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会计准则差异对企业的影响

2024-10-26

新老会计准则差异对企业的影响(8篇)

1.新老会计准则差异对企业的影响 篇一

文化差异对跨国企业的负面影响论文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喜爱“新”产品,对异国他乡的“新”产品有着本能的好奇心和潜在需求。因此,企业应通过对目标国市场的详细调查,向目标国市场的消费者提供我国的特色产品。当然,在向目标国市场推销时,应注意和当地文化的融合,进而进行产品创新。如在印尼的由中国人创办的“大唐人家”餐饮连锁企业使用当地原材料制作出了保持原味的中国菜品,并配合当地人喜欢甜、酸、辣的特点研发出了“菠萝牛肉”、“新甜酸鱼”等新菜品,深受当地人的喜爱。现在,“大唐人家”已经被一些旅游杂志当作印尼最流行的中餐馆之一推荐给各国游客。

纵观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如IBM、谷歌、苹果、沃尔玛、海尔等在进行跨国经营时,无一例外都要进行经营人员的本土化。同时,本土经营人员通过与母公司经营人员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够促使目标国市场经营人员对本地市场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提高营销活动的针对性和效率,增加产品的销售。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时,必然要对所面临的各种文化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使得企业在跨国经营决策时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全面的考虑影响经营活动的各种因素,从而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时所面临的各种市场环境极其复杂,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风险极大。因此,我国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适应目标国的市场文化,提高灵活应对市场环境千变万化的能力,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

文化差异对跨国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增加了进入目标国市场的难度相对于国内市场文化的天然亲近性和高熟知度,企业在初进入目标国市场时所面临的包括语言、文字、法律、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消费观念等方面在内的文化差异巨大,需要相当花费相当长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研究,增加了企业进入目标国市场的难度。

2增加了营销活动的难度我国与目标国在语言、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文化差异为营销活动增加了诸多困难,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增加了市场调研和产品生产的难度。由于文化差异,我国消费者和目标国消费者有时对同一产品在形状、颜色等方面的需求偏好和消费习惯会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企业有可能忽视这种需求偏好和消费习惯的不同,结果开发出来的产品就难以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2)增加了营销沟通的难度。沟通包括对内和对外沟通两个方面。对内沟通是指企业内部营销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对外沟通是指企业与外部群体的沟通,包括消费者、供货商、分销商、政府、媒体及广告公司等。

从事跨国营销的我国企业在与这些目标国市场群体打交道时,对文化意义符号系统的不同理解、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不同行为模式及理解歧义等都会成为跨文化沟通的巨大障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产品译名方面。不合当地文化的产品译名可能会导致对开发市场不利的负面意义。

语言理解方面。语言文字的不同是不同文化最显著的差异,而跨国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语言的交流。有一句格言,“同样一句话在不同人的耳朵里有不同的含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同一句话有时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导致在商务交往中的不愉快。

见面问候语和价值观差异方面。国内外在商务活动问候语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中国人见面为了表示尊敬会在姓氏称呼前面加上职务或“老”字,如“李经理,你好!”“老王,好久不见”或“张总,最近忙什么呢?”等。但若这样对外国商务客人说的话,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自在,甚至是反感。因为在西方,职业不用作称呼,而且避讳“老”字。对于西方人来说,“老”意味着上了年纪,不中用了,这与他们崇尚独立的价值观相违背。此外,由于老外比较在意自己的隐私,因此也不希望别人问自己近期的活动安排等。

餐桌礼仪差异方面。国内大部分地方自古以来就有劝酒和给对方夹菜的习俗,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在我国的北方有些地方,劝酒力度很大,一定要让对方喝醉才觉得自己把对方招待好了,从民间流行的顺口溜就可以看出。如所谓的“感情铁不铁,不怕胃出血;感情深不深,不怕打吊针;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在与目标国的商务交往对象聚餐时,就不能频繁劝酒,更不要给对方夹菜。应尊重当地的饮食文化习惯,各择所需。

告别方式差异方面。中国人殷勤好客,在与客人告别时,一般会竭力挽留;到别人家做客要走的时候,一般会含蓄地说“自己还有其他事要做”之类的话。但在与国外客户打交道时,应尊重别人意愿,不宜再三挽留。若去拜访客户,该告别时可直接相告,不能说“我还有点事”,这样易让别人误以为你在找借口离开。

客套语差异方面。中国人有“卑己尊人”的传统,在得到表扬时一般要客气一番,说一些“我做得还不好”或“只是马马虎虎”之类的话。但在西方得到表扬时应大方地说一句“谢谢”表示礼貌,不要说一些谦虚的话,这样会让老外误以为你所说的谦虚话是真的。

2.新老会计准则差异对企业的影响 篇二

一、所得税会计准则新旧原则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从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出发, 要求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会计重心由原来的以损益表为重心转向了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 从而使新准则中计税差异、会计处理方法等发生了变化。

1. 计税差异的不同

新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会计重心, 计税差异部分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确认的资产或负债的金额不一致。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 即资产负债表内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按照税法规定的资产或负债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除某些特殊情况以外, 要求对因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旧准则以损益表为会计重心, 计税差异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在口径上和时间上的不一致, 将根据会计准则确定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根据税法确定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区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2.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

新准则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要求所得税进行跨会计期间核算:在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首先根据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 按照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交所得税;然后根据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税法计税基础确定的暂时性差异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最后通过倒轧的方法来推算所得税费用。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 -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

旧准则中, 中国准则选用的是应付税款法, 国际准则选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递延法或损益表债务法。应付税款法不要求所得税进行跨会计期间核算, 也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 而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造成的纳税影响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而不必递延到以后各期, 当期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

3. 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差额的含义不同

新准则将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的差额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因为暂时性差异产生于资产与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差, 来源于资产负债表, 所以据以计算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资产必然更加符合负债和资产的定义。旧准则中使用应付税款法时不确认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的差异。

