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改革开放的起步

2024-06-28

第7课改革开放的起步(共11篇)

1.第7课改革开放的起步 篇一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具体实践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和成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经济特区的建立把改革开放引向全面和深入;浦东开发开放则是改革开放走向新阶段和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正确。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知道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理解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一项创举。知道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的开放;知道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开放区;知道海南建省;描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知道浦东开发开放。理解浦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标志。2.过程与方法

聆听改革开放艰辛历程的叙述,感受思想解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学会利用图片描述历史过程,尝试从图片中感悟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方法。初步了解口述史实的收集整理方法,初步养成多角度收集历史信息的习惯。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改革开放过程中思想解放的艰辛历程,养成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

初步树立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进取的观念,理解邓小平等伟大人物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特区的建立。

二、教学设计建议

(一)教学过程建议 l 导入新课

出示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小岗村土地承包书影印件,告诉学生:它是一张土地承包书。按照我们今天的标准合同文本来看,这份承包书只能算是一份没有法律效力的“君子协定”。然而,就是这张看似不起眼儿的合同,却是引发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那么,在它的背后,究竟承载着一段怎样的历史故事呢?导入新课 l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借地度荒:

教师讲解: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居然出现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庄,而诱因竟然是一场自然灾害。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在万里领导下的安徽省委组织恢复生产的措施却是出台了一个“借地度荒”的决定。

在一次很普通的自然灾害面前,政府发放救灾物品,组织恢复生产这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了,然而,我们仔细看一看”借地度荒”的措施,却发现问题没有那样简单。出示:

凡是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社员种麦种菜。

鼓励多开荒,谁种谁收,国家不征粮食,不分配生产任务。----------《党史纵览》2008第三期

从生产的组织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看,这个措施显然是针对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引导学生分析人民公社体制何以让农民无法度过灾荒?在同学们归纳人民公社体制的特征基础上,教师总结。2:小岗村的契约书 出示:小岗村的承包书

“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小岗村承包书

师生结合材料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看到这个契约,小岗村的村民要干什么?

当时的政府,对待分田是一种什么态度?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 坐牢杀头,说明分田非常危险,他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如不成,就是说还有成功的可能,这个可能性在那里?

在共同探讨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残酷的现实逼得善良朴实的农民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同命运抗争。那么,他们抗争的结果是什么呢? 小岗农民苦干一年,1979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的总和,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20倍„„。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六分册 3:争议中确定国策

教师指出:安徽农民自发的包干到户、包产到户成功了,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但是,已经被人民公社体制束缚的筋疲力尽的广大农民却争相效仿,纷纷实行不同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面对着农民自发的家庭联产承包的洪流,争议四起,争论不断。出示:主要争议

有人说:家庭联产承包是搞资本主义。理由:是毛主席高度肯定人民公社、反对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

有人说:家庭联产承包不是搞资本主义。理由:现在农民都赞同。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双方争议的焦点在哪里?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你的理由?

在师生共同讨论基础上,教师指出:又经几次反复,我国农村的体制改革终于尘埃落定。出示:农村改革的推进时程表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写入宪法。——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六分册 l 经济特区的建立

1、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指出:如果说中国改革的第一步是由农民自下而上推动进行的,那第二步就是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动实施的,即经济特区的建立。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英明决策。目的是: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吸收外资和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出问题:那么,在思想解放之初,党中央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教师讲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后,中国领导人先后组织了20多个国外考察团,分赴世界各地,不仅是到我们的周边友好国家,甚至原来与我国不相来往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派出了考察团。

在德国他们看到了什么是电气化和自动化,在日本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是日本制造和现代化,在美国他们更是感受到经济发展的差距。回国后,在报告中,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成为多数国家领导人的共识。出示:经济特区图,提出问题:对外开放的试验田为什么选在这四个地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经济特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此基础上,中央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

2、改革开放格局的形成 出示:改革开放格局形成图

教师讲解:1984年,中央又进一步开放了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先后开辟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等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批准海南建省。

可以说:至此,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具有了多层次的特点。l 浦东的开发开放 出示:浦东功能定位图

教师引导:从浦东的功能地位图来看,国家要把浦东建设为一个什么样的城区?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讲解:浦东开发开放后,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起来。乘着这股强进的东风,浦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出示图片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 “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 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 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 作为上海人,我们在为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就而兴奋的同时,更应该了解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如果让你用人物访问的形式记述这段历史,你该拟定一个什么样的访问提纲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讲解:

