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调研报告

2024-06-15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调研报告(通用11篇)

1.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调研报告 篇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三十年对于人生来说,意味着三分之一的漫长岁月。而对于历经千年的一座城市、一方水土来说,足以产生可以改写历史的巨变与辉煌。

三十年前的今天,贫穷与落后的窘况令吕梁人汗颜。“马路不平,路灯不明,晴天满街扬灰,雨天道路泥泞”是当时街道的真实状况。“土坯房,破窖洞,房间不大,住着憋气”是当时居民居住条件的真实写照。

有多少土特产品,养在深闺无人知?有多少企业厂矿因为供电不足、出路不畅而倒闭或者选择离开?离省会城市太原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到首都北京只有600公里的吕梁,被巨人般的山脉将我们与整个世界隔离,没有出路、缺乏电力、通讯落后,吕梁人过着近乎原始人的生活。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春雷,吕梁人民,在艰苦创业中拼搏,在改革大潮中奋进,各项基础事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条条纵横城乡的公路蜿蜒伸展;一座座电厂拔地而起,电话、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一个崭新的吕梁犹如初生的婴儿茁壮成长。

辉煌成就

(一)经济体制改革使发展动力逐渐加大

昔日的吕梁是全国十三个集中联片贫困地区之一,197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6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2元,财政收入仅有5311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吕梁因地制宜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土地使用流转制度。围绕发展城市经济,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生产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分配领域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使吕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07年达到500.1亿元,总量排名由1978年的全省第7位前进到了2007年的第5位。占全省比重由1978年的6.5%上升到2007年的8.8%。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32元提升到2007年的14028元。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5.1亿元,是1978年0.53亿的198倍。财政收入总量排名由1978年的全省第10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4位。

(二)经济结构调整使优势产业日益壮大

30年来,吕梁各级、各界面向外界市场需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全市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的方针,按照“开放引进、开发拉长、多元做大、科学发展”的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技术创新,做强新兴产业,使区域产业结构及各类经济比例关系都发生了大的变化。

三次产业在调整中结构趋于优化。1978年至1983年,农业占据主导地位。1983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32.5:40.2:27.3。工农业产值比例为41.1:58.9。种养殖是农业经济及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社会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比例为77:6:17。

农业经济在内部产业调整中不断成长。30年来,通过拍卖“四荒”、扶贫攻坚、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举措,突出抓粮食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乡镇企业三大战略重点和科技兴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两项关键,积极推进农业一体化建设,使农业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从而克服了集体经济长期存在的分配上吃“大锅饭”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

工业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持续壮大。到2007年末,全市工业已拥有29个大类,67个中类,79个小类。占整体工业39个大类、204个中类、549个小类的74.4%、32.8%、14.4%。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煤焦钢铁、煤焦化、煤电建材、酿造产业等多产业链条,为构建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规模逐渐扩大。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3个,工业产值是1978年的229倍,资产是1978年的294倍,产品销售收入是1978年317倍,利润总额是1978年250倍,利税总额是1978年273倍。

(三)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使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

30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吕梁全面实施“招商引资”发展战略,坚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的项目投资原则,使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投资规模日益扩大。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1.1亿元,是1978年8044万元的374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2.7%。新增固定资产163.8亿元,是1978年的293倍。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路通车里程2007年达到14468公里,是1978年的4.8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通车里程达到192公里。公路密度从1978年15公里(旧口径)提高到69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56公里。旅客周转量153833万人公里,是1978年的90.8倍。货物周转量313675万吨公里,是1978年的38倍。

水利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大批水利工程陆续完工达效。大型水利工程--引文入川水利工程、横泉水库主体工程竣工,一批中小型水库进行了加固,城市和工农业用水问题将得到缓解。

