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报告

2024-08-09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报告(共9篇)

1.小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报告 篇一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13年9月开始,对我实习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访谈教师对教学效果反馈分析,虽然高一学生数学成绩理想,但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方面还稍有欠缺,就这个问题我对我校的学生就数学学习方法的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目的1.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方法。

2.分析学生学习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

3.寻求高中生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的相关规律。

4.找出改善这种状况的方法。

三、调查对象及其方式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一年级(4)班和(19)班全体学生,调查的方式是问卷调查,并选出几名优等生进行问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8份,有效问卷共102份。

四、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预习情况、方法。

众所周知,预习是听好课的基础,也是体现学生自学能力的方式之一,预习意味着在认真投入学习之前,先把要学习的内容快速浏览一遍,了解学习的大致内容及结构,以便能及时理解和消化学习内容。当然,要注意轻重详略,在不太重要的地方可以花少点时间,在重要的地方,可以稍微放慢学习进程。经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其中“老师要求预习”和“想起来就预习”的学生大约占55%,而自觉预习的学生只占25%。大多数学生预习也只是把课本看一遍就算完成了预习,而通过预习发现问题并找出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学生少之又少,重点班的优等生也有人经常预习,但是他们预习通常采用找重点和难点的方法,而中等生和差生则大多是看一遍新课内容,而且只完成老师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以上结果都表明在预习这一方面,还是中学生学习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老师要加以提醒和引导,应该把预习当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能力的一个途径,力争改变学生长期形成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长期依赖教师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预习情况 不预习老师要求预习想起来就预习课前看一下 经常自觉预习

所占比率 6% 25% 30% 14% 25%

预习方法 看一遍 找重、难点 对照资料 解决问题

所占比率 42% 20% 13% 25%

(二)听课情况、方法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途径,中学生自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影响学生听课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老师讲课的方式和课堂的活跃气氛,这些因素约占70%。因此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访谈教师表明,35%的学生会听老师的小结,在教学过程中,最后的课堂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应就本节课的思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系统地梳理,同时教师可以小结过程补充讲课过程遗漏的地方,也相对学生做了一个小复习,让学生有了知识的巩固,教师适当指出重点和难点,学生复习的时候就有轻重之分。

(三)课堂笔记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成绩较好的学生多采用上课记重点的方法,这类学生约占22%,他们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节省大量时间。大部分中等生采用做详细笔记的方法,如果课后没有及时复习,笔记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忘记学习过程中老师所讲的难点和考点,复习时就会感觉比较吃力且学习效果不好;而差等生则很少或根本不记笔记。剩下的0.5%学生则以怕影响听课为由,不记笔记。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效果不如其他同学,就是他们不了解好记忆不如烂笔头的道理,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大脑能记住这节课老师讲的内容,但是下课后就很容易忘掉,这也是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原因之一。基于以上学生听课和记笔记方法上的区别,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听课、记笔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四)作业情况及其方法

作业方式 不看书直接做 先看书后做 先做后看书 抄答案

所占比率 60% 15% 20% 5%

调查结果显示,采用“不看书直接做”的学生有半数多,而“先看书后做”的比率相对较低,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抄答案。结果表明,中等生和困难生基本采用第一种和第三种方式完成作业。先看书能比较清晰地掌握知识点后,再通过作业来检测所学知识,强化对有关内容的记忆,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部分优等生也采用先做作业后看书的方式,既能起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又能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看书查缺补漏,对问题理解得更透彻。

(五)复习情况和方法

此次调查显示,经常复习的学生占大多数,考前复习的比率也较高。复习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点复习不懂或不会的知识,复习方法因人而异,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一位优等生介绍,他每次的考前复习都针对自己知识缺漏的地方,自己做题进行强化。这说明好的复习没有固定模式,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复习。

复习方式 看一遍 按老师要求复习复习有关内容后做题 看主要内容 做疑难题

所占比率 10% 22% 40% 24% 4%

(六)调查总结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多数学生仍停留在教师所要求和布置的各种作业,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学习状态,学习的被动性较强,他们学习和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很不够,还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的被动性,表现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死记硬背。他们上课抄笔记,课后抄作业,复习考试按教师指定的背课本和笔记,还有许多学生大量地看各类题解,这都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他们的学习缺乏学习独立性,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又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恰当合适的学习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显得极其重要。学习被动和方法过死,严重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学中的强制性措施还是过多,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主要原因。它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使学生失去了学习主动性。因此,对于高一的学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有必要进行学法的具体指导,要开设学习方法课,引导学生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进行指导时,一定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指导,切忌搞统一的模式。这样,学生和老师实现了互动,学生找到了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成绩得以提高,达到了教学目标。

2.小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报告 篇二

众所周知, 每一位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不仅有一个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还有个学习方式如何衔接的问题, 且还应有学习方式如何调试的问题, 数学学科尤其重要。但我们却常常听到初中数学老师埋怨:小学内容就是那么一点点, 炒来炒去把学生的大脑都搞僵化了, 这样的学生到了初中一点都不适应, 让老师怎样教?而家长却一头雾水:孩子在小学时, 数学那么优秀, 到了初中怎么就不好了呢?

教师的直觉和责任感告诉我们: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而教育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 同时, 每个学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 任何肯定本学段的教育方式, 否定上一个学段的教育方式, 都是不可取的, 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测下结论更危险。为此, 笔者结合申报的校级课题“初中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 将中小学数学有效性衔接教学作为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和尝试。首先选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为突破口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并在此期间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学习情况的调查, 从中发现了问题,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二调查的概况

调查时间:2011年1月。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七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处理找到解决中小学衔接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调查方式:笔者在理论学习、个别访谈、同行探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 拟定了以下调查表, 采取问卷调查方式, 采取无记名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形式。

调查对象和调查结果:此次调查对学校中的35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发出调查表350份, 收回调查表350份, 有效345份, 通过统计得出以下结果:

调查结果剖析:

表格中第1题, 数学在各学科受喜爱程度排名中有78.3%的学生排在前两位, 这对数学老师无疑是一个鼓舞, 因为众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希望学生能继续保持这种热情。

第2题涉及学生们对教材第一章学习的认识, 有73%的学生认为简单, 但经不起考试, 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教者在处理这一章时没有真正理解编者的意图, 稍不注意就将第一章讲难了。事实上, 从编写的内容来看, 只需将内容作为数学问题专题化来讲解就可以了, 教者应多反省一下自己。

