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国外高校的人才观

2024-10-31

且看国外高校的人才观(精选4篇)

1.且看国外高校的人才观 篇一

1 资助政策

人才资助政策涉及的主要方面有:资助目的与资助范围、对象、内容、形式。由于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的不同,目前各国的科技水平和人才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为了实现科学基金对人才资助作用的最大化,各国采用了适应各自特色的资助政策。不同国家的资助政策既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差异。本文着重对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人才资助政策进行分析。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是美国联邦政府支持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的重要资助机构,主要为遍布全国的高等院校和其他学术机构的科学家个人以及研究团队、研究机构提供基金资助与支持,以促进美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其具体资助内容充分显示出其资助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1]。

澳大利亚“国家竞争性资助计划”(NCGP)是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的主要资助计划。该项计划旨在发展本土研究者的研究实践,面向本土研究个人或团队的基础研究和研究训练提供资助,以扩大澳大利亚的知识基础和研究能力[2]。

加拿大卫生研究院(CIHR)是负责加拿大卫生研究资助的政府机构,主要为加拿大的卫生研究机构等组织提供资助和支持。该研究院的主要目的是在多学科之间建立关系,激励综合的、多方面的研究,资助对象面向机构组织,资助形式分为开放项目和战略项目两大类[3]。

英国工程与自然研究理事会(EPSRC)是英国为工程与自然科学提供研究、培训基金的主要政府机构,通过科研基金和研究奖学金的方式为英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科研组织提供基金资助,致力于在英国形成有活力和刺激的科研创新环境[4]。

德国洪堡基金会主要向在德国科研单位或大学机构进行课题研究的、有科学造诣的外国科学家提供研究奖学金和研究奖金,使他们能够在德国完成课题并保持与德国科学界的联系,促进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并开展国际间科学合作[5]。

纵观发达国家人才资助政策,各国政府和科研管理机构在制定科研战略和学术目标时,都纷纷把制定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人才发展战略作为各自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金资助和项目设立方面都十分重视对科研人才的支持。广泛的资助范围体现了各国政府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重视,形式多样的资助内容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才的资助效果和产出效率。同时,加强对特定人才的资助,并注重国际人才交流,能够促进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跨国家流通,推动本国及全球科学事业的发展。

2 选择和评审过程

合理的评议方式,科学的评审标准,有效的评选程序,是遴选出优秀科研项目的基础。因此,各国基金委致力于建立合理、有效的项目评选标准,提升本国基金项目的资助效率。

在设计评议方式时,各国基金委根据基金资助学科、资助对象、资助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评议方式和评审模式,以保证评审的公平、客观。其中,通信评议、会议评议是普遍采用的申请项目评议方式,各国基金委根据本国特点进行适当变通。而在制定标准时,均着眼于申请者、申请项目、研究环境及其他辅助内容等3个方面,但在具体的标准建立中,也有不同的侧重。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的评议方式主要包括3种:通信评议(函评)、评议评审(会评)、函评与会评相结合。同时,还专门制定了关于NSF的选择标准,主要依据科学价值、社会影响两项基本标准进行评审[6]。

加拿大CIHR建立了单独的委员会负责申请项目的评审。评议采用国际同行评议,保证资助评审过程中国际承认的科学标准。对于申请项目的选择,从申请者、申请项目、研究环境3个方面设定了科学的评审标准进行评选[7]。

澳大利亚ARC采用第三方评估的方式进行申请项目评议,理事会聘请专业咨询评估项目并形成评估报告。对于申请项目的评审,主要从调查者、申请项目内容、研究环境和项目导师/监督人几方面进行评价选择,并给出各方面在评审中所占比重的大小[8]。

德国洪堡基金会建立专业的评选委员会对基金申请个人进行评议。选择委员会由国际知名和有经验的学者组成,主要针对申请人的学术成就尤其是创新性进行评议。在进行项目选择时,基金会更注重申请者本身的能力,个人发展潜力与项目创新性成为评审重点[9]。

英国工程与自然研究理事会根据同行审查的方法来评估科研提议和奖金申请,并且在存在竞争时确定提议的优先顺序。该评估过程分为2个阶段:审查阶段与确定优先次序阶段[4]。

