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年代教学设计

2024-09-10

改革开放的年代教学设计(精选8篇)

1.改革开放的年代教学设计 篇一

世界经济基础课上了几周了,老师的诙谐幽默与渊博的社会知识让我喜欢上了这门看似枯燥无味的课,这次的作业是《开放年代:中国入世十年记》的观后感,我没有多么深厚的经济学基础,所以只是尽力理解一下这部片子,无法提出有见地的想法。

这是一部中国电视媒体纪念中国“入世”十周年的一部非常重要的纪录片,也是2011年最值得关注的财经类纪录片力作。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关注祖国经济发展是我们祖国新青年的必修课,积极建设和维护祖国经济新体制更是我们未来义不容辞的责任,看了《开放年代:中国入世十年记》后,我对中国入世后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了更客观,更深层次的了解,对我的世界经济课程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一集是《融入世界》,记录了中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艰辛。中国入世是个何等正确的决定,我们生活在这里,一切有目共睹。而这之间的艰辛,我们上一代的领导人是尝尽了的。朱镕基总理一句话道出了入世的艰辛“我们谈入世谈了13年,从黑发人谈成了白发人。”终于,我们再也忍受不了与美国之间的不愉快的谈判,以强硬的态度博得了好的结果,同时也减弱了欧美对中国的歧视。

然而入世之后,我们的经济发展也并不如所想的那么顺利。要想从世界经济中获得好处,那么大家必须遵守同一套游戏规则,我们的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体制不那么相符,这决定了我们必须为实现世界贸易而做出改变,中央政府甚至在宪法上做出了改变,这足以表现我们入世的决心,随后,各地政府也相应对法律做出了调整以适应世界经济。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从这时候起,我们开始谈人权了,法律关系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牵制着生活质量,都说明我们入世改变的不只是中国经济,这是关系到中国人民生活各方面的需求,推进了社会发展,这为我们能长久地与世界合作下去奠定了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国多家外贸企业也凭借自己的优势与能力在国际上取得了相应的地位,但是这对我们的企业发展是否真的有利呢?

再仔细回顾这十年历程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典型案件。以低成本著称的中国制造,在一些欧美人的眼中,不免有低价倾销之嫌。2003年,中国彩电被美国公司以涉嫌倾销为由提出诉讼,于是乎,美国就征收了高达75%的反倾销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紧固件生产国,同样,由于中国劳动力低廉,货品低成本,在2009年欧盟为了反倾销保护本土利益,向中国紧固件征收了高达85%的反倾销税,这使得我们的公司出口量大大减少,而这背后关系着几千万人的工作。我认为中国在入世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会越来越多,但是中国会更有信心面对这些问题,使我们真正与世界接轨,在世界这个大市场中获取市场经济的最大收益。

第二集《开放的价值》从宏观的,长远的角度说明了开放对中国的价值,客观地揭示了中国政府当年的不妥当的做法。开放的意味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像当年在小县城上学,觉得世界就是这么小,自己很优秀毋庸置疑,但是来到了大城市,发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优秀的学生,通过外来者的侵入让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秀也许就不值一提。中国在面临开放的纠结中,就像这样的心态,开放需要面临的挑战就是外来企业对本土企业的压力,外来的更好的对本土的不够好的的压力。这样的反逼迫才是市场经济中企业成长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很多企业都成功地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了重围,当年的担心不仅没有到来,反而是中国的企业压向了全世界。遗憾的是,我们走了十年才发现这个问题,当年对开放有限制的决策,对于银行,证券之类的行业采取的保护措施让这些企业呆在温室里,没有经历面对全世界优秀企业的挑战,现在是只有字面的达成。

本集中重点讲述了汽车行业,影视行业与超市行业在中国开放后的发展。中国汽车在质量上的发展飞速,我们的国产车也越来越受到外国友人的好评,甚至承接了英国伦敦街头的象征性出租车制造,这充分表现了中国汽车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的电影行业也在前进,开放前,大家对电影不够热衷,经典作品的辛苦制作似乎也不受大家关注,直到国外影视入驻中国,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人们喜欢的这样的电影,这样的观影方式。我想我们缺乏创新意识与关注人性化意识,如果没有开放,中国的进步的梯度不知会拉多长,而开放带给我们同种理念与规定下的不同思维的博弈则打开了我们心中紧闭的大门,这样的机会是需要把握的,于是,我们的电影行业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在“群狼”中尽力站起,快速地发展着。我作为一个小市民,以为超市就像百货商店一样,应该是本来就有的,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才知道,这样一种经营模式也是人们深思熟虑的得到的结果。国外引进超市带给中国人一种全新的购物体验,对方获利的基础是中国庞大的市场,中国获利的是中国市民生活的便利与市场的成长。

