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活动记录

2024-07-04

电视台活动记录(通用8篇)

1.电视台活动记录 篇一

为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做好全省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验收评估准备工作,9月27日上午,省政府召开全省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宿迁市委常委、秘书长、常务副市长沈海斌带领市国税、地税、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宿迁分会场收听收看。

作为全国首批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4个综合试点省份之一,自《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印发以来,我省国税、地税密切合作,协同推进,在纳税服务、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方面开展合作,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工作卓有成效。

会议指出,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税收征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各地、各相关部门要深刻领会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意义,牢牢把握主攻方向,坚持服务中心发展大局,坚持改革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持续推动税收现代化建设,同时强化协作,齐抓共管,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电视台活动记录 篇二

关键词:多通道,监测,报警,记录

一、前言

近年来,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迅猛发展, 各地自办的和转播的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快速增加, 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但同时也给各地广播电视台的监测管理增加了压力, 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县级台设备落后, 人员匮乏, 值班人员要同时监看监听近十套节目, 几十个环节, 往往顾此失彼, 很难及时发现问题, 给安全播出工作带来极大的隐患。例如, 我台的机房值班员要负责庆元台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编单、入库、上载、播出等多项工作, 同时还要监看监听两套电视节目, 六套广播节目, 实在是有点力不从心, 安全播出压力很大。另外, 虽然在节目播出系统中, 播出服务器中有播出记录可以查询, 但终端收视收听效果却是没有记录的, 而收视收听效果好才是我们广电人的最终目的, 这给我们对故障排除或事故发生的时间、现象、责任的判定等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多通道多功能信号监测报警记录系统

针对以上难题, 我们技术人员把一台废弃的多路音频切换器改造成多路收音机, 结合一台多路音视频幅度仪和一台退役的模拟监控工作站, 构建起一个集多路音、视频集中显示、记录倒查、故障告警、选择监听等多种功能的监测记录系统。该系统将我县自办和转播的所有广播、电视节目的多个环节的音、视频信号情况, 用光柱的方式直观地显示在一个大屏上, 各路信号有无一目了然, 而且有报警功能。极大地减轻了值班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压力, 便于大家及时准确地发现和判断故障。记录倒查功能增强了每个环节责任人的责任心, 全面提高了我台播出安全性。整个系统由各信号源系统、多功能多通道幅度显示系统、16路模拟音视频录制工作站三个部分组成。

(一) 信号源系统

1. 广播音频信号。我们要监测和记录的广播音频信号总共有8路, 其中县台广播播出主备服务器输出信号源2路;另外6路是两路有线调频广播和四路无线调频广播, 这六路调频广播我们用自己改装的8通道调频接收机解调提取。

自己改装多通道调频收音机是出于以下因素考虑:六路调频广播如果用六台收音机既占地方, 又浪费, 而市面上有这么多通道的收音机很少也很贵。我台技术人员利用废弃的8进8出模拟音频切换器, 利用切换器的机壳、电源、输入输出音频插座, 买来立体声数字调谐调频收音板进行改装, 调整好每块板子的频率和音量, 然后在输出端上打好相应频道的标签, 既省钱又美观专业, 经测试输出音频效果很好, 而且还有两路备份。

2. 电视音视频信号。我们要监测记录的电视音、视频信号有4路, 分别是本地自办电视节目主备播出服务器输出的两路音视频, 本地自办节目网络传输监测机顶盒输出的音视频一路, 从信号矩阵输出的要转播的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音视频信号源一路。

(二) 多功能多路幅度监测仪

根据我们以上监测信号的实际需要, 我们选择了北京国广电科技有限公司的DGN-32F幅度仪, DGN-F型幅度监测仪是北京国广电科技有限公司为了配合各级台进行全数字化改造而推出的新一代的数字、模拟视音频综合监测仪, 它同时具有数字音频和模拟视音频幅度的采集、分析、显示、告警以及存贮日志等功能。其产品有以下特点:

1. 信号输入路数可选。单板中, 数字音频子板可支持2路AES/EBU输入;模拟音频子板可支持4路模拟音频输入;模拟视频子板可支持4路模拟视频输入, 整机最多可以扩展到8块单板。

2. 用户可以自行设置每一路的报警电平。设置每一路的监控时间段。当异常发生时能进行声光报警, 并可人工解除报警。具备日志记录和查询功能, 包括开关机时间、异常情况的发生和恢复等信息。

3. 具有监听功能, 设置循环监听时间。以上功能特点完全能满足我们的要求, 我们选择了4块模拟音频板和一块模拟视频板的组合, 共有16路输入能满足目前需求, 方便今后扩展。

(三) 音视频录制工作站

信号录制我们采用一台升级数字监控后退役的模拟监控工作站。工作站自带有16路模拟音视频输入监视卡, 在这里录制10路音频和4路视频是非常轻松可靠的。硬盘换成2TB, 保证录制保存一个月左右时间的节目, 这样既节约了资金, 又保证了系统的可靠稳定, 因为监控电脑硬盘工作时间是不间断的, 换新有保障。安装好系统和软件设置好参数并接入台里的局域网, 方便播出部主任随时查询各套节目已经播出的和正在播出的节目情况, 对播出工作进行管理监督。

整个系统框图和信号流程如图1:

三、结语

监测报警记录系统安装使用后, 我台的安全播出有了更强力的保障, 值班人员也感觉比以往要更加直观, 更加容易掌握各套节目的播出情况。有音视频报警功能还解决了图像静帧时系统不会自动切换和报警的故障隐患, 让大家更加踏实。 记录倒查功能也已经多次使用帮助查清故障原因。整个系统价格计算如下:新加了一台多路幅度监测仪大约8000元;8路收音机是自行改装, 花费约1000元;其他信号源是取自现成在用设备;录制工作站是退役的模拟监控工作站更换硬盘, 投入约1000元;总共投入10000元左右。

3.电视台活动记录 篇三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 人物性格 物象化 取向途径

“物象化“(Ve rsachtIchung),德文意为“使……具体化而成为某事”,所谓物象化,简单地说就是把关系看作“物”,把抽象的情感、道理“物象化”,使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手段。所谓人物性格物象化。就是给难以把握的人物性格,赋予一个物质外壳。即通过电视纪录片所讲述的故事中的具体可感的情节和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纪录片(documentary)在英语里的原始含义是“文献、档案”。近年来,我国纪实类电视作品的创作发展很快,纪实作品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在发展初期,编导和摄像试图通过。跟随跟随再跟随,摇晃摇晃再摇晃,黑场黑场再黑场这种新鲜而又粗糙的纪实造型语言来强化它的美学特征:后来则更为注意对镜头表现加以控制,主要采用较为规范的造型形态。其共同点都是审美意义上的积极探索。那么,摄制人物纪录片,如何解决这个“关键”呢?我以为就是将人物性格物象化。人物性格物象化,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原则,也应该是电视纪录片创作应遵循的美学原则。在此过程中,“物象化”也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在电视纪录片的人物塑造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呈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一、电视记录片中人物性格铂象化的审美取向