4. 所得税项目在财务报表中的列报和披露内容不同

一是资产负债表中区别于其他资产和负债单独列示的, 新准则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旧准则是“递延税项”, 并在“递延税项”下设“递延税款借项”或“递延税款贷项”项目, 反映企业期末尚未转销的递延税款的借方或贷方余额。二是企业在损益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新准则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旧准则仅包括企业本期所得税费用。三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所得税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计入权益项目相关的当期和递延所得税的总额等项目单独披露, 内容方面的列报和披露, 新准则更详尽、完整、规范。

二、新准则与现行的所得税具体问题上的差异

作为国家会计准则, 新准则应当与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相结合以提高其可操作性。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 新准则与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并不一致。如新准则中“应税利润”的概念在税法中并不存在, 而且税法上有一些征税的情况 (增值税中的视同销售、债务重组所获得的收益、对预收款项的征税等) , 是“应税利润”无法涵盖的。同时, 新准则与现行的所得税具体问题上的差异也很大。

1. 交易性金融资产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 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 其于某一会计期末的账面价值为该时点的公允价值;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7]80号) 规定: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在持有期间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 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由于会计和税法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计量的不同, 则造成在公允价值变动的情况下,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产生了差异。

2. 应收账款

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应当至少每半年对应收款进行全面检查, 预计各项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坏账, 对于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 应当计提坏账准备, 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 应当根据本公司以往的经验和现金流量等情况合理地进行估计。企业所得税法第10条第7项规定, “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不得扣除”, 只有银行的呆账准备金支出可在税前扣除.

3. 存货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相关规定, 期末, 存货应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存货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的, 按照成本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 应按可变现净值计量, 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应作为存货跌价准备进行计提。企业所得税法第10条第7项规定, 企业发生的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由于税法上不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 由此造成会计上存货的净额和税法上存在差异。

4.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1)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 资产负债表日,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 且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7]80号) 规定: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在持有期间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 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按此规定, 企业取得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历史成本计量, 由此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产生了差异。

(2) 发生减值时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业务时, 企业应根据会计准则确认的权益性投资减值损失, 在税法上不予确认, 不允许税前扣除, 形成会计与税法的差异。

5. 持有至到期投资

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相同。

6. 长期应收款

在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情况下 (通常期限为三年以上) , 长期应收款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就产生了差异。在分期收款销售的情况下, 销售收入以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 (一般为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商品现销价格) 入账, 长期应收款以合同约定价款入账, 二者之间的差异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长期应收款的账面价值为应收款项的现值 (以长期应收款的账面余额减去未实现融资收益) , 而计税基础则以合同价款为基础, 由此产生了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在计提坏账准备的情况下, 差异处理参照“应收账款”。

7. 未实现融资收益

在分期收款销售商品行为发生后, 未实现融资收益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 按照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金额进行摊销, 作为财务费用的抵减处理。由于税法全额确认了销售收入, 因此不存在未实现融资收益, 其计税基础为零。

8. 油气资产

油气资产会计处理和税法存在差异表现在油气资产计提折旧折耗、发生弃置义务、减值准备、评估增值、评估减值等。

(1) 油气资产计提折旧引起会计处理和税法的差异: (1) 折旧方法引起会计和税法的差异。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油气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实现方法选择折旧方法, 包括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税法上规定油气资产折旧方法原则上采取直线法, 对采取加速折旧的油气资产和企业做了严格限制。若会计和税法上采用油气资产折旧方法不同, 则企业所得税和会计在折旧的处理上出现时间性差异; (2) 折旧折耗引起会计和税法的差异。会计准则对油气资产折旧年限未作定量规定, 只是原则性地要求企业应当根据油气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 合理确定油气资产的使用寿命。税法上以列举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油气资产规定了油气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果油气资产折旧年限企业所得税和会计不同, 则企业所得税和会计在折旧的处理上出现时间性差异。

(2) 油气资产发生弃置义务引起会计处理和税法的差异。会计上对增加油气资产价值的资产弃置成本计提折旧, 由于税法上尚没有弃置资产, 使得油气资产累计折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 因此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同理, 折现后的资产弃置义务按期计提财务费用, 由于在会计上将弃置义务计提的财务费用计入预计负债, 而在税法上不予确认, 会引起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当资产处置、资产弃置义务实际支出时, 则视为上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转回, 借记“所得税——弃置费用”, 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

(3) 油气资产减值引起会计处理和税法的差异。按照准则规定, 企业应在期末资产负债表日, 对油气资产逐项进行检查, 对由于市价大幅度下跌, 有证据表明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 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等原因导致其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资产, 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依照税法相关规定, 企业所得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 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 除国家税收规定外, 企业根据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提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 (包括油气资产减值准备) 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比较会计准则和税法的相关规定, 因会计上计提油气资产减值准备而税法上不计提减值, 形成油气资产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差异。

(4) 油气资产评估引起会计处理和税法的差异。按照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而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或减值, 应该相应地调整账户, 根据资产评估增值或减值后的价值确认账面价值。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已经按评估调整了有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并据此计提折旧或者摊销的, 对已经调整相关资产账户的评估增值部分,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 由于会计上油气资产按照评估后的价值入账, 而资产计税基础并没有因为资产评估而发生变化, 引起油气资产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产生差异。

9. 固定资产

在分期付款方式 (期限较长, 通常为3年以上) 购入固定资产的情况下,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就产生了差异。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以各期付款额的现值之和确定, 而计税基础则为合同约定价款, 由此产生了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

1 0. 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会计处理和税法存在差异表现在无形资产折耗、减值或评估增值、评估减值等。

(1) 无形资产摊销引起会计处理和税法的差异。会计准则规定, 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适用寿命内合理摊销, 即企业摊销无形资产, 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而税法明确规定了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选择顺序:法律和合同同时规定了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 采用二者中较短者;法律没有规定的, 采用合同上规定的受益年限;法律、合同均未规定的, 摊销年限不少于10年。由于会计和税法在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确定的不同, 引起差异。

