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经贸专题闽台经济交流合作

2024-07-06

闽台经贸专题闽台经济交流合作(共8篇)

1.闽台经贸专题闽台经济交流合作 篇一

思考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问题

作者:李红 林…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140 更新时间:2011-4-9

摘要:近年来,福建地方本科院校不断拓展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领域,充分利用台湾先进的教育资源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然而,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学历不能互认、经费紧张、赴台手续繁杂等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对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学历互认;经费

2010年4月,福建省政协组织专家赴福州、厦门、泉州三市调研,考察三市高等学校与台湾高校交流合作的情况,笔者参与了部分调研活动,获得第一手资料。在调研中发现,作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的福建省,自古以来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近年来紧紧把握时机,先行先试,积极开展对台教育交流工作,目前在对台招生、学术交流和学生互动等方面,不断拓展闽台教育交流合作领域,构建了两岸教育交流的良好桥梁和平台。福建省高校与台湾高校积极响应,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例如:闽台高校的高层互访,师生交流,闽台高校共同举办论坛、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项目合作,采取多种方式联合培养人才(包括闽台高校和台资企业“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突破政策限制联建学院等方式),共同开发课程、联办专业,闽高校面向台湾招生等。各高校一致认为,与台湾高校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推动两岸的文化认同,能更好地为两岸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但两岸学历不能互认、经费不足以及赴台手续繁杂等是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2010年5月和6月,我们先后参与了福建省赴台经贸文化考察团和泉州师范学院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闽南文化的传承与海西社会发展”课题组赴台湾考察调研;先后走访考察了台湾成功大学、辅仁大学、高雄海洋科技大学、台北海洋科技学院等高校,了解了台湾与大陆高校的交流合作。在与台湾高校的学者和专家的探讨中得知,台湾学界也一致认为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能使两岸高校优势互补,达成双赢。对大陆高校及学生而言,可以学习台湾高校先进的理念、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前沿的学科和专业,大陆高等教育的学者专家可以赴台进行教学研究,分享台湾的教学资源、架构良好的学术平台,谋划更宽广的学术领域与空间。对台湾而言,既可以缓解台湾高校因少子化而生源不足的压力,也可以解决台湾企业界人力市场的人才缺口。但是,他们同样认为,在两岸高校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困难,也是如何推动两岸的学历和学分互认以及解决学生交流过程中的经费紧缺等。

由此可见,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已获得高度共识,合作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的学历互认及经费紧缺等已经成为摆在眼前的重大问题。对此,我们予以深入的思考,从着力增进两岸交流的认同感、转变交流工作的思维模式、进一步简化合作交流的办事程序等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增进两岸认同感,推动两岸学历互认

两岸学历不能互认是当前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首要问题。其实早在2006年,大陆就开始承认台湾高校学历,福建省于2008年下发了《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的意见》,意见更明确提出,“全面扩大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台湾学生的范围,增加各院校招收台湾学生的学科和专业。”但是,在台湾方面就大陆学历的认可及招生政策,则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有较多限制。所以,我们所说的两岸高校学历互认问题,其实就是指台湾地区对大陆高校学历的认可问题。[1]2009年11月,台湾教育部门负责人吴清基接受采访时说,有关大陆的学历认证,初步规划承认除国防科技大学以外的“985工程”中38所大学,另增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总共41所高校。笔者2010年6月赴台考察访问时了解到,台湾承认大陆北京大学等41所大学的学历还只在议程中,福建省只有厦门大学被认可(据台湾《联合报》2010年8月20日报道,台湾立法院于8月19日通过陆生三法,九月起台湾学生到大陆读台湾承认的四十一校,将会获承认)。同时跟台湾的一些教育领域的人士沟通时,他们有一种声音,认为之所以台湾到目前为止不承认大陆四十一所以外的其他高校的学历,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对大陆其他高校学生质量存在质疑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其实,台湾近几年来本科教育生源已经出现奇缺,高中生入学考试基本形同虚设,大多数高校的学生质量早已很难保证。但不管怎样,台湾的不认可除了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外,对大陆高等教育质量仍有存疑确实是关键原因之一。所以,增强两岸互信,消除台湾政府和社会对大陆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是推动两岸学历互认的可行之路。

随着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的深化,学分学历互认逐步成为两岸高教界人士及民众的迫切愿望,2008年,在厦门大学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上,许多来自台湾的大学校长认为台湾承认大陆学历是“迟早的事”。[2]台教育部陆生赴台政策得到多数民众支持。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去年所做的陆生赴台相关民调显示,65.7%的民众赞成陆生赴台,61.5%赞成承认大陆学历,说明开放陆生赴求学政策与ECFA议题一样,一开始就得到过半数民众的支持。[3]因此推进两岸学历互认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同时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一方面,我们可以加大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和两岸学者的学术交流合作力度促进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两岸政府谈判协商,放宽政策和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来支持、促进两岸的交流合作,增强两岸的互信。

基于国际高等教育形势,我们还可以探索更积极有效的路径来推进两岸学分学历的互认。当前的国际高等教育形势是,随着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越来越紧密,高等教育评估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譬如:欧美许多国家增设了为数不少的官方评估机构和民间组织,这些机构和组织承担着高等学校教育条件、质量和水平的鉴定任务,为政府、捐款人、企业、学生和社会提供咨询性鉴定结果,而且负责对高教评估的政策、条件和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发挥咨询、协调和决策参考作用。台湾高等教育的评估机制基本借鉴欧美国家,由独立的中介机构,如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基金会等负责台湾高等院校教育质量、水平和条件的鉴定任务。台湾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基金会等因其对高校评估的专业性、客观性、公正性而成为台湾高等教育评鉴的权威机构,为高等教育提供决策参考,客观地为政府、社会评价高校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照。

笔者认为,要想推动台湾方面承认大陆高校的学历,首先要让台湾方面认同大陆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福建省地 方高校应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加强学校的特色和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力和学校的层次,培养出高质量的有特色的高校毕业生“产品”[4]。同时可充分发挥“五缘”优势先行先试,学习台湾先进的高等教育评估理念,参考借鉴台湾的高校学术评审服务组织及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率先引入譬如台湾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基金会之类的高等教育评估权威机构的评鉴专家作为观察员,对福建省高校开展观察、评估,通过他们的观察和评估推动台湾政府和社会对福建省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了解,以此推动台湾政府和社会对大陆高校高等教育质量的认同,进而推进两岸的学历互认。

二、转变思维模式,解决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中的经费问题

在调研中,各高校普遍反映经费困难是闽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能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经费缺口在福建省高校与台湾高校进行师生交流、合作办学、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等层面都很严重。例如:根据2010年4月福建省政协组织专家到厦门调研的材料获悉,厦门理工学院申报开展的媒体创意、数码动漫两个本科专业的“分段对接”项目和汽车理赔公估专科专业的“校校企”项目,已有良好的闽台合作基础,但由于经费紧张,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此外,由于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教师薪酬、学生收费上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赴台学习学生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是大陆的三倍以上,一般家庭难以承受,各高校在派遣师生赴台和聘请台湾师资方面均存在很大的经费压力。

