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行业的发展前景

2024-09-25

机电行业的发展前景(精选10篇)

1.机电行业的发展前景 篇一

巴中五金机电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一:目前处于原始的街面店铺销售状态,这种市场模式有许多弊端:

1:城市处于大发展阶段,临街面商铺房租小而且价格贵。不利于商家扩大经营。2:街面商铺一般属于承租房东的商铺,这种商铺不稳定,经常涨价,商户可能面临价格和搬家的双重苦恼。

3:街面商铺没有统一消防管理,存在很大消防隐患。

4:商铺城市化规范管理,商家物流很不方便。顾客停车购物不方便。

5:商家仓储不方便,商家往往为了仓储问题绞尽脑汁,想把仓库租近点房租贵,远一点物流不方便,成本高。

6:商家宣传渠道少,没有固定的广告位。

7:由于业态分散,顾客为了买全自己需要的产品,得到处奔波。

8:老城交通拥堵

9:最重要一点是,随着巴中规划发展,物流全部到二环以外,在老城经营物流将极其不便,而且成本高。

二:趋势分析

四川作为西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工业高地,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五金机电产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之一,同时也是与许多重要行业关系十分密切的基础产业,搞好五金机电产业的发展是一个迫切而重要的问题。因此,近几年来,四川一直将五金机电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就全国而言,中国是一个全球加工基地,政府十分重视这类市场的发展,现在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不少的机电大市场。顺应国家及省政府大势,巴中也规划用3-5年时间形成产值100亿元的机械制造业生产基地。所以市场层次化、产品高端化、经营集约化。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市场需求分析

一)、区位优势

随着巴中大交通战略的纵深推进,由多条高速公路、干线铁路、以及规划建设中的民用航空所组成的“三纵三横两环一航”市域综合交通网络正逐渐形成。三纵:成都经南部至巴中至陕西高速公路,重庆至巴中至陕西高速公路,南充至巴中至汉中快速铁路。

三横:广元至巴中至达州高速公路,绵阳至巴中至万源高速公路,广元至巴中至达州铁路。

两环:巴城绕城环线和连接县(区)的公路环线,实现内部快速通达。一航:巴中机场航空运输

随着巴中大交通战略的纵深推进,由多条高速公路、干线铁路、以及规划建设中的民用航空所组成的“三纵三横两环一航”市域综合交通网络正逐渐形成。

二)、超强的市场辐射优势

以巴中为中心的30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省会城市3个(成都、重庆、西安),地级城市9个,县级城市40个,人口1.3亿(城市人口0.3亿),独特地理区位,造就了巴中超强的市场辐射能力。

结论: 根据巴中五金机电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五金机电专业交易市场是大势所趋。

2.机电行业的发展前景 篇二

关键词:国民经济,机电,职业

引言

近年来,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特别是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 使职业学校的机电专业的地位, 不断上升, 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职业学校的支柱专业, 但是, 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为我国职业学校的机电专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力, 为了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 加快机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的发展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为研究解决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设计的理论问题, 一门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基础、跨接电子技术各学科的边缘学科!机械电子学逐步在形成。“机械电子学”和“机电一体化”两个词是从不同侧面对Meohantronios的表述:一般可以理解为“机械电子学”是一门关于机械学和电子学的边缘学科, 其研究内容是“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设计理论及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而“机电一体化”是表明当今机械工业和机械设备的技术发展特征的一个术语。

一、我国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机电出口贸易发展迅速, 出口金额已从1978年的仅6.6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约770亿美元, 占整个外贸出口的近40%, 说明我国的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入世”后, 机电产业在参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入世”后, 机电产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外部阻力也会相应减少, 这也正是“入世”后我国机电行业面临的发展机遇所在。

(一) 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在职业学校中的状况

我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的更新速度加快, 致使就业市场对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加, 加之职业学校要适应市场人才需要的培养目标, 还有职业学校自身生存的需要, 致使我国很多职业学校适应以上几点需要, 增设机电专业, 扩大机电专业的招生, 当然, 培养机电类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随之增加。

(二) 制约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发展的问题

1、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实训设备落后。

首先, 随着制造业的迅猛发展, 就目前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的硬件建设的情况, 学校的硬件建设明显滞后于制造业技术的更新速度, 也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的只要因素。其次, 职业教育中, 机电类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其他类专业人才培养成本的3-5倍以上, 从学校建设来说, 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国家投入的资金同步跟上还需要过程, 职业学校自身对机电实训的认识及资金安排也不会完全同步, 因此, 造成实训设备落后。

