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中医院针灸科病房管理制度(共5篇)
1.汉阴县中医院针灸科病房管理制度 篇一
中医医院针灸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四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针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八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其中二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4张,三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10张。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应当设置操作治疗室,二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床位数不少于10张,三级医院不少于15张。有条件的可以设置理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康复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防火,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见附件1)要求。
设置针灸治疗室的,应当配备废弃针具收集设备、火罐消毒设备等;设置理疗室的,应当配备相应理疗设备;设置康复室的,应配备相应的康复设备;有条件的可配备应急呼叫装置、吸氧装置等。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制定针刺(包括毫针、电针、快针、腕踝针等)、灸法、放血疗法、罐疗(包括拔火罐、走罐等)、头针、耳针、舌针、梅花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针灸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根据本科室具体情况,制定芒针、火针、针刀、微针疗法、特色灸法、埋线、割治等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
根据本科室收治病种情况,制定常见病、多发病及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优化。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医师中中医针灸专业技术人员应占90%以上,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医师队伍,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当合理。搞好人才梯队建设,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研究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医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均应接受一年以上的针灸科专门训练,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中西医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和基本诊疗技能,掌握针灸科常用针刺(包括毫针、电针、快针、腕踝针等)、灸法、放血疗法、罐疗(包括拔火罐、走罐等)、头针、耳针、舌针、梅花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常用中药方剂110首(见附件2)。
中医针灸主治医师应当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熟练掌握一种以上特色疗法,对某些病种具有较高的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能够及时发现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指导下级医师。
中医针灸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应当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针灸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疑难病的诊断和处理疑难、危重病症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针灸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针灸常见病、优势病种的中西医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规范和基本诊疗方法、针灸科常用诊疗技术及特色针刺技术的操作。
中医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诊疗技术方法、针灸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掌握一项以上中医针灸操作特长或在某一疾病针灸治疗方面有专长。
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危重病症的诊疗技术方法,国内外针灸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应具有从事相关针灸临床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应当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应由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当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针灸专业临床工作15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针灸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的学术继承人,应从事针灸临床专业8年以上,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针灸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针灸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有条件的可以跨地区进行相关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名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护理人员均应系统接受中医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3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护士应掌握针灸科常见病的基本知识,掌握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常规和方法。应经过针灸科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针刺、灸法、罐疗、放血疗法、穴位按摩等针灸科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同时应承担针具的修整、消毒、管理工作。基本了解针灸科特色技术操作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关护理措施,能进行具有针灸特色的常见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护士长是针灸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针灸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应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针灸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鼓励应用中医针灸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针灸特色诊疗技术(非药物疗法)应用、辨证论治优良率、中医治疗率、中药辨证使用率、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完善激励机制和职称晋升制度。