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步伐继续加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示对比图片:

1992年,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

2008年,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太空行走的梦想

2010年,即将召开的上海世博会更昭示着改革开放的未来。

(二)知识结构图示 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性质、作用: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2.第7课改革开放的起步 篇二

“文化大革命”中特大的突发事件,当数1970年和1976年的两次大地震,不报不可能了,但是报道的基调不是事实本身,而是突出政治。至于死难的人民,连数字都是保密的。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发生7.8级大地震,1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新华社消息,标题为:《毛主席林副主席亲切关怀受灾人民,当地军民信心百倍地进行抗灾斗争》。消息把震级调低为7级,没有地震发生具体地点,对灾情只字不提。以后再也没有登载这次地震的消息。因此,这场大地震几乎不为全国人民所知。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82年,民政部才调查确认死亡人数为15621人。当时,云南灾民最缺乏食品、衣物和临时住房,而源源而来的是“精神食粮”:数十万册“红宝书”、数十万枚毛主席像章和14万封慰问信。灾区向国家提出“三不要”: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自力更生重建家园。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办事组秘书组1月9日电话通知:不搞捐献活动,已捐献的物品全部退回,集体的退给集体,个人的退给个人。通海地震中,还规定新闻记者不准进入灾区,只允许科技工作者进行拍摄,对灾情只能拍物,不能随意拍人。

这些规定,在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后继续沿用。当时同样不准报道唐山地震的损失情况,同时强调“以批邓促抗震”、“不能以抗震救灾压革命、压批邓”。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通稿对这一灾难进行报道,其标题为:《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这则报道对灾情只用“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一笔带过。直到1979年11月,在新华社记者的努力下,才公布了死难人数为24.2万人。

1980年10月29日傍晚,在北京火车站二层发生重大爆炸事件。因为发生在公开场合,通过人际传播,北京不少市民第二天就知道了。那天(10月30日)中午我和我的研究生同学在人民日报南区食堂吃饭,我们到得晚了,吃饭的人已经不多。同一饭桌上,我们谈起北京站爆炸,我和一位同学认为,这件事情是在公开场合发生的,与其隐瞒,不如如实报道。另一位同学以及桌上一位我们不认识的年轻人不同意我们的观点,认为报道了会给社会主义社会抹黑。不过我们没有争论。31日看到刚出版的《人民日报》,关于这一事件的消息发表在头版中部位置,我一阵喜悦,我的观点被证实了,就是应该及时报道。消息是新华社发的,《人民日报》能够把这样一条负面新闻安排在头版,也是罕见的。消息采用了客观报道的方式,全文如下:

有人非法把炸药带进车站北京火车站发生一起爆炸事件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29日晚6时15分北京火车站二楼南走廊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当场炸死1人,炸伤89人。受伤者当即被送往附近医院,在抢救过程中,又有8人死去;其余受伤者中,有2人尚未脱离危险。在9名死者中,男6人,女3人。

北京站的建筑没有因这次爆炸受到破坏,火车的正常运行也没有受到影响。南来北往的旅客,仍然络绎不绝,秩序良好。经公安机关现场勘查和化验,这一事件是由于有人非法带进火车站的炸药爆炸引起的。

事情发生后,公安部部长赵苍璧、铁道部部长郭维成、北京市市长林乎加、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司令员秦基伟等当即赶到现场,部署抢救工作。

更令我感到兴奋的是,13天以后,即11月13日,《人民日报》还是在头版发表了关于这一事件的后续报道(新华社稿),全文如下:

北京车站爆炸是一起反革命破坏案件

公安机关经过现场勘查和深入调查认定,犯罪分子就是当场被炸死的王志刚;另有9人死亡,81人受伤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经公安机关查明,10月29日北京火车站发生的爆炸事件是一起反革命破坏案件,制造这起案件的罪犯是山西省运城拖拉机厂工人王志刚。公安机关经过现场勘查和深入调查认定,罪犯王志刚已被当场炸死。

经调查,王志刚,男,30岁,北京市人,初中毕业后于1968年去山西省万荣县埝底公社埝底大队插队,1973年应征入伍,1975年复员后分配到山西省运城拖拉机厂当工人。近年来,由于他的一些个人要求没有得到实现,心怀不满,以致发展到甘心与人民为敌,蓄意制造了这起凶恶的爆炸事件。