2、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生源生源素质低。

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及或高中毕业生, 由于“普高热”的持续存在, 再加上初中毕业生数量的日益减少, 大学的扩招, 使职业学校的生源锐减。特别是职业学校为了维持生存, 各高职的分数线很低, 中等职业学校只要有人报名, 就被录取入校。因此, 现在的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素质普遍不高, 这直接导致职业学校培养的机电专业人才素质不高。

3、职业学校紧缺“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学校要想培养出真正的能达到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必需“双师型”教师, 但我国现在一方面是“双师型”人数不足, 即“双师型”教师占专职教师的总数较少;另一方面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践经历不够, 经验不足, 动手能力不足。因此, “双师型”教师的紧缺, 制约了职业学校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促进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策略

(一)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水平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装配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地位, 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的必要条件, 还是支持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经过多年发展, 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 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当前装配制造类高技能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我国机械制造业现代化进程和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 职业学校应该认识自己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肩负起自己的职责, 办好学校, 为国民经济提高做出贡献。

(二) 加强机电专业建设, 体现职校特点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但是, 由于职业教育招生范围的多元化, 学生的层次不一, 呈现出来的学生素质相对较低, 基础知识较薄弱, 而职业学校机电专业课程相对比较难, 这样又是职业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果不好, 显然职业学校需要在很多程度上提高专业课程建设, 体现特色职业学校特点, 吸引更多的学生到职业学校学习及在校生兴趣学习。对于职业学校之间, 应该扬长避短优势发展, 防止、避免职业学校之间恶性竞争, 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三) 加强实训硬件建设, 强化实训育人

根据机电专业岗位对技能人才的要求, 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训硬件的建设, 使之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有利于“教学做”一体的实现。建设完善校内现有的实训室, 争取新建社会需求的机电技能实训室, 实训室的建设尽量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加强现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遴选一些企业, 建成一些校外实训基地, 探索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培养出能与企业直接接轨的机电实用性技能人才。

(四) 加强“双师型”结构的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安排现有专职教师外出进修培训、下厂矿挂职锻炼、校内职业技能训练等手段, 不断提高现有专职教师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企业选聘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 加强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 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 深化“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现“校企互融对接

深化“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将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纳入课程教学体系, 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岗位技能证书对接;将企业先进生产工艺、新技术引入课堂, 充分利用合作企业教学资源, 实现校企教学资源对接;改进校内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使校内实训教学尽量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 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从而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六) 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积极推行“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的“学中做, 做中学”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机械原理》、《车工工艺》、《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可编程控制技术》等职业核心课程以及实践性教学中, 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学中做, 做中学”一体的教学模式;成立学生兴趣小组, 开展维修电工、钳工, 车工、数控加工等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 拓展学生专业技能;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改造,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等。

(七)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优势, 服务地方经济和厂矿企业等, 力争每年为地方企业、厂矿企业培训鉴定, 如:会计证、电工证、计算机等级证等。借助职业学校技术应用平台, 积极开展与企业技术合作, 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

三、结束语

总之, 我国现在是制造业大国, 对机电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为机电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机电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是国民经济及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 是国家安全保障的基础, 机电产业对于国家整体竞争力而言至关重要。正确的认识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的现状, 客观的分析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存在的问题, 加快专业建设及决策实施, 才能更快的加强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慧妍, 罗丽宾, 数控技术特点及其在我国机电产品生产领域应用前景, [J].河南科技, 2014年01上

[2]李妍, 余金旺主编, 《电子技能项目教学》, [M].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2013年7月

[3]平顶山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 [R].项目编号:B12096

3.机电行业的发展前景 篇三

关键词:机电设备 设备管理 电解铝冶炼行业

随着有色冶炼行业大规模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电解铝机电设备在电解生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冶炼生产线、多功能天车(出铝、换极、下料)系统、压缩空气系统、净化输送系统、阳极组装系统,铸造系统均大量使用了机电设备,这些机电设备已经与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机械、电气设备大相径庭,而是转换成集高度机械、电气、液压、气动等系统混合的设备体系,自动化,一体化程度高,加强对这些设备的管理,掌握和有效运行,是企业生产经营固本之基,价值创造之源。