第3题是关于学生对待困难的态度, 有44.9%的学生有信心解决这是好事, 毕竟做任何事自信是第一步, 但也有54.2%的人信心不足, 这类学生主要是对自己估计不足, 这也使初一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重要, 为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提供了方向。

第4题是关于学生预习情况的调查, 初中生不经常预习或没有预习的习惯共占70.7%, 说明小学数学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做得非常不够, 也许小学数学比较浅显, 这方面的矛盾还不突出。但在进入初中后, 这种情况相当不理想, 这将严重影响数学后期内容的学习以及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第5题是对做课堂笔记的调查, 调查中有89%的学生会做笔记, 但从对学生的个别访谈和抽样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笔记也只是将全部内容记下来, 没有突出重难点, 面面俱到, 这是令人担忧的。

第6题是对在学习数学中读书情况的调查, 其中有69.9%的人选择会读书, 但从与个别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也只是将课本读一遍, 并没有对教材更深层次的阅读。

第7题是对学生听课情况的调查, 其中有92.2%的学生在听数学课时选择了边听、边思考、边与同学交流、边做笔记, 这一事实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学生能自主学习, 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内涵。

第8题是对学会反思和小结的方法和习惯的调查, 有71.3%的人选择做小结, 并有45.2%的人坚持得很好, 学会反思是一个人进步的阶梯。

第9题是对学生在作业时采取的措施的调查, 有88.1%的人选择先看书和笔记, 遇到困难与同学交流, 请教老师, 说明学生在困难面前善于借助别人的智慧为自己服务。

第10题是对学生作业时草稿纸的使用习惯的调查, 规范使用和随意性使用分别占了53.6%和45.8%, 这说明接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打草稿的习惯。

第11题是对学生应试的技巧的调查, 其中有50.1%的学生觉得自己答题技巧不科学,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点拨和指导。

第12题是在调查学生遇到难题时的处理方式, 有42.6%的学生选择与同学讨论, 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独立与合作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了学生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愿望。

第13、14题是关于作业中错误的认识的调查, 有55.4%的学生觉得没有必要订正, 同时有33.3%的学生在作业评价时只关心评定正误, 这说明老师的劳动是低效的。

第15题中有58.8%的学生认为学好数学的原因归结为外在因素而不是自身付出, 这意味着外因起了重要作用, 这种因外因得到的分数只是泡沫分数。虽有“立竿见影”之效, 但忽略了“长线”投资更受人欢迎。

第16题中幽默风趣, 妙语连珠的数学教师是学生的最爱, 比例达到了73.9%, 说明学生从关注老师的学识转移到关注老师的授课风格, 从关心知识的交流转移到关注情感的交流, 但学生对课堂外在观赏性的过分注意势必影响自身思维的发展, 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初中教师应有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向成熟的责任。

第17题关注学习投入的有效性方面的问题, 其中有79.1%的学生选择了方法改进, 以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性作为教学己任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第18题中有58.6%的学生最不喜欢课堂氛围沉闷, 说明我们的课堂需要争鸣与民主,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也揭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占有重要的位置。

第19题告诉我们, 大部分的学生的元认识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 解题目标意识与监控意识难以树立, 解题只能靠套用老师讲过的方法, 凭借自己的感觉与不断尝试, 这说明当前的数学教学还没有真正走出题海。

三思考与建议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势在必行, 并围绕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从情感方面、学习方法的指导、知识的衔接三方面加以指导。主要体现在:

1. 情感方面

应该利用相关的素材,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味“恒心搭起成功路”的真谛, 具体讲:主要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 环境、知识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适应学习环境, 不输在同一起跑线上, 作为数学教师应怎样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 让学生认识到初中三年的学习是漫长而艰苦的, 让学生树立学习的恒心, 体味到“恒心搭成通天路”的道理, 争取尽快进入初中数学学习的快车道。

2. 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的学法, 使学生学会学习, 已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推进素质教育,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必须下工夫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每位学生学会学习, 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主动获取知识, 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针对调查结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作为老师又如何去指导学生的学习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读、听、思、说、记、写、纠、用”的能力:

第一, 重课本内容读的指导。南宋朱熹曾说:“幼时读书, 背至滚瓜烂熟, 不甚了了, 成年逐渐感情, 回思意味深长。”这表明一个人学习, 读和悟, 读是第一位的。因此要认真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从课本的各个方面去深入理解课本内容。

一是读标题。能够提纲挈领地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

二是读插图。读懂课本中的插图, 形象、具体、准确地理解文字内容, 充分领会插图的具体意义, 进一步领会书中题目的要求, 从而选择正确的方法回答问题。

三是读例题。在预习时, 带着问题读例题, 通过阅读、分析和思考, 初步了解解题方法。

四是读算式。按算式各部分的原理读, 按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读, 这样可弄清算式的意义和概念。

五是读应用题。即读懂书中的应用题的意思、要求。阅读时, 重点弄清应用题叙述的基本意思, 题中使用的各种名词、术语及其相互关系。

六是读结语。要求逐字逐句地理解分析, 以便准确地把握。同时在读书时要做到三点: (1) 初读, 整体上看一节教材讲什么, 要求初步弄清概念及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 在理解有困难的地方作记号, 便于听课时对照。 (2) 精读, 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 弄清概念如何应用, 可采取重做书上的例题然后比较, 也可以采取针对书上的练习进行检验, 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细嚼课文, 把握重要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及方法。 (3) 研读, 要求掌握解题步骤, 应考虑例题的条件变化及逆命题是否成立等问题, 每一章内容学完后整理学过的知识, 弄清体系, 小结归纳。

第二, 抓教学过程听的指导。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听课, 先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激活原有的认识结构, 打开“听门”, 专心听讲。其次, 要指导学生会听课, 教学过程中落实好“听”“看”“动”三个字。

“听”的指导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一是注意听教师每一节课开始所讲的教学内容、重点和学习要求;二是注意听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三是注意听教师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四是注意听教师每一节课的小结和对某些较难习题及例题的提示等。

