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精选9篇)
1.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 篇一
预算会计 练习四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
一、单项选择题
1、基金预算存款在以下哪个账户核算。()A、国库存款 B、其他财政存款 C、银行存款 D、其他存款
2、财政部门借给所属预算单位的款项使用哪个账 户核算。()A、暂付款 B、与下级往来 C、其他应收款 D、在途款
3、借给下级财政部门有偿使用的财政周转金使用哪个账户核算。()A、财政周转金放款
B、借出财政周转金 C、财政周转基金 D、应收账款
4、允许财政部门购买的有价证券是()。A、股票 B、企业债券 C、国库券 D、长期债券
5、其他财政存款核算的内容有()。A、一般预算存款 B、基金预算存款 C、财政周转金存款 D、上解的预算收入
6、财政性存款属于()资产的构成内容。A、事业单位会计 B、行政单位会计 C、收入征解会计 D、财政总预算会计
二、业务核算题
习题一 目的:练习财政性存款的核算。
1、目的:练习财政性存款的核算。
2、资料:某市财政局发生下列经济业务。(1)收到国库报来的预算收入日报表,内列本日一般预算收入360 000元(2)收到国库报来的预算收入日报表,内列本日基金预算收入180 000元(3)收到国库转来的有关结算凭证,当日收到上级预算补助款80 000 元。(4)根据预算向本市某单位拨付一般预算资金250 000元。根据预算向本市某单位拨付一般预算资金250 000元(5)根据预算向本市某单位拨付基金预算资金100 000元。(6)收到上级财政拨入的专用基金120 000元。(7)贷放给某用款单位财政周转金200 000元。
3、要求: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习题二 目的:练习有价证券业务的核算。
1、目的:练习有价证券业务的核算。
2、资料:某市财政局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用一般预算结余购买有价证券100 000元。
(2)用基金预算结余购买有价证券80000元。
(3)收到用基金预算结余购入的有价证券的利息5 000元。
(4)收到用一般预算结余购入的有价证券到期兑付本金和利息共计 60 000元,其中利息7 200元。
3、要求: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习题三 目的:练习暂付及应收款项的核算。
1、目的:练习暂付及应收款项的核算。
2、资料:某市财政局发生下列经济业务。(1)借给所属某预算单位临时急需资金300 000元。
(2)借给本市教委临时用款280 000元。(3)在财政体制结算中,某县财政应上缴款项160 000元。(4)在财政体制结算中,应补给所属某县财政款项70 000元。(5)经批准借给所属某县财政局款项500 000元。(6)继(1)借给所属某预算单位临时急需资金300 000元转作预算拨 款。(7)继(2)借给本市教委的临时用款项160 000元转作预算拨款,其 余收回。
(8)继(5)经结算借给所属某县财政局款项500 000元转作对其补助 收入。
3、要求: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2.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 篇二
在资产负债表三个要素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中, 资产、负债是所在组织 (营利组织一企业、非营利组织一财政、行政和事业单位) 共有的会计要素, 而净资产是预算会计中特有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在预算会计中, 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企业会计中称为所有者权益) 三个要素有着不同于在企业会计中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通常不使用“拥有或控制”这一企业会计常用的确认标准, 而使用“占用或使用”这一标准来确认资产。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具有取得的无偿性和使用的非经营性或非盈利性的特点 (除开事业单位的附属企业和已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事业单位) , 特别是行政单位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通常由政府直接提供的, 而不需由行政单位用其业务收入去购买。
第二, 预算会计中资产有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之分。资产的限定性, 是指资产的提供者 (包括拨款人和赠与人) 对所提供的资产规定一定的限制, 拨款人和赠与人通常是以通过法规、行政命令或协议等方式对其所提供的资产附加限制, 接受资产的非营利组织必须给予以遵守。从时间角度看, 限定性有暂时性限定和永久性限定之分。与此相对应, 其他资产可归为非限定性资产。资产的限定性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特方面。
第三, 非营利组织的负债主要表现为流动负债。如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负债主要表现为高信用的国债以及因财政周转金的融通而形成的借入财政周转金和因体制结算而形成的与上级往来等流动负债;由于国家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都不得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长期资金, 同时银行也一般只对其提供短期借款而基本上很少提供长期货款, 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主要是流动负债。因而非营利组织基本不存在资本结构问题及利用杠杆作用问题, 但是这却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组织-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1.1 非营利组织不存在现实的所有者, 其净资产不体现企业那样的所有者权益。
1.2 出资者, 如拨款人、捐款人, 是非营利组
织净资产名义上的所有者, 他们不要求出售、转让或索偿其所提供的资财, 也不要求凭借其所提供的资财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1.3 实际上, 非营利组织由于不以营利为目的, 客观上也无法为其资财的提供者带来经济上的利益。
1.4 现实中, 非营利组织的一些资财提供者
通常对其所提供资财的使用、维持规定某些限定, 即非营利组织的某些净资产具有限定性。同资产的限定性一样, 对净资产的限定也可分为暂时性限定与永久性限定。
2 收入支出表要素
预算会计中收入支出表的等式关系为:收入-支出=结余。其中, 收入要素与营利组织的收入要素有着显著的差别, 而支出要素是其特有的, “结余”没有作为一个会计要素。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具有以下特殊性:
从性质看, 非营利组织取得的收入是为了补偿支出, 而不是为了营利;提供产品或劳务等活动的价格或收费标准不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决定, 甚至无偿提供或免费服务。即非营利组织就其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通常取得较低的收入或者甚至不取得收入;政府拨款一方面是为非营组织的存续发展, 另一方面含有补贴性质。即有些拨款属于对低价格、低收费服务的一种弥补。从口径看,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是大口径的而完全不同于营利组织小口径收入概念。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仅包括业务收入, 还包括投资利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和政府性的各类拨款等。
从限定看,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之分。如, 接受的捐款, 若捐款人关于这笔款项有规定的使用要求或期限, 那么这笔接受的捐赠收入就属于限定性的收入。
第二,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要素在设计上, 需要与收入要素相配合。同时支出与企业会计的费用相比在许多方面有特殊性。
从功能和目的看,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有着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按照预算向所属单位拨出经费的性质。
从口径看, 与收入的大口径相一致,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是大口径的。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不仅包括费用性支出 (狭义费用) , 还包括资本性支出。
从限定看, 与限定收入与非限定性收入的区分相一致,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可分为限定性支出和非限定性支出, 这也是资财提供者的规定要求使然。
从确认看,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的确认有的采用权责发生制, 有的采用收付实现制。而费用的确认基本采用权责发生制。
从成本核算看, 非营利组织的产品、劳务、项目等, 需要单独核算成本的, 可以另外单独核算处理, 这并不否认支出要素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 结余是非营利组织在一定期间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差额。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 其收入与支出的确认口径与企业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口径有着明显的差别。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与企业利润相比, 有着明显的特殊性, 主要表现如下:
2.1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与支出通常也有差
额, 这个差额并不表现为利润 (或亏损) , 而表现为结余 (或负结余) 。但非营利组织并不追求这个余额, 而是客观以予以反映, 以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2.2 在性质上, 非营组织的结余表现净资产
的变动, 其属性为净资产, 而企业的利润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2.3 企业利润存在分配问题并且 (正) 利润
