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朝鲜半岛问题论文 形势与政策(共11篇)
1.关于朝鲜半岛问题论文 形势与政策 篇一
朝鲜半岛局势及其走势
摘要:2010年朝鲜半岛局势可谓云变幻,3月份的天安号事件、11月的朝韩炮击事件是的朝鲜半岛局势陷入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而充斥全年的军事演习更是为本就紧张万分的居室平添许多火药味。除此之外,在朝核六方会谈之后,朝鲜核问题一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的大背景下,朝鲜半岛的局势日益紧张,而在未来,朝鲜半岛又将呈现出怎样的走势?作为邻国的中国,将应该怎样面对朝鲜问题?然而,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每个国家、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朝鲜半岛
天安号事件
炮轰事件
核问题
紧张局势
未来走势
朝美关系
利益冲突
中国安全
和平统一
2010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2010年3月26日,韩国“天安”号警戒舰在黄海朝韩两国争议海域白翎岛和大青岛之间巡逻,在川味发生不明原因爆炸后与21点45分沉没,造成46名船员遇难,仅有58名船员获救。此次事件发生之后,各方反应不一。然而,在2010年末,朝鲜半岛又发生了一件影响力不亚于天安号时间的朝韩炮轰时间。11月23日,来自遭到炮击的延坪岛的游客抵达韩国仁川港。韩国歌朝鲜当日下午再有争议的“北方界线”附近发生交火。与此之外,朝鲜核问题也一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朝鲜核试验正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朝鲜半岛局势一直都扑朔迷离,错综复杂,始终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朝鲜半岛局势一方面是由半岛内部南北关系的因素所决定;另一方面也受半岛外部因素(美、日、中、俄几个大国)的影响,总体来说,在诸多力量及因素的作用力下朝鲜半岛当前局势呈现出“多重转型交织”的特征。然而,在此特征之下朝鲜半岛的局势又呈现怎样的走向?本文拟对目前朝鲜半岛的局势及未来走向作一简要的分析。然而同时,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要在保持发展的情况下积极减少摩擦,但不意味着退缩和放弃我国利益,我们应该在保证我国权益的情况下追求和平。
一.朝鲜半岛局势特点
朝鲜半岛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周边四大国(美、中、日、俄)或因地缘政治或因全球战略都与其发生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朝鲜半岛成为冷战前线主要是由外部因素所决定,当前半岛向后冷战过渡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半岛南北作为两个享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在处理相互关系和对周边大国关系时又不完全是被动的,朝鲜和韩国的国内政治也对它们的外交政策发生着重要影响。上述诸种因素及其作用力的交叉使半岛当前局势呈现出“多重转型交织”的特征。
(一)在世界格局大转换的背景下,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正在经历着由冷战结构向后冷战结构的转型,其实质是:基于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力量态势,重新调整和确立美、中、日、俄四大国及半岛南北双方的力量平衡。显然,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格局对世界格局的构成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只要东北亚地区尚未完成结构转型,旧格局下的冷战就很难说已经结束,新的世界格局也难以最终确立。
(二)在地区结构转型的推动下,朝鲜半岛维持稳定的体制和机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型,即:由稳定程度较低的停战体制转变为稳定程度较高的和平体制。到目前为止,半岛仍处于敌对双方的“停战”状态,三八线至今是一条临时军事分界线。这种体制的不稳定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时,由于签订停战协定的双方是当时参战的朝中方面和“联合国军”方面,中、美等国也被涉入其中,这种“敌对关系”继续延续下去显然与世界格局和地区格局的变化相悖,而且势必影响和阻碍地区结构的转型。所以,由停战体制转向和平体制,形成长期稳定的协调、约束机制,不仅事关半岛南北双方,更是周边大国的利益所在。
(三)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半岛内部的政治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就朝鲜而言,1994年金日成的逝世标志着领导层代际交替的开始,随着新一代领导人的全面主政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其经济体制和政治、社会体制的转型乃势所必然,尽管受种种因素的制约,朝鲜的改革将十分艰难,但顺应世界潮流,向现代社会迈进,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领导者巩固权力基础的必要选择,那么,朝鲜势必要重新考虑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定位,重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由此也将对地区格局和半岛战略态势产生重要影响。
(四)处于另一种社会转型期的韩国,也面临着完成社会转型的历史使命。韩国的现代化起步于60年代,在专制主义的政治架构中培育、发展外向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取得成功,成为颇具经济实力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然而,韩国的社会转型存在着政治滞后的严重缺陷,直至90年代初才结束军人专制统治,开始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目前,韩国的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转型期特点,初创的民主架构很不成熟,影响着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因此,韩国的政局在总体稳定的大势中呈现出经常性的局部动荡,这种状态使韩国对半岛和地区格局变动的影响力受到很大制约,也增加了南北关系及其与周边大国关系的不确定性。
二.朝鲜半岛未来走势
朝鲜半岛形势错综复杂,朝美历史积怨和制度歧见积重难返,双方围绕核问题展开的政治外交手段一度将朝鲜半岛推向战争边缘。朝鲜半岛问题事关中国重大安全利益,中国应未雨绸缪,增强危机意识,及早准备应对方案。
(一)朝鲜半岛形势走向的基本评估
美国“暂时”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剔除,使朝核问题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积极动向。但朝核问题近二十年的发展进程表明,朝核问题涉及朝鲜半岛安全机制、朝美关系、相关大国利益平衡等诸多复杂问题,从目前来看,彻底解决朝核问题的各方面条件仍不具备,朝核问题未来的发展可能仍然会一波三折。只要朝核问题不解决,美国会以此为由继续对朝保持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高压;但核问题即使解决,美国可能仍然不会给朝鲜提供安全保证或实现朝美关系正常化,相反,仍会借口反恐及人权等问题,对朝进行政治经济外交打压。
在美国对朝坚持敌视性政策的情况下,朝鲜希望借核问题重建半岛安全稳定架构,实现朝美关系正常化,为经济发展争取国际环境和融入国际社会的愿望可能难以实现。因为朝鲜要改善国际环境,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朝日朝美关系正常化才能实现。而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等相关国家能够斡旋的余地不大。但如果朝鲜弃核仍然无法实现改善国际环境的目的,则只能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继续保持激进政策,以求继续拖住韩国,或吸引周边大国的关注和帮助。
因此,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朝鲜半岛内紧张和敏感的局势将难以根本扭转,任何偶然或突发性的事件都可能导致形势突变。而一旦朝鲜半岛形势突变,半岛内北南双方悬殊的实力对比及强烈的统一愿望可能会导致半岛迅速而剧烈地走向统一。从朝鲜半岛形势发展看,突变式统一的可能性仍然大于和平渐进式统一的可能性,统一可能比人们希望和预想的时间表更早。这种突变式统一,既是中国所不愿意看到的,甚至可能对朝韩来说也是迫不得已的。
(二)未来朝鲜半岛局势预测:
1、韩美日结成同盟态势形成,对朝强硬思路出现并达成一致;韩美对朝强硬思路欲达到的目标有二:一是显示不惜展开先发制人之核攻击以警告朝鲜,切莫发起战争,寻衅滋事;二是若朝鲜主动发起战争,则借此一举而彻底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在此背景下,欲一举解决之的意愿颇为明显,故行动上转攻为守,刺激,挑衅朝鲜,逼其出手。韩美日三方的战争意愿日趋明显。战争动机日趋强烈。
2、中国目前在朝韩局势之处境:
一、美日韩已确定抛开中俄六方商谈之模式,采取独自解决之方式,逼中俄出局,但因朝韩局势乃属于自家大门口之事,事关自身利益,故中国转为被动,为防止战争,一方面必然压制朝鲜使其不得妄动,一方面不得不找美日韩商谈,缓和局势。目前胡主席应邀访美,名为应邀,实乃去找。但美日韩思路一变,会谈结果自然是要求中国逼迫朝鲜接受美日韩之废核武之条件。中国则会要求不要对朝动武,想和美国签订和平解决朝鲜局势之声明估计会有大大的困难。问题仍会在原地打转。
二、无论在何种形势下的战争爆发,中国亦不会与美撕破脸面,彻底决裂,更不可能出兵助朝。即使眼睁睁看着朝鲜被解决,中国也不会出兵的。若朝被动攻击,武器援助的可能性很大。
3、朝鲜方面,朝鲜信奉只有核武器才会有站起来的资本,才能保卫自己,因此,彻底废核必然不可能。朝鲜可能采取动作有二:一是转变姿态,以忍辱和平状继续忍辱,不给敌方以战争借口;同时不断抛出橄榄枝,高举和平大旗,表现出一定的让步和诚意;这样的话则会缓解局势,利于和平;二是实行策略忍辱,必要时仍然采取一些动作以改变被动,鼓舞自己士气。对抗思维依然浓厚。如此,就会有给对方借口的机会。
三.中国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长远方案和设想
统一是朝鲜半岛北南双方的共同愿望和目标,是一种客观趋势,中国缺乏限 制这一进程的理由。半岛统一的客观性使得中国只能把维持半岛现有格局的稳定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而把长远目标定位于与统一的朝鲜半岛国家建立长期和平友好稳定的双边关系。