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注重继承发扬中医针灸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针灸特色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具备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科、皮肤等各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能开展如痛证(头痛,牙痛,颈、肩、腰、腿痛,痛经,胃脘痛等证)、中风偏瘫、面瘫、哮喘、带状疱疹等常见疾病的诊疗工作。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建设专病门诊,并能开展针灸特色突出、临床疗效确切的疑难病症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开展针刺(包括毫针、电针、快针、腕踝针等)、灸法、放血疗法、罐疗(包括拔火罐、走罐等)、头针、耳针、舌针、梅花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针灸服务技术;可根据各地域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芒针、火针、金针、针刀、微针疗法、特色灸法、埋线、割治等特色服务技术。应制定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及晕针、滞针、烫伤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制定本科室常见病、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安全、有效、方便、经济为核心,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应当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临床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有条件的针灸科可以成立医疗质量控制小组。
第二十八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针灸理论、技术方法、针灸用具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针灸特色文化。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理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针灸防治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针灸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知识,介绍针灸防治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技术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本科室诊疗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针灸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季节、地域特点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摆放针灸人体模型,悬挂针灸挂图、中医针灸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设立养生保健常识及针灸历史渊源等宣传栏,开设橱窗、展柜、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四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针灸防治疾病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五条 民族医医院针灸科建设和管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附件1
中医医院针灸科设备配备目录 一、二级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
腹针、头皮针、芒针、火针、耳针等特殊针具、磁疗穴位治疗棒、足底反射治疗仪、小针刀设备 二、三级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
腹针、头皮针、芒针、火针、耳针等特殊针具、磁疗穴位治疗棒、足底反射治疗仪、小针刀设备
附件2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2.桂枝汤(《伤寒论》)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4.小青龙汤(《伤寒论》)5.止嗽散(《医学心悟》)6.银翘散(《温病条辨》)7.桑菊饮(《温病条辨》)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大承气汤(《伤寒论》)11.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12.麻子仁丸(《伤寒论》)13.济川煎(《景岳全书》)14.小柴胡汤(《伤寒论》)15.大柴胡汤(《金匮要略》)16.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17.四逆散(《伤寒论》)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21.白虎汤(《伤寒论》)22.竹叶石膏汤(《伤寒论》)23.清营汤(《温病条辨》)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25.黄连解毒汤(《肘后备急方》)26.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7.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28.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2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30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31.清胃散(《脾胃论》)32.玉女煎(《景岳全书》)33.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34.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35.白头翁汤(《伤寒论》)36.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37.理中丸(《伤寒论》)38.小建中汤(《伤寒论》)39.吴茱萸汤(《伤寒论》)40.四逆汤(《伤寒论》)4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42.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43.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4.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5.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46.生脉散(《医学启源》)47.玉屏风散(《医方类聚》)48.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49.归脾汤(《正体类要》)50.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51.炙甘草汤(《伤寒论》)5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53.左归丸(《景岳全书》)54.大补阴丸(《丹溪心法》)55.一贯煎(《续名医类案》)56.肾气丸(《金匮要略》)57.右归丸(《景岳全书》)58.地黄饮子(《圣济总录》)59.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60.酸枣仁汤(《金匮要略》)61.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62.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63.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64.