这一爆炸事件使9人死亡。他们是:江苏省常州味精厂供销科长邱金元、河南省开封地区孝义药厂技术员阎西庚、西北电力建设局西电一工区留守处保育员李秀英、河北省阜城针织厂挡车工曹国文、一机部办公厅房管处管理员陈秀英、吉林省永吉县口前公社红峰大队学生赵丽英、北京市第一百四十中学教员李、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某部副排长马仁尧和战士李道良。81名受伤人员,除2人外都已脱离危险,伤好了的已经陆续出院。

当时法律不健全,只能以反革命罪来定性犯罪者。这条消息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报纸公布了所有死难者的姓名和工作单位。这是对死难者亲属的一种告慰,是一种独特的传媒人性化的报道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传媒还没有以这样的突出版面和客观报道的方式,报道过一起负面的突发事件,也许这是我国信息公开的一个新的起点吧。当时我的想法是乐观的,认为以后的新闻还会进一步开放。

这年12月下旬,为讨论人民大学副教授甘惜分的手稿《新闻理论基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召开了一次持续两天的研讨会。我因为重感冒,头一天没有参会。第二天是硬被同学拉去参会的,因为他们说,有人在会上批判我宣传“青年马克思”,而没有宣传成熟的“老年马克思”。会上,一位老师谈到北京站爆炸的报道,认为不应该这样报,这是给社会主义社会抹黑。我很吃惊,《人民日报》都报道了,还这样认识,思想太跟不上形势了。于是我发言,介绍了事件发生第二天我在饭桌上听到的同样观点,接着用第二天《人民日报》公开报道这一事件的事实,说明效果很好,处理得当。但是我们小生后辈言轻,老师不以为然。

后来传媒在报道方面长期不够放开的事实,使得我对问题的认识变得深刻了。人们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形成的某种观点,其实是很难一下子转变的。即使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报道在这方面一时突破了,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回到原来的思维轨道上。我对这一点估计不足,确实幼稚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传媒的一系列颇为开放的报道,经过几次反复,逐渐回归到一种相对保守的态势。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传媒报道在市场经济、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以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事件为契机,开始了信息公开的新进程。2007年通过了关于突发事件的法律,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党的十七大也提出了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我们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传播政策实际上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这是十七大确定的基本方针。站在历史的高处,回顾走过的道路,才能体会到改革需要韧性,会有很多艰辛。

3.第7课改革开放的起步 篇三

教学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改革。

教法及学法:

教法:教师主要采用启发式发现法教学。

学法:学生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方向作用和影响.教具:课本插图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的情况。本课的难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诊断补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哪些主要内容?

(二)导入新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引入新课。

(三)出示学案:

学生看书,教师引生找出本课的主要线索。

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四)依案自学,探究质疑: 学生认真看书,初步了解本课主要知识,教师对学生学法作巡回指导。

(五)反馈信息,合作释疑: 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去,以便及时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精讲点拨时有的放矢。

(六)教师精讲,归纳总结: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什么领域开始的? 那个地方最先进行改革?

改革采取了怎样的形式?取得怎样的效果?

2、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请学生上讲台交流访问和收集在农村的亲朋好友那里了解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有关情况材料。

3、教师强调和让学生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土地公有制,并不是分田到户了,这与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相符合的。

4、教师用当今农村的巨大变化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意义: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的积极性提高。

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村经济好转,农民开始走向富裕。

5、教师简略介绍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并请学生介绍自己亲友参加和创办乡镇企业的情况,让学生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教师播放深圳特区、上海蒲东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这两个地区的巨大变化,然后请学生讨论这些地区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是什么?导入本目学习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对外开放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是从哪些城市开始的? 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归纳总结。请学生讨论如下观点:有人说我国当今的开放,允许国外资本的投资,实际上是导致了外国对我们国家的经济侵略,你是否同意此观点?

