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的作文

2024-07-31

困境的作文(9篇)

1.困境的作文 篇一

一颗种子无声无息地飘到了一块大石头下面,在那埋上了一年又一年,因为大石头的阻挡,种子一点儿水和阳光都没吸收到。直到来年春天,下了那场春雨,万物复苏,那颗小种子似乎也听到春雨悦耳的声音,在土里喊道:“我要出去,我要出去,我想感受那春雨姐姐的滋润。”

小种子聚足了劲,用尽全身力气顶开了上面的土,冒出了嫩绿的、娇小的、顽强的小芽。他伸着头,仔细打量着新世界,这个世界多么美好呀,有着许许多多自己的同类也伸出头望着,闻着雨的气息,自己陷入了陶醉。

不过他想:“我怎么没有感受到雨的滋润呢?”他抬头一看,“呀,一块冰冷的大石头在自己头上,正好遮住了自己。”“这可不行,我要快快生长,把这个家伙顶走。”

小芽闻着雨的气息,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一个劲地往上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芽终于成了一棵有型的小树,他正想着把石头顶开,小树用尽吃奶的力气,最终也无法将大石头推开。小树十分沮丧:“唉,我完了,最终也无法重获新生,无法获得自由,我活着有什么意义?”

这时,旁边的一棵顽强的小草说话了:“你无法打败困难,你就要顺着困难生长!”

小树恍然大悟,用根抓在石头上,用出全身气力一蹬,把身体拉的尽可能的长。

终于,小树把头伸出了那石头的阴影外,看见了久违的阳光。啊,那阳光照在脸上是多么的舒服,看到湛蓝的天空,心情无比舒畅,听到万物的声音,看到从来没见过的景色,小树开心坏了。

他跟旁边的小草说:“谢谢你让我知道了要顺着困难生长,谢谢。”

这时,一个打着领带,穿着西装,提着手提箱的人走了过来,看到可怜的小树被压在石头下只露出一点身子,于是找来了一根树枝,想尽办法,发狠地把大石头挪开了,不过同时也拽掉了小树附在石头上的根。

小树不久就死掉了。这又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困难你也会死亡。

2.困境的作文 篇二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考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作文可以了解到学生字、词、句的积累,以及识字、写字、语感、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语文素养。初中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时期,有着与小学、高中不同的特点。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好奇,但认识不足。

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作文训练命题的形式范围很狭窄

由于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够,写作时普遍感到内容贫乏,无从写起。在不同文体的训练形式上,大多数语文教师目前仍采用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单线文体训练,彼此之间仿佛是独立的学科。

2. 学生阅读量小

由于应试教育体制迫使学生围绕几本教科书死记硬背,教材以外的书籍几乎与他们无缘,升学压力,呆板的教学形式,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个问题,应对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加大资金、物质方面的投入,建好图书室,更重要的是图书室要及时对师生开放。

3.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

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依据书本给学生讲了许多,但从来没有带领学生进行过社会实践活动,以致学生成天被关在学校教室中,再加上农村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约束,很少出去旅游,很少到过名山大川、大城市,眼界十分狭窄,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自身实践太少,体验太少,所以在写作时,无话可说。我认为,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应有序地组织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应利用节假日带着孩子出去走走,让他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多彩的活动,有趣的见闻,新近发生的事件,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讨论,老师适时命题,学生自然有感而发,言之有物。教师经常训练学生抓住这些机会练笔,让他们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这样就达到了作文最理想的境界,即能够对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事件作出及时反应。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让他们受到情境的感染,产生表达的欲望,从而写出有真情的文章。

二、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1. 指导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

面对同一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思维发散,要想使学生立意独特,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分析命题作文的特点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怕写作文,尤其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我们应该选择内容比较新颖的文章作为剖析对象,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决某种技巧问题,这样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用评语激励学生写作

作文评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在作文评改中,要及时有效地给学生反馈信息,让他们从中得到激励。教师的评语应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增加,应坚持鼓励原则。渴望别人赞扬是人的一般心理特征,学生尤其如此,老师的表扬永远是他们的最爱。作文批语要尽量用鼓励式、商量式、谈心式、启发式语气,使学生读后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和期望。老师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的肯定与表扬,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努力发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诸如立意、选材、开头、结尾、语言表达等方面,指出其习作中的点滴进步,决不吝惜对学生的赞美,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感到写作其实并不难,同时又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做,既能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又能帮他们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同时也奠定了提高作文水平的基础。即使是指出学生缺点,也要用委婉、热情期望的方式,以免挫伤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写作热情。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也很敏感,一句不恰当的批评可能会浇灭他们的写作热情,一次否定,可能就会使他们永远也不想作文。我还鼓励学生针对老师的评语写“反评语”,及时沟通,教学相长。

4. 切实解决学生的问题

教师的思想解放了,只是为学生作文减少了阻力,但写作文最主要的还是学生个人,所以要想让学生作文真正提高,解决学生的问题才是关键。首先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让学生不怕作文,慢慢喜欢上作文。学生为什么怕作文?是因为他们不会。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把作文看成是用书面语言说话,想说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敢写就成。慢慢地学生有话说了。自然就不怕作文了。其次要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其浓厚的写作兴趣。

5. 搞活作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谙熟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写”的问题指点迷津,力求做到一课一得。

6. 利用阅读语段为学生提供写作材料

每次做阅读题,目的不是让学生单独完成题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文章中精美的段落、精彩的句子都是写作的材料,遇到这样的内容,就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仿写、识记,并且积累在笔记本上,要求他们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3.如何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篇三

【关键词】初中作文 作文困境 求实创新 成功

初中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就是作文教学,作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生活态度。实际上生活态度就是指学生怎样做人。

