听取校长意见;校长办公会议的重要议题,在会前听取学校党委书记意见。意见不一致的议题暂缓上会,待进一步交换意见、取得共识后再提交会议讨论。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二十一条 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是学校的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学术委员会设立学科建设、教师聘任、教学指导、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和道德建设等专门委员会,具体承担学术相关事务和职责。学术委员会按《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及其章程组建、运行并履行职责。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学术审议。学校下列事务决策前,应当提交学术委员会审议,或者交由学术委员会审议并直接做出决定:
1.学科、专业及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以及科学研究、对外学术交流合作等重大学术规划;
2.自主设置或者申请设置学科专业;
3.学术机构设置方案,交叉学科、跨学科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设方案、学科资源的配置方案;
4.学校教师职务聘任的学术标准与办法;
5.学术评价、争议处理规则,学术道德规范;
6.学术委员会的专门委员会组织规程,学术分委员会章程;
7.学校认为需要提交审议的其他学术事务。
(二)学术评定。学校实施以下事项,涉及对学术水平做出评价的,应当由学术委员会或者其授权的学术组织进行评定:
1.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和奖励,对外推荐科学研究成果奖;
2.高层次人才引进岗位人选、荣誉(客座)教授聘任人选,推荐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的任职人选、人才选拔培养计划人选;
3.自主设立各类学术、科研基金、科研项目以及科研奖项等;
4.需要评价学术水平的其他事项。
(三)学术咨询。学校做出下列决策前,应当通报学术委员会,由学术委员会提出咨询意见:
1.制订与学术事务相关的全局性、重大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
2.学校预算决算中教学、科研经费的安排和分配及使用;
3.科研重大项目的申报及资金的分配使用;
4.学校认为需要听取学术委员会意见的其他事项。
学术委员会对上述事项提出明确不同意见的,学校应当做出说明、重新协商研究或者暂缓执行。
(四)学术裁决。学术委员会按照有关规定及学校委托,受理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并进行调查,裁决学术纠纷。学术委员会调查学术不端行为、裁决学术纠纷,应当组织具有权威性和中立性的专家组,从学术角度独立调查取证,客观公正地进行调查认定。专家组的认定结论,当事人有异议的,学术委员会应当组织复议,必要的可以举行听证。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学术委员会可以依职权直接撤销或者建议相关部门撤销当事人相应的学术称号、学术待遇,并可以同时向学校、相关部门提出处理建议。
学术委员会应当由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正高级职称的人员组成,并应当有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学术委员会委员的产生,应当经自下而上的民主推荐、公开公正的遴选等方式产生候选人,由民主选举等程序确定。学术委员会委员由校长聘任,实行任期制,任期为4年,可连选连任,但连任最长不超过2届。学术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人选由校长提名,全体委员选举产生,经校长办公会和党委会通过后,由校长聘任。
学术委员会委员全体会议应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出席方可举行。学术委员会议事决策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重大事项应当以与会委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通过。
第二十二条 学校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是履行与授予学位相关的职责和权限、统筹协调学位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主要职责是:
(一)审议学位授予的相关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和办法;
(二)审查通过学士学位获得者的名单,作出授予学士学位的决定;
(三)审定申请各类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
(四)审定学校与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的其他重大事项。
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设主席、副主席各1人,主席由校长担任,副主席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委员会成员由各学院的`院长组成,与学位授予工作有关的校领导及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委员会职务委员。
第二十三条 学校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依法行使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教职工代表大会每五年为一届,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遇有重大事项,经学校、学校工会或三分之一以上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和其章程开展工作,主要职权是:
(一)听取学校章程草案的制定和修订情况报告,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二)听取学校发展规划、教职工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校园建设以及其他重大改革和重大问题解决方案的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听取学校年度工作、财务工作、工会工作、学术委员会工作报告以及其他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讨论通过学校提出的与教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福利、校内分配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教职工聘任、考核、奖惩办法。
(五)审议学校上一届(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的办理情况报告。
(六)按照有关工作规定和安排评议学校领导干部。
(七)通过多种方式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监督学校章程、规章制度和决策的落实,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八)讨论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以及学校与学校工会商定的其他事项。
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和建议,以会议决议的方式作出。
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由学校各选举单位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全体代表大会、专门工作委员会会议等形式行使职权。学校工会为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
学校教代会全体代表大会召开须有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出席,教职工代表大会的选举和表决,须经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总数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
第二十四条 学生代表大会是学生行使民主权利和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每1至2年召开一次,遇特殊情况,经校党委批准可提前或推迟召开。学生代表大会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和学校团委的指导下,按照《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章程》等相关章程开展工作。学生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审议学生代表大会章程及修改草案;
(二)审议上一届学生代表大会委员会工作报告;
(三)讨论新一届学生代表大会委员会的工作方针、主要任务等问题;
(四)收集和反映学生代表对学校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五)选举产生新一届学生会委员会委员;
(六)讨论决定应由学生代表大会决议的其他重要事项。
学生代表大会代表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学生代表大会委员会由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学生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学生代表大会委员会行使其职责。学校学生会为学生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
第二十五条 学校依法设置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各群众组织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依各自章程开展活动,履行职责。
第二十六条 学校各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及无党派人士,依据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活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七条 学校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置、变更或者撤销学校的党政管理机构和调整其职能。党政管理机构经学校授权,按规定程序制定、颁发或修订相关的管理规章及制度,并按照参谋、执行、服务的原则开展工作。
第二十八条 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及工作需要,设置招生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学生工作委员会、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就业工作委员会、预算与投资委员会等各类工作委员会及工作机构。各委员会及机构经学校授权,制定、颁发或修订相关管理规章及制度,并按照各自管理规章及制度开展活动,履行职责。
(一)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主要职责:
1.执行教育部有关招生工作的规定,以及主管部门和有关省级招委会的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
2.根据国家核准的年度招生规模及有关规定编制并报送学校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
3.制订学校招生章程;
4.组织开展招生宣传工作;
5.组织实施学校录取工作,负责协调和处理录取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2.浅谈嘉应学院的校园规划 篇二
关键词:全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嘉应学院
嘉应学院创办于1913年, 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位于世界客都———广东省梅州市。学校坚持“立足梅州、面向基层、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延伸海外”的办学宗旨, 树立“育人为本、服务为荣、特色为魂”的办学理念, 学校具有“植根侨乡, 服务地方, 弘扬客家文化”的鲜明办学特色。
在全媒体时代,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及博客、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的相互交融和应用, 实现信息的全领域覆盖、全时空呈现和优势互补[1]既给大学生带来丰富的信息资源, 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 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一、全媒体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分析