如果机电设备管理水平滞后,微观上不仅直接影响机电设备使用寿命,增加机电设备运维成本、修理次数及修理费,宏观上也将影响电解冶炼生产流程的计划、组织、实施,难以保证生产流程可持续需要。在实际设备管理工作中,许多生产单位由于电解车间、维修车间、辅助车间细分,设备操作工作与维修工种细分、劳务外包、维修外包等原因,存在着“只使用,不管理”、“管机电设备不管人”和“管人不管机电设备使用”,“操作使用的不管维护”、“管维修的不管保养”等多种管理脱节倾向,只强调机电设备对生产任务的服务,而忽略管理工作,这与电解铝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强化完全成本竞争力的成本战略相背离。

1、当前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1.1.1电解铝冶炼企业要搞好机电设备管理工作,需要适当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制定各级机构、人员的职责,这是机电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障。但是在近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加剧,国际大宗商品急剧下挫,国内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竞争加剧,成本与市场价格倒挂,国内大部分电解铝企业为了生存,普遍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出现了机电设备组织管理弱化,设备管理人员调动频繁,人员业务能力薄弱等现象。个别企业出现认识上的误区,强工艺,轻设备,认为主要抓好电解冶炼技术经济指标,降低成本是关键,机电设备管理是电解生产现场的事,管理部门与基层单位只局限于外委维修业务、备品备件采购业务联系与服务,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服务多管控少,设备管理工作基础薄弱。

1.1.2其次,相当一部分电解铝冶炼企业仍缺乏系统、完善、严谨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这集中体现在民营企业。对机电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基础管理相对薄弱,设备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有的民营企业甚至在购买了新机电设备后,技术管理标准、操作规程、安全规程均为空白,管理相对粗放,设备管理事故,设备伤人事故屡有发生,总是在血的教训后才吸取经验。部分制度健全的国有电解铝企业,机电设备管理制度也只是挂在墙上,实施执行力弱,存在“两张皮”现象。

1.2机电装备落后,设备盲目购置

1.2.1随着电解铝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成本竞争已演化为人才与机电设备管理的竞争。与此同时,由于高新技术装备的高速发展,部分企业现有的机电设备已显得落后,即使是在2002年左右投运的200KA系列以上大型生产线,其机电设备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大半处于较落后水平,造成企业在生产组织硬件上、装备水平上受到制约,设备运维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成本竞争力和发展能力。

1.2.2为了适应当前形势,电解铝制造企业的确需要适当引进一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机电设备,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未能科学地制订机电设备的投资及资本性支出计划,未能正确评估所引进机电设备于当前生产线的结合,导致所购机电设备不能满足服务生产,提升效率,新置设备效能发挥不全。

1.2.3还有的电解铝企业为了一味追求设备的自动化生产率,盲目购置一些大型机电设备一体化生产线,例如部分民营企业引进的自动化阳极生产线,未能充分考虑所购设备会受到资源、生产场地、环保、操作人员素质、维修人员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投入使用后的平均阳极组装成本远远高于简易阳极组装生产成本,以致设备平均利用率很低,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都给企业的成本竞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3机电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相互脱节

目前大多数电解铝企业虽然都普遍实行定人定机管理制度,即一个或几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电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定班保养制度,由于电解铝企业生产必须是可持续的连班生产,上一个班的人员往往将没有保养维护好的机电设备移交给下一个班组作业,形成循环的踢皮球,没有把机电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班组和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保修不保日常保养”,每当机电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生产,也增加了维修费、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不利于完全成本竞争优势确立。

2、提高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方法

2.1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建全设备管理体制和网络,职能管理部门全面负责机电设备管理,形成公司级、分厂级和车间级的三级设备管理网络体系,每级都要指定专人负责设备管理。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稳定的管理和检修队伍,保证设备安全、正常、高效、经济运行。机电设备管理制度、维修保养制度、工作标准和作业标准健全,且精简、高效,适合公司机电设备管理需要的有效性文件,不能是花架子、作摆设的一纸空文,要经常检查制度执行的力度。

2.2做好点检、抓好预知状态维修工作

各电解铝企业应该结合公司实际,制定公司开展设备点检工作的相关制度,扎扎实实强化设备基础管理工作,及时、准确掌握设备状态,开展状态预知维修,改善设备状态,延长设备运行周期,降低修理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杜绝跑、冒、滴、漏,提高机电设备运行效率,降低消耗,消除污染,保证员工身体健康。

