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通用15篇)
1.浅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一
浅论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
依据教学改革和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结合高校实验教学的目前情况.提出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以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设想.
作 者:吴现棉 袁芳芳 吴勇 仝芳 杨汉民 李廷成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武汉,430074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5)分类号:G420关键词:教学改革 无机化学实验 创新能力
2.浅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二
所谓的无效教学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过分追求形式、注重教学的短期效应,忽视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实际的收获,从而简化教学过程,没有把学生知识的生成作为重点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数学认知和知识的获取过于肤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被动和消极,难以把数学知识的本质以及内在联系紧密相连,弱化了数学教育的本质。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如果存在无效教学现象,则容易导致出现以下的情形:
1、课堂教学过于追求形式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追求表面教学效果,会使师生活动呈现出有形无实,学生仅仅只是简单行为的参与者,缺乏将个人的思维与数学知识有效结合。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采用一问一答的简单方式,使学生营造出有形无实的互动局面。如教师在问双曲线是不是二次曲线的时候,学生如果回答:是。教师问通过这节课你们是不感到数学课堂很有意义啊?这种师生互动,并没有对学生的智慧构成挑战,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素养也缺乏帮助。
2、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在素质,善于揭示数学知识,但不能一味地灌输。很多时候教师从不考虑学生实际可接受的程度,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一味地让学生去强记公式或者解题方法,缺乏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一个“被动接受和模仿记忆”的程序,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渐渐淡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慢慢劣化,最终导致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销蚀,从而对老师形成过分依赖。
二、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1、创设全新的教学情境
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需要在情境创设中解决问题。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有创设情境的意识,把教科书的知识真正转化成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究,帮助学生去建构相应的知识。比如,教学《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这节课时,关于函数零点的判定,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根据情景提出相应的问题,并以此问题作为线索,这个线索是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它不仅改变了过去“老师教,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而且还改变了过去课堂上重复讲解知识点的问题。老师提供必要的学习途径,加以一定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启发,从而提出情境问题的教学办法,然后达成一定的共识,最终找到数学解题方法。
2、构建一个启发式教学模式
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使之沉淀一种有效的思维,构建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加强大的发展潜力。
比如进行学生群体的划分,每个教学班可以分成是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对于优等生而言,他们大多数都能够进行自主学习,而中等生则需要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和老师的点拨才能够学会,剩下的后进生因为学习基础比较差,则需要老师耐心地指导和同学们的讨论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的任务。各类不同学生的群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将带兵、后带兵”的方式,顺次推进班级成员的整体水平。同时由于高中教材中,有20%的内容是需要通过自学,而60%的内容则需要通过详细的讲解,而剩下的20%的内容则需要老师反复点拨,才有可能学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学生自学和讨论巩固,注重教学的细节,真正优化数学课堂结构,保证教学的效率。
3、联系生活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数学问题无处不在。在数学课堂当中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唤起学生想去探究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方面进入,教师然后组织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感觉到学习就是在我们身边,认识到数学原来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这样,就能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能够以积极、愉快的心态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
比如在学习对称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在河流两侧有两个村A村和B村,要在河岸边建一个水泵厂,去连接A、B村,那么如何让水泵厂建在河岸的哪个地方会使得水更少?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会去寻找方法,学生觉得有趣的同时,又能不脱离课本,所以在讲函数的时候,可以紧密联系银行存款利息当中的计算,讲概率的时候,可以联系彩票等。只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地去探究、发现,那么就会找到很多高中数学的知识,从而真正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学习,那么课堂就会变得非常活跃,学生就会感觉到非常有趣。
3.浅论高中体育教学方法 篇三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51-01
在全面落实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动下,学生体育水平的提高要以开展学生的群体性运动来促进,群体性运动在教育中更多地体现在课堂比赛竞争中,通过实践发现,比赛竞争有利也有弊,现就体会谈几点看法。
课程标准理念为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大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灵活性,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让每一名学生从体育学习中受益。如何将体育课程标准落实到实处,我做了以下尝试,旨在寻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一、树立体育正确教学方法的好处
1、正确的竞争意识能推动学生思想教育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中,只要学生喜欢的内容都可用于比赛竞争活动,如:骑自行车,摔跤等项目都可用于比赛竞争,竞争内容很多,形式也多样化,但多种多样的竞争活动取决于良好的竞争品质,有了良好竟争品质,才会有竞争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持久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竞争目的、意义和作用教育,对他们进行以远大理想、敢于拼搏以及有为人士的典型事例来熏陶感染学生,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胜负、输赢的关系,让他们在比赛中坚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宗旨,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正确的竞争意识,认识到竞争意识的培养是“社会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实施竞争活动。
2、竞争活动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比赛竞争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在同等条件,同等规划、同等环境、同等要求下,超越自我,并战胜别人的活动,也是检验、展示自己实力的最佳机会,结合青少年学生强烈的自尊心和表现欲望强烈,遇事不服输的心理特征,抓住他们渴望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成就,以获得其他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所以课堂中运用竞争活动很容易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勇于进取的精神,比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比赛,最终需分出胜负,在这种练习情境中,同学们会为了本小组的胜利,全力以赴地去努力、去拼搏。在分组时,应尽量使各组人员分配合理,实力相当,从而使每个小组以及第一名学生都充满对胜利的渴望,都有机会享受胜利的喜悦。
3、竞争活动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竞争比赛活动在组织运用时,多为集体性活动,而获取胜利的力量,来自集体中每一名竞争比赛要尽可能增加获胜的机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要避免频繁的运用竞争活动,频繁运用容易激化学生间的矛盾,因为比赛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要分出胜负,如果频繁运用,会在获胜方和失败方的心理上造成优劣之分。而且在班级的小群体之间的相互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封闭性和排外性倾向,故而比赛的胜负双方在交往的行为上容易表现出相互疏远与排斥,从而激化了学生间的矛盾,因而在组织学生比赛竞争时,可按学生能力水平高、中、低组,便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获得的机会,一增强竞争信心。
二、如何建立正确的体育教学方法
1、摆正体育教与学的关系。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新的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特别重视使学生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教学过程中来。”在体育教与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变学生被动接受体育“三基”教育为主动接受学生所需求的基本运动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对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使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在学习和掌握体育“三基”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启迪他们的思维和学习,并且要随时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2、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只研究教法不重视学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新学质量。因此,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1)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能力教师指导学生看图进行模仿练习,提倡学生在模仿中学习。