必须履行纳税义务。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一般不存在分配问题。非营利组织正结余不需履行纳税义务, 负结余实质上是对净资产的冲减。
2.4 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没有明确的方向性, 而企业利润表现为贷方余额。
2.5 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有限定性与非限定
性只分。限定性结余是限定性收入与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 非限定性结余是非限定性收入与非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
正因为如此, 结余是否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立会计要素, 存在不同观点。
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 如同企业会计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要素构成企业“损益表”的基础一样, 收入、支出和结余三要素构成了预算会计的第二等式:收入-支出=结余, 可以作为“收入支出表”的基础, 以系统完整地反映非营利组织的收支情况及其结果。而且关心非营利组织收支情况及其结果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也当然希望能提供有关结余的信息。
不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 其一, 结余的本质属性为净资产, 其作为独立要素的经济意义不大。其二, 对非营利组织来说, 重要的是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结余作为一个要素, 平时无法反映出收支结余情况的真实结果, 即没有实际的内容。其三, 结余作为预算的执行结果, 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可能有, 也可能没有;可能是贷方余额, 也可能是借方余额。那么连余额的方向性都无法确定, 作为要素是不合适的。
当然, 最终结余没有作为独立要素。而实际上, 不将结余作为独立会计要素并不影响预算收支以及结余的核算和对预算执行的检查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1997年、1998年开始实施.
3.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 篇三
摘要: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中会计要素的主要规定以及中外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上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新准则中会计要素尚存在的一些争议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会计要素;改进建议
一、会计报表要素的概念
1会计报表要素的概念
会计要素也称为会计报表要素。娄尔行教授对会计要素所下的定义是“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所谓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中通常所含有的大类项目,是构建会计报表的最根本的组件。”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具体内容;是企业所拥有的权益和应承担的义务的经济反映的具体化,还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更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
2IASC和FASB对会计报表要素的表述
IASC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财务报表的要素”第47段指出财务报表揭示交易和其他事项的财务影响,是根据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特性,把它们分成大类。这些大类称作财务报表的要素。与资产负债表内财务状况的计量直接联系的要素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与收益表内经营业绩的计量直接联系的要素是收益和费用。”
FASB认为“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是构筑财务报表的材料一——财务报表所包含的各类项目。”
二、我国会计报表要素与国外会计要素的比较及差异分析
1会计要素的比较
我国对于会计要素的划分是从企业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人手,将会计对象按其经济特征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要素。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业主派得、营业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综合收益。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将会计要素确定为5个,分别为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
2差异分析
(1)资产负债表要素的差异分析。我国的资产负债表要素的设置和IASC基本是一致的,而且两者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权益)要素在本质界定和内容规范上基本相同;与FASB有差异,主要是FASB多出两个影响权益的要素: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这与美国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权益业务数量多且复杂相关增设这两个要素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权益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我国的资产负债表中有N子要素——实收资本,其与FASB的业主投资要素内涵是一致的。
(2)利润表要素的差异分析。利润表要素差异比较大。FASB的营业收入和费用要素使用了狭义概念。营业收入仅指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收入,强调收入实现的完整过程,费用则仅指正常经营费用或支出,依据的是配比性和应计制会计原则,强调费用产生与收入的因果关系和费用责任的合理归属。这与我国收入和费用要素的狭义概念基本是一致的。对于非正常经营收入和非经常活动的支出,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和损失要素加以反映。虽然我国的新准则也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但并没有编为独立的会计要素。
三、当前会计报表要素设置存在的一些争议及改进建议
1当前存在的一些争议
(1)是否应该设置利润会计报表要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没有设置该要素,理由是利润是收益与费用配比的结果,收益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实际上就是对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利润无需专门的确认、计量准则和方法。我国学者也对该要素的设置存在争议。
(2)是否应该设置利得和损失会计报表要素。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利得和损失确认为财务会计要素,以区分他们与“收入”、“费用”的不同性质。我国有学者也提出应将“利得”和“损失”从“利润”要素中分离出来,确认为独立的财务会计要素。
(3)是否应该建立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要素。目前各国都没有建立现金流量表的财务会计要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有它们相对应的会计要素,现金流量表也应该有自己的会计要素。建立现金流量表会计要素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企业现金的来龙去脉和现金收支构成,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创现能力、筹资能力和资金实力。是否应该建立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要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下。
2对会计要素的改进建议
(1)应该设置利润会计报表要素。设置利润会计报表要素的理由是:可以更好的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强化对“利润”信息的关注和揭示;利润是利润表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项目,也是利润分配的基础,而企业的有关者都是非常重视利润分配的,设置“利润”要素可以为利润分配奠定基础。
(2)在原有的利润表要素上增设“利得”和“损失”两个会计要素。在原有的利润表三个要素的基础上增设“利得”和“损失”两个会计要素的理由是:现在企业的非正常经营活动越来越多,反映了企业非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所有经济利益的流入与流出,更符合世界会计发展的趋势;也解决了方程“收入-费用=利润”方程式所存在的“收入-费用”其实不等于“利润”的问题,这样可以形成合理的“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的动态平衡等量关系,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
(3)对现金流量表设置相应的会计要素。对现金流量表可增设“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等会计要素,以公式“现金净流量=现金流入-现金流出”作为设置现金流量表的依据,这样可以简单明了地表明了企业现金流动的过程和结果。
4.对环境会计要素确认的探讨 篇四
环境会计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指导,运用会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采用多元化计量手段和属性,对政府和企事业的环境管理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个会计分支,它是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其要点是资源和环境具有“资本”的性质.环境因素的参与使企业的资产、成本、费用等会计要素必须重新界定.本文试用财务会计确认会计要素的标准对环境会计各要素进行确认.