2.3加强机电设备管理绩效考核

制定合理的经济技术指标,严格坚持执行设备管理的问责和经济责任制考核,从职能管理部门到分厂,从分厂到车间,层层落实设备管理的经济责任制。实行点检、润滑、巡检与定人定机状态监测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使绩效管理与业绩评比发挥奖勤罚懒的作用,让在机电设备管理岗位的干部、技术人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2.4加强设备管理对标工作

在设备管理工作中实推进设备管理对标活动,要求电解铝冶炼企业各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从企业设备管理层面、分厂、车间、班组、基台层面,开展设备管理全面对标工作,与历史先进指标对标,与行业先进指标对标,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工作,以对标先进,突出降低设备管理成本、费用、提升管理指标为目标,形成比历史、比系统、比行业、找差距、找短板,定目标,定措施的良好氛围,再造竞争优势为核心,全面提升设备理水平和企业生产经营业绩。通过企业设备管理对标活动的开展,增强企业竞争力、逐步缩短与系统内企业和行业先进企业差距、为打赢控亏增盈攻坚战目标任务奠定基础。

2.5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优秀设备管理人才

1)重视设备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及操作维修人员的工作标准、作业标准水平考核与培训。坚持开展电工、焊工、天车工、工艺车司机等技术工种的技术大比武,积极推行维修工种的机电一体化进程。提高维修操作人员标准化作业水平,对管理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采取送出去培训、请进来授课等培训方式,使设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从制度上和机制上给予设备管理人员积极的激励,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设备管理的实际需要。

2)电解企业也可以有重点地组织由设备管理、维修、操作人员共同参加的设备管理研讨会、QC小组等,集思广益,出谋献计,形成学技术、钻业务的氛围。并根据电解设备的具体情况,采用现场看板、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及时推广、宣传有实效的经验体会,以点带面,逐步提高企业各级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使设备技术人才不但有高度,而且有厚度,形成良好的管理基础。

2.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与操守,不仅是个人职业素养的问题,它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业绩也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一种软实力。当前电解铝企业由于降低成本需要,将部分流程中的工作外包,外包单位聘用的劳务工技能水平良莠不齐,设备使用与管理上存在的野蛮操作、违章作业、缺乏保养、随意浪费、简便维修、以劣充优等行为,都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因此,电解企业仍需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宣传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让广大职工及劳务外包工树立爱惜设备的良好风气,同事加强考核管理,防范设备事故和安全风险,使机电设备发挥最佳效能。

3、结语

在电解铝冶炼企业,机电设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全面参与、积极配合。要认识到机电设备管理工作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设备运行高效,资源配置高效为目标,对标先进提高设备完好率;紧紧抓住搞好机电设备预知状态维修、现场管理、强化维修保养这些中心工作;重视各级管理人员技术素质和能力提高。只有这样机电设备管理工作才能做得扎实有效,为电解铝冶炼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奠定坚实的竞争基础,为企业降本增效,提升完全成本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

4.煤矿机电行业先进事迹 篇四

自参加工作以来赵成×始终对工作兢兢业业,潜心钻研业务,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他用对煤矿机电行业的热爱,铺就出一条煤矿工人的精彩之路。

赵成×常说: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用心去做,做就做到最好的。电工是项技术活,要想出类拔萃,不仅要求专业技术过硬,还要涉及的技能范围广。赵成×好学在区队是出了名的,综掘机出现故障了,他跟着师傅一起在井下就地维修,从拆卸到安装,是对技术的考验,更是对体能的考验,在黑暗闷热的井下,厚厚的工作服湿了干,干了又湿,赵成×经常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八小时之外,他找设备资料学习,尽可能的多掌握专业知识。从参加工作以来,赵成×从井下维修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只要设备一出现故障,他就会毫不迟疑的主动去排除故障。工友们对这个个子不高的年轻后生,也从一开始的怀疑变成现如今的信任。

对待设备他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细致、认真,他也总是比别人多问一个为什么,脑子里有很多奇思妙想。和赵成×共事过多年的同事这样描述他。为了确保设备安全正常运转,每天除了完成日常巡检,他都要围着综掘机上下多转几圈,对每条线路、保护装置检查;每次出现故障,无论白天还是凌晨,他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

5.机电行业的发展前景 篇五

依托交通行业背景构筑校企共建机电工程实践平台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校企共建已经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趋势.本文依托交通行业背景,基于机电工程大学科专业平台,以创建“GE FANUC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训中心”为校企共建载体,重点阐述了该实训中心的建设规划方案、具体教学任务和运行管理机制,可供同类院校借鉴参考,从而发挥出校级实践平台的更大效能.

