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
1.2016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
总复习《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点军小学李爱芳
《探索规律》这节课是总复习第三部分“代数初步”里的内容,主要是鼓励学生探索数之间、图形之间以及实际生活中蕴涵的规律,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好素材。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而且该内容属于复习内容,我不能把课上成“炒现饭”式的,那样就毫无意义了。怎样才能的避免这一情况,而又能突出复习课的特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呢?经过深入思考,我在尊重教材的同时,有补充了一定的内容,按照以下环节展开教学:
1、通过回顾交流孩子们记忆中已经探索过的规律,唤起孩子们对探索规律一般方法的记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探索规律这一环节分三个内容。一是借助久久乘法表探索数中的规律。“九九乘法表”这一情境远比“一排单列的数”的情境要开放得多,通过九九乘法表,孩子们可以横看、竖看、斜着看、跳着看??可以发现很多的数之间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能力,开拓学生思维。二是探索图形中的规律。在探索图形重的规律,我借助的是课后习题第4题的情境,解决第9个和第n 个图形中各有多少个小圆球。其实学生找到该图形中的规律并不难,我主要是想通过此规律,让孩子们发现“1+2+3+4+5+6+??n”的简便计算方法。聪明的孩子会想到用计算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计算,进而我们再来验证这种计算方的合理性,从而让孩子们不仅发现其中的规律,没同时还可以发现这种计算的简便计算规律。第三个内容便是探索生活中的规律。这一内容我主要是让孩子们分享自己找到的生活中的规律,比如据木头时据的次数与据的段数之间的规律,折纸中的规律等,让孩子们尽情的去分享,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巩固练习环节,一共有4个题要完成。其实很好的完成上面内容之后,基本就没有多少时间来完成练习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已经安排孩子们提前预习并完成了作业,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只是让孩子们提交不会的,不好把握的、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讨论,这样既在规定的时间内使课堂容量最大,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按照这样的方式上完课后,总的感觉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直是很浓的。我想其原因除了这一内容贴近生活,具有挑战性以外,主要的是我们所提供的学习情境材料比较开放,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激发了孩子的挑战欲望。另外就是我创设了一个相对安全,轻松的氛围,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我始终都只是一个提供情景,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参与者身份,只是偶尔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适时介入,加一点拨和指导,因而他们没有束缚感,很放松,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学习中去。
但是也有比较遗憾的地方,比方说孩子们在交流生活中的这只规律时,其实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对折1次是2层,2次是4层,层数总是前一次对折次数的2倍。此时我提出了对折n次有多少层的问题,孩子们有很多答案,都是错误的。最后还是音带孩子们发现并知道了对折n次就有2的n次方的层数。但是这一规律的表示,仅有少数优秀同学听懂,感觉难度有点高,有点想舍去这一问题。但是我觉得它的好处是让孩子们经历了“多次验证规律”的过程,明确了规律的正确以否必须经过验证,这是在前面的学习中没能得到深刻体会的。所以要不要去掉它真的很纠结。篇二:2016-2017年最新审定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设计及反思(名校内部资料)《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但是还并不完全认识计算器在学习、生活中的工具性作用,所以教学中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学生已有一定的通过计算结果寻找计算规律的经验,通过进一步探讨,体会发现规律是学习捷径,感受其中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器给学习与生活带来的便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能让学生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难点:
帮助学生培养观察、推理的数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1、小组合作
从一——9中选出四个不相同的数字,分别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计算器计算最大数减最小数,再用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
巡视,指导学生讨论
2、小组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不要0,减小难度,容易激发兴趣体验数学趣味,体会计算器在计算中的作用。】
二、自主探索
出示例题10,让学生观察等式的变化,发现规律
1、观察,发现
学生能发现:1商是循环小数;2第二题的被除数是第一题的2倍?3第二题的商是第一题的2倍?
2、知识迁移
不用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学生能应用所发现的规律填出后几题的商
叙述发现的规律。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观察、发现的自主能动性】
3、小结
三、知识拓展
1、练习
出示题目:先找规律,再按规律填数 6×7=42 6.6×6.7=44.22 6.66×66.7=444.222 ? 6.6666×6666.7= 6.66666×66666.7=
2、观察式子所呈现的特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
四、指导学生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推理能力。因为计算器显示的数位有限。】
五、作业 1÷0.1=1×10 3×100=3÷ ?? 设计意图【感受数学美。】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篇三:2016-2017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探索规律一》优秀教案(名校资料)探索规律
第1课时探索规律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例
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1.课件、题卡。
2.课前准备: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方案,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
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小朋友设计了布置花台的方案,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朋友的设计都挺棒,我们看得出来这些花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确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吗?(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五一”到了,你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
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
再在电脑上出示:
重庆到成都大约300千米
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
教师:已行100千米,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
将教科书例1出示
已行路程(千米)100150250 剩下路程(千米)200〖4〗100 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表格,并谈一谈自己的填法。
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1:行100千米,剩200千米;行150千米,剩150千米。
学生2:已行的路程越少,剩下的路程越多。
学生3:已行路程多50千米,剩下路程少50千米。
教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2.教学例2 教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
小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请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填在题卡上。今年5年后10年后()年后父(母)(岁)学生(岁)相差(岁)
(1)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
(2)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应用
(1)刚才大家探索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手指的游戏。教科书第67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教科书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
(3)●○●●○●●●○●●●●()将图填充完整后,串好可以送给最喜欢的、最要好的朋友。
2.2016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思,核心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任何一个学生, 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 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在当前风风火火的课改实验中, 如何真实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 构建起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是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核心, 这也是我们教师应重点反思的地方。
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 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 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 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构建呢?