电力供应能力日益增强。2007年电力企业完成产值4.7亿元,约是1978年产值的100倍。规模较大的柳林电厂一期、二期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已形成14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输变电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生产、生活用电目前可基本得到满足。城市功能进一步提高。吕梁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原离石县城4平方公里扩展到17平方公里。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从无到有相继建成。市区集中供热率达到52%,污水处理率达到40%,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2.3%。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3.25%。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城市环境得到根本改变,区域中心城市的框架初步形成。

(四)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逐渐提升

改革开放的30年不仅是全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30年,更是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30年。30年来,伴随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及家庭财产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7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9582元,是1978年550元的35.6倍。市政府所在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36元,是1978年的56.8倍;人均住房面积23平方米,是1978年的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778元,是1978年62元的44.8倍。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是1978年的1170倍。我们的生活顺利地完成了向小康型的全面过渡。

(五)教育文化事业重点发展

“科教兴市”深入人心,使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据统计,吕梁建成省级科技示范园区1个、市级科技示范园区7个,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1%。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完善。2007年,全市卫生机构数574个,是1978年的6倍;卫生技术人员11256人,是1978年的2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参合率达到90%以上。

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增强;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民间文化艺术加快发展;广播电视和邮政通讯事业长足发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取得新进展。

宝贵经验

30年改革开放建设家园的艰苦历程为老区今后的健康发展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一)扎实开展农业农村工作

30年来,全市遵循党的各项农村政策,确保了农业等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是要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主要农产品肉蛋奶产量、牛猪羊存栏实现显著增长,必须将特色化种养业由分散型、经验型、家庭型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是要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继续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加大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拓宽农民务工渠道;三是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深入实施农村生态富民工程,使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全力掀起招商引资高潮

对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讲,要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后来居上,发挥后发优势,必须要充分放大国家、省对革命老区的开放政策效应,不断掀起招商引资高潮,配合“引智”政策,着力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企业管理水平,这样才能确保项目牵动的成效。

(三)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一是要加速推进传统产业规模化进程。利用市场带动、行政推动和外力拉动三方面的力量,使区域支柱产业项目的启动和扩大,不断促进工业经济规模化发展。

二是要继续强化主导产业园区式聚集。在充分利用并不断开拓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加大对园区的规范化管理力度,走科学发展之路。

三是要着力推动优势资源循环利用。要立足资源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比如煤炭产业,企业要循环式生产,加快培育发展新型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潜力产业,确保循环经济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轨道。

(四)扭住基础设施建设

要解决好交通问题,使道路畅通,做好城市建设工作。按照“提升旧城、开发新城、科学规划、整体布局”的思路,不断丰富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品味。同时,要以创建卫生文明城市为目标,全面引深城市管理,真正使城市成为“管理科学、运转协调、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辐射增强”的宜居宝地。

(五)要坚持统筹发展理念

要高起点、大布局,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和产业的投资力度。要积极应用国家的免、补政策,使企业和民间资本加大对此类行业的投资力度。使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到教育政策的优惠、科技进步的便利、文化建设的成果及医疗卫生的保健。

(六)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推进城乡低保、社会经济、优抚安置、社会保险、就业再就业工程。进一步提高污染性项目环境保护准入门槛,加大对高污染项目、企业的关停整顿力度,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持在可承受合理水平。同时,要积极推广“蓝天碧水”工程和“一企一矿绿化一山一沟”治理模式,加大造林绿化的进度。

要高度重视法制工作,引深“扫黑除恶”,确保安全生产,健全信访稳定长效机制,确保行政机关效能建设,使全市各行各业发展有和谐的良好环境。

回顾历史,乘改革开放春风,吕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展望未来,走和谐发展之路,老区将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

