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精选8篇)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篇一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数学教育的表述: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第一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数学的起源和特点
一、数学的起源
(一)人类历史上数的起源
从数学的起源来看,数学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产物。
在人类的童年,对事物数量多少的比较仅限于直接的感知(数觉);
数觉:在一个小的数的集合里,增加或减去一样东西的时候,尽管还未直接知道增减,但能辨认到其中有所变化。
我们把人类在数觉的基础上,靠知识、经验和技能而发展起来的对于数和数的变化的感知能力,称为“数感”。
一种比鸟类高强不了多少的原始的数觉,就是产生我们数概念的核心.
(二)儿童个体数概念的发生
1、对儿童个体来说,他们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同样也是一个发明和创造的过程。
2、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也存在着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二、数学知识的特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恩格斯
(一)抽象性
(二)逻辑性
(三)精确性
(四)应用性
第二节 学前数学教育与儿童发展
一、学前儿童数学的含义
学前儿童所学习的、最初步的数学知识,包括最简单的数的知识,初步的时间、空间观念等,它强调的是学前儿童在操作活动中的数学体验。即学前儿童所学的数学知识,大多是表面的、粗浅的知识。
二、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意义
(一)使学前儿童学会“数学地思维”,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训练学前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能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
(一)学前儿童逻辑观念的发展 1.一一对应观念 2.序列观念 3.类包含观念
(二)学前儿童思维的抽象性及其发展
二、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一)学前儿童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
幼儿表现出的这些外部动作,实际上是其协调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数学知识的内化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
(三)学前儿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 如果幼儿缺乏多样化的经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会出现问题
(四)学前儿童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键作用
(五)学前儿童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
是幼儿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尝试新策略、练习和检验新获得的策略以及在应用中巩固新策略的过程
第四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
一、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 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
二、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
“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是指数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应指向幼儿的思维结构的发展。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幼儿掌握某些具体的数学知识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发展的实质在于幼儿的思维结构是否发生了改变
三、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
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就是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数学知识。
四、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第二章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意义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在进行活动之前对活动结果的一种期望,也就是说教育目标是一种对教育结果的规定性。
麦克多纳尔德曾指出教育目标具有以下五项功能: 教育目标可明示教育进展的方向; 教育目标可用以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 教育目标可用以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 教育目标能指示教育计划的要点; 教育目标可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基础。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是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的归纳,是向幼儿实施数学教育的方向和准则。它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数学教育目标规范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二)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可指导和控制数学教育的整个过程。
(三)数学教育目标明示了数学教育评价的标准。
二、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儿童发展
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决定了这一年龄阶段的数学教育目标与其他年龄阶段的数学教育目标有着一定的差别。
(二)社会要求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同样也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印迹。
(三)学科特点
数学学科的结构,学科的教育价值和学科学习规律对数学教育目标制定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与层次
一、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
从教育的基本内容的角度来划分,即数学教育目标可从教育内容的诸多方面提出,如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提出要求,这实质上也是从人的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提出要求。
从幼儿身心发展角度来划分,即从幼儿认知、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提出教育目标。这是以儿童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作为出发点,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情感领域,包括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动作技能领域,包括感知动作、运动协调、动作技能的发展。
从数学教育内容的几个方面提出教育目标,即从分类和排序、1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算、几何形体和空间认识、量和时间认识等方面提出教育目标。每一项内容又分别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教育目标。
二、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一)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及其分析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科学领域的目标是: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根据《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精神,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应包含以下具体内容:
1、对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和游戏。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等感性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操作和探索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会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材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目标1,有关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情感、态度的目标。目标2,有关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目标3,有关培养幼儿认识能力,特别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目标。
目标4,有关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材料的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
(二)幼儿数学教育各年龄阶段目标及其分析 小班
1、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按要求取放操作材料和进行活动。
2、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的大小、形状、数量有兴趣,能感知5以内的数量。
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中班
1、能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愿意并学习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自己操作、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能自己选择数学活动内容和按规则进行活动。