4、利用电教方式,展现未填的“我国对外开放示意图”,与学生共同填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以此使学生形象、生动的了解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5、组织学生讨论: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我们今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不同结果,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6、学生理解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的题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国有企业改革:

1、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城市改革开始的时间、重点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访问、了解到的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的相关材料。感性认识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3、与学生共同总结归纳国有企业改革的三方面内容:

所有制度的改革: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教师列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经济属性,帮助学生了解哪些是公有制、哪些是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帮助学生对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理解。)

管理体制的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分配制度的改革: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992年十四大采取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公司制、股份制;对小型企业改组、联合等。(教师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4、教师和学生探讨:如何正确看待和认识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七)内化巩固,拓展延伸

1、让学生看课本42页右下角内容,分组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回答。

2、简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生答完后师进行评价并指出解答史料题的方法。

(八)课堂小结(学生谈一谈本课的收获及体会。)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改革开放,聆听了关于春天的故事,我想大家收获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足音;让我们沐浴和风,在春天的故事里歌唱,继往开来,进取开拓,建设一个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中国。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认识到旧中国开埠通商,是被迫的,便利了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在的对外开放是中国主动开埠通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4.第7课改革开放的起步 篇四

课题: 《工业化的起步 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2)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取得的成就。(3)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和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整理相关信息,编排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材料展示,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运用小组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使学生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 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成就。

二、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成就。(2)第一部宪法的颁布。难点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重点突破:(1)通过课前导学,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式学习。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设置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突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内容是当时中国正确的选择。概述“一五”主要成就。

难点突破:指导学生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情景再现,从中体现宪法制定的简要过程;同时,出示相关资料,渲染气氛,化解年代久远给学生带来的生疏感,使学生理解宪法中对于国家政权性质、政治制度的规定,化解难点。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新课过渡:由毛主席的一段话“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过渡到新课。

二、新授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出示历史资料,使学生明确我国建国之初的经济发展状况,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小组合作: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背景,目的,基本任务,起止时间。②说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主要成就。③总结第一五年计划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3)解疑释惑:中国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4)历史见证——用历史资料的展示见证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5)动脑筋:你怎么看待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成就?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过渡:新闻报道,关于两会(2)小组解答: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时间、会议、宪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的时间、标志,形成的意义。(3)总结宪法的发展历程(4)图片展示:历史上的两会

3、课堂小结:忆往昔,看今朝。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堂练习,达标检测 附:板书设计 两个第 一 工业化的起步 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5.第7课 身边的设计 篇五

第7课    身边的设计

领  域

欣赏.评述

1. 欣赏身边的设计品,初步理解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2. 能用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对欣赏对象进行品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愿意参与欣赏评述活动,逐渐形成设计意识。

教学重难

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身边充满了设计”。

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能将实用功能与造型色彩有意识地结合。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图片欣赏:

你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

2、初步感受,让学生了解艺术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

二、新课:

1、学生分析、讨论:

在造型上利用小动物的形状美化,色彩鲜艳醒目。

2、绘画表现方法

3、泥塑表现方法

三、作业:

练一练:可以用画的形式,也可以用橡皮泥捏。

四、小结

1、作业评讲

2、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设计艺术存在?

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6.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篇六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2.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动画,形象演示都江堰的巧妙设计。2.通过换位思考,化难为易地掌握变法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插图、图片、文字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芈月传》作为今年年初地方卫视的开年大戏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其中,在第一集中,有一个叫商鞅的人被秦王命人执行车裂的酷刑,也就是五马分尸。他究竟

做了什么让秦王对他实行如此残酷的刑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上第36页正文部分的内容,思考一下:

1、是什么促进了大变革的到来?

2、它们是何时出现、推广的?

3、与以前的石制、青铜农具相比,铁农具有什么特点?它的广泛使用说明了什么?

4、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交流明确:

1、铁农具和牛耕

2、铁农具在春秋时出现、战国时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在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时推广

3、特点:锋利、坚硬、耐用;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说明了在当时冶铁技术的高超和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牛耕是我国农

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

高。

过渡:

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农作物的种植需要什么条件?(阳光、水......)在当时,谁

设计的什么解决了农作物的灌溉问题?(李冰主持设计的都江堰)

自学指导二:

多媒体展示动画都江堰

1、从展示的多媒体动画来看,都江堰不仅具有灌溉的作用,又有什么作用?

2、都江堰的修建对当时及后世有何作用? 交流明确:

1、防洪(都江堰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

2、都江堰不仅消除了岷江水患,使得成都平原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更重要的是,直到现在还一直造福当地人民。

过渡:

农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修建,导致大量土地的开发,这些土地逐渐变成奴隶主的私产。于是,新的阶级诞生了,部分拥有私田的奴隶主转化成地主,而租种地主土

地的人变成农民。

自学指导三:

封建地主阶级渴望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38页正文部分,思考一下:

1、商鞅在当时的秦国做了什么事情?谁是他的支持者?

