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精选8篇)
1.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篇一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的第四节内容,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先进行了百团大战,巩固和壮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召开了七大,这一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最后日本无条件投降。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史、现实意义。首先,这一节紧承前三节的内容。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攻和相持阶段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由防御阶段的积极抗日转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那共产党呢?因此这一节就彰显了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体现了中共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大溃败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次,中共七大的召开为抗战的胜利和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作了重要的准备,为下一章《人民解放战争》的内容作了铺垫。最后,这一节内容很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如今中日关系又处于一个非常紧要的关头,日本安培首相的表态,温总理4月访问日本的融冰之旅,让国人关注,让世界关注,而中日关系的解决和正常化不得不让我们回忆起这悲壮的抗日战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1)百团大战;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和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
(2)中国共产党巩固根据地的政策和措施。
(3)中共七大;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能力训练点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共产党为克服根据地出现的严重困难所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的正确性和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八年抗战的历史,说明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的坚定性和全面抗战路线的正确性,培养归纳、分析批较、表达问题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1)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领导根据地军民克服严重困难,制定党的“七大”政治路线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是争取抗战胜利的中流批柱。
(2)、通过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抵御外来侵略,实行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认识到日本法西斯发动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也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也使日本人民蒙受了战争的痛苦。今天日本右翼复活军国主义的行为,是伤害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感情的事,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一意孤行,不正视历史和现实,必将把日本引上一条死胡同,重蹈当年覆辙。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1)中共七大的召开
解决办法:重点是掌握七大的历史地位。可以结合七大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背景下召开,七大的召开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以及七大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发展前途指明了方向,从上述几方面认识七大的历史地位,其结论必然是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2)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历史意义
解决办法:把抗日战争放在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史中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中来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
中国共产党为克服困难,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解决办法:一方面从当时面临的严重困难,中国共产党是依靠根据地军民来克服困难,靠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政策和措施来巩固、发展根据地的。另一方面党所执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是以国家、民族大局为重,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各阶级、阶层力量一致抗日的伟大义举,反映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
(四)教具准备: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
2.具体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2)合作教学法
3、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学生的思维较活跃,但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原有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不深刻。
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再现生动的历史画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阅读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大胆质疑、尝试解决,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如学习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实行的政策和措施
四、说教学流程:中共坚持抗战 -------------日本无条件投降
(一)导入新课:
设计:引导学生回顾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方针变化的情况下,国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教师边总结边投影:毛泽东题词——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导入新课:百团大战
目的:通过复习使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用毛泽东题词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讲授新课:
一、中共坚持抗战
1、百团大战
(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八路军总部的战役预备命令”引文资料,提问: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2)、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从背景、目的、概况、意义四个方面归纳
(3)、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百团大战形势图”和其他有关图片。
(4)、教师小结: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华北军民对敌人发动最大规模的进攻,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锻炼了八路军的战斗力,但也过早地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致使敌人调集大量的兵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实行“更大规模的报复作战”。此后,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更为艰苦的时期。
2、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播放音乐 :《南泥湾》
导入: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2)教师讲述并提问: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开辟和扩大敌后战场,使日军不安。为了尽快扫清“南进”障碍,使中国成为太平洋战争基地,日军从1941—1942年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持续的“大扫荡”,导致抗日根据地困难。
提问:(1)日军的军事“大扫荡”有何特点? 根据地带来了什么影响?
(2)1941-1942年根据地出现了什么严重的困难?为了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哪些政策和措施?有何作用和影响?
(3)师生合作:梳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的背景、目的、政策和措施、影响
(4)学生阅读教材,师生合作探究:
①日军的军事“大扫荡”有何特点?完成抗日根据地建设背景、目的的教学
教师归纳特点为:扫荡的次数多,投入的兵力多,战术多变,破坏性大,出示相关历史录像片。在日军的“大扫荡”和“三光政策”下,出现了“家家披麻、户户带孝”的悲惨情景。日本还灭绝人性地施放毒气,进行细菌战,制造无人区,残害我抗日军队,暴露了日军凶残的本性。
②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的措施:教师投影表格,学生阅读教材,师生共同完成。
抗日根据地建设
背 景 目 的 措 施 作 用 备 注
1941—1942年,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局面。 为了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的胜利。 政治 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加强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经济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提高了农民抗日积极性,也有利于团结地主一致抗日。 “三三制”政权是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政权。
大生产运动 使根据地渡过难关,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思想 整风运动 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师小结:重点讲解三三制原则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与以前的比较并指出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是两个中心环节.
