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2024-09-01

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共10篇)

1.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作文

三年级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春节、元旦、中秋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满脸皱纹,双手粗茧,岁月记载着您的辛劳,人们想念着您的善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健康与快乐永远伴随着您!”“呵呵,乖孙女呵呵···”“来,爷爷给你100元,当作压岁钱!”“谢谢爷爷”说完在爷爷脸上烙上了深深的烙印!

各位长辈也都纷纷给我压岁钱!有100的、50的······压岁钱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各位长辈们对我的`期待与我对各位长辈的尊敬!

除夕的晚上,我匆匆地吃完年夜饭,就拿着十几只花炮、一大把“狗尾巴”和一包鞭炮来到大门口,但天空早已是五彩缤纷。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火花飞升降落,时而如天女散花,时而如信号弹飞射,忽明忽暗,把夜幕点缀成鲜花的世界。这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烟花飞舞迎新年啊!

我先燃放完手中的“狗尾巴”,然后找了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准备放花炮。我的花炮也很美,但最好看的要数魔术弹。你看,我点燃魔术弹的引中国教育总网文档频道线后,冒出的火花五颜六色,有红色、黄色、绿色……一颗颗飞上天空,仿佛一颗颗小星星在天空中眨眼睛。

邻居家的小朋友也出来放烟花了,他们的烟花同样是绚丽多彩,不一会儿,整个天空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马上就要12点了!快把鞭炮准备好!”爸爸大声地说。我点燃了鞭炮,接着赶忙捂住耳朵,但仍然无济于事。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千家万户的烟花交错升起,整个城市沸腾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

点燃一个个烟花,让他们冲上云霄。烟火色彩是美丽的,好像来年的日子美的让人不及顾瑕!

2.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篇二

近代历史, 不需多说, 中国在经济、军事上曾处于被欺凌的状态多年。清代的闭关锁国, 事实上使得传统文化失去了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机会。

在科技发展、成型, 并逐渐与其本国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虽然科技和大工业生产曾一度排斥纹饰、传统元素、复杂的色彩, 排斥漫长的手工艺岁月的文化痕迹。但随着新艺术运动等文化思潮的自然出现, 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 文化、艺术、科技、工业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这一最终目标, 相互妥协了。只有功能的产品、以短暂的新奇感获得市场的产品最后也要征得人性的首肯。

造物科技基本成型以后, 它所包含的文化痕迹, 也相对固定了下来。然后, 它们以产品的形式来到了中国, 对于物质匮乏的中国人来说, 首先感受到的, 使用它们的实用性, 往往对其包含的文化痕迹浑然不知。在一件简单的沙发中, 其实包含了巴洛克时期扶手椅的抽象造型意念, 一把小巧的汤勺别致的弯曲角度, 实际上是来自维多利亚时期的宫廷餐具。那个工业与文化相互融合的独特历史过程, 那个时段, 我们已然错过了, 一去不返。

进入20世纪90年代, 中国设计教育高速发展, 除了传统艺术院校从纯艺术专业中增加了设计系科, 各综合性院校也从各自不同的优势出发, 有效的建立了全面的设计系科, 中国的设计教育空白, 迅速填补了。最初一批设计专业教师, 多为国外设计院校学成归来, 以欧洲、日本归来为主, 完整的教学体系、完备的设计作品案例、先进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 令多年遵循前苏联绘画教学体系的中国艺术教学界, 耳目为之一新。其后, 大批设计专业学生走向社会, 在短短十数年间, 使得中国设计能力能够满足同期高速发展的经济需要。但是, 任何一种设计方法是无法替代其所包裹的文化核心的。为什么当我们看到一件色彩大块、构成简洁严谨的海报作品, 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北欧设计, 当看到一件色彩雅致、灰白细腻、曲线简单考究的包装作品, 会联想到日本某位设计师?因为, 当你继承了某种体系完整的设计方法, 熟练操就一种配色技法, 一种构成手法, 在不知不觉中, 该设计体系的文化痕迹, 就以然在你的作品中若隐若现了。正如世博会德国馆, 延展在空中的许多直线, 相互之间构建出精准与严格的模数关系, 简单的灰色, 在阳光下舒展出若干个层次分明的受光面。此时, 你又如何能不联想到包豪斯, 不联想到仿佛坐在屋角沉思的格罗皮乌斯呢。

曾几何时, 设计师们, 可曾想到今日我们的设计所包含的, 竟多是异邦的文化。

今天, 中国的设计、生产, 面向内需是毋庸置疑的, 外贸加工的经济比重, 随着国内成本的逐步递增而下降, 设计服务人群, 当以中国人为主。

解决了温饱、解决了全面的物质需求之后, 追求品质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加工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之后, 生产技术环节的水平, 特别是在日用品方面, 基本已经达到了和国际接轨的状态。此时, 产品文化含量的不足, 就越发明显的出现在社会面前。

以往, 当一个设计师着手一件要求体现传统文化意味的设计项目时, 比如一件茶叶包装, 他会怎么做呢?先翻开一本日本设计画册, 寻找类似的包装, 不行再看看香港设计师的年鉴, 找找灵感。可想而知, 模仿的作品自然是下真迹一等了。被消化过的, 抽象过的文化养分, 再次移植到新的作品中, 拼凑、画蛇添足的痕迹很难消除。

那么, 我们所需要的传统文化养分, 在哪里呢?

