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社会实践

2024-06-19

关注民生社会实践(共8篇)

1.关注民生社会实践 篇一

敬爱的党组织:

本次社区党支部组织党员学习,主要探讨现阶段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通过学习和讨论,我将我的学习心得向组织汇报如下:

在我看来,民生的问题涉及我国社会基层和广大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而妥善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上。众所周知,制度建设是中国整体社会能够保障民生命题顺利地发展的一个基础。如果上述二者,能够通过我们两会这样一个参政议政和制度建设的平台,得以协调发展,相辅相成,我觉得这不仅仅对于我们的两会,同时对于我们的老百姓来说,都是一个双赢的好消息。

从民生的层面上来看,历届政府包括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都在聚焦民生这个问题。比如说我们的政协发言人赵启正先生就介绍说,在去年政协收到的提案中,有1900份提案是关于民生的问题,占了所有提案的三分之一,这说明民生的问题是我们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在两会上讨论的问题的重中之重。而从制度建设的层面上来说,我们都知道,政协发挥了充分的参政议政的作用,那么全国人大又在立法、调研、决策等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影响力。但是这些立法、决策的力度和方向从哪里来?我认为,从根本上说,应该从公众所关心的命题和他们所需要得到的力度上来进一步完善。比如说今年全国人大的第一提案,其实是关于低碳经济的提案,就低碳经济这个问题需要两方面来共同协作,一方面,首当其冲地,我们需要制度建设上来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各个合理环节,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环境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老百姓自己也非常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非常关注身边的环境污染,因此如果二者能够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就能与民互动,最大限度发挥参政议政功能。

说到民意交流,我认为今年政协会议的一个特色就是不少政协委员通过各种渠道和民众来交流,有些政协委员直接把自己的提案草案放在博客上,来征集修改意见,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职能,达到政协委员为民请愿,为民谋福利的职责。

大家都知道,参政议政是全国政协的重要职能。全国政协委员来自三十多个界别,这三十多个界别其实辐射了全国大量的行业。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都有自己的期待,这些期待如果能够通过民意的途径,直接地和我们的委员们进行互动,有助于我们委员更好地调查民生,而且把民间的声音传递到我们两会上一个高层次的平台上。

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到,其实这种与民互动,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完成,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来完成,也应该同时充分发挥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等其他媒介的作用。只有民意需要,立法和参政议政良性互动,民意才有得到尊重的可能;也才能够保证立法和参政议政的舆论基础。因为民众的关注,本身就代表了这个社会,或者这个国家所有的人对于自身发展环境,对于整个制度建设的一种关注,这种关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我们政协委员承载着这种关注,当他把这种关注通过参政议政的方式表达出来,把它变成一些具体的制度建设,把它变成具体化的建议,那么这些建议最后又能回馈到我们的民生,那么这种良性的互动一旦形成,两会将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推动中国发展的一个前进动力。

汇报人:xiexiebang

2.关注民生社会实践 篇二

一、关注民生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建设, 民生为重。就业是民生之本, 收入是民生之源, 保障是民生之基, 就医是民生之急。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 我认为应当是:以充分就业为前提, 以社会保险为主体, 以社会救助为基础, 以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为补充,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充分就业, 就是要把促进就业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保障, 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强政府引导, 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扩大就业规模, 改善就业结构, 确立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有利于就业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坚持以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实现经济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积极开展统筹城乡就业工作, 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高校毕业生等城镇新生劳动力就业, 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人口的就业率。

以社会保险为主体, 就是把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正常运行作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已经建立并良好运行的根本标志, 努力建立以维持温饱水平为目标, 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和护理保险为主要内容, 以多样化、可选择的补充保险为辅助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制度。以社会保险作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 是社会保险制度广阔的保障面所决定的。

以社会救助为基础, 就是把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和维护作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最后一道防线”, 作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托底工程”, 着力建立以维持最低生存为目标, 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贫困人口、灾民、“三无”和“五保”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为重点, 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 以灾民紧急救助制度、救助性福利服务制度、社会互助制度、扶贫开发制度为主要内容, 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和临时救济为补充, 以统一的社会救助服务网络为基本载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以社会救助为基础构筑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既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 也是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以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就是把三者作为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 努力建立以国有企业职工、退役军人、各类公务人员和见义勇为人员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职业福利、家庭福利、公益事业和社区福利为基本内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完善以企业参与为主要形式, 以社会捐助为辅助形式的慈善体系, 积极培育慈善组织, 着力建设慈善队伍, 开发多种慈善救助项目, 不断加强慈善组织能力。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 充实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化保障需求提供更多更高更好的市场化需求。还要大力发展以政府和社会支持为主要方式的家庭福利、职业福利、社区福利。

二、充分认识关注民生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意义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其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高度关注民生,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目前, 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党中央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 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 力求形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使全体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 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 高度关注民生,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任务

当前, 与强劲的出口和投资需求相比, 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着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尤其是农民和低收入群体消费不足的问题, 影响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事业, 能够减少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 改善其消费预期, 增强当期消费。这是扩大居民消费特别是挖掘农民消费潜力,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内需与外需平衡发展, 消除通货膨胀压力, 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的重要保证。

