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2024-10-25

体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精选12篇)

1.体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篇一

《西游记》读后感:我心目中的孙悟空

《西游记》读后感:我心目中的孙悟空

在我国的四大名著里,有很多被作者塑造得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孙悟空就是其中之一。

提起孙悟空,大家都会想到“神通广大”这个词。事实上,他确实如此。在《西游记》中,他是一只神猴,从菩提祖师那儿学到“七十二变”和“筋斗云”之后,就开始“四处捣乱”,龙宫取金箍棒、大闹天宫、大战二郎神„„好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他不敢干的事。后来,他被观音菩萨点化,皈依佛门,和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最后修成正果。

我最佩服的是孙悟空的恒心。在取经途中,他曾因为打死强盗和打死白骨精而被师傅赶走两次。尽管他被赶走时有一种说不出的委屈和愤怒,但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唐僧身边,继续为取经大业而勇敢向前。他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不过,孙悟空虽然称得上“神通广大”,但还算不上“天下无敌”,因为他有一些地方不如别人。例如:

一、他不能像八戒、沙僧一样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泳,碰上在水里的妖精时就只能让八戒、沙僧去打;

二、他只有金箍棒这一件法宝,遇上有多件法宝的妖怪往往只能以智取胜或搬救兵了。但正因为这样,《西游记》才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孙悟空无人能敌的话,那要八戒、沙僧和其他天神干什么!

在我的心目中,孙悟空是一位有正义感的英雄。正是这种正义之气,使得许多人会为了自由和民主而不懈努力。

2.体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篇二

关键词:孙悟空,西游记,艺术,形象

一、本性狂野又侠肝义胆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石猴。五官具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孙悟空本是花果山集结天地之灵气孕育的灵猴,虽然无父无母,但是自从出生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求学生涯,在菩提老祖那里学到了本事。求学的艰难和自身悟性之高,让这个天地之间孕育的灵猴有了一身用不完的本领。

大闹天宫后,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唐玄奘领了唐王的命令去往西天拜佛取真经,途经五行山下,揭开了如来佛祖的封印。从此以后,孙悟空的狂野开始大肆展现。起初,这种狂野展现得无拘无束,后来观音菩萨赐给唐僧紧箍咒,孙悟空在紧箍咒的束缚下开始了自己的西游生涯。但是,尽管有唐僧紧箍咒的束缚,孙悟空的侠肝义胆,同样在小说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这种狂野的性格,与中国侠客的血气方刚以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谋而合。

二、反抗精神的集大成

在取经路上,孙悟空的取经决心仅次于唐僧,他敢于与妖魔鬼怪作斗争,在取经的路上他总是一往无前。在最初的大闹天宫阶段,孙悟空蔑视权威,对玉皇大帝不屑一顾,尽管在玉帝面前,他也仅仅是“唱个大喏”,答应一声“老孙便是”。想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偷吃王母娘娘的蟠桃,盗御酒,盗仙丹,假传圣旨戏弄赤脚大仙,把好端端的一个仙境弄得一塌糊涂。在与二郎神和梅山六兄弟的抗争之中,孙悟空尽显反抗精神,尽管自己单枪匹马带领着一群弱不禁风的猴子在抗争,但是他没有畏惧也没有退缩,不管是上天入地,不论是生是死,他从未说过一句软话,也从未低头求饶,这就是孙悟空。

孙悟空被二郎神和梅山六兄弟拿下后,被关进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内。七七四十九日炼丹期满后,太上老君还没来得及打开炉盖,孙悟空已破炉而出,一条如意金箍棒“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并且毫不讳言地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些内容都反映了孙悟空具有对封建皇权以及封建制度的反抗意念。在西天路上,他们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什么山神土地、什么四海龙王、什么值日功曹,只要大圣需要,呼之即来,若有一个不到,孙大圣定然是棒打不饶。就连西天如来佛祖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在孙悟空的语言攻击范围内,最为经典的台词就是“该她一世无夫”。虽然孙悟空具有这种反抗性格,但是他对自己的师父却从不曾有语言上的谩骂和侮辱,甚至于一点点的不敬都未曾有过。

三、开朗乐观的大圣精神

在取经的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大圣总是毫不畏惧,尽管也有失败,但是孙悟空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热情。在功德圆满后,孙悟空在雷音寺被佛祖封为“斗战胜佛”,这四个字不仅仅是对孙悟空的一种荣誉的加封,更是对孙悟空个人形象的肯定。

在取经的路上,顽强的大圣也有疲惫的时候,但是歇歇喘喘过后,他又继续上路,不管风霜雪雨,不论春夏秋冬,他开朗乐观的大圣精神在每一个表情和动作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示。

不论在战斗中处于上风还是下风,孙大圣的脸上从未显现过畏惧的神色。有的时候师父、师弟都被妖精抓去了,有的时候自己的如意金箍棒也被妖精弄走了,更有甚者自己的生命遇到了潜在的危险,比如在黄梅老怪的小雷音寺中,险些被困在金铙中闷死,在火焰山被红孩儿烧死等等,尽管遇到这些威胁,但是孙悟空始终保持着一个战斗者的热情,这种斗志昂扬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四、善恶是非观念鲜明

他疾恶如仇、除恶务尽、机智灵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人物的面前,无论是天上人间海底地下,孙悟空的好打不平的精神总是会热情洋溢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只猴子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经典,更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在任何时代都需要具有孙悟空这种善恶观念。

在取经的路上,孙悟空的叛逆和反抗精神得到了发展,迅速升级为同一切妖魔鬼怪的战斗精神,孙大圣的胆略与智谋、明辨是非的观念,在西天路上得到了完美展现。孙悟空明知道山中有妖怪,却偏偏向山上行走,只要有危害百姓以及师徒四人取经大业的事情发生,孙悟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扶危济困,他的斗争是正义的斗争。

这种善恶是非观念是现代社会非常需要的正能量,人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当中,这种虚拟的人物精神也是需要去学习的。在《西游记》的作者所生活的年代里,社会上的是非观念本就不是十分明显,所以作者在创作的时候特别加入了孙悟空这一人物性格。

五、幽默诙谐的乐天派

作者为孙悟空量身打造了幽默诙谐的个性特征,在师徒四人中,孙悟空与猪八戒,不仅仅是师兄弟,更是幽默的象征。设想一下,如果西天路上仅仅是枯燥无味的取经思想,没有这些搞笑的人物,那么《西游记》这部旷世经典就不会影响几代人。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幽默无处不在,让人回味无穷。在孙悟空的世界里,只有戏语,却没有敬词,任什么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在他的口中都成了老官,无论你是什么大人物,在孙悟空看来都是笑谈。

