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感悟与反思

2024-06-24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感悟与反思(11篇)

1.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感悟与反思 篇一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堡镇中学 汤威

随着本市“二期课改”进一步深入,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方面研究显得愈加重要,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的具体的探索目标。笔者身处农村高中数学教学第一线,综观目前农村高中学生现状:一是长期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单一,以机械的操作为主,会的题目反复演练,中等难度偏上的题总是放弃,害怕思考;二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我们的许多教师只知道面面就到,只怕漏了知识点而耽误了学生,另外,老师又在僵化套用现时所谓先进的教学模式,教与学脱节严重;三是目前农村高中的生源质量在不断下降(原因之一是最近几年来区县级重点高中逐年在扩招),农村学校的生源远不如城市的好,大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学生进入了高中(2009年9月有80人)。凡此种种,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每况愈下,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造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全,学生自我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如何提高农村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笔者从本校多年来教师们成功的范例出发,结合目前国内已有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成功经验,大胆设想,反复实践,深刻领会“二期课改”理念的实质,把握其要领,从学生的价值取向、学生学习进取心以及师生感情交流等方面出发,改变那些不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传统的学习方式。从生源的实际出发征询教学要求和降低难度,研究出一条能适合于农村郊区高中学生教与学的新路,加强教学五个基本环节的研究,加强备课、上课的实践研究,学生作业的批改与指导,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老师的劳动变成有效劳动,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主动有效。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初步形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

2、通过研究,切实把握高中数学课程的学科特点,深刻理解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寻求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建立一支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理念所要求的新型高中数学教师队伍。

4、生成一批实施有效教学的典型课例,发表一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科研论文。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指通过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之后,极大部分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着眼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为主要途径,从如何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执行课程标准、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来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通过探讨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形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

三、研究内容

(一)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目标研究

有效课堂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1)通过探讨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高中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阵地,也是课程改革主阵地,因而也是实施新课改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中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要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是要“聚焦课堂”、“决战课堂”,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发挥重要作用。

(2)通过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通过课题研究,探讨通过教与学活动,个体与群体的交往活动,学生是如何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在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文化性及主体性等特质基础上,将实践活动、交往、主体性作为理论基石,为重新建构现代教学的教学策略理论框架,提供一个新的解释系统,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辨的提升,理性的思考。

(3)通过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研究,帮助高中数学教师反思和克服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不合理的传统教育观念,摈弃片面追求分数而压抑学生发展,以及目前在急功近利价值取向影响下所造成学生虚假发展的严重弊端,增强高中数学思维活动的意识,增强教育改革的意识,明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的方向和主题。

(二)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范式及操作策略研究。

(1)本课题将分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教学准备策略、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和课堂教学评价 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教案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益如何。

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的一系列行为,它可以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

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指标围绕本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着眼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课堂评价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施:专家、同行的评价评价和学生、家长的评价。

(2)由骨干教师来承担子课题的研究,实施行动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研究操作中,探索出符合本校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三)课堂有效教学的课例、案例分析

本课题旨在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石,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与反思,摸索出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一般策略与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提高专业素养。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的基础。探究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可让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和健全,可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

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是学生熟悉的。利用这些题来改编成可探究性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收效颇丰。学生往往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构起一种不协调,这样不协调很容易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尝试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求问题结果的热情。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达到开发智力、增强能力的目的。

例如:高二《解析几何》的“抛物线”一节中,利用抛物线的焦点、准线、焦点弦的有关知识,可设计如下的探究型问题:

1、已知抛物线y=2px(p>0),过焦点F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A(x1,y1)、B(x2,y2)两点,P(x0,y0)是线AB的中点(图1)。试尽可能多地找出点A、B、P的六个坐标所满足的等量关系。2 3 对于本题,学生一般都能或多或少地给出一些答案,如(1)点在曲线上:y1=2px1,y2=2px2 ;

(2)中点坐标公式:x0=(x1 + x2)/2,y0=(y1 + y2)/2 ;(3)A、B、P、F共线:(x1-y1)y0=(x2-y2)(x0-P/2);

(4)焦点弦的斜率: = = P/y0 ;

(5)中点P的轨迹:y2=P(x0-P/2);(6)焦点弦性质:y1y2=-p,x1x2=p/4。通过探索,进一步还可以将“数”的探究转向“形”的探究,提出下列问题:

2、在上题中,该抛物线的准线为L,分别过点A、B、P,作X轴的平行线,依次交L于M、N、Q,连结FM、FN、FQ、AQ和BQ(图2),试尽可能多地找出图中各线段的垂直关系。

学生除了很快回答图中一些显而易见的线段垂直关系外,至少还可通过观察、猜想,推出线段间的以下垂直关系:

(1)FM⊥FN;(2)AQ⊥BQ;(3)AQ⊥FM;(4)BQ⊥FN;(5)FQ⊥AB 为了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力,增强探究热情,把思维活动引入纵深,还可以将上述内容设计成下面的探究题:

3、在上述两题中,如果允许引辅助线,你还能发现哪些情况?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至少还能发现以下情况(图3),(1)以P为圆心,AB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切点为Q;

(2)以Q为圆心,MN为直径的圆切AB于F点;

(3)AQ与FM的交点,BQ与FN的交点均在y轴上;

(4)AN与BM相交于坐标原点; 等等„„

222

2尽管例题的赘述过程长一些,但能使我们发现,学生的探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探究热情逐渐高涨的过程。通常的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告诉学生的往往是最佳的思维途径,最便捷的解题方法,“授之以鱼”,缺省了必要的思维再现或全现过程,使学生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种失败的教学。我们提倡教学应“授之以渔”,教师必须对学生探究过程中新问题、学生的思维理解进行有效调节,及时释疑解惑,点拨诱导,类比启发,激发联想,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完善,使学生收获,真正体现了教学的主动有效。

四、问题研究

通过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上的诸多问题和环节存在的困惑和办法,可以寻求到或构筑起具有可操作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带有学校特色的、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办法。为如何通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可行性强和有推广价值的策略。

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而且通过课题的积极探索会形成丰富多彩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有较高实效性的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这种新策略可能会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改变目前的一些不合事宜的教学模式。

2009.9 5

2.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感悟与反思 篇二

一、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一词, 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 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 “教”为了“学”。教师在教学生时, 不能把他们看作“空的容器”,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 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 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着眼于培养未来的各种创新人才。因此, 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就要“眼中有人, 心中有人”。课堂在交给学生, 凡是能让学生做的都让学生做;凡是能让学生说的都让学生说。要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掌握科学的数学方法, 体会正确的数学思想。

二、对备课中备学生的反思

1.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备课时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 找好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特别是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的储备情况。

2. 教师设计教案时要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 设置的题目, 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 可消化”, 使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各得其所, 每一位同学都有获得知识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而不要一味地追求高难度, 所授知识或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启而能发。

3. 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 有时会遇到班级里有特别喜欢发问的学生, 他凡事总要问个水落石出, 无论是否有逻辑性。因此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到这样的“突然袭击”, 有准备地应对学生的突发问题。相反, 如果出现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现象, 教师首先要反思自己, 考虑自己的引导是否到位, 难度的制定是否高于学生的认识水平, 是否是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设计, 是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三、对课堂提问的反思

课堂提问是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 是引导学生思维的主要方法, 但在现实教学中, 许多提问并未起到启迪思维, 进而碰撞出思维火花的作用, 主要表现有:

1. 盲目追求气氛的活跃, 提问随意无目的或太简单。

2. 不关注学生思维变化, 只关注结果是什么。如教学提出“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缺乏探索性问题, 忽视学生对过程规律的揭示。

3. 提问偏离学生实际, 过难, 过远, 过偏。

4. 提问只考虑标准答案是否标准, 对新颖或错误的说法置之不理, 或中途打断, 排斥求异思维, 浇灭创新之光。

鉴于这些现象,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 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 深刻反思, 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

四、对抽象化与形象化的反思

由于高中数学教材比较抽象, 造成了高中数学难学的现象。常听学生这样说“某某教师讲得很美, 但我们却听不懂一句”。这种现象其实是教室上课时没有处理好抽象与形象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使数学理论形象化。

1. 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是最简单实用的想象化方法, 主要途径是通过几何图形将抽象理论的本质反应出来, 使其直观化, 让人容易理解。运用数形结合讲述基本理论和例题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数学不等式和集合的教学中, 可以利用数轴和韦恩图来表示数值的取值范围以及各个子集之间的关系等, 而解决函数解的个数时, 利用图形解题, 往往能有更高的效率。

2. 定理和概念形象化:

数学概念和定理比较枯燥和抽象, 但是往往都是解题的关键, 将其形象化, 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比如介绍椭圆和性质的时候, 椭圆上任意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是长轴的两倍, 而任意点到准线的距离与到焦点的距离为离心率, 教师在黑板上可以根据这两个定义, 制作仪器绘画椭圆, 再根据这两个定义讲解相关例题, 能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

3. 巧妙利用日常事例:

日常实例与数学相结合时, 不但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还会让其感觉到数学的实用性, 激发学习的兴趣, 实际上许多数学定理都是在日事例中发现的。在学习概率和排列组合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计算买彩票的中奖率以及其他的应用实例。

4. 抽象问题具体化:

学生对高中数学中的抽象函数和化学符号等往往不能举一反三, 有些题目中往往只把其中的参数改成另外一种形式, 学生就无法下手, 对于这些教抽象的符号和公式,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其具体化, 让学生分清每一符号和公式的意义。