传统文化, 要能够自然、贴切地运用于作品之中, 需要系统、庞大的理论研究和分层次的素材积累。

这, 对于独立的设计师个人, 是巨大的挑战。所以, 今日中国的设计师, 著名的、无名的, 面对力图表达传统文化的设计题材, 往往无奈的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使用传统元素, 使得观者一见便产生“这是一个中国风作品”的印象, 比如直接在模特儿头上套个鸟笼子的手法, 或是古代乐器演奏交响乐。这样的作品无法真正融入中国人的生活, 只能当作行为艺术, 观看一次、聆听一次也是可以的。但是永远不可能成为梁祝或是费加罗的婚礼, 甚至不可能造就一辆甲壳虫车。二是把传统元素和完全对立的现代元素硬性对接, 也就是将这两类完全不同的元素强制放置于一个空间。比如花旦在大厦顶上的走台, 或是一些少数民族演员牵强的在和一群外国人载歌载舞。上述两种作品,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十年不断涌现, 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今天、明天, 如果在我们的舞台、屏幕之上还是把它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展现给世界, 特别是展现给中国人。也许那时, 中国庞大的设计师人群、艺术研究者们, 将会无法回答人们的质疑, 将不得不反思我们是否又在传统文化的道路上错过十年。多年来, 有关传统文化的研究总量并不少, 古代艺术、造物、纹饰、营造的基础研究已有了相当的积累, 但往往带有浓厚的考据色彩。同时, 以传统文化为题的地产、贵重工艺品、家具等产品的推出也不在少数。但缺失的中间联系层次, 造成了丰厚的文化养分, 无论是形态上的, 还是精神上的, 无法上行延伸至产品层面, 犹如空有庞大根系的大树, 无法将养分输至树梢, 结出的将是硕大而空心的果实。

3.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篇三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统;武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角色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令周边的国家普遍地感到惊羡。中国在地区性的事务中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发言权,并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的合作当中。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高度融合,把“中国风”带入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经济的强盛也使中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中国的形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体细微又超大规模地呈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距离地观察中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推进,由于电影、电视、网络等的传播,中国的武术(功夫)以它独特的魅力而风靡全球,武术成为中国人形象的重要标志。在国外,只要有人知道你是个中国人,就会把你和中国功夫联系在一起。为此,笔者对一些武术方面的知识加以阐述。

一、何为武术

武术简单来说就是技击之术。“武”在汉字解译中,是有“止”和“戈”组成,止戈为武。“术”可以理解为技术或者是一种方法。武术一词,笔者认为其意思在于停止战争,也就是说武术是由战斗而形成的。中国古代先民在战争之后总结格斗与防卫的技术,进行实践演练,同时也加强休养生息和个人的自我修炼,其表现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中国武术的传统套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从实战技击中加以提炼并赋予生活理念与哲学思想的智慧的结晶。通过套路的学习和演练,武者可以更好地修炼自己的身心。

武术又是一个集合名词,这一概念的外延包含世界所有格斗技术的流派。例如,中国的少林派、武当派、峨嵋派,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泰国的泰拳,俄罗斯的桑搏,巴西柔术,还包括了现在中国散打、西方的拳击、蒙古的摔跤等,都可以称之为武术。每一武术流派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训练系统,而中国的传统武术更具有它的特殊性和神奇的色彩,它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生活理念都融入贯穿在武术的修炼之中。

二、何为武术套路

武术的套路,就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为主,注意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协调配合,遵守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的运动变化规律,符合有起势和收势的徒手与器械的演练形式。

三、何为传统的少林武术

传统的少林武术是将禅学、武学、医学,三者合一而进行修炼。以禅理为做人的基础和指标,以武学为方法而达到坐禅、禅定的境界。而从武学的修练中,渐渐明白自己的心性及身体状况,可以熟知经络、穴位,精通医理,医理精通又可以陶冶禅心武德,从而禅通、武达、医理明。修行自身,济世为怀。少林传统武术特点,来回演练皆可于一线之上。即使是卧牛之地,一样可以原地翻身、跳跃、旋转,而不拘泥于场地。讲求的劲道是轻、灵、粘、滚,由易至繁,返璞归真。技击和防守上出拳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多以挑、拨、摆、压、挂、撩等动作为主。

四、武术拳法简介

1.形意拳:以五行拳(劈、蹦、钻、炮、横)和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骀、鹰、熊)为基本拳法,暗含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其桩法以三体式为基础,要求宽胸实腹,气沉丹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劲力舒展沉实。

2.八卦掌:“八卦”最早见于《周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原指八个方位,即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八卦掌以掌法为主,其基本内容是八掌合于八卦之数;在行拳时,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八卦掌以八大桩法为转掌功,又集八大圈手于一体,下配一至八步的摆、 扣、顺步法,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路线,以掌法为核心,在走转中全身合一,步似行云流水。八卦练功者从行步入手,以内功为基,达到正形、通气、懂劲、熟技、明变。以八大掌为母掌,演化出不同风格的实用掌法和套路。