一、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地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 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 有策略的主体行为, 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 提高个人的创造力, 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二、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 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 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 达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 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 此外学生的反思还可以是阶段性的, 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1) 在解决问题中反思, 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 学生解决问题时, 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 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 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 导致解题质量不高, 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 确定解题关键, 回顾解题思路, 概括解题方法, 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2) 在集体讨论中反思, 形成概念:“活动是感知的源泉, 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 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 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 来促进个人反思, 实现自我创新。 (3) 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 提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 主动获取知识。 (4)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 优化解题过程, 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5) 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 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 忽视对结论的反思, 满足于一知半解, 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 数据出错等现象, 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 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 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 理解基本概念, 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 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三、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下来, 静心沉思, 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 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 尤其是对批改之后的作业, 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 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四、帮助学生提高反思效果
3.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三
通过两年多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2016四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反思 篇四
四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反思
期中考试结束了,通过对考试成绩的分析,静下心思考,通过本次考试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这段时间的教学工作。虽然平均分已经达到87分,但是分数仍然是不容乐观。此次考试基础知识15%的学生掌握的很牢固,其余的学生还是有丢分现象,几个学困生连最基本的内容知识都没掌握,大多分数都丢在后面的阅读训练和作文上。从翻阅试卷了解到,有的是因为没有接触到题目不会做,有的是粗心大意、不仔细,理解错题目的意思。比如:有三个同学该划去的音节却标出正确的音节,主要原因在于没审清题意。这些学生既没看清题目,又不会思考,这关键是学生的阅读方法没有掌握。
平时,我较注重教育学生有一个认真的学习态度,每次做事、做题都要反复叮嘱,以便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至于有的学生错题了,他再仔细读一遍题,动脑思考一个,也能恍然大悟。看来考试不审题现象大有人在。对次考试我做出了以下反思:
1、提领要点的能力。就是从语句中提领要点,如回答问题,其实都是考查学生是否抓得住文章、段落的要点,即要点归并法。这个能力今后在平时的教学中,阅读文章中要注意培养。在讲短文时尽量放慢速度,多让他们说,从而表达出来,对那些学困生,要让他们多重复别人所说的内容,从短文中思索问题,在回答问题时,让他们把答案说完整。
2、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感悟能力,就是“语感”
通过朗读读书,以及大量的课外阅读来逐步积累。每天让他们利用晚上时间多读15分钟课外读物,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3、审题能力答题方式
训练学生静心阅读,看清题意,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这个能力其实就是应试的能力,这个能力的欠缺往往导致了卷面上阅读部分大量失分。学生们审题不清,抓不住主要题目意思,在平时教学时,让他们多读几遍要求,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再放手做题,对学困生让他们把要求讲出来,真正让他明白意思再做。
我想,通过这次考试,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着眼于学习策略教学。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不断反思和改进课堂教学,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答题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仔细答题的好习惯。对于学困生,学习能力有待开发的学生,我想通过单独辅导,与学生家长多沟通,尽量让他们有所进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四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反思相关文章: 1.四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反思
2.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2016 3.小学语文反思周记
5.2016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五
在《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使学生建立“做数学”的理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实效性。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我通过让学生给小丑配衣服这个活动,了解什么叫搭配,再紧紧围绕给餐馆配盒饭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活动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连一连、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2.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如“营养配餐”,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本节课我尽量设计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些教学内容很具有层次性和思考性。如:服装搭配、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朋友握手,都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3.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我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用现实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于数学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验证巩固、延伸拓展。
4、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一种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感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则是检验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有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水到渠成的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问题的提出不够明确。
2、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严谨。
3、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总之,这节《搭配中的学问》的课堂教学,虽然关注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但是,课堂教学总是有许多的遗憾、许多的瑕疵,在许多的细节中一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请各位老师指正和帮助。篇二:《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1] 搭配中的学问
余永凤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有序思考的方法,使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
1、图片8张(4套)装入信封。
2、作业纸每人一张。
3、前后4人一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把信封发给组长。
上课之前谈话、活动:今天余老师要给大家上的是三年级的内容,我们二年级的同学有信心学会吗?余老师适当地降低了一点难度,只要我们认真思考一定能学会,我们一起认真学习,好不好?趁现在没有上课,我们来握个手交个朋友吧,(师生握手)如果老师要和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握一次手要握多少次呀?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这节课余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她叫芳芳。芳芳的生日到了,在这特别的日子里,芳芳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去电影院看电影。可在穿衣服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让你们给她出出主意,你们愿意吗?
二、探索学习
情境一:穿什么衣服?
1、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搭配
师:芳芳从衣柜里拿出一件上衣、两件下装,穿哪一套好看呢?
师:“一套”是指什么?
