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2024-09-22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共12篇)

1.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篇一

互联网与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

骆驼城初级中学

王欢

当今世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网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新事物十分敏感的青少年以巨大的热情置身于网络之中,成为网络的主力军,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交友、娱乐和学习,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不论是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还是它所提供的丰富内容和参与平台,都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成为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我国在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要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因此,探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的创造性催生了青少年的现代观念。

网络是体现时代的标志、了解时代的窗口、改造时代的工具,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全球观念等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已经不可能再是一劳永逸的事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这一点在网络世界体现的更为明显。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硬件、软件的更新时代都很快,青少年为了与其保持同步发展,只有不停地学习、接受新的技术。

互联网是世界性的电子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青少年与世界的联系变得十分便捷、迅速。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常常访问国外的网站,与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友、聊天或是探讨问题,这对青少年一代形成全球意识起着积极作用。

(二)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

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及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青少年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为青少年现代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世界,不仅要求青少年自己动手操作,而且相互沟通交流,为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效率提供了良好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不只是为青少年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是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

(三)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

网络世界展现给青少年一个全新的社会交往空间:跨越大洋彼岸,超越性别、年龄、职业病、身份和地位。这为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和一个平等对话的通道,并能借助网络释放自己的各种心理压力。许多网站专门提供各种类型的交友服务,青少年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许多乐此不疲。

二、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

(一)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网络,易使青少年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升高。这种类似肾上腺素的化学物质,被认为与“病态赌博狂”有关。它令人呈现短时间的亢奋,但其后的颓废感却更为严重,时间一长,会给人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患者初期只是表现为对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甚至会引发心脏疾病等疾患。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空间存在很大反差,人们网上交往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使青少年习惯于用数字化、符号化的思维方式对待真实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变得冷漠无情。过分沉湎于网络,会出现“网络成瘾综合症”,他们变得与周围的人没话,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孤僻,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有的青少年整天泡在网上,荒废了学业。

(二)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隐蔽性,易使青少年道德行为感弱化。

网络交流的隐藏性使传统社会行为规范失去约束力,不少青少年在网上聊天时语言粗俗,谩骂、侮辱他人等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网络的隐蔽性也使网上犯罪如网上诈骗、网上诽谤、盗用信用卡、色情诱骗层出不穷,黑客入侵、制造病毒等案件逐年增加,而网络犯罪的行为主体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影响了青少年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有12.3%的青少年网民公开承认自己浏览过色情网站,有2.4%的人承认经常去看,虽然大多数人表示“看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一发而不可收,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2.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篇二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学生,影响对策

一、关于青少年学生利用网络现状分析

网络的信息化特征催生青少年学生的新观念, 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 网上丰富的信息拓宽了青少年学生的求知途径:在网上, 他们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 接受新观念的挑战。 我认为网络起码对青少年学习有以下积极意义: (1) 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网络的信息承载容量大, 信息交流速度快, 自由度强, 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 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学生的视野, 给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青少年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 浏览世界、认识世界。 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佳来源。 (2) 网络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 网络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 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 远程教育目前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它能够为学生提供经过严格梳理后的知识系统,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让学生通过网络直接学习课程, 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获取知识。 (3) 网络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 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在网络世界, 青少年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而且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其潜质和潜能有效得到了开发;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 在这里, 每个成员不分性别、长幼, 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平等地联系和交流, 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但是, 网络承载的信息既有科学的真善美的内容, 又有反科学的假恶丑内容。 由于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 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 同时青少年学生有的是时间、精力, 缺少的是自立、自理和自控, 网络对其负影响就显得尤为突出。 我以为其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网络使许多青少年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 脱离现实、荒废学业。 与现实社会不同, 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在人际交往中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 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的压力和责任, 使某些学生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 如果无限制地泡在网上, 沉湎于网络游戏或者聊天, 更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至荒废学业。 (2) 网络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的威胁。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判断力和自制能力较弱, 网上许多以黄色、暴力等为内容的灰色信息成为他们寻找刺激、猎奇的场所, 很容易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 追求低级趣味, 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 网络犯罪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安全构成危害。 当前, 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首先上网使青少年学生滋生开支的“黑洞”, 同时网上不健康的内容使他们的法律意识逐渐淡化, 极易诱发偷盗等犯罪行为;其次, 就是网上交友不慎极易使青少年学生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

这些消极影响正随着网络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关于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教育对策研究

我认为我们对“网络”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可以控制的, 应该充分发挥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尽可能地消除“网络”的消极作用。

1.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思考力, 提高他们的判断、选择能力。

目前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往往不是来源于网络知识本身, 而是来源于对网上聊天、交友、网络游戏、网上恶作剧等的热衷。 这时, 作为青少年学生的引导者, 我们应该培养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 积极引导未成年人科学利用网络, 吸取网络中有利于他们健康发展的内容。 教育青少年学生不能随意地将网络生活习惯带到现实生活中, 更不能以网络人际交往替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2.做好心理疏导,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上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弱化现象值得人们重视。 我们要充分利用面对面的、生动的、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网络时代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教育, 提高他们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 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 维护文明的网络秩序。 同时还要为青少年学生进入网络时代做好心理准备, 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了解青少年上网的心理和行为, 积极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进行网上行为训练指导, 促进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

3.加强青少年网络建设, 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

3.网络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犯罪危害

一、网络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一)网络成瘾行为促使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成年人有较为成熟的心智,而青少年则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没有节制上网会让他们脱离现实生活,沉浸在网络的虚幻之中,逐渐与社会格格不入。网吧的目的是为了盈利,青少年上网必须需要足够资金支撑,由于青少年大多游散在社会中,无固定职业收入,有限的资金无法满足他们的上网欲望。于是他们就采取偷、抢、盗、骗等形式,不择手段弄钱,因为钱,一起起血淋淋的惨案时时发生,“叛逆少年”为筹集网费劫杀独居七旬老人,将其抛尸废井中;西安户县一少年为争夺免费上网机子,大大出手,将对方致死。

(二)网络游戏成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一大诱因

网络游戏产值直线飙升的前提是以牺牲青少年的正常生活为代价的,玩游戏是青少年最为热衷的事情。网络游戏内容广泛,而对我国市场目前销售的网络游戏调查统计,95%是以刺激打斗为主题的,俗称网络暴力游戏。暴力游戏提高人的攻击,容易唤醒人的攻击情感。含有暴力内容的电子游戏之所以会让青少年具有攻击性是因为虚幻场景中的暴力场面能释放青少年潜意识中的压抑情感,暴力游戏中的主宰行为也能满足青少年英雄主义思想。青少年智力发育还不完善,具有高度模仿的特征,加之攻击性意识被唤醒的情况下,在迷幻于现实和虚幻中不能自拔中,悲情就已经开始上演。暴力文化崇拜着赵承熙在佛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杀了32名师生。迷恋于“传奇”中的黄勇整日陶醉于当“武士”的成就感中,沉积在网络血腥的屠杀中,当在虚幻世界的成就不能继续满足他的英雄感时,当网络虚幻世界中攻击性带来的快感不能满足他时,终于他把暴力带给了社会,杀害了12名同龄青少年。

