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调查报告

2024-07-28

形势与政策调查报告(精选8篇)

1.形势与政策调查报告 篇一

《形势与政策》课程社会实践(报告)要求

一、社会实践(调查)安排

(一)实践课程目的与任务

《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大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外交立场、外交政策,提高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本课程适用专业:全校统招本科各专业大一、二学生。

(三)学分:1个学分。

(四)社会实践(调查)安排在假期进行。

任课教师放进假根据学校教务处和形势政策教研室的安排,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践。

(五)在社会实践(调查)经常上,每个学生撰写2000字以上论文(或报告)。

(六)教师批改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给出《形势与政策》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

二、社会调查的方法

常用的有文献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典型调查法。

整理资料主要是对调查得来的数据进行鉴别、归类、数据录入和分析(有的还要进行统计分析)。

三、社会实践参考选题

参加本次《形势与政策》第二课堂修读的学生结合专题报告的内容,暑期开展社会实践及社会调查,并通过实践、调研和查阅文献,完成1篇(不少于2000字符)社会调查报告。

本次包括的六个专题报告

(1)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十二五规划”解读;

(2)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及宝贵经验;

(3)我国的民族问题;

(4)我国的宗教问题;

(5)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6)北非中东政治动荡:原因、影响与我国的应对。

马列部贵州省情和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2011.6.24

2.形势与政策调查报告 篇二

一提高思想认识, 增强主动观念, 为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1形势政策报告要强化服务功能, 重视人文精神

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具有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提升大学生观察时政的能力, 培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双重职能。对受教育者来说, 一方面通过接受形势政策教育了解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 进而理解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在依据和客观标准, 深入领会精神实质;另一方面, 又要通过形势政策课的学习, 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判断现实现象, 提高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能力, 认真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形势, 学会认识、把握形势政策, 思考应对策略, 顺应、利用好个人成长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显然, 形势政策教育既体现出贯彻、传达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工具理性, 又有帮助大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准确客观认清形势从而为自身提高发展开辟道路的人文理性, 应当是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有机统一。

但是, 目前的形势政策报告在实践中偏重的是传达、贯彻的工具理性目的, 把学生当作被动受教的一方, 强调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讲授, 强调宣传党和国家政策、路线、方针的“传声筒”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直接需要重视不够, 人文意识薄弱。工具理性在报告中居主导性地位, 致使学生在对形势政策的理解中感受不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背后所体现出的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很多同学感到报告的内容实用价值偏低, 更无法理解形势政策的重要意义。因此, 在形势政策报告的举办中应切实转变急于灌输政治理念的观念, 改变图解政策、只求传声的倾向, 深入体察学生的内在需求, 渗透人文精神。

2形势政策报告要与学生个人发展相关联,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部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形势政策报告的价值感到困惑和迷惘, 所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调查中, 有些同学表示, 报告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相距甚远, 感觉不到这样的报告对自己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和价值。因此, 应该切实加强对形势政策报告价值和重要性的教育,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政策及其教育与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一是形势政策大环境决定着大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空间的最大上限和个人的发展方向。时势造英雄, 必须认清时势, 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杰出人物, 古往今来许多伟大人物的成长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二是形势政策也制约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对大学生的成功概率产生重要影响, 只有客观准确地把握形势, 顺应政策,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才能正确定位, 为自己的发展选择合适的行业和职业。因此, 应当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报告重要价值意义的教育, 引导他们正确地观察形势, 利用政策, 形成对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和对政策的深刻理解力, 培养起超前把握和利用形势政策的胆识, 从而实现自身的大发展。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形势政策报告在自身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真正让党和国家的路线、方