生1:一件衣服和一条裤子就配成了一套。
生2:一件衣服和一条裙子也可以配成一套。
师:也就是说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就是一套。
所以,一件上衣和两件下装可以搭配出2套衣服。
芳芳试了后,觉得不是很好看,接着从衣柜里拿出一件黄色的上衣,现在又有几种穿法呢,可以搭配成几套?猜一猜。
生1:
生2:?? 到底有几种穿法呢?我们就动手摆一摆,在摆之前请听清楚要求。
1、前后4人为一小组。
2、小组长拿出信封里的图片。
3、互相讨论搭配的穿法,小组长把搭配的穿法摆出来。
摆好的请举手。哪个小组长来说说你们的结果?哪件上衣和哪件下装配成一套? 学生说,老师投影展示。(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摆一摆)
1、余老师发现他们的摆法很有顺序,你能发现他们按什么顺序摆的吗?
2、余老师觉得他们摆的有点乱,你们能不能把他们调调位置有顺序地摆放呢?(按照顺序摆放)
如果没有图片摆一摆,该怎么样进行搭配呢?请小组长把图片放入信封,然后把信封放进抽屉,比比哪个小组长最能干。
恩,都非常能干,图片没有了该怎么办呢?(写字、画图、连线)
连线该怎么连呢?请小朋友拿出老师给你的纸,动手连一连。
连好的请举手。(教师选取2、3份作业纸,正确的、错误的)
展示错误的:他连对了吗?哪里不对?(漏掉了)
漏掉哪套呢?
哪位小朋友来说说,帮他找出来。
这位同学呢?他的呢?对不对?他也犯了什么错误?(漏掉了)帮他一把。
在搭配的时候我们不能漏掉。板书:不遗漏。刚才有小朋友在连线的时候漏掉了,那我们该怎么连线才能不漏掉呢?
我想请连正确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连线的?(红上衣和红裤子,红上衣和红裙子,黄上衣和红裤子,黄上衣和红裙子)说的真好,先确定一件上衣,再选择下装。我们把刚才的连线过程在大屏幕上在来一遍。
确定红上衣,红上衣配红裤子,红上衣配红裙子。一件红上衣,可以搭配(2)件
下装,有(2)种搭配。
红上衣的已经搭配好了。再来确定谁呢?(黄上衣)。黄上衣可以怎么配?谁来说一说?黄上衣配红裤子,黄上衣配红裙子。一件黄上衣,也可以搭配(2)件下装,有(2)种搭配。
一共是(4)种搭配。
连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没有图片了我们还可以把文字和连线一起用。
写好后再来连线。我们一起说一遍连线过程。确定红上衣,红上衣连红裤子,红上衣连红裙子。确定黄上衣,黄上衣连红裤子、黄上衣连红裙子。
这些方法你喜欢哪一种?(连线)
师:连线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芳芳看了4种搭配还是不满意,又从她的衣柜里拿出了一条蓝裙子,现在又可以怎样搭配?又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师:请你拿出作业纸连一连。
师:谁愿意把你的连线过程说一说。
确定上衣:红上衣,可以搭配(3)件下装,有(3)种搭配。
黄上衣,也可以搭配(3)件下装,有(3)种搭配。
一共是(6)种搭配。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学会了搭配衣服。其实搭配它是一门学问,只要找到了正确的搭配方法,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情境二: 配早餐
师:芳芳通过大家的帮助,终于选好了一套衣服。她穿着漂亮的衣服来到了早餐店,早餐店里的早餐可丰富了,都有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2种饮品、3种主食)
师:芳芳想选一种饮品和一种主食作为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请拿出作业纸,连一连。
师:谁来说说怎样连的?有几种不同的配法?
生:6种。(生说师连)
情境三:游乐园路线搭配
师:吃完了早餐,芳芳就要去电影院看电影了。
师:瞧!这是去电影院的路线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看懂这幅图吗?(学生说图意)为了区别这些路,我们可以给他们起个名字,就叫a路b路c路d路和e路吧。也就是,从早餐店到少年宫有a路b路2种走法,从少年宫到电影院有c路d路和e路3种走法。那么从早餐店到电影院,有几种不同的走法?拿出你们的作业纸可以用手指指或者画一画。
(孩子们仔细地观察着游乐园的路线图,并用小手指伸出来一条一条的指着)师:谁来说说。
三、总结:
师:芳芳开开心心地去电影院看电影了,我们的一节课也快结束了。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其实,搭配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希望同学们遇到这样的问题能够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思考。
最后余老师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芳芳从电影院回到家有几种方法呢? [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这次我是给二年级的学生上的,因此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经验改换了课本中配菜的情境,而是采用了学生生活中”配衣服“的情境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的材料和与环境。整节课,我主要通过配衣服——配早餐——去电影院三个活动,来展现学生有顺序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意识和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搭配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特别在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有顺序的思考。所以整节课,我从学生独立思考再现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在同伴交流、全班交流中,逐步了解和掌握有顺序思考的数学方法。通过交流,学生已经知道了自己为什么重复、遗漏的原因,也了解了有顺序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注重在练习中学生交流,发现错误,寻找原因,再次感受有顺序思考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设计不够大胆,放手学生不够。学生自主探索2件上衣2件下装共搭配几套衣服这个问题,我为学生准备了4套图片,其实应该大胆尝试从这4张图片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寻找方法,使得学生的学生更体现自主性。
2、时间安排不尽合理。练习时间比较仓促,原先设计的一些练习未能全部呈现,一些应有的拓展没能展开,无论是练习的量度还是深度都还不够。
3、学生的主体性还不明确。有时为了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而无视学生要求发表意见的愿望,终止讨论,也许错过了许多精彩生成,同时也显得不够尊重学生。
4、课堂语言不够精炼。篇三: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结合“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各种搭配方法。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在探索用不同方式表示搭配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符号意识。教学重点:联系实际,通过“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搭配中蕴涵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袋服装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情境:“搭配服装”。
(1)谈话: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想看看是谁吗?(出示马戏团小丑图片),这是马戏团的小丑奇奇,他今天来这边是想请咱班的同学给他帮帮忙,事情是这样的,小丑奇奇接到动物园的邀请要去作表演,他可高兴了,难题出现了,他有一堆服装(出示服装图片),他想搭配一套服装去演出,他该怎样穿呢?他有多少种穿法呢?咱们帮帮他,好吗?咱们先来给这些服装分分类,你想怎么分?(分类帽子和裤子两类)
(2)学生回答。
师:奇奇想从这些服装中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该怎样搭配呢?在你们桌面上有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服装的图片,现在就请你们把它拿出来,我们来动手操作一下,看怎样搭配? 生动手操作。
师:看看你们都能搭配出几种方法呢?现在请大家来说说你搭配了几种方法呢? 生:6种。
2.揭题:有这么多搭配的方法,看来搭配里有很大的学问。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二、自主探究
1.设疑。刚才同学们在帮助奇奇解决穿的问题,大家搭配出了那么多的方法,现在如果没有这些图片,你们该怎样把自己的搭配方法展示给大家呢?