五、何为功夫

功夫可以理解为一种技能,是时间与实践的产物,通过反复的练习,使自己的行动达到完美展现。对功夫概念的理解可以延伸和放大,比如,一个人炒菜的功夫很好,说明这个人做菜的技能水平相当高。武术和功夫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在西方很多国家,功夫已经成为中国武术的一个象征,这主要归功于李小龙先生,是他的功夫(技能)征服了世界的武术爱好者。

4.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作文 篇四

66 years ago, our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ended, and in the near future there was war in Korea, and we went to help again. In the history of our China was a bully, but we again stand firm and inflexible. I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Old Summer Palace in the British and French troops robbed us of countless treasures, also killed a maid, the eunuch. We sell it to us at the price of ten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at the auction. As the old China corruption we signed numerous Treaties: “Nanjing treaty”, “Treaty of aigun”, “Sino Russian Treaty of Beijing”, “Sino Russian Treaty of Tianjin”, “Beijing treaty”, “Treaty of Tianjin” in china...... These unequal treaties made us suffer, lost billions of silver, millions of gold, and cut Hongkong, Heilongjiang, and the Xingan ridge.

It was good that China had a , leading the army to drive the aggressors out of China.

5.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作文 篇五

如今的它,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洗礼,透显出来的就是它那无暇的光泽和它那独特而又耀眼的魅力。

汉字,作为汉语的基本单元,他发源于中华的母亲河——黄河。当时的人们思想简单,常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明自己的意思,他们将这些符号刻在甲骨、玉器、石器上,通常用来记数和日期,或者代表世间某些事物,但这没有特殊的意思,形态也不规则,所以,这种文字是早期的甲骨文。

随着人类的意识明确,对世间万物有了自己的独特认识。他们开始临摹所要记录事物的特点,将他们刻画在甲壳上。因为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的,所以就称为“象形字”。之后,借助符号与原有的字体相结合,人们又巧妙表达出了抽象的意思,形成了一种新的表意文字——“会意字”,也就形成了成熟的甲骨文。

在人类的创新思维与人类政权的逐步完善下,汉字得以快速发展,在表意上也越来越复杂。我们在惊叹汉字的复杂多变、汉字造字的美妙精巧的同时,我们也感叹那汉字一笔一划间变化无常,一撇一捺间形态各异,如同蹁跹而出的彩蝶散发着生命的气息,散发着一种文化的魅力。在欣赏汉字美感的同时,那深含的寓意,常常让我的心灵震撼和感动!

我最欣赏“忍”字。“忍”字,从形体上看来,就是心字头上一把刀,这就是要看你有多大的心里承受能力;从字义上看来,“忍”字的意思就是采取积极避其锐气、迂回化解的办法,游而击之,学会避免正面冲突,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损失,用柔化、分化等办法最终彻底解决相关矛盾。采取积极避其锐气、迂回化解的办法,游而击之,学会避免正面冲突,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损失,用柔化、分化等办法最终彻底解决相关矛盾。“忍”字拆分,就是“刃在心头”。我们的生活,必遭人言、世事的打击,这就同这“刃”字一样,最好的方法就是放宽心,心之大可容天地也,何在乎这“刃”的痛苦呢?一忍,海阔天空;不忍,不仅会伤到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忍”文化一向被视为首要。“忍”的意义与价值,一是体现于修养,告诉我们做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二是策略与生存之道,这是一种为了达到目的,积蓄力量的手段。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励志的故事广为传说。例如:韩信忍胯下之辱,而终以封王拜将;勾践卧薪尝胆,而以三千越甲吞吴。

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也需“忍”,要忍得学习的清苦,要忍得寒窗无人问的寂寞,还要忍得暂时落后的沮丧。定好目标,默默积蓄力量,争取自我超越与完善的喜悦,这就是“忍”的最高精神境界了!

6.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围棋作文 篇六

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

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还提到,舜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

《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

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不好,尧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

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慧,纯洁性情的。

不过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夏人乌曹作赌博围棋。”

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书中则说,围棋始于战国,是纵横家们的创造。

他的根据是,围棋“有害诈争伪之道。”

这样一来,围棋又成了寻欢作乐,耍弄权术的工具了。

其实,这些说法都不过是推测而已,尧、舜之说只是编织的美妙传说。

乌曹在《古史考》中被认为是造砖的先祖。

在造围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证。

至于皮日休提出的围棋源于战国。

更不足为信。

早在春秋时,孔子就已经提到围棋了。

也是一种推测

在甘肃水昌县鸳鸯池出上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不少绘有黑色、红色甚至彩色的条纹图案,线条均匀。

纵横交错,格子齐整,形状很象现在的围棋盘,但纵横线条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现在是十九道。

考古学家讽称之为棋盘纹图案。

湖南省湘阴县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随葬品里有围棋盘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纵横各十五道。

在内蒙发掘的一座辽代古墓里,挖出围棋方桌,高十厘米,边长四十厘米,桌上画有长宽各三十厘米的围棋盘。

棋盘纵横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

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着。

想必墓主生前好弈,舍不下一盘残局,带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

这些只是众多考古新发现中的几件古物,但足以说明几点:首先,不容置疑的是,围棋在原始社会时,已具雏形。

纵横交错的棋盘图形已经基本形成。

其次,从出土棋盘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线的发展过程看,围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天里突然创造出的奇迹,而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变化过程,时间跨越数千年,集聚了无数围棋爱好者的智慧和经验,逐渐被改进,被丰富,最后形成今天这种规模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围棋的创造者,是我国广大的.劳动群众。