那么,初中作文教学难,效率不高,学生写作水平低,其症结在什么地方呢?许多语文老师提出不少的见解,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而且练不得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作文教学中,老师命题,老师讲解,学生生硬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意图,条条框框的束缚去“编造”作文,学生没有真情实感,没有对自然、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观察不到生活,无法进行思考,更捕捉不到事物的特征,现在还有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还采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其主要表现在:

1.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讲授,不能和学生的思维融会贯通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还困扰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还没有打破旧传统旧观念的束缚,惟我独尊,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没有开拓,没有创新,不能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不了解初中学生在写作文中的想法,而学生也只能听从老师的讲解和安排,总是围绕在老师思维的圈子里转,再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处在一种禁锢的状态里。

2.学生练习的少,而且方法单一

由于教师的讲述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一则学生没有很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二则教师地指导不够,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课堂练习,不注重生活实践,作文训练时不但设有题目,而且还给予学生一定的格式框架,不求写实,许多学生的练习作文胡编硬套,脱离了生活实际,而且象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这样的作文练习使学生收效甚微,得不到大的进步,也不符和新课标的要求。

二、初中作文教学重形式,轻内容,脱离了生活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这里要求作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大力拓宽渠道,开展综合性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封闭单一的课堂作文教学,去接触社会、自然,在生活实践中得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彻底改变传统的初中作文教学模式。

那么,如何解决目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呢?我认为:

一、让学生写出真事,抒发真实感情 ,与生活实践充分结合

1.坚持一个“不熟悉的不写”的原则 

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亲自去过的地方,稍加回忆就历历在目,容易写得具体生动。道听途说的材料写进文章,容易露出破绽。例如有的同学为了使所记的事情意义“深刻”,所写的人形象“高大”,就凭空编造或任意拔高,结果情节上弄虚作假,让读者一眼就看穿。还有的学生作文时,喜欢写自己不太熟悉的事情,写陌生的人,记未经历过的事,由于对人对事所知甚少,写作时只能生编硬造,写出来的文章使人读了感到很别扭、不可信。其实,并不是只有写五彩缤纷的城市生活,写万人崇拜的伟大人物才能写出好作文。相反,例如农村学生写作文应立足于农村,教师要指导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成功,农村的生活虽然很朴素,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生活的闪光点。

2.抒发感情要真挚 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它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动真情。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这便是以情动人。乔装打扮使人厌恶,无病呻吟让人恶心,惟有真情实感才能起到真正的艺术效果。相反,没有真情实感,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和活力。

二、教法力求创新 

初中学生作文水平低,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在短时间内或是单靠个体力量无法改变的。但是,经常在教法上探求新路,力求创新,却是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都可以做到的,也是我们的共同职责。长久以来,大部分初中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于学生讨厌写作文,作文水平难以提高。

1.教师也要写作文给学生以示范 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可是有的初中学语文教师真的做到了“不湿鞋”,有很多语文教师确实是从不写文章的。虽然学生们在课内或课外都能接触到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妙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欣赏模仿。特别是老师的文章,学生是很乐意学习的。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

初中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时常常感慨:学生的作文水平怎么这么低,写作思路狭窄,内容干燥单调,语句平淡乏味。究其原因是学生与外界很少接触,较缺乏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的文章。那么,如何培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我认为一是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二是在教学中要抓住文章的一些特点来培养。

3.注意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而初中作文训练依旧是重语言轻思维的训练,从语言到语言,致使学生思路闭塞,习惯以猫画虎,移花接木,习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千篇一律。

4.利用批改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恰当的词语,一个优美的句子,都应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 

总之,要提高初中学生作文教学的水平决非易事,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常汝吉,九年义务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学科部分(上)[M],中华民族大学出版社。

[3]李志宏,新课程校本教研的示例与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困境中坚持成功的作文 篇四

困境是一种磨炼。

姑苏城外,寒山寺旁,乌云片片,渔火昏暗,我联想到了张继,想到了他那场不朽的失眠和他的《枫桥夜泊》。越想越悲,越想越哀,为什么自己的名字不在那张榜纸之上?十年寒窗,留下的只是一场不朽的失眠吗?碾转反侧,还是爬了起来,对着点点渔火,把早已刻在心里的二十八个字抄了下来。十年的悲苦汇聚其中,构成了今天的《枫桥夜泊》。

困境是一首千古绝唱。

有一位老人,同妻子离异,女儿也弃他而去,政府嫌他老了,早早的送来了退休金,他紧握双手。一字一顿的说:“我不甘心!”他用这笔钱办了一家快餐店,至今,这家快餐连锁店已经发展到世界各地。这位老人就是麦当劳快餐店的创业人。

困境是一项事业的启程。

我又想到了苏东坡,多么伟大的文人!世人公认的才子!多少功名集聚一身!但,物极必反,最终还是被贬。但苏东坡就是苏东坡他并没有继续消沉下去,而是立刻调整心态,重游赤壁,还写下了《赤壁赋》,至今流传。

困境是人生的一种抉择。

5.从秋雨老师的困境感悟作文 篇五

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我们的秋雨老师的境况倒有些恰当。秋雨老师自出道以来,在某些领域如戏剧研究,古文化、古文明的研究方面颇有些成就,也得到过什么奖项。然而在青歌手大奖赛上却仿佛遇到了麻烦了,先是被人挑出了引用的混淆,说错了沈文豪的民族,后有指摘记错了辛弃疾与孟浩然的诗句,还出现了点评过程被突然“截屏”的情况,等等。于是,秋雨老师的经济人出来宣布到:下次不参加了!

