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课感受

2024-08-09

纲要课感受(精选9篇)

1.纲要课感受 篇一

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都要求上“课程纲要分享课”,因为它和平时的教学课不一样,我一直不知道怎么才能上好《课程纲要》分享课,对我来说,最难的是如何突出分享这个主题,以及如何使学生明白什么是《课程纲要》。 昨天下午,有幸听了焦老师的.一节《课程纲要》分享课,首先,焦老师先引导学生了解本册书要学习哪些知识,学生从目录中找到每单元的内容,然后,焦老师又着重让学生理解“纲要”两个字的含义;接着,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对前四个单元中具体内容的认识,以及要达到的目标、评价内容,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做到什么。在这节课上,我感觉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知道了自己的学习任务,以及这学期需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听了焦老师的课后,我准备这样设计这节课,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先带领学生找前2个单元的具体内容,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了解其余单元的具体内容,接着介绍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内容及方式,在介绍“评价措施”或“措施方法”方面,除了老师列出的形式,让学生也提一提自己所期待的活动形式或评价形式,甚至可以为老师提出的活动再提建议。这样可以让学生觉得这是“自己的学习任务”,班级每个同学都在为如何完成目标出谋划策,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

2.纲要课感受 篇二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微课”教学理念

(一) 注重逻辑主线, 突出“三个选择”

本课程注重历史与逻辑相结合,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剖析, 揭示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学习这门课程的重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这一段历史进程进行规律性认识, 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逻辑线索。这一点也是贯穿于“微课”教学的主轴。本课程分上中下三编, 每编分设综述, 而各编综述是在世界历史视野和中国文化传统的视野下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国情、历史规律的宏观介绍, 也是本课程的逻辑主线。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信息量大, 而大部分学生缺乏相关知识, 尤其对世界历史知识了解匮乏, 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更缺乏理解。要在有限的时间把综述的逻辑线索讲清楚, 学生首先需要明晰这一段大的历史背景以及基本的历史脉络, 合理运用发挥微课的浓缩和整合历史场景的特点, 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形成历史在场感, 为教师进一步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认识历史现象提供较为有效的铺垫。

(二) 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 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 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革命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英勇奋斗的历史。”在教学活动中, 只有让学生“学生自觉‘设身处地’地反思中华民族在每一个历史关键时刻所作出的选择, 才能让学生在思想深处与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而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产生精神共鸣。”从课堂教学的经验来看, 学生常常更为注意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人物, 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本课程每编综述之下都设有不同的专题, 也是本编内容的要点, 而且这些要点在高中初中历史教材中都有涉及, 学生相对熟悉。在微课教学中, 可以选择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作一定程度的纵深和拓展, 并且以此为切入点,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讨论式、参与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 营造课堂氛围, 积极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教学设计

(一) “微课”的选题多样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涉及人物众多, 事件复杂, 线索纷繁, 对于非历史专业、特别是理工专业的学生来说, 由于知识背景和结构的不同, 在学习中往往难以把握住历史主线。学生通常是对某一个人物或某一个历史事件感兴趣则听, 不感兴趣则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因此, “微课”的设计应围绕本课程的主题、主线、重点、难点, 针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展开;同时注意避免将“微课”内容固定化、模式化, 在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与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微课”教学内容。具体来说, 一是通过视频编辑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线索复杂的历史场景, 让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主线;二是通过视频展现学术界对某一历史问题、事件或人物的评价, 使学生理解如何以历史唯物主义客观看待不同观点;三是参照以往的教学经验, 针对学习中经常性的问题制作“微课”;四是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 将“微课”内容与时事政治相联系, 让学生能够站在现实看历史、回顾历史看现实, 真正思考。