2、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3、如果你是当时秦国的百姓,你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你会怎么做?

4、商鞅变法保护了谁的利益?为秦国带来了什么?

5、商鞅变法触犯了谁的利益?为他自己带来了什么? 交流明确:

1、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秦国进行变法

2、内容及作用:(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经济发展,国 富);

根据军工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提 高军队战斗力,兵强)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

3、选择耕种: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当兵打仗: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4、保护了人民的利益、国君的利益;

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意义)

5、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后来,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实力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处以车裂

拓展联想: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商鞅从变法到处死、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交流提示:

以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名代表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交流明确: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虽然商鞅已死,但当时在生产力大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大变革是谁也无法阻挡的;

(2)改革措施符合秦国的国情,顺应民意;(3)统治者的支持;

所以我们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

经过各国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下来了,新的社会矛盾由此形成:地主阶级玉农民阶级,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了!

小结: 我们学习历史就是为了以史鉴今,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想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中

国梦”,我们应该侧重哪些方面?(科技创新、与时俱进......)

同学们说的非常不错,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我们还要充满信心、有承受挫折的能 力!

【板书设计】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铁农具 提高 引起

牛耕 生产力

社会大变革(商鞅变法)水利工程

经济 政治

【作业布置】

7.第7课禽类教案 篇七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理念:本课设计以认识禽类为主。

2、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的对象是培智二班的学生,本班共有11名学生,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因此根据他们的学习程度,在教学中分为(A(杜娟、李元元)、B(谢覃成、何海涛、张程、郭龙倩、陈济州、郑万菊)、C(杨鹏、许苏杨、杨成维))三个层次。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了教学目标、采用了不用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A层:

1、认识并能辨认鸡鸭鹅鸽,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知道它们是禽类。

2、掌握鸡鸭鹅鸽的偏旁部首鸟字旁。

3、正确书写鸡鸭鹅鸽,熟读儿歌。

4、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好习惯。B层:

1、认识并能辨认鸡鸭鹅鸽,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知道它们是禽类。

2、掌握鸡鸭鹅鸽的偏旁部首鸟字旁。

3、正确书写鸡鸭鹅鸽。

4、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好习惯。C层:

1、认识并能辨认鸡鸭鹅鸽,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知道它们是禽类。

2、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能辨认鸡鸭鹅鸽,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知道它们是禽类。

2、正确书写鸡鸭鹅鸽。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播放课件,出示鸡鸭鹅鸽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二、新授

1、继续播放课件,请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告诉学生它们都是鸟类,鸟类就是禽类。

3、出示鸡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名称。

4、师板书:鸡

5、生开火车读,集体读。

6、师示范书写,并说结构。

7、鸡不会飞,不会游泳,有羽毛。

8、出示鸭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名称。

9、师板书:鸭

10、生开火车读,集体读。

11、师示范书写,并说结构。

12、鸭不会飞,会游泳,有羽毛。

13、出示鹅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名称。

14、师板书:鹅

15、生开火车读,集体读。

16、师示范书写,并说结构。

17、鹅不会飞,会游泳,有羽毛。

18、出示鸽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名称。

19、师板书:鸽

20、生开火车读,集体读。

21、师示范书写,并说结构。

22、鸽会飞,会游泳,有羽毛。

三、总结

1、板书鸡鸭鹅鸽,让学生找出这些字相同的地方“鸟”。

2、教学生认识新的部首“鸟”。

3、通过对部首的认识让学生知道鸡鸭鹅鸽都是鸟类。

4、鸟类就是禽类。

四、游戏巩固

1、发给学生生活中各种生物的图片。

2、老师举禽类的卡片,带领学生玩找家的游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鸡鸭鹅鸽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二、新授

1、播放小鸡叫的录音,请学生说说这是什么的叫声?

2、让学生学小鸡叫。

3、请学生说说小鸡会飞吗?

4、告诉学生小鸡不会飞。

5、播放小鸭叫的录音,请学生说说这是什么的叫声?

6、让学生学小鸭叫。

7、请学生说说小鸭会飞吗?