(2) 无形资产减值引起会计处理和税法的差异, 无形资产减值引起会计和税法差异同油气资产减值会计与税法差异相同。

1 1. 预计负债

预计负债核算企业根据或有事项等相关准则确认的各项负债, 包括对外提供担保、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重组义务及固定资产和矿区权益弃置义务等产生的预计负债。

(1) 会计与税法的差异

会计上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是根据或有事项准则判断、对估计将支付的金额确认的价值。税法上规定与生产经营相关支出应于实际发生时税前扣除。因该类事项产生的预计负债在期末的计税基础为其账面价值与未来期间可税前扣除的金额之间的差额, 即为零。

(2) 特殊事项——弃置费用

对于油气资产, 按照准则要求, 在初始确认时应包含弃置费用。弃置费用一般按照现值计算确认计入资产成本和相应的预计负债。由于税法不认可预计负债, 其计税基础为零, 由此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但是, 同时资产的计税基础同样不包含弃置费用, 导致其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 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因计提资产弃置义务不是企业合并, 而且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 所以在初始确认弃置义务时不予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1 2. 应付职工薪酬

(1) 工资会计和税法的差异。会计上对于经有关部门批准实行工资、薪金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的企业, 对其按工效挂钩办法实际计提的工资, 无论其是否支付均计入计提当期的费用中去。而税法上, 对于企业按批准的工效挂钩办法提取的工资、薪金额超过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部分, 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超过部分用于建立工资储备基金, 在以后年度实际发放时, 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 在实际发放年度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

(2) 其余专项费用会计和税法的差异。第42条规定,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3) 非货币性福利。在会计处理上, 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的, 应当根据受益对象, 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 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在税务处理上, 根据《实施条例》第25条规定, 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用于职工集体福利的, 应当视同销售, 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 确认销售货物收入, 同时, 按该价值计入工资、薪金支出或职工福利费支出。

(4) 辞退福利。包括:职工劳动合同到期前, 不论职工本人是否愿意, 企业决定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而给予的补偿;职工劳动合同到期前, 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的补偿, 职工有权选择继续在职或接受补偿离职。企业应当根据准则的规定, 严格按照辞退计划条款的规定, 合理预计并确认辞退福利产生的应付职工薪酬。在税务处理上, 企业已经制定正式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提出自愿裁减建议, 并即将实施而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 不应计入当期损益, 当期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应在实际发生时才允许在税前扣除。

1 3. 递延收益

本科目的差异处理主要体现在政府补助事项。在会计处理上, 政府补助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才能予以确认:企业能够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企业能够收到政府补助。在税务处理上, 一般来说, 应在实际收到政府补助时再计入收入总额, 即应按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的实现, 因为企业实际收到款项时才具有纳税能力。

会计与税法的差异:

(1)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在会计处理上,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不能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 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 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 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 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损益 (营业外收入) 。但是, 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税务处理上,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都应在实际取得时计入收入总额。

(2)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在会计处理上,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 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收益, 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营业外收入) ;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 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营业外收入) 。在税务处理上,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都应在实际取得时计入收入总额。

(3) 返还政府补助。在会计处理上, 已确认的政府补助需要返还的, 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 冲减相关递延收益账面余额, 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不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税务处理上, 已计入收入总额的补贴收入需要返还的, 无论存在相关递延收益, 或不存在相关递延收益, 在当期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均可按照实际返还额进行纳税调减处理。

1 4. 长期应付款

在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的情况下, 长期应付款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就产生了差异。在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 (一般三年以上) 的情况下, 固定资产以各期付款额的现值入账, 长期应付款以合同约定价款入账, 二者之间的差异确认为未确认融资费用。长期应付款的账面价值为应付款项的现值 (以长期应付款的账面余额减去未确认融资费用) , 而计税基础则以合同价款为基础, 由此产生了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

1 5. 未确认融资费用

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时, 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与长期应付款之间的差异确认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规定资本化条件的, 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其余部分应当在信用期间确认为财务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税法以分期付款总额确认为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 资本化的未确认融资费用形成的固定资产成本不予认可。其余形成财务费用未确认融资费用税法不予认可, 其计税基础为零。

16.除以上介绍的主要暂时性差异外, 新准则与现行的所得税还有些永久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是指由于企业一定期间的以会计准则为依据确认的会计收益与以税法为依据确认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因计算口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 该差异产生于当期, 以后各期不能转回。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时作为收益计入会计报表, 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确认为收益。这种差异应从税前会计利润中扣除; (2) 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时不作为收益计入会计报表, 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作为收益需要交纳所得税。这种差异应在税前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将其加回; (3) 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时确认为费用或损失计入会计报表, 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则不允许扣减。这种差异应在税前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将其加回; (4) 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时不确认为费用或损失, 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则允许扣减。这种差异应从税前会计利润中扣除。

三、对新准则的分析与建议

虽然新准则能较好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新准则在计税差异、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 计税差异上

虽然暂时性差异不但包括了所有的时间性差异, 还包括了其他原因导致的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但其并不能全面反映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 有些差异是其无法反映的, 如由于税法和会计准则计算口径不同而存在的一些差异 (业务招待费、公益救济性捐等) 。笔者认为, 应仔细寻找暂时性差异可能造成的缺漏, 并专门在新准则中作出详细规定。

2. 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上

较之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递延税款”的定义更符合资产和负债的标准, 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能更好地表示企业未来应付 (应收) 的债务或资产, 从而使资产负债表能更为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有用性。

虽然与现行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相比较,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有较为明显的优越性。但如果直接过渡, 并且在各类企业直接推行, 笔者认为条件尚不成熟。

四、石油企业所得税管理建议

1. 按《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 (试行) 》的要求建立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控制制度。

3.新老会计准则差异对企业的影响 篇三

【关键字】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核算差异;利润影响

为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背景下,企业达到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状况,会计准则不断改善,所以新企业会计准则顺应而生,颁布并且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与旧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在数量、结构、内容上均发生较大的变化,会计准则的根本性改变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工作的进行。还有就是造成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上,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性。那么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固定资产核算的差异性具体表现是什么?差异性对各方面利润的影响又是什么呢?