“看”是指要善于观察。即观察老师的表情和手势, 又要注意老师对教具的演示等。

“动”是指动手、动脑, 也就是说, 听课时, 要求“心到”“手动”。“心到”是指学生会想, 要善于从个别到一般, 从简单现象到问题的本质, 遇到问题善于问“为什么”, 考虑该“怎么办”。“手动”是指要按老师的要求操作, 把握技能, 还要善于动手做课堂笔记, 记下课堂中的重点、疑点、难点, 在上课时老师形象的比喻, 深入浅出的分析, 一些题目的巧解和妙解以及学习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等都要记下。

3. 做好问题思维的指导

无论是上课回答问题或练习, 还是课后作业, 或是预习课文或课堂阅读课文, 都要做好学生的思维指导。在指导学生思维的过程中, 笔者认为教师应着力于:一是从学生思维的最佳点 (最近发展区) 入手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思考。二是善于变式思考, 变式是数学的一大特点, 对于某一个问题, 改变条件, 结论又将如何改变?改变结论, 条件又将如何改变?在变中求活, 在变中找方法。三是比较归纳, 将数学知识系统化。四是教师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暴露思维过程, 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学会“思在知识的转折点, 思在问题的疑难处, 思在矛盾的解决上, 思在真理探索中”。这样, 就能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达到启思悟理, 融会贯通。

4. 注重激发学生说的指导

在数学教学中, 怎样激发学生说呢?第一, 启发学生说思路、说思维过程。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自己想法的机会, 可以让学生根据某一个问题, 独自小声说、同桌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相互说、老师与学生共同说等等。通过说, 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第二, 引导学生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 完整地回答问题, 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进、判断后,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法则或公式, 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5. 注意学生记的指导

要想学好数学, 对教师讲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重要结论、解题规律及类型都必须记住。在数学教学中, 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传授记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 理解记忆法。很多数学知识, 光靠死记硬背不容易记忆, 如果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记忆, 那么记忆就会深刻, 掌握就会牢固。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的过程中, 可以编成“十字诀”, 即“一当”“二抄”“三代”“四算”“五查”。这样一来,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不会出错了。又如合并同类项时, 我将它编成操作口诀:一“找”、二“标”、三“合”、四“排序”。寥寥几个字给学生合并同类项提出了程序化的操作过程, 学生只需按照这一步骤进行实践和操作就可以了。再如, 在教学同类项的概念时, 为了帮助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设计了程序:“二同”“二无关”“一注意”的分析模式, 其中“二同”是指:所含字母相同, 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二无关”是指与字母的顺序无关, 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一注意”是指所有的常数都是同类项。

第二, 分类记忆法。许多数学知识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如果对它们进行恰当的分类, 就可以形成一个知识网, 记住了一类就记住了另一类。

第三, 比较记忆法。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通过比较弄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把两个概念组成一对进行记忆, 也不容易忘记。

第四, 实验操作记忆法。有些知识, 如一些公式及有关结论, 不容易记忆, 如果通过实验操作, 亲自动手实验, 使学生在思维中动手, 在动手中思维, 手脑并用。同时还应让学生说一说操作的感受, 促使智能“内化”, 记忆深刻, 不容易记忆。

6. 培养学生写的指导

数学教学中, 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做学习笔记;指导学生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常用书写格式, 指导他们会作图。作图包括根据条件作图, 解题时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 注意数形结合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

7. 严格学生纠错的指导

俗话说:“错误常常是最好的老师。”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使学生重新尝试在错误中审视、体验、反思所给予的“刺激”, 引起“知错、改错、防错”的良好反应, 增强学生对错误的“免疫力”。应通过讲解、辩论竞答、讨论等多种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尝试、自我剖析、自我修正、自我反思。笔者认为给学生的纠错指导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 设置“陷阱”, 诱使学生得出错误。有的放矢地选一些颇具迷惑性的题目, 在易错的地方设“陷阱”, 先“诱使”学生“误入歧途”, 制造思维冲突, 再诱导学生在自查自理中挣扎出来, 达到学生深刻理解掌握概念和知识深度的目的。

第二, 再现学生“歧路”, 有意出现错误。在教学中, 老师可选准时机, 有意按照学生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歧路, 适当出错, 把错误暴露给学生, 看学生能否发现, 洞察学生的警戒程度。

第三, 适时恰当引入错例, 引导学生独立评析错误。对于例题的错误解法由学生独立地对错误进行判断和评析, 引导学生独立寻找错误的原因加以分析, 让其自己进行矫正。

第四, 科学设计错误辨析题, 在练习中尝试错误。教师把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某一部分知识所犯错误记录下来, 并归类整理分析, 设计成错误辨析题, 有目的地给学生练习, 再根据错误情况予以概括总结预防策略,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8. 强调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指导

所谓数学应用就是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时, 会想到用数学方法解决它。如何指导及培养呢?一是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量, 记住一些常用数量;二是注意用实际问题引发数学新知识, 并及时用新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三是要告诉学生, 数学图形是思考的工具, 数形结合, 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和直观思维能力;四是安排一定的室内外数学实习, 让学生去讨论实际的数学问题;五是收集一些报刊或书籍。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六是鼓励学生发现和修改课本或学习资料中不合实际的问题。

3.小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报告 篇三

1.现状和问题。

复习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对学生来说课堂上认真听课很重要,但课后的复习也同样重要。复习是掌握知识、提高水平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老师由于没有过多的经验借鉴,使老师的复习方法单一机械,对于复习,老师的概念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导致复习课以老师说、学生听为主,形成“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复习方法。久而久之更形成老师不喜欢上复习课,学生厌烦复习课,老师很辛苦收效却甚微。鉴于此,我们把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课后复习”提出来作为研究课题,旨在“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后复习方法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有一个实质性突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原来我校数学老师对课后复习的方法对7位老师作了一次问卷调查。

复习以老师为主,全程老师讲学生听,枯燥乏味,会造成听觉疲劳,导致学生缺乏兴趣,结果“事倍功半”。而“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兴趣有了,身心轻松,学习愉快,知识接受也快并记得也深刻,老师只需要在疑难处点拨一下,嘴也不酸了,工作轻松还“事半功倍”,为何老师却不为之呢?