3、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和数量进行分类。
4、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数量、形状、物体量的差异,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
5、能比较、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多少;感受10以内相邻两数的大小关系。
6、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大班
1、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活动,遵守活动规则,会有条理摆放、整理数学活动材料。
2、能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3、能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能在教师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数学经验,感受生活和游戏中事物的数量关系。
4、能运用对应、比较、类推、分类统计等简单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问题。
5、能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和从事物的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6、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间的关系能有所感受。
(三)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及其分析
数学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目标是指某一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其目标表述具体,操作性较强,所期望的教育成果基本上是可以观察到或测量到的。
第三节 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及其分析
一、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及其分析
(一)分类、排序与对应
分类是指把具有相同特点的物体进行分组。
排序是根据物体的差异按一定的次序或规则进行排列。
对应是指在两个集合中,一个集合里的任何一个元素按照确定的对应关系在另一个集合里都有一个或几个元素和它相对。
(二)数、计数与数的运算
(三)几何图形
(四)量与计量
量是表示事物所具有的能区别程度异同的性质,计量就是把一个暂时未知的量同另一个作为标准的约定的已知量做比较,这个比较的过程叫做计量。
(五)空间和时间
空间的概念是极为广泛的,包括着对大小、形状、方向的认识,也包括着对空间的区分。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还意味着两个时刻间的距离,或指某一时刻。时间是一个人们看不见的量。
二、幼儿园各年龄班数学教育内容
1、小班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2)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3)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
(4)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5)学习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6)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7)初步理解早上、晚上、白天、黑夜的含义,学习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汇。(8)学习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学习判断两个物体之间明显的上下关系,说出什么在什么上面,什么在什么下面。
(9)在教师引导下,能注意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和数量。
2、中班
(1)认识1—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2)学习目测数群,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学习10以内序数。
(3)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
(4)学习用各种几何体(积木或积塑)进行拼搭和建造活动。
(5)学习概括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和数量进行分类。(6)学习按量(粗细、高矮等)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学习按一定的规律排列顺序。
(7)观察、比较、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逐步建立等量观念;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学习新的知识,促进初步的推理和迁移能力的发展。
(8)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习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汇。
(9)学习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前后方位;学习区分和说出物体之间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学习按指定方向运动。
(10)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量的差异,物体的形状,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等。
3、大班
(1)学习10以内单、双数和相邻数,学习顺着数和倒着数。
(2)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包含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
(3)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学习用加减法解答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4)能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意思,学习用符号表示两个集合的数量关系,以及用符号表示10以内数量变化关系。
(5)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学习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学习层级分类和多角度分类。
(6)学习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关系。
(7)认识几种常见的立方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8)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学习自然测量。
(9)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会向左、向右方向运动。在日常生活中,能注意自己(或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10)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学习看日历,知道一星期中每天的名称和顺序。学习一些表示时间的词汇,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注意时间的长短和更替,知道要爱惜时间。
(11)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知道他们的值是不相同的。
三、数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要求
(一)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启蒙性
(二)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生活性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有可探索性
(四)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系统性
第三章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第一节 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价值
(一)什么是教学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
(三)数学教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二、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
每一个数学操作活动都由以下6个要素所组成,即目标、材料、规则、形式、指导和评价。
(二)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1、活动名称
一种是按数学活动的要求,用数学术语定名称;
另一种是按活动内容或选用的材料,用生活的语言定名称。
2、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中关于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概念的学习,认知能力的学习,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学习。例如,《复习5的组成》
知道5分成两份只有4种不同分法。
初步感知数的分合的有序性(如将5分成1、4,2、3,3、2,4、1)。积极地参与评议活动,大胆讲述自己的意见。(2)教学活动目标的表述。
教师作为行为主体,用教师所做的事来表述; 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用幼儿的行为变化来表述。
3、活动准备
(1)学习经验的选择,也就是为了达到提出的活动目标,教师应为幼儿选择哪些学习经验。
(2)幼儿的经验准备,即幼儿对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必须先期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具备哪些能力。
(3)数学教学活动所需教具、学具和环境创设等方面的准备。
教具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向幼儿演示讲解所用的各种直观材料。学具是幼儿在数学活动中摆弄、操作和练习用的各种直观材料。
4、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教师可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材料、配合提问、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
活动进行:幼儿可分组进行不同的操作活动,也可集体进行统一的操作活动。活动结束:教师可请部分幼儿讲述自己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5、活动建议和活动延伸