(二) 内容上连续性、互补性和实效性

本课程的微课教学内容应与教案编写, 课件制作, 微视频的选题保持连续性、互补性, 体现微课的实效性。首先, 针对主线、主题、重点、难点, 每节课的“微课”可根据教学内容分为1-3个部分, 每部分时间控制在8-10分钟;其次, 控制授课内容、课件以及微视频之间在内容上的衔接;第三, 教案的编写与课件制作与微视频三者之间的时间、内容、主次要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合理安排, 使三者教学中体现优势互补;第四, 教案的编写与课件制作与微视频注意增强学生课堂参与。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教学效果评估与改进

(一) 微课”教学与课后作业、课后阅读以及教学实践手册的完成相结合

“微课”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了较多的信息量, 虽然易于学生宏观了解历史线索, 但因为缺乏自主分析处理这些信息, 仍然会出现课堂听、课后忘的情况。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 开列相关书籍, 布置相关作业, 结合教学实践手册, 让学生消化课堂教学内容, 扩大学习视野。

(二) 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爱国主义;科学发展观;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100-03

一 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支撑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解放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在紧紧围绕“三个选择”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运用相关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传统的教育,激发爱国热情,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1]引导大学生把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实质,以增强他们的爱国之情。

从国外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看,课堂教学理应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只要抓准了一门好的“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就能在系统性、规律性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纲要”是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纲要”课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独立与民主而英勇抗争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的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鸦片战争历史中林则徐禁烟之举;甲午中日战争历史中向日本吉野号撞击,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辛亥革命历史中孙中山为救国奋斗终身,等等。在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教师在课堂上简要分析,抓住关键点向学生提问。二是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时要做适当的引导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供学生参考;三是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以这些历史事件进行爱国主义主题的写作,特别鼓励学生以各种课外实践方式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或教育活动。在把握好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在互动教学中对学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教师的有效组织是互动性教学方式的重要保证。所以“纲要”课的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方,首先要积极采纳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技巧以有效组织这种方式。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互动性教学方式的前提。所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配合教师各种形式的互动,而且大学生理应具备一种在大众面前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互换角色,以平等的姿态互相交流学习,让学生大胆地在课堂上用各种历史资料来证明自己的爱国主义观点。而各种灵活的教学手段是互动性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讨论、演讲、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运用都是“纲要”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灵活手段。

爱国主义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时刻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地反映出来。所以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为教材,以史为据,引发当今大学生思考爱国主义相关话题。如今天的禁毒与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的禁烟活动相联系;特别是我国与日本的微妙关系与历史上日本侵华战争相联系等。“纲要”课的教师中尤其要注重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中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纲要”课的教学场所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纲要”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延伸。教师可根据课程进度,合理安排课时让大学生到社会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实际结合中深入理解和领会近现代史内容。一是选择革命遗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等。二是选择历史人物居住遗址或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等进行历史人物教育。教师在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尽量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校园文化是“纲要”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补充,大力塑造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当今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如在学校中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故事会、“历史人物评价”辩论赛、“近现代史知识抢答竞赛”等等,这些活动既能让大学生在学校中验证“纲要”课的教学效果,又是大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能使大学生自主参与到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在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教学全过程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之一,“纲要”课与科学发展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相贯通,贯穿着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它又是从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及其科学性的一种阐释和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高校的“纲要”课教学,使教学指导思想、内容、培养目标反映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这既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的一个极好的途径,也是增强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政治意识”,加强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一)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作为主要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这一核心精神也应成为“纲要”课教学的指导思想。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在教学中充分展现。为此,“纲要”不重在对个别问题做过于细致的史料挖掘和过于精深的研究,而是要通过对近现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过程的介绍,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所走过的曲折历程,深入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实践来源及其基本观点,从而在全面了解过去的基础上,更理性地面对现在、展望未来。历史知识的生命力在于其现实价值,“对历史的沉思可能会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处境”[2]。“纲要”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授课内容与现实相联系的必要性,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历史研究更增强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意通过对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介绍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事实,总结历史经验的现实意义、时代价值。