国人对于名人总是给予了很高的期望的,他们以为只要是名人,学者,就往往无所不通,无所不晓,应该是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而一些名人也在别人的吹捧或媒体的鼓噪下,似乎也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神人了。进而从专门家而突变到博识家了,飘飘然,晕乎乎,似乎也默认了自己是无所不精,无所不明的了。

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名人与名言》里讲过这么几段话,不妨抄录一下给大家看一看。他说:“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名人被崇奉所诱惑,也忘记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于是乎就悖起来。其实,专门家除了他的专长之外,许多见识是往往不及博识家或常识者的。”“不过在社会上,大概总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既是名人,也就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我们应该分别名人之所以名,是由于那一门,而对于他的专门以外的纵谈,却加以警戒。”

七十多年前的鲁迅先生已经透彻地分析了这样的社会通病了,并指出了这种现象的的许多弊病,也指出了专家学者的自以为是和妄自尊大。可现在的专家学者们早把鲁迅先生的话忘却了吧。

由这种现象,我想起我们中国的企业家来了,他们也似乎与某些专家犯着同样的糊涂病。比如,在某些领域取得一些成绩,积累一定的财富后,则忘乎所以,目空一切了,以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天才。于是造冰箱的进军汽车,做豆腐的进军房地产,做网络的进军影视,凡此种种,五花八门。都觉得自己不含糊,都觉得自己神通大,都觉得自己是神人。但结果如何呢?大家自己想想,看看罢。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工”,因为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在一个领域取得成绩已非易事,若想在所有的领域都一显身手,取得建树,那难度可想而知了,甚至比登天还要难的。不知道我们的专家,学者是否明白这个道理,还是明白了也装做糊涂。

钱钟书先生的学识很为人推崇,于是有人想采访钱先生,但先生幽默地说:“你知道鸡蛋好吃就行了,何必认识下蛋的母鸡呢?”他一生为人低调,不事张扬,专心在他的领域潜心研究,忘我奋斗,终于取得了伟大的学术成就,为后人所敬仰,爱戴。

而现在我们的有些专家,学者,太张扬,太夸张,太骄傲,以为自己是神通广大的博学家,这个方面也讲一讲,那个方面也论一论,仿佛有纵横天下,驰骋宇宙之神工。有的靠甚至向别人提一些刁钻古怪或古怪刁钻的问题难为被提问者为荣,忘记了自己是这个方面的专家,而别人并不一定涉猎这个领域的基本常识。他们在各种媒体上“张牙舞爪”,唾沫横飞,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慷慨陈辞,大有喧宾夺主,席卷荧屏之势了。

自“山丹”宣布退出春晚后,我们又听到了余教授永远退出青歌大奖赛的消息了。那么,我们就祝他们一路走好。并也希望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潜心研究,凝心聚力,在自己的专业或事业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绩。

也希望所有的专家,所有的学者,始终牢记自己仅是掌握自己那个专门领域知识较多的人,对于其他则不尽然,如鲁迅先生说:“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

6.以困境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篇六

暴雨袭来,橡树顽强斗争,终得巍然屹立;风吹雨打,芦苇顺势起伏,未来赢在手中。橡树高大,芦苇弱小,不同的生命在困境之中有着不同的选择。那么,面对困境,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面对困境,李白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选择了放下包袱,离开仕途。辛弃疾独游落日楼头,在断鸿声中,看了吴钩,拍遍栏杆。面对困境,不同的人选择不同。总是记得东坡居士的豪迈,易安居士的哀愁。乌台诗案,惨遭贬谪,他没有为此垂头丧气,却是与友人畅游赤壁,豪迈放歌,吟出了千古流传的《赤壁赋》。他,就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家破人亡,国家垂危,她独倚栏杆,空对遍地黄花,哀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就是大明湖畔,极富诗情的李清照。他与她都在困境中成就了自己的诗文,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两种相背而驰的人生态度。

还记得一场大雪阻断了多少人的回家路;也不曾忘记汶川地震后惨不忍睹的满眼创痕高铁事故夺去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天灾人祸面前,中国人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灾难降临,我们没有退缩,是中国,这个响亮的名字将我们凝聚,是无心个,那面鲜艳的红旗照亮了我们前方的路。困难面前,中国人民顽强抗争,用不放弃谱写了一曲嘹亮动人的歌。

是的,面对困难,有很多种的选择。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学生,没有耀眼的光芒,也没有强大的力量。但我,有一颗坚强的心,困境之中,我会量力而行。顽强斗争固然可贵,顺势起伏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只要有信心,有毅力,我相信黎明的曙光总会划破黑暗、悄悄降临人间。

是谁说过,人生在最低谷的时候,无论向那个方向走都是向上的,所以,不要害怕困难。面对困难,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阳光总在风雨后,守得月开终会看见月明。坚信自己的信念,用希望披荆斩棘,你会看到,那些阻挡你前行的石头中,也会开出娇艳的花朵,它们的名字,叫成功。

当我面对困境的时候

我是一颗树,一棵立在飞尘中的树。

在这繁华喧闹的城市里,人们在已习惯于污浊了。每当车辆驶过,留给我的只有一身抖不落的煤烟。我唯能孤独地仰望蓝天,揉揉被风吹进沙子的眼睛:又是灰黑朦胧的阴霾!我试着伸出枝干,穿过层层的烟灰,攀到高处等空中的云彩,阴霾外的世界依然是漫天飞舞的烟尘!白云与我们的世界隔绝了么?我想。

我的故乡本在深山幽谷中,那里,太阳的影像从我指间的缝隙中筛下来,只见活鲜鲜的绿经过反射齐刷刷地刷到我的眼里,暖风吹过一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我蹲坐在林中,境界地侍弄着这些太阳的献礼。