1、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固定资产核算的差异以及对利润的影响

1.1、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在定义上的差异

企业新会计准则中不仅取消对单位价值的限制,而且在使用期限上,新企业会计准则做出不同于企业旧会计准则“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规定,做出了更为精确表述“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而在企业旧会计准则中关于固定资产,有形资产的单位价值较高,规定使用年限超过一年。

1.2、企业初始计量的差异

在限制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方面的差异。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而言,入账价值是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来确定的,而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被修改为,对于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資产的成本而言,除去协议或合同约定价值不允许后,固定资产成本应按照投资协议或合同约定的价值确定。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不仅对投资资产计量的法律形式,就是协议和合同的同时加以强调,更强调了固定资产的特点,即公允性,进而体现公正、依法、公平的原则。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融资租赁”规定方面的差异。在企业新会计准则中表明,关于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融资租赁”所取得的固定资产成本的计量,要依照企业新会计准则中的规定进行计量,这与企业旧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成本计量方面出入较大。

在关于接受盘盈的固定资产和捐赠的固定资产计量方面的差异。相对于企业旧会计准则而言,基于企业新会计准则的立法思想角度思考,新会计准则未曾涉及对接受盘盈的固定资产和捐赠的固定资产的计量。因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的基准是公允价值,所以没有必要再次对以上条款进行规定。

在“购买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固定资产计量方面的差异。在企业旧会计准则中没有对“购买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固定资产计量进行涉及,但是在企业新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融资性质体现,也就是正常信用条件被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所超出,进而造成延期支付,固定资产成本的基础是购买价款的现值。对于购买价款的现值与实际支付的现款之间的金额差价,不仅要按照相关条款给予资本化,而且应该在信用期间注重计入当期的损失,这一规定不仅达到完善市场经济的效果,而且与国际惯例接轨,逐渐实现国际化发展。

在确定固定资金成本时的差异。在企业新会计准则中表明,在确定固产资金成本时,首先考虑的是对弃置费用因素的估计预测,实际上表明的是,确定固产资金成本的必要条件是考虑净残值。

1.3、企业后续计量的差异

后续计量差异体现在:折旧方面、后续支出方面、以及在计量减值准备上的差异。折旧方面,企业新会计准则中不同于就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在企业新会计准则中从未对取得的固定资产从什么时间开始计提折旧的约束条件进行规定,不同于企业旧会计准则:当日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提折旧,新企业会计准则根据当期损耗或者是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只对固定资产应该按照月计提折旧进行约束、规定;后续支出方面,企业新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与计入固定资金成本有关的后续支出内容,与企业旧会计准则中的第四条较为符合,均表示应当对固定资金成本进行计入,但是与旧会计准则第四条不吻合的是,新会计准则表示计入当期损益的时间是在发生时。

1.4、处置过程的差异

在处置过程差异方面,企业旧会计准则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规定,企业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规定的确认条件有两点,一点是该固定资料处置不当或者是逾期使用不当,造成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第二点是固定资产处于一种处置状态。与此同时,企业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进而对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进行调整。以上的企业新会计准则加强了对固定资金的核算以及管理,具有操作实施方便的特点。

1.5、披露的差异

企业旧会计准则规定指出对有关固定资产的事项进行披露处理,比如已颓废或者是准备处置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已折旧却仍在使用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等,但是亲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对上面叙述的披露提出要求,却对用于担保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或当期确认的折旧费用的披露提出规定,进而保障企业新会计准则更加符合实际需求,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

2、新企业会计准则内容体系

企业新会计准则包括三个部分: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基本准则是企业新会计准则的纲领,在企业新会计准则中占有最重要的作用,由五条、十一章内容组合而成。基本准则是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整个企业的会计工作的指导原则和指导思想,具体准则依据基本准则的法则规定,即基本准则引导具体准则。根据我国规定的下位法不得违背上位法的原则,也就是说,具体原则不得违背基本准则的精神、纲领。基本准则解释了会计核算的前提、要素、原则、以及会计计量属性等,说明了财务报告的结构、财务报告的定义、财务报告的三个基本报表等,指出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目的、适应的范围、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以及准则体系的社会地位。

具体准则,上面提到,根据我国规定的下位法不得违背上位法的原则,即具体原则不得违背基本准则的精神、纲领,可以看出具体准则的制定是根据、参考基本准则进行制定的,它处于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第二层次。具体准则的目的是指导企业在各类经济的计量、确认、报告和记录等方面的具体规范,在38个具体准则中,新制定的会计准则占了22个,其余的16个是在旧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完善而成。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准则内容包含三个部分:一般业务准则、报告准则、以及对特殊行业制定的特定业务准则,其中一般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的是各类企业都大致可以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计量、确认、报告和记录;报告准则主要规范的是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报告类准则;而对特殊行业制定的特定业务准则规范的是特殊行业的计量、确认、报告和记录。

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二者制定的,针对基础准则和具体准则而言,对二者的补充说明,处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三层,是新企业会计准则组成部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用指南的目的是指导会计实务的操作性,主要由主要业务的财务处理、会计准则解释、会计科目表组成,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处理企业业务过程中涉及的财务处理、会计科目等。

3、小结

综合全文,本文对关于固定资产核算,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进行详细的阐述,比如在定义、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处理过程以及披露等方面进行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差异的比较,可以使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增强,为债权人和投资者提供更加可靠、详细的会计信息,保障决策者更优秀决策的做出;还对固定资产核算差异性对各方面利润的影響进行阐述,这些变化影响不仅是简单意义层次上的,更重要的是理念上有了本质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使得会计信息更加透明化,适当控制会计人员的自由权,进而采取措施较少对利润的负面影响,为决策者更好决定的做出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姚玉然.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固定资产核算差异及其对利润的影响[J].经济视野,2013,22 (13):129-130.