活动建议:一般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活动延伸:是指这一活动与下一个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
三、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集体活动形式
指教师直接组织和指导全班幼儿进行学习的活动形式。
(二)小组活动形式
指在教师指导下,幼儿独立选择活动内容,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形式。
(三)集体与小组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指在同一活动时间内既有集体活动也有小组活动形式
第二节
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什么是主题活动
二、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分析、检核主题活动涵盖的数学教育内容及提供幼儿何种学习经验。
(二)在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
(三)以数学教育内容作为主题的活动设计
三、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
(一)在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内容的整合是通过多种教育、教学形式实现的
(二)在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内容的整合应是自然地渗透其中
(三)在主题活动中,幼儿有时还会生成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活动,对此教师应给予关注和支持
第三节
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
一、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的价值
(一)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的特点
(二)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
(一)生活活动
(二)游戏活动
重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这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它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积累丰富多样的数学经验。
三、活动区、角数学活动的组织领导
1、活动空间的设置和准备
2、活动区、角数学活动材料的摆放和提供
3、活动区、角数学活动的组织
第四章
幼儿数学教育内容的教育要求与指导
第一节
集合概念的教育要求与指导
一、集合的概念
所谓集合是指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类确定的对象所组成的整体。
二、幼儿集合概念教育的要求 小班:
1.知道自己和与自己相关物体的归属,体验物体的共同属性。2.体验“1”和“许多”及其关系。
3.能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做集合或集合的子集。4.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做等量集合。5.会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和一样多。
中班:
1.能按类的观念做等价集合。
2.能概括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并能按两个特征做集合。3.能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做集合和排列。
大班:
1.对集合做层级分类,体验集与子集的包含关系。2.能将物体集合进行多重分类。
三、幼儿集合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求同操作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组织
2.分类操作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组织
“分类”就是把一组物体分成各有其共同属性的几组。(1)按外部特征分类
(2)按内部属性分类即按物体的性质或用途等作为分类的标记。
(3)按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分类(4)按两个特征或两个以上特征分类(5)层级分类(6)多重角度分类
第二节 幼儿数概念的教育要求与指导
各年龄班幼儿数概念教育的要求
小班
会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中班
1、会正确点数10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2、学习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和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3、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4、认识阿拉伯数字1—10。
大班
1、会10以内的倒着数,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倒着数的有关事例。
2、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的3个数之间的数差关系。
3、知道10以内数除1以外,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分成两个较小的数,两个较小的数合起来仍是原来的数。
4、感知和体验两个较小的数之间的互补、互换关系。
5、会解答生活和游戏中简单的加减应用题,理解加减的含义。认识加号、减号、等号,初步认识加减算式并知道算式表示的含义。
幼儿数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感知10以内自然数基数 1.按数量求同和分类 2.认识数字
3.体验数字表示的基数意义,并用数字来表征数量
(二)体验1—10自然数数序及数差关系 数序是指1-10数目或数字的顺序
数差关系则是指自然数相邻两数之间多1或少1的关系
(三)领会10以内数的分合及加减 1.数的分合活动
(1)分与合的经验积累
(2)领会数的分解规律
(3)掌握数的分合关系
2.10以内数的加减活动
(1)体验加减法含义
(2)学习列加减算式(3)学习编应用题
第三节 幼儿空间和几何形体概念的教育要求与指导
一、拓扑空间关系与空间知觉
(一)拓扑空间关系
就拓扑学来说,无论把图形做怎样的拉扯或压缩,图形原来的空间关系不会改变。
(二)空间知觉能力
二、几何形体(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圆形、三角形 正方形 长方形 梯形 椭圆形 球体 圆柱体 长方体 正方体
三、幼儿几何形体和空间概念教育的要求
(一)小班
1.知道什么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物体; 2.能判断物体之间明显的空间关系; 3.能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
4.能按指定方向运动;
(二)中班
1会用各种几何形体(积木或积塑)进行拼搭和建造活动,体验图形的边角关系; 2.能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前后方位; 3.能区分和说出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三)大班
1.能指认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并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或排列; 2.体验和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会制作几种常见的几何体; 3.会将实物或图形做二等分或四等分;
4.能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会向左、向右方向运动,在日常生活中,能注意自己(或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第四节 幼儿量的概念的教育要求
一、量
二、自然测量
三、幼儿量的概念的发展特点及教育要求
(一)小班
1、会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别大小和长短不同的物体,会正确运用“大小”、“长短”词汇
2、能从4个大小或长短不相等的物体中找出并说出哪个最大(最长)最小(最短)
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形状、颜色或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4以内的物体排序
(二)中班
1、能区别并说出物体的粗细、厚薄、高矮
2、能从5、6个大小(长短、高矮、粕细、厚薄)不同的物体中找出等量的物体(其中两个是相同量)
3、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会按一定的规律排序物体。
(三)大班
1、会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厚薄和轻重,能正确表达测量的结果。
2、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能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物体,初步感知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关系
3、学习量的守恒,知道物体的外形、摆放位置等发生了变化,它的量不变。
四、幼儿量的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感知和比较量的特征。
2、引导幼儿学习排序的方法
3、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第五节
幼儿时间概念的要求与教育指导
一、幼儿初步时间概念的教育要求
1、小班
初步理解早上、晚上、白天、黑夜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时间词汇。
2、中班
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含义,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时间词汇。
3、大班
(1)认识钟表,学会看整点和半点的时间。
(2)学会看日历,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以及这7天的名称和顺序。能说出今天是星期几,昨天是星期几,明天是星期几。
(二)幼儿初步时间概念教育的指导要点
1、帮助幼儿学习并理解时间的词汇
2、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关注时间,渗透时间的教育。
3、有意识地向幼儿提出完成任务的时间和要求,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
4、帮助幼儿理解时间的先后关系。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篇二
一赏识教育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