(三)网络帮派已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动向

利用网络组织实施犯罪更加便捷,从“尊龙名社”到“鬼飘堂”虚拟的网络提供给了相当大的开放空间,网络帮派很容易就能设立自己的q群及网站,上海的“尊龙名社”内部管理和设置相当科学,从“长老”到布衣分为多级,每月完成一定的业绩才能晋升级别。现实的惩罚及奖励措施极大的调动了会员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积极性。从“尊龙名社”案破获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寻找背后主使异常困难,网络世界的隐蔽性使得办案侦破过程中很难有足够的证据锁定嫌疑人,侦破尚且如此困难,在网络帮派的形成过程中更是很难予以发现。

参与帮派的青少年多为父母离异,欠缺老师同学关怀,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这些青少年大多数属于被忽略和失败者,他们同样渴望受到同龄人的关注,渴望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一旦这些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得不到满足,网络恰巧为这些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悄无声息的平台,于是这些青少年聚集在一起“相濡以沫”,他们不惜做出违法的事情来博得别人的关注。受挫的青少年还极易在心中迸发出强烈的“英雄主义”他们渴望被救世主,或者感同身受渴望成为他人的救世主,于是在网络帮派中他们相互壮胆、相互鼓励,在集体行动中他们更可以忘记负罪感,无形增大了犯罪行为的后果。寻衅滋事、共同故意伤害等恶性行为经常发生在网络帮派中。不少成年人利用网络帮派将青少年作为犯罪的工具,也正是利用了网络的虚拟隐蔽性。抓住了青少年不辨是非的性格特征。

(四)网络不良信息腐蚀青少年心灵

网络提供的信息量之大,更新速度之快,都让它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开放性媒体中的佼佼者。任何国家及组织,任何人都可以将信息传输到网上,包罗万象的网络信息中不乏宣扬暴力、色情、宣扬民族分裂的信息。其中色情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严重,色情网站腐蚀青少年意志,会让青少年处于不良性行为的憧憬中,“黄色毒品”严重扰乱了青少年的正常生活学习,部分青少年在接触了黄色信息后,在荷尔蒙的驱使下完全失去了理性,强奸少年的案件屡见不鲜。新疆极端分裂主义在网上大肆宣称所谓的“民族”独立,“台独”“藏独”势力也在网上发布者蛊惑人心的信息,青少年由于年龄小,知识阅历不够丰富,易激动而又不能全面理性看待问题,在面对这些不良信息过程中很容易被其利用,中央民族大学讲师伊力哈木·土赫提以“维吾尔在线”网站为平台,通过授课活动传播民族分裂思想,蛊惑、拉拢、民族学生加入该网站,该犯罪集团在伊力哈木·土赫提的领导下,以分裂国家为目的,组织、策划、实施了一系列分裂国家的犯罪活动。境外部分国家借助互联网技术发达的优势条件,向我国互联网发布所谓的“民主和人权”信息,企图颠覆社会主义政权,而这些信息最大的接受体也是青少年,青少年辨别真伪能力差,“曲线爱国”思想极易萌发,很容易仇视现阶段我国国家政权和政策,最终抨击和传输这种思潮,危害国家安全。

二、预防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对策

(一)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

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倡导在学校内部建立“绿色网吧”,“绿色网吧”内可以适当的存在一些益智类游戏,网吧内的信息都应当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对互联网进行甄别筛选之后所选择的。对经常进出网吧的学生,学校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对已经上网成瘾的青少年要拿出有效的措施,及时综合治疗,帮助他们“戒除网瘾”。

(二)国家机关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互联网主要归信息产业部门所管,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当更加与国安部门,公安部门及文化部门形成协同管理机制。纵观世界范围内的网络监管,日本政府推出了“2006IT战略计划”该计划就是对青少年利用率比较高的手机,PHS等进行加装过滤软件的服务,保证青少年能够安全健康使用网络。在美国,无论手机,还是电脑网络连接,都只有一个NET上网点,因此可以形成便捷的监督机制,美国的青少年很难接触到社交性网站。因此,我国互联网的监管应当加强技术手段,在网络上安装过滤软件,对进入的信息严格“过滤”,国安部门及公安部门应当严格控制端口,发现不良信息就及时追查网络运营商和网站建设者,在及时清理不良有害信息的同时,应当提升网络运营部门的门槛,对运营商和网站建设者进行按期培训,并责任到人,让运营商及网站建设者内部之间形成制约监督机制。另外,工商,公安及文化部门应当成立“网吧”管理办公室,加强对网吧经营者的专业技能培训及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对黑网吧坚决予以取缔,对违反规定的网吧予以相应的惩戒,坚决杜绝违法网吧存在。(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卢建军.暴力电子游戏诱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问题及对策[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04

[2]郭玉锦.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探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03

[3]罗建河.日本青少年犯罪的防治措施及其启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05

4.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篇四

江苏省如东县潮桥初中王新华

邮编:226401

[内容摘要] 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当青少年在充分享受网络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快捷、乐趣的同时,对其身心健康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学校应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推进丰富多彩的德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思想品德;影响;对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并且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学校,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做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已成为学校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探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

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网络文化,正在改变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平台,为德育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消除了传统交往中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层次等的差异,拓展了青少年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交往渠道,扩展了青少年的交流平台,为封闭在“象牙塔”中的青少年,迎接社会风浪的冲击,奠定了基础。

2、网络文化提高了青少年的主体能力。网络文化的双向交互机制激活了青少年的主动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了青少年的自我表现欲望,体现了青少年的自我价值。网络文化改革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科书式的教育场景,变革了传统的说教、灌输的信息传播方式,而是借助网络,提供了人机一体化的环境,开辟了一个新的教育平台,创造了一个新的教育情景,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与个性的发展。网络文化利用多媒体营造出一种相互交流的全新操作环境,极大地扩展了人的智力和感官能力,把人的潜能发掘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3、网络文化充实了青少年的心理空间。在学习孤独感日益严重的今天,网络文化的隐秘性和虚拟性,给人们的精神世界营造了一个相对平等而自由的空间,青少年敢于在网络上抒发情感,倾吐内心感受,反映自身思想,宣泄个人情绪,回归“本我”,使身心得到放松,压力得以缓解。14、网络文化内容的广泛性有利于青少年观念多元化和现代化。网络文化覆盖面广,包罗万象,超越了传统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界限。网络文化不仅丰富了传统道德的内涵,而且为大青少年提供了接触异质文化的机会,有利于青少年吸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