3形势政策报告要找准报告切入点, 迎合学生内在需求, 实现报告价值

当前的形势政策报告由于种种原因, 内容与报告的价值相分离, 出现了报告内容与学生的内在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是形势政策的微观内容, 希望能够有对形势政策微观内容的纵深解读, 而不是从宏观着手, 再向微观印证。据调查, 在各项形势政策内容中, 学生对物价上涨、就业形势等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微观形势以及相关政策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而对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较远的宏观形势政策关注度明显较低。这充分说明自身利益诉求已成为学生中最关注的热点, 也是吸引学生关注报告、学习报告内容的重要内在动力, 是报告进入大学生头脑和思想的有效切入点。要调动各方力量, 认真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脉搏, 找准学生的思想兴奋点和报告的切入点, 从微观层面切入, 中观挖掘内容, 最终达到宏观把握目的, 从而提升形势政策报告的有效性。

二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制度, 为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1建立高校所在地各级领导来校做形势政策报告的常规制度

中央已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亲自前往高校为大学生做形势政策报告, 结合当地或部门工作实际向在校大学生介绍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实事求是地总结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对策。为此, 高校所在地的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来, 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亲赴高校做形势政策报告的常规制度, 将中央的政策精神落到实处。为增强形势政策报告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报告人在报告前应主动深入高校调查研究, 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和建议, 了解当前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使报告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各高校在报告举办前, 应充分利用校内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 进行广泛宣传, 营造浓厚的校园舆论氛围。在报告进行中, 各高校还可通过校园广播和闭路电视设立多媒体分会场, 使全校师生同步收听收看报告实况, 扩大教育覆盖面。报告举办后, 各高校还应通过团委、学生会、党支部等进一步开展讨论、学习, 从而使形势政策报告取得更好的效果。

2建立健全高校形势政策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在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的实行中, 要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 党委宣传部牵头负责, 党委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社科部等直接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负责协调和落实省 (市) 领导和省 (市) 直部门负责人到学校作形势政策报告的衔接、组织、安排等工作。党委宣传部门负责拟定专家学者或先进模范典型集中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的年度方案, 掌握工作进展和实施情况并协调校内外有关宣传媒体做好形势政策报告的新闻宣传, 收集反映学校形势政策报告的信息, 加强检查、指导和督查。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形势政策报告的保障机制。要把形势政策报告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保所需各项经费落到实处。学校还要为形势政策报告的举办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

3制定和完善高校形势政策报告的配套措施

一要加强形势政策报告报告人的相关队伍建设。报告人队伍建设是举办形势政策报告、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基本保证, 因此, 必须联络、建立一支精干的专兼结合的报告人队伍。在校外要聘请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担任特约报告员;在校内要发挥校院各级领导的带头作用, 培养一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专职报告人队伍。

二要加强对形势政策报告资料的开发与利用。形势政策报告因受场地等条件的限制, 能够真正参与听报告的大学生还是少数, 即使学校具有很好的网络条件, 再好、再精彩的报告也往往只有一个学校的学生能够分享。因此, 加强形势政策报告资料的开发与利用, 就成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报告的价值、提高报告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措施。我们可以将最新的形势政策报告文字汇编成册或公开出版, 将音像资料整理成库或公开出版或上网传播, 从而实现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

三要强化形势政策报告的督促与考核。形势政策教育在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中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中计1个学分。高校应把学生听形势政策报告纳入考核体系, 在规定的学分中再规定一定的学时比例并强化管理, 建立档案, 实行学年考核制, 每学年考核一次, 成绩计入学生的成绩册, 而且把它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一个条件。这样, 从制度上保障学生参加形势政策报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的有效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莉梅.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综述[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7 (5) .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10) .

[4]林娜.广西“青年学生形势政策思想教育百场报告会”的探索与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3.形势与政策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综合素质 形势政策任务报告员 思考

冀中能源邯矿集团建立和实施“三个一”形势政策任务宣传教育机制以来,其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为企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三个一”宣教机制要持续高效发挥作用,归根结底要由广大报告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来保证。笔者认为提高报告员的综合素质,要着力练好以下五方面基本功。