2.三十年学校之变化 篇二

葡萄架上结的葡萄害羞地藏在茂盛的叶子底下,一阵阵微风掠过,葡萄叶子像绿色的海洋起伏。蛐蛐也弹起了她的小提琴,使夜晚显得更加温馨,小院里充满了我和哥哥嬉戏的笑声。

姥爷叹了一口气:“唉,现在的孩子吃穿不愁,上学不愁,哪像我们那时候,‘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一点儿也不错,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没有操场,跑步、做操都只有去村外的打麦场上。”我们一听姥爷要讲他小时候的事,赶紧跑过去,坐在姥爷的身旁,托着腮帮静静地听。“我们那个时候学校里没有阅览室,想看书只能去村外的一家小书店。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课桌椅供应很困难,再难也得上课呀。所以,就用砖和土坯垒起来当课桌腿,上面架上门板,这就成了当时所谓的课桌了。板凳都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又低又小的板凳。教室里面没有玻璃,只能在窗子上钉上木板,一点阳光也没有。到了冬天,寒风呼呼地刮,就在窗户上糊一层薄薄的纸来抵挡风寒。到了雨季,房子就滴滴嗒嗒地漏雨,打在我们身上,透进来的风再一吹,更加冷了……”

“我们那时可比你们好多了,”爸爸接过话茬,“学生也不再为没有课桌椅犯愁了。在瓦房前,也有了几十米的操场,窗户上安了玻璃,教室里也安装上了电灯。老师更加专业了,也不再是一个老师教三门以上的课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水平又进步了。”

“姥姥、姥爷,我们学校的大门是电动的,闲人不能进去。我们的操场可大了,跑道也是塑胶的,摔倒了一点儿也不疼。在操场的中央,还铺着五颜六色的瓷砖,从高处看可漂亮了。在学校操场旁边有一大片篮球场,课下,一些同学就会在那里打篮球。学校不光有篮球场,还有乒乓球台供我们打球呢!我们的微机室里放了五十多台液晶电脑,我们在里面学习电脑知识,真是爽啊!在教室里我们也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教学仪器,风扇、暖气、光滑的课桌椅应有尽有。”

姥爷高兴地听着我的叙述:“我知道了,你们的意思是,你们学校比我们那时候的更加漂亮,教室的设备更先进啦!”“对,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全家人的笑声在温馨的小院里回荡……

3.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调研报告 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忆改革开放三十年,感受家乡新变化。

时间如车轮在飞转,转眼间,我们的祖国、我的家乡已经度过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中国播下了春天的希望,为中国注入了夏天的火热,为中国收获了秋天的硕果!今天,我们喀什人民与亿万国人一起,看盛世中国龙腾虎跃,走出一条和谐发展路,览万里江山锦绣如画,同心协力风雨铸辉煌。

回顾喀什的发展脚步,岁月尘烟,穿越浩瀚无垠的天际。历史长河,奏响动人心弦的词句,而今驻足凝神,风采焕发万载古邑,放眼四望,喀什大地、天空格外靓丽神奇,人民的生活直奔小康,招商引资创新高纪录,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商场超市产品名优质地,宾馆酒店沁人心脾,形形色色的汽车停满街头,生活设施日益完善,各族人民生活洋溢,沐浴改革开放的阳光………。可以说,这一切的一切,我深有感触,历历在目。正是喀什各族人民靠着一份情感、一份毅力、一份责任、一份正气,创造出一份浩然于天地之间的业绩。

很小时候,家里条件很差,一日三餐瓜菜代,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每到过年是我最快乐的时候,穿新衣,还可以得到五毛压岁钱,那时,五毛钱对我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 财富,就象宝贝一样珍藏着,一块麻糖都舍不得买,跟着小贩走好久。现在呢,凡是想要的,都可以随时买,各式的零食应有尽有,蔬菜比肉类更受欢迎,人们穿着打扮五颜六色,日渐丰富多彩,头饰、金银首饰、化妆护肤、美容健身成为时尚。

10岁那年,我家里有了第一个家用电器——一台半导体收音机,14岁那年,村里买了第一台电视机,多数人只能站在远处窥视,却也津津有味,16岁的时候,家里才有了一台16寸的黑白电视,虽然只是黑白的,可那股高兴劲并不亚于现在我们看彩色电视的心情。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手机、空调、电脑都已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汽车已进入许多普通人的家庭,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飞速地丰富着,改变着。