5、网络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工作的生动化。网络使得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从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趋向超时空,从单一迈向多元,使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客观性和选择性;这些不仅扩展了德育的时空,而且增强了德育的吸引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

毋庸置疑,网络文化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化烙印,在东西方网络文化的互动交流中,西方文化所体现出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不可忽视。在文化国际主义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渗透,青年学生很容易被西化,被迷惑,认为只有西方的才是最好的,盲目信奉西方文化信仰、刻意追求西方生活方式、紧紧效仿西方社会现象。

1、浅尝辄止,不善思考。在频繁的上网过程中,青少年浏览到大量信息,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活的等各个方面,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认知面,使他们在瞬时获取大量信息。然而,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如过眼云烟,在青少年的大脑里若隐若现,干扰其思考和价值取向,甚至造成认知麻痹现象,直接影响其思维活动。网络以其超形象化、超综合性的特征使青少年习惯于放弃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

2、情感淡薄,虚拟交往。青少年正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时期,喜怒哀乐情感溢于言表。网络文化极大地拓展了交流空间,改变了青少年与他人交流的环境,改变了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模式。许多青少年在网上毫无顾忌地发表观点、意见。以情感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被人与计算机之间的“网络化”、“虚拟化”所取代。

3、游离现实,虚无人生。网络空间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为青少年营造了一个光怪陆离、亦幻亦真的虚幻世界。在网络世界徜徉的青少年都扮演着自己理想的角色,弥补现实中的不善与不美。他们带着理想的希冀上网,期望从网上得到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抛开社会生活原则和规范自由驰骋,在获得心理空虚和虚幻的满足后,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真实的自我,最终变成信仰的“虚无主义”者,甚至人格畸变或双重人格。

4、诱惑难挡,违法犯罪。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各种垃圾信息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据有关专家调查,网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电脑网络技术使色情内容传播成本降低、传播手法更为隐蔽并且迅速,更易传播,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

网络文化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学校的思想教育主要还是课堂教育、形势报告、组织青少年讨论学习、个别谈话等,内容单调,形式化的东西比较多,效果一般都不尽如人意。而网络不受时间、地点、地位的限制,能够及时传递信息、解答青少年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预测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网络文化使老师能够了解到更为真实的青少年思想动态,从而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由于各种原因,许多青少年不愿在老师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为老师及时准确地掌握青少年内心世界设置了一道无形的屏障,而网络提供了一个可以匿名、自由的发表观点的环境,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适度的宽容环境,备受青少年欢迎,青少年乐于在网上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流露出来,老师可以据此分析,从而找出对策,网络交流成为观察青少年思想动态的最好“窗口”。

网络文化使得青少年与世界联系更加广泛,学校传统思想教育“制订目标——安排课程——课堂灌输——考试评价”模式显出滞后性,它忽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和环境影响,内容枯燥抽象,手段机械单调,难以被青少年认同。而互联网却以其现代化的手段和声、图、文并茂的传播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价值导向存在较大影响。如何建立学校思想教育有效工作机制和创新机制,加强网络化环境下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刻不容缓。

1、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机制,营造绿色网络文化环境

(1)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工作机制。学校思想教育必须认清网络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不断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努力开辟思想教育的新天地。一是增加网络文化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规划和建设好学校网络文化主题网站,三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站文化,四是加强网络文化思想教育队伍建设,五是积极利用 BBS 开辟网络文化教育新阵地,六是开辟网络文化专题论坛,七是开展网络文化心理咨询,八是“依网络做活动,以活动兴网络”,拓展网络文化思想教育空间。有计划地开展贴近青少年网络文化生活的有影响的各类活动,如绿色网络教育征文,开展“我与电脑”,“我与网络”,“我看INTERNET”等与之相关的系列征文,关心青少年的思想、学习、生活、交际、友谊、爱情、道德、理想、职业和未来等方面,把主旋律唱到网上,以达到凝聚人、团结人、鼓舞人,激励青少年拼博奋进的教育目的。

(2)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创新机制。思想教育必须针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推进思想教育的改革,突破传统,善于创新。一是在思想观念上,把握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确立现代教育观念。二是在思想教育内容上,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资源,用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内容占领网络阵地。三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体现网络特点,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功能,灵活开展思想教育。四是在工作格局上,建立以思想教育网站为主体的新型网络文化教育平台。

(3)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保障机制。在当前学校及社会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为思想教育赋予新的、现代化手段,保障网络的科学建设和健康发展。一是切实加大对校园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硬件保障工作。二是加强建设、管理,切实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组织保障工作。三是培养网络思想教育者,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队伍保障工作。四是建立学校与政府的合作渠道,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环境保障工作。把好网络的“入口”和“出口”。五是争取社会力量加大对学校网络建设的支持,努力做好思想教育网络的资源保障工作。

(4)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功能机制。努力实现网络教育的引导功能,应积极引导青少年主动开展“网德”大讨论活动,强化网络上的自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提高网络自我教育功能。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生存方式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弘扬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引导青少年开展各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讨论活动。要堵疏结合,监控和引导并重,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如果说靠监控和删除文章来控制不良网络文化是一种“堵流”手段,那么及时发布主流媒体信息,扶持正面理性信息,引导网上舆论方向则是一种“疏导”的手段。在网上关于一些话题的热烈讨论中,如果把所有涉及敏感问题的文章一味删除,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反感甚至导致对立情绪。因此,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仅要“堵”,而且还要“疏”,坚持疏堵结合,监控和引导并重。当代青少年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无论是眼界、理念还是思想,都比较成熟、比较理性,我们应该相信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只要我们注重培养一批有独立思考能力、立场正确而坚定的青少年网友,依靠这些骨干带动更多的网友理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就能够实现青少年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可见,要“疏之有度、堵之及时”,才能牢牢把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不论是堵还是疏,都要立足

于帮助青少年提高对网络文化进行独立判断的能力。惟其如此,才抓住了网络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2、加强网络文化下的道德教育,塑造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