作 者:沈旭 潘彩霞 汪木兰  作者单位:沈旭,潘彩霞(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88)

汪木兰(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7)

刊 名: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MODERN EDUCATIONAL EQUIPMENT 年,卷(期):2009 “”(15) 分类号:G48 关键词:校企共建   交通行业   实践平台   机电工程  

6.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篇六

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发达国家开始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这方面迈进。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行业,微细加工技术也在其中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现在来看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传统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之一, 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近几年,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和微机的高性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模拟人类智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和自主决策能力,从而取代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目前, 专家系统、模糊系统、神经网络以及遗传算法, 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实现智能化的4种主要技术,它们各自独立发展又彼此相互渗透。随着制造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将会出现智能制造系统控制器来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制造活动, 并会对制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例如,在CNC数控机床上增加人机对话功能,设置智能I/O接口和智能工艺数据库,会给使用、操作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随着模糊数学、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二、集成模块化

集成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 也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简单的来说就是将各种接口或单元标准化,有点像机械咀的标准件,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都比较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如研制具有集减速、变频调速电机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电机一体控制单元等。这样,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从而避免利益的冲突,并能使之标准化、系列化。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企业可利

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新产品,同时也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这样更利于制定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

三、微型化

微型化是指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它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高科技领域,面临许多课题,涉及许多关键技术。由于微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活等特点,可进入一般机械无法进入的空间并易于进行精细操作,故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工农业乃至国防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微型机械加工技术作为微型机械的最关键技术,也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硅加工、LIGA加工和准LIGA加工正向着更复杂、更高深度适合各种要求的材料特性和表面特性的微结构以及制作不同材料特别是功能材料微结构,更易于与电路集成的方向发展,多种加工技术结合也是其重要方向。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四、系统化

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它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的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特征之二是通信功能大大加强,一般除R S232等常用通信方式外,实现远程及多系统通信联网需要的局部网络正逐渐被采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以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以及模仿生物机理等方面的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构造研究某种新型机体,使其向着生物系统化方向发展。

五、自源化

自源化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自身带有能源,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大容量电池。由于在许多场合无法使用电能,因而对于运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带动力源具有独特的好处。

六、环保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以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为核心而引发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个性化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科技、经济、社会和军事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专家预测,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光机电一体化方向

一般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引进光学技术,利用光学技术的先天特点,就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

2、柔性化方向

未来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这系统中,各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做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有“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能力,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仿生物系统化方向

7.机电行业的发展前景 篇七

机电一体化主要是指将机构的主要功能以及动力、信息处理、控制等功能与电子科技相结合, 实现机械装置与电子化控制软件、设计有机结合, 形成全新的系统。它具有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等特定功能价值, 涵盖了“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 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系统。

当前, 机电一体化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具有专门系统的学科领域, 当今科学发展日新月异, 机电一体化也将逐渐被赋予新的内容。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现状

2.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机电一体化”这个名词越发流行, 它最初只被认作为机械与电子的简单结合, 但随着微机性能不断提高, 以及信息技术、数据库、光学, 尤其是通信技术逐渐进入机电一体化, 机器可以通过遥控和网络化实现机电一体化, 生产范围也日益普及。

机电一体化目前多应用于汽车制造、装备制造、机械加工等行业, 其优越的性能在电力行业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电力行业发展需要集成化、智能化, 也需要人性化、绿色化, 这些都是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做到的, 因此,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还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并投入应用。

2.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当今数字化、综合化、网络化以及个性化的技术革命是以微电子、软件、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引发的, 对全球经济、社会、科技和军事等方面发展影响深刻, 也影响了机电一体化学科的发展趋势。据有关预测表明,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如下所述。

(1) 朝着光电一体化发展:一般由传感、动力、信息处理、机械结构等部件即可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 加入光学技术, 并利用其特点, 能有效完善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动力和信息处理部件。 (2) 朝着柔韧化发展:今后的机电一体化系列产品, 会有足够的冗余度来运转执行和控制系统, 对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加强, 柔韧化改善。该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相互独立, 均服务于总系统, 而本身也具有“自律性”, 能就不同环境而做出差异反应, 同时, 单个子系统的故障不会影响总系统性能发挥, 使得总系统柔韧性加强。 (3) 朝着智能化发展:未来的机电一体化系列产品的“全息”特点将会更突出, 表现为极强的智能化, 这是由于信息技术、模糊技术都在快速发展, 识别能力增强。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探究