(2)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体育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合作,无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合作,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观察、相互指导、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
(3)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鼓励他们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接力跑教学中教师先提问“怎样才能在接力区高速完成传接棒?”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学生相互讨论,教师诱导归纳得出以下几点:①熟练掌握传接棒技术。只有掌握技术才能在快速跑动中完成传接棒。②接棒同学要充分利用接力区的长度发挥的速度。理论上接力区的前沿是传接棒的最佳位置。③接棒的同学要根据传棒同学的速度确定起跑时机。
3、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对象、教材和任务的不同,具体选用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俯卧式跳高教学训练中,怎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尽快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我曾试行两种不同的教学法,一是采用常规的分段组合教学法,即从助跑—起跳、起跳后—过竿落地,讲求建立基本的动力定型,达到掌握俯卧式跳高的目的。二是根据俯卧式跳高的技术结构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逆进分段组合教学方法,即从过竿落地开始,从体会身体俯卧时的肌肉本身感觉入手,随之掌控过竿及身体在竿上翻的肌肉感受,在达到掌握过竿落地技术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再进行助跑起跳技术的教学。
三、结语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中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涉及的因素多、范围广,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换美.浅谈初中体育课教学方法[J].六盘水日报,2011(08)
4.浅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四
1、使学生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
2、学会用化合价升降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掌握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3、理解得失电子、氧化还原的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板书】
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
CuO+H2Cu+H2O
1、在以上反应中,氧化铜发生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依据是什么?
2、标出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从中分析三种元素化合价各有什么变化。
【讲解】
小结初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知识后,引导学生把氧化还原反应跟化合价联系起来。
【讨论】
2Na+Cl22NaCl H2+Cl22HCl
这两个反应没有氧的得失,但也是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哪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哪种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讲解】
小结上述讨论后,得出:
【板书】
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这一类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巩固性提问】
下列反应中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各是什么物质?
2NaBr+Cl2===2NaCl+Br2 2NaOH+H2SO4===Na2SO4+2H2O
MnO2+4HClMnCl2+2H2O+Cl2↑ Ca(ClO)2+CO2+H2O===CaCO3↓+2HClO
【板书】
二、电子得失和氧化还原反应
1、电子得失和化合价升降
【讲解】
以钠跟氯气反应为例,讲清钠原子为什么失去1个电子,氯原子为什么获得1个电子以及得失电子跟化合价升降的关系后,再举铁跟稀硫酸、铁跟氯气、氯化亚铁跟氯气的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情况。小结如下:
【板书】
2、电子得失和氧化还原反应
【讲解】
把电子得失跟化合价升降的关系以及化合价升降跟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联系起来。
【讲解】
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
【思考题】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
2、化合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3、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作业略。)
教学说明
5.浅论提高美术教学的方法 篇五
一、注重选材的趣味性
教师可以将美术与文化相结合,比如在讲古代的青铜器艺术时,可以联系其所涉及的礼仪与教化知识进行讲解,像有关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演进变化、纹饰特点、辉煌成就等这些历史或考古知识,也许枯燥,但也是现代求知欲特别强的高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之一。这样的选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注重语言的优美性与专业素质
俗话说“行家一张口,就知有没有”。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教学思路要清晰,课件制作要精美,要将自身扎实的基本功展示给学生。要将优美的美术作品用精彩而美妙的语言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这也是美术教师文学底蕴的一种展示。此外,课堂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要合理、层层深入。加强古今中外美术知识的介绍、知识情感教育的拓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不仅可以展现出教师的独特魅力,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而且还显示了教师严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比如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图片欣赏、视频介绍、民俗故事的穿插、典故、传说的融入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四、注重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以《各异的风土人情》这节课为例,教师要抓住知识技能目标,从挖掘教材的深度入手,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美术入手,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了解南北民间美术的区别,适度把握教学目标。
五、注重过程的实效性
笔者在带领学生欣赏中国民间美术时,并没有一成不变地按部就班,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民间美术的类型,再展开教学,以学生为主,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借用学生的理解、观点去阐述问题,组织教学,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并没有死搬教案,教学艺术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要随时调控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状况,使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带着收获走出课堂。这样的教学调整既实在,又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六、结语
6.浅论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评价 篇六
绪论: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非常迫切、非常必要了。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本论:
一、现行中学英语学生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二、形成性评价。
1.课堂学习活动评比
2.作业
3.课文背诵
4. 听写
5.平时单元测试
6.学习档案
三、终结性评价
四、评价存在的问题
结论: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评价以激励为主,在评价方式上发挥激励的作用,要恰当地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品尝到英语学习的成功喜悦,提高学习水平。
浅论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评价
金清中学 张奎
摘要: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非常必要了。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本文通过对现行中学英语学生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重点围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新课程要求我们:“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高中英语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除了重点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以外,还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要求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使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激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该评价体系要有助于学生监控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要有助于其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对教学评价的局限认识的影响,我们的评价意识与手段还只停留在考试与测验上,很少考虑到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和评价功能的全面性,而且只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这种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给英语教学和学生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后果。首先,评价使学生普遍存在较严重的焦虑情绪,并由此造成胆怯、退缩等心理行为;其次,评价使学生无法尝试学习的成功,无法发现自己的潜能,无法激励自己,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部动力,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也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总之,传统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外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促使知识的无限丰富与急剧增长,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学习评价进行改革试验,建立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能注意学生个别差异,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评价模式。