一是脑瓜子要勤用,练好思考基本功。报告员首要任务就是做形势政策任务的报告。一场能够抓住听众神经的好报告,绝不是靠说大道理、机械地照抄照搬现成的宣教材料做出来的,而是要紧跟形势发展,紧密联系实际,抓住焦点、热点问题,把大道理说小,好远景拉近,语言生动,比喻贴切,职工群众想听、爱听,听得进、记得住,真正能够起到统一思想,激发干劲。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动脑筋去想、去琢磨,想本单位面临怎样的形势任务,琢磨哪个层次的报告会应该从哪一方面切入、从哪个角度去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脚板子要勤跑,练好调研基本功。“跑”就是“跑上跑下”,吃透上下两头精神。吃透上头的精神,为的是使报告会能够准确定调、紧跟形势,和上级精神保持高度一致;掌握下头的情况,为的是使报告会能够准确定位,讲到职工群众的心坎上。“跑”不是走马观花,要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精神,紧密结合各自实际;要求静下心来、沉到基层,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切实弄明白职工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

三是笔杆子要勤动,练好写作基本功。不会动笔的政工干部不是全面发展的政工干部,不善于或者不勤于动笔的报告员不是一个称职的报告员。上级的精神需要用文字传达下去,职工群众的思想状况需要用文字反映出来,形势政策任务需要用文字进行宣传等等。写作的成熟首先是思想的成熟。报告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一员,亲自动笔写是成为一名合格报告员、争做一名优秀报告员最为重要的前提和必备的能力。

四是嘴皮子要勤讲,练好演讲基本功。报告员做报告要讲形势、说政策、明任务。出色的演讲能力和水平是报告员应该具备的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之所以要强调勤讲,就是说报告员不能只是在报告会上讲,毕竟报告会的次数是有限的。只要职工群众有不明白的、需要解释的,不管人多人少,不分上班下班,都要随时随地地讲形势、讲政策、讲任务,要把自己当成一名企业形势政策任务全天候“新闻发言人”。讲要有依有据、实事求是,不能道听途说、混淆视听,更不能无中生有、自编自造。要从受众的层次和环境背景出发,应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不能盛气凌人地“我讲你听”、“我打你通”,要平易近人地“晓情理”、“拉家长”,千方百计增强讲的效果,使大家能够静下心来、听得进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自觉学习演讲艺术,不断提高演讲水平,努力增强沟通交流能力。

五是新點子要勤出,练好创新基本功。“三个一”宣教机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创新。创新无止境,创新增活力。“三个一”宣教机制必须一步步地完善下去,一步步地创新下去,做到一步比一步好。报告员是“三个一”宣教机制的具体实践者,也是这一机制不断创新、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推动者。因此,广大报告员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意识,联系实际,积极实践,为完善和活跃“三个一”宣教机制,多出新点子、好点子、金点子。比如,在作报告这一环节上,可以把形势政策任务编成脍炙人口的快板、说唱、小品等文艺形式进行宣教;可以开发和打造网络宣教平台,积极依托和借助现代传媒手段方便、快捷的优势等。总之,要不断拓宽宣教渠道,打造宣教新载体,使形势政策任务宣传教育工作寓教育于娱乐,化呆板为生动,变单一成多样,努力提高宣教效果,不断开创出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海顺.创新宣教机制彰显先导作用[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08).

[2]吕金英,林丽惠,张淑珍.创新宣教机制发挥先导作用[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0(12).

4.形势与政策报告 篇四

摘要:中国当今有九亿农民,他们,构成的中国经济的基础—农业。过去,人们过多地关注工业及城市建设而忽略了农业及农村的发展。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悟,发展城市工业的同时还要不遗余力的发展乡村农业。城里人富裕不是中国真正的富裕,一起带动广大农民奔小康才能实现真正的富裕。对此,我国政府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村的发展,不断出台各种惠农政策,从而更有力的保障广大农民走向崭新的生活。

关键词:农村财政 农业税改革 城乡利益结构调整

理论创新、政策喜人。新时期2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好政策让全体中国人民欢欣鼓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0二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作为当今中国第一产业的农业一直强有力的支持的中国经济。但作为产业的主体---农民却在过去的一些时期里不能够被有效的重视,不能得到政府有力的支持。致使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徘徊在温饱线上,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农村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一直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一个“短腿”。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策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向农业,向农村,向农民倾斜。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的发展及农民的生活。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也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每一个人对此都有许多切身的感受和体验。

