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09-08

四年级语文《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

1.四年级语文《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四年级语文上册《猫》第一课时教案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揣摩重点词语、句子,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及它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猫(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五、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老舍先生的及作品。

2、借助字典,预习课文中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老师: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出示多媒体:不同形态的猫。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小动物,它们很可爱,给我们带来了的快乐。猫就是其中的一个。你们喜欢猫吗?猫给你留下怎么的印象呢?

2、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特别喜欢猫,还写了一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近老舍先生家的猫。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懂字词。圈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2、预习汇报。

【设计意图】(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学生可对新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可以学会,从而提高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些猫?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大猫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猫的呢?(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4、课文中哪两个句子最能概括大猫和小猫的特点呢?找一找画出来。

(出示:(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2)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讨论:是每段的总起句,课文就是围绕这两句话来写的。)

5、句子比较。(出示)

(1)猫的性格有些古怪。

(2)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读一读,看看这两个句子哪个更好些?为什么呢?“实在”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呢?(一个“实在”就更加突出了大猫性格的古怪,使语气更加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朗读,学生在边读边思中,在小组的合作与交流中,在词语的训练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

三、读中感悟,理解大猫的“古怪”

(一)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大猫的古怪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相关的句子,边读边作批注。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汇报,师生讨论交流。

哪些词能说明猫的古怪呢?(老实贪玩

尽职)、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猫的老实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猫睡觉时的样子)

(找出重点词语:乖、睡大觉、无忧无虑、不过问)

(2)谁能把猫的这种无忧无虑用朗读表达出来呢?

(3)“乖”本来是用来形容小孩子的词,这里却用在了猫的身上,从中你看出了什么?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呢?试一试,读出你的喜爱来。

2、从哪又能看出猫很贪玩儿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猫玩耍里的样子)

(找出重点词语:一天一夜、任凭……也。)

(2)“任凭”可以换成哪些词呢?谁能用“任凭说一句话?

(3)想一想,都有谁,会怎么怎么呼唤它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老舍先生用词的精当,体会作者蕴藏于文字间的对猫的喜爱之情。)

3、按前面的方法,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猫的尽职又表现在哪儿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猫捉老鼠时的样子)

(找出重点词语:屏息凝视、非……不可)

(2)“屏息凝视”是否不呼吸了呢?让我们屏息凝视10秒钟,有什么感觉?那猫要这样“一连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你觉得这只猫怎么样啊?

(3)读一读,读出猫的尽职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情境体验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猫的尽职。)

4、猫的这些古怪的特点,课文中是用怎样的句式连起来的呢?

引导学生找出后进行比较。

(1)“说老实吧,它的确();可是();说这贪玩吧,的确是呀()可是()”

(2)“它很老实,它白确();可是();它很贪玩,的确是呀┉┉可是┉┉”

(2)仔细读一读,体会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感觉到什么?

(3)情境创设:这么贪玩的猫,家里来了客人,老舍先生会怎么说呢?

(4)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笔下的猫仿佛就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于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猫的喜爱之情。

(5)大声地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这种感情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语气句子的比较,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朗读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感受老舍先生对贪玩的猫的宽容与喜爱,升华情感。)

5、猫还有什么古怪的地方?

(1)学生读句子,小组合作,找出相关语句。

(2)从哪能看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呢?

出示:“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①理解“蹭”。怎么是蹭呢?想想看怎么蹭?做个动作看看?会有什么感觉呢?此时的猫在作者的眼里像什么呢?

②怎么才能读出这种喜爱呢?

(3)出示“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①说说你对“小梅花”的理解?

②作者把猫的脏脚印说成了是清香秀丽的梅花,从中看出什么呢?

③让我们读出老舍先生的喜爱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蹭”和“小梅花“的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然后心有所悟。体会作者对猫的这份喜爱之情。)

(4)“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①猫的叫声有长短,有粗细,这么多的变化,像是在-----?

②本是平常的叫声可在作者的耳朵里却是这样的丰富多彩,从中你感觉到什么呢?

③带着这种情感读这一句吧。

6、猫的性格古怪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来呢?

⑴出示:“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⑵哪些词语反映了猫的“胆小”和“勇猛”?(找出生点词语:藏起来、不要说……就是……)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读书边批注边思考,学生勤动笔墨,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运用上下文来理解重点词语,并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猫的古怪性格。)

四、课堂小结,提纲挈领。、老舍先生家的猫真是古怪。(引读:它既-----又学生接读)。

2、老舍先生用平实的语言,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大猫性格的古怪和他对猫的喜爱之情。那么,他笔下的小猫又是如何的可爱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引读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重点,巩固所学,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

2.四年级语文《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一、理解有方, 扫清阅读障碍

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 初读课文时, 理解是从词语开始的。大部分中高年级语文老师, 习惯于让孩子在预习的时候把词典或《课课通》的解释抄写在书上, 认为让孩子背诵就能应付考试了。其实, 我们老师完全可以带领孩子多方法多渠道地去理解词语, 引导孩子学会运用方法自我理解词语。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事半功倍的。下面以《草原》一文为例, 说说在第一课时中我的词语教学。