作 者:刘仙丽 曹立峰 作者单位:刘仙丽(煤科总院财务处)
曹立峰(枣庄矿业集团运销处)
5.论破产会计要素 篇五
请欣赏:《论破产会计要素》
胡燕
一、破产对会计要素划分的冲击
在传统财务会计中,会计要素划分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适应会计揭示的需要;另一个是企业资金运动的特点。依据这两个标准,我国将会计对象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两张基本会计报表。但是,企业进入破产状态后,破产会计的目标表现为向债权人、人民法院。清算组等提供破产企业资产变现、破产债务偿付程度等信息,监督破产财产分配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同时,破产企业资金运动经过接管、变卖、清偿、分配环节,以清算资金偿付债务、分配财产后,资金运动终止。其资金运动在空间上没有依次性和继起性,也不可能产生经营成果。这决定了传统财务会计中的会计要素已经不适应破产会计的需要,有必要结合破产企业运动的特点,重新构建破产会计要素。
二、破产会计要素的构建
破产企业在破产宣告日至破产程序终结日这一清算期间内,将实现破产的最终结果――法人主体资格消失、终止生产经营活动、变卖资产并偿付债务。因此,破产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是,资产、负债、清算净资产和清算损益能够清晰反映清算过程和结果,并构成破产清算会计报表框架的项目,这成为破产企业会计要素构成的内容。
(一)资产。资产是破产企业持有的用以在破产清算期内偿付各种债务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资产按其归属对象分为担保资产、抵销资产、受托资产、应追索资产、破产资产和其他资产。担保资产是指根据法律或协议规定,对企业的债务提供担保,使债权人享有物资保证的资产;抵销资产是指破产企业与债权人互为债权、债务人时,根据破产法的规定,以债权抵销债务的那部分资产;受托资产是指破产企业在破产前接受其他企业委托,所有权属于其他企业的资产;应追索资产是指所有权属于破产企业,但由其他企业、个人占有或因破产企业发生破产法所特指的无效行为或欺诈行为而转移的资产,这部分资产追回后归入破产资产;破产资产是指根据破产法规定,在企业被宣告破产后,用以支付破产费用、偿付破产债务的资产;其他资产是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属于国家专有、个人或社团组织所有的资产以及为满足社会保障需要而限定的资产。
破产资产的确认应符合如下确认标准:(1)破产资产必须是具有一定价值的、能够清偿债务的资产。(2)破产资产必须是破产企业可以独立支配的资产。(3)破产资产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时限的资产。(4)破产资产必须是可以依照破产程序强制清偿的资产。
依照破产资产的确认标准,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破产资产包括以下内容:(1)破产宣告时,破产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资产。(2)破产企业在破产宣告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取得的资产。包括破产企业收回的各种应收款项形成的资产、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前6个月至破产宣告之日,破产企业由于无效行为如隐匿、私分或无偿转让资产等,依照法律规定应由清算组追回的财产等。(3)破产企业未到期的、应在将来行使的财产请求权。(4)担保资产大于担保债务的差额。(5)抵销资产大于抵销债务的差额。(6)其他。
(二)负债。负债是破产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在破产程序终结前偿付的债务。负债按其对资产的要求权的不同分为担保债务、抵销债务、受托债务、优先清偿债务、破产债务和其他债务。担保债务是指有一定财产作为担保的债务;优先清偿债务是指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在破产债务之前、从破产资产中优先偿付的债务,包括应付破产清算费用、应付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应交税金;抵销债务是指破产企业与破产企业的债权人互为债权债务人时形成的能够抵销的债务;受托债务是指债权人不依破产程度而取回在破产企业存放的财产的权利;破产债务是在破产宣告前发生的,依法申报确认,并从破产财产中获得公平清偿的债务。
破产债务的确认标准为:(1)破产债务首先必须符合普通债务的条件,在破产宣告前成立并未得到偿付的债务。(2)破产债务必须是按照破产程序在规定的时间申报、经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确认、清算组核实的债务。(3)破产债务必须是债权人对债务人整体财产的财产请求权,包括无财产担保债务和放弃优先受偿权利的有财产担保债务。(4)破产债务必须是按破产清算程序公平的、强制执行的.债务。破产债务的个别、自由清偿反为法律所禁止。(5)破产债务的履行受债务人财产价值的限制,破产资产价值是债务人履行破产债务的最高数额。
依据以上确认标准,破产债务包括:(1)无财产担保债务。指破产宣告前成立的、没有提供财产担保、不具有优先受偿权利的债务。(2)放弃优先受偿权利的债务。(3)担保差额债务。指有财产担保的债务额超过担保资产的价值而未受清偿的那部分债务。(4)保证债务。指为破产企业的债务提供保证的保证人,在代破产企业清偿债务后形成的代为清偿债务。(5)抵销差额债务。指破产企业和破产债权人互为债权债务人时,破产企业的债务额大于破产债权额的差额。(6)赔偿债务。指企业被宣告破产、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后,由于清算组解除破产企业未履行的合同而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损害赔偿额。(7)其他债务。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满足社会保障等需要而发生的债务。
(三)清算净资产。清算净资产是指破产企业所有者权益净额,它表现为资产可实现净值总额与确定的债务总金额的差额。它由接管破产企业时所接管的原所有者权益总额和破产宣告日至破产程序终结日发生的清算损益构成。
(四)清算损益。清算损益是破产企业自破产宣告日起至清算结束日止的清算期间的清算成果。它包括清算收益、清算损失和清算费用。(1)清算收益是指在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和重新确认债务中,以及由于其他原因发生的资产价值增加和负债金额减少。(2)清算损失是指在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和重新确认债务中发生的资产值减少和负债金额增加。(3)清算费用即破产费用,是指在破产清算过程中合理预计的、为破产债权人的共用利益而由破产财产中支付的费用。它包括各项清算管理费用、诉讼费用、共益费用等。
三、破产清算会计报表的框架
破产企业应编制破产宣告日、破产清算结束日以可变现价值为基础的破产清算资产负债表和破产清算期间的破产清算损益表,表中各项目按破产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和排列。
6.会计要素说课稿子 篇六
一、说教材
所选的教材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基础会计》一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是本教材第二章第一节会计要素中的一部分内容。会计要素也称为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核算和监督内容的高度归并与概括,也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项目,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要素。这一节内容基本上是纯粹的理论知识,即每个要素的概念、特征和种类,比较枯燥,涉及的名词知识点也非常多,但又非常重要,它是一个起点,是个入门。只有明确会计六要素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数量的增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为学习会计等式及借贷记账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于才接触专业课的中职生来说无疑是个挑战。由于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出台,部分要素概念内容有些变动,我直接按新准则讲,不做新旧比较解释,以教师讲述的为准,不以教材为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具体的内容不做过深的解释,只要求学生知道就可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讲的通俗易懂,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否则,照本宣科或理论讲的过深,都会使学生难以接受,失去兴趣,从而对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刚刚开始就失败了。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45分钟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从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收获:
1、认知目标(1)理解会计要素的含义;
(2)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为学习会计平衡式和借贷记账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判断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的能力,开拓视野。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其感到懂得一些会计知识非常有用有趣,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克服畏难厌学情绪。
新市场营销法则 助推企业成长
电子商务营销
食品餐饮营销
建筑房产营销
消费品营销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中职会计专业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专业课,经济常识贫乏,对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难以感兴趣,缺乏耐心,存在着畏难情绪。但他们思维比较活跃,喜欢多动手,对喜闻乐见的实例比较感兴趣。他们能意识到专业课的重要性,希望能学有所获,但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主动学习性差。
四、说教法
会计专业课教学内容枯燥、理论易与实际脱节,学生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效果很差。因此,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本节内容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法”、“图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启发式为主,配合案例教学,将熟悉的经济现象引入课堂,将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具体的生活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复杂的内容清晰化,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探究新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学法
本节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找到学习的乐趣,由生疑到探究到结论,积极合作,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形成自主的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2分钟
1、让学生回答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对象是什么?