2006年,国家首次提出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春季开学起,农村地区1.5亿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继续坚持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

2007年,中央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

河南省濮阳县靳赵寨村村民申洪波用8句话概括了这几年农村的巨变:上得起学、治得了病、养得起老、走得好路、挣得到钱、做得了主、学得到艺、看得到戏。他说,以前农民过的日子只能叫“生存”,现在可以称得上“生活”了,农村发展的希望照亮人心。

公共财政阳光催开农民笑脸

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中央及各级政府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河南是中国第一农业人口大省,有“中国样本”之称。对于近7000万河南农民来讲,2006年是他们笑得最开心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由于政策的合理引导与有效保障,河南省财政支农资金支出达322亿元,较上年增加70亿元;农民不光钱袋鼓了,生产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006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261元,实际增长12.1%,实现近10年来首次两位数增长。去年以来,在国家的财政支农账上,新增了10多个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据了解,全国大部分省份也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新增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财政支出中,70%以上被用在了农村。

农村改革迈出“第三步”

2006年,对中国农民来说是个“转折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的废止,使延续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9亿农民站在了发展新起点上。我国农村改革在历经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核心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两轮改革之后,迈入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新阶段。

听到免征农业税的消息后,一些农民奔走相告,但喜庆之余,他们担心:国家不向农民收钱了,干部还收不收?

农民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取消农业税后,农村一些地方乱收费有所抬头并有新的表现。农村乱收费的主体由基层政府转向职能部门,收费的名目由行政事业性收费转向经营服务性收费。一些村级组织也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这些情况表明,农业税虽取消了,但农民负担反弹的压力依然很大。

据了解,湖南省洞庭湖粮食主产区一些村农民人均负担接近200元,里面有多种“服务性”乱收费。洞庭湖区农民负担之所以减不下来,重要原因是乡镇机构臃肿。有一个乡,一年财政收入不到10万元,乡干部当中除行政干部的工资由县财政统发外,还有60多个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人员的工资得从农民身上打主意。

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贯穿20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的一条“红线”。以“大包干”为代表的第一步改革建立了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取消农业税重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在前两项改革取得成功后,推动农村上层建筑变革势在必行。

2003年,湖北省率先在全国启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对乡镇机关进行裁撤合并,剥离事业单位,实行乡镇领导干部交叉任职,“食之者重,生之者寡”的局面得到改善。

农村综合改革的目的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某些环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撑和动力源泉,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

推进城乡利益结构调整

据了解,近3年来,中央财政和国债建设资金中用于“三农”的投入不断增长,但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却有待提高,突出问题是国家支农投资管理存在问题。一是专项资金比重大,占到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总额的57%。二是管理分散。目前,中央政府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的部门有十六七个之多,投资管理渠道繁多,部门各自为战,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造成新农村建设“跑钱”、“跑项目”热的重要原因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部门既得利益固化的局面没有得到改观。

专家指出,征地制度改革,一定要解决农民主体的定位,把土地的增值部分多留给农民。目前中国失地农民约有4000万,许多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成为中国最大的困难群体。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国家出台的多项“土地新政”,一方面注重提高失地农民补偿标准,另一方面将土地出让金使用的重点转向农村。

5.形势与政策调查报告 篇五

一、调研课题:远富村适婚男性婚姻观、生育观调研

二、调研目的及意义:

1、了解本村适婚男性的婚姻观状况,改善本村人的婚姻观,引导他们认识正确的婚姻观,营造一个和谐的婚姻家庭生活状态。

2、了解本村适婚男性的生育观状况,改善全村人的生育观,引导他们认识正确的生育观,营造一个和谐的婚姻家庭生活状态。

三、调研对象:本村部分适婚男性

四、调研地点: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远富村

五、调研时间:2012、1、16~2012、1、18

六、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

2、个别访问

七、调研内容:

1、本村适婚男性的婚姻观

2、本村适婚男性的生育观

八、调研步骤:

1、了解本村适婚男性基本情况

2、制问卷调查表调查及进行个别访问

3、整理统计问卷调查表

6.《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报告 篇六

在当今时代,大学生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而他们的学习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大学范围内。据调查可知,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在假期选择旅游,因为,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生活的大学生来说,假期旅游不仅可以舒缓大学学习就业的压力,还可以增长见闻,提高人生阅历,这未尝不是另一种学习。就旅游业而言,大学生是一群充满活力,激情四射的消费对象,而当代大学生对假期旅游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因此,我们小组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随机收集了一些大学生对于假期旅游的想法,虽然参与调查的人不多,但也能集中反映大学生的假期旅游状况,总体来说,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我们小组的调查数据显示,又95%的大学生选择假期会进行一次旅游,而又5%左右的大学生则会选择更多。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物质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对物质审美的追求更上一层楼,思想则显得更为进步。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假期空闲时间的分配有了更多的选择,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95%的大学生都会进行一次假期旅游,以达到舒缓学生压力,开阔视野等目的,而有5%左右的大学生,可能时间较为充裕,再加上经济条件的支持,假期旅游的次数会达到2次或以上。换个角度想,假期旅游能够达到大学生的预期目标,而大学生作为旅游业的一大客源体,选择假期旅游也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不同的大学生对假期旅游的看法也不同,而他们选择旅游的范围也不同。据统计,约60%的大学生选择在本省内进行假期旅游,而有40%的大学生选择在省外或国外进行假期旅游。当然,这其中也是有多种因素的。比如,选择在本省进行假期旅游的大学生由于时间不是很充裕,经济费用等问题,或者本省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无需进行出省旅游。而选择外省的大学生则因为许多名胜古迹,艳丽风光慕名而来。无论选择省内,还是省外进行假期旅游,都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本地或其他地区的文化底蕴,与不同地域人进行交流,有利于大学生增长见闻,更加充分的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或水平也得到提高,所以人们对旅游享受的倾向也有所不同。通过对2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可以粗略估计有70%的大学生倾向于享受自然风光;有15%的大学生选择历史人文;剩余的15%关注亲朋聚会。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生活环境不断下降,反而一些贴近大自然的东西更值得人们享受,通过旅游的方式去接近自然风光,情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世界;为了使自己过得更好,人们关注生存条件的比例较其他更大,然而却忽视了历史及文化对人的影响,通过享受历史文化旅游,能使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明,也可以感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总是匆忙的把时间利用于工作、学习,导致人际交往迅速下降,假期通过与亲朋聚会,不但可以达到旅游的目的,还可以增进与亲朋的关系。

人们对旅游的目的有了设想之后,选择与谁去旅游也是迥然不同的,随即对20名大学生的调查可以了解到约有65%的同学愿与朋友一起旅游,有30%的同学选择与家人同游,而有5%的同学则希望与恋人同游。通过数据分析与现实情况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大学生总是处于校园中所以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在旅游中可以表达自己的内心看法与朋友搞好关系,为自己的将来铺上一条平坦的大道;在漫长的大学生活中,同学们与家人的接触的时间和次数越来越少,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大学生往往希望借旅游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进入大学后,同学们的生理,心理日渐成熟,对异性的需求也愈发强烈,他们总是希望与恋人一起有个浪漫的约会,往往总是会采取旅游这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青海美丽的青海湖、敦煌莫高窟的佛像、西藏的布达拉宫和虔诚的朝圣者、江南古典的小镇、丽江的古城、西安的兵马俑、贵州的黄国柱瀑布、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这是大多数人都向往的,有自然风光的享受,也有历史人文的探索,当然这些对大学生来说也是有可能的。

通过对另一项调查结果的分析,有70%的大学生选择旅游费用在2000元以下,30%的选择2000——6000元。可知:大学生虽然比较注重精神享受,也很热爱旅游,但是作为经济尚未完全独立的群体,旅游费用还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大学生平时比较忙,并且有诸多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交活动,是否有足够多的空余时间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否有充裕的经济支持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选择的时候能够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理智的选择,这是每个人做出旅游决定的先决条件。另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多数大学生现在还依赖于父母,不愿意过度消费没必要的花销,足可见其对父母辛苦劳动的珍惜。当然,在大学生参加工作之后,经济独立了,旅游便是一个普遍的事情。