(1) “会心”, 让我轻轻告诉你。《草原》中有“会心”一词, 当一个孩子提出这个不理解的词语时, 全班面面相觑。这时, 我让他们读句子, 学生们还是一头雾水;让他们查字典, 字典上的解释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学生还是不甚了了。于是我告诉他们“会心就是理解别人的心意”。有时, 我们往往会遇到字典上越解释孩子越模糊的词语, 本来只有一个新词语, 字典里的解释却连续出现了几个“陌生”的词语, 于是越解释越模糊。对于这一类词, 不如以平白易懂的语言直接告诉他们。教师的作用在于对学生疑难处的点拨与讲解, 有的教师, 片面理解语文教学只能让学生进行自立探究学习, 连该传授讲解的地方也不敢说了。其实, 在教学中, 当我们发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浑然不知时, 最好用的方法就是“让我轻轻地告诉你”。

(2) “襟飘带舞”, 模糊意会。读“襟飘带舞”一词, 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一幅群马飞驰, 衣襟和带子飞舞的画面, 他们能够通过画面模糊意会到该词语的意思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是可以“言传”的, 但也有许多词语只能“意会”, 基本上知道其意思, 能运用就可以了, 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 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 不断理解的过程, 并由模糊趋向清晰。像《草原》中的“襟飘带舞”“天涯碧草”等, 就可以允许孩子们模糊意会。

(3) “羞涩”, 换个词。阅读时, 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 启迪新的知识, 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到功夫。例如“羞涩”一词, 教学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羞涩”换成“害羞”, 然后通过比较, 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 知道“羞涩”的反义词是“大方”。通过这种换词练习,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 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4) “渲染”“勾勒”直接展现。使用实物、插图、幻灯、音响、实验、简笔画等媒体, 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 便于他们准确地理解。学生读着句子, 对“勾勒”一词, 一时还摸不着边际。它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 一是绘画时用线条画出轮廓, 二是用简单的文字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学生在犹疑中模糊猜度着, 可“渲染”一词也出现在这句中, 就更没有能力正确理解了。这时, 我利用教室墙上布置的学生国画作品来处理。对“迂回”一词, 我做个一个弯弯曲曲的动作, 学生立即就明白其意思了。比如“蓬蓬勃勃”一词 (四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 孩子找到的现成解释是“形容繁荣、旺盛”, 对“繁荣”“旺盛”这两个词, 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不鲜活的, 也许读过, 背过就忘记了。这时, 我们不如呈现一棵枝干粗壮、枝叶稠密的樟树, 让学生进行描述, 也就不难理解“蓬蓬勃勃”所蕴涵的生机了。

(5) “一碧千里”, 用心体验场景。新课程要让孩子的亲身经历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资源, 在解词中要努力唤起孩子的体验, 他们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理解词语, 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个升华。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这个词语的意思, 更是一个立体的多元的认知。如“一碧千里”这个词, 我深情地说:平地是绿的, 小丘也是绿的, 走了一百五十里, 是绿色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绿色草原。这样巧妙地创设情景, 引导体验, 遵循儿童的特点, 使学生知道“一碧千里”, 就是到处都是绿色, 为理解草原的大、草原的可爱作了铺垫。

词语的理解可通过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来实现, 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揣摩作者用词的准确, 为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打下基础。实践证明, 只有扎实的词语教学, 才能积累词语, 强化语感;才能训练思维, 丰富情感;才能扫清阅读教学障碍。

二、积累有道, 奠定阅读基础

理解词语也是积累词语的过程, 然而自觉地、有意识、有方法地积累更能丰富学生词库, 为孩子们奠定自我阅读的基础。下文以《卢沟桥烽火》为例, 谈谈我的词语积累方法。

(1) 万籁俱寂和震耳欲聋———根据意义积累词语。在理解“万籁俱寂”意思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思考学过的表示静的成语, “无声无息”“鸦雀无声”“悄然无声”“悄无声息”这些词语都是存在学生记忆库中的, 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了解万马齐喑、万籁无声、鸦雀无声等词语。“震耳欲聋”表示声音大, 与“万籁俱寂”正相反, 我们同样可以在学生把握词语意思的基础上, 积累表示声音大的成语:响彻云霄、如雷贯耳、振聋发聩、声振林木、震天动地、声如洪钟、锣鼓喧天、欢声雷动、鼻息如雷。这两组词语放在一起积累, 本身就很好玩, 我们可以通过唤醒与添加充盈学生的词库, 丰富积累, 达到词语教学的目标。

(2) 气势汹汹与如火如荼——根据词语的表面形式积累。气势汹汹是ABCC式的, 如火如荼是ABAC式的, 我们可以借助集体智慧引导学生按照词语的表面形式积累。不过事实证明, 这样的积累对学生而言效率不高, 应试是需要的。要想这样的积累高效, 需要不断长期的反复。

这样根据表面形式集合积累, 还可以稍微深入。一是把含有相同特点的词语集合在一起积累, 如:天长地久、天高地厚、天昏地暗等;二是把用反义词组成的词语集合在一起, 如:声东击西、大惊小怪、出生入死等。只要我们有心, 会找到良好的积累方法的, 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夯实的基础。

3.四年级语文《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1.学会本课的3个一类字,认识1个二类字。

2.了解4个成语故事的内容,知道这4个成语的内在含义。

3.激发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研究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一类字,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

成语故事书、成语词典、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四个成语,都是什么呢?(刻舟求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完璧归赵、狐假虎威),说一说这些成语的含义。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四个成语。

二、认读成语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愚公移山)

1.自由认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领读。(声音洪亮)

3.齐读。

三、讲成语故事,理解成语意思

1.根据预习情况,请学生讲成语故事,任选一个成语即可,其他的同学还可以进行补充。

2.根据所讲故事,总结理解成语含义。

(1)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4)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盗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3.谁能说一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区别。

4.课件出示填空题。

(1)我们做事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应该有( )的精神。

(2)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 )。

(3)心里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读书,一下子想去打工,( ),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4)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真是( )啊!