(一) 全媒体的传播形态冲击高校的管理秩序。
目前“90后”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 他们个性突出, 但集体观念不强, 心理脆弱, 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博客、微博、QQ、微信等媒介形态大行其道, 特别是QQ、微信更是受到学生的青睐, 在我校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达100%。因而“言论自由”有了广阔的展现之地, 他们喜欢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释放在网络上, 使教育管理者很难进行有效监控。随着3G网络的成熟和4G网络的开发成功, 各种虚假、反动、色情、暴力信息及外来文化渗透表现得异常活跃, 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近年来还有许多关于大学生被网友诈骗、抢劫, 甚至杀死的报道, 严重威胁大学生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巨大的冲击。
(二) 全媒体的交互形态冲击高校的教学秩序。
随着全媒体技术的发展, 媒介与媒介之间、媒介与用户之间及信息、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全面的交互, 拓宽了知识、信息来源渠道, 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而与全媒体的包容和开放不同的是, 原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及教育制度相对落后, 知识与实践结合少, 对新事物、新理念缺乏前瞻性, 而教师在全媒体技术运用方面又往往落后于学生。因此, 全媒体的发展必然对传统课堂教师的主导地位构成威胁乃至翻转的作用。例如, 学生习惯用“百度一下”代替请教老师, 上课用拍照方式代替做笔记, 甚至用录音代替听讲, 等等。学生对老师的依赖程度在降低, 传统教学方法已经很难吸引学生, 给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三) 全媒体的虚拟形态影响大学生的人格修养。
在全媒体海量的、包罗万象的信息面前, 特别是娱乐性的资源, 完全抓住青年学生猎奇觅新的性格特点, 在校园里面, 不管校道、饭堂、图书馆、教室, 随处可见“拇指族”、“低头族”、“塞耳族”, 他们打电话、看电影、玩游戏、刷微博、发微信, 把思考、人际圈、学习统统交给手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对于有些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摆脱现实压力、调节心理平衡的好办法。但应引起关注的是有些大学生模糊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界限, 从而导致学习、交际、独立思考能力薄弱, 容易形成攀比、虚荣、自私、孤僻等性格, 严重影响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形成。
(四) 全媒体的商业形态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近年来, 淘宝、优购、京东商城等众多大型网络购物平台及微信购物平台的异军突起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购物的“天堂”。网购具有操作便捷、品种齐全、物美价廉等特点, 符合年轻人的消费观, 但网购在成为一种时尚的同时, 也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较大的影响, 例如网购成瘾、娱乐消费、享受消费等行为, 不利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质。另外, 网络新媒体经济蕴含的巨大商机和较低的创业门槛激发了某些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从我校的情况看, 学生通过网络从事商业经营的不在少数, 经营范围涉及餐饮、旅游、包车、兼职和生活用品等各种行业, 导致有些学生旷课甚至休学从事商业经营活动, 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认为读书无用, 不惜与家人闹翻最后退学。
虽然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有效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 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但学生的把控能力比较弱, 错位的思想把赚钱当做是大学的主要任务。而且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 过早地暴露到社会中容易上当受骗, 有些学生抱着一夜暴富的梦想不幸加入传销组织, 严重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 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全媒体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
(一) 以“育人为本、服务为荣”为导向, 提高全员服务意识。
“服务为荣”不是口号, 是务实、先进的办学理念。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全校各部门、全体师生齐心协力和相互促进。
1. 教师队伍的服务意识提升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保障
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东西, 就会导致厌学, 甚至分散精力做其他的事。因此, 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 强化教学技能, 熟悉岗位职责外, 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 从而有的放矢, 把学生的精力牢牢地拴在课堂上;既要注重课堂的辅导, 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做好课外辅导, 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教书育人。
2. 职能部门服务意识的强化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
学校的各职能部门要积极合作,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 努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对不合理的要求也要耐心地做好思想工作, 尽量让学生满意, 不让学生成为“跑腿户”, 最终减少学生通过微信、QQ、微博等发泄不满情绪的事件发生, 避免给学校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 以“特色为魂”为标准, 建设特色校园环境。
嘉应学院地处世界客都, 而学校“勤俭诚信, 立己树人”的校训展现了客家“勤”、“俭”精神, 因此,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结合客家文化, 充分体现“弘扬客家文化”的办学特色。
1. 建造具有客家风格的校园建筑
大学校园环境是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 是最具特征的校园文化。我国古代的书院大多依山傍水, 目的是“借山光以悦人性, 假湖水以静心情”。因为优良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自然环境及其中蕴涵的人文气息, 对陶冶师生情操、启迪人生智慧、积淀高雅厚重的校园文化, 有着无声润物的作用[2]。为了塑造独一无二的校园环境, 学校的教学楼、学生宿舍设计要充分融入客家建筑元素, 以此展现客家特色;再以梅州市花———梅花为绿化主体来展现客家人精神, 表达“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读书人品质, 从而创造“草木可说话, 砖瓦可育人”的美丽校园环境。
2. 发挥客家先驱的励志作用
清代爱国诗人黄遵宪, 爱国志士丘逢甲, 近代洋务运动先驱丁日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叶剑英, 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梅州涌现的545名将军、22位两院院士、227名全国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 香港著名实业家曾宪梓, 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等, 他们的学识、谋略、爱国情操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典范, 通过树立人物雕像、建造客家名人展厅等形式宣扬他们的事迹、思想, 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 以学生需求为原则,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
高素质人才, 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微课”改革
微课是一个继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性软件之后风靡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 一节“微课”的视频容量小, 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视频格式, 教师和学生都可流畅地在线学习和欣赏教学视频, 也可方便地下载及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i Pad、手机、MP4等上反复进行学习;微课的内容更主题化, 针对性比较强, 如爱国、诚信等微主题, 可以为学生提供“菜单式服务”。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微课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传输便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 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有选择性学习记忆;通过微课的翻转作用, 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主思考能力, 从而避免传授内容过于书本化和教育过程的强迫性。
2. 开设客家文化特色课堂
客家人在万里迁徙途中, 不畏千辛万苦, 克服重重困难, 在坚强地生存的同时, 民系不断地发展壮大, 并创造出世人瞩目、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例如客家家训, 是一个个思想的火花, 可以点燃青春的激情, 激发人们的斗志。《大埔百侯杨氏族谱》有关的训规“子孙虽愚, 经书不可不读。凡我族人, 当勤耕读也”[3]表达了读书的重要性;“勤俭者, 起家之本, 传家之宝也……克勤克俭, 教儿孙两行正道……”[3]则说明了节俭家教文化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先祖们传下的“家训”, 有很强的威慑力和约束力, 所以大埔百侯镇侯南杨氏家族清代就涌现14个进士, 杨芝徐进士“一腹三翰林”[4]。因此, 结合客家文化, 充分发挥我校客家民俗研究所的作用, 通过开设客家精神、客家风俗等课程, 制作客家文化纪录片等形式,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的客家精神, 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 以全媒体技术为手段, 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1. 逐步推进图书馆、校报等文化宣传旧媒体走上全媒体出版之路
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说:“全媒体出版就是同一个内容同时发布在纸质媒体、互联网、手机和手持阅读器等媒体上。”随着科技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电子数码设备拥有阅读的功能, 给大学生阅读创造了更多的平台。例如:i Pad、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这类移动阅读设备可网络搜寻阅读内容, 随时阅读或下载保存, 不受地域限制, 还可以降低图书成本, 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现在许多大学图书馆都开展了移动阅读服务, 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因此, 为便于学生学习和保证受众面, 推进图书馆、校报校刊的数字化建设是全媒体时代的必经之路。
2. 加强网络服务平台建设
虽然目前高校的一些职能部门开通了网上服务系统, 如网站、BBS等, 但这些主要载体仍是电脑硬件设备, 在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不能充分满足随时随地沟通的需求。而基于手机移动终端的“微信”软件则显得更加灵活、快捷、方便, 只要加“微信”好友, 彼此的关注和评论通过“朋友圈”就可以实现互动。据统计, 目前微信用户已突破6亿, 而大学生则是主力军之一, 因此, 高校相关学生窗口部门应当重视微信公共平台建设, 促使其成为了解学生动态和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 随时把握学生动态, 提升服务质量。