3.1 交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设计

在生产实践过程中, 常要求用一台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方向相反的两个运动, 如小车的左行、右行, 机械手的上升和下降等。

交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电气设计如图1所示。

要实现三项鼠笼型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 只要把三相线当中的任意两相调换位置即可。如图1, 加入接触器KM1闭合时电动机正转, 当接触器KM1断开, 接触器KM2闭合时, 电动机就会反转。

3.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水电站厂设备中的应用

随着光电式互感器、智能化开关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出现, 水电厂的自动化技术逐渐进入到数字化阶段。

(1) 水电厂设备机电一体化结构分析。

水电厂设备机电一体化结构主要分3层。其中过程层,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 采用了新一代光电电压互感器、光电电流互感器, 能够直接采集数字量, 提高了抗干扰和抗饱和性能, 开关装置也实现了紧凑化和小型化。

(2) 水电厂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 水电厂机电一体化不断更新技术, 其发展趋势主要有智能化、人性化及用户二次开发等。

智能化指系统可根据人为存储的命令对事件进行推理、判断及归纳。在一定条件下能代替人工操纵, 经过归纳和判断, 自动操作、提示信息, 使机组安全地运行。智能化越高, 对人员要求越低, 对自身及控制设备的状态能给出准确判断、统计及报警提示。

3.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电站辅机产品研制中的应用

(1) 微机励磁调节器:该装置典型的有UNITROP系列, 响应快、精度高、稳定可靠、结构紧凑、抗干扰、运行和维护方便、可靠性高, 在市场上应用非常广泛。UNITROL*1000、*F和*5000等自动调节器分别适用于≤50 MW等级的无刷励磁汽轮发电机、≤600 MW和≥135 MW等级的汽轮发电机组的自动励磁电压调节器。 (2) 励磁绕组绝缘电阻监测装置:该装置典型的有GFDS-9001E型, 采用80C196单片机技术。用来测量励磁绕组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 一般采用在线检测的方式, 监测发电机与励磁机励磁绕组之间绝缘情况。 (3) 发电机气体纯度监测装置:该装置典型的有GHS-1型, 由纯度风机、纯度仪和变送器等部件构成。优点为:性能稳、无污染、不漂移、维护便捷, 独有的微处理器结构容易使压力、环境和温度相互补偿, 精度高。 (4) 励磁电流电压测算仪:该装置典型的有GES-9001型, 用于测量励磁电流和电压, 并可显示发电机的电流、电压、功率因数、频率、有功和无功功率以及转子氢温、绕组温度等。适用范围较广, 可供3~600 MW的发电机组使用, 性能好, 质量可靠。

4 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伴随着当前科技的进步快速发展, 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 但是其在电力行业的应用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 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并应用。

参考文献

[1]章浩, 张西良, 周士冲.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农机化研究, 2006 (7) :46-47.

[2]袁中凡.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8.机电行业的发展前景 篇八

摘 要:中职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了解了大中型机电类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口语交际能力要求的情况,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探寻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低的成因,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机电行业 口语交际 调研报告 成因 措施

为了解和掌握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口语交际能力情况,找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加大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力度,切实做好“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机电专业口语交际教材的开发与实践”项目的调研工作,我们项目组对广西南宁、北海、玉林部分企业及珠三角地区的大中型机电类企业,进行了机电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口语交际能力要求情况调查。

一、调研情况

在2012年10月到2013年7月期间,项目组成员根据笔者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近几年的主要就业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群情况,走访了南宁、玉林、北海地区及珠三角地区的50家企业,对83名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生产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主管进行调查。在调查企业50家中,广西外企22家,区内企业28家;国营企业11家,外资或合资企业12家,民营企业27家。在毕业生调查中,收回问卷1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8份,无效问卷2份。

二、调研结果分析

企业认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合格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人际交流能力的占73%,认为应具备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占64%。毕业生认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合格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人际交流能力的占69%,认为应具备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占67%。也就是说超过五成的机电行业企业和毕业生都认为人际交流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工作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是机电类中职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能力。通过对机电毕业生的调查,我们还了解到77.8%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开设口语交际能力训练课程很有必要。