教育部在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学生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期末或学年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它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英语课程的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形式多样性。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基础教育最常用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包括:当堂学习效果检查、作业、角色扮演、表演英语节目、讲故事、活动结果报告、学生学习效果自评、学生互评、问卷调查、家长对学生学习状况评价、阶段测验、学期考试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的评价,应采取宽松、开放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学期、学年和结业时的学习成绩,通常采用考试的方式。考试应包含听力、口试和笔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学期或学年对英语课程规定的内容掌握的情况。下面是学生英语课程的总体评价表,体现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英语总体评价表
姓名
平日成绩 (40%)
期中成绩20%
期末成绩40%
总评
课堂活动 10% 作业
5% 课文背诵5% 听写5% 单元测验5% 学习档案10%
回答问题(3%) 小组活动(3%) 课堂纪律(4%)
一、形成性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形成性评价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其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以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应坚持以正面鼓励、肯定性评价为主,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学生的成长。各种评价方式不仅给学生也给教师提供了教与学的信息,学生得到个人反馈,明确努力方向;教师得到个人反馈以便组织教学,提供给学生更有意义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所以,我们在评价时,把评价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个人或与小组合作进行自我评价、合作评价,从而使参与评价的学生在评价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效的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促进综合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遵循“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原则,我们采取了如下的形成性评价方法:
1. 课堂学生行为评价
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参与课堂状况,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占10%)。 采取自评与组评相结合的方式,由小组长负责每日填写,以周为单位进行统计。(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以划定的学习小组为单位,依据评价标准,同伴之间对学习条件、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同伴评价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对方的学习,包括学习经历,让学生意识到“同伴文化”的力量及友好气氛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让他们学会信任、诚实、公正的对己和对人。)
2.作业
主要包括家庭作业(口语作业和笔试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后作业尽量留一些可激发学生创造和想象的作业。若作业全部完成,则可得4%,另外老师根据作业情况进行适当加分。
3.课文背诵
由于高中课文比较长,可以选择重点段落,或者可以选择《新概念英语Ⅱ》里的课文,由学生自主选择。一旦选择,无论完成那个层次,均可得1分。若未完成,则扣1分。若日后补上,则再给加上。(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尤其是对那些学力较弱的学生。通过与老师协商,确定自己要背的内容,如果完成,无论哪个层次,所得分值相等。这样,即使学力弱的学生也有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获得成就感。)
4.听写
每次听写均记录成绩,若学生对听写成绩不满意,可于当天找课代表或小组长重新听写,以新成绩为准。 (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人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种自发和有目的地塑造自我的愉快学习过程。学生是具有内在学习潜能的,其潜能的开发有赖于他人的理解和信任。教师应当给学生表明其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机会,保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学生有再做一次的愿望,说明他对英语学习还有一定的兴趣,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还有信心,并且急于得到老师的认可。老师的理解和信任对他将是一个大大的鼓舞,可以促使他建立自信,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有效的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并促进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5.平日单元测试
每一单元的小测验和平时测验用来检验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分为等级,记录在学生的表中。对不合格的学生,可暂不记录,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给予批评或鼓励,激励他下次成功。(新课标强调关心学生的特殊需要,评价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在平时的形成性评价中,我们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对学力较弱的学生,如果学生对某次课堂测验成绩不满意,可以与老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经过更充分的准备后,可再次参加评价。这同样适用于课堂听写当中。)
6.建立学生学习档案
学习档案是展示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取得的进步以及反映学习成果的一个集合体。它收藏每个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和反思报告。
通过建立学习档案,可以督促学生经常检查他们所完成的作业,在自主选出比较满意的作品的过程中,反思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学习档案也为老师、家长和其他人提供了学生进步的纪录。
通过建立学习档案,学生从依赖老师的指导和解释逐渐转向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根据学校要求,尝试为学生建立了电子学习档案,收入下列内容:
a 教师把每学期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的总评成绩收集在学习档案中,作为学生的学习记录。
b. 书面作业的样本,通常由学生自己决定收入自认为最满意的作品,放入学生档案。
c. 学生学习行为纪录,如: 课上参与朗读、背诵、角色扮演等情况。
d.平时测验,由教师评分或在教师指导下同学或自己评分。
e.教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评语。( 教师的评价应该简短、具体,并有针对性。评价应包括优点与缺点两个方面,可将评语附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使学生及时获取诊断性信息。)
f.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与效果的反思与评价以及同伴间的评价等。
g.记录学生参加英语活动和竞赛的证明,证书,作为学生的成就。
学生电子学习档案的建立,使教师更加及时、更加有效的掌握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确认学生的学习潜能,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需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及学习策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的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二、终结性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终结性评价(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终结性评价必须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争科学的、全面的考查学生在经过一段学习后所具有的语言水平。
测试应包括口试、听力考试和笔试等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听力测试在学期、学年考试和结业考试中所占比例应不少于20%。听力测试应着重检测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应把脱离语境的单纯辨音题作为考试内容。笔试应避免单纯语音知识题和单纯语法知识题;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总之,我认为,无论对学生进行任何一种评价,其目的在与发现问题,改善教学,提高教学,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借助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就,跟学生的学习活动以适时和恰当的指导,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为学生的持久学习打下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新生事物由出现到成熟的过程是很漫长的,建设新型评价体系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应该要考虑到在建设与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阻力,我们要妥善处理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在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三个。
一是观念老化。许多教师或家长可能抛不开传统,无法适应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更不用说接受了。作为新课改的开拓者,我们只有通过无数次的开导、教育,使他们认识新课改的本质,使他们清楚意识到旧评价机制的弊端,他们才会渐渐与新课程评价体系交上朋友,时间一长,他们间的友情会越来越深。
二是不具毅力。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周期、高要求的事业,所以,构建新型学业评价机制也会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而得到提升,自然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它的成功很大程度必须依赖于持之以恒的工作毅力,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恒心,只有三分热度,那么新型学业评价机制也就意味着只是“空中楼阁”。