(5)我等妈妈出去了,偷偷地开了电脑来玩,没想到( ),爸爸却提前回来了,抓了我个现形。

四、自主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矛、盾、掩、盗”。书写、扩词。学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测。

2.指导书写“矛、盾”,让同学们讲一讲哪个字容易写错,强调“矛”的字形,注意撇不要落下。

五、课后练习

1.成语接龙:

愚公移山—山穷水尽—尽人皆知—知书达理

伯乐相马—马到成功—功败垂成—成竹在胸

掉以轻心—心直口快—快马加鞭—鞭长莫及

2.成语扩展。

(1)阅读课后的成语,想一想这样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

(2)看看老师带来了哪些成语朋友。

课件出示:

有人物的成语:

叶公好龙 塞翁失马 毛遂自荐 孟光举案

有反义词的成语:

七上八下 颠倒黑白 颠来倒去 是非分明

有动物的成语:

狐假虎威 马到成功 鸡鸣狗盗 狗急跳墙

六、总结

同学们,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妙趣横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七、作业

1.书写一类生字。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长矛)鹬蚌相争,

自相矛盾(盾牌)渔翁得利。

掩耳盗铃(掩盖)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成语故事》的第二课时。本课一共有八个成语组成,其中有两个八字的成语,其余的都是四字成语。个别成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接触,比如“愚公移山、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充分的课前预习,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本课的成语故事,所以在课上讲成语故事的时候,学生积极踊跃,抢着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回答问题而失落、生气。当其他学生讲成语故事的时候,他们听得特别认真,时不时还会补充。通过成语故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成语的含义。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突破了。

2.相信学生,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本课的生字学习是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通过借助书中拼音、字典、工具书来自主完成。这节课一共需要学习四个生字,“矛、盾、掩、盗”。字的音、形、义,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掌握,教师只需要课堂检测就可以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多讲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学生比较容易弄混淆,就可以多做讲解,多做练习,来帮助学生区别,以便正确使用。

3.课外拓展,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兴趣。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拓展了很多的课外知识,比如带有人物的成语、带有动物的成语。学生非常乐意接受,兴趣盎然。同时,有些学生还可以列举出其他这样的成语,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4.语文四年级上册《搭石》教学反思 篇四

细读教材,我想:搭石本是无情物,是乡亲们的所作所为,那种谦让、敬老、心中有他人,相亲相爱,让它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纯真的情感。搭石搭起的是什么?搭起的是人间真情。可是如何引领学生深入浅出地感受这浓浓的乡情之美、人性之美呢?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从“问中哪写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这一问题出发铺开文章的教学。如果说学生能够较准确的把握这一问题的脉络,那么对文章的理解就比较到位了。

我根据本文特点,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和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个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找有关的句子,这样学生很快就找出了写老人心细的句子,写年轻人尊敬老人的句子还有人民走在搭石上那肿美的节奏的句子,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学生能够感受到山村里的人们那种为人着想、无私奉献、互相谦让的情感。

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能够体会到文中所写的那种人性的美以后,再让他们带着欣赏的语气去读课文,那自己的感情充分的表现出来,这样学生也从汇总受到了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的教育。

联系生活“发现美”去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这样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想一想说一说,使他们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课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写一写身边的美。通过批改作业可以看出,学生知道从生活中去发现美了。

5.《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五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准“间隔、懒惰、俗语、清波漾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者难忘的乡情。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语言,感悟优美语句中包蕴的美好心灵,美丽画面。学习作者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

刘章爷爷是当代诗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三十年前,刘章爷爷来到大城市工作,当他看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1980年,他写出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长留的那份景、那份情传达给我们。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通生字障碍。

1、生自由练习读文,读准生字词。

2、生词学生认读。指导暴、惰、衡的写法。

3、指名轮读课文,师随时正音。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了解搭石。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摆放”搭石的画面、“调整”搭石的画面、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2、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孩子们,如果你是刘章的乡亲,你能不能用书中的话语告诉大家什么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抓住“方正、二尺左右”体会人们精心选择搭石,细心摆放搭石。

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日常生活会怎样?

扣住“脱鞋绾裤”反复朗读去感受。

3、指导感情读第一自然段。

五、作业设计:

6.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俗语”、“平衡”、“清波漾漾”5个词语,并理解“挽”、“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农村生活的美好。学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习难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也在农村。请看屏幕!(幻灯片)那里有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有绿意葱茏的树林,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可是每每他回忆起家乡,还是觉得家乡的搭石最美。那就让我们随着刘章爷爷一起走进课文吧。

2、(板书课题):《搭石》

二、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开火车读有拼音的生词。

(2)、齐读没有拼音的生词。

谴责 懒惰 人影绰绰 清波漾漾 间隔 溪水猛涨

联结平稳平衡 俗语

伏下 山洪暴发 挽裤

协调有序

2、初步感知课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

a、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b、用-------画出课文的中心句。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3)找中心句:

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在这5个自然段里,哪一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解决:搭石是什么呢?怎样摆搭石呢?