如何解决现阶段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中存在的经费短缺问题?当然,各高校努力寻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不过,在当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之下,高校应该转变过去那种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收取学杂费来过日子的思维模式,多方多渠道筹集资金办学。在与台湾进行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项目,福建省高校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经费问题。

对于校—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资金问题,笔者认为福建省高校可以根据企业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和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出资,充分利用闽台合作学校的资源,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教育捐赠收入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日益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企业,个人,团体的捐款和赠款已经成为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5]对于赴台交流学生的资金困难问题,一方面,学校可以争取校友的支持和募捐,另一方面建议由政府出面,积极发动包括台商在内的社会各界踊跃捐资,多方筹资,规范管理,以奖学金的形式择优资助赴台学习的学生。

对于合作办学模式,闽台高校共建独立学院的经费紧张问题,笔者认为,试点高校应当努力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在招生的配套政策和学费收取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在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入世带来的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高校还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导入市场理念,引进多元投资主体,使闽台的合作办学与资本市场双向介入与互动,积极扩大融资渠道。一方面,可由闽台共建学校共同出资作为办学主体,另一方面,引入社会资金成立股东董事会,通过让渡一部分现实或长远利益获得多方的资金注入,让出资方与高校共同承担盈亏。

台湾高校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据台湾“教育部统计处”网站统计数据,台湾地区2008—2009学技专校院中公立学校教师4 275人,私立学校教师17694人,其中,助理教授以上师资比率,公立学校为77.1%,私立学校为51.6%;具有博士学位师资比率,公立学校为69.3%,私立学校为43.3%。[6]此外,台湾的高校师资一般均具有留学欧美的背景,学术水准较高。因此,引进台湾优秀的师资可以带动福建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然而,由于两岸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福建省高校引进台湾优秀师资的薪酬较高,学校的经费压力很大。例如:台湾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副教授月薪新台币10万元左右,教授月薪新台币12万元左右,教师考核优秀者,有4个月的年终奖金,一般教师为2个月的年终奖金。[6]笔者认为,对于引进台湾高校优秀师资薪酬较高所带来的经费压力问题,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一个闽台合作引进台湾师资的专项基金,统筹规划,让引进的优秀台湾师资在全省高校中共享,既缓解了各高校的经费压力,又使资源利用最大化。

三、简化程序,提高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效率在调研中,许多高校反映去台湾需要的手续非常繁杂。笔者在办理赴台手续的过程中也深有同感。首先是要获得赴台许可,这一道程序在大陆方需要单位开会研究,主管部门政审通过,在台湾方需要有相关单位的邀请函,台湾陆委会等部门的政审。得到入台许可之后,就需要办理各种证件,台湾方需要通过陆委会等部门签批办理入台证,大陆方需要得到赴台者所在单位请示主管部门同意后,再由省台办出具批文,然后到公安局办理通行证及护照。整个流程下来,少则一个多月,多则半年,极大地影响了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效率和效果。

目前,国台办已经将部分审批权(受邀人员仅限于本省内)下放到福建省台办,但福建省高校所有赴台团组都必须上报省教育厅,并由省教育厅再上报省台办。笔者建议,将赴台教育交流合作的人员直接上报省台办,同时向省教育厅报备(目前所有出国和赴港澳地区的审批程序已经按此方法简化了),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审批时间,提高效率。首次审批通过之后,在护照有效期内再次赴台建议可以减免此程序。

同样,赴台的政审手续也需简化。目前,赴台政审一直采取单独办理方式,每次赴台都要报批,手续十分繁琐。笔者建议赴台政审可与出国政审合二为一,并且在政审有效期内无需再重复政审。

福建与台湾关系之密切,超过了大陆任何一个省份与台湾的关系,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7]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的潮流,闽台两岸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岸的高校理当立足现实想办法,灵活有效地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优势互补,紧密合作,携手共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政府和社会应给予高校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争取两岸学历互认,解决合作交流中的经费紧张、手续繁杂等问题和困难,增强闽台双方的互信支持,使两岸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2.闽台经贸专题闽台经济交流合作 篇二

关键词:闽台农业合作,海西经济区,投资环境

我国台湾农业在上世纪80年代已由典型的传统农业演进成现代农业,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 闽台农业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加强闽台农业合作是解决海西“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海西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而农业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基础, 把新农村建设融入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 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突出闽台农业合作,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对推动海西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一、闽台农业合作优势突出

福建与台湾在农业地理和气候条件上都极其相似, 且两地语言相通、文化习俗相似, 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为福建与台湾开展农业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1. 闽台农业合作的历史悠久。

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源远流长。早在明代天启元年 (公元1621年) , 福建移民就将牛耕技术带到台湾。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台湾原著民的农业生产方式, 加快了台湾的土地开发, 使台湾的可耕面积不断扩大,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 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农区。1997年7月, 国务院台办、农业部和原国家外经贸部联合批准漳州、福州为全国首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实验区的设立为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拓展了福建省农业发展的新空间。2005年以来, 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代表团相继来祖国大陆参观访问, 两岸关系出现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为闽台农业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台湾农产品零关税入闽以及“台湾农业创业园”的筹建, 标志着闽台农业合作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 闽台两地气候及物种资源极为类似。

闽台同属亚热带地区, 两地在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上的类似, 使闽台农产品具有广泛的相似性, 台湾主要农作物种类, 绝大多数与福建是一致的。而且台湾农作物品种及种质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 因此闽台合作开发作物品种资源具有广泛的相互适应性。

3. 台湾产业升级为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由于台湾农地、劳动力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越来越短缺, 加上农产品市场小、劳动力价格日益昂贵, 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农业在岛内发展的空间日益缩小。经济成长后的成本上升压力使得目前台湾除保鲜水果、蔬菜、花卉及部分植物的制品仍保持一般比较竞争力外, 其余大多数正逐渐成为劣势竞争产品, 这就必然促使台湾将一部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外移, 以推动岛内产业升级。未来台湾农业生产可能主要集中在优质稻米、蔬菜、水果、猪禽、花卉、水产与部分土特产上, 而将不具竞争力的农业生产转移到大陆, 尤其是一水之隔的福建。福建将逐步成为台湾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如台商在福建投资的茶业, 未来有望向台回销。

二、闽台农业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闽台两地在农业合作上存在诸多明显的优势, 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地流转问题明显。

随着闽台农业合作的不断深入与拓展, 对于建立合理、有效的要素流动机制, 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的要求愈加强烈。在农业资源配置问题上, 最为集中的是农地流转问题, 突出表现为:一方面随着合作规模的扩大, 农业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台商普遍感到用地难;另一方面由于农地政策、农地流转机制等方面的原因, 造成了农地租赁过程中, 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的现象。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民农地租赁的积极性, 阻碍着农地流转的深入进行。故此, 完善农地流转机制, 促进农地在台商与农户间的合理流转, 是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与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需要。

2. 闽台农业产业对接能力不强。

福建农业主要以小规模生产经营为主, 在这点上与台湾农业差不多, 但台湾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已由典型的传统农业演进成现代农业。在闽台农业合作发展和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福建省不少地方尤其是沿海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学习借鉴台湾农业经营理念、农业技术、管理方式, 农业生产方式正在逐步转变。但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地块细分, 土地流转不畅顺, 农业生产资料集约经营的条件受到严重制约, 目前海峡西岸的农业生产大多仍是粗放型的, 传统农业的落后局面未有根本性改变,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对于台湾存在较大差距, 产业对接能力弱, 影响闽台农业合作层次和水平的提高。