[2] 杨华.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的主要差异[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 45(11):66-67.

4.新老会计准则差异对企业的影响 篇四

摘要:会计准则的变革直接关系到会计做账各个方面的事项要求。对企业的发展也是有必然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会计准则的内容也在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对企业的投资效率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本篇文章主要针对现阶段的会计准则的变革进行了分析,通过进一步探讨,并了解了其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会计准则;变革;企业投资效率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在会计准则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和完善,也逐渐朝着国际化的趋势进行发展。新会计准则无论是在准则体系、准则目标、概念基础还是在准则内容和计量方式等方面都实现了和国际准则的趋同,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提高了企业的会计工作的科学性和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准则变革影响企业投资的先决条件企业的经营机制

会计准则在变革的同时,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经营机制会受到影响。

(一)企业经营机制的概述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企业的经营机制。良好的企业经营机制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说,只有企业的机制能够符合企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盈利的实体,只有能够持续盈利,这个企业的发展也才会蒸蒸日上。从概念这个角度上来说,企业的经营机制主要可以从多个不同的方面进行阐述。企业的经营机制指企业生产的商品、商品交换活动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关系。总的来说,决策机制是里面的核心机制,它主要是为企业的管理层服务的,具有先决性和统一性。企业的决策机制体现了最相关利益者的权益,它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良好的决策和发展机制是保障公司正常运行的关键。

(二)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经营机制的影响分析

会计准则在原准则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对企业的投资也会产生必然的影响。一个企业的正常发展,离不开公司财务部门。会计准则变革直接关系到的.就是财务部门的正常工作的开展。财务部门在处理公司账务、财务、各项账单方面都需要考虑到现在会计准则变革之后的要求。企业的会计准则注重的是要体现出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相关性、实质重于形式等等会计方面工作的基本原则。新会计准则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企业投资者在企业筹资这一理念上的变化,企业的筹资出现问题,必然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根据目前国内企业融资的方式来看,主要是以是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这两种融资方式为主。也是因为这两种融资方式自身使用的便利性,为企业的发展能够提供更多资金,在长期内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也是现阶段国内企业邮编使用的融资方式。新会计准则要求会计计量属性由原来的历史成本变更为现在的公允价值,这一转变是我国会计信息领域的历史性突破,由此可以表明公司的债权不再单纯拥有契约关系,而且附加了共有属性。

二、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的影响分析

会计准则的变革,会影响到一个时代企业的发展,从企业的投资、筹资、到发展等一系列过程,都有可能受其影响。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有可能受到影响。尽管可能会计准则的变革只是在某一个小的原则方面进行了变更,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会计准则变革对资产项目投资的影响分析

资产项目是企业投资中的重要内容。企业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在新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的处理方式进行了优化,在以往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完善和改进。而且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弃置费用的相关概念,弃置费用通俗的来说就是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在环保和保护生态方面发生的义务性费用。这对企业的整体收益来说,会适当冲减本年利润。企业的整体收益需要减去产生的弃置费用才是获得的利润。企业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之分。企业的固定资产产生的费用一般都是应用于企业内部的投资,从事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各个方面,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新会计准则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因为很多的企业打着企业内部投资这一名头,随意的支配各方面经费,造成资金的短缺和浪费。新会计准则规定任何企业的内部投资必须经过多重严密的审核关卡,逐步审核,直到通过所有的审核才可以对内投资。之前有很多企业是采取这样的做法,一旦被查出有这种行为,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二)会计准则变革对股权项目投资的影响分析

企业的股权投资主要是指通过对企业的投资从而获得被投资单位相应的股份,作为投资的股权。一般的方式都是购买股票、货币资金、无形资产或者是其他实物资产。不论是哪一种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这种获得的经济效益分得利润和股权。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同一控制下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股权买卖处理时的购买方法,准则在这一方面进行的变革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处理保持留有收益限额、提高外部投资效率这方面的问题,切实的应用到企业的发展中。通过这一改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人为操纵合并企业财务报表的这种现象,对企业的发展而言也是大有裨益的。之前由于会计准则方面的不足,经常性出现虚增利润、美化报表等情况,随着会计准则的变革,这一方面的问题也将会不断减少。如果出现企业经营效果不是很好的情况,企业经营决策者可以适时作出减少对外投资额或者是提高对外投资效率的重要决策,如此可以有利于企业的合并朝着集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对企业的发展来说也是有极大的帮助。

(三)会计准则变革对投资环境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变革,对现阶段企业的发展来说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经济市场的自发和盲目性也有很好的限制和调节作用,二者之间的相互协调,避免了投资者不仅仅是单纯的依靠市场来做出相关的投资决策。很多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之前,会比较关注企业的外部财务报告,通过财务报告可以看出企业在过去一年甚至好几年的发展情况,也可以通过该某一点进而分析企业的盈利情况,在投资之前充分的了解某一家公司,便于做出正确的投资决定。在长期投资的过程中得到的相关利益也可以得到及时的确认,避免短期投资对企业造成的威胁,降低了风险的发生。在此基础上,新会计准则的变革,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外部风险的概率。企业间一直讲的是高收益高风险,在具有高风险的同时,企业也享受着高收益,二者是相互协同的。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定的时候,考虑的不应该仅仅是关注本期利益、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增减变动,需要将眼光转向股东权益这一模块。股东权益更贴切的反映投资者的自身利益。

三、结束语

5.新老会计准则差异对企业的影响 篇五

因为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深层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不存在因果关系。

2.2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盈余管理在本质上是企业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对企业会计报告信息进行调控,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要从源头上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必须限制企业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滥用,比较有效的措施是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对管理层权力的制约、监督。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外部必须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和兼并市场管理,大力发展经理市场;在企业内部要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建立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基于合约委托关系的权责利关系。另外,由于即使是过度的盈余管理对企业也可能带来一定短期利益,因此要加强对管理层的权力监督和制约,就需要让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解滥用盈余管理对于企业形象和长期利益的危害,从而在企业达成一致共识,共同抵制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滥用,提高对管理层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效力。

2.3 重视在职会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准则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是在会计实务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却远远落后于会计准则改革的步伐。通过对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和业务能力,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要注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提高,使其能正确理解在特定环境中某些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特别要使会计人员充分认识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的不同意义和后果,对于操纵会计利润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将会严格依法惩处。由会计职业道德缺失而引起的会计造假及其信息失真,已成为一个全球性、世界性的难题。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健全,在新旧体制转换、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经营方式多元化,各种经济类型相互渗透的情况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防止会计造假行为更显其重要。

3 结束语

总之,应对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予以重视,分析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内容、方式、方法,预估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广度、深度和频度,研究近期审计和证券监管的对策,制定长远的治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S].财政部,,(02).