影响:根据地渡过难关,并得以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敌后战场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奠定了基础。
(5)、教师过渡:这个时候,新的任务又摆在党的面前,那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如何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进一步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为此,中共在1945年4月至6月召开了七大。
3、中共七大:
(1)、教师和学生按会议的四大要素:背景、情况、内容、意义来整理。
(2)、教师提问:①、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根据大会的主要内容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的?
③、在抗战胜利的前夕“七大”确定了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十五大”确立了以什么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小结:毛泽东在《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的党的任务: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其根本途径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这就解决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这次大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的典范,这加强了我党的思想建设。会上还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使全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中共七大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从而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
“十五大”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目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
(4)、教师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感觉到党在物质是、组织上、思想上做好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各项准备工作,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来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了。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过程,弄清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和时间。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认真阅读分析教材,引导学生从结束屈辱史-----民主革命------国际地位三个方面分析历史意义,教师最后作总结。
教师小结:从1840年以来饱受列强奴役的中国人民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反侵略斗争,但屡遭失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进行持续不断反侵略斗争取得的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抗战中,中共的威信提高,敌后根据地巩固扩大,人民抗战力量的发展,国民党地位相对下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斗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国抗战时间最长,战场开辟的最早,牵制和消灭了日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在二战后期参加了开罗会议,发表了《开罗宣言》,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3、教师提问:请学生阅读课文中的“阅读与思考”一栏目,分组讨论回答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取得的?
学生分组讨论,推选代表交流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主要观点:(1)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凝聚力,同仇敌忾、众志成城。(2)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民心的向背,得道多助。(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4)国共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尤其是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和抗日军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5)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是指导全国抗战的伟大纲领和指南。
(三)巩固小结:(投影打出知识结构)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中共坚持抗战
百团大战
背景
目的
反“扫荡”斗争 (军事)
三三制”政权 (政治)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措施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经济)
影响 大生产运动 (经济)
整风运动 (思想)
中共七大
1.日本无条件投降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2.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原因
(四)练习反馈
(一)、课堂练习:1、朱德赞扬“百团大战”“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这是因为它:
A、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 B、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C、扭转了时局 D、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2、中共在抗战时期提出了不同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其主要依据是: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国内阶级关系变化
C、社会主要矛盾变化D、革命动力的变化
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始终存在的原因是:①日本始终坚持的方针 ②中共与妥协投降行径坚决斗争 ③蒋介石反共但又不敢彻底破裂 ④英美等反对统一战线破裂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中共“七大”的意义在于
A、使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
B、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C、确定了全国抗战的路线
D、为争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报告
(二)、课外练习
1、为什么说中共及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抗战的中流砥柱?通过课外练习,进行复习巩固和提高。
2、比较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政策的不同。中共在抗战时期实行此政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有哪些?为什么说党的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会议? ?
4、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参与政权建设有何意义?“三三制”政权与国民党政权有何本质的不同?
