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创造和谐(通用8篇)
1.以人为本创造和谐 篇一
以人为本 创造语境 培养能力
以人为本 创造语境 培养能力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8-06-11 15:26:00 ]作者:徐启富 詹宏清 尹明编辑:studa0714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课堂活动交际化、课外活动多样化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敢于开口、善于开口说英语的习惯;在交际实践中激发学生潜质,张扬学生个性,体现“动中学,用中学,乐中学”的教学格局,这是我们着眼于英语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为此,我们确立了以“英语语境实践教学”为内容的研究和实践课题,并提出了“三年形成气候,五年创出特色”的实验构想。一、实验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网络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英语作为国际交往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已逐渐凸现其特有的价值。现行的英语教育正经历一场变革,英语素质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全面推进我国外语教学改革之际,针对目前我国外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笔者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展开调查(见表1、表2),旨在寻找学生学习英语的真正困境及根源,从而采取合理对策,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表1.10所学校校园英语环境调查表表2.100名学生家庭英语环境抽样调查表通过对100名中小学生英语学习的问卷调查得出:95%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的最大困境是没有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环境,100%的学生希望学校成立英语礼仪队、英语向导、英语沙龙等,希望常到公共场所进行英语语言交际活动。调查分析一 声音是英语的真正灵魂。回到我们的英语教育现实,学生语音语调大都未过关,词汇量也不足,原因何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四大要素,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只关注前三者的重要性,而忽视学习环境的因素。很多人把英语教学收效较低的原因归咎到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上。的确,教师的教学方法、好的教材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依据十几年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及教研工作的经历,笔者以为,此结论是片面的。理由有三。第一,目前大多数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是较高的。英语教师一般毕业于师范专业,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懂得教育规律,有一定的教学水平。他们一般能唱能画,能熟练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的操作技能,可以阅读外文书籍,了解外国文化,思路开阔,综合素质较高。第二,英语教材目前更新较快,且经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严格把关,被确定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后方能使用。第三,每个人都有学会语言的天赋,因为人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那么,到底学生学习英语的困境何在?我们还是要从研究英语的“灵魂”──“声音”入手分析。我们的教学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生活环境中,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无处不有、无时不闻的英语语言声音?是否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语言的主观和客观的环境?从以上有关校园主、客观英语环境的调查资料显示,中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困境在于缺乏学习和实践英语的语言环境。调查分析二 外语学习要有浓厚的语言环境。语言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当然还需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是不可违背的语言学习规律。所以,离开了语言环境,语言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调查分析三 仅靠课堂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许多年来,“充分利用45分钟”“向每一分钟要质量”,以及“课堂解决一切问题,课下不占学生时间”的思想和做法是有偏差的。因为外语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个着眼听说读写、突出交际能力的心智活动过程,这些任务的完成绝不是靠单纯的课堂教学就能解决的。所以,英语教师应根据语言学习的特点,从创设立体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方面采取对策。调查分析结论 缺乏英语学习环境是目前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困境之一,也是我国外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一个根本原因。根据以上调查分析我们认识到,抓住“语境”关键,采取得力对策,开展英语语境实践教学是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根本转变英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被动局面。二、实验理论依据“英语语境实践教学”是指通过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创设英语学习的语言氛围,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倡导学生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突出了环境对人的心智活动的正迁移作用。其模式的形成是多种理论学说交互渗透的时代产物。1.皮亚杰的合作学习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英语学习是一个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在谈到中学生的一般性发展时,皮亚杰认为,中学生所接受的社交活动的质量和数量将会极大地影响他本人成长发展的速度。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强调高质量的交往互动,如成人引导下的互动或自己跟优秀的同龄人的互动至关重要。2.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克拉申认为,人们使用外语的能力主要来自习得。在自然环境习得的知识蕴藏于学习者的潜意识中,可以被学习者自然而然地运用于交际中。他的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语言要在尽量接近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3.布卢姆教育论。布卢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材料。”4.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原理。载入大脑的信息量越大,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就越及时、精确,实践是加大信息量的途径。系统论和控制论指导实验教师按照科学的方法、程序组织、实施实验。三、实验目的教师通过语境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从“应试型”“统一型”向“素质型”“个性型”转变,使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方面得到整体提升。在教学手段上实现同质化、静态化向多样化、动态化转变,充分利用CAI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直观、生动、新颖的图像、动画、声音、文本等方式,刺激学生感官,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策略上实现从注入式、管制式、封闭式向启发式、民主式、开放式的转变。体现师生双边互动关系的平行性、民主性、磋商性和合作性。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基本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四、实验原则(一)整体性原则语言环境、词、句、语言规则等语言要素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语言整体,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语义和一定的语言功能;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语言不能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这就是语言的整体性。整体性也是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基本心理特征之一。我们在语境实践教学中必须遵循语言本身的整体性原则和人的语言心理活动整体性原则,在设计语境时必须保证语言环境与语言材料和学生的语言心理活动和谐统一。(二)实践性原则人的语言能力与语言的实践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交流活动既是开启大脑语言机制的钥匙,是人们学习语言的动力之源泉,又是人们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语言教学如果脱离了语言的实践活动,语言本身就必然被肢解,语言教学也不可能成功。我们在语境实践教学中只有遵循语言教学的实践性原则,将语言当作交流思想的工具,设置情境,在语言交流活动中组织教学,才能保持语言本身的整体性,也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三)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语言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语境实践教学必须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多层面、多形式地感知、体验和实践语言材料,了解不同民族的风情习俗,探知多姿多彩的自然世界,并在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同时感受社会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情操,形成鲜明个性。(四)交互性原则英语语境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拓展语言实践的空间,丰富语言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层次和要求,创设丰富的交际活动情境,使学生在交际互动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五)实效性原则教师设计语境时,要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活化对话、课文等材料内容,进行开放性延伸,增强课堂交际活动的真实感和实用性,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实用价值,获得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五、实验因素分析自变量: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因变量: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相关变量:教师素质、教学条件、内外语言环境实验班级由随机编班,平行安排教师工作量,随机安排教师任课班级,教材均采用JEFC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在实验过程中,以常态自然实验为主要方法,尽力优化实验因子,控制相关变量的影响,使因变量达到最佳值。六、实验过程及措施(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健全领导机制,构筑教研网络,打造语境实践教学的实验平台我市“英语语境实践教学”课题实验从1998年起步到现在,主要遵循“系统设计──分步实验──整体优化──协调发展”的模式,本着“分项研究,专项突破,知行共振”的思路稳步开展实验。