由于战事频繁,军事学知识渐渐积累起来。

下围棋和军事上的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有几分相似。

战争的需要势必加速围棋的发展。

两汉时己有人把围棋当作兵法,《隋书·经籍志》还有棋谱收入兵书。

围棋的故乡是中国

有了上面那些推断和考古学家的发现,围棋诞生于何处已不言自明,但是,日本松井明夫先生在其《围棋三百年史》的“发端”一篇中说:“围棋与象棋有它们的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亚细亚的一种‘盘戏’。

它流传于西方成为国际象棋,流传于东方而受到中国天文及其他科学的影响,改良成为十六道的围棋。”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回顾历史,从《左传》、《论语》、《孟子》等书中。

很容易了解到,围棋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行,甚至出现了诸侯列国都知道的围棋高手。

众所周知,那个时候,中国和西域各国还没有交往。

直至西汉时方有张骞出使西域,中国才和中亚细亚诸国有了文化交流。

而那时,围棋在中国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了。

从弈到围棋

现代人说弈,包括围棋、象棋、军棋等等一切棋类。

最早的时候,弈是专指围棋的。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弈,围棋也。从丌、亦声。”

丌的古文字为两人举手握棋对局的象形。

弈即围棋,还可以在《论语》。

《左传》中发现,《孟子》中也提到过。

“围棋”一名也是发展而来的。

西汉未杨雄在《方言》中说:

“围棋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

可见,西汉年间,弈已成了围棋的别称。

仍然称弈的。

只有北方部分地区。

到了东汉,围棋已在书面语中普遍使用,比如马融著的《围棋赋》,李尤写的《围棋铭》等。

围棋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除了“弈”和“围棋”,还有“许多有趣的名称。

晋朝时,有人称围棋为“坐隐”和“手谈”。

不过到最后,还是这概括了围棋着法的“围”字保存了下来。

★ 围棋作文450字

★ 我学围棋作文

★ 网络围棋作文

★ 围棋教学计划

★ 叙事作文之生病记

★ 围棋智慧小学作文

★ 围棋我最爱作文

★ 关于围棋的小学作文

★ 围棋教学计划怎么写

7.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篇七

一、典籍的保存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 很难举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对这些历史的重要典籍的收集与保存, 藏书家作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应该看到, 在古代的中国藏书不易。一是政治的原因, 数千年漫长的封建统治, 历代统治者常视文化典籍为异端, 害怕读书人一旦掌握知识, 会动摇其统治, 故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摧残藏书事业。肇其始者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继之者有隋之焚纬书及两宋时蔡京、秦桧等权臣禁书;至明清时, 文字狱迭起, 藏书家为藏书甚或有性命之虞及灭族之祸;二是由于兵燹战乱, 自汉晋而隋唐五代, 迄至宋之明清, 长期兵祸战乱, 史不乏书;近代由于帝国主义武力入侵, 《永乐大典》蒙受英法联军之劫即是一例, 余皆历历可按。三是私家藏书还要有充足的资金保证, 时常面临家道中落, 后世子孙不能继其业以及天灾人祸、水火灾害等毁灭性打击。可以说, 藏书家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 经千辛万苦, 历百难千劫, 矢志不变初衷, 犹如传递接力棒一样出现了一幕幕藏书家购置、传抄、互借、收藏图书的画面, 痴心护藏着中国传统文化。

典籍的保存始现于秦汉时期。综观历代藏书之损毁, 往往皇帝内府藏书要比民间私家藏书的损毁更为惨重, 因为集中性收藏更易遭集中性损毁。私家藏书由于收藏的分散性, 其损失相对来说较小一些。比如, 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 活埋儒生数百人, 取缔私学和采取严厉禁锢政策, 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 使古文化典籍遭受第一次大规模损毁, 而“……《诗》、《书》所以复见者, 多藏人家” (《史记·八国年表》) 。因了民间私人藏书的私密度藏, 将大量禁书藏于夹墙、地窖、山洞等处, 才为古文化典籍的流传保存了至为宝贵的火种。汉武帝时为充实宫廷藏书和政府机构藏书, 广开献书之路, 收罗天下图书, 征集的主要对象, 便是这批民间藏书。“百年之内, 书积如丘山。”正是这批珍贵的先秦遗藏, 奠定了汉王朝国家藏书的基础, 并由此繁衍出以后历代无数的典籍。

再以宋元刻本为例。今天保留下来的数以千百计的宋元刻本, 它们中的每一种每一册都是历经众多有名无名的藏书家之手, 一代又一代藏书家的努力层层递传下来的, 尽管在传递过程中因种种天灾人祸可能损毁惨重, 但这恰恰又说明了藏书保存的极大不易与艰辛。