同时,为了明确定义如何评审申请项目、对其进行详细说明,以加强透明性、提高知名度,各国基金管理机构制定了完备的评估与选择程序。首先,项目评选需经过多次评审,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对项目的评议过程包括3次评审环节[6],一是进行通讯评审、会议评审及两者结合的方法进行评审;二是由项目专家为各申请项目评定等级并推荐;三是由外部顾问委员会对项目的绩效等方面进行全面评议。其次,在项目评选时,各国基金委普遍采用内部评审与外部评审相结合的评估流程。美国国家基金委对项目的评审包括由国家科学基金计划专家和项目专家组成的内部评议小组、有外部专家和政府官员组成的外部顾问委员会[6];加拿大卫生研究院的评审组织包括内部仲裁人、内部评审员、外部仲裁人、外部评审员[3];而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的项目评估工作通常也是有理事会学院内部专家和国际外部专家来完成[10]。

3 项目执行监督与结果评价

3.1 项目执行的监督机制

为了保证资助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各国的基金管理机构均建立项目执行的监督机制,对项目本身及项目负责人进行监督。主要从3个方面对资助项目进行监督,即利益冲突的监督、经费使用的监督以及违规道德的监督,同时对于不合格行为有较大的惩罚力度,结合高度的信息化建设,惩罚的透明度也很高。监督方式包括审计(内部和外部审计)与调查两种。

(1)利益冲突的监督美国国家基金会列举了三类可能的利益冲突,即评议人与申请人所在机构的10种利益关系、评议人与申请人或与之相关人员之间的5种直接关系、第三类是评议人与申请人之间的2种间接关系。根据NSF列举的利益冲突类型,评议人可以更明确地了解自己与申请人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便于防范和避免[11]。

(2)经费使用的监督美国国家基金委不仅对经费分配和使用进行监督管理,还对内部会计制度进行监督,监督的方式包括报告制度、审计制度、调查、绩效评估[12];加拿大卫生研究院对财政监督的力度很大,专门聘请第三方进行监督并将结果反映在年度报告中;而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理事会要求调查人员提交定期报告和参加评估会议或者主题日,以评估资金的使用情况,一些拨款可能还要受到一名协调员、顾问或者方案工作人员的监测。

(3)违规道德的监督这方面主要针对科研人员的科研不端和学术腐败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美国NSF将科研不端行为定义为“编造、伪造剽窃或其他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报告结果中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13,14]。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规定,如果发现申报错误虚假信息的项目,将取消对其资助[10]。英国EPSRC规定,凡有由研究补助支持的研究人员引起的不端行为指控,研究理事会需要必须被立刻通知。在特别严重的案件中,理事会有权对机构实施制裁[4]。而加拿大卫生研究院的监督机制规定,如果研究者或者机构不遵循相关的道德条款和研究规范,研究院将撤回资助[3]。

3.2 项目结果评价

在项目结果评价内容方面,各国普遍选择的评价内容包括项目产出和项目成效两部分,但不同国家对两项内容的定义各有特点。

(1)项目产出美国科学基金委将将计划产生的可直接观察到的产物称为产出,如出版物、毕业生等[15];而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将产出定义为发现、联系、研究训练与职业、研究基础构架、优先研究、公众参与、有效组织等。

(2)项目成效美国NSF将项目计划的中期长期的效果定义为成效,如生产知识、改善国民健康和加强国家安全等[15];而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针对绩效目标设定了12个绩效相关指标,包括2个效果指标和10个关键绩效指标[6]。

在绩效评估方法上,美国NSF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估项目的管理和绩效,主要评估项目的目的、设计、计划、管理、结果及整体研究效果;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聘请专业咨询以第三方评估的方式对项目进行后评价,评估利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分析方法[8];加拿大卫生研究院选择有声望的国际评审小组(international review panel,IRP)执行评估,评审小组的项目评价应符合大学和政府领导、产业合作者、健康慈善机构和部门及CIHR的管理者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4 资助计划管理机构网络系统