(1)创新理论教育,倡导健康上网。把辨别网上信息的能力、网络道德、网络自我规范意识以及网上的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为工作的重点。把热点问题讨论作为难点,积极主动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说教和填鸭的方式,要发扬民主,尊重个体与个性,与学生展开讨论和沟通,耐心地把问题从根源、本质上分析透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思想上认识问题。

(2)以文明修身为载体,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的积累。学校应加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举办网上大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通古今、晓中外,接受先贤志士的教导和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备分析和评判网上信息资源的能力,增强自我防范辨别能力,加强自我约束能力。

(3)重视网络心理咨询,健全学生心理。安排心理咨询师,对学生展开面对面交流或网上沟通,排解学生内心的积郁,调整学生的心态,引导他们重塑健康的心理,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使网络文化成为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心声的一个窗口,使学生拥有一片抒发自己情感、坦露自己心声的天地,让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同龄人内心的问题。使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能成为教育者。

(4)健全网络管理,加强综合治理。深入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法规,加大网络管理力度,规范净化网络环境。例如制定“网络自律公约”,开通反垃圾邮件平台,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审查、控制和过滤,使学生无法接触垃圾信息。

(5)以健康的网络教育内容为本,创设文明网络文化环境。开展集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如开展网页制作大赛、信息搜索能力比赛、红十字知识电子小报设计比赛、网络道德问题辩论、网络文学竞赛等活动。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使校园网真正成为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思想健康的绿色信息通道。

5.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篇五

互联网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

[摘要]:该论文针对现今全球信息化,互联网的加速普及,中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主体的这一情况,根据目前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互联网对中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 中学生成长 影响

90年代网络进入普及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社会工具,而在中国,使用网络的最大群体就是中学生。网络使中学生拓展知识、认识社会,甚至现在许多的家庭作业也要使用网络完成。但“网络成瘾”等网络问题却也悄然发生,沉迷网络的各种案例比比皆是,这不禁让我们自问:网络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怎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又应该相应地用什么方法让中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网络成长环境呢。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1、网络文化的含义

网络是人们借助信息技术对自然界和人们社会进行模拟,构建起的一个能和人们精神世界紧密结合的虚拟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网

络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以及恒定的行为模式,它可以被称为“网络文化”。【1】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网络的文化是网络时代人们的文化,它是人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体现。

2、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拥有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的优点和高效新奇的特征。

第一,开放和虚拟。网络形成了一个没有中心的、开放的世界,没有人控制,也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要它负责。这样就使得在网上交往是在完全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网络的完全开放性,导致了网络文化的不真实和虚拟。多数网民不愿意用真实姓名,由此交流信息真伪难辨。

第二,自由和个性化。和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是开放的,任何网民地位是平等、自主、自由。在这里,网民能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自由性,也为个性化提供了一个平台,个人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进程,选择交流伙伴。互联网如海洋,任你在信息海洋中自由翱翔、展现自我。

第三,交互性和跨文化性。网络带来了信息传播、人际交流的互动,使传播和交流不受时间、地域和身份的限制。同时这种传播是双向的,改变了传统信息单向、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拉近了人和人之间距离,达到了主体之间的平等性。网络文化突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能够实现跨文化交流、对话和互动。

第四,弱规范性和价值多元性。互联网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弱规范性的特征。此特征在我国也是网络引发多种问题的基本原因之一。网络的公开性和弱规范性使网络中各种信息的价值取向表现出多元化甚至混乱化的特征。网络中符合社会主流的信息虽然大量存在,但不良信息和网络垃圾也到处泛滥,色情、错误价值、恶意政

治观、反伪科学信息四处可见。网络上的内容可谓良莠不齐,各种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并存,其价值取向也是相当多样化。【2】

二、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影响

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存在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

1、互联网对中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有着许多积极的意义,有了互联网,我们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学习到了更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①、有利于中学生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线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先后顺序,对事物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的顺序。而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同时要考虑它和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中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网络的使用同时又可以培养中学生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而这恰恰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3】

②、在中学生的教育方面积极的影响

互联网在中学生的教育的进程中有不可替代的影响,网络的创造性催生了中学生的现代观念,也扩展了中学生的求知途径。

李长龙学者在“试论互联网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和对策”一文中指出,网络使思想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网络使思想教育工作者了解到更为真实的学生思想动态;网络可以辅助更新思想教

育工作【9】

2、互联网对中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对中学生的心理和教育都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互联网对中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有以下几种:

①、在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是精力分散,导致学业荒废。一些中学生无法无法把握上网时间,上网占用了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成绩直线下降,因迷恋网络造成旷课、逃学的现象日益增多。二是沉迷网络,影响身心健康。一些中学生玩游戏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虚拟性是网络的重要特征,中学生的思想往往比较简单幼稚,充满了理想化,容易把自己置身于虚拟世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导致其交往能力下降,逆反心理加重,现实中人际关系冷漠。三是侵蚀思想,价值观念有偏差。网络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各种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汇聚交织。网络游戏的内容和背景反映出制造商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拥有制造国的文化特征,中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必然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和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四是诱发犯罪,淡化道德观念。中学生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易受封建迷信、色情暴力、不良信息和极端言论的影响而误入歧途。【4】

②、在教育方面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容易导致学生意志消沉和自我意识泛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迷失,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

谢巍敏在“互联网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指出: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选择更困难;互联网上不良信息对学生思想和行为造成误导;网络环境的虚拟化导致人际关系淡漠。【5】

李长龙在“试论互联网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和对策”中还提到: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会使一些学生失去理性;网络的开放和封闭,现实和虚拟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身心带来一定的伤害;西方网络思想文化侵蚀更拥有隐蔽性和侵略性【6】

何其长在“网络成瘾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和康复策略”中指出网络成瘾对中学生的侵害:中学生不能控制上网时间从而不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网络成瘾者自制力不强,意志不健全;网络成瘾者沉浸在虚拟世界得自我中,沟通能力差;网络成瘾者很难区分网络世界和现实,对社会适应能力差。【7】

四、总结

通过这次的研究,我们都明白到互联网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好坏参半。在有利的方面,主要是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使中学生通过互联网开辟了另一种人际交往方式,并且可以搜罗到最新资讯;有害的一方面,主要是精力的分配,导致学习、工作不集中,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学习。

所以,我们作为中学生群体,应该权衡学习和网络使用之间的作用,将互联网应用到实处。还要正确认识互联网的本质,提高自我辨别是非能力,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力,才能更好地将互联网和学习结合起来,促进自我进步。

参考文献

【1】浅论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

【2】试论互联网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和对策/李长龙.-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3(1)

