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避网上种种求职陷阱

2024-10-02

如何规避网上种种求职陷阱(8篇)

1.如何规避网上种种求职陷阱 篇一

只登录大型网站

很多大学生通过网站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的经验之一就是:一定要找到可靠稳妥的网站,一些知名公司的好职位会出现在各种网站上,往往是在一些专业性的大的网站出现之后,相继又出现在小网站上,其时间差距从几天到几个月都有,甚至有的没有许可证的网站登载企业一年前曾发布过的广告。一些小网站有明显抄袭大型网站的嫌疑,不仅内容上拷贝,就连形式和网页设计上也有仿造的痕迹,让求职者无法信赖。因此,选择大型专业交流的网站进行投递简历,有的放矢,收效就会很好。

求职者可将求职信息张贴在有许可的“无忧工作网”、“大学生就业网”等专业网站里,或将信息发布在一些点击率较高网站的专栏上,或直接登录用人单位的网站,捕捉网页上随时发布的信息,直接与单位联系。

牢记不轻信不掏钱原则

在某网站上得到一份面试机会的某大学生,在面试单位要求交100元材料费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掏了钱,因为他太想留在北京了。可是之后却没了音讯,再跑去面试的地点,发现已经人去楼空。

刚刚出台的《北京市洽谈会实施细则》明文规定:单位的内容必须真实合法,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应聘人员收取任何费用或要求应聘人员以其财物、证件作抵押。所以,大学生在得到录用通知以后,不仅要反复看清楚公司的营业执照,还要牢记不掏钱的原则。

在网上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只是第一步,不可因为急于求职而轻易应诺,要与用人单位耐心交流,如有单位以考查能力为名,传来诸如翻译材料等要求完成,则需慎重,一次考查可以理解,如要求多次完成,则有赚取无偿劳动之嫌,

参加正规网上活动

网上存在不少局限,求职者并不能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为了防止受骗,大学生网上求职应参加由学校、教育部门、人事部门组织的正规网上活动。长期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人民大学人事学院周女士分析认为,学校在校园网上发布的一些信息可信度一般较高,而社会上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网站就难以保证了。

现在一些大企业大公司通常的做法是通过网上接收学生的个人推荐材料,然后再到学校来考查、面试,最后才决定是否录用,直接在网上签约的很少。另外,由于网络的安全性还比较差,个人或企业在网络上输入的信息有可能被他人窃取、利用,造成名誉、经济上的损失。对此,大学生在发送简历前,应该先致电到单位确认;在网上进行“虚拟面试”后,求职者如果决定签约,应该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进入双方的真实接触阶段,了解得越多越好,以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底”。

另外,网上求职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操之过急。今年就业形势严峻,网上会提供的岗位有限,而应聘者又多,求职的大学生容易产生焦急心理,认为必须赶在最初的几小时、一两天应聘。一旦网络拥挤,又转而心灰意冷,白白流失求职机会。通常网上会持续一段时间,要坦然地面对挫折和困难,大可不必自卑胆怯和过分焦虑,要积极调整心态迎接挑战。

2.网上招聘陷阱多 求职需谨慎 篇二

时下,春节过后大学生们又开始进入了找工作的关键时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查询招聘信息、注册、投简历,乃至网络面试,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求职方式。但是,尽管网上求职具有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的优点,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那就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甚至可能蕴藏不少陷阱,求职者应提高警惕谨慎对待网上应聘。

网上求职难摆脱信息泄露困扰

网上求职,一不当心,求职者简历中的种种个人信息就可能成为他人牟利的法宝。一些别有用心者盗取求职者的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家庭详细地址等个人信息后,转卖牟利,求职者受到无端骚扰的情形屡见不鲜。

自从前不久在网上求职时留下一份个人简历后,顾小姐的生活就再也没有安静过。一会儿是莫名其妙的短信,一会儿是没头没脑的电话,一会儿又是一大堆职业培训的广告邮件。后来才知道,全是网上简历惹的祸。

郑州某院校面临就业的小敏,也遇到了相同的`困扰,近一个星期以来,不断接到外地或本地的陌生来电,这些人操着不同口音,问小敏的问题大同小异:是否愿意从事“特殊服务”?更让小敏吃惊的是,对方对小敏的年龄、籍贯和爱好等了如指掌。