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65.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6.四神丸(《内科摘要》)67.桑螵蛸散(《本草衍义》)68.保和丸(《丹溪心法》)69.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70.健脾丸(《证治准绳》)71.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72.越鞠丸(《丹溪心法》)73.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74.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75.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6.定喘汤(《摄生众妙方》)77.小半夏汤(《金匮要略》)78.旋覆代赭汤(《伤寒论》)79.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80.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81.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82.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3.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4.牵正散(《杨氏家藏方》)85.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86.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87.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88.大定风珠(《温病条辨》)89.杏苏散(《温病条辨》)90.桑杏汤(《温病条辨》)91.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92.麦门冬汤(《伤寒论》)93.增液汤(《温病条辨》)94.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95.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96.平胃散(《简要济众方》)97.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8.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9.三仁汤(《温病条辨》)100.五苓散(《伤寒论》)101.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102.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103.真武汤(《伤寒论》)104.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105.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106.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7.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08.清气化痰丸(《医方考》)109.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11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推拿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推拿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推拿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以推拿手法为主的治疗方法开展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疗工作,并可开展其他科相关疾病的治疗,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推拿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推拿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推拿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为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推拿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开设独立门诊,有条件的可进行二级分科,如设置内科推拿、妇科推拿、儿科推拿等。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三级甲等医院应当开设病房。
第八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断区、治疗区,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推拿科病房应当设置治疗室,有条件的应当设置熏蒸室、药浴室,敷贴室、理疗室、练功室等。熏蒸室、药浴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见附件1)要求。
设置熏蒸室、药浴室的,应当配备熏蒸设备、煎药设备、浴器、水温调节与定时装置、应急呼叫装置、消毒设备等。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安全及医疗质量。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推拿技术、熏蒸、药浴、敷贴、理疗、湿热敷等推拿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推拿技术操作分级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执业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占80%以上。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医师队伍,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当合理。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医师均应接受过中医推拿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推拿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和基本诊疗技能,掌握常用推拿手法、推拿科内服外用中药方剂,应掌握活血化瘀类方剂20首(见附件2)以上,掌握推拿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当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某些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及以上医师应当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推拿科少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推拿科疑难疾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病症的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推拿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推拿科疾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和基本诊疗方法、推拿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在本专业方向具备一定特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推拿科少见疾病和推拿科疑难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中医推拿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 推拿科主任应具有从事推拿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推拿科主任应当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推拿科主任应由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当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推拿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的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推拿科专业10年以上,二级中医医院应具有中级以上、三级中医医院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推拿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有条件的可跨地区进行相关特色推拿培训。