赏识导致成功, 抱怨导致失败。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孩子与成人一样渴望被关注、被重视。我们知道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 而是赏识使孩子越来越好, 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 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所以, 我们尽可能让所有的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走向成功。我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根据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鼓励语言, 我对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常说:“你真爱动脑筋”、“你会愈来愈聪明”、“将来一定会成为数学家的”等等, 孩子听到这些话会非常振奋。对稍差点的幼儿, 我会在发现他们有进步时给予及时的表扬, 如“某某都坐端正认真听课了, 真不错”、“看某某今天都举手发言啦, 只要坚持一定会愈来愈聪明的”。幼儿数学作业只要全做对的我都会给他画个笑脸, 并在墙上的“我真棒”栏中加颗小五星, 对不全对的幼儿我常说:“你不错嘛, 比上次做得好, 只要你认真动脑筋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凡是数学活动中发言特别精彩的、能举一反三的、能通过观察寻找出规律的都会加颗小五星。这样做学生们很喜欢, 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在日常生活中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是幼儿学习数学的有效场所, 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充满了数、量、形, 利用日常生活进行数学教育, 可使幼儿轻松又自然地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 引发对数学的兴趣。如:在上下楼梯时, 可让幼儿一面走一面计数楼梯的数量;回家上下楼时观察每层楼的左右门的门牌号, 观察门牌号的变化, 寻找其排列规律;老师每天清点人数时请幼儿帮老师数数来了多少人, 想想有哪些没来, 差几个;排队时让幼儿观察前后左右高矮;在散步、劳动等活动时, 均可随机灵活地引导幼儿认识和复习数学的有关知识, 使幼儿知道在自己生活的周围世界中充满了各种数学知识, 从而引发他们对数学的探索兴趣。
三在教学情境中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具有抽象、逻辑性强的特点,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 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挖掘生活素材, 寻找联系数学知识与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切入点, 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 使幼儿主动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学得更轻松、自然、真实。如:在学习“相邻数”活动中, 我请小朋友排队, 说说自己前面是谁, 后面是谁, 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相邻, 这样从朋友相邻到数的相邻, 孩子很容易懂, 让幼儿通过观察多个数的相邻数后总结出一条规律:每个数都有两个相邻数, 一个比它大一, 一个比它小一。知道这个规律后, 无论是多大的数小朋友都能找出它的两个相邻数。另外, 在教学中我抓住幼儿的好奇心理, 常采用“估一估, 猜一猜”的形式, 让幼儿在好奇中思考, 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四在游戏中迁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 游戏是幼儿的伴侣。”我尝试着在游戏中结合数学教学活动, 让幼儿能真正在玩中学、学中玩, 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 在体育游戏中体验数学乐趣
幼儿爱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 户外体育活动最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如:“摘果子比赛”让幼儿站成一排并报数, 要求幼儿记住自己的号数, 还要弄清自己是单数还是双数, 请单数幼儿站标有“1”的道, 双数幼儿站标有“2”的道, 走过独木桥到河对岸摘果子, 看哪一组摘得多。这样幼儿的体能得到了锻炼, 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 数学知识在快乐中得到了复习。
2. 在语言游戏中体验数学乐趣
语言游戏中有很多包含数字的儿歌。当幼儿对这些简洁明快的儿歌耳熟能详、烂熟于心时, 在此基础上提高一定难度, 幼儿在熟悉巩固的过程中又能获得一种新奇感, 一种新方法。如:儿歌《一二三四五》, 我与学生一起伸出左右手, 一边念儿歌, 一边用右手数左手的手指。幼儿可跟着儿歌节奏数, 儿歌结束, 手指也数到最后;儿歌《拍手歌》, 幼儿根据儿歌内容和拍手位置知道前后左右上下等。
3. 在角色游戏中体验数学乐趣
丰富的角色游戏贴近生活, 能满足幼儿模仿的需要。“菜场”、“商店”的买卖过程中, 都缺不了数字。游戏中的“钱币”让幼儿了解了“1、2、3、4、5、6、7、8、9、10”中的大小关系, 而“商店”中各种包装、图形以及替代品, 能让幼儿对生活中的各种形状产生兴趣。如:在“娃娃水果店”教学中可创设游戏:在每样水果标签上, 有的直接写上2元、有的写4~2元、5~1元等游戏中请两名幼儿当收银员, 其余幼儿当顾客, 每人手上拿10元钱, 让幼儿自由进行购买, 要求用10元钱买两样以上水果。
五易操作的教具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更能体验抽象的数学概念, 活跃思维。所以我根据我班幼儿的情况让幼儿准备了便于携带、容易操作、经济实惠的两样玩具:扑克牌和学具盒。扑克牌的玩法很多, 幼儿可以用扑克牌按花色分类、按大小分类;用扑克牌按大小顺序排列;还可以几个幼儿一起翻牌比大小, 幼儿还可以两两在一起用扑克牌玩凑10的游戏等。学具盒幼儿也很喜欢玩, 可数数、练习分解组合、比较多少、认识图形、拼各种图案等。这两种玩具幼儿都特喜欢玩, 自由活动时很多小朋友都三三两两围在一起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分享去发现、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在游戏、操作活动中逐步喜欢学习数学。
六在家园合作中推动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保证之一。充分发挥家园互动作用, 如请家长配合, 让幼儿运用分类知识整理衣柜、玩具、书本、餐具, 同时利用初步的统计知识, 把整理好的东西进行记录。还可以让幼儿跟家长一起到超市购物, 认识人民币, 练习加减法, 还让幼儿和家长比年龄、身高、腰围、手臂, 知道大小、高矮、粗细、长短。让家长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条件、利用环境随机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让幼儿知道数学无处不在, 生活中到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 使幼儿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 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 老师充分利用赏识教育理念, 尽可能联系幼儿生活实际, 创设幼儿操作探索的情境,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有趣化, 用自身的教育激情去感染、带动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幼儿在数学的海洋里尽情地玩, 尽情地乐。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要想从小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幼儿喜欢数学, 教师应从兴趣入手, 用赏识教育理念, 在生活中、情境教学中、游戏中、环境中让幼儿尽情地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让数学变成好玩的、有趣的游戏。
关键词:培养,学前儿童,学习数学,兴趣
参考文献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篇三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应用
二十世纪初美国改革教育学派学者基尔帕特里克在他一篇同名论文中提出“项目教学法”。而今,“项目教学法”在目前的高职教学改革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基尔帕特里克提出,项目教学法是“在社会环境中發生的、全身心的、有计划的行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将教师技能、教育教学心理知识、应对社会问题能力的综合运用和体现的课程。而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独立自主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责任意识等突出表现的教学方法,这正契合了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提升的学习目标。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分离,导致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欠缺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这门课是帮助学生具备初步综合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为今后他们高质量地开展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目前这门课程的模式落后,导致课程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学前教育这一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其主要原因在于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存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学模式落后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2.课堂教学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
传统教学过程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教师没有将就业引导为教学目标的设置,过分强调认识性目标。我们的老师往往用简单的方式将知识展示给学生,没能很好地去思考如何整合教材、做到学生亲自参与知识向实践的转化等问题,使学生失去了通过参与知识的运用而创新的机会,学生无法体验到课程的重要性。
3.学生对基础教育数学知识的含糊性和对幼儿认知的模糊性,轻视课程
一方面,大众化生源早已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主流,他们大多对理科知识不感兴趣且缺乏缜密的逻辑思维和严密的语言表达,在准备教学设计时做不到每一句授课语言落实到纸上、授课时漏洞百出;另一方面,他们忽视幼儿对事物认识的复杂意识,认为幼儿天性单纯其学习过程也是简单的,因此想什么就说什么,缺少责任感。最后会导致在岗位中所教授的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简单的数学思维,对数学缺少兴趣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4.学习方式的被动,学生缺少主动探索、创新创造的机会