小时侯,喝得是渠沟水,住的是土坯屋,村里的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出行全靠毛驴车,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村村修建了柏油路,毛驴车变成了小汽车;土坯房变成了抗震房,一幢幢高楼不断崛起,人们正忙着奔小康

过去农民知道啥?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农民干什么?实现农业产业化!他们实验着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推动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农民增收。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党坚持市场体制改革,不断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体制障碍,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扩大开放,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已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确 信我是改革开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我坚信我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我多次亲历了家乡父老带着纯朴的感情,振臂高呼党英明的场景,着实让我在感动不已的同时,深深感悟:人,必须感恩生活。

我,作为一个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喀什人,处在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目不暇接,接踵而至的喜讯更让我欢欣鼓舞,用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来印证我同改革开放一起走过的日子,在瞩目祖国腾飞的同时,也关注着自己家乡的发展。家乡的变化给了我无限的欣喜,让我感到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为人们带来的美好生活,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让我的家乡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县城变成了一个繁荣的大都市,物质生活的提升让我们过的更舒适!

如今,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站在百姓利益的起点上,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为喀什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央举全国之力支持新疆,大力帮助新疆,出台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重大措施,为喀什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样,我们每个喀什人,应该站在“十二五”发展的新征途上,把心思凝聚在干事创业上,把精力集中在率先跨越上,把功夫下在抓好落实上,用解放了的思想,更新了的观念,鼓足了的干劲,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推进喀什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谱写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

4.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调研报告 篇四

1、调查内容

(1)改革开放前的生活(2)改革开放的原因及过程(3)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

2、调查方式

(1)查阅相关书籍(2)登陆网站搜索

(3)对老年人工湖进行访问

3、调查结果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登陆网站搜索对老年人进行访问等方式,我了解到,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农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低矮的茅屋都变成了漂亮的楼房,以前破旧的棉袄都变成了温暖的大衣,以前的稀粥都变成了大米饭,以前的泥泞小路都变成了一条条柏油马路。不仅如此,国家振兴民族教育,使学有所教;提倡公益医疗,使病有所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老有所养;建立安居乐园,使住有所居;提供就业机会,使劳有所得。

4、经验体会

亲身实践了一次社会调查,我不仅仅学会了写调查报告,更重要的是我对国家国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细心的观察周围的事情我发现一切越来越美好了。

通过实践我知道了调查要分研究工作目标、研究内容、调查结果和反思等几个步骤,从中我也学会了一些技巧,在调查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调查过程要礼貌待人

5、理性思考

5.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变化 篇五

今年秋天我和爸爸、妈妈回东北农村的爷爷家,村子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爷爷乐得合不拢嘴,说:“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前,爷爷所在的村子是有名的贫困村,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现在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楼房了,就连平房也逐渐变少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千百年来农民头顶烈日收割庄稼的情景,深深烙在我们心里。而今,秋收时节,耕牛马匹在田野上已经不见了踪影,到处都是农业机械化忙碌的身影。以前窄小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变成了“水泥路”。现在变成了真正宽阔的水泥马路,中间三四辆车可以并派通行,在街道上畅通无阻,路两边的人行道载满了高大的树。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现在农业税等好多要交的税都取消了,国家还给每亩地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至少60元钱。并且农民孩子上学的学杂费也免了,以前村里那些穷孩子上不起学,现在都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去了。村民们得到了实惠心里美滋滋的。

看到这些变化,我下定了决心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为我们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年级(4)班陈柳