为保障实验顺利进行,由学校强化对实验流程的区位管理。按照市、县两级“英语语境实践教学”课题实验方案,成立实验领导小组、专家指导组和课题实验组,出台《学校课题组工作职责》《教师听课评课制度》,量化评估与考核、职务晋升挂钩,有效地保证了实验运作与纵深发展。依据实验方案,确立每个轮次的实验班和对比班,并确立分步实验的八个课题研究,以期专项突破,整体优化。1998.7.~1999.7.(准备阶段):A.活动课的开展模式及设计技巧B.活动课对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1999.9.~2000.7.(探索阶段):C.教师在语境实践教学课堂的角色定位D.英语语境实践教学与差生的转化2000.9.~2001.7.(实践阶段):E.如何建立英语语境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F.英语语境实践教学对学生情感、语感的影响2001.9.~2002.7.(发展阶段):G.英语语境实践教学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发展H.英语语境实践教学中任务实施的原则与策略同时,加强集体备课管理,明确“三课(渗透课、实践课、活动课)”模式的操作程序和使用范围。界定语境实践教学的知识主题,寻找渗透点,实现教学内容相互渗透;界定语境实践教学的能力主题,利用切合点,实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界定语境实践教学的情感主题,培植生长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鲜明个性。(二)以课堂为主阵地,优化语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倡导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文化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是语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英语课堂教学是进行语境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该突破“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通过活动途径,创设真实语境,突出实践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境的设置可以采用CAI展示的图像、动画、声音、文本方式做背景铺设,也可根据课前对主题的启发点拨,鼓励学生自主独立地大胆想象与创设。学生经过充分准备,期待着施展自己的表演才华,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努力营造表演氛围,将学生的表现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并帮助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如手机、电话、风筝等,使表演更加有趣、逼真。学生通过表演,内化了所学语言知识,发展了言语技能;通过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广泛搜集与这一语境相关的语言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维;同时又通过自身的分析,去处理和应用相关的语言信息,最终对所学语言点形成深刻的理性认识。每个学生在参与表演、展示自己学习过程的同时,也是在进行创造性的自学活动,这种互动式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当然,在互动式的语境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预先做必要的铺设,并估计到学生可能使用的语言材料,以便在适当时机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交际活动。教师要精心组织,加强引导,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随时就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讨论引向深入,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创见。(三)以英语教学活动为载体,延伸语境实践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我们在语境教学课题实践中,根据“室内与室外并重,课内与课外并举”的基本要求,尝试推行了多项教学活动,初步形成了英语语境实践教学由室内向室外延伸、课内向课外发展、单学科向多学科渗透的发展格局,确保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方面,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实验证明,开展英语语境实践教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堂的方寸之地和有限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境教学的深入发展,学生参与语境教学实践的人数受到限制,语境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也难免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将课题实验范围更多地定位于课内外衔接、多学科渗透语境实践教学综合教育模式的研究,组织了英语角、英语广播、英语沙龙、英语演讲、英语课本剧、故事会、英语手抄报、英语磁带作业、英语卡片的手工制作等多项活动。尤其是《学英语》报赏析栏目的开播,不但丰富了广播内容,也优化了学校英语橱窗的创办质量,使其成为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线。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建立一个英语活动室” “办好一份英语手抄报” “抓好节日英语活动课” “设立校园英语广播站”“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的热情倍增。(四)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实施“双结合”评价模式1.建立个人英语学习档案制。为了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记录学生成长历程,我们为学生建立了“个人英语学习档案”。档案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品,如制作的英语手工品、英语手抄报、表演剧本、学生作文、录音带或录像带等,将它们在英语活动室展示出来,运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肯定与表扬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创作成果。2.阶段性评价。为了总结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调整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对英语语境实践教学活动进行阶段性综合评价是必要的。阶段性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小品表演、基本学习策略等,采取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几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以达到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目的。表格设置如下。表3.阶段性评价表3.终结性评价。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采取了听力、笔试和口试三种终结性评价方式,采用ABC三等级制记载。七、实验效果(一)整体优化了教学功能,提高了办学档次“英语语境实践教学”课题实验,依据全新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一二二三五”整体实验框架,即一个学年周期,开发两个课题研究,随机抽两个平行班参与实验,力争三年形成气候,五年创出特色;推出了“三三三三”实验策略模式,即坚持“三个界定”原则(界定知识主题、能力主题、情感主题),立足“三个点”(渗透点、切合点、生长点),确立“三课模式”(渗透课、实践课、活动课),达到“三个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形成了“两结合”实验评价体系,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从而整体优化了教学功能,提高了办学档次。(二)促进了学生个性协调发展,培养了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智能素质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我们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进行调查,发现100%的学生热爱英语学习活动,75%的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调查结果见下表。表4.“英语学习兴趣调查”统计表表5.“英语学习策略调查”统计表依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浅说》一书的统计原则,通过对学生英语学科的前测成绩和终测成绩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后,从P 值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成绩与对照班存在着显著差异。其结果见下表。表6.前测(初一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表7.终测(初中毕业会考)(三)造就了一批思想和业务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三年的实验研究,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策略的创新,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在“英语语境实践教学”课题实验中,教师们以课题实验促课堂教学,勤思考,勤研究,勤总结,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一批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科研型”英语教学能手。在全国初中英语优质课竞赛中,我市英语教师刘艳获全国一等奖,邓迎新获省一等奖;先后有150余篇教学经验论文分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60余篇有价值的教案入选各类优秀教案集;20多个优秀课本剧获省级编剧和表演一二等奖;辅导的学生有130多人获得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大赛一等奖。(四)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入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英语语境实践教学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其价值在于不仅提出了一种教学形态、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而且提出了一种有助于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价值观。它打破了传统僵化的语言教学模式,使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得到落实。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教师灵活应变的指导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学生在活动中的角色互动是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关键,提高语境实践活动的质和量是保证学生学习成效的核心,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根本。我市初中英语语境实践教学实验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几年来朝着既定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实验的各个层面上还缺乏广度和深度,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实验的理论依据,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实验操作模式和评价体系。我们相信,在总结过去三年实验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参考资料:1.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2.章兼中: 《外语教育学》,浙江出版社1993年版。3.马相明: 《现代外语教学方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4.潘小华、刘伏初:《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8期。5.黄国文: 《交际能力与交际语言教学》,《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1年第1期。6.顾正祥: 《上海版〈牛津英语〉的编写特点》,《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6期。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www.studa.net