我们的教学全部依靠课堂的讲授,学生沉闷的、机械式的接收着教师口述的理论知识及内容要点,按照教师设定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设计。使我们学生的思想僵化,没有创造,导致他们在岗位上教学表现与他们的授课教师那么的相像,所以,主动探索、创新创造的机会是素质教育的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项目教学法实例简述
“项目教学”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主题形成、计划制定、项目执行、项目评价。教学环境不限时间、地点,但要有明确的学习对象、任务对象、教学媒体。下面以“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内容”一单元为例,简述项目教学法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的应用。
1.主题形成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创意的产生,它由教师提出问题提供给学生学习小组,然后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提出项目的主题。为让学生感到本课程能学、需学,我们整合课程将“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和“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融合做为该课程的第一部分。在简短的对学生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底蕴的了解下,教师提出:“小学之前幼儿数学需哪些知识储备,即幼儿在幼儿园结业时会了解哪些数学知识”来诱导学生分析幼小衔接时幼儿的数学认知。这个议题表面上很大众化,它引发了学生的回忆,给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带来的兴趣。可他们往往又表达不准确,进而学习小组一般会主动提出要制作“3~6岁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的统计表”,即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2.计划制定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习小组要根据已确定的项目目标以及相关的对象制定工作计划,要确定执行者、工作时间、工作方法、工作内容,这是一个创新精神的动态过程。
3.项目执行阶段
学生在明确各自分工后以合作的形式实施或调查。“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内容”课程这一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依据计划选取调查内容、绘制记录表、提供相关部门正式文件(可扩展为理论的学习)、联系调查对象、请示调研时间并保证调查过程的安全。
4.项目的评价
在项目结束后,学习小组内部要对项目的计划和执行过程进行总结,然后在课堂内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再讨论后得出结论。
三、项目教学法应用的成效
1.更新教学观念,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项目教学法是在有明确的任务目标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建构教学。在执行项目计划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示范者,而是应学生的需要而提供条件的助手。学生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了解教学内容主动建构知识结构。
2.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法突出的特征是“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这门课重在实践中的应用,以达到幼儿教育的教学和管理目标,在这门课中可选取一部分教学项目课题由学生来完成。教师给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开发达到目标的过程,整个过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3.将课堂与社会工作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完成学生学业需求
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答案 篇四
填空题:
1.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任务有教给幼儿一些初数学初步知识、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和学习习惯。
2.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内容一般包括
单选题:
1、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内容应该安排在大班进行。
2、演示法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师的操作。
判断题:
1、游戏法的运用数量并非是随着幼儿的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的。
2、在幼儿园教给幼儿的数学知识不是越多越好。
简答题:
1、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注意:
(1)提供条件使幼儿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而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幼儿的注意力和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激励幼儿渴望去学习新知识。
(3)善于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不要把知识或操作结果直接灌输给幼儿,注意启发幼儿思考、操作、探索学习过程。
(4)及时肯定和鼓励幼儿学习上的进步,提高幼儿学习的信心。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答案二
填空题:
1.教幼儿学习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主要目的是使幼儿学会使用对应比较的方法来辨别物体数量的多少,培养幼儿的初步比较能力。
2.排序是按物体的某种特征或按一定规则来排列物体,后一种排序现在也叫做模式排序。单选题:
1.按物体用途分类是大班的教学要求。
2.在小班 不要求幼儿按数字排序。
判断题:
1.、进行物体分类、排序、比较多少的活动有助于幼儿积累感知集合、对应的经验。
2、在小班开展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教学应要求幼儿用实物来进行比较。
简答题:
1、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幼儿进行物体分类、排序的练习活动的基本方法:
(1)分类、排序的活动有助于幼儿积累感知集合及对应的经验,有助于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类或分析推理的能力。
(2)除了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师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组织幼儿进行分类、排序的练习,如在进餐或游戏环节,要求幼儿把餐具或玩具按类别摆好放整齐,在户外活动时可以要求幼儿按由矮到高的顺序排队,或者按男孩、女孩的性别特征排队。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答案三
填空题:
1.基数、序数是自然数的两个含义,一个数当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时叫做基数;一个数当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的排列次序时叫做序数。
2.幼儿对基数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计数 活动来实现的。
3.幼儿形成初步数概念的标志有认识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认识10以内相邻数的关系、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
单选题:
1.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是从计数开始的,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是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理解数的守恒。
2.认识相邻数、数的组成都是大班的教学内容。
判断题:
1.数的守恒指的是一组物体的数目不因其体积大小排列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2.按物点数的教学 中药注意通过让幼儿数多种食物,逐步抽象出数的概念,使幼儿初步体会到一个数可以代表相同数量的任何物体的个数。
简答题:
1、认识“1和许多”的教学方法与步骤:
(1)教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认识“1”和“许多”,区分哪些物体是1个的,哪些物体是许多的。
(2)教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
(3)教幼儿通过分与合的操作活动,初步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知道“许多”可以分成“1、1、1…”,“1、1、1…”合起来是“许多”。
(4)通过寻找物体的活动,加深幼儿对“1”和“许多”的认识。寻找的方式有:①让幼儿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找一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②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寻找“1”和“许多”;③引导幼儿用记忆表象寻找“1”和“许多”。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答案四
填空题:
1.幼儿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要求是使幼儿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培养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利用自然物做计量工具,教幼儿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叫自然测量。
单选题:
1.小班几何图形的教学要求是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中班几何图形的教学要求是认识长方形、梯形和椭圆形。
2.认识“昨天、今天、明天”是中班 的时间教学内容,认识“白天、晚上、造成、黑夜”小班的时间
教学内容。
判断题:
1.平面图形的教学中经常让幼儿通过操作巩固认识,“数图形和分割图形”是中班教学中常用的操作法。
2.幼儿空间方位的教学内容应遵循“上下→前后→左右”的先后顺序,从自身为中心过度到以课题为中心。简答题:
1、教大班幼儿学习二等分的方法:
(1)教师以一种等分方法演示讲解“二等分”的含义;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二等分后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提供材料让幼儿操作,启发幼儿尝试及探索“二等分”的各种方法;
(4)检查幼儿操作情况,帮助幼儿归纳“二等分”的各种方法,进一步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及物体二等分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5.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图形宝宝 篇五
年龄班:
大班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不同特征(颜色、形状)进行两次逐级分类;
2、初步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形成集合与它的子集,并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活动准备:
圆形盘2个,并分别记作1号、2号;红、黄、绿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各3个,各小组1份。布袋1个(内附红、黄、绿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各1个)活动过程:
一、识别物体
让幼儿观察:小朋友们,你们的长桌上都有什么呀?(两个圆盘、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让幼儿分类数数(正方形:9个、圆形:9个、三角形:9个;红色:9个、黄色:9个、绿色:9个)
二、提供分类标准
教师手拿神秘布袋走向一名幼儿,让他伸手去摸。例如:摸出一个红色的正方形。问:这是什么颜色?(红色)随及,请全班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把所有红色的图形宝宝放到1号“家”里;又问:这是什么形状?(正方形)请全班小朋友把1号“家”里的所有正方形宝宝放到2号“家”里。
三、比一比
问:小朋友们,是2号“家”里的宝宝多,还是原来1号“家”里的宝宝多?(1号);又问:为什么2号“家”的图形宝宝没有1号“家”里的多?(2号“家”里的宝宝是从1号“家”里拿出来的,1号“家”里还有图形宝宝)活动建议:
6.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篇六
尽管原来教授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这门课程,不过很久了,去年曾经给毕业班的学生带过数学教育的校内实训课,但还是感觉了了,其实去幼儿园,也经常和老师们探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设计和实施,但很惭愧。这几天又重新开始学习有关数学教育的材料,既包括网上很多相关文章,也包括黄谨编著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张俊主编的《给幼儿教师的101条建议:数学教育》、金浩主编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等书籍。
阅读的收获还是有的,也就明白为什么幼儿园老师们会把数学活动简单化(小学化),为什么很多老师会感觉为难。如果我们自己的学科知识以及相关的教育学知识欠缺的话,确实很难把幼儿园数学教育做到位,
单纯照着教材上两节课,任何一位老师都能做到,可是如何确定每个数学活动的关键经验、如何很好地把数学融入主题又不破坏数学本身的系统性、如何结合孩子的思维发展特点设计活动、如何把孩子引入逻辑思考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这些问题对老师们真的都是难题。
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而运用语言教育的方法是永远达不到这个目的的。而我们的老师太习惯语言教育的方法了。学科的特点还是不能忽视。
阅读还发现教材的东西太多,有关儿童数学教育的书籍最多的一是师范专业的教材,二是幼儿园孩子的教材,当然给孩子的教材最多,亦喜亦忧。幼儿园的孩子可以依靠教材学到的数学不足10%,请大家都不要迷信教材。
7.当今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 篇七
一当今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人们的教育意识不断提升, 理念也逐渐改善, 但当今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方面多数家长和老师还依旧存在着问题:
1. 指导方法不当
部分家长和老师深知美术对儿童智力等综合能力提升的作用, 但却不知如何下手, 指导怕误导孩子, 不指导又担心放任自流。盲目地表扬夸赞会使孩子不思进取, 一味地哗众取宠;而过分地指导不但使孩子的美术素养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相反孩子会失去自信, 失去自我。
2. 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
有些家长和老师会一笔一笔地教孩子画画, 直到孩子也能像模像样地画出来。但这时却发现孩子只会画那些学过的东西, 其余什么也不会或不敢画了, 孩子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个怎么画”, “那个怎么画”, 或“这个我不会画你教我吧”等问题。这样做不仅没有教会孩子怎么画, 反而更严重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泯灭了孩子天真浪漫的天性。
3. 以成人的审美观欣赏儿童画
成人的生活经验丰富, 对事物往往会客观理性地对待, 但儿童这一特定年龄段天真浪漫、善于想象, 观察身边的一切往往更主观。有些家长或老师若是看见孩子画上画的蝴蝶比花大或人比房子大了就连忙让孩子擦掉重画。如一次关于迎春节主题的课, 大家都高高兴兴地陆续画完下课了, 一位家长看见孩子把对联画到了高楼大厦的顶上了就禁不住地说“宝贝儿, 你画错了吧, 你怎么可以把春联挂到楼顶上呀?应该贴到大门两边的呀……”孩子没有解释, 按照妈妈的指点快速地改了过来, 最后赢得了妈妈的称赞……
4. 让孩子比着同龄人或大师的优秀作品画画
美术课上, 学生太多, 老师辅导不过来, 就在黑板上贴了张放大的少儿绘画获奖作品让学生比着画。说人家为什么画这么好, 好好学学, 结果全班同学都瞪大了眼睛盯着黑板看一笔画一笔, 结果所有孩子都在画同一张画, 而不是画自己的想法。
这些做法不但不能实现画画的目的和作用, 反而会导致孩子不自信、厌画的结果。当然, 每位家长和老师的出发点可能都是好的, 只是做法和认知有些欠缺。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学前美术教学经验及对儿童心理发展趋势研究, 就以上列举的屡见不鲜的儿童美术教育方面的误区, 提出几点建议:
二引导儿童绘画的建议
1. 学会欣赏儿童画
要站在孩子的视角观察事物, 尽可能不要做过多干涉。美国小学里的一节美术课是这样上的:绘画的主题是“太阳”, 在老师不给任何提示和限制的情况下, 学生们便开始画起来。有的把太阳画成圆的, 有的画成方的、三角的、半圆的, 各种形状和颜色的都有, 还有一位同学的画纸上没有出现太阳, 只有几朵不成形的云彩, 后面隐隐约约出现了几束彩色的光线……学生陆续画好, 老师没有做任何比较和评判, 而是面带微笑, 非常认真地欣赏着每位学生的画作, 逐一给出鼓励和赞扬。通过课堂创作, 学生们个个自信满满, 兴趣更加浓厚, 绘画热情更为高涨。
身边一位朋友找我咨询, 她的孩子特别喜欢画画, 虽然家里到处都是他的画, 但孩子是不停地画, 但他们就是欣赏不了, 又不知该如何引导。她拿了一张儿子的画给我看, 纸的中间横着画了一根弯弯曲曲的线条, 上面画了一竖线, 挨着右上侧又画了个小三角, 画面上方还有一些不规则的形状, 我看后被这位儿童的智慧惊呆了:这不是海面荡起浪花, 一条小帆船在海面上若隐若现, 白云在天上自由飘散的场景吗?朋友诧异极了:“你和我儿子讲得一模一样呀!但我们有时实在欣赏不了, 又不敢强加干涉, 不知后面该怎么引导了。”
我忙建议朋友说, 目前正是孩子的绘画敏感期, 家长只需要给他提供充足的绘画材料, 宽松的绘画环境, 站在孩子的角度, 学会倾听和欣赏, 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称赞就可以了, 不需要做过多的干预。随着孩子的作品越来越多, 画面会越来越丰富和有想象力。
2. 引导儿童作画时要学会运用“联想”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是人脑对现实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的反映, 可分为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类似联想、因果联想等。孩子4~9岁这个阶段是培养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 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们要学会如何在这一特定时期内运用联想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经过多年悉心观察研究, 关于联想的方法, 我总结如下:先找出一个点, 再由该点发散出几条线, 即所谓的扇形结构。具体到每一堂课都需有一个主题 (点) , 课堂教学围绕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与之有关的一些事情, 并将其结合起来, 再加以构图方面的引导从而变成一张完整的画。
以“蚂蚁搬家”这一例子进行详细说明。我让孩子以讨论式进行:由蚂蚁大家能联想到什么呢? (1) 蚂蚁的特征, 个子小, 有头、胸、腹三部分, 头上有触角, 六条腿等; (2) 当时的天气, 是白天还是晚上, 天气怎么样; (3) 蚂蚁成群结队地搬家, 搬的什么东西, 在哪个地方搬, 旁边环境有什么等;还可以联想到蚂蚁洞、蚂蚁王国, 蚂蚁王国里有国王王后士兵等, 随便从中找出某一或几点都可以画出一张非常有意思的作品。同是画蚂蚁, 孩子心中想法各异, 画的画也肯定会多姿多彩。孩子们在享受着画画带来的乐趣的同时, 发散性思维等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3. 适当引导孩子写生
艺术来源于生活, 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可能激发人们创作的灵感。经常外出观光写生, 孩子不仅能加深对大自然的认知, 还能放松心情, 陶冶情操。外出时可随身携带速写本, 看见自己感兴趣的景象或事物时随时记录起来, 画旅游日记。直面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水一木、触景生情, 有感而发, 创作灵感最易激发。即便不能出去写生, 室内的每样物品也可当做写生对象, 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 又可以增强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从而创造美的意识。
4. 以鼓励为主, 充分调动孩子绘画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注重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 培养其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如一位6岁左右的小女孩垂头丧气地站在路边, 旁边的妈妈瞪着双眼一脸的怨气:“你这都是画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 以后什么东西也不给你买了, 再想画画没门儿”一边说一边把小女孩的画撕得粉碎。不知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致使这位妈妈发这么大的脾气。站在成人的角度来说, 可能小女孩的画没有那么干净、那么色彩斑斓、那么画什么像什么, 但我真心希望家长们能够静下心来反思反思:自己五六岁的时候都能画些什么?孩子学画画的目的和作用又是什么?孩子天真浪漫的童年又去了哪里呢?