因信息泄露险被诈骗钱财的案件也屡屡发生。据《南充日报》报道,何飞飞是西华师大学生,面临毕业的她在各大求职网站上投放了个人简历。不久,何飞飞接到一个自称是学校档案室老师打来的电话,并准确叫出了她的名字。随后,那位“老师”开始询问她家的电话、住址以及她现在是否在学校。何飞飞当时没有多想就一一作了回答。

后来,何飞飞查了一下号码的所在地,一查是重庆,何飞飞就警觉起来,马上给父亲打了电话,告知事情经过。何飞飞说,第二天父亲就打来电话说,有一个自称是某地交警的告诉他,自己女儿出了车祸,让家里人赶紧寄钱到该地第三人民医院。幸亏及时防范,骗子的伎俩才没得逞。

网上求职陷阱重重

网上求职火爆,不过,由于网络世界的复杂,网上求职升也是危机四伏,陷阱重重,

一家网络招聘机构吴经理介绍,他们曾接到过求职者投诉,有的求职者网上发出求职申请后,招聘公司立即回复“录用”,当求职者希望上班时,对方随即要求求职者缴纳300元的培训费,最后求职者一打听才发现,这家公司竟然不存在。

令人吃惊的是,一些 组织也通过网络招聘设下 陷阱,频频将 黑手伸向了求职者。网友“虎父牛子”在网上诉说了自己的遭遇。作为大三学生,网友“虎父牛子”在一个人才网站发布了找工作的信息,不久就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称在某地开有一大型超市,需要人手,100元一天,管吃管住。“虎父牛子”信以为真,当晚便乘火车到达该地,两个人接待了他,并将他送到宿舍。第二天,他被带到一个房间里,一个30多岁的人在讲课,先是介绍他们的产品,接着就介绍“拉人”入伙的经验……“虎父牛子”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掉进 黑窝了。他想立即逃脱,却遭到挡驾。次日凌晨,趁人不备,他从窗台跳下,才脱险逃出。

网络诈骗,也是无奇不有。英语专业毕业的李小姐在某知名招聘网站发现一家外资企业正在招总经理助理,条件是英语口熟练,能翻译,待遇不错。于是,她便向该公司发了份求职简历。第二天,该公司回复称,为考察她的英语翻译能力,要求她在两天内翻译一份公司的材料(大约3万字)。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李小姐花费一天一夜时间把该材料翻译成中文交给对方。正当李小姐满怀信心,充满期待地准备上班时,该公司却回复称该职位已经招到合适人选。但是,李小姐随后却发现,该公司又以另一名称在该网站招同样的职位,联系邮箱没有变,李小姐这时才恍然大悟自己上当,自己网上求职竟被当成免费劳力。

擦亮眼睛提高防范意识

网上求职,诈骗方式形形色色,求职者务必擦亮眼睛,提高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首先,尽量选择与正规的专业网站进行合作。网络招聘在中国大陆出现仅仅只有几年时间,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市场比较成熟的地区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求职者来说,选择规模大、知名度较高、门户型的招聘网站是明智之举。

其次,对于网上招聘信息要仔细甄别,不要因为求职心切就盲目相信网上的招聘信息,在投递简历和去面试前,都要仔细查看招聘公司网站内容,并通过当地工商部门查询有无此单位,多方了解,核实情况,以免上当受骗。

再次,对于一些单位的招聘,不要盲目地把自己的信息泄露给陌生人,通过网络发送简历时最好不要透露过多的个人信息。

3.如何规避网上种种求职陷阱 篇三

三天前,她还庆幸自己被“馅饼”砸了,世界五百强企业德国巴斯夫企业要招用她,昨日,她通过各种渠道查出德国巴斯夫公司最近并没有公开招聘,而向她致电的这家企业并不存在。网上查询得知,该企业招聘人员的电话却来自东莞、韶关、惠州三个地方。

被“名企”邀请面试

“心碎了”真名叫杨岳敏,是太原科技大学的大四学生。一周前,她将精心制作的电子简历发布于智联招聘网、山西人才网以及校园招聘网上。为了能让企业看到自己的简历,每隔两天,她都会在睡觉之前上网刷新、查看一次。

3月27日上午10点,正在图书馆看书的杨岳敏,接到自称是“德国巴斯夫广州分公司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说是看到她的电子简历,希望她准备一下,参加企业的电话面试。

这让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杨岳敏欣喜若狂,她把宿舍的电话告知了对方,说自己晚上7点有时间,但对方却告诉她:“今天晚上已经安排其他求职者电话面试了,明天晚上7点,企业人事部的.部长会致电给你,进行面试。”