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宁波天一阁, 可谓单一藏书楼典籍保存的范例。万历十三年范钦谢世, 其长子范大冲继承天一阁藏书, 自此时起确立了“代不分书, 书不出阁”的严格族规, 限制天一阁文献的使用, 开始了一种封闭的家族共同管理的管理制度。这固然遏止了天一阁文献信息的利用, 但客观上却使天一阁藏书, 特别是大量明代地方志、登科录等珍善本比较完整地得以保存下来, 这在当今世界仍是独一无二的孤本。当公元16世纪前后建立的著名藏书楼, 如祁氏澹生堂, 赵氏脉望馆等纷纷衰落后, 天一阁却为时人所重。乾隆三十七年, 清政府设四库全书馆, 向全国各地采访遗书, 开始《四库全书》编篡的浩大工程。天一阁族人范懋柱积极行动, 概然进呈书籍641种, 共5 762卷, 率先在藏书人当中做出了表率, 是私家藏书楼中进呈底本最多的一家。在他的影响下, 进献一百种以上的近十家。如果没有藏书家呕心沥血、日积月累的收管保藏, 就不会在当政府需要时, 能够如此慷慨地应诏进书呈献阁藏, 为《四库全书》的顺利编篡作出巨大贡献, 受到乾隆皇帝的直接关注和褒扬奖励。

清末社会动荡不安, 战乱兵燹不断。《四库全书》的江南三阁中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均毁于战火, 唯杭州文澜阁虽遭战乱, 却因丁申、丁丙二位藏书家“不避艰险, 每夕往返数十里, 摭拾文澜阁残编”, 经钱恂、张宗祥等学者抄补缺帙, 终使文澜阁《四库全书》得以恢复原貌。现今的南京图书馆就收有丁丙“八千卷楼”的全部藏书。

此外, 为保护藏书的完好, 更多的藏书家还从民间汲取智慧、良方, 采取各种办法保护所藏, 有些方法一直被沿用到今, 如古籍的曝书及中草药防虫等。早在宋代, 藏书家赵元考即采用寒食面与腊月雪水调和粘书, 据说此法可以使书不蠹。明代的天一阁及其他一些书楼则一直采用芸草夹书以防虫。凡此种种, 着实荷载了藏书家太多的辛苦与磨难, 更折射出聚书的不易与艰难。藏书家大多嗜书如命, 出于对书的痴迷和热爱, 也许藏书家苦心收藏的目的是为了“子孙宝之”, 也许是为了自己学术研究和出版图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书籍是宝, 是人们不可或缺之资粮,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 这种共识, 往往是促使藏书家长期坚持藏书的主要原因。对于这一点, 洪有丰在《清代藏书家考·引言》中有着最好的表述:“各藏书家之经营网罗也, 或费手抄之勤, 或节衣食之费, 得之艰而好之笃, 情壹志专, 珍护逾甚。储藏、装修一切整理、保管之法, 无不加意考察, 力求至善。虽聚散无常, 而楚弓楚得, 苟非绛云之炬, 及裹物代薪之不幸, 其他大抵转相售购, 仍多归于好而有力者之库, 其爱昔保护一如前也……故今日之珍藏, 实幸往昔藏书家, 互相保留, 以迄于今也。”

二、典籍的传播

抄录和刊刻流布, 是中国古代藏书家传播典籍文化的重要手段。

首先, 典籍的借抄、互抄。古代的通讯、交通俱不发达, 历代几乎所有的藏书家都有过借抄史。借抄既是聚书方法, 也是私藏的利用, 很多藏书家都将其藏书借人抄录, 互相借抄之风甚盛。他们或亲自动手, 或雇人代劳, 或抄自官府, 或源自私家。通过许多人的碾转借抄, 一本书不仅可以化作千百本, 而且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四处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人袁峻“家贫无书, 每从人假借, 必皆抄写, 自课日五十纸, 纸数不登则不止”。北周裴汉“借人异书, 必躬自录本”, 这不仅推动书籍流通, 而且也丰富了公私典藏。

宁波范氏天一阁之藏书最初也是通过借抄方式来保存传播乡邦文化的。天一阁藏书的借抄始于范钦, 其藏书的一大来源便是向其他藏书家借抄。比如他曾向同里丰氏万卷楼借抄, 又与江苏藏书家王世贞订立藏书互抄之约, “以增益之”。据天一阁研究员骆兆平先生《天一阁明抄本闻见录叙》考证, 有据可查的天一阁明抄本有1 147种之多, 其抄本除少量得自故家旧藏外, 主要通过借抄、互抄而得。在范氏族人范光燮任嘉兴府学训导时, 为充实府学藏书而抄录天一阁经部类典籍百余部, 供士子们阅读。能够完成如此数量的传抄活动, 的确反映了藏书家对阁藏文献的使用和传播的慷慨态度。或许借抄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著述, 亦或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庋藏, 但藏书家孜孜以求、经年累月地抄写, 其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威力是何等之大!凭无数双抄书的手生产出无数的抄本书, 以至当许多刻本毁灭绝迹时, 唯赖抄本的存在而得再续流传。

其次, 典籍的刊刻、流布。藏书家刻书应该说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特色和好传统, 它对于中国历代典籍的延续与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印刷术发明之前, 所有的书籍均靠手工抄写, 费时又费力, 一种书复本很少。雕版印刷发明之后, 刊刻书籍便也在私家宅塾流行, 历代藏书家中多有热衷于书籍刊刻者, 他们既是藏书巨擘, 又都是出版大户, 利用各自丰厚的藏书, 富足的资财刻印了品种繁多、质量甚佳的图书, 广为流布。

