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年来的辉煌成就

2024-06-28

中国5年来的辉煌成就(精选7篇)

1.中国5年来的辉煌成就 篇一

中国近5年来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中国近5年来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苏海涛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摘要:本文通过检索中国货币政策相关文献并经行了分析,认为2006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货币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加强;关于央行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收到了关注等。但是,适应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基础理论仍为取得突破,货币政策对于垄断行业的影响这一领域未收到足够的重视,对货币政策本身也缺乏更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有效性 中国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跟经济之间的关系用唇亡齿寒这个成语来形容或许不怎么恰当,但足以能表达出二者之间的那种依附关系。因此,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关注中国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发展动向,就显得十分有意义。所谓货币政策,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有关货币方面的各项政策。具体而言,它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信用量和货币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与措施的总称。而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操作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作用于总支出,最后实现既定目标所取得的效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推进深入,中国的经济政策已日渐趋于成熟。中国众多经济学学者的开始投身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贡献于祖国经济的发展。2006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笔者在“CNKI”数据库网上,以“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为检索词,以“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经济与管理”为检索范围,总检索到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类文章12篇(出去重复类和不相关类的文章),并将其进行了分类:货币政策有效性基础理论研究2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研究5篇,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2篇,我国货币政策与世界金融研究3篇。从数量分布情况来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研究最多,占总数的42%,其它领域的研究则明显不足,这也能反映我国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在某些方面的问题。

1,货币政策有效性基础理论研究

众所周知,货币政策是经济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市场经济的出现,使货币政策显得重

要起来。而货币政策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于指导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货币政策基础理论的研究一直是各国学者的研究关注重点。

张建斌,刘清华在《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中指出,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其运用既可以引导经济向其目标方向发展,也可能和其目标方向发生偏差,甚至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作者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础理论出发,通过研究维克塞尔经济学观点、“凯恩斯经济学说”、新古典综合派、新凯恩斯主义以及现代货币主义,得出了货币政策能否有效调节经济,不在于货币政策本身,而在于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和条件。文中还对中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实际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高效运作的阻滞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1余建干在其《略论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一文中指【】

出: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是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志,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就是货币政策具有真实效应,能够对真实经济变量产生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货币政策能够在保持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2【】

以上二位学者主要从货币政策基础理论出发来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并取得一定成果。在研究中还结合我国货币政策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2,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研究

中央银行,简称央行,是负责该国或该一地区货币政策的主体,通常也是一个经济共同体的唯一货币发行机构。在我国,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

陈亚雯在其《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从信贷渠道分析》中,通过货币效用函数论证了货币短期非中性而长期中性,并通过国内外对泰勒规则的验证,认为调整实际利率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重点分析了中国信贷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一系列建议。3邓雄、蒋中其在《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考察》中,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

式”和“三元冲突”理论,采用理论论证和实证研究方法,论述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客观基础,并分析了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4单玲娜在其《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中指出,货币政策作为中央银行调控经济,是为达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最终目标而采取的重要手段,对一国的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作者从我国中央银行采取的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和有效性角度,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5谭旭东在【】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基于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分析》中,对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理论模型加以修正以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得出的结果是: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政策的可信性之间密切相关,随着货币政策可信度的提高,其有效性的相应提高。因此,实

行有规则、透明度高、连贯性强的货币政策,对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6【】王俊海、李鑫在《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一个新凯恩斯理论的视角》中,基于新凯恩斯理论的视角,构建Sidrauski—type模型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当央行未能采取积极主动的货币政策时,一单位技术冲击导致的产出波动幅度约为采取积极主动时产出波动幅度的2.3倍,投资波动幅度约为1.9倍。因此,当前央行所采取的积极主动的货币政策能够“烫平”经济波动的作用,并且盯住同伙膨胀率的目标在我国是行之有效的。

【7】

上面这些学者或从中国央行本身出发,或以央行近期所推行的货币政策为依据,来研究央行所实行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来研究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3,货币政策有效性与经济增长研究