(三) 高度关注民生,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 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发挥公共财政职能, 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社会保障作为社会运行的安全网和稳定器, 是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仅要追求效率, 也要注重公平;不仅要加快经济发展, 也要推动社会进步;不仅要增加物质财富, 更要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四) 高度关注民生,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社会保障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和谐社会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如果丧失工作能力的老、弱、病、残者得不到生活保障, 失去工作机会或收入较低者得不到基本生存资料, 生病者得不到有效医治, 和谐社会无从谈起。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 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劳资冲突开始表面化, 城乡差距与地区发展差距拉大。这说明, 在以要素分配为特征的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制度下, 弱势群体是不可能拥有公平地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机会的。因此, 要使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必须依靠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政府转移支付, 形成社会保障基金, 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稳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保证, 而社会保障制度则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安全网, 是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安排。它通过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 消除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 以维护社会稳定。因此,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 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社会保障制度是健全市场经济的必要前提。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特征就是竞争。市场竞争一方面提高了效率,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也拉大了收入差距, 产生了社会阶层分化, 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确有许多方面亟待完善。如果任由其负面影响扩大, 我国的经济改革将会受到巨大阻力, 并有失去社会支持的可能。而社会保障制度是以政府为主体实施的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以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 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 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均衡利益分布, 缓解利益矛盾;有利于提高社会承受市场机制带来的压力;有利于社会大众支持市场经济变革的进一步深化。

三、2008年宝鸡市关注民生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重点

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中央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 围绕实现“三个率先”的战略目标, 按照确立超前目标、统筹城乡推进、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创新服务手段的整体设想要求, 以社会就业为前提、以保障制度为基础、以社会救助为托底、以社会福利为补充, 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用相对超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进改革开放, 加快经济发展, 保持社会高度稳定, 促进宝鸡整体和谐。

(一) 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工作

市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 提出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农民、下岗失业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和残疾人, 面向现代农业、大工业配套、科技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物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开展自主创业。从人员构成看, “七类”创业主体是当前急需就业的重点人群;从经济发展和就业容量看, “五大产业”符合宝鸡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在推进此项工作中, 我们提出了“政府出政策定目标、创业办协调考核、部门包抓落实、劳动保障部门提供服务、财政部门落实政策”的全新工作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是:通过各职能部门的包抓帮扶, 调动社会资源, 将各类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有效地对接到创业者身上, 推动全民创业, 促进充分就业。目前关键是各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 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形成体系, 掀起高潮。市创业办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 督促各包抓部门落实包抓责任, 协调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帮助扶持对象成功创业。金融部门要扩大放贷比例、降低担保门槛、加大资金扶持;各职能部门对推进全民创业的优惠减免政策, 要落实到位。

(二) 全面落实扶持政策

近年中央和省市出台的就业扶持政策共有七大类十五项, 当前, 政策对接不到劳动者身上、落不下去是影响政策执行的最大瓶颈, 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抓住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的有利机遇, 创新思路, 大胆探索, 在落实政策上寻求突破。要放宽政策, 体现政策的普惠性。要把《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由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向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延伸, 把社会保险补贴由“4050”以上向以下延伸, 把政策的享受面由城镇职工向农民延伸。放大政策, 要发挥政策的倍增效应, 要用财政扶持资金通过全额贴息, 调动金融部门的积极性, 加大信贷投入力度。便捷利民, 要改变政策的兑现方式, 推动服务方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 政策兑现由简接向直接转变。

(三) 加快实施人人技能工程

按照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推进技能人才建设的意见》, 其核心内容就是整合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建设政策、资金, 对培训对象、职业院校、用工企业三方面实行分类补贴奖励, 形成一套完整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推动人人素质就业的机制和办法。抓好培训补贴政策落实。要把对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免费培训、阳光工程和雨露工程补贴培训、职业院校补助培训等政策完全落实到位, 并加强统筹管理、规范运作, 鼓励人人都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实现持证上岗, 素质就业。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载体和平台, 要加强对职业院校的统筹规范管理, 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扶持建设实训基地, 推行双证制, 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要围绕“一村一品”, 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经营能力和素质, 增加在当地吸纳就业的能力。同时要做好富余人员的培训和有组织输出。

(四) 强化就业服务

积极开展职业介绍服务, 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建设, 为创业就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档案托管、社会保险接续、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一条龙”服务, 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创业基地建设, 在高新区及六个工业基地建设市级创业孵化中心, 有条件的县区要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和特色品牌, 建设一批前店后厂的专业街区, 为创业者搭建平台。搞好创业指导, 各县区设立创业指导中心, 对创业者开展项目论证、项目推介、开业指导等服务活动, 定期组织专家到创业企业调查研究、上门“会诊”、答疑解难。

业企业调查研究、上门“会诊”、答疑解难。

(五) 完善政策体系

当前宝鸡市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已经出台, 下一步要重点研究如何在操作层面相互衔接的问题。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要加快研究政策之间相互衔接, 人员间互相流动、身份转换后的过渡问题, 实现农民向城镇、上岗向下岗的自由转变, 顺畅过渡。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快推进三个试点和五大保险扩面, 能快则快。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为突破口, 带动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向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工扩展;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 积极做好二轮参保缴费工作, 确保参保人数较去年有所提高, 达到25万人;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在麟游、太白及50个新农村示范村试点的基础上, 今年在凤县、西山地区全面推行, 同时在其他县区各选择一个乡镇推行;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在金、渭两区各选择两个社区进行试点。同时, 要积极探索运行管理新模式。做好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管理工作, 积极开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试点。