在第一章已论及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核算与监督,会计的对象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就是企业等经济实体的资金运动,即能够用货币表现的各项经济业务。但是,这只是从动态上对会计对象的一般描述,而且比较抽象。企业的资金运动纷繁复杂,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为了便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首先就要对会计对象进行基本分类,因此而形成了会计要素的概念,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就具体的表现为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
(二)新课讲授------35分钟
首先明确给出会计要素的概念和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要素。这节课只讲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
1、在讲资产时,情境导入------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首先抛出问题,一个企业,他有多大规模,他的经济实力如何,他的家底如何,表现在哪一方面,资金占用分布在哪些地方?经常看到报纸网络上登某某富豪旗下拥有多少多少资 产?再比如说一个家庭,拥有居住的房屋,有家具、家用电器、可能持有股票,国库券,手头有现金,银行里面有存款,还可能被亲戚朋友借走了一笔钱,这都是一个家庭的资产。用这些现实的经济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给资产下定义,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给出会计准则规定的严格的资产定义。然后进行剖析作为资产应同时具备三个特征,使同学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讲资产的特征时,通过“小思考”方式,让学生自己解决如下问题:判断是否属于企业的资产。A、企业库房存放的代管的其他单位的商品物资 B、企业临时租入的机械设备
C、企业准备进行一项房地产投资,预计到明年可赚100万元 D、企业准备购买国债50万元 E、经证明确实无法收回的货款 F、库存的腐烂变质的商品
说明只有符合这三个条件的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接着讲资产按其流动性质和存在的形态不同分类,这里一定要向学生解释流动性,就是转化为现金的能力。资产的种类比较多,若讲的过细、过深一是时间不够用,再者理论化过强反而使学生失去兴趣。所以要抓住重点(流动资产),详略得当(长期投资和无形资产略些),深浅适度(不做过深的理论探讨)。我通过多媒体把每类资产的名称和内容打到投影上,并配以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至于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区别,长期投资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区别,股票投资与债券投资的区别只是一带而过,点到为止,不做过深剖析。
2、接下来讲资产的来源,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投资者投入的,二是向银行等债权人借入的。引出另外两个会计要素,即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负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解释完负债的定义后,再强调作为负债应同时具备三个特征A: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B:是一种现时义务C: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因付货违约而产生的未决诉讼,专业人士估计败诉的可能性为80%,若败诉企业要赔偿对方50万的经济损失,能确认本企业的负债吗?为什么?(2)未来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引起的赔款,能确认本企业的负债吗?为什么?
关于负债的种类:按其清偿期限的长短,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通过投影进行反映和解释,适当的提及二者的区别在于偿还期限长短和举债目的不同。
最后讲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即: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这里只要求学生掌握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重点强调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区别:
一是所有者可以凭借其权益参与企业经营,分享企业经营成果;但债权人只能按约定的金额在约定的时间取得利息补偿,不能参与经营,更不能分享企业经营成果。
二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内,企业一般不需要向所有者归还其投入的资本,除非发生破产、清算、减资等特殊事项;但负债是企业对外承担的经济责任,企业负有到期偿还的义务。三是企业在清算时,只有当所有的负债得到清偿后,所有者才实现对其资产的要求权。
拓展视野,学以致用:
假设甲、乙两公司生产销售完全相同的产品,其资产总额相同,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构成刚好相反,如下图:
企业名称 资产总额(万元)负债总额(万元)所有者权益(万元)甲公司 100 70 30 乙公司 100 30 70 做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他们会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教师总结: 投资者:在资金利润率大于借款利率的情况下,投资者更愿意高负债经营,因为 这可以用别人的钱为自己赚钱。
债权人:把资金借给甲公司风险较大,若出现经营困难,偿还能力较差。而乙公司的偿债能力强些。
企业管理者:甲公司是一个高负债,高风险的企业,也可能是一个扩张形的企业,一旦经营不好,所有的债权人都要求还款,将面临破产的危险。乙公司是一个保
守的企业,资本雄厚,偿债能力强,若市场好,可以考虑举债扩大经营规模,实现更多的利润。
(三)综合课堂讨论,引出另外三个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6分钟)张明大学毕业后创办(可人服饰公司),注册资金40万元。公司于2005年1月1日宣告成立,其中朋友李红以银行存款5万元作为投入资本金,舅父以设备投资10万元,张明以银行存款25 万出资,公司成立后,1月份从银行取得短期借款10万元;从银行提取日常零星开支用现金5万元;从盛大公司购买原材料20万元,其中以银行存款付款15万元,其余5万元尚未支付;支付工资及行政管理费用8万元;生产服装1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0万元,实现利润5万元。
请分析:(1)、该公司1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共涉及到哪些会计要素项目?(2)、该公司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有哪些?他们分别关心哪方面的会计信息?