三是不重实效。新型学业评价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现与发展人的多项智能,因此,它的多元注重的是实质,不是指形式的多元,我们要制定评价机制时更应强调实效,我们要建立的评价机制是彻头彻尾的能够提升学生智能的新机制,决不是大摆花架的空壳。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在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评价体系改革也不能落后,应该是并驾齐驱。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评价以激励为主,在评价方式上发挥激励的作用,要恰当地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品尝到英语学习的成功喜悦,提高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美]Robert Linn & Norman E. Gronlund: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
7.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与要素浅论 篇七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困惑,教学对策
一、前言
高斯说: “数学是科学之王。”培根说: “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有人这样形容数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 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 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 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 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 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 进入高中阶段, 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
二、存在问题
1. 被动学习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 还像初中那样, 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跟随老师惯性运转, 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主要表现有: 不制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等。
2. 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剖析概念的内涵, 分析重点难点, 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不能专心听课, 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 笔记记了一大本, 问题也有一大堆, 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只是赶做作业, 乱套题型, 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 机械模仿, 死记硬背。也有的同学晚上加班加点, 白天无精打采, 或是上课根本不听, 自己另搞一套, 结果是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
3. 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 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 但对难题很感兴趣, 以显示自己的“水平”, 好高骛远, 重“量”轻“质”, 陷入题海, 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 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 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 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 如不采取补救措施进行查缺补漏, 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三、对策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 还必须“会学”, 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高中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 教师应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1. 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订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 时间安排合理, 不慌不忙, 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 既有长远打算, 又有短期安排, 在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 磨练学习意志, 持之以恒, 贯彻落实。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 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 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 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走过场, 要讲究质量, 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 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 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 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 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 什么地方可略; 什么地方该精雕细琢, 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 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 而不是全抄全录, 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 多方查阅有关资料, 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 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分析比较, 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 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2. 循序渐进, 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 阅历有限, 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 有的同学贪多求快, 囫囵吞枣; 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 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得意, 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 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 循序渐进, 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才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3. 研究学科特点, 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 只看书不做题不行, 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 又要能跳出来, 结合自身特点, 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 但学习的四个环节 ( 即预习、上课、整理、作业) 和一个步骤 ( 即复习总结) 是少不了的。
4. 加强辅导, 化解分化点
8.浅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八
【关键词】高中数学;习题教学;能力培养;教学效能
在高中数学学科知识内容教学活动中,问题教学作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途径,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发展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动和推进作用。习题课作为问题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知识点内容、能力培养、数学思想等方面具有鲜明而具体的体现,很多教学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习题课教学进行具体的展现。近几年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高考改革政策的实行,对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进行了明确的阐述,要求转变过去那种纯粹“就问题讲问题”的单调性教学模式,建立新型教学理念,开展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品质等方面在习题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和显著提升。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在认真学习借鉴先进教学经验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尝试,现将自身在习题课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初步的论述。
一、善于梳理数学知识体系,为学生开展有效解题活动打下知识基础
学生解答数学问题活动的成效在一定程度显示了学生的对数学知识点内容掌握的好坏上。众所周知,数学知识点内容以其数量多、范围广、关联强等特点,学生在掌握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将问题教学作为学生知识点内容体系有效掌握的“实验场”和“实践地”,在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内容准确掌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解答的途径实现数学知识点内容的有效掌握和灵活应用,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点内涵及相互关系的深刻认识,从而为学生进行高效、灵活、多样解题活动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如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知识问题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向学生出示“已知为任意一列有序实数,且满足a21-a22=a23=…=a2n-1-a2n。(1)求证:a21+a22+…+a2n=(a21+a2n);(2)设f(x)=a21x+a22x2+…+a2nxn,若f(1)=n2,求f(2).”有关方面的数学问题,在引导学生进行此类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有效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相关性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与函数的关系”等三个知识点内容,最后让学生结合“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点,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从而使问题解答活动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点内容认识和感知的进一步巩固和升华。