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护理人员应全部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护士应熟悉中医药治疗常见推拿科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推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推拿科中医护理常规和推拿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推拿科疾病康复和健康指导;并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拔罐、刮痧等工作。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设置病房的,护士长是推拿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推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应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推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技术与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中医外治方法治疗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完善激励机制和职称晋升制度。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能开展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骨伤科疑难疾病的诊疗工作;并可开展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科疾病的推拿治疗;还应开展推拿为主要手段的“治未病”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开展推拿手法、膏摩、中药、敷贴、湿热敷、理疗、练功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腿疗、药浴、熏蒸、罐疗、针灸、刮痧、穴位注射、中医骶疗、中医微创疗法等服务项目。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制定常见推拿科疾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安全、有效、方便、经济为核心,不断优化诊疗方案。特殊手法与技术实行分级准入管理。
第二十八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制剂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传统外治疗法和外用制剂是体现中医医院推拿科诊疗特色的重要方面。应当在保持现有传统特色制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发新的制剂,更好地满足临床需要。
五、环境形象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推拿科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推拿科疾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推拿科疾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推拿科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推拿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三条 推拿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四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中医推拿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五条 民族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附件1
中医医院推拿科设备配备目录 一、二级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
推拿手法床、牵引床、三维多功能牵引床、颈椎牵引器、脊柱矫正床、坐立二用颈椎牵引机、远红外按摩理疗床、踩跷床 二、三级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
推拿手法床、牵引床、三维多功能牵引床、颈椎牵引器、脊柱矫正床、坐立二用颈椎牵引机、远红外按摩理疗床、踩跷床 附件2
中医医院推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 2.桂枝汤《伤寒论》 3.羌活胜湿汤(利湿之剂)《内外伤辨惑论》 4.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5.二妙散《丹溪心法》 6.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 7.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9.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12.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13.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14.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15.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6.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17.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18.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19.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20.天麻钩藤汤《杂病证治新义》
2.汉阴县中医院针灸科病房管理制度 篇二
1 针灸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1.1 消毒因素
针刺消毒不严是引起针灸感染的主要原因, 包括银针、火罐、三棱针、医者双手、穴区皮肤消毒等任一环节的忽略, 都可导致感染。针具严格消毒非常重要, 污染的针刺与污染的输血和注射一样, 都可造成感染。
1.2 医护人员对控制医院感染的认识不足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以接触传播最为常见, 其中手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在做各种治疗及护理中, 医护人员要注意手也是污染的重要环节, 手的清洗消毒不彻底常造成感染。少数医护人员忽视手卫生, 无菌观念淡薄, 在进行操作时不戴口罩帽子, 边操作边说话, 也可造成污染。
1.3 操作原因
在操作过程中, 将皮下原有病灶的细菌和其他致病微生物带入深层组织;另外, 穴位结扎使残端露出表皮之外也极易引起感染。针灸治疗是有创治疗, 因此, 严格按消毒隔离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尤为重要。
