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雷雨交响曲(共2篇)
1.观雷雨交响曲 篇一
观话剧《雷雨》有感
轰隆隆的雷声还在继续,四凤被电击中在这场雷雨中怀着悲哀的逝去,单纯善良的周冲为去救四凤也命丧黄泉,而周萍更是想得到人生的解脱而追随心爱的人儿而去…痴呆了,疯了,老了…两代人在这一场雷雨中结束了…
《雷雨》——一部反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上层社会生活的腐烂与罪恶的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是现代著名戏剧家曹禺老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其实在初中的时候的语文课本里就有节选剧本的一部分作为教材,但是因为只有节选了部分而且是当课文去学,所以也就是大体知道一些故事情节却根本也就不能深刻了解到剧中的人物性格和其中的深刻内涵。
在上《戏剧艺术欣赏》这堂课之前,我从未接触过任何戏剧类作品更谈不上喜欢,但是《雷雨》这部现实主义悲剧真的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震撼!不仅剧情的精彩设计和巧妙安排,还有戏剧演员们的全身心投入得演出,都能让这部作品深深地印入人心。,被当时的封建礼教和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繁漪恰恰是我最喜欢的角色。繁漪,真的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我喜欢繁漪,这个被封建礼教洗礼过但更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敢爱敢恨的受过新式教育女人。繁漪,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新时代女性却偏偏嫁到了如牢笼般的周家,过着没有鲜活力的窒息生活。周朴园不能了解自己,称她有病,逼她吃药,十几年来她都承受着精神上的折磨;她只是一个女人,一个需要被爱的女人,她孤独寂寞,她渴望有一份情感的寄托,但这些都是周朴园所不能给予的…直到她与周萍在一起,两个孤独的灵魂碰撞在一起,她的生命里迸发出光芒,她才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女人…尽管他们的爱是不被社会伦理所接受的,尽管他们的爱是易碎的,但是繁漪始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拯救这份不被看好的爱情,就算把人性扭曲到几近变态、就算放下所有的尊严,她始终不愿放弃的是自己那份纯真而热烈的爱!我最不能忘却的一段蘩漪的台词:“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干净,那时我就再掉到冰川里,烧成死灰,一生只炽热地烧一次,也就够了。哼!我什么都预备好了,来吧,恨我的人!来吧,叫我失望的人!叫我嫉妒的人!都来吧!我在等候着你们!”试问在当时那个封建礼教吃人的年代,有几人敢为了自己内心的释放的爱去放下
身段、放下财富、不理会世俗?恐怕寥寥无几吧!
周萍,在我眼中,是一个悲情的角色。从小就失去母亲的周萍在威严霸道的父亲和沉闷的家庭环境下养成了懦弱的性格,直到繁漪拯救了他!但是这段乱伦的感情却陷他于更深的痛苦之中,他爱父亲更爱弟弟,他不能原谅自己做出这样的事情!他的内心充满了罪恶,他肆意的去放纵自己,而此时,是善良单纯的四凤拯救了他,让他看到了一个新的希望。但是他的新希望,繁漪不允许,现实不允许,伦理更不允许!他只能在痛苦与挣扎中,在那个雷雨交加的夜里追随四凤而去…
在这部作品里最无辜的就是周冲和四凤了。他们单纯善良,怀着对爱情和未来的美好憧憬,却成为了这场悲剧中的牺牲品。上一辈人造下的孽偏偏要牵扯到他们这一辈,他们心中那美好的梦被无情的现实击的粉碎,在雷雨中结束了生命对他们来说也许是最好的解脱吧!