在动作上,孙悟空表现出了一只猴子特有的形态,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却给人带来了无限遐想和欢乐。在第七回中,孙悟空与如来佛斗法,翻过了五行山却干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在如来佛祖的手缝中撒猴尿。在第一回中,孙悟空为了学到本领,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民间,他的生活习惯也开始有了改变。从模仿人的直立行走,到学人用筷子吃饭,特别是在吃面条的时候他不会用筷子,站在高高的凳子上,乐坏了旁边的人。这些经典的动作给孙悟空的个人形象增添了许多幽默诙谐的喜剧元素。孙悟空身上所表现出的活灵活现的动作,是唐僧师徒四人中的其他人完成不了的,这种幽默感有时候需要一定的人物为其配合,从而更好地烘托出幽默感,吸引欣赏者的眼球。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我们不能去撰写自己的人生,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导演,导演好自己的人生,在幽默与诙谐当中畅游人生的海洋。孙悟空一生的乐观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借鉴。

六、结语

3.西游记孙悟空优美段落 篇三

话表孙大圣同近侍宦官,到于皇宫内院,直至寝宫门外立定。将三条金线与宦官拿入里面,吩咐:“教内宫妃后,或近侍太监,先系在圣躬左手腕下,按寸、关、尺三部上,却将线头从窗?儿穿出与我。”真个那宦官依此言,请国王坐在龙床,按寸、关、尺,以金线一头系了,一头理出窗外。

行者接了线头,以自己右手大指先托着食指,看了寸脉;次将中指按大指,看了关脉;又将大指托定无名指,看了尺脉;调停自家呼吸,分定四气、五郁、七表、八里、九候、浮中沉,沉中浮,辨明了虚实之端;又教解下左手,依前系在右手腕下部位。行者即以左手指,一一从头诊视毕,却将身抖了一抖,把金线收上身来。厉声高呼道:“陛下左手寸脉强而紧,关脉涩而缓,尺脉芤且沉;右手寸脉浮而滑,关脉迟而结,尺脉数而牢。夫左寸强而紧者,中虚心痛也;关涩而缓者,汗出肌麻也;尺芤而沉者,小便赤而大便带血也。右手寸脉浮而滑者,内结经闭也;关迟而结者,宿食留饮也;尺数而牢者,烦满虚寒相持也。诊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证。”那国王在内闻言,满心欢喜。打起精神,高声应道:“指下明白!指下明白!果是此疾!请出外面用药来也。”

收徒

行者才教三个王子就于暴纱亭后,静室之间,画了罡斗;教三人都俯伏在内,一个个瞑目宁神。这里却暗暗念动真言,诵动咒语,将仙气吹入他三人心腹之中,把元神收归本舍,传与口诀,各授得万千之膂力,运添了火候,却像个脱抬换骨之法。运遍了子午周天,那三个小王子,方才苏醒,一齐爬将起来,抹抹脸,精神抖擞,一个个骨壮筋强:大王子就拿得金箍棒,二王子就轮得九齿钯,三王子就举得降妖杖。

真解

却说唐僧四众,餐风宿水,一路平宁,行有半个多月。忽一日,见座高山,唐僧又悚惧道:“徒弟,那前面山岭峻峭,是必小心!”行者笑道:“这边路上将近佛地,断乎无甚妖邪。师父放怀勿虑。”唐僧道:“徒弟,虽然佛地不远。但前日那寺僧说,到天竺国都下有二千里,还不知是有多少路哩。”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

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巴!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甚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成佛

4.西游记孙悟空读后感 篇四

天边初露斜阳时,我捧起了《西游记》,在源远流长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他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他曾大闹天宫,被如来佛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后,与八戒、沙僧为伍,不避艰险,一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孙悟空神通广大,嫉恶如仇,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他常常腾云驾雾,来去无踪,在强大的妖魔鬼怪也要怕他三分。无论妖怪的千变万化,他都能明察秋毫。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大显神通,除恶务尽,所到之处都天下太平。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终于修成正果。在众多人物形象中,有慈悲宽厚的唐僧,有好吃懒做的猪八戒,还有忠心耿耿的沙和尚……其中,我最喜欢机智勇敢的孙悟空。

师徒四人一行西去,被善于伪装的白骨精盯上了,白骨精一心想要吃到唐僧肉,分别变成村姑,需找村姑的老太婆和等待妻女回家的老翁,每次都被孙悟空识破,并一棒打死,最后化为了一堆白骨,孙悟空却被师傅的紧箍咒痛的死去活来……我被孙悟空嫉恶如仇,一心为人的精神感动了,尽管师傅几次三番念紧箍咒,但他没有抱怨,为了保护师傅而不顾自己。

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孙悟空,虽然他们并不是神通广大,但都为了帮助别人而不顾自己。

比如镇守边疆的解放军叔叔,他们就像一颗颗坚韧不拔的松柏,与苍天为伍,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毫不动摇。他们为了祖国的平安,人民的幸福,舍小家,保大家,是我们敬佩的榜样。

5.读《西游记》有感:勇敢的孙悟空 篇五

在整个《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要保护好唐僧的安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取经途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困难,可师徒四人全然不惧,聪明勇敢的孙悟空勇往直前,如果自己不能解决,他还会借助外力,请来各路神仙一起降伏妖怪。

最后,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为大唐取得了真经。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戒为净坛使者,沙僧为金身罗汉,白龙马为八部天龙马。

通过阅读《西游记》,我可以学习到孙悟空的勇敢与坚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勇敢面对困难与挑战,坚持不懈才能够取得成功。

6.体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篇六

一.纯真的本性和成人伊始的启蒙

悟空孕育于天地灵气, 纯真善良的本性与生俱来。成长于“敬天礼地, 心爽气平”的东胜神洲境内傲来国的“花果山福地, 水帘洞洞天”。“傲”字突出悟空天性率真、清高, 不会为任何外力所迫。所以, 如果悟空不可能仅仅因为害怕“咒语”而对肉体凡胎的唐僧百依百顺。“帘”, 意同“廉”, 显示悟空志洁、行廉, 性情至纯, 毫无伪饰。第31回, 白龙马也对大师兄评价道“大师兄是个有仁有义的美猴王”、“有仁有义的君子”。这一点可以从悟空被误解而“逐出师门”, 却依然“身在花果山, 心系取经人”的情感可以看出。

悟空启蒙时从师于“不贪不杀, 养气潜灵”的西牛贺州的灵台方丈山三星洞的菩提祖师。学到了高强的本领, 修来良好的品味。菩提祖师给予他的不仅是长生不老的法术、七十二般的变化, 更让他体会到了师长对自己的殷切期盼、浓浓的体贴关怀和人生积极进取的引导。这一人生初始的教育, 不但赐予了悟空非凡的功力, 更铸就了他“向师性”的灵魂, 使他的内心始终充满着对老师的感恩和依恋之情。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老师在他心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印象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感恩和尊敬