5、分别叙述近代史上日本发动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时两国各自的内在因素,以及这两次战争在国际上的反响。两次战争的结果不同,中国一胜一败,试分析出现这两种不同结局的原因。
2.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篇二
关键词:抗日战争,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争取领土完整、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一场人民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转折点。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昌盛,对于激励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抗战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不断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在历次斗争中,中国人民以崇高的民族精神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悲壮英雄史诗。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取得的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挽救了国家的命运。中华民族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英勇作战,勇于牺牲,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精神作用。“正是这个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1]1032抗日战争所激发的中华民族精神,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使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现代重塑的枢纽。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斗争中,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显示出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爱国主义精神使中华民族更具凝聚力和生命力,无论是在近代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革命斗争中,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民族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鸦片战争以来对外敌侵略反抗的一个总爆发,是空前规模,空前复杂,空前惨烈的民族战争,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彰显,在民族精神发展史上构成一个重大飞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而艰巨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中国人民保持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新时期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根本历史动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登上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舞台,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和实施了正确的抗日方针和战略,正是因为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顽强的斗争,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团结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经过长期持久的抗战,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同年年底,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响应。中国共产党为了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国民党的政策上也由原来的“反蒋抗日”改变为“逼蒋抗日”,并在西安事变中力主和平解决,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努力下,最终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统一战线。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曾经血战十年的国共两党终于以民族大义,共赴国难。
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英勇战斗的精神,动员和壮大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为振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活力。抗日战争的胜利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要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解放、民族复兴的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仍然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难当头,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各种社会力量出现了空前团结,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已成为中国人民达成的一致共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坚定必胜的信心,坚决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充分阐述抗日战争的正义性、长期性和人民性。“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2]34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过程中,形成了不分民族种族、不分阶级阶层、不分党派、不分有宗教信仰、不分性别年龄、不分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救亡图存的反抗浪潮。历史证明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民族战争的胜利。
在抗日战争中,全国人民在民族精神的激励下,齐心协力,实现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中国人民以不畏强暴的民族气概,以国家利益至上的坚定信心,谱写出了抗日斗争的光辉历史。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与日本军队展开了几次大规模的会战,虽然没有彻底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国门之外,但是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梦想;在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队伍,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抗日根据地,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艰苦的抗战中,在两个战场共进行的大小战斗20万次,重大战役共有200余次,歼灭日军人数达到150余万,歼灭的伪军人数达到118万,接受日军投降人数128万余。
在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大约3500万人左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日本陆军有生力量在70%以上,以及50%以上的海军和大量空军有生力量,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杰出贡献。
四、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历史转折点
中国人民取得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近代抵御外侮屡战屡败的历史得以改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是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着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抗日战争所升华的民族精神,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趋于成熟的标志。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只有国力繁荣富强了,中华民族才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的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远东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使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发动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东方主战场。由于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打乱了日本“南进”“、北进”的部署,使苏联对德国战争得到了支援,同时也减轻了美国、英国在远东战场上强大的军事压力;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入印度和缅甸的作战,给予亚洲国家反法西斯斗争有力的支援。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