6.常州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的体会 篇六

090602110 陈子斌

一、对常州的基本了解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又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全市总面积4375平方公里,人口339万,其中市区面积280平方公里,人口85万;下辖武 进、金坛、溧阳三个县级市,天宁、钟楼、郊区、戚墅堰四个行政区和一个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州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市区北至长江,南临太湖,都只有18公里。水陆空交通便捷,京杭大运河、京沪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穿城而过,民航机场通达北京、广州、大连、厦门、深圳、海口等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并具备了开通中程国际航线的条件,长江常州港万吨级通用码头已建成投入运行,邮电通讯可连接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常州成为“ 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中国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之一,所辖三市也都先后进入了“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1995年以来,常州又连续几年被江苏省权威部门评为投资回报率最高地区,并成为国内第一批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经过全市人民的建设和努力,已发展成为经济实力较强、产业门类较多、内外贸易发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城市。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五年,是常州历 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下面是我的所见所闻及一些体会。

二、路宽了,楼高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高速公路网络全部形成,建设京沪高铁、沪宁城际两条铁路常州段,完成飞机场改造升级。南部新城基本建成,北部新城初具规模,老城区经过改造呈现崭新面貌。建设城市快速高架环,快速公交网基本形成,奥体中心、文化中心、传媒中心等一批功能性建筑建成投运,所有菜市场全部改造提升。新运河建成景观航道,老运河经改造逐步成为城市文化和旅游品牌。城市里的绿化面积也比以前多了很多。

从2002年起,常州行政区划作了调整,市区面积也由原来的280平方公里扩大到186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也由原来的120平方公里扩大到700平方 1

公里。2005年,是近年来我市命名新地名最多的一年,天宁、钟楼、新北、戚墅堰区共命名地名182个。在此同时,对部分道路等进行了系统命名。如新北区的新建道路,主要以名山大川来命名,如河海路、珠江路、黄河路、汉江路等;而钟楼开发区的新建道路则以名花名树进行命名,如茶花路、丁香路、玫瑰路、紫薇路等。30年来,常州新批宅名达358处,近5年来发展更快。这些宅名各具风采:某园、某城、某广场、某人家、某新都、某公寓、某华庭、某雅居等。仅2005年以来命名为“花园”的宅名就有40多处,如:太阳花园、金百花园、玉龙湾花园、怡和花园、青山湾花园等;命名“城”的有:凯旋城、御源林城、世纪华城等;命名“广场”的有:星聚广场、新天地商业广场、汇金置业广场等。桥名的命名就更有地域文化特色了,让世人记住这段历史。常州素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便有了中吴大桥;常州古有“中华龙城”的美称,也就有了龙城大桥;常州古名为延陵,延陵又写进了桥名——延陵大桥。另外,新桥的命名还力求成为一个区域的标志,如阳湖大桥、武进大桥、钟楼大桥、天宁大桥等。

三、城市配套好了,旅游旺了,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随着30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的发展,常州的城市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常州近几年的发展可谓是最快的。首先,在天宁区的这一断变化最大,以前的红梅公园只有个文笔塔,现在新修了天宁宝塔。同时红梅公园的开放,也让广大市民多了个休闲娱乐的好场所。再看快速公交一线的正式开通,为我市的交通带了便利,市民也有更多的出行选择。接着,是新区——中华恐龙园,可谓是常州的代表性旅游产业,为常州的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商机。最后,钟楼区那边的高房,一座座拔地而起,为市民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结论

7.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调研报告 篇七

——在星子县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30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举接触了长期笼罩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教条主义束缚,激发了社会创造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30年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科学。

我认为,30年来,中国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待财富的态度:从以穷为荣到致富光荣。文革期间,受左的思潮的影响,人们认为,人越穷越革命,越富越反动,当时甚至提出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极左口号,还开展了诸如“割资本主义尾巴”等活动。在这种舆论的引导和影响下,人们以穷为荣,不敢言富,更不敢求富致富。马克思曾经说过,致富欲望是所有人的欲望。不准致富实际上就是对人们追求财富正常心理的极大扭曲。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致富不是罪过而是光荣。我们党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鼓励和支持人民创业致富,特别是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长期受到压制的社会活力充分释放出来。30年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速达到9%以上,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一举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也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一。中国人民也从穷变富,仅用30年时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跨入了小康小平,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生活。