【3】互联网电子商务环境和中学生成长白伟基

【4】浅析互联网对中学生成长的利和弊朱良才

【5】互联网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谢巍敏.-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6】试论互联网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和对策/李长龙.-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3(1)

6.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六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而它所传输的一些不良信息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促进青少年开放、创新精神的树立, 使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2网上丰富信息资源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激发了学习欲望,开阔了思维视野,增长了见识。

3互联网的平等性得到青少年的认同,促进青少年独立意识的发展, 它打破了年龄界线,为青少年形成现代意识和心理满足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构成潜在威胁。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3 过多沉溺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容易造成青少年性格的缺失和“网瘾”的出现。

三、导致青少年产生网瘾的原因网络自身所带有的负面特点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超时空性、无限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容易带来无序、混乱、危机。过重的学习压力导致青少年在网络中寻求解脱对待网络问题家庭与学校教育引导不力网络控制手段不健全

四、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导致的主要后果:

总的来说:迷恋网络容易导致: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

1、迷恋上网,不懂得自我约束,耗费过多时间接,影响学业。

2、媒介传播的暴力和色情信息,危害身心健康.严重会导致性犯罪。

3、因上网而导致的网络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信息篡改、失窃、病毒攻击等。

4、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观念,使其消费行为变得冲动而缺乏理智。

5、过于专注上网会导致自我封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沟通能力减弱。

6、依赖图像信息,减少阅读兴趣,导致思维简单化、片面化。

7.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篇七

恶搞一词源于日本, 最初是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台湾, 成为台湾BBS网络上一种特殊的文化。这种新文化然后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 继而传到我国内地。近年来, 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恶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媒介平台, 网络恶搞成为恶搞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对形形色色的网络恶搞作品进行分类, 则目前主要的网络恶搞方式有:一是恶搞经典节目和文化作品;二是恶搞名人;三是历史人物和影视作品中的知名角色;四是恶搞自己和自己周围的普通人。

二、恶搞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恶搞”作为一种颠覆性的作品, 在娱乐人们身心的同时具有非常明显的危害性, 尤其是对青少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广大青少年理想和价值观的颠覆

红色经典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 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坚持和学习的。然而, 恶搞作品恶搞红色经典传播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文化价值取向, 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 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不强大, 你给他们灌输什么样的观念, 他们就会给你结出什么样的果。将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利用他们好奇的心理灌输给他们, 对社会的危害无疑是巨大和长远的。

(二) 对良知的颠覆

良知是社会和谐的根基, 一个没有良知的社会是可怕的。一些恶搞作品通过愚弄社会良知、讽刺社会道德为乐, 在传播中不断动摇着社会的信任。

(三) “恶搞”全面侵蚀文化产品

近年来的不少文化作品为增加收视率, 无不以恶搞为手段博观众一乐。从《爱情公寓》到《四平青年》, 剧中无不充斥着浓浓的恶搞意味。更有不少本应严肃的历史大剧也大打恶搞的算盘, 对历史人物来个颠覆性的塑造, 还美其名曰是真实解读或另类解读。这类历史大剧的热播, 误导了青少年对于正确历史的解读, 从而影响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四) “恶搞”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和氛围, 恶搞文化的传播正在污染着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恶搞文化所带来的另类时尚、低俗文化, 像一种精神鸦片带给青少年以身心的摧残。

三、建议和对策

(一) 学校要完善思想教育课程的改革, 加强对学生的

思想引导

作为广大青少年主要成长环境, 学校应当利用一切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了解真正的民族精神和社会道德, 自觉抵制不良恶搞化的侵袭。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教育广大青少年正确运用网络, 在网络上不要制作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作品。

(二) 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强网络监管, 加强对网络恶搞的规制

我们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和学校联合起来对网络进行监管, 限制有不良影响的恶搞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 有效消减网络恶搞的影响。对恶搞作品进行辨别, 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对网络恶搞作品中符合优秀传统美德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应给与支持, 对于违反社会道德又不触犯法律的作品应给予取缔。

(三)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做到有法可依

国家及相关政府部门应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 目前的网络监管存在法律漏洞, 一些行为缺乏相应的法律监控。网络上有不少的恶搞作品和我们的主流文化相背离,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 这部分作品仍在网络中不断扩散开来。完善社会网络监管立法, 是整治恶搞作品的有效手段, 也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郭玉锦, 王欢.网络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14.[1]郭玉锦, 王欢.网络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14.

[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21.[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21.

[3]陈旧.娱乐至死恶搞成疯[J].新周刊, 2006 (17) .[3]陈旧.娱乐至死恶搞成疯[J].新周刊, 2006 (17) .

[4]王雨辰.现代西方哲学与社会思潮述评[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4]王雨辰.现代西方哲学与社会思潮述评[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8.网络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对策 篇八

一、网络媒体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长远而又积极的影响

1.网络媒体可以开阔青少年的视野。

互联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实现了全球信息的共享,青少年学生在网络上可以广泛获取各种信息,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学生的视野,给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2.网络媒体创造了一个跨地域交流的新世界。

在这个新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都可以超越时空、超越地域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平台。

3.网络媒体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化发展。

网络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互联网就是一个提供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青少年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他们利用互联网共享资源进行学习、研究乃至创新,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4.网络媒体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学业。

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青少年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通过互联网青少年可以很轻松的查找相关的材料,对新的知识进行预习,遇到困难可以到网校寻求帮助,从而提高了青少年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宽了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开阔了青少年受教育的空间。

二、网络媒体为青少年提供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弊端

1.青少年对网络上瘾,影响身心健康。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若长期沉湎于网络虚拟世界之中,难以自拔,出现网络病症,即“网络上瘾症”,如过度依赖网络,甚至如同酗酒、吸烟一样,在下网后会出现精神萎靡、身体不适等症状,损害身心的健康成长。

2.网络中的部分不健康网站,会腐蚀青少年学生思想。

互联网上有许多以黄色、暴力、政治反动等为内容的灰色信息,成为青少年寻找刺激、猎奇的场所,这些不经过滤的信息完全暴露在青少年面前,由于他们的判断力和自制力相对较差,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3.网络影响青少年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荒废学业。

青少年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又不善于取舍,青少年学生在上网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学习,而是沉湎于网络游戏或聊天,严重影响学习的兴趣,浪费了很多学习时间,致使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更严重的还会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发生。

4.网上交友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上网交友是当前青少年上网的目的之一。网上交友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压力、平衡心理,但网上交友不慎极易使青少年学生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过多虚拟的网上情感交流,无疑让许多人在放飞情感的同时,总想试图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向真实世界袒露,忽略了近在咫尺的现实中的亲情和友情,致使心理健康产生失衡。