(二)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教学任务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据此,“纲要”不应停留在讲授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的简单层面,而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意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对人生的正确态度、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纲要”课不单纯是历史课程,它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把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任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本门课程应立足于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轨迹的叙述和历史规律的探寻,帮助学生了解一百多年来在中国从衰弱走向振兴的历史过程中,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程中,一代代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失败和成功、放弃和选择,从而真正懂得中国选择共产党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复杂历程和历史必然性,自觉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积极投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重要教学目标

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纲要”课的教学,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关于社会发展的正确观念,懂得科学发展观要求达到的是统筹兼顾的总体发展。在近现代中国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有过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又好又快的整体发展观念正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纲要”课应侧重从历史史实、经验的角度引导学生从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吸取有益的成分,加深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性、内容和含义的理解,自觉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和谐等问题。在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物。他们大多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在时代的大潮中,他们对理想、现实、责任、地位等有自己的态度和选择。“纲要”课应注意通过对典型人物不同人生的深层剖析,使学生从中吸取对他们成长有益的经验,形成关于自身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观念。

三 将实现“中国梦”融入课堂教学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探寻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历史。因而,“纲要”课教学应将十八大报告和实现“中国梦”的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明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伟大梦想。

为此,在“纲要”课关于“中国梦”的教学中,应注意体现十八大报告中在开始、中间和结尾部分的有关论述,即:其一,指明“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其二,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三,结尾部分提出两个“不可逆转”:“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

自鸦片战争以来,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节节溃败。虎门销烟本应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正常行为,却成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借口。后来兴起的洋务运动,打出了“自强、求富”的旗号,结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却以失败而告终,宣告了大清王朝寻求强国梦想的终结。戊戌变法试图效法明治维新,希望通过改良手段而建立君主立宪制,终因力量单薄而付出了血的代价。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给中国人带来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然而结果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 “民主和共和”只是昙花一现根本无法实现。所有这些探索表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异常艰难。

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前人奋斗的经验教训,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创造了一个新的纪元。中国共产党人从创办报刊、追寻真理、宣传马克思主义迈开了追逐“中国梦”的步伐。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年改为《新青年》。《新青年》反思辛亥革命失败之因,高举民主与科学之旗,点燃了新文化运动的星星之火,为先进的中国人提供了更多的思想选择。毛泽东在湖南创办《湘江评论》,从宣扬“民众的大联合”到主张“激烈的社会主义”政策,思想上不断成熟,也是不断探寻真理的体现;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大批有志青年远赴海外,勤工俭学,从而走向马克思主义,亦是不断探寻真理的表现。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行为上的变化中,我们可以依稀看见他们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实践中逐渐推进“中国梦”的。自1921 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起,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扛在肩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动新文化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李大钊率先系统地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了广大青年学子;邓小平赴法国勤工俭学,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毛泽东始终扎根于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革命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完成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完成这些历史使命,取得如此伟大的历史成就,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靠的是“实干”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坚持“实干兴邦”,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逐步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回顾先辈们追逐“中国梦”的足迹,能够从中获取有意义的启示和继续前进的动力和信心。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忠贞不渝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于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主义。其次,要脚踏实地,在实践中创造辉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才能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再次,要有有志的中坚力量——青年。青年,是未来事业的继承人,也是实现“中国梦”并持续推进“中国梦”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所追逐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责任敢担当的青年来传承。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雪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

[2]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历史纲要课期末复习提纲 篇四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与鸦片战争

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3、4、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及失败原因

5、西学东渐

6、太平天国农民运动7、8、戊戌变法

9、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10、三民主义11、12、13、工人阶级及

14、十月革命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5、16、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17、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的对共政策

18、武装起义失败的历史经验

19、五次反围剿及长征精神20、21、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文章

22、整风运动

23、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24、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5、西安事变

26、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及战后政策

27、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28、重庆谈判

29、第二条战线

30、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

31、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

32、第一个五年计划

33、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34、十一届三中全会

35、中日建交

36、建国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37、德育教研室

5.纲要课感受 篇五

特长课教学纲要》教案

美术特长课教学纲要美术特长课教学纲要

美术不仅是一门技能课,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建设高质量的学校,我校从普通中学美术特长教学的实际出发,编写了这份美术教学纲要,以适应学生报考高一级艺术院校和培养有艺术才能的新一代祖国建设人才。