通过走访企业,深圳市开元同济楼宇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凤铝铝业集团等机电企业负责人谈到,广西的中职学生很能吃苦耐劳,但是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特别是与人交往能力欠缺,曾经有因交际能力差和表述能力差而出现错失提升管理层、错失获得职场新工程项目和与企业服务对象引起纠纷等不良的结果。

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口语交际能力低的成因

中职学生较能吃苦耐劳,但是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特别是与人交往能力普遍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口语交际教学被边缘化

部分中职校不重视口语交际。不仅大幅缩减口语交际课的课时,甚至干脆取消口语交际课。由于缺乏口语交际训练,不少中职生在应聘面试、就业和择业时,就会表现得口齿不清、不知所措。一些用人单位也反映,我们的学生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专业技术,积极肯干,但缺乏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2.缺乏具备职教特色和就业需要的口语交际专用教材

即使有这方面的教材,也存在体例不合理,内容陈旧,枯燥乏味,内容杂乱,难以贴近生活、贴近专业、贴近学生等问题,教学的适用性、针对性不强,重知识轻能力,实践技能偏少偏难。

3.部分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不够重视

口语交际是一门能力训练课,实践性很强,教学中应学练结合,以练为主。但因为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缺乏研究,所以在口语交际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应付了事,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中职口语交际教学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当然更谈不上结合具体的专业和就业要求开发口语交际教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中职生文化基础差,缺乏表达信心

笔者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差,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狭窄,理解和想象能力有限,口头表达能力差,自信心不足等问题。此外,中职生正值生理变化的青春期,自我意识敏感性较强,担心说错话让人笑话的心理较重,不愿流露感情。

四、提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措施

针对以上调研情况,项目组认为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开发迫在眉睫。项目组计划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机电专业口语交际教材开发与实践”项目,以提高机电技术专业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主要措施如下:

1.开发机电专业口语交际教材

笔者学校近年来在文化课教学改革,尤其是校本化口语交际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和尝试,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和中职口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从学校口语交际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编写一本以就业为导向、适合教学使用、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口语交际教材,这就是我们选取这个研究项目的初衷和依据。项目组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专业实际,以“训练目标—情境导入—基础知识—案例分析—主题训练—综合训练”的体例开发、编写口语交际教材,形成“知识要点、案例导学、技能训练”三大教学模块的内容,面向职业、面向企业、贴近实际、贴近岗位,为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服务。

2.以就业为导向,与岗位要求相结合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实践

采用理论一体化和任务教学法开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口语交际教学改革,探索出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努力营造一种类似或接近工作岗位的氛围,使学生置身其中,宛如进入职业角色,从而开发探寻以就业为导向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口语交际教学改革的策略。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口语交际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项目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机电专业口语交际活动。如“一日一讲”,每天安排早读课或课前3分钟进行主题演讲;“一周一荐”,每周从新闻联播或报刊杂志中选取部分精彩片段,做好演讲诵读内容的推荐工作;“一月一赛”,在学生演讲诵读的基础上,每个月组织一次主题演讲或诵读活动比赛,采用说、读、演、唱等个人或集体形式来进行表演比赛。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了口语交际和口才的魅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和个人魅力。

4.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口语交际课程的评价指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口语交际课程在教材设计中强调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同学、自我评价的多元评价主体,互为统一,贯穿学习全过程,并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在考试内容上,变知识考核为辅能力考核为主,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不仅要考核学生的听说等口语能力水平,还要检测其在特定情境中的沟通技巧。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机电专业的口语交际课教学改革必须建立新的评价和考核方式,突出过程评价,注重兴趣培养及能力训练,体现职业特点,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素质高、技能强的劳动者。

9.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分析论文 篇九

3.1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及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度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者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

3.2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等。有了这些标准单元就可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还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于各部件、单元的匹配。

3.3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的应用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integratedappliancesystem,CIAS),能使人们呆在家里就可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3.4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3.5环保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3.6系统化

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等等,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出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事实上,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动物的启发而研制出来的。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发展趋

10.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篇十

摘要:机电一体化概要“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

目前,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并且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因此,建议各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关键词: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机电一体化,工作任务

核心提示: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绪论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并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二、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并且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三、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

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系。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智能化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2)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3)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逐渐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

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五、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5.1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及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度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者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

5.2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等。有了这些标准单元就可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还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于各部件、单元的匹配。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出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模块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5.3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等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的应用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integratedappliancesystem,CIAS),能使人们呆在家里就可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5.4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5.5环保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5.6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之