3. 打造名师论坛
“名校出名师, 名师兴名校”, 名师在学生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因此, 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 用他们优秀的教学业绩、师德师风和个人魅力影响学生是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通过开设名师博客、名师微信等网络论坛, 既可以通过崭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实现传道授业解惑,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又可以拉近心灵的距离, 正确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建议
在全媒体时代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必须将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新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方案;密切结合学校、地方特色, 充分运用全媒体的技术进行课程建设, 提高服务水平;以校园环境的塑造为切入点,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才能最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龚迎新.全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2-07-23 (5) .
[2]黄志军.人本理念与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价值认同[J].商情, 2012 (45) :4-5.
[3]刘锦云.浅谈客家人的根源意识与宗族观念[C].北京“文化梅州”论文集, 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 2005.10:225-238.
3.浅谈嘉应学院的校园规划 篇三
毕业实习计划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主要学习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本届毕业生共97人,已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第八学期进行毕业实习,为组织好毕业实习,特制订实习计划。
一、实习目的毕业实习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较长时间的实习,使学生走向社会,接触本专业工作,拓宽知识面,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
二、实习时间和单位
实习时间:2011年2月21日至4月22日。
实习单位:实习单位另见“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年各班毕业实习单位安排表”。
三、实习内容和实习岗位
1、实习内容:对前八个学期所学的所有专业内容,主要包括:各种工商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与公关、进出口业务、计算机应用、经济法规、英语、财会等,进行系统的、有重点的实践,验证理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习岗位:学生具体的实习工作岗位由实习单位安排,主要包括:企业各职能部门经理助理、厂部及各职能部门办事员、公关人员、财会人员、营销人员、电脑人员、进出口业务员等及各种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工作岗位。
四、实习的任务与要求
1.每个实习生都要按照统一的安排,深入实际,按时、按质、按量全面完成实习任务。通过实习,检验自己四年来的学习效果,做到比较了解和熟悉工商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过程、管理方法、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业务及其他业务,能较好地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2.填写实习任务书,由实习单位分配和填写实习任务,作为学生实习工作的一项重要材料。
3.实习生应围绕实习内容,根据实习中调查和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准备。
4.完成2000-4000字的实习工作总结,格式应符合《经济与管理学院关于毕业实习总结撰写的有关规定》的要求(提交至班主任处汇总)。
5.实习结束时,每个实习生应带回由实习单位负责同志签署意见并密封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实习综合能力评价表”(提交至班主任处汇总),未交回鉴定表的,不予评定实习成绩,不能取得毕业实习学分。
6.实习纪律和注意事项:
(1)服从安排,一切行动听从实习单位有关人员和指导老师的安排。
(2)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注意安全和保密。
(3)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准时上下班。
(4)严格考勤。实习期间不得无故外出,不得提前返校或去其他无关地方,有事应向实习小组长和实习单位请假,并填写请假单。
(5)尊重实习单位的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虚心向有实践经验的同志求教,在实习活动和旅途中做到文明礼貌。
(6)实习结束前,应交接好工作,结算和付清伙食等费用,如数归还所借公私财物,打扫整理办公场所和住地。
五、毕业实习成绩评定
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实行量化计分,毕业实习表现为20分,实习过程为50分,实习总结为20分,实习鉴定表为10分,满分为100分,其中前两项由实习单位给出初评分数,后两项由学院指导教师评分。请实习单位配合做好对实习生的实习鉴定及评定其实习表现分和实习过程分。实习成绩及格者方可取得规定的毕业实习学分。
毕业实习综合能力评价表(另见附表,供接收实习生单位填写),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原件放入学生个人档案,复印件与实习总结学院分班装订成册保存。
六、指导教师和实习小组: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为该生毕业实习导师(名单另附)
七、毕业实习的组织领导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年毕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何日胜
常务副组长:涂德志
副组长:魏晓倩、汪信尊
成员:许少英、饶佳宁、彭玲、雷虹、谢京明
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4.浅谈嘉应学院的校园规划 篇四
1、每周召开一次团总支、学生会工作例会(时间初定于每周四下午),如有特殊情况则另作安排。
2、各参会人员必须准时到会,无故迟到、早退三次算缺席一次。缺席、迟到、早退者将在综合测评第四栏上给予扣分(缺席每次扣0.5分)。
3、凡因事不能到会者,应在会议开始之前写好请假条(会后补写请假条一律无效,紧急事情或突发事件,如生病等请假的除外)。请假条应写明请假原因,并注明是公假还是私假,同时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证明人的签名,经系学生会主席或团总支副书记签字批准后,方可请假(请假条应在会议开始之前交到秘书处),否则作缺席论。(主席,团总支副书记,辅导员助理请假必须要有辅导员批准的请假条才可以请假)
4、到会者到秘书处签到,并做好本部门工作记录;到会而没有签到者,以缺勤论。
5、各部门如实反映工作情况,并总结其中经验,继续发扬优良之处,纠正不足之处。
6、秘书处做好会议记录,及其存档工作。
7、在会议中,不做无关会议的事,如看小说、窃窃私语等。
8、到会者必须带上工作证。
9、无故缺席三次或三次以上者,取消其当年评选优秀学生干部资格。以上化学与环境学院团总支、学生会例会制度,望每位参会者认真学习并切实执行。
化学与环境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
化学与环境学院团总支
学生会
5.浅谈嘉应学院的校园规划 篇五
考核自评报告
根据《广东省关于开展2018年度本科高校“创新强校工程”考核及2019年“创新强校工程”资金申报的通知》要求,现将我校2017-2018学年“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一、机制体制改革
(一)机制体制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 1.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持续完善
学校继续努力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依照大学章程实施管理,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校、科学发展。
一是重新修订了《中共嘉应学院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嘉应学院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进一步明确了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范围和规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班子的决策程序。
二是制定了《嘉应学院章程》,以章程作为依法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和依据,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完善学校规章体系建设。
三是制定了《嘉应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嘉应学院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建立完善了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充分体现教授治学的理念。
四是制定了《嘉应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与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工作规程》《嘉应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工作规程》,民主参与制度建设完善并有效实施。
2.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学校根据“放管服”改革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在人才引进、教师培养、岗位设置与聘任、绩效分配等方面全面实施推进和深化人事管理机制体制的改革。
一是大力实施业已制定的《嘉应学院选调、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嘉应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省市共建师资队伍规划》、《嘉应学院外聘兼职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嘉应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试行方案》、《嘉应学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嘉应学院B系列人员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办法》等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
二是不断完善和强化嘉应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初步建构了有自身特色的教师发展模式,形成了多元合作、保障有效、平衡开放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机制。
三是继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学校已实施岗位设置与聘任,强化岗位职责与竞争意识,实现了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目前正在实施第二轮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
四是进一步完善绩效与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在大力实施《嘉应学院高层次人才薪酬分配方案》、《嘉应学院教授、博士津贴实施办法》等薪酬激励政策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对《嘉应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和《嘉应学院目标管理津贴实施办法》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3.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改革凸显成效