美术教学大纲分素描、色彩、工艺、创作四个部分。素 描 部 分

一.素描教学目的与任务

素描是造型艺术领域中最基础的学科,也是艺术学校美术专业主要的基础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坚实的造型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掌握素描的基本技巧和技法,并逐渐运用于创作实践,为升高一级艺术院校和适应社会美术普及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原则和方法

1.培养学生学会整体观察方法与正确的科学的作画步骤;树立整体观念、立体空间观念、结构观念、创新观念、传统观念。培养学生敏锐地感受对象与生动地表现对象。

2.培养学生较准确地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比例、明暗、虚实、透视解剖造型能力,以及对物象的大体积、大空间、质感、量感的描绘能力。

3.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素描与速写,校内作业与校外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把研究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有分析、有比较、有主次、有虚实、有概括、有夸张、有创新的各种艺术技巧和处理手法。

5.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集中讲解、个别辅导、作品观摩、作品示范等方法进行教学,运用集中讲解,教师都应有完整的示范作品以及作画步骤,并向学生讲解各单元的要求、方法、步骤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要尽可能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

6.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地感觉、思考和作画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精神。

7.素描的各种因素,应在作业中全面要求,但因年级不同或教学需要,教师可在某单元或某次作业中突出解决某一问题,作业要求,有时可以适当灵活掌握。

6.纲要课感受 篇六

学习目标:

1、通过师生、生生的谈话交流,了解本学期数学学习的内容、目标、和主要学习方式。

2、在已有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协商、完善针对本学期学习的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

3、通过分享《课程纲要》,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学习重点: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

学习难点:结合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总结、制定出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评价方式。学习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主题。

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老师要带领大家认识一位新朋友,它就像一幅地图一样,能够指引大家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找准学期目标,理清学习内容、了解学习安排,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它就是——《课程纲要》分享课。(板书课题)

二、师生共同梳理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五年级下册数学书看看吧。

1、学习目录是我们学习的好朋友,同学们,快快打开我们数学的目录,看你发现了什么?共几课?

2、时间安排:这8个单元的内容,好像几颗不同的树枝,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棵知识树,我们大概要用三个月的时间学习完这本书。

(一)明确单元主题

师:目录就像路标一样,指引我们了解每单元都有哪些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快速翻翻第一单元,想想本单元主要学习哪些内容?怎样学习这些内容呢?(指学生多人次说说)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第二单元又会引领我们学习哪些内容?又会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呢?大家再快速找一找吧,完成的同学也可以同桌或者前后桌商量一下。(学生活动,然后找学生汇报)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如何找每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了,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下面的单元中选一个你们喜欢的单元,找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好吗?(六人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汇报】

(二)明确学习目标 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学期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安排,那么我们本学期通过学习要掌握哪些本领呢?

学习目标: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大小,会进行分数、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并能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5.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交流方法,轻松学习

师:要完成这些学习目标就一定要有好的学习方法,你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要介绍给大家吗?

……

师:同学们介绍的学习方法都非常不错,相信通过你们的介绍,其他同学一定受益匪浅,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四、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完善评价方案。

对于本学期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如何来评价你数学学习的状况?怎样才能证明你认真、努力地学习数学了呢?仅仅用一个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来评价你的数学学习,你认为合理吗?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的评价方案(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单元检测)想一想,步入五年级下学期,我们在哪些方面还要改进和提高呢?(引导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升、总结。)例:五年级的学习要更注重思考,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有独立地思考和见解…;要更善于表达,能明白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要更善于倾听,能从别人的发言中发现闪光,能准确纠正别人的错误…;要更善于动手操作,能自发地想到利用手边的材料对自己的思考进行验证…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只是初步地了解了这学期主要的学习内容,还有许多相关的内容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接触到,如果你有什么特别喜欢或对我们的学习特别有帮助的学习方法,课后可以告诉老师,我们共同把我们的数学课设计得生动有趣。时间有限,我们只是简单提到了评价我们学习的方式,至于具体怎样去制定合理的标准和评价的方法、等级,让我们大家都再仔细地思考,最终制定出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执行。

师:最后在认真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对自己说一句鼓励的话来为自己打打气吧!谁愿意先来说?