(四)小结及布置作业(2分钟)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反映的是一定时点企业静态的财务状况,可以知道企业资产总额及分布形态,资产来源于投资者投入的(所有者权益)和向债权人借入的(负债)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发生变化,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收支及盈亏情况的收入、费用、利润三个要素第二节课再讲。作业见配套的习题集(判断下列资料中各项目的类别,巩固强化课堂知识)
七、教学后记
7.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浅探 篇七
(一) 会计要素概念
我国会计学教材定义的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具体化了会计对象。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分类, 促使会计对象更加具体化, 这便是组成会计对象的重要内容, 也是会计对象的要素。根据逻辑概念理论, 该定义是通过会计要素表述会计对象要素, 成为具体化的会计对象要素。在国外, 人们通常使用财务报表要素表示会计对象要素, 例如, 美国FASB对会计对象要素进行了界定, 将其称之为财务报表要素。
(二) 会计等式概念
会计等式属于会计学工具。什么是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表达的是任一主体时点权益等同于其资产, 也是复式会计的重要基础, 可以将其表示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是对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存在的平衡关系进行的客观描述。
二、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的产生过程
会计核算对象的含义是指企业产生的经营业务行为。不管会计核算所需处理的经营业务如何复杂, 都要从两个方面划分整体, 其一表现出了企业财务状况, 其二则表现出了企业经营成绩。对于与企业财务状况紧密相关的经营活动, 可以全部理解为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针对任一与企业经营业务成果相关的都能够归纳为收入、费用、利润。上述经营业务是指大量的经济业务, 可以严格分为不同特点的业务活动, 通过总结得出的若干独立特征的会计元素, 又可以成为会计要素。资产能够被企业进行控制与拥有, 对其计量可以使用货币。依据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流动特点将资产划分两种:一种是与资金、存货以及应收账款紧密联系的流动资产;另一种是与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紧密相关的非流动资产。将资产作为对象产生的要求和所有权叫做权益, 权益主要包含了所有者与债权人的权益。
债权人具有的权益体现为债权人拥有企业资产时提出的要求权。从企业经营角度研究, 表明企业能够利用货币计量实行承担, 把资产或者劳务作为偿付对象的债务叫做负债。按照偿付所需的具体时间又可以将负债分为长期借款与负债。所有者的权益就是企业中的投资者对资产拥有的相关权利, 也可以认为是企业的全部资产负债相减产生的差额资产权利, 主要分为收益与投资者两方面投资内容。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由这三个会计基本要素组成的平衡关系可以称之为会计等式, 体现出某一时点有关企业的财务状况, 此概念具有静态特点。一般来说, 企业产生劳务或者售卖商品从而获得的资金叫做收入。与之对应, 企业在获取收入的这一过程中, 消耗了企业拥有的资产, 可以称作费用。取得收入, 其一是企业增加了总资产金额或者降低总负债额;其二是令企业所有者减少了权益金额, 此时, 很难从资产变动、所有者权益负债立场分析这种增减问题, 主要的原因是产生的一系列费用与收入, 由此, 能够对收入与费用适当进行配比, 把收入用来抵减费用, 计算企业在一定经营时间内获得的成绩, 会计将其称为利润, 进一步列出会计等式对会计动态对象进行标示:利润﹦收入-费用, 这一等式真正体现出了会计要素之间存在的数量联系。
三、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的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对会计科目类别进行划分
会计实务按照会计要素或者会计等式划分为会计科目为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在这个前提下, 划分会计科目分别为资产与负债, 收入和费用作为耗费资产的减项, 事实上企业增加的债务责任与资产要素权, 属于负债权益加项, 归列为权益或者负债。
(二) 确定了复式记账的方向
根据会计等式产生的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 凭借会计科目引发的一系列企业经济行为, 按照内部资产出现的变化等额, 内部负债引起了变化等额, 资产负债中间等额的增减变化与记账借贷符号规则, 最终决定了复式记账的具体方向, 资产类发生的增借减贷, 负债类发生的增贷减借, 可以决定会计科目所属类别的记账方向。
(三) 彰显了我国经济发展具体要求
我国在发展计划经济阶段, 企业产生了十分简单的经济活动, 全部经营生产行为都需要国家实行统购统销, 企业自主经营行为十分匮乏, 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 因此, 将企业经营行为划分为资金使用与来源, 与之相对应的会计等式也成为占用资金的主要方式。我国积极发展市场经济状况下, 企业逐渐已经拥有了自主经营权, 企业逐渐出现了复杂的经济活动, 会计传统模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要求, 因此开始实行财务新会计机制之后, 已经开始使用等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要素与等式, 这些对于我国实施国际会计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 有机统一了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的编制
按照会计等式, 可以划分资产负债为左右两边:左边是资产, 右边是负债或者是所有者权益, 左右两边产生的合计数相同。同时还要按照会计等式设计与编制损益表, 生动的体现出计算费用具体要求, 收入比费用大则出现了利润, 反之出现了亏损, 同时密切关系着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 进而完整体现企业内部财务情况与成绩, 及其产生过程。
四、结语
会计学中基本概念是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同时也是确认、计量、记录会计理论的重要基础。可是, 目前对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的认知还存在着很大分歧, 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完善会计理论和实务, 并且能够进一步做好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孙中原.会计基础分析[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8.新旧会计准则在要素上的差异 篇八
【关键词】 会计准则差异
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因此对于会计准则也要跟上世界经济的发展。新的会计准则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六个方面阐述了新的会计准则与原有的会计准则的不同,并且重点分析了新的会计准则的优势,通过比较,分析了新的会计准则在那些方面是优于旧的会计准则的,条理清晰的阐释了新的会计准则在要素上作出的改变。同时也说明了新的会计准则是如何运用到企业的经济运转中去的,同时也说明了新的会计准则在要素上的一些短处和局限,仍然需要我们去改革和发展的。
1. 新旧准则会计要素比较
1.1资产要素的比较
旧准则的资产定义是:“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新准则把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新准则强调了资产的三个特征:(1)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2)必须由企业拥有或控制。(3)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然而旧的准则就很笼统的将资产划分开来,并不详细清晰,因此新的准则就更改这一缺点,将资产的分类由相关的内容系统的具体的阐述,补充盲点。
旧准则对如何确认资产没有规范,新准则则作出了明确的资产确认标准,这就说明了新的准则的建立是弥补旧的准则的不足,通过企业在实施准则上出现的纰漏的事例上来改革。
1.2负债要素的比较
旧准则的负债定义是:“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新准则把负债定义为:“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新准则强调了负债的三个特征:(1)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2)义务必须是现时义务;(3)义务的履行必然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
旧准则对如何确认负债没有做出规范;而新准则规定了确认负债的条件,新准则强调负债是企业的现时义务特征,更能体现出负债的本质,从这个角度看负债可理解为负资产。然而在旧的准则中,负债的定义并没有清晰的体现开来,这就使一个很大的纰漏和盲点。而新的准则开拓了偿还债务的方式和方法,突破了旧的准则中的局限性,例如新的准则中提出了合作条件、人才交换等形式,这就大大减少了坏账死账的出现,减少了风险。新的会计模式的产生就像一股新生力量是企业的血液重新更新,更健康长远的发展。
1.3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的比较
旧准则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是:“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新准则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则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投资人对企业的剩余权益享有所有权是所有者权益的本质特征。在所有权益的问题上,旧的准则并没有清晰的作出解释,显然这是很大的缺陷。然而这个问题却在新的准则上清晰的体现和解决出来。在新准则中,所有权益包括了除了旧准则中提到的本质特征,它还着重补充了净资产的定义,那就是净资产是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新定义反映了变化后的会计基本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更易于学习、理解。
1.4收入要素的比较
旧准则对收入的定义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新准则对收入的定义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由此可见,新准则更正了逻辑循环解释缺陷,拓宽了经济收入的范围,并且明确了收入的特征性,克服了旧的准则对收入呆板的分类。
1.5费用要素的比较
旧准则对费用的定义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新准则费用的定义则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新费用定义的主要变化是:首先,它强调了费用的基本特征;其次,体现了费用定义与收入定义的匹配性;第三,明确了被确认的费用应列入损益。
1.6利润要素的比较
新旧基本会计准则对利润的定义基本没有变化,旧准则中利润是指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新准则中利润是指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但利润的构成发生了变化:旧准则规定,利润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新准则规定,利润包括收入减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2. 新准则中会计要素存在的局限