一是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协同育人等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学校努力对接社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准行业、合作共赢,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对接专业国标和专业认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培养标准,加强技能、职业素养和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的养成。根据人才核心素养和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原则,以及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三大类的架构。
三是学校结合发展目标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将协同育人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中。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成长规律、人才培养途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
四是通过持续实施一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创设育人新载体。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制定和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护理人才培养计划》等,培养的卓越人才以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五是通过校校合作,协同育人取得新成效。学校作为广东省首批试点院校之一,先后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政校企合作,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积极与行业、协会、企业沟通交流,努力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新型合作模式。2012年,与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约联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高级软件技术应用型人才。先后与香港盛家商业机构、广东丰乐集团、梅州移动等16家企业合作,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训班。
六是通过个性化培养,增强学生竞争能力。学校制定了《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管理办法》,实行校内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依靠现有的教学资源,搭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4.科研机制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在2017-2018学年,我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广大教职员工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2018年,我校印发了《嘉应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管理办法》,正在修订《科研奖励办法(修订版)》和《科研目标管理评估方案(修订版)》等文件,进一步强化科研管理,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资源配置机制体制改革成果突出
我校高度重视资源配置机制的建设,围绕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提高学校资源向教学、科研汇聚的力度和水平,优化调整资源,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一是对学校职能部门进行机构调整。2016年将原资产管理处的资产管理职能与原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的职能合并形成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实施2年来,对提高学校资源配置的科学化,特别是提高实验室资源配置效率的效果明显。
二是科学规划资源的整合。新建的文科大楼已投入使用,对全校的机构和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配置,整合提高入场单位资源水平和档次,并按照应用型本科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配置,有效提高整合了文学院(客家学院)、客家研究院、教师职业技能教学部、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体育学院等单位的教学资源,提出了学校教学场地调整方案并在2018年9月开始实施。
三是全面推进实验室与仪器设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了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相适应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为更好地实现平台设备的开放共享,2017年学校制订了《嘉应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共享平台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密切与地方产业的对接,与地方共建实验平台,2017年学校制订了《嘉应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管理办法》并实施。与多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发挥学校学科和人才优势,主动与地方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强对接,整合地方资源和学校资源,共建产学研结合,既服务教学科研,又开展社会服务,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实验平台,使共建实验室成为省市共建高校的重要载体。
四是启动了新一轮的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已制定了《嘉应学院资源汇聚与配置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初稿》,拟经过学校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后开展进一步的资源汇聚与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我校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仍然存在较大的改革空间。
一是在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监督、依法治校”的大学治理结构,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方面,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下一步,我校将重点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术决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和健全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大学制度体系等方面加强研究,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与实施的措施步骤。
二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各类人才队伍管理机制、考核评价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分配制度有待完善、各类津贴补贴的发放有待进一步规范和优化等方面的问题。下一步,我校将首先在深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方面,着重深化高层次人才引培机制改革。如围绕重点建设学科和专业对学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支持,创新引才形式,实施灵活的用人方式,制定和完善教师素质提升制度,修订完善《嘉应学院教职工进修培训规定》,推进“放管服”职称评审改革工作等。其次将深化岗位设置与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分类管理。特别是在改革岗位设置与管理制度、实施非事业编制人员岗位设置与聘用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再者是将进一步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激励机制,如修订《嘉应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嘉应学院目标管理津贴实施办法》及各项考核评估方案,制定科学明确的目标体系、严格规范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性激励机制,等等。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突破。目前,教学管理和质量持续改进的机制体制不够完善、质量持续改进能力有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有待加强,教学改革运行不畅,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教育开办积极性不高,以及教学研究和改革积极性不足等。在我校2018年3月至6月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的基础上,以深化新工科教育改革,推进产业学院建设、课程建设改革、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研究、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大 “质量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教学成果奖培育、以及制定和实施《嘉应学院教学工作量计算及奖励办法》等方面作为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方面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高校服务产业的能力。
四是在科研机制体制改革方面,仍然存在科研组织管理机制运行不畅、科研创新活力不足、科研评价考核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接下来,我校将在创新科研组织管理形式、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推进全校创新、创新科研评价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科研管理职责等方面着重研究,借鉴国内外大学好的经验做法,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五是在资源配置机制体制改革方面,学校存在着办学资源不足,学校资源管理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教学资源共享和优化不足,资源使用效率有待提高,资源配置水平还不能适应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等方面的问题。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学校宏观规划机构,改革各类资源的计划、论证模式并建立完善项目论证体系,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增强资源管理力量,制订激励实验实训教学、大型实验平台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等,通过上述措施,切实强化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