三、如何发挥网络积极作用,消除网络负面影响是当今社会、学校及家庭共同面临的课题

1.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力量,齐抓共管,大力推进网络文明活动,形成文明上网的道德规范和舆论氛围。充分发动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共同担负起帮助、教育青少年文明上网的社会责任,建立完善的引导青少年健康网络、绿色网络的保护机制。

2.“网络素养教育”不仅面向青少年,也应该面向家长。家长的关注和指导青少年使用网络,是保证青少年安全的最有效的方法,也能使青少年从互联网上更多地受益。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力量,既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成才,又能消除它的负面影响。

3.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大力宣传与电脑网络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提倡中小学生在老师、家长的监护下的上网,或由家长、教师先布置任务,带着任务上网学习等方法规范青少年健康上网。

4.政府相关部门要引导规范网络建设、软件开发与市场管理,满足青年对互联网需要的同时积极做好防范措施,对学校、家庭、网吧等青少年使用的计算机安装网络过滤系统,还青少年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空间。

5.要规范网上文明行为,提倡和培植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要开辟更多更好的青少年网站,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對青少年学生要积极进行正面引导,倡导文明上网,建设网上文明。

总而言之,对青少年学生使用网络进行管理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导”而不是“堵”,教育学专家、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邓立东所长说得好:“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根本无法与网络绝缘”,有关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充分重视和正确引导,要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里尽情遨游而不是迷失自己。掌握网络技术的青少年一代,是我们将来立足于世界的资本,我们应着眼长远,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保证他们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网络、媒体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形成影响与对策研究》JG09CB093

9.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九

调查时刻:

3月份至4月份,每一天晚上的这段时刻,在网吧里活动的人较频繁。

调查方式:

调查以网吧访问为主,同时从网上进行收集相关材料。

调查过程:

先对网吧的区域有大致了解,然后上网向相关状况的网友了解状况,确定调

查资料之后开始对网吧进行访问。

、调查成果:

10.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篇十

学生姓名:罗佳佩 学号:0802090121

指导教师:

院(系):

专 业: 吴应驹 西财行知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年级:班级:

2008级 1班

新传播媒介-网络对青少年成长与认知的积极影响

内 容 摘 要

网络是传播媒介中的新生力量。自产生以来,网络以其强大的功能对人类社会尤其是人类社会中的青少年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网络密不可分。还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的就是青少年群体的成长与发展。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网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使青少年大大开阔了视野。作为社会教育的一方面,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网络更新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使其对各种社会问题能作出准确的判断。网络让青少年不断了解并接触新鲜事物,与时俱进,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个性、拓展其思维。网络还通过其强大的社交功能丰富了青少年的情感。更重要的是网络正在不断的更新青少年群体的认知结构,使青少年向一个更为全面、健康、积极、成熟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网络媒介 青少年 影响

序 言

网络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作为传播媒介中的新生血液,它除了具有三大传统媒体的“共性”特点之外,还具有即时性、全球性、互动性等特点,这也是网络逐渐发展成为传播媒介中的主要力量的重要原因。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态,它对人类文化最深刻、最内在的影响在于人类认知与思维方式的转变。青少年作为正在建立认知与思维方式的人类群体,网络对其的影响就变得尤为明显,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非常关键。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可以明确的划分为正负两面。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网络带给青少年这一群体的正面影响,即网络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我国青少年与网络的交集概况

青少年是人类未来的希望,这一群体能否得到健康、向上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迄今为止,世界总人口数的22%为10-20岁的青少年群体,可以说,对青少年的保护、引导以及教育至关重要。而网络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据统计,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4.85亿,其中将近一半为青少年群体。可见,网络的应用与普及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那么,青少年上网究竟做些什么,青少年与网络到底有哪些方面的交集,这应该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第一个问题。

(一)查找资料、阅读书籍、了解新闻等以涉入信息和知识为目的的交集

青少年是以受教育为主的一个群体。在青少年时期,每天离不开的便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涉入并积累新的知识,书籍、教师授课、电视报纸等等。在这些途径中,网络无疑是最迅速、最直接、信息量最大的一种。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任何方面的知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以及对信息的需求。网络甚至弥补了正规校园教育中不足的地方,使得青少年可以了解到在学校或通过

老师了解不到的知识与信息。所以,青少年与网络的第一个交集便是以涉入信息与知识为目的的。

(二)使用虚拟社交平台、网络聊天工具等以交友、聊天为主要内容的交集

青少年一般指10—20岁的群体,这个年龄段中的人群已经逐渐具有了一个社会人的正常情感,希望得到认可、期待交到朋友、情绪的发泄等等。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虚拟的情感环境。在网络上,青少年交到了不同的朋友、大胆的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交流、可以发泄出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发泄的情绪······青少年感受到了网络通过虚拟社交带给他们的快乐与心理上的满足。所以网络交友、聊天等内容是青少年与网络第二个大的交集。

(三)游戏、影音娱乐为主体的以娱乐、休闲为目的的交集

青少年群体易被外界影响、学习压力较大、娱乐方式和时间较少,所以游戏或电影这种无需环境,利用网络直接进行的娱乐活动成为了青少年群体首选的休闲、娱乐方式。青少年群体正处于成长和受教育阶段,比较缺乏社会认同感。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他们可以找到一定的认同感并得到满足。电影、电视等是青少年了解世界的另一种窗口,并且这种方式易为青少年所接受。所以,青少年娱乐的方式是其与网络的一大交集。

二、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积极作用

经常和网络接触的青少年得到的信息量之大和占有的知识面之宽,是过去的书刊人不能相比的。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求学的广阔空间、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对青少年的认知过程、行为方式、情感、价值观与世界观等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网络对青少年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积极作用

青少年群体正值建立与更新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与途径建立自己的观念。网络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信息社会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对青少年各种现代观念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

1.网络有助于青少年自主观念的培养

11.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措施

0引言

网络传媒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社会舆情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有个别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西方国家为了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目的,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政策;形成了日益严重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这种新型政治理念的渗透很容易影响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正处在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

1西方国家网络文化渗透的现状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西方国家凭借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互联网上到处推销“网络影视”、“网络图片”等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反映了这些西方国家的国家形象、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甚至民族的感受和价值判断。面对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大冲击,中国青少年如果过多地接触可能会产生亲近感、信任感,甚至认同和依赖。这种文化侵入不仅会模糊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们成为崇拜西方文化的人。