2.以人为本创造和谐 篇二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为高校德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方向保证。针对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德育改革与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主导, 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促进学生协调发展为主要原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 创造性地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理论, 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 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把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提高到了全新的高度。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将其“以人为本”的德育的核心落在培养“四有”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上。他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出发, 把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1],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 是否能够坚持得住, 要靠大家努力, 特别是要教育后代”。“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 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 从一定意义上说, 关键在人。”[2]因此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一大批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奉献精神的跨世纪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的命题, 不仅强调德育的重要, 而且是第一位的位置。
江泽民指出,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始终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 “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 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要充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的创造精神, 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4]。江泽民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 意义深内涵丰富, 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 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中国肩负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任务的领导核心———胡锦涛, 强调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进一步升华了当代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宗旨。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号召全党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发展观”[5]。
胡锦涛同志“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 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重要论述, 揭示了“以学生为本”高校德育的木质内涵。“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德育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的大学生的利益为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契合点和归宿, 树立全面德育功能观, 坚持为学生服务,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它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开展德育工作, 紧密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实际, 注意与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健康等紧密结合, 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工作, 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不断促进德育工作的创新。“以人为本”、使人成其为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是马克思全部理论活动的归宿。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研究最终求得人的解放的途径, 用他的话讲, 共产党人的一切工作都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6], 从而使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7]。马克思的论断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作了最为深刻的概括。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 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 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自主德育知识, 掌握自主的德育方法, 养成自主的德育习惯, 提高自主的德育能力, 逐步形成主体性现代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紧密结合时代特色, 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开拓创新, 对于搞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式各样的人才, 提高全民素质, 推动社会的发展。其培养的目标应该是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智力教育就是天才教育”[8]。“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 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9]。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塑造高尚而美好的灵魂。但一部分教师对高校德育工作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只有行政意识却没有认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 他们对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教师工作的独创性缺乏深刻的认识, 往往把自己定位成信息的传递者和课程计划的实施者, 却很少意识到教师的真正使命是“对人的心灵施加影响”[10], 从而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也导致高校的德育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学校要在教师中树立“学校德育, 人人有责”的理念, 强化学科的德育渗透, 尤其要重视加强对德育教师队伍的组建和优化。在现实工作中, 班主任承担着德育的基础性工作, 学校应该注重班主任的选择, 加强培训, 提高他们从事德育的能力。
要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构建学校德育的目标体系, 如学校可以把一个学年要完成的德育任务细化和具体化, 要做哪些工作, 借此希望提高学生哪些方面的道德能力, 都一一列出来, 然后再一步一步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 要特别注重实践这一环节, 因为无论学生的道德知识掌握的有多好, 觉悟有多高, 意志有多么坚决, 如果最后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话, 都不能称之为有效的道德教育。要使学校道德教育取得实效, 方法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学生很多时候不喜欢一门课, 是因为教师的讲课方式让学生不能接受。老师的授课枯燥无味是学生讨厌德育课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广大的德育工作者不能时时处处把学生当成不懂世事的孩子, 时不时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教育和批评他们, 如果那样的话, 注定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无论是在德育课堂上还是在其他课堂上, 抑或在日常的生活中, 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都要及时地发现孩子身心的细微变化, 并且抓住这些变化及时施教, 这样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致力于创设感染和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的良好氛围, 通过多渠道、多情境、多媒体的综合教育作用, 对学生进行教化和引导, 使学生在学校精心设计的德育活动情境中, 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和价值观的认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育人作用, 对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和各种教学渗透德育进行改革, 倡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自主、主动、创造性地参与,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选择、学会创造性地思维, 培养学生道德批判力和道德理解力, 体现主体发展性德育的要求, 达到入情入心的教育效果。整洁、优美又具有浓郁德育氛围的校园环境, 对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 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代替的。将培育优良的校风、班风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工作的重要途径, 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作为主旋律, 将开展养成教育、形成良好行为规范作为基本要求,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通过开展“校风正、校园净、校训诵”等宣传活动, 培养学生爱校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 形成一种文明、进步, 蓬勃、健康的校园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达到“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
学校德育内容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 它应随社会的发展而随时为变化了的社会服务。所以中国的德育课程的设置应符合时代的发展随时调整内容, 根据中国青少年思想发展的现状, 我们应大力加强青少年个人素养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国青少年的德育虽也有实践活动, 但在升学压力之下更多的活动没有效果, 使活动流于形式。所以我们的道德活动须实行规范化, 设置一定的评价体系, 与学生的评优就业相联系, 才会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25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80-381.