1.4 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滥用破坏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 在医院感染中所占比例较高。因此, 加强抗生素合理规范使用非常重要。
1.5 护理操作用具
部分用具还没有常规的消毒设备, 如血压计、听诊器、叩诊锤等。非医疗用具也已成为病室内的污染源, 如便器、床单位等。
1.6 空气质量差
针灸室病人进出比较频繁, 空气质量差很容易被污染。空气监测显示, 室内距离地面0.5 m处采集的细菌总数高于其他空间[1], 可能是室内下部稳定性低, 易受人流或医疗用车来回运动的影响[2]。
1.7 陪护及探视人员
陪护和探视人员频繁出入病区, 带来更多的细菌污染空气, 特别是外地病人住院尤为明显。因此, 加强病房内空气质量消毒监督管理同样重要。
1.8 易感人群
各种慢性基础疾病 (如糖尿病、肾病等) 、大手术后、危重病人、严重原发病、应用免疫抑制剂、肿瘤放疗或化疗等病人抵抗力下降, 易感性升高, 如果不注意消毒隔离, 极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
2 预防控制措施
2.1 加强医护人员感染知识培训, 并将感染整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整体质量评估 加强针灸室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与预防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感染管理科将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组织科室学习。护理部和感染办协同利用护理查房、业务学习、感染专题讲座、定期考评等途径提高医护人员感染的防范意识和理论水平, 并将消毒隔离工作具体落实到每月检查、每周科室自查, 分级进行检查, 每月评出质控得分, 对存在的问题实施奖惩, 注重普遍预防措施的运用, 提高了医护自觉性和医疗安全性。感染办还将新上岗人员、护工、清洁工、保洁员等进行多层次多形式进行正确洗手、消毒隔离、环境污染等有关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每年年终建立各级人员绩效考核, 使感染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2.2 严格无菌用物管理 针灸治疗室符合流程, 洁污区分清楚, 无菌物品专柜存放, 在规定时间内使用。病人使用的针灸针最好选用合格无菌一次性的, 这样可避免针灸针反复使用医务人员冲洗针过程中造成被扎伤的情况。如果条件不允许, 可购买质量合格的银针, 使用后应严格按消毒原则进行处理, 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火罐每次用后清洗擦干, 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灵浸泡30 min, 清水冲洗干净擦干后备用。针灸室内持物钳、敷料缸、无菌容器每天灭菌1次, 碘和乙醇每周更换2次。凡开封的棉签和所用消毒棉球当天用完, 剩余进行高压灭菌后使用。凡消毒后用具、用品我院规定干燥保存有效期1周。病人用物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2.3 针灸部位严格无菌操作 针灸前后医务人员必须戴好口罩、帽子, 认真清洗双手, 自然干燥后用75%乙醇或含5 000 mg/L有效碘的碘伏消毒双手。针灸部位用无菌棉签浸润2%碘酊涂擦注射部位1遍, 作用1 min, 再用75%的乙醇擦拭2遍, 擦净残余碘干燥后, 即可针刺[3];或用无菌镊子夹取无菌棉球蘸2%碘酊消毒、75%乙醇消毒, 注意镊子不可污染, 污染后及时更换。或用茂康牌复合碘皮肤消毒液 (含有效碘0.30 g/mL, 乙醇50%~60%) 原液涂擦2次, 作用1 min后即可进针。治疗完毕认真清洗双手。接受针刺及穴位注射的病人同部位禁洗浴、热敷、敷贴等治疗, 加强病人的教育和管理, 注重个人卫生, 治疗室及病区不可随地吐痰。
2.4 严格治疗室空气管理 针灸治疗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次, 每次2 h, 在治疗高峰前进行。每月进行紫外线的强度监测和治疗室不定时空气培养使治疗室空气保持洁净 (达到国家要求的2类标准) 治疗室桌面和其他物体表面每日用含有效氯250 mg/L~500 mg/L消毒液擦拭消毒。根据季节注意室内通风换气, 一般每日2次, 每次30 min以上。如有特殊情况随时消毒, 如肝炎病人针灸后及时更换床单送洗衣房另行处理。地面湿式清扫后拖布拖擦每日2次, 拖布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液浸泡30 min清水冲洗干净后晾干备用。如地面明显被污染用含有效氯1 000 mg/L~2 000 mg/L消毒液作用30 min后用拖布拖擦。治疗室拖布应固定使用。
2.5 加强质量监测 做到科室每月、感染办每季有监测。科室做到每日含氯消毒剂浓度监测、每周2%戊二醛浓度监测、每季感染办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和治疗室空气质量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登记管理, 找出监测中不合格原因, 及时更换不合格的器械及消毒剂, 保证医疗安全。护理部和感染办利用每月护理质量控制检查, 对各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督促, 注重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管理, 建立良好的奖惩制度和痕迹管理制度。
2.6 加强职业暴露防护, 强化标准预防 医院制订了职业暴露应急预案、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及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消毒隔离制度等行为规范指南小册, 方便医护学习, 可有效保障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能得到正确的防护指引及处理办法, 强调双向安全防护, 保障医护及病人的安全。
2.7 严格医疗废物管理 医疗废物作为被世界公认的顶级危险物[4]。因此, 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应严格分开管理[5]。将医疗废物棉签、棉球、毁形一次性注射器等放入黄色有标志的塑料袋内密封, 穴位注射针头和一次性针灸针放入专用锐器盒内, 每天送至院内医疗废物暂存处做好交接手续, 由医院专人交有关部门焚烧, 做到与科室有签名交接。生活垃圾交环保及时清运。
参考文献
[1]王健, 王克霞, 朱玉霞, 等.医院病室空气细菌总数计数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1 (6) :547-548.
[2]叶惠敏, 欧水招, 郭超男, 等.两种空气消毒法对空气消毒效果的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1) :4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2:174.
[4]王志华.关于医疗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初探[J].中国医院管理, 2003, 23 (8) :54-55.
3.汉阴县中医院针灸科病房管理制度 篇三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7-02
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内收治的患者均为病情危重的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或接受有创伤性检查与治疗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域。CCU的医院感染问题是导致患者治疗时间延长、抢救失败、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CCU病室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根据病情合理使用药物,严格管理侵入性操作,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1CCU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1患者因素
CCU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年老体弱且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反复住院治疗导致机体自身免疫力低下。卧床时间长,自身防御系统破坏,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发生感染。
1.2环境因素