明代一些藏书家, 为了增加收藏、传播典籍文化, 他们利用传统的抄录和编纂, 更多地运用自宋以来印刷术方面的优势, 大量刊刻传播古籍。如胡震亨刊布传播唐诗;臧懋循、赵琦美刊刻传播元杂剧;洪木便刊刻宋元明话本等。值得注意的是, 明代藏书家还大量刊刻了丛书。据统计, 中国历代所刻印的丛书, 总数约在5万种以上, 几占中国古籍的1/2以上。因此, 明代的藏书家刊刻丛书功不可没。再如, 明末藏书家毛晋的汲古阁更是以刻书名闻天下。毛晋三十岁时, 为要经营印书业, 把田地、质库一时尽售去, 以作买书和刻印书籍的资本, 陆续买进的珍本书达84 000册之多, 建汲古阁、目耕楼以储之, 为日后校勘书籍之用。他“夏不知暑、冬不知寒、昼不知出户、夜不知掩扉”地勤奋工作, 直到“头颅如雪、目睛如雾, 尚忙忙不休”。其刻书流布活动昭示着汲古阁藏书之丰富, 所校刻《十三经》、《十七史》、《群芳清玩》、《津逮秘书》、《宋名家词六十一种》等, 多以“汲古阁”名义刊行, 为历代私家刻书最多者, “于是缥囊缃帙, 毛氏之书走天下”。

清代的黄俞邰、周雪客为使珍籍得到广泛传播, 在自己无力刊刻的情况下, 精心挑选了家藏中罕见流传的珍秘之书96种编成书目, 联合向社会公告征求刊刻者, 表示愿无偿提供家藏珍本为刊刻底本, 有意者可任意选刻一种、数种或数十种, “各随所好, 共集大成, 不但表彰前贤, 抑或嘉惠来者。”这就是著名的《征刻唐宋秘本书目》的由来。该书目自发布后, 响应者众多, 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取其22种经书刊行, 鲍延博《知不足斋丛书》也选其9种珍本刻之, 甚至连皇家英武殿聚珍版丛书也慕名前往, 按书目选取了不少史子类珍籍刊刻。确实, 在许多的藏书家心目中, 刊刻古籍是流布藏书的最佳形式, 也是服务社会、流芳百世的至高境界。

三、典籍的完美

为了一种古籍的完美, 许多藏书家往往需要埋首故纸, 昏天黑地耗费数年的光阴, 正是对典籍负责, 对子孙负责的崇高的使命感支撑着无数藏书家默默无闻地沉浸于陈编烂简中, 从事着这种“为人作嫁”的苦差。明代赵用贤为校五卷本的《洛阳伽蓝记》, 先后用了八年的时间, 以五种不同本子的校雠, 共改正误讹增补遗漏860余字, 方使这本不算太厚的书成为完本, 其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藏书家的心血汗水。同样为了一种残缺不全的图书能够配成完书, 藏书家往往不辞劳苦, 遍访各家、书肆, 或于杂书中拾遗补缺, 或从面铺、街头抢救出被当作废纸的断简残编, 使无数珍本能够破镜重圆, 完美再现。这种搜访集全、拾残惜书的精神同样值得称道。

四、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

历代藏书家在藏用结合, 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上有着明显的成效, 这主要表现为藏学家在治学探索的基础上, 以著述、选集、汇编等形式创造出新的典籍, 为民族文化增添新的内容, 提供更多积累。仅以魏晋南北朝为例。史学方面, 魏晋两代私家写史成风。魏史私作, 除陈寿《三国志》外, 尚有郭颁《魏晋世语》, 孔衍《汉魏春秋》、《魏尚书》、王隐《蜀记》、环济《吴记》、阴澹《魏记》, 孙盛《魏氏春秋》等七种。晋史更多有十几种。著述方面, 南北朝的藏书家, 利用私藏编纂了颇有影响的巨编大著, 像南齐藏书家萧子良“集学士抄《五经》百家, 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 (《南史》卷四四《萧子良传》) 。梁昭明太子萧统“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 名才并集, 文学之盛, 晋、宋以来未之有也……为《文章英华》二十卷、《文选》三十卷” (《梁书》卷八《昭明太子传》) , 特别是《文选》一书, 这是一部推重文华、精选流别、在中国文学史上深有影响、基本概括了唐以前诗文精华的文学选集, 成为百千年来士人必读的文学范本, 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除以上类书、选集外, 像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郦道元的《水经注》、刘勰的《文心雕龙》、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学术名著, 也都是藏书家利用藏书的显著成果。

五、典籍的捐公

中国封建社会, 私家藏书风气推崇个人私藏和藏家世守。在近代中国, 随着近代藏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传统的守藏观逐渐为藏书家所舍弃, 尤其在公共藏书成为近代藏书文化发展的主流时, 一些藏书家以出售、捐献或寄存等方法将私人所藏转归公藏。特别是进入现代, 以范氏天一阁、刘氏嘉业堂、孙氏玉海楼、黄氏五桂楼等数以百计的私家藏书乃至自家藏书楼的百川归流, 说明着中国藏书家钟爱典籍, 化私为公的恢弘文化胸怀。