(六) 深化政策内涵

近年来, 宝鸡市各项社会保险工作按照政策当初设计时的要求, 基本实现了国有集体企业的全员参保, 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 中央陆续提出了把各项社会保险由公有制单位向非公经济组织、由城镇向农村拓展的新要求, 对照这一标准, 宝鸡市社会保险参保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为66%, 医疗保险为58%, 失业保险为48%, 工伤保险为42%, 生育保险为11%,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55%。面对这一形势, 今年, 要按照“大检查、后评估”的要求, 对当前还没有纳入各项社会保险的人群进行深入调研, 认真分析研究, 搞清楚这些人群为什么没有参保、为什么参不了保、为什么不愿参保等问题。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尽快提高覆盖面。

(七) 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3.关注民生 发展民主 服务社会 篇三

基层协会工作要立足于改善民生,切实保障计划生育群众的基本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必须改善民生,解决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并维护好计划生育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优抚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和谐计生的基本要求。

据统计,河南有独生子女夭亡家庭1942户、独生子女病残人数6954人、独生子女及计生双女户单亲家庭41473户、独生子女父母病残人数25831人、基层计生工作者困难家庭4769户。这一特殊群体及其他因为计划生育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和人群,既是政府、社会关怀照顾的对象,更是计生协提供救助帮扶的重点服务对象。

基层协会要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围绕“一个重点”,提供“五项保障”,维护计划生育家庭和人群的基本生活权益。

“一个重点”。就是解决好计划生育家庭和人群的现实困难,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利益。首先,要通过经济救助和实物救助的方式,帮助遭遇突发事件的计划生育特困家庭和群众摆脱困境,使其回归主流社会,步入正常生活轨道。其次,要立足长远发展,发掘蕴藏在基层社会组织,包括协会组织和理事、会员、志愿者队伍中的潜力,整合开发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经济资源、政策资源,建立基地,开发项目,帮助计划生育家庭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经营致富,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少生快富。

“五项保障”。一是会农结合,提供生产保障。开展农技培训,推广新技术应用,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群众收益。二是会社结合,提供资金保障。组织会员聯户担保,从农村信用社贷取生产发展、项目开发资金。三是会育结合,提供健康保障。在农村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学知识,协调技术服务部门,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开展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四是会医结合,提供医疗保障。为农村独生子女免费办理新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卫生部门沟通,减免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的就医挂号费,优惠治疗费、住院费。五是会保结合,提供保险保障。开办计划生育系列保险,帮助计划生育家庭和人群规避意外风险。从根本上说,上述活动都是倡导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有效善举。

基层协会要立足于发展民主,发挥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的载体功能,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发展基层民主,实现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必须发挥基层协会组织、服务、管理、协调、整合等社会自治功能作用,组织群众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帮助村(居)“两委”决策讲民主,办事重民意,使国家生育政策和群众生育意愿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进计划生育的村务公开,促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为此,基层协会必须立足“四大优势”,搞好“四项参与”,推进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健康开展。

“四大优势”。一是植根群众,网络健全的优势。协会会员由“五老”、致富带头人和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分子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他们可以管自己、教子女、帮亲戚、带四邻,组织群众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形成多数人做少数人工作的局面。二是会员众多,联系面广的优势。河南有900万会员,他们分布在村(居)、社区和企业等,可以把千家万户联系起来,成为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动员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桥梁与纽带。三是工作方法灵活,影响力大的优势。会员与群众非亲即邻,朝夕相处,对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最为了解,能够随时随地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疏导工作。四是以服务为宗旨,凝聚力强的优势。基层协会协调社会力量,组织理事、会员发扬无私奉献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为群众提供生育、生产、生活、生殖服务,帮助群众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激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内在动力。这些优势,为协会开展基层人口计生工作及参与基层群众自治,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

“四项参与”。一是参与人口计生法律法规宣传。基层协会组织理事、会员、群众学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运用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易于接受的宣传教育形式,做到家喻户晓,提高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二是参与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基层协会参与制订村(居)民自治章程和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参与村务政务公开和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推进基层计划生育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保障广大群众对村(居)计划生育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可以促进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开展。三是参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通过户籍地建会、流入地建会和就业地建会三种模式,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协会组织,延长协会工作线,拓展工作覆盖面。通过向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培训、异地维权、务工中介、关怀关爱等服务,把流动人口中的重点人群吸纳进来,组织起来,对其进行跟踪服务管理,杜绝了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四是参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开展生殖健康和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教育,提高育龄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和防范能力;开展幸福工程,开发妇女发展项目,提高女性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社会地位;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实施紧急救助、亲情关怀,建立长效帮扶机制,让计划生育家庭感到政治上光荣,经济上实惠,社会上有地位。

基层协会要立足于服务社会,不断提升协会参与群众自治的能力,推动基层工作协调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计生协的组织建设日趋完善,工作队伍日渐壮大,服务能力日益提高,它的小机构、大队伍的组织架构,说明其工作重心在基层,服务重点在群众。

目前,在河南省工作基础较好的地方,基层协会的工作已涉足村(居)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协会不仅是开展基层人口计生工作的生力军、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的主力军、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生力量,而且已经成为农村“四大建设”的排头兵和重要骨干。

总结各地协会服务社会、推进基层协调发展的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着力“三个推进”,促进农村协调发展。