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操作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作用于总支出,最后实现既定目标所取得的效果。很明显,经济增长就是检验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否的标准。

吴艳芳在其《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中,通过建立经济学模型,选择合适的标准去量化中国货币政策的效应大小,对我国货币政策在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进行测度。袁仕陈在其《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检验》一文中,应用平稳性检验、协调检验和因果检验,就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的影响,进行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变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之间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存在着稳定的因果关系。【9】 【8】

4,我国货币政策与国际金融研究

楚尔明、赵朝霞在《双顺差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检验》中,通过对1994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目标、货币供给以及外汇储备等几个指标的协整检验和分析后认为,双顺差下,货币供给内生性加强,货币政策虽然短期有效,但有效性成都不高。【10】王伟在其《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中引入货币政策转向虚拟变量,通过对2004年7月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等分析,认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在加强,存款准备金对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作用较小。【11】

总结:2006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在继承前人研究理论成果上,又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理论成果成绩显著,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制定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正如每一学科在其发展历程中都需要不断完善一样,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要走向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广大从事该方面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能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建斌、刘清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6)

【2】 余建干·《略论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J】·经济研究导刊,2008(15)

【3】 陈亚雯·《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从信贷渠道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8)

【4】 邓雄、蒋中其·《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考察》【J】·统计与决策,2006(02)

【5】 单玲娜·《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J】·科技信息,2011(08)

【6】 谭旭东·《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基于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分析》【J】·经济研

究,2008(09)

【7】 王俊海、李鑫·《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一个新凯恩斯理论的视角》【J】·统计

与决策,2010(22)

【8】 吴艳芳·《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2009(07)

【9】 袁仕陈·《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检验》【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1)

【10】 楚尔明、赵朝霞·《双顺差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检验》【J】·南京财经大学学

报,2009(03)

【11】 王伟·《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J】·求索,2011(02)

【12】 徐茂魁、陈丰、吴应宁·《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解释》·经济

研究参考,2010(26)

2.中国5年来的辉煌成就 篇二

一、中国在解决粮食问题上形成了什么样的道路

60年来, 新中国的粮食工作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一样, 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粮食生产与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在世界粮食的总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在新中国成立前夕, 西方一些政客曾断言“没有一个中国政府能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到解决”。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的正确领导下, 中国用“革命加建设”的办法, 成功地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以占世界8%的土地, 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社会主义中国创造的奇迹, 是对世界粮食事业的重大贡献。

60年来, 中国粮食产量从1.1亿吨上升到5.2亿吨, 上了四个台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是粮食生产发展最快、粮食工作最好的时期。我国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上, 实现了从统购统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过渡。在粮食油品的供应上从多年的短缺经济、凭证定量供应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转变为改革开放后在市场上自由选择, 充分满足人民小康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粮油食品供应良好, 粮食安全有切实的保证, 致使中国人民的预期平均寿命由1949年的35岁, 上升到现在的75岁, 几乎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当。这是中国粮油食品供应的充足性、质量的安全性的有力佐证, 是中国粮食工作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

60年来, 中国在解决粮食问题上, 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和粮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粮食工作发展之路, 在世界粮食界创造了一个崭新模式。这就是在国家的宏观指导下, 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我们坚持以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的导向, 充分发挥种粮农民和粮油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 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调整生产关系, 推进科技进步, 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中国粮食行业走市场化改革之路, 是经过多年痛苦的经历、不懈的探索、反复的实践而形成的。在前进的过程中, 我们设想过多种方案, 试行了许多办法, 经历曲折发展的进程, 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和学费, 通过实践反复地比较与鉴别, 从解决粮食上的种种矛盾、克服多次挫折, 终于选择了正确可行的改革模式。我们遵循与运用经济规律, 通过市场合理配置资源, 通过市场合理形成价格、引导消费, 形成产、加、销、农、工、商的良性循环。鉴于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 在发挥市场培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需要强化国家对粮油商品的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以监督、矫正、引导市场机制的有效进行, 避免自发性与盲目性, 保证市场的基本稳定和供需的基本平衡。几经粮食危机、粮食风波的考验, 屡遇救灾抢险、突发事件的冲击, 证明这种新模式的有效性、正确性和可行性, 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问题开辟一条新路, 在世界粮食史上增加了一种新的范例。