我的同伴现在都在摩挲戏耍着凉凉的云。而我居然站在这儿,在双线马路的一旁。在这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的存在不过是一点悲凉的点缀。烟囱似形容枯槁的老人,上气不接下气,不断咳出灰色粉末,他们似磁铁一样。粘到我的身上。我唯能做的是在土地里摸索,疯狂地扎入深深的根须——在一片不适于扎根的土地上。或者在偶见的光照下,抽出柔绿的枝芽,绽出清香和甜美,固执地吐出新鲜的空气。我知道: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老人和小孩搬下几张板凳,挨在我身旁,紧紧依偎着我。在困境中,这便是唯一令我慰藉的时刻了。也更坚定了我的决心:永不放弃!我便加快了制造清新的步伐。

落雨时分也许是我最快乐的,雨水为我带来故人的消息,在想像中又将我带回那无忧的故林,我一直深爱那里的生活,虽然我们放弃了它。

在困境中,我并没有忘记。这就是我的本职——深入灰黑的土地,生根发芽,制造清新。在困境中,我养成坚贞不屈的心,从不轻易言败;在困境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知;在困境中,我们学会把更少的养分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立在漫天的飞尘里,我是一颗孤独而坚韧的树。

困境并不代表绝望

困境对于我们高中生活而言并不陌生,它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的常客。面对困境,我们所选择的应对方式和态度也是决定我们成败的关键因素。

有些人在困境面前选择了躲避,撩下一句“顺其自然”帮自己的懦弱开罪,那么困境便会得寸进尺,将你团团围住,不让你有任何喘息的机会。譬如,材料中的那位裁缝,如果当他发现那条裙子上烧的窟窿时选择了退缩,也遵循了懦弱人士的顺其自然原则。那么,他就只能自己承担高档裙子的巨大损失,永远也不可能获得一定的名声。

然而有些人在困境面前则昂首挺胸选择了挑战它。正所谓“人定胜天”,他们坚信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它。他们坚信没有什么困境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有毅力,哪怕那困境坚固的好似铜墙铁壁也一样可以摧毁它。材料中的裁缝不正是这样的人吗?一条高档裙子由于自己的不小心而使之变成了废品。面对自己要承担的巨大损失的情况下,他凭借自己高超的技艺,力挽狂澜,使一件废品成为了一条受众人喜爱的“金边凤尾裙”不仅没使自己有丝毫的损失,还以此使生意更加红火,声名远播。

天下是留给有本事的人去闯的?不!我并不是完全赞同这一观点。天下是留给有勇气和本事兼并的人去闯的!如果一个人有本事,可是遇到事情只会萎萎缩缩,不敢大胆出手,那么有再大的本事也只是成了客厅里的摆设。除了观赏,并无其他的用途。但如果一个人只有勇气而没有真才识学,那么他也只是一介莽夫,不登大雅之堂。只有二者兼备的人,才有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才有可能在困境面前凭借自己的本事战胜它,并闯出一片天地;才有可能站在世界的颠峰受到万人的崇拜,成为世人目光的焦点。

困境算什么!珠穆朗玛峰不照旧有人征服了吗?!

困境算什么!宇宙还不是留下了人类的足迹?!

困境算什么还不是让我们战胜了吗?!

所以说困境对于智勇双全的人而言只是暂时弥漫在眼前的烟雾。只要轻轻一吹它们便会散去,出现在眼前的将会是彩虹。

7.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尝试 篇七

一、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及成因试析

从行为主体看, 作文教学难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层面, 二是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的原因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学生的生活经历还较为贫乏, 阅历浅。当下城市里的学生大多数生活条件较为优越, 缺乏生活的磨炼, 情感世界还很单纯;农村的学生生活圈子较小, 见闻极其有限, 阅读条件差, 看得不多, 读得也少。无厚积, 哪来薄发。二是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尚在成长阶段, 条分缕析的思考能力, 对事物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的辨析、驾驭能力都较为薄弱。在写作中常常掌控不住表达的主要情感、主要观点, 理不清需要表达什么。三是语言表达能力力不从心, 不熟练怎样表达, 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思。在作文批改中常常会发现, 学生已经捕捉到了写作内容的闪光点, 但由于表达能力不足而浅尝辄止。教师层面的原因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缺乏积极作为精神。面对总是教不好的作文不找根源, 不想办法, 听之任之。二是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不强, 写作实践少。教师从书本上得来的写作理论没有通过实际践行, 没有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说穿了是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即使把写作技巧讲得头头是道, 也难免云山雾罩, 学生听得似懂非懂, 更不要说运用了。常言道, 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得有一桶水。教师不善作文, 作文课上照本宣科书本上的作文理论, 学生写不出作文, 写不好作文, 作文教学效果低下是必然的。

二、中学作文教学的对策尝试

(一)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作文的基础, 不夯实这一基础, 再丰富的情感, 在新颖的观点, 再好的内容, 也表达不好, 甚至表达不出来。因此作文教学首先要抓好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语言表达的基本功是遣词造句, 选择准确的字、词、句来表达所思所想。遣词造句的能力不仅小学阶段要培养, 中学阶段也要培养, 就是步入社会, 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不断学习锻炼, 可以说, 一个人一生都需要不断学习语言表达。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误区, 讲作文技巧多, 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全面的了解、分析,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面对学生的言不达意, 不妨让学生从写一物、一事入手锻炼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循序渐进才有益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 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刚开始教语文时, 上作文

课总是按照课本上的训练项目讲文体要素, 讲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讲一两种技巧就给个题目让学生作文, 结果是学生茫然, 叫苦不迭。后来发现, 讲某一种或几种作文技巧其实对学生作文并没有多少帮助。无论写那一种文体的文章, 在下笔之前都需要指导学生做一番认真的思考。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给学生一个题目,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白写什么, 然后才是怎么写的问题。围绕主题想好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怎样开头, 怎样结尾;那些内容浓墨重彩, 那些内容轻描淡写。