总而言之,一些纪录片总是枯燥乏味,但是这一系列纪录片却能带领我了解中国市场宏观的秘密,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国际化的视野来看中国的原因吧。这部纪录片以大众化的视野来诠释比较专业化的经济知识,同时每一集都是以个人的角度讲一个小故事,将人引入背后的宏观的经济背景,这样就显得浅显易懂。《开放年代:中国入世十年记》是一部我比较喜欢的纪录片,我希望老师能推荐更多这样的片子供我们学习与欣赏。

《开放年代:中国入世十年记》

观后感

姓名:师萌萌 学号:41315209 班级:2013级教育技术学(创新实验班)

2.改革开放的年代教学设计 篇二

一、强化本科教学改革

经历了二战后的社会危机, 许多求学的美国年轻人将注意力投向了专业教育。而以往通识教育中要求的基础课程, 尤其是人文课程却遭受冷遇。为了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 夯实学业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 美国高校开始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各高校通过采取跨学科教学的方法, 将基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整合, 使人文精神贯穿始终。同时, 教师也不断改进教学技术和方法, 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 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人文领域的双重兴趣, 从而纠正了狭隘的专业课教育, 为培养具有潜力的政治、经济、科技人才, 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20世纪80年代, 由于美国高校多采用终身制等传统的教学体制和管理机制, 导致教师行业缺乏竞争意识, 兼职教师激增, 直接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鉴于此, 美国各高校严格控制终身教职的数量, 一些学院通过与教师联盟等组织合作, 成功商定了一个兼职合同的限度和比例, 从而限制了兼职教师的数量。同时, 美国各州普遍提高了教师的工资待遇, 特别是新教师的起点工资, 并且采取了“奖励优秀、鼓励一般、提高较差、解雇不称职”的方法, 激励教师认真教学, 努力上进。通过一系列努力, 美国高校教师提高了加入全职行列的积极性, 教师素质逐渐提高, 校园教学环境逐步稳定。

三、增加教育投资

只有依靠强大的经费来源, 才能为整个高等教育改革注入新的动力。但就美国高等教育而言, 仅仅依靠联邦政府或州政府等行政部门提供的经费, 是远远不能满足其自身发展需求的。自20世纪80年代进行教育改革以来, 美国各个州都进行了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探索, 提高州销售税和收入税, 将增收的税款投入教育领域。同时, 鼓励学校和企业加强合作, 制定优惠措施吸引企业向教育投资, 各企业除了向高校捐款之外, 还配合教育改革, 提供设施和技术支持, 帮助高校培训教师和管理人员, 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

四、严格大学入学制度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开始全面提高大学入学标准, 主要从学分和科目方面限制了入学条件。根据美国1983年的《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中提到的: (4年制学院和大学录取) 要求包括必修的具体学程、这些学程的成绩、五门基础课程 (可能的话, 还要加上外语) 的标准化成绩测验, 这提升了大学门槛, 加强了生源的基础知识和心理准备, 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五、扩展校园的接纳能力

20世纪80年代, 美国高等教育学费持续上涨, 面对有限的生源和高涨的学费, 各高校纷纷出台改革措施。如, 缩短学制, 为学生提供校园工作, 开办短期的培训班等。然而, 许多学校意识到面面俱到并不是成功的大学所应努力的方向, 因此, 部分高校选择只开设某个学科或专业的主修、经典课程, 力争在某个领域做大做强。通过这一系列举措, 美国高校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入学。

六、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及生产力的大发展, 美国更加重视其国内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 政府鼓励学术界开展一系列创新理论的科学研究。其次, 为创新教育的工作指明方向。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注意引导、发展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创造本领。再次, 转变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把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最后, 建全教学管理机制。部分高校因校制宜, 实行先进的聘用和管理制度。

3.改革开放的年代教学设计 篇三

中国改革的开山炮

1973 年,在文革动乱中未能幸免的袁庚,在周恩来等人的过问下出狱。5年的监狱生活,袁庚最熟悉的生物莫过于高墙里、铁蒺下的蚂蚁,这种观察,让他洞察了人在历 史面前的渺小,以及那种微小的生灵透露出来的生命之伟大。这种体悟,成了他后来在蛇口表现出来的进取、无畏与担当的一个注脚。

两年后,被战火历练过的军人,有长期在境外工作经历的特工及外交官经历的袁庚恢复工作,任交通部外事局负责人。1978年6月,袁庚被部长叶飞派往香港调查属下招商局的情况。此时,他已经年过61岁。

10月9日,一份《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的请示》报告被送到中央领导人面前。当时仍在任的国家主席华国锋作了“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的指示。国家副主席李先念根据华的指示在报告上作出阅批。