师:大家说得真好,请大家下课的时候运用写话的本领,把对自己鼓励的话记录在课本的首页,让我们不断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好吗?

7.纲要课感受 篇七

一、专题教学模块的设计与运用

在《纲要》课网络教学平台中设计专题式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专题教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的一个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认识的深化的过程。如在讲第十章的时候, 我们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加入一个“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献图片展”, 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所取得的成就, 深刻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 专题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横向的联系所学知识, 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去看待一切问题, 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专题要求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 设计系统性的学习内容或问题。如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时, 就可打破原来教材的章节规定, 穿线展示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土改政策的实施背景、内容及其影响。从而在整体上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和阶段特征有明确的认识和体悟;明确为什么说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天然联盟, 是主力军;体会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 为人民谋福利的根本宗旨。

二、拓展教学模块的设计与运用

在学习和了解教材基础之上, 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相应拓展是十分有必要的。大学生不能就书本学书本, 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 应对国际国内社会形势发展的变化和社会实践能力发展的需求, 适当就历史前沿、时政热点、考研政治等方面进行一些课外的延伸。这对于丰富大学生的学识和阅历,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如在讲第一章时, 就可以在专题模块中体现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近代传统殖民主义的表现形式及其给被压迫民族所带来的灾难;另一方面, 就是当今新殖民主义的表现、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相关内容。通过两方对比来设置问题:传统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在表现形式和影响作用上有哪些区别和联系?通过这个问题了解当今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迫切性和艰难性。在讲第三章辛亥革命时, 可以进行“辛亥革命140周年史学界研究最新成果展示”。

三、案例教学模块的设计与运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纲要》课教学当中。但是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案例教学模块的设计与运用与课堂案例教学还是有区分的。

一方面, 网络案例教学的可选择性更多了, 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案例进行学习, 却也因此造成案例的“宽范”性, 教师如果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回复和评价, 工作量必然加大;另一方面, 学生们在案例学习后提交作业时, 不少都直接从网上抄袭答案, 根本不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和总结。普遍的抄袭现象也使得案例教学的境遇变得很尴尬。

为解决网络案例教学的这种状况, 教师可以以章节为单位选择经典案例在网络上进行集中讨论, 然后把参与讨论的同学分成正反方带到课堂上来进行辩论, 或者把参与讨论同学的各种观点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让学生来进行优劣的评判。而在案例教学整个过程完成之后, 要求学生提高学习总结。但该部分的学习总结就不再是就案例的内容进行总结, 而是就学生发言、辩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思考, 这样既解决了抄袭的现象, 也把案例教学相对集中起来进行, 整体提高效果会更明显。另外, 教师也要在案例教学完成后进行教学过程反思, 总结经验教训, 以便下一次组织案例教学时能够有所提高。

四、模拟实践教学模块的设计与运用

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进行模拟实践教学, 是为了应对现实中实践教学无法有效开展的状况提出的。实践教学通常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够进行, 但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还不具备这种能力去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大多学校都是让学生自己进行的。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方面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实践的成果不理想, 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而教师也没有参与其中, 根本不能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做出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 不少学生缺乏诚信, 他们根本就没有进行社会实践, 只是将网络上他人的实践成果直接照抄照搬到自己的实践总结报告当中, 以用来应付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开展模拟实践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模拟的形式, 让实践更具有真实性、参与性和实效性。