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外,还有RS485等智能化通信接口。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等等,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出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事实上,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动物的启发而研制出来的。以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为核心而引发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个性化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科技、经济、社会和军事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专家预测,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5.7光机电一体化方向

一般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下转第80页)(上接第81页)(动力)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引进光学技术,利用光学技术的先天特点,就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

5.8柔性化方向

未来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这系统中,各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做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有“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5.9智能化方向

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得益于模糊技术与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

六、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趋势

6.1数控机床

目前我国是全世界机床拥有量最多的国家(近320万台),但数控机床只占约5%且大多数是普通数控(发达国家数控机床占10%)。近些年来数控机床为适应加工技术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技术领域都有巨大进步。

6.11.高速化。由于高速加工技术普及,机床普遍提高了各方面的速度。车床主轴转速有3000~4000r/min提高到8000~10000r/min;铣床和加工中心主轴转速由4000~8000r/min提高到12000~40000r/min以上;快速移动速度由过去的10~20m/min提高到48m/min,60m/mni,80m/min,120m/min;在提高速度的同时要求提高运动部件起动的加速度,由过去一般机床的0.5G(重力加速度)提高到1.5G~2G,最高可达15G;直线电机在机床上开始使用,主轴上大量采用内装式主轴电机。

6.12.高精度化。数控机床的定位精度已由一般的0.01~0.02mm提高到0.008左右;亚微米级机床达到0.0005mm左右;纳米级机床达到0.005~0.01um;最小分辨率为1nm(0.000001mm)的数控系统和机床已问世。

数控中两轴以上插补技术大大提高,纳米级插补使两轴联动出的圆弧都可以达到1u的圆度,插补前多程序预读,大大提高了插补质量,并可进行自动拐角处理等。

6.13.复合加工,新结构机床大量出现。如5轴5面体复合加工机床,5轴5联动加工各类异形零件。同时派生出各种新颖的机床结构,包括6轴虚拟轴机床,串并联绞链机床等,采用特殊机械结构,数控的特殊运算方式,特殊编程要求。

6.14.使用各种高效特殊功能的刀具使数控机床“如虎添翼”。如内冷转头由于使高压冷却液直接冷却转头切削刃和排除切屑,在转深孔时大大提高效率。加工刚件切削速度能达1000m/min,加工铝件能达5000m/min。

6.15.数控机床的开放性和联网管理。数控机床的开放性和联网管理已是使用数控机床的基本要求,它不仅是提高数控机床开动率、生产率的必要手段,而且是企业合理化、最佳化利用这些制造手段的方法。因此,计算机集成制造、网络制造、异地诊断、虚拟制造、并行工程等等各种新技术都在数控机床基础上发展起来,这必然成为21世纪制造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

6.2自动机与自动生产线

在国民经济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各种自动机械、自动生产线及各种自动化设备,是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又一具体体现。如:2000~80000瓶/h的啤酒自动生产线;18000~120000瓶/h的易拉罐灌装生产线;各种高速香烟生产线;各种印刷包装生产线;邮政信函自动分捡处理生产线;易拉罐自动生产线;FEBOPP型三层共挤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生产线等等,这些自动机或生产线中广泛应用了现代电子技术与传感技术。如可编程序控制器,变频调速器,人机界面控制装置与光电控制系统等。我国的自动机与生产线产品的水平,比10多年前跃升了一大步,其技术水平已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上一世纪80年代后期的水平。使用这些自动机和生产线的企业越来越多,对维护和管理这些设备的相关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结束语

本论文在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已经按时完成,在此向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同时,我还充分利用了网络这一资源,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并结合平时所积所学最终使我的毕业论文顺利完成。最后,借此机会向学院全体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

参考文献:

1、袁中凡,机电一体化技术,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郑链,信息识别技术,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鲁远栋,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唐程山,电子技术基础,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乔西铭,机械工程基础,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陈子银、陈为华,数控机床结构原理与应用,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7、岳秋琴,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目录

摘要„„„„„„„„„„„„„„„„„„1 核心提示„„„„„„„„„„„„„„„„1 绪论„„„„„„„„„„„„„„„„„„1 机电一体化概要„„„„„„„„„„„„„1 机电一体化的概述„„„„„„„„„„„„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3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4 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趋势„„„„„„6

上一篇:关于做好当前及寒假期间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通知下一篇:班级读书会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