二、中国在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中, 为各国粮食界所关注、影响世界粮食行业的发展有三个“亮点”

一是高度重视科技在粮食事业中的支撑作用。我国在粮食生产上有效地推行了袁隆平院士发明的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杂交品种的科技革命, 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目前我国杂交水稻已累计推广56亿亩, 增产稻谷5200亿公斤, 现已在世界40多个国家推广, 这是世界农业上的又一大发明, 将对全球解缺粮饥馑问题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二是中国在改革年代建立了举世无双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及其仓储体系。在继承发扬历代“储粮备荒”传统的基础上,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形成了以中央储备粮为核心、地方储备粮为支柱、社会储备 (包括企业周转储备和农民家庭储备) 为基础的三级储备体系, 相应地建立了全国的仓储物流体系, 初步形成了集战略储备与周转储备于一体, 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系统工程, 在世界粮食史上实属首创, 引起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的高度重视与不断推广。三是中国建立了粮油食品的应急保障机制。这一机制的特点是, 发挥我们特有的政治优势, 逐步建立上下一体、高速运作的应急物资储备与组织动员准备, 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袭击, 确保紧急时粮油产品调得动, 用得上, 有效地、全方位地保障供应, 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把救灾粮油运送到千家万户, 这在世界上可谓独树一帜。

三、新中国60年来粮食工作的经验带来的启示

3.豫龙镇五年来经济发展的成就 篇三

五年的风雨兼程,五年的砥砺奋进,谱写出豫龙镇发展的壮丽篇章。过去五年,是豫龙镇发展历程中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经济总量扩张最大,社会事业发展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三产兴市”主战略。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宜居健康城为龙头,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引领,主动作为,务实求进,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镇经济社会迈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积极抢抓发展机遇,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全镇经济呈现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的强劲势头。主要经济指标五年来实现历史性跨越:2011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7.87亿元,年均增长25.82%;完成财政收入10603亿元,年均增长57.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52亿元,年均增长12.3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72亿元,年均增长14.78%;引进境内域外资金8.12亿元,年均增长16.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96元。年均增长13.36%。连续五年在全市经济综合考评中居首位。

工业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五年来,我们始终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引进的投资56亿元的清华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投资10.5亿元的新大陆西部(荥阳)车城建设项目、投资17亿元的河南阳光粮油饲料物流园建设项目、郑州兴事发光电

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建设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引进的投资亿元以上的郑州煤机综机设备有限公司、河南江河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郑州三和水工机械有限公司、郑州阿波罗肥业有限公司、郑州中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郑州一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项目已投产见效。2011年新引进5000万元项目16个,合同投资总额85亿元。目前全镇企业总数达800多家,利税过百万元的企业达到8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加工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

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成绩斐然。宜居健康城核心区建设、四村联建顺利推进;生态廊道周边的7个居民安置启动区先期选址工作已完成,现已具备开工条件;槐西新村一期建成300余户,1200多人已迁入新居,二期已经全面开工建设。

4.中国5年来的辉煌成就 篇四

5浅谈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华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是著名歌唱家董文华为中国改革开放所唱的一首歌曲,歌曲中描述了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提倡改革开放的伟大措举和先进思想,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所取得的成就,而这也成为中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关键的转折点。在当时的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是十分艰巨的。首先,在十年内耗中国民经济基本被拖垮,社会生产力低下,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人民的生活贫穷并且艰苦,大部分人温饱都不能解决,这一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在当时变的异常尖锐,经济想要重新起步需要很多内部的改革;长期的封闭发展使中国与世界缺少交流,国民的思想观念狭隘落后,尤其是在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致使国民盲目自信,胡乱发展,反复折腾,虽然“四人帮”已被粉碎,但左倾思想仍在延续,此时推行改革开放必将遭到左倾分子的反对和阻碍,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需要在思想观念上进行一次彻底的拨乱反正;政治上的落后也是阻碍改革开放的难题。就在这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建国以来一些失误产生的原因,在思想路线上进行拨乱反正,强调全党应解放思想、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同志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事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他的这一论断在思想观念上为改革开放铺平了道路,使人民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观念,以辩证双向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正式提出实行改革开放,这是一个伟大的决定,也意味着中国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迅速发展的时代。