模拟实践教学模块中可包括诸如历史讲堂、虚拟纪念馆、诗歌咏诵、世纪伟人、学生实践感想等部分, 学生们可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实践方式和内容, 通过网络畅游的方式完成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和作业。为避免弄虚作假的现象, 在要求学生完成的实践总结报告中, 可以把其内容做适当调整。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实践的过程;第二是实践的感想;第三是实践的内容与教学相关内容相对比而产生的感悟。另外, 教师在对学生的实践进行评价后, 要把优秀的实践成果在课堂上或在网络上展示给全体学生, 激励学生去更好的参与和完成实践活动。

五、时政热点模块的设计与运用

时政热点模块的设计有助于实现书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需要的有机结合, 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清晰的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 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设计和运用时政热点模块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时政热点的选择上不要回避敏感问题, 越是敏感问题, 学生越感兴趣。如当前最热的东海问题、历史教科书、中日关系问题均可以做成专题系列报导。通过对这类问题的开展, 包括师生在内的集体讨论, 会更加有效地发挥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以便使大学生在面对任何社会问题时都能以更加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做出客观的评价。第二, 所选时政热点最好能够与课堂教学内容发生无论是历史上的或现实中的联系。网络教学平台毕竟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所以其在进行素材选择的时候, 不能完全脱离于教学内容。第三, 教师不能粗暴的否定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学生由于受各种思潮的影响, 对于时政热点的看法不会趋于一致, 甚至有可能出现扭曲或错误的认识。这个时候, 教师不能简单地、一味地进行批判和否定, 而应该耐心地对其进行说理和引导, 如果网上一时不能解决的可以拿到课堂上或课后时间私下进行。第四, 该模块的设计不要仅仅是时政现象的再现, 而应该结合本课程相关内容提出讨论话题, 和学生们一起讨论进步。当然, 学生也可以提出疑问, 由教师予以整理后在课堂上给学生答疑。

《纲要》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体现当代大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选择, 具有开创性、时代性的一次新的教学改革的尝试, 尚具有很大的挖掘空间需要广大教师群策群力。我们可以预见, 随着《纲要》课网络教学平台的逐步完善, 其功用将日益彰显, 市场也将越来越广阔, 并将为《纲要》课的教学带来新的发展面貌。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课网络教学平台, 应采用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来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力度。本文试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对《纲要》课在进行网络教学时的几个模块的设计与运用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模块,运用

参考文献

8.纲要课感受 篇八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探究式教学模式;路径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65-02

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开设以来,各高校教师不遗余力,适宜地总结出许多颇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模式。然而,囿于具体的教学环境以及“纲要”课双重属性等因素,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效用仍有待于进一步递增。因此,探索更加契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就成为势然。本文即以“网络学习平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维探究体系为重心的探究式教学作相关阐述,以期达到百花齐放,更好地增强“纲要”课教学的实效。

目前,“纲要”课的教学效果远未令人满意,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对此有着进一步的期许。然因种种原因,多数教师仍沿用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无疑削弱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降低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得“纲要”课的教学实效大打折扣。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增强“纲要”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势必为教学革新的应有之义。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强调指出,要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应当说,这大体指明了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路和方向。

那么,何为“探究式教学”?其能否应用于“纲要”课程从而使教学生机勃勃?西南大学靳玉乐教授道出了其中的要义所在。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具体说来它包括了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1]进而言之,探究式教学把学生看作为研究者和知识的建构者,把教师看作引导者和环境的缔造者,把课程看作问题链和待求证的经验,把课堂看作一个开放的学习系统[2]。而这四个方面的理念革新将切实改变以往“纲要”课堂教学的旧端,真正体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在“纲要”课的教学实践中,探究式教学可以转变师生间对立关系而成“你-我”的平等关系,双方共同探求历史的真知,徜徉在历史的人与事之间。而且,在以“合作-探究”为轴心的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样化形式释疑解难,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其所掌握的史识理论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在这种情形之下,课堂和学校已经成为创新性的社区和中心了。

那么,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探究式教学理念实施的有效路径?笔者以为,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平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维探究体系。其中,三个环节有机统一:网络学习平台是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是互动、解惑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力行内省、知行统一的环节。

(一)网络学习平台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辅助其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为内核,精心搭建学习平台。平台按照教材的要求和逻辑顺序进行编排,每一章大致由问题、正文、资源库、论坛几部分构成。

1.问题。探究起始于问题,亦终于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确定与设计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教师能进一步设计出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则更能彰显探究魅力。例如,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怎样认识义和团的爱国主义及其局限?又怎样认识义和团运动后的中国政局[3]?