8、告诉学生小鸭不会飞。

9、总结:小鸡小鸭不会飞。

10、播放鸽子叫的录音,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的叫声?

11、让学生学鸽子叫。

12、请学生说说鸽子会飞吗?

13、告诉学生鸽子会飞。

14、总结:鸽子会飞又会叫。

三、教授儿歌

1、师范读,生跟读,集体读,指名读。

2、生齐读,再次感受儿歌的乐趣。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鸡鸭鹅鸽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二、新授

1、出示偏旁部首“鸟”

2、出示鸡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名称。

3、师板书:鸡

4、生开火车读,集体读。

5、师示范书写,并说笔顺。

6、生板演,师指导。

7、出示鸭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名称。

8、师板书:鸭

9、生开火车读,集体读。

10、师示范书写,并说笔顺。

11、生板演,师指导。

12、出示鹅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名称。

13、师板书:鹅

14、生开火车读,集体读。

15、师示范书写,并说笔顺。

16、生板演,师指导。

17、出示鸽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名称。

18、师板书:鸽

19、生开火车读,集体读。20、师示范书写,并说笔顺。

21、生板演,师指导。

三、找朋友

1、发给学生一些生字卡片和图画卡片,带领学生玩找朋友的游戏。

2、完成书后练习《找朋友》。

四、课后作业

8.第7课 纸风铃 篇八

郑玉萧

教学目标:

1、能够收集与教学任务相关的物品,利用身边的各种媒材进行纸风铃的设计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小组协作实效。

3、鼓励学生在风铃的装饰及制作方法上有所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重难点:

1、设计和制作风铃,完成一个至少由铃身,铃舌两部分组成的纸风铃。

2、纸风铃装饰的手法是否有特色,制作方法上是否有创新。

学具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好剪刀、固体胶、彩纸、绳子、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准备工作,组织教学。

2、创设情景、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地兴趣:请学生闭上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教师取出风铃摇一摇,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发出的响声。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风铃的外形特征及组成部分,让学生初步认识风铃,了解风铃的外形特征,为后面的制作打下基础。

4、教师小结并介绍风铃的由来及作用。(在亚洲以及古代地中海地区,风铃为招引善神之物。在中国和日本,除了用于庙宇等神圣的建筑物外,风铃也成为私人住宅的装饰品。在19和21世纪,西方各国更加普遍的利用风铃,流传很广)

二、新授

(一)、纸风铃的设计制作交流:根据学生收集的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个纸风铃,并通过观察教师的范例,学生小组讨论纸风铃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小组讨论:纸风铃的制作步骤

2、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并小结纸风铃的制作步骤

(二)、根据学生的讨论,出示示意图,教师示范纸风铃的简单制作过程,并在示范过程中引出新问题:如何串线,杯子才不会掉下来。(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想出不同的串线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尝试,总结哪一种方法更为实用,简便。)最后用水彩笔、油画棒、或水粉颜料画;用彩色纸拼贴等方法装饰风铃。

(三)、思维拓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启发学生思考纸风铃还可以如何装饰,激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制作方法。

1、(出示其它班级学生制作的构思独特的、富有创意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这件作品与刚才制作的风铃有什么不同(装饰、制作方法)

2、启发学生举一反

三、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装饰及制作方法来完成作品。

三、课堂练习

1、作业要求:

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个纸风铃。

2、设计要点:

剪、卷、画、贴的注意点、合作的合理分工。

3、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关注小组分工,鼓励有创意的制作方法,并进行有效指导。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1、学生作品展示,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并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为什么?还可以如何改进会更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提高初步的鉴赏水平。

2、教师可以选择有创意的作品进一步点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

3、小结本课内容,肯定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之处,根据不足,提出新要求。

五、课堂延伸:

1、纸风铃的制作除了用纸杯来做,我们还可用什么材料来做?(观看其它材料制作的图片,拓宽学生的思维)

9.人教语文五下第7课祖父的园子 篇九

一、导入:

师: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下面我想请问大家在自学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收获呢?自由谈一谈。

学生可以交流字词的读音,片段的朗读,积累的ABB的词语,以及有关萧红的资料等。

师:在《呼兰河传》里边,萧红用了大量的文字写了这个园子,而且写得非常细致入微。一个普普通通的菜园,为什么会让萧红如此留恋呢?那就让我们走进祖父的园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找出来。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找到第一、二和第十七小节。

第一、二小节:请个别朗读。体会园子的五彩缤纷,生机勃勃并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感受色彩美和形态美。

第十七小节: 师:(出示幻灯片)自由读,读着读着,你就会产生一种感觉,脑子里马上会出现哪一个词语呢?