2.意义及价值。

小学生正处于好玩的阶段,很容易把所学知识忘记,所有教会学生课后复习非常重要。国内外的小学生学习方法很多,但是,不一定适合到每个学生,特别是乡村小学生。因此,整合传统的学习方法,深入探究创新小学生数学课后复习方法,寻找适合小学生个体的复习方法,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师生共同探究的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通过研究,总结出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的复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高效学习。

3.通过研究,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课题目标,结合本校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围绕学生对数学科课后复习的方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地开展下列活动:

1.组织学生开展复习方法经验介绍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现有的成功的复习方法,综合归纳成功的学习方法。

2.组织学生开展学优生与学困生学习方法现状对比,查找成功的复习方法和失败的复习方法的原因。

3.组织学生结合实验资料,通过经验介绍、网络媒体等渠道,探索成功的复习方法,推广成功的学习方法。

4.和其他实验学校之间互相推广成功的学习方法。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4年9月25日-2014年10月25日。

搜集资料,学习文献,分析数学学习课后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初步确定课后复习基本模式,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2.探索阶段:2014年10月30日-2015年9月。

第一阶段: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学生对“老师为主,学生为辅”及“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课后复习方法的接受程度和原因。

两种复习方法哪种更受学生欢迎呢?我们对我校二年级36名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与表1对比,老师常用的方法学生却不喜欢,并且喜欢“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6位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较懒。由此可见,“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复习方法更科学,更切合实际,更被学生接受。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

课题组利用长时间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研究比较“老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为主,老师为辅”两种复习方法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及作用。

二年级36位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8人,用两个单元进行教学实验。两种方法交换实验。

第一单元测试后,我们把两种复习方法与学习组交换,过一个月后再次对学生进行测试。

通过反复实验两种复习方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复习方法完胜。

五、研究的结论

1.实验结论:“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复习方法是小学数学学习方法中课后复习最有效的方法。

2.理由陈述:

(1)“老师为主,学生为辅”方法是由老师把所学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只关注课本,不关注学生,课堂气氛沉闷,方法单一,容易造成学生厌学情绪。

(2)“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复习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使学生爱学、会学。

4.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 篇四

近年来,我国各个地方都在大力宣传给学生减负,可是到目前为止,许多地方减负并没有起到增效的效果,反而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的骇人听闻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同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它给无数师生带来了福音。然而,我们在为素质教育大声喝彩的时候,同时也为不少青少年忧虑,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抱着“玩玩混混”、“看看瞧瞧”的态度,甚而对一向视作“宝”的分数也不再看重。不难看出,“厌学”已成了制约教育教学工作的瓶颈之一。这个学习阶段可能塑造一个人的性格,甚至影响一个人今后的命运。这个尴尬的成长阶段,不合适宜的出现厌学心理,是我们的同学、家长和老师不愿面对但又不得不去面对的棘手问题。 为此,我于3月至5月对广南城区第一小学三年级学生采用问卷、谈话等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二、调查的可行性分析:

1.这个选题与学校和学生有关,所以我调查起来比较方便,我既可以在本校调查也可在附近的几所学校考察。

2.这个题目贴近大家的实际,研究起来不会很困难。

3.学校、家长、学生都比较关注这个问题,因此大家也会愿意配合我们做相应的调查。

4. 如今,厌学已成为困扰各级各类学校的一大难题,它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大家都希望早日解决这一问题。

三、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找到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 使同学们认识到产生厌学情绪的不良后果,探索解决厌学难题的策略,为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四、调查内容及数据分析:

(一)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我校三(2)班和三(7)班124名学生,发出问卷124张,收回124张,问卷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100%。问卷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和40道选择题。40道选择题主要包括:你到学校学习主要是因为谁的关系?你最喜欢上什么课?你愿意参加周六的假日活动吗?你是否喜欢做作业和参加考试?目前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你希望学校多组织什么样的活动?问卷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作总体性回答:你觉得在校读书快乐吗?这一问题的回答统计结果是:认为读书快乐的学生为90人,约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73%;认为读书不快乐的10人,约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其余的则认为反正每天要读书,谈不上快乐与不快乐。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后两者的比例也随之上升。换句话说,越到高年级,认为读书缺少乐趣的人也就越多。这不能不引起我 们的高度警惕。

(二)谈话调查:

通过与我校三(2)班和三(7)班124名学生谈话得出以下结论:①厌学情况:有12位有一点厌学情绪,约占10%;10位同学有严重的厌学情绪,约占8%;只有90位同学无厌学情绪,约占73%。12位无所谓,约占10%。

②厌学原因: 70%的同学是由于成绩不好而引起的;20%的同学由于父母的不关心而引起; 10%的学生另有看法。

③厌学调节:产生了厌学情绪之后,有50%的同学采取了自我控制;有38%的同学虽然想克服厌学情绪,但是自己无能为力,需要依靠外界力量帮助;有12%的同学采取了顺其自然。

五、厌学原因分析:

1、缺乏理想,毫无目标。

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老师学的,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力,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逼、家长压,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则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而这种思想在老师的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之下,往往被抵消,毫无意义。

2.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缺失家庭教育,而有的家庭教育过于偏激,不是过分溺爱就是对孩子不闻不问。

在调查中发现:124位同学中,父母离异的有4人;父母外出打 工的有50人;有70人的父母在身边。父母离异的同学家长为了补偿孩子,往往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物质上给予最好的享受,甚至孩子今天不想上学还帮孩子“请假”,之后,孩子就到外面玩。父母外出打工往往将孩子留在亲戚那里,孩子说谎去别的亲戚家了,甚至有的家长听从孩子的话,为他租房,晚上无人监管,孩子晚上上网,白天在教室睡觉。即使父母在身边的,很多父母也是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其他根本不问。孩子思想出偏差了,父母也不知道,不能及时给予帮助、指导。

3.社会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学生也不例外。现在学生的心理、生理早熟,受社会影响就更加的明显和严重。这不仅仅是教师、学校可以改变的。就简单的从衣着上来看:教师的衣着都是大方、得体的,但是就是没有办法影响学生,有的学生穿吊带、超短裙、化妆,教师教育她们,她们说的是:“你上街去看看,很多人这样穿啊!”学生已经学会了社会上的衣着打扮,每天就想怎样才能把自己打扮的更漂亮,只会享受,哪来的心思去学习?