二、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根据省市共建总体规划,瞄准“申硕”目标,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深化人才机制改革为突破,以高层次人才、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以及“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长效机制。目前,学校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不断增长,青年骨干教师不断成长,“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较好地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1.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
目前,我校教师队伍规模基本能够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和发展的需要,2017-2018学年校本部专任教师803人,外聘教师240人,折合教师总数923人,折合生师比为20.25:1。学校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截止到2018年6月,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19.93%。在专任教师中,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比例逐年增加,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
2.发展成效明显,素质不断提升
第一,我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有新的进步。一是通过实施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等方式,克服区域劣势,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修订完善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系列政策,较大幅度提高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待遇,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2017-2018学年,引进博士等各类人才88人,继续聘请一批院士在内的著名学者和各行业的高级人才为荣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服务于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二是重视教师内部培养,支持和鼓励教师提高职称和学历、申报各层级的人才培养项目。2017-2018学年有4人选“扬帆计划”,有10人入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三是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取得新成效。学校重视教师的分类培养,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和激励政策、新教师培养方案等,设立中青年教师培养项目,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充分发挥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作用,通过开展校内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2017-2018学年组织了37名新教师参加了岗前培训;组织了240多名教师参加“慕课课程开发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班;举办新教师培训班,对80多位新教师进行了校本适应性培训;组织了20多名教师参加“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教学问的新问题与策略”培训班;组织了20多名教师参加“勤勉务实:我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培训班。修订了《嘉应学院退休、延退、返聘管理规定》,继续发挥退休老教授在培养青年教师中的传、帮、带作用。同时,继续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程”,本学年度选拔了1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现有在培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五批共70人,投入培养经费共630多万元。
第二,在“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与培养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主要是学校大力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嘉应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通过校内培养、企业锻炼、挂职锻炼、“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和专门津贴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能力,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177人,占专任教师22%,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2017-2018学年,新聘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176人,占新聘教师70.37%。与此同时,我校开展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选派中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兼职和参加专业实践,让教师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强化实践技能。一年来,有35位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兼职和实践实习和考察学习。
第三,教师交流访学方面逐渐打开了工作局面。近年来,我校教师队伍的对外学术交流和访学活动持续增加,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与国(境)外交流合作日渐频繁。我校现有国(境)外教育背景或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连续工作1年以上经历的教师55人,占教师比例6.8%。2017-2018学年聘请来自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外籍教师14人,承担外语、经济、音乐等教学工作,与中国教师形成一支多元文化的教师队伍。2017-2108学年教师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讲学等学术活动有近100人次。鼓励和资助中青年教师的访学进修,年度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访学进修(3个月以上)、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有59人,占校本部专任教师7.3%。
3.教师管理制度化,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度提高
我校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整体构思和科学规划,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嘉应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嘉应学院选调、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嘉应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及职称评审系列政策等制度,使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逐渐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推进了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为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校一直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评先评优、职称评审等均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制定了《嘉应学院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全面强化师德建设。2017—2018学年开展叶剑英基金优秀教师、方直卓越教师(教育工作者)、邓振龙基金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评选工作,共评选79人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此外,根据省教育厅安排,2017年9月我校组织开展了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着重开展学习政策法规、先进人物事迹,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举办师德征文等系列活动,效果良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虽然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重要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生师比仍然偏高。生师比为20.25:1,仍高于国家规定比例。虽然学校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但仍有一定差距,学校将继续通过提高专任教师数量和聘请兼职教师,降低生师比。
二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仍存在较大困难。高层次人才竞争激烈,而我校受制于办学层次和区域劣势,导致了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难度很大。我校已进一步调整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和措施,落实任务,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创新人才引进和聘用方式,希望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
三是教师访学进修、学术交流自我提升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青年教师对访学进修、参加培训缺乏主动性,对外交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教师数量偏少。我校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改善青年教师进修、培训环境,营造教师专业发展氛围,推进海外访学进修项目,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国外访学进修途径,促进青年教师水平的提升。
四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继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较好适应学校转型发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将加大力度推进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落实建设方案的各项措施和任务。
三、人才培养
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协同育人等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改革发展的成绩 1.人才培养定位日趋明确