数学讲究数形结合, 教学中要尽量创设一些教学情境, 把抽象生硬的数学语言比喻转化成鲜活生动的生活语言, 能通俗的不要生硬化和术语化;能演示的不要空想, 纸上谈兵;能图像的不要式子化;能特殊的不要一般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并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激发探索精神。

五、对教师“讲”的反思

评价一名教师是否“讲”的好, 不能仅仅看他的“教”, 更要结合学生的“学”。常见以下现象:

1. 教师无处不讲, 无时不讲, 没有给学生适宜的自主时间与空间, 学生无法自主思考。久而久之, 学生也懒得思考问题, 形成对教师的依赖感, 不爱思考, 不爱做题。

2. 教师自言自语, 自问自答, 不注意“讲”的时机。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 应坚持“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原则。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教师讲得多好, 若没有学生的动手动脑, 思维没有调动起来, 学生也仅仅是记住了一些事实性静态知识。学生没有学会学习, 那么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得培养从何谈起!

3.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反思 篇三

一、不明的情境创设

问题:对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目的不清楚。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多而冗长,背景陌生,图像不明,师生理解难度大且偏离了教学重点。

反思:新课标倡导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创设适当的问题、新异、议论等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但要符合实际,适量且要适度。改进措施重新学习新课标,正确理解创设的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意义。如《指数函数》的教学可根据实际背景,创设“细胞分裂”易理解、角度清晰的问题情境即可。诚然,问题情境创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要求:1.以“问题”为导向;2.以一定的数学知识点为依托;3.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4.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特点。

二、过度的教学开放

问题: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种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教学中,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要点拨,当讲授还需要讲授。

三、变相的自主探究

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过于重视思考探究,而忽视了知识讲授。

反思:新课标提倡探究思考,教师给予适当的讲授引导,只有妥善结合,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理念,高中课标引入数学探究法,它将有助于学生体验学习研究的过程和创造激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的精神,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改进措施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讲授法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但需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要让学生体验对知识发生发展的探究过程。课堂上既要体现探究教学的主动性,又要注重教师对知识的讲授,从而理解并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探究应是学生随着学习的开展,随着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不断的提出问题,不断的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合作及老师引导与促进而开展的。

四、形式的合作学习

问题: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便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新课标在“目标要求”中强调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形式,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作为新课程倡导者的四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而在实际教学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

“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交流”应涵盖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实际教学中,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

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學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五、不当的多媒体教学

问题:对“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没有真正理解,认为多媒体用得愈多愈精彩愈好,以为用计算机演示代替学生直觉想象,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大屏幕代替黑板,似乎就是新课程改革一个大手笔。

反思: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新课标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的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这是时代的进步,它表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时代即将过去。

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确,改进措施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具体形象地揭示数学规律,能取代许多繁琐低层次的板书,但教学中也应适当用黑板之长补多媒体屏幕之短,适当时还应在黑板上书写出精炼的要点及例题示范的工整书写,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板书共处互补,取得即时效果。

4.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四

转眼间,我校进入高中新课程已一年多的时间。一年来,我在高一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按照学校统一的顺序及国家课程标准的进度要求,用两个学期时间完成了数学必修一、二、三、四本书的教学任务。现任教高二一个理科班数学,正在进行数学必修五的教学。

回顾一年多的教学过程,新课程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教材编排有创意、学习方式有创新、能力目标有层次,学法教法要求高。可以说数学新课程给教师的施教、学生学习的适应性及学生评价落实等方面的都带来了一系列实际困难,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一线教师而言都是一次在学习中探索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尝试、在尝试中不断创新的全新教学实验经历,在这一过程中既会有成功的快乐体验,也不乏失败的痛苦经历。

就我个人而言,应当说高一阶段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是在困惑、疑虑、学习与反思中走过的。反思已经走过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经历,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后,学科体系的连贯性、完整性丧失了,教师该如何处理,才能在不违背新课程要求的前提下,达到较好的效果和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模块化后,必修、选修内容的非系统化及分层目标设定与目前高考的评价选拔体系尚不能很好接轨,对此,教师在新课教学中该怎样处理才能既做好平时教学又适当兼顾到今后的高考复习;

模块化的必修教材,该如何安排内容的学习顺序才能既解决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又能在知识合理衔接的基础上分散和突破高中数学学习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编写时给出的随堂练习、课后作业习题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层次反差该如何处理更为合理;

教师如何认识模块教学必修阶段应重在教教材还是用教材,即教知识还是教方法、教思想,教结果还是教过程;

目前数学新课程的模块化阶段学习评价、必修模块终结性水平考试评价和高中数学新课程学分修够后的高考选拔考试评价对教学提出的不同要求教师该如何对待等。

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新课程施教过程中的感受谈几点个人的理解和思考。新课程教材反思