二、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科学发展观。在对待人与自热的关系上,我们一度坚信“人定胜天”,迷信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提倡“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战天斗地”精神;另一方面,在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不少地方片面追求GDP,对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无限索取,频发的自然灾害使我们在如何出来人与自然关系上开始清醒起来。中央及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并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江西省也提出了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

三、对待人的态度:从斗争哲学到人本理念。文革期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的社会一度把阶级的概念绝对化,把阶级同人割裂开来,大讲阶级斗争,人与人之间斗争的弦绷得很紧,一不小心说错话就可能会受批斗,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社会之间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所有人都处于极端压抑状态。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平凡冤假错案,给予人的生命权、荣誉权、应有的尊重。近年来,中央又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四川大地震后,党中央响亮地提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抢救生命是重中之重。这次抗震救灾,也使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

8.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调研报告 篇八

“1979年,那是一年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转眼间时间的车轮已转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个春秋,作为一名80后,我虽未能见证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但却真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可喜变化,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对现在的孩子来说,电视机早已不是什么新奇的事物,电脑、ipad也早已习以为常,而对于童年时代的我来说,经历了煤油灯那昏暗、恍惚的时代,能在白炽灯下看书已是一种幸福的事了;能坐在黑白电视机旁看《西游记》更是一种奢侈。

孩提时,夏天没有电风扇,一到傍晚我和姐姐把凉床、椅子搬到院子里乘凉。爸爸妈妈忙了一天的农活,这时也闲下来,用小小的蒲扇来回摆动,帮我们驱赶暑热和蚊虫,即使这样,我们还是经常满胳膊、大腿蚊虫叮咬的红包。冬天寒冷,我裹的跟球似得,还是满手冻疮。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村里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夏有电风扇、空调;冬有空调、取暖器,人们再也不用害怕严寒和酷暑了。

话说“富不富,要看路”,我们小时候的交通工具基本是腿,孩子们最怕的是雨雪天气,每逢下雨雪本就凹凸不平的小路更加的泥泞难走。再看看现在,水泥马路就像蜘蛛网似得纵横交错在乡间,铺到家家户户的门口。家家都有电瓶车、摩托车,小汽车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人们在空闲时还能坐上动车,全国各地的旅游,生活好不惬意。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四十年风雨征程,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新时代的“四大发明”:支付宝、高铁、共享单车、网购,都为我们能够走得更远,走得更广提供了支持,家乡的人们也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自己需要的、心仪的物品,再也不需要为了买一台电视而花一天的时间到市里去了。大家都笑称:“在互联网上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东西“。

作为一名教师,我感觉改革开放带来的最大变化还是教育。记得我们小时候,村里人很穷,上不起学,有很多孩子上了一两年后就辍学在家干活。学校里也只有一些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的陈旧的木桌,每天上学我们自己从家带凳子去学校,放学再带回家,害怕被别人拿了去。冬天,窗户漏风,我们就用废纸和破布堵住洞口。谁能想到,改革开放到今天,九年义务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开开心心的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课;班班通、多媒体教室让一幅幅活的画面展示在孩子面前;塑胶跑道、乒乓球、足球、羽毛球,让每个热爱学习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

正如总书记所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我们已经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 对于未来,我们也将会抱着“初心不改,未来可期”的信念,继续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将改革进行到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整个中华凝聚起来的力量,一定会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我们一定会走的更高更远

9.三十年的变化 篇九

1、三十年前,带金耳环的,基本都是城里人; 三十年后,带金耳环的,基本都是农村人!