六、消除厌学情绪的应对策略:

1、利用活动,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

小学时代是人生的初春,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身的一个初步的过程,明确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是每个小学生必须认清和学会的问题。 一个人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学到手的,而学到的知识也可能遗忘,但获得知识的方法确不会被丢失。古人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就如毛泽东同志说的:“学习是学习,学习的学习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方法是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式和途径,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和运用的。能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需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拿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日久天长,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更好的前程,不是为了孝敬父母,也不是为了报效国家,而是全面健康个性的发展。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学习动力,转变“学习是为父母、老师学的学习”、“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的观念!

2、改进教法,激发兴趣。

5.关于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 篇五

【内容提要】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完成学习任务并学会学习的基础,会让人终身受益,因此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通过调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及其成因,找到相应策略,以便更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教师的责任。

调查概况:

我于2012年11月份,对鹰潭市第一小学五年级6班学生的学习习惯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现状。

2.分析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内因和外因。

3.总结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学生问卷,内容涵盖学生的听课习惯、作业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品质等因素。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习惯具有以下特征:

(一)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与学习成绩提高密切有关的学习习惯欠缺。

(1)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

从随堂观察记录看,大部分学生在后半节课的注意力分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容易离开教师的教学内容。家长反映孩子在做作业时,有的边做边玩,有的边做边看电视,不够专心,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做作业时需要陪做。有79.9%的学生认为作业出现错误的原因是粗心大意、不专心所致。

(2)欠缺认真倾听的习惯。

许多学生认为认真倾听就是专心听老师讲课,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在随堂观察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善于听取同伴的发言,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往往喊着“老师我”,有抢答现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答案。

(3)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欠缺。

边读边思考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上,我们发现一些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把文章读完后,就等待着老师提问,没有自己先思考的习惯。有33.3%的家长认为孩子很少向他们提问,有23.4%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少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从期中考试看,有一些题目学生不

是不会做,而是缺乏细心与朗读技巧,没有读懂题目,不知道从何做起,不会审题。(4)认真作业习惯普遍比较差。

做作业的姿势不端正,需要教师与家长反复提醒。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不良的姿势为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很低,大拇指压着食指,“一尺一拳一寸”做到的学生很少。年级越高,字迹越不端正,学生涂改随意,不整洁,不能很好地达到字迹匀称、端正、美观。学生用笔随意,同一本作业本用了三种笔(钢笔、铅笔、圆珠笔)。家长反映孩子做作业粗心,漏题、看错题意、边看电视边做作业。

(5)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

许多小学生都是在家长与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活动。在课堂中,不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旦不在教师的视野范围之内,就容易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有部分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比较喜欢看电视,有的每天看,有的放下作业就看,有的一有机会就看。做完作业主动检查的学生不多。有34.2%的学生不会勤查工具书。

(二)当前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学生习惯养成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的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或忽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使孩子在不自觉中受到不良影响。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迁就,导致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放纵等消极的性格特点,以至慢慢发展为不良的习惯,如学习不努力、不肯吃苦、懒惰、作业不完成、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等。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管教过严,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觉得家庭中没有温暖,从而使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影响的诱惑。家庭结构的变异或家长自身的恶习,如父母离异、有盗窃或赌博等行为,会使孩子受到腐蚀,导致行为习惯不良。(2)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应该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乐园和保护伞,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上的不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助长学生的不良品行。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心中只装着教案,没有注意调控课堂纪律,没有采取有利的措施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有的教师教法比较成旧,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课堂氛围不够民主、和谐,致使部分学生思维不活跃,发言不积极。有的教师的一些教学设计不正确也影响学生的听课习惯,如:提问不明确,学生不知从何答起;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与参与方法不明确,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启发性的提问问题质量差,学生的思维层次不够深。有的教师不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如:教师在课堂上随手画圆,画出的圆似圆非圆;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3)社会方面的原因

由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缺乏全面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社会上各色的歪风邪气和腐朽思想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一些不适合学生接触的文化场所和文艺作品也可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发展产生不好的作用。

(4)学生自身的原因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1、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从小抓起,潜移默化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否则就是麻烦的,因为就像“建筑师要想建造一座建筑物,他就需要选择一块开阔的地段。假如地面上已经有了房屋,他便必须把它拆掉,方才能去建造一所新

房屋”一样。夸美纽斯的这段话提示我们,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越早越好,因为如不乘其“心理上还很清新”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让其自发地形成不良习惯,要想改正过来,就十分艰难费事了。比如,小学生写字姿势一旦形成了弯腰驼背的习惯,家庭作业一旦形成了马虎了了事的习惯,即使花费几倍精力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纠正,有些人甚至会保持终生。所以,当然,在强调尽早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同时,还需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以发展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对1-3年级的学生,应以培养他们专心听讲、写字姿势正确的良好习惯为重点;到4-6年级,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上课前先预习,作业整齐、规范、细心、迅速等要求,以使他们在小学毕业前养成“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作业,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加强教育,启发自觉

尽管有些习惯是由于无意重复所养成的,但人的大多数良好习惯都是有意识养成的。而要使小学生能有意识养成一种良好学习习惯,首先必须通过教育使小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养成此种学习习惯,从而激发他们产生养成此种良好习惯的欲望;其次必须培养小学生坚强的意志,即有信心、决心和恒心。例如,要养成每天早起跑步锻炼和早读的习惯,那就要有坚持精神:不但每天都要早起,不能赖床,且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都要自觉坚持,不可寻借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换言之,要使学生自觉做到“我要干”,而非“要我干”。

(三)坚持从小事做起。

诸葛亮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一恒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以逐步帮助小学生全面地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例如: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要求:预读习惯、查读习惯、划读习惯、摘读习惯、询读习惯、注读习惯、比读习惯、议读习惯。在培养小学生这八个习惯过程中,只能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有的放失地逐步地培养,最终由小积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反复强化巩固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通过训练不断强化的结果。怎样才能使强化有效果呢?首先,要步调一致:各课教师间要一致,班与班之间要一致,教师与家长要一致。否则,就容易发生“内耗”。以“先复习后作业”习惯为例,如果教师在学校里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严格训练,而家长却听之任之,甚至因为家庭中某些特殊情况而允许孩子“例外”,则孩子不仅不但形成先复习后作业的良好习惯,甚至还有可能形成“不复习,乱作业”的恶习。其次,要持久要求。持久就是不断强化,持久才能使小学生逐步适应,最终才能养成习惯。在培养习惯问题上,决不能也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发生。为了做到持久要求,可要求小学生订一些制度,并严格地检查监促他们执行。