一、新教材的优点

1、新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过程感受,注重活动体验。

(1)理念创新 新教材在总体上为学生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又兼顾个性发展的选择,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强调师生互动,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着眼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突出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2)设计新颖 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展示。通过问题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思维,经历不断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活动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使学生感到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感到数学是有用的,可接受的。(3)布局得当 新教材注重揭示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思想和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考的常用逻辑方法,使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与推理,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三角、解析几何、向量、立体几何、复数等内容以向量为主线,内容的展开简洁明快,解题方法易学有效,更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不必去死记硬背。设置了“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栏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和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4)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需要改进的问题 由于是新教材,难免有不足之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学习、探索、反思、改进和完善。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必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新理念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优化,为我所用,实现教材的“校本化”。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注重过程,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内容增多,课时减少,负担加重。跟以往相比,现在一个学期学两本必修,高一年级就要学4本必修,普遍认为课程内容一下子太多了,学生负担太重,对知识的理解却如“蜻蜓点水”,学得不深入,掌握不牢固。调查表明,80%以上的教师认为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要求,他们表示,即使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掌握得也不好。按规定每周上4个课时,实际上我校开6个课时,但都感觉到不易完成教材的内容。不少老师有这样的感觉:“初中和大学的内容都往高中压,高中吃得消吗?”。试想教师每天都在赶课时,又怎能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慢慢地进行探究,实施新教法呢?也难怪要“穿新鞋走老路”了。我的做法是①大胆删减内容。象“三视图”,“推理与证明”——类比、归纳,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没有必要专门开课,在教学中渗透,节省教学时间;②压缩内容,突出重点,注意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自作主张改变课标的意图。比如增加课时量,补充知识性的东西、增加教学的难度。如:上必修一时,不人为地去训练函数的值域的求解,集合中的“三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的讲解和训练,这样做既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增加了学习负担,甚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起到适得起反的作用。③注重讲授与探究的有机结合,达到平衡互补,不走极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教学效果,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教学,讲练结合,精讲多练,重视变式训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衔接性差。如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等初中不讲,但高中却经常会用到,高中教师需补充强化。因式分解、配方法初中降低要求,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没有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而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初中新课标不作要求,这是高中要经常用到的两种方法,如在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方程、方程组的解,不等式的解,三角恒等变形等常常用到。在新教材中,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移至必修5讲授,平面解析几何的“到角公式”不讲了,但在一些习题中涉及却屡见不鲜。

3、不重视对概念下定义,造成学生学完后没有形成概念知识,缺乏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结果是教师到了高三仍要补充相关的概念定义。有时教材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简化概念的定义,如:三角函数的定义:设单位圆与角 的终边交于点P,则r=1,P(x,y),得到:

。学生在练习:已知角 的终边过点P(3,4),求角 的三角函数值;结果出现:

错误。建议采纳旧教材的三角函数定义,即:在角 的终边上任取点P(x,y)(异于原点),r= 得到 来处理。。把利用单位圆作为求解的特殊情况

4、例、习题设计需进一步斟酌。新课程实施中,发现课本例题与习题不够配套,如《数学必修2》所提到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安排了难度不低的例题2,但没有一题相应的练习题、习题,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些题目设计不够严谨,如《数学5》的第76页复习参考题A组第10题:在等比数列中设数列前n项和,证明:

成等比数列。这一问题有漏洞,如:数列 1,-1,1,-1……就是反例。显然,当q=-1,且k为偶数时,不可能是等比数列。有些知识点衔接不好,如学习直线的斜率时由于没有学三角函数,很勉强地加了公式

;其次:教材很多都以物理为背境引入数学知识,但两个学科在时间上有时差,如由“简谐运动”引出三角函数的曲线,由物体做功引出向量的数量积等,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没有什么帮助。

教学过程反思

一、更新观念、活用教材

作为实施教学的教师,从观念上首先要认识: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优势和潜能,大胆创新教法,灵活使用教材,使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在前进中少走弯路,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案例:《必修5》中学习正弦定理知识,有几种方法可以引入正弦定理,哪个最优呢?纵观前后知识,我采用了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引入;先从复习三角形面积公式入手,引起学生共鸣;然后给出问题:在三角形ABC中,已知b、c边与角A,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学生会主动地作高而求得三角形的面积,进一步讨论得到:只要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与夹角就能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即:

若上式各除以abc得到:

又得到:

把握教材的“度”,活用教材,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更深入地、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但在教学中还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的效果看来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是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他自己想出来的方法才能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入、全程参入。坚决废除“注入式”、“一言堂”,“满堂灌”。

三、改进教学评价

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也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可设立发现问题奖、发言奖、辩论奖;可进行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展览;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验试卷,同学之间互测互评。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提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每个成员的优势与特点,群策群力,开展相互听课、评课,也是教学评价的好方式。

5.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五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 战车、” “风筝、” “夕阳夹山、倒影入溪、” “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4.3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华师大