学校致力于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立足梅州、面向基层、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延伸海外,为梅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学校坚持优化教师教育,巩固基础学科,加强理工学科,发展应用性学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扶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2.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加强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2011计划”,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学校完成第三轮重点学科建设,并启动第四轮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共投入1700多万元的建设经费,形成较为合理的学科建设格局。汉语言文字学、地理学、应用化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同时,专业发展稳步提升,现已形成文、理、工等专业协调发展,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本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59个本科专业,(其中理工科专业30个,占50.85%,传统师范专业19个,占32.20%),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艺术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农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专业项目22个。2013年以来,学校新增运动训练、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社会工作、物联网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资产评估、学前教育、建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等10个专业;新增统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网络工程、日语、软件工程、工程管理等7个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至2018年5月,我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专业已达51个,专业建设达到新的水平。产品设计、汉语言、环境科学2018年暂停招生。
3.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建立
一方面,以审核评估为契机,推进质量监控体系建设。201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深化教学质量管理改革,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专业、课程质量标准,完善学校、学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监控及反馈体系,实现对本科教学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与监控,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2018 年,围绕审核评估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整改方案,通过落实审核评估整改,力争实现教学改革更加深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有成效,人才培养结构更加优化;立德树人理念在广大教师队伍中更加深入人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更加有机融合;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对标实施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学校对照专业认证标准,制定专业评估方案对19个本科师范专业开展评估,并组织工科类专业参加工程教育认证,软件工程专业率先申请2019年IEET专业认证。各专业先按照专业标准和专业认证进行自查自建,组织交流和学习,力争逐批通过认证。
4.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学校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国家、省、校三级项目申报为抓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以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专业、应用型示范专业等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专业建设全面改革。以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实施为牵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学校获得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3项、省级84项,省级教改79项,校级教改75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一批成果被运用到教学中,教学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正在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学校已开展8届校级青年教师竞赛,其中53名教师获得一等奖;80名教师获得二等奖;116名教师获得三等奖。推送8名教师参加省级青年教师竞赛,4名教师获奖,2018年第四届青年教师竞赛,我校获得一等奖1名,优秀奖1名。2017年1人被广东省考试管理中心授予广东省英语、计算机考试考务工作优秀个人称号。
5.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我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发扬教师教育的优势,大力提升师范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
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彰显。一是教师教育特色初步凸显,教师教育专业涵盖了中小学的所有学科专业。二是定向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梅州市“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和“大学生村官战略培养计划”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与16个行业或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开设“校企合作人才培训班”65期,成效显著。三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学校于2012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办运动训练(足球方向)专业,培养了包括国家女足队员谭茹殷在内的一批优秀运动员、国家级裁判员,学校女子足球队获得广东大学生运动会女足冠军等一系列殊荣。四是客家文化研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学校不断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显著。五年来,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共计1000多人次(含集体及个人)获得566项省级以上奖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39项,省级奖励427项。学校投入了专项经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作,获国家级项目130项,省级400项。近五年我校学生考取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总数达到1072人。
6.教育技术信息化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学校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智慧校园硬件建设基本完备。经过数字化校园二期建设,学校硬件平台上升一个台阶,为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的信息化应用基础得到了全面提升。
一是加快校园网骨干网络升级改造。升级至万兆到楼宇,建设光纤总里程近60公里,出口总带宽升级至5.2G,配合增加的缓存设备部分热门资源建立校内缓存,个人网速基本可达20M。
二是多专网共同运行。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一卡通网络,门禁网络,监控网络五个基础业务网络稳定运行。
三是有线、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在原有20300个有线信息点基础上,增加无线2100个AP,已实现70%的学生从有线往无线平滑过渡。
四是服务器存储资源更新完善。计算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大大提升,在增加4台八路服务器后,存储资源扩展为160T,全面承载了数字化校园业务。
五是智慧校园软件平台及应用系统建设已上线投入使用。实现了业务再造、数据共享,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能,完成了各类系统架设、二次开发和业务再造,并且完成了各系统业务打通、数据清洗和数据审计的各项工作。智慧校园智能一卡通系统运行良好。已完成身份认证、圈存转账、商务消费、图书借还、门禁管理、智能控电、智能控水等系统建设,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后,学校开源节流效益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省、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校在本科教学建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并逐步形成了“植根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的鲜明办学特色。但与同类兄弟院校相比,我校还明显存在着不足和差距,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新师范”建设背景下,教师教育资源分散,多部门管理协同工作困难,师资力量薄弱,师范生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和整合。教师教育是我校的优势所在、根基所在,但由于社会需求与招生就业等种种原因,传统基础学科师范专业近些年不同程度地被弱化,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倾向。“新师范”“国考”环境下,传统师范教育特色未得到彰显,师范教育未形成合力。面临“国考”,任务重、压力大,形势严峻。“新工科”建设环境下,学校对工科专业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足,工科数量不多。学校未能紧跟广东省加强工科建设的发展步伐,调整学科专业建设方向。学校发展定位和内涵发展与梅州经济发展战略及产业发展需求适应度有待提高,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发展结合度有待加强。
二是高水平教学项目欠缺,教学改革与建设有待提升。近年来,我校在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中投入很大力度,取得长足进步,项目数量和投入资金都有大幅提升,但省级以上项目偏少,尤其是国家级项目匮乏,包括各类质量工程项目以及教学成果奖项目。这是我们今后在创新强校工程、人才培养工作中要重点关注之处。
三是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教学改革力度不够,在实施一些具体的教学改革项目中,部分教师存在理解不充分、落实不到位、推进不平衡的问题。
四是专业建设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不够。从目前我校专业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缺乏通过国际或国内权威机构认证的专业,国家级和省级优质专业项目数量欠缺。从专业设置来看,尚存在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不足的情况。实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工学等应用性学科专业的布点数、招生数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一些传统的专业缺乏特色,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发展服务的特点。