1、请阅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

(1)、人们为什么要在小溪里摆放搭石?用—画出有关句子。

(2)、人们摆放搭石有哪些要求?用------画出有关词语。(3)、什么是搭石?

2、小组交流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搭石,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看,在第二自然段里,作者认为搭石就是„„这句话写出了„„

1、读第一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就这样一排搭石(指图)。它到底还藏着怎样的美呢?

2、自读自悟

请阅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谁做什么?他是怎样做的?找出有关的词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3、交流汇报

小组交流:请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在小组里交流。怎样交流呢?先读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然后说:这个句子写了谁做什么?我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重点品读第4句: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老人调整搭石可真„(板书:细心)

写得真生动、细致啊!谁来用朗读来赞扬他?(指名读,评价)

五、小结升华

1、乡亲们那颗美好的心灵就藏在了搭石的身上,作者借搭石传达了真挚的爱,赞美了乡亲们的美好情感。人们在“走搭石”的时候,还有哪些美丽的画面,哪些动人的情景呢?下节课再学习、再欣赏。

2、布置作业

(1)、把课文有感情地读一读,读给自己身边的人听。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抄一抄,写一写。

21搭石

7.管窥小学语文第一课时的有效教学 篇七

我们常见的第一课时教学有以下几个步骤:审题——自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内容 ——划分段落等。老师们通常都十分重视对课题的导入,如简介人物、介绍背景、讲述故事或是引导质疑,形式可谓是丰富多彩。但是当老师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以上程序,学生的积极性刚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就很少再涉及课文的内容,老师们太过留恋传统教学的结果往往就是抹煞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们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枯燥无味的,是无效的课堂体现。

如何关照第一课时的教学呢?我认为,提高第一课时的有效性乃是当务之急。

一、努力做好预习工作

1.加强课前初读指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都是读书的重要性。的确,在语文教学的第一课时中,读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为理解课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老师能多多利用早读课,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比如词句的解释,难句的朗读,都能使老师在第一课时中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指导,提高度读书的有效性。

2.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预习要求

我们面对的往往是缺乏自学能力的小学生,要提高课堂的效率,抓好预习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可以提高预习作业的难度和深度,或是指定需要查字典的词语,或是请同学们每人准备好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就进行了有目的的思考,带着思考来学习课文,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从课题着手,激趣导入

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再由课题质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什么独特之处?这棵樟树长什么样子?和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有成就感,那阅读的兴趣会高一些,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把课文读通顺。

三、抓关键词句,读通理顺文本

我们有时会错误地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不能理解课文,也就是不能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其实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根据我们自己的阅读习惯,试问,有哪个人阅读一篇文章时一定要把所有的生字与词语都理解清楚了再阅读的?我们要求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而“读通”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应放手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朗读课文,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试读中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动笔,划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在难点处回读、反复读,示范读等,以期达到正确、通顺的朗读。

所以,我认为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涉及课文的理解,这就需要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找到能统领课文的关键问题,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很好的铺垫工作。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课文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悟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文中多次描写了儿童,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儿童的语句,重点朗读体会。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可以谈谈各自的体会,这对下阶段的学习很有帮助。

在读通理顺课文后,引导学生抒说感受,形成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切入重点,抛出话题,引导学生读悟,然后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这样既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又达到课虽下、趣还浓的目的。这样的第一课时才不失有味道,有亮点。

四、结尾处留下悬念,为下一课做好铺垫

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还是《二泉映月》一课,在一遍遍朗读描写月亮的语句之后,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同学们,课文明明是写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的,可为什么课文给了很多关于月亮的描写呢?”老师就可以以此留下一个悬念:“对阿炳来说,他历经沧桑……有太多太多人生磨难,是什么让阿炳有了创作这首世界名曲的灵感?和月亮有关系吗?”

又例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初读后学生充分感受了黄河的气势非凡,课结束时抛下话题“这么壮观的黄河,谁能成为它的主人呢?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以此来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做足铺垫。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公开的教学活动中,的确也很少能听到第一课时的教学,这样会给语文老师造成第一课时并不重要,或是第一课时不精彩可言的假想。但是,如果你留意的话,会发现有很多特级教师的公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往往比第二课时更精彩。例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看似漫无目的地闲聊,却通过几个关键词的理解与体会,将学生一步步代入课文的意境中去。对“愧疚”、“惭愧”、“仰面摔倒”等词语的感悟,都在课文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以此来感悟“我”和母亲的内心世界。

我们知道教无定法,老师应根据课文的题材与长短来合理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师本人的特点灵活驾驭课堂教学,不再重复以往单一的第一课时教学。

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了服务与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大化地学习知识,第一课时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需要我们第一线的教师不断地探究钻研,让每一节课上出高效来,是我们每一位母语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8.《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篇八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部分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从乡亲们摆放搭石、调整搭石的情景中体会人性美。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品悟词句、朗读感悟,体会搭石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同学们,站在这里跟大家谈话的是我—谭老师,来自禾云镇,禾苗青青,白云飘飘,那是我家乡的一道风景。第一次来到太平镇,看着你们亲切的面孔,感觉真好!能再加点微笑、加点掌声欢迎谭老师吗?谢谢!可爱的孩子们,请看屏幕!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一个平凡的小乡村。(幻灯片2:你注意到了„„)

注意到这不起眼的搭石了吗?(点击)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生读:

21、搭石)围绕“搭石”,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吗?(板书:是什么怎么样)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认读生词

谴责 懒惰 人影绰绰 清波漾漾 间隔 联结 溪水猛涨 协调有序

平稳平衡 俗语 汛期 俩人 伏下 山洪暴发 脱鞋 绾裤

(1)、开火车读有拼音的生词。(幻灯片3)

认识家乡的搭石,先合作,搬开这“生词石头”,第一个是„„(“谴责”有一个近义词叫责什么?)第二个是„„(做人不能懒惰,那就要„„)(你发现这两个词怎样,观察真仔细!