版初一数学(下)6.3实践与探索P14 ,T·2这是一个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P15 ,问题2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P14 关于幻方的阅读材料以及P122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的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6.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六

误区一:教学开放过度

实例这是一节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误区二:合作流于形式

实例这是一节参赛课。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7.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感悟与反思 篇七

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如何把握“有效性”的问题呢?我认为,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设计是系统教学设计。系统教学设计致力于设计、开发、利用与评价恰当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加涅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为学习设计课堂!”其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精神,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因名的埃菲尔铁塔,第二层的高度与第二层之上的高度的比是0.618;最优美的身段,是身体下肢的长与整个身长之比为0.618,爱神维纳斯就具有这种身段,等等,这些例子都说明黄金分割比真是美妙无比。

7. 严谨之美。

例如乔纳森·戈兰说过:“1+1=2是神圣的语言,代表着世界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能多,也不能少。

三、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美”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

1. 用奇异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实体为数学创造了良好的模型,因此数学的结构在一定的领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奇异性是指对这种稳定性的破坏,当然这种“破坏”是美学中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对原有习惯的一种美的突破。

例:求(999999999×999999999)÷(1+2+3+4+5+6+7+8+9+8+7+6+5+4+3+2+1)。此算式整齐、匀称、和谐、平衡、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感兴趣,不难知道分母得9×9,于是分子分母约分得:111111111×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此答案具有整齐、匀称、和谐、平衡等特点,使人感到奇异。

2. 用相似美掌握知识规律。

数学图形与式子的相似,数学命题的相似,数学关系与结构的相似,数学规律与方法的相似,都是数学中的相似因素,利用两个事物间的相似性,在数学中可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地运用猜想、类比、归纳等数学方法。

3. 一题多解,追求简单美。

简单本是人们做事所追求的目标,干任何事都是越简单越美,因此对于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探索最简单的方式,以追求其美。

4. 利用对称美,求解题捷径。数学形式和结构的对称性,

此,教学强调挖掘学生的内部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为了设计教学,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且要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1.找准教学起点

教学设计首先要了解教学的对象,也就是学生。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点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点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而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远低于教师的预想,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不一定就是学生的学习起点。比如,在讲三角函数知识的时候,在有些教师的印象中,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学过相关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的情况与自己的设想相差很大。职高学生的数学基础很薄弱,很多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根本没有掌握,对于一些基本的特殊三角函数值没有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原先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就难以理解,毫无兴趣,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就很难实现。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只能再给学生补充初中所学过的三角函数知识,争取让大部分学生都能数学命题关系中的对偶性,都是对称美的自然体现。引导学生充分注意数学形式与图形的对称性,可使解题方法简洁明快,这也是一种美的体现。

例如计算:1+2+3+…+100。由于学生不知道这里有多少个50,所以对高斯的算法很不理解。我便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对称美来解。

反过来x=100+99+…+1(2)

即得:1+2+3+…+100=5050

5. 运用课堂教学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数学里的人文教育需要理性的思考作为支撑,其中包括理性的教学设计。学生是最富于想象和幻想的,他们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态、色彩斑斓。我们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去捕捉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挑选一个个为他们乐于接受和思考的学习素材,从而挖掘出生活中的“数学美”。如学习了黄金分割后,让学生去搜集与黄金分割相关的应用知识,学生搜集到了许多生活中应用黄金分割知识的资料。

四、实践后的结果与反思

1. 我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获取新知识构建了有效的平台,学生乐于学习,对以后的学习也有着激励作用。(2)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了课堂资源的再生成,让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真实有效。(3)帮助学生培养大胆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我欣喜地发现当学生的学习方式趋向于自主、合作、探究时,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普遍浓厚,思维方式越发灵活,有批判性、广阔性。

2. 实践后的反思:

(1)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2)要充分发挥形象教育的优势。(3)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所侧重。如低年级重点陶冶爱美的心灵,中年级重点培养审美情操,高年级重点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

柳国康

(苏州市木渎实验中学,江苏苏州

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应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有待于课堂教学各种环节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对如何提高课堂质量,改善教学环节的探讨是我们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有效教学呢?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认识,以供读者参考。

一、创设情境环节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因为学生的认知从迫切的需求中开始,思维在疑惑惊奇中启动,目标从问题情境中导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挖掘教材,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内容要符合学生口味,平实、具体,不能空洞。同时,教师要注意学情,考虑多种因素,关注学困生,还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进行有效探究学习。

例如:在教学幂的乘方时,我根据教材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请同学们将下列各式用一个更加简便的算式表示:(1)2+

我引导学生分析,对于(1)、(2)题,学生很快就会解决。之后,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用更加简便的式子来表示(3)式,计算(3)式?