4.关注民生社会实践 篇四

一、活动相关内容

主办单位:xx研究生总支委员会

项目类别:课题研究类

活动时间:整体时间为2010年7月——2010年8月

学生总负责人:陈xx

各课题名称、所属课题、指导教师、负责人: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蚁族”群体心理状况调研

(“蚁族”、“蜗居”大学生生存现状调研——郑xx 教授——胡xx)

2.小学教育阶段教育补习的实证研究——以广州市区为例

(教育公平的现状与对策——胡xx 教授——武xx)

3.“两个为主”政策落实的现状调查——以广州市珠海区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为例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安排与制度保障调研———无———徐xx)

二、概括性总结

本次暑期实践活动,“蚁族”、“教育补习”两个课题小组历时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调研和报告的撰写工作,各完成调研报告一份。“农民工”课题小组由于诸方面原因目前只进行了课题的前期工作,即相关政策的文本分析工作;目前正密切联系相关访谈对象,积极准备后期的调研访谈工作以及后期报告的撰写工作。

三、各课题小组总结

(一)“蚁族”课题组

2010年7.10-9.10我们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研,此次调研主要是针对广州市“蚁族”群体心理状况,我们调查了广州市具有代表性“蚁族”聚居地——岑村、上社、棠下和赤沙等,发放问卷400份,共收集有效问卷340份。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该群体的心理状况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经过这两个月的调研,我们收获了太多,无论是能力上的锻炼还是在精神上受到的“蚁族“群体的鼓舞。

首先是前期的精心准备。最初申请这个课题时,对于这个群体知之甚少。当查阅完相关文献和媒体宣传后,就更加坚定了我们课题申请的信心——要为这个群体做些什么。也许因为我们有着太多的相似,80后、充满梦想却要面对残酷的现实……接着是广泛查阅资料和课题的构想,在次期间,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郑雪老师给予了我们精心指导。

其次是实践过程,体会深刻。(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最初在查阅相关的文献以及看相关报道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但是经过多方面的思考和指导老师的指点,我们决定放弃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希望客观地去了解他们,挖掘这个群体的心理力量和潜能。经过调查之后,我们欣喜地发现物质上的贫困并没有导致精神上的萎靡不振,而是一颗平常心,一种乐观、希望的态度。目前关于蚁族群体的报道大肆宣扬了这个群体的弱势地位,称之为“生存之上,生活之下”,似乎有失偏颇。(2)实践出真知。最初调研构思时,我们设计了许多好的办法,例如如何去找被试、怎样和他们拉近距离,怎样发放问卷。但这些看似很好的想法却遭到实践的否决,而经过实践摸索出来的方法让我们增添了一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并且体验到了很大的成就感。(3)好的心态对生活满意程度和幸福感至关重要。调研访谈中发现,生活条件差不多的个体幸福感却大不一样:“挺知足的”或是“压力大”、“没希望”。具有的积极心理状态的个体往往是对生活未来充满希望,对生活现状和未来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更多看到生活中好的一面,认为事情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他们积极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方向,给自己一个努力的方向,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适当调整目标,尽快做出反应,不怨天尤人、不消极逃避。

最后是实践总结,收获颇多。(1)调研结果——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了解了蚁族群体的心理状况,并分析原因,提出了改善该群体状况的建议,希望能够为“蚁族”群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精神上的鼓舞——“蚁族”群体的平常心、乐观的心态激励着我们。当访谈蚁族时,他们话语中并没有很多的抱怨,更多的是一颗平常心,乐观的态度。不断通过奋斗达到自己的目标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追寻梦想的过程也是体现生命价值的过程。蚁族现在正是处于这种奋斗的过程,我们相信,强大的精神力量一定会让他们成就自己的梦想,这种奋斗的过程也会是他们精彩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教育补习”课题组

我们小组关注的是小学生普遍参加教育补习这种现象。目的在于通过调研,回答三个问题:

1、影响小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当前广州市小学生补习的现状如何;

3、影响家长对于教育补习的主观效用评价的因素是什么。

经过大家的合作与努力,可以说我们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影响其是否参加补习的重要因素,而家庭收入、学校级别、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已经不再显著。就目前广州市小学生的教育补习情况而言,规模是非常大的,超过60%。并且不同成绩的学生在参加补习的动机和补习的科目选择上都有不同。排名靠前的学生更加倾向于参加培优型科目,比如奥数。成绩越好的学生更希望通过参加补习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优势,保护自己的竞争地位。参加补习的动机、孩子的学习成绩、补习费用是影响家长对补习主观效用评价的主要因素。但是这三个因素只能解释其1%的变异。因此,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发现其他因素,更加深入的探讨教育补习对于孩子学业成绩是否有显著影响的问题。

虽然我们的研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但是还是有很多可以完善的地方。比如样本的选择,我们选择了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家长作为调查对象,最初的想法是这可以反应出教育补习对于孩子参加选拔性考试的影响,因为参加教育补习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但是这带来了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很难解释清楚,这是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二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使用的是自编问卷。尽管参考了很多同类型的问卷,并且进行了前测,但是仍然有一些回答率低,甚至无效的题目。这对于我们的分析造成了一些困难。