8.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篇八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儿童的生命特征;儿童的幸福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06-05
一、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现象述略
农村教育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农村教育是指所有县及以下的教育,即行政意义上的农村教育。而狭义的农村教育是指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和县以下的教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教育。因为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许多县、乡、村已经成了以工业为主体产业的小城市,这些“农村”在性质上更像城市,而不是农村。本文所指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是指中国西部省(市、区)中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及以下的学前教育。
从2007年10月至今,笔者在四川省某市教育局挂职锻炼,利用工作之便,调研了西部农村大约50多所县级、乡(镇)、村办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包括小学附属幼儿班)。所到之处,除了走访外,还深入幼儿园班级听课观察,同时与幼教专干、教研员、教师进行座谈,从中了解到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一些真实情况。在此简要谈感受深刻的两点。
(一)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办园条件简陋
西部农村学前教育不仅基础薄弱,而且办园条件也很简陋。大多数农村幼儿园往往只有一间活动室,所以往往被称为幼儿班。所有不到小学入学年龄的孩子共处一班。有的幼儿班室内高度不足3米,缺乏良好的通风条件和必要的活动空间:室内采光面积远远低于国家有关标准。大多数幼儿园(班)的桌子、椅凳做工粗糙,且长短高低不一。大多数幼儿园(班)缺乏基本的生活、卫生设施(如流水洗手设施,消毒、卫生、厨房设备等)。更有一些村办幼儿班的房舍、门窗陈旧破烂,严重危及幼儿和教师的人身安全。教具、玩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奇缺。一些幼儿园缺乏最基本的活动条件,没有大型的体育设施,没有户内外活动器械、材料,没有图书,有的甚至连活动室的桌子、椅凳还是孩子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一本课本、一块黑板和几支粉笔几乎是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工作的全部家当。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大班化”,班额在50人以上,活动室空间狭小。另外,幼儿园在人员配置方面,师生比例离部颁标准1:6~7相差甚远,国家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每班2名教师、1名保育员,但是现在西部很多村办幼儿园平均每班只有1名教师,基本没有保育员。在被调查的245个班级中,超过40人的班级有234个,占了95.5%。一些农村小学附设的幼儿班及民办幼儿园甚至达到60~70人/班,超出国家规定的班额一倍多。
(二)教育观念落后,“小学化”“学科化”倾向严重
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学科化”倾向严重。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直接向幼儿传授小学才传授的知识、技能,即读、写、算的知识和技能。所谓“学科化”是指向幼儿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请看几个场景或现象片段:
场景一:走入这所幼儿园,看不到孩子开心、热闹地游戏玩耍,听到的是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孩子都在上课,而且被要求手背后面,端正地坐在位置上听老师讲课,或趴在桌子上写字……他们像小学生一样,背着大大的书包,晚上回家还有家庭作业。
场景二:某幼儿园中班家园联系栏有这样的温馨提醒:
今日家庭作业:
天、地、人、口、手,各写10遍。
《科学》(孩子们用的文本教材,笔者注)第59页计算题。
现象:某幼儿园大班的课程设有语文和数学,由于这个班的数学老师是位退休的小学教师,因此家长们踏破门槛都想挤进这个班级。
上述种种情景,在西部农村幼儿园(班)随处可见。笔者曾到一所村办小学附设的幼儿班观察过一天,发现这个班的孩子一日生活与小学生完全相同,到校后坐在教室里自习,和小学生一起做早操,按照小学的铃声上下课。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的“注入式”或死记硬背式方法统治着课堂。每周上课节数在20节以上,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足1小时。有的幼儿园甚至还要求教师给幼儿布置课外作业,进行期中、期末考试。就这样,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儿童过早地背上了课业负担,孩子们不堪重负。
然而,西部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精神又着实感动着我,因为我看到在那样艰苦的自然条件和工作环境下,一个教师从早到晚带着五六十个幼儿,每月的工资只有八九百元,有些民办幼儿园教师甚至只有三四百元,但他们没有抱怨,依然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工作着、奉献着。
限于篇幅,本文只对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学科化现象作一思考。
二、学前教育的立场:儿童、儿童的生命
笔者认为,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学科化”倾向明显反映了学前教育的成人立场,而不是儿童立场。有学者说:“我们完全是用一种固定化的,更多的以不是方便儿童而是方便大人,不是有利于儿童而是有利于大人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行为模式,包括各种各样的功利考虑——在这个时代更主要的是各种各样的功利考虑,来规定一整套的体制约束、限制儿童的日常生命状态。”“教育一不小心就有了‘反教育’的意味。”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关注什么,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来关注?笔者认为,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基于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来审视学前教育的现实。
(一)学前教育必须关注儿童在学习中付出了什么代价
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中的“小学化”“学科化”倾向是非常严重的,这一点在西部农村学前教育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可能与西部农村的文化、生活、教育现实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西部农村,升学是大多数农村孩子离开农村的唯一出路。这使得中国传统教育四书五经式的说教形态,奇迹般地转换为“知识中心”形态。因而,教学中重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轻儿童主体意识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忽视儿童良好态度与积极情感培养。尽管儿童一时提前获得了一些外显的记忆性知识,但失却了很多内在的发展潜质。今天,我们必须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为之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他们是因此变得越来越喜欢学习了,还是越来越讨厌学习了?是变得越来越好奇了,还是变得越来越麻木了?是变得越来越热爱生活了,还是变得越来越悲观、冷漠了?是变得越来越善于独立思考、勤于思考,还是变得越来越依赖老师、懒于思考?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儿童是静听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
技能重要,还是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汲取知识的能力重要?是记忆性的知识重要,还是有意义的经验和有发展内驱力的兴趣、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要?一句话,教什么才能使儿童终身受益?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学科化”的现实让我真切感受到:儿童尽管会认很多汉字,会做很多算术题,会背很多古诗……但他们消失了只有孩子才有的好奇目光、探究欲望。他们害怕学习,害怕一遍又一遍地写字,害怕一道又一道的算术题。他们不敢也不会向客人问好,不知道怎样与陌生人交往,怯于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他们已习惯于做听话的“好孩子”,他们不敢探究,也不会探究……杜威曾说:“最重要的态度是能养成继续学习的欲望。如果这方面的动力减弱了,而不加强,那么就会发生比仅仅缺乏预备更加严重的事情。”“一个人所学习的仅是他当时正在学习的特定的东西,这也许是所有教育学中最大的错误了。”