注:对(3)式部分学困生学习有困难,我在前两题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受前两式的启发,学困生在我的引导下,理解本部分知识。除此之外,在其他章节的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所以,找准教学的起点很重要,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学更是如此,学生基础的薄弱使得我们不能以自己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环节,而必须时时从学生的基础出发去设计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

2.贴近学生实际

教学设计既然是为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而设计的,我们就要让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贴近,这是上好课的基础。我们在设计教学情境、引发思考、引导探究、提示方法、训练思维、调控反馈过程时都必须考虑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与学生的实际贴近,否则会出现“果子长得太高学生摘不到,过低学生不用费力就可摘到”的现象。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 激发感染学生

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是课堂设计和上课成功与否的标志。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心态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课堂设计时就必须考虑怎样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必须在设计中处理好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活跃气氛和思维训练、动与静、冷与热、有声与无声、常规要求与发展性要求的关系。“活”的形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内容,做到朴实自然,着力追求新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活动,增加体验来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寻求学习材料的趣味性,设计多样性的学习和探究情景,不断变化学习的节奏,尽可能地活跃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以问题为中心

教师应该带着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有问题意

开展合作、讨论、交流,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二、探索概括环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那么培养学生探索与概括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铺垫(课题引入后,设置诊断性提问,解决概念理解)、猜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猜想、探索)、演示(充分运用教具的直观教学功能,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等细节,并及时引导学生概括(教师启发提问,学生尝试表述)有关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采用直观教学法与引导探索法。在整个阶段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足够探索空间,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去试验、猜想、探索、观察、交流、合作、讨论、概括、验证,从而去探究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同时,教师要合理运用相关教学手段,设计好提问的层次,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完善概括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幂的乘方的活动中,我对上例中(3)进行了变式:53·53·53,之后,提出探索问题:我们怎样用更加简便的式子来表示该式,并怎样计算?

此时,我组织各小组学生进行逐步探索概括:

(1)填写下列每步运算的依据

(2)猜想:(an)m应该怎样计算?请举例验证你的猜想。

识。没有问题,就没有发现,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更谈不上创新。教师带着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索和研究的姿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索,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就会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教学实效。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精心预设促发生成

从根本上说,课堂教学要精彩,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教师的经验和智慧。课堂上的每一件非常事件,都实实在在地考验着教师的应变能力和教学艺术。课堂以动态存在,并不断变化,教师和学生的心态在变,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在变……教师准备得再充分,也难以预想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事件,所以教师时刻面临着挑战。弹性设计(即一个教学方案中的每个教学环节上有多个答案)可以为一些“可能”和“不确定性”留下足够多的空间,可以让教师充分应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沉着、冷静地解决这些“可能”和“不确定性”,有条不紊地创造出精彩的教学故事。

四、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对学习方式的培养

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态度和能力,以及建立起好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设计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突出的地位,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从“仓库式”(积累储存式)学习转变为“蜜蜂式”(采撷酿造式)学习,让学生自我酿“蜜”;二是从知识学习转向体验学习。

8.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感悟与反思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计算;实践

一、让学生经历算法的探索过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数学算法、数学法则作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试着解决。当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以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将其富有特点的思考过程展现出来。再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修正其错误观点,将算理内化,从而让学生理解数学算法和法则,并能在解题过程中得心应手地运用出来。

二、让学生经历算法优化的过程

算法优化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不同的计算题中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确定哪一种方法最优。因为每种算法都有其特点,包括优点和局限性,不同的算法适合于不同的题目。这就需要学生在算法优化的过程中理解该种方法在哪种情况下是适用的,在哪种情况下是不适合使用的。

三、重视数与数之间关系的思考,培养数感

在数学这一学科中,计算能力不仅仅是指计算是否正确,还包括了在计算过程中对数字之间内在的关系的思考。数与数之间关系的思考,可以让数学计算从机械的计算操作变为思维的发散。通过积累经验和思维的介入,感受基本数学思想,才能真正提高计算能力。

四、适时引领学生体会计算过程中的思维过程

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做教学上的有心人。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之余,有意識地将数学思想渗透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寻找出在计算方法背后的数学规律和数学联系。让学生联系地看待不同的数学计算问题,加深对数字运算的整体印象,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思维的和计算技能两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并且相互促进,这样才能有效引领学生,开拓学生的思维,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翁方敏.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吉林教育,2010(17).

[2]贾全举.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科学探索[J].硅谷,2009(03).