(一)表现人的主题

人,是许多人文学科研究的对象。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以至于宗教等等,都可以把视角对准人和人的存在。研究人的道德观念,研究人的政治思想状况,研究人的宗教信仰等等,不都是以人们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的吗?然而,区别总是有的。人或人的存在作为对象,与哲学家以及其他人文科学家之间是处于一种认识关系中的。而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人或人的存在,就仅仅是作为认识的对象,而且作为一种情感对象、评价对象而存在了。电视纪录片《渡口》讲的是安徽省铜陵县的百年古镇——大通镇上一个叫清字巷的百年渡口,一九九八年,渡口所属的轮船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渡口由个人承包,在此过程中,引发的老队长陶礼贵、周朝阳夫妇、“外面”人贺国平以及他们和职工之间的矛盾和事情的发展。编导通过股份制改造这一特定事件中人物命运的发展。展示出社会赋于的结局。在这里,人的行为、人的命运,成为特定情景和环境对个体的人注入社会属性的结果,与此同时,社会属性又作为审美价值的因素融入到个体的行为和命运之中。具体来说:

1社会问题是纪录片常常涉及的题材,尤其是我们的纪录片。人和人的存在中本身就具有社会的属性(包括政治、道德、宗教等属性)。但是,这种属性只有通过具体的行为活动,折射进人审美关系之中,才能获得一定的审美意义。单纯的把人的社会活动作为抽象的认识对象去表现,就与作为审美活动的艺术创造相去甚远了。无怪乎人们讨厌电视纪录片中单纯的政治宣传、道德说教,而并不反感接受寓于审美之中的政治、道德因素。

2生存形态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本质显现。当一种特殊的地域特点造就了人的特殊存在时,这种显现就带有了明显的文化内涵。《沙与海》讲的是沙漠中的一家牧民和大海中一家渔民各自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生活的故事。普通的活动,普通的想法,普通的希望以及普通的满足。尽管他们的行为活动不同,追求方式不同,但透露出的生存意识却并来因此而淡漠:“无论在什么地方,活着都不容易。”

3文化内容是我们当今电视纪录片常常探讨的对象。因为,文化的核心本质就是在一定价值体系支配下,人的(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与行为成果。但是,人的行为方式和存在方式一旦要作为审美对象进入艺术创作之中,就不能是抽象的,只能是具体的,不能是概念的,只能是可感的。作为关照的对象,它又必须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形象体系和个性形态,并以审美对象的整体结构去与审美中人的心理结构相适应。换句话说,就是要用一个可感真实形象去引起观众的审美感应。因此,我们可以接受这样的观点,电视纪录片创作中,艺术对象是本质规律的生活现象。因此,人的主题是不可少的。人的心理,人的命运是最能打动人和感染人的。因此,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生活的对象才能以审美对象的资格进入到创作的对象范围之中来。

(二)呈现个体化的形象

在我们现今的纪录片创作中,“人”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以说理为主的所谓政论片、文化片、历史片、社会片也大大加入了人的内容了。然而,有了人并不一定是表现了“人”。在许多电视纪录片中,人只是一种符号,人只是一种添加剂,只是演绎某种抽象内容的论据。然而艺术创作中的“人”,不应是作为符号的”人”,而应是个体化的人。个体是不可重复的。世界上的每个人,每件事严格的说都不可能由另一个人另一件事所代替。这种个体的独特性,正是人们进入审美体验的基础,也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理性活动的关键所在。

科学或社会科学在认识对象时,强调的是符合客观规律。因此,它用归纳或演绎法使具体抽象化,使个性共性化,以此来求得对对象的逻辑性认识。而艺术创作则不然,它要想方设法保持对象千姿百态的个体形态,并以此来唤起人们对具体对象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体验。作为审美活动的艺术创作,不能不以个体去表现社会,以具体来表现千万事,把具体事延伸、扩展,深化到社会生活的万事万物中去。这就是审美活动中个体性与普遍性的辩证法。为什么《藏北人家》把一个人种学的内容浓缩于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却使人感到了一种实在的生存体验?为什么《望长城》把一个具有文化感和历史感的宏大主题渗透到民歌手,业余考古学家,蒙族汉子等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之中,却使人感到一种充满活力的现代精神……

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那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时有空、有因有果的作为个体和人的事。从创作的角度来考察,个体化具有一种现实感。它使表现内容具有一种现实感。它使表现内容脱离了一般意义的表述,呈现出与真实生活关系紧密联系的具体的个性形态、具体时间、具体环境、具体人物、具体事件以及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真实的行为和真实的心理活动。这种与真实生活的直接联系,使创作活动具有了明显的参与效果。

从审美的角度来考察,个体化具有一种

生命感。人是生命的存在体,只有在具体实在的存在中的人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概念、思想、哲学、文化,尽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的深刻性的显示,但它们是思维的形式而不是存在的形式。“只有人才是美的,只有充满生命的人才是美的”(尼采语)。从作者的角度来考察,个体化具有一种感性认识的特征。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的艺术特征之一,就是它不单是理性的,也不单是感性的,而是介乎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对事物的领悟。但我们通常的创作,往往较多的注意理性的因素,而忽略了感性认识的层次。对个体的接触由于更接近于直观交流的接触l因此,更宜于唤起创作者不以概念为中介的直感的体验。因此,个体化将电视纪录片从一般的社会学层次上升到审美的层次。

(三)进行情感化的表现

审美属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情表现。哲学家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文学家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为了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中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现出来”(托尔斯泰语)。凡有人类,有生命的地方,都会有感情存在。而情感在艺术创作中则更为重要。有人说,情感处于艺术创作的核心地位。一旦抽去它,创作就会改变其性质,不再是艺术创作。从前面提到的那些纪录片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创作者对表现对象进行审美关照时,相当程度地注重了情感化的表现。情感化的表现是创作艺术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方面。