香港的地域限制,招商局不可能取得多大的发展,于是袁庚将目光放到了对岸的宝安县。1979年1月3日,招商局代交通部和广东省革委会起草了致国务院的《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

那天,袁庚上北京时,带了一份香港明细全图,李先念在南头半岛的根部用铅笔画了两条杠,准备把整个南头半岛都给袁庚,但当时招商局仅有1.3亿元资金,袁庚 不敢要,于是李先念改圈了临港2.14平方公里的蛇口。后来,袁庚晚年总结自己的改革生涯,将那一次“胆子太小”视为这一生中三大遗憾的第一大遗憾。

袁庚谈到当时的思想时说:他要一块地盘,搞“面向海外”的工业区是史无前例的一场试验,一旦出现闪失,势必对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形势造成不利影响,政治责任重大。他对李先念说,他只想要一块小地方,搞点试验,探索一下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向。

是年7月2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轰隆隆的炮声炸醒了沉睡的土地,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性开山第一炮在中国南方的一个渔村炸开。

但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封闭、极左势力的顽固都意味着袁庚将遇到巨大的阻力。

特区的自我辩护

1979年8月,蛇口工业区首项工程蛇口港开工,工人们干劲不高,每人每天8小时运泥20至30车。

两个月之后,工程进展缓慢,袁庚甚急,指示加快工程进度。四航局工程处决定从当年10月开始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即完成每天55车定额,每车奖2分钱,超 额每车奖4分。工人们干劲大增,一般每人每个工作日运泥达80至90车,干劲大的甚至达131车,可领奖金4.14元。

1980年4月,这个行之有效的奖励制度很快被上级有关部门勒令停止,理由是为了“纠正滥发奖金的偏向”。奖金撤下,运泥量也跟着下去了。

袁庚拍案而起,他请来新华社记者写《内参》,7月30日《内参》送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案头,胡马上在《内参》清样上批字,并转给谷牧办公室。

仅隔一天,蛇口的工地上就恢复了定额超产奖。这之后,中国内地逐渐实行了工资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办法。

这个故事仅仅是当时保守思想阻力的一个缩影。

1992年以前,特区一直处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旋涡中。

韩耀根老人的记忆里最深的往事,是他第一次见到袁庚时的事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

“那一次新聞界组织中国11家新闻媒体赴深圳考察,我是其中之一,时间是1983年3月份。”韩耀根老人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深圳当时情况 非常复杂,建特区要不要,能不能,走哪条路,争议非常多。否定深圳经济特区的声音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且从上到下几乎都一致,多数老百姓不清楚深圳经济特区 是干什么的。从北京到深圳,人们似乎觉得深圳除了五星红旗是红颜色,其他全部变颜色了,都变资本主义化了。”

“当时还出了‘总结经验’之说,实际上是‘总结教训’,总结改革开放的‘教训’。或者说,就是总结深圳经济特区的‘问题’,带有‘反攻倒算’的意味。”韩耀根说,“这种情况下,坚定走改革之路的领导同志就要说话了,就要反击了。”

“与其自己出来辩护,还不如让新闻界媒体出来说话,他相信自己改革开放的路子是对的,有良心的新闻媒体是会公正评价这段历史的。”韩耀根当时是上海《世界经济导报》的编委,他正是在这种历史大背景的负重之下来到深圳面见袁庚的。

“小背景则是当时四大经济学家访问深圳,研究货币问题。他们到深圳一路走访下来,袁庚接待他们,并就关于深圳经济特区的性质展开讨论。”韩耀根回忆道。

袁庚问:像我们蛇口属于什么性质?有人回答说,已经脱离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化了。袁庚笑笑,没有去争论这件事情。

袁庚在韩耀根面前不止一次地提到了一件让他“很恼火”事情。据韩回忆,“当年对经济特区围剿批判,上海出了不少文章。风是北京刮下来的。《文汇报》发了一篇 非常有名的文章,现在讲改革开放史,人们还经常提起这篇文章,题目叫《租界的由来》。这篇文章影射当时搞经济特区都成了国外的租界了,是卖国求荣。这件事 对特区人打击特别大。”

“特区的同志,包括当年在广东省工作的人,日子过得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他们拿不准中央的想法,感觉是拿自己身家性命在玩。”

“当时情况非常复杂,我们新闻界再不支持,路就没法走下去了。”韩耀根说,“改革派对左的东西深恶痛绝,再也不能走老路了。”