鉴于此,中国关于朝鲜半岛的危机处理方案,既要为应对可能的半岛形势突 变做准备,同时也必须为应对突变导致的统一做准备。前者是如何维护半岛现有格局,维护中国在半岛的政治遗产和安全利益问题;后者则是如何维护和扩大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安全利益,防止外来大国借半岛统一国家或者半岛统一国家本身威胁中国安全的问题。显然,解决前一个问题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问题,解决后一个问题则是具有长远性、根本性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预先讨论确定长远方案,即首先明确朝鲜半岛统一后中国面临的安全态势,中国的安全利益和安全目标以及实现利益和目标的战略筹划。在确立长远方案后,再明确应对半岛形势突 变的现实处理原则。
总之,如果朝鲜半岛形势发生突变,除非中国有一定程度的力量介入,否则 无法保证自身安全利益的维护。这种力量介入,既是维护自身在朝鲜半岛安全利益的决心展示,也可以为实施应对半岛统一的单向安全保证方案创造条件。一定程度的力量介入并不意味着与美国再战朝鲜,也不意味着阻碍半岛统一,与朝鲜半岛国家为敌。中国的力量介入,既可以为保证朝鲜人民生命财产免遭重大损失,支持朝鲜政府稳定半岛形势的努力,又可以在半岛原有格局难以恢复的情况下,提醒半岛国家在推进统一进程中必须兼顾多国利益,防止美国单独控制和主导一后的半岛事务。中国主动及时提出单向安全保证,倡导一切外国力量全部撤出半岛,最符合朝鲜半岛人民独立自主、和平统一的愿望,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朝鲜半岛国家的利益。只要朝鲜半岛国家和人民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明智选择,美国就没有理由单独开战,半岛的和平统一就可能实现,中国的安全利益也能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东北亚研究》
李昶、安军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朝鲜半岛统一的机遇和隐忧》
王亚明
浙江师大学报 《美国核政策与朝鲜核问题》
叶继海
《中国周边安全与和谐发展战略研究》
熊贤培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关于朝鲜半岛问题论文 形势与政策 篇二
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课程设置形成长效机制
我院党政领导大力支持, 教务部门积极配合, 社科部认真组织, 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学纳入到学院课程总体规划中, 形成了稳定的长效机制。《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当明确《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性质和教育教学任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任务是: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以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 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和要求, 建立起学院党委统一领导、社科部牵头负责、教务处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社科部、教务处、各系部相互配合, 紧密协作, 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要改变以往随形势发展需要不定期安排讲座的做法, 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常规划、制度化:学分纳入学院学生培养计划, 课程进入学院教学任务书, 教学计划安排到学院统一课表, 并且充分考虑该课难度大、变化快、备课耗时多的特点, 合理计算专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以此为本课程教育教学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环境, 提供有利保障。
建设稳定精干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基础, 改革《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应当坚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院也得以迅速壮大, 社科部的学生越来越多, 相应地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需求也在增加。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在原有专家讲座的基础上, 扩大专职教师队伍, 吸纳兼职教师, 培养新生力量, 建立起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各系部党总支书记都积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成为兼职教师的主力军, 与专职教师一起, 形成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同时, 我们为教师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注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例如, 专门为教师订阅了各类资料, 其中《时事报告》、《时事资料手册》人手一册, 随时将新形势、新政策信息传递给教师, 保持知识的鲜活性;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相关讲座, 拓展知识面;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社会实践, 贴近社会生活, 开阔眼界;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开辟讲座专题, 教师结合自己专业兴趣、研究方向和特长, 选择相应的专题内容进行研究, 讲座内容相对固定, 做到了发挥教师特长与专题科研相结合。如此, 对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师每开一个新的讲座, 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备课, 虽然很辛苦, 但积累了许多素材, 对提升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建立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育部提出“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 每周1学时计算, 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 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 计1个学分, 并且实行学年考核制, 每学年考核一次, 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的要求, 这就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特殊性:开课学期相对分散, 教学内容变化较快。因此, 必须建立相应的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以保证教学顺利完成。为了贯彻落实这一精神, 我们在全院学生中普遍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必修课, 以本科2学分 (专科1学分) 计, 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前3年的6个学期 (专科前1年的2学期) 完成学习任务, 如果不及格, 可在最后一年参加重修。课程最后成绩由每个学期平均成绩构成, 并且按照学院相关规定与学生毕业证挂钩。社科部每学期末制定出下学期教学计划, 安排至少3次专题讲座, 由教务处统一排课, 开学后以专题讲座方式进行授课。采取任课教师检查学生随堂听课笔记、小测验的形式记录每次听讲座的情况, 然后由专人负责汇总学生听课的全部情况, 给出本学期成绩, 并通过学院网上教务办公系统进行登录, 公示成绩。学期课程不合格者取消该学期评优资格。每一学期, 我们都投入大量的师资人力, 对全校学生听课情况进行梳理, 及时上报到各系, 以便了解情况, 督促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改进, 提高自觉性。
此外, 考虑到学生可能因各种主客观因素出现缺课情况, 鉴于该课程的特殊性 (若干次专题讲座方式) , 我们在每个学期整体课程结束后, 各专题专门增加讲座一次, 在提供补课机会的同时, 达到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
教学实施科学化、多样化
稳中求变——把握课程内容, 体现与时俱进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紧密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 针对学生关注热点问题的思想特点, 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地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并以此为教学目的。这决定了教学必须以重点分析国际国内重要形势的方式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我们在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 贯彻了“稳中求变”的原则。首先, 要保持课程教育教学的“稳”。每个学期, 我们都根据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教育教学要点, 积极把握现实的工作重点、焦点和难点, 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中央新政策的制定, 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等等, 研讨、确定教学内容。通常是从专题分类入手将课程所讲内容分为几个大方面:一是关于党和国家重要时事与政策的专题;二是国际专题;三是关于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专题;四是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教育的专题;五是关于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特色的专题。这几大专题保证了课程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其次, 彰显课程教育教学的“变”。一是与时俱进, 专题具体内容随国内外形势而变化, 每个学期不断更新。我们坚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特点, 有针对性地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形势, 阐明相关的政策, 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我们立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掌握学生的思想热点, 从几大专题中开设至少三个专题面向全体学生, 讲座内容表现出时效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二是具体学生具体对待,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 同一学期专题讲座的内容不尽相同。对刚入学的新生, 由学院党政领导专门开设“高等教育目前的形势与发展”专题讲座, 结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和学院办学特色, 进行形势教育。对即将毕业的学生, 由系党总支书记和学团骨干开设“目前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专题讲座, 进行成才就业方面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