二、电视记录片中人物性格物象化的美学实现

人物是电视纪录片中最生动的表现主体之一。拍摄人物好像不难,可要让人物拍出来真实可信、有声有色,让人物“活”起来,能牵动观众的喜怒哀乐,其关键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这是片子中人物能否鲜活起来的关键。那么,摄制人物纪录片,如何解决这个“关键”呢?笔者以为就是将人物性格物象化。人物性格物象化,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原则,也应该是电视纪录片创作应遵循的美学原则。那么如何来实现呢?笔者结合《中国母亲·撒下一片阳光》挞个纪录片来进行分析。《中国母亲·撇下一片阳光》截取了盲童金元辉成长过程中的几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着力再现了主人公——卞丽训这位现代中国母亲,在经受巨大打击之后,努力教育儿子残而不废,培养儿子自强奋斗的人生观。卞丽训用她的双手。把阳光撒播到儿子的心理,给儿子一片灿烂的天空。从而刻画出卞丽训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性格。在这部片子中,是这样对人物性格进行物象化表现的

(一)选好角度表现人物性格

“角度”实际上是考验编导人员在创作意识上的功力。对于一个人物性格的把握要依靠诸如事件、情节、乃至环境等很多因素的影响,选择一个什么角度能讲一个好的故事,让人物在这个故事里活起来,再进一步让观众从中了解到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是把握题材的关键。每一个题材都有一个黄金角度,在采访中找到题材的思想和对人物由表及里的深刻挖掘是非常重要的。经常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会有助于发现一个最佳的角度只有选择到一个含金量最高的角度才能把握住题材,这也是人物性格塑造最基本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在《中国母亲-撇下一片阳光》中,卞丽训既然是一位普通母亲,她身上也具有所有母亲共有的品格——母爱。然而仅仅再现这种普遍性是不够的。这样,题材相同的电视纪录片难免雷同,也不会有深度,就很难让观众记住我们电视纪录片中的“这一个”。观众也就难以发现这位普通母亲的独特魅力,就会淡化电视纪录片的美学价值。

因此,在电视片中除了表现主人公——卞丽训那种伟大的母爱之外,还着重再现了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要走下去”的性格特征。把她的生活气息、生活色彩、生活情调,甚至生活重负都熔铸到适合她这一性格的表现角度之中,给观众提供如见其人的审美经验。

(二)利用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性格

人的行为是由各种各样的冲突所决定的,人的个性也在矛盾冲突过程得到充分展示。因此,表现人物形象必须抓住人物内心与周围关系矛盾的焦点,并以此来选择材料,才能在屏幕上再现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形象。在电视纪录片《中国母亲·撇下一片阳光》中,将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拍摄的公公、婆婆和主人公——卞丽训三个人对孩子的丢弃和留养这一问题的态度,利用蒙太奇的手法组接在一起,这便对观众产生较强的撞击力,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使人物性格跃然于电视屏幕之上。想丢弃先天失明的孙子,但又不敢负责的公公说“老金家生了个孙子,到最后还看不见,这件事不大光荣,有些丢人,我和老伴商量,你说怎么办?”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不顾忌媳妇感受的婆婆说:“我说这个孩子咱不能要。”充满爱心,勇于负责,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要走下去的主人公卞丽训说:“不行,你想要丢掉这孩子,就再给你儿另娶个媳妇,我们可以离婚,我得要这个孩子。”短短几句话,使得矛盾冲突十分突出,十分突出的矛盾冲突,使得人物性格特征十分鲜明。一定性质的矛盾冲突,是人物性格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把人物性格置于矛盾冲突中,加以充分展示,既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形成过程,又能揭示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

(三)利用细节表现人物性格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视觉传达的信息有时会高于语言的传播。在人际交往中,非语言传播的信息甚至可占传播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同样在电视传播中,画面语言的信息量,往往大于画外解说的信息量。在电视拍摄中,我们还可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把容易忽略的细节加以强化和扩大,这对于人物表现和刻画有时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高尔基指出’“创作就是要把若干细节结合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有完美形式的情节整体。”电视纪录片虽可以没有完整的情节,但不可以没有细节。根据电视纪录片的整体构思的需要,努力捕捉适合的细节,可以使人物显得丰满、完整,使人物生活的物质环境变成真切可感的现实,使所讲述的故事具有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中国母亲-撒下一片阳光》的拍摄过程比较长,就是因为要抓取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这些人物性格物象化的细节本身所具有的冲击力和说服力是压倒一切语言形式的。

4.电视台活动记录 篇四

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探询未来发展的方向与道路上,又该从这些大国的历史经验中抽取怎样的精华,去掉哪些糟粕呢?

让我们来看看观者们的各抒己见吧!

题记

《大国崛起》观后感一

《大国崛起》和《走向海洋》一起看,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大国的崛起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海权。西塞罗说: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中国,也正是列强从海洋上通过坚船利炮,拉开了这个民族写满耻辱的近代史的序幕。

500年前,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经历了2000多年被征服被欺负的历史。在抵抗侵略的斗争中,他们骨子里养成了一股追求刺激和冒险的豪情。真是因为这种豪情,偏居三面环海的半岛、资源极度匮乏的他们开始了从海洋开辟通往象征着财富的东方大陆的航线。一系列的机遇,使他们陆续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海洋霸主。具体的内容不写了,下面是观后感。

1、一项伟大的计划的实现,不仅需要一个伟大的领航者,更需要一个伟大的团队。

恩里克王子作为葡萄牙征服海洋的开拓者和领头人,除了葡萄牙人特有的冒险精神外,还善于利人才,由于他的包容,很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学科的人才都聚集到他的麾下,观后感《大国崛起之两颗小牙正是由于这些人,忠心耿耿地遵照他的周密计划和部署,恩里克王子让弱小的葡萄牙崛起为世界大国,也造就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众多伟大发现。恩里克王子并没有航海经历,但依然被人们尊称为航海家。一个没有航海的人却开启了一个海权时代,正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团队的结果。

2、不可小觑女人的力量

谁说漂亮的女人都是花瓶?美貌惊艳欧洲的伊莎贝尔女王每天沐浴更衣四次,却在光复国家的战争中亲自督战,并立誓战争不胜利,绝不脱下战袍。谁说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由于伊莎贝尔女王的长远战略目光,她接见了因被见识短浅的葡萄牙国王拒绝的航海家哥伦布,并资助哥伦布进行航海探险。最终,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为伊莎贝尔带来大量的财富和殖民地,从此,西班牙也成功崛起为大国。

3、放下尊贵的架子

人才往往隐藏在不起眼的人群中,公司须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伊莎贝尔和哥伦布的谈判中,伊莎贝尔女王并没有认为和一个普通百姓坐下来谈利益分配问题有何不妥。于是,女王与平民的谈判才终于进行下去,此后为西班牙王室带来了丰厚的利益。