西方国家网络文化霸权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还突显在网络语言英语化上。如今在互联网上,主导性的语言是英语,约占90%以上,汉语却占不到1%;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上网信息含量大,因而他们的网站成为上网者访问最多的地方。英语成为一种通用的时尚化标准语言,不懂英语几乎难以在网上交流,这激励了中国青少年学习英语的热情,却使他们忽略了汉语的重要性,导致他们驾驭汉语的能力下降。最明显地表现在汉字的书写上,一是提笔忘字,错别字增多;二是字迹潦草,美观度降低,书法被严重忽视;三是对文言文、古代诗词歌赋渐渐失去兴趣,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以致汉语面临萎缩的危险。

2西方国家网络文化渗透中国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2.1网络中的垃圾信息导致青少年的思想混乱。网络使得青少年了解信息的渠道更为宽泛,各种社会思潮,不同国家、政党的意见往往在网上随意扩散,甚至淫秽、色情、暴力、丑恶内容等一些低级庸俗的信息也在网上畅通无阻,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由于目前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而且英美等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形成了网上信息的垄断和倾销,其实质是“文化侵略”。这些受污染的信息对于辨别力不高,社会阅历浅并处于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2.2弱化了青少年与真实世界交往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网络的虚拟性可以使得青少年体验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愿望。他们可以扮演盖世英雄的角色来拯救世界,也可以通过“杀人”等现实生活中不敢采用的手段来宣泄自己的怨恨。他们中的很多人把自己封闭在与现实生活完全隔离的世界里,沉溺于与虚拟环境、虚拟人群、虚拟事物打交道,未能有效地实现客观现实与虚拟现实间的角色转换,有可能导致孤僻、不合群、冷漠习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交往的能力,有些人甚至会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只会纸上谈兵,无法面对现实的社会。

2.3助长了青少年的个人主义思想。网络的出现,为培养青少年的个性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他们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不受约束。然而,这种过度的自由往往会导致他们“自我意识”的膨胀。在网络世界里,仿佛只有自我的存在,可以随意做自己高兴做的事,而忽略了他人的体验和感受。过度的个性张扬,往往忽视了人与人交往中的谦让,网上交往的社会性被严重弱化了,助长了青少年的个人主义思想。

3对策

3.1建设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利用网络引导青少年思想健康发展。以正确积极的交互信息建设网络思想政治阵地,在网上唱响主旋律。一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上载有关重要著作和资料,使青少年可随时上网阅读和下载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毛泽东、邓小平的论著,收录党的基本知识以及党的政策文献等,使网络成为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建立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的信息数据库,使青少年方便查找、下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二是开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青少年的思想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也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率、利用率。通过网络的传播,可使先进模范的讲话、专家的辅导、电视教育讲座直接进入网络课堂。并且由于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使学习效果远优于普通课堂教学。三是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该网络既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尽可能把一些消极信息过滤,又担负起平衡信息的功能。同时,可用网上“论谈”、“交友”、“电子信箱”等,提供知识交流和咨询,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宣泄情感的重要场所。这个场所既能隐藏身份又能平等交流.他们可在这里袒露心怀,倾诉苦乐,他们可在这里探讨人生、吸取经验、领悟哲理。它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创造机会,接触青少年的内心。了解青少年的真实思想,掌握青少年的注视焦点和心理动态。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就是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典范,收到了良好的教果。

3.2加强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由于网络系统的开放性,给某些不道德者带来了许多可乘之机他们可能肆意在网上传播反动的和黄色的有害信息,制造网上信息感染;或是发布虚假信息,随意侮辱诽谤他人,而高科技网络在道德问题面前显得很脆弱。为此,有关部门要做好网络信息发布把关工作,把那些对青少年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过滤、消灭在萌芽状态。引导青少年客观、全面地了解信息,辩证分析,自主做出结论。

12.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篇十二

程芬萍

(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系,河南周口

摘要:网络作为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的信息工具,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增大。学校教育应当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入手,采取正确措施,使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学校措施

网络,又被称为互联网成为因特网,是指由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个国家、部门及个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统。(1)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开放性、数字化、自由化、变动性、资源丰富性和时空压缩性等特点,它把人们带入了一个由人、机器、信息源之间相互联结而成的新型社会生活和虚拟空间,结构性地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缘空间。网络在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它吸引了不同生活背景、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公民,同时也有许多坏人、盗窃分子、诈骗犯和故意破坏分子,它还是恐怖分子的避风港”。(2)

一、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1. 造成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弱化。

在便捷、迅速地实现网上交流的同时,一些信息垃圾,如色情、暴力等如魔鬼一般时刻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再加上自制力比较薄弱,往往容易受到这些信息垃圾的影响,而刻意去寻找有关的色情、暴力的信息,并在行为上进行模仿。北京教委曾在媒体上公布了一串令人震惊的调查数字:根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网吧有20%的学生上网主要是查看色情网站的内容,还有20%的学生上网主要进行聊天和玩游戏。由于大量垃圾信息的刺激和影响,一些青少年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弱化,意识水平下降,缺乏自我控制力,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

2. 使青少年思维发展片面化。

网络传输的突出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超越了简单文字和静态图形的局限。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必然会使青少年习惯于形象思维,而放弃追求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我国网络专家李河在《得乐园、失乐园》中指出:“我们的头脑似乎成了一个如果要使用,最后总会使人惹上麻烦的。教师评价行为是对学生的表现客观真实的评价、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评价。

“××,你很聪明,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我们真的以你为荣,但是假如你数学再努力点话就更好了。”他可能听到“但”之前,感觉很高兴,之后马上会怀疑这赞许的可信度。对学生而言,这个赞许只是批评他失败的一条设计好的引线而已。如果可信度遭受曲解,教师也许无法达到我们要改变他学习态度的目标了。教师只要把“但是”去了就能轻易解决了。“××,你很聪明,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我们真的以你为荣,只要你继续努力,数学成绩就会比别人更高了。”

“你能不能温柔提醒,我虽然心太急更害怕错过你”,在评价中老师对学生成长过程应充满“理解、宽容、仁爱”。教师坚持“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教师在表达方式上若有艺术之美,就会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和谐共鸣之美,将会洞开无数颗纯真灿烂的心智,学生就会心存感激,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在成长

不停转动的水轮机,每天由大量信息推动它转动,我们甚至来不及记住它们,更不用思考和消化它,当然有些人根本就不想思考它。”(3)庞杂无序的信息,干扰了青少年对有用信息的选择和吸收,也影响了青少年的思维向深度发展。

