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

2024-10-15

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11篇)

1.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 篇一

浅谈我国城市化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各种城市建设不断增加,城市在不断的升级和更新,在城市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给我国人民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就我国城市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途径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

城市化、环境问题、发展模式、环保意识

一、前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随着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高度密集,它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中国城市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并且长期以来延续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这带来了污染物的高排放,使得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了世界工厂,对这个成就我相当肯定,但是,中国世界工厂化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化,即其工业产业向中国转移。在这种全球生产体系下,发达国家得到了环境保护,像中国这样的工业化国家环境受到污染。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1)、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1、水资源污染加剧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水环境恶化状况也相当严重,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将成为我国城市在21世纪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球。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在我国目前66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吨以上,重点缺水城市108座,严重缺水城市50多座,如辽宁省的城市每天缺水8.5×105吨,每年因缺水而影响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

2、大气污染严重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固体废弃物不合理排放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猛增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产量大幅度上涨。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我国城市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垃圾,年产量已超过5亿多吨,并且每年以8%至10%的速度增长,综合利用和处置率非常低,其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大多直接堆放在城市郊外,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以上,占地5万余公顷,形成了垃圾围城的恶劣情况,影响城市景观,污染了城市的水源和空气,孳生着各种传染病菌,同时又潜伏着资源危机。、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城市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和建筑工地。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50%,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70分贝,社会生活噪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大量的统计研究表明,长期处在高噪音中的人,容易造成精神紧张、耳聋等疾病,影响人们身心健康。

5、大量耕地被占用

城市的发展使大量耕地丧失,50年代以来,全国由于城市用地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48万亩,1981年~1985年,全国每年减少约100万亩。90年代以后,全国每年减少约500万亩。

(2)城市发展中的基础设施现状

1、城市基础设施设施落后

我国目前有50%城市没有排水管网,现有设施1/3老化;城市燃气和集中供热率低;有1/4城市垃圾粪便不能日产日清;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左右。其次,由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费用没有着落,虽然在有些城市已开始向单位和居民收取污水处理费,但所收的费用远不能维持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此外,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的实际情况亦很不乐观,由于技术的原因,很多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还处于实验阶段,时断时开,运行不稳定,处理率极低。

2、遍布公路下面的管线交叉纵横

存在多头管理,各部门报规划不能协调一致,建设资金独立。常常出现修路在前,水、电、热、排污、通讯紧跟其后,分别开控路面,造成城市天天破路挖沟的尴尬局面。各种管线所用材质不环保,不经济,经常出现跑冒滴漏,不得己对道路面进行破坏。

3、道路设计的盲目性

道路设计时只注重道路的拓宽,不考虑道路其它综合配套设施及环境设计。例如,现在城市在拓宽道路时,把原有道路旁的树木通通砍掉,拓宽后不进行重新栽种,原有的雨水排污填死等情况。

4、建筑住宅节能几乎没有纳入建筑考虑

只关注房屋外观和结构,不注意节能,使居住用能极为浪费。有关专家统计,通讯建筑保温,管网系统调节,提高热源效率三个方面的改进,我国北方地区采暖耗能至少可降低60%一70%。建筑不同于一般的消耗性物品,是资金含量高的持久性资本品或家庭耐用消费品,其宏观调控需要从长远着手,从规划着手,注重实施。、城市绿地覆盖率低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城郊农田、城郊天然植被和市区园林绿地等三部分组成,对促进城市生产的发展和保证居民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城市发展建设,自然环境被开发利用建设工厂、住宅、道路、广场、果园、菜地等,自然环境中的植被被不断地砍伐、清除,代之以稠密的人口、建筑物,城市绿地的多种环境功能正在逐步丧失,已经成为尖锐的环境问题。

6、城市通风廊道没有,热岛效应严重

大多数城市在建设中缺少总体规划,没有从城市整体的角度充分考虑空气的流动性、散热性,城市通风廊道没有或建设不好,空气流动缓慢,污染的气体不能及时排掉,热量散发缓慢,造成热岛效应。

三、环境问题的出现原因(1)、环境问题中的人为因素 1.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低

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口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排放废物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限制其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以各种灾害施加报复,人口增长过快已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人口剧增,教育跟不上,人口的文化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差,法制观念薄弱,也造成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冲击和破坏。

2.法制不健全,人治代替法治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不足以成为执法部门的依据。某些地方的经济规划、资源开发、工程项目上马等重大决策,仍然由少数官员做出,缺乏专家论证、缺乏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如果再加上这些官员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就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3.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现阶段的某些经济活动中,决策人员没有充分认识生态规律,未能从环境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出发,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有些工程项目,只顾近期或眼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认真考虑其生态效益,违背了生态规律,结果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