建国之初, 范氏后裔公推范若其、范盈笙代表范氏家族将天一阁藏书和房地产捐献给国家, 宁波市人民政府接受这一文化宝库, 并成立天一阁文物保护所, 配备专职人员加强管理。如今的天一阁是一家藏书和学术研究单位, 其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民间藏书楼, 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而成为研究的对象。

1950年整整一年, 是中国私家藏书捐献最为踊跃的时期。江苏常熟铁琴铜剑楼藏书传人瞿济苍、瞿旭初遵其先父瞿启甲遗志, 先后将其家藏宋、元、明善本书籍72种、近2 000册, 通过文化部捐赠给北京图书馆;浙江杭州余翼将其父余绍宋所遗寒柯堂遗书和碑贴13 000余册捐赠浙江省图书馆;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的马叙伦将其在杭州的存书1 944册, 捐赠浙江大学图书馆, 其中包括稿本、抄本和明刻本90余种;许广平将位于北京宫门口西三条二十一号的鲁迅故居及宅内所藏书籍5 195册、拓本4 030件和其他文献274件全部捐献, 后由文物局接受。

此外, 像胡朴安、叶景葵、徐行可、李子廉、李文汉、蔡敬襄等人的藏书分别捐入了上海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和江西省图书馆等。当然, 这只是众多藏书家中的光荣代表, 藏书家以自己慷慨无私的壮举为中国私家藏书的历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六、结语

藏书家的历史作为是一种客观存在, 对中国藏书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是中国文化光辉灿烂的一部分, 也是世界文明的结晶。如果没有私人藏书家的无私奉献, 近代以来各类型图书馆的建立是不可想象的, 今天各图书馆引以为荣的古籍善本几乎全部来自私人藏书家的收藏。如若不是私人藏书家的历史贡献, 我们又谈何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如果没有历代藏书家的劳绩, 丰富的典籍文化绝有可能与时俱灭, 那么人类就有可能在黑暗中不知要摸索多少年!我们祖国拥有的古籍之多, 举世第一, 而这些典籍端赖藏书家千辛万苦的护藏而后加以传播, 才使中国历史不断, 文明始得延续。这也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明古国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在这里, 引用程焕文教授在“铁琴铜剑楼与中国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现存藏书楼联谊会”中的发言词作结语也许最为合适:“历史上的藏书家是中华文化的真正守护者, 没有藏书家的世代相守和薪火相传, 中国文化与藏书想要传承到今天是绝无可能的……因此, 我们应对私人藏书家表示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肖东发, 袁逸.中国古代藏书家的历史贡献[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1, (1) .

[2]牛红亮.试析魏晋南北朝的私家藏书[J].图书馆杂志, 2003, (6) .

[3]徐良雄.天一阁文献信息输出的历史渊源[J].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9, (5) .

[4]任继愈.中国藏书楼[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

[5]傅璇琮, 谢灼华.中国藏书通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1.

8.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篇八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化 兼容

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首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进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1]。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传统文化仍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当道德真正深入人心,那么人们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安心的!其次,我们要对现代化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现代化大体上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2]。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因为是从欧美等西方社会开始的,有时也被称为“西方化”,但不专属于西方社会,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并不是背道而驰的,二者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我们应该从积极影响入手,寻求二者互相融合促进的方法。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早期的积极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认知模式为学习西方提供了理论基础。冯桂芬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和思考以后,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然而中国有着强大的封建保守势力,自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整个中国的社会风气都是反对学习西方的。所以,对于主张学习西方的人们而言,只有将西学兼容于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学所用 ,才能确立学习西方的合法性基础。学习西学,本来就是为了弥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使得西方文化能有一席之地,并促进和加快了中国近代现代化的进程。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理性思想促使中国人民现代化意识的觉醒。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使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有封闭性,但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实用主义的理性思维,所以在近代面对民族危机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等人。他们用经世致用的理性思维解读西方文化并从中寻求救国之路,他们反对空谈主义,主张学以致用,探索外国实用文化以自强。美国著名的中国研究专家列文森指出:西方文化所以能在中国取得一席之地,并能保持下来,靠的就是这种理性主义,它是从林则徐到张之洞等所有儒家官僚中的西化派或自强派共同具有的信条[3]。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并有很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人格道德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守志尚义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在现代吸收西方思想的向外性,加强精神的释放和自由,是构建思想领域的民主化和自由化的有力保证。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这就为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起到积极作用,避免了很多空谈主义。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强大优势。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 无论是儒家提倡的“仁”,还是道家提倡的“无为”,或是墨家提出的“兼爱”乃至宋明时期提倡的“理”,“心”,这些关键名词的提出都是基于对“人”这个词的思考。与我们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不谋而合,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这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的现代化。

三、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推动中国现代化

虽然人们一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大多会想到的是弊端,但是我们一直传承至今没有断裂的古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定要坚持下去的,这样就要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积极影响,并充分利用来促进我国的现代化!