第三个问题是研究方法的选择。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切实感受到自己的统计知识是如此的欠缺。以至于一个很简单的统计方法,我们都需要参阅大量的文献和书籍,以确保我们对于这些方法的使用是合理的、正确的。正因为这样,论文中使用的一些数据分析的方法还是值得探讨的。

整体而言,我们小组的课题完成的情况是令人满意的。由于获得了几位老师的大力帮助,因此我们小组在问卷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分析方面进展比较顺利。也正是这个原因,从开始设计问卷到形成论文,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能够按时并且高质量的完成。大家之间的融洽气氛和无私奉献,是我们团队一直保持高效运作的保障。课题虽然已经接近尾声,但是我们对于问题的思考并没有停止,希望我们以后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来完成自己的研究。

(三)“农民工”课题组

课题调研的时间是在七、八月份,在这一期间,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在分析政策文本,联系访谈人员,但最终没有联系到访谈人员,这也表现了我们工作所出现的漏洞。

我们的课题小组的课题是,“两个为主”政策落实的现状调查,基于广州市海珠区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来实施的,这一课题的开展,主要是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对广州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问题联系相密切的“两个为主”政策的文本分析;二是通过深对方谈来对文本分析中的内容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证的考察。从而验证文本分析中所找出的问题是否实际存在。下面我将这两部分的工作做一下总结:

首先是关于政策的文本分析,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就“政策”为中心,围绕国务院颁布的“两个为主”政策和广州省相应在2003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2004年《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出台的三个政策,从一个政策从中央到省市的实施这条路径来对“两个为主”政策实施进行文本分析。以影响政策执行的原因为出发点,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是从政策的执行的主体来找原因。以政策执行的主体为先导,以政府、学校、家长的顺序来分析政策执行者问题出在何处。第二,是从政策的本身找原因。从政策问题的性质、类型和目标群体的特殊性来完成第二部分的内容。第三,政策以外的原因。这一部分涉及两个,一个是政策执行的资源,重点分析的是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另一个是政策执行的环境。通过这些分析,我们了解到有些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涉及很多方面,我们需要多方考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是关于访谈实证的部分,由于访谈的人员比较特殊,而且比较忙,而且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比较敏感,一直没有能够进行第二部分的工作,我们课题组仍然保持与访谈对象的的联系,一旦时机成熟,我们的工作将继续进行。因此将深度访谈作为后期工作来实施。

5.《关注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篇五

构建和谐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报告彰显了关注民生这一主题。强调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所共丰。这是新的党中央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所在,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中之重。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社会治安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由此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直接影响到社、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把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重在出实招办实事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解决人民稗众最关心、最宜接、最现实的利益向题为出发点,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善于从鑫体细小的问题抓起,细致入微地体察民情,使各项决策得民心、顺民意、见实效。近年来,XX区积极开展创建“八好”平安和谐社区,坚持以民 1

为本,从居民关心的热点、锥点入手,建立建全全社区服务体系。全区12个街道和30个社区均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志愿者服务队伍达2.2万人。今年有15个社区被省验收评为“八好”平安和谙社区,社区建设成为本区一个品牌。率先在全市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让具有参保条件的居民积极参保,很好完成试点工作,部分街道超额完成任务。在全省率先实施充分就业工程,全区实现了“零就业家庭”为“零”的目标,确保社区居民中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实现全部就业。未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上的群众全部纳入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建立了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同时对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和五保户逐一结对帮扶。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必须靠制度作保障。用制度去解决民生问题,才能把老百社关心的事办实办好。XX区把就业再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和谐之基来抓,逐级强化责任,落实目标任务,建立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机制。全区严格建立低保金发放制度,实行低保金通过银行网点社会化发放,确保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同时建立低株金发放建立政策和中报办理程序公开、保障全额公开的群众监督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并非比谁花的钱多少,许多便民措施完全可能做到不花钱或少花钱。XX是欠发达地区,财政一直比较紧张,XX区的社区建设一直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不搞花架子、不搞面子工程,而是集中财力把钱花 2

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去年以来,全区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90多万元投入到再就业工程中;投入到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也达到157万元。妥善解决了群众生活中的困难。群众也从中得到实惠。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程,关系到千百万群众的景危冷暖,绝不能实功虚做,不能搞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满足于贴标语、喊口号,一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务求实效。各级领导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正深入群众。

6.关于关注民生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六

正文: 1前言:

申家庄位于x和x交接处,为了了解现在的民生状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我2014年寒假期间在我的家附近的申家庄做了了此次民生社会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我走访了一些村户和村干部,具体了解了一些情况,从中我了解到人民生活总体有所改善,但由于各种问题的存在,有些政策依然没有落实到位。先做具体报告:

农村居民社会保险现状:

在我所调查的西杨寺村1150人中,满60岁拿到全额政府补贴的新社保的老人共有116人。全村参家社保的比例为90%,其中99%参保的是每人每年100元,另外1%自愿参保每人每年200元的。那116位超过60岁的领取60元每月的工资。

从以上数据可以了解到:居民保险意识不算薄弱,参保险种多为养老保险,与以往老式社保不同的是,此次新社保的组织机构是政府,以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将来的趋势是全民制,相信这一惠民政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定会落实到位。

农村居民医疗药品市场现状:

在我调查的封丘县内,每周四下午都会有固定的采血车负责血液采集。县防疫站也会定时给适龄儿童免费接种卡介苗 白喉 百日咳 乙

脑 乙肝等疫苗。一般一个药店有三到五个药剂师或药品购销员。新医改以来,各大药店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与政府补贴相结合。医保卡还可以刷卡消费。