4.生产技术落后,环境资源过渡消耗和浪费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水平低,工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不强,管理混乱,因而资源利用率低,废物的排放量大,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2)环境问题与发展模式

十几年前,在中国,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的反思局限于理论圈。十几年过去了,环境问题从少数人谈论变为全社会共识,到党的十七大报告生态文明被作为国策提出。这一重大的发展和变化,跟国家环保总局、跟领导们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生态意识的增长、上升跟破坏生态的实践恰恰是齐头并进的:一方面媒体到处都在谈保护生态,一方面环境破坏的速度比保护的速度还要快。为什么?其深层就是整个发展模式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地方,在一些干部心目中,为发展而发展,发展简单化为经济数量的增长,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这样的片面发展观相当普遍,而且长时间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得到纠正。片面的发展观导致了片面的政绩观。很多地方,一系列跟经济相关的量化指标,与官员的升迁奖罚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政绩甚至简单化为年终报表的数据。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有其必然性;但是,这种片面的认识和做法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纠正,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种“高增长、低发展”的畸形状态。经济从数据上看增长很快,而人民群众却没有从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长此以往,势必影响社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甚至连经济本身的发展也不能保证。

各级政府在围着GDP转的时候,不仅忽视了老百姓的心理感受,而且在追求经济发展的时候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些地方的经济指数突飞猛进,GDP一年比一年高,环境污染也一年比一年严重,为了单纯的经济增长,而采取损害民众利益的举措,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对人文、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如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15%,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尼系数超过0.4的社会失衡临界点。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当地的经济指数,出台各种地方保护主义规定,不仅给百姓带来种种不便,还削弱了中央宏观公共政策的权威性。这样的经济发展是百姓不能接受的,实际上我国不断增长的GDP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损害政府形象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的。

四、城市化发展中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1)合理规划城市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技术研究

1、确立新的我国城市的环境战略和目标规划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要求,全国城市分布特征、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和因地理条件带来城市环境条件和环境要求的差异,综合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确立按层次分类的城市发展的环境战略,指导城市经济建设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按照新的城市发展环境战略,制定不同类别城市发展环境目标规划,用于修订和完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和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确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行动,达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和城市结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和人口增长,合理开发中等城市,积极并加快发展小城市。

3、制定严格的城市规划和科学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依法实施;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工业在城市发展;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改变落后的城市能源和资源利用方式。

4、积极筹资,加强和改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控制水体污染的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和完善城市供排水系统,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步伐。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箱式收集、密封清运;建立家庭和社区分类收集体系,实行分类处理、回收利用;建设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强市政道路建设,提高道路运行能力;适度发展立体交通,实现街巷路面硬化。对城市进行生态重建,推行以绿化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和恢复野生生物的生境,加强旧城、城市废弃土地的生态恢复,建设立体绿化示范工程,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5、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强制性监管

限制小汽车数量,完善并健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开发利用电能、磁能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逐步取代汽油。

6、积极开展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研究 推广国外新技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有效地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推行集中供热,普及型煤,积极开发燃气和清洁能源技术,重点解决烟尘污染。研究推广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使生活垃圾资源化。推行节水和污水治理技术,使废水资源化。研究和推行城市绿化技术,增加绿地覆盖率。在工业企业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在工业生产全过程中控制污染产生,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标。研究提高城市工业污染防治和基础设施水平的科学技术,保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雄厚的技术能力和较高科学水平。

(2)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督制度,提升全民环保意识

1、建立健全城市环境法规

适时地推出《城市环境法》和有关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和试行城市环境审计制度,制定强制性的环境管理规定和措施,实施依法管理和保护。

2、制定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参与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

3、鼓励公众参与

公众有时并不清楚他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权利,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管理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公众参与的必要性,设立专门的人员和预算,使公众获取到清晰易懂的信息,同时增强公众的环境知识,环保意识,使环保宣传社会化、环保意识全民化,形成环保事业人人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环境保护工作局面;另一方面通过新闻自由及信息法律自由使他们有条件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承认他们有权代表自己的成员作出决定。公众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义务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使环境保护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充分发挥公众的能动性,切实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4、明确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中的职责

加大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的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起环保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权威性;再次要加强对环保工作人员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提高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和重要性。对于那些能为地方带来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的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决不能视而不见。

5、环境保护教育要从小抓起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求知欲强,好学上进,对周围自然界充满好奇心,他们的环境意识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环境保护的发展。在中小学校有计划地增设和开展一些环境保护课程和宣传教育活动,使他们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6、环保意识融入政绩观