钟启泉教授曾分析过学力的“冰山模型”和“树木模型”。任何一种学力都是由知识、技能、思考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构成的。学力的冰山模型把学力比喻为一座冰山,露出的冰山一角是显性的知识、技能,而隐藏在水下的是冰山的大部分——情感、态度、价值观。学力的树木模型则借构成树木的三个部分——树叶、树干、树根,隐喻学力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成的统一体。看得见的学力是由看不见的学力支持的。传统的教育只关注学力的显性部分——知识、技能,而忽略了学力的隐性部分——思考力、思考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可以这样说,学前教育就是为学力的看不见的部分奠基的。学前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习惯、态度、兴趣、价值观、性格的培养。学前教育要关注儿童为学习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我们不能让儿童为了显性的学力而丢失对学习的兴趣、热爱,丢失好奇、探究的心灵及良好的习惯、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曾这样告诫我们:“最要紧的是特别当心不要让儿童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以致在儿童时代过去以后,还对初次尝试过的苦艾心有余悸……要使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
(二)学前教育必须关注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
儿童是一个独立、主动的人,是一个不同于成人的人。他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生命应当是教育的原点。了解生命每一个发展时期的特点和每一个发展时期的需要,是教育的基础。3~6岁儿童的生命是特殊的生命,作为学前教育必须关注这个阶段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尊重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是教育的起点。3~6岁儿童的生命特征尽管表述起来有较大的困难,但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作尝试性说明。
1、儿童不是小大人,是具有独特身心发展特点的主体
儿童与成人不仅仅在身高、体重上存在差别,更重要的是在身心发展特征上存在本质区别,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是与成人不同的、具有独特身心发展特点的主体。
(1)儿童的身心发展存在阶段性变化。儿童的成长可分为0~3岁婴儿期、3~6岁幼儿期、6~12岁儿童期、12~18岁少年期四个阶段。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因而需要进行不同的教育。
(2)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观察、思维和表达方式。儿童总是以自己独特的眼光看世界的,因而他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与方式与成人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也自然与成人不同,所谓童言稚语说的就是他们不同的表达方式。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我劝告低年级老师说,给孩子们教比例、透视、相称规律这都很好,但同时也要为孩子的幻想提供广阔天地,切不可破坏孩子观察世界的那种童话语言。”
(3)儿童充满想象和幻想。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的确。与成人相比,儿童更富有想象和幻想,也正是想象和幻想才使童心不泯。难怪当老师问:“雪融化了会变成什么?”孩子回答说:“雪融化了,天气就暖和了,小草绿了,桃花红了,春天也就到了,春天是吃着雪长大的!”
2、儿童生活的存在方式——游戏
儿童与游戏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教育家罗素曾经说过:“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对于儿童来说,这种爱好是与通过装扮而带来的无穷乐趣形影相随的,游戏与装扮在儿童时期乃是生命攸关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游戏是儿童的天然需要,是儿童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必需。因为“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无论是从哲学层面还是人类学层面,抑或是儿童的主观体验层面,儿童游戏的核心价值就是愉悦。如果没有了游戏,儿童也将失去自己的生活,当然童年也就失去了幸福和快乐。
3、儿童是探索者、发现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探索和发现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难怪儿童会不断地探寻,“鞋底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凸凹的条纹?”“为什么水里放上一定量的盐会使鸡蛋浮起来?”“为什么把报纸贴在胸前快速地奔跑,报纸不会落地?”“为什么树叶的两面颜色不一样?”等等,这就是儿童,这就是童年,好奇、探索,不满足于固定的答案,时刻寻求意外的发现,这构成了童年的生命特征,也区分了儿童与成人。
尽管上述三点不一定能完全诠释儿童、诠释儿童的生命特征,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儿童与成人的不同,说明了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一个独特的生命体。也正因为有这些不同,才构成了童年、童心、童真和童趣。
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儿童身上好似到处插满了输送营养食品的管道,那些对未成年人富有‘责任心’的‘好心的’成人们,将他们认为‘有营养的’东西(外显的知识、作业等,笔者理解)不停地用外压形式灌输给儿童。在这样的高压下,儿童的生活还能悠闲自在、宽裕自如吗?还能有时间玩只有童年才能享受的游戏吗?最重要的是,儿童还有时间进行其内在生命的丰富发育和茁壮成长吗?一个不能自主地拥有童年、不能自主建构生命、不能享有童年欢乐的儿童会有一个健全的生命吗?”童年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生命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价值与其他教育阶段的价值相比有听不同,学前教育应体现在对儿童个体生命的关注上。因为生命的延续,生命质量的体现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能力的发展、道德水准的提高,生命是通过活生生人的存在,通过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情态体现出来的。它包含知识与能力,却是以一种绵延的方式运行着的。在这种运行中,生命活力得以展现,生命个体获得快乐。知识、技能的获得至多只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中介,是“桥梁”,儿童获得知识技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生
命质量,享受童年生活的快乐、美好。凡违背儿童生命特征的教育都会给儿童带来灾难和痛苦。因为“教育之首要目的,不是别的,是受教育者的个人幸福,是个人的发展,是提升个人生命价值。”借用叶澜教授的话说:“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现实使我们看到这样一种越位:成人“看起来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但结果是儿童在儿童立场上的缺位,成人在儿童立场上的越位,最终使儿童的立场异化为成人的立场,最后只剩下成人的立场”。没有了儿童的立场,儿童的学校生活只剩下外在的目的,而没有了提升自身生命质量的内在目的。
三、学前教育的终极目标:提升儿童生命质量,保证儿童幸福生活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推荐阅读: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法08-3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答案08-29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试题10-18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讲义11-08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题库11-17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试卷》答案07-12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考试大纲07-01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方案07-23
视力障碍儿童学前教育初探(教学论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