电话+视频面试挺“正规”

第二天晚上,杨岳敏如约在宿舍等电话,为了能集中精力面试,她还支开宿舍姐妹们。对方问了二十个问题,必须在半个小时内回答完,其中还问到了关于该企业的文化,以及管理制度,

“幸好我有准备。”杨岳敏感觉良好。

半个小时后,对方招聘人员称:“我们已经对你的面试进行了录音,这些录音会送往总部,可以的话会给你答复。”最后,该招聘人员还告诉杨岳敏:公司在香港有分公司,内地也有。内地总部在北京,可以选择地点上班。

听了这番话后,杨岳敏马上回答对方:可以在山西上班更好,如果山西没有分公司,在山西附近的城市就职也可以。面试完毕,她感叹:名企面试就是不一样,正规。电话面试后,杨岳敏在第三天接到了对方的电话,通知进行视频面试。视频中,杨岳敏看不到对方面试人员的脸,只能看到很多办公格子。视频面试让杨岳敏吃了定心丸,办公地点很敞亮,像个大企业。

大概过了十天,对方才给杨岳敏打电话,说被录用了,让她携带身份证、毕业证复印件到广州东莞参加半个月的培训。由于还没有毕业证,杨岳敏向对方致电,询问能否推迟培训时间。

“电话打不过去。”杨岳敏便在网上查询招聘人员打过来的三个电话号码,显示的居然是东莞、韶关、惠州的区号。

别让“名企”蒙住眼睛

之后,杨岳敏在网上查到该企业北京分公司的电话,致电对方后得到的答复却是:“我们只在XXX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最近,我们并没有在全国招聘未毕业的大学生。”

对此,山西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市场部部长李学强建议:求职时,一定从三方面做准备。一、核实对方电话,尤其是外地企业打过来的;二、从网上核实企业地址,必要时致电对方询问具体情况;三、核实企业招聘人员,如果对方招聘人员在电话沟通时躲躲闪闪,不愿意透露姓名、职务等,可以直接致电总部进行询问是否有这个招聘人员。

4.大学生如何规避就业陷阱? 篇四

刚刚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时面对招聘广告,签订劳动合同,洽谈就业岗位和工资福利待遇等事项,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某些企业和单位正是利用大学毕业生没有社会经验,在这些环节设置陷阱,损害求职者的合法权益。下面我就举一些关于就业陷阱的实例来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规避这些陷阱。

一大学应届毕业生张某在一家职业中介的信息栏上看到招聘文员的启事,便前去咨询。该中介所“电话联系”了公司后,告诉他职位空缺,可以去试一试,但要交纳100元中介费用,并承诺如果这家不合适,可另外推荐,直到找到工作为止。面试后,公司让他回去等消息。等了两个星期,被告知未被录取。张某只好找到那家中介所重找一家公司。经过面试,又经过长达半个月的等待,仍然得知没有被录取。当张某第三次折回中介所时,中介所告诉他没有新的空缺职位,让他再等等。

这个案例就是我们经常能遇到的非法中介陷阱,部分非法职介机构通常采取拖延时间、与用人单位共同欺骗等手段,骗取求职者信息费、介绍费等。所以求职者碰到那些“一间门面、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的职介所或者“人才市场”要格外当心。正规的职介机构应有营业执照和招工许可证原件;明码标价;公示劳动监察机关举报受理电话;收费时出具由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服务人员持有职业资格证等。

在众多的就业陷阱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学生就业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培训机构混迹其中,不断给大学生介绍“高薪就业”、“保证就业”之类的机遇,殊不知其中陷阱重重。其一,收了培训费仍然没有工作;其二,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联手坑害大学生;其三,用人单位也有培训陷阱,更有因为培训失去自由的事例。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具备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同时,在求职时要先清楚用人单位的背景、规模、工作的具体内容等等,保证不被非法单位所欺骗。

5.求职如何避免就业陷阱 篇五

1.薪资过高,谨慎小心

正常情况下初入职场的新人薪资都不会太高。可是如果你应聘的这份工作薪资方面高的过于离谱的话,那么你就得小心一点,以防这其中存在欺骗。

2.条件突然变松,可能有隐情

招聘信息上面的条件写的很是严格,可是在面试的过程中却突然对你放松条件,但是在一些工作内容上总是遮遮掩掩的,那么此时你就需要留心一点,以防应聘公司干的都是一些违反的勾当。