在对发达国家人才资助管理政策进行研究的同时,发现各国均已建立各自的人才资助网络系统,通过该系统建立科技人才、科研成果的数据库,并通过电子化方式进行资助项目的管理。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网络系统包括网上申请系统、项目数据库、专家数据库等等可以提高基金会管理效率、扩大参与程度,所收集的相关申请数据可用于进一步统计分析以了解资助情况[17]。同时,NSF参照《自由信息法案》和《政府阳光法案》的精神,十分注重加强透明度建设,将NSF资助战略计划面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评议和监督。另外,NSF将大量有价值的科技项目信息在网络公布,这一举措也大幅度减少了因情况不明产生的投诉和举报[18]。

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建立网上申请系统,申请者通过(grant appl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GAMS)进行网上提交。GAMS是基于网络的系统,用来获得研究申请、评估得分、评论和反驳,同时也用来获得ARC学院专家的提名[19]。

加拿大卫生研究院在同行评议过程中采用了电子文档的方式。进行电子文档的提交,能够保证同行评议决策过程通过安全网页提交,提高了收发速度和保密性[3]。

英国工程与自然研究理事会(EPSRC)的基金申请主要通过研究会的联合电子提交系统(Je-S)来实现。Je-S是基于网络的系统,用来进行研究申请、评估得分、评论和反驳,以保证基金申请和审批等活动高效的进行,为EPSRC的高质量服务提供网络平台[4]。

德国洪堡网络部分包括超越国境和学科的洪堡学者的网络信息,包括了来自所有学科、130多个国家23 000名科学家和学者,他们与德国存在紧密的联系。同时洪堡网络为洪堡学者提供基金会信息的数据库,以帮助他们获得专门领域和关键研究领域的最新信息,同时网站会随时更新基金会的活动和计划。

5 对我国人才资助计划的启示

各国由于人才发展形式与资助需求的不同,因此使得其对人才资助计划的资助政策、项目申请与选择、项目执行过程监督、项目后评估等相关管理政策表现出相似与相异之处。通过以上分析之后发现:(1)各国人才资助计划大多为本国科研人员和机构提供资助,优先支持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多学科交叉,注重申请者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不同国家对其人才资助计划都进行了具体的定位,都是根据本国人才资助需要针对特定的科研人员或组织提供支持。(2)对于申请项目的评审与选择,国外注重国际同行评审与第三方专业评估,不仅评审申请者的学术能力和科研经验,更注重申请项目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各国普遍采用通信评议、会议评议进行评选,并根据本国特点进行适当变通。对于评审标准,主要从项目申请人和项目本身两方面建立评审标准,不仅评审申请者的学术能力、创新潜力和科研积累,也注重申请项目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3)在项目监督方面,各国从利益冲突、经费使用、道德违规3个方面进行,并有健全的网络系统来实现监督管理的公开化、数字化。(4)关于项目结果的评价,各国基金管理机构考虑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不仅对项目直接成果进行评价,如出版著作、会议相关论文、学术相关期刊等学术产出,还注重资助项目的间接成果,如人才培养、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方面,以保证更全面地对项目及项目获得者进行结题评价。国外人才管理机构在项目结果评估方面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对项目成果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估结合的办法,不仅包括国内专家对项目结果的评估,而且非常注重国际专家对项目成果的评论及项目的国际影响。在这方面,我国人才管理机制尚存在不完善之处。我国应参考国外基金管理机构的评估机制,遵循科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规律,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合理的人才资助评估体系,促进科技人才健康成长。

摘要:建立合理的人才资助计划,有利于推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通过对若干发达国家人才资助计划的资助政策、项目选择和评审、项目执行监督与结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国家的人才资助计划都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进行了具体的定位,虽然各国在资助计划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都注重国际同行评审与第三方专业评估,并且都建立了完整的监督机制和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我国人才资助计划的启示,从而为我国提供参考,以促进我国人才资助效率的提高。

2.且看国外高校的人才观 篇二

关键词:国外高校;人才培养;启示借鉴

一、对国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

(一)学以致用的教学传统。康奈尔模式与洛桑模式广泛影响着世界各国的酒店教育,在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人才培训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两种模式都提倡学以致用、产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利用学校、行业、企业三者的资源和环境,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利益共享,为行业、企业培养出大批应用型人才。洛桑和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都自设有酒店,实现校店合一或前店后校,既为学生提供教学场地,又为学生提供就餐和服务,但是所经营的酒店不对外开放。学以致用和产教结合,不仅仅是校企合作,主要是办学理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一个主题展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都联系实践,根据行业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更新。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校生每年有半数以上都在世界各地酒店实习,实践技能相当强,从学校毕业直接可以到各国星级酒店任职,一般可以任职部门经理或助理,不需要实习或者岗前培训。