(五)相互学习,相辅相成除了学习习惯外,对小学生来说,要养成的良好习惯颇多,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但在上述诸多习惯中,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因为小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为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马大哈”的话,那么,要培养他形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就比较困难。因此,为要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决不能单枪匹马孤军作战,而要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结合起来进行。

(六)与恶习作斗争

为要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教育他们自觉地与自己已经养成的某些不良习惯作斗争,并用新的良好习惯代替它,这就是“破旧立新”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一要启发学生认识到坏习惯的危害性,促使小学生下决心改掉老毛病;二要帮助学生解决行动中的具体困难,落实具体措施;三要不断提醒督促检查,并善于运用批评和表扬武器;四要要求小学

生严格要求自己,不搞“下不为例”。关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的很好:“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

2、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听的习惯的培养

要求上课思想集中,专心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听时能抓住要点,边听边思考。在学外语时,这点尤其重要。如果听的懂,将收益终身。

(二)看的习惯的培养

认真阅读课本。看懂课本上的主要内容。如对应用题的提示语、解题步骤、式题的旁注、计算的方法、运算定律和性质计算公式等关键性知识要看懂,同时还要看懂课本上的示意图和线段图,为分析数量关系作准备。学外语时,如果书本上的文章都能看得懂,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打下非常厚实的基础。

(三)思的习惯的培养

上课时认真思考老师和同学提问和发言。课本上的黑体字、解题规律、运算定律和性质、几何图形的特征、计算公式的推倒过程等都要提醒学生多加注意和思考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四)说的习惯的培养

要根据老师的要求积极争取发言,要想好再讲,要力求作到叙述有序,有条有理。语言要简明扼要,语句完整。口齿要清楚,声音要洪亮,态度要大方。讲就是对听、看、想的全面综合的考察,是一重途径。

(五)做的习惯的培养

能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时间,完成课内外作业。并做到书写工整、字迹清楚、计算细心。做完题要检算。错题要更正。学外语时,做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书上的所有练习都做一遍以上,对理解和记忆是很有帮助的。

(六)查的习惯的培养

审题习惯是多种的综合体现。审题是解题的第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因为在计算中,运算方法、运算技巧再熟练、再灵活,如不能正确审题,方向出错,就会南辕北辙,犯了根本性的错误。所以,只有正确审题,才是正确解题的最基本保证。

具体的讲,应用题的审题方法是 “两读”:一读是了解性的读题;二读是分析性的读题。必要时可画出示意图及线段图,以帮助理解题意。文字题的审题方法是一读、二画、三想。一读:读准题,读题时不添字不漏字,标点符号处要停顿,关键字词要读重音。如:52与18的和乘以24与15的差,积是多少?二画:就清楚地看出数与数的关系是两数之和乘以两数之差。三想:想一想求的是什么问题,有几个层次,怎样列式,要用哪些运算符号,找一找能否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规范要求,让小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3、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若干具体方法

(一)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一种隐藏的教育。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家长也要作到。

(二)对学生的习惯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评价。要做到七结合:行为考试和书面答卷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班主任和科任相结合;自我评估和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和学生相结合。

(三)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诸如尊师、友爱、遵纪、劳动、学习、作业等竞赛活动。

(四)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具体指导,如怎样扫地、怎样擦玻璃等等。

(五)单靠书本说教不行,需经长期严格训练。习惯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六)这也是形成习惯的后盾。必要的惩罚也是应该的。凡有制度和规定,都要经过孩子讨

论、认同。

(七)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教室、走廊地面发光见影,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谈或乱扔纸屑。

(八)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实践体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6.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 篇六

一、调查原因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知识经济的崛起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加紧迫的任务。英语教学是基础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学习习惯导致低效率的学习,一直困扰着英语教学实践活动。我校是农村小学,孩子年龄小,思维能力不成熟,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掌握英语这一工具促进其他各门知识的学习质量。教学领域的发展同其他科学领域的发展一样,是永无止境的,通过研讨,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更好地知道英语教学的实践,推动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1、具体内容

(1)课堂学习习惯

① 是否注意力集中② 能否积极发言③ 能否主动思考④ 能否遵守纪律

(2)课前预习习惯

① 是否提前听新课部分的录音② 是否阅读课文③ 是否查找新单词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3)课后复习习惯

① 是否认真、独立完成作业② 是否检查作业③ 是否分析错题原因、及时订正

(4)其他

① 是否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所学英语② 学习课文后,是否理解内涵并付诸实际行动

2、调查的方法

(1)随机抽取茹各庄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五十名

(2)问卷调查法和行为观察法

三。调查结果

1、注意力易分散

小学生正处于多变时期,他们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教师虽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是教学原则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新课时,教师设置了角色扮演的环节,请同学们到黑板前面来表演,但轮到一位小姑娘的时候,她不愿意上来,老师认为她是紧张、害羞,便鼓励她,其他同学也一起鼓励,有的同学甚至去拉,没想到小姑娘反而哭了。这就是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也就是没做好“备学生”:原本大家都沉浸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这一事件使得课堂秩序一下变乱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从课堂学习转移到这位小姑娘身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不明显

从“机械地学”向“主动地学”过渡较迟,有些学生上课也认真听课,但仅仅停留在“听”的被动学习阶段,不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无法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使得有些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

3、克服困难的意识不强

很多学生经过老师多种教学方法的激励,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想依赖老师、父母、同学,不能迎难而上,缺乏钻研精神,最后向困难妥协,久而久之,这些同学的学习热情便逐渐下降。

4、未能定时定量执行学习计划

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学习缺乏应有的计划,既不定时,也不定量,从形式到内容全是被动式的,老师推一推,他就动一动。在学习的时间安排上,总是先松后紧;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喜欢搞临考突击。往往是老师留作业,就做一做,不留作业,不做要求的,就概不理睬。长期下去,导致知识脱节、老师讲课跟不上。这样学到的知识,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差,往往是“水过地皮湿”,经不起严格的检验。也有的同学,该记的没有记住、该明白的没有弄明白就忙于做课外题,结果没有抓住根本。因此,定时定量执行学习计划的学习习惯,是实现目标,获得知识的法宝。