3.修饰工种

明明就是一名操作工,可是招聘信息上面却写着某某工程师,再者就是相对应的工资也不符合。对于这种工种修饰的行为是最能够欺骗一些初入职场的新人。

4.收取各种费用

正规的企业招聘,员工的相关费用,公司都应当统一报销。如果以各种原由向你收取费用的话,那么你只要果断走人就好了。

5.详细过问家庭情况

6.如何规避求职风险 篇六

一,多渠道求职

(1)人才交流会是市内外许多用人单位和求职个人择业求职的首选方式,求职者不应错过;

(2)登记查询(企业、人才推荐);

(3)网上求职,

二,讲求求职技巧

(1)准备好各种求职材料(求职简历、资格证书及成功案例等)。

(2)求职定位要准;求职是需要成本的,备好交通费、吃住费、误工费、简历制作费、务工证等各种证件费用等,要减少风险,就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到合适的地点去求职,一定要看有适合自己的岗位才选择进场求职。

(3)不要在同一家公司应聘数个职位;

(4)掌握面试细节:亲友团:“不带为妙”、微笑:“始终如一”、倾听:“聚精会神”、应答:“思考5秒钟”、语言:“讲普通话”,

三,规避求职风险

(1)到正规市场求职:中介一定要看是否有“三证”(营业执照、中介许可证、税务登记证);

(2)拒交各种名目的费用: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行为,都属非法行为。招聘单位培训本单位的职工,也不准收取培训费。求职者遇到此类情况,要坚持拒交,并向招聘单位所在地区举报,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掌握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求职者在求职前或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学习一些劳动法规或相关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谨慎签定劳动合同

7.招聘旺季 如何识破求职陷阱 篇七

【案例】先提供岗位,后无限期拖延时间

小召今年大学毕业,得知惠州某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在招“经理助理”,在工作人员的“招待”下,小召先交了20元“工本费”。小召顺利通过了“第一关”,接着接受一邹姓经理面试。邹经理说:“公司是靠信息吃饭的,你有没有信心做好?我们这里只需两个经理助理,如果你没决定的话就把机会给别人了。”小召满心欢喜答应了。邹经理又说:“要先交300元‘信息保障金’,上班后7天就会退保障金。”

小召交了300元后签了一份合同,该公司工作人员说第二天再签正式合同。接着该公司工作人员又以不同的理由要求小召交纳“伙食费”100元,两套服装费300元。第二天,小召去该公司,对方称现在是试用期,不用签合同。一名工作人员还叫小召自己买笔记本、笔去抄一些招聘信息。小召感觉不对劲,就想退钱。该人员说要按公司程序办事,不做的话只退5%,特别困难的才能退10%。

行家支招:惠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监察支队有关负责人表示,部分非法用人单位通常采取拖延时间等手段骗取求职者信息费。求职者碰到那些“一间门面、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的职介所或“公司”要格外当心。应聘过程中,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取报名费、登记费、培训费、押金或保证金等;求职者被录用后,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小召在这次应聘中受骗,就是没有确定该公司的合法性,放松了警惕。同时,该名负责人表示,他们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对这些非法招聘一查到底。

【案例】偷梁换柱,以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除劳动关系

某公司在街头派发招聘广告,小李对该公司的会计职位有兴趣,该公司招聘广告上标明该职位月薪2000元。经过简单面试后,小李被“录取”了。但当她去报到时,却被告知按照公司的规定,员工必须在一线锻炼一段时间,熟悉公司运作流程后方可回到岗位。于是,小李跟着公司工作人员去跑了一个月的业务,主要是帮公司拉拢客户。当小李对此提出异议时,该公司月底却以“不能胜任”为由,解除了劳动关系,并只发700元基本工资。

行家支招:业内人士表示,新人被认为“试用期不合格”而遭辞退,有“注水”招聘的嫌疑。“注水”招聘虽然隐蔽,但往往有很多破绽。如招聘信息过于简单,没有岗位职责和应聘条件;刚面试完即被告知录用,但劳动合同却迟迟不签,被录用的职位与原先应聘的职位不符,对方还会提出种种不合理要求;双方口头、书面约定的合同中有明显的不公平条款。求职者在工作开始前要和雇主沟通明确工作要求、工资结算的方法和时间,并确保双方达成一致。求职者要了解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在对岗位信息中的`职位描述、招聘条件都明确的情况下进行选择,学会分辨形形色色的假招聘,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毕业生求职网提醒,大学生求职一定要避免急切心理,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应届毕业生,没有经验而自暴自弃,保持信心,通过一些正规的求职途径来进行求职,例如人才市场,校园招聘会,大型人才网站,尽量不去小型中介机构!面试中保持警惕,在不确定时,可要求面试单位提供相关文件,找律师咨询面试中的疑问,所和老师及家人沟通!