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过去了,回首这段历程,中国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的穷国变成今天如此强大的国家,这无疑体现出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也从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所以,今天我想浅谈一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就和暴露出来的不足。

首先,改革开放在中国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使中国不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毋庸置疑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同时,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突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束缚,彻底摆脱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逐步完善,经济发展又好又快。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谈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建立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其它体制。

改革开放中,我们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使得中国经济从一度频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的水平。

(二)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开放过程中, 我国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的关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并把它作为对外开放的立足点。

对外开放前20年,我国主要以“引进来”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面对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党中央明确提出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努力拓展对外开放的新空间,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二十多年来,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走出去”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走和平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对外开放, 逐步提高了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三)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

正如小平同志的论断一样,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经济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1978年,中国GDP总量仅3624亿元,2007年已达到246619亿元,2009年更是达到了333244亿元,年均增长9.7%。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均GDP过2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和工业化中期阶段。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就城镇居民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步入了小康型阶段并逐步向富裕型过渡,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居民收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工薪收入外,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改变。

就农村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不仅促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成为人类消除贫困史上的一个奇迹。回想当年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乡村的路都是泥泞崎岖的小路,基本不能开车,村民们出门都是骑单车,最多也就摩托车,没有电话,更谈不上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而如今在农村,都是宽敞的水泥大道,砖瓦房比比皆是,小洋楼也不稀罕,一部分农民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平板电视机、自动洗衣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农家,小汽车也已进入部分富裕农户。这种巨大变化时那时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

然而,在这些巨大进步的背后,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出现了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贫富差距扩大、特权与垄断现象普遍等等,这些都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许多问题,阻碍我们的发展道路。下面我将从上面所讲的三方面谈谈我们在改革开放当中所吸取到的经验:

(一)经济发展给环境和资源状况带来的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性企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过快地消耗了大量资源和宝贵的环境容量,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保障能力不足,资源环境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

(二)经济增长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 1.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幅低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由于农民基本上不享受社会保障,而城镇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享受社会保障、各种福利和补贴,因此,城乡收入实际差距应为6倍左右。2.行业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由于缺乏有效调控机制,垄断行业及一些高收入行业的收入水平增速过快,导致行业差距不断扩大。2007年,证券业的年人均工资最高,达14.30万元,比上年增长65%,其次是其他金融活动和软件业,达6.96万元和6.22万元;最低的是畜牧业、农业职工,分别仅为9521元和9861元。最高与最低的行业收入差距为15倍,比上年的7.8倍扩大了7.2倍。3.地区收入差距扩大

虽然近几年对开发西部加大了力度,但东西部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2007年全国人均GDP已达18934元,东部人均GDP为32283元,西部为13212元,东部人均GDP是西部的2.4倍,比1991年的1.9倍扩大了0.5倍。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上海人均GDP最高,达到66367元;不考虑直辖市,则在省区中浙江省人均GDP最高,为37411元,贵州最低,为6915元,两省人均GDP之比,由1991年的2.7倍扩大为5.4倍。

(三)特权与垄断问题

据《远东经济评论》2007年第4期报道,中国亿万富翁3220人,其中2932人即超过90%是高干子弟;在5个最重要的工业领域——金融、外贸、地产、大型工程、安全业,85%-90%的核心职位掌握在高干子女的手中。由于政府长期垄断权力和资源, 在中国从上而下形成了诸多垄断行业, 如铁路、民航、邮政、电信、石油等行业。这些企业在政府的豢养下, 高成本、低服务, 排斥竞争, 独霸天下, 多以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出现, 难以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经营主体, 成为计划经济的顽固堡垒, 也是百姓意见最大的行业。