9.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感悟与反思 篇九

雨母山中学谢长春

2012年5月我参加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活动,使得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了此次培训的重要意义,使我对新课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这次新课改培训,如何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新课改理念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认真解读《课标》,吃透新课改理念。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进行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把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改的培训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数学课程变化的重要性,以及今后在教学中如何去思考,去学习。

10.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感悟与反思 篇十

关键词:信息技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创新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数学教育的普及与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进行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如浙江的《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江苏常州的《信息技术与数学科课程整合》、广东的《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整合实验研究》、北师大林君芬、余胜泉开展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等,都体现了人们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视。而从国外引进的教育软件“几何画板”以其学习入门容易和操作简单的优点及其强大的图形和图像功能、方便的动画功能被国内许多数学教师看好,并已成为制作高中数学课件的主要创作平台之一。它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具体方案,实现信息技术在数学科学中的最佳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利用几何画板开展数学教学理论依据

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具备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思维新颖灵活的有机结合。”而数学学科主要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它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发挥着特有的功效;而从人类数学思维系统的发展来说,形象思维是最早出现的,并在数学研究和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数学教育重视抽象的逻辑推理演算,却忽视了灵活发散的形象思维,从而导致我国中小学生的数学文化精神严重“缺钙”。不难想象,一个没有得到形象思维培养的人不会有很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古代希腊数学家说:“从作图的直观上发现了数学的非演绎的无理的元素,这些元素使得作图的直观可与音乐和艺术相媲美。”前苏联著名数学家A.H.柯尔莫戈洛夫也曾指出:“只要有可能,数学家总是尽力把他们正在研究的问题从几何上视觉化。”这正是数学形象思维重要性的一个缩影。因此,发展形象思维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的一个必要的突

破口。

三、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重要模块教学中的运用

1.几何画板在代数教学中的应用

“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近几年,在函数的教学与解题中特别强调了数与形的结合。几何画板快速直观精确的显示及变化的功能在解决数形结合的问题上得到了体现,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进而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具体说来,可以用几何画板根据函数的解析式快速作出函数的图像,并可以在同一个坐标系中作出多个函数的图像。如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x2、y=x3和y=■的图像,比较各

图像的形状和位置,归纳幂函数的性质;还可以作出含有若干参数的函数图像,当参数变化时函数图像也相应地变化。如在讲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时,传统教学只能将A、ω、φ代入有限个值,观察各种情况时的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几何画板则可以不断地分别改变A、ω、φ来观察每一个量对函数图形的影响,而且又可以同时改变A、ω、φ来观察函数图形的整体变化(如图1)。这样在教学时既快速灵活,又不失一般性。

图1

几何画板在高中代数的其他方面也有很多用途。例如,借助于图形对不等式的一些性质、定理和解法进行直观分析——由“半径不小于半弦”证明不等式“■≤■”等;再如,讲解数列的极限的概念时,作出数列的图形(即作出一个由离散点组成的函数图像),观察曲线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制表功能以“项数、这一项的值、这一项与0的绝对值”列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一较难的概念。

2.几何画板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立体几何是在学生已有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讨论空间图形的性质,它所用的研究方法是以公理为基础,直接依据图形的点、线、面的关系来研究图形的性质。初学立体几何时,大多数学生不具备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较强的平面与空间图形的转化能力,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是依靠对二维平面图形的直观来感知和想象三维空间图形的,而二维平面图形不可能成为三维空间图形的真实写照,平面上绘出的立体图形受其视角的影响,难于综观全局,其空间形式具有很大的抽象性。如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不一定画成交角为直角的两条直线;正方体的各个面不能都画成正方形等。这样一来,学生不得不根据歪曲真正的图形去想象真实情况,这便给学生认识立体几何图形增加了困难。而应用几何画板将图形动起来,就可以使图形中各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表示出来,使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图形。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立体几何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是“二面角”这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在理解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自然地形成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几何画板设计如图2所示的二面角。α-L-β,使得射线OA,OB能分别在半平面α,β内绕棱上一点O自由旋转,两个半平面α,β绕L自由转动,当二面角α-L-β确定之后,通过OA,OB分别在α,β缓缓转动,启发学生发现,必须使OA,OB与L成定角。从而进一步提出:这个定角多大时,才能合理地、科学地用∠AOB的大小来描述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的张合程度呢?此时演示动画,使得OA,OB都与L垂直时停顿闪烁,就不难发现,这个定角为90°时就比较合理、科学(如图3)。这样二面角的平面角这一概念的属性(过棱L上一点O;OA,OB分别在半平面α,β;OA⊥L,OB⊥L)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概念的形成水到渠成。

3.几何画板在平面解析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平面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数学学科,它研究的主要问题,即它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是:根据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借助形和数的对应关系,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把形的问题转化为数来研究;再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把数的研究转化为形来讨论。而曲线中各几何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导致点、线按不同的方式作运动,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显而易见,展示几何图形变形与运动的整体过程在解析几何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几何画板又以其极强的运算功能和图形图像功能在解析几何的教与学中大显身手。如它能作出各种形式的方程(普通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的曲线;能对动态的对象进行“追踪”,并显示该对象的“轨迹”;能通过拖动某一对象(如点、线)观察整个图形的变化来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曲线的位置关系。