2.正文。正文应有别于教材,而非教材知识点的简单移植,应在明确关键知识点的基础上,突出注重两点。一是架构知识点网状体系,便于学生统筹认知知识点间的相互关联;二是丰富教材内容体系,可添加适量的历史图片和历史视频,亦可提供一些延展性的知识,从而使枯燥乏味的文本变得生动有趣。

3.资源库。资源库的建设是平台建构中重要的一环,用以提供大量优质的历史教学资源,为师生探究提供支持和辅助。资源库的建设应着力于两部分:一是教学资源的广度和准确度。凡有利于问题探究和解决的资源都应纳入其中,同时需要注意资料来源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二是资源库的维护和更新。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资源库的运行应保持正常访问,并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修正和更新。

4.论坛。论坛是用于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也为“纲要”课探究教学做有效的铺垫。学生在对基本史识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后,可以独立发帖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帖子做出回应。同时,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和学生形成相互应答,更有利于问题的深化认识和理解。

(二)课堂教学

作为互动解惑的环节,教师应合理运用设疑、激疑、辨疑、解疑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发现,消除内心疑惑。协作探究的方式多种多样,因具体情境而异,本部分以专题研讨为例进行阐述。

专题研讨是一种以问题(论题)为导引的探究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后,师生围绕探究问题开展提问互动、发言交流、总结点评等等,旨在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组织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利用网络平台“问题板块”里某一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开展讨论,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评述学生的观点;二是教师就网络平台“论坛板块”里争论激烈的某一论题,由学生上讲台进行陈述并回应其他同学的提问,进行现场互动,最后由教师作总结评述;三是教师在课前预设一个讨论题,并将学生分为若干自学小组,小组就该题目查找、分析资料,写出探究报告。然后课堂上由每一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上讲台陈述观点,最后由教师作归纳总结。研讨的问题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分析型问题。比如,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究竟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什么?二是综合型问题。比如,如何看待近代史上中国各个阶层为救亡图存所做的努力?三是比较型问题。比如,明治维新成功与戊戌变法失败比较研究。四是归纳型问题。比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五是评价型问题。比如,评价孙中山、毛泽东等等。此外,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一些导致探究低效的因素。比如,如何协调大班授课人数众多而探究时间相对不足的问题、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情境、教师在探究中的参与程度、如何以一种有意义的文本方式给学生展示方法等等。

(三)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是教学的课外延伸,是对探究成果的巩固,同时也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基本目标是引导大学生由对国史、国情的认知转化为认同,“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4]。

1.校园实践教学。因校园生活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纲要”课教师可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来营造良好的历史探究情境,使“纲要”课教学由讲堂向校园生活延伸。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和学生社团以辩论赛、历史演讲、历史展览、历史话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活动,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体悟。但是,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教师都要选择适当的探究论题(问题)。这些问题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是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交流讨论等努力能够解决的。同时,教师应发挥好引导作用,并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做出引导性的评价。

2.社会实践教学。“纲要”课社会实践可谓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寻找身边的老红军、老八路、参与过社会主义改造的农民等历史亲历者,倾听他们的回忆并与他们交流,使学生触摸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遗迹,包括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和烈士陵园等。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是最真实和具有说服力的历史教育素材。不过,教师需注意的是,在带领学生走访、参观之前,应当选择好适宜的主题和其中的问题,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探究报告,并及时对探究活动做出评价。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适当地依托网络平台,使教学活动在多元化的载体中得到了质的飞跃。然而,任何一种模式的创新都未必尽善尽美,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存有形式化的倾向:一是教师所提出的探究任务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 以及学校现有的物质条件;二是在当前大班授课的条件下,即使有条件采取了小组合作,一些表现不太积极以及学习困难的学生未必真正能够参与到探究教学中来。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历史知识点都试图通过探究的方式来教授是不值得的、是低效的,反而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无趣。

因此,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探究式教学仅仅是一种创新模式,有其长处也会有其短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而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唯有此,“纲要”课教学方能取得更佳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实施:理念与策略[J].网络科技时代,2007,(13):28.