唐僧在两界山救得使其悟空摆脱掉已遭受了五百年的灾难, 使悟空重获自由、拥有新生。对此, 悟空一直牢记心中, 即使遭受委屈, 仍念念不忘。第31回, 黄袍怪与悟空对话:“那怪道:‘你好不丈夫啊!既受了师父的赶逐, 却有甚么嘴脸, 又来见人!’行者道:‘你这个泼怪, 岂不知‘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 我怎么不来救他?’……”在悟空心里, 师父就是父亲, 就是自己至亲至近的人。无论何时, 师父可以对自己无情, 但自己永远不能对师父无义。

正因为悟空对师父的感恩, 视师父如父亲的感情, 以及唐僧脱俗的心灵, 使他对师父极其尊重和敬仰。唐僧误以为悟空肆意杀生害命, 多次赶他走, 他却不曾有过退悔之心;甚至在唐僧写了贬书, 发誓断绝师徒关系后, 在忍痛离开师父时也使手段“四面围住师父下拜”, 让唐僧“好歹也受了一拜”。师父有难, 八戒去请, 他不记旧怨, 甚至不忘在见师父之前下海去净净身子。“因回山沾了妖精气, 怕师父嫌他”。连粗笨的八戒也“识得行者是片真心, 更无他意。”足以见得, 悟空对唐僧一片赤诚之心和深深的依恋之情。而唐僧虔诚纯净的向佛之心, 也让悟空唏嘘不已。第95回“行者见师父毫无动念, 暗自里咂嘴称道‘好和尚!身居锦绣心无爱, 足部琼瑶意自迷。’”师父一心向佛, 丝毫不受女色所诱。每到一处寺院, 唐僧便恭恭敬敬地“礼佛一拜”。这些细节都让悟空受到了极大的感染, 更增加了他对师父执着追求理想境界精神的敬佩之情。

三.安定禅心的受启

悟空蒙唐僧施救, 脱离被压“五行”的天灾, 受观音指点, 愿受教诲, 保护师父安全顺利地到西天取经, 更期盼着自己早日功德圆满、正道归真。《学记》讲“教育是‘长其善救其失也’。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 影响人的思想品德, 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增强人的体质的一切活动都是教育。”唐僧是修行十世、精通佛学的得道高僧。和悟空相比, 虽然只是肉胎凡人之躯, 无法谈及法力和降妖除魔的战斗性, 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唐僧毫无任何杂念的礼佛之心, 时刻影响着悟空。整个取经的过程就是悟空向师父学习摒弃任何私心杂念、安心向禅、修炼静心, 勒住“心猿”、远离心魔和锤炼“一心向佛、心无增减”的高品格的过程。当悟空受师父指责赌气出走转而来到东海时, 龙王讲了“圯桥三进履”的故事, 劝他克服“倨傲怠慢之心”, 诚恳指出“大圣, 你若不保唐僧, 不尽勤劳, 不受教诲, 到底是个妖仙, 休想得成正果。”悟空听了龙王的劝说, 知道龙王的话是对的, 而且本来就没想真的离开师父, 于是立刻回到了唐僧身边。唐僧对悟空安心修行的启迪是对悟空最大的感召力。

四.共同理想的追求和患难与共的真情

悟空保护着师父一路向西天进发, 师徒有着早日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悟空和唐僧“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建同知” (第33回) ;“佛恩有德有和融, 同动同生意莫穷。同住同修同解脱, 同慈同念显灵功, 同缘同相心相契, 同建同知道转通。” (第51回) 在对共同的梦想追求的过程中, 师徒间相互扶持, 彼此关心, 一同礼佛。在患难与共中, 建立了真挚的感情。第62回“洗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塔, 代表佛的意境和化身, 是最高目标的象征;垢, 既指自然之垢, 更指心灵之垢。师徒结伴扫垢塔, 既是同心降妖除魔的一部分, 也是修行、扫除自己心灵污垢的体现。取经路上, 师徒相伴随, 共同经历崎岖坎坷、一同战胜魑魅魍魉。一片诚心, 一往无前。到达灵山时, 悟空感慨到“我等亏了师父解脱, 借门路修功, 幸成了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 秉教伽持, 喜脱凡胎。”师徒间彼此融入的是以生命践约的、早已超越世俗的纯真情感。

五.作者融入的文学教化作用

《西游记》的作者毕竟是明末清初, 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仕人, 其所处的儒学根深蒂固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同其所受的教育一起, 使他的作品无可避免地带着“开启蛮愚、教化万众”的目的, 以期作品达到指导世人思想和行为趋于正统的目的和作用。悟空强烈的“向师性”, 对唐僧的无比感恩和尊敬, 视之如亲父的真挚热烈的感情, 以及对老师教诲的顺从, 都是儒家传统文化中“尊师、重师、亲师、爱师”的集中体现, 也是对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以及对学生人生道路启迪的重要作用的传达与诠释。作者正是希望有志者通过作品受到良好传统文化的教育感化和启迪, 像悟空那样尊重和爱戴着自己的老师, 虚心地接受老师的教诲, 摒弃杂念、静心学习, 倾心锤炼高尚的品格, 勒住“心猿”、远离心魔, 最终就一定能够获得高深的知识, 拥有纯美的品格而成就一番大业。

结语

综上所述,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向师性”来自于悟空自身高洁的品格、启蒙时所受的教育、对唐僧的感恩和尊敬之情、感受于唐僧高尚脱俗的心灵、与师父患难与共的经历和共同的目标追求, 以及原著作者意欲实现的文学的教化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锦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年

[2]许逸民《初学记》中华书局1980年

7.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的成语典故 篇七

拼音:yáo shēn yī biàn

近义词:变化多端、说变就变、变化无常

解释:旧时神怪小说中描写有神通的人能用法术一晃身子就改变自己本来的模样。现用来形容人不讲道义原则,一下子来个大改变。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科(棵)松树。”

例子:就这样铁路总公司的第七次的股东大会~变成了川汉铁路的“保路同志会”。(郭沫若《反正前后》)

树大招风

拼音:shù dà zhāo fēng

近义词:众矢之的

反义词:不见经传、无名小卒

解释: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钱财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烦。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铜筋铁骨

拼音:tóng jīn tiě gǔ

解释:如铜一样的筋,如铁一样的骨。比喻十分健壮的身体。也指能负重任的人。

出处:元·杨暹《西游记》第二本第九出:“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

例子:他本来是一副~,黑皮肤衬着那一套大布之衣,看去象个乡下人。(朱自清《哀互生》)

肉眼凡胎

拼音:ròu yǎn fán tāi

近义词:肉眼凡夫、凡夫俗子

解释:迷信的说法,指尘世平常的人。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3回:“寡人肉眼凡胎,只知高徒有力量,拿住妖贼便了;岂知乃腾云驾雾之上仙也。”