当年蛇口港上那间咖啡厅里,袁庚与韩耀根谈了4个小时,话题是关于改革开放历程、大局与思路。结账时,袁庚付的钱,70元港币。

历史惊人的相似,而又如此截然不同。

1872年底,李鸿章向朝廷呈上了他的《试办轮船招商局折》,获得批准,揭开了这个古老的国度带有“官督商办”色彩的民间近代工业的沉重序幕。

1873年1月17日,近代史上负有盛名的“招商局”在上海南永安街正式对外开局营业,此即今日“招商局集团”之前身。

背负历史累累毁誉的晚清重臣李鸿章,最终没有扶大厦之于将倾,将摇摇欲坠的清皇朝从危难中解救出来。

1978年,被收归国有50多年、业已奄奄一息的香港招商局迎来了它的第29任掌门人袁庚。历史的安排如此充满玄机——百年前,招商局因民族的工业化复兴而设;经历了天翻地覆的一个世纪后,中国复兴图强之梦,又从这里轮回开始。

4.改革开放的年代教学设计 篇四

案例内容:

1980年底,里根入主白宫前后,即同他的经济顾问班子研究确定了贯彻供给学派主要主张的“经济复兴计划”和后来被称为“经济复兴税法”及“公平、简化和促进经济成长”的税制改革计划。此计划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减税、减支和减少政府干预来增加私人储蓄和投资,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从1981年到1984年的四年中,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降低了25%,从原来的最低税率14%和最高税率70%,分别降为11%和50%。同时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实行个人所得税指数化。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实行美国历史上最短的折旧办法。折旧期分别为3年、5年、10年、15年。如汽车折旧期仅为三年。实行这些计划并加上有利的国际环境,使美国经济有了较快回升。1984年的经济增长率为6.4%,这是从1954年以来没有过的增长速度,1982年以来对新工厂和设备的实际投资每年增长15.4%,这是二战后没有过的速度,失业率从1982年的10.7%降为1985年的7.4%,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3%降为1984年的4%。里根对他在第一任期的四年里取得的成果是满意的。他说:“四年来我们联邦政府的工作也开始发生了悄悄的但是深刻的革命,我们遏制了当时看来是一股不可抗拒的趋势:政府干预越来越多,税收越来越高,开支越来越大、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防务力量越来越弱。”

里根竞选连任总统后于1986年10月他又签署了被称为是“美国第二次革命的核心”的税制改革方案,在继续减税的同时,着重解决税制过于繁琐的改革。因此,把这次税改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简化、公平和促进经济的增长”。

1. 简化——从累进税制向比例税制过渡

具体说来有,他们将最高税率为50%,最低税率为11%的15级累进税制改为15%和28%的两档税制。另对高收入者征5%的附加税。在公司所得税方面,把原来15%到46%的五级税率,改为15%、18%、25%、33%四档税率,并对特定的数额范围加征5%的附加税。同时,降低资本利得税率,扩大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抵免范围。这就进一步降低了个人和公司的负担,也大大简化了税制。

2.公平——由作为政府政策工具的税制向中性税制过渡

美国在1986年税改中,对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减免优惠进行了严格整顿。并规定公司所得税率在如除各种优惠后,不得低于20%。他们认为,实行低税率、宽税基、少减免是这次税改的一个“关键战略”,实现这个战略既可减少税收对储蓄、投资和工作等方面经济选择的干预,使税制更加“公平”,又可以减少税收方面的漏洞。

3. 刺激经济增长

刺激经济增长是税改的目的,“简化”和“公平”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那么,如何通过“简化”和“公平”来刺激经济增长呢?如上所述它是通过减少税率档次,由累进税制基本上过渡到比例税制,整顿税收优惠,扩大税基,降低边际税率,鼓励富人积极投资(但也不伤害穷人,因由于起征点提高,使600万低收入者免税),从而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目标基本上得到实现。

从税收角度看,里根的两次大规模的税制改革,不仅刺激了整个8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为企业积累了资金,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而且确实为美国今天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注入了“催化剂”。

5.改革开放的年代教学设计 篇五

曾经是你最熟悉的一句话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口号)

为人民服务(口号)

五讲四美三热爱(口号)

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以前觉得2000年真远……)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国策)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歌词)

我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毛爷爷)

你办事我放心(毛爷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邓爷爷)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口号)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口号)

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

时刻准备着,为***主义奋斗终生(口号)

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歌词)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一般的小学作文都是这个结尾)

昨天我们讲了马的消化系统,现在讲的是马尾巴的功能(电影台词)

向毛主席保证(我想75年以后的可能不太记得了)

晴——空——霹——雳——(排球女将!)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歌词)

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始……(我的眼睛不幸还是为革命变成近视了)

党的三中全会如一阵春风……(作文金句)

上课!起立!(这是小学每课必须说的)

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政治课一定要背的名词解释)

深挖洞,广积粮(常常在墙上看到的大字)