具体地说,在讲椭圆的定义时,可以由“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入手(如图4)。

图4

先让学生猜测P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学生各抒己见之后,老师演示图4,学生豁然开朗:“原来是椭圆”。这时老师还可以改变PF1+PF2的值,使得PF1+PF2=F1F2,满足条件的点的轨迹变成了一条线段F1F2,甚至还可以得到PF1+PF2

以上是教学中的典型实例,在这几个例子中充分运用几何画板的动画、移动、平移、旋转、标识向量等高级功能,从中我们看到几何画板对高中数学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潜心研究,就能不断地加深对几何画板的理解和应用,不断开发出适用于教学的优秀课件。

四、高中数学函数教学设计案例及案例分析

基于以上对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的具体分析,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七节《简单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为例进行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

课题:柱、锥、台的体积

一、教学设计思想

(一)背景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七节《简单几何体的面积和体

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前几节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关于柱、锥、台、球的体积公式,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只给出公式,要求学生理解公式中的各个量词表示的意义,会套用公式进行计算,而不要求对公式进行证明。但与过去不同的是我们希望学生在运用过程中自然掌握这些公式,目的是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使立体图形直观化,可以帮助学生自然掌握公式,这就是笔者选择本课题的实际背景。

(二)目标

(1)知识与能力:自然掌握柱、锥、台、球的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灵活运用“割、补、转”的方法,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渗透把有关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的数学思想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学习效率,并使得抽象问题形象化,培养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柱、锥、台的体积。

(2)教学难点:

组合体体积的计算。

(四)说明

柱、锥、台的体积在《立体几何初步》中是重点内容,其在传承数学几何思想上具有独到的作用。本课题的拓展性强,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对图形割补变换以动态形式呈现,速度快,立体感强,整合效果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学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顾我们在初中学习过哪些几何体的体积的计算,它们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初中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其公式是:

V=Sh S——底面积 h——高

(2)还记得初中时你们的数学老师是如何验证棱柱、圆柱、棱锥、圆锥的体积公式的吗?

(3)对几何体的体积你有哪些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①几何体占有空间部分的大小,就是几何体的体积。

②完全相同的几何体的体积相等。

③一个几何体的体积等于它的各个部分的体积之和。

④体积相等的几何体叫等积体,等积体不一定形状相同。

⑤一般棱柱的体积如何计算。引起学生思考。

(二)探究一般棱柱和锥体的体积如何计算

(1)关于棱柱和圆柱的体积

设有一个n棱柱、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它们的底面积都等于S,高都等于h,它们的下底面都在同一平面上,如下图:

11.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感悟与反思 篇十一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冷漠的师生关系, 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越来越消极, 就无从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把自己充分融入到学生中间, 与学生交朋友, 消除教师与学生的心理隔阂, 这样就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就曾经说过:“学生在课堂中高高兴兴地学, 或是愁眉苦脸地学, 效果是完全不一样。”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趣、新奇的事物, 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具有挑战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从生活中熟悉的事情, 有趣的现象引出问题, 也可以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中引出问题。尽量挖掘教材的生动性和创新性素材, 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比如我在教学“图形的平移”一课时, 用课件出示动画“这里有一条鱼在向前游, 看这条热带鱼做的是什么运动?”学生都迫不及待地举起手要回答问题,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效率自然提高。

三、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动手操作

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科学, 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 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要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还应当借助直观教学来实现, 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 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 更有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契机, 用在学生想知而又不知, 似懂而又非懂得情况下, 让他动手做一做, 就能起到化抽象为具体, 化难为易的作用。例如, 我在教学“等腰三角形”一课时, 我为学生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操作活动。在初步认识了等腰三角形的基础上, 我问学生:“你想自己也做一个等腰三角形吗?利用手中的学具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比比谁的方法最多。”交流展示时, 有的学生用小棒摆, 有的学生用尺子画, 有的学生用长方形剪。在建立了表象的基础上, 通过动手操作来进一步巩固对等腰三角形特征的理解。

四、建立有效的合作小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地被更多的教师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 也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更多表现心中想法的机会。学生通过讨论交流, 不仅对本堂课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且学习热情高涨。教师要抓住合适的时机,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 因势利导, 开展全班交流。教师要让学生自由发言, 并及时表扬学生的独特想法,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补充,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了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培养正确的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 是为了用不着教。”古人也说过,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预习和复习。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学习, 熟悉内容, 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课后及时复习所学内容, 把零散的知识归纳整理, 这也是提高有效教学的有效手段。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要让学生学会根据教师思路专心听讲, 积极动脑。要带着疑问听课。俗话说,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在某种意义上讲,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疑解疑的过程。

六、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有效的评价是激发学生智慧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评价既要要适时也要注意适度, 对于不同的学生, 评价语言也要因人而异。同时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公平公正, 要能起到激励作用。课堂上我们还应该让学生进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教师要学会“放手”, 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这样生生之间的课堂评价, 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而且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应届大学生自荐书样板下一篇:对大学生活的看法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