3. 投资环境不够优化。

各级各部门出台的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有些落实不到位, 有的甚至无法兑现。台资农业企业反映比较强烈的融资问题, 由于金融机构对贷款抵押物严格要求而无法实现;动植物引进的审批检疫手续繁琐, 批次数量小, 影响了农业合作的效率。从而有的台商为了避免手续麻烦, 通过民间渠道私下引进动植物良种, 带来了病虫害传播的潜在危险;台资农业企业提出种养业企业享受农业用电收费标准得不到政策支持;有的地方没有妥善处理好土地关系, 造成当地农民与台商之间的磨擦;有的地方对台农业工作的组织力量不强, 对台农业协调机构不健全, 职能与功能不相称, 工作运行机制不顺畅,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台商的投资热情。

4.“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效应减弱。

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特别是加入WTO之后, 中央原先赋予福建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逐渐淡化, 政策优势逐步消失。同时, 在台商对外投资产业构成的演进过程中, 考虑经济腹地大小、市场辐射能力及产业结构的配套等因素, 将投资大陆的重心由珠江三角洲及福建沿海转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统计数字显示, 近年来台商在苏州投资的脚步加快, 已占台商全部在大陆投资额的20%。近10年来, 从浦东到苏州以西的吴县方圆120公里左右的区域内, 累积了数百亿美元的台商投资。台资同时还加快了北上西进的步伐, 北京成为台商设立研发中心的首选地。珠三角尽管吸引台资的能力有所减弱, 但仍然是吸引台资的主要区域, 目前仍然吸引了37%左右的台资, 造就了珠三角成为大陆电子零部件的主要加工出口基地。在西部, 台商也已经开始了投资的步伐, 塑胶、能源、零售、休闲产业等都已经进入西部地区。

三、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对策建议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 两个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经济体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合作, 就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台湾农业具有资金、技术上的比较优势, 而福建农业在劳动力、土地要素方面较台湾充裕, 20多年的闽台农业合作实践也已经证明, 闽台农业之间存在极强的互补性, 二者之间的合作仍然存在着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加快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步伐, 是提升两地农业国际竞争力, 促进农业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使闽台农业合作更好地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福建应从对台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丰富优越的资源优势和相得益彰的互补优势出发, 通过健全农地流转机制、促进闽台农业产业对接、优化农业合作环境等方面, 实现闽台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机整合与优化配置, 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

1. 健全农地流转机制, 促进农地合理流转。

首先, 应该真正赋予农民完整的农地承包经营权, 使其能从农地流转中获得应有的收益。完善农地使用权, 需要将农户单一的农地使用权逐步拓展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4权统一的农地经营权。在农地处置上, 要真正赋予农民在承包期限内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是否转让的最终决定权。其次, 政府组织应淡化农地流转主体的角色, 对于农地流转中的具体事宜, 应当由流转双方自行商定, 应尽量避免直接介入, 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来调节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逐渐使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农地流转行为公开化与法制化, 促使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走向成熟。最后, 通过签定规范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农地使用协议, 来保证台商合理的农地租赁使用权。

2. 促进闽台农业产业对接, 加快福建优势农产品发展。

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剧烈的严峻挑战, 双方都在调整产业结构、方向和政策, 农业方面把重点逐步转移到提高农业产业和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上来。适应竞争条件的变化, 调整农业结构, 将一些缺乏竞争力的及成熟期的产品转移到岛外生产, 岛内则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农业, 是台湾农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福建是台商农业投资和实现台岛内农业发展空间延伸与农业产业升级的首选地。必须加强有计划的闽台农业产业合作, 进一步明确产业分工, 实现台湾农业的资金优势和品种优势、技术与人才优势和福建农业的农村土地价格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优势的互补。

3. 优化农业合作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针对台商来闽投资农业中遇到的问题, 福建省要加强制度创新, 积极为台商良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 同时不断突破台湾对大陆政策的限制, 推动新一轮闽台农业合作高潮。并及时调整以往的有关政策, 放开投资领域、放宽投资形式、放活经营方式, 在税收、土地方面给予更优惠的政策, 简化土地征用和进口农用物资设备手续。在软环境建设方面, 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提高办事效率。商业银行要加强台资企业的资金支持, 建立闽台农业合作信息网络, 提供市场、生产、销售知识, 减少市场风险。在对台资农业企业审批、办照、用地、退税、通关、融资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 简化办事程序, 推行“一站式”、“一条式”服务, 兑现有关优惠政策。在硬环境建设方面, 政府要加大财力支持农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水路电设施、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 以及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贸易中心等设施建设,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4. 建立多渠道、多维度的闽台农业合作机制。

积极探索建立闽台农业合作的经济论坛机制、信息交流机制、科技合作机制、农产品贸易机制等, 以拓宽闽台农业合作的平台。一方面充分发挥闽台农业科技各有的优势, 加强闽台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在着重创新生物科技研发合作的同时, 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吸引具有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营销经验的台湾高素质农民 (尤其是台湾农民企业家) 来闽创业。另一方面福建可以借鉴台湾的农民产销班、农会和农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在引导农业生产、促进规模经济发展、提高农产品营销效率、保护小农权益等方面积累的许多经验, 加强农业合作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5. 创新闽台农业合作政策。

宏观环境和政策始终是外商进行投资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为此, 要重视加大闽台农业合作的政策创新, 充分发挥政策机制的激励效应。首先, 及时调整“三农”政策, 加大“以工补农”的力度, 对农业、农民、农村“多予, 少取”, 重视农业生产由“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升。其次, 有必要进行有效的政策梳理, 对一些不利于合作和有悖WTO条例的政策应予清除, 而对各项旨在促进闽台农业合作的政策必须用足用活。再次, 积极争取中央赋予福建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 并结合福建的具体实际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力促闽台农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最后, 增加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研究建立适合闽台农业合作的财政体制, 可考虑对闽台农业合作的重点县进行财政补贴,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促进闽台农业资源进一步整合和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蔡雪雄, 夏文顶, 李美桂.海峡西岸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12)

[2].林其屏.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5)

[3].蔡贤恩.发挥闽台农业合作优势.推进福建现代农业建设[J].台湾农业探索, 2007 (1)

[4].杨军.福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台湾农业探索, 2002 (2)

[5].安增军, 郑国泽.闽台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发展目标与趋势[J].发展研究, 2007 (7)

[6].陈洪昭, 王庆, 林卿.闽台农业合作中农地流转问题探析[J].台湾农业探索, 2007 (4)

3.闽台合作为福建“十二五”增速 篇三

2010年12月4日,第四届海峡经济区高层论坛在福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2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先行先试:ECFA后海峡经济区的新机遇、新机制、新亮点、新探索”的主题,研究探讨了海峡两岸经济的融合发展。平潭,两岸合作的桥梁