出身:贫下中农(爸爸妈妈说这很重要)

小平您好!(著名的口号)

“领导,冒号……”(算是对牛群、冯巩以及渐渐消失的相声艺术的怀念吧)

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嗒哋嗒——(多熟悉的声音啊)

小螺号滴滴的吹,妈妈听了笑微微!(歌词)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歌词)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歌词)

忠于革命忠于党……(歌词)

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祖国的四化建设正需要像我们这样的“四有”青年(作文金句)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还是作文金句)

我想唱歌却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歌词)

高,实在是高(电影台词)

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童谣,跳绳时念的哦)

留步,喂留步,请你暂留步……(电视剧《再向虎山行》主题曲)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电视剧《上海滩》主题曲)

我们是***主义的接班人,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记得第一次加入少先队员的时候,有的同学竟然激动的哭了~~~~~~~)

还有那儿时的一本本爱不释手的小人书,连环画,童话大王,故事会,~~~~~~~~~

5分钱一根冰棍儿,2角钱一场电影,有时粮票也可以顶~~~~~~~~~~

那时伴随我们成长的的动画片有:《花仙子》,《蓝精灵》,《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三个和尚》,《黑猫警长》,《大闹天宫》,《铁臂阿童木》,《鼹鼠的故事》《聪明的一休》《星球大战》~~~~~~~~~ 还有那一本本珍贵的小人书,连环画~~~~~~~~~~ 那时的电影有:《桥》,《小花》,《追捕》,《庐山恋》,《地道战》,《英雄儿女》,《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冰山上的来客》,《大篷车》,《泉水响叮咚》,《神秘的大佛》,《戴手扣的旅客》,《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少林寺》,《武当》,《佐罗》,《武林志》,《南拳王》,《黄土地》,《红高粱》,《四渡赤水》,《血战台儿庄》,《开国大典》~~~~~~~~~ 那时的经典电视剧: 《上海滩》 ,《霍元甲》 ,《陈真》, 《霍东阁》, 《射雕英雄传》,《秦始皇》,《再向虎山行》,《十三妹》.,〈阿信〉〈排球女将〉〈卞卡〉《京华春梦》《万水千山总是情》《一剪梅》〈流氓大亨〉〈调色板〉~~~~~~~~~ 《大西洋底来的人》《西游记》《红楼梦》《渴望》《便衣警察》~~~~~~~ 那时的歌曲有:《一条大河》、《在希望的田野上》《洪湖水浪打浪》、《咱们工人有力量》、《让我们荡起双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军港之夜》《学习雷锋好榜样》,《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一分钱》、《唱支山歌给党听》,《我爱北京天安门》~~~~~~~~ 流行音乐:〈荷东好莱坞〉〈猛士的士高〉、《我从山中来》、《橄榄树》,〈外婆的澎湖湾〉、《一无所有》、《乡间小路》、《心中的太阳》、《甜蜜蜜》、《童年》、《我的中国心》,《小城故事》、《恰似你的温柔》、《夜来香》,《一无所有》、《光阴的故事》、《恋曲1980》,》、《北方的狼》、《外面的世界》《冬天里的一吧火》《故乡的云》《囚歌》~~~~~~那时我们崇拜的人物:雷锋,张海迪,老山英雄,中国女排,三毛~~~~~

喜欢的影星,歌星,球星: 山口百慧,高仓健,李连杰,成龙,费翔,罗大佑 六小龄童,崔健 王杰,齐秦,郑智化,小虎队,草蜢,周润发,张国荣,周星驰,张学友,刘德华,马拉多纳,乔丹,巴乔,古力特,李宁,邓亚萍~~~~~~~~~

时光流逝~~~~~~~~~~~~物是人非回首昨天并不遥远的年代,那时的我们物资生活虽然很匮乏,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却很充足,也很容易满足,那时感觉得到简单的就是最快乐的!

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很富足,很丰富多彩,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却真的很空虚,很疲惫,很难有满足了~~~~~~~~~~~~~~~~今后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各位出生于70年代的兄弟姐妹们,说了这么多,把记忆拉回到现实吧!

坚强勇敢的面对我们有生之年的每一天,不要怕!善待我们的父母妻儿及兄弟姐妹!