荷花会再次绽放,星辰依旧追寻美丽的轨迹,花谢花开,聚散离别,这一切的起伏变化皆是有因果的,那么大学生热爱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呢?经过调查,有40%的大学生选择了旅游可以增长见识,50%的选择了借此可以缓解压力、滋养身心,还有10%的人是为了维护亲友关系。整体来说,一次有意义的旅行会增长你的见识、开拓视野,深入了解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深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川:由于当今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旅游会缓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方面压力,滋养身心,而且还能维护亲友之间的关系。也许,正是基于这些目的,大学生对旅游的看法才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山川、美景、风土、人情、美食、优购、亲友陪伴的温暖,假期旅行可缓压、交友、长智、广识,诸如此类,大学生假期旅行可谓益处良多,那么大学生对于假期的态度又如何?

事实上,大学生假期旅游作为一种拥有一种良多益处的活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均对此呈现出赞成态度,并对假期旅游表现出极大的期待。就我们所做出的又一项调查而言,大学生对假期旅游的赞成程度高达100%,可以看出,现今大学生们对于假期旅游的热情很高,只苦于时间、经济等原因而将很多计划缩减、放弃,但在心理,思想上,“大学生”这一群体还是向往旅游的。可以看出,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这一时代的先锋群体自然受其影响产生意识上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与旅游这一主题中,便是旅游意识的提升。具体而言,变表现为次拥有假期旅游愿望的人数的壮大。

在此改变发生的同时,大学生对于假期旅游的目标期望有何特点?对于此项内容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旅游目的的选择各有侧重,分散于旅游本身、旅游交友、物质享受等等,其中,分别35%的受调查者侧重于旅游本身与旅游交友。可以发现,大学生的旅游目的的侧重点事实上是一种拓展。应当感到欣慰,大学生群体对于旅游的认识亦有所发展,旅游目的亦日趋多样化,但大学生们并未全部着重于旅游所得的精神享受,而是仍受一定的社会、生活实际的影响。

有人曾说出如此的论断:旅行的最大好处,不是能见多少人,见过多美的风景,而是走着走着,在一个机遇下,突然重新认识自己,其实,旅行的意义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所以无论怎样的旅游目的均没有高低之分,正误之别,但对旅游目的的设想确实体现着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精神诉求,也变相体现出了时代中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变化,而另一方面,个人的旅游行为也对此有所体现。

有人说人生活就像一路的旅途。人在途中,路在脚下。又或许这条路的尽头不如你想象的那样美好,但一路走过的岁月却不是简单的就能阐述的。所以你必须用自己的笔来记寻这段旅途。回归时间长河,再回首也许并不是那么的苦涩。

那么,旅途如此精彩,就更的打上背包来一场未知的旅行。但在真实的旅途就你会如何来记录这旅途呢?根据我组进行的一次调查报告显示,在一次假期旅行中有30%的人喜欢用录影的方式来记录旅途,有35%的人喜欢以图片的方式保存过程,有20%的人希望用文字去体验,感悟旅途,也有15%的人想用音乐的方式来丰富和书写心灵的旅途。

可以看出一场旅途已经不再是一段简单的路途,首先在这场旅途中的人都在运用各种方式来记录生命中的点点滴滴,这是生活质量的提升,是社会平稳高速发展的证明;再则,与其说是对美好事物的保存和记录,更可以说是生命的感悟,希望心灵中的单纯,希冀与生活

完美的融合。再或许这是场旅途,又或许是找寻自我的过程。这场旅途情深意重。

7.《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探析 篇七

一、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大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制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