CCU内多位患者及探视人员共处一室,护士和医生也在CCU,使病房内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室内通风不良,患者之间或医患之间易发生交叉感染。
1.3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抗生素,可使正常细菌菌群失调,有导致真菌感染的可能。长期使用降血脂药,可导致营养不良、消瘦、血中蛋白下降,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1.4医源性因素
医务人员无菌操作不严格及洗手卫生不规范,如操作前后未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医务人员的手污染造成患者间的交叉感染。
2护理措施
2.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让医务人员意识到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牢记自己的职责,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同时由医院的感染管理科的专职人员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监测,加强对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
2.2加强CCU管理
每日定时通风换气,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的时间和人数,探视者需穿隔离服,戴帽子、口罩,更换拖鞋,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员应避免人内。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采用湿式扫床法可减少空气中尘埃,每日2次,定时使用空气消毒机净化室内空气,消毒机内过滤网每月清洁1次,可减少空气中的细菌,降低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另外,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营养不良者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抗病能力,尽量减少病房噪音,保持病室安静整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环境。长期卧床者,需定时翻身扣背,促进痰液排出,降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医护人员严格掌握患者住院指征,控制住院时间。
2.3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技术
2.3.1认真洗手,严格无菌技术
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在进行每项操作前、后和进行治疗或护理不同患者前后都要认真洗手。医护人员的双手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认真、有效的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2.3.2药液应现用现配,避免阳光直射需持续静脉输入的患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并注意观察输液部位。治疗车下层的生活垃圾(黑色塑料袋)与医用垃圾(黄色塑料袋)应分类放置,将用过的针头放入锐器盒内,注意自我防护,防止被针头刺伤。
2.3.3碘伏、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2.3.4患者床头柜和床单应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消毒,监护仪、氧气装置等禁止与其他床位交叉使用。患者转出或死亡后用移动式消毒机消毒床单,更换床单、被套,患者用过的抢救物品、器械以及生活用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擦拭,避免交叉感染,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2.3.5CCU内的抢救物品和器械以及各种平面,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氧气表、吸痰器等装置消毒后保持清洁干燥,放入密闭的塑料袋中,标明消毒日期,如未使用需1周后重新消毒。使用后的仪器设备和管道应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消毒液应定时更换,每日监测浓度,确保消毒效果。治疗室内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60分钟,每周封室1次,每月进行空气培养,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
2.4留置导尿者,保持引流通畅
每日2次做好尿道口及会阴部护理,引流袋位置应低于身体水平,防止尿液逆流。倾倒尿液时引流袋的接头处不能与便器接触。无心肾功能衰竭者可多饮水,每日摄水量在1500~2000mL,以达到冲洗尿路的作用,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导尿管留置时间不易过长,如有异常应拔除导尿管,及时做导尿管和尿液培养,明确病原菌,给予敏感抗生素积极治疗。
2.5加强基础护理
每天为患者清洁面部及手足并保持会阴部清洁无味,每周要为患者剪指甲、洗头,为男患者剪胡须。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勤翻身、勤拍背,促进分泌物排出,避免皮肤压疮。病情重不能进食或进食少的患者给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6动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冬季4~7天,夏季3~4天。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症状,尤其是皮肤易感染者如糖尿病患者,如穿刺部位疼痛、肿胀,高度怀疑感染时需立即拔出导管,并将导管和血样送细菌室培养。
2.7各种侵袭性操作可造成机体防御屏障的人为破坏,给抵抗力低下的危重患者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做好侵袭性操作后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2.8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细菌耐药性,防止二重感染的发生。选择适合患者的降血脂药,用药期间需定时检验肝肾功能及血脂、血中蛋白的变化,防止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引发的不良反应。
3参考文献
1刘芳,王雪慧,医护人员手指表面微生物的监测分析,职业与健康,2004,20(3):146
4.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四
一、病房每日上午开窗通风一次,每次30分钟,紫外线照射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如病人不能离床,则暂缓照射。
二、病房地板每天两拖两扫,门窗墙壁一周抹一次,(床头柜、床旁桌)每天抹布应一用一消毒,门把手一日抹两次,有污染则用消毒液抹洗。
三、病房卫生间每天清扫两次,洗手池、大小便器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洗。
四、病床单在病人离院后要进行终末消毒、用消毒液抹床架、床垫、床头柜等。
五、棉被、枕头定期消毒(太阳暴晒或紫外线照射)。
六、清洁卫生制度要落实,护士长定期检查考核。
七、五无:1、2、3、4、5、无痰积 无蜘蛛网
卫生间大小便器无臭味和尿垢; 室内无死角;
5.汉阴县中医院针灸科病房管理制度 篇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治未病中心进行体检并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椎病患者66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其中试验组男15例,女18例,年龄22~55岁,平均45.67±8.21岁,病程3~45个月,平均12.54±4.82个月;对照组男14例,女19例,年龄24~54岁,平均44.32±7.67岁,病程3~49个月,平均13.73±5.58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标准中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②病程>3个月,年龄18~60岁者;③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③精神病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针灸治疗和门诊健康教育,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健康管理,治疗后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3个月、12个月评价生活方式改变情况。