在问及农民的家庭月收入时,在800元以下的占有54%,800-1000元的占有14.9%,1000元以上的占有31%,而家庭医疗费用的支出每年在300元以下的占有44%,300-900元的占有34.9%,每年医药费用支出在1000元以上的占有20.6%,近几年,农民的收入有了不少的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收入增加的同时,农民医疗费用的支出也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申家庄的农村居民医疗药品现状还是比较理想的,农民看病问题看似有较大的缓解,但医疗卫生保障情况不是很好,像义务献血就不容易在我县开展,我认为是宣传力度不够,居民献血意识不强。

乡镇(村)干部及企业干部学历结构及工作现状:

村干部一般由本村人和大学生组成。本村村委会成员一般高中学历。村干部有点子,有想法,有头脑,但是由于资金短缺,所以很多项目像水利 打井 拉电线 修路之类的无法实行。

教育现状:

在小学里两免一补全部实行,在初中,100%实行两免,一补实行率为60%-70%。其中小学不住的钱多用于学校建设。小学生只要是适龄儿童都在享受两免一补下受教育,但初中生的辍学率却高达40%。大多数辍学的多为处于叛逆期的男孩子,个别女孩儿也有辍学情况。

在初中升高中时,升学率仅有30%左右,所以很多孩子只有初中学历。俨然一个新一代文盲。所以农村的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学生初升高时有很多人过不了这个关卡,导致很多十六七的孩子闲置家中。这群孩子一般会借个身份证,南下打工,从此成为打工仔或者打打工妹,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会学理发 钳工 焊工等手艺。

关注弱势群体:

在一个村中,一般会有4-5个孤寡老人或孤儿评上五保。家庭困难的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村户会占到3%。虽然低保五保不能让孤寡老人和孤儿过上小康生活,但也足够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由于青年夫妇多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一般由其祖父母或其外祖父母照看。这些孩子一般年龄为1-10岁。正值成长的关键时期,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会造成心理不健康,容易迷恋网吧,辍学。更有甚者会出现打架斗殴现象。他们是未来祖国的花朵,需要特殊的关爱,所以为人父母的就应该履行做父母的责任。不要等孩子出现问题后追悔莫及。

结尾:

通过这个调查可以看到民生问题有所改善,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譬如整体意识不高,综合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难道单靠国家补贴农民就能致富吗?显然不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提高农民的竞争力让他们自己有能力去觅食而不是把食物送在嘴边呢?

7.关注民生社会实践 篇七

广覆盖高标准社会救助体系破解民生难题

为实现“民计民生率先改善”的目标, 2008年东丽区财政投入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及对困难群体各种形式的救助, 在全区基本建立起以城乡低保制度和农村五保制度为核心, 包括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社会互助、慈善救助等多项制度为一体, 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城乡社会救助网络, 启动了孤儿救助工程, 提高了九项救助标准, 提出了改善民计民生五项措施, 大大提高了东丽区社会救助功能和水平。全面落实《天津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保持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全区低保户共计3335户, 7947人, 发放低保金1800万元。两节期间, 各类救助政策惠及困难群众34978人次, 投入救助资金1219.41万元, 使全区困难群众真正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在东丽区, 孤儿这一特殊群体得到了特别的关注。为切实让孤儿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东丽区孤儿救助工作暂行办法》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出台。由于孤儿没有直接生活来源, 东丽区将孤儿全部纳入低保, 全额享受低保待遇及分类救助政策, 打造“无盲点”社会救助体系。对于足额享受低保待遇后的孤儿, 由区财政发放生活补助金, 标准为每人每月发放500元, 孤儿年生活标准将随农村人均生活标准的提高而提高。对其抚养人 (监护人) 每月每人发放生活抚养补助费500元。

2008年, 全区18名孤儿每人每年能够领到1.2万元的政府救助, 共发放救助金21.6万元。

区财政增加投入1170.37万元, 一次性提高了九项困难救助标准:

一是提高解放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补贴标准, 1945年8月30日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 每人每月补贴标准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 1945年8月31日至1949年10月1日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 每人每月补贴标准由400元提高到800元。二是提高农村低保家庭一次性补助, 由每人每年500元提高到1000元。三是增发城镇低保对象一次性补助, 在市里给每人500元补助基础上, 由区财政出资, 每人增发500元一次性生活补助金, 共达到1000元。四是提高农村低保标准, 东丽区以政府补贴的形式将农村低保标准与城镇低保标准统一, 标准的调整按全市统一规定执行。五是提高80周岁以上老年人生活补助金, 由每人每月补助100元提高到200元。六是提高中小学特困生救助标准, 由每人每年400元, 调整为每人每年不低于500元。七是提高特困生节日补助标准, 由劳动节、国庆节各200元, 春节500元补贴标准, 分别调整为劳动节、国庆节各300元, 春节800元。八是提高临时救助标准, 从一次性救助1000-3000元, 提高到2000-5000元。九是加大救灾资金投入, 根据受灾情况, 由区财政随时追加区级救灾资金。

在九项救助标准调整后, 又提出了改善民计民生的五项措施:

加大医疗救助力度。为进一步解决特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消除因大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农村医疗救助对象由低保、五保户扩大到农村特困及因大病重病致贫的困难户;救助标准由全年累计救助额度不超过5000元提高到20000元;“二次救助”由每人每年不超过10000元提高到20000元。

增加取暖费补助。对农村低保户按照每户200元标准发放取暖补助。

加大春节补助。为了增添困难群众春节喜庆气氛, 提高节日生活水平, 将城镇农村低保人员、原精简对象、城乡特困户这三类人员春节补助费由市标准提高到每人100元, 不足部分由区财政负担。

增加农村低收入家庭物价补助机制。根据城镇低保、特困家庭价格联动补助政策, 按照区经济发展状况, 对农村低保、特困家庭放发了物价补助, 补助标准在市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提高10元。

开展迎新春助困活动。春节期间, 一些群众生活困难问题相对突出, 为解决困难群众春节生活临时出现的难题, 结合市里开展的活动, 针对东丽区实际情况, 对500户困难群众家庭, 每户实施款物共计500元标准的生活救助。

九项困难救助标准和五项措施是东丽区社会救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具体体现。

心相连同舟共济全区倾力相助支援灾区人民

东丽区不仅将温暖送入区内的千家万户, 灾区人民的疾苦同样牵动着东丽区人民的心。

2008年冬春南方部分地区遭受了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 东丽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 积极支援灾区, 立即开展“向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地区献爱心捐赠活动”, 全区累捐款253.99万元。

四川汶川地震, 东丽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举全区之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在区委、区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下, 根据市民政局的总体部署, 东丽区民政局反应迅速, 组织有力, 制定了《关于开展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赠活动方案》, 紧急开展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赠活动。东丽区民政局干部职工们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出色地完成了为地震灾区募集款物工作, 取得了东丽区有史以来募捐工作速度最快、数额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的好成绩。5月13日—6月12日, 区慈善协会共接收捐款2499万元, 接收价值232.23万元的捐赠物资, 包括棉衣被、帐篷、药品、手电筒、防护服、雨具、医疗机械、电影放映机等。

10月13日, 开展了向地震灾区捐赠棉衣被工作。在16天的捐赠活动中, 全区上下共同努力, 共捐赠棉衣被68241件 (包括送往宁强县3360件棉衣被) , 其中新棉被19031床, 超额完成4031床;八成新以上御寒衣服49210件, 超额完成19210件。体现了东丽区人民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舟共济、血浓于水的同胞感情。

深化丰富双拥工作增强活力力争夺“六连冠”

东丽区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传统, 连续五次被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民政部、总政治部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 “五连冠”的殊荣既是对东丽区双拥工作的肯定, 也是力争保持全市先进水平的动力。为此, 东丽区双拥工作紧紧围绕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的工作目标, 紧贴工作实际, 认真研究、主动作为。

积极为驻区部队官兵解难题、办实事。全区各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围绕军地中心工作, 切实贴近实际做好事、办实事。开展了资助驻区部队遭受雪灾地区的官兵, 共为来自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重灾区的260余名受灾官兵捐款达70.2万元;积极支持部队参加抗震救灾和慰问驻区部队在汶川地震中的受灾官兵, 共为驻区部队200多名家庭受灾的官兵捐款120余万元, 并给参加抗震救灾的驻区官兵寄发了慰问信, 走访慰问了部分赴抗震救灾一线的驻区部队官兵的家属;积极支持部队信息化建设和为驻区部队解决工程建设用地问题。协调武警指挥学院完成了筹建师团以上干部宿舍楼征地15亩的工作, 协调解决了某部队军官经济适用房项目占地10亩的难题, 拨款20万元支持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协调基层双拥片切实为驻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

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优抚政策。按照《东丽区在乡重点优抚对象购建房补助暂行规定》, 为30多户优抚对象发放购建房补助16.2万元。制定了区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意见, 完成了优抚对象的“参保”工作。制定出台了《东丽区落实<天津市拥军优属条例>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提高优抚对象待遇提供了法律依据。

深入推进社会化拥军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双拥工作的深入性和广泛性, 在华明示范镇进行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军民共建和谐社区启动仪式, 组织东丽区民营企业家拥军协会继续与驻区部队签订共建协议, 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协调东丽区民营企业家拥军协会、东丽区驻区企业拥军协会积极开展支援遭受冰雪和地震灾害的驻区部队官兵活动。区国有企业拥军协会会员单位捐款物共计160万元;东丽区民营企业家拥军协会49个会员单位共捐款1300多万元, 捐物价值22万元。

全面完成退役士兵安置任务。2008年, 东丽区共接收退役士兵177人。符合安置条件的城镇退役士兵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充分利用退伍军人服务中心功能, 积极组织各类招聘会, 为退役士兵提供求职就业平台, 全年共举办各类招聘会7场次, 共推荐近200名退役士兵, 81名退役士兵被录用。不断完善东丽区退伍军人服务中心网站。及时更新、完善板块内容, 网站自开通后总访问量达5502次。通过网上平台共有5家单位与中心联系用工事宜。

军爱民、民拥军, 东丽区驻区部队与东丽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他们积极参加东丽区““三个文明”建设, 为东丽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重视民主管理推进村务公开发展村民自治