动中有静——立足鲜活事实, 贯彻基本理论
形势、政策教育贵在及时、新鲜。《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要抓住一个“新”字, 既不能千篇一律、墨守成规, 更不可能全面介绍各种形势。我们在教学中本着体现新形势、剖析新现象、讲解新问题的原则, 坚持做到“动中有静, 动静结合”。首先, “动”就是要立足鲜活事实。《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特点注定要重视讲事实、讲事件, 力争以事例或者事实为依据, 宣传政策、说明问题、阐明观点。尤其是在当今传媒多元化的信息时代, 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消息的可信度参差不齐。教学中应坚持用事实说话, 讲成绩不炫耀, 谈问题不回避, 以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使其真正信服这门课, 从而主动地自觉地接受这门课, 由此也树立起《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权威。其次, “静”就是要贯彻基本理论。事实是用来证明理论的。形势与政策课涉及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 贯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 要在讲解事实的基础上体现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 同时对一些学生普遍关心的重要时事热点问题也需要上升到理论上去分析和认识。在教学中通过鲜活的真实事例讲述热点问题, 阐明基本理论、基本形势, 这样课堂才不枯燥, 学生才会得到启发, 有所收获,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寓德于知——坚持传授知识, 注重思想教育
首先要传授知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知识性十分广泛, 其内容囊括了多门学科, 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同时, 本课程又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意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不能仅是对已有定论事件的平铺直叙, 还应当是针对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答疑释惑, 以及成为最新知识传输、评述的平台。更不能只是往学生的脑子里简单地灌输知识, 而应当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 搜集更多的信息, 扩大知识面, 同时讲义内引用的材料要新, 知识含量要大, 通过课程的讲授, 使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新信息、新知识、新科技的魅力。作为思想政治课程, 在知识的传授中还要时刻注意政治路线应当贯穿全课程。知识传授是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本。在充分讲授知识、分析形势后, 将落脚点归结到党和国家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只有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入耳入脑。因此, 教学中要始终坚持知识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结合, 强调知识性, 不忘政治性。讲形势是入门, 讲政治是落脚点, 讲事实是方法, 讲理论是目的, 由此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 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3.关于朝鲜半岛问题论文 形势与政策 篇三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有困境
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目标,即紧密结合国内外重要形势和大学生思想实际,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最新的重大路线、方针和政策,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正确认识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及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帮助他们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目标的实现并非易事,尤其是面对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特有的“三无”困境,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1.无足够的专职教师
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是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构成的。党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专职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其中专职辅导员居多且均为兼职。地方高校的辅导员本身就有很多事务性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投入到该课程备课、上课等环节上的时间和精力,久而久之,也必将影响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且兼职教师又多基于岗位聘任或职称评聘的考虑来教课的,这使他们难以形成对教学的真正重视和全身心投入,加之自身又缺乏必要的形势与政策知识,教学热情无从激发,从而使这只教师队伍缺少专业性和可持续发展。此外,教师队伍结构也不尽合理,教师的学历层次、学科背景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这就很难形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的相对稳定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这也是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2.无稳定的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顾名思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极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教学内容很多都要求密切联系当前国内外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时政事件,它不是去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理论和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通过分析当前出现的国内外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来阐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主张,使学生形成对形势的正确认识,对政策的正确理解,并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这些课程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要顺应形势的变化,因而也就很难确定固定的课程教材、稳定的教学内容、完整的课程体系。没有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相对固定的教材,不仅使教学内容缺少必要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而且使教材和课程建设难以科学合理地进行,增加了教学难度。加之由于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同,侧重点不同,教学内容的变动性和随意性较大,会造成不同教师讲授同一专题内容千差万别的情况,影响教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3.无完善的评价体系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由于该课程一般都不需要闭卷考试,大都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评价,而对课程论文的好坏优劣的评价,主观性较大。同时,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一般在大一大二年级都要开设,换言之,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至少上两年(一般两周一次课,每次两课时),而不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其它思政类课程只上一个学期。因此,跨度达到两个学年四个学期的《形势与政策》更应该注重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而不是由任课老师各自为政、全凭主观好恶判断。鉴于此,高校专职的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可以指定统一的课程考试标准,将实践、教学、平时等环节全部纳入统一的标准,并给予具体的量化,并提供参考样卷。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要从该课程所特有的“三无”困境着手,综合分析,各个击破,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并为其他思政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前提。为此,一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中选取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担任这门课程的专职教师,同时也可以从部分教学单位遴选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熟悉学生工作且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教学功底的兼职教师,尤其是注重从辅导员队伍中遴选,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业务熟练的教师队伍。二是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教研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事实上,由于该课程往往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其他学科,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经常化、制度化地举办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活动,对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形势与政策课最大特点就是时效性,这也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要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授课内容。