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和重要前提。而形势与政策课的自身特点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则为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势与政策课与国内外事件的发展动态紧密结合, 而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和无界性则使得信息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 实现了全球性的信息共享与互动, 将世界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与之俱来的现象与结果就是高校学生在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之前就已经对很多教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因此, 要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强化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内容上下足工夫、做足文章。一般而言,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目的、意义、学习方法、途径;观察形势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二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任务、发展现状和趋势;党和国家实现现阶段任务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和决策。三是当前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立场。四是大学生在形势政策方面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的情况及政策。这四方面的教学内容相互依托且联系紧密。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讲解重点应该是为什么而非是什么, 即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因为只有对课程涉及的问题作出有深度、有创见、有说服力的解释, 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才能体现出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 才能让形势与政策课走进大学生的心里, 得到大学生的认同, 进而对大学生产生正确的导航作用。要做到这一点, 在制定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时则必须要体现出“问题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 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学生没有问题本身就是大问题。爱因斯坦则强调,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而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 “问题意识”更显重要。“问题意识”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思考, 可以培养与提高其创新能力, 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而对于教师而言, 则意味着教师在授课中, 研究、发现、解决大学生思想实际问题并满足其理论需要, 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从而使讲授内容不仅能入耳还能入心。这样, 不仅大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能够很好地被调动起来, 而且由于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不再是照本宣科、不再是给学生灌输信息, 而是能够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 以及学生不能解释分析的问题, 就能够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用性, 改变高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些偏见, 进而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和领会形势与政策课的魅力。

二、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不断完善教学手段。

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不仅要制定丰富充盈的教学内容, 还要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只有通过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才能让教学内容更富张力和表现力, 才能让教学内容与表现形式相得益彰。所谓教学手段, 是指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对而言的。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历史挂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 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搬入课堂, 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因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 又称为“电化教学”。从辩证法的角度看,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各有优点与不足, 因此, 要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趋利避害, 发挥不同教学手段的正面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

1. 充分使用多媒体,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

神经生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功能分为52个功能区, 且人的左右脑各有分工, 左脑半球主要管理语言、逻辑思维, 右脑半球主要管理形态结构、时间与空间。而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人们所获得的知识中, 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1.5%、味觉占1%。这说明视觉和听觉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最大。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就要充分利用其视觉和听觉功能来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方面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 通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可以便捷地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 把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 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 以完成教学任务。基于此, 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时, 通过运用多媒体, 不仅可以播放文字图片资料, 还能播放影像资料, 并进行相关内容的多样化链接, 这就能有效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 使理论形象化、内容生动化, 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

2.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目前,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其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社会运行的各个环节, 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互联

WENJIAOZILIAO

网还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重塑了人类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 并形成了新的文明形态。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 高校要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就必须充分关注互联网、使用互联网。而且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北京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1年6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 互联网普及率已攀升至36.2%, 而在所有网民中, 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29.9%。显而易见, 大学生与互联网已然密不可分, 更为重要的是, 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特点也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 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涉及很多时事政治的内容, 而国际风云变化莫测, 每天都会发生很多重大的国内外事件。如果教师只是通过传统的媒介获取信息, 不仅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时间, 还需要有充分的媒介来源, 这会让教师在积累资料的过程不仅漫长滞后且效率低下, 更难有足够的时间与经历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与编排, 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是, 互联网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互联网以秒为单位的信息更新速度, 以及日渐成熟的搜索引擎网站在瞬间就可以为教师提供海量的各类信息, 而且互联网的无界性, 还有助于教师与其他同行的交流, 这就为教师整合教学资源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形势与政策课是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特殊而重要的职责, 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新的形势下, 要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使命就需要教师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进一步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 不断强化教学效果, 让形势与政策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 (1978-2008)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229.

[2]周本贞.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3) .