(二)求是创新的发展意识。求是创新的发展意识已经渗透到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和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在聘用教师方面,应聘教师必须具备行业背景和专业素质,同时还要要求教师每隔三到五年回到企业中去,不断丰富教师新的经营信息,避免与酒店业发展相脱节。其次,求是的精神与创新发展意识直接经验来源就是立足与酒店经验现状,这为实践教学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团结敬业的职业精神。康奈尔和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特别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而且职业精神培养作为考察学生的重要指标,高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团结敬业是康奈尔和洛桑一直传承的优良传统。康奈尔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非常敬业,对学校和学生充满热情,有着很高的归属感、责任感和成就感,把培养出杰出的酒店管理人才作为自我社会价值、追求人生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处处维护学校形象,为学校的发展尽心竭力。师生之间和睦相处、以诚相待、相互团结。洛桑非常注重学生的职业精神,首先在新生入学时严格把关,取消千篇一律的笔试,而是对申请者的各项能力、心理素质、举止仪态等实际表现进行测试。新生入学后,培养他们劳动意识,在酒店基本功锻炼18个周,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尊重员工。

(四)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瑞士和美国属于发达国家之列,经济快速发展,作为经济与教育相结合的产学研办学模式,已经在美国和瑞士两国完善并且形成模式。美国是产学研的发祥地,产学研结合模式在促进企业和学校双方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瑞士和美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鼓励校企合作、规范双方行为,保障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

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也被称之为整体性原则,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必须以系统整体为目标,协调系统中各个分系统的相互关系,使系统完整平衡。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师资水准、教学方法、手段、办学方式、教学评价等。遵循系统性原则就是要从整体上对以上几方面进行优化,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依据规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

(二)市场导向性原则。随着我国酒店业由服务接待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酒店业对酒店管理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解决酒店业经营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实际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这需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人才,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企业的需要,促进我国酒店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三)产学研相结合原则。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必须遵循产学研相结合原则,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不单单是教学,而是教学、生产、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利用社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使得人才培养更贴近人才培养目标。

三、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产生了脱节,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解决酒店经营与管理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社会各方对酒店管理毕业生质量的关注以及质疑也就在情理之中。改变目前现状,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变化,动态的调整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调节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使学校教育适应酒店行业的需求,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学校培养的重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始终走在酒店发展的最前沿,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稳定的职业思想、宽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在酒店业中从事酒店经营、管理的工作,成为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高层酒店管理型人才。

(二)优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的体现,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是课程体系的优化。首先,优化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合理设置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还应根据教学计划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课程设置既体现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又要体现酒店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办学特色;其次,课程设置中,大量的增加选修课和扩展知识课的比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再次,课程内容上要不断更新和优化,与时俱进。优化后的课程体系能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最新态势,新的科研成果能及时传递给学生,根据酒店业的最新动态和理论,推出一些内容新、实用性强的热门课程,让学生能接受到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还有,充分考虑与行业的适宜性和连续性,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三)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错位现象,要增加实践教学中教学活动中的比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修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突出并优化实践教学方案,围绕酒店管理专业构建起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好实践教学环节和项目,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其次,对于应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制定出相关的实践教学方案;再次,合理安排好实习时间、内容、场地等,将实践教学贯穿到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三大部分中去。通过实践教学对企业和相关单位以及将来所从事的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以及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锻炼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也要为实践教学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拓展社会资源,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 方向红.中美实习生差距启示录[J].酒店现代化,2005,(10)