5.广东农信社改革5年来的发展情况 篇五

截至2009年末,广东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有各类营业机构网点5622家,从业人员5.9万人,是广东省内营业网点最多、服务面最广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454.99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589.58亿元,存贷款规模在省内各金融机构中位居第二,在全国农信系统中位居第一。

成立五年来,省联社积极推进全省农村金融合作机构改革工作,成绩斐然。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30亿元央行专项票据全部成功兑付,成为率先完成该项工作的省份之一;资产质量明显提升,不良贷款持续双降;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高,案防制度建设和流程化管理改革工作进展顺利;统一法人工作圆满完成,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得到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广州、东莞、顺德3家农村商业银行于2009年底顺利挂牌营业;经营效益稳步增长,2009年全年,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账面利润56.3亿元,经营利润122.48亿元,连续五年实现增长,年均增长额分别为11.97亿元和22.258亿元。

改革五年来个人思想认识

广东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始终以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宗旨,积极推动农村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支持广东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中发挥着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广东省农村信用社5.8万农信人将始终秉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不动摇,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强化管理、加快发展,竭诚为社会各界提供方便快捷、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为构建和谐广东作出更大的贡献。

但是,农村信用社自创立以来,由于其管理体制多变,基础理论研究不够,产权不明,运行机制不良等原因,使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非常落后。这些问题同样制约着广东省农信联社的发展。

改革五年来,各项制度落实情况

在管理体制的改革上,2005年8月5日,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成立,承担起了对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2006年7月,省联社的派出机构——12家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2006年5月,中共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全省农村信用社统一管理、垂直领导的党建体系正式建立。两年来,省联社切实按照银监会“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

于农村合作金融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防范化解风险、是否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合广东省农村信用社实际的管理模式,在省政府授权下认真履行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职能,带领全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理念、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快发展。

在产权制度改革上,全省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展增资扩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各项工作。改革以来,全省扩股达117亿元;全省26家统一法人联社已全部召开了创立大会并挂牌开业;另外72家两级法人联社已参照统一法人的做法,制定并实施了“三会”和高级管理层成员选举、选聘办法,建立了以“三会”、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并规范了“三会”、高级管理层职责、议事规则和程序。伴随产权改革的推进,全省98家联社成功获得央行专项票据230亿元,占我省发行专项票据额度的97%。在此基础上,全省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票据兑付”这一核心任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建立票据兑付工作责任制、票据兑付实时监测制度等措施,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票据兑付工作。到目前为止,我省第一批申请票据兑付的4家联社已成功兑付,兑付票据金额达28274万元。第二批21家联社已在总行审核,预计到2008年,全省大部分联社将成功实现票据兑付。

在经营机制的转换上,两年来,广东省农信社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积极推进“一二三四五”工程,按照“确定一个目标、拓展两个市场、实现三个转变、力争四个突破、把握五个重点”的工作思路,积极加强支农新品种开发,并制定了《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意见》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指引(暂行)》等相关管理办法,加大对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的有效投入。截止2007年9月份,全省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户贷款、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和农村工商业贷款余额为1897亿元,占全省支农贷款的85%,雄踞全省第一。2006年,广东省连续遭受强台风重创,给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对此,全省农村信用社积极筹措资金,对灾后贷款工作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专款专用和“优先办理、优化手续、优先投放、优惠利率”的“四优”政策,共发放12.71亿元支持受灾贷款户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实现了经济效益增长和社会形象提升的“双赢”。

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进

(一)抓现场检查,增强发现问题的主动性。各信用社、联社、办事处都要成立精干高效的检查组,经常进行现场检查。每月要召开专项治理分析会,分析问题,研究对策,解决问题。