工程上马等一系列经济活动,都是通过政府部门的统筹决策而付诸实施的,错误的政绩观可能会由于大量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逐步摧毁,所以强化领导决策层的环境意识尤为重要。必须使环境保护意识扎根于他们心里,所想所做都是从环境出发,切忌“说起来重要,计划中重要,实施中不要”的环境意识倾向。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环保政策,要从决策源头控制住环境问题的产生。

五、结语

面对我国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现实,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重新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走出全球生态危机的困境,消除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困惑。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社会经济的进步都离不开人,适当数量的高素质人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左右着人们的行动,环境意识是调节、引导和控制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原因,因此必须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萍,王延华《浅谈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2、吕斐宜,陈 静《国民幸福总值应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新指标》

3、吴家骅《环境史纲》

4、范伟《政绩考核的新坐标》

5、余谋昌《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

6、刘兴俊《试论城市规划要考虑环保节能意识》

2.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 篇二

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安排,兼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各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城市住宅、社区及文化设施综合规划建设,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及精神需求。

(2)、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承受能力,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使用。

(3)、努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4)、切实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二、注重城市绿化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当今的城市,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渴望绿色返归大自然的呼声日渐高涨。诚然,人类离不开绿色环境,同时还需要创造绿色环境,这在城市环境绿化中是一道永恒的话题。城市园林绿化是现代化城市重要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发达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崇尚绿化,回归自然的心理日趋浓厚。象征生机与活力的绿色将成为城市文明的要素之一而被人们所推崇。

人类本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依靠自然的恩赐而生存。但是人类自从有了善于思维的大脑,就开始背叛自然,并且以改造自然的本领不断提高而自豪。以至到了今天,人类征服的领域迅速扩大而自然则被蚕食得所剩几。感谢生态学的诞生使人们终于懂得:如果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这样继续下去,不用再过多久人类就要与自然同归于尽;并且要在消失之前经历一个十分悲惨的痛苦挣扎阶段。有识者已经设想到这样一幅景象:洪水与冰冻交替侵袭,狂风暴雨联袂而来,烈日灼焦肌肤,沙尘遮蔽蓝天,人们会为争一点清洁的淡水而相互撕杀……

于是,“保护地球”“保护人类惟一的家园”,“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科学的,明智的呼声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理解。保护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人类的首要行动。

一个没有绿色的城市,是不文明的城市。因它只图眼前利益,急功近利的发展经济,不考虑长远的环境效益,所以说,这是野蛮愚昧的城市。在呼唤生态文明的今天,人类再也不会忽略大自然的生命之色——绿色。

当今世界,绿色城市已成为21世纪文明的高度象征,而城市环境的绿色,则有力地提供着这一城市未来昌盛的条件。因此,20世纪各国掀起一次次的绿色浪潮,并涌现出多种绿色组织,如意大利的绿色大学,德国的环保银行,美国的树人组织等,其目的就是让人们认识到地球赋予人类的一切,人类则有义务来保护地球,并树立起热爱绿色,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由此来提高人们绿色文明的水平和素质。

三、发展与环保的关系

发展是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新的世纪,以保护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没有现代化的大交通体系和环境保护体系,就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我国加入WTO后,国民经济向深度市场化发展,对外开放的层次不断提高,领域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进一步加强。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压力和挑战,发展中小城市的建设工作迫在眉睫。它支撑着生命系统的延续,维系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

(1)、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人类不仅仅从自然界摄取营养、水分、空气和阳光,以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而且也在自然界的影响下生活、学习和工作。我国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人合一”的思想已全方位地渗透到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

(2)、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重要纽带。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既是大自然的基本要素,又是构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重要纽带。生态的发展是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这里既有社会需求的推动力,又有相邻学科发展的渗透和结合,更有科学本身发展的因素。当前,通过园林绿化和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增强节能效益、生态效益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实践证明,生态园林已表现为一种生命、一种理想的生存环境。正是出于寻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当代人热情倡导一种热受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通过积极主动的生态建设来修复已遭破坏的地球环境的道德态度,并提出诸如节制生育、节约能源、清洁生产、减少污染、适度发展、合理消费、保护物种等具体的行为规范。

(3)、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根本。人类发展史表明,人类对生态的需要是子孙万代永恒的需要。”未来的城市应当充分体现生物圈与技术圈的协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创建生态城市的目标是遵循城市社会功能整体性—和谐生态—平衡发展规律,以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建设生态城市,就是要对自然由无序蔓延变为合理分布,变恶性掠夺为最大值利用,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同步协调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合理布局,最终的发展目示是达到以人为本改造自然,优化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4)、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在当今城市环境严重恶化的情况下,有效保护生物资源、坚持控制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是刻不容缓的问题。而融生态、文化、科学、艺术为一体的园林建设,更符合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对环境综合需求的准则。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凝炼。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既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又要处理好发展与自然的理性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在具体落实中,应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优先抓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亿万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要通过有效措施和艰苦努力,把城市建成“山翠城绿、鸟语花重、天蓝水清、风柔气顺、物丰景美、人和寿长”的生态城市。