4、国家意志与人民愿望的统一

西班牙王室开始注重海洋,而西班牙航海家们也向往海洋,国家意志和人民愿望紧紧结合在一起。其结果是,西班牙不久后称霸世界,而航海家哥伦布也名扬天下。对于公司来说也是一样,公司的愿景若能和员工的目标结合起来,不仅公司能有巨大长远的发展,员工也能在公司提供的平台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国崛起》观后感二

古的篝火还在燃烧着,照亮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天空,三国纷争的刀马继续演绎着大汉的壁画里的故事,明清时的繁华承继着唐宋的诗词里的辉煌,还有那些数不清的星火无一不在显示着他与众不同的身份这是一个大国,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作文大国崛起。

当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郁郁葱葱时,他屹立着;当古埃及春分日的第一缕晨光照到狮身人面像时,他微笑着;当古印度的婆罗湿怒张着妙目站在莲台上时,他安详着。是的,从没有人能质疑他,也从没有人怀疑过他,因为谁也没有料到那一声汽笛会使这个几千年古国堡垒的崩塌,就如同被岁月风化了的雕像,疯狂的被蚕食着。所谓的金身、罗缎在此时几乎成为了一种罪恶,一种任人宰割的理由。紧接着就是烽火、鲜血。然后,不屈的人民开始了漫长的抗争。但是,灾难、战争、贫穷、落后、欺辱如同无法愈合的创伤狠狠的烙印在每一个国人的心底。

可是,当天安门上那火红的旗帜不可阻挡地冉冉升起,迎着十月的金风舒展,一个伟人用他那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中国人沸腾了。他们呐喊着,仿佛要把心底积压的郁气全喷发出来。当一个明媚的春天里,一个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后,圈出了中国人一个崭新的时代,圈出了无数机遇和财富,又圈出了多少国人的万丈豪情。而那位老人铜铸的雕以他惯有的慈祥,笑看国人解放思想,迈着大步走向辉煌。参观的人仿佛还能听见他那四川口音: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其实,自21世纪来,中国已由原来的不习惯关注、评论到坦然接受。因为我们崛起了,强大了,就像一头已经觉醒并开始施展雄心的雄狮。我们不是那个蓝灰的海洋,凭票吃饭的国家了,现在的我们有自己的色彩多么热情庄重的中国红;我们不是那和处处受排挤没有发言权的国家了,现在的我们可以在国际上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我们也不再是那个孤零零的站在起跑线上一个人的奥运了,现在的我们可以在颁奖台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相拥而泣为有这麽一个强大的祖国而骄傲、哭泣!

长城在烽火里毅然挺立,现在的他以全新的姿态笑迎着四海宾朋。

黄河在炮声中汹涌咆哮,现在的她以母爱的慈祥哺育着两岸众生。

大国正在崛起,大国已然崛起。就让我们举杯高呼,共同祝福这片土地:

美哉,我东方巨龙与天不老!

壮哉,我亚洲雄狮与国无疆!

《大国崛起》观后感三

《大国崛起》极力推崇思想创新,可谓情辞肯切,委婉动人。一个国家要崛起,它思想得创新吧,对吧。如果全是老思想,国家能崛起吗?崛起不了。思想如果都束缚住了,能创新吗?创新不了。

《大国崛起》如此推崇思想创新,那么它自身的思想创新究竟是什么呢?还是请《大国崛起》的总策划麦天枢来回答。他说:这个片子首先一个价值应该是,让中国公众建立一种基础的人类现代社会的历史理性。总策划的点拨给了我们理解《大国崛起》的思路。原来是要建立一种基础的人类现代社会的历史理性。这句话有点绕嘴,且稍显费解,结合《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就好理解了。一个国家的崛起,就是崛起成为一个现代国家,也就是实现现代化,近五百年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大国。也就是说:大国要崛起,就得实现现代化。可是,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道理,谈不上是思想创新。《大国崛起》讲出一点新意的是:现代化的过程,它是一个入流的过程。所以后发国家要起来,它得要入流,你不入流你就要落后。入流这个词在我看来就有点新意。但是入流的含义是什么,观众还是不大清楚。究竟入什么样的流?看来,要理解这句话的真谛必须弄明白什么是现代化。

《大国崛起》没有给现代化一个解释,所以观众只能自我揣度了。还是该片的总策划给出了明确答案。此翁在接受《冰点》杂志记者采访时坦陈: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这个方向不是你自己确定的,而是西方文明确定的。西方这种文明带来了工业革命,带来了以科学技术为背景的物质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会伴随着政府制度的要求,市场经济、民主化,它们本质上是同一回事。当这个社会方向确定以后,我们用一个中性的词,叫做现代化。这样一点拨,我们就明白了。所谓现代化就是推行市场经济、民主化,这是西方文明确定的。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新命题:现代化就是西化。这或许就是《大国崛起》思想创新的核心内容,是要在中国观众当中培育的历史理性。只可惜这个思想创新,人们早有所闻。20世纪的中国产生过形形色色的西化大师如胡适之流。到此,我们就明白了入流的含义。

现代化就是西化这一命题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那么《大国崛起》的制作者们为什么要在今天重新抛出来呢?也就是说《大国崛起》所希望传达的那种历史理性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还是让我们来请教麦天枢总策划。我们应该承认,现代化的历史是从欧洲起源的,它的直接的经验和教训,直接的知识和理性财富,都储藏在这一主干线条的运行中。如果我们认可这一点,我想,所有的知识分子、所有的社会民众,对我们社会改革方向的判断,改革方式的判断,就有一个背景。如果我们有这个认可,自然就会对这个文明走到今天所提供的基本养分,社会政治形式、经济模式、价值模式,有一个判断,它应该是接受的,而不是排斥的;它可以修订,但不可以再造。自己文化的参与其实也是一种修订,而不可能从根本上再造一种生存方式。因为这种生存方式走到今天,之所以有征服性,就因为它是最有效的,在民族国家生存竞争的实践中是最有效的。

再也没有比这段精彩自白更开宗明义的了。原来那些完全被西方文明所折服的策划者们瞄准的是中国改革的方向。《大国崛起》不是一笑了之的娱乐片,也不是一般的历史知识普及片,而是对历史与社会的发展作出科学评价的佳作,是要指明中国改革的方向。

不可否认,《大国崛起》所介绍的国外的不少经验是可取的,具有启迪性,如尊重知识,重视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倡创新精神,等等。但是这些美丽的红花绿叶却遮盖着散发腐朽味道的内核。也不可否认,《大国崛起》中接受采访的学者有一些是严谨的历史学家,但是他们的言论却被策划者们用来向观众提供历史理性。