二、认真钻研教材典型习题,实现为学生提升解题能力打下方法基础
习题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学生思维、探究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品质和数学思想水平的有效巩固和增强。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习题课教学时,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教学模式,照搬硬套别人的习题教学活动内容,不能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和学生解题经验特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数学问题,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不到显著提高和增强。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内容特性,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活动特点,并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实际的数学问题进行有效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进行同一类型问题解答的方法、思路和要领,为有效进行解题活动提供方法基础。
例题:解不等式-2x2+x+1<0
在这一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内容要求设置了此道问题。通过此道问题的分析,发现进行此类问题解答可以从“对于a<0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采用类似于a>0时的解题步骤进行求解,也可以将此题化为二次项系数为正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进行求解”方面进行着手,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进行这一类型问题的正确解答方法。
三、注重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形成良好解题习惯打下能力基础
在数学学科习题课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进行动脑、动笔或动口等活动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学生获得大部分时间进行问题的解答,而教师在学生解题活动时间内进行了就解题过程、综合性问题解答等方面的指点和引路。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发挥主导作用,在进行指点引路过程中,抓住时机,找准症结,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使学生能够及时清晰认识解题活动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及时的修正,为更好地进行问题解答打下能力基础,实现学生解题活动质量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
例题:已知三角形ABC的周长为+1,且sinA+sinB=
sinC.(1)求边AB的长度;(2)若三角形ABC的面积是 sin
C,求角C的度数。
教师在进行“解三角形”知识方面这一综合性问题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找出此题出题的意图和内在条件关系,然后在学生解题时,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引,让学生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时,对第一小题可以首先由正弦定理得AC+BC=
AB,然后再根据已知条件求AB的长度;对第二小题可以先由余弦定理求得cosC后,再求角C的度数,从而使学生能够进行及时的改正,采用正确的解题方法进行问题的讲解,实现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和良好解题习惯的形成。
总之,随着高考改革的实施,习题课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的凸显。高中数学教师在习题课的教学中,不仅要有效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关系得到协调有序的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积极性,促进习题教学效率的提升,实现学生在解题中达到学习能力和品质的全面提高。
9.浅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九
浅论化学实验教学中图式理论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类型和现状,然后阐述了以图式理论为指导进行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图式理论有助于化学实验理论知识的系统化的简单化;以图式理论为指导对化学装置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清楚的认识装置和创造性的使用装置,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作 者:赵晓春 作者单位:绵阳外国语学校,四川绵阳,6210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2.4关键词:实验教学 图式 认知 创造
10.浅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十
在市场学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改革中,正确处理主客体关系是改进教学方法的立足点,启发式教学是改进教学方法的灵魂,多样化教学方法是改进教学方法的`具体化.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开拓创造性思维.
作 者:许娓娓 作者单位:吉林经济贸易学校,吉林丰满,132107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教学方法 主客体 改进
11.浅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数形结合 高中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18-02
一、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应用现状
一些学校的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传授时,往往存在着忽略了基本定义问题。即使对于数形结合思想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经笔者研究发现,在数形结合思想的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1)即使数学老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已经很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但取得结果却并不可观。研究发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很注重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案例中的应用,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能够真正将教案上的思想传授给学生的刚刚超过一半。另一部分,数形结合的思想仅仅只是存在于教师的备课本上,在授课过程中很少能够得到渗透和体现。
(2)高中存在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这不仅给学生造成了更大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高中教师的任务。同时高中数学本身涉及的知识点就很多,大多数的数学教师表示完成平时的教学任务已经有很大的困难,无法用更多的精力花费在备课上。而且有一部分教师反应,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形结合的思想,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学生的成绩产生影响。
二、高效利用數形结合方式的有效策略
1.遵循原则
教师在教授数形结合思想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循数形结合思想的原则,同时也要掌握学生学习的原则,双管齐下使数形结合思想达到更有效的推广。数形结合思想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等价性原则、双向性原则、简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以及创新性原则等五大原则。等价性原则是指在数字和图形的转化过程中,两者应该是等价的,在解题过程中只有符合这一原则,才能进行图形和数字的准确转化;双向性原则是指在解题过程中,既要注意进行图形转化,又要注意对其进行数字转化。同时图形和数字是一个双向的描叙过程,图形可以用数字语言描述,同理数字语言也可以借助图形进行描述;简洁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数字和图形的转化过程中,应该注意尽可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批改过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直观性原则是指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将数字语言用更直观的图形描述出来,保证在解题过程中思路的开拓和发散;创新性原则是指由于数学教学具有多方位思考的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时要注意用灵活和创新的方式进行传授。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对问题进行多方面思考,用创新的方式进行解题。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脱离问题的本质来进行教学,所有的教学成果都应该是建立在问题的本质上的。
2.教师树立正确意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观念和理论的更新,始终注重数形结合思想,将其落入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前对教学大纲进行熟悉,之后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将课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高效结合。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备课,对教学的每一环节进行精心设置。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教师可以设立一些课堂提问、课堂反思来对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行及时评价。以上所有任务和环节的有效实施,都是基于教师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正确认知基础之上,并且教师能够并愿意利用更多的时间在数形结合思想的教育上。这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教材上的内容熟练掌握,还要将数形结合思想应用到平时的教学中。
3.正确引导学生
课堂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主要起的是引导和督促的作用。要想让学生熟练的使用和掌握数形结合思想,就要培养学生在日常解题过程中主动使用和探索的习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逐渐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所以在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方位思考。例如,教师在日常的教授过程中,在教授完基础知识时,应该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来检测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更有针对性的设置课堂内容,将数形结合思想在传授过程做到逐渐深入,触类旁通。因为数形结合思想是将图形和数字的进行生动转化,数字使图形更加严谨,图形使数字表达更加直观。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将两者进行结合,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孔令伟.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与解题中的应用[D].迂宁师范大学,2012.