3.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 篇三

关键词:水稻保护;环境发展;环境友好;协调

1 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的内涵

1.1 水稻保护水稻的保护是提高水稻总产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农业上对于水稻作物的要求,采取必要措施对水稻进行保护,包括栽培、种植、生产等各个环节,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要主要水稻生长对外界环境和客观因素的要求,另外还要采取防御措施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证水稻的生长有稳定适宜的环境,都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我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极力地加大,对水稻进行有效的保护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了。此外国家和政府也采取了很多的优惠政策来对水稻进行保护,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水稻是我国国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只有合理有效地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水稻的措施,才能保证粮油业的蓬勃发展。

1.2 环境发展环境的发展和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环境的恶性发展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我国相关部门已颁布了一系列的规定对保护环境做出了明确的要求。退耕还林还草的举措使得我国的可种耕地面积在逐渐地减少,这个举措虽然使得环境保护得以有效实施,但对于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来说,大大地减少了其生长的数量与面积,对水稻的产量增长是很不利的。因此说,环境发展和水稻保护之间有着必然的关系,实现两者关系的权衡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2 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2.1 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互相制约水稻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对于水稻的保护措施是多方面的,比如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合理地施肥来促进水稻的生长状况,这个过程中毋庸置疑地会对环境的友好发展带来很不利的影响。所以说水稻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而不是互相孤立的,其中的一方面在发展的同时势必会对另一方面造成不利的影响。在对水稻的保护中,很有可能会危害到环境的和谐发展;反过来,加大环境保护,则会大大减少水稻的种植和保护力度,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说,水稻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2.2 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互相促进关于水稻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水稻的种植过程中需要外界的环境对其支持才能加速水稻的生长、提高水稻的产量;另一方面,水稻本身作为一种农作物的生长,它能创造潜在的价值促进环境的友好发展,比如水稻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的氧气可以加速空气的循环,可以促进地球的绿化等等,

3 实现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双丰收

3.1 采用新技术进行水稻保护善于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对水稻进行保护,包括解决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只有不断地将这些问题加以改进,才能够实现水稻产量的飞跃。在水稻的耕种、生产的各个环节,要善于将新技术引入到水稻种植之中去,以机器的工业化代替人力的劳动,这样既能大大地提高水稻种植和保护的效率,同时也能够节省不必要的人力劳动,这是人类智慧的成果,大大地节省了水稻种植的时间。采用新技术对水稻进行保护,这样的效果将更加明显,能保证面面俱到,不会产生遗漏,所以这对水稻的保护是很有利的。

3.2 注重水稻环境的改进水稻的生长环境直接关系到水稻的生长质量和水稻的总产量,因此要格外地关注水稻生长环境,做到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温度、阳光、水分,同时要合理地施肥,做到不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危害。外界环境对于水稻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可控的客观环境则一定要精准地把握好,让它为水稻的生长提供最优质的环境条件;对于不可控的外界环境,比如极端天气的出现,要努力地加强防御措施的改进,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重视水稻生长环境的改善,对于水稻的保护是至为关键的,说到底,水稻的生长环境就决定了水稻的生命。

3.3 协调好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水稻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因此既要重视水稻保护和环境发展的同时进步,还要保证它们之间不会产生冲突,应努力地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尽量地抑制制约关系,放大促进关系。在对待水稻的保护时不能苛求过量,而是要统筹兼顾,注意环境的发展;但也不能对环境有过多的发展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减少了可耕作的面积。因此,要努力地做到水稻的保护工作,同时要想尽办法来保护我国的环境发展。总之,协调好水稻保护和环境发展的关系,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和环境发展的关键。

4 结语

4.发展与保护并重环境与经济共赢 篇四

李百山

 2012-10-10 13:57:36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2年10月09日

今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分别作出了全面实施“工业强省”、“实业兴市”的战略部署。新一届富阳市委、市政府提出,高举“工业兴市”大旗不动摇,为描绘好富裕阳光的富春山居图打牢产业基础。

作为富阳市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强环境保护与推动工业兴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双重效应。

坚定在发展中保护的信心和决心

环保部门要做工业兴市的推动者,必须正确领会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

首先,在发展中保护,是基于对富阳发展阶段的准确判断。富阳虽然是浙江省14个工业经济总量超千亿的县(市)之一,但产业基础还不够扎实。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依然是富阳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以工业兴市为导向,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次,在发展中保护,是基于对当前宏观形势的正确把握。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富阳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点在工业,实点抓项目,难点在企业。富阳正处于经济企稳趋升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做好强工业、兴实体工作至关重要。必须按照“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基调,坚定在发展中保护不动摇。