毕业生求职网提供更多相关文章:试用期用人单位易触犯的七宗罪    "试用期"不能成为"白用期"   谨防用人单位设置就业陷阱

8.如何应对求职陷阱 篇八

就业,已成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心头之患。“现在的我们就是“热锅上的蚂蚁”,连做梦都想找工作的事。”而今,毕业生们除了焦虑,还得提防来自不法分子的“就业陷阱”。一项由12463人参加的调查显示有55%的人遭遇过就业陷阱,其中遭遇收费陷阱、试用期陷阱、无偿占有智力陷阱的比例最高。

陷阱一:巧立名目,收取费用。

以录用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的屡见不鲜,但仍有不少求职心切的毕业生,掉入此类陷阱。

这些公司招聘时常常不看任何学历证明,甚至不安排任何面试,而只要求求职者支付信息费、报名费、登记费、资料费、推荐费、注册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当他们填满自己的“钱袋”后,就会找各种理由将应聘者“辞掉”。这是黑心单位最常用的欺骗手法。

陷阱二:不签订就业协议书。

用人单位不允签订就业协议,甚至不约定违约惩罚条款的相当普遍,据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都不约定违约金,而在20%有约定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害怕学生违约而提出的要求,学生主动提出的很少。毕业生之所以没有约定,一方面是不想自己被“套牢”,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陷阱三:长期试用,榨取人力。

对于刚毕业的求职者来说,签订劳动合同最容易遭“忽悠”的就是“试用期”了。试用期过长或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鱿鱼”,这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的普遍遭遇。劳动法规定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与正式合同期相比,试用期内的工资收入及福利待遇低,长期耗在试用期内,不仅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不利。

陷阱四:弄虚作假,不讲诚信。

一些公司为了吸引求职者,常常在介绍招聘岗位信息时歪曲、编造、美化,极尽包装。这些公司常以高薪为诱饵,迫使应聘者立刻签订合同以及约定高额毁约金的方式,千方百计套牢求职者。还有些不规范的网站和中介机构,通过接取求职简历,获取大量个人信息,出售给企业作为销售信息。更有甚者,在报纸上刊登招聘信息,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诱使应聘者递上个人资料,留作它用。

陷阱五:以招聘为名,行推销之实。

先以优厚待遇,让求职者上门应聘,再以种种理由提出要对求职者进行“考察”。具体考察方式就是公司先与求职者签订一份产品推广协议或产品促销协议,协议中约定求职者必须在约定时间内以公司规定的价格销售掉该公司某种产品,并收取一定的保证金或样品费。当求职者签好协议去推销产品时,才发现根本销售不掉。结果,求职者的保证金或样品费就这样被这些公司“黑”掉了。

二、破解对策:如何应对求职陷阱

1、进一步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行为主导作用。

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现行大学生就业方式进行总结反思,结合当前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出台相关行规来防止和杜绝就业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加强反馈与抽查,促使用人单位严格履行相关法律法规及各种制度。

2、发挥新闻媒体正确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

政府要利用好手中掌握宣传媒体的政治优势。在广播、电视上抽出一定时段播映相关内容;在报纸上开辟就业专栏,定期向社会公布相关用人信息,列举就业陷阱等,以引导学生的就业行为和有效制止招聘过程中的不轨行为。

3、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教育。

高校要进一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选编一些资料如劳动法、合同法、常见的就业陷阱案例等,供大学生阅读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4、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法律意识。

对于毕业生而言,要清楚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以摸清应聘单位的发展前景。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时,一定要注明双方谈妥的条件,这样即使双方产生纠纷时也不会空口无凭。如果遇到与中介招聘信息所列的待遇、薪酬情况严重不符合的,可以向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求职者,对自身资料要加强保密,最好到具有公信力的网站。

上一篇:那种幸福的感觉下一篇:我国国有企业工会在新时代的工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