3.伟大的胜利 篇三
在“伟大胜利”部分中展示的是,经过十四年的英勇斗争和浴血奋战,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落后的武装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这一惊天动地的伟业,中华民族一雪百年耻辱,在世界上展示了新的形象。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和民族牺牲,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在“伟大胜利”的第二单元“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中,通过签署《开罗宣言》、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事件来展示中国战场对日作战的主战场地位,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和长期抗战行动,使中国反法西斯大国地位得以确立。中国不仅摆脱了近代以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而且作为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出现在世界舞台。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参与发起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开罗宣言》的签署为建立战后国际秩序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在波茨坦发表《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精神,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之其他小岛。”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日本投降书》中明确接受《波茨坦公告》,并承诺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构成了处理战后日本问题的国际法依据。两个国际文件明确无误地表明,日本必须归还中国被窃取的所有领土,其中包括钓鱼岛。
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
1945年4月25日,举世瞩目的联合国大会在旧金山开幕。中国是最早投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而且在战争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理所当然地成为联合国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会议历时整整两个月。6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宪章》。26日,大会举行隆重的签字仪式。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首个字母“C”排在各发起国的英文名称首个字母之首,因此,在《联合国宪章》上第一个签字的是中国。中国代表团团员、中共代表董必武出席联大,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以公开身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活动,因此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董必武在美国期间,广泛接触各界朋友和广大同胞,介绍中国解放区军民在抗战中的战绩,阐述了中共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的主张。
不平等条约的废除
二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中英美三国成为生死與共,并肩作战的战友。中国艰苦持久抗战,已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钦佩。中国的大国地位也得到反法西斯盟国的公认。但是,美英等国在清朝末年强加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仍未废除,这就大大妨碍了中国与反法西斯盟国之间的合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作为《联合国家宣言》首先签字的四国之一,只有尽早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才能适应中国已经取得的国际地位,符合联合国家进行战争的目标。为此,中国主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42年3月宋子文到美国,向美国政府转达中国政府希望立即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迫切要求,并争取和洽谈美援。9月2日,国民政府派魏道明替换胡适为驻美大使,魏立即衔命由重庆飞赴华盛顿,以促成尽快签订新约。在随后中美谈判中,国民政府提出了废除领事裁判权及其他特权的要求,努力争取尽早废除不平等条约。1942年10月9日,在两大阵营激烈交战之际,美英两国政府同时分别通知中国驻美、驻英大使,表示愿意立即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及其它有关特权。
4.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篇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
月 23 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最高规格的纪念,也是万众瞩目的时刻,不仅让人们再次回顾重温了抗美援朝战争这段光辉历史,也更加全面理解了抗美援朝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深刻认识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启示。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从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坚定决心和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
这场伟大胜利值得骄傲与纪念。丰碑巍然,光照千秋。70 年前,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中国党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高举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这场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场伟大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史册上;这场伟大胜利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极大提高,也再次证明:没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惜流血牺牲,不懈努力奋斗,团结凝聚亿万群众不断走向胜利。
从这场伟大胜利中汲取前进力量。鉴往事,知来者。70 年斗转星移,中华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举世瞩目。今天,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这场战争赢得的和平环境、巩固的安全基石、激发的民族自信、奠定的大国地位,都在历史大潮中放射出愈加夺目的光辉。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以发展的思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历史、观察现实、思考未来,更好地汲取历史经验,从中获得现实和长远的教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坚韧向前,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铭记伟大胜利,推进伟大事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壮大我国综合国力;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正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篇五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核心要点:
■ 历史就是历史,不能也不容篡改。对这场战争持什么立场、抱什么态度,是世界范围内的大是大非问题,是关系到人类能否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原则问题。
■ 毋庸置疑,法西斯的企图是征服全世界,以便奴役世界各国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倒退的生死搏斗,是一场将人类从法西斯统治下解放出来的伟大的正义事业。