2.操作探究 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发的纸张上写一写、画一画,注意老师是有要求的,你的方法不但要自己看得懂,而且要让别人也看得懂。(这句话是有指向性的,一定要说。)3.展示交流
学生展示搭配的过程,教师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倾听,引导学生开展反思、评价,了解不同方法的特点。(在活动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展示学生作品从无序搭配到有序搭配,引导学生体会无序搭配(少、缺、乱、重复)和有序搭配(好、全)的特点,强调搭配中有序的原则。(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需要你在巡视时有意识的去发现,最好能和你的目的有关:少、缺、乱、实物、文字、符号等。)无论我们用什么方法,只要我们按照有序的原则,就会将所有的搭配方法都找全,变成好的、全的。(这句话有点不通顺不严谨,“有序”是让我们在搭配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符号化表达(这也应该在展示环节中吧)
展示图形搭配和符号搭配,教师引导学生对出现的方法进行比较与评价,在学生的比较与评价中体会各种方法的特点,体会符号化的优越性,进一步感受有序思想。
通过提问“你还想用什么来代替呢?”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会用符号表达搭配方法。
5、归纳:图形和字母的作用还真大。(活动后,先让学生来总结,教师认真倾听,找出说的好的与不完整的,然后老师来总结,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最好把这句话写在你的教学设计中,记住这样不容易出错。)
1、营养搭配
师:我们为奇奇搭配了6种漂亮的服装,奇奇可高兴了,可是在去动物园之前,他可得先填饱肚子,你们看,他去了哪?饭店里有哪些好吃的呀。
在添加一种主食,又有几种方法呢?
2、去动物园的路线。
奇奇吃饱了,要去动物园了,去动物园的路线,你看得懂吗?奇奇从学校到动物园,一共有几种走法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有那么多种方法表示你的搭配方法了,现在咱们在来动笔搭配一下去动物园的路线吧,动笔吧。
为何这个搭配方法跟刚才搭配服装的图是一样的?和同桌说说说说想法。师:这两个图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所表达的两个种类的个数是一样的。所以连接起来是一样的。
现在咱们帮奇奇解决了行的问题。
四、回忆总结。
师:我们来回忆一下,以后在遇到搭配的问题,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生:要有序。
师:大家要遵循有序的原则,可以采用很多种方法来解决搭配中的问题。我们帮奇奇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他在谢谢大家了,这节课就上到这。
6.2016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六
认识毫升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升的基础上继续要学习的比较小的容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在饮料瓶上、果汁杯上、食用油桶上接触过毫升,但是对于1毫升有多少,它与升之间的关系是多少,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和丝毫感知,因此我在教学时先复习升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巩固建立升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同组学生动手观察比较发现这两个单位用在容器上的大小不同,然后尽量多做活动,掂一掂,倒一倒让学生体验指定的毫升数,在滴一滴中体验1毫升有多少让学生开放思维体验成功建立毫升的表象。
认识容量和升教后记:
本课主要认识了容量单位“升”,学生能初步的知道升是计量液体容量的多少,并且知道还可以用字母“L”表示,它和我们之前学习的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有所区别,也有所类似,例如填合适的单位名称,单位换算,判断对错,解决问题里都会出现这类题目。首先让学生感知一升有多少,通过实验,让学生也能理解大约有两瓶矿泉水那么多,但很多学生对升还是不太熟悉,这要让学生学完本课后在生活中慢慢感受容量,知道一盆水大约几升,一桶水大约几升。
升与毫升练习一教后记: 本课是学习了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进行练习的,主要让学生练习单位之间的转换,知道1升=1000毫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10升=(10000)毫升
90000毫升=90毫升,在这个基础上再练习容量单位的比较大小。课堂中我选择了一些填合适的单位名称,有些同学还是对升与毫升没有概念,这提高只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慢慢体会。
1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教学反思
数学今天教学《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两位数除法》,可以说又前进了一步。但今天学下来,有些学生思维出现了紊乱。因为上一节课,学生试商是直接估计“几百几十里面最多有几个几十”的,因为商是一位数,可以这样思考。但今天这节课商是两位数了,不能直接估计了。所以要试着引导学生从归纳“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法则”入手,来突破难点。结果一节课下来,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会灵活应用了,但不行的学生,就是在瞎蒙。现在还发现学生错的比较多的地方是:乘的得数不知道写多少,比如1×30,明明知道答案是30,但写道竖式里面有人写3的,还有人写300的,看来对除法计算的步骤来不是十分明确,这是受到了上学期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影响,上学期学得时候有局限性,没有为今天的学习打好伏笔。
2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教学反思
数学今天教学《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两位数除法》,可以说又前进了一步。但今天学下来,有些学生思维出现了紊乱。因为上一节课,学生试商是直接估计“几百几十里面最多有几个几十”的,因为商是一位数,可以这样思考。但今天这节课商是两位数了,不能直接估计了。所以要试着引导学生从归纳“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法则”入手,来突破难点。结果一节课下来,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会灵活应用了,但不行的学生,就是在瞎蒙。现在还发现学生错的比较多的地方是:乘的得数不知道写多少,比如1×30,明明知道答案是30,但写道竖式里面有人写3的,还有人写300的,看来对除法计算的步骤来不是十分明确,这是受到了上学期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影响,上学期学得时候有局限性,没有为今天的学习打好伏笔。
3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练习教后记:
本节课主要是对除数是整十数的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计算进行巩固和练习,学生对判断出商是一位数还是两位数容易错,但有关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递等式计算是首次出现,所以计算的正确率低,还需多加练习。
4用“四舍五入”法试商教后记:
在教学中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并把整十数就写在除数的上面,帮助学生试商。结果在练习中好多学生就用商去乘整十数,还是强调的不到位,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让学生在一边列竖式用商乘除数算出结果,这样错误就减少了很多,还需多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5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练习课教后记: 本节课进一步练习用四舍五入法来试商,第4题通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把除数看作与他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的方法,学生方法掌握了,但多数计算速度较慢,出错的较多。在教学第5题时多让学生说商是几位数,为什么再计算,练习内容不是很多,重点掌握计算方法,个别学生还需单独辅导。
6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后记:
本节课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是在学生 三年级时学过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和用除法解决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进行这些复习是有必要的。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多人的思维在碰撞中会发出炫目的火花,因此我在教学重点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讨论的结果有2种,方法1:先求每个书架有多少本书,再求每层有多少本书。方法2:先求2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再求每层有多少本书。我紧接着进行对比,使学生发现:这2种解决方法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并且这2种方法间还有一些联系,除以2再除以4也就是除以2乘4的积。在教学后面的检验时,可能学生对于检验是头一次真正接触,我又安排的太少,所以学生对这一块比较薄弱。今后再加强。
7综合练习教后记
本节课是综合练习,第15题让学生说说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突出四舍五入法试商,提高学生计算技能,第16题主要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发现并简单总结除法性质的规律为17题做准备,但学生做17题还是有困难特别是最后一题,要交给学生简便方法,学生做题时还是不够灵活,对应用题学生能够解决问题掌握较好。
8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调商)教后记:
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除数变小了,初商就可能偏大;初商偏大就应该将商调小后在计算。学生在刚接触调商计算,会出现不同的错误,但本节课我认为关键是强调当商乘除数的积比被除数大时,应该把商调小计算,这样学生在做题时会慢慢理解为什么要把商调小再计算。大多数学生在计算时都要调一下商,所以做题很慢,为了让学生能准确商,我们要求学生先在练习本上调好商之后再写在作业本上。
9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五入调商)教后记: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按照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当除数的个位是 5、6、7、8、9 时,可用五入法来试商,把除数的个位“五人”后再试商,由于除数变大了,商容易偏小,出现余数比除数大或余数与除数 相等的情况。商小了,要把初商改大。学生在学习这节课内容后,在z练习上比原来多做几步,要先算到最后看余数 2 和除数的关系才能确定商是否正式访问确,在刚学到五入调商时,只能让学生多练习,在练习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再计算。
10练习四教后记:
练习中第9题主要是对比练习,分为2个层次:第1层次是左右两组对比:左边两题都是通过“四舍”法试商,右面2题是通过“五入”法试商,比较后使学生能进一步明确什么情况下要把除数看做比它小的整十数来试商,什么情况下要把除数看做比它大的整十数来试商。第2层次是上下2题对比:上面的题目不需要调商,而下面的题目需要调商,这里仍然要强调用乘法检测,直到余数比除数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仍不够,速度也是两极分化的厉害。
11练习四(2)教后记: 这节课让学生练习计算过程中,在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就有些学生不知该怎么计算了,要明确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不够除就看被除数前三位,商是一位数,计算过程中加强训练学生的乘法和退位减法的练习,应在刚上课时让每位学生练习几题,以提高计算正确率。解决问题我让学生自己读题,先写出算式,再找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一题思考题仍有学生不能理解思路,对一般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12商不变的规律教后记:
本节课主要是
1、先让学生从直观入手,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数量关系,2接着引导学生深入观察表中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
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掌握商不变的规律,4、让学生按照这个规则找出不符合的例子,发现出0要除外。这节课的难点就是学生不能充分利用这一规律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13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后记:
本节课主要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便竖式计算,这里的一大难点就是余数部分,进行简便竖式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去掉几个0,在写横式得数时,商不变,余数就填上几个0.强调多些遍仍然有一些学生看竖式照抄竖式的商和余数。
14整理与练习教后记: 教学时先提出问题:这一单元学习了哪些计算?发现了什么规律?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速度太慢,试商调商不灵活。
15整理与练习教后记: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提高,也使学生更加深入更透彻的领悟和应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同时学生对题目的进行归类的能力也有一定提高,对连除的实际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今后继续加强有挑战性的练习,从而使学生有更大幅度的提高。
3.1观察物体教后记:
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有接触,前面学的是观察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现在学的是前面右面和上面,在教学过程中,还有部分学生不能改过来,从前面观察物体基本上没有错的,从上面观察物体有错的,但是不是太多,错误的情况大多是没有认真看,认真思考,如果让孩子真正到物体的上面去观察,相信正确率会大大提高,但是毕竟不能总是这样做,要不然孩子怎么发挥空间想象力呢?