2.筛选一系列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
尽管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建设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对该课程加以最大可能地规范。具体而言,可以将形势与政策课的知识点大致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结论等信息的表达;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具体就形势与政策课而言,可以将有相对固定答案的、主要讲解“是什么”的知识点,整理之后形成体系,甚至编写成教材,供学生上课使用;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学习内容是需要知识的迁移和发散性思维的,主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他们往往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析、提炼甚至是实地调研,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整理成一系列的开放性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形势与政策课空谈各种国内外形势和政策,而没有核心知识点的问题,而且能够切实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规定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
正如上文所说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并非全部都在变化,其中有一部分观点和提法是相对固定的,也就是所谓的陈述性知识,其答案往往是某一明确的知识点,例如“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带一路”等知识点,它们既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熟悉掌握的基本内容,同时又有较为准确的内涵,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与此相对应,程序性知识则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讨论、分析甚至是实践才能完成,这部分知识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和运用来实现,而答案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与政策观的前提之下,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充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鉴于此,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陈述性知识部分可采用闭卷这一客观评价形式,而对于程序性知识可以采用课程论文、答辩讨论等主观评价形式。将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其一方面避免了全部以课程论文形式进行评价而导致的主观随意性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倒逼学生切切实实的学到一些有关当前形势与政策的基本常识。
综上所述,面对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际,我们应该主动寻找该课程的独有特点,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寻求突破,让形势与政策课能够真正让学生学习到一些知识、提高一些能力,体现出该课程独有的“存在感”。同时,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在解决每一门高校思政类课程个性化问题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深化对不同思政类课程性质的认识,从而逐步构建起思政类课程有效教学、科学评价的完整体系。
4.关于朝鲜半岛问题论文 形势与政策 篇四
关于钓鱼岛问题的认识和感想
自动化11-5班 29号 潘昕
这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已经结束了,上了四次《形势与政策》课,课上分别讲到了中国的反腐以及钓鱼岛问题。通过这四次课,了解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同时,对讲到的两个课题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下面想谈谈我对其中的钓鱼岛问题的几个方面的感想:
一、钓鱼岛是我们的
在网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查到钓鱼岛的各种介绍,可以总结出它的简要概况:钓鱼岛又称钓鱼台、钓鱼台群岛、钓鱼台列岛(日本称其为“尖阁列岛”),由8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6.344平方公里。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中国台湾的大陆性岛屿。
很多历史资料中关于钓鱼岛都有记载,从那些历史文献资料中确实能够看到证明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证据,比如《顺风相送》,《筹海图编》,《中山世谱》,以及日本的《南岛志》等等。所以,我认为日本的所作所为是完全地无理取闹。从很多历史资料都可以查证到,钓鱼岛是我国的领土,这也是我们国家一直持有的观点,那就是:钓鱼岛自古以来都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但是,日本却是一直在逃避历史,与事实背道而驰,他们认为钓鱼岛是属于琉球群岛的一部分,属于“无主地”,是日本的领土,而且完全不赞成中国对沿海大陆架的划分,采用自己的划分方法,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在课上了解到,钓鱼岛是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将钓鱼岛割让给日本的,但是从明朝开始,按照国际法,我们国家就已经对钓鱼岛进行了“有效控制”,而1945年日本战败过后,美日私相授受,将钓鱼岛“归还”给了日本,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对于钓鱼岛争端的现状,我感觉就是中日两国相互争斗,局势很紧张。中国持有的态度就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而日本的态度是步步紧逼,蚕食利益。学完最后一节课的《形势与政策》,我们可以完全明白,中日发生争端,最后坐收渔翁之利的是谁,很显然,是从中作梗的美国。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和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中日两国政府有意避开了这一争议,在外交文件中并未涉及这一敏感问题。于是,双方约定暂时搁置对钓鱼岛主权的争议,留待以后解决,同时中国还提出可以考虑中日共同开发钓鱼岛的主张。然而现在不难看出,日本目前是不顾一切蓄意窃取钓鱼岛主权。日本一意孤行这么做,总结形势与政策论文
一下大概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为了限制中国的和平崛起,第二是垂涎钓鱼岛的战略位置,第三是为了夺取钓鱼岛的丰富资源,第四是为设法延伸大陆架范围,日本一直不同意中国的大陆架划分,就是为了把钓鱼岛囊括在内,第五则是政客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但是,此次危机凝聚了海内外中国人保钓的决心,同时,这场冲突中所体现出的日本政治制度的弊端,给中国提供了反面教材。所以,日本的不理智做法和美国的阴谋是不会得逞的。
我觉得温总理在谈到钓鱼岛问题时的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也说到了很多人的心里: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中国政府和人民比任何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即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是铮铮铁骨。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
二、我们要理性爱国
9月份的时候,日本签订了“购岛”合同,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日浪潮,反日活动。但是,在这些反日活动中,我们看到有少数人有过激的行为,比如打砸日系车等其他的产品,大肆毁坏我们自己同胞的财务,将游行变成了“打、砸、烧”,我认为这完全是不理智的行为。
在课上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躺在医院的市民,他的脑袋被游行者打出了血,当场倒地,原因就是他开了一辆日系车,遇到了抵制日货情绪高涨的游行队伍,在他的车被打砸的过程中,这场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我想,这起事故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思考,在反对日本错误行为的同时,我们不要情绪失控,做出过激行为,要理性爱国!爱国是一种高洁的情感,是无法放逐的责任,然而面对日本犯我钓鱼岛,每个爱国人士都有权利表达愤怒、释放不满,但一些过激行为和言语是不可行的!