■ 正是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携手合作,促使战后国际社会中,无论是大国、强国、富国,还是小国、弱国、穷国,无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多大,开始形成交流、交融、交锋并存的多元国际社会,为战后总体和平的国际秩序建立提供了可能。
■ 当今东亚形势与二战初期有一些相似之处:日本右翼势力不断膨胀,妄图否定二战胜利成果,一些国家对此置之不理,反而企图利用日本遏制中国的和平发展,这与二战初期美英对日本法西斯的绥靖政策何其相似,是极其危险的玩火游戏。
■ 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进行的正义的伟大事业,这一胜利来之不易。我们重温这一段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70年了,战争发动者德意日法西斯早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时至今日,日本右翼势力仍拒不承认战争罪责,千方百计为战犯翻案招魂,罔顾历史事实和国际正义,挑战人类良知和战后国际秩序。历史就是历史,不能也不容篡改。对这场战争持什么立场、抱什么态度,是世界范围内的大是大非问题,是关系到人类能否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原则问题。一、二战是世界各国共同进行的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毕。然而,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满足于已获取的殖民地,希望重新瓜分世界,占据众多殖民地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不肯放弃既得利益,于是爆发了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世界战争的根源。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法西斯势力相继在德意日上台。法西斯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国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对内实行恐怖的独裁统治,对外进行疯狂的侵略战争。1931年9月,日本法西斯精心策划九一八事变,打响二战局部战争第一枪。1935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埃塞俄比亚,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3月,德国法西斯吞并奥地利,次年3月,占领并肢解捷克斯洛伐克。面对法西斯的战争挑衅,英法步步退让。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40年5—6月,德国进攻法国,击败英法联军,法国战败投降。1940年9月,德意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将社会主义苏联卷入大战。同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将美国也拖入战争。
在关系到人类前途命运的紧急关头,1942年1月1日,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反法西斯国家同德意日法西斯在欧亚非的广阔战场上展开了惨烈战斗,直到1945年取得二战的伟大胜利。
毋庸置疑,法西斯的企图是征服全世界,以便奴役世界各国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倒退的生死搏斗,是一场将人类从法西斯统治下解放出来的伟大的正义事业。
二、中国为二战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第一枪,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奋起抵抗,迅速形成了国民党政府指挥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互相呼应,成为亚洲大陆打败日本的主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之一。
中国抗战使日本无力“北进”苏联。“北进”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具体战略之一,目标是占领苏联远东地区。日本进攻苏联主要靠陆军,但由于中国的顽强抵抗,日本不得不将陆军主力投入中国战场,无法将“北进”政策真正付诸实施,使苏联在卫国战争最困难的时候免遭两面夹击,能够集中力量先打败德国法西斯。
中国抗战迟滞了日本“南进”步伐。“南进”是日本对外侵略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是占领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主要对手是美英等国。由于中国人民英勇的抗日斗争打乱了日军的侵略部署,迫使日本不得不多次推迟“南进”的预定时间,客观上给美英等国争取了宝贵的备战时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持久抗战迫使日本同时在陆海对中、美进行两线作战,兵力分散,顾此失彼,使美军能顺利在太平洋地区发动反攻作战。
中国抗战牵制了日本的结盟战略。日本结盟战略的核心是与德意结盟,企图通过结盟在欧洲牵制苏美英等国,达到称霸亚太地区的目的。在中国抗战的牵制下,日本虽与德意缔结同盟,却无力配合德国作战,导致德意日法西斯各自为战,成为有名无实的结盟,从而有利于反法西斯盟国对其各个击破。
中国抗战让美英的东方绥靖政策破产。自九一八事变始,美英对日本侵华采取了绥靖政策。七七事变爆发后,美英等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愿因支持中国而同日本对抗。但中国坚持抗战,以实际行动抵制了美英的绥靖政策,使远东慕尼黑阴谋破产。中国抗战在世界上树立了敢于抗击法西斯强国侵略的正义旗帜,有效动员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参战。
中国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就呼吁各国建立反法西斯联合阵线。从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到1940年德国击溃英法联军,从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到同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中国都表示全力支持被侵略国的反侵略战争,呼吁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战争。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为夺取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中国的努力也终于开花结果。
三、二战胜利是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
二战给世界各国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也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赢得了和平、进步与发展。
二战的胜利拨正了被法西斯扭曲的世界历史发展方向,开创了战后长期和平局面。二战不仅彻底打败了法西斯国家,更重要的是战后对德日法西斯国家采取了占领与改造的方针,进行了民主化与非军事化改革,铲除了法西斯军国主义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同时,除美国之外,英法等资本主义列强都被严重削弱,迫切需要在和平环境下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这些因素共同推动形成了战后长期的和平局面。但是,冷战的爆发,以及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清算并不彻底,为东亚和平埋下了隐患。
二战的胜利打破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一统天下,促进了多元国际社会的形成。二战的胜利动摇了殖民主义存在的基础,最终冲垮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体系,引起世界政治经济的重大变革。苏联在二战中的杰出贡献,不仅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敬,而且赢得了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的了解。在国际社会中占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赢得国际社会赞誉。中国用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战争胜利作出伟大贡献,奠定了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正是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携手合作,促使战后国际社会中,无论是大国、强国、富国,还是小国、弱国、穷国,无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多大,开始形成交流、交融、交锋并存的多元国际社会,为战后总体和平的国际秩序建立提供了可能。