[3]曾培炎.学习江泽民同志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专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11.
[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179.
[5]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十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0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8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76.
[8]周运清.儿童社会化与家庭教育的误区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 1999, (6) .
[9]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J].人民教育, 2000:4.
3.以人为本,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篇三
营造适合学生发展发展的育人环境
蒙台梭利曾说过:“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感染、熏陶着学生,使其内化为信念与情感。我校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资源整合、资源创新等多种手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力求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1、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构建校园物质文化。陶行知先生也说:“校有校容,有其内必形诸外。”校园环境就象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为此,校容校貌建设要体现教育性、艺术性,所以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我们打破了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在我们熟知的领域时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
2、积极搭建四大文化阵地,全力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文化。德国著名建筑学家罗佰·高菲所言,建筑物立起来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将会倒塌。可见文化对人的重要作用,适合学生发展中的校园应是有文化品味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体现人文氛围。因此我们积极创设适合学生的的文化氛围,我们将校风校训、办学理念制作成玻璃框形式悬挂在校园的各个楼道、走廊的墙壁上,形成独特的“走廊文化”。在各草坪、庭院内设置景石,由同学们自己创作的标语被镶嵌在景石中,形成“景观文化”。学校十分重视与学生校园生活最为密切的“寝室文化”建设,从净化、美化、制度化、文明化四方面推动“寝室文化”建设,形成了“温馨、和谐、个性化”的“寝室文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致力于素质教育,重视激发学生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激情,全方位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科普文化”。
3、提供健康和多元的信息,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古人云:“入庄严殿堂而敛声,至幽雅胜境而屏息。”学校的一个重要责任就在于既能屏蔽那些貌似前卫实则荒唐、貌似传统实则腐朽的信息,又能给学生们尽可能广阔的信息渠道和多元的思想视角。
4、形成“谈心”机制,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我们教师人人都有一本“谈心记录本”,记载着学生的快乐、烦恼及不断变迁的心路历程。学生有进步时,进行表扬奖励性谈话;学生有不足时,进行提醒式谈话;学生有烦恼时进行,心理辅导式谈话;学生退步时进行鼓励式谈话;学生空闲休息时进行聊天式谈话,……总之是无处无时不谈。“谈心”工作实施以来,师生关系特别融洽,极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5、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搭建学生自我教育的舞台。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人活在树木和水塘之间,活在劳动和精神自由之间,活在诗歌和艺术边缘,活在有尊严和挚爱的生活之中,必定会活得舒服些。”在校园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了内涵丰富的文化,享受到文体的多姿多彩,享受到生活的乐趣,这些活动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我们构建以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三大节为支撑的多学科、多层面、多形式的科学人文系列活动。三大节已经成为我校最靓丽的特色活动。艺术节上一道道文化与精神大餐,学生们从中获得了更多的成功体验和美的享受。
陶行知先生说:“学校是文化的旅馆,只能暂住,而不能久留。”城南学生在暂住的学校生活中,不仅学习到了文化知识,而且接受了具有恒久魅力并渗透于骨髓之中的文化的熏陶。
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师团队
教师是实践教育理念的主体力量,是沟通学校与学生、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和纽带。正如加里宁指出的:“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的影响全体学生”。社会文化的多元性、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今日的学生具有了更多新的特质,这特别需要教师打破原有的对学生概念化的认识,把握今天学生的新特质。构建一支优秀的博雅型教师队伍,这将会关系到学生能否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教育事业能否得持续的发展的教育改革问题。
1、建立了以“读名著(专著)”为主要载体的博雅读书活动机制,夯实博雅教育思想的基础。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20世纪30年代就推行了“芝加哥计划”,其中一项引人注目的内容就是名著教育课程。名著(专著)教育课程是博雅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教师教育的博雅化培训中,构建了博雅化读书活动的长效机制。建立好书推荐和好书流动平台,交流读书心得,进一步营造书香校园,形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博雅氛围,使教师自觉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拓宽教育视野,提升自身科学及人文素养,学习教育理论,拓展教师知识,丰富教育智慧,促进教育创新,使教师成为“有思想的教育者”,争做博雅型教师,从而夯实了博雅教育思想的基础。
2.开发了以“师德为先导,礼仪为主线”的博雅核心校本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的博雅教育思想涵养。德国思想家雅斯贝斯充分肯定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它在整个现存的状态中营造出一种适当的氛围,使人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事物、信任和敬意。礼借助于普遍性来控制人,并通过教育使礼仪成为人的第二天性。这样,人就把普遍性看作自我本质的一部分,而不会感觉勉强生活。这些范式给予个人的是坚固、安稳与自由。”教师的博雅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文雅的人、有涵养的人。从这一点说,面向教师的礼仪教育也是师德教育的重要体现,通过礼仪教育使教师懂得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如何让自己的行为美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我们以“倡导文明,讲究礼仪,重塑师德,做一个博雅的教师”为内容,以“学儒雅礼仪,铸博雅师魂”为手段,开发了“以“师德为先导,礼仪为主线”的博雅核心校本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的博雅教育思想涵养。