我们需要明白,反日游行的目标是表达我们所有人的一种领土的诉求,而打砸抢烧则是对私人财产权的侵犯,以“爱国”的名义肆意践踏私人财产,实际是害了我们的国家。所以,理性爱国才是正确的方法。靠暴力去打砸焚烧同胞的财物,已经偏离了法治的轨道,这不是爱国;如此过激的行为,已经涉嫌违反法律,如果一个人连法律都不遵守,连他人的合法财产都敢破坏,甚至连其他公民的身心安全都要伤害,还谈何爱国?爱国应该先爱同胞,爱护他人的财产。不遵纪守法,就是与爱国完全背道而驰的。
有人说过,“一个文明理性、团结一致的中国,才会激发出不可阻挡的正义力量!”对于日本的右翼势力来说,他们害怕繁荣强盛的中国,也害怕我们国家形势与政策论文
所有人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如果我们只是沉迷于内讧,拒绝法治,践踏文明,他们只会偷着乐。我们要知道,抵制并不是砸自己的东西,而是要造出比他们更好的。如果我们的国民更有素质,官员更加清廉,制度更加健全,产品更有质量,对方就一定变得恐慌。爱国家,是为了使国家变得更美好,而不是使国家变得更糟糕。乱哄哄地表达爱国情感,消耗力量的内部争斗,只会给贼人可乘之机,让国家陷入危机。
5.形势与政策-关于反腐倡廉 篇五
----对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思考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计科112
学号:201100814203
姓名:冯贵阳
对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思考
自人类社会出现国家政治与公共权力后,就开始有腐败产生。不论是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均是如此。腐败问题是世界各国的通病和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历史性和现实性突出的问题。腐败的实质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私”包括了死人、私情所涉及的个人、家庭、朋友或特殊利益集团等。“利”则包括了能满足人膨胀的欲望的一切利益,而不单指金钱。
近年来腐败案例不断被曝光,2013年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滥用职权帮助北京博宥投资管理集团公司董事长丁羽心获取巨额非法利益,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收受他人巨额贿赂和贵重物品;道德败坏;对铁路系统出现的严重腐败问题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等等这样的例子,不得不让我们对当前的反腐倡廉建设产生一些思考。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会重要讲话中对当前反腐形势进行了分析,主要有五方面突出问题,“三个并存”的总体态势。五方面的突出问题有:权力集中部门和岗位腐败案件依然多发;资金密集领域和行业商业贿赂、内幕交易等现象严重;土地和矿产资源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监管薄弱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突出;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屡禁不止。“三个并存”有:反腐倡廉成效明显与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
盘点2013年反腐典型案件:2013年9月22日,济南市中级法
院审理认定,***受贿人民币2044万余元,贪污人民币500万元,滥用职权情节特别严重,对***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2013年7月8日,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对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宣判,对刘志军以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2013年5月3日,江苏省南京市中级法院对山东省原副省长黄胜受贿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黄胜犯受贿罪,判处其无期徒刑。
当前社会上腐败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从出生、上学、就业,到看病、住房、养老,腐败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其存在之普遍、影响之恶劣,令人堪忧。究其原因大致如此:从人性根源来讲,人人都有利己心,在特定条件下,利己心居于支配地位。从腐败发生的经济根源来讲,在权力支撑下,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从腐败发生的制度根源来讲,就是权力监管的缺失---“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法纪监督太晚。”;权力过度集中---“不跑不送,降级使用;光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从腐败发生的文化根源来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关系网”和“人情”比较看重。众所周知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本来礼尚往来,互相帮助、友好和谐是很好的。可惜很多人借人情之名,大行谋私利之实,久而久之社会上逐渐形成一种不良风气,要么是熟人好办事,要么花钱送礼办好事,甚至发展到不花钱送礼竟办不成事,公平正
义渐失,歪风邪气盛行。
腐败造成了社会不公,资源浪费,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从政治方面的危害角度来讲,腐败现象的不断发生导致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感和不满情绪的不断滋长,涣散了人心,影响了社会成员对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加了国家“变色”的危险性。从经济危害角度来讲,腐败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我认为腐败最关键的影响是危害人们的思想观念,它会加剧人们价值观的混乱和倾斜,容易使人们普遍陷入理想和信念麻木不仁的状态,并极大地败坏党风,毒化整个社会风气,使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滑坡。
腐败作为一种现象,不论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文化领域、社会领域,都以不同形式存在着。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研究当前社会领域中腐败的表现形式和危害,制定预防和惩治的对策,开展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工作,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服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因此反腐倡廉势在必行,反腐的最好、最有效办法之一:接受人民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行使。美国大法官布兰迪斯的一句名言“灯光是最好的警察,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很好的诠释了让权力在阳光下行使的内涵。
在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必须抓住充分依靠人民群众这个根本。
6.形势与政策_关于文化软实力 篇六
一、何谓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硬实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提高文化软实力有着迫切而深远的重大意义。中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总的来说,近些年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2010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同比增长15.1%,文化逆差有所缓解。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绩突出,当然也有利于我们软实力的增长。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差距还很大。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文化软实力建设仍相对滞后,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而我们国家现在可能要别人回答一个简单的国家文化符号还很难想象是哪个,我们的硬实力还远远不够,我们还缺少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文化软实力,也要从这两个力入手。
三、作为大学生应该怎样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呢
7.关于朝鲜半岛问题论文 形势与政策 篇七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教学内容,优化策略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自开设至今已有二十余年,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程自身的特殊性等原因, 各高校开设情况差异很大, 但是, 毋庸置疑, “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使命。
我在教授“形势与政策”课的过程中, 感觉学生关注度高, 爱听, 课堂上互动热烈, 课后反响也不错。2013年5月, 我在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四个系进行了一次有关“形势与政策”课的不记名问卷调查, 90%以上的同学表示对这门课很有兴趣, 很喜欢这门课。但问题是, 我总感觉这门课能给学生的东西太少。究其原因,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许多影响课程实效性的问题。比如:整体教学内容安排、设计缺乏系统性;变化快, 时效性强, 即使每学期更新教材, 内容也相对滞后;内容偏多、偏全、缺乏针对性, 等等。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优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 不断增强课程的规范性、时效性、吸引力、影响力。
一、建构知识体系, 加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
按照相关规定,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但实际教学过程中, 这些授课任务一般是由“形势与政策”课和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完成的, 每门课的侧重点不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教社政【2004】13号) 指出:形势, 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实状况和国际国内时事的发展趋势;政策, 是指政党和国家指导人民为实现奋斗目标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和行动准则。因此, “形势与政策”课主要侧重于讲党和国家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
“形势与政策”课要坚持课程规范化建设目标要求,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开展及时的、系统的教育, 其内容体系如何设计非常重要。目前由于许多高校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缺乏深入研究, 导致该课程的内容缺乏系统的、整体的规划。有的高校以报告和专题讲座的方式取代课堂教学, 内容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有的高校教师可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熟悉的内容确定讲授的题目;有的高校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 只关注了热点, 忽视了重点难点, 热闹有余, 理论深度不足。因此必须主动从整体上规划、设计教学内容, 建构知识体系, 强化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