(二)抓自查和大检查,增强规范性。检查时做到“五个不漏”。即不漏一个分社,不漏一个柜员,不漏一笔业务,不漏一个隐患,不漏一个问题。防

(三)抓责任,增强紧迫性。要认真落实案件防范目标管理责任制,层级签订责任书,要从营业网点主要负责人抓起。

(四)抓分类治理和关键环节,增强针对性。对大要案多、新案频发、案件风险隐患大的地区,要继续“治标”、“治乱”;对虽有案件风险隐患但不会出现持续高发案件的地区,要实行“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对案件底数基本已清的地区,重点采取“治本”措施。各办事处、各联社要按上述标准,把所辖的地区或信用社分为三类,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要突出抓好重点地区、重点

联社和信用社,突出抓好重点环节,如信贷审批、贷后管理、财务(如账户管理)、授权卡管理等。

(五)抓制度,增强执行力。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升制度执行力,坚持制度建设与制度执行一起抓,构筑防范操作风险、尤其是防范案件风险的内部防线。加大力度落实干部交流、重要岗位轮换、亲属回避、强制休假等四项制度,今年各单位要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组织实施。

(六)抓薄弱环节,增强及时性。开展“回头看”和“向前看”,及时查找漏洞。尤其要抓好对易发案件薄弱环节、要害部位、重点业务和重要人员的隐患排查,特别要检查重要空白凭证、印鉴密押、授权卡或柜员卡、票据审验、查询查复、对账、枪支管理、金库尾箱等薄弱环节,发现漏洞,及时堵塞。

(七)抓整改,增强实效性。要明确责任、明确措施、限期整改;要分析问题原因,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健全制度。

(八)抓双线问责,增强责任意识。要使每个人都知道,如果在案件专项治理期间顶风作案,必将严惩。对检查发现或暴露的案件,要在分清责任的基础上,进行“双线问责”,严格追究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同时追究业务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失职责任。不光管案件专项治理的有责,管业务的也有责,只要管事就有责,权利与责任是对称的。

(九)抓上追两级,增强约束力。对今年新发案件,要严厉查处,从重处理。对涉案金额百万元以上,影响恶劣、后果严重的,要上追两级领导责任。

(十)抓专项教育,增强合规意识。今年,要继续深入开展“知荣辱、守法纪,建和谐、树形象”教育活动,具体分四个专题,分四个季度实施。第一季度是“知荣辱,树形象”教育;第二季度是“反赌博”教育,每个单位都要组织员工签定反赌博责任书;第三季度是“合规守法”教育;第四季度是“树五求,建和谐”教育。每个单位要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主管领导要给员工作辅导报告,并利用典型进行教育。

(十一)抓家访,增强工作人性化。推行领导对员工“家访制”,全面掌握干部员工队伍状况,加强对干部员工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家访工作,各单位要有制度,有措施,有效果。

(十二)抓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导向性。今年是全省农信社文化建设巩固深化年,要围绕“合规、和谐”主题,大力弘扬求进、求新、求合、求严、求实的“五求”精神,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案件专项治理、提高内控能力有机结合。

农信社下一步改革的目标及方向

一)加强形象建设。

一是创办了内部刊物《现代信合》,为理论研究创建平台,营造良好的理论研讨氛围。二是以省联社名义组织开展了全省农村信用社系列宣传活动。

(二)加强理事会建设。

成立了理事会改革发展、薪酬、提名、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稽核监督等专门委员会和日常办事机构,并建立健全了相关制。

(三)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科学制定了省联社的人事和薪酬制度。二是从政府机关、其他金融机构和高等院校引进了大量的业务骨干和高素质人才充实员工队伍。三是准备着手筹建广东省农村信用社培训中心,加大人才的培训力度。

(四)积极筹建资金营运中心。

为解决全系统流动性过剩问题,为富余资金寻找出路,省联社在成立不久就将成立资金营运中心列入议事日程。目前资金营运中心所需的制度建设、人员选调、工作步骤、部门配合、流程管理等方面的筹备工作已经完成,即将投入营运。