6.爆炸的年代作文 篇六

早上,我去上课的时候。刚走到半路上,忽然听到后面传来一阵响声,把我吓了一跳。原来是我后面马路上的一辆汽车的轮子发生了爆炸。我想,幸好没炸到我。我赶紧向学校走去,我刚从一家未开门的商店的门走过时,商店里面的一个微波炉发生了爆炸,商店里的玻璃门,和那些玻璃窗被炸到飞出来,把我的手臂划伤了,血出手臂上直流出来。我赶紧拿出祖传的止血灵药,涂在伤口上,一会儿的

到了放学的时候,我刚走出学校。忽然,我身旁的一辆自行车爆炸了。把我炸得向后飞了1米远,然后摔倒在地上。等我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已经是摔得腿都流血了。我赶紧拿出祖传的止血灵药,等我止好了腿上的血之后。我赶紧用刘翔那百米冲栏的速度跑回家,可等我回到离家附近的红绿灯旁,因为线路问题,红绿灯发生了爆炸,

小学生作文大全

我被炸得摔在地上无力爬起。等我爬起的时候,我已浑身是伤。我回到家里已经要上课了。

等我匆忙地赶到学校时,本以为没事了,就到厕所去小便一下。谁知我刚走进厕所,厕所里的那个马桶爆炸,炸得我浑身都是屎。害得没有一个同学愿意接近我,连老师也不敢走。

好不容易等到放学,我本想快快回到家里洗个澡。可是等我回到家里,因为自来水厂发生了爆炸要停水3天。这下惨了,我这浑身屎臭味,我怎么挨3天啊?我赶紧到离家不远的小溪边打桶水回家洗澡。当我洗完澡时,我顿时觉得浑身都舒服了。可是电厂忽然发生了爆炸,我们这里要停电3天。我的妈啊,现在是晚上,没电怎么做作业啊?父亲拿出了手电筒让我做完作业。可是,在我刚做完作业时,手电筒发生了爆炸。把我炸得摔在地上,头上的血直流了出来。我马上把祖传止血灵药,涂在伤口上。血止了,我无奈地躺到床上睡觉,心里想着明天又可能有什么样的事要发生,希望自己能顶得住。

7.改革开放的年代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改革,回顾,反思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回顾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推进不但为这一时期幼儿园课程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背景,而且直接催发了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198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以下简称旧《纲要》),标志着我国20世纪8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开始。与此同时,西方先进的儿童心理和教育理论涌入我国,对我国原有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引起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变。这一期间我国陆续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其中《规程》将试行稿总则中“幼儿园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改为“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进一步明确了幼儿园的性质,充分肯定了幼儿园的教育属性,明确了幼儿园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特殊地位,将幼儿园纳入我国的学制体系。保教目标也更多关注幼儿情感、个性的发展,而不只是聚焦在认知、技能方面。至此,我国关于幼儿教育理念层面的争论基本结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基本达成共识。

直到世纪之交,当时的国际背景和我国课程的自身问题催发了我国新一轮幼儿园课程改革。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应运而生,首次将幼儿园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倡导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在新《纲要》颁布后的十年中,全国各地再次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幼儿园课改实践,但同时新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如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难以按照新《纲要》的要求指导教育活动;农村幼儿园资金和师资严重缺乏,课程建设举步维艰……由此,新一轮幼儿园课程改革所争论的主要问题,从教育理念层面转变到了实践操作层面。2012年发布的《3-7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五大领域的目标设置层次也更加清晰,表达更加明确,同时附有详细的教育建议。这充分考虑到了幼儿教师、保育人员在实施保教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搭建了新《纲要》中教育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

(一)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

1. 广泛吸收先进理论,指导思想科学化

8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交流增加,广泛吸收、借鉴了许多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对我国原有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造成了巨大冲击,并引发了其的重大转变,使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其中,对我国影响较大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理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泰勒的课程理论及杜威和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等。这些理论对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我国儿童观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儿童发展观、主体观、整体观、活动观等的转变。

2.愈发重视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促进教育公平

在旧《纲要》中,国家对幼儿园的课程模式进行了一刀切、齐步走式的统一管理和要求,没有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造成的地区差异。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因为资金有限、师资严重不足,统一的课程在教育实践中根本无法达到。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单一课程模式带来的问题,因此在后来的文件中没有再对幼儿园课程模式和教育内容等进行硬性规定。就文本而言,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都体现了对区域、城乡差异的关注和对农村学前教育及其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倾斜和重视。

(二)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探索课程模式过程中,有盲目从外的倾向

纵观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几乎每个时期都从国外吸收各种新的课程模式——从仿日、苏、美,到引进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瑞吉欧教育体系课程、高瞻课程等。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模式无可厚非,但若片面地认为只要是国外的、流行的就是好的而盲目从外,那么就失去了意义。以当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瞻课程为例,在美国实施这种课程模式主要以4-5人的小组进行,幼儿的高度参与和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其精髓。而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每班至少20人,如此,幼儿的参与度必然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必须反思:国外的课程模式一定适合我国国情吗?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加之幼儿园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堪忧,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都没有条件做到真正的小组教学。因此,在探索多种课程模式和引进国外课程理念及模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立足我国国情与需要,将新的理念和模式与我国实际结合起来,探寻本土化的幼儿园课程模式。