由于该课程的内容既有相对稳定的、比较确定的、带有规律性的内容, 又有易变的、不确定的、动态变化的新鲜内容。该课程的知识体系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 “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理论。主要回答形势、政策是什么, 形势与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析和研究形势与政策的基本方法, 等等。第二, “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基本内容, 主要研究国内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领域中相对稳定的、比较确定的趋势、基本形势。第三, 时事研究, 也就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第一和第二部分的基本内容可以通过编写教材的方式固定下来, 然后教师根据形势的发展、时事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虽然时事不等于形势, 更不等于政策。但时事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切入点, 而其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则是基本范式和基本形势。因此,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其基本范式、基本形势和时事三部分的系统、有机结合, 即把现实问题提升到理论高度,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以及具体社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加以分析, 从中引出理论与政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通过这门课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真正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形势, 让他们真正从思想上受益。
二、采用多种方式, 突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密切联系当前国内外实际, 把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事作为切入点来阐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 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因此,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有着极强的时效性, 这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受课程强时效性特点的限制, 目前我国各高校无法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的教材。尽管教育部社政司在每学期初都要印发教育教学要点作为各个高校确定“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内容的指导, 但因各个学校的情况和学生关注的时事也不一样, 多数不能完全按照教育部的教学要点安排教学内容。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中心每学期都要依据教育部社政司印发教育教学要点, 结合本校情况编写“形势与政策”的教材, 但因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严格的时效性, 在授课过程中, 我们仍感觉有些内容相对滞后。
为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 应该为学生和教师订阅中宣部《时事报告》、《环球》等资料作为补充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另一方面, 如何有效地运用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非常重要。
当代社会,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时事新闻的主要途径。网络时事内容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当今的大学校园, 很多学生通过手机上网可以随时随地地了解时事信息。还有很多学生主要通过腾讯新闻了解新闻时事。因此, 在抓好课堂讲授的基础上, 可以在教学实践方面突出网络资源的优势, 形成一套以网络资源为载体的互动交流平台, 成为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这样, 利用网络课堂, 学生能在第一时间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相关信息, 而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最终目的。
三、把握学生特点, 实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大学生有自己的特点, 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喜欢思考且敏感, 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难免存在诸多的思想困惑。因此“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的内容必须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指导, 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
比如, 我们应该选择与大学生成长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党和国家的政策及社会形势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可以帮助学生认清形势,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找准自身定位, 为自己确定合适的职业和发展方向。再比如, 我们应选择大学生存在疑难、困惑最集中的问题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 理性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 “形势与政策”课还应该在内容的选取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层次、年级的高低, 找到学生关注热点、思想需求、知识结构、接受能力与教学内容的最佳契合点, 提高本课程教学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既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形势与政策”课在他们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又能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 坚定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
参考文献
[1]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全覆盖、不断线”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3-03.
8.形势与政策之西藏问题 篇八
西藏,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这里的天圣洁而高贵,这里的地宽广而深沉,这里的人民虔诚而勤劳。这里是诞生奇迹的地方,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格萨尔王》、青藏铁路……,但,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里的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农奴制度严重剥削着广大劳动者,辛劳一年,却连肚子都填不饱,有时还要受到农奴主的残害。直到新中国成立,废除农奴制度,实施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才让西藏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利,利用宗教煽动民族情绪,误导民众,妄想把西藏分裂出中国。以**为首的藏独势力就是其中最猖獗的一批。
当然,如果只是以**的势力是不可能分裂中国的,关键是站在**背后的西方反华势力。这些人在国际上大造舆论,指责中国政府搞民族歧视,使一些不了解内情的外国人真的以为西藏人民就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觉得中国政府应该用事实说话,让世界人民都看一下我们的民族政策,看一下西藏人民生活的现状,相信只有这样才能让**、让西方反华势力无话可说。而在国内,大众都知道西藏问题的真相,知道藏独分裂势力,也都坚决抵制,我觉得我国媒体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值得借鉴。而对西藏人民,则应该一如既往的采取宽松开放的民族政策,努力发展西藏的基础设施,采取更加灵活的经济政策,先把经济搞上去,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西藏人民必定会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不会再受藏独势力的蛊惑。
还有就是,我觉得我国应该在适当时候将西藏划分为若干个省,这样将便于管理和发展,至于怎么分,我现在不敢妄加猜测、、、而且,我认为藏独和疆独是有联系的,一旦我们解决了藏独问题,疆独问题也指日可待!
9.形势与政策感想之南海问题 篇九
随着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新一代领导人的上台,许多老问题有被重新摆上台面,无论从民生还是外交,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次不仅是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又再一次考验着新的外交政策。这次形势与政策课讨论的焦点又回到了海洋形势上去,这一次探讨的问题是南海的主权问题。
事实上从古至今,南海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远在秦汉时代,当我们的先祖发现这片海域,并将其命名以来,就是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固有领土,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国际社会也长期予以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然而近年来的中越,中马,中非南海争端却闹得不可开交,多次要到动武阶段。作为亚洲的龙头大国,中国一忍再忍,是没有足够的海上军事力量,还是顾虑太多?成立特别经济开发区是强硬的第一步吗?
这几年的中国海洋形式愈发的严峻,附近的小国持着大国的军事支持愈发的嚣张,向着中国叫嚣着,虽然我们的发言人一而再再而三的“严肃声明”,但是对其他国家的威慑力根本等于零。正如老师所说的“虽说,邓小平曾‘搁置主权、共同开发’,可是他也曾说‘菲律宾离我们很近。’”。为什么同样是国家的发言的说话,当代的我们“严肃声明”也及不上当时的一句“菲律宾离我们很近”呢?其实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我们的深思。
当今,每一年我们都会看到经济的升幅,每一天都会听到广播宣传着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涉足何种领域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可是到头来,为什么如此大影响力的我们再三声明严正声明都不能缓解一下周边小小国家的“侵略”呢?