论坛上,平潭综合实验区再次成为两岸专家交谈的热点问题,有专家建议,未来的平潭要成为大陆省份对台的前沿总部,甚至在平潭,可设“台湾城”。

作为主办方之一,台湾竞争力论坛执行长谢明辉对平潭青睐有加。他表示,平潭综合实验区应成为探索与台湾民众共同规划、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受益的路径,希望把平潭开发成台湾所习惯、乐于投资、创业、就业、生活的“特区”。

谢明辉认为,平潭岛的开发规划应以国际旅游、商贸、现代物流、科技文化等低碳产业为主,因此希望结合国内企业进行异业联盟,共同争取全岛独家开发,建议批下50或100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建设一个“台湾城”。

还有专家认为,要加大平潭综合实验区宣传力度,争取尽早实现平潭与台湾新竹海底交通连接,让平潭成为大陆省份对台的前沿总部,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平潭开放开发,把平潭打造成大陆版的海峡经济区。

对于平潭,台湾文化大学教授邱毅有颇有兴趣。在长达近半小时的论坛主题演讲中,邱毅对海西、平潭赞不绝口,他表示自己知道平潭岛跨海特大桥刚刚建成试通车,“一定要去平潭看看”。

“ECFA的签署和实施,跟交易成本理论一样,是一个摸石头过河的过程。因此必须找到先行先试的实验区,所以,跟台湾具有‘五缘’优势的‘海西特区’就应运而生,平潭就变成突破口。这就是交易成本的观念,为了降低在两岸经济合作过程里面的交易成本,必须一步一步地推动。”邱毅说。闽台合作助力福建“十二五”

“福建‘十一五’规划将完美收官。”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在论坛上表示,2010年福建GDP预计增长14%,达1.4万亿元;财政收入预计增长21%突破1700亿元。

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的福建目前正面临经济发展困惑:高投入高增长高排放的“三高”增长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资源相对贫乏的福建,出路在哪?

“福建的工业占比重远高于农业和服务业。”北师大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宋涛介绍说,包括福建在内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增长主要依靠资本高投入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工业化已成为福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虽然为福建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给福建未来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瓶颈。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宋涛说,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总体科技创新能力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无论从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海西发展的实际看,已经到了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阶段。”

“十二五”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也面临结构转型任务。受制于资源贫乏和传统增长模式束缚的福建,已意识到制约本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并积极寻求突围对策。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表示,台湾有技术、管理、国际营销的优势,还有观念上的优势,而福建则有市场和劳动力的优势等等,两者可以结合起来,携手共促两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互利双赢。

制订之中的“十二五”规划,“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突出亮点,闽台合作成为重要助力。福建与台湾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十二五”期间,福建将着力加强闽台合作,把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台湾专家建言,福建应把握后ECFA机遇

资源、技术的引进和运用只是福建借力闽台合作推动“绿色循环”发展的一个层面。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福建热盼与台湾携手,为两岸深层次合作提供试验样本。

“海峡西岸经济区成立后,福建利用与台湾的独特优势,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如果能够进一步扩大为海峡经济区,对于整个海西的新一轮发展将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林祖嘉在论坛上说。

对此,邱毅认为,近年来,两岸经贸互动逐渐从以降低成本为策略向以打造高科技为策略、以差异化竞争为策略的方向转变,并从“单边战斗”走向“群聚效应”;两岸经贸合作从珠三角走向长三角、走向渤海区域,现在又走向海峡经济区,“我认为,两岸合作,交易成本下降,红利共享,而海西在当中的作用与贡献特别突出。”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为两岸经贸合作搭建了坚实的框架。但从发展趋势看,ECFA只是台湾巩固市场的中短期手段,应充分发挥海西区作为两岸产业扩大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优势,使海西区更好扮演好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的重要角色。

对此,邱毅表示,“目前,台湾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应尽快出炉,以此证明两岸合作能为双方带来有利因素,使两岸民众真切感受到两岸合作的互惠互利,对于ECFA后续协商都有帮助。”

4.闽台经济与文化作业任务二 篇四

2008.12.25两岸人民期盼已久的“大三通”终于实现了。请联系近年以来两岸三通的实际进展,谈一谈三通的意义。

两岸基本“三通”最直接的实质意义是船舶、飞机等航行器,不必在人为限制下停靠第三地,省下了燃料及时间;依据国民党智库内部的换算,台湾民众一年将可因此节省新台币310亿元的支出,转换用于实体经济,至少可贡献经济成长率0.01个百分点。

今天启动的两岸直航对台湾经济而言,实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首先,它代表了不再凡事负面思考的直观否定,是能以理性的逻辑,选择于己有利的对策与作为,让长期受制于两岸枷锁而畸形发展的台湾经济,终得以正常伸展,探触各种可能。

在实体经济层面,两岸直航不只是让两岸间的往来截弯取直,更是打通了台湾经济的血路;因为经济快速全球化、也因为中国大陆的崛起,让两岸航路限制所制约的,不只是两岸间的客货往来,也一起限制了台湾与世界经济舞台的链接,结果是台湾既未完全搭上大陆经济快速起飞的顺风车,更深陷经济边缘化危机。因此,今天打开了两岸通道,形同一并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关卡;一如众多外商所言,两岸关系不仅不再是台湾经济的减分,还将是产出红利的加分。

但是,两岸渠道虽通,水到亦可预期,却非绝对必然;直航效益的展现,关键将在于齐心经营。一如前述,两岸“三通”可以省下很多工本,但如果只是满足于当前既有的人货往返需求,“三通”的效益也就不过尔尔;真正重要的是,企业及台当局能在政策思维松绑及既有的产业优势下,运用刚刚打开的两岸通路,创造出更多样、更巨大的市场。

上海台北间的空运直航,最快只要82分钟,比坐高铁往返台北、高雄还短,这个时间就创造了空间,对两地间的人员往返、家庭形态、生活环境、人才训用带来巨大改变,而非仅是有利台商根留台湾而已;又如两岸邮政网络的结合,将提供邮购、网购的发展空间;再如已居世界要角的台湾科技产业,除了强化既有的全球运筹角色,面对彼岸竖排分工上行的压力,如何借用两岸直航掌握优势,可能是更为急迫的;此外,直航的效果还可考虑通过快速设置营运特区的方式,以高度的自由化吸引企业进驻而扩大。这是一个需要用心经营的过程,直航只是台湾发展这条新经济之路的开端。.(50分)

试述闽西北三市对台经济关系的共同点,并谈谈如何加快闽西北对台关系发展。

答:首先,先确定闽西北地区为三明、龙岩、南平三地市。土地面积较大,人口较少,但都有丰富的资源。对台经济的共同点就是可以加强与台的商贸关系,以原料资源为主对台输出,或引进台商在本地办厂,利用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同时还解决了当地工作岗位缺乏的局面,达到双赢。

(一)三明市对台经济关系的发展前景。三明市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有较好的投资软硬环境以及丰富的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对台经贸关系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1、三明市的投资环境得到较大的改观。目前已建成了比较发达的现代化通讯、运输网络和能源供应体系。在投资管理服务上,简化办公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大大方便了来明投资兴业的客商。同时在认真贯彻有关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根据本地情况制定了更加优惠的政策。

2、三明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全市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全市工业企业总体技术水平已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先进水平,主要工业产品的技术装备达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水平,使重整后的三明工业又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此同时,市政府还积极调整开发招商引资引资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一些基础实、潜力大、前景好的项目作为引资的重点,突出把企业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作为重要内容,为三明市的招商引资增添了更大的吸引力。