从上述比较可看出,新准则对原准则的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构,吸收了IASC和 FASB二者的一些长处,并且对各种要素的标准和定义进行彻底的整合和重新的规划,从本质抓起,是会计要素的根本意义清晰的被人们所了解,揭示了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一点会计信息也不例外,虽然我们现在建立的会计模式信息是完全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的,但是现在经济全球一体化,我们的改革也要跟上国际会计准则要素的发展,吸取其精髓,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任何准则的建立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新建立的会计要素中,在其界定还有相关运用实施的方面还存在一切缺点不足,这就需要我们突破局限,尽可能的完善现有的会计要素。
2.1新准则引入了“利得”和“损失”两概念,但又赋予其双重身份,包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损失,这在使用上容易造成混乱和不适。
2.2新准则扩大了收入的范围,把股利收益列为收入,笔者认为,这是不符合逻辑的,把股利收益列为利得更为合理。
2.3新准则仍然未能解决利润表要素之间的逻辑矛盾关系,“利润=收入-费用”这个公式始终给学习者带来理解上的困惑。
结束
本文系统的阐述了旧的会计模式的落后性的缺点,在会计要素上重点分析其阻滞经济发展的一些条例,揭示了原有的旧会计体制已经不适合现代经济的发展。在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经济模式快速的转变,而会计模式也要推陈出新,新的会计模式是对传统的一种延续,又是一种改革。比起旧的会计要素,新的会计要素更适合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当然新的会计要素也有它的弱点,需要我们相处更好的方式去突破局限,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发展我国经济市场。
参考文献:
[1] 刘仲文,丁会来.国际会计的发展动向与中外会计比较--“国际会计模式、国际会计准则发展及对策研究”会议综述[J]. 财务与会计. 2001(10).
[2] 汪祥耀,骆铭民.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原因和对策分析[J].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2004(01).
[3] 余晓林.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比较[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04).
[4] 焦东瑞,杜君民.现金流量表会计要素的构建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0(02).
[5] 高志宏.我国新会计准则中会计要素的国际趋同[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05).
9.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 篇九
摘要:会计信息化是利用财务管理软件来完成会计核算、报表编制等。它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效率,减轻劳务工作量。现在会计逐步电算化了,不过还是有一部分企业用的手工做帐。真正的会计信息化,是财务的80%工作在财务软件中完成。比手工做帐的速度快、准确率高、字体也好看,主要是效率高。而预算算会计本身是一个狭隘的概念,却因其在事业单位会计体制中所占的特殊地位,成为会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因此分析信息化变革的优势并分析新模式可能会给预算会计带来影响。
关键词:预算会计制度; 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形成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如何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的简称,是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实现报帐、记帐、算帐、查帐以及部分需由人工完成的对会计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判断乃至提供决策的过程。它的使用,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数据高度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编制报表简单、数据分析准确等特点,核算手段和财务管理决策的现代化使收集、整理、传输、反馈的会计信息更准确、更及时,提高了会计分析决策能力,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更好地实现其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
一、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发展方向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0年,财政部根据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的《预算决算暂行条例》和《中央金库条例》提出了建立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设想,并于同年12月12日正式制发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从此,我国第一套适应国家财政经济需要的、崭新的、统一的预算会计制度建立了。
1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从1951年起,财政部根据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不断的修订。到1965年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型的预算会计制度。它是以总预算会计为主导,以单位预算会计为补充,以会计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的有别于企业会计的独立的会计体系。
为适应财政体制和财务改革的要求,财政部于1983年和1988年,两次修改预算会计制度。形成了一个以总预算会计为主导、事业行政单位会计为补充的、以制度形式确定的独立会计系统。
由于预算会计制度存在较浓的计划经济色彩,财政部于1997年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制定并实施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一系列预算会计制度[1]。改革后的预算会计制度从组织体系到制度模式,从核算基础理论到会计各项的具体处理基本上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财政管理方式、事业单位的资金渠道等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对预算会计的要求。它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适应的预算会计制度。
(二)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建立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主要是199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一系列预算会计制度。
1.预算会计组织管理体系。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属于纵向财政会计体系,是按组织结构类型构建的,与国家预算体系相适应。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组成。除此之外,还有参与总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税收征解会计、基本建设拨款会计等,它们共同参与国家预算收支执行工作,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预算会计体系,形成了遍及全国的会计核算网络。
2.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建立了不同层次的规范性制度,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构成了约束预算会计执行的全国统一的制度体系,是预算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
3.预算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对预算会计的概念、适用范围、职能、核算对象、管理方法、会计模式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预算会计的科目、凭证、账簿、报表等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方法体系。
2001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了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财政部先后发布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及其补充规定,《〈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补充规定》和《关于中央单位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中有关账务处理问题的补充通知》,《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年终结余资金管理暂行规定》、《地方财政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年终预算结余资金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等制度[2],在财政支出支付核算、非税收入收缴、年终结余资金等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规范。
(三)我国预算制度现状
1.资产管理混乱。以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是由财政供给,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特别是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如社会公益性单位)的资金来源已呈现多元化。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没有明确的账户分类,导致资产性质不明,管理混乱。
2.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难以区分。现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规定,无论是事业支出还是经营支出,一律按国家规定的支出项目核算和列报,明显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
3.会计报表存在不足。预算会计规定的资产负债表,采用“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原理,实际上是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这种报表结构沿袭了我国传统预算管理体制下的资金平衡表格式,不仅报表内容与其名称不吻合,而且与收支表的关系显得重复累赘。同时,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特别是对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的事业单位,其收支表中的收支不能反映现金收支的真实情况,出资者及管理部门无法了解单位的可支用现金额。
4.经验主义盛行。由于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相对简单,运转环节少,所以对专职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不高,有些单位一味认为只要经验丰富诚实可靠的人就可以胜任了。