3、建立了以“教学行为为先导,教学反思为纽带”的博雅化校本培训体系,拓宽和丰富教师的博雅教育理念。我们以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高为突破口,将教学过程管理纳入教师研修活动的范畴,找准教学实践中的薄弱环节和发展需求进行培训体系规划。我们构建了“以评促建”评价制度、“城南论坛”、“学术讲座”、“教学行为诊断”、“知识缺陷诊断”等多种活动载体的富有城南特色的“教学行为为先导,教学反思为纽带”的博雅化校本培训体系。
4、开发了以“教师的博雅化培训”为目的的网络资源,搭建了教师与名家名著自由交流的平台。为便于全体教师学习交流,开发了教师教育的博雅化网络资源,设有博雅论坛、博雅书苑、校本研修、教师礼仪、师生故事、博雅社团、课题活动、人生导航等栏目,为教师搭建了网络交流的新平台。目前,全体教师已注册为会员,上传资料丰富,阅读流量大。目前,博雅网站已成为我校教师揽胜取精、阅读交流的窗口。
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以实施“博雅教育”为主线,培养了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教师,提升了教师的生命价值和生活品质。博大精深的博雅文化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城南教师的整体素养,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师团队已然浮现。
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教学是学校的主体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尤其在教育全球化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我认为,学生的发展它还有赖于课程的设置、社会评价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宽容程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处理好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关系,特别是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格外重要,我校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发展的教育。
1、课程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丰富课程文化,彰显学生个性,构建和谐校园。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在保证国家课程落实的同时,继续做深 “适合”文章,努力设计并追求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体系,为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健康个性创设了广阔的空间,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2、课堂要有利于学生成功。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为此,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学校致力于课堂的优化,构建设有利于学生成功的课堂。强调要以学为本,以学定教,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同时学校积极探索了优势学科的知识分层教学,以满足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加强“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营造成功的课堂氛围。
3、评价有利于学生成长。学生渴望更主动地学习,但更强烈地体现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是依赖评价和等待评价。多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评价不仅是手段,更是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和教育文化的集中体现。为此,学校要求教师把评价内化为自觉的行动,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综合性、全面性、经常性的原则来来改进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评价,评价促进学生成长”的评价观,建立了一套宜于学生全面发展而又能发挥个性才能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业、品行、习惯、综合能力等实施多元化、人性化、赏识化评价。注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动态分析、过程评价,以发展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不断进步的勇气和信心,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4.以人为本创造和谐 篇四
企业的“企”,上人下止,没有人,企业怎么进步,怎么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首位,探讨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据统计,导致员工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不足的主要原因有:观念不成熟,制度不健全,激励不到位,分配不合理,待遇不公平,领导不重视,岗位不适合,前景不明朗等;我认为,只有真正解决人的问题,以人为本,才能较好的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端正用人观念。
企业的发展进步需要人、财、物等资源,而人力资源是处于首位的,也是能持续开发的资源,应改变过去那种视人力为成本的错误观点,而应将人力看作是企业的资本,科学的开发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企业必须信赖和尊重员工,使其乐意工作,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自尊感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的激励,进一步实现他们的进取心、创造性和人生价值。特别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不能是企业挂在口边的一句空话,而应下工夫真正落到实处,要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真正体现在企业的各项制度、日常工作和文件之中。
二、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公平公正。
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可谓不多,可是执行起来却往往偏差较大,大多没有被严格遵守,有章不循、以批代管的现象非常普遍,致使制度形如虚设,久而久之,其负面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企业必须以人为本,梳理现有规章制度,不合理的要删除,不完善的要补充,提高规章制度的严密性;同时培养员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强化照章办事和规范服务意识,杜绝特批、擦边球等现象发生;在企业规章制度面前,领导和员工一律平等,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要按章处罚,特别是领导,不能以告诫多,处理少,纠正多,追究少来了事。
三、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所谓激励就是领导者对员工的激发和鼓励,促进员工发挥其才能,释放其潜能,最大限度地、自觉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运用激励机制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企业要以员工的内在动机为突破点,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效相结合,做到以人为本的满足员工动机因素。
企业激励员工,物质激励是基础。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员工工作,是目前企业运用的主要激励模式之一,主要从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方面满足员工的低层次需要。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企业正确使用物质激励方式,能较好的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但要杜绝“金钱万能”的观念,摈弃平均分配主义,要有奖有惩,公正公平。