第二行的每一个词中,都有多音字,多音字要结合词语意思去读。

好,把“生词火车”开起来,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一遍;读错了,小组里的同学要轻轻地给个提示,别让火车停下来。

(2)、齐读没有拼音的生词。(幻灯片4)

2、感知课文(幻灯片5)

(1)自主学习下面,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

A、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B、用===画出课文的中心句。

请轻轻地打开书本103页,拿起笔来,开始吧!

(相机提示:文章的中心句,有的放在前面,有的放在后面,它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交流汇报

A、找中心句:(幻灯片6 齐读第5节)

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在这5个自然段里,哪一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

B、理清脉络:

在前面的4个自然段中,围绕“搭石”分别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在小组里交换一下自己的意见。怎样交流呢?你可以一段一段地讲,每一个自然段围绕“搭石”写了什么,最好用几个字起个小标题来概括,例如什么搭石或者搭石怎样?如果说同样一个方面内容的自然段就可以合并起来。(板书:摆搭石走搭石)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板书:摆搭石)搭石是什么呢?怎样摆搭石呢?课文哪些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了?

1、自主学习(幻灯片7)请阅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

A、人们为什么要在小溪里摆放搭石?用—画出有关句子。

B、人们摆放搭石有哪些要求?用„画出有关词语。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Δ、解决“为什么摆搭石”

指名小组代表回答,引导补充。相机理解:山洪暴发溪水猛涨脱鞋绾裤

启发感悟: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脱鞋绾裤,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摆搭石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第一自然段中,第几句话具体描写了什么是搭石?(幻灯片8)

Δ、解决“怎样摆放搭石”(学习第5句)

乡亲们摆放搭石有哪些要求呢?(板书:摆放)

品悟词句:你画了哪些词语?(结合找出的词语)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启发感悟:(幻灯片9结合插图)摆放搭石,要„„要„„要„„要„„,乡亲们摆放搭石可真够„„?(板书:精心)

4、感情朗读

第一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为什么摆搭石,怎样摆搭石,写得清楚、具体,用词准确。

怎样才能读好这一段呢?(抓住关键的词语,让人一听就知道怎样摆,能感受到搭石的有用,感受到人们的有心。)

为了给谭老师一个惊喜,自己先练一练。(自由练读)

有信心读好吗?把自己最拿手的一个句子,在小组里好好地读一读,听的同学要认真,给点建议。(小组演读)

谁有足够大的信心,在班上读自己读得最美的一个句子呢?(指名读、评)

有了信心,有了方法,(点击)还有了音乐,一定会读得有感情,很享受的。请拿起书本,美美地读。(配乐齐读)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搭石,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看,在第二自然段里,作者认为搭石就是„„这句话写出了„„(幻灯片10)

1、读第一句

没说一个“美”字,但美就藏在哪个词语里?你去过哪些地方欣赏美丽的风景?

美读句子: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读出了美、感受到了赞叹„„)

就这样一排搭石(指图)。它到底还藏着怎样的美呢?

2、自读自悟(幻灯片11)

请阅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谁做什么?他是怎样做的?找出有关的词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3、交流汇报

A、小组交流:

请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在小组里交流。怎样交流呢?先读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然后说:这个句子写了谁做什么?我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B、全班交流:

引导交流: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谁?他做什么?怎样做的?你感受到什么?

重点品读第4句:(幻灯片12)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写他调整搭石的动作词是„„

课文还有哪些词语也触动了我们的心灵,让你心里有些话很想说呢?

老人调整搭石可真„(板书:细心)

写得真生动、细致啊!谁来用朗读来赞扬他?(指名读,评价)

从字里行间,你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位老人„

只是老人才这样做吗?这样的人,让人敬佩,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怎样才能读好这一句话呢?(边读边想想画面,想想老人他的心理、他的表情、他的动作是怎样的呢?你就怎样去读。)为了再给谭老师一个惊喜,自己先练练。(自由练读)

好,谁读书是最棒的,相信通过你的朗读,能把一位可爱可敬的老人带到我们的眼前!(指名评价)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享受着音乐的美,感受着乡亲们心灵的美。(配乐读)

五、小结升华,精读句子

1、精读句子(视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读书读得好,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这节课上,你读得够好了吗?有享受的感觉了吗?下面,在一、二两个自然段里,再挑选1到2个句子好好地读读,最好能背下来。读好了,就展示给身边的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提些建议。

2、课堂小结

课文从“摆搭石”和“走搭石”两个方面来写的。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2两个自然段,(看板书)知道了搭石是人们精心摆放的,是人们细心调整的。这精心、细心其实就是乡亲们那颗怎样的心呢?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齐读第5节)(板书:一心为他人着想)

乡亲们那颗美好的心灵就藏在了搭石的身上,作者借搭石传达了真挚的爱,赞美了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再读第5节)

3、留下悬念

人们在“走搭石”的时候,还有哪些美丽的画面,哪些动人的情景呢?下节课再学习、再欣赏。(幻灯片13)