3、三明市可资开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三明市有森林面积占福建省活立木蓄积总量的三分之一。丰富的竹木资源及副产品,对台商有较强的吸引力。目前投资于该行业的台资企业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的加工的企业占多数,因而,在产品的深加工方面尚有巨大潜力可挖。在矿产资源方面,三明市享有福建省矿藏“聚宝盆”之美称。全省矿产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合作开采和加工的前景还十分广阔。

4、三明市人杰地灵,文人墨客辈出,名胜古迹众多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使三明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巨大。在旅游方面,三明市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修整开发,以提高三明的旅游业质量。但三明市的旅游产业还仅初具规模,各项配套设施和服务还不够完善,而且尚有许多旅游景点和配套项目未被开发,这对于台胞资金进入,寻求共同发展极具吸引力。

5、此外,三明还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水力资源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台资在此领域尚未涉足。三明市还是福建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土特产品更是久负盛名。三明市的食用菌生产在全国也占据重要的一席。台商在此领域可大展宏图。

今天,三明市正凭借其优势的资源、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优良的治安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的开拓者在这片热土上耕耘。相信在新的世纪里,三明市的对台经济关系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龙岩市利用台资的发展过程,其经济关系具有如下特点:

1、资源开发型企业依然是龙岩市台资企业的主体和龙头。龙岩市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水利资源等自然资源,在地理位置上优于龙岩的厦门、泉州、漳州等沿海城市,自然资源相对缺乏,因而对于资源开发型的台商来说,毗邻漳、泉的龙岩市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而台商投资于龙岩市资源开发的势头依然强劲,且在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将比以往有较大的拓展。

2、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进一步发展。相比较而言,龙岩市具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广阔而便宜的土地价格,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仍具比较优势。随着两岸政治、经贸关系的改善,那些在台湾岛内及闽东南甚至其他地区竞争力渐失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移至闽西以获发展的“第二春”将成为可能。另外,龙岩市对台劳务输出的前景亦十分广阔。

3、农业开发前景广阔。台湾岛内农业开发的空间已尽,因而做好对台农业合作,吸引台商投资农业将大有可为,特别是近年来台商投资于龙岩市的农业开发有上升势头,且前景看好,这将对那些还在犹豫观望的开发商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龙岩市地域辽阔,山地、荒坡地到处都是,且雨量充足,气候温润,十分有利于农业开发,只要加强宣传力度,配之以优惠政策,吸引台商开发农业大有文章可做。

4、发展旅游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一,闽西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由于血缘相亲,语言相通,风情风俗相近。改革开放以来,台胞回闽西谒祖拜宗一浪高过一浪。第二,闽西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开发的冠豸山风景区、永定土楼旅游区对台胞有巨大的吸引力,近年来开发的森林旅游同样动人心魄,随着棉花滩水电站蓄水发电,数百里人工湖泊将呈现在人们眼前,棉花滩山水旅游将成为一道新的亮丽的旅游景点。第三,随着闽西铁路、公路交通的改善,到闽西旅游已变的十分便利。把台胞回闽西拜祖认宗的历史文化旅游与山水旅游结合起来,大有文章可做,吸引台商开发闽西的旅游业,同样是拓展龙台经贸关系的重要方面。

(四)南平市对台经济关系特点:

1、以农业合作项目为中心。南平土地多,境内山多地广水面大。但是,由于资金相对缺乏,农业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市场营销薄弱,目前南平传统农业比重还比较大,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亟待寻求合作,共同发展。台湾农业现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特别是先进的生物技术、精致农业以及世界一流的食品加工业,有力地支撑着农业快速发展。同时还形成了一套运行较顺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营销机制,占有了较广阔的农产品海外市场。然而,因岛内地价昂贵,劳动力紧缺,生存发展空间有限,生产成本的上升又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为谋求发展,必须向岛外拓展,这势必带动大量资金、技术、设备向外转移。在这种背景下,闽北台资经济中,农业项目比重较大,形成中心。

2、科技含量有所提高。台商投资南平大部分是竹木制品企业,但竹木企业属资源形企业,由于资源的逐年减少和限制砍伐,台商在南平近年的投资重心逐渐转向建筑、建材、电子、化工、纺织等行业,科技含量有所提高。

3、以旅促商,带动台商投资热。南平市是福建主要风景名胜区,浩瀚神奇的国家级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全国五大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武夷山以其典型的“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誉满海内外。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确定为“双世遗”,更是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许多台胞结伴来武夷山观光旅游,许多台商观光旅游后,看上武夷山所在的闽北这块宝地,由观光客变成了投资者。

试述闽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意义

1、有利于闽台经济互补互利、共同发展。据统计,从1981年至2004年1月,福建省合同利用台资金额已超过140亿美元,实际到资过百亿美元,对台贸易310多亿美元。台湾成为福建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台商投资结构也已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并出现了行业性整体性转移、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发展的趋势,这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形成发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2、闽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能够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通出闽通道。福建北连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东面与台湾一水相连,有利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对接,形成互动发展,拓展成为大华南经济圈。

3、闽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东部各省区在资源上的整合及优势上的互补,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江三角、珠江三角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基础设施对接,同时,把福建置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开放格局中,不仅可以推动台湾海峡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将提升中国东南沿海的整体经济实力,增强参与东亚乃至世界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能力,促进中国东南沿海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增长。

5.闽台经贸专题闽台经济交流合作 篇五

引种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名称:南平市百合花引种示范

二、项目承办单位:南平市钧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台资)

三、项目实施地点:建瓯市小松镇湖头村

四、项目负责人:郭荣振(董事长)电话:***

五、项目技术负责人:白圭缙(台湾中兴大学农学院教授)

六、项目起始时间:2006-2016年

七、项目背景及建设理由与条件

百合花是世界名贵球根花卉,属多年生草木植物,科学拉丁学名LiliumL,因百合鳞茎由许多鳞片抱合而成,故名百合。百合花种类繁多,花色艳丽丰富,花形典雅大方,花朵皎洁无疵、晶莹雅致、清香宜人。全世界野生百合约有90多种、我国是世界百合起源的中心。据调查我国我有原产百合46种、18个变种,占世界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36种15个变种为我国特有,南平市就有16种,其中野生百合5种、变种1种、变异10种。在山区遍地野生的就有橙红色的卷丹和白色的野百合两种,是我国宝贵的种质资源。美国、法国及荷兰的花卉育种专家多次来南平考察百合花,称赞这些品种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良品种,具有区域特色和发展潜力。

百合花不仅可食用、药用,又可种植作插花,其花朵保鲜期长达15天,是世界著名的鲜切花。花大形美,高贵典雅,是世界名花之一。近年来百合花占鲜切花市场的份额急剧增加,在我国的上海、北京、广州、台湾等花卉市场上十分畅销,旺季日销量达5-8万枝,在日本、欧美等国家花卉市场上也十分自好。我市在对百合花种球及鲜切花组织培养方面作了重点研究,已掌握了组培和栽培技术。

在南平市发展百合花的有利条件有:

1、自然条件适宜。南平市延来区位于武夷山麓、福建北部,地处中亚热带,南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东南脉,闽江上游,是连接沿海与内陆的福建北大门。属中低构造侵蚀地貌,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5℃,大于10℃的活动积温在260天以上,年活动积温59.7℃,无霜期260-280天,年平均日照1710小时,年降雨量1664mm,且昼夜温差大。境内溪河密布,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湿润清新,土壤深厚,腐殖质含量高,PH值4.7-6.5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立地条件好,非常适宜百合花生长的需要。且海拔垂直高度分布明显,最低海拔的樟湖镇海拔50m,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m之间,适宜不同季节利用自然条件栽培百合花。

2、有一定的栽培历史和经验。南平市种植百合花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原有基础好,生产初具规模。目前南平市共种植花卉面积约1500亩,年产镇2600多万元,其中种植百合花达500多亩,三十几个品种,年产值1500多万元,已具备鲜切花、种球管理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养花经验。而且鲜花的销售网络已发展到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厦门、福州等地。

3、地理条件优越。南平市内交通便利,境内205、316国道

纵横交错,京福高速公路即将全线通车,衢南高速正在兴建,邵宁高速已通过规划。铁路有鹰厦线、外福线、横南线穿境而过。市内距武夷山机场仅140公里,距福州长乐机场200公里,鲜花次日可达上海、广州等花卉批发市场。

4、投资商实力雄厚有基础。南平市钧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2005年南平市引进的台商独资企业,注册资本135万美元。公司在大陆主营生物菌肥、花卉、瓜果良种引种示范、高优农业技术及运输业,在台湾从事药品及香料行业,同时在我省福州、宁德等地均有投资。公司在日本及东南亚各地都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公司技术负责人白圭缙为台湾中兴大学农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百合花生产与繁育,有百合花经营管理的经验。

八、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规模

㈠投资概况

项目总投资1520万元。

1、百合花生产温室大棚50座,需投资200万元;

2、建立百合花种球繁育基地100亩,投资约50万元;

3、建鲜切花和种球冷库、包装场、驯化室5000平方米,投资约740万元;

4、建组培楼300平方米并添置仪器设备,投资400万元。

5、从荷兰、新西兰进口F1、东方型百合、唐菖蒲、彩色马蹄莲种球、宫灯百合等20万粒,投资130万元。

㈡资金筹措

公司计划分三年投入,第一年投入400万元,第二年投入480万元,第三年投入640万元。其中银行贷款300万元。

九、项目进度安排1、2006年-2007年完成种球繁育基地征地、消毒、种球引进及300平方米组培楼建设工作,并添置仪器设备。

2、2007-008年完成鲜切花和种球冷库、包装场、驯化室及温室大棚建设。

3、2008年全面组织生产,与当地农户签订生产和销售协议。

十、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两年后,可利用组培繁育东方型百合种球100万个,产值400万元;繁育彩色马蹄莲种球30万个,产值300万元;繁育宫灯百合种球20万个,产值200万元;繁育唐菖浦种球500万个,产值250万元,实现种球总产值150万元。按每亩种植2万粒花球,切花率90%计,每亩产鲜花1.8万枝,每枝切花平均价格2元,亩产值可达3.6 万元,扣除成本,农民亩实现利润2万元。项目回收期4年。

2、社会效益。通过种球扩繁,可带动周边1000户农民建立10000亩花卉生产基地,实现产业化经营,对调整当地农业种植结构,引进学习台湾经营管理理念,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有示范作用。同时该公司引进的宫灯百合、彩色马蹄莲及台湾瓜果新品种对改良品种结构,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有重大意义。

6.电大闽台地域作业一 篇六

第1题(已答).为了有效吸引榕台农业合作,1997年7月,国务院批准在福州建立()。

A.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B.福州台商投资区

C.福州保税区

D.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1------------------第2题(已答).1684年清朝皇帝()解除“海禁”,宣布“开海贸易”。

A.皇太极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1------------------第3题(已答).《三国志•吴志》载:孙权于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春,“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亶洲”,“但得夷洲数千人还”。这是我国史籍中确切记载与台湾交往的文字。这是闽台之间人口交流的()次。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1------------------第4题(已答).近现代台湾对闽贸易的商品以()为台湾最大宗的产品。

A.米

B.糖

C.煤

D.木材

【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

------------------第5题(已答).从当前宁台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看,存在着两大突出问题:第一,();第二,台湾产业转移仍会瞄准长三角区域。

A.港口物流行业处在回落状态。

B.服务业不发达。

C.农业落后。

D.旅游业发展缓慢。

【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1------------------第6题(已答).()是福建主要风景名胜区,尤其以其典型的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的双世遗风光,更是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A.厦门

B.南平

C.三明

D.宁德

【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

------------------第7题(已答).2009年7月,福建省设立()综合实验区,建成之后,台湾居民可以在此定居,并参与管理。

A.厦门

B.平潭

C.马尾

D.集美

【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1------------------第8题(已答).“于澎湖岛上设立了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当时澎湖岛上的移民以泉州籍为主,他们生活稳定,经济也有所发展。同时也扩大了对大陆的商贸交往。” 请问这段描述对应的朝代应该是()

A.唐

B.宋

C.元

D.明

【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1------------------第9题(已答).关于近代闽台贸易描述不正确的有()

A.历年台湾对闽贸易的商品以米、糖、煤等为主。

B.米是台湾最大宗的农产品,福建是一个缺粮省份,台湾素有“福建谷仓”的说法。

C.台湾煤炭蕴藏量极为丰富,输入闽省的数量也不少,主要以煤粉输入为主。

D.福州是福建对台湾贸易的重要港口,位处闽江的出海口,广阔的闽江流域拥有重要的经济腹地,福州港成为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其主要输入贸易品以木材,纸,烟草,笋,茶,陶瓷器等为主;输出的产品有纺织品,棉丝,石油,砂糖,海产品以及磷、锡、铅等矿石原料,人参及杂货

【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1------------------第10题(已答).龙岩市台资企业的主体和龙头是()

A.以农业合作项目为中心的企业

B.资源开发型企业

C.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

D.石化企业

【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1------------------

二、判断题(共10题,每题3分)第11题(已答).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经济上的突出特点是发展海上贸易交通,因而此时闽、台经济交往均有所发展。

错 【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1------------------第12题(已答).台湾在地理上与福建最为接近,人文上则绝大多数台湾人均为福建之移民,所以自有历史以来,其与福建的关系就极为密切,两地之间很早就开始贸易往来。对

错 【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1------------------第13题(已答).海沧台商投资区是位于厦门。

错 【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1------------------第14题(已答).南平是福建主要的旅游经济区,境内有双世遗产地——武夷山,以及其他大量自然、历史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吸引了大量的台湾游客。

错 【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1------------------第15题(已答).从商周时期开始以后历代均见的虚地和海禁政策,对孤悬海外的台湾威胁最大,造成了台湾社会与世隔绝,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停滞的严重恶果。

错 【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1------------------第16题(已答).近代闽台商贸的勃兴,同时也体现在走私贸易方面。

错 【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1------------------第17题(已答).漳州港是国家首批对台定点直航试点港口之一,是福建省最大的粮食、木材进口港和第四个千万吨级港口。