5、综合分析

经过这次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比前几年有所改善。虽然还存在不足之处,但是经过课程与教学改革给英语教学带来了长足的进步。

小学低年级英语,按教材阶段目标为语音语调输入阶段,教学宗旨是“听说为主”,着重培养语感,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选择、编排语言材料,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学生并没有把英语学习作为负担,相反却成了他们的乐事。

四、思考与建议

1、 创设契机,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合理的教学形式。一般单词较多、课文较长时,可以采用集中教学的形式,这样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培养自学能力,并使课文分析较为连贯流畅,不致因教单词过多而使课文支离破碎。操作时,可让学生从“要我学”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给予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找出自己想学、会学的单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把学生放在主题的位置上。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集中教学,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同时,也可有意识地找出所教单词具有的共同点加以分类进行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指导,多种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知道学生的学习很重要,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学生总是按照他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的。因此,教师的指导方式起着定向作用。由此可见,英语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几个单词、句子,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去获取和运用英语知识,以顺利完成对英语的分析综合过程,使这个过程更加完善、更简化,有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常用的方法有: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直观教学法和音乐教学。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在生活中学习

当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许多方法,就可以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加以灵活运用。 在实践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去想各种各样巧妙的办法时,英语教学,不仅变得很容易而且充满了趣味和快乐!我们认为英语教学必须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学内容、手段、形式都必须体现开放、灵活、活泼的特点,让学生在广泛、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乐学,提高学习能力。

7.小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报告 篇七

本文我们就从建筑装饰专业一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角度来探讨中职学生建筑装饰专业学习的现状。

1 一体化出现的背景

一体化教学其实就是在结合老师教学过程的同时培养出学生的建筑装饰能力, 使之专业化,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依存的整体的教学体系, 构建一个对建筑装饰专业同学能力的整体培养体系, 然后老师实行各种有意义的, 个性的教学活动, 从而实现该整体目标。

新中国的成立, 紧接着邓小平改革开放,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职业技术尤其是建筑装饰职业技术改变的速度已经远超过了该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速度, 换句话说意思是建筑装饰职业教育培训比建筑装饰职业技术变化落后, 该专业学校无法迅速、及时地训练出适应社会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技能人才。这种现象非常严重的阻挡了国家企业、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造成这一现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筑装饰专业老师的教学思想、教书理念、教学方法依旧根据传统的教学思路, 学校也没法把学生培养成预期达到的效果, 所以不能再特定的时间段培养出适合在现代社会生存的技能人才, 因此学校提出要对教学方式做一个更深层次的改革。此次改革, 目的是研讨如何完善教育教学并且培养出预期的综合性人才。纵观总体发展, 我们知道建筑职业学校想要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速度, 就应该改革实行一体化教学。相反, 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光会加工“中间产品”, 最后, 对学生本人、学校发展、企业走向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后果。

2 一体化教学的影响

从这几年职业学校的发展可知, 许多学校都加快了一体化教育的步伐, 而且有了一定的进步。这些进步表明,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 将两种教学教育任务都加给一人, 会产生很多的好处, 是值得运行起来的。

实行一体化教学, 好处是可以对症下药, 使学生的素质有了整体的提高。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在想法、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很好, 但是动手能力差, 实习时经常不能按老师规定的要求完成作业; 有的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的不太好, 但动手能力却很强。面对同学间的这些差异, 一体化教学能够更全面、更准确的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 做到针对性地帮助、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3 中职学生建筑装饰专业学习现状

( 1) 实践能力低于听读能力。在校生、毕业生和企业对听的能力都较满意。实践的能力在校生选项集中在“一般”, 毕业生和企业明显集中于“较差”。 ( 2) 在校生对实践能力要求评判模糊。许多的在校同学并不知道自己今后做什么工作, 有什么需要, 在测试中建筑装饰教学没有一个明确的考核标准, 职业院校学生在不能确定该专业依据的模糊情况下, 只能从平时的测试成绩和老师同学给出的评价去判定自己的专业能力。 ( 3) 用人单位满意度较低。毕业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 实践能力不够的问题, 很难找到一个合意的公司, 追根结底, 原因有两点, 一是教学方式传统, 不看中实践; 二是现在市场竞争激烈, 用人单位都提高了对员工的要求。

4 构建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4. 1 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方式里的不足

4. 1. 1 教学方法单一

在目前许多的中职院校教学当中, 个别学校的建筑装饰专业教书方式简便, 单一, 好多学校陆续在建筑装饰领域创造出自己的“主打歌”, 并希望学生可以得到一个更好的发展。但是该课程比较特殊, 不但要求学生理论基础扎实, 同时实践也必不可少。因此, 职业中学的那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 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4. 1. 2 师资力量相对落后

在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教育中, 有些学校老师不能与时俱进, 导致学生不能适应新的企业发展形式, 与此同时, 许多教师有扎实的基础可是没有实践能力, 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把实践应用到课堂上, 对学生施以教育,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不好的影响。

4. 1. 3 社会实践不足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放在了理论知识的掌握, 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现在这个注重实践的社会, 想要只靠理论在社会站稳脚跟是很难的, 根本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有, 学生学习过程中不看中与实习单位的沟通, 学生很难掌握最新的发展形势, 所以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没法提高。

4. 1. 4 考核方法过旧

职业教育学生的考试一般使用闭卷考试的方式, 所以, 学生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 对自己的专业并没有兴趣, 此现象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从而对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4. 2 一体化教学措施的改革

4. 2. 1 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学模式单一, 导致学生不能掌握实践技术。为了改变这种现象, 我国职业院校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整改, 来提高学生中和水平, 从而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积极参加互动, 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学习兴趣; 第二, 教师要抛弃传统的教育观念, 在课堂上增加和学生的互动, 让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在课堂上, 老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 通过小组间相互的学习, 学生可以发现自身问题并且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随及使自己的口才变好, 交流能力加强, 提高自身素养。