二战的胜利推动了战后国际和平秩序的建立。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签订一系列宣言、公告等,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成为战后国际和平秩序的重要基础。二战还催生了联合国的诞生。尽管联合国成立后的某些时段被个别大国所操纵,但总体上讲,联合国在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支持各国独立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伸张国际正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战也重新确定了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被其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在亚太地区,《开罗宣言》明确规定,“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波茨坦公告》则强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联合国宪章》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基本框架。中国作为战胜国,为战后国际和平秩序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反思二战就是要铭记历史与警示未来
20世纪人类接连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一战后世界只保持了20年左右的和平,二战后世界却保持了70年和平局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认清绥靖政策的本质与危害,是遏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一环。在欧洲,1938年9月,英法与德意签订的《慕尼黑协定》,在拒绝当事国与会的情况下,竟同意德国肢解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听任法西斯侵占一个又一个弱小国家,加快了二战从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的步伐。在亚洲,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英都热衷于通过对日谈判,以牺牲中国利益为筹码来求得与日本的“和平”。只是由于中国的坚决反对和持久抗战,远东慕尼黑阴谋才未能实现。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同美英开战,则宣告了美英远东绥靖政策的破产。当今东亚形势与二战初期有一些相似之处:日本右翼势力不断膨胀,妄图否定二战胜利成果,一些国家对此置之不理,反而企图利用日本遏制中国的和平发展,这与二战初期美英对日本法西斯的绥靖政策何其相似,是极其危险的玩火游戏。
维护战后国际新秩序,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今天的和平,不是在一片空地上构建的没有根基的大厦,而是在战后国际秩序这个基本框架中建立起来的。尽管在这一秩序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但总体而言有利于各国的和平发展。突破这一框架,得来的不会是和平而只能是战争危险。当前,安倍政权和日本右翼势力企图通过修改和平宪法挑战战后国际和平秩序,使日本重新回到拥有交战权的道路上来,是十分危险的举动。二战殷鉴不远,有关国家应共同行动起来,阻止安倍政权的修宪企图,维护战后国际和平秩序,保障世界和平与发展。
6.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篇六
展览全面回顾中国人民从1931年开始至1945年14年间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程,深刻阐明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重要历史贡献,生动再现了14年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的宏伟历史。
《伟大胜利》选择7月7日开展,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1937年的这一天,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由此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奋起抵抗,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展览用大量历史图片和珍贵的文物史料重现了这段历史,令人信服地说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对世界各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各地相继举办各种形式的大型展览、研讨会等纪念活动,就是为了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功绩,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必将激励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60年前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这高亢的旋律依然激起我们奋斗的豪情;60年前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虽已完成,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所铸就的爱国主义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就是要更好地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就是要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7.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篇七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它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走向。本课历史素材丰富,开展情感教育的资源充足,按照尊重历史、理性阐述、深刻体验的原则,选择好教学素材,优化好知识结构,设计好教学环节,凸显情感教育要素,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日本法西斯的暴虐和军国主义的罪恶,有利于激发青年学生心系国家、忘战必危的忧患意识,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一、教材内容分析
关于“抗日战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是:“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基于《标准》的要求,人民版历史教材中《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内容分为四个子目:1.“侵华日军的罪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日本通过军事手段侵略中国的暴行;二是日军在对中国占领区进行殖民统治过程中犯下的滔天罪行;2.“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围绕关外抗日和关内救亡两个方面展开;3.“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交代了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原因、过程及其表现;4.“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置身于世界反法西斯大背景中,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二、教学设计思路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在近百年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如何认识抗日战争胜利来之不易,如何辩证看待中日关系,从而实现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是我们备课和授课时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基于教学研究和学情分析,以教科书为依托,整合教育资源,将四个子目内容整合为“山河破碎,生死存亡”“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历史转折,伟大胜利”和“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四个主题。“山河破碎,生死存亡”是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原因,也是抗日战争正义性的体现;“万众一心,共赴国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历史转折,伟大胜利”,抗战的胜利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是我们对当年为维护人类自由、正义、和平而牺牲的英烈,对惨遭屠杀的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
上述四个主题层层递进,利于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置身于日本的残暴和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危机之中;同时,授课中注重选取反映抗战史料的历史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介绍,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中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掌握历史,进而逐步提升情感教育的价值。
三、教学设计流程
[导入]即使时光已经流逝70多个年头,日本侵华战争带给中国的灾难,至今无法忘却:在中国,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超过2000万,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回眸那场浩劫之中一个个惨不忍睹的瞬间,我们期望在对历史的共同回望中,国人能懂得胜利来之不易,居安思危……