[3]沙健孙,龚书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疑难问题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9-75.

[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moe_772/201001/xxgk_80415.html

9.纲要课感受 篇九

==== ===========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分享课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纲要》,了解本学期数学学习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评价。

2.通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学习重点:

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学习难点:

通过分享《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一起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乐趣。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学会它,你就会增长很多本领,解决很多问题.大家都拿到了新课本,老师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翻看我们的新书了,那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看一看这学期我们将学到哪些数学知识。

二、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一)了解一册书有八个单元,及每单元内容的主题。

这学期的数学课,将由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这本书陪伴我们共同度过。这本书有八个单元内容。下面就是让我们走进书中看看吧!

(二)了解每单元的内容(通过翻阅找出每一单元的重点,了解每单元的学习内容。)

☆☆☆☆☆☆☆☆可以编辑的WORD文档★知识成就未来☆☆☆☆☆☆☆☆---------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最成功的人,是最重视找方法的人。--------☆☆☆☆☆☆☆☆☆☆☆☆☆☆☆☆☆☆☆☆☆☆☆☆

==== ===========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三单元:统计;第四单元:年、月、日;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第六单元:面积;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

(三)了解课程总目标

大家一起看一看,我们这学期将得到哪些收获。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7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可以编辑的WORD文档★知识成就未来☆☆☆☆☆☆☆☆---------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最成功的人,是最重视找方法的人。--------☆☆☆☆☆☆☆☆☆☆☆☆☆☆☆☆☆☆☆☆☆☆☆☆

==== ===========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会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交流方法,轻松学习

听了介绍,谁能说说,这学期我们将认识多少数?认识哪些图形?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大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走到哪学到哪,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在超市、在街上、在公园等等地方,你在生活中用过数学么?能与大家分享一下吗?同桌互相说说。

四、了解评价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对同学们进行评价。一个是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同学们如果上课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认真回答老师的问题,就会得到老师的你真棒小印章作为奖励。还有就是作业方面:谁的作业完成认真、书写工整,老师会在你的作业本上画上星星和花,代表老师对你的作业非常满意。

☆☆☆☆☆☆☆☆可以编辑的WORD文档★知识成就未来☆☆☆☆☆☆☆☆---------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最成功的人,是最重视找方法的人。--------☆☆☆☆☆☆☆☆☆☆☆☆☆☆☆☆☆☆☆☆☆☆☆☆

==== ===========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很想得到很多的五星和A啊?那就努力学习,好好表现,相信你是最棒的!

给学生介绍一下评价方式:

(1)平时学习评价包括学习态度、作业情况、成绩等构成。

1、学习态度包括:(1)预习情况(学习内容的预习、课本准备。在此过程中看是否有家长的签字以及预习的效果如何。)(2)课堂学习状态(听讲:是否专心;参与:是否积极;回答:是否严谨;讨论:是否符合老师要求;合作:态度是否端正)学习态度评定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2、作业情况构成。

一、课堂作业:(1)是否上交(2)是否独立完成(3)是否及时纠错。

二、课堂练习作业:是否及时完成。家庭作业:(1)是否上交(2)是否独立完成(3)是否及时纠错。

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2)测试成绩评价

形式:卷面测试,统一命题

五、让学生开始自由阅读数学课本的目录。

给学生十分钟。让学生基本上了解了本书的内容。

上一篇:初级业务员岗位职责下一篇:听听大自然的声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