2、三十年前,好多的姐妹俩像娘俩; 三十年后,好多的娘俩像姐妹俩。

3、三十年前,很多人家把儿子叫“狗剩”、“狗蛋”; 三十年后,很多人家把小狗叫“儿子”、“孙子”。

4、三十年前,山东的人想办法闯关东; 三十年后,闯关东的人想办法回山东。

5、三十年前,穿花衣服和红衣服的,往往是小姑娘; 三十年后,穿花衣服和红衣服的,常常是中老年。

6、三十年前,人们盼望怎样才能“长膘”; 三十年后,人们考虑怎样尽快“减肥”。

7、三十年前,穷人才吃野菜和玉米面;三十年后,富人爱吃野菜和玉米面。

8、三十年前,国家号召“垦荒种田”;三十年后,国家要求“退耕还林”。

9、三十年前,富人穿涤纶衣,穷人穿 棉布衣; 三十年后,穷人穿涤纶衣,富人穿纯棉衣。

10、三十年前,有钱说没钱; 三十年后,没钱装有钱。

11、三十年前,鼓励汽车“多拉快跑”;三十年后,要求汽车“限速限载”。

12、三十年前,能买到便宜东西,人人羡慕; 三十年后,谁买的东西昂贵,才有身价。

13、三十年前,无奈穿破洞和补丁衣服 的,是因为“穷”;三十年后,花钱买窟窿和补丁衣服的,是想摆“酷”。

14、三十年前,一人工作,能养活全家 数口;三十年后,俩人上班,难养活一个小孩。

15、三十年前,往往为饭不够吃发愁; 三十年后,常常因孩子少吃操心。

16、三十年前,背心和裤头,全是穿在最里面的; 三十年后,背心和裤头,也有穿在最外面的!

17、三十年前,学校是收费的,五元钱就念书了!三十年后,学校是免费的,五万元还得走后门了!

18、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10.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调研报告 篇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1978-2007年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从20%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4.6%。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接近8.5年和10.5年,人力资源开发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

作为80后的年轻人,我们可以说是非常幸福的一代,因为我们是与改革开放共同成长的一代,也是享受着改革开放成果而成长起来的一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普九”的实施,学校校容校貌发生了彻底地改观,一改过去“土房子、土台子、土孩子”的“三土”面貌,实现了“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桌凳”的目标。不仅如此,投影仪、录音机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被运用到了教学中,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

记得在我刚开始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学校的教育的中心和关键就是升学考试,也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是小学生也被淹没在大量的功课习题里,对于兴趣的培养不够重视。当时我参加的小学兴趣班也都是那些非常流行的奥数、英语等学科类,而那些艺术类的参加的学生并不多。考试的指挥棒效应非常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于小学生减负的声音越来越强烈,而我也正是赶上了这样一个改革点,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取消的,那年我免试就近分到了中学。这确实从形式上为小学生减了负,但由于高考这个命运的指挥棒始终还是存在,其实从小学生到中学生,从老师到家长,大家都不敢轻易地减负。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初中升高中的那年,又让我感受到了我们教育体制发展的成果。为了减轻大家的升学负担也为了给大家更多地机会,我们有了两次升学考的机会,有幸我在第一次的推荐考中就完成了中考,早早地就开始了自己的悠长假期。进入高中阶段已经是两千年了,社会上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日渐显现,课业的学习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各类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活动越来越多,比如参观考察、校际交流等,这些都丰富全面了我的知识结构。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年轻人有了走进高等学府的机会,高校的扩招可以说是真正有效地为中小学减了负,虽然高中的学习是比较紧张辛苦的,但相比十年前的高中生活,无疑是轻松的。近10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招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布局重新调整,大学已从1997年的1000多所,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所,大学毛入学率从9.1%上升到23%,在校学生人数从680万上升到2600万,高等教育正进入大众化时代,我国也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国的行列。在大学阶段,学校的培养重点已经从以前的学习成绩发展到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如今的校园里,除了课堂,各类社团、讲座、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都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身影,我就深切地从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其提高素质和技能的效果。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现在走进了社会,各种适应上班族的教育培训琳琅满目,各种国有的、外资的、中外合资的教育培训机构百花齐放,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可以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成就自己的梦想。