东丽区高度重视全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 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上, 积极完善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在村级民主建设工作上, 从四个方面做好工作:在民主选举工作中, 实行了“一票双推、等额不定职、相对多数”的方法;在民主决策工作中, 制定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重大村务实行“六步工作法”;在民主管理工作中, 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等一系列村民自治制度;在村务监督工作中, 健全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制度。由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成绩突出, 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在加强村务公开工作上, 他们在全市乃至全国首创成立东丽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专职办公室, 专职办公室在集中力量抓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上, 在加强工作的指导、督查和督办力度上, 在推进全区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上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 适应农民群众的要求, 东丽区不断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 2008年投资了300万元, 建立了区、街乡、村三级村务公开信息网站, 并为各村配置了触摸屏, 使村务管理工作达到了便于监督、便于查询、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效果, 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今年被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命名为“全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区”。

社区建设工作。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要求, 加快全区城市化进程, 不断加强社区建设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起草下发了《东丽区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的意见》, 落实了社区建设工作组织领导, 为城乡社区建设起到了指导和保障作用。自2008年起, 在全区确定了23个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由于无瑕街杨泊村和金钟街徐庄村社区建设成绩显著, 得到了国家民政部、市民政局等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东丽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区。为了进一步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 成立了东丽区志愿服务协会, 积极落实社区志愿者注册工作。

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认真做好区划调整和撤镇建街工作, 实施并完成了军粮城镇的撤镇建街工作。目前, 全区行政区划格局为“八街一乡”, 使东丽区城市化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8.关注民生社会实践 篇八

发展改革委作为宏观经济综合部门,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在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社会保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延续了近几年平稳快速发展的势头,宏观调控成果显著,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快速增加,社会保险基金的扩大积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但经济运行中一些不协调的矛盾不容忽视。今年3月,针对贸易顺差过大、投资增幅过高等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及时组织调研组对部分地区外贸出口企业劳动力成本等问题进行调研。提出了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合理提高工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劳动力成本,有效缓解贸易顺差过大问题等政策建议。力求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和综合措施,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理顺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

(二)发挥规划计划的功能作用,积极参与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工作

一是在“十一五”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制中,提高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协调发展程度。配合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参与编制了劳动保障事业、民政事业、老龄事业及残疾人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并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首次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纳入规划和计划中,以增强社会保障工作力度。二是积极参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工作。与劳动保障等部门共同研究开展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农村养老保险以及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工作。

(三)开展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点,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

一是将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列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意见中。经国务院批准,目前已正式确立重庆市和成都市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二是适应人口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的需要,会同公安部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并将户籍迁移政策调整作为现阶段户籍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

(四)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一是在节能减排、淘汰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中,密切关注职工的就业和保障问题。二是紧密跟踪价格变化对城乡困难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建立完善物价上涨与提高低收入人群补贴和保障标准的联动机制。三是先后20多次降低政府管理的药品价格,累计降价额达到500多亿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群众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吃不起药的问题。并积极研究调整医疗收费和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等问题,努力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四是配合有关部门,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供应力度,引导调控房屋价格,建立完善保障性住房进入、退出和循环使用的机制,解决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问题。五是在牵头制定华侨农场、国有林场体制改革文件中,注意解决华侨农场和国有林场职工、被征地农民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五)加强对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建设的支持,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一是通过预算内建设资金安排,支持西部等地区社会保障经办服务大厅示范建设,改善社会保障窗口服务的基础条件。二是支持金保二期工程建设,提高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三是在促进服务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中,支持养老服务机构、残疾人和工伤职工康复设施建设,提高对特殊和困难人群的社会保障服务能力。

二、加快解决新形势下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快于以往任何时期,经济社会领域尤其是就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人数快速下降,非公有制部门就业人数大幅上升,灵活就业等非正规就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村进城就业人数快速增长。经济生活的市场化加速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的迁移和流动,劳动力在单位、行业、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面临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保障,但针对国有企业职工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为此,我们应正视这些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当前急迫需要解决的,一是提高统筹层次,解决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提高保险基金的互济能力,以形成保障制度内在的良性循环,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供制度基础。二是加快研究农民工、农民的保险问题,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进而推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解决不同收入人群社会保障待遇差距过大,社会保障逆向调节问题。

应当看到,上述这些问题有些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有些是经济转轨出现的新问题,更有些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分配中带来的新矛盾。从长远来说,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制度的不断改革调整、摈除制度弊端。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挥社会保障再分配调节、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适应性和普惠性,以最终实现覆盖城乡居民、人人都有适度保障的发展目标。

三、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对社会保障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也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关注民生已成为全党的共识,社会保障体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们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部署,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与可及性

抓住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初次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建立收入分配跟踪监测体系。为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公正目标奠定制度基础。

(二)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

重视社会保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对促进消费、拉大内需的作用。配合有关部门,加快研究探索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发展问题,加强社会保障薄弱环节的工作力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大力发展面向群众的公共服务、社区、社会化养老等服务消费,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建立健全物价上涨与提高低收入人群补贴和保障标准的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

针对目前粮油肉等食品价格波动较大、煤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推进、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情况,加快研究和编制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指数,建立物价上涨与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和保障标准挂钩的机制,努力保障城乡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四)强化政府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

统筹规划和调整社会保障服务资源配置,改善落后地区社会保障服务条件。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对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窗口服务、康复、养老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公共投入,切实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质量。

(五)加强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加快《社会保险法》立法步伐

上一篇: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诗句下一篇:小班美术小鱼吹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