《大国崛起》观后感四

荷兰,一个位于欧洲西北部的小国家,面积是今天的北京的两倍半,但它却是世界第三大农业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法国,大国崛起的观后感。

在八百年以前,这里只有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从12世纪到14世纪,才逐步形成了人类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今天,荷兰仍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但就在三百年前,就这样一个小国家成为了当时欧洲的海上第一强国,他们几乎垄断了世界的海上贸易。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它的迅速发展成为史上的一个奇迹。曾经是依靠捕鱼为生的小国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欧洲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以及荷兰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它的崛起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我们先从荷兰历史说起。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也为荷兰提供了成就商业帝国的历史性机遇。作为中间人、代理人、加工者和推销商,荷兰人从葡萄牙和西班牙那里装载香料、丝绸和黄金,然后把它们运销到欧洲各地。返航时,他们又为这两个最早的海上霸权国家运去波罗的海产粮区的小麦、瑞典的铁器、芬兰的木材,以及自己生产的海军补给品。1579年,来自荷兰北方七个省的代表在这间大厅中签署协议,组成军事同盟共同对敌。1581年7月26日,来自荷兰各起义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郑重宣布:废除西班牙国王对荷兰各省的统治权。同年,七个省份联合起来,宣布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这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家。

在17世纪的时侯,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来聚集资本,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比纽约的证券交易早了三百年,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还率先创办现代银行,1609年成立阿姆斯特丹银行,比英国银行早一百多年。并发明了我们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积聚了巨大的财富,经济的发达支撑起荷兰在世界上的强势地位。

一个国家的经济决定了它的政治,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一国想要崛起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一个国家能否长期维持经济大国的地位,取决于它是否有商业自由和学术自由,很难想象一个钳制言论、窒息学术的国家,会有真正、持久的经济繁荣。所以经济的繁荣益需要教育做后盾。

《大国崛起》观后感五

纵览百年,世界舞台风起云涌。什么才是世界大国的定义呢?

显然,该片给出了不同于中国人以往的答案。大国并不是以土地和人口的多少来衡量,而是具有以下共同点:

一、曾经影响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

二、曾经经历过推翻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是打破封建制度的社会变革

三、曾经进行过殖民扩张

四、在人文科学或是社会科学领域有过突出的表现

五、有着整套的法律系统,整个社会所有成员处在法律之下。社会成员拥有契约精神。

影片中的九个国家,全部具有以上特点。相比之下,中国在近代为什么会成为西方列强践踏的对象?而在当前也不能称作一个世界强国呢?

通过影片的启示,或许能从我们的文化中找到些端倪。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传统的古国。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很难发现无畏的探所精神和法治观念。

受到孔孟之道的中庸思想的深远影响,中国人,无论哪个朝代或是时期,总是因循守旧,认为祖宗的东西是万年真理,不知变革为何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发展,这也是中国为什么拥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却在进入近现代过程中远远落后于别国。

法治虽说是政治学中的上层建筑,但却是一个社会的基石。一个国家光有完备的法律系统是没用的,重要的是要拥有法治的精神与契约精神。什么是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呢?法治精神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尊重法律,没有人可以超越法律。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是缺乏的。遍地的贪官与土皇帝不正是坚信手中的权利就是法律,才敢于勇于胡作非为吗?契约精神其实就是诚信。无论是口头或是书面,只要形成契约就要履行,而中国现在恰恰缺的正是诚信。

归根结底,中国的落后在于教育的落后。

首先,我们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落后地区缺乏人才。

其次是,再教育重视程度低。一些省份,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图书馆都很少,麻将馆倒是比比皆是。打麻将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人们一有时间就去赌钱,却不愿意买两本书看一看。像这样下去,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呢?

其实,大国崛起这部影片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崛起的途径。比如,德国与日本这两个后发国家的崛起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例如,他们都很重视教育的崛起作用,德国在一战以前的初等教育普及率已达到百分之九五以上。他们还强调国家对经济崛起的主导作用,以国家为旗号去促进民间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腾飞。

了解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一方面能使我们警觉,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中国现在要和平崛起,而电视片《大国崛起》,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资料与深刻启迪,它不仅对我们成年人具有教育意义,而且也可以作为学校历史课的有益教材。

《大国崛起》观后感六

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它的名字叫美利坚合众国,也被称作美国,大国崛起美国观后感。这个国家的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的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这是《大国崛起》中关于美国的开场白。却也很好的将美国的崛起概况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个大国的崛起要有独立的主权,要有人才,要有法律,还有创新与名族精神。

五月花号的到达无疑改变了美洲大陆上这片神奇国度的命运,从此美国有了不一样的景象。太多的苛捐杂税让殖民地人命不堪忍受,最终决定反抗,真正的转变之路开始了,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签署了《独立宣言》,规定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自由权生命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的签署无疑开启了美国独立的新篇章。从此美国又向崛起迈进了一大步,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才会有强大的希望。从此美国的独立战争就爆发了。在华盛顿的领导之下,经过八年的战争才最终赢得了独立。

无疑美国是一个有着各方面人才的国度,它拥有四个非常了不起的总统,分别是创建国家的领袖乔治华盛顿、起草了《独立宣言》的托马斯杰克逊、解放了黑奴的亚伯拉罕林肯以及带给美国稳定的西奥多罗斯福。这些杰出的政治家在美国的独立解放、稳定和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现在的美国还存在着种族歧视但是第一任黑人总统的诞生似乎又的一次证明了美国以其独特的名族魅力,正在向世人说:世界第一的位置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美国同样拥有出色的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欧洲掀起工业革命的时候,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它日后走进千家万户,开创了一个时代;福特发明了流水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塞缪尔施莱特引进的纺织机拉开了美国早期工业革命的序幕。

美国还拥有非常出色的作家,塔贝尔对掩藏在财富背后的社会黑幕的美国同样拥有开创世纪先河的法律,联邦宪法制定者不惜笔墨,对立法权的组织、分配和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大书特书,甚至将在后来其他国家宪法制度中的似乎属于议会内部议事规则的规范,也不厌其烦加以精心构筑费城制宪者对国家权力的组织和运作程序的设计,真正是精雕细刻,用心良苦。表现在宪法文本上,与其说它用词简约,毋宁说它在实体规则上适可而止,而在程序规则上字斟句酌,绸缪唯恐不周。因此,才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占全文篇幅一半以上的精细而复杂的国会会议规则体系。在华盛顿的组织下召开了制宪会议,总统制共和国首开先例,并且让美国拥有了自己的宪法,界定了个人州政府以及联邦在经济运行之间的分工,使得各种分工都明晰化,且美国人第一次把专利权写入了宪法。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解放了黑奴,签署的《宅地法》让更多的人拥有土地,让更多的人拥有解决生计的机会。