面对今天复杂的南海形势,我们该怎么办呢?用战争方式收回南海主权?身处于民间的我,没有国家领导人的宏图大志,有的可能只是意气用事的心虽然我认为,战争方式是一个好办法!趋利避害是每一个人的本性,但是在民族大义和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就要有人放下思想的包袱,卸下个人的利益得失,扔下集团之间的纠纷,为了中国而奋斗!哪怕是流血牺牲!
但是,当我们听到国家发言人称“现在维护军队稳定和国家安全,才是我们重中之中”知道这场战可能打不起来,所以,在此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在南海最大限度地彰显国家主权呢这才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第一,尽快成立南海特别行政区,从行政管辖上彰显南海主权。关于这点是解放军代表罗援少将建议的,在南海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同时在东沙、西沙、南沙设县,任命行政官员,而全国人大代表或者全国政协委员要到南海巡视,这能体现我们的行政管辖权。
第二,在南海进行实质性大量开采石油,缓解国内的石油危机,加速国内经济发展。目前,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菜等国家联合西方公司在南海有超过千口的油气井,但是,中国在南海却没有一个油气井!这对宣称南海是中国领海主权的中方来说,确实是一个国际笑话!所以,中国应该大批进驻南海深海开发油气加速国内经济发展。
第三,充分发挥民兵组织的作用,打一场南海人民战争。目前,我国在南海不能或不敢使用军力,那么,我们可以使用民兵组织打一场南海的人民战争!据《中国简报》报道,目前,中国有30万艘机动渔船,800万民兵组织,只要我们把这些渔船和民兵组织投入南海,我们完全可以把菲越等军舰,军人等军事力量驱离南海,如果稍有对渔船和渔民使用军事力量,正义在我们一方,我们就完全有理由向敌国开火,趁机把南海诸岛收复。可以这么认为,30万艘机动渔船,800万民兵组织的海上人民战争,美军的航母也会顾忌三分,不敢轻举妄动,这实在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第四,进行必要的军事恐吓。目前,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菜等在我南海采油国家,他们开采南海的石油气,基本都是要通过和外国公司合作才可以进行,如果我们海军,空军加强对南海海域的巡逻,来增加这些外国公司的投资风险,考虑风险系数,可能一些外国公司就不会与这些国家合作开发油气。
第五,在控制点修建军事设施,随时准备打击敌人,收复南海主权。现在,我在西沙已修建有机场等军事设施。现在,我们也应该加紧在南沙修建军事设施,从而作为军事打击的支撑点,做到随时打击敌人。
海疆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的当下,在航母战斗群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将进入大型舰艇建造的高峰期,希望这样子的高峰期来换来我们的宁静,对周边国家有震慑作用。
10.关于朝鲜语词汇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篇十
关键词:朝鲜语词汇,发展,问题
朝鲜族是我国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朝鲜语词汇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与汉字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词汇结构, 但是在朝鲜语词汇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语言的发展。本文针对上述内容进行重点分析,并就朝鲜语词汇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使朝鲜语词汇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特色。
一、现状分析
语言是一个民族重要的交流工具,并且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特点,因此语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朝鲜族作为我国的民族的重要成员,为我国民族文化添砖加瓦,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朝鲜族人民在使用朝鲜语的同时,逐渐吸收我国汉语文化知识,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出现了双语交流,而且汉语文化与朝鲜语进行了一定的融合贯通。改革开放以来,朝鲜语的语言变化呈现出多元化,这与社会的发展变迁密不可分,同时对于朝鲜语词汇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增多,比如朝鲜语词汇的语音、语义以及语用等方面,朝鲜语词汇由于多种影响因素出现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问题分析
( 一) 概念界定问题
1. 朝鲜语
文章中所提到朝鲜语涉及到的是整个朝鲜民族的语言。针对朝鲜共同语,目前有两种表达术语: 一是“朝鲜语”,二是“韩国语”。在我国与韩国外交关系未开始时,我国使用的绝大多数是“朝鲜语”,但随着我国与韩国交流的不断加深,逐渐引入“韩国语”,但“韩国语”基本使用范围是在韩国,并不包含朝鲜语。而我国朝鲜语使用较多的地方就是延边地区,将该地区的朝鲜语称之为“延边朝鲜语”,延边地区是唯一一个朝鲜语言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区域,被称为朝鲜族自治州,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该地区的朝鲜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可以作为典型进行研究。
2. 词汇变异
语言变异是指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外界以及自身发展的影响发生变异,但是关于语言变异的基本定义,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从以往研究可以看出,语言变异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种观念认为,语言在变异之前,就已经拥有与之相呼应的正体,而语言变异在某种程度上,是语言项目与规范存在一定的冲突,同时也是系统规则的偏移。而第二种观念认为,变异与规范之间不是绝对的关系,而是相对的概念,在语言变异之前,并不存在相呼应的正体,在语言系统中,新元素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 可以称作语言的变异,而一些新的词汇的产生是其主要表现方式,并且语言结构上也相对发生变化。从规范的角度出发,新产生的变异具有一定的特点,即不规范性极强,但是新产生的变异使用频率很高,而其不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其中一部分的语言变异形式,经过的长久的使用逐渐规范化。对于朝鲜语词汇而言,它属于一种跨界语种,它的规范与变异基本上是相对而言,从我国朝鲜语角度出发,其与国外的朝鲜语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反之亦然。
( 二) 汉语影响因素分析
朝鲜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汉语因素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 有利于汉语文化的融入,由于朝鲜语词汇与汉语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对于朝鲜语词汇来说,它既属于表音文字,又属于字母文字,因此其可以借鉴汉语语音特点,比如汉语词汇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并且造词能力极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朝鲜语词汇造成冲击,由于朝鲜语词汇自身具有一定的特点,并且它的形式相对固定,因而汉语强大造词能力已经影响到朝鲜语词汇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两种语言在某些方面又存在互通性,比如语言形态、语言意义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以下两种词汇类型极易发生变化,即异形同义词、同形异议词,进而引发以下内容发生变化,比如词汇意义扩大、词汇意义缩小、转义等变化。例如,在汉语中“合同书”,在朝鲜语中的表达是___,这属于汉字表达词,还可以有另一种形式,称之为借音词,这两种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形成多义关系。
此外,在我国只要朝鲜族人同意,政府将会提供双语教育。但是近些年来,双语教育的人数呈现出不断下滑的趋势。而且在我国中小教育体系中,“朝鲜语文”排课量也不断缩减。在以往的小学教育排课中,汉语课开设较晚,基本上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的,但是现在排课形式发生了变化,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汉语课,不仅如此,随着年级的增长,课时也相应增加。这在某种程度上,提前了双语教育的时间,也使两种语言之间的影响性,在某种程度上提前产生。从这个角度分析,这种现象的发生也起到一定助力, 促进朝鲜语词汇发生改变。
在中国朝鲜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词新语。与朝鲜语固有词相比,这些新词新语主要来源于其它外语,以及借用汉语这样的情况居多。 据相关统计,在朝鲜语中的新词新语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词汇借助汉语进而衍生出来的,同时以汉语词汇为基础延伸的新词,其在朝鲜语新词汇中占据了78% 数量。
( 三) 朝鲜文化语因素
中国朝鲜语除了在以下相关词汇中,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这些方面的词汇与我国文化相通之外,其它部分的词汇的发展变化几乎与朝鲜文化语关系密切。此外,当朝鲜文化语发生变化时,即将方言变成标准语时,我国朝鲜语也随之发生改变,遵循其发展规范。