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随心所欲、生机勃勃等等。请用片段中的一句话解释“随心所欲”。师结合板书“自由”。

二、品读: 1.自然的自由。

师:仔细阅读第十七小节,你觉得

①什么是随心所欲的,自由的?(花、鸟、虫、倭瓜、黄瓜、玉米、蝴蝶)②这个小节中的哪些词语、句子最能表现“自由”?请做上记号。

学生自读自悟,抓住“愿意„就„”“想„就„”“一会儿„一会儿„”“又„又„”等词语、句子进行交流,感受园子中的花、鸟、虫以及倭瓜、黄瓜等各种蔬菜的自由。

师:注意到了吗?这个片段中一连用了11个“就”字,读起来是不是有点罗嗦?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读起来很顺畅;感觉园子里的小精灵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好像是萧红一口气说出来的;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更能表现自由。)

师:萧红的文字很普通,很朴素,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两个字――“自由”。齐读第十七小节。想像体验。师:(引读并出示幻灯片)。一到了这个园子里,我就玩了起来,闹了起来,不知不觉地,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我就变成那倭瓜啦!我就

; 我就变成那黄瓜啦!我就

; 我就变成那玉米啦!我就

; 我就变成那蝴蝶啦!我就

; 我就变成()啦!我想

就。

师:当萧红写到这里时,你觉得她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呀?

生:(手舞足蹈等等。)

师: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呀!读书就是要和作者一起体验,让我们齐读第十

七小节。

(幻灯片出示第十七小节,师生合作背读片段。)2.人的自由。

师:园子里的动植物是自由的,那萧红自由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请大家找到相关语句,并画下来。

交流。(第四、五、十三、十四、二十小节。)

指导朗读第四小节:大家想跟着祖父一起到园子里走走吗?那就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师:是啊!在园子里,祖父在做农活,而我在做什么呢?我的活动和祖父有哪些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从中感受到什么?

(幻灯片出示第四、五、十四小节内容,分小组朗读。)师:发现了吗?结合板书“瞎闹”“乱钩”“乱闹”。她是怎么“闹”的,如何写具体的?找出相关语句。

正是这些让我感到只有在祖父的园子能享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所以在萧红一生当中唯有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明白了吗?(板书:快乐)

(过渡:学到这里就结束了吗?那你觉得还有什么让萧红更加留恋的呢?找出相关内容。)

3.感受祖父的爱。

引导读第五到第十二小节,谈谈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祖父对自己的关心。师:特别是从哪些词语中表现的?(三个“笑”。)

师:这里一连用了三个“笑”,在萧红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和蔼、慈祥、爽朗等等。)

师:你还从祖父的“笑”读出了什么?(宽容和耐心)

师:是啊!这笑中还有祖父对我的耐心教育,这就是祖父对我的――爱。(结合板书“爱”。)

师:那我们一起来分角色读读,读出滋味!(师生合作朗读片段。)

三、超越文本

师:同学们,现在你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祖父的园子》了吗? 生交流。(留恋和纪念)

师:祖父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萧红一生坎坷,历经苦难,但萧红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和快乐,享受到了什么是爱。所以才会对那个普通的园子念念不忘,那是个普通的园子吗?它普通吗?

(师引)那是一个装满――自由的园子;那是一个装满――快乐的园子;那是一个装满――爱的园子。

四、延伸练笔

10.第7课文化大革命 篇十

1、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经过、两个反革命集团及其灭亡的标志。“二月逆流”。

2、理解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有一定好转原因和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认识它的发生是“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学习重点: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危害、“二月逆流” 学习难点: 认识文化的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危害 学习过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一、课程导入