企业激励员工,精神激励是根本。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精神激励是一种高层次激励,是物质激励的补充。由于精神激励具有隐蔽性的特点,经常被企业所忽略,在谈到待遇时,人们往往倾向于物质待遇,但精神待遇作为人的一种本能的心理需要,它并不会因为忽略而消失,往往领导的一句褒奖就可能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企业应该重新认识精神激励的重要性,通过人性化管理等方式提高员工的精神满意度。精神激励有多种方式,主要有工作激励、尊重激励、参与激励、荣誉激励等,企业领导应该根据员工的不同需要,灵活使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企业激励员工,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对于员工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的发挥都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方式应该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物质需要是人类最基础的需要,层次较低,因此,物质激励的作用是表面的,激励深度有限;精神需要是人类的本能需要,层次较高,因此,精神激励是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前提下,更为有效和稳定的激励方式。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保证物质需要,并逐步将重心转移到精神激励上。
四、发挥企业领导的表率作用,重视、关心与尊重员工。领导团队是企业的核心,一个富有魅力和威望的领导者,自然会把员工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领导者的威望取决于他的人格、品德和思想修养,取决于他的知识、经验、胆略、才干和能力,取决于他是否严于利己、率先垂范、以身作责、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去,更取决于他能否公平、公正等人,与员工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等等。
以人为本,给员工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满足员工的成就感需要。这个舞台能够使员工的知识用上,能力发挥出来,智慧彰显出来,员工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无论那个员工心中都期盼着舞台感和成就感,因为任何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即受到领导和团队的尊重需要。如果员工所拥有的知识、能力和智慧不是组织所需要的,甚至是组织所批判排斥的,那么必然无法得到尊重,甚至还会遭到奚落,极大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以人为本,给员工一个足够的成长空间,让员工看到自我发展前景。员工的成功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尊重员工、重视员工的同时,要常规性的给员工充电,使员工与企业共同进步,否则员工就会有被掏空的感觉,感觉自己是被企业压榨能力和智慧,而缺乏安全感。因此,要留住人才,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必须给员工提供成长空间,提供较多的学习提升机会,这种人力资源投资的回报是无限的。
企业领导要表里如一,诚信对人,以人为本。企业领导在员工面前要树立威信,尊重员工意见的同时,要有正确稳定的立场,不用或尽量少用大概、差不多、估计、应该是等字眼,更不能两面倒;企业领导不要轻易对员工许诺,一旦作出了许诺,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只说不做,将失信于员工,给员工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企业领导要主张人性化管理,尊重和听取员工意见,对于明显不合理的地方,要干脆利落地去除,赢取员工的尊重。
五、建立岗位竞争模式,能岗相适应。
一位管理学家说:“兴趣是第一动力,想让员工干得好,就得给他感兴趣的工作”。如果员工能够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就会精神振奋,更加投入。因此,企业可以针对企业员工建立岗位竞争模式,以能刚相适应为前提,增加一些灵活度,适当给员工提供选择岗位的机会,调整其岗位或工作性质,让员工找到感兴趣的、适合自己岗位,享受到工作中的乐趣,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公开式“员工聘岗位,岗位配员工”是一种双赢的机制。
六、做强做大企业,以企业发展前景吸引人。
增强企业经济发展实力,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依赖度。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员工的利益息息相关,加快企业发展是实现员工利益的体现,所以,既要重视企业形象建设,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又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企业兴旺,员工富裕,员工就有一种光荣感,自然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反之,企业衰落,员工贫穷,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员工就会情绪低落、人心思散、缺乏凝聚力,最终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七、结束语。
如何以人为本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管理者最现实、具有重大意义的经典课题,如果处理好了这个课题,企业的人力资源就会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本,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一旦处理不好,人力资源就会成为成本,不仅体现不出员工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拖累企业。我在此斗胆以个人浅薄的知识对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出一些看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对此课题的重视,探讨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
5.宽容创造和谐作文 篇五
“喂!臭小子,看看你都干了些什么!”高分贝的喊声穿透空气传到家里的各个房间,我的愤怒像烈火一样燃烧了四周闷热的空气,整个家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本来,今天周末,面对着各科作业,我感觉就像有一座座大山压在身上,喘不过气来。我只好老牛一般埋头苦干,奋笔疾书。整个上午,我除了上厕所,一直都没有离开我的书房。中午吃饭时,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我才长吁一口气,放下笔。面对满桌饭菜,我细嚼慢咽地享受着片刻的休息,终于填饱了肚子,却发现弟弟早已没了影。当我满腹狐疑地回到房间时,刹那间,我被气晕了。
弟弟正在歪着脑瓜,板板正正地坐在写字台前,一脸虔诚,聚精会神,清澈的眸子里写满了认真,他拿着我的钢笔,一笔一画地在我的作业上涂鸦,画“抽象画”呢。我顿时火冒三丈,七窍生烟,健步走上前去,像拎小鸡一样把他狠狠地从凳子上揪下来。我朝他大吼,他却一脸无辜。我的满腔怒火无从发泄,就把写字台上所有的东西都扔到了地上。他看着我的样子,开始害怕起来;我瞪着他,仍然十分愤怒。就这样,两个人僵持着。太阳照进房间里,好像要把整个家燃烧了。
爸爸妈妈闻声赶来,也被这紧张的气氛震撼了,他们连声问我缘由。我的胸腔里像在冒火:“看看你的好儿子,他把我一上午的劳动全毁了!你们都给我出去!”一时间,房间里沉寂下来。
妈妈领着弟弟走出去了,很慢,很慢,双腿像灌了铅。爸爸留了下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别生气了。他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他小,是弟弟;你大,是姐姐,应该让着他点儿,宽容一点儿啊!怎能跟他一般见识呢?”说完,也缓缓转身离去。
太阳失去了原有的能量,天渐渐清爽了。我的心也平静了:是啊,我应该宽容弟弟,他犯错儿,是因为他还小啊!