冒名顶替

拼音:mào míng dǐng tì

近义词:偷梁换柱

反义词:名副其实

解释: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假冒别人的姓名,代他去干事或窃取他的权力、地位。

8.体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篇八

葛维钧

摘要:梳理《西游记》研究中孙悟空形象文学来源的几种主要观点,在文献比较的基础上指出孙悟空形象直接或间接源于以《六度集经》为典型的佛教故事,而《六度集经》中的称猴同哈奴曼的关系又至为密切, 从而得出哈奴曼就是孙悟空的原型,它源于印度,传至中国, 经过改造,发展成了孙悟空的结论。

关键词:《西游记》 《六度集经》 《罗摩衍那》 孙悟空 哈奴曼

在中国,《西游记》孙悟空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形象。这一形象的文学来源, 自上世纪初即已有许多学者进行探讨, 最著名的有胡适、鲁迅和陈寅恪等。

胡适考证的前提是《西游记》以《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渊源。他在《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西游记考证”一章中认定“这部书确是《西游记》的祖宗”。相应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无疑也就来自于《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那么, “何以南宋时代的玄奘神话里忽然插人了一个神通广大的猴行者?这个猴子是国货呢还是进口货呢?”他自己回答道“ ……但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 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的影响而仿造的。因为《太平广记》和《太平寰宇记》都根据《古岳渎经》, 而《古岳渎经》本身便不是一部可信的古书。宋元的僧伽神话, 更不消说了。因此, 我依着钢和泰博士(Baron A.von Stael-Hoistein)的指引, 在印度最古的纪事诗《拉麻传》(Ramayana)里寻得一个哈奴曼(Hanuman), 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景了。” 因此,“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 ①胡适在他的文章里没有明确强调哈奴曼、猴行者和孙语空的演进关系, 但是他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

此说出来以后, 即遭鲁迅反对。此前, 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篇中已经谈到过他的观点, 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源自淮涡水神无支祁。②无支祁故事见载于多书。《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称, 唐代宗永泰(765年)年间李汤任楚州刺史时曾有人“见一兽, 状有如猿, 白首长髻, 雪牙金爪, 闯然上岸, 高五丈许, 蹲踞之状若猿猴,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 涎沫腥秽, 人不可近。久乃引颈伸欠, 双目忽开, 光彩若电, 顾视人焉, 欲发狂怒。观者奔走。……”后至唐宪宗元和九年年李公佐自“石穴间得《古岳渎经》第八卷”, 才知道“禹理水, 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 石号木鸣, 五百拥川, 天老肃兵, 不能兴。……乃获淮涡水神, 名无支祁, 善应对言语, 辨江淮之浅深, 原限之远近, 形若猿猴, 缩鼻高额, 青躯白首, 金目雪牙, 颈伸百尺, 力逾九象, 搏击腾掉, 疾奔轻利倏忽, 闻视不可久。”后来, 禹把它交给庚辰, 庚辰降伏了它, 将它“颈锁大索, 鼻穿金铃” , 锁在了淮阴的龟山下③。针对胡适的说法, 鲁迅在他《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三讲中做了评论, 提出无支祁的故事“影响也很大, 我以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类无支祁, 但北大教授胡适之先生则以为是由印度传来的俄国人钢和泰教授也曾说印度也有这样的故事。可是由我看去:1.作《西游记》的人, 并未看过佛经;2.中国所译的印度经论中, 没有和这相类的话;3.作者—吴承恩—熟于唐人小说,《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影响的地方很不少。所以我还以为孙悟空是袭取无支祁的。但胡适之先生仿佛并以为李公佐就受了印度传说的影响, 这是我现在还不能说然否的话。” ④

对于胡适和鲁迅的观点,后来多有评论。虽然二人都不乏赞同者,但总的说来, 还是以倾向胡适之说的居多。客观地说, 鲁迅的说法中,确有不妥之处。说吴承恩没有看过佛经, 显然失之武断。说“ 中国所译的印度经论中, 没有和这相类的话”,也是同样。这里所谓“印度经论”,自然是指佛经。而佛经里讲到猕猴, 讲到猕猴的机敏和善业的, 却不是没有。(吴)康僧会(?~280)编译《六度集经》中故事四七即为猕猴本生, 讲它慈悲济人的故事;第四六讲猴人相助的故事;第五六讲猴王爱护猴众的故事。康僧会生活于三国时代, 到《西游记》诞生, 其所译故事在中国流传已达千年以上。说吴承恩知道猴子故事比说他不知道, 恐怕更符合实际情况。

注意《西游记》的印度渊源而又言之有据的学者中, 陈寅恪先生也是十分著名的一位。1930年, 陈先生发表《西游记玄类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 讨论了唐僧三个徒弟的形象和名号来源等问题, 其中尤以猪八戒和孙悟空的考订最为精彩巧妙。猪八戒的形象, 简言之, 就是来自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第三《佛制苾刍发不应长缘》中的牛卧苾刍。这位比丘住在出光王一处园林的猪窟里, 由于衣衫褴褛而惊吓了王妃宫女, 只好逃回窟内。国王执剑前来究问。原来住在边上的一位天神怜悯比丘, 便化作一头大猪奔窜而出, 引得国王急忙追赶,牛卧比丘因此得救。陈先生认为, 在后来的流传中, 牛卧比丘与天神所化大猪合而为一, 加上惊犯王妃宫女的情节, 即成《西游记》高老庄招亲故事而高老庄之“ 高”,即来自原故事的发生地憍闪毗国。憍闪毗原文Kausambi, 亦可读如“ 高善比”。至于孙悟空, 陈先生举出两个故事, 一个是《贤惠经》第十三《顶生王缘品》第六十四所述故事顶生王欲生切利天, 一路上先扰得五百仙人不宁, 后又在天门前吹贝张弓扣弹, 与阿修罗大战, 最后因为想加害天帝释, 堕落而回原来自己的宫殿, 委顿而死。另一个是史诗《罗摩延传》即今译《罗摩衍那》中猿猴那罗造桥渡海, 入楞伽国的故事。两者原来并不相干, 但是在《大庄严经论》中, 它们适相连接。讲说者有意无意间将它们并合为一, 即成孙悟空闹天宫的故事。此事可见于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卷三故事十五“昔者顶生王, 将从诸军众, 并象马七宝, 悉到于天上。罗摩造草桥, 得至楞枷城。吾今欲升天, 无有诸梯蹬。欲诣楞伽城, 又复无津梁。我今无方计, 持宝至后世。”, ⑤不难看到, 经过陈寅洛先生的考证, 事情已经愈益接近真相。他还有另一句话涉及猿猴, 也很值得注意, 那就是, 他说“支那亦有猿猴故事, 然以吾国昔时社会心理, 君臣之伦,神兽之界,分别至严, 若绝无依籍, 恐未必能联想及之。” ⑥这实际上是对鲁迅先生孙悟空形象“袭取无支祁”说法的否定。相反, 在陈寅恪看来,《西游记》小说与印度故事的启发承袭关系却是肯定无疑的。