(三)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与写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 能够读懂他人的文章, 也就有了写好自己的文章的基础。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在于从书中体味人间百态, 知事明理, 感悟他人的写作技巧。这里就读经典的问题淡一点看法, 经典自然是好东西, 但首先要学生容易读懂内容才有助于体味与感悟。如果读懂都很难, 甚至还读不懂, 那就谈不上体味与感悟了。就中学生而言, 特别是初中学生, 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的的阅读选择能读懂的文章、篇幅短小的文章为宜。艰涩难懂或者洋洋洒洒的文章对初中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是有伤害的。读都读不懂, 那还会有阅读兴趣。作文教学中经常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选择短小简练、明白易懂的文章给学生作范文,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写什么, 怎样写, 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十分有裨益的。

(四)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作文能力的训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作, 二是修改。文成于思, 文成于改。可以说, 凡是不会修改的人, 也就写不好文章。修改作文既是教师的工作任务, 也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会修改作文很重要, 学生要在长期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种能力。烦改作文恐怕是许多教师的感受, 烦的原因一是数量多, 学生写一次作文, 教师就得改几十篇作文;二是好作文少, 改起来难。因此精改与粗改相结合是必要的。所谓精改可以是教师的精批细改, 对中心、语言、结构、详略、亮点都予以点评;也可以是有目的性的师生一起改, 师生互动, 共同探讨;还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改。学生每学期写10篇作文, 如果能够改好2-3篇, 其作文能力肯定有提高。

(五) 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

学生的阅历无疑是写作的重要基础。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丰富学生的阅历, 一靠阅读, 二靠社会实践活动。在作文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带着题目在社会实践中去观察、去感知、去体验, 有了感性的认知才有理性的思考。

(六) 教师坚持写作。

语文教师应该坚持写作, 不一定能够写鸿篇巨制, 但要能够写一两千字的短文, 各类文体都有涉猎。写作既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实践, 也是语文能力的锤炼。在写作中才能够真切体悟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义和作用, 把写作的理论技巧转化为写作能力。通过实践的写作理论, 更有指导实践的作用。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也应该是一个写作爱好者。

以上是自己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尝试点滴, 收到了一些效果。自己爱好习作, 偶有豆腐块见诸报刊, 也因此给作文教学以帮助。作文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 语文教师也不见得个个都能够写作, 中学生作文不佳亦在情理之中, 教师的鼓励、指导、培养尤为重要。了解、掌握学生的写作现状, 对学生作文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研判, 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有助于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是最大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从抓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谋篇布局训练、修改能力训练等入手培养写作能力, 收到了一定效果。

8.走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 篇八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 困境 出路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让教师头疼、学生害怕的敏感“雷区”。一方面: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一直是重中之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作文教学难、学生作文难。学生怕写、教师怕改。如果把实行新课改后其他学科的高速发展比作疾驰的列车的话,那么,目前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则还像一辆老马车,其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尽管教师反复强调所谓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但往往是事倍功半,效率极低。很多教师作文教学的切身体会是:作文课上,许多学生抓起笔就无从下手,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或者虚与应付,言之无物,通篇皆是流水账。作为教学的主导与主体双方,都感到一片迷茫。笔者作为一名小语教学工作者,也曾有过思考,有过困惑。我认为造成此局面的原因主要有:

一、环境因素

农村的环境相对比较闭塞,信息化程度不高。这里缺乏繁华都市的各类新鲜事物,学生的视野相对狭隘,加之课外读物少、学习时间少、学习习惯差……多种原因造成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如果再没有正确的指导,学生缺乏对自己周边事物的感悟,自然在作文时缺少素材,作文时不但内容老套,无新意,且严重失实,缺乏真实性。此为造成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困境的客观原因。

二、观念因素

农村小学的很多教师在教育教法上,因循守旧,不做创新,承袭旧法。对新课改的作文理念或理解不深,或片面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固定模式,不发挥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性的特点:

作文课基本按“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固定模式来,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重形式,轻内容:

作文教学大多从形式入手,平时不具体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也不向学生提出积累素材的要求,不帮助学生解决作文的内容问题,学生作文无话可写、无情可抒。

(三)课堂形式死板,缺少灵活性:

大部分教师的作文教学还是封闭型的。一学期下来,除课内作文以外,很少让学生到课外生活中观察、练笔。学生写作源泉的枯涸必然造成学生习作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

如何拨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迷雾,走出困境,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反复思考、探讨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化劣势为优势,解决素材难题

农村相对闭塞落后的环境、给作文教学造成了一定阻碍,这里没有繁华的商业街,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少有现代化的科技设施,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农村环境也拥有城市环境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条件。

首先,这里拥有大自然这位能工巧匠提供的各种自然景观。只要我们留心,不难发现,这里有纯净的蓝天、朵朵的白云,让人浮想联翩;这里有蜿蜒的溪水、穿梭往来的小鱼,那么妙趣横生;田野中,金灿灿的稻谷、一片片的甘蔗、红艳艳的草莓,一片丰收景象;参差错落的农舍、鸡鸣狗吠的喧闹、鸟雀声的悠扬成韵、牧童骑牛的乡野情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此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小学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这里入手,以命题、半命题等形式将学生的眼光吸引到他们习以为常的景观上,指导他们写出一篇篇优美的好作文,如:《村边的小河》、《钓虾记》、《____的早晨》、《家乡的秋天》、《我帮妈妈____》……同时也引导学生在写人写事作文中渗透对周围景物的描写。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感受到家乡的山水美,激起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更愿意用手中的笔来赞美家乡,造成写作上的良性循环。