2. 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理念与实践脱节

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过程中,常常出现政策或文件中的理念与幼儿园中具体的操作实践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总体不高所致。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教育理念理解有偏差。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低下,他们往往无法知晓国家所发布的政策及文件背后真正的理论依据和意图,这造成了两种结果——教师对文件中某些语句要么机械理解,要么视而不见,最终不能将先进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其次,体现在教师实践能力不足。课程改革期望幼儿园教师能改变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而采用“相互适应取向”或“创生取向”。但课程创生对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实践智慧要求非常高,并不是每一名幼儿园教师都能够胜任课程的创生,达到政策或理论的要求。综上两点,若幼儿教师专业素养不达标,势必造成课程改革过程中理念与实践脱节。

参考文献

[1]孟丽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审视[D].西南大学,2007.

8.改革开放的年代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 韩国;课程改革;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 G5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10-0045-03

韩国历来都很重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从二战后结束日本的殖民统治,到今天发展成为经济腾飞的亚洲四小龙,这期间韩国一共进行了七次规模较大的课程改革,分别是1954至1962年的第一次改革、1963至1973年的第二次改革、1973至1981年的第三次改革、1982至1988年的第四次改革、1989至1994年的第五次改革、1995至1996年的第六次改革和1997年至今的第七次改革。其中,80年代以来的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了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这四次课程改革都是韩国根据特定的社会背景及时调整教育政策的结果,虽各具特色,但综合来看这四次课程改革也是相通的。它们都强调要造就新一代的韩国人,逐步分化课程编制决策权,设置综合课程等。

一、课程目标:强调要造就面向21世纪的“新的韩国人”

造就面向21世纪的“新的韩国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所在。1981年的第四次课程改革首次提出教育要培养“新的韩国人”,即:(1)具有很高的道德意识和集体意识的人;(2)能够创造新的知识和信息以及技术的“智慧的人”;(3)能够主导国际化、开放化、信息化时代的“开明的人”;(4)充分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而勤奋的“生产劳动的人”。①

而第五次改革则致力于学生的自立和创造力的培养。要造就一代适应民主、自由、正义、福利社会的有文化的公民。② 第六次改革也提出要培养自主性、创造性和道德性的韩国人。1995年公布的韩国第六次《课程改革大纲》中,再次明确了教育发展战略的“着眼点放在面对民主化、信息化、高度产业化、国际化的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人的培养上面”。③在第七次改革中则直接提出人才的培养规格为:(1)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的人;(2)以基本能力为基础,发挥创造性能力的人;(3)以丰富的教养为基础,开拓前进道路的人;(4)在对韩国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新价值的人;(5)以民主市民意识为基础,为共同体发展做出贡献的人。④

韩国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课程目标,是因为进入80年代以后,韩国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科技密集型”转轨,由于发达国家实行“技术保护主义”政策,加之又面临社会日益产业化、信息化、开放化的需要,使韩国更加重视通过教育培养各类高级人才。⑤这与日本1987年12月出炉的《关于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教育课程标准的问题》咨询报告中阐述的课程标准如出一辙,这个报告同样指出教育必须面向21世纪,培养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重视国民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实个性教育,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欲望,能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培养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坚韧不拔的人。⑥

虽然这两个课程目标的表述略有不同,但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它们都要求教育必须面向21世纪,面向社会的新需要,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当然这种对人的重视与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思潮有本质不同,前者更为看重人的各种素养,而后者却过多强调人的情感与态度。事实上,不仅韩日两国,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致力于此,对学生的评估也从传统的知识取向转变为能力取向。

二、课程管理:分化课程编制决策权,确保学校教育质量与学生个性发展

与前五次课程改革全部由教育部决定的做法不同,到了第六次课程改革,为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个性发展,力求做到课程决策分权化,一改过去的中央集权型课程为地方分散型课程,防止划一性、僵化性和封闭性,增加自律灵活性。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决定权不只在于中央教育部和市(道)教育厅,学校、教师和学生也有一定的选择权,但学校对课程的选择,要通过教师中心的专门研究,并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另外,教育消费者(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有参与决策权。⑦

第七次课程改革为了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所承担的任务作了重新确定。教育部以文件的形式决定并公告全国所有学校共同的必须履修的国家水平的教育课程基准(即国家课程);市、道教育厅制订反映地区特点的各级学校的教育课程编制、运营方针和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材料(即地方课程);直接担当教育学生任务的学校根据国家水平的教育课程基准和地区水平的教育课程编制、运营方针,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每个学校具体地编制“学校教育课程”(即校本课程)。⑧