第三,在发展中保护,是富阳打造杭州经济增长新蓝海的必由之路。现在的富阳正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巨大压力。如果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富阳毫无疑问应该在杭州的新一轮发展中首当其冲,成为杭州经济增长的新蓝海。关键要靠绿色产业的发展,靠先进制造业、现代工业的支撑。

第四,在发展中保护,是富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目前,富阳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占富阳工业经济的比重不到14。由于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和区域环境敏感性的制约,面临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对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结构、促提升必然成为富阳市工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

近年来,富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走上持续深化、科学发展的轨道。但必须看到,富阳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环境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生态环境状况实现根本转变、持续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富阳提出,未来5年工业投入要超600个亿,到“十二五”末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2300亿元。并提出工业经济发展上“学萧山、赶余杭,建强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突破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刚性制约。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必须贯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工作方针。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这就需要在实施“工业兴市”战略时,努力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必须使环保成为“工业兴市”战略的重要保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努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腾出空间、要素和环境容量。同时要算好环境这笔账,摸清底数,有的放矢,实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关停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环境容量。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与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路径相比,富阳现在的“工业兴市”新路径所创造的亩产GDP更高、单位GDP能耗更少,对环境的伤害更小、对环境的保护更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工业兴市是推动富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环保部门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主动把环境保护工作融入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积极探索“保护与发展并重、服务与监管一体、环保与经济共赢”的长效机制,在助力工业兴市、推进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中有更大作为。

坚持源头控制,严把项目准入关。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积极介入项目的前置评估,从源头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的引入。强化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指导作用,作为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准入基本依据,把有限的环境资源留给更好的企业。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防治设施落到实处。

坚持绿色发展,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腾出环境容量,增大发展空间。在实施前5轮造纸企业淘汰关停的基础上,继续加快造纸、电镀、化工等高污染产业的淘汰、整合、提升工作。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依靠科技减排,控制新污染,治理老污染,为工业兴市、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坚持城乡统筹,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大生态市创建力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加快重点区域环境整治进度,以“三江两岸”整治为契机,加快大源溪、苋浦河等整治,进一步完善城区、江南片工业、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的纳管率、处理率和达标率,确保富春江良好的水环境质量。

坚持依法行政,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恶意排污的违法行为。切实加大污染防治设施监管力度,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达标排放。运用社会力量,建立全方位的社会环境监督体系,营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氛围。

5.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篇五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1 保护环境能够促进和优化经济增长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紧密相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环境问题究其产生根源,是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也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保护好环境,能优化经济增长,促进发展。保护环境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而受到污染的空气和水、土壤直接导致呼吸疾病、皮肤疾病和癌症的高发,受到污染的水产品和农产品威胁到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最大侵犯。历史上出现的伦敦烟雾、日本水俣病、洛杉矶化学烟雾等一系列公害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为代价的,是在生态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调整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不同发展道路;在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实行优化开发的同时,坚持环境优先战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我国《环保法》中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是指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

实行预防为主原则是由环境问题的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⑴环境问题一旦发生,消除危害需要时间长,有些甚至是不可逆转性; ⑵治理代价高,在经济上不合算;⑶如果重视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五、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六

一、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出现了持续平稳的快速增长。20xx年至20xx年,全区GDP生产总值由1。17万亿元猛增到1。8万亿元,增长率达到了53。8%,实现了质的飞跃。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使其经济总量有原来的后几位进入到中列,人均GDP也逐渐进入全国平均水平。从产业结构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全区第二产业发展较快,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接近全国水平,工业的发展已然成为内蒙古经济的产业支柱。内蒙古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经历了短暂的快速增长之后又进入了衰退期,基本保持在了35%左右的水平。

改革开放30年来,内蒙古全区的经济虽然呈现一片大好形势,可是全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我们大量的开采和使用煤炭、石油等,一方面对于这些不可再生资源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内蒙古环境问题现状

(一)大气污染

内蒙古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工业排放、生活取暖、交通运输还有火灾等产生的废气污染。工业生产的废气污染种类繁多,有烟尘、硫的氧化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等。城市中大量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而煤炭在燃烧过程中需要释放大量的灰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像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它们的尾气所排放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等能直接侵袭人的呼吸器官,对城市的污染很严重。最近一段日子,雾霾入侵了我省,空气污染日益成为我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