[2](日)米山国藏.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 [M].毛正中,吴素华,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12.浅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十二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提出的背景及理念
我们国家在21世纪初提出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标准。所谓新课程的新主要是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的, 他是对以往教学的反思和未来教学的探讨, 并且试图从教师角度、学生角度, 及未来发展的角度进行改革的。而这种新理念主要是从教师对化学知识、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发展等多个角度理解的。具体高中化学中的新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和思考问题, 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问题, 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从而在化学课程学习中获得技能。二是过程与方法, 在化学学习方面要有体验探究的过程, 和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的过程, 及敢于大胆思考探索问题, 要能够运用启发式、谈话式、讲解法、实验法、引导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整节课的内容。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化学在课程科目中虽然是副科, 但在学好化学的同时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研究新事物, 树立正确的化学思想观念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参与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和案例的分析主要是从教学的特点和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参与方法、手段出发的。他的课堂有效参与主要在:基本概念原理识记, 化学实验操作, 过程公式计算运用等。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教学设计来体现的。其中教学设计的过程要体现教学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明确学生参与的目的和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及策略发展目标。其次课堂教学程序要遵循提出问题, 对原有的课堂教学前知识的复习和调查巩固;学生自主的分析问题, 让所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讨论;得出结论, 找到课堂教学参与讨论后的结论, 教师加以阐述总结。在教学的案例方面主要以《钠》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简单的阐述: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通过设置教学疑问引入教学讨论:
据报道:2001年7月8日, 广州珠江水面上, 台风过后, 漂来6只铝桶, 其中一个穿孔……经专家确认, 桶中装的是钠。发生了什么?桶中窜出红色的火苗, 紧接着一声巨响, 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 形成十几米高的蘑菇云。
提出问题:
(1) 如果你是记者, 你还会继续深入调查什么?是什么引起钠的爆炸燃烧? (钠燃烧爆炸的原因?事件善后处理?钠从哪来要运到哪去?)
(2) 针对爆炸让学生之间自由大胆的思考和探讨之后, 教师采取实验方法让学生亲眼目睹钠与水的反应。教师首先将相同大小的钠分别放入水和盐酸中,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看到的现象?通过观察讨论, 归纳出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和本质?
(3) 将钠放入另外一种液体中 (硫酸溶液) , 让学生猜测还会不会发生爆炸, 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最后, 学生之间根据前面的收获, 通过交流讨论展开大胆的想象, 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并最后让各小组自己派出几位代表发言, 谈谈本组的猜测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这节课的学习通过实践操作与理论结合的方法, 让学生完全彻底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探究学习能力等, 并让学生说出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国家包括美国、日本等在进行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对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挑战, 基础教育改革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具有良好创造力和竞争力的知识青年是整个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的期望。因此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优化高中化学的课程改革是对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参与的实践研究及对于转变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观念, 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有效的参与, 并培养学生多维度的能力, 具有实践性和重要性。
摘要: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场深刻的变革,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参与的讨论就是把教学的理论同教学的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主参与, 合作探究的能力, 并且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高中化学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参与
参考文献
[1]江家发.化学教学设计论[J].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13.浅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十三
物理化学是工科院校化工、材料、环境、生物及地质等工程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但是,由于物理化学的理论性强、知识面覆盖广及抽象难懂的特点,使其成为一门较难掌握的理论课。而物理化学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化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物理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开设物理化学实验课,是完成好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通过物理化学实验还可以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学科前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科研实践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然而,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相比,地方工科院校在优质生源选拔、科研经费、学科建设经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这些劣势导致地方工科院校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在实验内容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设计与选择存在许多不足与缺陷,因此,必须针对地方工科院校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相关方面的潜能,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1改革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探索
由于地方工科院校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存在上述问题,必须有针对性进行改革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结合地方院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共性及我校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我们对物理化学实验教学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1增加、更新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