1986年, 赵国华先生在《南亚研究》杂志第一、二期上发表一长篇文章《论孙悟空神猴形象的来历》。该文认为, 多年来经学界对《西游记》成书过程的考察, 胡适提出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其祖宗的说法, 已为大家普遍接受;⑦然后, 通过对于《六度集经》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故事若干同异的对比, 间接肯定了孙悟空形象的印度来源。事实上, 选自《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实例, 在《西游记》中往往也能找到。将《六》、《大》、《西》三书同时进行比较研究, 也未必不可尝试⑧。我们循作者的途径尝试一下, 没有经过多少困难就得到了如下的结果。概括起来就是:

1.猴王的身份 《六》是猕猴和猕猴王;《大》是猴行者, 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 见“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 ;《西》是石猴、美猴王、孙悟空、孙行者等, 其中“ 孙”来自“猢狲”(见第一回, 由须菩提祖师所取)。

2.助人的品格 《六》是称猴解救穷困者, 帮助国王寻找王妃等(见故事四七、四六)《大》是帮助玄奘法师取经, 自称“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 经过三十六国, 多有祸难之处。”(见“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西》是保护唐僧, 自称要“皈依佛法, 尽殷勤保护取经人往西方拜佛, 功成后自有好处。”(见第十四回)

3.降妖伏魔的事迹 《六》为战胜贪鳖、诛杀恶龙等(见故事三六、四六)《大》为驯服馗龙(见“ 人九龙池处第七”);《西》为使四海龙王折服、识破白骨夫人、降伏下界奎星等。(见第三回、二十七回、三十一回等)。

4.偷食禁果 《六》为偷采御果(见故事五六)《大》为偷食王母蟠桃, 自言“我八百岁时到此中偷桃吃了, 至今二万七千岁, 不曾来也。”(见“入王母池之处第十一”);《西》亦为偷食王母娘娘仙桃(见第五回)。

5.广知世事, 机智而通权变《六》有猴王设计偷桃, 巧斗贪鳖保全性命(见故事五六、三六);《大》中常有法师不知而猴行者却知道的事, 如行至某国, 法师问行者“此是何处”行者答“是优钵罗国, 满国瑞气, 尽是优钵罗树、菩提花……”(见“入优钵罗国处第十四”);《西》中猴王的机智随处可见, 此外还自称“我这左耳往上一扯, 晓得三十三天人的说话我这右耳往下一扯, 晓得十代阎王与判官算帐。”(见第三十一回)。

6.广有神通例如两猴王故事都有潜人对方腹中作祟的情节, 如《大》中猴行者化作石头在白虎精肚内长大, 使他皮破肉绽(见“过长坑大蛇岭处第六”);《西》中有猴王变小虫进人罗刹女以借芭蕉扇的故事(见第五十九回)。《六度集经》中虽无相类故事, 但同是康僧会译的《旧杂譬喻经》中却有相似的情节。其故事十八说一婆罗门口中吐壶, 壶中有女, 收作家室, 后女子复吐一壶, 壶中又有男子, 与之共卧, ……。⑨类此情节为古印度文学所习见, 如史诗《摩诃婆罗多·教诫篇》第四十和四十一章有故事说, 仙人提婆沙尔摩外出行祭, 将自己美貌的妻子卢吉托与他的学生毗补罗保护。毗补罗在同卢吉对视的一刹那钻入她的身体, 控制了她的行为, 并通过瑜咖力束缚了他的感官, 从而在大神因陀罗的引诱面前保全了她的贞操⑩。

经过上面的比较, 可以得出结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西游记》中的猴王形象是直接或间接源于以《六度集经》为典型的佛教故事的。

那么,《六度集经》中的猕猴同前面所说的史诗角色哈奴曼是否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即,有关系,而且关系密切。如果我们仔细比较一下《六度集经》中故事四六的情节和《罗摩衍那》有关猴国的描述,这个答案是很自然地就能得出的。1984年, 季羡林先生所译《罗摩衍那》出齐, 为我们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

故事四六的梗概为:往世菩萨为大国王, 善施仁政。其舅亦是国王, 但是贪婪无耻。后其舅并吞了国王的土地, 国王与王妃被迫流亡。在山林里, 他见到一个婆罗门正在禅定, 遂逐日采果供养。这婆罗门原是一个觊觎王妃美色的海上邪龙。他趁国王不在, 劫走王妃, 逃往海岛。一只巨鸟曾拼力阻截, 但被他打败。国王在寻妃途中见到一只猕猴, 帮助它恢复了王位。猕猴报恩, 遂遍撒猴众搜索王妃。受伤的巨鸟告诉它们是海岛上的邪龙盗走了王妃。众猴来到海边, 无法渡过。天帝释下凡来助。他化作猿猴, 带领大家负石填海。邪龙大兴风雨雷电抵抗, 被国王用箭射死。国王救出王妃, 与猴王各还本国。此时王舅已死, 国王复位。但王国百姓对王妃的贞操发生了怀疑, 国王劝她返回本宗。王妃为表白自身, 发誓说“我在邪龙之前, 犹如莲花居于污泥。愿大地开裂, 以证明我的诚信”言毕大地开裂, 王妃的贞操得以证实。《六度集经》这个故事的许多情节, 在《罗摩衍那》里都能找到对应部分。比如:

1.罗摩失去王位并携妻子悉多到林中流放。(见《阿逾陀篇》第十六章以下)11 2.罗刹头子罗波那贪图悉多的美色, 乘保护者不在, 将悉多劫走。(见《森林篇》第三十四章、四十七章)

3.金翅鸟王阻止罗波那带走悉多, 失败。后者将悉多拐至海岛楞伽城。(见《森林篇》第四十八一五十二章)

4.罗摩遇赫猴哈奴曼, 随它去见猴王须揭哩婆, 并帮助它杀死篡位的兄长波林, 恢复了王位。(见《猴国篇》第三章、十七一二十五章)

5.猴王派十万猴众到山岳、树林、丛莽中搜寻悉多。(见《猴国篇第三十九章》)

6.金翅鸟王之兄商婆底告诉哈奴曼是罗刹头子罗波那将悉多劫往楞伽城。(见《猴国篇》第五十七章)

7.为帮助罗摩渡海, 海神派工巧大神的儿子、猴子那罗修造大桥。那罗带领群猴把石头、大树和高山投人海中。(见《战斗篇》第十五章)

8.罗摩回国, 复位。(见《战斗篇》第一一六章)