11.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家的变化 篇十一

世界贸易组织、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这些名词已经成为这几年来中国最热的关键词。世界各国的人民对中国越来越了解,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无分肤色的界限,一天一天,彼此的距离不断地拉近。走在中国城市的街头,高楼大厦灯火通明,宽敞大道两旁商品琳琅满目,路上行人穿着有致,公园里绿草树荫,鸟语花香。回头看看教科书上,新中国刚成立或者大跃进时候的日子,其生活条件根本不可能与今日之中国联想到一起。中国为何发生了如此翻天地覆的变化?世界人民都知道:一九七八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最让世人津津乐道的当属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实,这30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是成功的,也是我们所值得骄傲的。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我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党的十三大上更是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我国成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在经济飞速发展之后实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使经济软着陆。实践证明我党的决策和领导的正确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78年我国的人均GDP为381元,在当时约合149美元;而2007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上升到了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飞速提高:1978年的中国相当贫穷,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更是高达67.7%;到了2006年我国的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35.8%,下降了37.7%,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43%,下降了36.4%。

正因为有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物质保障,奠定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基础,才有了今天我们的好生活,也促成了政治、外交、科研等各个领域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使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解放出来,成就了中国今天的辉煌。回顾当初那段历史,我们顶住了国际压力,打破西方“制裁”,并和昔日的对手美国、欧洲等国家积极建立了外交关系,发展睦邻友好,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同时以一个负责人的打过的态度广泛参与各种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了中国,认识到了中国的崛起。在今年年初的雪灾和汶川地震中政府迅速反应,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了最小,现在正在上演的金融危机,中国也负责任地参与应对,和其他国家一起努力稳定金融市场,将金融危机的损失降到最低。

整个中国和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我只能从电视机或者报纸中了解,但是我身边的事情,却是我最了解不过了。改革开放对于我家的影响同样是翻天地覆的,因为其关系到我家的切身利益。

听说我们家在很久之前是个地主家庭,生活宽裕,每天吃穿不愁。后来战争的烽火不约而至,席卷全国,我们家当然也不能幸免于难,战后的家乡已经不复原貌,而我们的房子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废墟就废墟吧,家产全没,人还在已经是万幸了。于是,捡起旁边的瓦砾废砖,在原地搭起了一个小小的房子,算是有个有瓦遮头的地方。到这里,我爸爸还没有出生。就这样,临时搭建的房子,谁能知道,竟然用到了我爸爸二十多岁。爸爸说,小时候,经常要跟两个妹妹跑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地方去挑柴――至今我还不是很相信。爸爸和他的二妹都只是读到了小学,就没有条件读书了,大妹就比较幸运,读完了初中。爸爸出来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粮油食品进出口贸易公司”,也就是外贸局的前身。而他能在这里工作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自从工作以后,我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爸爸一开始什么事情都做,就是一“万金油”,从搬运到维修,从收购到出口,什么事情都能帮上忙,爸爸当时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挑水果,我就从来没有见到他有挑到不好吃的。由于工作上得力又勤劳,爸爸很快就被提升,收入也越来越高。大妹后来成为了会计,二妹也嫁了一户好人家,家里的那个小房子没推掉,爸爸在旁边再另盖了一间三层的房子。不单只是我爸爸,整个社会,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都大大地改善。爸爸后来除了在单位工作之外,看准了社会发展的机遇,也自己另外搞起了家具事业。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于家具的要求量非常大,当时爸爸又认识一些制造家具的师傅,于是在小房子的旁边盖起了一个“大房子”――一间只有一层楼的平房,却有两层楼的高度,足足有300多平方,作为制造家具的工场。貌似我到这个时间附近就要出生了。后来小房子推掉了,又重新盖了一间,然后一直维持到现在的样子了。爸爸后来当上了个小经理,在股票市场上也捞了不少,被我的同学誉为当地的“巴菲特”,我爸爸就说,那以后就叫他“老巴”吧,我当场就囧了。前面的事情,好多都是只是听到大人们说起“当年事”的时候了解到的,按照小姑的说法就是,自从掌门人(我)出生以来,我们生活就好了。

上一篇:2022重点工作安排下一篇:上海市工伤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