上个世纪里六、七十年代,中国出版并发行了一本被国际社会公认的“20世纪世界上最流行的书”。在短短的十年中,这本书用50多种文字印成500多种版本,总印数达到50余亿册。如果按当时全世界30亿人计算,无论男女老少人均就有1.5册。这本书甚至成为当时中小学学生学习的唯一的教科书。不仅如此,在那段时期的人际交往中,也要像对口令暗号似的引用此书中的语句相互对话。如:上街买菜时,要正色对售货员说:“‘要节约闹革命’,我买二斤菠菜。”售货员要回答:“‘为人民服务’,这是你的二斤菠菜。”否则买卖不能成交。更让人想像不到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就因为在一个会议上,把这本书上下拿颠倒了,就遭到了猛烈的批斗,被说成了是“反毛泽东思想”,“反革命”。我想说到这里,大家已经知道了这本书──它就是被称为“红宝书”的《毛主席语录》。其实,人们当时对这本书的狂热,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只是那个疯狂年代的一个缩影。让你难以想象,甚或想象不到的东西更多。今天就让我们打开历史的封印,回到1966-1976年中国,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与点拨、“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十年的探索中,我们的国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有严重的失误。虽然后来这种错误得到了很大的纠正,但在政治上仍然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并在后来发展严重。加之毛泽东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名词:什么是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最终做出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决定。)、民主法制被破坏的表现如何?面对着这种局面,都有哪些人起来抗争?(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蔑为“走资派”,遭到批斗和迫害,造成一批冤案。其中,最大的冤案是刘少奇被诬陷、批斗、监禁直至屈死。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抵制和抗争,如叶剑英、徐向前、谭震林、陈毅等。)3、林彪反革命集团为什么发动反革命政变?其结局怎样?(林彪不满足于“副统帅”的权力,妄图进一步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他的阴谋被毛泽东看穿,再也混不下去了。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企图乘坐飞机叛逃苏联,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有一定好转原因?后来全国为什么再度陷入混乱?(周恩来、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他们一起整顿、恢复各方面工作,使得形势有所好转。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四人帮”加紧夺权活动,全国陷入混乱。)、“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代表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6、文革的危害以及启示是什么?(可以讨论)危害

①政治上长期**(1966-1976)②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见幻灯片表格)③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见幻灯片)④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启示

①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坚定不移的把工作重点转移经济建设上来。

②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阶级斗争要作科学的分析。③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④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三、堂堂清练习(见课后“练一练”)

四、总结:文革虽然是一场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同“左”倾错误、特别是同林彪、江青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英勇顽强的斗争。正是由于这种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国民经济虽然遭受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党内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骨干的健康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粉碎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党、人民政权、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文化大革命”告诉我们,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我们的党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继续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成功。

11.第7课 最亲近的家具 篇十一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关注椅子给人类带来舒适、方便的同时,还带来视觉上的审美体验。

实践与创造:运用彩绘法或烟熏法给椅子添加装饰,美化自已的座椅,表现独特的创意;整合物理方面的知识,利用废旧的纸箱带作一把能承受自己的椅子,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几个人完成椅子的游戏,体验生活乐趣。

欣赏与评价:欣赏各种造型、色彩•材料不同的座椅,开口刨作的思路;学会从实用、美观的角度来评价设计,体现出设计形式美。【教学重点】

椅子设计方法。【教学难点】

实用与美观结合、创意制作。【课前准备】

教具:书本范例。

学具:课前分组收集制作材料,如玉米秆、易拉罐、饮料瓶、木块、木板、包装箱等实物;制作工具,如稻草、刀、钉、锤、小钢锯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1)事先布置学习任务。

教师: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分 收集素材。

学生:可以请教物理名师或者 :长,寻求技术指导。

(2)材料汇总展示。

各组把材料带回,创意大此 卜看哪一组的材料最让人出乎意有的准备用玉米秆和稻草做一巴“竹藤椅”,玉米秆做椅腿和靠乳 稻草编织成网状的椅座;有的佳备用硬纸和棉花做一把“沙发”;有的要用小木块、木板做一把“仿真木椅”;还有的要用易拉罐、饮料瓶做一把 “花篮椅”等等。

(3)作业设计制作。

动手制作,强调安全操作,尤其注意不要划破手。

老师适当点拨:注意先要四腿平衡,求稳;再看结构是否紧凑,求实;在平稳、结实中透出材料的新颖,你就成功了。

(4)作品展示评议。

从色彩、材料、制作、创意等儿方面评议,如最坚固的椅子、最精制的椅子、最奇妙的椅子等等。

(5)拓展延伸。

欣赏课本上的图例,结合自己的制作,反思:有哪些有待改进? 【教后记】

上一篇:单体别墅景观设计说明书要点下一篇:学校整脏治乱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