9.为证明自己的贞节, 悉多吁求大地女神使大地开裂, 将她收容。大地女神拥抱悉多。悉多没人地中。(见《后篇》第八十八章)通过以上的比较, 应该说, 史诗《罗摩衍那》与佛典本生故事的密切关系已经是极其明显, 无庸置疑的了。至于是谁影响了谁, 则看一下成书的年代, 便可以推断一个大概。《六度集经》编译于公元世纪中、后叶, 其所本印度原经当成于此前。《罗摩衍那》的情况较为复杂, 说法不下一二十种, 早至公元前数千年者有之, 迟至公元三、四世纪者亦有之。较为可靠的说法是公元前年故事原型已经形成, 而后出的“ 后篇”最晚到公元世纪也已存在12。两相比较, 佛教故事受《罗摩衍那》影响的可能性显然更大。金克木先生也认为《六度集经》中的故事乃是罗摩故事的提要13。

现在, 我们可以看看季羡林先生是如何看待《西游记》孙悟空与《罗摩衍那》中猴子的关系了。

在1978年发表的《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一文中, 他说“我的意见是, 不能否认孙悟空与《罗摩衍那》的那罗与哈奴曼等猴子的关系。那样做是徒劳的。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中国作者在孙悟空身上有所发展, 有所创新, 把印度神猴与中国的无支祁结合了起来,再加以幻想润饰, 塑造成了孙悟空这样一个勇敢大胆、敢于斗争、生活活泼的、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艺术形象。”14 后来, 在《罗摩衍那初探》一书中, 他又重申了自己的观点, 说“过去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二者(按即哈奴曼和孙悟空)各不相涉, 是独立地在中国和印度产生的;一种认为哈奴曼就是孙悟空的原型,这个人物形象最初产生于印度, 传至中国, 经过改造与发展, 就成了孙悟空。我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主张第二种说法的。……连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都可以在佛典里找到它的副本。为什么单单这个孙悟空就不能是从印度借来的呢?有人说, 孙悟空的前身是无支祁。这真使我有点大惑不解。除了无支祁的样子像猿猴之外, 二者毫无共同之处。孙悟空能腾云驾雾, 变化多端, 好像没有听说无支祁有这种本领。……我看, 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 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 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于事实。”15

季羡林先生的论断我以为是客观而符合事实的, 因此是正确的。

我的这篇短文, 目的也在为他的论断增加一些具体的例证。

此外, 季羡林先生还有另外一段话容易被人忽视, 那就是“也许有人会说《罗摩衍那》,没有汉文译本, 无从借起。这是一种误会。比较文学史已经用无数的事例证明了, 一个国家的人民口头创作, 不必等到写成定本, 有了翻译, 才能向外国传播。人民口头创作, 也口头传播, 国界在这里是难以起到阻拦作用的。故事的流传是不管什么海关的。”16 这段话同样值得我们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人认真思考。比较文学研究中, 文字的证据固然极其重要, 但一切必待文字证据而后方予采信, 似乎是不必要的。

① 分别见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第243页、249页、251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年。② “明吴承恩演《西游记》, 又移其按即无支浮向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 于是禹伏无支祁故事遂以湮昧也。”《鲁迅全集》第八卷, 第67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

③ 李防等编《太平广记》第四册影印钦定四库全书本, 第439+440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④《鲁迅全集》第八卷, 第330页。⑤ 见《大正藏》第四卷, 第273页上。

⑥ 见《金明馆丛稿二编》, 192-197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⑦ 总结性的看法可见程毅中先生《宋元小说研究》:“《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情节比较简单, 文字比较质朴, 它是宋代取经故事的梗概, 但却是由以玄奖为主角转变到以猴行者为主角的一个里程碑, 也是后来《西游记评话》、《西游记》小说的前身, 无论对西游故事或宋代话本的流传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史料。” 见该书第380页,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年。⑧《六度集经》故事第三六、四六、四七、五六等, 载《大正藏》第三卷, 第19页中、下;第26页下、27页上、中;第32页中、下, 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用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本, 1954年。下引《西游记》内容可见任何通行版本。⑨ 见《大正藏》第四卷, 第514页上。

⑩故事载Mahabharata,Vol.17,Anusasanaparvan,edited by R.N.Dandekar,Bhandarkar Orental Research Institute,Poona,1966,PP.255-264.11 内容均见蚁垤《罗摩衍那》, 季羡林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1984年。12 季羡林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 第86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13 金克木《梵语文学史》, 第132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年。14 载《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第177页, 三联书店, 1982年。15《罗摩衍那初探》, 第138页,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79年。16 同上书, 第139页。

9.体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篇九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的来历典故

《西游记》中出现了许多兵器,但只有孙悟空的金箍棒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悟空正是依仗着这条铁棒,大闹天宫,降妖伏魔,既打出了一个令上界天仙惊心胆寒的“齐天大圣”的名头,同时,也确保了一路坎坷危机重重的取经大业顺利完成。应该说,金箍棒在孙悟空的人生履历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首先,我们来看看金箍棒的出身。《西游记》第3回,孙悟空跑到东海龙王那里去寻宝,龙王先后拿出大扞刀、九股叉、画杆方天戟等兵器,但孙悟空总嫌太轻,不中意。当龙王表示再没有什么兵器时,龙婆龙女的适时提醒让孙悟空的寻宝活动“柳暗花明”。金箍棒这时闪亮登场了。原来它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此一神奇处。神奇处二是,平时它静静地躺在海底,默默无闻,这几日却“霞光艳艳,瑞气腾腾”。神奇处三是,金箍棒上镌刻有一行字,唤“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神奇处四是,刚开始它“约百斗来粗,二丈余长”,当悟空希望它更短些更细些时,它能“如意”地变化,最后竟能变成一根绣花针,塞在耳朵里面藏下。

在此,作者赋予金箍棒种种神奇可谓煞费苦心,人们常说“宝剑赠英雄”,对神通广大的、机智勇敢的大英雄孙悟空来说,也只有如此神奇的金箍棒堪为匹配,正是珠联璧合,相辅相成。

然而这还不够,小说第88回,作者专门用一段韵文对金箍棒进行全方位的“报道”:

鸿蒙初判陶铁,大禹神人亲所设。湖海江河浅共深,曾将此棒知之切。开山治水太平时,流落东洋镇海阙。日久年深放彩霞,能消能长能光洁。老孙有分取将来,变化无方随口诀。要小却似针儿节。棒名如意号金箍,天上人间称一绝。重该一万三千五百斤,或粗或细能生灭。也曾助我闹天宫,也曾随我攻地阙。伏虎降龙处处通,炼魔荡怪方方彻。举头一指太阳昏,在地鬼神皆胆怯。混沌仙传到至今,原来不是凡间铁。