首先面对历史悠久,博学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进行继承发展,这对在转型期中的中国是很重要的,关系到我国现代的建设进程。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儒家、道家、佛家等大家思想对当时人们的价值观进行了理论概括,并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了一定的道德规范,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的。

其次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产生的弊端,我们应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将西方的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吸收为己用,汲取精华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一直焕发强大的生命力,才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新婷 金鸣娟 姚晚霞.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8

[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7

[3](美)列文森著,郑大华 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49页

作者简介:

9.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篇九

一座城,一座神秘莫测的城,红墙高耸、角楼巍峨,百姓不能踏入半步的城。它的记忆,只属于皇帝。这就是故宫。

故宫,旧称紫禁城。地处北京市中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9),历时建成。为明、清两代帝王处理朝政,以及皇室成员居住、游玩、奉神的地方,被视为“天地会合,阴阳交泰”之处。先后有24位皇帝(其中明朝14帝,清朝10帝)在此统治了中国近5。它的总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共有殿宇楼阁8700多间。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走近故宫,满目都是金黄的屋顶,朱红的宫墙,在阳光的照耀下,黄色的琉璃瓦熠熠发光,闪烁着夺目的.金光;原本暗红色的高墙也明亮了起来。徜徉在故宫里,仿佛置身于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活生生的历史从这里走了出来,古老的建筑焕发了新的生机。到了傍晚,夕阳西下,朱门金钉,红墙黄瓦,让这座宫殿变得庄严,又充满了神秘色彩。

故宫最美的时候,是在大雪过后。一场大雪,让故宫沉寂了下来,一改往日的金碧辉煌,红墙黄瓦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艳丽夺目,让人看了忍不住要走进它,却又不舍得破坏那份安宁。

大人们行走其中,会谈论历史的盛衰。而孩子们走进其中,大多都会被大殿屋檐上一些小兽所吸引,指指点点,叽叽喳喳地探究着小兽的来历。其实这些小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琉璃屋檐兽。在古代,宫殿檐角上的神兽数量是由建筑的规模和等级来决定的。一般以1、3、5、7、9这五个奇数为准。而太和殿在三个大殿中地位至尊,檐角安放了10个神兽,在古建筑中是独一无二,象征着十全十美和至高无上。位于最前端的是骑凤仙人,据说是齐⊥醯幕身。之后的这十个神兽依次为象征帝王的龙,百鸟之王的凤,勇猛威严的狮子,象征忠勇吉祥的海马,象征尊贵的天马,能够防灾灭火的押鱼,护佑平安的狻猊,象征公正的獬豸,寓意除祸灭灾的斗牛和能够降魔庇灾的行什,它们都无比威严。在统治者的心目中,它们会和他一起镇守江山,反映了统治者祈求天助的心愿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10.高中优秀作文:中国的传统文化 篇十

春节的真实意义在于它以非常世俗的形式,如之前的过分操劳和精心筹备等,昭示我们一种非世俗的生活样态,如沉浸在没有实际功利的纯粹民俗仪式的,纯粹是资源消费的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吃喝玩乐之类。“欢度春节”就是具有人性光芒的样态。这种生活样态是审美的、情感性的、狂欢性的、超功利的,它是让平淡生活有味道的盐和漫漫长夜中的光。这是生活的一种升华和超越:一种神圣对世俗的超越。春节,是被日常世俗日子所压抑、贬斥、淹没的人性的复活。

自古以来人们无不艳羡:要是日子天天像过年那样该有多好啊!——那是一种怎样的包含着无限幸福、成长和收获的憧憬与渴望啊!

遗憾的是,如今的春节,正在无情地失落。

一方面,强势的西方文化和大众媒体的商业炒作让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西方民族的节日在我们的年轻一代身上扩展。另一方面,彻底世俗化、功利化、理性化、意识形态化的当下中国社会,将春节的神秘性、神圣性淡化甚至绞杀。人们无不慨叹:现在过年没有意思了!丧失了神圣性的节日,无不充斥着世俗的庸俗和粗鄙,它彻底混同于忙忙碌碌的世俗生活,甚至疲于应酬而甚于平日。人们无不感到忧伤:过年太累了!本来具有超越世俗生活的贫乏的节日狂欢性质的春节,几乎同质为13亿人的“新年团拜”。这无疑是我们的悲哀。春节,这一标志着中华民族特有样态的事件一旦堕落为纯世俗,它就表征了我们这个民族和个体人生的虚无状态。这种虚无状态,就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衰落和缺失。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历过严冬的人,更懂得春天的温暖。这一点,我们从旨在复兴传统文化的所谓“国学热”,从有些城市如北京由前些年的禁放鞭炮到今年的“禁”改“限”可窥一斑。传统仪式并不等同于民族精神,但,没有传统仪式,民族精神就会魂不附体。

我曾用“人、从、众”三个字的双向排列来表达我们民族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丧失自我与回归自我的必然趋势:人——从——众,全球化过程中丧失自我的社会化之路;众——从——人,深入地全球化之后回归自我的个体化之路。这两条路是互补的,同时进行的。今天,我们正走在“人——从——众”这条社会化之路上,我们必须将这条路走到底;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回归自我”,重新检视有着不可取代的精神价值的优秀传统。而春节,可以说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个标志性符码。

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就是拯救我们民族的灵魂和生命!

我们究竟穿的是什么?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对世界有什么意义?一个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充满蔑视甚至仇恨的民族在别人的眼中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上一篇:盘点中考满分作文33大技巧下一篇:北语面试、笔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