[2]@贾改仙.新会计准则缩小企业盈余管理空间[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1).

[3]@姜海玲.透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法制与社会,2006,(02).

[4]@王奔.审视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会计之友(上),2006,(10).

6.新老会计准则差异对企业的影响 篇六

二、中小企业实施小会计准则的意义及影响企业审计机构,通过系统的审计方法对企业的风险、控制等程序进行 一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监督,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助于加强小企业内部管理,提升企业会不仅要求制度化,同时应配有相应的监督机制。目前,有些企业内部 计信息化质量,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准则还将加强小企业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与检查流于形式,没有建立整套的监督制度,各 税收征管,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帮助企业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为职能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监督,各行其是,导致会 减负小企业提供了更具体的保障。准则的实施也将加强小企业贷款管计信息不能快速传递与交流,不仅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完成,同时对内 理,防范贷款风险,有利于小企业缓解融资困难。部审计也极为不利。这种制度上的缺陷容易给中小企业带来不可计量 二促进中小企业财务规范化的损失,包括大量资产的流失、管理上的缺陷等。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只有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 二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作,才能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过程,才能正确处理企业各方所形成的 财务工作人员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新准则的直接 财务关系,才能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恰恰忽略了执行者,因此,对财务管理者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很高 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他们把财务管理与简单的会计核算等同。例如,的要求。但是,对于大量中小企业来讲,企业运作初期,财会人员大 在财务控制上,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财务监督体系,使得大量应收账款多是直系亲属或者兼职人员,这些人员缺乏专业素质,法律观念比较 存在、存货毁损等。小企业会计准则从决策有用观出发,更好地考虑单薄,税务知识缺乏等,这样都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而 到和财务管理的融合。这对精细化工作的中小企业而言,起到了一定且,新准则较旧准则相比较,不管是内容还是使用范围都发生了很大 的促进作用。的变化。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缺少,是影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职能难 三提高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以很好发挥的主要问题。企业普遍注重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而对 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信息披露上更加强调充分披露的原则,它对会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重视不够,财务管理职能未能得以充分发挥。计信息披露的时间、内容、范围等进行了科学的、系统的规定,从而 三会计基础比较薄弱 保证企业的财务报告是更加完整的、科学的,更加符合投资者和相关 会计基础性的工作主要包括会计凭证填制、审核、保管;会计 利益主体的需求。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为建立账簿的登记、核对;会计报表的编制、报送期限及会计档案的归档和 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前提条件。保管等有关程序。可以说会计基础工作是整个会计工作的基础,基础

三、中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对策没有做好,企业的会计工作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存在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缺点,从原始凭证的取得、会计凭证的录 任何企业想要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内部环境。企业的内部环入、会计报表的生成及档案的保管等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足之 境主要是指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包括:内部控制机制、采购系处,这样就制约了企业会计工作的水平,影响了中小企业实施新会计 统、营销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等。目前,中小企业的内部环境建准则的积极性,执行的效果上也会大打折扣。设还存在着种种的缺陷,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小 四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 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才能保障正常的、顺利的实施小企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地反映企业客现的经 业会计准则。济活动,未能准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从而给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使用者带来误导的一种现象。众所周知,企业会计人员有义务保证会 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一方面受利益的驱使,经营者直接管理企 首先,加强财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的理解能力,通过专门的培训来彻业,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责,因而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从自身(下转第172页)168现代经济信息 一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模式 七提高会计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前面已经说过,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成熟,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 由于我国的新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和逐步完善,许多新的内容得性的运用,我国还采取谨慎的态度,所以为了符合国际会计的快速发 以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来,这就对我们的会计操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综展,我国必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经济成熟起来。合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提升自身的判断力,对公允价值有着自己的 二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难以确定 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才能对我国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产生积极 由于很多因素,公允价值在应用中仍不得不用其估量值进行计 的影响。量,那么如何能使公允价值的计量有一定的标准,使公允价值得以广

五、结束语泛应用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我国必须努力探索出使公允价值标准化的 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逐步趋同和等有效方法。效,我国也渐渐地接受了很多国际上先进可行的理念,现如今公允价 三尽量多的引用公允价值完成对利润表的编制 值计量对会计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对我 改变我国只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引用公允价值的现状,在实际中 国会计的实际操作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会使我国会计领域得以全面反映公允价值变动为基础做的利润表,使公允价值得到真正的 以更快,更好的发展。利用,逐步完成公允价值计量在应用中的主导地位。四加大审计人员和证券市场的管理力度 参考文献: 我们应该加大对上市公司和审计人员的管理力度,努力完善此方 1邹春舫.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面的管理制度,强化证券市场的有关规定,尽量使公司的相关数据透 计200702.明化,才能有效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2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 五不可滥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J.会计研究200705.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不成熟、市场环境尚不稳定,导致了我国不 3苏淑艳.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乡镇企能滥用公允价值来进行计量,如果抛弃这些因素不管不顾的使用公允 业会计200705.价值,则会失去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所以要待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逐 4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会计研究200406.步完成公允价值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5柴屹松李博.浅谈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J.决策与信息: 下旬201205.六不盲目追求与国际标准的同步 6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征J.会计 不管是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还是从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实际 研究200605.应用中,我们都不难发现,我国的公允价值应用主要都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实现国际趋同。但是我国在引用中,并没有完全照搬国 作者简介:吉庆才,男,职称:会计师(中级),研究方向:会际的会计准则,所以我国企业也不得完全照搬国际公允价值的应用,计要素计量属性,单位全称:天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而是要结合实际,完成自身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这样才对我国探讨公允价值起到重要的意义。(上接第168页)底了解新会计准则与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不同之处;其次,对财务人 制;同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并运用会计信息系统、预算系统、事员的旧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换代,使其更加符合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 后监督调整系统等将企业内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纳入规范化轨道。争的需要;最后,加强企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