但韩国的这种课程分权管理体制与西方国家的“分权”管理存在明显差异,比如美国和加拿大,它们的课程管理权限是完全下放到州或省的,州或省拥有独立的课程编制自主权,与国家教育部基本呈平行关系。而韩国的课程分权与俄罗斯、法国以及我国正在确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大致相同,地方和学校虽然也拥有部分课程决策权,但必须服从中央教育部的统一管理,它们之间呈现上下级关系。这样的课程管理体制既能着眼全局,整体把握,确保教育质量,又能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发展学生个性。

三、课程设置:设置综合课程,减轻学生负担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化速度加快,教育价值取向发生转变,分科课程的弊端和局限性愈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受世界综合课程潮流的影响,韩国也开始着手设置综合课程。第四次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自立能力,提出培养“全人”的要求,并引进了“综合课程”的观念和做法,被称为“人文主义导向”的课程改革。⑨这次改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各科课程的不同特征,批判了以前只重视单科教学的倾向,在小学一二年级设置了“综合课程”,即将内容相近、教学活动相似的有关课程编成了“综合教育课程”,统一使用。其中,有三科综合教育课程:道德、国语、社会;两科综合教育课程:算术、自然;单科课程:体育、音乐、美术、实科。⑩第五次课程改革承上启下,依旧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综合教育课程。但与上次课程改革不同,不是把教科书的内容简单合并起来,而要解决教育目标、内容、指导和评价等一贯性的问题,从而构成新的课程,并要在40分钟授课时间里灵活地掌握教学内容。{11}在随后的两次改革中,为减轻学生负担,也都继续奉行综合课程的思想。

当前综合课程已成为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都纷纷投入到这项改革中,如俄罗斯就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合并相近科目,开设综合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进入新世纪,我国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课程综合化”作为改革目标之一,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12}

四、课程周期:明显缩短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韩国教育适应了这种形势的要求,不断改革基础教育课程。其课程改革的周期(第四次以前)大体上是8至10年,而第四次到第五次为6至7年,第五次到第六次则为5至6年,{13}第七次则相对较长(但是,近十年来与课程相对应的大学招生制度却经历了多次变革{14})。

当然,改革次数的增多一方面说明韩国教育部门面对外界变化反应敏锐,积极应对,不断根据教育现实的变化推进课程改革,对韩国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频繁的课程改革无疑暴露出教育政策制定部门的虎头蛇尾,课程改革的政策往往是随着政府的变迁而变化,而历届政府的政策经常是相互脱节,难以连贯,这不禁让人怀疑韩国课程改革的效果究竟如何?政府制定的教育政策到头来是否只是一纸空文?课程改革数量的增多能否真正促进课程质量的提升?

而与此同时,在对课程承接这一问题的处理上,相比之下美国则高明了许多。他们的教育政策虽然同样随执政党的变动而有所改变,但却较好地做到了承上启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这一报告除在课程科目上略有变动外,其他部分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都与布什政府1991年制定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基本保持一致。从表面上看《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也许会有“照搬照抄”之嫌,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却给当时持续变化中的美国教育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期,这样既有助于一线教师对新政策的消化吸收,促进新的课程方案的有效执行,也有助于政府部门的反思与调整。同样,我国自世纪之交开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到今天已将近10个年头,而全国范围内的改革实验至今仍进行地如火如荼,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为这次课程改革注入了无尽的动力。因此可以说,韩国历次课程改革的承接问题或许正是政策制定部门当前最亟待解决的。

五、结 语

当然,这四次课程改革的特征并不仅限于此,其他特征如开始设置国民共同基本课程,引入课程学科群的概念,设置不同水平的教育课程,确立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等等,同样对韩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基础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力图分析以上四个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来对韩国80年代以来的课程改革轨迹有一个简单勾勒,汲取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在课程改革方面的先进经验,弥补自身不足,使我们的基础教育朝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发展。

注释

①孙启林:《韩国的新教育体制改革评析》,《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

②⑦⑨[韩]黄梨花:《韩国第六次中小学课程改革简介》,《外国教育资料》,1995年第6期

{3}{13}孙启林:《战后韩国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54,293页

{4}{8}孙启林,杨金成:《面向21世纪的韩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韩国第七次教育课程改革评析》,《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5}{10}孙启林:《韩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述评》(上),《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第10期

{6}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三),《课程·教材·教法》,1994年第9期

{11}孙启林:《韩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述评》(下),《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第11期

{12}郝琦蕾:《国内综合课程研究述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4}李忠辉:《韩国大学招生制度变革及2008年大学入学考试改革动向》,《基础教育参考》,2008年第10期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

上一篇:服装商业策划书下一篇:It 句型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