3.2观察物体教后记:
本节课是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我重点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提醒学生要正对着所要观察的面,必要时可以调整实身体的姿势,使目光大体集中在这个面的范围内。并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形状。练习中画出看到的图形画右面图形时错误较多,要多练习多观察。
3.3观察物体教后记:
这节课主要是教学从前面上面和右面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而在前面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较多的学生容易将横着摆的图形与竖着摆的图形相混淆,因此需要让学生用正方体实际摆一摆进行实际观察思考,从右面看到的图形是怎样的,从而在认识的基础上真正掌握并走出误区。
3.4观察物体第四课时练习课教后记:
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对大部分学生来讲,是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拓宽了视野,发展了空间观念,对事物与视图之间的转换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仍然有部分孩子不能真正领悟,一直处于茫然的状态,针对这一现状,我还不能放弃在适当的时间继续对这小部分的学生尝试用其他方法或方式来开拓他们的思维,尽个人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4.1这一节课的内容知识点较多,是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课,所以在课堂上用ppt课件演示,整体思路是从数据的收集(调查单)——数据的整理(统计表和统计图)——数据的分析(对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分析)进行新课,统计表和统计图重点是它们各有哪些部分,要注意什么问题,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特征、作用(为了让学生感兴趣,联系实际讲故事)。
4.2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教后记:
在数据的分段整理时发现有不少学生不能做到认真细心,统计的数据错误率很高,所以根据提供的数据填写统计表,我就嘱咐学生在对应要填的统计表方格下面用铅笔画正字整理数据,然后数出笔画数填在上面的统计表中,最后把用铅笔画的正字擦去。还有一点容易错的是统计的日期老是忘记写。
4.3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课教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在作图方面和统计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是还有少数学生忘记写日期和标注数据,还有的学生在绘图时没有条形,只涂上阴影,针对这些“小事”还需要加强训练,做到精细化,同时要培养学生自居检查作业的好习惯。
4.4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课教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对于统计的过程掌握较好,只有三两个学生忘记写日期和标注数据,由于年龄的限制,学生对于语言的完整准确表达还是有一定难度,以后还要加强对事物和解题思路的分析讲述等方面的指导
7.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新课程改革,老师,学生
前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初中语文听课活动, 听了几位初中部语文老师们的公开课后, 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发现在这几位老师的课上普遍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一、教师过分强调课堂组织功能而淡化了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教育者过去那种单纯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的知识填鸭式教学方法, 要求变知识的灌输着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过去那种死板的宣讲式教育方法确实式禁锢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新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现在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对此理解偏颇, 过分地追求课堂组织者这一时尚角色的表现, 在课堂上组织大量的学生自主活动, 以求课堂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然而, 教师只靠组织活动来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还是有失偏颇的。因为, 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自古以来就占重要地位。唐朝的韩愈曾在《师说》中说过“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和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 其知识传授功能不可缺失。“学生在这一方面, 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行动、学习方式方法, 以及学习结果所获得的知识、思想和能力等等, 都不可能是主观、自发、先验的东西, 必须而且是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接受、吸收来自外部环境的东西。
二、学生活动过多削减了独立思考的时间
在几位初中老师的课堂上都出现了小组讨论、自由讨论等一系列让学生活动的课堂设计。我认为, 讨论设计的太多, 特别是一些不是太难回答的问题都让学生讨论就会减少他们思考的时间, 很容易养成在课堂上只大声吆喝而不肯动脑的坏习惯。
现在课堂上老师有问题就让学生自由回答或讨论回答。大家可能回答的比较热烈, 讨论的也比较热闹, 但是学生真正思考的时间却比较短甚至有的不思考只在那里乱说一通, 影响了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正如有人所指出的:“教学方法的本质, 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 (学习) 和教师相应的活动 (教学) 的逻辑顺序和心理方面”。
三、师生的交流与对话还只停留在面上没能够深入启迪
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注重创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如课堂问题讨论、学生疑难问题解析等教学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本来是应该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的, 不过在课堂上, 老师怕问题深了学生处理不了而影响教学进度, 只是提一些简单容易或不难理解的问题。这些问题活动的进行看似热热闹闹, 学生参与的积极踊跃, 课堂氛围轻松活泼, 但是仔细想想让学生花费这么多的课堂时间来讨论这些简单的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有什么意义呢?一位老师在教《三峡》这篇课文时就曾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三峡”指哪三峡, 位于哪里?
2. 三峡的山是什么样的?
三峡的水是什么样的?