错 【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1------------------第18题(已答).南平是福建辖区面积最大的设区市,俗称“闽北”。南平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两洲、延伸两翼、幅射中部内陆”的前沿平台,也是福建“东出西进、南联北接”的重要枢纽。

错 【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1------------------第19题(已答).闽东与台湾自古以来经济往来关系就十分密切。闽东与台湾经贸来往始于三国时代,吴国在三沙湾内设渔麻船屯时,两岸就通有商船来往。

错 【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1------------------第20题(已答).明代福建著名的私人贸易港口漳州月港一时成为闽南的一大都会,被誉为“小苏杭”,是东南沿海最大的走私贸易港口。

错 【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1------------------

三、多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5分)

第21题(已答).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建设目标是()

A.要把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成为一个体现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的实验区。

B.要把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成为一个推进综合改革的实验区。

C.要把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成为一个以人为本的实验区。

D.要把平潭建设成为福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闽台经贸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1------------------第22题(已答).三明对台经济关系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A.多元化、多领域合作成为三明对台经济关系的新趋势。

B.特色化合作成为三明对台经济关系的新亮点。

C.异地招商成为三明对台经济关系发展的助推器。

D.定向招商成为三明对台经济关系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1------------------第23题(已答).从贸易总额上看,日据后数十年来,台湾对闽贸易之趋势,有以下这些特点()。

A.第一期呈现出绝对之萎缩

B.第二期稍有增加

C.第三期复返初期状态

D.总体趋势则呈萎缩状态

【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1------------------第24题(已答).以下选项正确的有()

A.考古发现和地质学研究都表明.远古时期福建与台湾陆地相连.在两地之间存在一条东山陆桥.这是古人类从大陆跨越海峡进入台湾的必经之地.B.宋朝时台湾被称为流求.并出现我国历史上对台湾位置的第一次明确记述.C.台湾在古代有许多不同名称.直到明末清初才出现台湾之名.D.古代福建经济发展较晚.到唐代福建还未得到应有的开发.【参考答案】AC【答案解析】

------------------第25题(已答).清末及民国时期,福建与台湾的海上交通主要有()这些航线。

A.福州与台湾

B.厦门与台湾

C.泉州与台湾

D.东山与台湾

【参考答案】AB【答案解析】

------------------第26题(已答).我省设立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在()

A.福州

B.漳州

C.厦门

D.泉州

【参考答案】AB【答案解析】1------------------第27题(已答).龙岩市利用台资的经济关系具有如下特点()

A.龙岩是联结沿海.拓展腹地的生态型经济枢纽城市

B.台资企业成为带动龙台贸易的中坚力量

C.台湾成为龙岩唯一贸易伙伴

D.对台文化交流合作十分活跃

【参考答案】ABD【答案解析】

------------------第28题(已答).王审知治闽期间,十分重视发展海外贸易。以下关于王审知的描述正确的有()

A.“先是,闽疆税重,百货壅滞,审知尽去繁苛,招徕蛮夷商贾,纵其交易”。这里的“蛮夷商贾”,包括来自“夷洲”、“流求”的台湾商人。

B.王审知命众人开凿黄崎镇海口甘棠港(就是今天的福安黄崎甘棠),使其成为福建良港。甘棠港的开通,方便了外国商船入闽交易,也有助于闽船从此港发运,驶往台湾。

C.为加强对外贸易事务的管理,王审知还委托刘山甫领导外贸机构“榷货务”。

D.王审知在位59年,实行保境安民政策,为福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7.闽台经贸专题闽台经济交流合作 篇七

2009年2月出台的《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2 0 0 8~2 0 0 9年) 》中, 福建省将沿海港口定位为海峡西岸港口群, 要求与台湾各港口共同形成海峡港口群。两岸直航后, 台湾本岛开放6个港口, 分别是基隆 (含台北) 、高雄 (含安平) 、台中、花莲、麦寮、布袋, 加上金门料罗、水头、马祖福澳、白沙、澎湖马公等5个“小三通”港口;大陆则开放48个海港以及15个河港。其中海西经济区的港口有:福州、松下、宁德、泉州、肖厝、秀屿、漳州、厦门。在两岸港口中, 同一个港口系统内的市场腹地相同, 但运输市场和港口功能却不一样, 而且是相互补充, 分工明确。

完善物流软件标准化体系架构

实现港口物流化, 将单一的传统港口发展成为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 是现代港口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物流化的港口要采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和自动化运输、仓储技术, 将各种现代运输方式汇集到港口, 再转运到海外和内陆的广阔腹地。因此, 借鉴台湾地区的物流监管经验, 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 整合工商、税务、海关、交通等物流产业监管部门的物流监管政策、法规以及行业标准, 完善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物流软件标准化体系架构是当务之急。还要加快建设两岸物流有层次、有分工的物流网络体系。这不仅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更关键是要实现两岸现有网络的重组与资源共享。它不仅涉及物流产业本身, 而且还涉及到相应的金融市场、物流融资、地方政策和市场环境诸多因素。这也是两岸物流产业从功能性合作到制度性整合的发展过程, 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的特征。

建立网络平台

在业务往来的基础上, 对电子口岸建设、港口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沟通, 提高港口物流通关流程;大力发展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 (EOS) 、电子数据交换 (EDI) 、快速反应 (QR) 及有效的客户反馈 (ECR) 、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ERP) 等信息技术, 建立覆盖港区生产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 实现两地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充分互联, 形成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能提供诸如货主跟踪等涉及货物状态、货物交接单证、办理和管理提单、通关、联运、仓储储存情况、船期预告、泊位使用情况、货运市场行情等信息, 使港口具备物流信息港的功能, 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建立物流标准体系

其一, 两岸港口物流合作要在供应链物流分工的基础上, 对企业内部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技术标准进行标准化改造, 通过互联网、电子技术等工具, 加强企业内部以及两岸港口的物流标准建设。其二, 在整合港口自身装卸、仓储和运输等物流环节过程中, 要依靠港口临港工业和港城经济的不同特点, 建设有特色的港口物流设施, 实现港区连动。其三, 整合双方港口物流资源, 完善两岸港口合作的沟通机制。2009年12月15日, 中铁国际多式联运有限公司厦门经营部成立, 意味着大陆海铁联运业务延伸至台湾。有利于加强铁路集装箱运输台湾货物项目的衔接工作和操作力量, 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促进铁路集装箱运输台湾货物项目的发展。

推动两地港口物流的功能性整合

发挥福建省对台优势, 先行先试, 加强与台湾物流业的合作, 强化招商引资力度, 着力引进一批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引进台资物流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两岸集装箱班轮航线, 加快发展对台客货运滚装业务。加速两地港口群信息化和规范化技术的整合, 加强两岸大通关合作机制建设。设立两岸合作海关特殊监管区, 大力推进在台商投资区和台资企业密集地区开展海关保税物流中心试点。加强闽台两地港口对接, 发展对台贸易采购、国际中转等业务。推动对台小额贸易, 放宽经营范围限制, 扩大闽台贸易。鼓励福建省物流企业到台湾设立办事机构及营业性机构。使台湾海峡成为两岸海上货运的集散地, 创造两地港口物流合作的双赢局面。