3.且看国外高校的人才观 篇三

一、国情国貌中的影响因素

国外农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国情不同, 相关的农业人口占比、耕地占比等因素差异很大。例如, 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人数占比均低于10%, 而新兴经济体国则高达50%;人均耕地面积, 日韩仅有0.1公顷, 而美国加拿大等都在7公顷以上;人均可利用面积也差距悬殊。另外, 中外农民素质对比中, 教育素质和科技素质也存在较大差距。亚洲国家中, 印度文盲率较高, 中国的综合入学率虽比印度高, 但和发达国家比, 在村级贫困地区入学率、高校毛入学率有待战略性地改善和提高, 尤其在公共教育费占GDP比例和人均公共教育费等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分析和比较看差距不小。从国际粮农组织 (FAO) 数据估计各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发达国家远远高于我国, 其原因是由于务农劳力迁移慢, 并且大量处于流动失业, 所进行的农业生产过于依赖生态区域, 对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农民急需的向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提升的转移培训太少, 因此, 要逐步改善现状, 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同时也要加大农民现代技术培训的覆盖面, 从农民整个群体的高中低多个层级开展人才培养。尽管我国在农业单产的一些品种上能接近甚至超过世界高产国家, 例如稻谷单产、玉米等, 但是大豆、小麦与高产国家仍有不少差距, 我国的粮食作物单产过去20年里年均增长3.56%, 与美国、法国、荷兰比要落后, 这更是要加强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 改变一成不变的劳动密集型耕种等方式。

二、农民人才培养与管理主体

农民人才培养的体制中包含了实施人才培养的机构和人员所构成的主体, 主要有:国家设立的高等农业大学和高等专业职业技术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农培中心、农业推广机构、农业行业协会和相关的农业远程教育网站等种类。各国在农民人才培养的体制构建中各有不同。法国是国家农业部领衔, 主要由农业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培训和技术提升教育等分层实施。发达国家农业推广的组织机构并不是政府所属的, 而是各行业协会推广的。例如荷兰, 他们都是由规模很小的农业生产户联合起来, 由政府制订政策形成农业协会, 这个农业协会的作用是把新技术以6周内的时间推广到农户, 农业科技新技术可以在1至2年内在全国普及。新兴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来说人才培养体制的主体不仅稳定性不够, 效果也不好。例如巴西, 联邦政府试图建立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农村地区一度因资金和政策问题终止, 目前还处于探索中。印度的农业大学在教育和推广农业科技中作用显著, 但是在改善农村就业和农民的收入分配政策等方面反映迟钝。而中国的农民人才培养主体更加分散, 几十年来一直摸索, 虽然农民人才培养主体已显现多元化和多层级结构, 但是主导地位不断变换, 有时农业推广机构, 有时农业院校, 有时职业培训中心, 尚需进一步稳定并整合。

而具有标志性的是以加拿大为代表, 其由农业行政部门按自然区划设置、自上而下实施推广工作、经费由政府保障的垂直管理农业人才培养体制, 该体制为日本、荷兰、美国等大多数国家采用。这种体制也有弊端, 容易产生教育惰性, 所以这些国家都要实施系列制度来保障:一是严格工作计划管理制度;二是工作人员包户制, 负责若干农户可以不坐班等;三是客户考核制, 农户可以反馈到上层参与考核。相对而言, 由于资金、立法、机制等原因, 发展中国家建立一套新的体制时阻力很大, 主要有三个环节很脆弱:动员环节、教育环节和监督环节, 如果其中一个环节缺失, 将会对体制造成重大影响, 甚至半途而废。

三、科技转化和集约程度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农业高科技的成果应用不断改变和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产产量及农业产业发展, 而过去若干年来, 我国在粮食作物的优良高产品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 但是农业领域的科研相对于其他国家相比, 无论是农业生产成本方面, 还是农业产业资源利用率方面都与世界先进国家有着巨大差距。例如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 (WUR) , 是一所归荷兰农业自然和食品质量部直接拨款的大学, 研究人员达到6000名, 专项对应农业的各项前瞻性研究和不同作物的技术应用研究, 同时把新技术及时通过政府推广到农户, 它是农业科研、农民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的结合体。在此基础上, 其相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以上, 比英、法、德等国高出20%。相较之下我国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率偏低,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仅有30%左右, 有些还不到20%, 这也就是多数农业技术并没有惠及农户。