3. 你喜欢三峡吗?谈谈你的理由。
老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还没几分钟学生就嚷着要回答问题, 小手都争先恐后地举的高高的。回答问题的过程也很热闹, 大家齐声共答很有气势。然而如果将这些问题再来斟酌一下就会发现, 第一个问题书上就有;第二个问题也是课文里的;第三个问题喜欢与不喜欢对理解文章意义不大。
四、课堂上的一刀切满足不了学生的差异性学习要求
大部分老师在课堂设计上还只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的, 还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有差异性地来组织课堂学习。失去教师期待的学生便会对语文课堂产生厌恶感, “教师期望比性别差异、种族差异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影响更大”。因此,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一刀切”满足不了学生的差异性学习要求, 造成了课堂教学的资源性浪费。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让我们看到了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出现的不足和缺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我们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
1. 重视初中语文的基础知识教学,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尽量在深度层次上开展与学生对话和交流;
4. 因材施教, 做好课堂上的难易教学。
8.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教学目标;人文性;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46-01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我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四个方面值得引起我们反思。
一、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 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
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三、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四、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9.2016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九
本学期,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课改行动纲要,抓好教学常规工作,圆满完成了学校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地通过了学校的语文质量测试,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备课工作
开学伊始,我以教学计划为依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每两周一次的备课活动,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钻研教材、和同时共享资源、认真备课、上课、做好批改,向课堂教学要质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研究符合本年级、本班级教学实际的措施。
二、做好常规工作
一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研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探讨教法,教研氛围浓厚和谐。本学期,我多次参加了学校语文教研,每一次我们都是认真聆听,做好记录,学习好的教学经验,把教改精神落实在课堂上。在学校教学活动周中,开展校级教研活动模式,进行备、说、听、评、思活动,正是有了这种浓厚和谐的教研氛围,各项教研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是着眼提高成绩,认真抓好两有生的补缺补差工作,帮助他们掌握最基础的语文知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项远城、张弛等我们从来没有放弃,既做到了严格要求,又讲求方法。每周安排一定时间,不是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就是默写字词,让学困生到前面板演。午间休息时,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做到了面批面改。唐文敏等同学基础比较差,我对症下药,帮助他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在质量检测中,这几位同学成绩有了明显上升。
三是无论是期中期末考试,还是单元测试,每次我们都做好阅卷和试卷分析工作,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便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弥补。
四、在教学中,针对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我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天早上,我都坚持和学生一起诵读优美的古诗文,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体。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强化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努力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缺乏深入研究,特别对落实课改行动纲要措施不利,致使语文阅读教学与好的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
2、课外阅读量不够,课堂缺少创新精神。
3、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学困生无从下笔,中等生布局谋篇欠佳,阅读面不广,回答问题抓不住要点。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总结。
二是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的中心地位,要切切实实夯实基础知识,增强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
三是教学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写作方法的指导。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进一步通过课题研究,通过专题指导引导教师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0.2016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
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____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E:教育机制
2、教师和学生要从教学活动中及时获取信息,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A.反馈性原理 B.科学性原理 C.发展性原理 D.主体性原理
3、《天工开物》中记载“(成分)以消石(硝石)、硫磺为主,草木灰为辅。消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承受)之,魂散惊而魄齑粉(粉身碎骨)。”文中提到的是()A:火药 B:造纸术 C:磁石 D:印刷术
4、以下名画中哪个是顾恺之的作品? A:《历代帝王图》 B:《洛神赋》 C:《清明上河图》 D:《富春山居图》
5、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A:观察法 B:问卷法 C:谈话法 D:调查法
6、在Windows的“搜索”“文件或文件夹”功能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可以搜索图片、音乐或视频
B:可以按计算机名搜索网络上计算机 C:不可以搜索隐藏的文件或文件夹 D:可以按文件被修改的日期进行搜索
7、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称为____ A:同位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8、双轨制形成于()。A.欧洲 B.美洲 C.亚洲 D.非洲
9、当喝酒的“***惯”与驾车的“新方式”遭遇的时候,有的人想“鱼与熊掌兼得”,既喝酒又驾车。因此,如果不从社会传统和社会心理的角度,对刚刚走进汽车社会的人们进行引导教育,而只靠疾风暴雨的执法运动,很难根治酒后驾车的顽疾。当然,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舆论的深入讨论和专项行动的持续展开,“喝酒不驾车,驾车不喝酒”的基本理念正在逐步深人人们的生活。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____ A:A1t B:Ctr1 C:Esc D:Shift
10、一般认为,IQ超过l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____ A:1% B:2% C:5% D:10%
11、与鲁迅有关的文学社团是。A:创造社 B:太阳社 C:语丝社 D:新月社
12、魏书生主体性班级管理的经验有【】 A.设立常务班长 B.设立值日班长 C.设立值周班长 D.实行承包制 E.实行班级顾问制
13、对系统课程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作出贡献的是__。A.布鲁纳 B.博比特 C.泰勒 D.布卢姆
14、某学校校长在校庆大会上讲话时说:“我们有许多毕业生用自己的努力已在各自领域中获得了优异成绩。他们有的已成为科学家、将军、市长、大企业家,我们的学校以他们为骄傲。毋庸置疑,我们已毕业的同学中有许多女同学„„”如果该校长讲话中的断定都是真的。那么以下哪项必定是真的? A:取得优异成绩的至少有女同学 B:取得优异成绩的男同学多于女同学 C:取得优异成绩的女同学多于男同学 D:取得优异成绩的可能没有女同学
15、”你怎么这么懒?还不快去做作业!”属于()
A:沟通本意是“想了解学生的心理反应”却变成了“斥责” B:沟通本意是“指导”却变成了“命令” C:沟通本意是“提醒”却变成了“批评”
D:沟通本意是“想了解学生的状态”却变成了“催促”
16、幼儿园环境育人的特点不包括()A:设置的目的性 B:范围的弥散性 C:影响的渗透性 D:影响的既定性
17、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__ A.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 B.教学媒体 C.教师的爱好 D.“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18、冉·阿让是下列哪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A:《罪与罚》 B:《红与黑》 C:《飘》 D:《悲惨世界》
19、为满足生理、心理的需要而做出的失范行为属于()。A.情感型失范行为 B.目的型失范行为 C.传统型失范行为