5.缺乏约束力。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程序有一定随意性,部门预算在实际执行中约束力度不够,存在严重的“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其深层次原因是事业单位强调上下级行政关系和不核算经济效益。
二、会计信息化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改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方法。在手工条件下,会计人员每天从事着记账、算账、对账、出报表等简单重复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本来会计人员直接接触会计数据信息,本应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来财务部门应及时反映各种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但因受人的精力与手工运算速度的限制,许多财务数据却不能及时处理和生成,造成会计工作严重滞后的局面;从而造成会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的现状。财务部门不能发挥参谋作用,会计工作效率不高,会计信息滞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使会计人员的地位大受影响。会计电算化的有效开展,将在这方面给会计实务工作带来根本性的改善。在手工条件下,会计核算工作要由许多人共同完成,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输入一张会计凭
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可自动进行记账、汇总、转账、结账、出报表等一系列工作;对于大量重复出现的业务,系统可以按模式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3]。对于编制会计报表、运用移动平均法进行成本计算等非常复杂和时间性要求很高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计电算化系统毫不畏惧,它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由计算机不厌其烦地计算,及时抽取数据,随时输出报表,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不仅变得简单、迅速,而且大大提高了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利用计算机可以采用手工条件下不愿采用甚至无法采用的复杂、精确的计算方法,从而使会计核算工作做得更细、更深,更好地发挥其参与管理的职能。
2、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传统的会计工作就是记帐、算帐、报帐,会计人员局限在一般的会计核算中,思想受到束缚,也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会计信息分析等,并针对分析中发现的问题给领导提出一些好的意见建议,帮助其正确地进行决策。会计电算化推行以后,会计人员可以腾出一些时间来参与经营管理,当好领导的参谋。同时,对新形势下的会计工作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会计信息化对决策和公司内部结构的影响
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从而要求会计信息必须真实有用,能够满足决策者的需要。这就是会计信息的质量属性,包括相关性、可靠性、重要性、时效性等,使会计信息向多种量度发展。传统会计方式下,反映会计信息主要靠会计报表和年终的财务决算,时效性较差,其他会计信息的取得则更为不易,因而难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而在电算化环境下,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各单位可以通过网络相互查询,领导也可以直接从网上查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在电算化环境下,随着处理数据量的增加,单位信息成本将越来越低,效益更大。
1、改变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职能。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帐。而实际上,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而且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高。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信息、管理知识等,因此,会计电算化将促进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向既博又专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2、将改革会计数据的修改技术与内部控制制度。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方
法已不适应会计电算化的需要。在传统的会计方式下,由于其数据处理工具主要是算盘或计算器,大部分工作用手工来完成,因此,其内部控制工作主要是放在对人的控制上。如通过定期会计检查来监督和考核会计人员的工作绩效。这些制度和方法对保证会计工作质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远不能满足会计电算化方式下内部控制的需要[4]。会计电算化后,手工条件下对账簿记录错误的划线更正法将不再适应,取而代之的是修改权限、修改标志、凭证冲销等方法,对于经过审核、记账、甚至结账后发现的错误记录,还可以利用电算化系统提供的反结账、反过账取消审核等功能进行修正,这在手工条件下是不可想象的。而手工内部控制制度则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更正,这一部分将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控制。例如,账、钱、物三分管的原则不变,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原则不变,但平行登记的原则会有所转变,记账、结账则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控制。
3、会计本质将重新定位。综观会计的发展史,人们对会计职能的认识和对会计本质的揭示,始终将会计定位于服务的工具,将会计工作定位于纯粹的服务性的工作,是处于被动状态的行为,这在信息处理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现代科技为会计革命准确备了足够的技术支持的条件下则是不可原谅的,随着会计电算化普及应用,会计作为控制系钳体质将日益显现出来,会计信息将从幕后走向前台,因为会计信息不仅仅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
4、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的两个主要分支一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能更有效地互相结合、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将会改变目前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体系以及报表陈报方式。现行的会计理论不仅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而且将财务报告也相应的分为对外财务报告与对内财务报告。向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必须遵循国家财政部门制定的相关会计制度与准则,而为内部目的使用的财务报告的编报原则与各式视管理人员的需要决定,并无固定格式。由于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发生变化,财务报告的陈报方式也将有所改变。
5、提高会计核算的正确性、有效防止造假作弊现象。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计算精度高,只要按程序正确输入数据,很少引起错误。而在手工方式下,由于重复登记工作较多,难免发生各种差错。使用电子计算机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正确性。符合国家规定的会计软件,都具有可靠性、安全性、保密性。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工作性质设置相应权限,增设密码,互相牵制。财务人员只能使用,不能篡改程序,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真实、准确、安全、可靠。
6、将建立定期报告和实时报告结合的财务报告制度。传统的会计是按月、年 [4]
编制的定期报告,这种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对决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企业下一甚至今后几年的业绩。但在以竞争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创新不断加速,经营活动的不稳定性日益显著,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时仅仅依靠定期报告是难以准确把握企业命脉的,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巴林银行在1992年末报告的资产净值为4.5一5亿美元之间,可是谁曾想到,它在1995年2月末却倒闭了,而这时候巴林银行1994的报告尚未完成[5]。因此,建立一套既能够提供定期报告又提供适 7更加重视会计信息分析。在各种信息高速发展时代,会计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电算化能将社会经济活动的细枝末节精确地记录、保存和传播,会计信息的分类、提炼、再加工将成为极其重要的工作,因为人们需要的不是不分轻重缓急不断涌现的信息垃圾,而是系统化、条理化、有针对性的信息精品,只有经过加工整理、分析的会计信息才能满足这种需要。总之,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必然带来会计核算对象、内容、方法等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发展,促进会计制度的改革。
8.修改完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由于许多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时间短,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经验,造成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从而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会计数据盘的备份和清理不规范。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应及时备份硬盘数据,并且每次备份不少于两套,分两地存放;按时清理磁盘备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清除过期数据。但一些单位对会计数据备份管理未形成制度,随意性大,一旦会计电算化系统出现故障,会计数据将无法恢复。针对以上情况,各单位应对现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会计电算化为此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三、会计电算化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内部控制是企业单位在会计工作中为维护会计数据的可靠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财产完整性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手续等控制措施的总称。会计电算化使传统的会计系统组织机构、会计核算形式及内部控制制度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方式发生改变,由单一制度控制转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
[5]