截止20世纪80年代,中国朝鲜语只有部分词汇在发展过程中,反映出我国社会制度,或是意识形态,除了这一部分的词汇之外,其它部分的词汇几乎是运用朝鲜文化语。但是,自从中韩建交之后,朝鲜文化语也在发生改变,在生活中逐渐运用韩语词汇。
三、结语
11.关于朝鲜半岛问题论文 形势与政策 篇十一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台湾问题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其它爱国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本应继续携手,共肩振兴中华大业,惟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迫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由于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已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二、台湾问题现状
现状台湾问题发展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纯属中国内政问题的本质仍没有改变。2005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在对台“四点意见”中就两岸关系现状做了定位。他说:“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对此,有学者评论说,这种对两岸关系现状的阐释,把1949年以来两岸尚未统一的状况明确限定在绝非主权和领土的层面,定义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没有因为两岸尚未统一而出现割裂,完全符合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的客观现实。既坚持了一个中国原则,同时也关联到台湾过去数十年在岛内行使的相关政治文件,提醒台湾当局必须尊重两岸政治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台独”势力上台,力谋分裂中国 蒋氏政权时期,蒋介石誓死宣称“汉贼不两立”,双方的分歧主要在于究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国号,即是用中华民国还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统一中国的问题。1988年,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攀上台湾权力顶峰。在其任期前期,即20世纪90年代初,两岸关系突破种种阻力,曾取得重大发展,一度处于70年代初以来发展最为快速与互动较为良好的时期,不仅经济、文化等各项领域的交流不断突破与发展,而且事务性、经济性商谈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体现为“九二共识”的取得和“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
内因:“台独”势力上台,力谋分裂中国。
蒋氏政权时期,蒋介石誓死宣称“汉贼不两立”,双方的分歧主要在于究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国号,即是用中华民国还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统一中国的问题。1988年,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攀上台湾权力顶峰。在其任期前期,即20世纪90年代初,两岸关系突破种种阻力,曾取得重大发展,一度处于70年代初以来发展最为快速与互动较为良好的时期,不仅经济、文化等各项领域的交流不断突破与发展,而且事务性、经济性商谈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体现为“九二共识”的取得和“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
但是,自1995年以来,李登辉的“台独”面目逐渐暴露于世人面前,力谋分裂中国:在两岸关系上,鼓吹“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两岸分裂分治”,并以此作为处理两岸关系及对外关系的基点,阻挠两岸关系的发展,拖延统一进程;在国际上,则千方百计推行“务实外交”,鼓噪“参与联合国”,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并试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两岸关系出现严重倒退,台湾问题呈现出新面目。
2000年,前任台湾“总统”陈水扁第一次登台,沿着李登辉的“台独”路线一路直走,拒不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不愿意回到“九二共识”立场上来。不仅如此,民进党当局还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的立场,一意孤行“去中国化”的政治路线,挑衅大陆,挑起两岸之间的紧张与对立,甚至提出与推行“公投”、“制宪”与“建国”的“激进台独时间表”,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对话及协商机制陷于停顿,使两岸关系陷于空前危机与紧张局面。台湾问题演变成为分裂与反分裂的问题,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以及“台湾独立”的斗争。2005年5月14日台湾“任务型国大”选举结束后,围绕“修宪”问题,陈水扁更是全力动员,以确保包括“公投制宪”内容在内的“修宪”方案得以通过,从而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制造阴影。这也是台湾问题在内因上达到一个顶峰阶段。
外因:美国等国家对台湾的干预。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本不该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然而,在冷战的背景下,中国领土台湾被美国当做其国际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来摆布,台湾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末期,国际格局中苏攻美守、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残酷事实,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催生了三个“联合公报”。美国宣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同意最终从台湾撤出武装力量和军事设备。但中美建交三个月后,美国参、众两院先后通过《与台湾关系法》,为台湾提供法理保障。这表明,中美建交以后,美国一方面表示遵守中美联合公报,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同时又以《与台湾关系法》为基础,继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扶植台湾,阻挠着中国的统一。至此,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形成了“以台制华”、维持两岸“不统不独”的局面的政策。也正是在美国等一些国家的支持下,台湾问题才迟迟难以解决。
日本与台湾问题 日本是台湾问题形成的最初原因所在。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拉开现今台湾问题得以形成的序幕。虽然台湾回到了中国人手里,但是日本重新染指台湾的野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战后初期,日本在对华关系、台湾问题上紧紧跟随美国,大谈“台湾归属未定论”,谋划“两个中国”,干涉中国内政。70年代中日两国建交后,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干涉程度有所收敛,基本遵守了中日“联合声明”和“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精神,基本履行了日本政府对中国所做的承诺,把日台关系限定在经济、文化领域民间的非官方层面上。
现形势下我们要处理好台湾的问题,就要处理好以上的两个方向。
连宋登访大陆 2005年的春天将永远镌刻在史页上。在事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首次回到大陆,令普天下无数华人华侨为之激动、欢呼。继这之后,亲民党也组团回到祖国大陆祭祖、拜谒黄帝陵等。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亚太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负有重大的责任。美国应该了解: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并没有伤害美国的国家利益,而美国所伤害的正是中国最重大的国家利益和最根本的民族感情。冷战后,国际关系中有一个“合作安全”的新概念,即认为“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安全”之上。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美双方不应再损害彼此最为根本的国家利益。
【关于朝鲜半岛问题论文 形势与政策】推荐阅读:
朝鲜核问题专题07-09
朝鲜半岛局势分析论文09-26
朝鲜半岛核危机与中国的抉择06-28
中国在朝鲜半岛局势中的地位与作用09-20
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07-23
2011朝鲜留学感想08-10
朝鲜局势最新消息10-12
矛盾的朝鲜同学初中作文10-16
关于惠农政策落实当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建议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