为促进学校向纵深方向发展,进一步将我校建成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本科院校,须从以下方面取得突破和发展: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是我校人才培养和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为此,需要坚持“引培并举”的原则,继续加大“外引内培”的工作力度。采用引进、外聘等多种方式引进新的教师资源,以改变现有师资格局,增加师资队伍活力;采取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积极有效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大力实施“教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千百十培养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程”和“育苗工程”,逐步构建一支整体结构较为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同时,深化人事分配、管理等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优化引进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和稳定各类优秀人才,不断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层次和水平。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与专业改造。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在专业建设上,加快开展国际或国内权威机构专业认证工作,争取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优质专业项目。在专业设置方面增强适应性、提高针对性、加强综合性,以质量为本、以特色取胜。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设置和建设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专业。引导建构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引导建构参与单位之间的交换学习机制,鼓励开展人才的协同定向培养。扩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同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行宽口径设置并加强基础教育,通过整合不同学科和课程,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的职业转换奠定必备的知识和素质基础。
三是稳步推进教学改革。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基础,广泛调研、积极筹划,优化和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从各个方面优化教学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加快国际化办学力度,并争取新的突破。加强对全校教师的培训,切实提高全校教师对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认识。设立应用型本科人才改革专项基金,通过立项方式进一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提高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
四是全面抓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加快“卓越教师”班和“卓越法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建设步伐,全面推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继续探索实行专业大类培养;完善“4+X”模式,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探索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五是全面落实“质量工程”相关措施。以“质量工程”项目开发与建设为抓手,发挥项目的示范功能。继续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组织开展校级和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项目;做好质量工程项目的中期检查;完善建设“嘉应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专题网站。
六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完善实习基地数据库建设;制订实习基地建设标准,分层建设。
七是着力打造“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行为管理平台”。通过无缝集成计算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虚拟化安全、运维监控管理、云计算业务流程交付等软件技术,利用高速网络聚合多套超融合设备,实现资源模块化的横向弹性伸缩,形成统一的计算与存储资源池。在此基础上建成我校的人脸识别监控平台、学生校园行为轨迹安全管理平台、教学质量与学生行为大数据平台,从而大大提高学校全天候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补短板”项目,于今年9月被推送到省教育厅“冲补强”一事一议项目库。
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一)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效 1.科研体制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我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2018年,我校印发了《嘉应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管理办法》,正在修订《嘉应学院科研奖励办法》和《嘉应学院科研目标管理评估方案(修订版)》等文件,进一步强化科研管理,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我校学科建设成绩显著。2012年,汉语言文字学被批准为第九轮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实现了学校省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2016年,地理学被批准为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被批准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017年,客家学(交叉学科)被批准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至此,我校省级重点学科数达到5个,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我校进一步强化对已经上报省教育厅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和体育学三个一级学科的建设力度,做好各项冲一流的准备工作。
3.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创新高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2项国家级项目,项目经费为38万元。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别是刘小松老师的《加权Hilbert空间的若干特征》,项目经费为18万元;张声源老师的《基于NF-κB通路的蒲桃种子酚类化合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项目经费为20万元。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分别是肖文评教授的《晚清民国时期粤东北客家侨乡民间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杜德栎教授的《基于学校整体发展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提示: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本校共有三项,立项通知书文件时间为20170727,是否计入?—陈明)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16项省级项目,项目经费为108万元。其中,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科学重点项目1项,项目经费为10万元;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8项,项目经费为30万元;;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项目1项,项目经费为8万元;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6项,项目经费为60万元。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4项厅级项目。其中,2017年度广东省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3项;2018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专项)项目1项,项目经费为0.5万元。
4.社会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
我校领导班子非常重视社会服务工作,确立了学校社会服务工作“立地生根、全面开花,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指导思想,这对学校推动社会服务工作作用明显。
一是在科技服务方面,我校长期坚持政产学研用合作,重视技术转移机构、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及其他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培育和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工作,千方百计推广教师科技成果,投入保障力度大,措施有力。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与28家地方企事业单位签署横向科技合作项目,获横向科技合作经费475.98万元。近几年来,我校先后与近400家单位开展了政产学研合作,并向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共46人。同时,我校还与梅州有关部门围绕服务“双转移”和推动梅州经济社会发展,选定科研课题,开展联合攻关,并协助地方政府编制各种发展规划。目前,与梅州市有关部门确定并正在实施的合作项目数量达到100多项,其中,包括承办了市政府主办的一系列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二是在知识产权创造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学校发挥作用越来越大。在专利申请、软件登记和授权方面。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专利授权29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25件。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获得软件著作权71件。申报数量逐年增大。
当前,我校文化与科技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相互融合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内驱力。我校地处“世界客都”梅州市,这里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保存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具有开展客家历史文化研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我校形成了“植根侨乡,服务山区,弘扬客家文化”的办学特色。
在客家文化研究和传播中,我校积极整合人才资源,创新搭建科研平台,形成了以客家研究院为主体的客家民俗研究,以文学院(客家学院)为主体的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学研究,以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主体的客家艺术和客家音乐研究,以经济与管理学院、华人华侨研究所、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客商研究院、叶剑英思想研究所为主体的客家经济与社会研究,以客家廉洁文化研究中心为主体的客家廉洁文化研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新华文摘(数字版)》(2018年第3期)全文转载了我校文学院(客家学院)曾令存教授刊发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5期“岭南学术”栏目重点推介的近两万字的《返本溯源:作为学科对象的客家研究》一文。对扩大我校客家研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也标志着我校客家文化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取得了突破性提升。