4、布置作业

1)、把课文有感情地读一读。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抄一抄。

最后,谭老师想对同学们说: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会感受美的心灵。这样,就算在搭石这样不起眼的事物身上,你也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幻灯片14)

板书:

摆搭石

精心

摆放

21、搭石

(一心为他人着想)

细心 调整

9.四年级语文教案练习2第一课时 篇九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并画出示意图,养成处处留心的好习惯。

2、了解自己家附近的地名及其由来。

3、熟记成语和两句名言

4、写好钢笔字,注意木的字形变化。

5、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向爸爸妈妈得体地介绍自己朋友的情况。

6、学写毛笔字,提高毛笔字的水平。

教学重点:

处处留心和口语交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课前仔细搜寻家乡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创设情境:开学了,新换的班主任李老师要去家访,请同学们写出自己家的住址,从学校出发到自己家的走法。我们来看看小芳是怎样写的。

2、学生自由读题。

3、看了示意图,你能找到小芳的家吗?指名说说。

4、如果你是小芳,从家走到学校,你能帮助她说说走法吗?同桌试说。

5、教师强调:要弄清方向标,学会估算距离。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明确要求。

2、组讨论:怎样写住址才能让别人明白?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走法要注意些什么?

3、交流:区域名称的大小顺序,要先写大的,然后写小的,要把自己的住址写具体、明白,别人才能找到你的家。走法时要弄清方向,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数据具体说明,语言要简洁通顺。

4、如果自己的家离学校较远,可适当变通,从大家都熟悉的而又离家较近的标志性建筑写起。

5、学生试着写出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并画出示意图。

6、全班交流。

7、教师指点:只有平时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更好的完成本题。

8、学生再次修改。

三、教学第三题

1、教师:很多地名都有许多来历,课前同学们查找了许多资料,下面就请大家选一个地名谈谈它的由来,古今的变迁。

2、教师介绍本地一些地名的由来,古今的变迁。

3、学生小组交流自己课前找到的资料。

4、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全班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评议。

5、表扬优秀学生,指出不足。

四、布置作业

10.四年级语文《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一、 精心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导入是一节新课的开始,寥寥数语或许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或许会使学生变得茫然与冷漠,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第一课时的导入比第二课时更重要,因为在未知的学习内容面前,每一个无知者(学生)都有着潜在的学习欲望,作为教者,用怎样的导入语言才能激发这种内在的欲望,从而做到课未始,情趣已生呢?请看一位教师在《变色龙》(五上)第一课时的导入。

师: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许多动物在遇到危险时都有奇异的逃生本领。比如,壁虎遇到危险时会主动地折断自己的尾巴逃生。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特殊的逃生本领?

生:乌贼遇险时会喷出黑色的乌汁,扰乱敌人的视线。

生:当有敌人侵害时,警觉的海参会迅速地把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喷射出来,让对方美餐一顿,而自身则借助反冲力逃脱。

……

师: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种动物,看一看,它遇到危险的时候,又是怎样逃生的呢?看老师写它的名字——(板书)变色龙。

这个导语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因为小动物一直是学生们的最爱,提起动物,他们一定比教师更有话说。让学生参与课堂导入,其目的是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其探究神奇动物的兴趣,从而主动开始有效的学习之旅。

二、 初读课文——一字一词总关情

如果说,导入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初读课文要完成的任务则不仅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还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和新词。对于高年级字词的处理,着力点主要放在易读错的字音、易写错的字形和特殊词语意思的理解上。

以《船长》一文为例,这篇课文共有八个生字,衍生出与课文相关的八个词语:“诺曼底”号 薄雾 “玛丽”号 哭泣 秩序 屹立 舰桥 阴森可怖在认读这些词语后,教师可让学生对词语归类:

“诺曼底”号“玛丽”号(两艘轮船的名字)

屹立舰桥(船长站立的位置)

薄雾阴森可怖(当时的自然环境)

哭泣秩序(人们在轮船被撞后的心情)

这样,文字在学生的心中已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变得有温度、有深度了。

三、 细读课文——教给方法明脉络

在学生学会了生字词后,教师可让学生将这些词语放回到文本中,再去细细地读课文,并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理清叙述的顺序,明晰课文的整体脉络。当然,不同类型的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可能不一样。

写人记事类课文:以《船长》一文为例,在学好生字词、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回答教师这样几个问题: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用一两句通顺连贯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练习,其实就是概括课文大意的训练,教给学生概括课文的方法,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做法。在此基础上,再问一问学生,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这件事的?这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很快领悟到课文是按事情的起因(遇险)—经过(自救)—结果(殉职)来叙述的。

写景类课文:以《草原》一文为例,在学好字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在草原上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要求学生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成一段通顺的话。这样,学生就不难发现作者主要介绍了草原的景美,草原上的人热情。课文两条线索、两大板块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状物类课文:以《麋鹿》一文为例:细读全文后,引导学生回答这样几个问题:课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哪几方面内容,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课文先介绍麋鹿的外形,接着介绍它的生活习性,最后介绍麋鹿的传奇经历。这样一分析,课文的脉络就非常清晰了。

四、 专项练习——巩固训练求提高

在第一课时,有一项练习是必须要做的:钢笔字描红。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写字。除写字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做一做有关词句方面的练习,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中,课后有一道这样的作业题就可以放在第一课时进行:

查字典弄清带点字的字义,再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

博览群书 家徒四壁 一袭破衫 奋笔疾书

总之,第一课时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第一课时的教学,扎扎实实地做好第一课时该做的事,只有这样才会有语文教学的真正精彩,才会有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

11.四年级语文《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案

题、绿叶的梦

教学目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3、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汇拢、土岗、陈列、乐章”等词语。激发学生热爱

掌握“汇拢、陈列、土岗、乐章”等词语。

3、学习××××××××××。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有关树叶的知识。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自读课文,识记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汇拢、乐章、陈列”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童年的“我”为什么对绿叶那么着迷?