D.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 20、”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的特点。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21、”不愤不启,下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出自以下哪位思想家?()A:朱熹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22、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A:理性的惧怕 B:原因不明的惧怕 C:非理性的惧怕 D:持久性的惧怕
23、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实际就是策略。A: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B:逆向工作法 C:计划法 D:联想法
E:重视个别差异
24、下列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和《背影》都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B:《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剧本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 C:《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它描写雄伟壮丽而又妖娆美好的南国雪景,纵论历史英雄,表达了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 D:《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自传性散文,文中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君子情怀。五柳先生就是作者柳宗元自己
25、二战后,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之一是延长_____年限。__ A.中学教育 B.义务教育 C.职业教育 D.高等教育
26、教师在讲课时要求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__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27、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应遵循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A:劳动 B:惩戒 C:教育 D:发展
28、赵老师是二甲班的班主任,每次赵老师上课或在场时,学生都规规矩矩,可是等赵老师一走开,班级纪律明显涣散。赵老师的领导方式很可能是__ A.集权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兼有BC两种型
二、多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个体为了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论述并解决问题而激发的学习需要,按照奥苏伯尔的说法属于。A:附属内驱力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归属内驱力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____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以社会科学为主 D: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以自然科学为主 3、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__。A.凯洛夫 B.杜威 C.布鲁纳 D.赞柯夫
4、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是主导。A:环境 B:教育 C:遗传素质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5、下列哪项属于真正的创造____ A:鲁班发明锯子
B:高斯少年时做数字1~100的连加 C:找到远古时期的化石 D:陶渊明发现桃花源
6、____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A:操作能力 B:能力 C:动作技能 D:技能
7、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__。A.严格规则 B.系统规则 C.标准规则 D.系统程序
8、中国古代记载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知识的著作是____ A:《墨子?墨经》 B:《梦溪笔谈》 C:《营造法式》 D:《天工开物》
9、可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且可将学生的猜测可能性降到最小。A:选择题 B:是非题 C:论文题 D:填空题
10、画线属于哪一种学习策略____ A:组织策略
B:精细力1212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1、板书从书写动机的角度可以分为__ A.超前板书 B.文字板书 C.并进板书 D.图标板书 E.滞后板书
12、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前提是()A:实施指导
B:制定计划,做好准备 C:了解学情 D:反馈控制
13、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的()A:洋务运动的推行 B:废科举,兴学校 C:京师大学堂的成立 D:北洋大学的创建
14、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三水平六阶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结合实际予以说明。
15、儿童对学会使用的实物,能根据形状来概括,如区别耙和刷,而对不会使用的实物,则不能概括,这属于__。A.动作的概括 B.生活情景的概括 C.情绪性的概括 D.功用性的概括
16、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可以从哪些方面人手?()A: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B: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C: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D: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E: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17、品德和道德的联系表现在()A: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B: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C:品德和道德的最终根源相同 D:道德与品德的直接根源相同
E:品德和道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18、保加利亚学者洛扎诺夫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一种利用联想、情境、音乐等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是。A:纲要信号教学法 B:探究发现教学法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19、教师的天职是()A:爱岗敬业 B:关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以身作则
20、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__。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21、图2所示的国宝级文物茂陵石雕,其创作的时代是。A:西周 B:战国 C:西汉 D:唐朝
22、在下列关于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差别的说法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小学生开始正规的学习生活,要求提高了。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的机构,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
B:小学生后,学习成为一种社会义务,开始系统地接受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幼儿则无此要求。
C:幼儿园和小学的师生关系都一样,没有变化。
D:小学学习内容从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要求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难度增大。
23、我国当前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采用最多的领导方式是__。A.“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B.“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C.权威型的领导方式 D.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24、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__。A.以儿童为中心
B.重视学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发现 C.学校即社会
D.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E.教育即学生经验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25、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称为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26、教师在讲课时要求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__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27、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应遵循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A:劳动 B:惩戒 C:教育 D:发展
28、赵老师是二甲班的班主任,每次赵老师上课或在场时,学生都规规矩矩,可是等赵老师一走开,班级纪律明显涣散。赵老师的领导方式很可能是__ A.集权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2016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反思07-11
初中语文反思心得08-18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0-18
初中语文课后教学反思08-02
初中二年级语文《三峡》教学反思10-15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7-22
湖北省黄冈市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和教研论文 语文教学质量反思与提高质量思路.doc09-19
反思初中英语写作教学07-19
初中英语语音教学反思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