这时,弟弟蹑手蹑脚地走进来,小声地说:“姐姐,我错了,你别生气了。”——我的怒气一下子全消了,对他调皮地一笑:“我也错了,罚我们收拾东西吧!”弟弟也放松下来,愉快地点点头。
夕阳西斜,阳光透过窗子洒在我们的身上,暖暖的。写字台上,我握着弟弟的手,教他写字。爸妈站在门口,笑了。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 篇六
(中华村2009年7月11日活动记实)
按照镇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我村于2008年7月11日组织开展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计生”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此次活动以标语、专刊、广播、座谈会、咨询等形式进行。活动中,我村共书写宣传标语3幅,出版专栏1期,广播20多次,发放资料300多份,接受群众咨询120人次。活动后我村还进行了群众座谈会,各参会人员对我村人口发展形势和计生工作形势进行了分析、总结:
一、近些年来,在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我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人口有序发展,计生工作有序开展,群众政策意识提高,履约意识增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呈现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趋势,为我村创建诚信、和谐计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我村人口与计生工作形势仍然严峻,问题较为突出。部分群众婚育、生育观念仍未改变,计划外生育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难以管理,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村人口与计生工作的正常发展。
通过“7.11”世界人口日宣传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我村干部、群众对人口与计生工作形势的新认识,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对我村人口与计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我村今后人口与计生工作的顺利开
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7.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班级 篇七
一、抓重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抓两头, 促中间”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有效手段。少年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 他们乐于遵守纪律, 乐于配合老师的工作, 也乐于为集体服务。因此, 每接一个班, 我都会组建一个务实能干的班委会。班委会是班级工作的核心, 是一个班级能否形成良好班风的决定因素。在班委会的组件中, 我都从素质、能力、知识等方面综合考察选拔班干部, 广泛争取课任老师和同学的意见。班委会建立后, 我悉心指导, 热心扶持, 大胆使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二、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接受、遵守的价值观和审美趋向, 是班级的精神内涵。积极、和谐、健康的班级文化具有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可以推动整个班级成员不断进步。为了创建符合本班学生特点, 具有本班特色的班级文化, 于是, 我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 因势利导, 持之以恒。比如, 我通过开主题班会, 办板报, 评选“每周进步之星”等方式, 树立先进典型, 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观念, 我又利用校运动会, 两操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班集体, 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除了扮演好指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外, 还要做学生的伙伴, 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思考和处理问题。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班主任只有怀着纯真的童心, 想学生所想, 乐学生所乐, 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实践中, 我发现想学生所想, 乐学生所乐, 这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并不难, 但对那些学习和行为习惯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 往往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我的班级里有一名女生, 她性格怪僻, 行为散漫, 上课经常吃手指, 不遵守课堂纪律。通过家访, 我了解到她的父亲死于车祸, 母亲瘫痪在床, 其他亲人无法照顾她。知道了这些情况后, 我开始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她特别的关心和照顾, 经常在课下找她谈话, 鼓励她, 发动全班同学帮助她,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这名女生终于在思想和学习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我在班级管理中“游刃有余”。
四、多鼓励, 多赏识
赏识学生, 就要充分理解学生。理解需要宽容。错误人人都会犯, 作为教师, 我们不应该抓住学生的短处不放, 而是要找出他们的长处引导他们走向高尚和美好。如果动不动就对他们横加指责, 对他们冷淡、厌恶、不屑一顾, 只会使学生疏远。反之, 如果用心去理解学生, 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句亲切的话语, 将会激发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体会到被人赏识的渴望。基于这样一种渴望, 人总是喜欢得到表扬与鼓励, 学生年龄小, 这种渴望就更强烈, 所以, 不要吝惜你的表扬, 恰当的、大大方方的把你的赞赏送给学生, 你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8.分享发展 创造和谐 篇八
就在西藏双湖特别区的藏民农布高高兴兴地将自已的女儿送到刚刚建成的幼儿园里的同时。河南省濮阳市前台县,人们正在庆祝县里面的第一家中医医院落成。这两件远隔千里的事情有一个共性——这都只是中国石油长期社会帮扶的一个小小缩影。
作为大型国企中的领军者,中国石油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将企业、地方共同发展与企业社会和谐发展铭记于心,实践于行,多年坚持不懈地为油企所在地方和边远贫困地区给予扶持和帮助。
在中国石油员工默默奉献的背后,藏着一份责任,一份坚守。正是责任让中国石油将企业公益的概念升华成共创和谐的理想,又转化成扎扎实实的实践:定点帮扶,企业与社区发展共赢,积极助力奥运会和世博会。
中国石油人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和谐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关联。
扶贫济困共享發展
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是的“中国扶贫模式”的一大特色,这一政策十分行之有效,改革开放30余年间,中国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2.35亿,为世界所瞩目。
中国石油1994年至今定点扶贫新疆吉木乃,青河等6县和河南范县、台前两县,对口支援西藏双湖特别区和重庆开县三峡移民区,总共投资4亿多元,通过基础设施改造,在贫困地区兴建民生工程和完善公共服务,改善生态环境,让援建地区尽快脱贫。
与此同时,坚持开展科技扶贫和智力扶贫。加强农牧民培训,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大型国企的特色扶贫模式。
在定点帮扶的过程中,不变的是中国石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持续的资金投入。改变的是帮扶模式和被帮扶地区群众的生活。