西进运动为很多爱冒险的人提供了机会,为不爱冒险的人提供了创造新生活的可能,使得人们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地方安定下来。西进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繁荣提供了安全保障呢。西部大片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地底下储藏的巨大财富,吸引着成千上万人奔赴西部。再加上为了鼓励开发,政府宽松的土地政策也促进了西部的开发,使西部农业迅速发展。

在西进运动中,人们根据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在俄亥俄州到密苏里中部平原地区,建立起以小麦为主要产品的农场主的边疆,使这里成为世界的面包篮。从密苏里河流域到西部落基山之间山丘起伏地带,成为美国的肉食供应基地。远西部加利福尼亚等太平洋沿岸发现金矿后,成为矿业边疆,进而这里的农业、工业、商业、银行业、交通运输业发展起来。南部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发,成为棉花王国。

成千上万劳动群众征服自然的壮举构成了西进运动的主流。拓荒者生活异常艰苦,但艰难的生活培养了他们勤勉、坚韧不拔和无所畏惧的精神。西进运动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土地,还给人们提供了发财致富的机会,使人们有机会表现出勇气和坚强的意志。这种生活铸就了美国人鲜明的个性:粗狂、无拘无束,但富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们雄心勃勃、胸襟开阔,富有创造力;他们崇拜个人奋斗,乐于助人;他们追求民主,追求财富,放眼未来,时刻准备着出发去追求更美好的前景。

西进运动彻底改变了美国的面貌: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大批资本主义农场建立起来,西部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原料、出口产品和国内市场;西部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满足了工业发展的需要,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西进运动还培育了美国人民的拓荒精神,特别是美国在西部大开发中所体现出的不畏艰苦、不断寻找新的土地、新的财富的牛仔精神、边疆精神,后来成为美国人乐观开朗、勇于开拓、探索不止的民族精神。

5.综合实践活动---军训活动记录 篇五

(一)————军训活动 班级: 二

活动起止时间:2009-08-20-> 2009-08-27 活动地点:体育场

组长: 活动证明人:

联系电话: 其他成员: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国防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纪律养成教育

活动目的:磨练意志,增强国防意识,掌握军事技能,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报告(不少于500字):

6.创建和谐校园活动记录活动 篇六

活动时间;9月9日

活动地点:学校会议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职工

主持人:张艳丽

内容纪要:

1、教导处利用早会集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重点对学生进行交通、防火和学生人身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2、联系交警叔叔进校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3、后勤重点工作是及时清理楼顶的积雪和冰流,加强校门的管理,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

4、少先队开展“安全教育周”主题活动和“感恩-----我行动”主题活动。

5、召开和谐校园创建工作专题会,与教师签定安全责任状,明确教师安全岗位人员。

创建和谐校园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11月

活动地点:学校操场、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老师及学生

主持人:张艳丽

内容纪要:

1、结合消防日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2、利用晨会时间宣讲安全过马路的重要意义。

3、各班在主题班队会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并办了以此为题的黑板报。

4、低年级还开展了“交警送我过马路”绘画展。

5、高年级同学进行“安全小报比赛

创建和谐校园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10月

活动地点:学校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老师及学生

主持人:张艳丽

内容纪要:

结合安全日开展活动。

(1)我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适合小学生收看的安全教育短片,利用班会时间在多媒体教室为学生播放,因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意义而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2)请交警大队队长为我校全体师生进行道路安全知识讲座,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道路安全教育课。

7.一种新型的活动目标轨迹记录算法 篇七

关键词:循环递归,帧延迟,活动目标轨迹

记录活动目标轨迹是对运动目标监测和跟踪的一项重要内容[1]。尤其是在对飞行器的实时坐标定位及飞行轨迹的记录,在航空航天等领域起着重要应用。对这些目标的运动空间轨迹的自动记录非常复杂[2],除了必须具备一系列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外,还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复杂的数学建模分析才能实现[3]。

在图像的识别与跟踪中,为了增强人的信息判断力,通常需要显示出活动目标的轨迹[4]。为了解决跟踪存在的问题,需要对目标的轨迹进行预测[5]。如果图像出现了许多个目标,可以根据预测轨迹范围剔除虚假目标;如果预测目标轨迹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则在连续几帧失去目标仍可以跟踪,提高跟踪的可行性[6]。但是如果直接将这些点送入轨迹检测环节(包括大量的复杂运算,如乘法、除法等)进行轨迹预测、匹配,不仅运算量大、消耗硬件资源多,还对系统的实时性提出很高要求[7]。传统的基于硬件的电路,要实现目标轨迹的记录,所需存储容量与轨迹需要记录的时间,单帧图像大小和图像帧频成正比[8]。通常在硬件资源成本和体积上开销很大。而且使用的器件越多,流程越长,系统的稳定性越低。

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型活动目标轨迹算法。该算法不再受图像频率和显示时间的限制,根据轨迹所需保留时间长短来调整传递函数,仅仅需要一个帧存器就能实现。对非计算机系统,极大地减小硬件的体积和降低成本,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尤其是在便携式设备中,优势相当明显。同时,避免了将轨迹不作区分的显示。该方法可根据速度大小、显示时长等因素,自行设定轨迹的显示。

1 循环递归叠加法

所谓活动目标踪迹,就是要在当前第i帧画面上,既要显示当前活动目标的位置,还要显示过去第i-1,i-2,…,i-n帧该活动目标的位置信息。过去n帧的踪迹保留记录,一般需要n个帧存储器才能实现。采用n个帧存储器,设备量大增,成本大增。本文仅用一个帧延迟器来完成n帧叠加处理的功能,即循环递归叠加法。本文设计的递归传递函数为

式中:k是变换系数;z-1表示延迟1帧。

将式(1)传递函数转换成电路,一个四端网络。已知当前第k帧带有活动目标信息的图像Ro(x,y)作为网络的输入,Ro(x,y)是经过二值化处理的值。设该网络的输出信号(经传递函数运算处理后,载有活动目标历史记录以及当前目标信息的色差信号)为输出Rch(x,y)=Ro(x,y)·H(z)。也就是说,输入Ro(x,y)乘以传递函数H(z)等于输出Rch(x,y),这就是传递函数的定义,如图1所示。