地方工科院校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受资金投入不足、实验仪器配置数量不足、设备落后、实验教学学时少等因素制约,因此,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非常重要。而大多数工科院校一般根据物理化学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开设相应的物理化学实验,导致有部分实验与先行的无机化学实验相同或者相似,因此,我们在新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上,必须统筹考虑无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避免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重复无机化学实验,浪费不必要的实验学时。更新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剔除一些内容过于陈旧的物理化学实验,补充一些先进的、有代表性的实验,如,原有的一级反应实验-过氧化氢分解实验,是利用气体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来确定速率常数,但体积变化是通过手工移动水准瓶来测定的,难以准确测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将该实验改为蔗糖溶液水解反应,通过旋光度测定反应体系溶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较精确地测定一级反应速率常数。在实验用时少的经典实验中增加一些与物理化学研究热点相关的物理化学实验,如,电极制备及电池电动势的测定,该实验用时较少,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增加有关锂离子电池电压及充放电测试的实验内容。原有的物理化学实验内容为:燃烧热的测定、静态法测定液体饱和蒸气压、合金相图、电极制备及电池电动势的测定、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一级反应―过氧化氢分解、氢氧化铁溶胶的电泳、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物质的比表面,改革后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调整为:燃烧热的测定、静态法测定液体饱和蒸气压、合金相图、电极制备及电池电动势的测定、Li/LiMn2O4锂离子电池的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二级反应-乙酸乙酯皂化、一级反应―蔗糖溶液水解反应、氢氧化铁溶胶制备及电泳、溶液吸附法测定活性炭的比表面、活性炭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的比电容测定、纳米TiO2对甲基橙的光降解。
减少内容固定、陈旧的验证性实验的实验数量,增加具有设计性、创新性的综合实验的实验数量。增加综合性物理化学实验数量,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中不提供综合性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只提供实验原料和相应的仪器,要求学生预先查阅相关文献,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允许在实验过程不断修正实验方案,实验结束后,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综合性物理化学实验的引入,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会查阅文献、比较周全地考虑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为今后的相关专业学习以及科研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1.2改革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目前大部分工科院校仍采用教师板书讲解实验原理和演示实验操作细节、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的传统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师花费较长的时间讲解和纠正学生实验操作,实验效果和效率较差。我们改进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结合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倡导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的新教学模式。为了节省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演示实验操作的时间,将要讲解的实验原理做成详细的ppt文件,以及将演示实验操作的详细过程制作成视频文件,并将这些文件上传到桂林理工大学的教育在线系统,以供学生网上观看或下载,让学生提前观看和预习实验教材,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教师在物理化学实验授课时不再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和演示实验操作,为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节省了时间。无形之中,压缩单个物理化学实验项目的实验用时,在整个物理化学实验教学32学时不变的前提条件下,物理化学实验的实验项目数由原来的8个增加到11个,解决实验教学课时少导致实验项目少、学生实验操作训练不足的难题,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增强学生对实验相关的物理化学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1.3强化和提高学生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也是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加强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误差分析能力等综合实验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的物理化学实验数据处理比较复杂,通常需要经过复杂的公式计算、作图、线性拟合、非线性拟合等复杂过程,只有借助数据处理和作图软件才有可能获得精确的实验结果。但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利用作图软件处理数据,因此,大部分学生只采用手工计算和利用坐标纸手工绘图的粗略方法处理数据,在描点画线和选取坐标比例时易引入较大的误差,导致数据处理结果误差较大,甚至不准确。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新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利用常用的Origin作图软件处理比较复杂的实验数据,并在物理化学实验开课前对学生进行Origin软件授课和培训,使学生初步掌握Origin软件的使用方法。学生采用origin软件进行公式计算、数据作图、数据拟合、相关性等分析,不仅简化了数据处理的过程,提高了结果分析的精确度、准确度,而且还能培养对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的科学严谨态度,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实验打下良好的数据分析基础。
1.4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传统的实验考核方法主要是根据实验报告确定学生的物理化学实验成绩,实验报告只体现出学生的数据记录及数据处理,难以体现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综合能力,因此,实验报告难以准确判断学生是否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针对传统考核方法的不足,我们对传统考核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实验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考核方法。平时成绩包括预习、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占实验总成绩的40%。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考察学生实验原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60%。采用新的考核方法,促使学生更加重视物理化学实验原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验操作,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为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效
改革后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授课的对象为、、、级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物理化学实验项目数量比同年级其他专业的学生多3个,实验操作技能及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也明显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根据我们对桂林理工大学、届的本科毕业论文优秀率以及广西高校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获奖率的统计数据来看,可以看出,通过改革后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培训的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明显高于采用原教学模式授课的学生。
3结语
14.浅论《牡丹亭》高中作文 篇十四
我没有完完整整读完《牡丹亭》,这不能说不是一个莫大的遗憾。在浩如烟海的关于《牡丹亭》评论和赏析文献中,看得最多的是关于它的艺术成就,抑或艺术特征,在这里鄙人不敢班门弄斧,于是只能另谋出路。从阅读理解的浅薄层面去解读泰山北斗般的《牡丹亭》,除了汗颜还是汗颜。那么,从哪里着手,是我一直以来苦苦思索的方向。写杜丽娘的十数年来出闺房的荒唐吧!不能说不是一个创新,然而历史已然永久淡退了曾经的颜色,以及曾经赖以生存的黄金法则,在历史面前我相信没有一个人可以大胆的去给它一个定论,或者一句不屑一顾的言语。杜丽娘十五年幽于闺阁到底是真是伪吸引了我,但却不是探究下去的方向。那么到底该写什么?柳杜结合的可能性?柳杜相爱至深的社会根源?搜肠刮肚,最后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是一无所知,于是只好作罢。最后,是一个“情到浓时”的成语给了我启发,是的,该写他们感情所练达的高度。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牡丹亭》自问世以来已四百年有余,其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不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赚走了多少人同情的眼泪。在《牡丹亭》里,爱情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柳杜素未谋面,仅仅是凭着一场梦,他们在往后的日子里无论阴阳分隔,还是梆打鸳鸯,始终以对方为今生知己,“非君不嫁,非卿不娶”,不离不弃之情可感天地。