在西藏双湖地区,2002年至2008年的6年间,中国石油投资累计1.4亿多元援建50个项目,2009年,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石油提出“援建项目资金不减、援建项目水平不低、支持力度不降、与受援地政府和群众的沟通不削弱”的原则,极大地推动了双湖经济的发展。
在帮扶方式上,中国石油从过去单一的“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由过去的单一给资金、建项目向“整村推进”综合配套转变。
在援藏方面,由过去的捐物、建基础设施向科技和智力援藏转变。在新疆,中国石油以开阔当地干部视野和传递实用信息为依托,每年定期举办定点扶贫县乡领导干部培训班,累计培训了280名县乡领导干部。
为解决农村科技人员短缺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中国石油累计投资458万元,新建5所、扩建与维修3所卫生院。同时,通过医疗队义诊,组织医务人员培训和赠送医疗器械与药品等方式,改善了当地农牧民的卫生医疗条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付出就有回报,如今中国石油帮扶的新疆木垒县,福海县人均收入连续3年超过贫困标准线,彻底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2009年中国石油在西藏受援区推广风能、太阳能互补照明和采暖技术,既提高了大批藏族牧民生活水平。又推广了清洁能源,让帮扶地区率先过上了低碳生活。
中国石油倾情教育。广大员工用爱心托起民族的希望。“播希望火种,献石油爱心”。无论是在大漠戈壁,还是在雪域高原,都能听到石油希望学校里朗朗的读书声,看到孩子们快乐的身影。同时,捐巨资设立“中国石油奖学金”,资助高校优秀大学生,研究生。此外,在资助的“华夏绿洲助学行动”项目3周年之际,中国石油再次为西部沙漠和干旱地区贫困青少年提供长期资助,改善学校教学条件。
中国石油的扶贫工作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2008年中国石油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单位”;2010年1月8日,国务院扶贫办发来感谢信,感谢中国石油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扶贫开发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中国石油在定点扶贫工作中成绩突出,发挥了表率、示范作用,尤其是在产业扶贫方面,工作富于创新,希望继续努力,更好发挥示范作用,做出更大成绩。
和谐凝聚力量,责任成就未来。中国石油正以责任的音符,谱写着华彩的乐章。
企业地方发展共赢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的外部环境。要主动向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汇报工作,争取政策支持,创造发展环境。健全地协调机制,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造福当地人民群众。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和维护良好的公司形象。”在今年集团公司工作会议上,总经理蒋洁敏的这段讲话。明确阐述了做好企地关系的重要性。
知易行难。长期以来,中国石油秉持“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践行对社会的庄严承诺。充分发挥企业优势,积极履行国有企业“三大责任”,不断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共融、共建、共享,中国石油以自身的实践诠释着企业社会责任的知行合一。
共融:就是油,地双方要利用特殊的地缘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依存关系,注重换位思考,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方式,不仅谋求双赢,更瞄准长赢。
共建:推进油、地融合,关键是要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形成共识,凝聚力量。
共享:增进互信和友谊创和谐。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更是为了群众。中国石油与地方积极推进共创,共建,既是发展的良好机遇也是应尽之责,双方首先要把事关百姓利益的事解决好、处理好。为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石油的员工将共融、共建,共享的理念融化在企业社会责任的使命中。长庆油m2000年起,累计无偿支援油区所在地区经济建设6.5亿元;有偿使用当地劳动力、施工队、采购当地物资等9.91亿元,油田将钻前工程等辅助业务剥离交由当地群众完成,吸纳5万人就业。
重庆销售公司在重庆武隆山体垮塌灾害发生后,迅速组织物资和抢险队伍,将一辆满载2000余升柴油的流动加油车以及饮用水、食品等救援物资送到救灾现场指挥部。
呼和港特石化公司先后投入资金220多万元,支持当地社会公益事业。
塔里木油田送往和田的“福气”,在丝绸古道上演奏出新时代动听的和谐之音,天然气进入和田改变了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烧柴、烧煤的历史,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国石油“‘昆仑润滑油奖全国十大见义勇为好司机”评选已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各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关注和参与度不断提高。6年来,受表彰的见义勇为司机累计达到304人次,在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事实证明,携手才能发展。合作方能双赢。
支持奥运支持世博
2008年8月24日奥林匹克的火炬在鸟巢体育场上空熄灭了,但在中国石油员工的心中却永久燃烧着。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中国石油携手奥运,助力国人将奥运之梦变为现实。分享奥运的光荣,传承奥运的希望,同时展示中国石油的雄风。
从赞助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发布活动。冠名全国亿万职工奥运知识大赛。到举办“绿色奥运、绿色石油”万里行签名活动,中国石油与奥运同行,为五环添彩,为中国加油。
在2008北京奥运期间,中国石油把确保油气安全平稳供应、保障奥运会成功举办当成最大政治任务,构筑起8个气源供气的保障体系,形成陕京一线、陕京二线和大港储气库群三管齐下向北京输送天然气的格局,为北京蓝天工程立下大功。
中国石油将北京2008年奥运会“绿色、科技,人文”的核心精神与中国石油“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和谐”企业价值观相结合,贯穿服务始终。中国石油员工通过提供优质服务、人性化服务,充分展示“了新北京、新奥运,新形象”。
乘着奥林匹克浩荡的东风,石油人在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征途上奋勇前行,中国石油的未来,必将更快、更高、更强!
继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后,中国石油又助力世博会,成为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并以赞助企业和参展企业双重身份参与世博会。
为服务好此次盛会,中国石油发挥资金、技术、产品和服务等优势,进一步完善上海油品销售网络,天然气管道及物流设施建设,提供高标准,高质量油气产品和服务。中国石油还独家为1000辆上海世博会专用车辆供油,并為持有“2010上海世博会与中国石油联名加油卡”的世博会车辆开展定点加油服务;同时还将为上海世博会服务公交车、出租车和其他车辆,提供用油保障服务。
2009年,中国石油结合本届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积极倡导节能环保,宣传节能减排,组织开展了“中国石油世博城市之星”系列评选活动。在以“节能一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节油能手评选活动中,来自全国的50名节油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人荣获“中国石油世博节油能手”称号。
【以人为本创造和谐】推荐阅读: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07-24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和谐企业07-15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油田10-14
论以人为本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doc10-18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11-08
作文创造幸福06-25
劳动?创造作文10-15
创造宣言原文11-01
节约成本 创造利润06-16
创造梦想挑战未来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