(二)水污染

我省水污染主要来源有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两大类。工业废水是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积广、成分复杂、毒性大、难处理等特点。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等,生活污水中含磷、硫多,致病细菌多。内蒙古约有三分之一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许多河流和城市水域遭到污染。从20xx年全区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内蒙古境内主要地表水像黄河、辽河、松花江、海河流域和内流河干支流40条、湖泊水库8个,谁知总体评价为中度污染。面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我们能够引用的水在不断地减少,对我们的生存、安全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三)草原退化

草原退化是人为活动和不利自然因素导致的,而内蒙全区的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活动造成的,包括过度放牧、滥垦滥采等。近些年,内蒙古草原面积逐年减少,近三十年大约减少了390万公顷。全区草原呈现一片退化、沙化、盐渍化的严重现象,并且出现问题的草原面积已占到全区草原的63。5%。更为严重的是,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扩大,加上近些年煤矿开采、修路等工程活动的不断加剧,更是给本来重重危机的草原带来更加致命的打击。草原退化导致了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衰退,使草原的生态与生产力不断下降。

三、对策分析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矛盾统一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于环境是不可逆的。我们一直在走这样一条道路,那就是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来发展我们的经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危害。我们盲目的追求经济增长,只会带来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人类的毁灭。面对内蒙古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们需要想出一些办法与对策来协调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当前内蒙古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必须结合自身的处境、优势与不足,制定出适合我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外,各部门应制定相适应的规划与目标,使我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统一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加强政府体制改革,协调好企业、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二)发展低碳经济,优化消费结构

我们了解到,内蒙古自治区是以工业发展为主,而工业的发展大量依赖煤炭等自然资源。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所以我们应选择低碳模式来发展我区经济。首先,我们应大力发展诸如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等低碳能源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温室效应。其次,我们应大力推进低碳技术,政府应积极帮助企业引进低碳技术,促进经济模式的优化,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后,我们应积极响应“低碳生活”。从自身做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减少煤炭的燃烧,减少对生活环境的破坏,共同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家园。

(三)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

7.浅谈环境保护与发展 篇七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 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 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 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据中科院测算, 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 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 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 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 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 面上有扩大, 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 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 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 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 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 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二、环境破坏对空气的影响

(一)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影响,

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 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 也更难消除。例如, 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 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 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 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 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 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 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 威胁人的身体健康, 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 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 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 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 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 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二) 环境污染对身体的影响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 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 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 上海达11%, 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 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 酸雨频率超过了90%。在中国, 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 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 比2002年增长12%, 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 到2020年, 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 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 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三、环境的保护

(一) 坚定不移的健全环境保护的地方法律法规

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于支持, 例如:对于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粉尘, 放射性无助, 烟尘污水和垃圾等, 除了鼓励相关企业采用环境保护措施, 对高耗能企业按章节能设施, 还需要在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破坏环境的“代价”,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和一系列环境评价, 考核, 监管和处罚制度, 用法律保护社会生产力,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真正把防污染和保护环境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二) 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 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法律的宣传

环境保护锁解决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保护人类身心的健康, 防止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 以利于人类生命活动。3.22日是世界地球日, 人们正尝试着各种方法让环保赢得大家的重视, 当然孩子作为祖国的下一代, 作为未来祖国的接班人, 培养其良好的环保修养对于祖国长远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与法制宣传部门紧密结合, 将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纳入全社会的宣传教育体系, 作为公民普及法律常识的重要内容, 并纳入普法考试考核。二是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教育培训制度。

(三) 加强施工中的管理, 杜绝不顾环境的开发

明确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 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的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等重大决策事项, 应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 环境质量要求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不得实。

三、总结

8.关于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 篇八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问题跟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密度成正比,因而,巨大的資源与环境压力也接踵而来,加上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猛增的人口,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升级的消费,都带给了紧张的城市环境和资源更重的压力。

(一)大气的污染和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目前已知的约有100多种。主要由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引发,后者更甚,特别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死带来的。城市中的空气污染源大致来自于以下方面:1.工业:工业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因为工业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性质复杂,种类繁多;2.交通运输:尤其是城市汽车,数量多又集中性强,它所排放的污染物能对人呼吸器官直接造成很大的危害,严重污染城市空气,是城市空气的重要污染源;3、各种喷雾剂,新增了空气中的有害成分,造成空气污染(如各种空气清新剂、杀虫剂等)。城市化日渐加快,相伴相生的工业、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迅速,这些发展就导致了更多空气污染。当污染物:大量的废气、粉尘、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臭氧等被排入大气中后,空气的质量就受到了严重的破环。

(二)废水污染

城市水污染主要涉及如下三点:

1.工业废水;2.生活污水。生活排放污水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有资料显示,有一半的废水是生活排出的;3.农业中用的化肥、农药,通过雨水进入到到河流中后,使地表水受到污染。据相关环境部门调查,我国城镇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中的污水每天至少有l亿吨。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的河段水已受到污染,全国不适合鱼类生存水占到1/3,不能用于灌溉的占到1/4,严重污染的已达到了90%,有一半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标准,40%的水已不适合饮用,甚至水体污染已经成为导致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的罪魁祸首。

(三)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主要涉及到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另外,也包括农业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废物。固体废物一定要妥善处理后才能丢弃,否则就会对大气、水体和土壤带来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固体污弃物具有两重性,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被废弃的某物品有可能是废物,但如果转换一定条件,废弃物也能变为资源。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就是利用废物的这个双重性,使固体废物减量、无害化,并且变成资源。对于不能利用和一定会产生污染的固体废物,一定要妥善处理。

(四)噪声污染

噪声一般可分为高、低两种。一般而言,低强度的噪声对人体是无害的,而且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高强度的噪声则会对人体有害,使人疲劳,情绪低落,甚至引发疾病。高强度噪声,无论是对人的听觉、视觉、智力还是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都有伤害。高强度噪声主要来自工业机器、现代交通工具、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文体娱乐场所所带来的喧闹声等。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噪音污染已发展为城市污染的严重灾害之一。城市的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数量的猛增。

二、防治污染的举措

(一)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的治理应当在维持现有城市的能源与交通状况的前提下,找出危害广,影响大的最严重污染物,以便能有针对性的有效治理。城市规划的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主要有:1.合理工业布局;2.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3.绿化造林

(二)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生活污水主要是有机物的污染,工业污水主要的污染物就没那么简单了。虽然每个城市水污染的程度各异,但仍可普遍采取如下措施加以防治:1.提倡节约用水,对废水进行循环再利用。实在不能用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排入水管道中;2.划分区域用水,在污染严重区域开办废水处理基地,尝试多种处理方法,采用新的科学方法净化水,严格杜绝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倒入江河湖海中。

(三)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计划

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填埋,另一种就是焚烧。虽说目前,我国填埋生活垃圾已经发展到稳步推进的阶段,但实施填埋时一定要妥善处理土地资源,确保最大限度的减少填埋场的污染和浪费,变填埋气体为资源。焚烧垃圾主要适用于可燃垃圾,东部沿海城市因其土地资源的宝贵性,就决定了焚烧处理会慢慢演变为这一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

(四)综合整治和规划噪声污染

目前来讲,噪音污染控制技术上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但因为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规模很大,要采取噪音控制的企业和场所数量较多,这就要求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方面综合权衡来防止噪音问题。具体方法可包括:在控制室外、设计室、车间或职工长期工作的地方处理好噪音,可以采用隔声、减振、吸声、消声等技术进行城市治理,有效防治噪声污染。在一些特殊地方可适当的放宽要求(比如库房或少有人去的车间和空旷的地方),妥善减少该建设区域的绿化水平,适当减少城市噪声。

9.跨越式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九

玉门市环境保护局邢会军

玉门市环境保护工作在短短的二十余年中已经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确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这是从西方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中得到的深刻教训而提出的;

第二阶段,确定了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玉门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态问题。玉门的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人口承载力有限。近几年来,玉门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经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生物资源减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因此生态环境建设将是重中之重。由于当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任何形式的开发都有可能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甚至不可逆转。因此,当地的开发工程必须从区划和规划入手,按照生态规律组织经济活动,全面分析和掌握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编制应对措施和生态恢复计划。

当地由于工业企业比较分散,且工业设备陈旧、人员环保意识不强、三废治理率较低,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源分布广。加之,工业污染“西移”的步伐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当地环境污染不断加重;昌马、黄花营北滩的矿山开发及露天采砂对地形、地貌进行了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和严重的空气污染。污染已给当地开发留下了较小的环境容量空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当地必然会大力发展企业,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西部的环境污染。这就必须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渐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推动清洁生产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减少环境代价。另外,应当特别注意农业对环境的污染,解决大中型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节水农业,超越粗放型农业和大规模面源污染的阶段,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加强环保教育和环保机构建设。在当地开发中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尤其是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培养他们新的资源观。同时,要高度重视地方环境保护机构的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生态保护机构的建设,有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手段,以适应当地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编制环保规划。深入调查研究,统筹考虑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对开发项目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影响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要明确当地开发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做到在开发建设工程中保护一些地区、恢复一些地区、建设一些地区。

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要加强当地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与试验示范力度,做到科学指导与生态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针对不同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退化问题,因地制宜,分类

指导。同时,为了加强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分工合作,有必要建设协调管理机制,统一制定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规划与实施方案,监督工程实施进程,评估实施效果,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有重点、分步骤、科学地推进地方的生态建设。