3、查阅有关树叶的知识和作家葛翠琳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

2、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提高哪方面的能力?

(浏览“单元导读”,找出问题的答案。)

3、交流体会。

①汇报“读懂了什么”。

②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

二、审题导入,设疑激趣。

童年的生活多姿多彩,每个人都有许多童年的回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绿叶的梦》(板书课题),看看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课题为什么又叫《绿叶的梦》(悬疑)。

三、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如“戒、刺”。

2、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到“词语花篮”中。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边读边思考:文中重点回忆了作者童年的什么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些事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感受。

3、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

五、再读课文,质疑问难。、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用//分段)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朗读。

3、在没读懂的地方做标记,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词。

12.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 篇十二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搭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挂图

“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

“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13.四年级语文《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三

本节教学内容从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探究与现代人对地球的认识两个层面介绍了关于地球的一些基本地理常识。了解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懂得人类对地球的认知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了解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

2.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头稍扁,中间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3.能够有针对性地查找需要的资料。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四、能力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查找和收集资料,并对资料、信息进行整理。

五、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的相关数据。

六、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卫星拍摄地球的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地球

1.自学教科书第三页内容

2.讨论: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的想象?(科学技术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人们活动范围小,只能想象)

3.小结板书:两头稍扁,中间略鼓。

(二)动手制作,合作探究

1.制作统计表:人类探究地球所做的贡献。

2.小组合作。(按先后顺序排序再制作。)

3.活动:学生介绍,教师适当指导。

4.探究。

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1)麦哲伦航海。(2)太空拍照。(3)海上望船。(4)登高望远。

5.议论,提高认识。

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不够正确,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的想象和推论?

引导:在当时的年代,是比较先进的。正是许许多多人不断地探索、发现,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

(三)观察探究,了解地球真面目

1.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真面目。

2.多媒体出示地球在宇宙上的照片,进一步掌握。

3.师生探究。

(1)地球的形状、面积、体积、周长。

熟记“五一刘三起义死”:“五一”——总面积5.1亿平方千米;“刘三起义”——平均半径6371千米;“死”最大周长4万千米。

(2)计算:步行绕地球走,大约多少天?

(3)小组交流。

14.四年级语文《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四

1古诗词三首课时练

第一课时一、一字多音我会选。

xiǔ

1.昨天晚上,我在同学家住了一宿()。

2.下了晚自习,同学们都要回宿()舍。

二、读拼音,写汉字。

黄昏时分,一只蜻蜓xú

()落在xīshū()的lí

bɑ()上,准备要在这儿借sù()一晚。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宿()

未()

径()

菜()

宜()

味()

经()

彩()

四、读读古诗,说说自己的理解。

1.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诗中描写了________种景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

之情。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欢乐情景。

【答案】

一、徐徐

篱笆

生疏

二、住宿

适宜

未来

品味

小径

经过

白菜

彩色

三、1.xiǔ

2.sù

四、1.宋

杨万里

篱落、一径、枝头

儿童

黄蝶

菜花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第二课时

一、拼一拼,写一写。

傍晚时分,夕阳照在xī

()疏的篱笆上,几只qīnɡ

tínɡ

()正落在上面休息。

二、形近字组词。

梅()

麦()

唯()

蛱()

海()

青()

惟()

峡()

三、一字多音,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今天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很高兴(xīng)。()

2.刚才听到爸爸说要给我买台电脑,我听后兴(xīng)奋极了。()

3.日长(cháng)篱落无人过。()

四、读读诗句,理解词语和句子。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篱落:

蛱蝶:

惟有:

2.说说读了这两句诗,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答案】

一、稀

二、梅子

小麦

唯一

蛱蝶

大海

青草

唯有

山峡

三、1.×

2.√3.√

四、1.篱笆

蝴蝶的一种

只有

2.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第三课时

一、给加粗字选择正确读音。

(画上“√”)

清平乐(lè

yuè)

茅檐

(yán

yáng)

剥莲蓬

(bō

bāo)

亡赖(wáng

wú)

相媚好(méi

mèi)

翁媪(wēn

ǎo)

二、填空。

《清平乐•村居》中,“

”是词牌名,“村居”是,他的意思是

。词的作者是

代词人

。这是一首描写的词作,词中通过描写、、、等这些平常的景象,把农村生活风貌真实地反映了出来,抒发了词人的思想感情。

三、写一写。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根据“相媚好”的意思,想象两位老人聊些什么?想想当时情景,写一段对话。

【答案】

一、yuè

yán

bāo

mèi

ǎo

二、清平乐”

这首诗的题目

乡村生活。

辛弃疾。

农村景象

茅檐、小溪、青草、吴农五口之家

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三、示例:你看我们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多么勤劳能干,正在溪东给豆田锄草,二儿子最心灵手巧,正在编织鸡笼,小儿子最可爱,躺着在剥莲蓬吃呢!