从农民民间组织程度看, 荷兰、日韩国家为代表的整个体系较完善, 农民组织程度高, 政府只出面承担农业和农村发展等无偿培训大型项目, 大部分由农民组织负责具体社区、村镇、农户的技术推广和教育。尤其是日本农协, 该组织自发组织, 但是该经济团体能量强大, 从农户的生到死, 从金融、医疗到教育, 从生产到销售、加工等生产、生活领域无所不包, 使农户密切合作, 使涉农产业形成良性链条, 政府也推动农协组织的发展与合作, 形成农业现代化的良好示范。法国也从上世纪60年代交给农民组织及其行业协会, 也极大地发展了整个农业。另外从耕作机械化、规模化等角度也可看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FAO的2005年数据显示, 每千公顷拖拉机使用量指标我国只有7.1台, 日本却达到了惊人的461台, 不仅如此, 在机械化难度大的农作物作业上我国更是落后。在我国, 近几年大幅提高了收割机的普及, 但是与真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美国、日本、法国比显得还很低, 尤其是落后贫困山区的低机械化率成为严重的制约因素。

四、农民人才培养的层次和内容

国外的农业人才培养分为农业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及农业专业技术培养几个层面。农业的基础教育是所有农民都进行的职业技能基础学习, 如法国规定只有接受农业专业职业教育, 取得合格证书才能拥有从事和农业作业和农业经营, 才能享受国家农业补贴和优惠。农业高等教育涵盖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和科研, 例如美国的农业高等教育包括了高等技术教育、高级技工教育、农业研究生教育等。相比较学历教育而言, 非学历的农业继续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包括的种类很多, 是农业进修培养的最重要的形式, 例如英国的农业培训网, 辅之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初步形成高级、中级、初级不同层次相互衔接的农民教育体系, 使得继续教育正规化。法国的职业培养是国家和民间共同推进, 不仅到村到户, 还通过夜校、专项补习等形式综合进行教育和培养。

在培养方式上以农户为中心的机制在发达国家更受农户欢迎, 农民可以根据需要主动选择是报名参训、跟团出访或者是劳动实践型。同时像美国一样开设俱乐部吸引农村青少年从小培养从事农业生产的兴趣。而德国不仅在培养农业专业知识方面提供新技术, 还涉及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后期销售储藏及加工的培训, 在日本同时特别重视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健康教育。从学习时间和实践角度, 发达国家例如德国要求甚是严格, 要求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近乎1:1的实践课程使培养的农民农业实际技能扎实。

五、农业人才培养经费和保障

发达国家的农民人才培养经费较为充裕, 例如加拿大和德国, 允许企业计入生产成本, 售出产品时, 再次对其减免税收。同时, 加拿大对农业有很多优惠政策, 并可以得到政府专项基金。法国农会年预算额达5亿欧元, 进行农用技术推广工作时, 政府另外承担一半费用。

在师资质量保障上, 发达国家实施了严格的标准, 尤其注重实践技能。在德国, 相当于中国的硕士研究生学历水平的兼具有农业工程师资格的人才能被录用为涉农类教师。美日等国的农民教学教师要求具有农业实践经验。从发达国家的农民人才培养经验来看, 农民人才培养的机构和教师实行严格考核评估, 对整个农业人才培养及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起到了制度保障作用。

综上所述, 国外农民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多层次培养、多元化办学, 在保证充足的经费投入机制下满足受训者的实际需求, 充分发挥农民自发的组织资源优势, 以及高度市场化的政府全方位支持的体系, 保障了农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及农业产业发展的推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要:近几年来, 我国在农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由于国情使然, 农民人才培养的体制尚不成熟, 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欧美发达国家甚至亚洲的日韩等国整体农业发展水平很高, 并且对于农民人才培养有着显著的特色和经验, 同时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推动作用。因此, 对国外农民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因素进行差异性的比较分析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各国的农民人才培养模式各有不同, 但对我国发展农民人才培养模式时可以借鉴其共性的发展经验, 进而推动我国农民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民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杜妍妍, 姜长云.发达国家农民人才培养的特点与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 2005 (7) :43-46.

[2]赵正洲, 王鹏, 余斌.外国农民培训模式及特点[J].世界农业, 2005 (6) :51-54.

[3]邓虹.法国农民科技人才培养和信息化服务体系[J].老区建设, 2007 (4) :63-64.

[4]李水山.世界各国的农民教育[J].公共事业, 2006 (3) :31-34.

[5]高翠玲, 王德海.韩国农民培训的经验及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6, 8 (2) :197-198.