8.形势与政策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国梦;增强;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88-02

经过近30年的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当前全国人民正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背景下,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呢?经过前期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有效性提供一些参考。

一 各高校要为形势与政策课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这里主要指教育的内部环境,包括学校的制度环境、学校的文化环境、学校的人际环境、学校的心理环境。首先,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将这种重视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政部负责,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从课程设置、课程监督机制、评价体系、课程的考核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从各方面保证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发挥。其次,学校要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多种校园文化方式开展对新形势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和改革必要性的宣传,让所有教师都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发挥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营造一种有利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再次,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发成立相关社团组织,固定时间开展活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继续探讨他们感兴趣的国际国内热点焦点问题和国家大政方针,从而在学校里建立起浓厚的形势与政策学习探讨氛围。最后,学校还应给形势与政策课以适当的经费,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课的教学,让学生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历史使命感、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 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性和针对性

由于肩负着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形势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历史使命,教学内容涉及领域广,内容变化快,所以与其它具有固定教学内容体系的思政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具有很多特殊性,其中最突出的是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和教学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形势的发展,及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让他们能准确掌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目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部社政司下发的每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来组织和实施的,很多高校还把教育部委托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写的《时事报告》作为教师教学必备教材,把《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教材发放给每个学生,但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热点问题变化得也非常快,提前制定的“要点”“热点”如果不能及时更新,难免出现热点问题“过时化”。所以,教师在使用《时事报告》的同时,应多关注国内外形势,围绕党和国家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国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各高校教学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紧跟时代步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势与政策课还应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首先,必须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教学内容应从学生乐于接受的时事政治入手,从学生最感兴趣、最想了解、反映最强烈的热点、焦点问题和存在疑惑的难点问题出发,找到学生思想需求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使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有的放矢,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促使他们将知识学活、学深。其次,在网络化的时代,纷繁的网络世界是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还不够成熟,分辨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形形色色观点的影响,失去正确的方向。形势与政策课应针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在课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分析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教师在授课时,还应结合实际分析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发展的基本形势,以及本校的具体情况,把国情与各自的省情、校情联系起来,以此加深对学生们就业观和认同感的教育。

三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要想实现教育目标,必须以受教主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沒有需要,没有悦纳,就没有主动的接受,教学效果也不会好。通过调研了解到,“呆板”“枯燥”“单调”是形势与政策课不讨学生喜欢的主要原因,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还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方法,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由单向传达向双向互动转变。在教师讲授为主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进行启发式、开放式的互动探讨,实现师生互动交流,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内容,并且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和多媒体的普及为传统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现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教学。但通过调研了解到,满篇都是文字的多媒体课件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会使教师的教学大打折扣,学生们也会兴趣索然,学生们喜欢的是多媒体提供的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要懂得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件中适时配上恰当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给学生以较强的视觉、听觉冲击,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把单纯的理论转变为直观立体的形象感知,使课堂教学尽可能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再次,理论教学的“主课堂”要与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和网络文化“现代化课堂”相结合,以增强感染力和渗透力。单一的纯理论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多模式教学相结合,可以弥补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

四 优化教学师资,提高教师水平,強化教学质量

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有效性的发挥,所以,高校要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第一,要求任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一定要真正坚信马列主义,内心深处要时刻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三个自信”,言行始终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听谣、不传谣,不随波逐流,用自身坚定的理想信念影响学生,用自身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敬而受教”。第二,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 形势与政策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功底,构建广博的知识体系,如此才能结合实际形势深入浅出、生动有效地讲解“高大上”而内涵丰富的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由此及彼的创新思维。第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还应做到“又严又高又好”,“严”就是要严格的要求学生,“教不严、师之惰”,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能真正让他们学到知识,从而提高本领;“高”就是要以高超的教学技巧,游刃有余的掌控课堂秩序和整个教学过程,重难点突出,很好的启发学生思维;“好”就是要力求教学效果好。最后,在网络化的今天,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熟练的多媒体制作技术,让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为教师的教学加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前面已述,此处不再赘述)。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批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了大学生,才能赢得未来。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形势与政策教育收到了预期的实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永不变色。当然,对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本研究只是其中的一小步,希望本研究能“抛砖引玉”,引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更多更好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教社政[2004]13号文.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2004-11-19.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

[3]尹国胜.制约云南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建设的因素分析[C].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2009-10-1.

上一篇:承台施工技术总结下一篇:原料厂征文比赛作品