周朴园与鲁侍萍,我们并不能残忍的说一切都是他们造的孽,其实他们也只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而已。年轻的他们也曾真的爱过,三十年不变的家具及摆设难道还不能说明心底的那份难以忘怀吗?只是在当时的那个讲求门当户对的社会,一个女婢始终是做不成周家少奶奶的,而他们的爱情也只能随着周朴园的结婚和鲁侍萍的跳河而葬于心底…
一个悲剧的社会注定了他们只能有一个悲剧的收场…
雷声继续,雨未曾停…只是等到曲终人散,一切已是物是人非…
2.观雷雨交响曲 篇二
原罪:作为上帝苦难的子民,每一个人都不避免的生而有罪。《雷雨》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难逃这个命运。在原罪的基础上,受到“撒旦的诱惑”和“自身的软弱”学会了犯罪。
本罪:《雷雨》中悲剧的根源:周朴园,年轻时也留过学,受过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又有对美好前途的憧憬和向往,追求自由民主美好的生活,在爱情上,他是真心爱过侍萍的,在他的概念中没有婚姻等级观念,追求自己所爱的,与鲁侍萍未婚同居3年,后者还为他生下两个儿子。从他多年保留侍萍喜欢的衣物和生活习惯就可以看出,不是虚伪,这点曹禺曾经指出过。在对待侍萍的婚姻问题上,他也曾做过努力,但是迫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加上自身的软弱,不得已辜负了侍萍,为此他终身都处在深深的内疚怀念和痛苦中。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本身并不是生来就是凶恶狠毒的资本家,而是后天的受到“撒旦的引诱”开始了一条与祖先一样不断犯罪的道路。《圣经:马太福音》“又有话说:“人若休妻,就当给她休书。我只是告诉你们,凡休妻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叫他做淫妇了。人若娶了这被休的妇人,也就是犯奸淫了。”未婚同居本身就是奸淫罪,赶走为他生育两个儿子的实际上的妻子,则是再犯奸淫罪。后来在哈尔滨修桥时。他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的工人,进而讲每个工人的抚恤金扣去300块钱。残害了多少无辜工人的生命。《圣经:马太福音》凶杀之论———“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到审判。'杀人的罪过为他再一次埋下遭到上帝惩罚的根源。
受罚:《旧约·诗篇》说:“神是公义的审判者,又是天天向恶人发怒的神。”基督教认为,人世间的邪恶、混沌和不公平都是因为人类违背天命而造成的,全知全能的造物主不会任其发展下去的,必将惩善罚恶,把人类引向光明的彼岸。《雷雨》的负罪者周朴园给众人带来了灾难,灾难也同时降临在他身上。他的一家死的死,走的走,疯的疯,只剩他一个健康的活在世上。为什么制造悲剧的元凶还存活于世上,答案在基督教义里。《圣经》有这样一段“劝恶罚善”的箴言:对于那些作恶多端的罪人,耶和华必记念他们的罪孽,追讨他们的罪恶……必不生产,不怀胎,不成孕。纵然养大儿女,我必使他们丧子,甚至一个不留(《旧约·何西阿书》第十章)周朴园的丧子疯妻的下场不正应验了上帝的诅咒吗?
忏悔:在精神倒塌之下,他先是耐不住寂寞,由心底里发出“怎么这屋子一个人也没有”哀叹;接着有一反常态,主动招呼周冲陪自己说话,并且聆听自己的人生感慨:“今天———呃,爸爸有一点觉得自己老了,你知道么?”你怕爸爸有一天死了,没有人照顾你,你不怕吗?”在此之后,他甚至当着大儿子的面,卑躬屈膝的敞开心扉,向着老天爷哀求乞怜:不不,有些事简直想不到的。天意得很———有点怪,今天一天叫我忽然感悟到人太———太冒险,太———太荒唐,(疲倦的)我累得很。(如释重负)今天大概是过去了。(自慰地)我想以后———不该,再有什么风波。(不寒而栗地)不,不该!周朴园的悔过还表现在:周朴园背离侍萍之后,感情生活似乎已经死亡了。他对繁漪的问候只是一种义务式的关心,而不是夫妻真情。不仅如此,周朴园在情欲上也自虐,对自己近乎残酷。剧本借四凤之口告诉读者,周朴园念经吃素,并且一向讨厌女人家的”周朴园为什么要如此禁锢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唯独对那个已经“死去侍萍”念念不忘。他的这种怀念、忏悔、内疚完全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分化”出来。他给侍萍一笔钱也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还以沉痛的口吻命令周萍去认生母,并向侍萍忏悔。
赎罪;如果说《雷雨》的使命仅仅在于“惩恶”恐怕还不足以产生使各阶层人士都为之动容的道德感奋力量;作者的艺术构思,妙就妙在他把“惩恶”与“扬善”有机的统一起来,从形式和意念两方面,呈现出作者创作动因。曹禺用基督的博爱意识,为周朴园的性格发展设计了一个有“恶”向“善”的转化归途。首先,他把周公馆就捐给教会办医院,以物赎罪;其次,他用整整10年时间去寻找被他逼走的儿子鲁大海,以唤醒侍萍对那失去已久的记忆,用行动来赎罪;再次面对两个疯妻,他虔诚的倾听修女朗读《圣经》经文,在深刻的感悟中进行自我良心的忏悔。这种方式的设计,无疑是基督家精神的折射,也代表了广大观众的最真挚最美好的人性愿望。
赦免:《旧约·圣经》中写到:“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着。”其实周朴园在序幕中走进教堂,尾声让周朴园聆听《圣经》诵读,戏剧正文以回忆的形式出现,就好像周朴园深蕴内心的长长的忏悔祷文。事实上,这种方式的呈现我们已经得知周朴园通过向上帝忏悔得到了救赎。
摘要: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文学所产生的较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戏剧大师曹禺的作品《雷雨》中有就很强浓厚的基督教文化的色彩,本文将从基督教“原罪观”文化的角度探讨主人公周朴园的形象。
关键词:雷雨,基督教文化,原罪观
参考文献
[1]曹禺谈创作[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2]《雷雨.序》[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观雷雨交响曲】推荐阅读:
青春交响曲07-25
花之交响曲散文10-16
雨中的交响曲六年级作文06-25
午间交响曲四年级作文450字06-25
厨房交响曲450字优秀作文10-30
《c小调第一交响曲》听后感08-19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听后感06-18
夏天雷雨作文09-12
雷雨答案10-30
雷雨话剧剧本台词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