4.且看国外高校的人才观 篇四

【关键词】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06-02

传统学徒制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前的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形式,80年代中期后,学校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在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中如何借鉴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一、国外“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

1.英国的“现代学徒制”

为了达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技术劳动者而不是纯技术劳动力的目的,1993年英国政府宣布了现代学徒制(MA)计划。现代学徒制旨在提高16~24岁的青年人在技术、管理和手工艺等方面的水平并帮助他们获取国家职业资格(NVQ3),国家职业资格(NVQ)与全日制职业性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s)以及全日制学术性高级水平资格(A level)可沟通并等值,使青年人可以在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更加自由地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

在现代学徒制中,主要组织机构包括国家产业领导组织(ILB)、产业培训组织(ITOs)、教育与就业部(DFEE)、培训和企业委员会(TECs)等部门。职业技术院校通过与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建立起新型的合作关系,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及培训项目来满足行业、企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

2.德国的“双元制”

1948年由德国教育委员会正式确定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的称谓。1969年,德国《职业教育法》及其之后的一系列法律规定出台,使其逐步制度化、法制化。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企业与学校的行为是基于政府的协调与立法的约束。如企业培训行为主要由联邦一级的法律进行约束,而职业学校行为则在各州颁布的《学校法》内进行调整。除了立法约束,德国政府还直接充当企业与职业学校联系的桥梁,以保证双方培养目标的一致。如德国职业学校不向社会直接招生,也不与企业直接联系,而是由企业招好培训生,提出申请,由州文教部统一调配去哪所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上,由文化部下属的教学研究机构根据企业提出的要求,向文化部提出建议,州文化部根据建议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再由学校根据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教学。

3.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

1996年,澳大利亚政府将学徒制与受训生制合并,统一称为“新学徒制”。政府规定,新学徒将和雇主签订正式培训协议,学徒期满可以获得全国认可的、与学历文凭互通的资格证书。

新学徒制的培训项目和依据标准是澳大利亚全国统一的资格框架(Australi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和在资格框架下的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新学徒的全日制脱产培训主要由各地方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承担。TAFE学院根据产业和企业的要求,开设灵活多样的课程,以满足社会的职业教育培训要求。课程强调市场导向,在课程开发中注重能力标准的统一性以及将行业标准转化为课程。政府专门研究并制定了国家能力标准,其内容主要由相关行业的能力标准委员会确定。

二、高职院校实施“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现代学徒制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校企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二是专业教学与现场实践紧密结合国家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标准进行,纳入国家职业培训体系。

1.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

2002年以来,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2002年9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了职业学院要转换办学机制,实行“工学结合”,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2010年6月,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加强职业培训,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实践

近年来,许多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具体形式上,各学校采用了比较灵活的方法,如学生可以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还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工作等等。不少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订单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有的学校实行了弹性学习制度,保证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间;有的学校探索了工学结合条件下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和学生考核的办法等等。

三、“学徒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1.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的构建

在我国,国家和省市都缺乏系统的、行业认可的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并且政府、企业与行业并未就岗位要求以及职业能力标准达成共识;同时,职业院校没有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规范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结果只能是各职业院校低水平、高成本的重复开发。在政府的支持与主导下,制定行业、企业认可的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培训标准规范不仅可以提高培训质量和规范性,还便于更有效地评估。

2.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目前,“双证书”制度已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徒期满获得全国认可的、与学历文凭互通的资格证书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做好证书的有效衔接,获得企业、劳动力市场的认可,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真正体现学徒(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3.职业院校与大企业(集团)深度合作

现代学徒制的顺利推行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而企业自身的规模和实力则影响着学徒制实施的效果。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培训,企业无须广告、招聘,无需适应期,就能获得本企业所需的后备职业人才,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同时,社会对企业职业教育的认可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在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实施现代学徒制时,无一例外地都是在政府政策、法律的推动下开展的。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尤其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各方利益,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

4.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学徒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资格证书制度为依据,并将行业标准转换成课程。坚持由市场决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开设哪些课程等问题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及各行业协会等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企业团体提供的课程信息、就业市场信息、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与能力标准来确定,并且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断修订。按岗位需求,将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分解,按相应模块组织学徒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 张为民.职业教育呼唤师徒制[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2):13~15

2 黄日强、黄宣文.瑞士学徒培训制度的新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7):118~123

3 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97~103

4 刘俊、谢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0(9):35~37

上一篇:德育启蒙校本课程计划下一篇:深切体会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