乡下人家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读拼音,写汉字。

pān

dēnɡ

zhuānɡ

shì

shùn

tàn

tóu

()

()

()()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小河

一()浓阴

一()石狮子

一()春雨

一()风景

一()农家风光

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近义词,写在后面的括号中。

1.红梅有独特的风格。它在一年四季中最寒冷的季节开花。()

2.她衣着朴素,大方。()

3.她今天穿着一身晚礼服尽显出华丽精致的美感。()

4.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和谐社会。

()

四、本文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图、()图、()图、()图、()图、()图,体现了乡村生活的()、()是特点。

【答案】

一、攀

头二、一(条)小河一(片)浓阴

一(对)石狮子一(场)春雨

一(道)风景一(派)农家风光

三、独特——奇特

朴素——朴实

华丽——华美

和谐——

祥和

四、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独特、迷人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的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鸡冠(ɡuàn

guān)花

朴素(sù

shù)

率(shuài

lǜ)领

例(lì

nì)如

二、形近字组词。

风()

探()

耸()

倘()

凤()

深()

茸()

俏()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形容词。

()的浓阴

()的竹竿

()的风景

()的藤

()的笋

()的农家风光

四、读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答案】

一、冠(ɡuàn)

素(sù)

率(lǜ)

例(lì)

二、风(大风)

探(探头)

耸(高耸)

倘(倘若)

凤(凤凰)

深(深浅)

茸(毛茸茸)

俏(俊俏)

三、(绿绿的)

(青青)

(迷人)

(长长)(鲜嫩)(独特)

四、指农家小屋前攀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绿藤和叶、青红的瓜,把农家小屋装点得别致生动、亲切可爱。

天窗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读拼音,写汉字。

hǎi

tān

li

lǎo

yīnɡ

zhànɡ

zi

yīnɡ

()()()

()

()

二、形近字组词。

藉()

玻()

璃()

烁()

籍()

波()

篱()

砾()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锐利________

扫荡________

闪烁________

霸气十足________

四、《天窗》首先交代了(),接着写了当()时或()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想到应该()。

【答案】

一、海滩

玻璃

老鹰

帐子

夜莺

三、藉(慰藉)玻(玻璃)璃(玻璃)烁(闪烁)

籍(学籍)波(水波)篱(篱笆)砾(砾石)

三、锐利-锋利

扫荡-涤荡

闪烁-闪动

霸气十足-自高自大

四、天窗的由来或为什么有了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

晚上被逼上床“休息”

唯一的慰藉

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答案】

一、帐

蝙蝠

二、温暖;安慰;猛烈;神秘;翔实

三、茅盾

房子

木板窗

木板窗

天窗

天窗

窗户

三月桃花水课时练

第一课时

1.从文中找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啊。()

(2)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2.仿写词语。

草如茵

柳如眉

()

()

3.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4.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想象成(),(),还可以想象成()和()。

5.短文表达了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之情,请找出句子并抄下来。

【答案】

1.绮丽(美丽)

纤细(细小)

2.草如茵

柳如眉

(夜如水)

(月如盘)

3.(比喻),(排比),(拟人)

4.(小铃铛),(丝绸),(竖琴)和(明镜)。

5.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15.四年级语文《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五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四年级的语文上册《搭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的语文上册《搭石》教学反思1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本节课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和“让”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这次拉练似的赛课,时间短,准备不够充分,但让我收获了很多。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目标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性较强。

我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清波漾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体会,品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语文能力也得到提高。并通过多种方式地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从初步感知搭石给你的印象到抓住每个尽显人性美的片段的品读,最后再让学生谈搭石在你们心中是怎样的搭石,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引导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美的同时,引领学生逐渐认识作者心中的搭石

以“美”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伴着音乐创设情境,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品读“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朗读,如在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时,我运用想像,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方法领读课文,开火车让学生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字中所描写的画面。又如:把课文其中一段内容变成一首小诗,让一个学生配乐示范读,再让全班读。让学生在浓浓的“美”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句子。

但是,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促使着自己以后在教学中要多学习、多思考:

1、本次赛课,课前并没有与学生见面,在不了解学情的情况下,有些问题局限性较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2、教学机智还需培养。在课堂上,我注重重点词句品味,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如“人影绰绰、理所当然”)不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动学生评议、补充再总结的.方式,因此错失让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的机会

3、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进行个别的反馈,而是通过整体地检查、整体地过关。

4、在过渡语上还不够连贯。

5、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仿写”,时间没有给充分,导致最后学生反馈的时间不够。如果能在这个环节在时间上能够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效果会更好一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进步。

小学四年级的语文上册《搭石》教学反思2

《搭石》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刘章爷爷通过身边平凡的小事——搭石,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默默无闻的在文中字里行间表达出来。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景人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并注重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如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家乡人会怎样做的”,进行说话的训练。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引导学生学习一行人走搭石的内容时:我借用了知名特级教师王玲湘的巧妙设计即创造出似“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文本情境,再将文本转换成诗的语段,通过朗读训练,使得孩子们读出乡亲们过搭石时的和谐之音。

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在这节的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语言还未够自然,灵活性不够。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点走过场,如: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挖掘得不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俩人会说些什么家常话呢?从而进一步体会家乡人淳朴的感情。

3、板书与讲解有时未能同步。

上一篇:总决赛主持词a下一篇:研一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