1.3.1 针灸治疗
穴取颈夹脊穴、风池、后溪、复溜、阿是穴,皮肤常规消毒后直刺或斜刺1~1.5寸,平补平泻法,留针25~30min,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2 门诊健康教育
由研究者对入组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输出中医体质辨识报告,发放《颈椎病预防保健手册》,进行10~15min的门诊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颈椎病相关知识及中医体质调理方案(包括饮食、起居、运动),其中饮食调理建议至少推荐15种食物、5种药膳,运动方案主要为颈椎康复操[2]。
1.3.3 中医健康管理
参考斯坦福大学健康教育中心的关节炎自我管理项目[3]制定,健康管理小组由中医骨科医生、中医全科医生、中医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各1人组成,共同完成以下健康管理方案:①信息采集。用泛华-蓝十字健康管理软件录入入组者基本信息及体检报告,建立个人健康数据库。②分组。所有患者按16~17人分为两个小组,参考组内成员教育程度设立2个小组长。③个人健康管理。参考患者体检结果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由健康管理小组在九种体质调理方案基础上根据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特点为每位患者提出饮食、运动、起居、音乐治疗方面的具体建议。④团体健康管理。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实现形式,每次的小组活动分为半小时的科普讲座和半小时的组内交流,每周1次,共进行6次,要求组内成员至少参加2次活动。
1.4 观察指标
1.4.1 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拟定。痊愈:原有症状、体征消失,颈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原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及肢体功能基本正常,不影响正常劳动和工作;有效:原有症状减轻,体征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1.4.2 生活方式评价[5]
①健康知识:用以评价颈椎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根据门诊健康教育内容及体质调理方案编订,共20题,每题1分,≥16分判定为“是”;②饮食调理:每周食用推荐食物≥3种,频率≥3次且每月食用药膳≥1次判定为“是”;③功能锻炼:坚持每周≥3次判定为“是”。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健康知识、饮食调理、功能锻炼等项目判定为“是”的比例。
1.5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生活方式
干预后3个月、12个月,试验组健康知识、饮食调理、功能锻炼等判定为“是”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1)P<0.01
3 讨论
中医把颈椎病归于“项痹”、“眩晕”、“骨痹”等范畴,其病变组织在骨,部位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范围,夹脊穴位于脊柱两侧,夹督脉伴膀胱经而行,督脉为“阳脉之海”,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相互贯通,夹脊穴所在恰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外延重叠覆盖之处,夹脊穴联络沟通二脉,具有调控二脉的作用,通过各种方法刺激夹脊穴可以畅通督脉及太阳经气血而调和阴阳,有激发经气、疏通经络的作用[6];配合风池、后溪、复溜则可调和肝肾,补益其不足。高树中[7]认为,太溪“颈椎病有椎间盘病变或骨质增生者,用之最宜,可标本兼治”。
本研究在传统针灸治疗及门诊健康教育基础上增加了中医健康管理干预,在中医体质辨识基础上指导患者获取颈椎病相关健康知识,进行颈椎自我保健,注意饮食调理,开展功能锻炼,从发病层面进行干预,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让患者从被动的治病变为主动的防病,改善了颈椎病的预后。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在健康知识掌握、饮食调理、功能锻炼坚持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1年复评中,试验组在健康知识掌握及功能锻炼方面亦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饮食调理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是短期的健康管理可以优化患者的知识结构,养成锻炼的习惯,但饮食习惯为长期累积,较难改变。健康管理应是长期、持续的管理过程,对饮食、起居、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干预应该保证延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健康管理配合针灸疗法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预后,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健康管理配合针灸疗法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和门诊健康教育,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健康管理,治疗后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3个月、12个月评价生活方式改变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70%(p<0.05);干预后3个月、12个月,试验组健康知识、饮食调理、功能锻炼等生活方式情况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健康管理配合针灸疗法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预后,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健康管理,针灸疗法,生活方式,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增春,陈德玉,吴德升,等.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96-1799.
[2]孙树椿.实用推拿手法彩色图谱[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127-130.
[3]ASMP Stanford Patient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Arthritis Self-Management(Self-Help)Program[EB/OL].http://patienteducation.stanford.edu/programs/asmp.html'2009-05-19/2015-06-01.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190.
[5]王琦.九种体质使用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6]孙钰.齐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7):54-56.
【汉阴县中医院针灸科病房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汉阴县各镇产业情况10-22
平阴县学校工作考核内容计分细则08-15
湘阴县古塘中学三城同创工作实施方案09-01
蒙阴县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发言09-18
山东省蒙阴县垛庄镇城镇发展调查报告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