另外,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虽然时代在进步,生活也日渐殷实,但一些古老的、传统的民风民俗在广大农村仍在延续,这也是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在素材方面的一大隐性优势,以此为素材创作的作文也别有一番吸引力。比如,腊月的赶大集,正月十五耍龙灯、吃元宵, 端午的采蒿、插艾,中秋的摸秋习俗,岁末的送灶扫尘、新房落成的上梁仪式……这些场面既富有特色又沿袭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城镇生活中所欠缺的,如果将之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再有,农村的学生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比较多,也更有感触:田间的收割播种、地里的采摘铲耕、水中的捞鱼捕虾、山上摘野果抓鸟雀、造新房时的搬砖运瓦……这样的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

因此,如果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自然、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将农村的自然环境、人文风俗、劳动场景,引进习作的素材中,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写出优秀的乡村题材习作将不再是难事。

2、重视阅读,做到胸中有物,有话可说

现在有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特别是农村的学生,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首要一条就是提倡多阅读文章。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不但强调要学生多阅读,更要在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融会贯通,并运用到作文中去。这样积累的材料,才能成为自己写作的不竭源头。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学生多读,从读中了解内容,读中鉴赏语言文字的非凡魅力,读中感悟作者伟大的精神世界,更要从读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鉴于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的读物偏少的现状,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多做点工作。比如,通过组织阅读互助小组的形式,鼓励大家交换读物,让有限的阅读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利用;鼓励班级订阅合适的报刊杂志;组织阅读比赛、读后讲评活动……笔者在教室里特地开设了一个“阅读栏”,把平常在报纸杂志中读到的一些优美动人的文章剪贴下来,收集成一个个本子,或比较好的课外书,放在阅读栏里,让学生互相传阅、讨论,在这传阅的过程中,既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又使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加深学生的心灵体验,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创作的灵感。

3、打破传统的作文课堂封闭形式,使作文教学多样化、灵活化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遵循:“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这样的一贯套路来。教师们在教学教法上,不敢越雷池一步。笔者觉得,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应该宏观把握整个教学过程。而在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则应多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利用各种途径、方法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激发学生想象,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作文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笔者曾采用以下方法,效果较好。

(1)抓住时机,及时作文: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们从三年级就写人记事,到了小学六年级还是同样内容,年年岁岁花相似,如此这般重复而无新意,怎么不将孩子们学习写作的那点热情消磨殆尽呢?因此,在我们的作文课堂上也应该有创新,有灵动,让孩子们在惊奇与欣喜中快乐作文。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抓住时机,进行作文教学。比如,一次作文课前,笔者正要进到教室,教室里却人声鼎沸、热闹异常。原来,两个调皮的学生正在比赛吹气球。我灵机一动,非但没有制止他们,并且鼓励他们继续比赛。那天的作文即以“一场生动的吹气球比赛”为题。结果出人意料地成功,大部分同学都写出了质量不错的作文。

(2)形式灵活,激发想象:

小学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养成想象习惯,从而提高写想象作文水平。比如,可以借临时飞进教室的蝴蝶、闭眼聆听一段悦耳的乐曲、为课本上故事设计另一个结尾、对未来的憧憬……,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想象,写出精彩的想象作文。

(3)学科交叉,相互促进:

语文的作文教学不应独立起来,教师应该考虑如何让作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合理交叉。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美术课堂上的手工制作过程;还可以同音乐教师合作让学生欣赏主题音乐,让学生用作文的方式,揭示音乐中的内涵……教师只要用心合理引导,作文教学就会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起得到促进,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讲评得当,激发兴趣: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另外,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并通过和以前批改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

9.全批全改作文的困境与突围 篇九

全批全改作文的困境与突围

一、“全批全改”的困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最头疼的问题。其实,教师不是怕教作文,而是最怕改作文。不管那位老师的教学水平如何,总能把一节作文课教下来。而当面对那一摞作文作业,没有一周两周时间,是无论如何也批改不完的。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难过的是怎样针对每一篇作文找到恰当的评语,一不留神,“本文不具体、该篇文章不生动、没有条理、语言不优美”等词句高频率地出现在评语上。而这常常又是教师最为困顿的。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多采用“全批全改”的方式处理学生作文。似乎唯有教师亲自批改作文,方能体现教师的敬业,才能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才能保证作文质量。然而,这一延续几十年不变的作文批改方式科学吗?能改一改吗?

面对老师下发的“全批全改”作文,学生是如何面对那红叉叉,红批语的?吕叔湘先生早有深切体验地说:“在学生方面,作文本发下来之后,认真琢磨批改的道理的毕竟是少数,多数是只看看总批和分数,批改的地方越多越懒得看,这样,教师的辛勤劳动也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了。” 叶圣陶先生也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作文“全批全改”是一种低效的劳动,它是造成语文教师压力和负担过重的重要因素。按每班45人计算,批改每份作文作业至少需要7分钟,教师每周用于批改作文的时间要六个半小时左右,平均每天将近一个半小时。家长、学校、乃至社会诸方,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可是作文本子多,时间不够,尽管天天开夜车,仍然是不够“精”,不够“细”。加上授课、班队会、备课、会议以及完成学校临时安排的工作,教师每天工作远超8小时,繁杂的工作几乎填满了所有的时间。