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方式主要是人员的内部牵制制度。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帐务的集中化处理,使会计部门传统的内部控制措施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试算平衡的检查,总账、明细账的核对等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计算机内部控制措施,如凭证借贷平衡校验,余额发生额平衡检查。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例如昔日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昔日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会计电算化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由人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的,由人员和计算机相结合来共同完成。
[6]
(二)控制对象发生改变
控制对象发生改变,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对象、工作情况、信息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等。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之上,并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使会计核算无纸化,修改数据不留痕迹。随着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
(三)加大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手工会计系统中,会出现由于会计人员的粗心大意、疲劳或处理环节过多等而产生的无意错误。会计电算化系统后,输入数据正确、计算机程序正确和设备正常运转三者具备才能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如果上述的任何一方出现差错,就会使处理结果错误。现实中,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因此,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
由于控制方法,对象等方面的变化,企业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刻不容缓。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完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基本思路为:坚持明确分工、相互独立、互相牵制、相互制约的安全管理原则,建立系统的人工与机器相结合的控制机制,使会计电算化运行的每一个过程都处于严密控制之中。
综上所述,电算化会计控制的关键,一是研究会计控制的要求,即确定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点;二是确定计算机硬件设备、开发工具及应用程序是否能达到会计控制的要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越发展,会计控制自动化的程度就会越高。可以想象,当全社会都用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以后,就可将规范、标准的原始凭证扫描进入计算机进行自动识别,甚至完全可以采用电子数据网络传输,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会计控制功能便将大为增强。但由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复杂,管理层次多样,会计控制也无法绝对保证企业业务运行、管理及会计信息处理不出一点差错。会计控制系统存在着人为的、非价值因素的影响,无法实现全过程的“绝对自动化”。而且,由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采用增加了计算机舞弊这一不安全因素,大大增加了企业会计控制的成本。对于会计控制系统优劣的判断,不能认为其可靠性越高越好,而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使控制成本小于不采用控制手段造成的损失。
[7]
四、对预算会计制度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建立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
根据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情况和预算会计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会计的改革变化,我国未来的预算会计体系将会是: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预算会计将更名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政府会计包括执行政府总预算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执行政府总预算支出的行政单位会计,他们是总和分的关系。此外,还包括三个部分,即执行政府总预算出纳保管业务的金库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收入业务的收入征解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的基本建设支出业务的基建拨款会计。
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包括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社会提供公益活动或服务的部门会计。如学校、医院、社会团体会计等,其中又可分为公立[8](官办)非营利部门会计、民办(官助)非营利部门会计和私立(民办)非营利部门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是政府会计主体加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
(二)预算会计模式向基金会计模式逐步转变
我国未来预算会计模式是基金会计模式。这里所说的基金是指按特定目的或业务而分别设立,并构成分立的会计主体,用于核算与报告分属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费用和基金额及其变动。而基金会计是按照基金种类分别进行会计核算与报告的一种会计体制或模式。它具有目的性、限制性和受托责任广泛性三个特征,每种基金均有其特定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费用和基金结余,从而构成了一个特定的会计主体。基金会计是现代政府会计及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 的一大标志。如在公立高校和科研单位中,基建会计是独立核算的;某些科研学术基金也是作为会计主体而单独核算的(如吴玉章基金、孙冶方基金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改革按学生人数拨款的办法,逐步实行基金制”[9]。《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对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科研工作,逐步试行科学基金制,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拨款。”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也引用了基金概念。如专用基金、固定基金、事业基金等,这为我国实行基金会计奠定了基础。目前,英美等发达国家大多已实行基金会计体制。所以,为了和国际趋同与交流,笔者提出“在我国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金会计模式”,加强政府财务资源管理。
(三)预算会计实务规范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行的预算会计采用“一则三制”,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不难看出,这里的会计准则并不处于对三种制度的统驭地位,仅仅是对事业单位会计而言。因此,为满足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建设的需要,根据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具体情况,逐步构建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所以未来的预算会计规范形式是实行会计准则,即涵盖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准则”。
(四)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与国际趋同的财务报告制度
根据我国政府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两种会计结账基础的特点,在推进我国预算管理和会计改革时,根据公共治理提高政府绩效的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鉴于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数据的客观性等情况,在政府会计中应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如国有资产收益、财政预算已安排而尚未拨付的支出、应拨入拨出上解下划等结算收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当年年末列收列支[10];依靠国家财政补助并有一定业务收入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收支相抵,经济自主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余事项仍采用收付实现制,如政府总预算会计的一般项目和某些特殊项目(如已确定的税收收入)实行收付实现制;行政单位原则上实行收付实现制;全部依靠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
参考文献:
[1]赵玉民,《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林业财务与会计》,2002年第10期;
[2]湖州市财政局课题组,《加强我市会计监督工作的对策建议》,《浙江财税与会
计》,2003年第2期;
[3]周丽君,《浅议会计监督及其运作要求》,《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7期;
[4]顾建平,《试论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财会研究》,2001年第10期
[5]高一斌.《我国〈会计法〉的制定与发展》[J].《会计研究》,2005:(8).[6]陈留平.《对〈会计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5:(12).[7]张敦力.《论我国〈会计法〉的进一步修订与完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5)
[8]《经济法学》(第二版):潘静成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二版:
[9]赵玉民,《林业财务与会计》,《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2002年第10期;
【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推荐阅读:
预算会计06-19
预算会计试题与答案07-01
预算会计客观题20107-31
预算会计实务题08-28
我国预算会计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的论文09-04
当前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9-28
预算会计教学方法改革07-23
做好预算管理,强化内部会计控制09-12
会计的六大基本要素07-07
试论会计专业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论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