由这段韵文,我们至少可以获得如下信息:其一,金箍棒是大禹治水时的定海神珍,是曾经拯救四海苍生,匡扶社稷的宝物。读者或许还记得《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那块“通灵宝玉”,其来历也自是非凡:原来它是女娲当年补天时剩下的一块“顽石”。“通灵宝玉”本来被寄予厚望,补天拯世,无奈竞没有派上用场,其结局暗含着贾宝玉最终难堪挽贾府这座大厦于“将”的命运。但金箍棒不一样,它也曾为济世救民出了力,甚而可说是劳苦功高,将这样的宝物给悟空作兵器不,不正寄托着作者希望孙悟空能够依靠这条铁棒“伏虎降龙”、“炼魔荡怪”,从而救万民于水火,泽被苍生吗?其二,为什么这样非凡的宝物竟然沉寂于深海许多年,没有被人重视呢?作者在此给读者设置了这样的悬念。抛开索引派的繁琐考证与假设不谈,我们至少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金箍棒是“千里马”,这一点无需置疑,可惜的是东海龙王不是“伯乐”,不仅不是,而且还是一个萎缩怯懦爱打“小报告”的“小人”,金箍棒在他手里的命运自是可想而知。作者利用这一细节,一方面表明悟空是真正的“伯乐”,真正的英雄,另一方面,也暗含他对黑暗不平的社会现实的某种讽刺。其三,金箍棒名唤“如意”,自是与一般兵器不同,它变幻多端,能大能小,大的时候能“弥于宇宙”,小的时候只有一根绣花针长短。金箍棒完全随悟空的喜好“如意”变化,因而悟空能使得得心应手,给他西天途中伏魔荡怪凭添无穷的力量。

金箍棒对孙悟空的重要性自是不必待言。小说第4回,悟空因嫌纱帽小,反下天庭自封“齐天大圣”,玉帝派天兵天将下界捉拿悟空。在悟空与天将先锋巨灵神的交手中,金箍棒第一次显现出它的威力。面对“名满天下”的巨灵神,悟空只“轻轻轮铁棒,着头一下满身麻”,悟空还未使力,巨灵神已是全身发麻,悟空“劈头一棒”,宣花斧便断做两截。一松一紧,一强一弱之间,人们对金箍棒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在与哪吒交手的过程中,金箍棒显示其威力的另一面:哪吒变成三头六臂,恶狠狠地手持六般兵器,向悟空“扑面来打”。而悟空毫不示弱,也变做三头六臂,把金箍棒幌一幌,也变作三条,六只手拿着三条棒迎面架住。后来,金箍棒更是变作万万千千,“半空中似雨点流星”。当碰上强敌或者说对手人多势众时,悟空的金箍棒能变成千条万条,在万千妖怪中如入无人之境。至于那些毛贼强盗则更不在话下,只需轻轻地一压,马上便成了肉饼。悟空使的一套棒法,可谓娴熟精练,天衣无缝,有时甚至赢得妖精的赞誉。第五十四回,独角兕大王与悟空交战时便连声喝彩道:“好猴儿!好猴儿!真个是那闹天宫的本事。”能从对手口中得到称赞,金箍棒的神通由此可见。

金箍棒的另外一项功能是能变成各种器物工具,在危急关头助孙悟空脱险。如第65回,悟空被黄眉怪罩在金铙里,悟空先是将铁棒变做幡竿一样,撑住金铙。失败之后,又将金箍棒变作一把钢钻儿,从亢金龙的角尖上钻了一个孔窍,得以脱身。耐人寻味的是,金箍棒在对待一般的强盗和小妖时,它的威力很大,所到之处望风披靡,但碰到那种法力强大的`妖魔时,金箍棒的威力便大打折扣。小说中有多处写到孙悟空与妊怪斗得难分难解,不分胜负的场面。是金箍棒失灵了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妖怪大多修炼经年,又往往有天上的神仙菩萨作靠山,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妖魔法力的强大正反映出西天取经的坎坷与艰难。由于金箍棒是孙悟空降怪伏魔的工具,因而一旦它丢失了的话,其损失可谓大矣。

小说中两次写到悟空失去金箍棒。两次丢失都不同,一是被套,一是被盗。且看第50回、第51回,悟空与独角兕大王交手,金箍棒被“亮灼灼白森森的金钢琢套去,“弄得孙大圣赤手空拳,翻筋斗逃了性命。”当妖怪得胜回洞后,悟空失魂落魄,“朦胧失主张”。从这一细节我们可看出,一旦悟空失去金箍棒,其往常的机智勇敢便马上无影无踪。无奈之下他跑到灵霄宝殿求援,先是“唱个大喏”,然后“又打个深躬”,当葛仙翁取笑他“猴子是何前倨而后恭?”悟空回答道:“不敢!不敢!不是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此时的孙悟空,哪里还有半点当年大闹天宫、傲视万物的影子?而促使他如此转变的,正是那须臾不离左右的金箍棒。再看第89回,悟空兄弟三人的兵器放在天竺国玉华县厂院时,被黄狮精掳去。当悟空打听到豹头山虎口洞有妖怪时,马上“唿哨一声,形影不见”,急切之情可见一斑。悟空在路上碰到两个狼精,想要打杀,却手中又无兵器,只好用个定身法将他们定住。当金箍棒失而复得时,悟空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甚至忘了“更容变像”,现原身丢开解数,一路棒打出去。总之,西天取经路上,有了金箍棒,悟空便能呼风唤雨,除妖荡魔,而一旦失去,便惊惶失措,没了主张。金箍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孙悟空患难与共的生死兄弟。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孙悟空使的是金箍棒,而不是其他兵器呢?其实这恰恰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在。原因有三:其一是金箍棒符合孙悟空本是猴子的性格特征。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兵器的描写往往成为人物性格刻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张飞的丈八蛇矛,李逵的板斧,鲁智深的禅杖等等。它们有个共同之处,都是造型奇特,刚强勇猛。因为造型奇特,所以能威慑敌人;因为刚强勇猛,才体现出勇力的虎虎生气。金箍棒便符合以上的特点,而猴子喜欢舞枪耍棒的天性则更是为此作了一个圆满的脚注。其二是金箍棒反映出的文化心理。金箍棒是“定海神珍”,也曾济世安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泰民安的“擎天之柱”。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暗示这一点,其目的是希望孙悟空成为定国安邦的“擎天之柱”。作者生活的明代后期,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作者放眼寰宇,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救万民于水火的英雄,因而寄理想于笔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其三,相对于刀枪剑戟而言,金箍棒是比较“温柔”的。冷兵器时代,刀枪剑戟往往极具攻击性,刀砍剑刺,其结果都是致敌人于死地。常言道:“刀剑无眼”,刀光剑影之间,只见血肉模糊,残肢断腿,其血腥气必然弥漫纸端,与小说崇佛戒杀的基调格格不入。小说中悟空用金箍棒打杀强盗妖精,往往只是压成个肉饼,虽也有时脑浆迸裂,但可怖程度较之血肉横飞减弱了许多,更重要的是不致于尸无完尸。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小说中所涵蕴的人道主义思想。