二、“全批全改”的突围

1.习作讲评课,是一个被误读的名字。中小学习惯把作文课分为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叫“指导课”,第二课时,叫“讲评课”。指 导课重在指导学生写作,讲评课重在讲评学生的作文,这是作文课常规套路。讲评课,谁讲谁评?毫无疑问是教师掌握着评价话语权。课前要由教师评出“优良中差”作文来,课中便有“欣赏——挑刺——修改”的习作讲评教学模式。选出几篇优秀作文,“欣赏”其中的优美词句段,接着“挑出”本次习作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最后由学生“修改”完善作文。教师辛苦改出来的作文,写出来的评语,下的等第,学生能知道自己的习作,好,好在什么地方;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吗?学生长期以来对教师下的评语与等级评定一直是在揣摩中度过中小学的。

对于学生的作文,真要评出优秀作文,良好作文,一般作文?学生说出来的就是银子,写出来的就是金子。只要学生乐意写,不管他写出个什么样来,教师都要赞美之,欣赏之。尤其对于一二年级刚迈进写话门槛的小学生来说,不管学生写什么,不管写多少,不管字写得对不对,对低年级小朋友写作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因为喜欢写作、敢于写作比苛刻的“规范”要求重要,否则是“抓了芝麻丢了大西瓜”,这“西瓜”就是对作文喜欢,对作文感兴趣。因此,习作讲评课应该有一个更加贴切的名字——习作欣赏课。

让我们先从顾女士教女作文说起吧。一次上海徐汇区一位做过中学英语教师的顾女士,发来一封邮件,请教她心中的困惑:自从女儿上四年级后,写出来的作文,藏着掖着不让妈妈看。以前经过妈妈修改过的作文不是获奖就是发表,可是如今为什么不让妈妈看了呢?我建议她不要再给孩子修改任何文字,抽空带上她写过的作文,到邻居家炫一炫,到同事家显摆显摆,到亲戚家夸一夸即可。顾女士半信半疑去做了。过了一学年,顾女士回复说这个方法挺管用,既让自己少操心,孩子还乐意把作文给妈妈看。顾女士教女的故事启发我们对待学生作文,要有一个“欣赏”的观念。

2.作文是要欣赏的。要树立“欣赏,欣赏,再欣赏”的观念。曾做过教师的顾女士,作文水平自然比孩子高,孩子的文章在她的眼里处处显得稚嫩,经妈妈这么一改,文章是变得优美了,可是孩子的信心全无了。在孩子看来,妈妈修改的文字之处,正是她的不成功标记,改出来的是妈妈的语言风格,而丢掉了孩子自己的语言特色,孩子在 家长的面前是找不到习作的喜悦与信心的。而家长与教师要做的事情,是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孩子的作文。

当代儿童诗诗人金波在《唤醒童年》一文中回忆道:记得我还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我在作文课上写了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起初,老师不相信是我写的,后来他相信了。他亲自用毛笔把我的诗誊写了一遍,并张贴到墙报上。这件事,我一生都不会忘记。我感谢我这位小学老师,他做了一件影响我一生的大事。他引领着我走进了自己的“诗”,我发现了诗,也发现了我自己。诗人成长的故事启示我们对待学生写好的作文,要有“发表”的意识。

3.作文是要“发表”的。因为读者越多,欣赏者越多,作文的自信感越强。人们一般认为,文章发表不就是在报纸、杂志、广播电台刊发吗?如果只有这样的认识那就out了。小金波的文章张贴在教室墙壁上就是“发表”。学生作文可以发表的地方多多:班级板报、班级图书角、班级小报、班级博客、班级Q群、学校公告栏、学校图书馆、作品集、校报、学校广播站、当地报纸、网络等。阅读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作文批改老师,而是让同学、家人、朋友、亲戚、公众等都能走进作文中来,一起分享他创作出来的作品,而不是到处挑“毛病”。

文章发表是对作文的最高级肯定评价形式,突破了传统习作评价的窠臼,改变了过去作文只有一个苛刻读者——语文教师的积弊,变为众多读者欣赏的局面。所有文章的写作都是为了发表,即使是笔记、日记、账本上的文字也是为了发表,是此时的“我”给彼时的“我”作交流沟通而记。人天生就有对别人作出自我表现的内在需要,其目的在于实现彼此之间心灵或信息的交流,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使自己和别人感受到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即使是普通的中小学生,老师认同性地在课堂上朗读或者在黑板报上抄写了他的作文,这种初级形式的发表,也能使他受到莫大的激励,从而更加热情勤奋地读书作文,甚至树立起写作成才的远大志向。当代著名作家黄蓓佳在《我的青苹果时代》一文回忆道:高二那年,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征文”比赛。一天上午在操场劳动,有同学奔过来告诉我,我的作文在学校报栏里贴出来了,上面打满了红双圈。到中午,校园里寂 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溜到报栏前,傻乎乎地笑着,独自欣赏我的打满了红色双圈的作文。我带着心跳,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这就是教我语文的张海德老师给我的评价。九十八个!多么吉利的数字。冥冥之中,这仿佛是对我的命运的一种昭示,一种生命密码的解读,一种诱导我、指引我的宇宙气息。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作文“发表”有要求吗?第一学段,无文字叙述。第二学段,提出“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他人是谁?如何分享?没有明确的说明。但目的非常清楚,就是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第三学段,“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五六年级才确切指出写作的目的——交流发表。在第四学段,“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到了初中才告知学生写作要有目的意识,对象意识。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从学生能拿起笔,就渗透了写作的发表意识。美国普兰蒂斯·霍尔公司出版的教材十年级《写作和语法:交流实践》其中教材每次作文都编排“发表作品”环节。这一环节包括两部分内容:作品集和作文自我评价。作品集部分,介绍了各种和别人分享自己作品的方法:如向印刷媒体投稿、读给朋友或家人听、加入班级作品选集、朗读作文并录音然后将磁带放给家人或朋友听、在学校公告牌上展示作文、向校报投稿、向当地报纸投稿、在网上发表作品、用E——mail发给朋友或亲戚等。美国中小学写作教学十分重视学生作文的“发表”,把学生作文的“发表”作为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环节。当然,作文发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张贴作品、出版、作品集、朗读朗诵作品、制作录音磁带、表演作品、配图悬挂等。如果说发表是为了让学生找到习作的自信心,那经由教师批阅的作文等第,更需要老师高抬贵手。