共享改革成果的情况

改革没有止境,发展没有坦途,广东农信社将按既定的目标继续推进改革不动摇。据透露,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广东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精神制定的《广东省农村信用社“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深化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胜利;到2010年,全省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财务风险、支付风险和案件风险基本化解,股金保持稳定;到2010年,全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工具较为完善,服务手段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农村金融市场占有率稳中有所提高,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得到巩固;到2010年,基本建立突出区域特色的农村合作金融

6.中国5年来的辉煌成就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2009年包河区内各医院上报至包河区妇幼保健所5岁以下儿童死亡病例。

1.2 监测方法

根据《合肥市5岁以下儿童生命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 对辖区各乡镇卫生院、社区中心保健医生进行培训, 掌握统一标准, 准确掌握本乡 (村)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死亡数, 认真填写死亡相关报告卡, 定期上报至区妇幼保健所。

1.3 诊断标准

儿童死因诊断和分类依据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进行。

2 结果

2.1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合肥市包河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略有波动, 但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06年最高, 为10.09‰, 2009年最低, 为6.62‰, 2005年~2009年各年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详细情况见表1。

2.2 各年龄组死亡构成比

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构成比在65.7%~91.9%, 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构成比在50.0%~71.9%, 2005年~2009年各年的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的详细情况见表1。

2.3 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

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中早产与窒息占得比重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但是其一直都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顺位死因。与此同时, 意外、先天性心脏病与其他死因引也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3 讨论

从表1可见本区200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与往年相比呈下降趋势, 200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62‰, 婴儿死亡率为5.34‰, 新生儿死亡率为3.57‰;从各年龄死亡构成比来看, 2009年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80.8%, 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53.8%, 而2007年和2008年新生儿死亡和婴儿死亡均占到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50%以上, 这都提示我们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因此, 应着力加大产科和儿科的建设,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提高技术水平;把围产期保健落到实处, 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 增强人们的保健意识。

从表中可见, 近三年早产、窒息仍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的首位, 仍是居高不下;新生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肿瘤也在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占有较大比重, 因此要继续加强围产保健工作力度, 加强婚前检查, 重视优生咨询、孕期保健和产前诊断, 做到早建册、早检查, 定期检查, 发现有先天异常及原因不明的胎儿及早干预。

从表中可以看出, 近几年意外死亡在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占较大比重, 主要为溺水、意外跌落、意外窒息等。因此应该重视安全教育, 向社会、家长和幼儿教育者提供预防意外伤害的有关知识, 提高防护意识, 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摘要:目的 了解包河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死因顺位情况, 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年200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20052009年5年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现递减趋势, 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大部分比重, 其中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一半以上。早产与窒息一直是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的第一顺位。结论 普及健康教育知识, 提高产科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死亡监测,死亡原因

参考文献

7.中国5年来的辉煌成就 篇七

时间:2010-10-27 来源: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军经受各种复杂环境考验,始终保持人民军队本色的30年,是自觉在国家建设大局下行动,积极支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30年,是军队全面建设快速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30年。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不变军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的严峻考验,始终保持平稳、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重要原因就是军队始终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安全保证,确保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改革开放30年来,不管社会大环境如何变化,军队始终坚持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来统一官兵的思想,指导官兵的行动;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军,保证了广大官兵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抵御住了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真正做到了拒腐蚀、永不沾,保持了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不变。从而保持了我军在保卫国家主权、维护社会稳定和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等关键时刻绝对听从党的指挥,挺身而出捍卫国家主权,并确保了社会稳定。

二、加强军队党的组织建设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党通过不断加强军队各级组织建设,较好地解决了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等问题,增强了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紧跟世界军事变革的步伐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军积极投身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大潮之中,广泛汲取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优秀军事文明成果,积极借鉴外国军队建设的先进经验与作战理论,有效地推进了我军的建设和发展。

四、坚持依法从严治军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安全保障。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军队的各项规章制度更加完善,官兵的法纪观念不断加强,部队建设的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有效地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命令指示在部队的贯彻执行,为推进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法制保障。

上一篇:2011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摸底考试语文卷V下一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