7.新老会计准则差异对企业的影响 篇七

一、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差异比较

1. 概念表述不同。

所谓企业合并,是指一个企业为获得对另一个或多个企业的控制权,吸收一个或多个企业净资产以及将两个或多个企业合并成新企业的交易或事项,概括来讲,就是控股合并、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CAS20除了明确企业合并的定义外,还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把企业合并划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这种划分是由我国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大量国有企业的合并是在政府的控制下完成的,这类合并往往不是纯粹的企业行为,而是各方利益协调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将这类合并与纯粹的市场行为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区别对待,否则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

2. 核算方法和计量基础不同。

CAS20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核算,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核算,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之所以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和计量基础,是因为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合并在交易过程中存在本质区别。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是合并双方在公平、自愿的基础上完成的,而是在企业集团或政府机构的授意下完成的,企业合并过程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买方和卖方,因而不能采用购买法、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合并成本。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合并双方在公平、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市场交易,参与合并的企业中有明确的买方和卖方,自然需要采用购买法、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核算。

3. 合并成本的计量不同。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或发行股票面值总额)大于取得的被合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冲减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减留存收益;反之,则调增资本公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按照合并日购买方投出资产或发行债券、股票的公允价值计量,购买方支付的合并对价公允价值大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确认为正商誉;反之,则调增当期营业外收入。

4. 合并费用的处理不同。

直接与企业合并相关的费用包括审计费用、评估费用和法律服务费用等。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费用计入合并成本。

5. 合并商誉的处理不同。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由于按账面价值进行计量,因而不存在商誉确认问题。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支付的合并对价公允价值大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应当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确认为正商誉,并在每一会计年度末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出现负商誉的情况,则直接增加当期损益,而不需要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确认负商誉。

6. 合并日披露的内容不同。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合并日需要披露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要保留被合并方合并日当天的留存收益,合并利润表中要包括被合并方期初到合并日当天所有的损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合并日只需要披露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不再保留被购买方合并日当天的留存收益。

二、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合并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1. 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按照公允价值对被购买方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进行重新计量,合并后企业净资产的价值变动(表现为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以及商誉(表现为购买成本与被购买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必须在购买方的单独报表(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情形下)或合并财务报表(控股合并情形下)中予以反映。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一方在编制单独报表或合并财务报表时,计价基础保持不变,继续沿用合并另一方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既不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动,也不确认商誉。

由此,在物价上涨或被合并方资产质量较好的情况下,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报告的资产和净资产规模通常大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但净资产中的留存收益额会低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2. 对利润的影响。

企业在编制年度合并财务报表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往往比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报告的利润低,这是因为: (1)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仅将合并日后被购买方实现的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将参与合并的企业整个年度的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 (2)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被购买方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进行计量,在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日就需要对资产增值的部分加以摊销,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合并成本按账面价值计量,不涉及资产评估增值与商誉问题,则不会增加相应的摊销费用。

3. 对主要财务指标的影响。

在物价上涨或被合并方资产质量较好的情况下,被合并企业的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相比,利润较高,股东权益较低,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通常也较高。此外,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方面要优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表现为资产负债率低、流动比率高。主要原因是,被合并企业的负债评估后的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异往往不大,但资产的评估价值往往高于其账面价值。

4. 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往往比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报告的利润低,这对纳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会计处理上具有节税效应。主要体现在: (1) 增加了合并后企业资产的价值,相应计提的折旧也会增加,这会起到减轻税负的作用; (2) 确认被合并企业的正商誉,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减值准备,增加了合并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本,减少了合并企业的未来利润,从而可以达到节税的目的。节约的税款会增加合并后企业当期的现金流量,使企业获得未来“税盾”的价值。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会计处理上不具有上述节税效应,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相比,产生的现金流量较小。

5.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从会计信息的客观性来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账面价值进行核算,账面价值是根据历史成本计量形成的,可验证性较强,不容易受到人为操纵的影响,据此产生的会计信息的客观性较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公允价值进行核算,在企业合并的过程中,被购买方资产、负债的价值往往需要借助专业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购买方为了提高合并价格,会诱使评估机构做高评估价格,因此,评估产生的公允价值容易受到人为操纵的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大大降低。

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来看,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提供了合并后企业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相关信息,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有利于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结合现实经济环境把握合并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合理预计合并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因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增强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由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以账面价值反映合并后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大降低。

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来看,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得合并后企业与其他合并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横向可比性。不过,若从合并各方来看,由于在合并时采用公允价值对所有资产和负债进行了重新计量,而合并前的资产和负债是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的,从而导致了合并各方合并前后的会计信息缺乏纵向可比性。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由于合并前后企业资产和负债均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所以合并前后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性较强。但若与国内或国外其他合并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就缺乏横向可比性了。

综上所述,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因为报告了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财务分析师也会因为这种类型的企业合并在合并后拥有较高的盈利水平而提高对合并后企业股票价格的评价,那么作为合并方的股东就有动机构造企业合并类型以适用权益结合法,防止合并后公司股票价格下跌,保证其今后在二级市场上抛售股票能够套现获利。但是,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对于相同的企业合并业务,两种类型的企业合并将产生完全相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若考虑纳税等现实因素的影响,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更能增加企业的价值。因此,有必要加强企业合并业务的信息披露,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报告的合并利润,要分别披露合并前企业并入的利润和合并后企业创造的利润,及其造成的盈余差异,引导资本市场理性、健康地发展。