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地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是由于农业过度开发,水土失衡所造成的,因此要在发展节水农业的同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生物产业、有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新建项目均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环保局“三同时”验收,但现在的情况,玉门市尤其是下属各乡镇一级的小企业,保守估计在50%以上没有任何环保审批手续,更没有无法通过“三同时”验收。但工商和税务登记却是齐备的,在“合法”的进行生产。对于这样一些企业的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发》的要求,应该责令起停止生产,限期补办环保手续,并给予相应的处罚。但对于这样大量的企业进行查处,一方面环保局人力有限,另一方面查处大量的企业也会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社会音响,查处难度相当大。

大批企业没有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的原因,企业人士讲不知道要办理环保手续,以为只要办了工商税务手续就可以了。他们在工商税务办理手续时也未被告知要办理环保手续,更不用说要把环保手续作为工商税务登记的前置条件了。另外有一部分企业是因为认为做“环评”收费太高,小企业创业之初,经费困难,难以承担这笔费用,故不愿办理环保手续。还有一部分企业可能是由于种种原因办不了

“环评”手续的,当然也没有办理环保手续。

对于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如果工商局不严格把环保审批作为前置条件,那么大批的企业将迈过“环评”这一关而直接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审批,不配套建设任何污染防治设施,直接投入生产,环保局对这批企业的管理将失控,新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各个审批单位都应该要求企业把“环评”作为前置条件,如果没有通过“环评”则不予审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头问题。

事实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条、第6条规定,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国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条例第9条进一步规定,建设项目“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10.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论文 篇十

一城市环境现状分析

1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随着城市中工厂的增加、交通工具种类的增多以及石化燃料的燃烧,产生了各种废气,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硫等等。这些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就会使得大气受到污染,城市出现雾霾等严重的天气状况。而且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引发温室效应,二氧化硫也会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从而增加紫外线的辐射,形成酸雨,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恶劣的影响。

2水体污染严重

我国是人口大国,城市中的人口数量相当巨大,加之经济进步带动的工业化发展,使得城市中的企业工厂逐渐增多,大量的污水出现,这些污水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在排入江河湖泊后,对自然水体的破坏非常严重。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监测范围内的1200多条江河湖泊,被污染的达到了850多条,这一数字相当惊人。

3土地植被破外严重

过量采伐、过度放牧等自然资源利用不当的活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致使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自然灾害加剧等。环境的人为污染和破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经济建设以及人类的生存。

4噪声污染加剧

城市中各种建筑施工产生的噪音、车辆鸣笛的声音以及其他工业运作的声音,都是噪音的一种,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

二城市规划领域中应采用的对策

城市环境问题,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危机,我国城市的污染逐年加重,土地资源日益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短缺,使得城市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近几年,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逐渐加深,人们了解到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逐渐将生态化融入到城市发展中,并且利用科学的.手段指导城市建设。就目前我国城市环境问题的现状来看,如何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实现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是城市建设首要探讨的课题。城市规划中,针对环境保护问题,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规划

中应充分考虑到环境、人口、城市性质以及城市规模等方面的因素,协调统一布局,为城市建设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优化城市中的各项自然资源,在进行城市规划之前要注重考查城市的自然环境状况,对城市的社会及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针对这些方面进行生态环境分析,从而在城市建设中减少污染源的释放,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城市规划建设中要注重治理水、空气和固体污染物的治理

对水资源进行统查,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制定科学系统的用水治理方案,从而减少污水的排放,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在进行大气污染治理时,要注意结合城市的能源结构以及交通状况进行统筹考虑,制定出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减少废气的排放,净化城市空气。针对固体废弃物的治理,要在综合考虑环境的承载力基础上,对各种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的处理和填埋,采取合理的治理对策,实现废物的再利用。

3根据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

统筹考虑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以现实的技术手段综合考虑,实现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可以将整体环境进行区域的划分,针对区域中的环境情况,进行区域的规划建设,从局部区域进行环境的优化,从而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质量。在城市总体规划层次上,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并通过对主要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有分析,合理确定城市的规模,选择合适的用地和人口分布及交通方案。在改造和城区整治规划中,尽可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降低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完善用地城市布局,如工业区与居住区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问题。

三、结语

11.浅谈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园林 篇十一

【关键词】生态园林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1.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2.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2.1调节小气候

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0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裸露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裸露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2.2改善环境质量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发表论文。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吸收有毒有害氣体: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吸滞粉尘: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杀菌作用: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衰减噪声: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发表论文。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2.3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3.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3.1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

3.2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

上一篇:未来的学校作文素材下一篇:宿州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