10.体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篇十

不得不说,《三打白骨精》比《大闹天宫》强了许多,由于没有群星阵容,编剧由香港的黄子桓换成了编过《水浒传》电视剧的冉平,一切就都开始变得合理靠谱了起来,虽说这次和《大闹天宫》一样,对《西游记》有部分改编.,但却是冉平老爷子加入了许多思想性的改编,绝非《大闹天宫》那样纯粹增加娱乐性,所以说,该片为华语魔幻大片开了一个好头。

在特效方面,虽然在一直做减法,由2000镜减到1500镜,但质量却在不断提升,并且,这次相较于《大闹天宫》的百分之九十八的绿幕场景,做了很多更偏写实的镜头,无论是云海西国还是波月洞,都不再是纯特效场景,相较前作,色调也更偏冷色。结局大战的骷髅军更有直逼好莱坞的气势所在。顺便提一下,这次绝对是良心3D,卡梅隆佩斯集团的机子够赞。

而在故事编排方面,由唐僧收服三位徒弟一直到国王阴谋,白骨精罪孽回忆,都在为该片加分,但因为故事但过于家喻户晓,导致一打白骨精时没有任何紧张感,但导演还在渲染气氛,使前面稍显冗长,但后面热血刺激精彩,为该片挽回颜面,尤其是白骨精出场时的配乐霸气外露,结尾大战的.配乐正是《大闹天宫》的开场配乐,恢弘大气,打戏方面洪金宝讲究金属质感搬的硬碰硬,有些沉闷笨重,是个小败笔。而过度的笑点也略感雷人。

为什么我说这次加入了思想性的改编呢?因为大家可以发现,如果我们把,《大闹天宫》的背景改成一部黑帮片,那么故事一样成立,而冉平运用了自己对于西游记的理解,白骨精凄惨背景,费翔国王虚伪面孔,以及那句“你看的是真相,而你师傅看的是心相”,都耐人寻味,试图告诉我们,用武力只能打死妖怪,而无法化解妖怪心中的怨气,这也是唐僧为何执意度化白骨精的原因,而孙悟空也一路下来内心得到成长,从结尾水中的倒影可以看到,孙悟空的金箍消失了,其实正是他成长了,心中的金箍才会消失,而这种情怀与思想也使得三打白骨精更加引人深思。

11.体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篇十一

寒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电影院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主要内容是: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山前,这里人烟稀少,唐僧又累又?渴,便让孙悟空去化斋,悟空刚走,唐僧就被白骨精发现,白骨精见沙僧和猪八戒在身边,就变成一位美丽的村姑去骗唐僧,眼看唐僧就快被骗走了,孙悟空回来了朝妖怪打去,去被唐僧拉住,悟空没理唐僧,就向妖精打去可那妖精却丢下一具假尸首逃走了,第二次,妖精又变成一位老夫人,悟空什么话也没说,当头就是一棒,可那妖精又丢下一具假尸首逃走了,第三次,白骨精又变成一位老伯伯,这次悟空将妖精打死了。

这个故事交给我们一个道理,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和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蒙骗,特别在如今社会里,有些人的表面是虚伪的,内心是阴暗的,常常想方设法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却使用各种卑鄙手段。有些人常常用某种利益引诱你,又可能挑拨你和朋友之间的交情。所以人时时刻刻都要檫亮眼睛,要知道害人之心不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观后感800字

昨天晚上爸爸的同事波哥请我们一家去看电影《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上次点评完了《美人鱼》,这次我来点评点评《西游记》。

这部电影呢,很大意义上颠覆了以往六小龄童版本的经典,连剧情也可以看出不少西方化来,就打个很简单的例子:剧中白骨精的三个跟班,有很明显抄袭《霍比特人》里面的半兽人。就连前面白骨精吸走人魂魄的时候也是用外国特有的惊悚风格。

现在我们一个一个来讲师徒四人:第一个肯定就是唐僧了,一开始电影的镜头表明了唐僧穿了蓝色袈裟,而这太不合理了。因为西游记里明明白白说了观音菩萨赐唐僧的袈裟金光耀眼。而且,唐太宗虽然跟唐僧结为兄弟。但可没有送他士兵呀。还有紧箍咒,怎么会出现在唐僧的包裹里?种种瑕疵,还是太过明显了。再说唐僧被抓走的时候,他就没有呼救吗?他是大唐高僧,智商本该轻易碾压一切,但是他竟然忘了念紧箍咒,这样孙悟空就回去了。我都想出来了,他还想不出来。用一句话就是傻的可以。

还有孙悟空,孙悟空总体不错,而且装备还升级了不少,紧箍咒变得华丽。金箍棒摆脱了一根棒子的衰(sui)样。但是紫金冠等铠甲就变得连个披风都没留下。但是演员又有个问题,没有把孙悟空的皮性演出来。而且剧本把孙悟空写得好弱好废,打白骨精打了几天。倒是白骨精厉害了不少。

猪八戒倒没什么,就是好像没什么法力,到最后才拿钉耙出来扫扫地。前面就一直在装可爱,变野猪,调戏女的。

沙僧的外观形象变了不少,变得全身上下都是蓝色的,和师父好配。而且说话一口外国腔,加上他的大胡子,再套个假发。可以去唱《我的太阳》。

12.西游记最喜欢的人物孙悟空作文 篇十二

孙悟空是一只有野心的猴子,曾上大闹天宫,下闹东海龙宫,是一个在各界都“令人讨厌”的人物,有时候我也会为他的任性妄为感到可恶。直到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后,被善良的唐僧所救,之后就跟随唐僧西行求经。取经路上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从从前的野心、黑暗,变成了一个正义、勇敢,敢于与妖怪作斗争,甚至还带着温柔,让人人都喜欢的人物。

这不正如年少不懂事的我们,做了不少的傻事后,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也变得越来越懂事了,越来越勇敢、善于关怀他人了。

正如经典情节“三打白骨精”充分体现了悟空的成长。第一次因白骨精太过狡猾,让唐僧误会了她是一介平民,虽然悟空用火眼金睛识出了妖怪,并把她打跑。可被愤怒蒙住双眼的唐僧感到悲伤,说悟空脾气暴躁,滥杀无辜。唐僧开始念紧箍咒,悟空头疼得直打滚。

第二次,白骨精又假冒无辜平民,又被孙悟空打跑,这一次唐僧不再给悟空机会,赶他走。悟空依依不舍,但还是飞回了花果山。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很想念师傅,毕竟相处那么久,悟空对师傅早已生出感情。放不下心的悟空还是飞过去找唐僧,可惜这时候唐僧已经被白骨精抓走了。

读到这里,让我不禁想起,也许我们许多人都会这样,离开家人后,无论是去外地工作还是负气离家出走,总是每时每刻都会想起家人。表面潇洒说过再见,心里却是无法忘掉的想念。

上一篇:会议工作餐请示下一篇:医生工作人员入党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