3. 造成青少年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育阶段,这时期的孩子敏感而脆弱,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接受得快,好幻想,努力争取独立而又独立不了,于是往往幻想代替现实。网络的新奇性和虚拟性便给了他们一个幻想的空间,一台电脑就足以将青少年带入无限广阔且“完全自由和平等”的世界里。美国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上网时间越长,人越感到沮丧和孤独。在虚拟环境中漫游旅行,长期与网络打交道,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就极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形成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欺诈心理,此皆不利于青少年优秀人格的培养和健康成长。

4. 使得青少年情绪易低落、焦虑、精神萎靡。

信息网络的主页制作美轮美奂,内容包罗万象,它翔实的文字材料、悦耳的音乐旋律、精良的影视图像、巧妙的连接机制及友好的界面形象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魅力无穷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又有难以抗拒的诱惑,恋网成瘾是青少年网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许多孩子整天沉迷在网络中,以致一日不游,便感到心烦手痒、寂寞难耐、精神没有寄托、浑身不舒畅,但只要坐在电脑前,便心石一落,犹如大病痊愈。有的青少年学生一到放学犹如开笼放雀,直冲网吧;有的上课时心不在焉,满脑子的网友、游戏、色情;有的彻夜不归,甚至在网吧安营扎寨,早已将家的概念改变:网络是我家;有的在网络上谈情说爱,卿卿我我,甚至在网络上结为“夫妻”。据研究,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水平升高,它短时间内能使人高度兴奋,但之后会让人更颓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难以入睡,甚至消极自杀。

5. 使青少年价值取向及定位发生混淆。

从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看,青少年不仅可以从现实生活在中体验他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念,还可以认同学校灌输给他过程中充满了自信。

如“你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孩,就像百花当中的一朵莲花,给人一种清新幽雅的感觉,让人久闻而不腻,即使是花中之王的牡丹也有不足之处,如果你能再自信一点,相信你会距完美更近一步,自信是走向成功的阶梯,老师和同学们都期待你能扬起自信的风帆。”

老师对学生的聪明的评价是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客观公正、真诚的评价。这种评价既不能光是溢美之词,让学生飘飘然而失去动力,也不能误导学生,产生错误观点,更不能鄙薄学生,让学生失去自信心。因此评价学生聪明的目的是让学生合理应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识时务、明大体,追求更高尚的人生目标,让自己的人生锦上添花,而不能让聪明成为美丽的“包袱”。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真正聪明的人,会量力而行,做事、考虑问题周密而细致,让自己的人生永远走在成功之道上。

《构建自主开放式珠心算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钱志平1方纪敏2

(1镇江市丹徒区教育局教研室;2镇江市丹徒区西麓中心小学,江苏镇江212100)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已经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办学思想、教育观念、课堂教学到教育环境、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学习心理等等,都正经历着一场变革。教学方面更强调树立大教育观,拓宽教学渠道,延展学习空间,提高学习的效率,激发学习的热情。显然教育应注重思想、知识、心理、品格、身体等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发掘和培养,而不是单纯追求知识的数量增加。在珠心算教学这片天地里,也正接受着这次洗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生动、活泼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广大珠心算教师的共识。

我校作为一个承担了十多年省级珠心算实验的学校来说,经历了珠心算研究实践的很多阶段,同时我们还肩负着全市、区从事该项实验学校的师资培训工作,另外我们还是全区珠心算研究中心的实施、指导单位。在实践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珠心算教师以追求计算技能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也有一部分教师在开放性教学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但对自主、开放性教学仍显得很模糊,缺少有效的策略,表现出来的仅仅是环节上的开放,常常出现课堂教学组织失控,课

们的社会统一的价值体系,同时网络的传播使青少年的价值观念逐步趋于多元化。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稳定,意志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缺乏必要的社会知识和实践能力,缺乏用科学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社会。在开放的网络社会里,那些错误的价值观念等垃圾信息迷惑着充满好奇心理的青少年,并在他们中产生共鸣。正是网络传播的开放性、自由性、多元性、无序性迷惑了青少年,使其混淆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及定位。

二、学校应对措施

网络虽然给未成年人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但网络并没有错,错在人类的不当使用。我们不能因此全盘否定网络的积极意义。在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应该鼓励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消除网络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这其中,学校作为青少年培养的主要场所,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1.建立一支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者队伍。

据2000年6月湖南省团委对湖南省青少年接触和利用网络的状况进行的调查显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者中有4.3%的人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这种情况难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据此,教育部门应加强对青少年教育队伍电脑知识和网络技术的培训,让他们尽快熟悉网络,提高驾驭网络的能力,学会网络的教育方法。

2.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个体的价值观念对个人的思想行为起着引导作用,合理、积极的价值观可以督促青少年自觉抵制网络中的负面影响,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学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隐性和显性课程、积极的校园文化等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合理的培养,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不断建立和完善,最终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信息,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

3.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德”教育。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不到位,效果不很理想,学生厌学,甚至逃学等现象。训练中出现的一系列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所有关心珠心算的教师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大家深感急需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益,开发学生更大的潜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2001年结束的市级珠心算课题《农村小学生学习潜能开发途经的研究》基础上,我们成立了专门课题研究小组,进一步探索《构建自主开放式珠心算教学模式的研究》,希望通过深层次的研究来促进珠心算教学水平稳步提高,提升训练实效。本课题就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应运而生的,同时本课题也被科技局立项为“十五”科技重点课题。

二、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自主

简而言之,即自我做主,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体(或群体)对自己的活动所具有的支配和控制的能力和权利。就能力而言,自主指个体(或群体)不依赖外力,直接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权利而言,自主主要指个体(或群体)不被外力左右、控制,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需要和意志,直接采取行动或能以自己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动。自

这是家庭与学校的共同责任,但以学校为主。因为对多数青少年而言,教师的权威高于家长,尤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典型。学校应该帮助青少年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在进行网络技术培训的同时,加强网络道德修养,增加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观念。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新一代的未成年人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僻,社会交际往往不是很顺利,因此容易封闭自己,到网络上寻求精神依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引导未成年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建立真挚的友谊,让未成年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此外,学校应协助家庭进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避免因迷恋网络带来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培养未成年人健康的人格,加强对未成年人人文精神和思考力的培养训练,培养未成年人的文化自省、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

总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怎样发挥网络的优势,消除其负面影响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

注释:

(1)郭秀红.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危害和矫正措施.青少年研究,2004,(1).

(2)刁晓蓉.试论网络空间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3)李河.得乐园·失乐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①郭秀红.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危害和矫正措施.青少年研究,2004,(1).

②刁晓蓉.试论网络空间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上一篇:“办事零障碍,我该怎么办”心得体会下一篇:五一祝福语 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