进行功能性分工

2009年2月出台的《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2008—2020年) 》, 对福建港口群的规划是, 发展福州港、厦门港为主要港口, 泉州港、莆田港、漳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布局。形成海西区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石、粮食等五个运输系统。福州港作为集装箱支线港, 侧重发展内贸和近洋航线, 未来随着经济腹地的扩大和外海深水港区的规模化, 发展集装箱干线运输, 在打造东南沿海主要煤炭接卸港的同时, 拓展物流、商贸、信息、对台滚装和客运等功能;厦门港侧重于成为集装箱干线港, 依托海沧保税港区和区域内发达的路网系统, 发展成为海峡西岸的物流中心, 主要为腹地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 具备装卸仓储、中转换装、运输组织、现代物流、临港工业、通信信息以及保税、加工、商贸、旅游等多种功能, 未来发展成为现代化、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努力建设海峡两岸农产品物流中心、泉州闽台五金机电物流中心、漳州国际粮食物流园区、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与台湾合作打造的大陆简体图书物流中心、闽台产业界合作投资的专业物流集散中心等基础设施。因此, 海西港口群侧重于内陆与近洋运输。台湾侧重于远洋运输。在台湾地区港口群中, 台中港偏重于大宗散、杂货运输, 高雄港偏重于集装箱运输, 基隆港则兼有简易加工和转运业务。1995年台湾通过“发展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 要打造“亚太营运中心”, 离不开与大陆地区港口物流的合作。

提升向内陆地区辐射的能力

福建省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物流通道正在形成。2009年出台了《福建省关于鼓励中西部省份从福建省港口进出口货物及投资建设码头泊位的规定》等优惠政策, 建立了闽浙赣海铁联运联席会议制度, 扩大福建省港口的经济腹地, 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对外开放的出海通道。海峡西岸经济区通过完善以闽北、闽西高速公路网络建设为重点的福建“三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建设沿海城际干线和港口支线专线建设等措施, 逐步改善以福建港口物流为核心的区域物流系统向内陆地区辐射。这对整合台湾海峡区域物流与长江三角、珠三角区域物流之间的内陆联系, 增强两岸物流网络向内陆地区的纵深发展, 实现两岸物流一体化建设等方面, 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闽台物流产业的合作发展方向最终要顺应全球物流发展趋势, 实现系统化、网络化和一体化。以港口物流服务业为切入点, 完善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物流软件标准化体系架构, 建立覆盖港区生产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 建立两岸合作港口间统一的港口物流标准体系, 加强两岸沿海港口物流节点合作, 推动两地港口物流服务业的功能性整合, 从而降低闽台经贸往来的总成本, 提升国际物流市场竞争力, 促进闽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8.闽台经贸专题闽台经济交流合作 篇八

高等职业教育“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福建作为对台教育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实验区,启动了闽台合作项目,以拓展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为目的,以闽台合作办学为先导,以职业教育为重点,推动闽台校企合作和校-校-企合作,鼓励台资企业参与办学,进一步促进闽台两地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深入合作;2009年,我校正式申请开设闽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成为我校首批闽台合作联合办学专业,以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台湾中国科技大学、台湾天心资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建立 “校-校-企”联合办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工学结合的学习方法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突显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一、我校“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三年的办学积累,本专业在“校-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在已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探索一条新的适合我校发展的新的高职人才培养道路。

1.三方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前通过市场调研,企业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调整教材。

2.合作开发课程

引入台湾高校优质课程6门,分别是C语言程式设计、无线网络概论、嵌入式系统、区域网路、网页程式设计、网路安全,聘请台湾优秀教师参与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中本校教师全程参与学习和课程的安排,与台湾教师深入探讨教学方式与方法,共同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3.在校-校之间进行教师学生的交流学习

每学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赴台湾进行学习,学习内容包括跟班学习,参观学习和实习,与台湾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更深入了解台湾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除聘请台湾教师来校教学、讲座外,还不定期的派本校教师赴台学习,增进校-校之间的交流。

4.互惠双赢,共同成长

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企业进行交流,将真实工作场景引入课堂,在理论学习中进行实际操作,在真实岗位上提升理论水平。通过这样的培养方式,学生能更快更好的掌握企业一线所需的技能,能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通过顶岗实习的检验与磨练,学生就能直接到合作企业的相关岗位上就业。

以上是目前本专业在实施校企合作办学的一些方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

(1)合作方主动性欠缺

在我校-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存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现象,或是学校、企业都欠缺主动性的现象。一方面,部分企业不愿意与学校合作,认为学校培养的学生在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等方面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企业又不愿意花成本投入到办学中来;另一方面,学校存在执行力不够的情况,不能很好的完成与合作企业达成的培养标准,让企业对合作培养人才失去信心。

(2)资源共享不够

台湾高校高职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内容组织形式,考核方式,实验实训组织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从台湾教师带给我校的资料中可以体现,但由于两岸文化交流程度的限制,台湾教材,数字媒体资料我们能获取得较少,在高校双方资源共享方面不够。

高职院校教师大多理论强于实践,而企业讲师和技师则实践强于理论,学校存在理论教学场地丰富,实践场所缺乏的特点,在校企合作中希望充分利用企业的一线生产基地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在实际合作中由于学生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等原因,不能产生于员工等同的价值,往往在实习实训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校双方资源共享方面也不够。

二、发展对策

闽台联合办学,校-校-企合作是我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已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要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反复实践,走出一条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校-企合作模式。我个人认为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完备的协调管理系统,搭建好合作的桥梁

在校-校-企合作项目中,学校、企业往往是通过一些“亲缘”关系建立合作的,在合作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责权分工,因此在管理过程中会出现权责不明的现象,各方都不够积极主动去完善这种合作机制。因此我认为应该有部门对校-校-企合作进行统一组织管理,形成一定的约束,建立起完备的协调管理系统,让各院校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志同道合的合作者来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

2.以互惠双赢为原则,建好校-校-企合作平台

从目前的合作情况看,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虽然企业能获取部分急缺的人才,但从长远看获益较多的应该还是学校。而且部分情况下企业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但培养的学生还是达不到企业立刻上岗创造价值的要求,这就导致校企合作的平台不稳,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作为校方应该加大培养力度,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及时调整培养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更快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实现真正的互惠双赢。

3.开展校-校之间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校-校深度合作

以相互借鉴发展经验和共同提升发展水平为目的,多角度加强两岸师生之间的交流,如以海峡两岸大学生职业技能为平台,两岸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学习。启动两岸教师共同编写教材活动,吸取台湾高职教育先进的理念,融入进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我校職业教育的水平。

4.学校应加强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意识,转变观念,积极促进校-校-企的深度合作

高职教育要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与地方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目前我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体现在订单式培养,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三方面,合作的效益还并没有最大化。在未来发展中可以尝试从招生、培养、就业各个环节都有企业参与,并能让企业从中受益,调动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这个过程就需要学校加强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意识,开放学校的各种资源,可以为企业开设培训课程,引入企业管理方式方法,为企业开展的活动提供资源,教师利用所长为企业解决问题,帮助企业成长,等等,来促进校企合作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赵亮,陈喜乐.整合科技资源促进闽台合作创新.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2010-11-01.

上一篇:《修鞋姑娘》说课稿下一篇:大学励志爱情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