摘要:本文比较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在会计处理上存在的差异, 分析了这些差异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合并,同一控制,非同一控制,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庞靖麒, 王玉刚.经济后果视角下的合并方法选择.财会月刊 (理论) , 2006;3

[2].刘永泽, 傅荣.高级财务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8.新老会计准则差异对企业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解散清算;破产清算;清算会计

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金融机构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存在不足并逐渐表现出来,金融机构破产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规定和相应的配套制度,导致在实践中破产处理措施也不规范,对金融机构发展及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了解破产清算与解散清算的性质差异以及其会计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综述

姜丽秋在现代商业周刊中曾发表过破产清算的会计处理及其对会计的影响的文章,指出破产清算企业资金运动的特点不同于持续经营企业,破产清算会计要素与持续经营会计要素相比,存在实质上的差异,在企业破产清算条件下,需要重构其会计要素,对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指导企业破产清算工作有重要意义。辛云峰曾在文章中提及解散清算会计与破产清算会计的比较,从两者的相同之处谈到两者的差异,较为系统的概括了两者之间产生不同的原因。

2 公司解散清算的会计处理

2.1 资产的变现处理,设置科目“清算损益”用来核算清算损益的情况,在该科目下面设置“处理资产损益”“清算前损益调整”“处理负债损益”、“清算税费”“清算费用”这五个子目,根据具体情况在子目下设明细科目。

2.2 会计分录的编制原则和方法。当同时存在价值变化和数量变化时,并不一定要单独反映并做会计处理,可以集中综合体现,将清算损益综合起来计算。借记“清算损益”,贷记相关科目。处理待摊费用,应将其列入清算损益,借“清算损益—处理资产损益”,贷“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处理无形资产时,按账面价值全额转销,将其列入清算损益,借“清算损益—处理资产损益”科目,贷“无形资产”科目。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冲减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处理时,当数量上升时,借“固定资产”科目,贷“清算损益—处理资产损益”;当数量短缺时,按账面价值入账,借记“累计折旧”“清算损益-处理资产损益”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已经计提过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冲减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当固定资产清算的价格高于或者低于账面价值时,按照高于或者低于账面价值的那一部分,借记“累计折旧”,贷记“清算损益—处理资产损益”科目。

3 公司破产清算会计的处理

3.1 会计账户和科目设置。资产类账户应当设置“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库存商品”、“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设置时有些账户是根据原来企业的某些账户和相近账户合并以后设置,但是设置和核算的内容存在差异。负债类账户设置有“借款”、“应付票据”、“其他应付款”等。“借款”、“其他应付款”的设置和核算内容有较大差别。清算损益类账户应当设置“清算费用”、“清算损益”、“土地转让收益”等。清算完成后,清算损益余额有可能在贷方,也有可能在借方,主要核算公司在破产清算期间,处置资产、确认负债等产生损益和所有者权益。

3.2 期初相关账户结转。清算组是根据企业所提供的相关“科目余额表” 来重新编制新的科目余额表,并结转相关账户的余额,调整存在的差异。

3.3 在清算中具体事项的账务处理。对企业的破产财产我们通常可用拍卖、招标和协议这三种方式来处置变现,随时做账务处理即可,主要包括收回账款等债权,卖产成品、材料等存货,处置相关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转让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并结转清算损益等。破产财产处理完以后需要支付的破产费用,应当按实际发生的金额,借记 “清算费用”,贷记有关账户;当清算最终完成时转入清算损益,借方“清算损益”,贷方“清算费用”。

4 公司解散清算与破产清算的会计差异及对会计的影响

4.1 解散清算会计与破产清算会计的差异。法律依据不同。前者主要以《公司法》为依据,后者主要以《破产法》为依据。产生原因不同。前者是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届满或者其他解散事由出现;后者是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所属不同。无论何种原因解散其全部资产归出资人所有;公司被宣告破产,作为破产财产由清算组占有和管理。会计目的不同。前者清理终止营业时的资产,进行变卖偿还债务后,将剩余财产分配给出资人。后者将破产财产变现后用于清偿债务。另外会计组织也不同。

4.2 公司解散清算和破产清算差异对会计的影响。①公司的清算,在解散清算条件下,清算的工作是由清算组负责并进行的。但是在破產条件下,公司面临资不抵债,总会有一些债权人债权得不到清偿,为充分保障企业相关债权清偿的合理性,需要由法院来出面解决。②在解散清算的条件下,债权最终能得到偿付,债权清偿的顺序不需要严格遵守。但是在破产清算条件下,要求必须严格遵守债权清偿的先后顺序。③在公司解散清算时,一般我们不编制财产状况估算表,而是用职业判断,凭借职业经验就能够判断出该公司的偿债能力。但是在破产条件下,公司资不抵债,要求以现行的公允价值来编制财务状况估算表,详细反映企业各项债务的担保情况以及偿债能力等。④在解散清算的条件下,公司各项清理费用支付和资产清理中产生的利得或损失,都计入“清算损益”账户,这个账户在本质上属收益类账户或者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但是在破产清算的条件下,公司各项清理费用支付和资产清理过程中产生的利得或者损失,都记入新设置的“财产亏损”账户,这个账户本质上属资产性质的账户。

5 结论

解散清算与破产清算都是企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竞争和资本流动日趋激烈,企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我们应当切实把握好破产清算与解散清算的含义、内容、程序等,更应当切实做好会计工作,把握会计工作中的原则与特性。正确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提高公司的竞争力,保护股东权益。

参考文献:

[1]辛云峰.解散清算会计与破产清算会计的比较分析[J].现代会计,2000(02).

[2]贺凤梅.破产清算会计与财务分析会计比较[J].财经界,2009(10).

[3]李四能.企业清算及其会计处理的特点和原则[J].管理与效益,2008-

02-10.

[4]李四光.新企业破产法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上一篇:【热门】小学生暑假日记下一篇:端正入党动机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