我校先后开设了《客家旅游地理》、《客家民俗与文化》等系列客家课程40门,使客家文化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广为传播。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整合全校人文社科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构建多学科交叉客家文化研究平台,努力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客家文化的国际交流,积极探索建立客家文化传承的新模式,加强客家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和传承,与梅州市近年文化建设助推梅州经济转型、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战略紧密结合,为梅州建设“世界客都”、“文化梅州”、“梦里客家”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是社会服务制度方面越来越完善。为提高教职工参与“产学研”工作的热情,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制定并准备出台《嘉应学院科研奖励办法》,进一步提高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标准和社会服务项目的奖励标准。同时,我校正制定《嘉应学院横向科技合作管理办法》,办法中明确规定教职工参与横向合作中的收益比例。同时,我校还为科研成绩突出的教职工提供多方面政策支持。一是配备科研秘书。二是减免一定的教学任务。正是由于采取了这些颇为奏效的措施,我校产学研工作推进顺利,横向合作项目得以稳步增长。
5、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成效显著。
一方面,加强领导,成立负责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工作的专门机构。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学风建设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的第一责任人,成立了由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等14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学风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强化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端正风气,杜绝不良学风。我校学术委员会成立于2014年,其下设的学术规范与道德建设专门委员会肩负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学术评价与咨询功能,2016年12月学校对校级学术委员会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学术委员会功能不变。
另一方面,制定了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相关文件,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提供规范性文件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学术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切实提高我校教师学术道德水平和形成良好的学风,我校修订完善了《嘉应学院学术道德建设暂行办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目前,我校在服务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横向合作经费的规模偏小,研发平台的经济效益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大;二是产学研融合深度有限,相关研究还没能引领梅州市产业行业发展;三是科技研发服务平台的推进有待进一步深化;四是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下来,我们将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是加强专业建设。要结合地方实际和自身基础,利用地方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找准适合自己的学科发展方向,设置对口专业,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发挥专业的龙头作用和品牌效应,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是始终坚持教育教学研究与应用性、开发性研究并重的原则,紧密结合学校和地方的实际,立足于地方需求,从地方特有的资源出发,根据地方的需要调整研究方向,优化科研平台,培育具有地方特点的科研特色。我校科研部门将积极牵头,搭建科研平台,为服务企业提供硬件保证。为研究人员提供财力支持;给教学科研人员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时间、信息、经费和实验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建立社会服务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将社会提供服务作为教师评职晋级的参考因素。同时学校将采取多种灵活的科研方式,为地方提供人才、技术和咨询等服务,利用高科技成果吸引企业投资,为地方创造财富。三是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联动机制。以创新强校、省市共建、振兴粤东西北高等教育计划为契机,厘清“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的发展思路,我们将紧密联系地方政府与地方经济实体。增强与当地政府或其职能部门的行政协调能力和学术沟通能力,使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
为此,我们将在2019年重点规划和建设了如下两大重点平台。其一,重点规划和建设“梅州市功能性新材料(铜箔)研发中心”。该平台主要瞄准梅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及高端制造关键技术开展研发和技术转化,充分发挥多年来产学研合作取得的优势和技术储备。目标是建设成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发平台,形成一批行业领先,集成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首先为梅州市的主导产业——铜产业链和电解产业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用双面光超薄铜箔、新一代挠性覆铜板、高频信号传输(5G等)用高纯高延展低轮廓铜箔、新一代网状电解铜箔制造技术、高端黄铜拉链表面处理、膜法高锰酸钾的制备等研发和技术推广;以及相关成套装备的研发和技术推广,未来3-5年内,可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50亿以上,并创造1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目前合作的企业主要有:广东超华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嘉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航鑫科技有限公司、梅州卡莱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梅州线路板行业等。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新工科平台,于今年9月被推送到省教育厅“冲补强”一事一议项目库。
其二,重点规划和建设“广东省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柚类栽培面积居全球之冠,梅州“金柚”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成为全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沙田柚商品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已逾60万亩、产量70万吨,延伸产值达100多亿元。该平台着眼柚类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需求,重点研究和实施柚类产业规划与生态保障、种苗与品种培育、高品质与标准化生产、养分管理与植保、贮藏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智慧果园与自动化生产、信息传播与文化发掘等七大工程,助力梅州乃至全国柚类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梅州柚类产业发展效益每年增加1000余万元以上,10年内建设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服务地方的平台,于今年9月被推送到省教育厅“冲补强”一事一议项目库。
六、综合管理绩效评价
(一)综合管理主要成效
1.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度健全
学校严格执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嘉应学院关于建立经济责任加强财务管理的实施办法》、《嘉应学院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嘉应学院财务支出审批制度》和《嘉应学院工作补助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2017年及时有效公开财务信息,财务检查和审计评价结果良好。
2.财务管理规范,认真落实高校财务管理意见。
学校债务下降快,投入化债资金多,2017年年初贷款余额为6481万元,2017年12月31日贷款余额4062万元,提前还款579万元,2017年较2016年贷款减少2419万元;2017年年末生均负债0.16万元,2016年年末生均负债0.34万元,生均负债下降52.94%。
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其他资本性支出11265.72万元,教育事业支出总数为54523.8万元,占教育事业支出比为20.67%。人员经费支出41795.23万元,剔除学生助学金支出2675.44万元以及单位补缴2014-2016年养老保险4014.09万元后为31091.61万元,学校总支出64833.65万元,人员经费占总支出比例为47.96%。
3.部门预算和决算编制水平较高
2007年以来连续多年预决算编制工作获得教育厅的通报表扬,2017年获评2016年度部门决算和固定资产决算报表工作评为先进单位。
学校预算安排教学经费、决算教学支出符合教育部教学评估要求。学校每年认真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绩效评价良好。2017年6月30日学校预算执行进度38.3%,教育厅平均进度是38.2%,高于平均进度0.1%。2017年9月30日学校预算执行进度52%,教育厅平均进度是62.5%,低于平均进度10.5%。2017年12月31日学校预算执行进度88.3%,教育厅平均进度是87.7%,高于平均进度0.6%。此外,学校制定创新强校工程年度项目任务及资金安排计划并及时报送主管部门,资金安排突出重点。严格执行年度项目预算,预算调整金额占年度项目预算的比例为0,年末“创新强校工程”项目支出进度为99.98%。
4.资金安排突出重点,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以广东省“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南方足球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协同中心”“广东客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和嘉应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为建设重点,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等一批特色项目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目前资金安排重点不够突出,碎片化趋势明显;引导资金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项目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度有待提高。接下来将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资金安排要紧密配合学校重点发展的思路,以申硕为抓手,集中资源办大事,向引进高端人才倾斜,向申硕的重点学科倾斜,向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相联的省市共建项目倾斜,向新工科、服务和带动梅州地方产业的重点项目和实验平台倾斜。
【浅谈嘉应学院的校园规划】推荐阅读:
浅谈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14
学院智慧校园08-28
浅谈广西演艺职业学院招生章程10-31
学院文明校园创建方案07-01
学院思政工作规划11-03
浅谈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等级考试对我国幼儿舞蹈发展的影响07-01
人文学院校园心理剧10-27
独立学院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08-18
农学院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方案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