4. 2. 2 雄厚师资力量

由于师资力量的落后, 致使学生无法适应社会, 并且实践能力短缺, 学生长远发展得到阻碍。为了改善这种情况, 职业院校应该注重师资力量, 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一, 在招聘教师的时候, 校长应该提高门槛, 要求来找工作的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还要有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第二, 学校要固定一个时间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 使教师可以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趋势, 然后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以提升。第三, 学校可以和社会部分企业签订一份合同, 让教师和学生可以参加社会实践, 亲身接触社会, 通过这些的改革, 可以提高教师素养, 间接的让学生水平得以提高

4. 2. 3 学校与企业要频繁合作

由于学校实践性教育落后, 导致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所以很那快速跟上社会的发展,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 职业院校应该想办法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如果学校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实习, 增加实践联系的次数;经济不好的学校, 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 定期的输送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学生有了实践练习, 同时企业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 来发展人才, 综上, 校企合作是互利共赢的。

4. 2. 4 更改考核方案

传统的闭卷考试会让学生养成为考试而学习的心态, 学生对专业不敢兴趣。对此, 学校应该适当更改考试方式, 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 学校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其次, 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特长, 开展特色教育, 以便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语

中等建筑装饰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 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触, 整个过程尽可能都是学生自己独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由学生自己完成。实施一体化教学, 不仅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还能成功构建建筑装饰技能训练体系。

摘要:长期使用的, 流传下来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符合现在的教学模式, 所以, 教育部一致认为构建出一个把就业当主导, 把建筑装饰专业当核心的符合该职业教育目标需求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非常重要。学校要注重理论与实践, 领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意向。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杨莹.浅谈一体化教学模式[J].建筑装饰职业教育研究, 2010.

[2]王婷.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装饰专业建设初探[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4 (09) .

[3]何菁.对于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写生基地建设的思考[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3 (02) .

[4]桂斌.上海印象——关于建筑装饰专业实习课程有效性的教学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01) .

8.小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个人学习环境;中学生;调查报告;PLE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120-02

一、调查背景

个人学习环境是指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构建的自主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工具和资源,根据学习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最终实现学习目标。个人学习环境能给中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实现对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本研究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以重庆市某中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旨在通过调查了解中学生对个人学习环境的需求,构建出更有适切性的个人学习环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问卷共发放160份,实际回收156份,有效问卷132份,有效回收率为82.5%。利用SPSS18.0软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问卷的非标准化的α系数=0.911,KMO=0.826,显著性概率p=0.000,表示问卷的可信度较高,变量间有较多共同因素,比较适宜做因素分析。

二、调查分析

问卷调查了中学生在个人学习环境中开展自主学习时,对一些常用功能的期望程度,具体调查了对学习进程的控制、知识管理、即时通讯、资源共享和资源获取等5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98.48%的学生希望能够控制自主学习过程,94.70%的学生希望能够有效的在自主学习时管理自己的知识,97.73%的学生都希望在自主学习时能与他人沟通交流,87.88%的学生都希望在自主学习时能和他人共享学习资源,96.21%的学生都希望在自主学习时能便捷的获取到所需的学习资源。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不尽相同,所以不同个体对个人学习环境的期待也不尽相同。调查问题“你最希望个人学习环境所具有的哪些功能”的统计结果显示:有120人希望个人学习环境方便获取资源,所占比例为90.91%;有107人选择希望能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所占比例为81.06%;其次依次为方便与他人交流、可以结交更多行业专家以及其他类,所占比例依次为65.15%、64.39%和1.52%。总的来看,中学生最希望个人学习环境具备方便获取资源和满足个人性学习的需求的功能。

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对学习进程的控制、知识管理、即时通讯、资源共享和资源获取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期望。说明,中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希望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以便能按照自己的学习步调进行学习;也希望能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便于学习的顺利进行;同时希望能与他人进行即时通讯,这样在遇到问题时能与他人交流讨论;此外中学生还希望能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和便捷的获取到所需的学习资源,为学习的顺利开展提供基本的保障。

三、调查总结

通过调查了解到中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不仅希望能便捷的获取学习所需的学习材料,还希望能有相应的学习管理工具,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更好的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另外,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还希望在个人学习环境中有自己的资源中心和个人空间,希望在个人空间中,能与同学、老师建立好友关系,并希望可以组建自己的学习资源库,可以给好友分享资源的同时,也能查看好友的学习资源库。总的来说,学生在个人学习环境中学习时,不仅希望能够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管理自己的知识,架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学生也希望能结识更多专于领域中的行家,能获取更多的学习支持和帮助,开阔自己的视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四、研究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为了满足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构建出个人学习环境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以学习者为中心。

个人学习环境建构的宗旨是满足学习者个人的学习需求,让学习者能够自主搭建符合自己学习风格的学习空间。因此,构建个人学习环境时应以学习者为中心,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

2.有丰富的学习材料。

为了使学生学习能有顺利、有效地开展,所构建的个人学习环境中应有丰富的学习材料。在搭建个人学习环境时可以考虑以云服务为支持,因为云服务具有庞大的资源池,且还可进行扩展,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3.应有即时通讯的功能。

在个人学习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是完全独立的学习。为了便于学生在学习遇到问题时,可与他人交流联系,所构建的个人学习环境应该还要有即时通讯的功能。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通过与他人交流讨论,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更有利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9.小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报告 篇九

[前言 ] 我于2007年8月~11月,对惠民县第三实验小学三——五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成安小学三至五年级进行,共发问卷235份,回收有效问卷233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36%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48%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他们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认为,农村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6%的学生认为高中、大学毕业生挣钱多,24%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85%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10%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5%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将来“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7%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科学、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他们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6%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需求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0%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8%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80%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有所帮助,甚至有的同学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二)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家庭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努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他们家庭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家庭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去引导孩子的学习方向,继而决定学生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

2.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0%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5%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因他们知道父母劳动的艰辛,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3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各方面能取得成功,但有40%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因家庭经济困难等问题,甚至不准备读初中、高中,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5%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准备考高一级学校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部分学生的家长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因为他们家庭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5%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读书无用,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初中、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二)形成健康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我们小学教师有责任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我呼吁社会各界和教育主管部门伸出援助助之手,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学生和家庭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学校有必要多组织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家长和学生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3.改善教师待遇,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我们的农村教育基本上是属于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再加上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教师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给教师多充电,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

式主义和低效局面,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得到全面发展。

建议:对文中的数据进行修改,不能全文参考。第三部分,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能变变说法。

上一篇:生日五年级作文下一篇: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学生会学习部工作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