[设问]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有“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也有“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的豪迈。抗日战争给你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
[设计意图]抗日战争既是中华民族遭受侵略的苦难历程,也是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诗篇。通过设问和对话,勾起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回忆:敌人的残暴、民族的灾难、先烈的英勇、不屈的民族脊梁以及胜利的喜悦。
(一)山河破碎生死存亡
[图片说明(图片略)]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极端的暴行有:屠杀中国百姓,蹂躏妇女;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做实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设问]这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以铁的事实向世人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日本侵华罪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予以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一幅幅真实历史照片的深入解读,使学生切身感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肆侵华再次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攫取了沦陷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权,剥夺了许多中国无辜百姓的生存权,使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二)万众一心共赴国难
1. 共赴国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图片说明(图片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的武装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中国军民义愤填膺,吁请抗战。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北平学生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这一切都有力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到来。
[呈现资料]张学良、杨虎城以其个人的巨大牺牲,促成了国共之间的妥协,蒋介石一味坚持的“剿共”战争至此停了下来,双方开始了曲折的但却是有成效的谈判[1]。
[设问]张学良、杨虎城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哪些贡献?并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的归纳与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张学良、杨虎城的家国情怀和在深重民族危机下国共捐弃前嫌共赴国难的担当。
2. 正面战场———一寸山河一寸血
[图片说明(图片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大规模会战。
[呈现资料]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2]
[设问]全国抗战初期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哪些大的战役?
[设计意图]守卫四行仓库的勇士、鏖战台儿庄和平型关大捷,中华儿女将血肉筑成长城,一寸山河一寸血。以此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
3. 敌后战场———浴血奋战中流砥柱
[图片说明(图片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
[呈现资料]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上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这伟大的重大责任,都担在我们肩上。———《八路军军歌》
[设问]这支在强虏寇边疆时毅然慷慨上战场的军队,在八年的抗战中做出了哪些贡献?
[设计意图]中共制定了全面的抗战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建立了晋察冀等大小24块抗日根据地,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重要力量,与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战略上对日军形成夹击之势。通过三幅敌后战场画面彰显这个国家不屈的脊梁。
(三)历史转折伟大胜利
[图片说明(图片略)]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因战争失败而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使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极大弘扬;光复了自甲午战争以来的失地;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呈现资料]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3]
[设问]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谈一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之所在。
[设计意图]理解中国抗日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地位和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的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胜利的喜悦不仅是对民族英烈的告慰,也是民族复兴的新起点。
(四)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图片说明(图片略)]通过受降仪式、东京审判和台湾光复等图片进行说明。
[设问]对历史闭上眼睛,就看不到未来。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牢记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请仔细观察图片,回首抗日战争,就如何抵抗侵略、维护和平、避免战争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回顾抗战是让人们永远铭记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英勇献身的先烈和无数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做出贡献的先辈,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人民为了追求和平正义、捍卫民族独立自由而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
[结语]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珍爱和平,不是畏惧战争,而是不纠结过去,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珍视和平,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知捍卫和平之重要,更有足够的决心、勇气和能力去捍卫和平。不延续仇恨,不意味着忘记历史,不意味着淡薄屈辱;不延续仇恨,是因为我们对和平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刻。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教学设计反思
一堂好的历史课,除了让学生掌握应有的历史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产生情感认同,使其在教师营造的情感场里产生憎恨、怜悯、同情、开心、共鸣等情绪体验,学会正确鉴别历史真相、评价历史人物等,从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知识仅仅是认知的工具,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才是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从情感角度营造积极的心理动力场,借助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历史情感教育素材,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以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积极情感和优秀德性,使历史课堂最终成为师生共同健康成长的芳草地。
参考文献
[1]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519.
[2]胡锦涛.在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9-4(1).