根据四端网络的传递函数定义:“输出信号”=“输入信号”·“传递函数”,则有

将式(2)翻译成电路,如图2所示。

1.1 帧延时

如图2所示,“z-1”就是1个帧延迟器。首次循环叠加前,应将系统的所有存储器清零,去掉先前时刻保持的信息。也就是第一帧时Rch(x,y)等于Ro(x,y)+0。将输出信号Rch(x,y)经1帧延迟后成为Rch(x,y)·z-1信号。

1.2 变换系数k

k为变换系数,Rch(x,y)·z-1信号乘k得到Rch(x,y)·k·z-1反馈信号。将“活动目标轨迹”作为历史记录,变换系数k的取值,对轨迹记录时间和记录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设定当前时刻目标点的灰度值为M,该目标点消失时为m。显示的时间为T,T通常取单帧图像显示时间的整数倍。图像显示的帧频为F,k与T对应的关系为

当k=1时,轨迹始终保留着,甚至活动目标消失后,它仍存在。但如果k取值过小,灰度值迅速降低,不利于形成轨迹显示,如k取0.5时,轨迹时间过短。因此,k值范围一般为0.5≤k<1。若运动的目标过多,k的取值过于趋近1,历史记录太多将占满屏幕,显示过于繁杂,势必影响对当前目标的关注力。因此,在设计k的取值时,需要综合考虑运动物体的数目、速度,以及需要显示的轨迹时间,以便识别。从而能达到轨迹适度清晰的显示,使画面清爽。在灰度图像中,采用该算法直接改变图像的灰度值,能得到很好的显示效果。k取值不同时,将影响灰度值的变化的。亮度值的范围通常为16~235。

图3为灰度值Y(k,f)的函数图。横坐标f表示帧数,纵坐标为灰度值Y。坐标图表示了取不同变换系数k值时,各帧f对应灰度值Y的函数图。即活动目标在第0帧时出现,被赋予最大灰度值235。在以后各种帧中,运用循环递归函数得到目标显示的灰度值。图中6条函数线表示k分别取:1.00,0.95,0.90,0.80,0.70,0.50,对应0~50帧的灰度值曲线。由图3可以看出,从同一时刻开始,在相同帧,k越大对应的图像灰度值越大。最上方直线表示k=1,即灰度值恒为235,下方的虚线为灰度值恒为16的图像。因此,k取值越趋近于1,Y衰减越慢,轨迹保留的时间就越长。

在这样的轨迹显示中,即使存在某帧目标的漏检测,同样能有效形成轨迹的显示,不影响效果。所以在远距离的运动小目标的检测显示中,能极大增强人对目标的识别。

1.3“+”叠加

实现“+”,即Ro(x,y)+Rch(x,y)·kz-1,将其值送入,继续此循环。在运用该算法进行轨迹的记录前,应先对目标图像进行检测,运用相应的目标检测算法,将提取的目标区域进行图像二值化处理,即目标区域的灰度值为“1”,其他像素灰度值为“0”。

这样可尽量减小虚假目标或噪声对轨迹显示的影响,极大提高图像轨迹的显示效果,使画面更加清晰。

2 活动目标轨迹

使用该算法,活动目标轨迹示意图见图4。ti表示当前第i时刻的目标,ts表示固定静止目标。因为目标在第i-n帧到第i帧一直出现在相同的位置,或者运动速度十分小,几乎可视为静止。ti-n表示i之前的第n时刻的出现位置。运动目标,见图中ti-n~ti,在不同帧出现的位置不同,并且被分别记录下来。

3 算法实现与实验结果

3.1 算法实现

对不同k值的轨迹进行实验,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中实现。其硬件结构如图5。其中的FIFO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z-1”,1个帧延迟器。

3.2 实验结果

FPGA输入信号采用国际电联定义的ITU-R BT.656数字图像接口标准[9],帧频为25 Hz,分辨力为720×576的PAL制式视频信号[10]。图6为经过目标检测二值化后的图像。

图7分别对应k=0.5,0.6,0.7,0.8,0.9,0.973 4时的轨迹。不同的k依次对应的显示时间分别为:0.16 s,0.24 s,0.32 s,0.48 s,1 s,4 s。当然根据需要,其他情况与上文相同,若要显示60 s,则可把k设为0.998 2。

对应不同的k值,视频图像通过帧循环叠加算法处理后结果如图7所示。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出目标的运动轨迹。特别是对于图7f(k=0.973 4)的轨迹。可以判读出目标从右上方进入,在中间拐弯向右下方运动。对于那些被检测的亮度的目标,如图7中正右方的目标,它始终没有轨迹,因此可以判断为静止目标或者是运动速度极小的趋于静止的目标。

4 小结

本文针对硬件系统中活动目标轨迹的保存和显示进行了深入研究,解决了过去硬件中需要多个帧存器才能实现轨迹显示的问题。经一系列的理论推导和实验表明,帧循环叠加算法,通过调整相应的k值就可实现不同时间长短需要的轨迹显示,操作简单,能有效解决目标轨迹问题。特别是在远距离运动小目标问题中,将极大增强人为的二次辨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曾刘苏.航模飞机实时定位及飞行轨迹记录方法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2,20(6):1656-1661.

[2]张春华,周晓东,陈维真.基于背景抑制的星空图像目标运动轨迹提取[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37(1):143-146.

[3]李克新,张伟,丛明煜,等.一种深空背景空间小目标条痕检测算法[J].光学学报,2010,30(2):445-450.

[4]YIN&nbsp;H,CHAI&nbsp;Y,YANG&nbsp;S,et&nbsp;al.Fast-moving&nbsp;target&nbsp;tracking&nbsp;based&nbsp;on&nbsp;mean&nbsp;shift&nbsp;and&nbsp;frame-difference&nbsp;methods[J].Journal&nbsp;of&nbsp;Systems&nbsp;Engineering&nbsp;and&nbsp;Electronics,2011,4(22):587-592.

[5]GUO&nbsp;Jichang,CHEN&nbsp;Minjun,WU&nbsp;Xiaojia.Moving&nbsp;target&nbsp;tracking&nbsp;system&nbsp;based&nbsp;on&nbsp;DSP[C]//Proc.Applied&nbsp;Informatics&nbsp;and&nbsp;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nbsp;Conference,ICAIC&nbsp;2011.Xi'an,China:[s.n.],2011:20-21.

[6]张永辉,武征,高炳哲.红外图像序列中运动弱小目标轨迹预测方法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6,35(S1):152-155.

[7]阳芬.红外序列图像目标航迹关联检测算法研究与硬件设计[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08.

[8]王文彬,王文革,王松.海量存储技术在变电站视频监控中的应用[J].电视技术,2011,35(17):97-100.