相貌端妍,精巧过人的杜丽娘最终死了,死在月圆人团圆的秋天,在一个风华正茂的芳龄永久地逝去。为什么一个如此多娇的生命会在瞬间殒落?显而易见,她是为爱而死的。游园惊梦,一场旁人无法察觉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梦,对于单纯而忠贞的杜丽娘来说却是那么的刻骨铭心。她因得不到真爱而顿生忧郁,又因为忧郁得不到及时抒发而郁结而亡。汤显祖在《牡丹亭还魂记》中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这段话概括性地反映了杜丽娘探春,感春,伤春,最终郁结而死的过程。这是我们看《牡丹亭》痛惜不已的一个地方,也是感触颇深的一环。
鄙人始终认为,情而至此无可挑剔也!下面是谈下柳梦梅的时候了。岭南书生柳梦梅上京赶考,途经杜俯,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冥冥中的定数。此时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镇守前线。柳梦梅无意间寻得杜丽娘临终前所埋画象,他既喜亦愁,正手足无措之际,杜丽娘托梦于他,让他何时何月掘开她的坟墓。他没有犹豫,冒着杀头之罪掘了坟,杜丽娘起死回生。爱在这里成为扭转乾坤、变换阴阳的法力。我们庆幸于柳梦梅掘坟前的果敢,也庆幸于杜丽娘竟然真的起死回生。“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这正是汤显祖创作的本义。到这里每个人都松了口气。两人携手进京,梦梅高中状元,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他潜藏着状元爷的身份只身拜见杜宝,向他细说自己与杜丽娘的悲欢离合。杜宝此时完全成为封建家长的代言人,也不问三七二十一,吊起来便是一顿痛打。在这里柳梦梅充当了一个哑巴吃黄连,有苦吐不出的人。同时,也正是他对杜丽娘感情的另一个执着点。
15.浅论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 篇十五
探究学习是1964年施瓦布 (J.J.Schwab) 率先提出的。他的观点是“重视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学习”。Harms在1978年提出了“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发展探究能力”的观点。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还不具备完全的自主学习的知识基础, 也不具备必要的学习方法,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培养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时代呼唤主体精神。“实验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 就在于学生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 而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由自己来确定时间的分配, 进行方案设计并实验操作, 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标、新教材重视探究性学习的教育功能, 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也能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 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一般性科学探究的形式, 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开展探究性教学, 营造开放性的教学课堂, 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性的机械式学习向主动探索性的发现式学习转变,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初中化学实施“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新一轮的化学课程改革把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 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 获取科学知识, 逐步树立科学探究精神, 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所谓“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 即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初中化学实施“实验探究式”教学的优点
1.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化学实验是化学的最大特征, 实验是帮助学生获得化学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 实验提供的现象, 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实验, 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在实验中培养他们的观察、操作、思维等能力, 为学好化学打下基础。
在化学实验中, 每一次都要求学生先进行观察、实验, 在了解和研究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进而归纳出规律来。这种通过多样、复杂的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 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 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 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2.使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合作式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探究教学中, 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数据分析, 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 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 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 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有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现代探究式实验教学, 强调学生亲自参与的核心目的, 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而不仅仅是验证结论、掌握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后, 实验是他们迫不及待想做的事情, 是学生心理上的兴奋高峰。这时, 是对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训练的最好时机。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确保实验成功, 教师应在实验前, 用清晰的指导语, 对学生明确提出观察实验的目的要求、操作要求及分析要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教师还应通过巡视指导等方式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即时调控和反馈。
大量地安排探究式实验的目的, 是为了诱导学生研究问题, 而不仅仅是举例说明。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信息, 在观察中自然会产生问题。如果他们懂得通过思考和研讨, 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 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学生们就会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总之, 实验探究性学习进入学生的生活, 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式, 发展了创新思维,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进取精神。
摘要:新一轮的化学课程改革把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 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 获取科学知识, 逐步树立科学探究精神, 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浅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推荐阅读:
浅论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08-14
关于怎样学好高中化学方法09-19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技巧10-13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想09-10
教学心得高中化学07-20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08-16
高中化学教学教研工作07-14
高中化学教学调查问卷07-15
高中化学教学导入论文07-17
高中化学之有效教学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