8.从伟大胜利走向辉煌成就的历程 篇八
革命:经受血与火的考验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即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工人运动上,江苏作为产业工人较多的省份,自然成为党的重点工作地区之一。1921年11月20日,党领导了陇海铁路全路机务工人大罢工。罢工胜利后,中共北方区委建立了江苏的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陇海路徐州站支部。1922年11月,南京地区的第一个党小组在浦镇机厂成立。1923年“二七惨案”爆发,在南京地区党小组的领导下,南京浦口、浦镇的轮渡工人、机务工人进行大罢工,声援京汉铁路工人的斗争,在全国造成了很大影响。到1927年初,党在江苏的组织已经有南京、无锡两个地方委员会和47个特支、独支、支部。1927年2月中旬,中共江浙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后,经中央批准,这次会议成为中共江苏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1927年6月,中共江苏省委正式成立。在省委的领导下,先后在苏南、苏北等地发动农民起义,并在苏中如泰地区建立红十四军,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江苏沦为敌后,成为日伪统治的中心地区。江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苏南、苏北抗日根据地,与日伪展开英勇的持久战。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5月,中共中央又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五块抗日根据地,胜利地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清乡”,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抗战刚刚结束,党又领导江苏人民为实现解放而奋斗,在苏北淮安,成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统一领导苏皖解放区的工作。1948年冬,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取得了淮海战役的重大胜利。在苏北全部解放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灭亡。至6月2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崇明岛,江苏全境获得解放。
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1949年江苏解放后,所面临的是一个国民党政府留下的烂摊子:物价飞涨,经济凋敝,商店关门,工厂倒闭。中共中央从当时实际出发,决定在江苏实行小省制,全省分别设立苏北、苏南两个行政区和南京市。三地的党组织在中共中央和华东局的领导下,对刚刚解放的城市实行军事管制,接管国民党政府机构和官僚资本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民政权,并为巩固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而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到1952年底,江苏各地基本恢复了受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为了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决定撤销苏北、苏南两个行政区,重新恢复江苏省的建制,1952年11月7日,江苏省委召开第一次会议,宣布江苏省委正式成立。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江苏人民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于1956年初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江苏和全国一样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起,按照党的八大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江苏省委领导全省人民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错误,1958年开展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背离了八大的正确路线,给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困难。从1961年底起,根据中央确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江苏各级党委和政府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生产关系,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到1965年全省国民经济调整工作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在那场十年浩劫中,极左思潮泛滥,江苏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左”的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76年春天为悼念周恩来总理而引发的“南京事件”充分显示了江苏人民战胜“左”倾错误,争取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信心和勇气。
改革:开启新的征程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全国理论界和全党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对全党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为稍后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下了理论基础。那篇引发大讨论的《光明日报》文章的初稿,就是由江苏的理论工作者撰写的。1979年1月,江苏省委召开了工作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总结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两年多来的工作,联系江苏的实际,研究部署了全省工作重点的转移。1984年起,按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江苏省委领导全省人民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省委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改革搞活企业,加快对外开放、对内联合的步伐,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改革使城市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向下,日趋成为开放型、多功能、社会化的经济中心。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逐步深化,横向经济联合形成多层次发展趋势。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组建的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集团成批涌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江苏省委发出《关于认真传达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通知》,要求通过学习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更加自觉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努力将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在省委的领导下,到20世纪末,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美元,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完成了省“九五”计划。
发展:再创新的辉煌
2001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第10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是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对江苏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这次大会上,省委总结了过去几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实现两个文明共同进步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大会强调要始终把富民强省放在江苏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位置。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对江苏的发展定位,省委在2003年7月召开的十届五次全会上,明确了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为了又快又好地实现“两个率先”,省委领导和团结全省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取得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建设的辉煌成就,江苏的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到2005年,全省胜利完成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目标要求,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年均增长12.9%,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3%,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超过万亿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取得新成效。“三农”工作得到了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实施新型的工业化第一方略成效显著,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格局已经展开。全省城市化率达到50%左右。区域共同发展也取得重大进展,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苏南苏中呈现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2005年底,中共江苏省委通过了《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江苏在“十一五”期间要在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目标任务。在新的征程上,江苏省委带领江苏全体人民,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推荐阅读:
抗日战争胜利活动方案09-03
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征文优秀09-08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活动总结10-08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知识竞赛09-29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08-29
抗日战争牺牲的烈士10-21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空军08-24
抗日战争教学反思08-14
抗日战争宣讲教案09-11
抗日战争调查报告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