[9]GB/T&nbsp;17953—2000,4∶2∶2数字分量图像信号的接口[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8.电视台活动记录 篇八

[关键词]:幼儿观察记录 形式

一、什么是幼儿观察记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有三个特点:目的性、持续性和概括性。而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

记录是把听到的话、发生的事、看到的景写下来的过程。

幼儿观察记录是指幼儿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实验、观察、探索,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得,用不同的形式或独特的非语言的方式,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记录下来的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过程。

二、为什么要在幼儿阶段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1.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教育观中,特别是“多元智能理论”及新《纲要》理念下,每个幼儿都是鲜活的、赋予特质的,需要教育为其提供适宜的土壤和水分,促进每个个体充分的发展。

幼儿观察记录是幼儿展示自己的思维、想象、情绪情感,并和同伴交流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与家长探测幼儿心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日常活动和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掘它的价值,为幼儿成长与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服务。

2.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观察记录这种教育手段,可以激发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情绪;可以帮助幼儿回忆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可以促进幼儿间的分享和交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幼儿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可以促使幼儿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系统化;能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3.教师角色的转变需要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教学不再是教师唯一一个主体,幼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要为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帮助。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三、如何有效地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一)观察记录内容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根据小、中、大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在感知、注意、思维、表现时的目的性、兴趣点、持续时间都会有所不同。小班幼儿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中班幼儿则能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而大班幼儿已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较本质的原因。

基于此,小班幼儿的观察记录侧重点应定位在记录现象方面、或者是感受体验方面。如小班活动“糖果在嘴巴里变化”,引导幼儿感知糖在嘴里由大变小的融化过程,并用最简单的由大至小的○◎……记录下来。

中班幼儿观察记录的侧重点定位在记录材料、记录过程与现象变化等几方面,在记录中更强调探究的步骤。如中班活动“小蜗牛吃什么”,幼儿通过给小蜗牛喂食的探索活动,发现小蜗牛爱吃的食物,并能够记录这个过程中自己所喂食物的顺序及小蜗牛的相应反应(包括吃不吃、怎么吃)。

大班的幼儿在观察记录中更强调了记录设想,同时兼顾材料、过程、结果的记录。如大班的活动“怎么把纸扔得更远”,洋洋小朋友首先记录下自己将纸片抛远的设想方案,然后记录下实验后的测量结果,紧接着再修正自己的方案,改用纸团投远,再记录测量结果,第三次又改用纸包住小块积木投远,反复几次后,他得出了体积小份量略重的东西能将纸扔得更远。

(二)引导幼儿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观察记录

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创造力是令人称奇的,他们的观察记录形式也是异彩纷呈的,一般可采用选择、粘贴、涂色、判断、连线、图形、数字、符号、绘画及实物呈现等方法进行记录,有条件的还可以使用情景照片、语言录音、活动摄像等。

1.动作体现。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动作表现出来,是最简单、最明了的一种记录方法。

例如:在小班“落下来了”的科学活动中,在引导幼儿充分的观察下,绝大数幼儿都能用动作来表现不同物体落下来的不同样子:在表现鸡毛落下来的样子时,小班幼儿就张开小手慢慢转着圈,表现从高到低慢慢飘落下来;有的则用小手来回轻轻摆动着,表现边摆边往下落。在表现小积木落下来的样子时,小班幼儿飞跑的站起再蹲下,表示很快落下来。

2.语言表达。把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让人人都听明白,这就对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在下雨前,教师有组织的带幼儿到室外观察蚂蚁搬家的情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的指导幼儿认真仔细观察,回到教室后,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兴高彩烈的交流着观察到的情景,细节都讲得很棒。

3.符号记录。从动作表现到语言表达,再到用符号记录,幼儿的思维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简单的符号记录,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表现出来,既形象又便于操作。

如区域活动的健康检查站中,思思(扮演医生)拉着栀子让她站在墙边长颈鹿标尺那里说:“小朋友,你站好,我给你量身高。”接着点着标尺上面的105说:“一个一,一个零,一个五,你看,你在这里。”“我帮你写下来。”接着思思拿了纸和笔画了起来。只见她在纸上画好两根横线,中间一个小孩,旁边写好105。“好了,这下你不会忘记了,回家告诉你妈妈你已经这么高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天生就具备符号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及时的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并创设一定的环境为这些闪光点的发展起到铺垫和推动作用。另外,在图形符号记录的表达形式中教师应该以幼儿为本,相信每个幼儿表现的独特和成功,承认每个幼儿的特点。这样幼儿的记录能力就会朝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4.艺术表现。除简单的符号记录外,绘画、粘贴、涂色等艺术形式也是幼儿喜欢的记录方式。它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原理趣味化。

如,在区域角的小医院里,幼儿玩得热火朝天,明明捂着脸哎呦哎呦的来到小医院,大夫有模有样的马上检查后,边说边在病历上画出了病情——一个小娃娃、一颗硕大的牙齿、一条虫子、一把钳子……接着大夫就带着小病人去拔牙了。

(三)教师在指导幼儿观察记录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记录的合理性。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需要记录。幼儿园的活动是多样的,记录主要用于结构性较强的探究式活动之中。记录的合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记录不能生搬硬套,死板教条,简单划一,要始终围绕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活动的目标来策划。另一方面,记录的合理性体现在幼儿的主体参与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记录方法或思路强行灌输给幼儿,应引导幼儿就讨论的问题,思考该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幼儿逐渐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勤于记录。

2.明确的目的性。进行观察记录是为了培养幼儿做事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其对各类活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教师应明确这一目的,恰当地指导幼儿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记录,使幼儿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记录,怎样做好记录。

3.教育的随机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的动机,随时启发幼儿抓住记录的时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观察记录成为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同时,鼓励幼儿寻找多种形式的记录方法,勇于创新,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尝试记录。

4.记录分享性。观察记录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幼儿进行交流,一是对记录内容做整理,以便呈现记录过程,探索发现新问题,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发现科学规律;二是发现幼儿学习和记录方式的一些特点,及时调整活动设计,为以后的记录和活动的完善开展做好铺垫。

5.由衷的鼓励性。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感受到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高,观察记录活动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而日益完善与成熟的记录又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幼儿通过观察记录激发了乐学、会学的情绪,促进了同伴间的分享与交流;幼儿通过记录回忆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激发了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幼儿在观察记录中逐步养成了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通过观察记录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系统化。

总之,幼儿通过观察记录不断思考,不仅记录下了知识建构的过程,更记录下幼儿发展与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黄有芳.提高区域活动中观察记录的有效性.学前教育研究,2006.

上一篇:公司证书管理制度下一篇:设备固定资产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