4.作文是要常得满分的。话说出来的是银子,写出来的是金子,能发表出来的当是钻戒。关键是,人家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却越来越远离了作文,害怕了作文,不和你玩作文了。学生不想说写,多与评价太苛刻有莫大的关系,仿佛小树不修理,长不直,不修理,不成材。现实情况正是如此,学生每次作文能得优秀等级者,少之又少,全班学生十有六七得到的是良好、合格、待及格等第。众多学生常常 是艳羡的份儿。满分作文,那可是个稀罕物。学生作文即使写得再好,错别字、标点运用不当总会有的吧,怎么可能给他满分呢?这是部分教师常挂在嘴边的话。而对待这些“芝麻”问题,大可不必上纲上线,我们只需看在眼里,不用放在心上。用符号标记一下,师生双方达成默契,让学生知道有问题即可。错别字、标点不当,会随着学龄的增长,慢慢消遁。最为重要的是要让他抱住“大西瓜”,别因为抓了“芝麻”,却跌破了“西瓜”——不喜欢作文。小问题要不要解决,要解决的,但不是老师你去解决,而要放手给学生自己去解决。人家学生在考场做作文,你怎不能去帮他检查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吧?要是学生有没有养成自我检查、修改作文的意识与习惯,那就是你老师太勤快了,剥夺了学生应有的自我完善作文的能力。罪大焉!那到底如何“批改”学生作文呢?

5.批改是要分权的。那红笔可不是老师的专利,也应该是学生的权利。面对红批语,那就是法院下达的终审判决书啊,说你是抢劫犯、盗窃犯,你就是。无法申诉,只能接受。说你文章不具体、不生动、没有条理、语言不优美,那就是;说你文章考什么等级,那就是什么等级。慢慢的学生对教师“精批细改”的作文麻木了,对自己写下的作文没有感觉了,因为红笔不在我的手上,我没有评价的权利。

在第二课时,作文欣赏课上,要把红笔还给学生,要把每一篇文章,通过放大镜赏评自己文章中的得意之处。具体说,优美词句段是要学生自己标画出来的,错别字、标点是要自己检修出来的,文末的评语是要自己写出来的。“标、修、写”学生能吗?要相信学生的潜能。陶行知先生早在《小孩不小歌》中就告诫我们:“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标、修”符号化,如 “﹍﹍”“︿﹀”“▲”表示优美的词、句、段;在修改中用上“增添号”“删除号”“调换号”“保留号”等;“写”评语,教学生就写两句话,一是肯定句,二是建议句:“该篇文章怎么、怎么的好。假如,再怎么、怎么就更好了。” 先教,后扶,再放。课堂里,教师和学生一同经历个“批阅”来回,既知道老师依据什么给文章评等第,为什么这样改,还形成了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40本作文,50 本作文,60本,70本作文又如何?在40分课 堂内,完全可以做到“全批全改”,这“全批全改”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这就是“欣赏型”作文课与“讲评型”作文课的本质不同之处。一学期,在教师指导与帮扶下经历过这么三次左右,学生会走向自我修改作文的自由王国。减轻教师负担,提升学生习作质量,不再是语文教师可望不可求的美好奢求。

有的教师或许会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能让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当然很好,可是有家长、学校、教育局“三座大山”迈不过去。如果这样做,会认为 “老师偷懒”、“不敬业”。当你认识到作文不改革,不足以提升质量时,当你的确为学生的成长负责时,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很简单,“各位家长,您希望花钱送孩子到课外辅导班学习作文吗?您希望提高孩子作文水平吗?本学期我们班进行‘学生自我修改作文能力的实验研究’,您支持吗?”。三句话一问,家长哪有不支持的道理。在学校层面,领导人哪有不支持改革的。在学期初,打个课题研究申请报告,并承诺要是通过自我修改实验不能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甘愿接受学校……处罚。其实,老师最担心的还是教育局层面的业务检查。那就更好办了,他们有水平,懂业务,往往用“课标”来规范一线教师们,于是用“课标”来对话:

您看,在阶段习作目标,第二学段第5条说:“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这“学习修改”,是指学生吧,不会是老师。第三学段第4条说:“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由一人修改变多人修改。在课标“写作评价”建议里,再次要求“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考察、关注、引导”三个词语表面上指的是教师的行为,其实质指向的是学生应有的修改作文能力、态度与水平。

在“三座大山”之外,恐怕还有第“四座大山”最难逾越,那就是自己的“教学观念”。长期沿袭下来的作文要“精批细改”的思想指导下,教师批改学生作文中的问题,实际上是越俎代庖,减少了学 生通过自己检查和纠正错误而得以发展的机会。教师“全批全改”作文,还会导致部分学生养成依赖思想,认为检查和批改是教师的事,从而不愿动脑思考。当转向作文“粗批助改”频道时,我们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便走上了作文3.0时代。如果说,作文1.0时代关注的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作文2.0时代关注的是学生为何写,怎么写;那作文3.0时代关注的则是学生自我评价与自我修改能力的提升。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校区)

注释:

[1]储东亮:换种方式批改作业,如何,《中国教育报》,2016年1月12日。

[2]王泽龙:关于文章发表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上一篇:自我剖析对照检查材料下一篇:幼儿园主题活动教案:小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